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艺术发展规律初探

合集下载

山西民间舞蹈的形式美初探

山西民间舞蹈的形式美初探

山西民间舞蹈的形式美初探山西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省份,其民间舞蹈形式美自然也是具有独特魅力的。

山西民间舞蹈的形式美初探,可以从其起源、特点和表现形式等方面来进行探讨。

山西民间舞蹈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当时的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因此在其舞蹈形式中可以看到浓厚的古代文化痕迹。

山西的舞蹈以舞蹈源于生活、贴近生活为特点,表现了农民劳动生活、民间传说和传统宗教仪式等内容,如《打铁花》、《踢天歌》等均是山西民间舞蹈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形式上具有独特的美感,更是体现了山西人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

随着社会的发展,山西民间舞蹈也随之得到传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舞蹈形式。

山西民间舞蹈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形式上的独特性,二是表现内容的丰富性。

山西民间舞蹈在形式上具有独特的美感,其舞蹈动作优美、大气,节奏感强,富有地方特色,能够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山西的自然风光、民俗民风之中。

山西民间舞蹈的表现内容非常丰富多样,既有表达对劳动生活的向往、对丰收的期盼,也有传达对生活悲欢离合的思考、对信仰的崇敬等内容,这些内容的涵盖使得山西民间舞蹈更加具有文化内涵,更加有价值。

山西民间舞蹈的表现形式主要是舞蹈动作和音乐的结合,其中舞蹈动作的丰富多样是其形式美的主要表现之一。

山西民间舞蹈的舞蹈动作主要包括手部动作、身体的起伏、脚步的有节奏感等,这些动作的组合和变化能够很好地表现出山西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习俗,同时也使得舞蹈更富有观赏性和表现力。

山西民间舞蹈的音乐也是其形式美的关键所在。

山西民间舞蹈的音乐多以二胡、琵琶等乐器为主,音乐旋律优美悠扬,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与舞蹈动作相呼应,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效果。

山西民间舞蹈的形式美是一种综合性的美,它既包括了舞蹈动作的优美、音乐的悠扬,也包括了表现内容的丰富多样、与当地文化的紧密联系等因素。

这种形式美不仅反映了山西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底蕴,也体现了山西舞蹈艺术的审美追求和文化使命。

初探舞蹈教学中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

初探舞蹈教学中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
姿 变化 、音 乐节 奏 等作 舞蹈 艺 术 美 的初 步判 断 。教 师在 示 范和 讲 授 动作 的 时候 ,用 自己的情 感 表现 、示 范舞 蹈美 ,就会 对 学 生的 审 美过 程 起 到积 极 的作 用 ,拓 展 学 生审 美能 力 的发 展 。 因此 ,运 用 灵活 多 样 的教 学方 法 ,采 用 多种 形 式 辅助 教学 ,会受 到 更好 地 教 学效 果 。存舞 蹈 教学 中对 学 生进行 审 美意 识 的培养 。 随 着 现 代 教 育 技 术 的 飞速 发展 ,运 用 现 代 化 教 育 的 方 式 , 具 有直 观 形象 、感 染 力 强等 特 点 。在 舞蹈 教 学 中 ,我们 可 以灵 活 地运 用 电化 教 育手 段 ,让 学 生欣 赏 观看 舞 蹈 的精 品 录像 ,从 中受 到美 的 熏 陶和 感 受 ,也 可通 过 观看 各 个 民族 的风 情 风貌 ,了解 民 族 民间舞 蹈 的 风格 特 点 。例 如在 学 习 蒙 古族舞 蹈 中 的 “ 手臂 ”动 作 时 ,利用 投 影或 电视展 示 草 原天 空远 飞 的 大雁 ,让学 生对 “ 大 雁 ”在 蓝天 上 “ 翔 ”有 了比较 直 观 的 了解 ,从 而 体会 臂膀 的动 翱 作 。还 可 以通 过观看 草原 的景色 ,战 士蒙古族 特有 的 民族 服饰和歌 舞 场 面 以及 相 关 的人文 地 理概 况 ,给 学生 讲解 草 原 辽阔 、壮 观 的 美 。教师 在为 学生 讲解示 范时将 自己的情感深 深 的倾 注于舞 蹈美之
教 育 理 论
初探舞蹈教学 中对学生审美意识 的培养
刘旭东 ( 广西艺术学院 附属 中等 艺术 学校
摘要 :舞蹈 是一 门综合 艺术 ,是 以人体 动作 为表现 形 式的 艺术 活动 ,是人 类审美活动的集 中表现 ,是培 养人 的审美意识与兴趣 。本 文 阐述 了在舞蹈教 学 中,如何 充分发挥教 学环境 ,教 学 内容 ,教 学方 法等方面的 审美意识 ,培 养学生的综合 能力。 关键词 :舞蹈教 学;审美意识;学生 舞 蹈 作 为 一 种 以人 体 作 为 表 现 形 式 的 艺术 活动 , 以 视 觉 艺 术 ,刺 激感 官 为丰 要 手段 。是人 类 审美 活 动 比较 集 中 的表现 ,是 培 养人 们 审美 兴趣 ,提 高人 们 审美 能力 的 有效 途 径 。我 们在 与 学 生 的接 触 中就 会发 现 ,学 生们 在 开 心 的时 候 ,就会 手 舞 足蹈 来 表 达 自己的感 情 。而 舞蹈 这 一 直观 性 、可 感 性 强的 艺术 , 又恰 好 符 合 学 生们 的 身 心 发 展迅 速 、 天真 活 泼 、模 仿性 强 等 生 理 心 理特 点 ,于 是舞 蹈 便成 为J 青 少年 学 生最 喜 爱 的艺 术活 动 之一 。实 大 践证 明,在 广泛 开 展舞 蹈 教育 教 学 ,是 对 学生 进行 美 育 教育 的 一 种最 理想 最 直接 的方 式 。在舞 蹈 教 学 巾充 分运 用 教学 环 境 、教 学 内容 、教 学 方法 等 形式 ,注晕 培养 学 生 的 审美 意识 ,不但 汁 学 生 得到 动作 的协调 性 和 灵活 性 的训 练 ,而 且还 能 发展 学 生 的思 维和 I

