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细菌培养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痰培养留取方法及注意事项

痰培养留取方法及注意事项

痰培养留取方法及注意事项一、痰培养的意义和作用痰培养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检测痰中的病原微生物,对于确定痰液中的细菌、真菌或病毒感染的类型和药物敏感性提供重要参考。

通过痰培养,医生可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必要的药物使用。

二、痰液的采集方法1.采集时间:最佳采集时间是早晨起床后,因为此时痰液较为集中,有利于检测。

2.采集前准备:患者应先漱口,以减少口腔中的细菌污染。

然后,深呼吸几次,以帮助痰液从呼吸道深部咳出。

3.采集方法:用无菌容器接住咳出的痰液,避免与容器外表面接触。

尽量采集新鲜的痰液,以免细菌在外界环境中繁殖。

4.采集量:一般要求采集3-5ml的痰液,以确保有足够的样本进行培养和检测。

5.存储和运输:采集后,应尽快送到实验室进行处理。

如果无法立即送达实验室,可以将样本存放在4℃的冰箱中,但不要超过24小时。

三、痰液培养的注意事项1.无菌操作:采集和处理痰液时,需要进行无菌操作,避免外界细菌的污染,以确保培养结果的准确性。

2.及时处理:痰液采集后应尽快送到实验室进行处理,以免细菌在外界环境中繁殖,影响培养结果。

3.标本数量:一般建议采集至少两个不同时间点的痰液标本,以增加病原微生物的检出率。

4.避免空气污染:在痰液采集和处理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与空气接触,以防止细菌的空气传播。

5.注意个体差异:痰液的性质因个体差异而异,有些人可能无法咳出痰液,此时可以尝试进行气管吸引或支气管镜检查等方法获取样本。

6.避免污染:采集痰液时,要避免将唾液、口腔分泌物等其他物质混入样本中,以免影响培养结果。

7.严格执行实验室操作规程:痰液培养需要在实验室中进行,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守实验室操作规程,包括佩戴防护手套、口罩等,以防止交叉感染。

四、痰液培养的常见细菌痰液培养可以检测到多种病原微生物,常见的细菌有: - 革兰阳性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等。

- 革兰阴性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等。

痰标本涂片培养的结果分析

痰标本涂片培养的结果分析

痰标本涂片培养的结果分析摘要】目的:通过对呼吸科患者进行痰涂片镜检测,探究痰涂片镜检对痰液细菌培养作用价值。

方法:从来我院诊治的2016年1月—2018年12月的呼吸科门诊患者中随机抽取1200份,并进行痰涂片染色和细菌培养,对痰涂片标本培养过程进行跟踪观察并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1200份标本中,含有500份革兰氏染色涂片,占总标本的41.67%,其中,含有230份检出细菌,占500分革兰氏染色涂片的46%,白细胞内有60份标本检出细菌,占230分检出细菌标本的26.09%;在1200分标本中有420份抗酸染色涂片标本,占35%,其中有10份抗酸杆菌,占420份抗酸染色涂片的2.4%。

结论:痰标本涂片镜检验痰培养的结果具有可靠性,对于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是一项值得推广使用的检验方法。

【关键词】涂片培养;痰标本;革兰染色;抗酸染色【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5-0349-01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各种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

在医院诊疗过程中,患者常需要进行各种检查,包括泌尿系统感染患者实施尿液检查,呼吸道感染患者实施痰液检查等。

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涂片是通过自然咳嗽所获取,痰涂片极易受到口腔内的正常细菌所污染,降低病原菌的检出率,还会导致细菌培养结果与临床症状不相符[1]。

痰涂片镜检的检验结果准确率高,痰涂片检验结果的阳性率有效提高[2],痰标本涂片为呼吸道感染的诊疗和诊断提供有效证据[3]。

笔者从来我院诊治的2016年1月—2018年12月的呼吸科门诊患者中随机抽取1200份,并进行痰涂片染色和细菌培养,获得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从来我院诊治的2016年1月—2018年12月的呼吸科门诊患者中随机抽取1200份,主要分为A级、B级,C级标本送至科室重新采集。

