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美学思想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及启示

对现代音乐治疗的启示
运用音乐进行心理治疗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认为,音乐可以影响人的情感和 心理健康,好的音乐可以起到心理治疗的作用。现代音 乐治疗可以借鉴这一思想,运用音乐进行心理治疗,通 过音乐的聆听和创作来调节情绪、缓解压力、促进身心 健康。
注重音乐的养生功能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认为,音乐可以起到养生作用, 好的音乐可以使人心情愉悦、精神焕发。现代音乐治疗 可以借鉴这一思想,注重音乐的养生功能,运用音乐来 调节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达到养生保健的作用。
注重实践和技能的培养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强调实践和技能的培养,认为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技能训练,才 能达到对音乐的真正理解和掌握。现代音乐教育可以借鉴这一思想,注重学生的实践和技 能训练,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和表演能力。
强调音乐的情感表达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认为,音乐是情感表达的重要途径,好的音乐应该能够真实地表达 出作者的内心情感。现代音乐教育可以借鉴这一思想,注重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情感体验,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
元明清时期,戏曲成为主要的艺术形式之一,音乐与戏剧的结合更加紧密。这一时期出现了“声腔” 这一新的音乐形式,使音乐的表演形式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03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 内容和特点
音乐与道德的结合
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认为,音乐与道德 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可以影响人的情感 和行为,从而起到教化作用。因此,古代 的音乐作品往往蕴含着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念。
01
提出了“和”作为中国古代音 乐美学思想的核心概念,强调 了音乐与社会、道德的协调和 融合。
02
发现了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 中对于“意境”的追求,反映 了古人对于音乐艺术的深度理 解。
中国美学发展历史

中国美学发展历史中国美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萌芽时期:早在原始社会,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识就已经开始萌芽。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和玉器等物品明显体现了当时人类的审美观念。
进入奴隶制时代,美学思想逐渐发展,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儒家、墨家等学派的美学观念。
2. 古典美学发展时期:先秦时期,尤其是老子和孔子等人的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基础。
汉代时期,儒家美学得到进一步发展,以孔子、孟子为代表。
同时,道家美学也逐渐成熟,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
这个时期,中国美学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强调道德、伦理、意境等。
3.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玄学兴起,对中国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的传入也对美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此时,美学思想逐渐多元化,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如王羲之、谢灵运等。