认识舞蹈及掌握舞蹈艺术欣赏规律

认识舞蹈及掌握舞蹈艺术欣赏规律

认识舞蹈及掌握舞蹈艺术欣赏规律舞蹈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身体的动作、表情和音乐的结合来传达情感、讲述故事或展示美丽的动作。

要认识舞蹈及掌握舞蹈艺术欣赏规律,需要对舞蹈的历史、形式、技巧和表达方式有一定的了解。

首先,了解舞蹈的历史是认识舞蹈的重要一步。

舞蹈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

从古代的宗教仪式舞蹈到现代的现代舞、芭蕾舞和街舞等不同形式,舞蹈一直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演变发展。

通过研究舞蹈的历史,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舞蹈特点和发展趋势,从而对舞蹈有更深入的认识。

其次,了解舞蹈的形式也是认识舞蹈的重要一环。

舞蹈的形式包括戏剧舞蹈、宗教舞蹈、民间舞蹈、古典舞蹈和现代舞等。

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戏剧舞蹈注重故事情节的讲述,宗教舞蹈强调信仰和宗教仪式的表达,民间舞蹈体现了民俗风情和社会习俗,古典舞蹈追求优雅和技巧的完美,现代舞融合了多种舞蹈元素和风格。

通过了解不同形式的舞蹈,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舞蹈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接下来,掌握舞蹈的技巧也是认识舞蹈的关键一步。

舞蹈是一门技巧性很强的艺术形式,需要舞者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和技巧。

舞蹈的技巧包括身体的柔韧性、平衡性、协调性和力量等方面。

通过学习舞蹈的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舞者的表演,并理解他们艰苦训练的背后付出的努力。

最后,了解舞蹈的表达方式也是掌握舞蹈艺术欣赏规律的关键一步。

舞蹈是一种无声的语言,通过舞者身体的动作和表情来传达情感和传递信息。

舞蹈的表达方式有很多,包括舞姿、动作的力量和速度、表情和情感的表达、舞蹈与音乐的配合等。

通过观察舞蹈表演中的细节,我们可以深入地理解舞者要表达的含义和情感,进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舞蹈艺术的内涵。

综上所述,要认识舞蹈及掌握舞蹈艺术欣赏规律,我们需要了解舞蹈的历史、形式、技巧和表达方式。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欣赏舞蹈作品,并从中获得精神愉悦和艺术享受。

民族民间舞蹈的起源、发展及风格特征-舞蹈论文-艺术论文

民族民间舞蹈的起源、发展及风格特征-舞蹈论文-艺术论文

民族民间舞蹈的起源、发展及风格特征-舞蹈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舞蹈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融合音乐、戏曲等艺术的综合性艺术。