1.2 方法(1)采集晨痰。

将收到的痰液,作为标本分为A、B、C类级:A类主要为浓痰,白细胞超过25,上皮细胞低于10,合格;B类有部分浓痰,白细胞超过25,上皮细胞低于25,较为合格;C类有口水或者泡沫痰,白细胞低于10,上皮细胞超过25,不合格。

痰标本的细菌学检查

痰标本的细菌学检查

痰标本的细菌学检查随着医疗技术的更新和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临床上采纳了很多介入性诊疗措施,以致于抗菌药物广泛应用、耐药菌株不断增多、细菌的耐药机制越发复杂和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引发感染逐渐增多,也正因此临床对于细菌学检查提出了更多、更迫切的要求。

细菌学检查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是提供临床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影响细菌检验结果可靠性的因素有很多,比如采取标本的时机、方法,标本的保存和运送方式以及分离培养方法、鉴定手段等等,临床中很多医生仅仅重视细菌标本的鉴定和培养方法,却忽略了标本的质量和采集方法。

其中痰标本的问题是最严重的,痰也是下呼吸道分泌物,在大多数情况下,采集痰标本的方式是自然咳痰,因此很容易受到上呼吸道分泌物的干扰,所以如何能够确定改为提高痰标本的治疗改为质量是十分重要的,这个问题也已经受到了国内外广大微生物工作者的重视,所以本篇文章就对痰标本的细菌学检查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痰标本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首先是痰标本的采取,目前大多数医院都对患者采取自然咳痰的方式采集清晨的第一口痰,患者在留痰前需要使用清水漱口,而且需要漱口三次,然后将痰液用力的咳出。

虽然有很多医院能够严格按照标准执行,但还有部分医院尚未按照要求去做。

其次是痰标本的运送,细菌学检查痰标本需要在留取痰标本之后立即将其送往细菌时,但是据相关数据显示,到目前位置仅有一小部分医院能够做到,绝大多数医院并没有在标本留取之后立刻送检。

尤其是对于住院的患者,医院的做法往往是将所有患者的标本集齐之后再由相关人员送往细菌室,以致于患者的标本从留取到送检之间耽搁了两至三个小时,如果痰标本在送到细菌室之后并未立进行接种或者是涂片,而是再耽搁一段时间的话,则会造成该观察的内容没有观察到,而且应该培养出来的细菌也并未培养出来。

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涂片染色显微镜检查,到目前为止,仍然有很多医院在培养痰标本之前并未进行涂片染色显微镜检查,不包括特殊检查,比如痰涂片找抗酸杆菌。

细菌培养检查小常识——如何正确留取痰培养标本

细菌培养检查小常识——如何正确留取痰培养标本

细菌培养检查小常识——如何正确留取痰培养标本?
肺癌患者由于免疫力降低易伴随呼吸道感染,同时呼吸道感染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感染菌株耐药率不断增加,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当呼吸道发生细菌感染时,痰液量会明显增多,痰培养是呼吸道感染病原学诊断最常用的方法,同时,痰培养的检验结果及药敏试验在指导临床抗生素使用方面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痰标本的留取是影响培养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留取标本时一般以晨痰为佳,在留取之前用清水或淡盐水反复漱口,或用牙刷清洁口腔,取坐位或半坐卧位,屈膝,上身前倾,深吸气后屏气3秒,然后腹肌用力,做爆破性咳嗽,将痰液咳出,吐入无菌的透明密闭痰盒内,尽可能的缩短容器开盖时间并立即送检以减少杂菌生长。

对于幼龄咳痰困难或不会咳痰的儿童可用压舌板向后压舌,用棉拭子深入咽部,其受到刺激咳嗽时,可喷出肺部或气管的分泌物黏在拭子上。

另外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是留取痰标本一定要在停用抗生素一周之后或者是抗菌药物使用之前,如果是做结核菌涂片,应送检三
份痰标本,连续三日,每日采集清晨第一口痰。

