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意义

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意义
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意义

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意义

(一)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

(1)分割相权。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充当,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常称为“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宰执的办公地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仅负责行政。最高军事首脑则是枢密院长官枢密使。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共掌文武大权:另外,又设三司,下辖盐铁、户部、度支三部,是最高的财政机构,号称"计省”,其长官为三司使,亦称"计相"。于是,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分别对皇帝直接负责,这样.原来集政权、财权、军权于一身的宰相的权力被一分为三,宰执、枢密使、三司使互相牵制,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帝对政权的直接控制。

(2)实行地方行政制度。北宋的地方行政机构是州、县两级。与州平行的还有府、军、监,府一般设于要地,如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等;军设于军事要冲;监设于坑冶、铸钱,牧马产盐地区。州、府、军、监的长官分别称知州、知府、知军、知监。又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北宋通过监司控制地方上的行政、军政、财政、司法,督责地方官吏;又通过通判限制、分割知州的权力,从而加强了对地方上的控制。

(3)实行官职差遣制度。官、职、差遣制度是北宋实行的官衔与实际职

务分离的官吏任用制度。官即官名,如尚书、侍郎之类,只是一种虚衔,作为叙级、定薪俸之用;职亦称贴职,是授予部分文官的荣誉衔,并无实际职掌,如学士、直阁之类;差遣才是官员所担任的实际职务,故亦称职事官,枢密使、三司使等,属于此类。一般官员则在所担任的职务之前,冠以“判、知、权、管勾、提举"等字眼,如判寺事、知州、提举常平等,以示差遣。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4)改革科举制度。北宋发展了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严格考试程式,扩大取士名额,提高登第士人的待遇,广泛吸收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参加政权。为防止考官徇私和举人舞弊,对考官实行锁宿制度,对试卷推行糊名、誊录法,并严禁举人夹带、代笔、举烛等行为。从开宝六年(973年)起,举人经礼部试(省试)之后,增加了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雍熙二年(985年),又创殿前唱名赐及第之制。这样,被录取的人就成了“天子门生”,从而彻底收回了取士大权。

(5)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建隆二年(961年)三月,宋太祖取消殿前都点检这个重要的统率禁军职位,禁军的领导机构改为殿前司和侍卫司,分别由殿前都指挥使、侍卫步军指挥使和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三帅)统领,而总领禁军的权利集中到皇帝手中。但是,三帅有握兵之重却无发兵之权。宋朝在中央专设枢密院,负责军务。枢密院直接对皇帝负责,宰相及其他官员不得过问。而枢密院虽能调兵遣将,却又不能直接统兵。这样,就实现了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防止了武官

将领权力过大。

(6)实行“更戍法”。禁军的驻屯地点,每隔几年更换一次,而将领却不随之更动,使得“兵无常帅,帅无常师”.防止将领与兵士相结合、军队与地方势力相结合。北宋统治者按照“守内虚外”的政策进行军事部署。宋初军队分为四种,即禁军、厢军、乡兵和蕃兵。禁军是中央正规军,是北宋军队的主力。厢军是诸州的镇兵,由地方长官控制。乡兵是按户籍抽调的壮丁或招募的地方兵,其任务是在本地防守。蕃兵由边区少数民族组成,驻于边地。禁军选择身强力壮和武艺高强的壮丁担任,较其他军队待遇优厚,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而且全部二十二万禁军中,一半驻京师,半分守各地。这样,就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军事优势。这种军事部署,直到与辽和西夏的战事吃紧以后,才有所变化。

(7)在财政与法律方面,收回财权,加强法制。北宋初年于各路设置转运使,将地方上的财赋收入,除一小部分留作“诸州度支经费”外,要全部送至京师。中央还派京官去地方上监收。宋朝除在各路由提点刑狱掌司法,严格法制以外,还规定:凡死刑必须申报中央复审核准。这样,司法制度有所恢复,大权基本收归中央。

(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意义。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跋扈、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在客观上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这此措施具有

很大的局限性,比如:实行兵将分离的政策,带来了将帅无权,指挥不灵,以致军队战斗力削弱的弊病,虽然北宋政府后来豢养了百余万军队,却阻挡不住辽、西夏的侵扰;由于各级政府权力的分散,形成了叠床架屋的官僚机构,官吏众多行政效率低;财权过分集中,造成地方上财政拮据,物质基础薄弱。凡此种种,为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参考资料]

邓小南(试论北宋首期任官制度的形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近年来宋史研究的新进展》,《中国史研完动5204年第9期;《末代政治更研究的“再出发”》。《历史研究)2009年第6期。