4. 唐代时期:唐代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繁荣时期,美学思想更加丰富。
诗词、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此时,美学观念逐渐世俗化,注重生活美学和艺术美学的融合。
5. 宋代时期:宋代美学继续发展,注重理性和感性的一致性。
理学兴起,对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诗词、绘画、书法等领域的美学观念也更加成熟。
6. 元代时期:元代美学受到佛教、道教和理学的影响,呈现出多元的特点。
此时,戏曲艺术得到了高度发展,美学观念开始关注世俗生活。
7.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美学观念日益普及,文艺创作达到了高峰。
小说、戏曲、诗词等艺术形式的美学观念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艺理论家。
8. 近代时期:近代美学受到西方美学的影响,发生了一定的变革。
学者们开始尝试将西方美学与中国传统美学相结合,探索新的美学观念。
9. 现代时期:20 世纪以来,中国美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收西方美学思想,形成了具有现代特征的美学体系。
美学观念逐渐关注人性、民族性、时代性等问题。
总的来说,中国美学的发展历史是一个不断演变、融合、创新的过程。
在每个时期,美学观念都受到了哲学、宗教、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学体系。
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中国美学史

1. 下列关于中国美学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先秦时期,美学思想萌芽,以《易经》为代表。
B. 汉魏时期,美学思想逐渐成熟,以《文心雕龙》为代表。
C. 唐宋时期,美学思想达到鼎盛,以《红楼梦》为代表。
D. 明清时期,美学思想进一步发展,以《儒林外史》为代表。
答案:C2. 下列哪位思想家被称为“美学之父”?()A. 孔子B. 庄子C. 荀子D. 墨子答案:B3. 下列关于中国美学史中“意境”理论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意境是指艺术作品中的形象、情感和思想的统一。
B. 意境分为“景”和“情”两个层次。
C. 意境是中国美学史上的重要理论。
D. 意境理论起源于先秦时期。
答案:D4. 下列关于中国美学史中“意境”理论的代表人物,不正确的是()A. 杜甫B. 苏轼C. 李白D. 辛弃疾答案:A二、简答题1. 简述先秦时期的美学思想。
答案:先秦时期,美学思想萌芽,以《易经》为代表。
其中,儒家主张“仁爱”、“礼治”,强调美与道德的关系;道家主张“道法自然”,强调美与自然的关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强调美与和谐的关系。
2. 简述汉魏时期的美学思想。
答案:汉魏时期,美学思想逐渐成熟,以《文心雕龙》为代表。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文以载道”的观点,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同时,他还提出了“意境”理论,认为艺术作品应具有形象、情感和思想的统一。
3. 简述唐宋时期的美学思想。
答案:唐宋时期,美学思想达到鼎盛,以《红楼梦》为代表。
这一时期,文学艺术创作高度繁荣,美学思想逐渐成熟。
其中,唐代的诗歌、散文、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宋代则以诗词、散文、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为主,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4. 简述明清时期的美学思想。
答案:明清时期,美学思想进一步发展,以《儒林外史》为代表。
这一时期,文学艺术创作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其中,小说、戏剧、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在美学思想上,明清时期的文学家、艺术家更加注重表现个性、追求自然美和情感美。
明清时期的美学思想

明清时期的美学思想唐杰羽佳明清是我国美学思想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
由于封建发展到了后期,资本主义的萌芽开始出现并缓慢成长,落后的生产关系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这种社会矛盾的不断加深,推动了明清时期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的进步,从而使明清美学思想获得了深入的发展,并显示出新的特色。