参考文献。

痰液BACTECMGIT960快速结核菌培养对菌阴肺结核的临床诊断价值

痰液BACTECMGIT960快速结核菌培养对菌阴肺结核的临床诊断价值

痰液BACTEC-MGIT960快速结核菌培养对菌阴肺结核的临床诊断价值郭新枝 陈裕 于永敏 王志刚 陈永芳 冯悦静 杜兰霞 程俊伟 马铮李峰摘 要:目的 探讨痰液BACTEC-MGIT960快速结核菌培养对菌阴肺结核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 采用BACTEC-MGIT960方法,对痰液进行快速培养,并与改良罗氏培养基进行比较,改良罗氏培养基进行药敏实验。

结果 BACTEC-MGIT960法快速培养对肺结核病人分支杆菌初代分离阳性率达65.3%,高于改良罗氏培养基57.7%(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平均阳性报告时间13.1天,明显短于改良氏培养基(30.15 天)。

对于常用的抗结核一线药物S、H、R单耐药菌株分别为22.5%(18/80)、12.5%(10/80)、3.8%(3/80),耐多药率(同时耐HR)达8.8%(7/80)。

结论 BACTEC-MGIT 960对菌阴肺结核痰液的检测具有高敏感性,有助于肺结核的诊断和治疗。

我市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情况较为严重,在结核病防治工作中应给予充分重视。

关键词:结核,分支杆菌;痰,BACTEC-MGIT960;结核,肺目前,结核病临床诊断主要靠结核菌检测和胸部X线检查以及其他辅助检查。

由于胸部X线特异性不强,常给结核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带来很多误点。

结核菌的细菌学检测主要包括痰涂片和痰结核菌培养、药物敏感性实验及菌型鉴定。

优先控制传染源的现代结核病防治策略已将结核病的细菌学检测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痰涂片抗酸染色查找抗酸杆菌作为细菌学检测的常规手段之一,简便快捷是其优点,但检出率低而且标本的选取、涂片的质量以及显微镜检测速度等人为因素都会较大的影响痰检质量,阳性率仅30%左右[1]。

结核菌培养阳性是诊断结核病的金标准,然而改良罗氏培养基培养时间长,且工作量大。

为提高对肺结核病的早期诊断,BACTEC-MGIT960系统作为新一代产品,具有快速分离结核分支杆菌和其它分支杆菌的优势。

痰涂片与痰培养

痰涂片与痰培养

痰涂片与痰培养作者:蒋绍蓉来源:《幸福家庭》2020年第07期肺结核以及呼吸道等疾病虽然可以治愈,但仍会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本文重点介绍痰涂片和痰培养在检测和发现肺结核以及呼吸道等疾病中的应用、痰涂片和痰培养的注意事项以及如何预防肺部和呼吸道感染。

痰涂片和痰培养都是一种用来诊断呼吸系统是否存在感染的方式,是排除和确诊肺部疾病或呼吸系统感染疾病的可行方法。

痰涂片是指医生取出患者的痰液,涂抹在指定的玻璃片上并进行染色,医生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的痰涂片,查找出该疾病的病原体。

痰培养是指将患者的痰液取出后放入指定的某种容器中,保证一定的湿度和温度,并给予痰液必要的营养,然后培养出该疾病的病原体。

医生若在显微镜下看到痰涂片上的细菌菌落,则多为阳性。

如检测结果显示为阴性,但又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或怀疑患者感染了其他病原体,则需要进行痰培养检验。

痰培养有了结果后,将培养出的可能存在的病原体再进行涂片检验,如结果为阴性,无法确定病原体的种类时,则需再次进行痰培养检验。

在痰涂片过程中,医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取痰体标本时,最好选择患者早晨起床漱口后的第一口脓痰。

如果患者无痰,则需遵医嘱取合格的痰体标本,不可取鼻腔或者是黏性唾液或黏性口水。

2.取出的痰体标本应及时放入特殊容器中,盖好容器口盖,送至检验室等待检验。

检验一般需要3~5小时,检验时间根据病情轻重和医院具体情况而定。

如检验结果为阳性,一般为各种细菌性炎癥。

轻度感染者可使用常用消炎药物治疗,中重度感染者,则需要进行痰培养,并对症下药。

痰培养是确定肺部是否感染的重要方式。

但医生在检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1.采集痰液标本,最好选择患者早晨起床时咳出的第一口痰。