4《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教案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汉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 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的编写依据,是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学习要点。相关学习要点的表述为:“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汉至元,时间跨度大,内容繁多,平铺直述,线索难以清晰,特点不易突出。基于这种考虑,课文子目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考虑,紧密联系上一课学习要点的内容:“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承上启下地设置了“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演进”两个子目。讲清楚这两个子目,学生既复习了始皇帝来历的旧知识,又了解了更多的关于皇帝制度在汉元期间的沿革变化以及君主专制一步一步演进的大致脉络;既能重温有关郡县制建立初期的史实,又能熟悉从汉至元郡县制度曲折发展的历程,进而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在汉元间的发展状况,分析中央集权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利与弊。讲清这两目,就能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最主要内容,进而也能从中找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最大的特点,即: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学习本课,需要掌握推恩令、藩镇割据、行省制度、丞相、三省六部制、察举制、科举制等名词与概念,了解汉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加强对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解,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并进一步认识其对中国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提高分析中国国情的深刻历史洞察力。 本课引言讲述的是有关西汉“七国之乱”的一段史实,揭示了西汉初年中央集权与地方封国分权之间存在矛盾。教师可利用引言向学生提问,平定七国之乱后,地方分权的问题是否得到彻底解决?如果没有,汉景帝的后继者又是如何去削弱封国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的?汉以后的各代王朝,又是如何面对地方分权问题的。以此导入新课。 【强烈建议本课与第四课合并讲授,并且重组教材内容,按照通史顺序穿插“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子目,以形成整体印象】 一、秦朝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续上节)回顾: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组成部分: 1.皇帝制度 特点:皇权独尊、大权总揽、皇位世袭、至高无上 2.三公九卿制 构成:(略) 特点:以皇权为中心;中央官吏相互配合、互相牵制,大权集于皇帝手中 3.郡县制 实行的原因:吸取历史教训,防止国家分裂;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构成:(略) 二、汉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1.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开创“中外朝”制度 ①“中外朝”制度 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但又有所变化。

汉武帝中央集权措施

经过汉初七十年的恢复和发展,到公元前一四O年汉武帝即位以后,西汉王朝达到了空前繁荣的阶段。汉武帝继承文景之治造成的富强国势和安定政局,对内加强皇权巩固统一,进一步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继续打击地方割剧势力 推恩令:汉武帝于公元前一二七年(元朔二年)采纳中大夫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 左官律:后来,汉武帝又“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汉书》卷一四《诸侯王表》)。“左官律”规定,凡在诸侯王国任官者,地位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吏,并不得进入中央任职。 “附益法”:严禁封国的官吏与诸侯王串通一气,结党营私,以达到孤立诸侯王的目的。 这样才最后解决了皇胡同王国的矛盾,使中央集权体制全面巩固下来,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割据的局面。 2、打击地方豪强。 西汉前期,随着封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各地豪强势力大为膨胀。对于这种地方豪强势力,汉武帝采取了限制和打击的政策,一方面继续推行汉初以来迁徙豪强的办法,把他们迁到关中,置于中央政府控制之下;另一方面利用以严酷著称的官吏诛杀豪强。 公元前一O六年(元封五年),分全国为十三部(州),每部(州)派刺史一人,于每年秋天巡行郡国,按“六条问事”的职权,监督郡国,第一条就是对“强宗豪右”的限制。通过上述措施,地方豪强势力受到了一定的打击,有的甚至倾家荡产。 此后,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 3、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提高皇权,采取了限制丞相权力的措施。与此同时,还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待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这样,在朝宫中有了“中朝”(或称内朝)和外朝之分。中外朝的形成,显示了统治权力的高度集中。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扩大西汉王朝的统治基础,汉武帝颁行了一套新的选用官吏制度(其一为察举制。其二为“征召”之制。其三,博士弟子,考试成绩优异者,也可入仕),注意选拔入才,充实官僚机构。汉武帝在广开仕途的同时,又采取措施,加强了地主阶级专政的重要工具--军队和法律。 4、加强中央集权的财经措施。 汉武帝时期,在财政经济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加强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以解决由于战争和宫廷奢侈生活所造成的经济困难。其主要措施是:(一)改革币制,把铸币权收归中央,通行五铢钱。(二)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政策。(三)算缗和告缗。 上述各项措施的实行,限制和打击了富商大贾、豪强、贵族的经济势力,增加了西汉政府的财政收入,暂时解决了由于战争和奢侈浪费所造成的困难,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势力,巩固了地主阶级专政。 5、独尊儒术 汉武帝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措施,加强封建专制主义,而且在思想上也加强了统治。 汉初经过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地主阶级的统治已经巩固,社会经济有了新的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新人教版必修1考点汇总:考点5.2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精讲考点汇总表 【原题再现】为解决下图所反映的问题,当时政府所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郡国并行制 B.设立中朝 C.颁布“推恩令” D.设立藩镇【答案】C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 ○○○ 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1.背景:

