最新中国古代疆域的变化_图文文库.ppt
中国的疆域变迁

中国的疆域变迁在人类的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疆域变迁都和战争分不开,中国当然也不会例外。
由于战争所带来的朝代的更替是我国疆域变迁的主要原因。
我们普遍将秦朝统一六国作为我国统一政权的标志,通过对我国历史上主要的几个朝代疆域的分析了解中国疆域的变迁史。
秦朝的疆域秦朝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使自己不断强大起来,从公元前230年灭韩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终于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建立我国历史上首个封建制统一国家。
当时秦朝的疆域基本上只限于今天中国的东部和中部,但它已经包括朝鲜的西北。
平壤西北的海边这一块地方,当时都叫做辽东。
在战国后期,燕国就开拓到那里了,所以燕长城的起点也在那里,以后合为秦长城。
秦长城是从辽东经过赤峰一带,然后到阴山,再下来到陇山,西边到甘肃的岷县。
但秦朝的行政区并没有完全覆盖这一范围,它主要统治的还是北方,南方很多地方,比如福建、浙江南部,基本没有什么人口。
秦始皇派军队越过南岭去征服越人,战事不利,延续了好几年。
为了运输粮食,在今广西兴安境内开凿了著名的灵渠,将湘江漓江连起来,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后来在今两广建立三个郡:一个是在今天广东一带的南海郡,一个是在广西的桂林郡,还有一个是在广西与越南北部边境的象郡。
但是在西南,秦朝的统治非常稀松,实际上大部分地区还是由当地少数民族自己统治,秦朝只是控制了交通线和几个行政中心。
尽管这样,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了这么一个真正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权。
秦朝在全国建立了36个郡,后来大概增加到48个郡。
最近在湖南新发现的秦简中记载了一个洞庭郡,是原来我们都不知道的,估计秦朝可能共有50来个郡。
中央政府通过50来个郡统治差不多上千个县,这在中国是第一次。
汉朝的疆域秦朝末年,天下纷争四起,刘邦就是在群雄逐鹿的年代脱颖而出的。
刘邦拜韩信为上将军,经历为时8年的楚汉争霸终于在该下将项羽围住,并给予后者致命一击。
至此,天下再也没有能与刘邦一较长短的对手了,大汉王朝建立,史称西汉。
概括从秦到西汉的疆域变化

概括从秦到西汉的疆域变化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的那一刻起,中国的疆域开始快速扩张。
在秦
朝的统一下,大片的土地被纳入了中国的版图中。
然而,这并不是疆
域变化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从秦到西汉的疆域变化经历了一
系列的变革和调整,这些变化不仅仅影响了中国的地理形态,也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秦朝统一之后,秦始皇开始了一系列的征战和扩张,将原本分
散的各个小国纳入了中国的统一体系。
这一过程中,秦朝通过修筑长
城等措施巩固了边境的防线,进一步确立了中国的疆域边界。
秦朝的
疆域达到了历史上的最大规模,涵盖了现今的中国东部和中南部地区。
然而,秦朝的疆域扩张并没有持续太久。
随着秦始皇的死亡和秦
朝的短暂统治结束,中国重新进入了分裂时期,这也开启了西汉的崛起。
西汉在一系列的内外因素的作用下,逐渐恢复了中国的统一,并
且在此基础上继续扩张疆域。
西汉时期的疆域变化主要围绕着南方和北方进行。
在南方,西汉
通过一系列的外交手段和武力行动,将越南、朝鲜半岛等地纳入中国
的势力范围,进一步拓宽了中国的南方边界。
而在北方,西汉则与匈
奴展开了长时间的战争。
通过边塞防线的建设和巩固,西汉不断向北
方扩张,终于将匈奴牢牢控制在边境地区。
总结起来,从秦到西汉的疆域变化表现为秦朝的疆域扩张和西汉
的进一步巩固与拓展。
这段历史时期的疆域变化,不仅改变了中国的
地理形态,也为后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奠定了基础。
随
着疆域的不断变化,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展开了新的篇章。
历代疆域的变迁

