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美学思想

明清时期的美学思想
明清时期的美学思想

明清时期的美学思想

唐杰刘羽佳

明清是我国美学思想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由于封建发展到了后期,资本主义的萌芽开始出现并缓慢成长,落后的生产关系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这种社会矛盾的不断加深,推动了明清时期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的进步,从而使明清美学思想获得了深入的发展,并显示出新的特色。

明清两代,在酝酿一种新的美学思潮的同时,也总结和发展了我国古代社会的美学思想。

一、明代美学思想

明清两代的美学思想在多方面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就其断代来说,明代美学思想又有自己的体系和特征。明代,由于资本主义因素萌芽,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使得人文主义开始滋生。与此相应,在美学思想上出现了世俗化的审美趣味,重视人的真实自然的情性,而这些情性的内容已由文人士大夫的高雅之致逐渐变为市民阶级的市俗情趣。这一美学思想的主潮促进了文学艺术的高度发展。这一时代,除了绘画美学思想和意象论的发展比较明显之外,最突出的是以李贽、汤显祖和袁氏三兄弟为代表的美学新思潮的出现,积极地推动着明清美学思想的健康发展。

(一)绘画美学与意象论

明代是我国古代美学总结的准备时期,而出现较早的则是关于绘画美学和意象论的探讨。在绘画领域,王履与祝允明的贡献比较突出,而意象论却以王廷相为代表。

1.王履的绘画美学思想

王履(lǚ)是我国明代初期的美学思想家,在绘画美学方面贡献较大。他擅长山水,笔墨秀劲,曾作《华山图》四十幅,并把创作体会和艺术见解写入《华山图序》。这篇“序”是反映他美学思想的代表作。文章虽然不长,但它反映了王履绘画美学的基本观点,在我国绘画美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王履的美学思想以“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为基本要领,统帅其整个美学思想体系。从总体上包含着这样两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王履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科学地把握住艺术与生活的基本关系。他说:“画物欲似物,岂可不识其面?古之人之中名世,果得于暗中摸索耶?彼务于转摹

者,多以纸素之识具足,而不之外,故愈远愈伪,形尚失之,况意?苟非识华山之形,我其能图耶?”这段话的意思是,要想画出事物的真面貌,必须观察该事物,了解该事物,靠临摹是出不了好作品的。并且以创作《华山图》为例,说明深入生活的重要性。王履还提出绘画艺术“法在华山”的观点。艺术是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由于客观的生活在不停地发展变化,而生活是艺术的前提和基础,所以艺术创作无定法,往往应时而变,应理而变。对此,王履曾比较辩证地指出:“时当违,理可违,吾斯违矣。……时当从,理可从,吾斯从矣……彼既出于变之变,吾可以常之常者待之哉?吾故不得不去故而就新也。”就是说,面对运动、变化着的审美客体,绘画艺术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技法,而着意于新的追求。因此,他认为, 对前人留下的艺术方法,应采取“宗与不宗之间”的态度。王履这一美学理论揭示了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并接触到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的间题。其次,对于“意”与“形”的辩证关系,王履也有深刻的见解.他认为,艺术创作应当以“意”为主,以“形”为辅,而两者又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王履说:“画虽状物,主乎意,意不足谓之非形可也。虽然,意在形,舍形何所求意?故得其形者,意溢乎形,失其形者形乎哉!”

2.祝允明论“象”与“韵”

祝允明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虽然生活年代比王履晚一百多年,但其绘画美学思想与王履非常接近。他的关于艺术创作中的“象”与“韵”的基本理论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宋元以来,一些画家过分地强调所谓“韵”而忽视形象的塑造。针对这一倾向,祝允明主张“韵”与“象”应该有机统一,认为无象则无所谓韵。他反对离开具体的艺术形象的真实,而片面地追求所谓韵味。祝允明在《吕纪画花鸟记》中说:“盖古之作者,师楷化机,取象形器,而以离其无言之妙,后世韵格过象者,甩始以为得其精遗其粗,至三王涂抹,便成一人一物。如九方皋(gao)不辨牝牡(pin mu),固人间一种高论。然尽如是,不几于废事耶!”这一观点与王履所认为的“舍形何所求意”是一个道理。一个强调的是“意”、“象”统一,一个强调的是“韵”、“象”统一。只是在当时的文化背景当中,祝允明的思想更具有现实的美学价值。

早在宋代,苏轼就曾在一首诗中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苏东坡集》前集卷十六,《书那陵王主薄所画折枝二首》之一)这四句诗用意在于强调“画贵神,诗贵韵”(扬慎《升庵诗话》卷十三,《论诗画)),也代表了苏轼书画美学思想的基本观点。杨慎曾就此指出苏轼的片面性。而晁

(chao)补之则以和诗的方式作了补正。他说“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转引自《焚书》卷五,《读史·诗画》)和诗明确主张诗画艺术应当力求形似与神韵的有机统一。然而,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过分追求神韵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甚至出现以诗画神韵之平奇品评高下的现象,金人王若虚认为这是一种“自欺”(《溥南诗话》卷二)欺人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明代的祝允明提出自己关于“象”与“韵”有机统一的主张,确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王廷相的意象论

从实质上说,王履与祝允明的美学思想都是以“意”与“象”两者关系的探讨为出发点,而建立起较全面系统的意象理论的,则是王廷相和陆时雍。

王廷相是明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在哲学上提出著名“气”之一元论,在文学上是“前七子”之一,影响较大;在美学方面的贡献也较突出,意象论是他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这主要体现在他的《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一文中。

王廷相认为,诗歌创作既不能拘泥于事实,也不能在情感上追求赤裸裸的表现,而应当是情泄而不露,使人读了感到“余味”无穷,这才是审美意象的创造。他说:“诗贵意象透莹,不喜事实粘著,古谓水中之月,镜中之影,难以实求是也。《三百篇》比兴杂出,意在言表;《离骚》引喻借论,不露本情。……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使人思而咀之,感而吃之,邀哉深矣,此诗之大致也。”(《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

以意象为诗歌之本,这是王廷相在美学上的主要贡献。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其深远的影响。

杨慎与王廷相是同时代人,他的诗歌美学思想与王廷相很接近,集中体现在他的《升庵诗话》中。他反对诗歌直陈其事,并以杜诗为例,驳斥宋人的“史诗”之说。他拾出:“宋人以杜子美能以韵语纪时事,谓之“诗史”,鄙哉宋人之见,不足以论诗也!··…杜诗之,含蓄蕴藉者,盖亦多矣,宋人不能学之。至于直陈其事,类于讪讦(shan jie),及其下乘末脚,而宋人拾以为己宝,又撰出“诗史”,二字以误后人。”(《升庵诗话》卷十一《诗史孙杨慎这段话的精神实质是主张“含蓄蕴藉”,做到“意在言外,使人自悟”(《升庵诗话》卷十一,《诗史》),这与王廷相“诗贵意象透莹,不喜事实粘著”的观点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杨慎的这一观点,对清代的王夫之产生了很大影响。

陆时雍生活在王廷相之后,他在《诗镜总论》中关于诗歌的意象理论与王迁

相的“意象”观一脉相承,并有所发展。陆时雍认为作诗“最难者,在风格浑成,意象独出”(玄诗镜总论》),还说“古人善于言情,转意象于虚圆之中,故觉其味之长而言之美也。”(《诗镜总论》)可见陆时雍对诗歌创造意象也是极为重视的。

陆时雍的诗歌意象理论有这样两层意思。一是诗歌意象的创造,不能“过求”,而要有感而发。他说:“诗不待意,即景自成。意不待寻,兴情即是。”他以“景”为意象之源,以“情”为意象之本,“情”、“景”交汇,则生意象。二是诗歌的意象要情景统一,而且具有蕴藉美。他盛赞“少陵七言律, 蕴藉最深。有余地,有余情。情中有景,景外含情。一咏三讽,味之不尽”。他也主张“意象玲珑”、“意广象圆”,这与王廷相说的“诗贵意象透莹,不喜事实枯著”的意思完全一致。

王廷相、杨慎、陆时雍的意象论,不仅在当时引人注目,而且对后来王夫之的美学思想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二)李贽的美学思想

十六世纪中期,明清美学思想已经从封建道学的理性意识中逐步解出来,进而出现了与封建道学相抗衡的美学新思潮。李贽便是这种美学新思潮杰出的代表人物。

李贽(zhi)(公元1527-1602年),明代杰出的文学家,也是著名的美学思想家。他的主要的美学观点散见于他的《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著作之中。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李贽的美学思想便体现了资本主义的人本意识。他公开以“异端”自居,无情地解剖“六经”等儒家经典,有力地驳斥了封建道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禁欲主张,推崇“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他提出“天下万物皆出于两,不生于一”(《焚书》的观点)认定宇亩方物皆有阴阳二气组合而成,表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当然,他的某些观点仍然受那个时代的局限,特别是阳明学派和佛教禅宗的影响。

