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审美文化的特征

合集下载

16、17世纪中西方服装审美差异

16、17世纪中西方服装审美差异

16、17世纪中西方服装审美差异作者:庞卫娜来源:《理论与创新》2020年第21期【摘要】服装艺术,作为一门综合的艺术,是审美和功能性的统一,表现人体必须通过服装内部的结构设计,所以最为重要的就是对服装结构的深入研究。

通过对比16 、17世纪间中西审美的不同在对中西方服装文化研究的影响,去比较去掌握中西传统服装的不同。

这个时期处于中国明代,明代的服装突显出中国传统服装平整流畅的特性,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服装的特点则是立体塑造。

【关键词】中西方;服装审美;差异引言中西方在文艺复兴时期不同的审美观念对他们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明朝末年,中国的美学审美思潮从题偏向于儒学的回归,并在回归的路途中建成了中国封建文化的审美体系,与此同时,服装文化也深受影响,以简洁概括的形式而存在。

而在同时期的西欧,随着中世纪的压迫逐渐消失,在欧洲各国掀起了一场思想文化解放运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追寻现实的美和现实的美,肯定人本身和现世的生活,宣传人文主义精神,期间涌现了大量的艺术作品。

服装也与中世纪的风格截然不同。

服装款式上屡屡变更,色彩和面料上也极度考究,形成了这一时期的服装特色。

1.中国古代简单朴素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考究与理性中国人一直以来对于自然美的追求已经是一种固化的艺术哲学观念,并且也是明代服装在简单朴素大气特点上的体现。

人对于自然美的认识和理解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人倾向表现自然形态之美,倾向自然形态之美。

中国自古就认为人本身是归属于自然的,服装应该追随人的身体,而不能与身体背道而驰,所以明代服装的特点都是与自然和流畅相联系。

在服装上对于自然美的追求表现出服装流畅美追求的倾向。

文艺复兴时期在追求科学探索思潮的影响下的服装,对人体流畅曲线进行科学研究。

强调人体的同时又对其夸张,强化追求超越人体。

文艺复兴时期对于服装制作立体内衬方法正是这一美学思潮的体现,建立在正常体量上并强调突破。

文艺复兴时期服装体感塑造的结构方法带有鲜明的科学理性特征,考究又理性。

中世纪——精选推荐

中世纪——精选推荐

西方的文化历史主流有两个:一个是中世纪以前繁荣于环地中海沿岸的埃及、两河流域以及希腊、罗马的古代文化;另一个是中世纪以后兴盛于阿尔卑斯山以北的欧罗巴文化。

从西方服装的发展轨迹来看,大致经历了两次转折,其一是从古代南方型的宽衣形式向北方型的窄衣形式的演进,其分水岭为中世纪的哥特式时期。

其二是从农业文明的服装形态向工业文明的服装形态的转型,其分水岭是发生在欧洲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对西方服装影响最直接的是两河流域文明和尼罗河文明,一个地处西亚,一个地处北非。

西亚以两河流域先后出现的古代国家为代表,北非则以古埃及为代表。

两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河流域和埃及的文化,属于大河文化、内陆文化和农业文化,具有重伦理、重人治的文化特点。

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

其最早形成的是希腊的爱琴海文化,希腊和罗马文化是在这一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

具有海洋似的开放性,商业经济和冒险精神相结合,表现出重视科学知识和强调民主法治的文化特点。

古代奴隶社会西方服装早期形式比较单纯简朴,性别区分不明显,结构主要以非成型类构成的腰衣、披挂衣、缠绕衣为主;后期则出现半成型类的套头衣以及宽松的多裥褶形态的衣装。

西方受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影响,服装和发式极具多样性,如埃及的假发、亚述的流苏、波斯的长裤、克里特的紧身衣裙、希腊的希顿、罗马的托加,等等。