(1)汉初推行郡县制,并分封同姓子弟做诸侯王驻守各地。 (2)诸侯国与中央矛盾激化,导致“七国之乱”。 2.措施: (1)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 (2)酎金夺爵,废诸侯 (3)设刺史,监察地方 3.影响:削弱诸侯王实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汉武帝时期中央与地方的斗争中,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关于汉武帝集权措施的相关内容的考查,一般以呈现新材料为主,综合考查内阁制等相关知识,难度不大,考生要分析和理解相关概念、具体内容、影响等相关知识即可。 1.有学者在研究汉朝制度变革时指出:如果天下是块大奶酪的话,在一定时期内,奶酪的大小不变化,那么参与分这块奶酪的人越多,每个人得到的奶酪就越少,也就意味着参加分配的人实力就越小。这里所描述的制度变革是 A. 郡国并行制度 B. 郡县制 C. 推恩令 D. 察举制度 【答案】C 1.下列措施中有利于限制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是 ①汉初郡国并行制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③唐中期设节度使④宋太祖派文官做地方官 A. ①②③ B. 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汉初郡国并行制最终导致了汉代的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故排除①;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最终有效的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②;唐中期设节度使最终导致了唐末的藩镇割据,严重威胁到了中央集权,故排除③;宋太祖派文官做地方官,就防止了武将专权的弊端,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④;综上所述,这一题的正确答案为B。 2.黄仁宇在论及西汉的统治政策时写道:“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这里“‘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是指 A. 郡县制 B. 封国制与郡县制并存 C. 行省制度 D. 州郡县三级交错管理 【答案】B 3.班固在《汉书》中记载:司隶校尉盖宽饶“刺举无所回避” , “公卿贵戚及郡国吏徭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京师为清。”这可以佐证 A. 刺史设置有助于加强君主专制 B. 郡国并行危害了中央集权 C. 察举制度有利于选拔司隶校尉 D. 监察制度有利于京畿稳定 【答案】D 【解析】司隶校尉是地方的监察官员,侦察揭发不法行为,不回避权势,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不是加强君主专制,故A项排除;郡国并行是汉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在材料中无体现,故B项排除;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排除;材料反映了司隶校尉在京师不避权贵、严格监察使得在京师的权贵畏惧,有利于京师地区的稳定,故D项正确。 每道试题20分,总计100分 1.汉高祖刘邦灭异姓王后,大封刘姓诸王,立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明初朱元璋将除太子之外的23个儿子和1个从孙都封为藩王,以“藩屏帝室”。血缘分封的长期存在说明了 A. 有利于中央集权和政权的长期稳定 B. 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表现形式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第五章第二节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 的加强 [基础知识]北宋建立统一局面的局部完成中央集权的加强科举制度加强 [基本理论] .北宋政权的建立是顺应了五代十国时代的统一趋势,符合广大人民的心愿;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维护了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但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后果; .北宋科举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的政权基础,同时加强了中央集权。 [能力培养] .分析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和影响,提高学生综合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指导学生阅读文献,提高学生阅读史料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重点难点]北宋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与影响评价。 [教具教法]插图,地图。讲述,列举,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自讨论五代十国时期孕育的统一因素有哪些?导入。一

是人民渴望统一;二是后周世宗改革加强了国力,后期经济的发展;三是统治者自身努力与准备。 提示同学注意,宋代周,与历史上哪一事件极为相似? 历史上隋代北周,一是权臣夺权;二是夺权前前代曾经经历重要的成功的改革,加强了国力;三是取代前前代已经统一了北方;四是都发生在我国政治的中心地区北方;五是改变后统治者都很有作为,尤其是创立了一系列制度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建国初的统治者都与我国古代史上重要的制度──科举制有关。 宋建立后,中国物质文明进入了一个划时代的新阶段。货币的扩大,火药武器的发明,罗盘针的运用于航海,炼铁高炉的发明,水力纺织机的发明,造船技术的发展,都出现在宋朝。 宋,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传统科技呈现巅峰状态。政治上,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一、北宋建立与分裂局面的结束 .陈桥兵变。960年,后周统领禁军的大将赵匡胤,东京东北的陈桥驿,建立宋,年号建隆,定都东京,是为宋太祖。 .结束分裂局面。战略方针为“先南后北”和“先易后难”,基本削平南方割据势力。979年,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浅谈汉武帝的历史地位和功绩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浅谈汉武帝的历史地位和功绩 分校(工作站)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专业会计专科 学号 1361001459766 学生姓名李娟 2014 年 06 月

摘要 当代伟人毛泽东非常欣赏汉武帝,称其“倒是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已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总而言之“他所开创的局面后人无法继续”。前人的评价充分肯定了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的业绩。然而,正如美国学者享德里克·房龙所说:“对任何一件历史问题都不可能有确定的答案,每一代人都必须重新奋斗。”本人在此将竭尽驽钝,对汉武帝功绩略述一二。汉武帝的丰功伟业可简单用“文治武功”四字概括,其卓越的功绩在于承前启后,独具开创性,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关键词:汉武帝汉代政治帝王形象攻击卓越