“童心说”是李贽没学思想的核心。“童心”,即所谓“真心”或“赤诚之心”。(《焚书·童心说》)他主张文艺创作应当确立“真心”,反对虚伪,而能自然地表达人们的真情实感。这实际上是对传统的儒家诗教“发乎情,止乎礼义”(《焚书·童心说》)的挑战,反映了人民群众反对礼教束缚,追求自由解放的时代精神。李贽的“童心说”,不仅对当时的,社会思潮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于明清美学思想的健康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童心说”出发,李贽还主张文艺创作应

当“发乎情性、由乎自然”,同时还要“顺其性”。(《焚书·童心说》)他认为,人性本无贤愚高下之分,个性风格不尽相向;所以艺术创作的个性应当不拘一格;

自然地展示艺术风格的多样性,让人们在丰富多彩的“有为而作”,《焚书?童心说》之中抒发真情实感,从而实现其艺术追求和审美情趣。正因如此,他极力强调独创,主张“师心”,反对“师古”。

李贽本着“童心说”的主旨,在文艺批评特别是小说、戏曲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积极的艺术主张。作为明代美学新思潮的代表,李贽美学思想虽带有唯心主义的成分,但它的意义却是巨大而深远的,对同时代的汤显祖、公安派、冯梦龙以至近代的王国维等美学思想大家的影响,都是不容低估的。

(三)汤显祖的美学思想

汤显祖是明代著名的戏曲家、文学家。著有戏曲作品“临川四梦”,诗文作品《红泉逸草》、《间棘邮草》、《玉茗堂集》等。他的美学思想散见于这些剧作和诗文中。

“情”是汤显祖学美思想的核心。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他看破了封建假道学的腐朽实质,加之阳明学派和李贽的影响,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健康而积极的美学思想体系。他反对程朱理学,主张个性解放;反对假道学,崇尚真性情。他把“有情之天下”(《玉茗堂尺簇之四·复甘义麓》)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和审美理想。他认为“世总为情,情生诗歌”(《玉茗堂之四·耳伯麻姑游诗序”,“情至则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牡丹亭记题辞))。所以,他主张艺术创作要表现人的真情实感。

“意、趣、神、色”(点校<虞初志>序)是汤显祖的创作原则和审美标准。“意”指意旨,即思想内容。“趣,,指情趣,谐趣。“神”,指的是艺术表现的典型化程度,是艺术形象所达到的神似的艺术境界。“色”,则是诗文的声韵美的形式因素。可见,“意、趣、神、色”,实际上包括了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但汤显祖对内容尤为重视,认为“凡文以意为宗”,反对“按字模声”,拘泥于音律的形式主义倾向。“意、趣、神、色”说,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中新的思想意识,对明代复古主义思潮也是有力的针砭。

汤显祖还反对封建传统之偏见,主张提高一向被人们轻视的稗官小说的美学地位。他认为传奇小说“虽雄高不如《史》、《汉》,简约不如《世说》”,但它“以奇僻荒诞、若灭若没、可喜可愕之事,读之使人心开神释,骨飞眉舞”,从而可以

“涵养情性”。.所以,传奇小说理当有它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美学价值。

汤显祖的美学思想内涵丰富,价值较高.在执着的追求之中,体现了强烈的时代精神。他作为与格律派相对立的言情派美学思想的杰出代表,对当时和后世美学思想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公安派”的美学思想

“公安派”是指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的美学派别,因为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所以后人称之为“公安派”。袁氏兄弟与李贽、汤显祖结交很深,所以美学思想的形成也明显地受到他们的影响。

李贽力倡“童心”,汤显祖崇尚真“情”,袁氏史弟则倾心于“性灵”的表现。袁宏道在给袁中道诗集作序时说:“弟叙小修诗,…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健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魂。”(《袁中郎全集》卷三,《叙小修诗))

所谓“性灵”,是指人的自然真实的情感欲望,它与李贽的“童心”、汤显祖的“言情”的含义基本相通。袁氏兄弟主张,文艺创作应当突破闻见知识的束缚,独抒性灵,任性而发,从而获得“真声”。

“公安派”的“性灵说”比起“童心说”和“言情说”,也有所突破。即除了肯定审美追求的自然真率之外,还注意到创作的“灵气”。所谓“灵气”就是袁中道所说的“慧黠(xia)之气”(《坷雪斋集》卷一,《刘玄度集句诗序》”。这种“慧黠之气”,对于文艺的创作和鉴赏都有其独到的审美效用。

同“性灵说”相联系的,是“公安派”提出的“趣”这一美学概念。袁宏道说:“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袁中郎全集》卷三,《叙陈正甫会心集》)所以,艺术作品大凡得之以“趣”,就能给人带来审美快感。

袁氏兄弟所说的“趣”的特定含义,是旨一种最高境界的美,是超功利的纯真自然的美。他们认为,人要得“趣”,艺术要得“趣”,就必须要自由地抒发性灵,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嗜好情欲纯真无余地表现出来.这样,美与趣、与性灵自然地凝成一体,实际上就是把美的追求与个性解放的追求结合起来。这一观点,对后世的浪漫思潮和袁枚的性灵说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性灵说”在客观上对于封建礼教和儒家思想的束缚具有较大的冲击作用。但由于偏重于人的自然本色的再现,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前人的遗产,易于

出现脱离社会现实的消极现象。明代美学起不于王履的绘画美学和王廷相等人的意象论,他们对古代美学的总结作了初步的准备,而以李贽、汤显祖和袁氏三兄弟为代表的新思潮的兴起,把明代美学有力的向前推进了一步。

二、清代美学思想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阶段,统治阶级实行文化专制,复古主义盛行。因此,美学思想没有得到突破性的发展,只是对前代美学思想作了继承、发挥和总结。但是,在艺术创作中却潜流着一股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的美学思潮。下边,我们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家作概略的介绍。

(一)王夫之的美学思想

王夫之(公元1619一1692年),清初唯物主义哲学大师,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美学思想家。著有《船山遗书》和《姜斋诗话》。王夫之继承并发展了王廷相等人的意象理论,建立了以审美意象理论为中心的美学思想体系。

王夫之认为,美存在于客观事物本身,它是在事物的运动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他说:“两间之固有者,自然之华,因流动生变而成其绮丽,”(《古诗评选》卷五)而艺术美的创作则要真实地反映这种现实美,即“貌其本荣,如所存而显之”(《古诗评选》卷五),这就创造了艺术美。从这种唯物主义美学观点出发,王夫之强调艺术美的创造必须有丰富的直接经验,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姜斋诗话》卷下).在审美问题上,王夫之认为,凡是优秀的作品都是“内极才情,外周物理”(《诗经》卷二)之作,都能抒发人们的真情实感,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因此,他反对“诗有妙悟,非关理也”的错误观点,指出无理不能有诗,而诗只是“不得以名言之理相求.”王夫之的理论从实质上揭示了形象思维中情与理的辩证关系。王夫之还就情与景、意与势等美学范畴作了卓有见地的论述。他提出的“情景说”,认为“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姜斋诗话》卷下).他所说的“意”与“势”,实际上是指诗文的主题和倾向。一般地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姜斋诗话》卷下),所以诗文“以意为主,势次之,势者意中之神理也”(《姜斋诗话》卷下)。

王夫之的“情景说”、“意势说”,对传统的“意象论”、“情性说”作了发挥。

王夫之还提出了文艺创作的“现盘说”。所谓“现量”,王夫之的解释有三层

意思,即“现在”,“现成”和“显现真实”,这是从创作过程来说的。就是说,美的创造一般要经过审美观照、审美感受和作品形成这三个步骤。’王夫之的美学思想内容丰富,而且比较系统,但是,由于受封建传统意识的影响,对民间创作持有鄙视的态度,这是他的局限性。

(二)、叶燮的美学思想

叶燮(xie),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在美学方面,也有其丰富而缜密的思想体系。他的美学理论散见于《原诗》、《已畦文集》、《已畦诗集》等著作中。

