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精编版

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精编版
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精编版

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

据《圣经·旧约》上说,人类的祖先最初讲的是同一种语言。他们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巴比伦市定居,日子越过越好,决定修建一座可以通到天上去的高塔—巴比伦塔。上帝大怒,决定让人世间的语言发生混乱,使人们互相言语不通。这样就无法合作修建高塔.然而,人类在上帝面前从来就不是温顺的羔羊,他们总是在努力进行着不同语言之间的沟通.他们有的直接学习某种外语,有的对人类语言普遍规律进行探索,有的企图建立统一的世界语.从某种意上讲,这些有识之士都可以称作是再造巴比伦通天塔的工程师。而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创始人乔姆斯基无疑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

一、乔姆斯基其人

乔姆斯基(Noam Chomsky, 1928-- ),美国语言学家,转换-生成语法的创始人。1928年12月7日出生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的费城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一位研究希伯来语的学者。1947年,在哈里斯的影响下他开始研究语言学。1951年在宾西法尼亚大学完成硕士论文《现代希伯莱语语素音位学》,1955年又在该校完成博士论文《转换分析》,获得博士学位。从1955年秋天开始,他一直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曾任该校语言学与哲学系主任,并任该校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为语言学界培养了一批有素养的学者。

乔姆斯基是一位富有探索精神的语言学家。最初,他用结构主义的方法研究希伯莱语,后来发现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转而探索新的方法,逐步建立起转换-生成语法,1957年出版的《句法结构》就是这一新方法的标志。这种分析方法风靡全世界,冲垮了结构语言学的支配地位,因而被人们称为"乔姆斯基革命"。后来他又不断丰富和发展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和方法,相继发表了《句法理论要略》、《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语义解释》、《支配和约束论集》等重要著作,对世界语言学的发展方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生成语言学理论发展阶段

关于乔姆斯基理论发展的阶段,有三阶段四阶段五阶段等说法,为了方便讲述,我们采取三个阶段的说法。

从50年代末期至1965年为第一阶段,称为古典理论阶段,其特点是认为语义和语法分析无关;

1965年至1970年为标准理论阶段,认为语法分析可以纳人语义,但是转换规则只改变句子结构,不改变意义;

1970年起称为扩充式标准理论阶段,认为表层结构对语义解释也起一定作用,转换不仅改变句子的结构,有时也改变意义;

1980至1992年作者又对此进行了修正,把语义解释放到表层结构中,并得出逻辑形式; 1992年后乔姆斯基把研究重点从规则系统转到原则系统,支配理论是其核心。

三、乔姆斯基的语言观

1、背景:

一言以譬之,我们可以说:1)对当时生物进化论数学等学科知识的借鉴;2)对结构主义语法和行为主义语言学的反动;3)对柏拉图的灵魂回忆说和笛卡尔的天赋观念的扬弃;4)对惟理语法的继承.

这里主要谈谈第三点, 哲学上有所谓柏拉图问题,即人类知识的来源问题。柏拉图有一个灵魂回忆说的理论。(我们这里不提)笛卡尔哲学的基本原理是认为存在着一种精神实体,这种实体的本质包含在思维属性之,而不依赖于肉体;同时,他也承认世界上还存在着一种不依赖于

精神实体的物质实体。显然这种二元论的观点不能解释观念的起源问题,从而得出人类认识的本质是超经验的。这就是他的“天赋观念”说的根源。以此为基础,笛卡尔认为有许多公理或原则不来自经验,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内在于人的心中的,非外来的。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还有另一种涵义,就是他把天赋观念等同于天赋的认识能力。梯利(Thilly)明确地指出:“所谓天赋的知识,有时指头脑所感受的理念或真理,指灵魂于自身中发现的真理;有时指在经验的过程中,灵魂产生这种知识的固有的能力或机能。”笛卡尔本人在谈到天赋时说:“我既然有能力来存想一件事物,一种真理,或一种思想,则我这种能力一定似乎是由我自己的本性中来的。”他提出认识的能力、禀赋、倾向是天赋的,而且由这种能力产生的思想也是天赋的。2、天赋假说及经验触发论

乔姆斯基在研究中发现许多现象是结构主义语法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所解释不了的。例如:儿童在五六岁时即可掌握母语,这个年龄的儿童,智力还很不发达,学习其他知识(如数学、物理)还相当困难,而学习语言却这样容易。这种现象,用洛克的“白板说”和“刺激一反映”论都无法解释。不仅如此,儿童所知的有些东西,似乎不可能是大人们教会的。例如:在He lost his book和He lost his way中his的区别,以及He told her to leave the party和He promised her to leave the party中leave施动者的转换。再者,儿童在学习其他知识时表现了天赋上的差别,有的儿童善于学习数学,有的则精通音乐。而在学习母语上,这种差别则十分罕见。针对以上现象,乔姆斯基说:“很难令人相信,一个生来对语言基本性质毫无所知的机体可以学会语言的结构.”他认为,儿童天生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可以称之为语言习得机制。这种机制是人脑由遗传得来的,是人脑具有的理解和创造句子的机制。此机制使人区别于动物,是一种物种属性。语言习得机制假说为儿童习得母语的快速性和准确性提供了解释。乔姆斯基认为儿童的语言习得机制内容要相当丰富,否则儿童得语言能力就不会如此之强.但另一方面,这种内容也不能过于丰富,否则他们只能习得个别的语言.

乔姆斯基认为,人脑初始状态应该包括一切语言共同具有的特点,可称为普遍语法(university grammar),具体地讲,普遍语法是一切人类语言必须具有的原则,条件和其他系统,代表了人类语言的最基本的东西.那么,他如何解释有的人说法语,有的人说英语,有的人说汉语,而有的生理上完全正常的人却什么语言都不会说,比如说狼孩. 这就不能不提到转换生成语法学派的经验触发理论。他们认为后天经验对于语言的习得也十分重要。例如: 十几岁的“狼孩”不会说话,正是因为缺少了必要的客观条件即“经验”。狼孩作为人类的一员,大脑中与生俱来的具有语言习得机制。如果在正常的环境中成长,会像别的孩子一样迅速习得母语。但是他(她)们在幼儿时代就与狼群共同生活,慢慢学会了像狼一样嚎叫。对人类语言,却没有一点了解。

可见,没有接触过语言,是不可能拥有语言能力的。这种自幼对人类语言的接触就是乔氏所说的经验的触发。如果用a表示后天经验这个变量,可以得到一个公式:(略)

在这个公式中,普通语法(universal grammar)我们上面已经提到了.个别语法(particular grammar)是儿童接触语言材料后内化了的语言规则,是下意识的语言知识,它指在最理想条件下说话人或听话人所掌握的语言知识,乔氏亦称之为语言能力( competence)。通过数a(即儿童的出生地不同,周围的语言不同),可以得参出各种具体的语言。不妨说a= a时,a*UG 可能就是汉语语法;a=b时,b *UG可能就是英语语法。

通过语言习得机制假说和经验触发理论,乔姆斯基创造性地解释了人类如何习得母语的问题。

一、第一语言模式时期

第一阶段是"古典理论"时期(又叫做第一语言模式时期),从1957年到1965年,《句法结构》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重要影响的理论有短语结构规则、转换规则以及语素音位规则。古典理论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主张语法自主,把语义排除在语法之外,在这一点上与此前流

行的结构语言学的理论是一致的。

1、直角坐标系上圆的公式的比喻

我们都知道直角坐标系中的圆的公式

一旦a,b,c的值确定了,直角坐标系上的任何一点(x,y)在不在这个圆上都是确定无疑的,乔姆斯基的目标就是希望建立一种类似于圆的公式一样的简单明确的语法规则,任何语句序列合法与否只要通过它一检验就一目了然,而就像公式中的参数确定以后,我们就可以得到在圆上的无数的点一样,这些语法规则确定以后,我们就可以生成无数的合乎语法的句子,职是之故,乔姆斯基的句法研究被称为生成语法.