历史:中国疆域变迁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疆域的变化也从一个重要的方面反映了历史的进程。
因此了解历代疆域变迁的历史,能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祖先的光辉业绩。
商朝:东到大海,西到陕西西部,东北到辽宁,南到长江流域。
秦朝: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南到南海。
唐朝:东到大海,西到咸海,东北到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到南海。
元朝:北至阴山以北,南至南海诸岛,东北到今库页岛,西北达新疆、中亚地区。
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统治的范围之内。
清朝: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的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
纵观中国历史,统一的中国疆域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
在其形成过程中,汉族作出了主要的贡献,而少数民族为统一疆域的形成也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历代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统一疆域的形成。
历代统治者顺应历史潮流的政策,巩固了中国的疆域。
封建社会的后期,落后腐败导致了大块中国国土的沦丧。
地理:了解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古代疆域的变化状况,并能正确识图,掌握重要朝代疆域的四至。
能在地图上正确识别我国现行行政疆域,特别是南海诸岛、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的地理位置。
政治:了解历代疆域的变迁,要求我们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各族人民,更加珍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坚决反对一切分裂国家、破坏祖国统一大业的行径。
在新时期,我国通过平等友好的谈判,与大多数邻国解决了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
根据我国政府与英国、葡萄牙政府达成的协议,香港、澳门分别在1997年和1999年回归祖国。
我国政府多次声明:南海诸岛、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等岛屿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容许侵犯。
中国古代六次著名迁都①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今河南安阳西北)。
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被迫迁都洛邑(今洛阳),史称东周。
第二讲中国历代疆域和政区变迁

秦 代 疆 域 图
二、发展:隋唐至元时期的中国疆域
经历了汉末农民大起义和地方割据与争雄,历史进入 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割据时期。 1.三国
魏(220—265)、蜀汉(221—263)、吴(222—280) 三国除了彼此间争斗外,均对开发治理边疆地区投入 相当力量。
2.两晋
西晋(265—316),东晋、十六国(317—420),南北 朝(420—589),政权更迭频仍,特别是由鲜卑拓跋 部建立的北魏于公元439年统一北方,疆域北至蒙古高 原,西至西域东部,东北至辽西,南境初以黄河为界, 后逐渐拓展至淮河、秦岭, 进一步至淮南,形成与南朝 (宋、齐、梁、陈)对峙的 局面。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二千多年来政区的演变
第一节 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疆域的形成经历了数千年的时间,发展道路十分 漫长、曲折,从秦代至清代,可以分作形成、发展、 奠定三个阶段。
一、形成:秦汉时期的中国疆域
1.秦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出现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 阶段。公元前206年,秦在农民起义军和六国旧贵族 的共同打击下灭亡。
汉朝政治制度承袭秦朝,但行政区划与地方管理制度 有所变化。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不同时期郡国数 量、范围有所不同),以后又在郡、国之上设刺史部, 监察地方,再后演变成行政区划——州。
魏 晋 南 北 朝 时 期
二 、 州 郡 县 三 级 制
三国时期,曹魏占据黄河流域,臵有司隶、豫、 兖、青、徐、雍、凉、冀、并、幽、荆(汉荆州 北部)、扬(汉扬州北部)12州;领郡101、县731。 孙吴占有长江中下游、珠江流域,臵有荆、扬、 交、广4州,领郡44、县337;蜀汉占有今四川和陕 西汉中盆地,仅臵益州一州,领郡22、县138。因 此,三国时共有州17(其中荆、扬各有二州),郡 167,县1206。
中国历朝疆域