叶燮的美学思想以他的“理”、“事”、“情(《已畦文集》卷八,《赤霞楼诗集序))与“才”、“胆”、“识”、“力”(《己畦文集》卷八,《赤霞楼诗集序》)的理论为中心。他的“理”、“事”、“情”说,内含艺术本源论和美论两个方面的内容。叶燮认为,宇宙万物的本体是“气”,“气”之流动生成“理”、“事”、“情”;“气”之流动,生成万物的美。所以客观存在的“理”、“事”、“情”与现实世界的美是相互统一的,而艺术美则是对“理”、“事”、“情”的反映;也就是说,现实美存在于客观事物本身,它是物质运动的结果,而艺术美则是艺术对于现实美(代天地自然之章”)的表现,这是一种鲜明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诗歌美学方面,叶燮的思想更为精深。他认为诗歌并不是实写“理”、“事”、“情”,而是“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 倘恍(tang yang)以为情”(《原诗》内篇),诗人创造的审美想象是从“至理实事”的“妙悟”中产生的,它的特点是“虚实相成,有无互立,取之当前而自得气这就是他的审美意象理论。对于诗人的审美创造力,他认为主要来源于诗人的“才、胆、识、力”;对于诗歌的艺术风格,他主张“文”与“质”的相统一,“诗品”与“人品”相统一在艺术个性上则应当提倡多样化;在表现方法上,他主张“自然之法”、“活法”,顺应“理”、“事”、“情”的变化。对于诗歌的历史发展,他认为“正”、“变”、“盛”、“衰”是诗歌发展的自然规律,“变”与“创”密切相关,而且这种关系直接推动着诗歌的发展。

叶燮的美学思想,融哲学、文学、诗学为一体,总结和发展了我国古代美学思想,体现了对我国明清时代教条主义和复古主义美学的一种强烈的批判精神。

(三)石涛绘画美学思想

我国明清两代涌现了许多优秀画家和画学大师,徐渭、董其昌、郑板桥等人都具有较大的影响,但成就最高的还是著名的“一画论”倡导者石涛。

石涛,清代著名的画家和绘画美学思想家。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及后人

所辑的《大涤子题画诗跋》等。

“一画论”是石涛绘画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他的“一画论”具有深刻的哲学和美学杨义,它既有我国古代儒释道三家的“一”的含义,即指事物的本源,又有其独到之处。石涛的“一”还指绘画作品产生的过程和手法,是说从第一笔到第一万笔的一笔一画,都要以一以贯之的审美认识来反映事物的本源—“一”。而且还要用“一画之法”来贯空始终,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审美系统、审美整体。

本着“一画论”的美学基本观点,石涛很重视绘画的法则和灵活的技巧。他说:“凡事,有经必有权,有法必有化.一知其经,即变其权,一知其法,即功于化。”(《变化章》第三)但是,对于最理想的绘画创作来说,画家常常不受这种“法”的限制,所以他又说:“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变化章》第三)。石涛这一观点与叶燮的“自然之法”、“活法”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石涛从这一观点出发,认为艺术创作必须面向自然,面向现实,“搜尽奇峰打草稿”。但是,石涛认为艺术又不同于生活。作品所体现的,乃是一种“不似之似即,也就是说,艺术并不是生活本身.作为艺术,它具有一种不同于生活的“情味”。

本着“一画论”的观点,石涛还强调在艺术创作中要有“我”,这也是他美学思想的闪光点之一他说:“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尊受章))。即是说,画家在创作中必须显示自己的面目,真实地表达自已的情感,并且要有个人的独特风格。石涛的美学思想对“扬州画派”,以及后来的写意画创作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四)金圣叹的美学思想

金圣叹,清代著名的文艺评论家。他的文艺美学思想主要反映在对《水浒传》、《西厢记》等小说戏剧作品的评点中,而尤以小说评点体现得最为突出。

金圣叹对小说美学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刻的研究,在许多方面都有其独到的见解,但影响最大的则是他的“性格说”。

小说的人物性格间题,明末的叶昼曾作过初步的研究,金圣叹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美学思想体系。

金圣叹认为,成功的人物形象是小说艺术魅力的源泉,也是小说具有审美价值的主要因素。《水浒传》正是由于把一百零八人性格都写出来,才使人“百看不厌”,味之不尽。

金圣叹认为,《水浒传》中的诸多人物形象,不仅不同类型的各有其“性情”、“抓质”、“形状”、“声口”,而且同一类型人物的个性也都有其殊异之处。比如,

同样表现人物性格的粗鲁,鲁达是“性急”,史进是“少年任气”,李遭是“蛮”,武松是“豪杰不受羁勒”,阮小七是“悲愤无处说”,焦挺是“气质不好”。

金圣叹“性格说的提出,有的坚实的理论基础.他认为,小说的人物性格来源于现实生活,来源于作家的辛勤劳动.只有在生活的积累与提炼中倾注作家的情感,小说中人物性格才以“顺其笔性”,因缘而生。

“性格说”莫定了我国古代小说典型性格理论的基础,在我国美学思想的发展史上具有较大的影响。

金圣叹还强调了文艺的虚构特点,他指出《水浒传》“到底只是小说”,“七十回中许多事迹,须知都是作书人凭空造谎出来”的。并且,将《水浒》与《史记》作了比较,认为前者是“因文生事”,即文学作品可以虚构;后者是“因文运事”,即史书要服从事实。

另外,金圣叹对小说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也作了深入的研究,对后世小说美学理论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五)李渔的美学思想

李渔,清代著名的戏剧活动家、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他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闲情偶寄》中。

在我国古代戏曲美学思想史上,李渔第一个从“戏”的角度对古代戏曲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美学研究,而且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美学理论体系。

首先,李渔一反首推戏曲音律的传统观点,主张重视戏曲的布局和结构。李渔准确地把握住戏曲艺术的特点,提出了“立主脑”、“减头绪”和以“一人一事”为主干的美学原则,要求戏曲创作的审美理想随着戏曲情节的发展和舞台形象的展示自然而然地表现,从而使戏曲作品集中、简炼,“说一人,肖一人,勿使雷同,弗使浮泛”。

其次,李渔打破了“戏”、“曲”.、“看”的界线,重视情感在戏曲艺术中的美学价值。他认为,对于戏曲艺术来说,“曲”的创作目的是为了“戏”,而“戏”又要通过“看”才能实现其美学价值.在“曲”、“戏”、“看”之间起着纽带作用的是“情”.李渔认为,有情之作“以`尖新,出之,则令人眉扬目展,有如闻所未闻”;无情之作“以`老实”出之,则令人意徽心灰,有如听所不必听”。很明显,前者是魅力无穷的有情之作,而后者则是任死呆板的“无情之曲”。他把那种“看不动情,唱不发调,曲止闻声,态不摹情”的表演称作“死曲”。

李渔还从表演和鉴赏的角度,纠正了前人重视辞曲、忽视舞台表演的错误倾向,重视戏曲作为舞台艺术的美学价值,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美学主张,在我国古代戏曲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六)刘熙载美学思想

刘熙载,清代著名的文艺美学思想家,著有《艺概》等。

刘熙载在美学上的主要成就是建立了辩证的文艺美学思想。

在作家论问题上,他非常重视作家的“人品”及其对“诗品”的影响,刘熙载认为,“诗品”与“人品”是密切相关的,文艺作品的审美价值常常受到作家思想境界的影响。他说:“贤哲之书温醇,骏雄之书沉毅,畸士之书历落,才子书秀颖。”可见,“诗品出于人品”。不过,刘熙载并不认为“人品”决定一切,他对“诗品”和“人品”关系的认识还是比较辩证的。

在创作论方面,刘熙载也有其系统的美学主张。就创作方法而言,他提出“按实肖象”和“凭虚构象”的观点。“按实肖象”,是指作家的创作根据事物的客观现实如实地再现;而“凭虚构象”则不是追求对客观事物的幕仿与再现,而是侧重于虚构和想象,充分表现作者的主观情感和审美要求.在文艺作品的美学风格上,刘熙载认为,文艺作品应以形式来表现人的性情气骨。形式本身无法自成其美,只有当形式与内容有机统一的时候,作品才能体现其阳刚或阴柔的美学风格。在创作过程问题上,刘熙载认为,文艺“肇乎自然”而“造乎自然”。也就是说,文艺创作是以客观的存在为基础,在作家的提炼和加工中形成的,文艺作品就是艺术的自然。在作家的创作个性问题上,刘熙载强调“一”与“多的统一”.他认为,创作个性应当在“一”的基础上追求“多”,“一”与“多”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在文艺的继承与革新间题上,他提出了“用古”与“变古”的美学观点。刘熙载认为“文贵法古”,但切忌“先有`古,字横在心中”,既肯定“法古”的重要性,又反对死搬硬套和生吞活剥,提倡文艺创作要“化古为我”、因时而为变,从而在继承中有所创新。

在文艺的鉴赏论方面,刘熙载也有其积极的美学主张。他认为,文艺鉴赏应当注重“情”与“景”的统一,突出“情”的审美价值。由于“作者情生文”而“读者文生情”,所以“情”在文艺鉴赏中起着必不可少的沟通作用。其次,他还主张文艺鉴赏应当追求“物”与“我”的统一,而强调“我”的价值。他认为,艺术要有“我”,但同时又要做到“以万物为我”,从而达到物我统一的“至美”境界。

