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清池与西安事变的历史真相

合集下载

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

(2)有位国民党将领西安事变前曾说过:前些年是攘外必先安内,现在是 安内必先攘外。因为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没有西安事变就没有第 二次国共合作,没有国共合作,就不可能形成全民抗战势态,没有举国一 致的同仇敌忾,蒋介石七七后也不敢对日宣布抗战。正是因为抗战,国民 党才一度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支持,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比较光彩的一页。 (3) 通过西安事变,国共合作,中华民族才真正团结起来,共同御侮,使 得民族灭亡的悲剧没有发生
端纳
这边宋美龄派端纳来摸底,南京方面呢,军事讨 伐的舆论相当高,何应钦也部署了各方面的部队, 甚至派飞机侦察西安的位置,准备派飞机轰炸,形 势立马紧张起来,宋美龄自然是坚决反对,而且把 这个消息经端纳传给了蒋介石,蒋知道后也很紧张, 写了一个手令要求南京政府不能动武。同时宋美龄 和何应钦达成协议,停止军事行动3天。形势暂时 缓和了。
南 京 国 民 政 府
然后我们再看看苏联的态度,苏联和共产国际呢是主张和平 解决的,因为苏联也面临着法西斯侵略的威胁,西方是希特 勒,东方是日本,所以他们也很担心这个事情发生后,对苏 联安全不利。他们的主张是对的,但他们对西安事变的性质 做了一个不合实际的判断,他们认为张杨是受日本人的影响, 推动才发动西安事变的。
局势推向高潮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提到一个叫端纳的人,他是英 国国籍的澳大利亚记者,从1903年开始来到中国, 他和蒋介石 宋美龄,他和张学良都有密切联系, 他曾经担任过张学良的老师和顾问,后来也担任过 蒋介石的顾问,这个人蒋介石信任他,张学良也能 接受。端纳一到西安马上和张学良商谈,也会见了 杨虎城,张杨反复和端纳说,我们是的目的就是要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我们没有危害领袖的想法。 端纳也很上道,马上把张扬的态度汇报给南京,在 世界的主流媒体都讲。成功把舆论稳定下来。端纳 也见了蒋介石,反复交谈。

西安事变简介

西安事变简介

西安事变1936年8月29日,得知国民党特务逮捕秘书、东大学生代表、中共地下党员宋黎和马绍周、关沛苍,张学良命谭海率卫队营包围和查抄了陕西省党部,即为“艳晚事件”。

张学良乃电请蒋委员长亲往镇压。

1936年10月22日,蒋介石由南京飞抵西安,严令进剿红军。

张学良当面表示反对,并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遭蒋拒绝,两人大吵。

1936年10月29日,张学良飞抵洛阳为蒋介石祝寿,劝蒋联共抗日,遭蒋拒绝。

蒋介石坚决拒绝其北上抗日的主张,强令其剿共,否则就把他的部队撤离到东边去。

1936年11月27日,张学良上书蒋介石,请缨抗战,遭蒋拒绝。

1936年12月2日,张学良飞抵洛阳见蒋,要求释放抗日救国会“七君子”。

向蒋介石面报,谓其部下不稳,势难支撑,再三请求蒋委员长前往训话,蒋同意赴西安,驻华清池。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由洛阳到抵西安,立即调三十万中央军嫡系部队“进剿”红军。

张学良与杨虎城再次进谏,遭蒋拒绝。

蒋向张学良、杨虎城表示:要么进兵,要么将东北军、十七路军分调福建、安徽。

1936年12月7日,张学良到华清池见蒋介石,再三苦谏,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遭蒋拒绝。

1936年12月9日,中国共产党组织大规模的群众游行示威,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

特务军警开枪打伤一名小学生,群众非常激愤,决定到临潼直接向蒋介石请愿示威。

蒋中正强令张学良制止学生运动,必要时可以向学生开枪。

张学良接到命令后,赶上游行队伍,极力劝说学生回去。

东北大学学生高呼“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东北军打回老家去,收复东北失地!”等口号。

