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中经络(阴虚风动证)模板
中风(中腑),气阴虚兼血瘀

中风(中腑),气阴虚兼血瘀辨证:中风(中腑),气阴虚兼血瘀。
治法:补气祛瘀,佐以养肝肾。
处方:黄芪 60 克,当归12克,川芎6克,赤芍15克,桃仁10克,红花4.5克,地龙12克,豨签草15克,牛膝 15 克,桑寄生30克,每日1剂,留渣复煎当日服。
并嘱其家人每日按摩及被动活动患肢3次,每次20~30分钟。
一方到底,仅黄芪逐步增加至150克1剂。
治疗75天后,已不需扶持,自行站立,借助手杖在户外步行20分钟左右,左上肢有所恢复而返香港。
返港后继续服上方治疗,2个月后来信言下肢功能基本恢复,上肢亦大有好转,但欠灵活,尤其是手指,走路已不用手杖,煮饭、洗衣等一些日常家务基本能自理,去信嘱其黄芪量减半,隔日服1剂,再服药1个月以巩固疗效。
〔按语〕脑血栓形成属中医中风病范围,西医对其病理生理改变认识比较具体,故其辨病更为清楚,而中医对本病的治疗,有丰富的经验,故进行中西医结合,辨病与辨证论治结合,疗效自应比较理想。
对于中风病的辨证分型,根据前人的认识与个人的临床体会,我认为可分为:①中脏:阳闭证、阴闭证、脱证;②中腑:肝阳亢盛、气虚血瘀、阴亏血瘀;③中经络:风痰阻络、阴亏阳亢等证型。
我曾治疗本病数十例,并于1956年于某医院搞协作时治疗 20 多例,疗效均较满意,特别偏气虚血瘀的病人疗效更明显。
在中医方药使用方面,我是比较重视张山雷之《中风?诠》和王清任之《医林改错》中所提供的经验的。
张山雷重视肝阳夹痰夹火,治用降气化痰,潜镇摄纳诸法,乃治闭证脱证通用法则,但是要根据病情,分缓急主次施用。
张氏对中风的治疗是在尤在泾《金匮翼》卒中八法的基础上又前进一大步,值得学习。
但张氏略于治瘀,反对补气法,诋毁王清任用四两黄芪治疗半身不遂,故其对瘫废不用之症,认为病延已久,“皆无痊愈之望”。
其实补阳还五汤及通窍活血汤加减,对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中腑),疗效比前人方法有其独到之处;补阳还五汤取效的主要关键,在于重用黄芪60~120克,甚至120克以上(此时煎药用水量及煎药时间,必须相应增加,否则便不能获得应有的疗效)。
脑病科疾病中风护理常规

脑病科疾病中风护理常规【概念】中风病以痰热内盛、阴虚阳亢或气血亏虚,遇饮食、情志、劳倦为诱因。
以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蹇涩、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脑,涉及肝肾。
【护理评估与观察要点】1.密切观察神志、瞳孔、血压变化,出现头痛、颈项强直、呕吐时,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2.观察肢体活动、自理能力、吞咽功能、言语表达、皮肤及二便情况等,了解肌力分级。
【常见证候要点及治法】1.中经络(1)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强言謇或不语,或口舌歪斜。
眩晕头痛,面红身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
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强有力。
治法:平肝熄风,泻火通络。
(2)风痰瘀血、痹阻经络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偏身麻木,舌强言謇或不语。
头晕目眩。
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滑。
治法:熄风化痰,祛瘀通络。
(3)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偏身麻木,舌强言謇或不语。
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
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治法:清热通腑,熄风化痰。
(4)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
面色苍白、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
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治法: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5)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偏身麻木,舌强言謇或不语。
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
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
治法: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2.中脏腑(1)肝阳暴亢、上扰清窍证:神志恍惚,甚至昏迷,半身不遂。
平时多有眩晕、麻木之症,情志相激病势突变,肢体强痉拘急,面红,口干便秘。
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滑大数。
治法:平肝潜阳,醒神开窍。
(2)痰湿内蕴、蒙塞心神证:神昏,半身不遂。
素体多是阳虚湿痰内蕴,肢体松懈瘫软不温,继则四肢厥冷,面白唇暗,痰涎壅盛。
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中风病(病案导入)-针灸治疗学