浅谈汉武帝的历史地位和功绩 《汉书》中称赞汉武帝:“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清人赵翼在书中说:“武帝驾远驭……史称雄才大略,固不虚也”。西汉是强盛的一代,而汉武帝在位五十余年更使它登上了鼎盛高峰。汉武帝刘彻(前157年—前87年),幼名刘彘,是汉朝的第五代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祖刘邦的曾孙,其母是皇后王娡。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汉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谥法》说“威武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均有建树,功不可没,充分展示了他勇于开拓、奋发进取的雄才大略,因此受到了历代史学家对他的充分认可和赞叹。在国家治理方面他顺应时代的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政治制度,调整经济政策确立主流统治思想,促使封建制度基本成熟和定型。 一、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消除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对立 汉初高祖比较周与秦的制度,认为秦亡是因用郡县之治。文帝时经过“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软弱措施没有收到明显的效果。景帝时,王国问题更为严重,御史大夫晁错针对当时的政治危机,提出了严厉的“消藩”主张,认为诸王“消之亦反,不消亦反。消之,其反亟,祸小。不消,反迟,祸大”,最后引发吴、楚七国之乱。七国之乱的爆发和最终的平叛,是西汉王国割据势力恶性发展的结果。虽然中央免除了地方王国的行政权力,规定诸侯王不再治民,消减了王国官吏,但王国在地方的势力依旧很大,他们的存在是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如何进一步削藩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是汉武帝在政时期所面临的迫切的政治问题。鉴于前朝的教训,为进一步削减地方王国的势力,强化皇权、巩固国家统一,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强干弱枝的积极措施: (一)针对地方诸侯的权力划分政策 针对地方王国诸侯,汉武帝继续推行汉景帝时实行的将王国任用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的政策,并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

第二节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第二节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1.北宋派文臣做知州,设转运使、通判的实质是 A.削夺朝中大将的兵权 B防止“陈桥兵变”重演 C加强皇权 D.防止分裂割据 2.(09浙江)右图是一副残缺的古代“地方结构示意图”。请根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 映的朝代是 A.唐代B.宋代 C.元代 D.明代 3.(09年四川)中央和地方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 的重要问题。下列措施中属于通过经济手段防止地 方割据的是 A.颁布附益之法 B.设置转运使 C.推行募兵制度 D.实施行省制度 4.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 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降低将官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 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5.出于与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相类似的目的,北宋采取的措施是 A.设三司使、枢密使、参知政事 B.设转运使 C.让文官做知州,并由通判监督 D.“杯酒释兵权” 6.北宋设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使是以下哪一矛盾的结果 A.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B.中央官吏中文臣和武将的矛盾 C.中央政府和广大人民的矛盾 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7.(09年上海)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 官制度是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8.(2019海南历史)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一贯做法,宋代 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A.决策权 B.行政权 C.军政权 D.财政权9.北宋军事布置上,最能体现其“内外相制”目的的是 A.削夺朝中大将兵权 B.解除节度使的权力 C.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D.禁军分别驻守京师和地方 10.(08宁夏)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 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11.王彦超及诸藩镇入朝,帝(宋太祖)宴于后苑,酒酣,从客谓之曰:“卿等皆国家宿旧, 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也。”彦超喻意,即前奏曰:“……乞骸骨,归丘园,臣之愿也。”太祖之“意”是 A.准备赏赐开国宿旧 B.鼓励诸藩为国操劳 C.表白歉意,抚慰群臣D.暗示他们自解兵权 12.(08海南)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是 A.秦朝的御史大夫 B.汉朝的刺史 C.唐朝的节度使 D.宋朝的枢密使 13.下列对宋太祖的各项评述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结束了五代政权更替频繁B.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C.解决了大将拥兵自重问题D.解决了节度使权重的问题 14.“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兵;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关于以上内容说法正 确的是①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②此规定出于宋代③其直接目的是防止武将专权④从根本上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15.北宋初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从最初目的看,产生的最重要的积极作用 A.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 B.有利于抵抗少数民族的进攻 C.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D.消除了北宋积贫积弱的祸根 16.北宋过分集权所带来的主要后果是 ①政府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下②官员冗滥,国家财政开支庞大③军队指挥不灵,战 斗力下降④地方上财政困难,物质基础薄弱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③ D.①②③④ 17.中央集权的加强,政府的官俸和军费开支越来越大,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由此应得 出的教训是 A.机构改革必须增加财政开支 B.扩大国家机器是改革的有力保证 C.改革必须重视精兵简政 D.加强中央集权必须扩大政府机构和军队 18.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及矣”。 材料反映了当时统治者 A.渴望恢复幽云地区 B.崇武抑文 C.委派文官主持军备 D.重文轻武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第12课汉武帝巩固的大一统王朝 金丝峡镇初级中杨丹丹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背景,列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并分析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相关图片、史料等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利用图例来理解“推恩令”,学会对比同类事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从思想上使秦始皇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下来。汉武帝大一统局面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教材分析】《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是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讲述的是汉武帝对大一统王朝的巩固,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是秦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延续,这为以后学习唐宋元巩固中央集权打下了基础,教学中结合相关图片、图例、相关史实等,引导学生从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等方面来分析概括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最终使西汉王朝达到鼎盛。 【教学重点】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及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教学方法】探究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猜一猜,想一想 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 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 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 师提问:这里的他是谁?学生回答:汉武帝。 师述:汉武帝有什么功绩,才会得到如此高的评价?他又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这节课。 二、学习新课 (一)解释什么是“大一统” 单纯指地域统一作为概念,更多指中央加强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统一的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二)“推恩令”的实施