明清两代,在酝酿一种新的美学思潮的同时,也总结和发展了我国古代社会的美学思想。
一、明代美学思想明清两代的美学思想在多方面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就其断代来说,明代美学思想又有自己的体系和特征。
明代,由于资本主义因素萌芽,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使得人文主义开始滋生。
与此相应,在美学思想上出现了世俗化的审美趣味,重视人的真实自然的情性,而这些情性的容已由文人士大夫的高雅之致逐渐变为市民阶级的市俗情趣。
这一美学思想的主潮促进了文学艺术的高度发展。
这一时代,除了绘画美学思想和意象论的发展比较明显之外,最突出的是以贽、汤显祖和袁氏三兄弟为代表的美学新思潮的出现,积极地推动着明清美学思想的健康发展。
(一)绘画美学与意象论明代是我国古代美学总结的准备时期,而出现较早的则是关于绘画美学和意象论的探讨。
在绘画领域,王履与祝允明的贡献比较突出,而意象论却以王廷相为代表。
1.王履的绘画美学思想王履(lǚ)是我国明代初期的美学思想家,在绘画美学方面贡献较大。
他擅长山水,笔墨秀劲,曾作《华山图》四十幅,并把创作体会和艺术见解写入《华山图序》。
这篇“序”是反映他美学思想的代表作。
文章虽然不长,但它反映了王履绘画美学的基本观点,在我国绘画美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王履的美学思想以“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为基本要领,统帅其整个美学思想体系。
从总体上包含着这样两个方面的容:首先,王履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科学地把握住艺术与生活的基本关系。
他说:“画物欲似物,岂可不识其面?古之人之中名世,果得于暗中摸索耶?彼务于转摹者,多以纸素之识具足,而不之外,故愈远愈伪,形尚失之,况意?苟非识华山之形,我其能图耶?”这段话的意思是,要想画出事物的真面貌,必须观察该事物,了解该事物,靠临摹是出不了好作品的。
明清时期的艺术与文化审美

明清时期的艺术与文化审美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艺术与文化审美繁盛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艺术形式和审美观念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本文将从书画、建筑、家具、服饰、宴会及文化审美等方面,详细探讨明清时期的艺术与文化审美。
一、书画艺术明清时期的书画艺术,承袭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但也不乏创新与变革。
在书法方面,明代的名家有唐寅、米芾等,他们注重笔力的力度与刚猛,追求字迹生动秀丽之美;而清代的名家如康熙皇帝、郑板桥等,则更加注重运笔的平和与隽秀,强调墨色淡雅之美。
在绘画方面,明代文人画兴起,注重意境的表达与情感的传达;而清代则有了以徽派、扬州八怪为代表的山水画派,他们追求画面的自然真实与写意形神兼备的境界。
二、建筑艺术明清时期的建筑艺术,融合了传统元素与新的审美观念,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明代的宫殿与庙宇建筑,秉承了封建时代的建筑规制,讲究庄严肃穆,宏伟壮观;而清代的建筑则更加注重线条的优美与比例的协调,追求建筑整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著名的建筑代表有明代的紫禁城与圆明园,以及清代的颐和园与圆明园。
三、家具艺术明清时期的家具艺术,强调实用性与美学价值的兼具。
明代的家具注重线条的简洁与造型的稳重,讲究色调的深沉与质感的厚重;而清代的家具更加注重雕花装饰,以及纹饰与器型的雅致与精细。
家具的材质多以硬木为主,如红木、楠木等,同时也采用了许多装饰技法,如雕刻、镶嵌等。
四、服饰艺术明清时期的服饰艺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及审美观念。
明代的服饰以华丽、多彩的色彩为主,服饰款式富丽堂皇,注重面料的织制和刺绣工艺;而清代的服饰则更加注重庄重、典雅的风格,以直裾、袍褂为主要服饰款式。
此外,明清时期的素色服饰也经常运用刺绣、织锦等技艺进行装饰,展现出高超的工艺水平。
五、宴会文化明清时期是宴会文化的鼎盛时期,也是社交活动的重要场合。
宴会的菜肴丰富多样,追求色香味俱佳的美食体验。
宴会还注重用具的品位与艺术价值,餐具、茶具、酒具等器皿以精美、独特的样式为主,体现出饮食文化与审美文化的交融。
美学复习资料(朱立元).doc

美学复习资料1.审美现象(活动)是审美主客体的有机结合,是以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为基础的,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
由审美主体、审美对象,以及审美主客体间的审美关系三个要素构成。