1.苏美尔服饰苏美尔人服装的最大特点就是单纯,而且男女同质同形。

但对后来“流苏式”装饰有一定的影响。

群衣上有穗状垂片。

卡吾拉凯斯:成腰衣,缠绕身体,或缠一周,或缠几周,由腰部垂下掩饰臀部。

这种裹身的的圆式群衣,下垂至小腿,在后背左侧相交,用几个扣节固定。

裙衣上的穗状垂片长短不一,有的又宽又长,有的则很窄。

这种衣饰对后来‘流苏式“装饰有一定的影响。

2.巴比伦服饰以棉、亚麻为衣料,衣服的垂褶更加丰富。

缠绕式的服装,常用红、绿、青、紫色为衣,用红、金、白、灰做流苏来装饰衣边。

着衣时男子露出右肩,女子则不露肩。

中世纪审美文化的特征

中世纪审美文化的特征

中世纪审美文化的特征中世纪是指从公元5世纪末直到公元15世纪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的审美文化与古代和现代的审美文化有着明显的区别,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中世纪审美文化强调宗教和信仰。

在中世纪的欧洲社会中,宗教与信仰是最为重要的价值观念。

教会对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强大的影响力,这也反映在艺术与文化中。

例如,中世纪的建筑艺术中充满着神圣的象征和宗教题材。

壁画、彩色玻璃窗和雕塑等艺术形式都被用来传达信仰与宗教的教义。

其次,中世纪审美文化注重教育与学问。

在中世纪,教会及其修道院成为了知识的中心,教育主要由教会来承担。

许多古代著作和文化遗产在中世纪得到了保存与翻译,并通过教会的教导进行传播。

这使得文化知识在中世纪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中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如十字军东征和回教文明的影响,也给中世纪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第三,中世纪审美文化强调社群与传统。

在中世纪,人们的生活方式主要是以小社群为单位展开的,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密不可分。

这种社群观念也反映在审美文化中。

中世纪的诗歌、音乐和戏剧都是为了社群的娱乐和交流而存在的。

此外,中世纪的艺术和文化传统是通过口头传承和传统媒介来保存和传播的。

第四,中世纪审美文化强调苦难与复杂。

中世纪是一个动荡与困苦的时期,人们面临着疾病、战争和饥荒等种种苦难。

这些苦难和复杂性也反映在审美文化中。

中世纪的文学作品中经常描绘了人类的苦难和悲剧,表达了对命运的思考和对正义和复仇的渴望。

这种复杂性也反映在中世纪的艺术和音乐中,许多作品充满了对人类存在的矛盾和困境的探索。

最后,中世纪审美文化强调自然与神秘。

中世纪的人们相信自然界是神的创造,是神的指引和启示。

因此,自然界和人类的关系成为中世纪审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中世纪的绘画、雕塑和诗歌等作品中常常描绘了自然界中的美和神秘,并试图通过它们来表达人类对神的敬畏与追求。

此外,中世纪的神秘主义运动也反映了对神秘事物和超自然力量的追求。

第二章 美的本质和特征

第二章 美的本质和特征
第二章 美的本质和特征
• • • •
序 对美学史的简略回顾 一.对西方美学史的简略回顾 1、奴隶制时期的美学 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是公元前6 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是公元前6世纪 主要由数学家、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组成的哲学 团体。他们认为抽象的数是统治着宇宙中一切现 象的最后原则,因此努力探求一般的美的“ 象的最后原则,因此努力探求一般的美的“数的 原理”。如“黄金分割率” 原理”。如“黄金分割率”。
• ③关于“乐”的作用: 关于“ • A.乐统同,礼辨异。同则相亲,异者相敬, A.乐统同,礼辨异。同则相亲,异者相敬,
相敬则不争,相亲则不怨,不争不怨,天 下安宁。强调感化作用。 • B.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 B.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 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产生和发展时期(19世纪中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产生和发展时期(19世纪中 • •
叶—20世纪) 20世纪) 马克思最主要的美学思想是在《1844年经济学— 马克思最主要的美学思想是在《1844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 哲学手稿》中,主要美学思想如下: ①劳动创造了美 马克思从劳动异化的角度谈劳动与美的关系,他 说:“ 说:“劳动为富人生产了珍品,却为劳动者生产 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 民窟。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 什么是劳动异化?