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第14课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常州市新北区实验中学万志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下列基础知识:中央集权统治的确立、郡县制、皇帝、三公、交通的畅达、文字、货币、度量衡的统一、小篆和隶书、圆形方孔钱、焚书坑儒、万里长城、灵渠。 通过阅读和理解课文及有关课外书籍,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通过对秦始皇和他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的了解,逐步培养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思考“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懂得综合分析问题的重要性,知道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前预习,阅读课文内容并编写出总结课文内容的歌谣;在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课文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开展讨论;课后每位学生完成一篇历史小论文的写作。通过上述活动,培养主动学习,并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学习的习惯,并能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的去探究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秦始皇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他所采取的一系列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对以后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废分封,立郡县 难点:中央集权制的概念 三、课前准备: 学生围绕本课的活动建议进行预习并写好小论文《我看秦始皇》; 学生自编自演短剧《关于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争论》; 教具:投影片“秦始皇画像”、“秦朝行政简表”、“统一文字表”、“田畴异亩……文字异形”、“秦长城示意图”;灵娶的录像片段;战国时期各国使用的货币实物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了六国,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可是统一后秦朝十来年就灭亡了,秦始皇的暴政更是招徕后世不尽的骂名。但秦始皇真的无一可取吗?不是的。就在这短短的十几年中,秦始皇建立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统一的成果,这些措施甚至对我国未来二千年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完这一课,我们就能对秦始皇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评价。(二)新课讲授 一、政治方面:“废分封,立郡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 1.皇帝称号的确立 师: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制订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他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比以前传说中的三皇五帝都要强,王这个称号已不能显示自己的主尊地位,于是把“三皇”的“皇”字和“五帝”的“帝”字取来,组成“皇帝”的称号。这个称号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直到清朝灭亡。当时嬴政自称始皇帝,后代依次称二世、三世,以至千秋万世。皇帝的权利至高无上,一切事务都由皇帝说了算。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中央集权制度的起源及发展与消亡 摘要:两千多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政治实践活动中的有益成果,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结晶,其中皇帝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中的奇葩。它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官僚体制与行政管理、文化教育等整个中华文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君主集权、巩固、发展、封建制度确立 1.初步形成 战国时期是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增长的一个高峰期、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为适应新兴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一些诸侯国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其中处于西北边陲的秦国在秦孝公时期,通过商鞅变法使国家开始有了专制主义的趋势。这为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了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韩非子在他的论著中认为:当今社会局势混乱,割据势力强大,需要君王统一国内一切力量来维护统治,这便需要有一个权力集中的政府来辅助君王统治国家,扩大领土。同时农业自然经济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作为社会中主要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地主而言,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镇压农民的反抗,来维护自己对土地的所有权。秦国成为第一个将中央集权付诸实施中央集权措施的国家。这也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 秦朝正式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 ①皇帝制的初步实行。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得知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已不足以显示他的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地位,于是更改名号,把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为一,号称“皇帝”。从此,“皇帝”便成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此外,还规定皇帝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规定皇帝第一代称始皇帝,后世以二世、三世计,以至“传之无穷”。这些规定都表明皇帝地位的神圣和权力的至高无上。 ②中央机构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政务、军事和监察。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相互制约,都直接为皇帝负责,使权力集中于皇帝一身。三公之下设九卿,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袭。 ③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在地方行政机构上,秦始皇彻底废除了古代的分封制度,把战国时期已经实行的郡县制推行到全国。郡设郡守、郡尉和监御史,分别掌管政务、军事和监察。一郡之内辖若干县,县设县令或县长,此外还有县尉、县丞,构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机构。 这样的制度,既包括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包括对地方各级官吏和百姓的控制,从而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秦始皇所创立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基本上被后代的封建统治者所沿用。这对战国前的分封制来说是一大进步;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习题