审美现象的结构:最表面的一层是形式层,形式层的后面是意蕴层,意蕴的后面是“存在”层,中国美学称为“道”,西方美学称为“存在”。
审美现象的演变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
三者演变形态是:最先有审美意识的形成,其次是从审美意识发展到美学思想,最后由美学思想发展成为独立的美学学科。
2.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发展线索(重点)中国古典美学的总体特征,在于它始终坚持从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一体圆融关系着眼,探求审美现象的根源、实质和含义。
一、先秦两汉,是中国古代思想形成与奠基的时期。
《易》之世界观与人生观,启发和奠定了整个先秦时期的哲学和美学思想传统。
①“彖辞”:天地感而万物生(一切东西来自感应)②乾坤互补、刚柔并济: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③朴素健康、向上奋发的生活态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先秦美学在孔子之前,史伯、晏婴、伍举等人都论及了五味、五色、无声之美,也涉及美与善的关系。
百家争鸣时代,儒、道两家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建构和形成了整个中国古代美学的基本格局。
儒家,充分肯定善与美的统一,积极入世。
孔子:从仁出发,联系伦理道德的善来解释美。
外在形式虽然可以给人以感官愉悦,但必须与内在道德的善相统一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整个人生的审美化途径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艺术的功能和作用在于“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即感发和陶冶人的伦理情感,促进个人与社会人伦的和谐发展。
孟子:重心,从个体人格精神的建构来展示美与善的联系,认为从善到美呈现为逐步递升的状态,“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对美基于善又超越于善作了明确的表述。
明清时期美学基本精神概观-站在审美创造主体意识的角度上

元明清文学研究 ・
明 清 时 期 美 学 基 本 精 神 概 观
— —
站 在 审 美 创 造 主 体 意 识 的 角 度 上
顾 兴 良
( 南大 学 文学院 , 河 河南 开 封 4 5 0 ) 7 0 1
摘 要 : 清 时期 , 明 社会 经 济 的 变动 、 想 意 识 的 演 化 、 艺 创 作 的繁 荣 , 成 了审 美 创 造 主 体 思 文 促
明 地 打 起 “ ” 旗 帜 , 审 美 创 造 上 追 求 主 体 内 在 情 的 在
著影 响 。与 之 相 配 合 , 想 解 放 运 动 盛 极 一 时 , 现 思 表 出越 出封 建 藩 篱 的 早 期 启 蒙 主 义 和 民 主 主 义 倾 向 。
这一 时期 , 艺也 别开生面 , 文 以全 景 式 的 视 角 和 巨 大 的容 量 描 绘 了人 民群 众 特 别 是 广 大 市 民 的 生 态 和 心 态 , 人 耳 目一 新 。社 会 经 济 的 变 动 、 想 意识 的 演 令 思 化 、 艺 创 作 的 繁 荣 , 然 呼 唤 新 的美 学 精 神 问世 。 文 必 伴 随着 以重 性 灵 、 创新 、 个 性 为 特点 的美 学 思 潮 重 重 的生 成 而 涌 现 出 的一 大 批 美学 家 、 术 家 , 扼 杀 审 艺 对
心 志 的 表 现 和 真 情 实 感 的抒 发 , 现 出 强 烈 的 叛 逆 表
意识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摇 撼 传 统 儒 家 美 学 理 论 基 础 , 要 对 其 大 胆 质 就 疑 。 这 方 面 , 贽 得 风 气 之 先 , 儒 家美 学 理 想 、 在 李 对 原
则 进 行 了再 认 识 , 为 “ 人 不 疑 , 谓 大 病 ,x。受 认 学 是 ,3 I 其 影 响 , 安 三 袁也 主 张 治 学 要 “ 公 屡悟 屡 疑 ” 同 时 , 。
第八讲明清美学

一 浪漫主义美学洪流
1、李贽的“童心说”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 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 不复有初矣。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 心之初曷可失也 。 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 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为 《水浒传》。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甚 么《六经》,更说甚么《语》《孟》乎?