2、有限状态语法

有限状态语法好似一台有特定状态的机器,从初始状态,经过不同的状态,到达最后的状态就生成了一个句子.它生成的全部句子就构成一种语言,叫有限状态语言,如下图所示,它可以生成这样的句子:This man has bought the book. These men have eaten some bread. 在这种语法中,我们似乎可以得到这样一种认识,英语中每个句子都是线性发展的,每个此的出现都决定了下一个词出现的可能性,而这是不符合英语的实际的,比如说,它无法处理这样的句子:Anyone who says that is lying. 因为其中两个相互依存的单位Anyone和is lying 被who says that打断了.乔姆斯基设计初这种语法是想证明:按照从左到右的程序组织语言是不现实的.因此他提出了短语结构语法.

3、短语结构语法

短语结构规则都是扩展规则,箭头左边只有一个符号,右边是包括一个或多个句子成分的语符列,下面就是这样一组短语结构规则:

这就构成一个十分简单的短语结构语法,它只生成有限的几个句子.其中S=句子, NP =名词短语,VP =动词短语,Det=限定词,这组规则可以生成这样的句子:

The man hit the ball.

The man took the ball.

这组规则可以用树型图来表示:(略)

树型图有这样一些优点.1)它标出词的词类,2)它标出短语的范畴和构成,3)短语之间的关系非常清楚.比如说,man 和hit 之间不能直接发生关系,因为它们不再一个节点,man属于NP,而hit属于VP.

短语结构规则有两种,一种不受上下文制约,记做X→Y,意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把X改写成Y.一种是受上下文制约的,记做

意为在以WZ为上下文的情况下,X可以改写成Y

乔姆斯基认为短语结构存在这样一些局限性.1)他无法处理两个句子合成一个句子的问题;2)它无法处理动词的复杂的形式问题;3)在处理主动态与被动态的关系问题上它无能为力.

乔姆斯基认为,要处理这些现象需要另一类规则,这就是转换规则,所以他提出的第一语言模式包括三个部分。(见前页图)

下面我们只讲讲转换结构规则

4、转换结构规则

乔姆斯基在《句法结构》中列出了十六种英语转换规则,这里举例介绍几种:

1)先看主被动态的转换规则

如果下列句式合法(略)

那么下列句法也符合语法(略)

比如说I eat lunch.正确的,那么lunch +be +en+eat+by+i.也是正确的,当然要转换到自然语言

lunch is eaten by me.还需要一系列的转换,比如说词缀跳位,系动词选择及词格变化等,这里不谈.

2)再看否定规则,请看例句

分析可知,第一个成分NP,第二个成分是情态动词,have,be,do和它们的时态,人称的变化,我们记为C+M,C+have,C+be,C.否定词后的第三个成分我们用删节号代替.现在将这三部分分别记为,否定转换规则可写为

当然还要加上一条do追加规则.

3)so结构转换规则

先看例句:

我们可以把这几句还原为:

这几句可以也分析为以下结构

其变化结构如下:

这就是“so结构转换规则”.

乔姆斯基的转换规则远不止这么简单,比如说他把转换规则分为强制性和随意性(又叫选择性)的两种.为了形式化的描写和分析简单明确,他采用了许多符号手段

乔姆斯基这一时期的理论和语法都存在严重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他作了改进,从而进入了他的标准理论时期.

二、标准理论时期

乔姆斯基认为他的第一语言模式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1)转换规则的力量过大.句子可以随意转换而没有限制.乔姆斯基接受了他人的意见,认为转换不许改变原意.句子有深层结构和浅层结构之分,前者决定句子的意义,后者决定声音.2)乔姆斯基的规则既可以生成正确的句子,也可以生成错误的句子.比如用S→NP+VP, VP→V+NP两条规则,我们可以得出John drinks wine.和Wine drinks John,这说明动词和名词之间有一定的选择限制.3)主被动转换规则使用有限制.比如John married Mary 和Mary was married by john 的意思完全不同.前句中约翰是玛丽的新郎,后一句中他们根本就不太可能生活在同一屋檐下.

乔姆斯基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在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中提出了新的语法模式.他说,生成语法应该包括三大组成部分:句法部分,音位部分和语义部分.句法部分又叫基础部分,包括改写规则和词典部分,改写规则生成句子的深层结构,转换规则再把深层结构变成表层结构.语义部分对深层结构从语义上作出解释,音位部分对表层结构从语音上作出解释.三部分的关系如图所示:(略)

下面我们先看看乔姆斯基的基础部分的系统规则,再举例说明它生成的基础短语标识是如何转换成句子的.语义部分及音位部分不讲.

1、基础部分的十八条规则(略)

这些规则可以分成两类:即改写规则(1—5,16—18)和对动词名词加以分类的再分类规则(6—15).下面我们选择几条稍作解释:

改写规则:第一条意思是句子由名词短语和谓项构成,第二条对谓进一步说明,意思是它可以是不完全动词(也叫做助动词,包括be have do 和其它一些情态助动词)及动词短语再加上表

时间地点的成分构成,其中后两项是选择性的,可有可无.第三条是对动词短语的情况详加说明:它可以由系动词引导,可以是动词加介词短语构成,也可以是一个句子,等等.第五条说明介词短语可以是表方位的,表时段的,表地点的,表频率的,等等,不一而足.第十六条,助动词可以是表时态,表情态的,也可以是表示动词的体的.第十七条对限定词作了说明,它可以是冠词加前后成分构成,第十八条从是否限定的这一角度对冠词进行了分类.

我们再看再分类规则(以名词为例):第八条意谓名词有复杂的符号,第九到十三条用一些标准对名词进行了分类,这几条综合起来可用下面的树型图表示:(略)

乔姆斯基认为具体到每一个名词,词典中应该如下标出:(略)

这一时期的结构规则是有序的,生成的语符列是有限的,词典部分的再分类规则和选择限制,避免了产生“酒喝约翰.”这样的句子.第三,等式的右边出现了S范畴,这就意味着句子中可以套句子了.

2、转换规则

乔姆斯基以The man who persuaded John to be examined by a specialist was fired .来说明基础部分生成的基础短语标识是如何转换成实际句子的.假如基础部分生成了以下三个短语标识: (略)

短语标识1)中的△是个假位符号,意思是它在句子表层结构中并不出现,但我们假设它在深层结构中存在.它是动词的逻辑主语,是没有指明的施动者.所以1)可以生成这样一个句子:The S’man was fired.但它含有S’成分,并不独立.同样2)可以生成这样一个句子:The man persuade John of △S’.它也不独立,S’需由其他句子来实现.3)中的nom意为视情况而定,我们把nom照抄,它可以生成这样一个句子:John nom be examined by a specialist.现在我们把3)代入2)中的S’则得到:the man persuade John of △John nom be examined by a specialist.现在用省略转换去掉其中一个John,再用to转换让to来代替of△nom,这时得到句子the man persuade John to be examined by a specialist.将这代入1)中的S’处,则得the man the man persuade John to be examined by a specialist was fired. 再用省略转换删去其中得一个the man ,用关系转换加上关系代词who.这时就得到我们的例句了.这里我们运用了被动转换,代替转换,省略转换,关系转换的多个单项转换,这样的转换叫做综合转换.

标准理论有了许多改进但它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乔姆斯基继续发展了他的理论,这就进入了扩充后的标准理论时期.

三、扩充式标准理论时期

乔姆斯基的标准理论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说:1)转换规则仍然权力太大,2)他原以为句子的意义取决于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无关,转换过程中句义保持不变,后来发现这是不可能的,3)英语中有句谚语说规则就意味着例外,而他对这种例外情况注意得不够.扩充式标准理论为克服这些缺点进行了努力.