• 北魏 • (A) •
西汉 (B)
秦 (C)
c a
c
b
• 我国古代王朝的都城地理位置的变迁大致 经历了一个由西向东和由北向南的过程。
• 我国封建王朝的疆域东部、东北部的变化 相对较小;西部变化最大,西部疆域达至 最远是在唐朝,已到咸海,最近是在秦朝, 仅达陇西(今甘肃临洮南 )
• 商朝:东到大海,西到陕西西部,东北到辽宁, 南到长江流域。 • 秦朝: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南 到南海。 • 唐朝:东到大海,西到咸海,东北到黑龙江 以北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到南海。 • 元朝:北至阴山以北,南至南海诸岛,东北 到今库页岛,西北达到新疆、中亚地区。今天的 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 都在元朝统治范围之内。 清朝: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 • 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 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 岛、赤尾屿等,南包南海诸岛, 成为亚洲最大的 国家。
• 材料一: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清白寒素浊 材料一: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东汉民谣 东汉民谣 • 材料二:唐取士制度大体沿袭隋制。士的来源主要是从学 材料二:唐取士制度大体沿袭隋制。 校来的生徒和从州县来的乡贡……学生和乡贡都受吏部考 校来的生徒和从州县来的乡贡 学生和乡贡都受吏部考 其中进士科尤为重要。 试,……其中进士科尤为重要。进士科主要考诗赋 其中进士科尤为重要 进士科主要考诗赋……思 思 想较为自由,文士多愿应进士科,表现自己的才能, 想较为自由,文士多愿应进士科,表现自己的才能,因此 唐朝进士科特盛,名人多从进士科出。 唐朝进士科特盛,名人多从进士科出。 • ——范文澜《中国通史》 范文澜《 范文澜 中国通史》 • 材料三:“最初的考试完全是综合性的,着重强调儒家经 材料三: 最初的考试完全是综合性的, 典著作,但也包括其它科目, 典著作,但也包括其它科目,渐渐的这些考试集中于文体 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也正是这 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 也正是这 一制度,扼制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 一制度,扼制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 • ――《全球通史》 《全球通史》 • 材料四: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 材料四: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 阳之郊, 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 ——清代思想家 也。” 清代思想家 顾炎武 • 请回答: 请回答:
中国的疆域课件

行政区划的变迁
行政区划的起源
中国行政区划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周朝的分封制,随后经历了郡县制、州府制、行 省制等演变。行政区划的变迁反映了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行政区划的演变过程
从秦汉时期的郡县制,到隋唐时期的州府制,再到元明清时期的行省制,行政区 划的层级和区域都有所调整。这些变迁不仅反映了政治制度的变革,也影响了地 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
。
土地整治
通过土地整治工程,改善土地的生 态环境和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的利 用率和产出率。
土地流转
在保持土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 促进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实现 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水资源管理与保护
水资源管理
制定水资源管理政策,建立水资 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监测和
保护。
水资源保护
通过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等 措施,保护水资源的质量和生态
为了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 措施,包括土地整理、土地复垦、退耕还林等,以保护土 地生态环境。
水资源
01
பைடு நூலகம்水资源总量
中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分布不均,南方地区水资源相对较多,北方地
区相对较少。
02
水资源利用
中国水资源主要用于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等方面,随着城市
化进程的加速和工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需求量逐年增加。
气候条件
01
02
03
季风气候显著
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 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 同期。
气温与降水
中国气温分布由南向北递 减,降水则由东南沿海向 西北内陆递减。
灾害性天气
中国常见的灾害性天气有 干旱、洪涝、台风、寒潮 等。
水文特征
中国古代疆域