• 二、中国美学史的简略回顾
• • • • • • •
先秦美学思想(道、儒美学) 孔子: (公元前551—479)美学观如下 孔子: (公元前551—479)美学观如下 ①里仁为美(与仁人交往) ②“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 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政治理想与审美境界 ③强调文艺的社会作用:诗兴观群怨 ④内容与形式统一:质胜文则也,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⑤审美尺度:中庸之道(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中世纪妆容的特点_理论说明

中世纪妆容的特点_理论说明

中世纪妆容的特点理论说明1. 引言1.1 概述本文将探讨中世纪妆容的特点,并深入解析其中的历史背景、化妆品使用以及妆容设计与风格等方面。

中世纪是一个充满神秘、浪漫以及奇幻色彩的时期,妆容在这个时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了解并研究中世纪妆容的特点对我们理解当时的文化和审美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

引言部分是对全文内容进行概括和介绍。

第二部分将重点探讨中世纪妆容的特点,包括其历史背景、化妆品使用以及妆容设计与风格等方面。

第三部分将从理论层面进行说明,分析中世纪妆容特点形成的影响因素以及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并探讨其对当代妆容的启示。

第四部分是结论,总结中世纪妆容的特点,并进行反思与展望。

最后,在结束语部分进行总结,并讨论本研究的意义和局限性。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中世纪妆容特点的研究,帮助读者了解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并探讨这些特点对当代妆容所带来的启示。

同时,本文也力求提供一个全面而详细的分析,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中世纪妆容在当时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对审美观念的影响。

通过研究中世纪妆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不同时期的审美追求和文化差异。

2. 中世纪妆容的特点2.1 历史背景中世纪是从5世纪到15世纪的欧洲历史时期,这段时期涵盖了许多不同的文化和社会差异。

在这个时期,妆容在欧洲开始发展,并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2.2 化妆品使用在中世纪,化妆品的使用主要集中在欧洲贵族阶层和富有人家。

常用的化妆品包括粉末、口红、腮红等。

由于当时技术条件有限,这些化妆品往往采用天然材料制成,比如矿物质、植物提取物等。

2.3 妆容设计与风格中世纪的妆容设计以自然美为主导,并注重突出面部特点。

在化妆过程中,通常会使用白色粉末作为底妆,以营造皮肤明亮的效果。

同时,通过黑色眼线、深色眼影和浓密睫毛来强调眼睛轮廓。

此外,还会运用浓重的腮红来凸显面部轮廓,以及使用红色或鲜艳的唇膏来突出嘴唇的美感。

第13课 宗教的象征——欧洲中世纪美术

第13课  宗教的象征——欧洲中世纪美术

第13课宗教的象征——欧洲中世纪美术及产生的原因。

探究发现一、虔诚的抄本问题情境:阅读教材113页的“相关链接”并观察图像,问题引领探究与发现:《林道福音书》《凯尔斯书》提出问题1.欧洲中世纪精美的手抄本记录了什么信息?2.为什么“封面装饰”使用贵重材料?3.手抄本的“内页装饰”有什么象征意义?阅读教材,了解手抄本的制作观察与思考,分小组发表见解,其他小组做意见的补指导图像观察、判断欧洲中世纪手抄本产生的历史原因和艺术特点。

鼓励学生用语言表归纳:从精美的手抄本使用的装饰材质与图案,分析并理解中世纪艺术家对宗教虔诚的创作动机。

二、宗教的殿堂,城市的荣光问题情境:中世纪的欧洲城市里修建大教堂蔚然成风,了解欧洲中世纪教堂的主要形式和建筑特点,探讨光线下巨大的彩色玻璃花窗的象征意义。

圣塞尔南教堂法国图卢兹圣塞尔南教堂内景圣塞尔南教堂平面图充。

图像观察,思考宗教思想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探究、思考,并回答问题。

述探究发现所得。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手抄本的材质与装饰图案,引导探究创作动机与宗教的关系。

确定巴黎圣母院法国巴黎提出问题1.巴黎圣母院彩色玻璃花窗有何作用?与建筑结构有何关系? 学生观察并思考,运用课堂知识,不参照中世纪美术特征的题方向,引领课堂探究,培养文化理解的能力。

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哥特式教堂建筑的特点与社会宗教信巴黎圣母院彩色玻璃花窗2.欧洲中世纪教堂的有哪几种主要形式?3.观察分析教堂的建筑材料、高度、扶壁等有何特点。

