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氨酯泡沫塑料高化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聚氨酯泡沫塑料——高化实验报告

聚氨酯泡沫塑料——高化实验报告

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制备2011011743 分1 黄浩一、实验目的1. 了解制备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反应原理。

2. 了解各组份的作用及影响。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是使用聚醚与异氰酸酯扩链生成预聚体,并利用水和异氰酸酯的反应来发泡并进一步延长分子链,最终生成多孔松软的发泡塑料。

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合成可分为三个方面:1. 预聚体的合成。

由二异氰酸酯单体与聚醚330N反应生成含异氰酸酯端基的聚氨酯预聚体。

2. 发泡与扩链。

在预聚体中加入适量的水,异氰酸酯端基与水反应生成氨基甲酸,随机分解生成一级胺与CO2,放出的CO2气体上升膨胀,在聚合物中形成气泡,并且生成的一级胺可与聚氨酯、二异氰酸酯进一步发生扩链反应。

3. 交联固化。

游离的异氰酸酯基与脲基上的活泼氢反应,使分子链发生交联形成体型网状结构。

在本实验中,合成的是软质泡沫塑料,交联反应相对较少,但也存在。

聚氨酯泡沫塑料的软硬取决于所用的羟基聚醚或聚酯,使用较高分子量及相应较低羟值的线型聚醚或聚酯时,得到的产物交联度较低,制得的是线性聚氨酯,为软质泡沫塑料;若用短链或支链的多羟基聚醚或聚酯,所得聚氨酯的交联密度高,为硬质泡沫塑料,伸长率小于10%,复原慢;此外还有半硬质泡沫塑料,性能在上述两种之间。

除了软硬之外,泡沫塑料还有开孔和闭孔之分,前者类似于海绵,具有相互联通的小孔结构,而后者则是由高聚物包裹起来的气囊所构成。

在发泡塑料中,多孔结构可以由聚合本身放出,也可以加入发泡剂,如碳酸氢铵、挥发性溶剂,或者直接在预聚物中吹入气体。

聚氨酯属于聚合反应本身产生气体,异氰酸酯可以与任何带有活泼氢的物质反应,当与水反应时,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有机胺类,后者会继续与异氰酸酯反应,即扩链。

在泡沫塑料的制备过程中,也会使用催化剂,二价的有机锡、锌盐或三级胺,都能活化异氰酸酯。

聚氨酯泡沫塑料有三种制备方法,分别是预聚体法、半预聚体法和一步法,前两者是先聚合、扩链生成预聚体,再进行发泡、交联等,适于制备硬质泡沫塑料。

聚氨酯泡沫材料动态热力学性能试验

聚氨酯泡沫材料动态热力学性能试验

聚氨酯泡沫动态热力学性能试验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形态变化主要用二个热力学转变温度来描述,结晶熔融温度T m 和玻璃化转变温度Tg。

结晶熔融温度Tm是结晶高分子材料结晶微区熔融的温度,玻璃化转变温度Tg是无定形高分子材料非结晶微区由无定形-高转变为玻璃态-脆性,刚性及硬度升高时的温度。

完全非结晶高分子材料只呈现一个玻璃化转变温度,完全结晶高分子材料只呈现一个结晶熔融温度。

半结晶高分子材料即呈现玻璃化转变温度又呈现结晶熔融温度。

当高分子材料处于玻璃化转变区时,高分子材料可将机械能最大限度地吸收并转变为热能,因为此时高分子链段运动可同时包括10-50个碳原子相邻分子的协同运动和分子键转动。

伴随高分子材料这些分子级变化,高分子材料热容量,体积杨氏模量和剪切模量将发生变化。

通常可采用以下常规方法测量高分子材料玻璃化转变温度(1)通过 DTA 或 DSC 测量高分子材料玻璃化转变温度时的比热。

DSC 测试方法主要有两类:a.热流量测试仪图3.7:圆筒测试法-Calvet样品参照物图3.8:碟片测试法- Boersmab .能量补偿测试图3.9:能量补偿测试-DSC(2)通过 (TMA) 热力学分析仪 测量高分子材料玻璃化转变温度时的热扩展性样品 参照物加热炉,温度控制Q FS. Q SR. Q RF. T S T SR T R加热 控制 温度 调整 T(t)炉温保持不便Probe Referenz加热 温度 加热温度图3.10:TMA 热力学分析仪(3)通过 DMA 动态力学分析仪或DTMA 动态热力学分析仪测量高分子材料玻璃化转变温度时的模量和损耗因子Tanδ。