若患者无痰,医生可按照常规取痰方法取痰,然后将痰放入指定的特殊容器中,盖好容器盖口送至化验室进行检验。

检测一般需要2~4天。

2.医生筛查痰细胞时,应将痰标本取出并涂至指定的玻璃片上,然后放在显微镜下进行光检验,如果每视力中含有野生鳞状上皮细胞小于10,白细胞的数字大于25,或二者的比例为1∶2.5,则可以判定痰源自下呼吸道,属于合格标本。

儿童痰培养的标准流程

儿童痰培养的标准流程

儿童痰培养的标准流程1.引言1.1 概述痰培养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检测病原体(如细菌、真菌等)是否存在于痰中,并进一步确定其种类和敏感性。

对于儿童来说,痰培养尤为重要,因为他们的免疫系统较为脆弱,容易感染各种致病微生物。

因此,及时、准确地进行儿童痰培养对于儿童的健康非常关键。

儿童痰培养的标准流程是一套规范化的操作步骤,旨在确保痰样本的采集、保存、运输和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标准流程的制定有助于规范儿童痰培养的操作,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儿童痰培养的标准流程,包括痰样品的采集方法、保存条件、运输方式和实验室分析,以及对实验结果的解读和处理。

通过了解和掌握这些标准流程,医护人员和实验室技术人员能够更好地进行儿童痰培养,准确地判断儿童是否感染了致病微生物,并根据检测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此外,我们还将提供一些建议,以便将标准流程推广应用到更多的医疗机构和实验室,从而提高儿童痰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下一节将进一步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以及痰培养的意义和儿童痰培养的必要性。

通过全面介绍这些内容,我们希望读者能够对儿童痰培养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并且能够正确地应用标准流程进行实际操作。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篇文章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对文章进行概述,介绍儿童痰培养的标准流程的背景和重要性。

同时,还会说明文章的目的,即通过介绍标准流程,提高人们对儿童痰培养的认识和认识的正确性。

正文部分是本篇文章的核心内容,将重点讨论痰培养的意义和儿童痰培养的必要性。

首先,会详细解释痰培养的意义,包括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细菌或真菌感染的类型,以便选用正确的药物进行治疗。

其次,会阐述儿童痰培养的必要性,即儿童由于免疫系统不完善,容易受到细菌或真菌感染,并可能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

因此,对于儿童来说,及早进行痰培养并严格按照标准流程操作是非常必要的。

结论部分主要总结标准流程的重要性,并提出推广应用的建议。

结核分枝杆菌痰培养方法

结核分枝杆菌痰培养方法

结核分枝杆菌痰培养方法结核病是一种大家较为熟知的慢性传染性疾病,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

可通过空气传播,且感染剂量很低,人吸入很少的结核分枝杆菌即可引起感染。

该疾病会在任何年龄发病,而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更容易感染结核分枝杆菌。

近年来,随着艾滋病发病率的增加,耐药性结核分枝杆菌的出现,吸毒人群的增多以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等,我国结核病发病率仍然较高。

结核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的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如何知道自己得了结核病呢?当人体感染结核杆菌后,因感染的部位不同,会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

例如肺结核患者主要会表现出咳嗽,咳痰,咯血,胸痛,低烧,盗汗,乏力等一些呼吸道疾病症状。

而感染肾脏时,患者会出现尿急,尿痛,血尿等泌尿系统症状。

大部分患者感染结核杆菌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低热,盗汗,虚弱等等。

当人体出现以上症状时,即可高度怀疑为结核病。

出现自觉症状后,就医后医生首先会建议患者进行影像学诊断,以此来确定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脏器部位,同时也会进行体液培养来进一步确定患者是否感染了结核杆菌,通常会采取患者的痰液来进行检验。