张学良向群众表示一周内以实际行动答复学生要求,如果做不到,你们其中任何人都可以“置我张学良于死地”。

请愿学生们在华清池前高唱《松花江上》一曲,感动了在场了东北军士,全场爱国情绪高昂。

当晚,张学良找到蒋介石,再次劝蒋抗日,并要求蒋放过学生,但是蒋介石怒称:“对这批学生,除了拿机关枪打以外,是没有办法的”,张听后大怒,反问道:“机关枪不打日本人反而去打爱国学生?”张蒋再次大吵,盛怒下的张学良于当晚决定兵谏。

华清池与西安事变的历史真相

华清池与西安事变的历史真相

华清池与西安事变的历史真相华清池“捉蒋”的经过是:12月11日下午4点多钟,张学良与蒋介石谈话后,从蒋介石住处五间厅三号房出来,走到头道门时,王玉瓒正在那里值勤。

张学良说:“王营长,跟我回城去!”王玉瓒奉命来到西安市金家巷一号张公馆,当时客厅内就张学良和王玉瓒两人,张学良镇静地说:“命令你去把蒋委员长请进城来,要抓活的,不要打死他。

”王玉瓒立即回答:“保证完成任务。

蒋委员长的卫队只有二三十人,华清池外宪兵也只不过几十人,我用步、骑两个连三百多人的兵力去包围,保证捉来。

”张学良瞧了瞧王玉瓒,又以深沉的口气说:“明天,你死我死都说不定,要有思想准备,要作好行动部署。

”顿了一下,张学良又说:“你和孙铭九要互相协助,做好这件事。

你们一营是华清池行辕守卫者,应先行动。

”讲到这里,于学忠军长进入客厅,他神色急迫地问:“一切都准备好了吗?”张学良没有立即回答他,嘱咐王玉瓒改穿蓝色棉军服,以便与蒋介石的贴身侍卫着黄色军服有所区别,说:“具体事情由谭海副官长告诉你。

”王玉瓒退出客厅后,找到谭海,把张学良的话转告他,谭海说:“好!开始时间是明天拂晓,你先换衣服吧!”谭海让侍卫把蓝色棉军服取来,王玉瓒边换衣服边想:我不能回家过夜,也不能回华清池,万一走漏风声,叫蒋介石跑了,可就误事了。

当夜,王玉瓒就在谭海办公室内椅子上坐了一阵,又上床躺了一会,可他一点也不想睡,心里总思索着如何完成张学良交付的重任。

12日凌晨2时许,王玉瓒乘三轮摩托车离开张公馆到十里铺,叫醒邵兴基连长,传达了“捉蒋”命令,并令骑兵连包围华清池外围地带,逮捕一切外逃人员,随后又赶往灞桥镇,命令金万普排长带领手枪排战士迅速赶往华清池执行“捉蒋”任务。

同时,与10日晚刚进驻灞桥镇的张学良卫队第二营孙铭九营长约定,以三声枪响为号,第二营的王协一连50人即赶往华清池助战。

接着他赶到华清池头道门,找这里守卫的步兵连连长王世民,命令王世民把马体玉、匡德润、王金铭三个排长找到一起,部署“捉蒋”行动。

华清宫发生的历史典故

华清宫发生的历史典故

华清宫发生的历史典故华清宫内集中着唐御汤遗址博物馆、西安事变旧址——五间厅、九龙湖与芙蓉湖风景区、唐梨园遗址博物馆等五大文化区和飞霜殿、万寿殿、长生殿、环园和禹王殿等标志性建筑群。

骊山海拔1302米,老母殿、老君殿、烽火台、兵谏亭、石瓮寺、遇仙桥等景点星罗棋布,“骊山晚照”是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

中国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在华清宫精彩上演。

华清御汤酒店坐落在华清宫景区九龙湖南侧,是国际精品温泉酒店体验目的地。

所以,到陕西西安旅游,有“六看”,即兵马俑、华清宫、钟楼、城墙、大雁塔、舞剧《长恨歌》。

华清宫发生的历史典故 1地方志记述华清宫是唐代封建帝王游幸的别宫。

背山面渭,倚骊峰山势而筑,规模宏大,建筑壮丽,楼台馆殿,遍布骊山上下。

唐诗人白居易《骊宫高》诗曰:“高高骊山上有宫,朱楼紫殿三四重”。

清人钱维乔《华清宫》诗道:“华清之宫骊山足,玉殿千重相连属”。

骊山景色宜人,温泉荡邪去疾。

传说远在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就已成为周天子的游幸之地。

那时的温泉名“星辰汤”。

《三秦记》载:“始皇初,砌石起宇,名骊山汤,汉武加修饰焉”。

北周武帝天和四年(569),令大冢宰宇文护造皇汤石井。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列植松柏千株,修屋建宇。