下面是乔姆斯基扩充式标准理论的结构图,如果把它与标准理论

时期的结构图对比, 我们会发现这样几点:1)基础部分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只是在细节上有所完善,2)为了防止大量不合法的句子的产生,转换规则中增加了一些限制规则,3)格确定原则也是标准理论时期所没有的,4)乔姆斯基现在把语义解释完全放到了表层结构中,因此,表层结构变得比原来复杂多了.

下面我们按照基础部分,转换部分,表层结构三大块择要介绍.

1、基础部分

基础部分的短语结构规则(又叫改写规则)最大的进步是引进了X阶标理论,因为本人没有完

全读懂,这里不讲.我们看看词汇部分.词汇分两部分,一是词汇入构项,一是多余原则.词汇入构项是从标准理论时期的十八条原则中的再分类原则演变过来的,乔姆斯基认为它应该包括词从语音,形态,语义到语法的一切特点.这个我们可以从标准理论部分所举的boy和girl的例子推知.我们前面提到,规则就意味着有例外,词汇部分的多余原则就是对例外情况进行说明的.比如说许多动词都符合:V:+[--NP to NP]→[--NP NP]。而表捐献意思的单词donate就是个例外,标出这种例外情况就是多余原则所要求的.

2、转换部分

转化部分有两个内容,转换规则和限制规则.这一时期乔姆斯基把转换部分归纳为一条规则,即移动a原则,它包括名词移动和WH-词移动两种转换,这里涉及到空位的概念.请看例句: This book was read by that student.

先看它的深层结构:

其中的e代表空位.把名词短语移到空位处作为主语,原来的位置就留下一个踪迹,我们用t来表示.我们看看转换后的树型图:

WH-转换与此类似,比如What have you done? 就是由e you have done what经过转换得来的. 转换规则中还涉及到踪迹理论,前面说过一个成分在移动后原来的位置会留下踪迹,踪迹虽然在表层结构中语音表达是零位,但它仍然占据原有范畴的位置.比如说,英语国家的人认为我们可以说What do you want to win?或What do you wanna win? 但我们只能说who do you want to win the title?不能说who do you wanna win the title?因为前者的空位在win后面,所以它们可以连读成wanna;而后者的空位在want 与to 之间,所以句中的want to 不可以结合在一起.

限制规则尽管进行了多次改进,扩充理论仍然会生成许多不合法的句子,为了避免这一情况,乔姆斯基对转换规则提出了许多条件限制,这就是限制规则.比如特定主语条件,邻接条件,特殊疑问句规则就属于这种限制规则.

3、表层结构部分:

这一时期的表层结构内容较前期复杂了许多,它包括了:1)与语音表达有关的省略规则,过滤规则,音位规则等.2)与语义解释有关的语义规则(包括控制规则,制约规则,解释规则),逻辑式等.下面说说过滤规则,控制理论和制约理论.

1)过滤规则乔姆斯基的转换规则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生成能力太强,尽管加上了一些限制规则,在实际情况中,即使遵从了所有的规则,到了表层结构阶段,仍然有大量不合语法的现象出现,过滤规则就是用来排除这种现象的.比如说经过转换规则和条件限制,我们仍然可能得到这样一个短语:the man who that I saw.过滤规则中有这样一条:一个补语化成分位置不能同时出现像who that这样的两个外显成分,因此我们可以宣布它是不合法的,它必须运用一次省略规则,省who 或that才是正确的.

2)控制理论主要研究如何解释在语音上是零的名词短语“准代词”.先看例句:

John promised Bill to leave.

John persuaded Bill to leave.

乔姆斯基认为这两句的实际结构为:

John promised Bill[PRO to leave.]

John persuaded Bill[PRO to leave.]

应该在词汇的入构项中说明动词的特征,以保证promise句中的PRO主语所指相同,而persuade句中的PRO与动词宾语所指相同,而且用下标标出来:

Johni promised [Bill PROi to leave].

John persuaded [Billi PROi to leave].

这就是说动词promise分派主语控制,而persuade分派非主语控制.

英语中还有一种PRO为任意所指的情况,如:It is unclear what [PRO to do t.]意思是谁也不清楚该干嘛.

3)制约理论制约理论涉及到照应性词语与非照应性词语两个概念:照应性词语没有自己的独立独立的所指,而是与另外一个成分的所指相同;非照应性词语与其他词语成分的所指不同,具有自己独立的所指.举例来说,在一定意义上讲,代词him是非照应性的,而反身代词himself 就是照应性的.控制理论就是为了保证照应性词语与它的先行词在性,数上的一致,成分上的统制与及时态等方面的符合.比如我们可以说I love him.You love him.但不能说I love himself.You love himself.因为himself是照应性词语,它必须与它的先行词共指.其他有关性,数,时态等方面的例子就不列举了.

我记得赵敦华先生在他的《西方哲学简史》前言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哲学史展现的就是高尚心灵的更迭,思想英雄的较量。虽然没有一个哲学家的结论能够经受历史的检验,没有一种直到现在还被普遍认可的哲学真理,但是,哲学家们为解决哲学问题而提出的论辩证明至今仍给人以启发,成为人类精神的宝贵财富。从哲学史的观点看问题,问题的提出比答案更有意义,解决问题的过程比达到的结论更有价值.”我觉得这话也可以用在语言学史上,用于所有巴比伦通天塔的建造者身上,特别是可以用在乔姆斯基身上,从古典理论的提出开始,乔姆斯基和他的追随者从来就没有停止对语言问题的思索,尽管乔姆斯基没有成功建造出他的巴比伦通天塔,他的语法根本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但他的语言观,他的研究角度,都不容忽视,他在语言学界引起的革命还是影响深远,以至于英国语言学家约翰·莱茵斯评论道: “不任乔姆斯基的语法理论正确与否,它无疑是当前最具生命力,最有影响的语法理论.任何……语言学家都不敢忽视乔姆斯基的理论建树.目前,每个语言学流派都要对照乔姆斯基的看法来阐述自己的立场.”从这个意义上说乔姆斯基又是成功的。

[

《语言学概论》作业答案

《语言学概论》作业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必不可少的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来使用的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既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又有全民性,没有阶级性。它是是人类区别于所有其他低级动物的根本特征。 言语:是个人对语言运用的行为和结果。它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人说和写的过程,是人的一种行为,叫言语活动,也叫言语行为;二是指人说出来的话或者写出来的东西,也叫言语作品。 小学:是我国古代语文学的统称,由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三部分组成。训诂学解释字义,文字学分析字形,音韵学研究字音。 历史比较语言学:是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部门。它以历史比较法为基础,研究语言的亲属关系。它为现代语言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结构语言学:又称现代语言学。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中提出的看法成为现代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基础,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的形成。他首先区别了语言和言语。其次,他区分了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第三,他区分了组合关系和联想关系。 转换生成语言学: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乔姆斯基批判了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根本观点,建立了生成语言学。他认为,人脑有一种天赋的普遍的掌握语言的机制,当输入一定的语言材料后,它会加以识别并加工出一套规则系统,然后利用这套系统生成新的句子。这种机制就是人普遍具有的语言能力。他认为,语言学的对象应是语言能力,而不是语言行为,语法就是对语言能力的描写。 二、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 1.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语言就是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语言学主要研究和探讨语言的性质、结构规律和发展演变规律。这里的语言指的是“人类语言”,或称“自然语言”,与之相对的是“动物语言”、“人工语言”等。语言是语言学研究的本体,但是语言学所关心的又不仅仅局限于人类语言,其他同语言相关的领域,也是语言学关心、研究的对象。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包括人类语言及其相关对象。 2.语言学的任务 古代,书面语成了语言研究的对象,语言研究的任务也只是给古代留传下来的政治、哲学、宗教、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经典作注解,而不是探索语言的规律。这就是所谓传统的语文学。在我国,形成了统称“小学”的文字、音韵、训诂的我国传统语文学。 自从二十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开创了语言学研究的新纪元以来,语言学研究的任务发