研究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特征,能够帮助人们加深对民族民间舞蹈的认识和理解,并对推动民族民间舞蹈在新时代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民族民间舞最早起源于巫,巫是对古代人民的生产、生活、心理和思想有着深厚影响的一种民俗,通常需要伴随着某种舞蹈以完成仪式。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舞蹈逐渐演变成深受大众喜爱的民间舞,如汉族祈祷丰收的秧歌,维吾尔族祭祀的麦西热甫,藏族跳丧的锅庄,北方少数民族治病的萨满等。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人们已经不再为某种特殊目的而跳舞,而是发展为生活舞蹈,在喜庆的节日中自娱自乐,具有普遍性和大众性。

一、民族民间舞的特点民族民间舞蹈是一种艺术形式,具有一定的审美风格。

我国疆土面积广阔、民族众多,受到地域、历史、自然、风俗和文化等因素影响,形成了种类繁多、风格多样、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舞蹈种类超过700种。

但是从总体上看,民族民间舞蹈是区别于现代舞的艺术种类,具备形象和典型的艺术特征。

(一)载歌载舞我国民族民间舞蹈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载歌载舞的特点,如北方地区的秧歌,沧州东方高跷,山东鼓子秧歌、胶州秧歌和海洋秧歌以及南方的花灯等。

北方的秧歌伴随着欢快的音乐,表现出粗犷、热情与奔放的情绪;南方的花灯伴随着温婉、优美的旋律,表现出秀丽、别致的风格特征。

又如蒙古族的民间舞蹈,伴随着高昂的音乐,展现出彪悍、强壮的民族特征。

音乐增强了民族民间舞蹈的表现力,展现出各民族人民的典型特征与性格。

(二)利用道具民族民间舞通常都会运用音乐、服装、布景等素材,并使用道具以准确定位角色、提示环境与场景,如蒲扇、手帕、船桨等,揭示舞者的身份与地位,同时展现场景与环境。

比如舞蹈《一个扭秧歌的人》中,用一条红绸带表明了舞者的身份--一位扭秧歌的老艺人,绸带的轻抖、甩动展现出一个深爱舞蹈的艺人形象。

甩发舞的艺术特征及舞蹈特点初探

甩发舞的艺术特征及舞蹈特点初探

甩发舞的艺术特征及舞蹈特点初探甩发舞是传统民族文化中的艺术瑰宝,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以及喜爱,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甩发舞不仅仅具有文化特点,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通过甩发舞能够表达人内心的情感,使得人民群眾在了解舞蹈的基础之上,更加了解少数民族的生活。

本文就甩发舞的艺术特征以及舞蹈特点进行分析,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意见。

标签:甩发舞;艺术特征;舞蹈特点甩发舞是古老的民间艺术,它代表着历史代表着民族文化,并用原生态的美吸引着人民群众,通过探究甩发舞的艺术特征以及舞蹈特点能够探索甩发舞在艺术、历史、生活上的价值体现,进而使得甩发舞得到有效的传播,这对甩发舞的传承以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甩发舞的艺术特征(一)内容生活化雅美族居住在台湾岛上,且与外界隔绝,因此他们拥有相对独立的民族风俗以及社会组织,而甩发舞的由来也是雅美族妇女为了祈求男人捕鱼平安归来,而在海边跳的舞蹈。

日落西山,当渔船回来时,姑娘们身着短裙,配带着五彩斑斓的金属项链,哼唱起歌,跳起舞[1]。

在夕阳的映照下,在波浪的拍打下,摆动着长发,用肢体语言来欢迎远航归来的亲人,因此甩发舞的舞蹈内容相对生活化,是以雅美族人的生活作为基础的一种舞蹈方式,甩发舞不仅仅甩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为人们传达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让观赏者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这种舞蹈的形式较为简单,且具有一定特色。

(二)动作年轻化阳光的照射以及海洋气候,使得雅美族的少女们身姿十分健美,并且拥有着美丽的秀发,在甩发舞舞蹈的过程中不限制人数,且形式也很多样,可以两人为主,也可以多人进行一起跳舞。

首先由舞者横向排开并挽起胳膊进行身体的晃动,而晃动的频率也随着音乐的加快逐渐加快,在舞蹈的过程中双脚跳跃,并将头发甩至前面以及后面,让头发与身体具有一定程度的垂直,这样通过反复的甩发,载歌载舞。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在早期动作较为单一,而在后期已经有舞蹈者演化成多种多样的方式,在舞蹈表现过程中也彰显了女性的力量之美,同时要求表演者具有一定的体力,且具有乌黑的长发,使得观赏者感受到青春活力之美[2]。