图3.11:DMA 动态力学分析仪或排气炉冷却器动力进气夹具 加热炉Driving rod Z-tabl e振动器 频率发生仪样品Z-Table-驱动仪动力传感器 位移传感器该体系是类似体系组份但相对高密度样品。

图3.12:聚氨酯弹性泡沫体动态力学谱高分子材料玻璃化转变和高分子材料玻璃化转变温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实验1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制备

实验1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制备

实验1 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制备聚氨酯是由异氰酸酯和羟基化合物通过逐步加聚反应得到的聚合物。

它具有各方面的优良性能,因此得到广泛的应用。

目前的聚氨酯产品有:聚氨酯橡胶、聚氨酯泡沫塑料、聚氨酯人造革、聚氨酯涂料及粘结剂。

其中以聚氨酯泡沫塑料的产量最大,由于它具有消音、隔热、防震的特点,主要用于各种车辆的坐垫、消音防震材料以及各种包装用途。

一、二、实验目的熟悉多种不同密度软质和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制备方法,了解聚氨酯泡沫塑料发泡的原理。

对比软硬泡沫使用原料的不同,合理设计配方,掌握分析影响泡沫材料性能的工艺因素。

基本原理聚氨酯泡沫的形成是一种比任何其它聚氨酯的形成都远为复杂的过程,除在聚合物系统中的化学和物理状态变化之外;泡沫的形成又增加了胶体系统的特点。

要了解聚氨酯泡沫的形成,还须涉及气体发生和分子增长的高分子化学、核晶过程和稳定泡沫的胶体化学以及聚合体系熟化时的流变学。

聚氨酯泡沫的制造分为三种:预聚体法、半预聚体法和一步法。

本实验主要采用一步法。

一步法发泡即是将聚醚或聚酯多元醇、多异氰酸酯、水以及其他助剂如催化剂、泡沫稳定剂等一次加入,使链增长、气体发生及交联等反应在短时间内几乎同时进行,在物料混合均匀后,1~10秒即行发泡,0.5~3分钟发泡完毕并得到具有较高分子量一定交联密度的泡沫制品。

要制得泡沫孔径均匀和性能优异的泡沫,必须采用复合催化剂、外加发泡剂和控制合适的条件,使三种反应得到较好的协调。

在聚氨酯泡沫制备过程中主要发生如下反应。

1.预聚体的合成由二异氰酸酯与聚醚或聚酯多元醇反应生成含异氰酸酯端基的聚氨酯预聚体。

OCN R NCO + HO OH OCN R NH O O NH R NCOO O 2.气泡的形成与扩链异氰酸根与水反应生成的氨基甲酸不稳定,分解生成胺与二氧化碳,放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在聚合物中形成气泡,并且生成的端氨基聚合物可与异氰酸根进一步发生扩链反应得到含脲基的聚合物。

NCO + H2C OH NH2+CO2NH2 +扩链NHO3.交联固化异氰酸根与脲基上的活泼氢反应,使分子链发生交联,形成网状结构。

聚氨酯绿色发泡实验报告(3篇)

聚氨酯绿色发泡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聚氨酯绿色发泡材料的制备方法。

2. 掌握聚氨酯绿色发泡材料的性能测试方法。

3. 分析聚氨酯绿色发泡材料的性能,为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原理聚氨酯(Polyurethane,简称PU)是一种具有优异性能的有机高分子材料,广泛应用于保温、隔热、隔音、密封等领域。