乔姆斯基语言学

时间:2008年11月19日星期三 地点:教一107 主讲人:Fu xiaoge Chen qian 主持人:Huang yan 指导老师:锁麟囊 观众评分(各类指数均为满分5分): 学术指数:4.5分; 逻辑指数:4.5分; 表达指数:4.5分; 魅力指数:4分 乔姆斯基语言学 第一部分乔姆斯基其人(主讲人:付晓歌) 一、生平 1928年12月7日生于费城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一个人的成才,往往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乔姆斯基也不例外。他的父亲——威廉乔姆斯基——就是一位颇有名望的希伯来语学者。曾经写过《大卫金西的希伯来语法》。幼年的乔姆斯基在他父亲的熏陶下,爱上了语言研究工作。 1947年,他认识了美国描写语言学“后布龙菲尔德学派”的代表人物海里斯。在学习了海里斯《结构语言学方法》一书的内容后,他被海里斯哪种严密的方法深深吸引了,从此,他立志以语言学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进入海里斯执教的宾夕法尼亚大学,专攻语言学。 在这之后,他试图用结构主义的方法来研究希伯来语,但是收效甚微。于是他决定适当改变海里斯的方法,建立一种形式学语言理论。使语法获得一种较强的解释力。他感到,在结构主义的框架中研究语言,往往会引出错误的结果。

为了完成形式语言理论这一有意义的课题,在海里斯的建议下,乔姆斯基从1953年开始学习哲学逻辑学现代数学学。在这种多学科知识背景下,他对美国描写语言学的那一套方法越来越不满意,决心与结构主义思想彻底决裂,另起炉灶,走一条自己的语言学道路。 1954年乔姆斯基开始写《语言理论的逻辑结构》(The Logical Structure of Linguistic Theory)一书,乔姆斯基的成名作《句法结构》就是这部著作的缩写本。在这本书里,初步勾画出生成语法的理论观点和思想方法。 1955年乔姆斯基以《转换分析》一文获得了博士学位。通年乔姆斯基经哈勒和雅各布逊推荐,在麻省理工学院的现代语言学系任教。 这时候,乔姆斯基的形式语言学理论的思想已经基本成熟,他更加清醒的认识到,结构主义的路子完全是错误的,他开始大胆的向结构主义挑战,但是人微言轻,当时的语言学界并没有对他的言论表现出丝毫的兴趣。直到1957《句法结构》一书的出版,情况就开始不同了。乔姆斯基本来以为这本书的出版不会引起语言学界多大的兴趣,但是结果出乎他的意料,就此,他的语言学说开始在语言学界传播开来。 1962年,在国际语言学会议上,他做出了《当代语言理论中的一些问题》的报告,全面的论述了转换生产语法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本质区别。 1970标准理论 1981管辖约束理论 1992最简方案 ? 乔姆斯基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语言学教授、牛津大学约翰洛克讲座讲师。在哈佛认知研究中心任高级研究员等。 ? 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科学院通讯院士,并任世界裁军和平同盟的理事。 ? 美国芝加哥大学、芝加哥洛约拉大学、英国伦敦大学都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 二、著作 乔姆斯基著作等身,迄今为止写了一百多本书。除了艰深的语言学专著外,乔姆斯基还写了很多犀利的政论。根据人文科学引述的检索,从1980年到1992年,乔姆斯基的言论被

什么是语言学

1、什么是语言学? 语言学就是研究语言的科学。以人类语言作为研究对象,讨论它的性质、起源和结构原理的称为普通语言学,以某一具体语言(例如汉语、英语等)为研究对象的称为××语语言学,如汉语语言学、英语语言学,等等。具体语言的研究是普通语言学的基础,因为语言的共性结构原理都是从具体语言的研究中总结出来的。 2、语言的功能有哪些? 语言的功能主要分为两种:心理学功能和社会学功能。心理学功能可被描述为人与现实世界沟通的途径,而社会学功能则是人与人沟通交流的方法。心理学功能的本质可被视为内向和主观的,社会学功能则是外向和人际的。 3、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第一、什么是符号 1.符号的含义:符号就是由一定的形式构成的表示一定意义的记号或标记,包括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其作用是指称现实现象。符号是人们用来指代某种事物的标记。 2.符号的构成:符号是由形式和意义两个部分构成的结合体。形式就是符号外在的形状、结构,它是以某种物质的方式存在的,或者是声音,或者是线条,或者是色彩,等等。 意义就是符号所代表的具体内容,任何一个符号,都有一定的意义。形式和意义在一定的符号系统中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不能割裂二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语言符号及其特点 1.语言符号:从本质上看,语言也是一种符号,也有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具有符号的一切特点。 约定俗成说明了语言的本质:第一,意义任意性,没有本质联系;第二,音义结合关系社会成员共同遵守,说明它反映了音义联系的实质。 2.语言符号又不同于一般符号。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理解,首先,语言符号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是说的和听的;其次,一般符号的构成比较简单,而语言符号却是非常复杂的,可分不同的层级;再次,一般符号由于构造简单,因而只能表达有限的内容,而且这种内容是简单而固定的,语言符号则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意义;最后,语言符号具有以少驭多的生成机制,具有生成新的结构的能力,一般符号表达的意义是固定的,因而不能生成新的意义。 3.语言符号的特点: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和线条性的特点,其中重点理解任意性特点。 (1)所谓任意性,是指语言的声音形式和意义内容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由社会约定俗成的,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2)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具体表现:要求结合人类不同的语言的种种现象来认识,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语言符号的音义的结合是任意性的,由社会约定俗成的,即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达什么样的意义内容,什么样的意义内容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现是任意的; 第二,不同语言有不同的音义联系,音义结合具有不同的特点;第三,同样的语音形式,在不同的语言中表示不同的意义,不同语言音义联系不对等;第四,同一语言的音义关系也有任意性,如方言。 (3)所谓线条性,是指语言符号在交际使用过程中,其声音形式只能一个一个依次出现,一个音素或一个音节发出来才能紧接着发出另一个音素或音节,形成线条,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延伸,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不能同时在空间范围内展开。 第三、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一、语言的层级体系 语言中的各种单位相互间紧密联系,彼此依存,组成一个系统。语言的底层是音位,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与符号的序列。上层又分为三级,第一级是语素,第二级是词,第三级是句子。

2019南开大学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考试大纲

2019南开大学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本考试是全日制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入学资格之专业基础课考试。 二考试目的 本考试的目的是选拔全日制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三考试要求 考生应具备“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的基础知识,理解这两门课程的基本概念,能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分析简单的语音、词汇、语义和语法的事实。 考生要用汉语答题,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四考试内容 “语言学概论”部分 第一部分语言的性质,包括语言和言语、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的其他派生功能、语言是自然形成的符号系统。 第二部分语音,包括语音的物理属性和生理基础、音素、音位、音位的组合。 第三部分语法,包括语法的性质和单位、构词法、构形法、句法。 第四部分语义,包括词汇、词义、词聚、句义、歧义。 第五部分语言的发展,包括语言发展的原因和特点、语言的分化和统一、语言的接触、语言系统的发展。 题型 一名词解释(略) 二判断 示例:洋泾浜不是自然语言。 答:对。洋泾浜是两个不同民族的人在某些特定场合临时把各自的语言混合在一起而造成的交际工具,不当作母语使用,离开特定的交际场合双方都不再使用它,所以不是自然语言。 三简答 示例:两个同义词可以在哪些方面有差别? 答:同义词之间的差别:a语体色彩或风格色彩、b感情色彩、c形象色彩。 四分析 示例:指出下面每个词是单纯词还是复合词,还是派生词: 剪刀克隆taller 绳子棕色菠萝氧吧dancer 质子actually 答案:单纯词有“克隆、菠萝、taller”,复合词有“剪刀、棕色、氧吧、质子”,派生词有“绳子、dancer、actually”。