4.罗马式教堂建筑的特点是什么?5.哥特式教堂建筑的特点是什么?6.光线对于中世纪大教堂有何意义?7.两种类型的教堂建筑体现了欧洲中世纪怎样的社会思想?归纳:欧洲中世纪教堂的主要形式和建筑特点。

三、象征的形象问题情境赏析与比较《勒特根哀悼基督像》与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琪罗创作的《哀悼基督》两件作品。

提出问题:1.谈一谈这两件作品在形式表现上有何不同。

2.谈一谈中世纪雕塑艺术为何注重象征而不注重写实。

西方工艺美术史

西方工艺美术史
有皇帝和皇后接受基督和玛利亚祝福的画像。 在17世纪 圣彼得大教堂完成前,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罗马式建筑艺术
罗马式建筑风格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是10世纪晚期到 12世纪初欧洲的建筑风格,因采用古罗马式的券、拱而 得名。给人以雄浑庄重的印象。对后来的哥特式建筑影 响很大。其明显特征: 第一点,罗马式建筑的基本典型是教堂,就像神殿之于 古希腊艺术。在那个宗教信仰强烈的时代,教堂会成为 主要建筑是在自然不过的了,而且教堂还是当时最富有、 最有学问、设备最好且无所不在的机构。 第二点,则是技术处理方面,罗马式建筑的设计与建造 都以拱顶为主,以石头的曲线结构来覆盖空间。 第三点,罗马式建筑的美学观点,就是建筑物巨大、繁 复,强调明暗对照法(让光线从寥若晨星的小孔照射进 来),但建筑的装饰则简单粗陋。 第四点,艺术形式有着主次关系:建筑居于主导地位, 而其他的艺术活动,如绘画、雕塑、镶嵌艺术等,则居
文艺复兴时期陶工艺
• 陶制品的低廉迎合了市民需求,地位得到重视。
• 首先在意大利发展,进而影响到欧洲诸地。
• 代表:意大利的 法国的 德国的
马略卡式陶器
• 西班牙瓦伦西亚——马略卡——意大利
• 工艺:先
,然后

,再
• 内容:早期——图案化的纹样 晚期——以写实手法表现神话或日常生活
动物纹陶壶
田园风格陶器
三,剔刻装饰陶器
初期
装饰技法
最早时候出现几何组合纹样边饰(螺旋纹, 曲线纹)后来出现人物动物(鸟,鱼) 色彩:黄色,绿色透明面釉
风格:刻画生动,具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单纯,和谐, 质朴无华。
中期
装饰:剔刻技术的出现----浅浮雕效果的装饰图案 色彩:白色化妆土与红色底胎映衬,纹样色调层次 丰富 装饰题材:动物 民间传说故事情节 十字架等象征 基督教的纹样

透过哥特时期彩色玻璃镶嵌画剖析中世纪审美文化

透过哥特时期彩色玻璃镶嵌画剖析中世纪审美文化

透过哥特时期彩色玻璃镶嵌画剖析中世纪审美文化哥特式绘画以错综复杂的方式,在13世纪中世纪出现在彩色玻璃窗、手抄本插图、北欧的板上画和意大利的湿壁画中。

彩色玻璃窗镶嵌画随着哥特式教堂建筑结构的变化而发展。

【关键词】彩色玻璃镶嵌画中世纪一提到哥特时期,首先就会想到充斥着神秘、阴森、恐怖的气氛的风格特征,然后就是高耸教堂里的彩色玻璃画,即彩色玻璃镶嵌画。

其实彩色玻璃镶嵌画在罗马时期已经开始使用。

但由于建筑的窗户面积小,因而并未起到明显的装饰作用。

圣德尼教堂开始兴建时,窗的面积大大增加,由于苏热要求教堂内部照射着连绵的彩光,于是玻璃画就成为哥特式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技术上,玻璃画的技巧最晚成熟于罗马式美术时期。

在哥特美术发展的时期,设计者们吸收了建筑和雕刻的特点,逐渐形成了哥特式玻璃画风格。

这时玻璃画的代表是法国布杰大教堂中一系列旧约先知的肖像。

这些彩染玻璃画并不是由一整块玻璃组成的,而是由几百块小彩色玻璃组合,这些小块玻璃是通过在玻璃熔炼炉内添加锰或钴等化学剂而形成的,这样的玻璃保持着半透明的状态,根据添加的材料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它们中间用铅线连接起来而形成教堂中所展示的彩色玻璃画。