至唐代逐步形成规模。

唐太宗贞观十八年(644),诏左卫大将军姜行本,将作大匠阎立德建宫室楼阁,赐名“汤泉宫”。

《册府元龟》载:“贞观二十二年(648)正月戊戌,帝如温汤。

癸卯,御制碑以示群臣”。

唐高宗咸亨二年(671)改名温泉宫。

唐玄宗天宝六载(747),更温泉宫为华清宫,“环宫所置百司区署,诏琯总经度骊山,疏岩剔薮,为天子游览”(《唐书·房琯传》)。

华清宫因在骊山,又叫骊山宫,亦称骊宫。

白居易《骊宫高》诗:“骊宫高兮入云”。

骊山似锦若绣,一名绣岭,宫因山名,亦名绣岭宫。

唐代诗人崔涂、李商隐、崔道融咏华清宫,皆以“绣岭宫”为诗名。

从文献记载和野外的实际考察中,大抵可知华清宫的范围是:南至骊山西绣岭第一峰(即周烽火台),北到今县城北什字。

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中蒋介石被扣留的山崖
蒋介石被囚禁在华清池的五间厅
谢谢!
经过及结果
1936年12月12日晨5时,张杨发 动兵谏,东北军到临潼的华清池 捉蒋,蒋从卧室窗户跳出,摔伤 后背,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被 发现活捉,十七路军还扣留了在 西安的陈诚、邵力子、蒋鼎文、 陈调元、卫立煌、朱绍良等国民 党军政要员,邵元冲等人遇难。 西安事变爆发。 当天,张杨向全国发出了关于救 国八项主张的通电,提出: 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 共同负责救国。 停止一切内战 。 立即释放上海被捕的爱国领 袖。 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 开 放民众爱国运动。 保障人民集 会结社一切政治自由。 确实遵 行孙总理遗嘱。 立即召开救国 会议。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1936年12月12日,为了劝 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 ”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 致抗日。张学良和杨虎城跟共 产党合谋在西安华清池发动兵 变,扣留了时任国民政府军事 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 令的蒋介石。在中共中央和周 恩来同志的主导下,最终以蒋 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 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促成 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西安事变 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民党与德 国的合作练兵失败,加速了日 本侵华的进程。
1936年12月9日,中国共产党组织大规模的群众游行示威, 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当晚,张学良找到蒋介石, 再次劝蒋抗日,并要求蒋放过学生,但是蒋介石怒称:“对 这批学生,除了拿机关枪打以外,是没有办法的”,张听后 大怒,反问道:“机关枪不打日本人反而去打爱国学生?” 张蒋再次大吵,盛怒下的张学良于当晚决定兵谏。当晚张学 良与杨虎城商议,决定发动兵变,命令白凤翔去捉拿蒋介石 ,白凤翔说“只见过照片,没见过本人,到时候乱军之中怕 出错误。” 1936年12月10日,张学良带着白凤翔见到了蒋介石,蒋正在 召开会议,正式通过发动第六次“围剿”计划,决定在12日 宣布动员令。 1936年12月11日晚,蒋邀请张学良、杨虎城和蒋鼎文、陈诚 、朱绍良等晚宴,席间,蒋宣布了蒋鼎文为西北剿匪军前敌 总司令,卫立煌为晋陕绥宁四省边区总指挥等换将的任命书 。命令中央军接替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剿共任务。

华清池“捉蒋”背后的历史

华清池“捉蒋”背后的历史

中的一些事 实真相 。此后 多年 , 在 各种报刊发表 的文章 、访谈 中, 我 父亲 王 玉瓒始 终 未被提起 过 。
2 0 世纪 7 0年 代 末期 ,中共 中
央大力倡导 实事求是 的精神 , 对以
往 的 历 史 问题 , 拨乱反 正 , 取得 了