刘熙载的美学思想虽含有一些封建保守的落后因素,但他从多方面总结和发展了我国古代文艺美学的重要成果,在中国美学思想史上具有较高地位。

明清两代,在孕育着一种新兴的代表资产阶级人本意识的美学思潮的同时,比较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古代社会的美学思想。虽然从总体上没有较大的突破,但在某些方面对于我国近现代美学思想的发展,仍然具有较大的影响。

略论明清时期的美学思想--子文杰

明清美学思想—《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概述》之四

明清美学主潮概观--姚文放

明清美学的两个基调--杜寒风

庄子美学思想浅析

庄子美学思想浅析 摘要:庄子美学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但自身有丰富的美学思想资源,而且对整个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没有庄子的美学思想,整个中国美学思想及其发展是不完整的、残缺的和片面的。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由于《庄子》主要被世人以哲学著作称谓,因此,对于庄子的研究主要以其哲学思想研究为主。而其中的美学意蕴未得到有效的挖掘。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庄子美学思想的研究才真正进入自觉时期,并很快发展起来,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关键词:庄子美学思想道 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把自然视为审美的最高境界。这是一种无为而无不为、回归天真本性的境界。庄子的美学思想基于“自然”,指向自由。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把“道”的自然无为的本性视为天地万物最高形态的大美,认为人应超越物质的我、欲望的我,回归自然,才能逍遥地游心于道的境界。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游”、“真”、“心斋”、“坐忘”、“物化”等系列范畴,阐述了对有用与无用、道与技、言与意等关系的重要看法。庄子的哲学具有浓郁的美学色彩,徐复观先生认为庄子的思想“本无心于艺术,却不期然而然地会归于今日之所谓艺术精神之上”,在中国艺术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游”的概念及所处环境分析 游戏之“游”,这主要表现在庄子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上,表明他对所游对象所抱的漫不经心,无所谓,甚至戏弄的态度。庄子之“游”是重在“游心”。所谓“游心”,表明庄子之“游”是精神,内心之“游”。这也充分说明庄子之游的主体是心灵,是在自己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中遨游,因之“游心”指心灵的自由,精神的自由,也说明庄子之游是虚游,正所谓“虚而遨游”。 二、道——庄子美学思想的核心 与老庄学派的祖师爷老子一样,庄子也以“道”作为其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反复加以描述和赞颂。但庄子所说的“道”既不是宗教中的神祗,也不尽同于柏拉图式的绝对理念,而是带有某种泛神论色彩的无限性实体。“道”的原义是道路。首先把“道”引入哲学领域,用它表示宇宙本体的是老子。老子曾用“恍惚”、“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来界定“道”的形态,以致引起人们理解上的不同。不过,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这就是“道”的自然无为,先天地生,为万物母,无为而无所不为。从这里生发开去,老子产生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观,素朴、少私寡欲的人生观以及“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文艺思想。这充分表现了他对社会、人生、文艺的主观体验,它表明关键在于人自身的作用。庄子深受老子影响,不过他不重视“道”的存在形态,而是著力领悟“道”自然无为的精神。 三、自然为美

舞蹈美学论文

浅谈舞蹈艺术基本理论 学生姓名:韩乐学号:20105145027 学院:音乐学院专业:舞蹈学 指导教师:纪华林职称:讲师 摘要:舞蹈艺术基本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舞蹈,了解舞蹈,把握舞蹈。舞蹈是来源于生活的一门艺术,人们的生活以舞蹈为主要生活艺术,舞蹈离不开 生活,生活更离不开舞蹈。 关键词:舞蹈艺术;概念;种类;基础知识 Abstract: dance art basic theory will help us better understand the dance, understand the dance, and grasp the dance. Dancing is originates from the life an art, people in the dance of life as the main life art, dance without life, life more from dance. Keywords: dance art; Concepts; Species; Basic knowledge 前言:舞蹈是艺术当中的一种,舞蹈是表现人体动作特性的一门艺术。舞蹈艺 术的基本理论可以从舞蹈的概念、舞蹈的种类以及舞蹈的基础知识这三方面去概述。 一、舞蹈的概念 舞蹈这种人体动作艺术不仅仅是从生活中经过人们不断的组织、演练而来的产物,它更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表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们精神象征的源泉。舞蹈是在舞台,是在灯光布景及服装道具的有限空间里进行不断流动的人体动作艺术。所以它和其他的艺术(戏剧、美术、音乐等)是不等同的。舞蹈反映着人类社会的精神力量及思想感情与认识,是一种具有审美观念的意识形式。舞蹈在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与农作中就已经开始发芽,它是一门古老的艺术。舞蹈的发展是在人们的生活当中进行的,祭祀、战争、劳动等都是它发展的要素。原始的舞蹈并没有成于一体的动作或规范化,劳动及劳动的对象就是它的内容与形式。在远古时代,人们的语言不发达,他们就通过动作来进行彼此间的交流,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与愿望。所以说舞蹈是人们内心生活的一种外在体现。人类社会文明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由于社会环境的不同,各个地方的舞蹈发展也更多的出现了独立的舞蹈体系。欧洲的芭蕾舞艺术、印度的佛教舞蹈以及伊斯兰的舞蹈艺术都是这一时期的舞蹈发展体现。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舞蹈艺术的发展也蓬勃向上,舞蹈种类繁多,色彩各异。在我国,舞蹈的发展孕育了周代雅乐、汉代俗乐、唐代燕乐、宋代民间舞以及明清戏曲等,它的进步是非常迅速的。舞蹈一直以来都是人们主要的艺术活动,伴随着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舞蹈艺术的发展也是有了极大的提高。舞蹈的表现形式虽不同于其他的艺术,不过它们之间也有着相同的特征:都是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以及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它们只是在物质的载体以及表现的手段上面有着自己的特性而已。舞蹈是以身体为载体来说话的,它在舞蹈者不断的动作变换以及身体的姿势当中,描绘着想要说明的事物。在舞台的空间里,舞蹈者身体的存在就是一种形式美,经过身体的运动

纪录片美学特征的思考

纪录片美学特征的思考 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开播大片《美丽中国》首登屏幕就博得一片喝彩之声,它那宏观的架构,中国韵味十足的故事,加之那美丽大气的镜头画面征服了观众,使之震撼,使之情不自禁地产生要去亲近她,触摸她及马上出发的跃动。这种跃动是《美丽中国》影片中的大美所引发的,美的画面就像鼓点一样唤醒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美的向往。一位湖北网友是这样说的:“太好了!可惜只收看了两天就收不到了,我特喜欢《美丽中国》,在那可以收看的两天里,我总是叫我儿子和我一起看。”山东网友说:“这是中国拍的还是BBC拍的,太好了!”这些对美的需求和向往,不仅引起了观众的反响,同时也引发了业内人士的关注。作为央视品牌栏目《走遍中国》有针对性地组织了观摩和研讨,探讨其叙事故事的方法,切磋影片镜头的拍摄技巧。面对《美丽中国》引起美学特征的讨论,我也被其故事感动,被其画面吸引,被其美学理念所叹服,结合自己数年来在纪录片拍摄方面的尝试和感悟,也引发了自己怎样用美学的方法指导纪录片拍摄的思考。 什么叫做美,当代哲人李泽厚先生的看法是:“美就是包含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而有具体可感的形态的现实生活现象,简言之,美就是蕴藏着真正的社会深度和人生真理的生活现象。”纪录片对美的承载应该是多方面的,不仅需要真实故事的记录美,也需要摄影艺术的造型美,还不能缺少声音效果的听觉美。纪录片是电影家族中的一个品种,是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和声、光、电、色的综合载体。作为当代文化传媒之一的纪录片,应该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介入和干预社会生活,成为再现历史和记录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把艺术审美同社会、人性、哲学思考融合在一起。 纪录片在发展成长的轨迹中,曾出现过多种艺术流派,纯自然主义、超现实主义、直接流、真理流等等。这些流派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都凝聚着艺术家们的艺术才华和智慧,在影视美学史上和影视艺术理论的发展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一是对影视审美艺术潜能的创造,尤其是在审美形式感的试验和探索上,极大地丰富了影视创作思维和审美造型语言的发展。二是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优秀有才华的影视艺术家,引领着纪录片的创作思潮。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历程,在不同时期出现了风格迥异作品。从《丝绸之路》、《话说长江》、《望长城》到《龙脊》、《最后的山神》,再到《大国崛起》、《森林之歌》、《故宫》,直至《美丽中国》的出现,大致标志出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电视纪录片走过的发展之路。从开始的合拍热,到独立制作有中国特色的纪录片,再到具有华夏文化精髓的主流纪录片走向世界,记载了纪录片人从制作模式、文化形态、美学特质、价值观建构的成长壮大的过程。虽然中国的纪录片和西方的纪录片在叙事时空的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差别,但人类对美的追求是相通的。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的“美是生活”,生活是美存在的基础。纪录片的美是多样性的,表现形态也是千差万别的,是需要用心去体会发现的。以中国影视纪录片《美丽中国》为例,短短的六集,就将美丽中国刻画得栩栩如生。从历史到现实,从地理到人文,从动物到植物,用镜头把孕育华夏民族的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融会交织在一起。著名的法国电影评论家安德烈?巴赞认为:“摄影的美学特征在于它能揭示真实。摄影机摆脱了陈旧的偏见,清除了我们的感觉客体上的精神锈斑,唯有用这种冷眼旁观的镜头才能够还世界以纯真的原