新中国成立十年,中国舞蹈发展的概况 的初探

新中国成立十年,中国舞蹈发展的概况 的初探

新中国成立十年,中国舞蹈发展的概况的初

新中国成立的十年间,中国的舞蹈艺术进入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开始了中国舞蹈历史新的篇章。

舞蹈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组建了由国家政府主导、组织、支持的正规编制全民性的事业单位,使民族的舞蹈艺术传统和世界舞蹈文化的共同遗产得到继承和发展。

然而,新中国舞蹈的发展实质上是在民族文化身份建构的大背景下,在新中国新的人民的文艺”的定位中,以现实主义作为共同接受的信仰、公认的价值和技术的集合,这成为新中国舞蹈构建的基本范式。

新中国舞蹈现实主义范式的建构,标志着新中国舞蹈建设在语言形式维度和审美精神维度超越古典形态的整体进程;表现出当代中国舞蹈在审美创作上与时代精神的紧密联系。

但不可否认的是,艺术创作单一化模式化的格局,导致现实主义内涵的丰富性被扼制,甚至扭曲。

随着改革开放春天的到来,舞蹈文化意识、舞蹈艺术观念的活跃,激起了舞蹈事业的全面复苏,舞蹈教学与研究机构全面恢复,舞蹈创作继往开来,舞蹈文化意识开始全面苏醒,舞蹈呈现出风格多样化发展的趋势。

改革开放深化后,舞蹈种类更加多元化。

出现了以新舞蹈为最初命名的当代舞。

随后舞蹈与影像开始结合,“电视舞蹈”一词应运而生,出现了许多舞蹈与影视画面相结合的优秀的舞蹈作品。

新媒体时代舞蹈教育创新路径初探

新媒体时代舞蹈教育创新路径初探

| 艺术教育新媒体时代舞蹈教育创新路径初探□赵琦/文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迫使传统的舞蹈教育模式也在不断地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新媒体时代,舞蹈教育需要积极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和创新路径。

本文旨在探讨新媒体时代舞蹈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危机,通过学习方式、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平台、教学模式等五个方面提出舞蹈教育的创新路径和未来的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成果,希望能够为舞蹈教育的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舞蹈教育的发展,推动舞蹈事业的繁荣。

1 新媒体时代舞蹈教育的机遇1.1 学习渠道得到拓展如今现在的舞蹈教学常常是面对面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虽然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会增多但这种教学方式会受制于教学场景的约束,例如时间和场所等都会受到限制,同时多人大课的教学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如今在新媒体时代下,利用互联网可跨越时间和地理的优势,可以通过互联网连接更多的人群,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覆盖更多的学生。

比如一些知名芭蕾舞机构就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建立在线教育平台,使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在线学习,跨越时间和地理,随时学习芭蕾。

因此,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拓展学习渠道,还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学习芭蕾舞[1]。

1.2 教学效果普遍得到提高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可以大幅度提高舞蹈教育的教学效果。

通过数字化的教学平台、互动化的教学形式和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更加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提高学习效果。

比如,舞蹈教育机构可以建立一个数字化的教学平台,将舞蹈教学资料、教学视频、教学案例等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让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但需要拥有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另外,还可以通过数字化的教学平台对老师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估,提高教学效果。

1.3 教学体验得以增强新媒体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教学体验。

通过在线直播、虚拟现实等技术,可以让学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舞蹈的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

舞蹈编导创作初探

舞蹈编导创作初探

舞蹈编导创作初探[摘要] 舞蹈编导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创作更是给我们提出了高难度、高要求。

它要求编导具备较高的知识文化素养、敏锐的洞察力,极强的艺术创造创新力和持之以恒不懈追求探索未知的精神。

作为一个编创人员如何能在舞蹈创作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如何让自己用心感受创作的作品唤起广大观众的共鸣,是我们要不断探讨的。

[关键词] 舞蹈编导编导创作创作思维体系一、舞蹈编导含义及条件张继刚、陈维亚、王玫这些名字在舞蹈界可谓是如雷贯耳,他们创作的《黄土黄》、《千手观音》、《秦俑魂》、《也许是要飞翔》等作品则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艺术震撼和极高的艺术享受。