绿色发泡聚氨酯是指采用环保型发泡剂、助剂等原料制备的发泡材料,具有低毒、环保、高效等优点。

本实验采用聚醚多元醇、异氰酸酯、发泡剂、催化剂等原料,通过化学反应制备聚氨酯绿色发泡材料,并对其性能进行测试。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聚醚多元醇:2000号- 异氰酸酯:MDI- 发泡剂:HFC-245fa- 催化剂:DABCO-40- 活性硅粉- 玻璃纤维2. 实验仪器:- 高速混合机- 压缩试验机- 拉伸试验机- 热重分析仪- 水分测定仪- 红外光谱仪四、实验步骤1. 按照配方比例称取聚醚多元醇、异氰酸酯、发泡剂、催化剂等原料。

2. 将称量好的原料放入高速混合机中,进行预混合。

3. 将预混合好的原料转移到反应釜中,加热升温至一定温度,加入催化剂。

4. 在反应过程中,观察反应釜内混合物的颜色、粘度等变化,调整反应条件。

5. 反应完成后,将产物倒入模具中,进行发泡成型。

6. 成型后的发泡材料在室温下放置一定时间,使其充分固化。

7. 对固化后的发泡材料进行性能测试,包括压缩强度、拉伸强度、导热系数、水分含量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压缩强度:实验制备的聚氨酯绿色发泡材料的压缩强度为0.6MPa,符合GB/T 8813-2005标准要求。

2. 拉伸强度:实验制备的聚氨酯绿色发泡材料的拉伸强度为0.4MPa,符合GB/T 528-2009标准要求。

3. 导热系数:实验制备的聚氨酯绿色发泡材料的导热系数为0.025W/(m·K),满足GB/T 10294-2008标准要求。

4. 水分含量:实验制备的聚氨酯绿色发泡材料的水分含量为2%,低于GB/T 8810-2005标准要求。

实验十软质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制备

实验十软质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制备

四、思考题
聚氨酯泡沫塑料的软硬由哪些因素决定?如何保证均匀的泡孔 结构?
二 、二氮杂双环[2,2,2]辛烷(DABCO) 或三乙醇胺 二月桂酸二丁基锡 硅油 水 烧杯、玻棒、纸盒(100×100×50mm)
35 g 10 g
0.1 g
0.1g 0.1~0.2 g 0.2g
三、实验步骤
(1)在一25 mL烧杯(1#)中将0.1g(约3滴)三乙醇胺溶解 在0.2g(约5滴)水和10g三羟基聚醚中。
实验10 软质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制备
一、 基本原理
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合成可分为三个阶段: (1)预聚体的合成,由二异氰酸酯单体与端羟基聚醚或聚酯反
应生成含异氰酸酯端基的聚氨酯预聚体。
(2)气泡的形成与扩链,在预聚体中加入适量的水,异氰酸酯 端基与水反应生成的氨基甲酸不稳定,分解生成端氨基与CO2,放 出的CO2气体在聚合物中形成气泡,并且生成的端氨基聚合物可与 聚氨酯预聚体进一步发生扩链反应。
(2)在另一50mL烧杯(2#)中依次加入25g三羟基聚醚、 10g甲苯二异氰酸酯和0.1g(约3滴)二月桂酸二丁基锡,搅拌均匀, 可观察到有反应热放出。
(3)然后在1#烧杯中加入0.1~0.2g(约10滴)硅油,搅拌均 匀后倒入2#烧杯,搅拌均匀,当反应混合物变稠后,将其倒入纸盒 中。
(4)在室温下放置0.5h后,放入约70℃的烘箱中加热0.5h, 即可得到一块白色的软质聚氨酯泡沫塑料。
(3)交联固化,游离的异氰酸酯基与脲基上的活泼氢反应,使 分子链发生交联形成体型网状结构。
聚氨酯泡沫塑料的软硬取决于所用的羟基聚醚或聚酯,使用较 高分子量及相应较低羟值的线型聚醚或聚酯时,得到的产物交联度 较低,为软质泡沫塑料;若用短链或支链的多羟基聚醚或聚酯,所 得聚氨酯的交联密度高,为硬质泡沫塑料。

聚氨酯发泡实验设计

聚氨酯发泡实验设计

聚氨酯发泡实验设计
方案:
将两份原料称量好后分别倒入500毫升的塑料(万华902型组合聚醚),和400毫升的塑料烧杯(万华2208型聚合MDI),然后放入35°C的水浴锅中预热20分钟待用。