3、徐渭的本色说 徐渭、李贽、汤显祖及袁宏道四人推动和影响了明清文艺思朝,集
中体现在他们提出了重要的美学概念。 徐渭的“本色说”,有着“情真”和“语俗两方面的含义,是对戏曲 创作提出来的。“情真”与汤显祖主“情”相通,“语俗”则揭示了 戏曲这一市民文学语言通俗化的特色。 在戏曲创造与表演中自然本色, 反对粉饰、矫揉造作,本色就是本我面目。 中国古代佯狂的艺术家不少,可真正如荷兰的梵高那样发疯,生 时寂寞,死后并为后人顶礼膜拜的大家实在不多——徐渭就是这样一 个“可怜”的人物。 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天池,山阴人。他在诗文、书法、戏曲、 绘画上均有独特造诣,在水墨大写意花卉方面创造性的贡献 尤为突出。他反对绘画上因袭前人的“鸟学人言”的做 法,主张“心为上,手次之,目口末矣”他的画具有走 笔如飞,泼墨淋漓而直指胸臆的特色, 强烈的抒情色彩。
4、袁宏道的性灵说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就是从散文、诗歌创作的 角度强调真实表现作者个性化思想情感的重要性,反对各种条 条框框的约束以及“粉饰蹈袭”。 从提倡直抒“性灵”出发,反对拟古蹈袭。以“性灵说” 作为文学主张的内核,在创作上注重有感而发、直写胸臆 。 文章要真、率真自然成文,表达真情实感,不为世俗观念束缚。 文章要有趣,趣是生命追求的极致。人生最大乐趣。趣如花中 之色、女中之态,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时期的美学思想唐杰刘羽佳明清是我国美学思想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
由于封建发展到了后期,资本主义的萌芽开始出现并缓慢成长,落后的生产关系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这种社会矛盾的不断加深,推动了明清时期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的进步,从而使明清美学思想获得了深入的发展,并显示出新的特色。
明清两代,在酝酿一种新的美学思潮的同时,也总结和发展了我国古代社会的美学思想。
一、明代美学思想明清两代的美学思想在多方面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就其断代来说,明代美学思想又有自己的体系和特征。
明代,由于资本主义因素萌芽,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使得人文主义开始滋生。
与此相应,在美学思想上出现了世俗化的审美趣味,重视人的真实自然的情性,而这些情性的内容已由文人士大夫的高雅之致逐渐变为市民阶级的市俗情趣。
这一美学思想的主潮促进了文学艺术的高度发展。
这一时代,除了绘画美学思想和意象论的发展比较明显之外,最突出的是以李贽、汤显祖和袁氏三兄弟为代表的美学新思潮的出现,积极地推动着明清美学思想的健康发展。
(一)绘画美学与意象论明代是我国古代美学总结的准备时期,而出现较早的则是关于绘画美学和意象论的探讨。
在绘画领域,王履与祝允明的贡献比较突出,而意象论却以王廷相为代表。
1.王履的绘画美学思想王履(lǚ)是我国明代初期的美学思想家,在绘画美学方面贡献较大。
他擅长山水,笔墨秀劲,曾作《华山图》四十幅,并把创作体会和艺术见解写入《华山图序》。
这篇“序”是反映他美学思想的代表作。
文章虽然不长,但它反映了王履绘画美学的基本观点,在我国绘画美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王履的美学思想以“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为基本要领,统帅其整个美学思想体系。
从总体上包含着这样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王履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科学地把握住艺术与生活的基本关系。
他说:“画物欲似物,岂可不识其面?古之人之中名世,果得于暗中摸索耶?彼务于转摹者,多以纸素之识具足,而不之外,故愈远愈伪,形尚失之,况意?苟非识华山之形,我其能图耶?”这段话的意思是,要想画出事物的真面貌,必须观察该事物,了解该事物,靠临摹是出不了好作品的。
并且以创作《华山图》为例,说明深入生活的重要性。
王履还提出绘画艺术“法在华山”的观点。
艺术是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
由于客观的生活在不停地发展变化,而生活是艺术的前提和基础,所以艺术创作无定法,往往应时而变,应理而变。
对此,王履曾比较辩证地指出:“时当违,理可违,吾斯违矣。
……时当从,理可从,吾斯从矣……彼既出于变之变,吾可以常之常者待之哉?吾故不得不去故而就新也。
”就是说,面对运动、变化着的审美客体,绘画艺术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技法,而着意于新的追求。