由于中世纪玻璃制造工业的方法较为原始,使小块玻璃的尺寸大受限制。

艺术家并不能直接在玻璃上画画,而是像镶嵌画一样,用不规则的碎片玻璃经过剪裁后嵌在轮廓线中。

在诸如眼睛、头发、衣褶等细部,则用黑色或灰色的颜料画在玻璃表面上。

玻璃的色彩以深暗和强烈的为主,常用几种不同颜色重叠,颜色层次加多,如以蓝色为背景,以墨绿﹑金黄为主调,以紫罗兰色为补色,以褐色和桃红表现肉体。

从审美的层面看,哥特式教堂以蛮族的粗犷奔放、灵巧、上升的力量体现教会的神圣精神。

它的直升的线条,奇突的空间推移,透过彩色玻璃窗的色彩斑斓的光线和各式各样轻巧玲珑的雕刻的装饰,综合地造成一个“非人间”的境界,给人以神秘感。

从彩色玻璃镶嵌画的发展中不难看出宗教的不宽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世纪审美文化的特征
关键词:中世纪审美文化特征哥特式建筑基督教亚眠主大教堂巴黎圣母院
内容提要:以哥特式建筑为例,分析阐述中世纪审美文化的特征
引言:中世纪被好多人称为所谓的黑暗时代。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经常进行战争,实际上没有城市生活,大部分的罗马文明遭到了破坏,古希腊和古罗马审美文化在这之前也告一段落。

同时中世纪对我们来说也是很神秘的,但就是因为有了这些现存的而且非常完整的哥特式教堂,我们便可以对其审美文化有一个详尽的认识。

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开始计算,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之后,资本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

“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

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

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的早期在欧美普遍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中世纪从公元5世纪到14世纪之一千年里,西方的审美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神为本的基督教审美文化取代了人神游戏而受制于命运的古希腊审美文化。

基督教在中世纪的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都起着难以估计的作用,也使得这一时期的的审美文化受到了基督教的深刻影响。

中世纪审美文化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是建筑,圣画,圣乐,文学等。

其中教堂建筑成为中世纪审美文化的核心载体,中世纪审美文化最主要的审美范型。

中世纪教堂建筑主要有拜占庭式,罗马式和哥特式建筑三种。

前两者都出现在中世纪的前期和中期。

拜占庭式建筑在结构上开启了中世纪宗教建筑的先河,而罗马式建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与镶嵌艺术无法分开的,正是由于前两者的出现,在中世纪的中后期终于出现了哥特式建筑,这一建筑充分结合了拜占庭式建筑和罗马式建筑的特点,在加上自己的建筑风格,终于形成了哥特式建筑。

中世纪教堂建筑是当时审美文化的核心载体,而哥特式建筑又是中世纪教堂建筑特点的最集中体现者,因此准确的说哥特式建筑才是中世纪审美文化特征的最根本的审美范型!
哥特式有人专指建筑,哥特式雕刻最初附属于建筑,公元13世纪后与建筑分离;哥特式绘画巅峰在公元14—15世纪。

哥特式教堂建筑在艺术造型上的特点:首先在体量和高度上创造了新纪录,从教堂中厅的高度看,德国的科隆中厅高达48米;从教堂的钟塔高度看德国的乌尔姆市教堂高达161米。

其次是形体向上的动势十分强烈,轻灵的垂直线直贯全身。

不论是墙和塔都是越往上分划越细,装饰越多,也越玲珑,而且顶上都有锋利的、直刺苍穹的小尖顶。

不仅所有的顶是尖的,而且建筑局部和细节的上端也都是尖的,整个教堂处处充满向上的冲力。

这种以高、直、尖和具有强烈向上动势为特征的造型风格是教会的弃绝尘寰的宗教思想的体现,也是城市显示其强大向上蓬勃生机的精神反映如果说罗马式以其坚厚、敦实、不可动摇的形体来显示教会的权威,
哥特式建筑形式上带有复古继承传统的意味,那么哥特式则以蛮族的粗犷奔放、灵巧、上升的力量体现教会的神圣精神。