将真空干燥箱升温至60°C保持恒温,将30(kimX300X30 mm的模具刷脱模剂放入干燥箱内预热20分钟待发泡。

准备工作结束后将黑料加入到白料的烧杯中,使用电动搅拌器迅速混合搅拌8s—15s左右至乳白色后,迅速倒入模具,模具盖上模具盖让原料在模具内自由发泡直至发满,然后将模具放入在室温熟化一个小时后放入ecrc干燥箱内熟化3个小时后脱模。

熟化72h后用其检测导热系数、密度等物性指标,而检测压缩强度、冲击强度用的试样用尺寸为lOOmmX lOOramX 50mm的模具制备,方法同上。

发泡聚氨酯塑料材质报告单

发泡聚氨酯塑料材质报告单

发泡聚氨酯塑料材质报告单发泡聚氨酯塑料是一种常见的塑料材料,具有轻质、隔热、隔音、吸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家居用品、汽车配件、建筑材料等领域。

本报告将对发泡聚氨酯塑料的材质特性、生产工艺、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材质特性1. 轻质:发泡聚氨酯塑料具有较低的密度,因此重量轻,适合制作需要重量轻的产品,如汽车零部件、家居装饰品等。

2. 隔热:由于其微孔结构,发泡聚氨酯塑料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常被用于保温材料、隔热材料等领域。

3. 隔音:发泡聚氨酯塑料的微孔结构使其具有较好的吸音效果,能有效减少噪音传播,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建筑等领域。

4. 吸能:发泡聚氨酯塑料在受到外力作用时能够吸收能量,因此常被用于制作缓冲材料、安全帽、护具等产品。

二、生产工艺发泡聚氨酯塑料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原料准备、混合、发泡成型等步骤。

1. 原料准备:发泡聚氨酯塑料的主要原料包括异氰酸酯、聚醚多元醇、催化剂、发泡剂等。

这些原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可形成发泡聚氨酯的前驱体。

2. 混合:将各种原料投入混合设备中进行充分搅拌,使其均匀混合。

3. 发泡成型:将混合均匀的原料注入发泡模具中,利用化学反应或物理膨胀等方式使其膨胀成泡沫状,最终形成发泡聚氨酯制品。

三、应用领域1. 家居用品:发泡聚氨酯塑料被用于制作家具、床垫、靠垫等产品,其轻质、隔热、隔音的特性使其成为理想的材料。

2. 汽车配件:发泡聚氨酯塑料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座椅、车门内饰板、仪表盘等部件,其吸能、隔音的特性提升了汽车舒适性和安全性。

3. 建筑材料:发泡聚氨酯塑料可用于建筑保温层、隔热材料、隔音材料等,可有效改善建筑的节能性能和室内舒适性。

发泡聚氨酯塑料具有多种优良特性,其生产工艺简单且广泛应用于家居、汽车和建筑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聚氨酯模型实验报告总结(3篇)

聚氨酯模型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制备聚氨酯模型,了解聚氨酯材料的特性,掌握聚氨酯模型的制备方法,并分析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二、实验原理聚氨酯是一种具有优异性能的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耐腐蚀性、耐磨性、绝缘性等。

本实验采用聚醚型聚氨酯预聚体和异氰酸酯为主要原料,通过浇注成型法制备聚氨酯模型。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聚醚型聚氨酯预聚体、异氰酸酯、催化剂、填料、脱模剂等。

2. 按照配方称取聚醚型聚氨酯预聚体、异氰酸酯、催化剂、填料等原料。

3. 将称取的原料放入混合容器中,搅拌均匀。

4. 在搅拌均匀后,加入脱模剂,继续搅拌。

5. 将混合好的原料倒入模具中,确保模具充满。

6. 将模具放置在恒温恒湿箱中,进行固化。

7. 固化完成后,取出模型,进行表面处理。

8. 实验结束,记录实验数据。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成功制备了聚氨酯模型,模型表面光滑,尺寸准确,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

2. 结果分析(1)聚氨酯材料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实验制备的模型强度较高,可满足实验需求。