老子的美学思想

《老子》美学思想的三个本原要素 [关键词]名;象;道 《老子》美学思想的道学性质已经得到学界的广泛论证,本文试图从《老子》美学的三个本原元素:名、象、道的分析和推论,宏观展示老子“为道”美学的基本构架。 名,无名:命名的限度 《老子》美学思想的发端性的元素首先肇始于对名的范畴的深入辨析,这一点很少得到已有《老子》美学研究的特别关注。《老子》第一章集中讨论了名的问题,提出“名可名,非恒名”的名学判断,影响深远。在同一章再次提出“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进一步揭示名的内部构造和理性层次。说名无论有、无都是一种原始元素,这就在本原之名与命名之名之间建构了分界线,这种界线规划出一种形而上学要素。 对本原之名和命名之名的分梳立论出于一个著名的定义,这是《老子》一书对美学核心问题即人的问题的追问,也是对人的存在意义的追问。这一定义就是对人这一万事万物美的核心的规定和命名,《老子》认为人是“有身”之物,因为人有患难;同时,《老子》又断言人是“无身”之物,因此人终能逃脱患难。同情地理解,《老子》为人设定“无身”的规定是其“为道”哲学的必然设定,在“为道”哲学的框架内,《老子》影响中国文化发展走向的“上德”论、“自然无为”论、“至和”论和“天道”论等观念得以确立,因此,人的“无身”规定牵掣着众多关键理论基地的建构和实效问题,而这一人的规定本质上又和对人这一特殊存在物的命名有关。一般理解,名或命名本质上是一种名实配称的表象关系,这种关系的展开过程将一个事物表象为一种对象,并使得两者配称无误。在名的内在规范中,命名中的要素有时候是不一致的关系,出现名实错位的悖论。如人是“有身”之物和人是“无身”之物同时发生在一个命名过程和同一个名中。从一致关系、名实配称的角度来考量,在一个命名活动中的种名和它的属名是配称的,如果不配称就意味着论证中的悖论的不可避免。在人是“有身”之物中的人与他的属名有身、有生物之间实现着名实配称。在人是“无身”之物的命名中,人这个种名与他的属名无生物之间缺乏配称关系。《老子》一书坦言人的规定性中的这一悖论,相对而言,回避这一悖论比直面这一悖论来得更容易,但是那样,《老子》一书的历史价值将会降低,老子美学思想的原始地基也将无从建基。《老子》美学思想的基本结构正是肇始于这一辩难,因为美学意义正是悬浮于名与无名两种概念和生存样态对局错落的剧烈张力之中。从“有身”之为到“无身”之“无为”的身存样态必然抽象出一种名与无名之间的紧张对局,然而,有名和无名在同一个名中确立自身的圆融并存正是一个有待求解的哲学问题。 大象无形:观象的审美意义 对于人的基本矛盾,《老子》提出一种本原语境的解决方案。这一方案同时又衍生出《老子》美学思想的另一本原元素:象。 人是“有身”和“无身”之物这一命名的实义法则源于《老子》的“有名”和“无名”

老子生态美学思想分析

收稿日期:2008-11-12 作者简介:张欣(1973-),女,河北唐山人,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国古典美学研究。 第25卷第2期2009年2月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G Q I U TE ACHERS COLLEGE Vol .25 No .2 February .2009 老子生态美学思想分析 张 欣 (南开大学哲学系,天津300071) 摘 要:老子从“自然无为”生态美学原则、“天人合一”生态平等思想以及生态和谐共生意识等 方面表达了对生态问题的深刻见解。老子美学思想成为当代深层生态学和生态美学的重要源头之 一,对于当今生态美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关键词:老子;生态美学;美学思想中图分类号:B22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09)02-0029-03 “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 和谐统一的关系,西方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分别对立的关系。在中国文化里,认为人与自然不是敌对关系,而是亲密关系,人离不开自然, 自然也离不开人”[1](P35) 。以老子为代表的先秦道家,不仅深入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以中国古人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对生态问题的深刻见解,正确认识这些生态美学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生态实践将会产生积极的借鉴作用。 一、“自然无为”的生态美学原则 老子主张取法自然,强调自然无为。“道法自然,自然无为”成为老子生态美学的基本原则,其根本特征是心源与造化之间的互相触发,互相感会。 《老子?二十五章》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老子看来,自然是“道”、天、地、人所遵循的根本法则。老子的“自然”有“自然而然”、“本来如此”的意思,鱼在水中游是“自然”,鸟在天上飞是“自然”,万物都有自然之理,天、地、人、“道”都遵照本身的自然规律发展变化。“天道”、“地道”、“人道”之本是“生态”之道,“道”遵循的是自然而然的原则。“自然而然”就是美,“道法自然”形成了“生态之道美”的自然主义审美意蕴。《老子?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老子?五十一章》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法自然’既是《老子》中自然观的体现,又是生态美的重要特征。‘大自然’ 体现了道的原则和精神,所以天地有大美而不 言”[2](P118) 。道之本性是自然、生态,离开了“生态之自然”,也就不成其为“道”,生态之美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王弼《道德经注》说:“道不违自 然,乃得其法。”[3](P278) 就是说道本身无所作为,而应顺应事物之自然,表现了一种自然生态的无为之道,这种“道”,体现了生态美学的意蕴萌芽。 “万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老子?十六章》)。在老子看来,自然万物、宇宙天地都是运动变化的,这种运动变化又是循环反复的。“道”的特点,就是要使自然万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到它的极致。而所谓自然万物运动发展的极致,也就是向静的方面的复归。这实际上也就表明,宇宙自然中在动与静的关系上,动是暂时的,静才是根本,故而老子贵柔主静。老子认为,“道”也就是自然,大地自然都是由“道”所生,并由“道”所支配而变动不居,周而复始,自在自由,人道本于天道,向往天道。天道即自然之道,人道从自然之道而来,最终也要归结为天道。因此人要把我与体会道这种作为宇宙万物生命本原的“道”,使人道归于天道,让自己的心灵遍及万物,与天心相通,与万物为一体,进而达到“天人合一”、“万物皆备于我”的境界,直觉地体悟道宇宙、自然深处活泼泼的生命韵律,从而获得人生与精神的完全自由。由此才能于心物交融、物我合一中获得审美体验,进入最高的审美境界。在老子看来,“道”和天地万物之间只不过是一与多、无与有的关系,道因自身的圆满丰盛而创生天地万物,天地万物则因自身的贫乏有限而要求回归于

苏珊·朗格的舞蹈美学思想

苏珊·朗格(1895-1985年)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美学家、在音乐、舞蹈、文学绘画等艺术领域也多有建树。苏珊·朗格从艺术符号学的角度出发,对诸多的艺术问题进行了经验和哲学相结合的研究。由于她在思维方式上的综合倾向,比如,她没有使自己的理论纠缠于表现与再现、情感与形象、形式与思想等概念的虚假对立之间,所以她的艺术理论表现出整合(整合了观念论和形式论)、超越(超越了模仿论和表现论)的特点,因而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一位美国的理论家说:“‘战后十年,在美国几乎没有一种哲学比苏珊·朗格所阐述的理论所占有更大的优势。”这里,我们仅就她的舞蹈美学思想作一介绍和评价。 第一,关于舞蹈艺术的独立性 长期以来,对于舞蹈艺术的本质,人们形成的观点是似是非的。特别是在对舞蹈艺术的独立性的肯定上,就是一些舞蹈家或舞蹈理论家,也不能一贯而坚定地给予首肯。苏珊是站在捍卫舞蹈艺术的独立性的立场上,对舞蹈艺术进行分析的。但是,这又不是一个简单的立场问题,你必须用令人信服的理论来说明和分析。 首先,苏珊反对舞蹈在本质上是音乐的观点。一些舞蹈家认为,舞蹈的灵魂是音乐,没有音乐的舞蹈是令人难以想象的。所以,有些人包括编舞家,认为从现成的音乐出发,可以将音乐翻译成舞蹈。苏珊认为,那些从音乐向舞蹈的翻译都是不会成功的。她又以邓肯为例,邓肯认为自己是在跳音乐,毫无疑问跳舞就是音乐的视觉性化身。但