从这些当代著名的舞蹈编导家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们极其深厚的知识文化底蕴以及涵盖音乐、美术、绘画、戏剧等各类艺术的综合素养,看到了他们极强的艺术创新力和创造力,更看到了作为一个编导所要付出的巨大努力和艰辛。

舞蹈编导,即舞蹈作品的编创者和导演。

由于必须同时担当编创者和导演的双重角色,因而也就决定了其职能的高难度、高要求,而绝非每个人都能胜任之。

要成为一个舞蹈编导,其先决条件有两个: 首先,前提必须是一个舞者,即从事过舞蹈训练和学习,掌握一定舞蹈知识与技能的个体,而且这个舞者还要有坚实的舞蹈基础。

舞蹈是一门用肢体语言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很难想象一个不具备肢体语言表达能力的人能胜任编导这一项工作。

而只有切身地贴近舞蹈,进行大量的舞蹈实践,掌握丰富的舞蹈知识和技能,才能具备驾驭舞蹈,进行舞蹈编创的能力。

其次,能够融入生活,热爱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将为舞蹈编导提供强大的动力源泉。

艺术源于生活,脱离了生活,任何艺术就会变得虚无和空洞。

作为编导,要善于用舞蹈专业的眼光观察、体验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寻找一切可能,发现美,提炼美,从而基于现实生活的作品才能与人们产生共鸣,其创作才具有生生不息的活力。

二、舞蹈编导创作的特性及要求新时期,舞蹈事业迅速发展,舞蹈创作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的新现象、新变化和新特点,而各路优秀的编导和优秀的作品更是层出不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舞蹈艺术的发生和发展与人类生命的进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人类的第一个生命诞生伊始,他的啼哭和手舞足蹈,就是音乐和舞蹈的诞生。

原始社会人类生存状况极其低下,是以木棍、石块、树枝和山洞来作为维持他们群居生活的条件。

人们为了生存,必须与猛兽进行斗争,因此原始社会就有了表现狩猎场景的狩猎舞蹈,如湘西一带土家族舞蹈《摆手舞》。

原始居民也充满了宗教膜拜等思想感情,一致信仰表现在各民族信仰崇拜的舞蹈保护本部落神灵的图腾上,他们既用各种动物、飞禽走兽等可知事物作为神来崇拜的舞蹈,这就是原始人的宗教舞蹈。

如歌颂先帝黄帝的乐舞《云门大卷》,云是当时这一部落的图腾。

在此,图腾与先帝黄帝相提并论,提现了神人合一的思想。

如果说舞蹈的诞生和人类生命的诞生是同步的,那么,舞蹈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同步。

当原始人逐渐从游牧生活转入农耕时期,便有了反映农业生产的乐舞,如《葛天氏之乐》,表演时,三人执牛尾,踏地而舞,乐舞表现祈求五谷丰登,感谢上天等多种农业生产有关的愿望。

原始人类的生存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大自然的恩赐,因此,原始舞蹈有不少反映人与宇宙万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祭祀性舞蹈。

《葛天氏之乐》中,就有专门的段落“敬天常”、“依地德”。

在原始社会,部落与部落联盟之间,常发生冲突。

因此,原始社会还有反映战争场面的武舞。

总之,舞蹈在原始社会的特点是内容和形式较为简单,而且多半随呼号和强烈节奏感以集体性活动的形式即兴载歌载舞。

这些反映他们生活内容和感情的舞蹈,对他们团结御、巩固氏族力量、服从图腾崇拜,以及生活中的其他内容都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无论我们承认不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阶级和阶级斗争都是存在的,而且舞蹈从阶级形成的那一刻开始,就为阶级和阶级斗争服务。

进入奴隶社会,原始的祭祀求神舞蹈发展为巫舞,于是就有了专业的舞蹈家——巫人。

人类社会早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对于宇宙间物质运动的规律、自然现象等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冥冥中好像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支配世界,于是产生了鬼神的概念,他们掌管占卜,以舞娱神,并代表神灵驱魔疫鬼保平安。

《说文》中说:“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

”到了西周,乐舞制度逐步完善,奴隶主阶级在社会上竭力推行,歌颂先帝之德,并将它作为人生修养不可或缺的因素,不论国家和平民都要进行专门的乐教,而且有专门的机构和教师。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认为乐舞可以陶冶情操,移风易俗,起到教化作用。