(2)实验过程中,加入适量的填料可以提高模型的耐磨性。

(3)固化过程中,温度和湿度对模型的性能有较大影响,需严格控制。

(4)脱模剂的选择对模型的表面质量有重要影响,应选用合适的脱模剂。

五、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聚氨酯模型的制备方法,了解了聚氨酯材料的特性。

2. 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以下问题及解决策略:(1)混合过程中,原料配比不准确,导致模型性能不稳定。

解决策略:严格按照配方进行原料称量,确保原料配比准确。

(2)固化过程中,温度和湿度波动较大,影响模型性能。

解决策略:严格控制恒温恒湿箱的温度和湿度,确保固化过程稳定。

(3)脱模剂选择不当,导致模型表面出现划痕。

解决策略:选用合适的脱模剂,提高模型表面质量。

3. 通过本次实验,为后续聚氨酯材料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六、实验建议1.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原料配比、固化条件、脱模剂选择等因素,以提高模型性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制备
2011011743 分1 黄浩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制备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反应原理。

2. 了解各组份的作用及影响。

二、实验原理
本实验是使用聚醚与异氰酸酯扩链生成预聚体,并利用水和异氰酸酯的反应来发泡并进一步延长分子链,最终生成多孔松软的发泡塑料。

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合成可分为三个方面:
1. 预聚体的合成。

由二异氰酸酯单体与聚醚330N反应生成含异氰酸酯端基的聚氨酯预聚体。

2. 发泡与扩链。

在预聚体中加入适量的水,异氰酸酯端基与水反应生成氨基甲酸,随机分解生成一级胺与CO2,放出的CO2气体上升膨胀,在聚合物中形成气泡,并且生成的一级胺可与聚氨酯、二异氰酸酯进一步发生扩链反应。

3. 交联固化。

游离的异氰酸酯基与脲基上的活泼氢反应,使分子链发生交联形成体型网状结构。

在本实验中,合成的是软质泡沫塑料,交联反应相对较少,但也存在。

聚氨酯泡沫塑料的软硬取决于所用的羟基聚醚或聚酯,使用较高分子量及相应较低羟值的线型聚醚或聚酯时,得到的产物交联度较低,制得的是线性聚氨酯,为软质泡沫塑料;若用短链或支链的多羟基聚醚或聚酯,所得聚氨酯的交联密度高,为硬质泡沫塑料,伸长率
小于10%,复原慢;此外还有半硬质泡沫塑料,性能在上述两种之间。

除了软硬之外,泡沫塑料还有开孔和闭孔之分,前者类似于海绵,具有相互联通的小孔结构,而后者则是由高聚物包裹起来的气囊所构成。

在发泡塑料中,多孔结构可以由聚合本身放出,也可以加入发泡剂,如碳酸氢铵、挥发性溶剂,或者直接在预聚物中吹入气体。

聚氨酯属于聚合反应本身产生气体,异氰酸酯可以与任何带有活泼氢的物质反应,当与水反应时,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有机胺类,后者会继续与异氰酸酯反应,即扩链。

在泡沫塑料的制备过程中,也会使用催化剂,二价的有机锡、锌盐或三级胺,都能活化异氰酸酯。

聚氨酯泡沫塑料有三种制备方法,分别是预聚体法、半预聚体法和一步法,前两者是
先聚合、扩链生成预聚体,再进行发泡、交联等,适于制备硬质泡沫塑料。

本实验是使用
一步法,所有料一次加入,扩链、发泡、交联同时进行,对配方和条件要求较高。

三、实验背景
聚氨基甲酸酯分子中具有强极性基团,使它与聚酰胺有某些类似之处,聚合物中存在着氢键,使它具有高强度、耐磨、耐溶剂等特点,而且可通过改变单体的结构、分子量等,在很大范围内调节聚氨酯的性能,使之在塑料、橡胶、涂料、粘合剂、合成纤维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用途。