是,邓肯对音乐和舞蹈的认识是极端个人性的、片面的。苏珊非常正确地指出,混淆音乐和舞蹈界限的人,并不知道舞蹈和音乐作为两种不同艺术的特殊性。从表现性的角度看,苏珊认为,“一场舞蹈并不因用了十分优美的音乐而理所当然地变得比原来更加优美一些。在正常情况下,当这两种艺术结合在一起时,总是舞蹈吞并音乐,正如当音乐与诗词结合在一起时,音乐总是吞并诗词一样。”①其次,苏珊反对将舞蹈看成是一种造型艺术。人们可以在评论中说舞蹈造型怎样富有雕塑性,或者是活动的雕像。但是,这并不能算作是舞蹈的定义。因为,除了舞蹈在造型性上与造型艺术有关以外,还有其他的特殊性。就像舞蹈也是动的艺术,电影也是动的艺术,我们不能将舞蹈等同于电影一样,说舞蹈是造型艺术模糊了舞蹈艺术的特殊本质。 再次,苏珊反对将舞蹈看成是戏剧艺术的观点。人们经常从舞蹈起源的角度来说明舞蹈的仪式性,试图证明舞蹈动作来源于戏剧。苏珊没有否认舞蹈和戏剧有同源性和原始混合性,戏剧动作可以转化为舞蹈材料,但是,对于舞蹈来说,它们仅只是材料,而不是舞蹈本身。“虚幻的形式必须是有机的、独立的、与现实相分离的。无论什么东西进人舞蹈,它都要如此彻底地进行艺术性的转化:它的空间是造型的;时间是音乐的;主题是幻想的;动作是象征的。”(《情感与形式》第233页)

关于苏州园林的美学思考

关于苏州园林的美学思考 摘要:园林是人们为了游览娱乐的方便,用自己的双手创造风景的一种艺术。由于各民族、各地区人们对风景的不同理解和偏爱,也就出现了不同风格的园林。其中苏州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的精华。它将有限的空间集文字、书画、建筑、雕刻等多种艺术,并把山光、水声、月色融入其中,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景观,将人类向往美好生活的追求表现的淋漓尽致。苏州园林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更具有其独特的无以伦比的美学价值。1997年,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代表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胜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 关键词:苏州园林美学建筑艺术传统文化 正文: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的程度是因为它拥有一批全国乃至全世界闻名的古典园林。根据记载,苏州城内有大小园林将近200处。现存名园十余处,闻名遐尔的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狮园、怡园等。苏州园林占地面积小,采用变换无穷、不拘一格的艺术手法,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池塘小桥,使苏州园林以景取胜,景因园异,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俗话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式我国古典园林的精华,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 一、建筑美学 北方的皇家园林一般总是带有均衡,对称、壮严豪华以及威严的气氛。而像苏州园林这样的江南地区的私家园林,多建在城市,并与住宅相联。占地甚少,小者一、二亩,大者数十亩。在园景的处理上,苏州园林善于在有限的空间内有较大的变化,巧妙地组成千变万化的景区和游览路线。常用粉墙、花窗或长廊来分割园景空间,但又隔而不断,掩映有趣。通过画框似的一个个漏窗,形成不同的画面,变幻无穷,堂奥纵深,激发游人探幽的兴致。有虚有实,步移景换,主次分明,景多意深,其趣无穷。 建筑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具有使用与观赏的双重作用。它常与山池,花木共同组成园景,在局部景区中,还可构成风景的主题。山池是园林的骨干,但欣赏山池风景的位置,常设在建筑物内,因此建筑不仅是休息场所,也是风景的观赏点。建筑的类型及组合方式与当时园主的生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因而园林建筑以其数量之多与比重之大形成为一种突出的现象。一般中小型园林的建筑密度可高达30%以上,如壶园、畅园,拥翠山庄;大型园林的建筑密度也多在15%以上,如沧浪亭、留园,狮子林等。正因为如此,园林建筑的艺术处理与建筑群的组合方式,对于整个园林来说,就显得格外重要。 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建筑不但位置、形体与疏密不相雷同,而且种类颇多,布置方式亦因地制宜,灵活变化。建筑类型常见的有:厅、堂,轩、馆、楼、阁,榭、舫、亭、廊等等。其中除少数亭阁外,多围绕山池布置,房屋之间常用走廊串通,组成观赏路线。各类建筑除满足功能要求外,还与周围景物和谐统一,造型参差错落,虚实相间,富有变化。 二、意境美 “曲径通幽”是园林的第一大特点。所谓的“曲径通幽”就是指通过曲折的路径到达幽静的地方。漫步于苏州园林之中,时不时就会走进一幽静的去处,这里景色优美、风光宜人。要构成“曲径通幽”的意境,首先,路径必须是曲折的。走在曲折的路径上,可以赏景,有可以达到“曲径通幽”的目的,既扩大了园林的欣赏范围,又达到了障景的目的。其次,苏州园林的路径都是有去有回的,没有没有沿原路返回的道理,使人们信步走的时候,充分欣赏到园林的美景。 苏州园林的又一个特点是别开生面。苏州园林中由于分景应用充分,使苏州园林与众不同,具有了别开生面的特点。既体现在苏州园林的各园所具有的特色,又体现各园内部景观与众不同。用苏州园林留园内的“又一村”景区来讲:留园的北部景区是一片明朗的月季

个人对美学的思考

美是什么?美是人对认识事物的矛盾的两个方面,即美丑的统一。 什么是虚伪?据我了解,虚伪是客体的表象。 什么是幸福?幸福是欲望的满足,也是审美的愉悦! 欲是什么?欲,通常指人的欲望,欲念,但是就我认为欲是人的审美意志,是高级认知意识。 境界是什么?一般审美境界有优美,壮美(崇高)之分,也就是王国维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但是荒诞变异也是美的境界。 有我之境:即审美存在我的欲,我的意志。 无我之境:达到虚静的静观状态。无主体意识呈现,或具有较高的我的意念。 美是自由通变的。 美是生命的超越,是生命的理想状态,也是生命的本真存在。 美具有包容性、开放性、灵活性、广阔性、变化性,所以,美处处存在。 关于主客体统一之说,我认为是主体为主,客体为基。 什么是快乐?我觉得是本我的放任,自我的解脱,超我的流放。 艺术只有类别之分,没有高低之分。 美已不再是主流为美的审判了,非主流也是美的发言人。 是因为美才爱?还是因为爱才美?古语云:“英雄难过美人关”,古语也云:“情人眼里出西施”。 爱的不只是美,因为“美”是美丑的结合。 研究美的学问叫美学,研究丑的学问就丑学,审美叫审美,审丑叫审丑。美的美学,丑的丑学,也叫丑的美学。 爱的最高境界:大爱无疆。 诗人是疯子的话,艺术家便是狂人,哲学家便是精神病,政治家是骗子,其他的都是不正常的人。活着的是小人,死了的是伟人。 最丑的杰作最自然最无意,却是最佳最美的作品。

那里有极权,那里有腐败。那里最安定,那里也最有腐败与无能。那里有禁锢,那里有自由。以上内容由(突击风暴透视https://www.360docs.net/doc/7a6952900.html,)站长原创,转载请保留原始链接。

老子的美学思想

今天有妹妹问我一个题目“老子的美学思想”,这种题目属于开放性的题目,不能说很难,或者很容易,怎么样才能答的比别人出众才是最主要的。如果准备这个题目,图书网能找到的话可以看下李天道的《老子美学思想的当代意义》阐述的特别好。另外答这种题目的话,比如老子,以辩证观论真善美,追求道法自然,自然为美的美学精神,对庄子思想的影响和中国古典美学的影响起到重大作用,还有他提出的“有无相生”“道”“气”“象”“玄妙”观,都是中国古典美学或者艺术创作的重要原则,理论和范畴。多百度一下,看看一些优秀的文章是怎么写的,什么视点。我登一篇网上找的,大家参考,类似的方法,自己去找。系统一下考试写上两三页还是不难的。 《老子》美学思想的三个本原要素 [摘要]《老子》一书提出命名问题,命名问题就是一种名实配称关系。在名实配称关系中,名为自身真实性立法。在一种非配称的语境中,相对于名,象的审美意义被提出,由此,《老子》美学堪称一种观象的美学。“为道”的美学为名与象的结构性错位提供一种比肩栖居的和谐园地,从此全新的本原要素检视《老子》美学,《老子》美学思想实质上可以归结为一种对个体自由意义的理性追寻。 [关键词] 名;象;道 《老子》美学思想的道学性质已经得到学界的广泛论证,本文试图从《老子》美学的三个本原元素:名、象、道的分析和推论,宏观展示老子“为道”美学的基本构架。 名,无名:命名的限度 《老子》美学思想的发端性的元素首先肇始于对名的范畴的深入辨析,这一点很少得到已有《老子》美学研究的特别关注。《老子》第一章集中讨论了名的问题,提出“名可名,非恒名”的名学判断,影响深远。在同一章再次提出“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进一步揭示名的内部构造和理性层次。说名无论有、无都是一种原始元素,这就在本原之名与命名之名之间建构了分界线,这种界线规划出一种形而上学要素。 对本原之名和命名之名的分梳立论出于一个著名的定义,这是《老子》一书对美学核心问题即人的问题的追问,也是对人的存在意义的追问。这一定义就是对人这一万事万物美的核心的规定和命名,《老子》认为人是“有身”之物,因为人有患难;同时,《老子》又断言人是“无身”之物,因此人终能逃脱患难。同情地理解,《老子》为人设定“无身”的规定