个 又一 个 成 果 。 父 亲深 受鼓 舞 ,
卫 队二 营 。我 父 亲王 玉瓒 当时是 卫 过 去 的 历 史 ,年 逾 八 旬的 老 父 , 想
警卫_ I f 作 。受张 学良将 军指 派 , 率 兵参 与 了华 清池“ 捉 蒋” 这 一重要 任务 。
然 而 ,在 很 长 一段 时 间 里 , 为
。王文新
王文 成
人们 所仅知 的“ 捉 蒋” 者却 是参 与 “ 捉 蒋” 的 卫队 二 营营长 孙铭 九 。他
上 尽 快 查 清 自己的 历 史 , 做 出一 个
正确 的结论 。
然而 , 一个 半 月过 去 了 , 父亲 的
信 宛如 泥 牛入 海 , 杳 无 音 信 。在 这
种情况下 ,父亲只好再致孙一信 :
“ 我 曾于 3月 1 0日寄你 一信 ,想早
已收到 了吧 !该信 是 挂 号 邮 出的 ,
将 军 有 两 个卫 队 营 , 即卫 队一 营和
此前 , 为 了让 党组 织查 证 自己 丧 失 劳动 力 ,只 能依 靠 子 女 生 活
… …
” 垂暮之 年的 父亲 , 在 自己的 历 史 问题 ” 尚未被组 织 上搞 清楚 的 队一营上校 营长 。事 变前 , 奉命在 请 当年 西安事 变 时, 也参 与 了“ 捉 “ 临 潼 华 清 池 头 道 门 负责 蒋介 石 的 蒋” 的 张 学 良卫 队 第 二 营 营 长孙 铭 情况下, 给 自己当年的同事、 一位 已

史沫特莱与西安事变

史沫特莱与西安事变

史沫特莱与西安事变李涵一、研究背景今年恰逢“西安事变”70周年纪念。

在十二月十二日,不同的地方都会记录到,历史上的这一天——1936年12月12日,陕北西安附近的华清池因一场不同寻常的政变迅速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惊和关注: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为了“逼蒋抗日”,发动军事政变挟持蒋介石。

一时间,国共两党、日本帝国主义、美帝国主义、苏联共产国际等国内外各方势力在问题上斗争、妥协、斡旋,最终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这次事变也最终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形成了国内抗日统一战线,因此成为了中国抗日史、乃至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转折性的事件。

一直以来,人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事变发动者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身上,或者是解决事情的各方如宋美龄、周恩来等人。

在当时混乱的局势下,任何一点偏差都足以影响最终的结果。

那么,在西安事变当中,一些外国新闻记者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他们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整个事件,但是却又是如何见证这段历史的?更为重要的是,在当时国民党舆论借此事件对共产党、共产国际肆意攻击的情况下,他们对“事实”又是如何做报道的?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如果将目光投向当时众多的国外记者,无疑对这样一篇“小”论文来说是困难的,我试图在精准和深度上力所能及的作出一些努力,则必须选择一个具有价值的研究对象。

在这群外国新闻记者中,有一个人的代表性我想是毋庸置疑的,她就是最先客观公正地向全世界报道“西安事变”的权威外国新闻记者之一——史沫特莱:事变期间,她向国内外媒体发了大量揭露西安事变真实情况的新闻稿;和贝特兰一起,用英语向全世界每天广播播报当天的局势和事态发展等。

1936年末,史沫特莱本来因“惟有张学良少帅统治下的西北是蓝衣社打手们横行霸道、鞭长莫及的地方”,遂决定去西安养病,并兼顾自己的写作。

后在西京宾馆住宿期间,正好遇上张、杨发起的西安事变,身在西安事变事发地西京宾馆的史沫特莱也遭到打砸抢的命运。

当弄清楚事情的原委后,史沫特莱立刻开始了她自己的一系列行动:跑上西安街头,成了“奔走于街头的急救员”。

西安事变:历史的转折点

西安事变:历史的转折点

西安事变:历史的转折点作者:沈祖炜来源:《世纪》2017年第01期1936年12月12日,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变,蒋介石在西安华清池被拘,史称西安事变。