因此,他认为, 对前人留下的艺术方法,应采取“宗与不宗之间”的态度。
王履这一美学理论揭示了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并接触到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的间题。
其次,对于“意”与“形”的辩证关系,王履也有深刻的见解.他认为,艺术创作应当以“意”为主,以“形”为辅,而两者又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王履说:“画虽状物,主乎意,意不足谓之非形可也。
虽然,意在形,舍形何所求意?故得其形者,意溢乎形,失其形者形乎哉!”2.祝允明论“象”与“韵”祝允明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虽然生活年代比王履晚一百多年,但其绘画美学思想与王履非常接近。
他的关于艺术创作中的“象”与“韵”的基本理论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宋元以来,一些画家过分地强调所谓“韵”而忽视形象的塑造。
针对这一倾向,祝允明主张“韵”与“象”应该有机统一,认为无象则无所谓韵。
他反对离开具体的艺术形象的真实,而片面地追求所谓韵味。
祝允明在《吕纪画花鸟记》中说:“盖古之作者,师楷化机,取象形器,而以离其无言之妙,后世韵格过象者,甩始以为得其精遗其粗,至三王涂抹,便成一人一物。
如九方皋(gao)不辨牝牡(pin mu),固人间一种高论。
然尽如是,不几于废事耶!”这一观点与王履所认为的“舍形何所求意”是一个道理。
一个强调的是“意”、“象”统一,一个强调的是“韵”、“象”统一。
只是在当时的文化背景当中,祝允明的思想更具有现实的美学价值。
早在宋代,苏轼就曾在一首诗中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
”(《苏东坡集》前集卷十六,《书那陵王主薄所画折枝二首》之一)这四句诗用意在于强调“画贵神,诗贵韵”(扬慎《升庵诗话》卷十三,《论诗画)),也代表了苏轼书画美学思想的基本观点。
杨慎曾就此指出苏轼的片面性。
而晁(chao)补之则以和诗的方式作了补正。
他说“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
”(转引自《焚书》卷五,《读史·诗画》)和诗明确主张诗画艺术应当力求形似与神韵的有机统一。
然而,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过分追求神韵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甚至出现以诗画神韵之平奇品评高下的现象,金人王若虚认为这是一种“自欺”(《溥南诗话》卷二)欺人的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明代的祝允明提出自己关于“象”与“韵”有机统一的主张,确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王廷相的意象论从实质上说,王履与祝允明的美学思想都是以“意”与“象”两者关系的探讨为出发点,而建立起较全面系统的意象理论的,则是王廷相和陆时雍。
王廷相是明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在哲学上提出著名“气”之一元论,在文学上是“前七子”之一,影响较大;在美学方面的贡献也较突出,意象论是他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这主要体现在他的《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一文中。
王廷相认为,诗歌创作既不能拘泥于事实,也不能在情感上追求赤裸裸的表现,而应当是情泄而不露,使人读了感到“余味”无穷,这才是审美意象的创造。
他说:“诗贵意象透莹,不喜事实粘著,古谓水中之月,镜中之影,难以实求是也。
《三百篇》比兴杂出,意在言表;《离骚》引喻借论,不露本情。
……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使人思而咀之,感而吃之,邀哉深矣,此诗之大致也。
”(《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以意象为诗歌之本,这是王廷相在美学上的主要贡献。
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其深远的影响。
杨慎与王廷相是同时代人,他的诗歌美学思想与王廷相很接近,集中体现在他的《升庵诗话》中。
他反对诗歌直陈其事,并以杜诗为例,驳斥宋人的“史诗”之说。
他拾出:“宋人以杜子美能以韵语纪时事,谓之“诗史”,鄙哉宋人之见,不足以论诗也!··…杜诗之,含蓄蕴藉者,盖亦多矣,宋人不能学之。
至于直陈其事,类于讪讦(shan jie),及其下乘末脚,而宋人拾以为己宝,又撰出“诗史”,二字以误后人。