西方语言学理论脉络

西方语言学理论脉络 一17C—18C 《普遍唯理语法》(又名《波尔·罗瓦雅尔语法》)<法> 安托万·阿尔诺&朗斯洛 西方第一不语法理论著作,在17世纪到19世纪初一直为语法学界权威性 的经典著作。该书比较全面系统地运用一种哲学理论来解释传统语法体 系,并在一个历史时期内被认为有道理 主要观点:(1)语言是表达思想的符号,思维的内容和方式决定语言形式。 (2)逻辑和语法基本是一致的,逻辑规则可以用来解释语法现象。 (3)什么是唯理主义的普遍语法:唯理主义哲学认为语言是人类理性的产物,而人类理性是共同的,因此语言和语法也有共性。 (4)核心观点:把语言形式分成两类:一类表示思维对象,即表示概念;一类表示思维方式,即表示判断。 二19世纪 19C,历史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得到空前发展。 1拉斯克:<丹麦> 历史语言学的创始人之一。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比较语言学的方法和原则。后来被格里姆继承和发展。 2 雅各布·格里姆<德国> 《德语语法》是一部日耳曼语的比较语法。“描写语言,而不是为语言作规定”。第二版,系统地论述了日耳曼语和其他印欧语之间的辅音的一致性,后来被称为“格里姆定律”。 3洪堡特<德国> ,在19C历史比较方法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他走在同时代人之前,致力于探讨语言的本质和功能、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的文化内涵等具有普遍理论意义的问题,为现代语言学思想奠定了基础。其思想对20C语言学产生了持久、深远的影响。 《人类语言结构的多样性》、《论人类语言结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 主要观点:(1)人脑里天生有创造语言的能力。语言是大脑的一种能力,讲话人能运用有限的语言手段创造出无限的语言行为。 (2)继承海德,认为各种语言的特性是其民族的特有财产。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的。 (3)受康德哲学影响,认为语言的内在形式对感觉经验进行了整理,并加以概念化。语言不同,其内在形式也不一样,对相同的感觉经验整理的结果也就不 同。思维和感觉中有通过语言才能确定,才能变成有形的东西,才能得以传 播和交流。思维和语言师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 (4)区分了三种语言类型:孤立语(isolating language),黏着语(agglutinative language),屈折语(inflectional language)。 (5)他认为汉语是典型的孤立语言,梵语则是典型的屈折语,包括粘着语在内的所有其它语言处在这两种极端类型之间。 (6)世界上的语言有比较完善和不太完善的区别。但没有优劣之分。即使是最野 蛮的部落的语言也不应该予以歧视,或贬低它的价值,因为每种语言都是人 类原有的创造语言的能力的表现 4 奥古斯特·施莱歇<德国> 《印欧语言比较手册》 贡献:(1)语言亲属关系的理论 (2)重建始源语的比较方法 (3)对语言的分类 5 新语法学派

索绪尔和乔姆斯基语言学的联系和不同

索绪尔和乔姆斯基语言学的联系和不同 索绪尔:语言可以被作为一个由特异的要素所组成的正式系统来分析。这些要素的例子包括他所提出的语言符号的概念。 每个语言符号拥有不同的侧面:能指和所指。能指(signifier),意味着一个词语的“形状”,或是它的语音构成。(如单词中字母的排列顺序,或是它的音位。)所指(signified),意味着一个词语的概念构成,在我们听到或者阅读到能指的时候浮现在脑海中的概念或是事物。 在索绪尔看来,一种语言系统是一系列声音的差别和一系列意义的差别的组合。语言是由人类说话的能力生发出来的社会产物。 索绪尔语言理论以语言和言语的区分为基础,认为语言学只能“就语言而研究语言”,排除任何非语言因素(如社会的、物理的、言语的……)的干扰;而就语言来说,必须区分共时和历时,语言学只研究共时的语言系统,排除任何历时因素的干扰;而就共时的语言系统的研究来说,只研究形式,不研究实质,“语言是形式,不是实质"的论断就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 乔姆斯基:乔姆斯基对语言的研究强调:语言原则是一种所有人类共享的固有设定。这一理论被称作普遍语法。 乔姆斯基指出语言的核心是句法。声音和意义并不能自发地生成联系,而建立声音与意义之间的联系也并不能形成语言,这些能够产生的只是句法。人类的语言实际上并不仅仅为沟通、交流而存在。根据乔姆斯基的观察和理论,孩子生来就具有自然的语言。 在孩子们开始发展他们的能力之前,语言就已经被规定存在了。人类的思想并不是一张空白的纸,而是一种交际特征。语言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无意识的知识。 相同点: 乔姆斯基继承发展了索绪尔的音位概念等部分理论。 两人都在寻找一种在语言中起普遍的永恒的作用的力量,索绪尔偏重于从语言本身寻找,而乔姆斯基则将其发展成为一种科学假说,认为是先天构造,人类天性的一部分。 乔姆斯基对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的区分类似于索绪尔对言语和语言的区分。 12级对外汉语一班 卞政贻

汉语语言学及语言获得文学硕士

汉语语言学及语言获得文学硕士 简介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国语,在全球范围内的需求与日俱增。为了推广汉语语言学及其在相关领域里的应用,为了满足汉语教学和习得上的需求,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特开设汉语语言学及语言获得文学硕士专业课程,为学生提供汉语语言结构和汉语获得的系统训练,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汉语的复杂性,深入理解如何在单语及多语社会中教授和学习汉语。 课程目标 (i)与其它语言和其它汉语方言进行对比,对汉语标准语 进行理论阐释,从而丰富学生对这一语言体系的理解。 (ii)教授语言分析方法,对汉语的语言结构进行分析,对学习汉语的人以及教与学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iii)介绍在多语及多方言社会中学习第二语言及第二方言的过程,加深学生对这一过程复杂性的理解。 学习成果 (i)深刻理解汉语的语言结构,熟悉汉语获得领域的主要 研究成果。 (ii)熟悉用于分析语言形式、语言获得和语言使用的方法和工具,如计算机语料库、自然条件下和实验室条件下的语料收集和语料处理,以及语料分析的理论基础。 (iii)学会如何处理教授和学习汉语过程中遇到的困 难,了解在多语或多方言环境下把汉语作为第 二语言、外国语或第二方言来学习所涉及的复 杂情况。 (iv)运用当代理论语言学、类型语言学和语言获得 领域的知识,学会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语言研 究,或参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国语的教学 实践,积累汉语研究和汉语教学的实际经验。 课程结构 本专业有全日制及兼读制两种模式。在一般情况 下,全日制学生须于一年内完成全部课程,兼读制 学生须于两年内完成全部课程。所有学生均须完成 27学分,包括修读15学分的必修课和12学分的选 修课。 科目概览 科目名称 授课语言 学分 必修科目(15学分)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基础 普通话/英语 3 汉语语言获得 普通话/英语 3 汉语句法学及语义学 普通话/英语 3 汉语语音学及音系学 普通话/英语 3 语言学及语言教学 普通话/英语 3 选修科目(12学分) 语言学基础 (I)英语 3 语言学基础 (II)英语 3 当代汉语语言学专题 普通话/英语 3 比较语言学专题 普通话/英语 3 语言获得专题 英语 3 手语研究专题 英语 3 社会语言学专题 英语 3 语言变化专题 英语 3 语用学专题 英语 3 语言学专题 英语 3 语言学研究方法专题讲座 英语 3 专题研究 普通话/英语 6 教学实习 普通话 3 中国文化及中文教学粤语 3 中国语文课程及评估粤语 3 课程结构 科目概览