第15课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明朝建立的时间为 ( ) A.1351年 B.1368年 C.1399年 D.1421年 2.元朝灭亡是在 ( ) A.1368年 B.1399年 C.1402年 D.1421年 3.明太祖时期的特务机构叫 ( ) A.都指挥司 B.按察司 C.锦衣卫 D.东厂 4.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是在 ( ) A.诸子百家 B.三通四史 C.唐诗宋词 D.四书五经 5.燕王朱棣打着“靖难”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靖难”的含义是 ( ) A.最大的困难 B.平定祸难 C.灾难的核心 D.克服困难 6.明朝迁都到北京时的皇帝是 ( ) A.明太祖 B.建文帝 C.明成祖 D.嘉靖帝 7.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表现有 ( ) A.①③B.②④ C.②③ D.①④ 8.下列哪一项措施不利于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 ) A.废除丞相 B.设立特务机构 C.分封藩王 D.八股取士 9.北京有“明十三陵”,却没有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那么朱元璋的墓在哪 里? ( ) A.安徽凤阳 B.江苏南京 C.河南开封 D.浙江杭州 10.朱棣登上皇位的过程,与下列哪位封建帝王相似 ( ) A.东汉光武帝刘秀 B.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 C.唐太宗李世民 D.宋太祖赵匡胤 二、填空题 1.1368年,朱元璋以为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年号洪武。朱元璋就是明太祖。燕王朱棣因“”的胜利夺取皇位,年号永乐,他就是明成祖。 2.明太祖为了加强君主权力,在地方废除,设立直属中央的,明

成祖为了加强君权,继续执行政策。 3.为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朱元璋设立,明成祖设立,由皇帝亲信的宦官统领。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4.明成祖朱棣改为北京,于年将都城从迁到北京,以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三、材料解析题 1.阅读下列有关“靖难之役”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明太祖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实行分封制,把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分封在腹里和边境,以“慎固边防,翼卫王室”。明初建都南京,远离塞北,北元(蒙古)势力时常出没塞下,构成对明朝的威胁。明太祖晚年对开国功臣宿将很不信任,让有才干的几个儿子镇抚北方诸塞,主持军务。……(诸王)都是“据名藩,控要塞,以分制海内”。每王食粮万石,辖军三护卫,有兵一万六千人,而燕王朱棣更拥兵十万,宁王朱权镇守大宁,“带甲八万,革车六千”……1398年明太祖病死,长孙朱允蚊继位,是为建文帝。时诸王势焰,建文帝怕尾大不掉,便和大臣齐泰、黄子澄商计削藩。建文帝采取黄子澄的建议,先削几个力量较弱的亲王的爵位,然后再向力量最大的燕王朱棣开刀。 ——文科教材《中国古代史》下册1.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要实行分封藩王的政策? 2.建文帝为什么采取削藩政策?结果怎样? 3.明朝初年分封藩王问题,最终是怎样解决的? 四、列举题 试列举明朝前期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具体表现。 五、问答题 明朝时期,科举制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好不好?为什么?

中国中央集权演变表格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中央集权演变表格 篇一: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史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史 一、含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指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并通过军政官僚机关管理、控制国家的政体。包括皇帝制、官像政治和中央集权等方面,其基本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皇权不可转让,皇位实行世袭,君尊臣卑等。皇权愈来愈尊,臣民愈来愈卑,是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 二、演变历程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化: ①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新兴地主是在春秋时期铁制农具的出现和牛耕技术发展前提下形成的)、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为适应新兴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这为

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②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并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它既包括皇帝对中央百官的 控制,又包括对地方及各级官吏及百姓的控制,从而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 了一起,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这对战国前的分封制来说是一大进步;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基础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秦始皇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太尉是管军事的,这样设置有利于分 散相权加强皇帝的权力,在地方设置了郡县制) ③西汉巩固: 西汉建立后,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面临严峻的挑战。为解决王国问题,景帝在削藩的基础上,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武帝时,又颁布了推恩令及其他举措,解除了王国的威胁。武帝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终于找到了一种最适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5课、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导学案