”(《升庵诗话》卷十一《诗史孙杨慎这段话的精神实质是主张“含蓄蕴藉”,做到“意在言外,使人自悟”(《升庵诗话》卷十一,《诗史》),这与王廷相“诗贵意象透莹,不喜事实粘著”的观点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杨慎的这一观点,对清代的王夫之产生了很大影响。
陆时雍生活在王廷相之后,他在《诗镜总论》中关于诗歌的意象理论与王迁相的“意象”观一脉相承,并有所发展。
陆时雍认为作诗“最难者,在风格浑成,意象独出”(玄诗镜总论》),还说“古人善于言情,转意象于虚圆之中,故觉其味之长而言之美也。
”(《诗镜总论》)可见陆时雍对诗歌创造意象也是极为重视的。
陆时雍的诗歌意象理论有这样两层意思。
一是诗歌意象的创造,不能“过求”,而要有感而发。
他说:“诗不待意,即景自成。
意不待寻,兴情即是。
”他以“景”为意象之源,以“情”为意象之本,“情”、“景”交汇,则生意象。
二是诗歌的意象要情景统一,而且具有蕴藉美。
他盛赞“少陵七言律, 蕴藉最深。
有余地,有余情。
情中有景,景外含情。
一咏三讽,味之不尽”。
他也主张“意象玲珑”、“意广象圆”,这与王廷相说的“诗贵意象透莹,不喜事实枯著”的意思完全一致。
王廷相、杨慎、陆时雍的意象论,不仅在当时引人注目,而且对后来王夫之的美学思想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二)李贽的美学思想十六世纪中期,明清美学思想已经从封建道学的理性意识中逐步解出来,进而出现了与封建道学相抗衡的美学新思潮。
李贽便是这种美学新思潮杰出的代表人物。
李贽(zhi)(公元1527-1602年),明代杰出的文学家,也是著名的美学思想家。
他的主要的美学观点散见于他的《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著作之中。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李贽的美学思想便体现了资本主义的人本意识。
他公开以“异端”自居,无情地解剖“六经”等儒家经典,有力地驳斥了封建道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禁欲主张,推崇“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他提出“天下万物皆出于两,不生于一”(《焚书》的观点)认定宇亩方物皆有阴阳二气组合而成,表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当然,他的某些观点仍然受那个时代的局限,特别是阳明学派和佛教禅宗的影响。
“童心说”是李贽没学思想的核心。
“童心”,即所谓“真心”或“赤诚之心”。
(《焚书·童心说》)他主张文艺创作应当确立“真心”,反对虚伪,而能自然地表达人们的真情实感。
这实际上是对传统的儒家诗教“发乎情,止乎礼义”(《焚书·童心说》)的挑战,反映了人民群众反对礼教束缚,追求自由解放的时代精神。
李贽的“童心说”,不仅对当时的,社会思潮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于明清美学思想的健康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从“童心说”出发,李贽还主张文艺创作应当“发乎情性、由乎自然”,同时还要“顺其性”。
(《焚书·童心说》)他认为,人性本无贤愚高下之分,个性风格不尽相向;所以艺术创作的个性应当不拘一格;自然地展示艺术风格的多样性,让人们在丰富多彩的“有为而作”,《焚书•童心说》之中抒发真情实感,从而实现其艺术追求和审美情趣。
正因如此,他极力强调独创,主张“师心”,反对“师古”。
李贽本着“童心说”的主旨,在文艺批评特别是小说、戏曲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积极的艺术主张。
作为明代美学新思潮的代表,李贽美学思想虽带有唯心主义的成分,但它的意义却是巨大而深远的,对同时代的汤显祖、公安派、冯梦龙以至近代的王国维等美学思想大家的影响,都是不容低估的。
(三)汤显祖的美学思想汤显祖是明代著名的戏曲家、文学家。
著有戏曲作品“临川四梦”,诗文作品《红泉逸草》、《间棘邮草》、《玉茗堂集》等。
他的美学思想散见于这些剧作和诗文中。
“情”是汤显祖学美思想的核心。
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他看破了封建假道学的腐朽实质,加之阳明学派和李贽的影响,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健康而积极的美学思想体系。
他反对程朱理学,主张个性解放;反对假道学,崇尚真性情。
他把“有情之天下”(《玉茗堂尺簇之四·复甘义麓》)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和审美理想。
他认为“世总为情,情生诗歌”(《玉茗堂之四·耳伯麻姑游诗序”,“情至则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牡丹亭记题辞))。
所以,他主张艺术创作要表现人的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