论乔姆斯基彻底颠覆了结构语言学

论乔姆斯基彻底颠覆了结构语言学 摘要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创始人是美国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1957年,乔姆斯基出版《句法结构》一书,转换生成理论是欧美语言学理论中最有影响的一种。生成语法和结构主义在哲学基础和语言观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有人因此认为乔姆斯基彻底颠覆了结构语言学。然而,两者方法论都是采用的二元论,笔者认为乔姆斯基并没有颠覆结构语言学。 关键词乔姆斯基转换生成结构语言学差异 1 结构语言学 结构语言学是指20世纪以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的语言学理论为代表以及受这种理论的影响而进行的语言理论研究。1916年,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的出版.标志着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诞生。 由索绪尔的语言系统的理论发展出的结构语言学,后来分成了三个学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和美国结构主义学派。是一个由欧洲发展到美国的过程。 布拉格学派以1926年在布拉格成立的布拉格语言学学会而得名,代表人物是特鲁别茨科依(N.S.Trmbezkoy)和雅柯布逊(R.Jakobson)。布拉格学派主张应该从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功能方面去研究语言的结构,认为语言是由相互联系的一个个单位组成的功能结构系统。评价任何语言现象都必须从它所具有的功能、所达到的目的着眼。他们注重语言结构的研究,但不忽略意义,认为语言规律要在交际中发挥作用,就不能没有一定的意义。布拉格学派的主要成就表现在音位学的研究方面。纲领性的著作是特鲁别茨科依的《音系学原理》。雅柯布逊等提出了音位的十二对区别特征,同时还把二元对立的概念用于语法研究。 哥本哈根学派以1931年在哥本哈根成立的语言学学会而得名,代表人物是叶尔姆斯列夫(L.HjelmsIev)和布龙达尔(V.Brondal)。他们把语言看成是由纯粹抽象的关系连接起来的一种符号系统,认为语言学应该研究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和模式。他们用组合和聚合的方法来确定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分析的结果会得出一些最小的、不变的单位,称为语符。语符学既是语言学,又是符号学,它的理论不仅适用于语言学,而且适用于一般人文科学的研究。 美国结构主义学派的奠基者是人类学家鲍阿斯(F.Boas)和萨丕尔(R. Sapir),代表人物是布龙菲尔德(L.Bloomfield)。美国学派认为语言学应该描写活的言语事实,而不必用历史

语言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语言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语言学概论作业1 导言、第一章、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历时语言学——就各种语言的历史事实用比较的方法去研究它的“亲属”关系和历史发展的,叫历时语言学。 2、语言——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进行思维的工具。就语言本身的结构来说,语言是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 3、符号——符号是用来代表事物的一种形式,词这样的符号是声音和意义相结合的统一体。任何符号都是由声音和意义两方面构成的。 4、语言的二层性——语言是一种分层装置,其底层是一套音位;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这一层又分为若干级,第一级是语素,第二级是由语素构成的词,第三级是由词构成的句子。 5、社会现象——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和人类社会有紧密的联系。所谓“社会”,就是指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地域中,说同一种语言,有共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的人类共同体。语言对于社会全体成员来说是统一的、共同的;另一方面,语言在人们的使用中可以有不同的变异、不同的风格。 二、填空 1、结构主义语言学包括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三个学派。 2、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在19世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它是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3、人的大脑分左右两半球,大脑的左半球控制语言活动,右半球掌管不需要语言的感性直观思维。 4、一个符号,如果没有意义,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如果没有声音,我们就无法感知,符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物质基础。 5、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代表什么样的意义,完全是由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成员约定俗成。 6、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和线条性特点。 7、语言的底层是一套音位,上层是符号和符号的序列,可以分为若干级,第一级是语素,第二级是词,第三级是句子。 8、语言系统中的所有符号,既可以同别的符号组合,又可以被别的符号替换,符号之间的这两种关系是组合和聚合。 9、组合是指符号与符号相互之间在功能上的联系,聚合是指符号在性质上的归类。 三、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钩,错误的打叉) 1、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没有共同语言,这说明语言是有阶级性的。(×) 3、在现代社会,文字比语言更加重要。(×) 4、现代社会,沟通的方式很多,语言的重要性日渐削弱。(×) 5、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人类就无法思维。(√) 6、语言和思维互相依存,共同发展。(√) 7、任何一种符号,都是由内容和意义两个方面构成的。(×) 8、从本质上看,语言其实是一种符号系统。(√)

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精编版

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 据《圣经·旧约》上说,人类的祖先最初讲的是同一种语言。他们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巴比伦市定居,日子越过越好,决定修建一座可以通到天上去的高塔—巴比伦塔。上帝大怒,决定让人世间的语言发生混乱,使人们互相言语不通。这样就无法合作修建高塔.然而,人类在上帝面前从来就不是温顺的羔羊,他们总是在努力进行着不同语言之间的沟通.他们有的直接学习某种外语,有的对人类语言普遍规律进行探索,有的企图建立统一的世界语.从某种意上讲,这些有识之士都可以称作是再造巴比伦通天塔的工程师。而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创始人乔姆斯基无疑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 一、乔姆斯基其人 乔姆斯基(Noam Chomsky, 1928-- ),美国语言学家,转换-生成语法的创始人。1928年12月7日出生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的费城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一位研究希伯来语的学者。1947年,在哈里斯的影响下他开始研究语言学。1951年在宾西法尼亚大学完成硕士论文《现代希伯莱语语素音位学》,1955年又在该校完成博士论文《转换分析》,获得博士学位。从1955年秋天开始,他一直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曾任该校语言学与哲学系主任,并任该校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为语言学界培养了一批有素养的学者。 乔姆斯基是一位富有探索精神的语言学家。最初,他用结构主义的方法研究希伯莱语,后来发现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转而探索新的方法,逐步建立起转换-生成语法,1957年出版的《句法结构》就是这一新方法的标志。这种分析方法风靡全世界,冲垮了结构语言学的支配地位,因而被人们称为"乔姆斯基革命"。后来他又不断丰富和发展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和方法,相继发表了《句法理论要略》、《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语义解释》、《支配和约束论集》等重要著作,对世界语言学的发展方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生成语言学理论发展阶段 关于乔姆斯基理论发展的阶段,有三阶段四阶段五阶段等说法,为了方便讲述,我们采取三个阶段的说法。 从50年代末期至1965年为第一阶段,称为古典理论阶段,其特点是认为语义和语法分析无关; 1965年至1970年为标准理论阶段,认为语法分析可以纳人语义,但是转换规则只改变句子结构,不改变意义; 1970年起称为扩充式标准理论阶段,认为表层结构对语义解释也起一定作用,转换不仅改变句子的结构,有时也改变意义; 1980至1992年作者又对此进行了修正,把语义解释放到表层结构中,并得出逻辑形式; 1992年后乔姆斯基把研究重点从规则系统转到原则系统,支配理论是其核心。 三、乔姆斯基的语言观 1、背景: 一言以譬之,我们可以说:1)对当时生物进化论数学等学科知识的借鉴;2)对结构主义语法和行为主义语言学的反动;3)对柏拉图的灵魂回忆说和笛卡尔的天赋观念的扬弃;4)对惟理语法的继承. 这里主要谈谈第三点, 哲学上有所谓柏拉图问题,即人类知识的来源问题。柏拉图有一个灵魂回忆说的理论。(我们这里不提)笛卡尔哲学的基本原理是认为存在着一种精神实体,这种实体的本质包含在思维属性之,而不依赖于肉体;同时,他也承认世界上还存在着一种不依赖于