第15课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导学案 学习目标 识记明朝的建立;归纳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了解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强化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阅读课文做下题 1.明朝的建立:朝末年,政治腐败,灾害频繁。导致农民起义,年初,以为都城,改称,建立朝。 2.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①在地方:废除,设立直属中央的,分管政、和政。 ②在中央:废除,撤销,由、、、、、 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负责。全国的大权,都集中到了手里。 ③建立:机构------ 。④科举制:利用“”,束腹人民的思想,加强君主的统治。 3.靖难之役: ①.背景:为了巩固统治,先后把众多的子孙封到各地做藩王,授予大权。死后,继位的看到藩王的势力日益膨胀,对自己构成严重威胁,下令实行。 ②.过程:在削藩的过程中,北平的燕王,打出“”旗号,起兵反对,史称“”。 ③.结果:靖难之役以的胜利告终。称帝,他就是。 4.明成祖迁都: ①时间: ②迁都:(改北平为) ③目的:加强对的控制。 5.明成祖强化君权的措施: ①继续执行政策。 ②在锦衣卫之外,增设特务机构,由皇帝亲信的宦官统领,以加强对臣民的 和。 达标测试 1.秦朝的“丞相”一职最终被废止的朝代是() A.唐朝 B.北宋 C.元朝 D.明朝 2.明朝的东厂厂公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最有名的东厂掌印太监魏忠贤甚至有“九千岁”之称。这表明 A.东厂厂公只对皇帝负责B.东厂是明朝的司法机关 C.东厂常用刑具有18套D.东厂厂公导致明朝灭亡 3.明太祖时,全国重大军政事务都由他亲自处理,忙得不可开交。这是因为他废除了A.锦衣卫 B.行中书省 C.三司D.丞相 我国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废除于( ) A.秦朝B.汉朝C.唐朝D.明朝 4.(2015·汕尾)据史书记载,明初朱元璋为解决君相之争,对丞相胡惟庸吵架灭族,并对行政制度作了重大改组。“重大改组”体现在() ①设立锦衣卫②设立军机处③设立驻藏大臣④废除宰相制度 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③④D.①④ 5.(2015·永州)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写道:“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这一现象说明( ) A.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B.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C.设立了锦衣卫、东厂D.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6. (2015·梅州)明朝时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和清朝时设立军机处,其主要目的都是( ) A.加强中外交往 B.促进经济重心南移 C.加强君主集权 D.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最新高中历史-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精品

第二节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中央集权的强化;科举制的发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及影响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符合了广大人民的愿望,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3.北宋科举制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封建政权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教学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 1.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 ①时间:960年; ②地点:东京东北的陈桥驿 ③人物: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兵变,他手下的将士把一件黄袍披在赵匡胤的身上,拥 立他做皇帝,史称“陈桥兵变”。 ④结果: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①宋太祖: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进行统一南北的战争,基本 上削平了南方的割据势力。 ②宋太宗(宋太祖的弟弟):979年,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 的分裂局面。 二、中央集权的强化 1.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 ①唐朝后期由于藩镇势力的扩张,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 ②赵匡胤建立宋朝时,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③赵匡胤本人是通过“陈桥兵变”当上皇帝的。 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集中军权 ①宋太祖解除禁军(国家正规军)将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 ②陆续削减节度使的实权,使其徒有虚名; ③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

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第13课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了解中央集权统治的确立、郡县制、皇帝、交通的畅达、货币和度量衡的统一、小篆和隶书、圆形方孔钱、万里长城和焚书坑儒等知识点,培养归纳、分析与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多媒体课件教学,史料分析,师生互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巨大影响奠定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制度基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重点与难点〗 重点:废分封,立郡县 难点:理解中央集权制的概念 〖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秦朝疆域,想一想,面对空前广阔的疆域,秦始皇该采取怎样的办法来统治这个国家呢? 一、废分封,立郡县 秦王烦恼(一):如何有效加强统治,把权力控制在自己手中? 1.“王”的称号不能彰显统一的功德,换什么称号?改称“皇帝”,权力至高无上。找哪些帮手治理国家?三公: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学生归纳三公职能,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2.地方上采用什么方式统治?展示材料,丞相王绾主张用分封制,李斯反驳,主张用郡县制,秦始皇“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王侯”,采用郡县制。讨论比较两者不同,分封制以血缘为纽带,世袭官职,郡县制以地域划分,官员由朝廷直接任免,地方长官是郡守、县令(长)。总结政治上实行中央集权制度,从中央到地方用脉络图加以展示。 3.影响:此后历代王朝基本沿用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 二、车同轨,书同文 1.秦始皇的烦恼(二):展示虚拟小故事,发现统一后仍存在的问题,道路不通、文字不通、钱币不通,度量衡不通。如何解决?引发思考。 2.统一车轨,修建驰道,开凿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流域,搞好交通。 3.统一文字,展示七国文字,统一为小篆,促进政令统一、文化传播与发展。后有隶书,简单回顾文字发展过程。 4.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为经济措施。

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作业

第15课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作业 明初废丞相、设三司() A.通过分散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的权力 B.提高了地方各级的行政效率 C.有利于加强边境地区的军事防御力量 D客观上减轻了对人民的压迫 雍正帝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设立了一个机构,这个机构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机构成员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这一机构是() A.布政司 B.按察司 C.都司D军机处 如果把“锦衣卫.东厂和西厂”“军机处”“文字狱”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则这个单元的主题应该是( ) A.特务统治的强化 B.思想控制的加强 C.文化专制的强化 D.专制集权的加强