乐舞是人思想感情的自然外露。

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的乐舞,可以调和阶级矛盾。

他主张将舞蹈用于教育和政治,造就文质彬彬的君子。

进入封建社会,由于对乐舞改革的重视,专门设立乐府,广泛收集战国以来赵魏秦楚等各地的民间歌舞,并吸收众多的民间艺人参加乐府机构,产生了一种新的表演艺术形式“百戏”泛称“角抵戏”。

由于受百戏的影响,舞蹈注重技艺结合,如《七盘舞》(盘鼓舞),舞者在七个盘子上飞舞,具有高难度动作技巧。

舞蹈中大量使用长袖长巾,拓展了舞蹈的动作语言。

“女乐”舞蹈中运用眉目传情和飘逸轻盈的神态及动作,是汉代舞蹈具有与以往不同的审美特征。

舞蹈是戏剧的胚胎,成为戏剧第一要素和与戏剧融合,都再必然自然不过。

唐代,由于经济的繁荣和政治的稳定,乐舞艺术的发展到达了一个空前绝后的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的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都留下了描绘唐代舞蹈的名篇。

舞蹈以独立的表演艺术形式,摘取了古代艺术发展的桂冠。

按照舞蹈风格特色划分,分为“软舞”和“健舞”两大类。

“软舞”动作温婉轻柔,节奏舒缓;著名的乐舞有:《屈柘枝》、《春莺啭》、《绿腰》、《回波乐》等。

“健舞”动作刚劲有力,节奏明快;著名的乐舞有:《胡旋》、《胡腾》、《剑器》、《拓枝》等。

到了宋代,唐代舞蹈中的许多经典作品虽然遗失很多,但留下的作品都被宋代宫廷“队舞”继续发展,加以综合化、情节化,运用道具,是这一时期舞蹈发展的趋势。

他与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戏曲艺术相互融合,成为这一时期的艺术特点。

元朝又出现了有歌有舞的“元曲”。

元明清之后,民间舞蹈活动仍流行,而且随着剧场规模的扩大得到了普遍的推
广和发展。

近代,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由于西方经济文化的入侵,西方的芭蕾、现代舞、外国民间舞和交际舞也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来到我国。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一些大城市学堂教学开设“乐歌”课的同时,也把“舞蹈”列为体育课的主要内容,从而达到增强体魄的教育目的。

在这场新文化运动中,具有进步意义的还有作曲家、儿童音乐教育家黎锦晖编写的融教育和舞蹈与一体的新型儿童歌舞。

先后创作了《葡萄仙子》、《小小画家》、《三蝴蝶》、《努力》、《蝴蝶姑娘》、《吹泡泡》等儿童歌舞剧和儿童表演曲。

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出现了有鲜明进步意义的革命舞蹈活动,如《八月桂花遍地开》、《送郎当红军》、《武装上前线》等,就是当时深受人民喜爱的歌舞。

1942年,延安群众性舞动活动蓬勃发展起来,形成了著名的“秧歌运动”。

延安地区所形成的学习、研究秧歌,加工发展秧歌,用秧歌的形式进行新的艺术创造的热潮,不久就发展成波及整个解放区文艺界的新秧歌运动。

从此秧歌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崭新的变化。

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年代里,秧歌在解放区成为了宣传群众、鼓舞群众为抗日救国,开展大生产运动,以及在拥政爱民、拥军优属等工作中起到了巨大的历史作用,如《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牛永贵挂彩》等,深受百姓喜爱。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当代舞蹈学校、各级舞蹈团纷纷建立,许多民间舞蹈经过艺术加工后都进剧场搬上了舞台,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

除专业性强的舞蹈表演艺术迅猛发展外,群众自娱性的广场舞、集体舞、和交际舞、迪斯科、霹雳舞也十分盛行。

自教育部颁布将高等学校的美育作为综合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各地大学纷纷将舞蹈纳入了选修课程。

如今,我国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又明确地将舞蹈列入中小学音乐艺术教育课程之中。

舞蹈教育不仅在大学中得到普及发展,而且作为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在中小学艺术教育中显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在国民素质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舞蹈是生命,是人体动作的艺术。

舞蹈的本体,就存在于人体不停顿的流动和变化之中。

生命的进化会带动舞蹈的进化。

舞蹈是人类生命绽放的花蕾。

参考文献:
[1] 巫允明神州舞韵重庆出版社1999.
[2] 杜素芳舞蹈艺术丛刊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2.
[3] 隆荫培徐尔充欧建平舞蹈知识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4] 张本楠舞蹈艺术论丛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1.3.
[5] 傅泽淳古老的土家族“摆手舞”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