“大巧若拙”的美学思考

“大巧若拙”的美学思考 大巧若拙是体现中国美学基本特点的理论命题之一。中国人重视“拙”的智慧,中国美学推重枯槁的美感。中国人对枯藤、残荷、老木、顽石等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艺术家在深山古寺、枯木寒鸦、荒山瘦水中,追求生命的韵味,书画家喜欢在枯笔焦墨中追求“干裂秋风”式的境界,西方有些学者将中国园林假山称为“一些古怪的胡乱堆积起来的破石头”,中国人却认为其中包含着无限的美感。可以说,中国人发现了枯槁的美感,大巧若拙便是体现这一美学旨趣的简洁理论表达。 “大巧若拙”由老子提出。大巧,是最高的巧;拙,是不巧。最高的巧看起来像是不巧。大巧,或者说是拙,不是一般的巧,一般的巧是凭借人工可以达到的,而大巧作为最高的巧,是对一般巧的超越,它 是绝对的巧。 这涉及老子关于自然和人工关系的思想。老子认为,最高的巧,可以称之为“天巧”,自然而然,不劳人为,拙就是夺天之巧。从人的技术性角度看,它是笨拙的,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从天的角度看,它又蕴涵着无上的美感,它是道之巧,具纯全之美。在老子看来,一般意义上的技术之巧,其实是真正的拙劣,是小巧,是出自人机心的巧。机心即伪饰,伪饰即不能自然而然。如果说它有什么巧的话,它也是局部的巧、矫情的巧。这样的巧是对自然状态的破坏,也是对人和谐生命

的破坏。老子执著于拙的本体,强调一种独立于人机心之外的自然本真状态,这是他自然无为哲学的组成部分。 道家大巧若拙的哲学表述,将人为与天工两种截然不同的创造状态呈现于人们面前,前者是机心的,后者是自然的;前者是知识的,后者是非知识的;前者是破坏生命的,后者是养生的;前者是造作的,后者是素朴的;前者以人为徒,后者以天为徒;前者是低俗的欲望呈露,后者是高逸的超越情怀。大巧若拙,就是选择天工,而超越人为。 大巧若拙为道禅哲学所推崇,儒家也在某种程度上接受这一观点。围绕大巧若拙这一命题,中国美学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中国美学民族特点的形成也与这一命题密切相关。本文试图通过相关问题的辨析,揭示 这一命题所蕴涵的重要理论意义。 一、拙是超越机心,达到偶然的兴会。 《庄子·天地》说,子贡南游楚国,返回晋国,过汉阴,见到一老翁浇菜园,抱着一个大瓮到井中灌水,吃力多而功效少。子贡说:你为什么不用水车呢,水车用力少而功效大。这老翁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故事核心在反对机心,因为用机械,就是一种机事,是机事,就会有机心,有了机心,就破坏心灵的“纯白”——纯而不杂、光明澄澈的心灵。超越机心,就是恢复一种从容自由的真实生命。 机心就是巧,而纯白的境界则是道之拙。在中国美学看来,机心意

浅析老子的设计美学思想

浅析老子的设计美学思想 Talking about of Lao Zi’S Design Aesthetic Thought 摘要:自后现代主义出现后,人们越来越要求产品具文脉性、文化性,讲求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的融合。于是,越多越多的设计师把目光投向了本土的传统文化上。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提出的天人合一、和谐共生、道法自然、有无相生、虚实相生、意象等思想为中国现代设计美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有无相生;设计美学 Abstract:After the modernism, the people request the products to have the culture trait,contextuality and modern technology to intergration . Therefore, more designers play more attention to traditional culture. Lao Zi was our country ancient great philosopher and thinker, who proposed that the universe and people are one;the harmonious can exit;tao derives from the nature;ens gives birth to nonexistence ;emptiness produces solid as well as imagery and so on .Those opinions offe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modern design esthetics references. Keywords: the universe and people are one;the harmonious can exit;tao derive from the nature;ens gives birth to nonexistence ; design aesthetic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道家美学思想的奠基者。老子的主要思想中审美和设计的论述虽不多,但却蕴涵诸多设计美学思想,至今仍可作为设计的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此外,老子有关哲学和社会人生问题的许多一般性命题,虽然不是直接论述设计问题,却对现代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老子“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设计美学思想 老子认为纯自然的状态是人类理想的状态,自然无为的原则是治理国家社会,使社会摆脱文明带来的种种灾难的惟一有效的途径,因此老子就把“无为而

舞蹈美学

试论从两汉至唐代 我国舞蹈史上出现的美学思想 姓名:车晶晶 学号: 094060402 班级: 09舞蹈

试论从两汉至唐代我国舞蹈史上出现的美学思想 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动态性的形象艺术,对它的文化探索,自然应该在动态中、典型环境中运用各种文化知识进行研究。 舞蹈是身体的哲学。舞蹈是具有象征意义并自成体系的情感符号,它承载着宇宙的生命内涵,是直接体现生命的艺术,中国舞蹈,契合了中国哲学中的不言之美,以其『不言」舞出『至言」、『大美」,表现生命的『生』与『在」。本书立足于舞蹈本体,运用哲学思辨和美学方法,对历代的舞蹈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审美命题等一系列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理论总结,科学地构建起中国舞蹈美学的基奉框架,堪称中国舞蹈美学研究的奠基之作。 <一>两汉舞蹈美学思想 汉代人将“乐”视为天地精神的象征,对礼乐与天地相合的理论进行了更深入细致的阐发。 (1)“乐”的三境界与美感三层次 乐人、乐治、乐天地的三种乐舞境界,作为汉代乐舞美学思想的重要命题,既体现为乐舞本身的境界,也显示为中国艺术的境界,同时还映证着中华民族人生的境界,这就是合一《乐记》谓“乐观其深矣”的道理。 (2)“四赋”的“丽靡烂漫”与“体迅轻鸿” 分别为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张衡的《观舞赋》、傅毅的《舞赋》、边让的《章华赋》。

(3)“显志”与“瑰姿”的美学理念 1.“修仪操以显志”------舞蹈的目标定位 2.“舞无常态,鼓无定节”-------艺术贵在创新 3.“瑰姿掘起”、“绰约闲靡”--------创造丰富的动态视觉意象 4.“抗修袖以翳面兮,展清声而长歌”---------保持多元美感。 5.“繁手超于《北里》,妙舞丽于《阳阿》”----------标立审美参照 6.“阴淫案衍,鄢郢缤纷”-------“恶郑声之乱雅”的颠覆 (4)影响深远的“轶态横出”、“不可为象” 主要体现在傅毅的《舞赋》中,他是一片可读性很强的舞蹈美文,其描述细致而不铺张,富于文采而不堆彻,不仅详细记录了舞蹈的表演过程,包括演员、动态、表情、服饰、技巧、舞艺这些属于舞蹈的本体的重要内容,而且涉及乐舞一些形而上的理念,提出了诸多的重要的理论命题,体现了他对舞蹈的独到见解。可以说,傅毅的《舞赋》中的乐舞命题和乐舞美学思想,为古代形成独立的舞蹈审美意识奠定基础,对整个中国的舞蹈美学思想及舞蹈意象理论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①直接从西域引进了《龟兹乐》《疏勒乐》《康国乐》,异域传来的天竺乐,扶南乐,高丽乐等,也很流行. ②舞蹈在这一时期带有明显的民族融合色彩,有名的舞是《大面》和《城舞》. ③《大面》又称《兰陵王入阵曲》.《大面》舞对后世戏剧的发展,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思考 梁建明 一、中西方历史进程不同、文化源不同,对美的认知异然 “美学”一词源于西方,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则是近代的 产物。18世纪,随着西方哲学和科学的蓬勃发展,美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作为一个特殊门类开始确立。鲍姆加登于1750年第一次使用“美学”这个术语,其含义是研究感觉和情感的 理论,并把美学看作是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随后的康德、黑格尔等人赋予美学更进一步系统的理论形态,使之在他们的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借助西方美学系统理论,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思想,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中国哲学体系中没有西方谓之的“美学”理论,但对美的 本质、美的意识的感觉、情感,乃至悟性、性情的理解和诠释,在儒家、道家的哲学体系和理论体系中却比比皆是,这种理学体系至今保持完整并具有相当的生命力。对事物本质、意识的认知,古籍《易经》、《尚书·洪范》、《论语》、《大学》、