让我们进一步来了解一下吧。

一、什么是结核杆菌?结核杆菌即为结核分枝杆菌。

它是引起结核病的病原体,而结核杆菌是一种较为古老的细菌,早在4500年前的古埃及,人们就已经发现了这种细菌的存在。

古代时大家将肺结核患者称为肺痨患者。

在1882年,该病菌由一名德国的细菌学家郭霍发现后,才被正式命名为结核菌。

结核分枝杆菌是一类专性需氧菌,它生长较为缓慢。

对干燥,冷,酸碱等抵抗力非常的强,在紫外线的照射下,痰液中的结核杆菌需要经过六个小时左右才会被彻底杀死。

目前痰培养是确定结核杆菌感染的主要检查项目,经过痰液培养分离细菌可以发现,结核分枝杆菌革兰染色不易着色,需用特殊染色方法荧光染色或萋—尼抗酸染色。

经抗酸染色后菌体为红色细长直或略弯的杆菌,该细菌没鞭毛,无芽孢,有荚膜,多数有异染颗粒。

荧光染色、抗酸染色如图:从致病性角度分析可见,结核杆菌本身不会产生内外毒素,其致病物质主要是他的荚膜、脂质以及蛋白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世界范围内抗生素的使用比较混乱,细菌的耐药日趋严重,合理针对性的使用抗生素成为必然,因此必须了解细菌类型和其药敏情况。

痰细菌检查的诊断价值是人们一直关注的问题,为了快速而准确的获取痰的细菌情况,国内外学者进行了不断的探索,本文就此进行综述,以利于获取合格的痰标本和快速而准确的细菌学证据。

自从1940年发现青霉素以来,人类就在不断地开发新的药物以治疗细菌感染。

尤其近20余年来,头孢菌素和新的氟喹诺酮类及大环内酯药物的出现,为临床医师应用抗生素提供了许多选择,大大地提高了感染患者的治愈率,同时也选择出了许多的耐药菌株。

正是因为抗生素的多样化和临床选择抗生素的随机性,人们对于抗生素存在着滥用的情况,尤其在急诊科,存在流水作业,不同的医生对同一个病人会选择不同的抗生素,这同时也选择了细菌,导致了细菌的耐药率的逐年上升。

在欧洲,80%以上的下呼吸道感染应用抗生素治疗,大多数医生对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社区获得性肺炎、和病毒性呼吸道感染不加以鉴别就应用抗生素,不同的国家抗生素的选择不一样。

据美国1994-1995年30个医疗中心的统计显示:约24%的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不敏感,14%为中度耐药,10%为高度耐药。

非典型流感嗜血杆菌的耐药已高达36.4%,而在80年代仅为15%。

有一374例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的前瞻性研究表明:耐药肺炎链球菌感染同先前应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有关。

因此合理使用抗生素成为防止细菌耐药的一大重要策略。

要合理的使用抗生素,除了加强规范化的经验性治疗外,最重要的是明确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及其药敏情况,以便针对性的使用抗生素。

因此快速而准确的细菌培养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下呼吸道感染是指声门以下的呼吸道的感染。

包括社会获得性和医院内获得性,在临床上极为常见,其病原菌种类繁多,院内感染者多以革兰氏阴性杆菌多见,混合感染也较多。

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通过胸片和症状体征难以鉴别感染的细菌类型,因此病原学检查非常重要。

准确获取病原学证据有利于及早明确诊断,根据药敏及时地进行抗菌治疗。

获取病原菌的方法多种多样,如血培养,痰涂片和痰培养及经气管吸引术采痰、纤支镜保护性毛刷及肺泡灌洗和肺活检等。

血培养阳性率低,其临床应用价值有限,而经气管吸引术采痰、纤支镜保护性毛刷及肺泡灌洗和肺活检均为有创检查,一般患者难以接受,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广泛使用。