• 明初西北最远控制到哈密,并在附近设置七卫。嘉靖时期 受到吐鲁番、瓦剌等的数次攻击,被迫全数放弃,最后退 守嘉峪关。1381年,明朝才将西南全数归为其中,并在边 境上设置六个宣尉司,后由于明国势衰落与边境土司内斗 。除了东部的土司外,诸土司先后为缅甸东吁王朝所有。 1624年与1626年,西班牙与荷兰先后侵入台湾。1642年 ,荷兰驱逐出了西班牙殖民者。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 ,结束了荷兰在台湾的统治。1521年与葡萄牙爆发屯门海 战,收复屯门,其复又于西草湾大破葡军,阻止葡军武力 建立入侵中国据点的意图。1553年,葡萄牙取得在澳门的 停泊船舶权,4年后又取得正式居留权。到清代前期澳门 已成为葡萄牙管理经营的中国领土。
唐朝
• 唐朝初年,国土扩张。630年,唐灭亡东突厥,漠南地 区为其所有。646年,灭亡薛延陀,大漠南北皆为唐所 有,唐设置安西都护府、安北都护府等单位进行管理。 • 唐玄宗时期疆域,西北边界上,唐朝于659年灭亡西突 厥,势力一度伸至波斯,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削弱。周边国家乘势进侵唐朝领 土。使唐朝领土日缩。回鹘占有漠北地区。后于840年 因内乱而亡。契丹在东北地区日益强大,于916年建国 。并灭亡了渤海国,占领了幽云十六州。
清朝
• 1583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始起兵兼并邻部。清建国 后123年,疆域在逐渐扩展中。1644年,在吴三桂指引下 ,清军进入山海关,击败李自成,入主北京。1645年,清 军下江南,南明弘光帝政权覆灭。康熙平三藩后,在1684 年与俄作战,并在1689年签定了《尼布楚条约》,条约割 让与承认外兴安岭以南,而库页岛及黑龙江流域为清朝领 土。沙俄获得贝加尔湖以东至额尔古纳河一带土地。1727 年,又与俄罗斯签订了《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 》,确定了清俄正北部边境的走向。 清朝经过一百多年 的征伐,极大地扩张了领土。清朝最强盛时则达到1300万 平方公里。长期处于中国版图之外的西藏、新疆、蒙古、 青海等地再次与中国本部纳入同一版图之下。清朝的领土 扩张奠定了今日中国的国土基础。
中国历代疆域面积变迁

中国历代疆域面积变迁秦朝的面积为:354.69万平方公里西汉的面积为:666.37万平方公里东汉的面积为:654.62万平方公里西晋的面积为:615.5万平方公里唐(高)面积:1251.19万平方公里唐(玄)面积:889.59万平方公里北宋的面积为:450.56万平方公里元朝的面积为:2122.74万平方公里明朝的面积为:1233.38万平方公里清朝的面积为:1284.65万平方公里民国的面积为:1141.8174万平方公里现今中国的国境南邻越南、老挝和缅甸;西南与印度、不丹、尼泊尔接;西接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中部;正北与蒙古接壤;东北则和俄罗斯东部、朝鲜接壤;隔海与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等国相望。
中国疆域自远古以来不断演进变化,从《尚书·禹贡》九州开始直到中清朝极盛时疆域:被认为是中国疆域原型华民国时期的秋海棠叶形状,而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疆域的又有改变,成为被喻为“雄鸡”的形状至今。
期间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历程。
九州远古之时,华夏先民主要聚居于黄河中下游一带,即中原地区。
在其周边,则环伺其他部族,是谓戎狄。
传说中的黄帝时期,曾尝试划野分州,置万国,其说固然荒诞,但也表现时人已有疆域观念。
[1]夏朝以前的历史,由于没有当时的文献,只有传说和后世的记载为凭。
据传在禹生活的年代,洪水泛滥,禹受命治水,他历时十三年[2],期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治水成功[3][4]。
据后世史载,禹在治水过程中踏遍天下山川,划为九州。
其将中国分为冀州、兖州、徐州、青州、豫州、雍州、梁州、荆州、扬州九州。
以今日来看,冀州在今山西及河北、河南两省的部分地区;兖州则在今河北与山东省部分地区;青州在今天的山东半岛;徐州在今山东省南部与江苏省北部;淮水以南之江苏省与安徽省则为扬州;荆州在今天的两湖;豫州指今河南省;梁州指四川省与陕西的汉中地区;雍州包括了今天的关中与甘肃东部夏商西周夏商西周三代,中国疆域处于混沌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