《诗经》等皆涵盖其中。客观世界的主观意识起点高,主观世界的客观意识视野广,传统文化中以儒家、道家为主导的哲学理论延续至今,与西方哲学体系中建立的美学理论有所不同,这就是中国学者理解西方文化及美学理论较容易,西方学者真正明了中国文化的内涵相当不易的道理。 当然,文化本身不是用来比较的,美学作为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研究中。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着眼现实世界,认知中西文化的优秀与伟大,使之坚守与传承,保持人与自然的平衡,人与社会的和谐,促进世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快乐生活才是真正的目的所在。深入探究美学的意义,真正理解人类哲学思想的建立与发展,从意识形态的演变、长期社会实践经验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并促进社会进步和美学理论的完善提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美学追求的特点。 中西文明的历史进程、哲学体系不同,宗教、伦理及社会制度的发展不同,所以对美的本质的认知、审美意识、审美对象有明显的区别,其皆因文化源不同。 西方文明是海育文明的结果。旧石器时代,人类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神,只有图腾,图腾是禁忌符号。对美的感知是

_老子_美学思想的三个本原要素

2007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J an12007第1期(总157期)JOURNAL OF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No11  《老子》美学思想的 三个本原要素 孙振玉 【提 要】《老子》一书提出命名问题,命名问题就是一种名实配称关系。在名实配称关系中,名为自身真实性立法。在一种非配称的语境中,相对于名,象的审美意义被提出,《老子》美学堪称一种“观象”的美学。“为道”的美学为名与象的结构性错位提供一种比肩栖居的和谐园地,从此全新的本原要素检视《老子》美学,《老子》美学思想实质上可以归结为一种对个体自由规定的理性追寻。 【关键词】老子 名 象 道 〔中图分类号〕22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1000-2952(2007)01-0071-05 《老子》美学思想的道学性质已经得到学界的广泛论证,本文试图从《老子》美学的三个本原元素:名、象、道的分析和推论,宏观展示老子“为道”美学的基本构架。 名,无名:命名的限度 《老子》美学思想发端性的诸元素首先肇始于对名的范畴的深入辨析,这一点很少得到已有《老子》美学研究的特别关注。《老子》第一章集中讨论了名的问题,提出“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的名学判断,影响深远。在同一章再次提出“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①进一步揭示名的内部构造和理性层次。说名无论有、无都是一种原始元素,这就在本原之名与命名之名之间建构了分界线,这种界线规划出一种形而上学要素。 对本原之名和命名之名的分梳立论出于一个著名的定义,这是《老子》一书对美学核心问题即人的问题的追问,也是对人的存在意义的追问。这一定义就是对人这一万事万物美的核心的规定和命名,《老子》认为人是“有身”之物,因为人有患难;同时,《老子》又断言人是“无身”②之物,因此人终能逃脱患难。同情地理解,《老子》 17 ① ② 帛书《老子》下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见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21~222页。王弼《老子》注本上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见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页。 帛书《老子》下篇道经乙本十三章:“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见高明《帛书老子校注》,第278页。王弼注本同。见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上册,第29页。郭店楚简《老子》此段经文略同。见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第118页。老子认为人是一种“无身”存在,是在为与人相关的“上善”、“玄德”、“至和”等抽象命题的设立意图关联着。不能在命名的法则中解决人是“无身”的存在这一命题无从言说“上善”等抽象存在。然而,一个人是“无身”存在者和一个人是“有身”存在者,在名的规范内如何被证明真实对老子哲学体系的真实性构成一个必须寻求答案的追问。

解析约翰马丁的舞蹈美学思想

艺术平台 解祈约翰马丁的舞蹈美学思想 沈阳音乐学院/王思思 摘要:舞蹈是一门平等使用空间、时间和动力的艺术。《舞蹈概论》是现代舞蹈理论中最具有代表性 的一部著作。本文以《舞蹈概论》的作者约翰马丁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分析其在舞蹈美学中的主要思 想、舞蹈本质、舞蹈要素、舞蹈的形式与风格,从而有利于学生今后舞蹈的发展。 关键词:约翰马丁舞蹈美学艺术 -、引言 约翰马丁,美国著名的现代舞蹈评论家,理论家。一生中把多年的舞蹈实践和潜心的舞蹈理论研究集汇成《舞蹈概论>_书,是现代舞蹈理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著作。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理论中的舞蹈和动作中的舞蹈。系统的将舞蹈的起源,本质,形式,创作,风格及各舞蹈种类进行了很独特的,具有很独到的自我见解的阐述。这里,我们浅论一下她的舞蹈美学思想。 二、舞蹈本质及要素分析 对舞蹈的定义总论为约翰马丁这样说'‘舞蹈是唯一平等使用空间、时间和动力的艺术。但当然不能把它看成是诸因素相加的关系,它们之间是不可分割的”。这是_个笼统的对舞蹈定义的概述,这里约翰马丁提出了组成舞蹈的三个要素:时间、空间、动力。三者相互叠加,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但作为舞蹈这个独特的艺术种类,对这三个要素还是有它的区别和侧重点的。而要进一步理解舞蹈,理解这三要素的相互关系,以及舞蹈的实质是什么样的,是怎样的一门艺术。我们必须从理解舞蹈所传达出的“感知”和“表情”深入到理解舞蹈的内在规律上去,SP"舞蹈材料的特性和作用”。 1.舞蹈要素分析 对于构成舞蹈的材料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人体动作。了解舞蹈,认识舞蹈就要对人体动作做出正确的评价以及对动作传情达意的能力加以关注。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这个最基本的舞蹈材料却没有能看到它的本质,往往很多都停留在人体动作的表面。约翰马丁强调“尽管舞蹈可能在所有艺术中还不被_般人所理解,但它却使用比其他任何艺术所使用的更接近于生活经验的材料作为自己的手段一这个材料就是反应周围环境的人体动作。这才真正是生活的素材。然而这一事实实际上起了相反的作用,它并没有使我们更容易理解舞蹈”。"根据有意或者无意构成我们文化素养和传统背景的态度,容易发现我们对舞蹈采用的媒介即人体动作变得麻木不仁了。 2. 舞蹈素材分析 其实,在舞蹈基本素材人体动作中,除了日常人们所理解的一般含义,具有较明显的运转力的作用外,它搭乘了表情和感知的有利手段,也是把人类情感要表现和传递出去,在舞蹈动作中感知深意和理解情感,这样是有多重含义和作用的。那么,怎样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去理解舞蹈动作,约翰马丁指出"在我们自己还没有充分诘熟成为动作基础的过程之前,我们先不必把注意力集中于舞蹈本身。相反,我们有必要考虑使动作成为感知手段的心理因素,考虑动作在实际的与想象的生活中的功能,考虑它在所有的艺术经验中所起的作用。只有当我们把构成舞蹈的那个实体孤立起来,并且看到使它成为容易理解的形式的那个创造过程以后,舞蹈才能作为一个整体出现”所以,在对舞蹈的理解上,让观众关注“内模仿”,强调舞蹈的“动作感”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方式;对于舞蹈本身也要强化“作为表情和感知的手段”这_重要功能。这就需要舞蹈家在表现舞蹈的时候有意的去展现这种状态。舞蹈家的身体是有别于正常人的身体的,除了在技能和能力上的更加扩展,舞蹈家的身体要是一个完全有"知觉"的机体。"身体的自发的动作乃是一切人对感觉刺激和情绪刺激的第一个反应”“对这一官能重新予以自觉的利用,将意味着加强和扩大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观察自己的情感动力和机制动力并将二者联系起来。”现实中,很多舞蹈家寻找动作产生的根源,正是源自于唤醒的动作去作为"感知和表情的手段”。把舞蹈家的身体变成_个完全有知觉的机体,要产生创造性的机械反应。同时,引起一连串在这种创造性的反应下所延续的发展的动作和专门的情绪源泉。在这种内在持续性的进程中,舞蹈家把自己的内在情感意志作为_连串的动作流泻出来,产生富有个性和表情的运动而形成的各种姿势与形态。在舞蹈家的这样一个充满着人类情感、情绪的;_个完全有知觉的机体的身体上表现出来的舞蹈,无论是欣赏者还是表演者,他们舞蹈真正意义上的理解都会更深入,更透彻。 3.材料和要素对于舞蹈的重要性 对于舞蹈材料特性和作用的进一步理解,我们要具体分析人 8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