隋唐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发展 1、在中央,设三省六部,以三省最高长官为宰相。 2、在地方,把原来的州、郡、县三级,减为两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到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武则天开始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把诗赋变为进士主要考试科目。 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将中央权力一分为三,中书省门下省掌管行政,枢密院掌管军 事,三司掌管财政 2、上实行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 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 2、地方设10个行中书省 3、西南设土司制度。 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1、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都直属中央; (2)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全国军政大权集于皇帝一人; (3)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监督臣民;

高考汉朝历史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高考汉朝历史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时期,封建国家的国势已相当强大了。可是当时有三大问题存在。一是诸侯王尚有一定的政治、社会势力,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二是土地兼并严重,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在发展;三是匈奴不断入侵,两越不断制造事端,边境不宁。这三个因素促使汉武帝决心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1. 改革中枢体制 建立中朝 “中朝”亦称“内朝”主要是由皇帝身边的较低级的亲信官吏和侍从人员组成的决策机构。 西汉前期,丞相都由列侯充任,位高权大。汉武帝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加强自己的权力,就重用身边的人员,于是尚书令一职日益重要。尚书令原是少府的属官,为皇帝管章奏文书。此时,大臣们的章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先送尚书台(尚书令的官署)。武帝又选用一些有才能的士人为郎,加以侍中、给侍中、常侍等头衔,出入宫廷,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中朝”。原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中央政府为“外朝”。从此以后,尚书台的权力日重,大臣要参预中枢,必须加“领尚书事”或“平尚书事”的头衔。“中朝”是皇帝身边的御用工具。 设置刺史:秦朝于每郡置监御史一人,以监察地方。西汉初,省废。武帝时,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于元封五年(前106年),分全国为十三个州部(监察区),每个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刺史“以六条问事”,一条是监察“强宗豪右”,五条是监察郡守、尉和王国相。征和四年(前89年),又于首都所在地设司隶校尉,掌纠察京师百官(三公除外)和三辅(京兆、冯翊、扶风)、三河(河东、河内、河南)、弘农七郡。 这套监察制度比秦朝的监察制度严密得多,进一步加强了皇帝对整个官僚机构的控制。

教案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教案·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欧秀娟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陈桥兵变;北宋的建立;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作用及影响;北宋科举制的发展。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2、北宋政府通过加强中央集权有效地防止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兵强马壮者”混战不休的局面,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3、北宋科举制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政权基础,同时又加强了中央集权。 三、要求培养学生能力 1、通过对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作用的讲述与分析,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文献,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关信息,提高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准备 利用投影仪等电教工具,有条件可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加大课堂容量。 教学要点 一、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 1、陈桥兵变 2、北宋的建立 3、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二、中央集权的强化 1、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集中军权 (2)集中行政权 (3)集中财政权和司法权 2、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和影响 三、科举制的发展

教学思路 北宋统治者获取政权的途径与五代时期其他统治者有许多相似之处,却没有重蹈覆辙,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采取了加强中央 集权的措施。所以本节课就须重点围绕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 具体措施、作用与影响展开。在学生阅读、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一 个个问题,层层相扣、适时点拨,努力贯彻面向全体的原则,鼓 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唐末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也,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它奇巧也,惟削夺其权,制其 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这段话出自司马光《涑水纪闻》,反映的是宋太祖召见大臣赵普,向他提出两个问题:一是唐末以来,战争连年不断的原因; 二是要战事平息,使赵氏天下长久有何办法?对此赵普做了以上 的回答。 设问一: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提出了哪些解决的措施? 设问二:为了“夺权、制钱、收兵”,宋初统治者又是怎样做的呢? 设问三:宋太祖采取赵普的建议后,是否真达到“天下自安矣。” 师:请同学带着三个问题来学习本节知识。由于北宋历史纷繁 复杂,头绪众多,我们对教材重新整合,分为政治、经济、民族 关系三大部分,本节课主要学习第一部分:北宋的政治。由此导 入新课。 一、“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一目 1、北宋的建立 师:设问一:北宋建立其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它发生于何时?定都何处?被黄袍加身的人物是谁? 生:陈桥兵变。960年,后周统领禁军的大将赵匡东京东北的陈桥驿。建立宋年号建隆定都东京。他就是历史上的宋太祖。 师:设问二:北宋建立的方式与西汉、唐朝有何不同? 通过对知识的回忆比较,师生共同归纳:西汉、唐朝是借农民战争之机建立的,而北宋王朝是通过兵不血刃的兵变而建立的,社会未经大的动乱。 师:设问三:北宋的建立,标志着五代十国中哪一部分历史的终结?(五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