而痰为下呼吸道的分泌物,其病原菌的情况最能真实的反应下呼吸道的感染情况,因此痰涂片镜检和痰培养一直受到临床上的关注,且常规用以指导临床治疗。

对此国内外学者为快速而准确的获取病原学证据作了大量的工作,本文就此进行综述,以利于获取合格的痰标本和快速而准确的细菌学证据。

一、痰细菌培养存在的问题细菌培养的过程包括临床痰标本的流取和试验室的接种培养及鉴定,二者均直接影响细菌培养的结果,必需同时加以改进,才能提高培养的准确性。

几十年来,对于痰标本的临床价值一直存在着争议,其原因主要有:(1)、大多数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有咳嗽咳痰的症状,但咳痰量因人而异,临床上约有10-30%的患者干咳无痰或咳痰无力,通过自主咳嗽无法获取痰标本;(2)、人体口咽部寄居有大量的正常菌群,尤其是长期住院患者,口腔中的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数量明显增多,咳出的痰液在口腔中停留易被污染,从而影响检查结果;(3)、约15-30%的患者在痰标本留取前已经使用过多种抗生素,一些比较脆弱的细菌如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在应用抗生素后,取任何呼吸道的标本的检出率为0,实际上检出的细菌很大程度上是对所应用的抗生素耐药的细菌,从而使药敏结果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大大降低;(4)、目前绝大多数的医院采用的培养基为2种,即血平板和伊红—美兰平板,使得许多导致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不能被分离出来。

流感嗜血杆菌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第1位常见的致病菌,其培养需要巧克力培养基和CO2培养箱,但一般试验室都不进行该培养基的培养,从而使得许多常规培养为阴性,这样痰培养对指导临床用药的帮助大大降低。

(5)、对于常规痰培养而言,试验室多采用白金耳环取痰中极少一部分在培养基中划线培养由于痰中细菌的数量和种类的分布不均匀,接种时可能所取的部位没有致病菌或只接种了一部分致病菌,这使培养的阳性率大大降低。

尽管如此,痰液毕竟是下呼吸道的分泌物,其病原菌情况最能真实地反应感染的细菌,因此提高痰培养的准确性是临床医生和细菌学工作者极其关注的问题,并对此作了许多改进,从而更有效地指导临床用药。

二、痰细菌培养的改进措施痰诱导的方法现已成功地应用于研究哮喘的气道炎症,其诱导成功率约为76-100%,这是一种简单、安全的获取下呼吸道痰液的方法。

近年来有人建议应用此方法对干咳无痰的患者进行诱导,然后进行痰培养,这使得痰培养的应用范围扩大了,但有的患者基础肺功能差,根本不能耐受诱导或诱导后患者病情加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

为了消除口腔寄生菌的污染,有人应用0.1%的洗必泰或0.1%的新洁尔灭或H2O2漱口然后留痰,结果能明显减低污染率。

同时对咳出的痰液用0.9%的盐水洗痰3-4次,然后应用痰液消化液如1.8%的NH4CL或N-乙酰半胱氨酸钠进行消化,使痰液均匀化,接种的阳性率大大的提高。

口腔寄生或唾液中含有的杂菌浓度可高达106-9/ml,Bartlett将冲洗后的痰做细菌定量培养,可降低标本的污染平均浓度为103-4/ml,其阳性菌株与经气管所获标本结果一致。

Dixon报告稀释10000倍的痰培养结果并显著降低致病菌的阳性发现率,但可降低因污染引起的假阳性率(可降低到21%)。

作者曾应用显微镜观察漱口前后咳出的痰液和用0.9%的盐水冲洗后的痰液,发现涂片中鳞状上皮细胞明显减少,这样获取的痰标本90%以上能达到合格:鳞状上皮细胞〈10个/低倍视野,白细胞〉25个/低倍视野。

因此必需强调漱口和消化痰液的重要性。

对于采取的痰液消化剂而言,必须具有消化痰液的能力,同时又不能抑制细菌的生长。

许多人采用的1.8%的NH4CL或N-乙酰半胱氨酸钠对大多数细菌无抑制作用,但对比较脆弱的细菌如肺炎链球菌的生长抑制比较明显,这不利于准确地进行痰培养,因此寻找合适的消化液是消化痰液必需解决的问题。