它的直升的线条,奇突的空间推移,透过彩色玻璃窗的色彩斑斓的光线和各式各样轻巧玲珑的雕刻的装饰,综合地造成一个“非人间”的境界,给人以神秘感。

有人说罗马建筑是地上的宫殿,哥特建筑则是天堂里的神宫。

哥特式教堂结构变化,造成一种火焰式的冲力,把人们的意念带向“天国”,成功地体现了宗教观念,人们的视觉和情绪随着向上升华的尖塔,有一种接近上帝和天堂的感觉。

从审美的层面看,罗马式建
筑较宽大雄浑,但显得闭关自守,而哥特式建筑表现出一种人的意念的冲动,它不再是纯粹的宗教建筑物,也不再是军事堡垒,而是城市的文化标志,标明在最黑暗的中世纪获得一点有限的自由,人们会发现一丝现实世界的阳光透进了黑暗的中世纪。

与哥特建筑一起应运而生的是优美的彩色玻璃窗画。

这种画也成为不识字信徒们的圣经。

圆形的玫瑰窗象征天堂,各式圣者登上了色彩绚丽的玻璃窗,酷似丰富多彩的舞台画面。

当人们走近教堂不仅产生对天国的神幻感,也产生装饰美感。

由于它是玻璃画能依靠光线的穿透而生艳,以其光色的奇妙而引人入胜哥特式雕塑是教堂建筑不可缺少的装饰,它的人物形象开始保持独立的空间地位,追求三度空间的立体造型,力求符合真实的形象,追求自然生动的塑造,使人体逐渐丰满起来,衣褶也随之有了结构的变化,使人感到衣服里面是实在的人体。

雕像不再是人的外形的模似,而是有血有肉的人了。

亚眠主大教堂是哥特式风格成熟期的代表作,该教堂从里到外,到处是精美的雕刻物品,正门的雕塑是《最后的审判》,北门雕塑的是殉道者,南门雕塑的是圣母生平。

这一组组雕像被称为“亚眠圣经”,是雕刻中的精品。

林林总总,多达四千多枚。

因为这些木雕石刻生动地再现了圣经中的几百个故事,这在当时,对于中世纪那些众多、且不识字的教徒来说,是一套真正的活生生的圣经。

亚眠主教堂内部有巨大的空间,晦暗的光照,狭长的中厅,在烛光中闪闪烁烁的祭坛和耶稣受难像,使人同外在世界真正地被隔绝了——人返归自己和上帝。

首先是巨大的空间,这是人一进入教堂感觉到的。

在自然界中,几乎所有空间都是人为自己创造的,那里,人是绝对的主宰,但是教堂却是为了另一种存在创造的,人在这里不仅不是主宰,而且是地地道道的被主宰者,人的骄傲心理得到了清洗,并开始学会以谦卑和敬虔的眼光看待周围世界。

从彩色玻璃窗透进来的光照不仅是晦暗的,而且是神秘的、扑朔迷离和捉摸不定的。

自然界没有这种光照,人们不可能将它与自然界任何东西相比较,这就迫使人返回到内心,从奇妙的体验中去玩味它的意义。

但是,只有通过狭长的中厅及其两端的华丽的祭坛的引导,才能使心灵从迷惘中摆脱出来,找到自己的归宿。

人在受难的基督身上发现了自己,认识了自己,于是人们再也不想返回外在自然中去了。

中世纪的审美文化的核心是基督教审美文化,基督教的文化重精神生活而轻物质生活,把人生的幸福寄托在精神的天国里,在天国里追求人的完整性,丰富性,完满性和来世的自由,而在这一时期哥特式教堂建筑的出现也就成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在这里人们追求自己的信仰,希望能够超越现实得到永恒。

中世纪被好多人称为所谓的黑暗时代。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经常进行战争,实际上没有城市生活,大部分的罗马文明遭到了破坏,古希腊和古罗马审美文化在这之前也告一段落。

同时中世纪对我们来说也是很神秘的,但就是因为有了这些现存的而且非常完整的哥特式教堂,我们便可以对其审美文化有了一个详尽的认识。

参考文献:《审美文化导论》余虹主编
《美学历程》李泽厚
《西方美学史》朱光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