优秀汉语语言学论文题目

优秀汉语语言学论文题目 本篇文章整理了300个优秀的汉语语言学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希望给正在写论文过程中遇到题目选题问题的同学给予一定的帮助。 1、中文句法建构中的声象与意象--四字格功能研究 2、复句类型的当代流行构式研究--以“X虽易,Y不易,且A且B”的功能及其演化为例 3、“于/於”字介宾补语历时比较及其认知分析--以《左传》与《搜神记》为例 4、殷商介词的甄辨及确认 5、试论《马氏文通》“统之”“总之”等连字的归属 6、现代汉语独立“的”字结构的功能视角研究 7、对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探讨与研究 8、试论农村宣讲语言的乡土性 9、明清时期“V为”结构中的动词“V” 10、巢湖方言词汇特点初探 11、英汉重叠词的构词、语义及语用对比研究 12、浅析汉字“前”在汉日语中的空间认知语义差异 13、汉藏语码混用现象分析--以拉萨社区调查为例 14、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与体育文化融合的研究--对外汉语教材中体育元素呈现方式的探析 15、《汉语大字典(第二版)》疑难字考辨

16、汉语名词短语左递归现象的“Ground-to-Figure”假说 17、从现代汉字的构形理论看字谜的设置方式 18、汉文佛典异文字际关系考 19、关于网络暴力语言界定与分类的探讨 20、《说文解字》引《论语》考释 21、中日数字文化观比较分析 22、认知隐喻在小品中的幽默功能--以《情感快递》为例 23、传统文化渗透于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 24、课堂讨论模式中教师提出并群集问题的策略研究 25、粤方言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差异 26、英汉语篇关联词对比研究 27、中日同形语的误用 28、英汉层级形容标记性成因探究 29、浅析汉语中的惯性压制现象 30、“难道”的词汇化研究 31、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语言素质的培养 32、量词“台”的发展演变 33、社会语言学下的电商广告语分析 34、汉日敬语表达异同的探究与分析 35、关联·顺应模式下的网络暴力语言模因探析 36、汉语口语课堂活动参与度问卷调查报告--以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现代汉语与语言学概论 (132)

语言学概论第三次作业 第四章语法 一、概念解释(10分,每小题2分) 1.词类 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划分出来的词的类别。 2.语法形式 语法形式是语法意义在语言中的外部表现,是语法意义的外部标志,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就是语法形式。 4.复合词 复合词就是完全由词根语素与词根语素结合构成的词。 5.语法范畴 语法范畴是通过词的变化形式表现出来的语法意义概括出来的类别。 二、填空(25分,每空1分) 1.(语法规则)是大家说话的时候必须遵守的习惯,不是语言学家规定的。 2.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构成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 3.句子按其语气可以分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不同的类型,例如“什么书他都喜欢看”是(陈述句)。 4.从意义和作用看,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注意:有些同学解题答案是单纯词、合成词,这两个概念是从结构角度划分出来的单位。 5.语法研究通常以词为界,词以上的规则叫(句法),词以下的规则叫(词法)。 6.根据在词中的不同作用,一般把语素分成(词根)、(词缀)、(词尾)三类,例如“学习”中的两个语素是(词根),“being”中的ing是(词尾),“reader”中的er是(词缀)。 7.(词尾)的主要作用是改变一个词的形式,但不能构成新词。 8.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不同作用,把词根和词缀叫作(构词语素)语素,把词尾叫作(变词)语素。 9.由词根语素按一定的规则组合起来构成的词,称为(复合词)。由词根语素和词缀组合起来构成的词称为(派生词),其构词规则又叫作(派生构词法),或叫(附加法)。 10.(主谓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偏正结构)、(联合结构)是语言里最基本的结构格式。 11.直接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更大的语法单位的两个组成成分叫做(直接成分)。 12.从语法结构角度分类,一般把世界上的语言分为(孤立语)、(屈折语)、(粘着语)、(复综语)四种类型,汉语属于(孤立语)。 13.孤立语的主要特点是缺乏(词形变化);屈折语的主要特点是有丰富的(形态变化)。 三、单项选择(20分,每小题1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语法的组合规则是潜在的 B.语法的聚合规则是潜在的 C.语法的组合规则存在于书面语言中 D.语法的聚合规则存在于书面语言中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语言学学派讲座 第七讲 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

语言学学派讲座第七讲乔姆斯基的语 言理论 语言学学派讲座第七讲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2010-10-19 21:27 据《圣经·旧约》上说,人类的祖先最初讲的是同一种语言。他们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巴比伦市定居,日子越过越好,决定修建一座可以通到天上去的高塔-巴比伦塔。上帝大怒,决定让人世间的语言发生混乱,使人们互相言语不通。这样就无法合作修建高塔.然而,人类在上帝面前从来就不是温顺的羔羊,他们总是在努力进行着不同语言之间的沟通.他们有的直接学习某种外语,有的对人类语言普遍规律进行探索,有的企图建立统一的世界语.从某种意上讲,这些有识之士都可以称作是再造巴比伦通天塔的工程师。而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创始人乔姆斯基无疑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 一、乔姆斯基其人 乔姆斯基(noam chomsky,1928--),美国语言学家,转换-生成语法的创始人。1928年12月7日出生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的费城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一位研究希伯来语的学者。1947年,在哈里斯的影响下他开始研究语言学。1951年在宾西法尼亚大学完成硕士论文《现代希伯莱语语素音位学》,1955年又在该校完成博士论文《转换分析》,获得博士学位。从1955年秋天开始,他一直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曾任该校语言学与哲学系主任,并任该校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为语言学界培养了一批有素养的学者。 乔姆斯基是一位富有探索精神的语言学家。最初,他用结构主义的方法研究希伯莱语,后来发现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转而探索新的方法,逐步建立起转换-生成语法,1957年出版的《句法结构》就是这一新方法的标志。这种分析方法风靡全世界,冲垮了结构语言学的支配地位,因而被人们称为"乔姆斯基革命"。后来他又不断丰富和发展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和方法,相继发表了《句法理论要略》、《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语义解释》、《支配和约束论集》等重要著作,对世界语言学的发展方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语言学核心期刊

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点: 安徽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

复旦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吉林大学;暨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 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西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四川大学;苏州大学;武汉大学;西南大学;厦门大学; 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语文 YWZG 1/18 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 当代语言学 DDYX 2/18 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 中国翻译 ZGFY 3/18 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 世界汉语教学 SJHY 4/18 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 语言教学与研究 YYJX 5/18 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 方言 FYZA 6/18 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 语言科学 YYKE 7/18 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 汉语学习 HYXX 8/18 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 语言文字应用 YYYY 9/18 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 语言研究 YYYJ 10/18 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 民族语文 MZYW 11/18 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 语文研究 YWYJ 12/18 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 汉语学报 13/18 古汉语研究 GHYY 14/18 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 上海翻译 SHKF 15/18 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 修辞学习 XCXX 16/18 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改名为当代修辞学) 民族语文 MZYW 12/18 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 中国科技翻译 KJFY 17/18 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 辞书研究 CSYA 16/18 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