培养基的选择也是影响痰培养的很重要的原因,余国华等人设计了“全痰系列分离法”,应用7种培养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痰分离菌群和口腔分离菌群相对照,成功的评价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加重期的致病菌情况,同时指出:只有痰细菌浓度较唾液同种细菌高100倍以上,方能确认其在支气管内丛生。

除了对常规留痰方法进行改进外,国内外学者都在为获得无污染的下呼吸道分泌物而努力。

进气管吸引术,可避免口腔正常菌群的污染,主要用于肺部厌氧菌的感染、免疫受损的患者和非典型肺炎的病原菌检查,但其副作用大,患者不易接受,目前已很少应用。

侯显明等人通过经气管穿刺吸引痰培养和经口痰菌定量培养的比较,得出定量培养的判断标准:菌群>107cfu/ml可认定为致病菌;菌群〈107cfu/ml,但>104cfu/ml且当两次培养结果相同时,也具有临床意义;如菌群〈104cfu/ml 其菌属与对照吸引痰培养不一致时,提示为口腔菌群污染。

纤支镜的检查不但可以目视三级以上支气管的内壁情况,同时也可以通过灌洗和保护性毛刷采样而获取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培养,定量培养后,菌群>103cfu/ml可有临床意义。

目前保护性毛刷采样进行定量培养被认为是痰细菌培养的“金标准”,其敏感性可达80%,特异性达90%。

单套管和双套管保护性毛刷采样进行培养其结果无显著性差别。

它最适合于没有进行抗生素治疗和停用抗生素48小时以上的患者。

但这些为有创检查,一般患者难以接受,其临床的广泛应用受限,但对于复杂肺炎的患者,明确病原菌的类型和药敏情况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特殊细菌如结核杆菌的检查是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其培养一般需要4-6周,很不利于指导临床用药,尤其近年来结核杆菌的耐药问题日趋严重,临床急需根据药敏指导用药,因此快速准确地检测结核杆菌及其药敏情况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国内外学者对此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快速检测痰中的结核杆菌,Kolk AH等人的研究表明:对于所检测出的35例结核患者临床资料大都支持。

对于无痰的患者可采取痰诱导的方法解决,并且对诱导痰进行PCR对于诊断结核非常有用,PCR的结果和痰培养的结果互相补充。

但是PCR的影响因素很多,其假阳性很高,目前国内仅限于科研而少应用于临床诊断。

三、细菌鉴定的准确性和速度提高细菌的鉴定经历了由手工到自动的过程。

传统的分离与鉴定细菌的方法十分麻烦,并且都依赖于细菌的生长,现已有不依赖于细菌生长的鉴定技术和方法。

目前已有细菌和药敏的成套的鉴定系统,如手工(Apc)鉴定系统、自动(ATB)鉴定系统和UTTEK—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其鉴定速度快,准确性提高,免除了繁琐的手工操作,以往痰培养结果一般为7天,目前3-4天就可以出来,为及时准确地指导临床用药提供了方便。

Vitek—AMS自动鉴定系统是国内全自动系统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全世界也有4246家实验室应用该系统,它既能进行鉴定又能进行药敏实验。

美国最普遍使用的MicroScan系列可鉴定近500种细菌,鉴定速度快。

ATB Expression半自动细菌鉴定系统可鉴定770种细菌和分析近80种抗生素药敏实验,可进行苛氧细菌、嗜血杆菌、奈瑟菌、厌氧菌、真菌和支原体的药敏。

但传统药敏实验的基本方法并无大的改变,如琼脂培养基法包括琼脂稀释法、有限琼脂稀释法和滤纸片扩散法,肉汤培养基法包括用于自动化测定的微量肉汤稀释法和肉汤滤纸片稀释法,均为目前大多实验室采用的药敏方法。

有的细菌如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典型的形态,在痰涂片时就能识别出来。

因此痰涂片也可以及时地明确部分典型细菌,(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希氏内科学(第20版)未列为此类典型细菌)为指导经验性的临床用药提供帮助,正确使用抗生素,但其药敏情况及是否混合其它病原菌感染有待于痰培养后明确,因此二者不可偏废,彼此验证,更正确而迅速地为临床提供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