事变发生之前的中国局势可谓异常复杂,历史走向并不清晰。

日本军国主义正加紧侵华步伐,民族危亡迫在眉睫。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全境沦陷,继而热河被占、察哈尔被控。

接着日本又谋划扶持傀儡,以“自治”为名,蚕食华北。

1935年一二·九运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平学生奋起抗争,反对南京政府的不抵抗主义,呼吁抗日救国。

而此时的蒋介石却抱守“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加紧“围剿”中国工农红军。

1936年刚刚平息了粤系、桂系地方军阀反蒋举动的蒋介石,又调集30万兵力,欲对抵达陕西不久的红军发起大“围剿”。

此时的红军自从南方的各根据地突围,经过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先后抵达陕北,实现了战略转移。

然而红军立足未稳,东突西进均未见成效,打通新疆的计划因西路军惨遭马家军的围歼而失败。

争取苏联支援也受到交通、地理等条件的严重限制。

中共处境仍然十分险恶,就战力而言,抵达陕北的老红军加上新增战士,红军战斗部队仅有三万余人。

按蒋介石的部署,此时驻于陕西的西北军和东北军,兵锋所指就是这支红军队伍。

但是,向来兵战重士气,面对红军“中国人不打中国人”“调转枪口一致对外”的主张,虽有蒋介石的一再催促与督战,屡遭“剿共”挫折的东北军与西北军的将士不能不心有余悸,他们宁可洒血抗日疆场,也不想再干兄弟阋于墙的傻事。

西安事变的当事人张杨二人,曾多次劝说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可是蒋介石却油盐不进,一意孤行。

张学良还曾去洛阳蒋介石行辕哭谏,却被蒋严厉训斥。

确实,张学良自东北沦陷,一直背负“不抵抗将军”的骂名,何尝不指望在抗日的战场上得到雪洗。

蒋介石的性格极为自负,他觉得张学良少不更事,只需严加督策,就会听命于他。

于是他只带了少量扈从,直飞西安,以为凭自己的“领袖”威望和个人魅力就可让张杨就范,就可以发起对红军的最后“围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清池与西安事变的历史真相
真正的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喜欢读历史的同学,可能会很轻松地说
出很多历史事件和相关人物,但大家可能并不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

其实,
掌握越多历史常识,对于我们的历史学习越有帮助,我们更容易理解历史书
中所描述的历史事件。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华清池与西安事变的历史真相》,我们一起来了解这部分历史知识。

华清池“捉蒋”的经过是:12月11日下午4点多钟,张学良与蒋介石谈话
后,从蒋介石住处五间厅三号房出来,走到头道门时,王玉瓒正在那里值勤。

张学良说:“王营长,跟我回城去!”王玉瓒奉命来到西安市金家巷一号张公馆,当时客厅内就张学良和王玉瓒两人,张学良镇静地说:“命令你去把蒋委员长
请进城来,要抓活的,不要打死他。

”王玉瓒立即回答:“保证完成任务。

蒋委
员长的卫队只有二三十人,华清池外宪兵也只不过几十人,我用步、骑两个
连三百多人的兵力去包围,保证捉来。

”张学良瞧了瞧王玉瓒,又以深沉的口
气说:“明天,你死我死都说不定,要有思想准备,要作好行动部署。

”顿了一下,张学良又说:“你和孙铭九要互相协助,做好这件事。

你们一营是华清池
行辕守卫者,应先行动。

”讲到这里,于学忠军长进入客厅,他神色急迫地问:“一切都准备好了吗?”张学良没有立即回答他,嘱咐王玉瓒改穿蓝色棉军服,
以便与蒋介石的贴身侍卫着黄色军服有所区别,说:“具体事情由谭海副官长
告诉你。

”王玉瓒退出客厅后,找到谭海,把张学良的话转告他,谭海说:“好!开始时间是明天拂晓,你先换衣服吧!”谭海让侍卫把蓝色棉军服取来,王玉瓒
边换衣服边想:我不能回家过夜,也不能回华清池,万一走漏风声,叫蒋介
石跑了,可就误事了。

当夜,王玉瓒就在谭海办公室内椅子上坐了一阵,又
上床躺了一会,可他一点也不想睡,心里总思索着如何完成张学良交付的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