Norm Chomsky语言学

黄金星 语言学 3100313026 Norm Chomsky Norm Chomsky was born in December 7, 1928. His father, William Chomsky, described as a "very warm, gentle, and engaging" individual, placed a great emphasis on educating people so that they would be "well integrated, free and independent in their thinking, and eager to participate in making life more meaningful and worthwhile for all", a view that would be subsequently be adopted by his son. Whenever Chomsky visited his uncle’s family, he also frequented left-wing and anarchist bookstores and became a voracious reader of political literature, which allowed him to become critical of other radical left-wing ideologies. Chomsky's primary education was undertaken at Oak Lane Country Day School, an independent institution that focused on allowing its pupils to pursue their own interests in a non-competitive atmosphere. It was here that he wrote his first article On the Spread of Fascism, following the fall of Barcelona in the Spanish Civil War. Chomsky joined the staff of MIT in 1955. In 1961, he was appointed full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Modern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In February 1967, Chomsky became one of the leading opponents of the Vietnam War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his essay, "The Responsibility of Intellectuals", in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This was followed by his 1969 book, American Power and the New Mandarins, a collection of essays that established him at the forefront of American dissent. Chomsky has received death threats because of his criticisms of U.S. foreign

什么是语言学里的事实(白硕)

什么是语言学里的“事实”? 白硕 (2011-04-06 20:27:14发表于新浪博客) 从学术研究角度看,任何一门学科都要既有理论概括,也有事实罗列。事实是科学的底线。理论概括必须是基于事实的概括,而不是无中生有。概括的抽象程度可以不同,但最终都要受到事实的检验。而事实,特别是对于新的理论发现、理论概括有重要意义的事实的搜集,在任何一门科学中都是至关重要的。理论概括和事实罗列,二者缺一不可,偏废是要不得的。语言学也不例外。但什么是语言学的事实,这是一个需要认真反省的问题,本文将就这点展开详细讨论。 一般来说,语言学界面对的语料有三种:(1)活语料,即说本族语言的人;(2)生语料,即不夹带任何标记的原始语料(录音、文本等);(3)熟语料,即在原始语料的基础上,参照一定的体系和原则,人工标注过的语料。让我们逐一进行分析。 使用活语料的语言学研究,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内省式”做法,即研究者把自己当成是活语料的源泉。需要语言事实的时候,就去拍脑袋想例句。不可否认,一些语感极好的语言学家,用这种方式可以成功地举出在局外人看来颇有些“刁钻”的例句,利用这些例句来甄别一个语言学论断的是与非。第二种是“问卷式”做法,即研究者把一个被试群体当做是活语料的源泉,通过设计一定的场景和问题,诱使被试说出自己认定的语言事实。和内省式做法不同的是,问卷式做法应极力避免问卷中出现语言学特有的概念,以免对被试造成主观干扰。比如,不能问被试某个词能不能做主语,但是可以通过问被试那个词可以装进哪些句式中相当于主语的位置,变相地把主语这个概念体现出来。 我们绝对不可以低估内省式活语料的价值——毕竟又有敏锐母语语感又有 语言学学术素养的人是很少的,这些人能在片刻之间化解长时间困扰非母语研究者的难题,对于提高语言学研究的效率功不可没。但是内省式活语料的使用也有其风险——如果不刻意“消毒”,这些人总有一种将本来是人为总结出来的理论、每天熟视无睹使用的概念视为理所当然的惯性,而这些理论、概念所渗透的东西,也许恰恰是需要质疑的!所以,要对准备充当内省式活语料的语言学家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论的教育,让他们知道去除一切可能带来偏见和盲点的障碍的重要性,在充当内省式活语料的时候,首先能自觉回归语言学的“理论原点”。 对于作为问卷调查被试的活语料,我们同样要警惕几个问题。第一,被试受教育程度越高,对语法特别是西式语法、中学及大学期间学过的那些并非金科玉律的语言学知识就越在意和迎合,就越难以发挥独立的、不受既有语言学理论左右的被试的作用。第二,被试无法分清“合语法性”、“可接受性”、“可理解性”、“现实性”和“可流通性”之间的微妙区别,如果仅仅问“能不能说”,

乔姆斯基对心理语言学的贡献

乔姆斯基对心理语言学的贡献 2007-08-22 18:08:19 作者:zhaolixia来源:浏览次数:893 网友评论0条文字大小:【大】【中】【小】评分等级:无 乔姆斯基对心理语言学的贡献 张淑静1,崔艳菊2 (1.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河南洛阳471003; 2.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基 础部河南郑州450002) 摘要:乔姆斯基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他的转换生成理论广为人知。然而比较鲜为人知的是他对心理语言学的贡献他的转换语法理论塑造了实验心理语言学头十年的研究:他的普遍语法理论丰富了语言习得理论,至今仍有人批追随者。乔姆斯基对心理语言学的贡献不因在于他的语言学理论,还在于他对语言心理学旱期研究的批判,以及他关于语言学和心理学的关系的理论。没有乔如斯基就没有心理语言学 今天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乔姆斯基; 转换生成语法; 普遍语法; 心理语言学 Abstract: Chomsky is a world famous linguist. His 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grammar theory is well known all over the world, What is less well known, however, is his contribution to psycholinguistics: His 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grammar theory shaped studies in experimental psycholinguistics of the first ten years: his universal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 第一章语言和语言学 1、语言:从结构上看,语言就是由词语这种符号构成的复杂系统。从功能上看,是人类进行社会交际和思维认识的工具。语言具有符号性、系统性、社会性及其他属性{民族性和生成性(指人们可以根据有限的语言符号和组合规则生成无限的句子)模糊性} 2、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什么是符号):用甲事物代表乙事物,而甲乙两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甲事物就是代表乙事物的符号,其中甲事物就是符号的能指(形式),乙事物就是符号的所指(内容和意义)。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人为约定的。 3、语言符号的特征:语言中的词语就是一种符号,具有符号的特征。 ①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理据性: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用什么语音形式代表什么语义内容是任意的,即可以自由选择的;语言符号的理据性。是指人们用什么语音形式表示某种语义内容是有某种依据、缘由的。 ②语言符号的稳固性和渐变性:语言符号一旦约定俗成以后就具有稳固性;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采取渐变的方式 ③语言符号的线条性和层次性:语言符号的线条性,或称线性,是指人说话时语言符号在时间上依次出现,像一根线条一样,呈现为一种线性序列;线条性只是语言符号序列的表面形式,语言符号序列的内部结构是有层次的。 4、征兆:如果甲事物与乙事物之间有必然的因果关系,甲事物就不是乙事物的符号,而是征兆。 5、语言的社会性: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自然语言系统和规则是由特定的社会群体共同约定俗成的,而不是由个别人或少数人创造的语言的发展变化离不开社会,无论是新词语的产生,还是旧词语的消亡,都取决于社会交际的需要。由于自然语言从生到长到死的整个过程都取决于整个社会,所以说社会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 6、言语:言语包括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言语活动就是运用语汇材料和语法规则交流思想的活动,简言之就是说话,而言语作品则是言语活动的结果,也就是说出来的话。 7、副语言:语言虽然不是人类唯一的交际工具,除了语言之外,人类还有其他辅助性的交际工具,例如体态、美术、音乐等。这类辅助性交际工具有时也被称为“语言“,为了与真正的语言相区别,可以把它们称为副语言或准语言。副语言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依附性副语言,另一类是独立性副语言。依附性副语言是在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依附于语言,是语言的代码,一般可以准确地转换成语言,如文字、电报代码、交通信号、旗语、灯语、商品包装和公共场所的一些示意符号、标志等;独立性副语言不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可以独立于语言使用,一般不能准确地转换成语言,如自然体态语(包括表情、姿态、手势、动作等,不包括为聋哑人人工设计的手势语)、美术语言、音乐语言等。 8、自然语言:自然语言是社会群体共同创造的、在日常交际活动中逐渐自然形成和发展的语言,如汉语、英语等。 9、人工语言:人工语言是个别人或少数人人工设计出来的语言(严格来说是副语言),如电报代码、科学符号公式、计算机程序语言、交通信号、旗语、灯语、为聋哑人人工设计的手势语、盲人的手指语以及国际辅助语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