聚氨酯可以制成纤维、涂料、橡胶、热塑弹性体、粘合剂、生物医用材料:
聚氨酯涂料由于其漆膜的粘附性很好,可用来保护金属、橡皮、皮革、纸张和木材。

聚氨酯橡胶具有特别好的耐磨性、撕裂强度、耐臭氧、紫外线和油,因此用来生产汽车和飞机轮胎。

聚氨酯泡沫塑料具有软质和硬质之分,这与所用原料、合成工艺以及用途要求有关。

由于内部气孔的存在,可以有效阻断(吸收)声波、热辐射,因此它们具有保温、绝热和隔音等性能。

聚氨酯粘合剂具有高度的极性和活泼性,这是由于其分子中含有异氰酸酯基和氨基甲酸酯基所致,因而对多种材料具有极高的粘附性能。

聚氨酯由于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而且纯的聚合物无毒无害,因此可用作生物医用材料,如人工髓核等。

四、实验药品
1. 聚醚330N:由甘油与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在碱性条件下聚合及精制而成,是一种
高活性的三羟基聚醚,无色至微黄色透明粘稠液体,分子量在5000左右,本实验的聚醚
330N的官能度为0.06mol/100g。

正常使用不会对皮肤造成危害,必要时,需移走污染的衣装,并用肥皂及清水冲洗皮肤15分钟。

2. 二乙醇胺:无色粘性液体或结晶。

有碱性,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硫化氢等气体。

易溶于水、乙醇,微溶于苯和乙醚,有吸湿性和腐蚀性,低毒。

本实验中用来调节交联点密度,如果不使用二乙醇胺,则交联点密度过低,气泡极易逸出而不会形成泡沫塑料,但如果二乙醇胺的含量过多,则交联密度过大,粘度增大,气泡难以产生,因此需要一个合适的量。

3. 去离子水:与二异氰酸酯反应产生CO2,发泡剂。

4. 有机硅:表面活性剂,使气泡均匀。

5. 有机锡:催化剂,加速反应,活化异氰酸酯。

6. 混合异氰酸酯:平均分子量236,每分子有两个异氰酸酯基,在本实验中,应过量10%,因为从B料向A料转移时会有浪费。

五、实验步骤
因实验材料的限制,我们只做了淡黄色软质泡沫塑料的制备。

配方1:(标准配方实验)
操作1:
现象1:
配方2:(改变配方实验)
操作2:
1该组的准确数值未进行现场记录。

现象2:
六、
思考题
1. 写出合成聚氨基甲酸酯的反应方程式。

R
NCO
OCN
2
+
HO OH
R
NHCO
O
O
CONH
R
NCO
2. 上述配方中各组份的性质及作用是什么? 答:见第四部分——实验药品。

3. 切开所制得的泡沫塑料,观察泡孔分布的情况,试讨论影响泡孔大小和分布均匀程度的各种因素。

答:切开的泡沫塑料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可以找到如下规律:泡沫塑料的下层气孔较大,分布不均,而上部气泡均匀、细小;塑料筒筒壁上的气泡分布不均,但中心轴线上附近的气泡比较均匀;气孔
并非一个个隔离的气室,而是一组组相互连通的孔道。

影响泡孔大小和均匀程度的因素有很多,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配方中各个组分的相对含量,二是搅拌的速度和均匀程度。

对于前者,如果在其他组分固定的情况下,交联剂二乙醇胺越多,则预聚体的粘度就越大,气泡就越不容易膨胀、上升,因此气泡会变小,二乙醇胺越少,则预聚体粘度就越小,气泡就容易膨胀,因此气泡会变大,但同时也有泡沫破裂的危险,在之前的实验中已经叙述过了;去离子水的量越多,气泡应该会变小,因为发泡反应速率越快,气压增加的越多,内外压差越大,根据laplace方程,气泡就会越小;有机硅是表面活性剂,如果它的含量减小,则气泡稳定性下降,均匀程度会有影响。

对于后者,如果搅拌不均,气泡的均匀程度肯定会有很大影响,如果搅拌速度不够快,当某一部分开始发泡时,另一部分还未搅匀,也会影响发泡的均匀程度。

本实验中,我的泡沫塑料底部都有较大气泡的原因,正在于此,即搅拌速度不够快,轴线附近和杯壁附近的均匀程度不一致,造成了底部泡沫较大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