百会向前后左右平刺,以增加 刺激量,其他穴位用提插捻转 泻法,廉泉以鸡足刺法,留针 40min间歇行针每次5min,针 刺治疗3次后,血压有所下降, 发音时夹痰声亦渐转清亮。
翌曰,改针刺处方:百会、天柱、 风府、廉泉;肩髃、曲池、三间 透后溪;环跳、阳陵泉、足三里、 解溪、太冲。隔日左右交替施 针,提插捻转泻法。针刺4个月 后,上下肢肌力基本接近5级, 发音基本清晰。
脑出血
脑出血,俗称脑溢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 裂引起的出血,最常见的病因为高血压脑动脉硬化、 颅内血管畸形等,常因用力、情绪激动等因素诱发, 故患者大多在活动中突然发病,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 肢体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的损害。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多种病因所致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 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各年龄层均 可发病,以青壮年多见,多在情绪激动中或用力情况下急性发生部 分患者可有反复发作的头痛病史。临床表现多见突发剧烈头痛、
方义
百会为足厥阴、督脉之交会穴,有平肝息风之效; 肝经荣穴行间取其“实则泻子”之意, 配伍胆经之阳陵泉,共奏疏肝潜阳、条达息风之功。 阳明脉,为气盛血多之经,故用合谷、曲池,丰隆以清热化 痰,疏经通络。
方义
当病情稳定后,则取上下肢阳经腧穴,尤其是阳明经穴治 疗半身不遂,此效仿“治痿独取阳明”而用。
脑梗死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 栓塞等,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是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的脑部病
脑梗死 变。脑梗死是由于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的突然减少或停止, 造成该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坏死、软化, 并伴有相应部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缺 失的证候。
阴虚风动型:除主症外,兼见肢体麻 木,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 蠕动,舌红,苔少,脉细数。
中风病常见脉象辨析

望而知之谓之神 闻而知之谓之圣 问而知之谓之工 切而知之谓之巧
一、脉诊是四诊之一
四诊合参,缺一不可。 脉诊是中医关键的诊察手段之一。
二、脉诊是判断疾病性质的重要依据
1.判断病因
《伤寒论》195条: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 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 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 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秦艽15g 钩藤15g
3剂 水煎服日一剂
2017.09.16
动基本消失,左侧肢体肌力3级,左巴彬斯 基征(+),舌质暗红,苔黄白腻,右脉弦 而有力,左脉关尺部沉弱。上方改为天麻钩 藤饮原方,具体方药如下: 天麻 15g 钩藤30g 益母草 15g 桑寄生15g 栀子 12g 黄芩12g 石决明 30g 杜仲12g 川牛膝 15g 茯神 15g 夜交藤30g 赤白芍各15g 炒僵蚕15g 草果10g 龟板15g 醋鳖甲15g 5剂水煎服日一剂
天麻天麻15g15g钩藤钩藤30g30g益母草益母草15g15g桑寄生桑寄生15g15g栀子栀子12g12g黄芩黄芩12g12g石决明石决明30g30g杜仲杜仲12g12g川牛膝川牛膝15g15g茯神茯神15g15g夜交藤30g30g赤白芍各赤白芍各15g15g炒僵蚕炒僵蚕15g15g草果草果10g10g龟板龟板15g15g醋鳖甲醋鳖甲15g15g55剂水煎服日一剂201709222017092266天后肢体功能未见改变舌质红苔黄白稍腻天后肢体功能未见改变舌质红苔黄白稍腻左脉弦涩有力右脉沉弦涩无力
2017.09.22
6天后,肢体功能未见改变,舌质红,苔黄白稍腻,
左脉弦涩有力,右脉沉弦涩无力。治以滋补肝肾
左以化痰祛风。上方加减: 天麻 15g 钩藤30g 栀子 12g 黄芩12g 杜仲12g 川牛膝 15g 茯神 15g 赤白芍各15g 炒僵蚕15g 草果10g 龟板15g 醋鳖甲15g 地龙30g 桃仁15g 红花15g 酒萸肉15g 兑服鲜竹沥汁100ml
中风恢复期中医治疗

LOGO
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针灸治疗
醒脑开窍针法 -治疗脑卒中早期和恢复期
治 法:醒脑开窍,疏通经络。 穴 位:内关、人中、极泉、尺泽、 委中、 三 阴交、足三里。
LOGO
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针灸治疗
醒脑开窍针法 -治疗脑卒中早期和恢复期 针刺操作: 以针刺为主,补泻兼施。内关用捻转泻 法行针1-3分钟;三阴交,足三里用提 插补法;刺极泉在原穴位置下两寸心经上 取穴,避开腋毛,直刺进针,用提插泻法, 以患者上肢麻胀或抽动为度;尺泽、委中 直刺,提插泻法,以肢体抽动为度。
平刺入头皮,快速捻转,同时让病人活动患 肢,每次留针30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
两侧胸腔区 对侧血管舒缩区
LOGO
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注意事项
低盐低脂饮食。饮食宜清淡,富含营养, 多进食水果、蔬菜,以保持大便通畅。
LOGO
预防与调护 预防:
LOGO
中风偏瘫运动障碍的特点 偏瘫特有的异常运动模式:上肢的屈肌
和下肢的伸肌共同运动的肌痉挛模式。
两周后, 始恢复, 痉挛始现, 急性期, 无随意活 约两周内, 动,以共 患肢呈弛 同活动、 缓性瘫痪。 联合反应 锥体束休 为主 克所致。 第5周~3 个月,以 分离运动 为主,能 完成较难 的功能活 动,痉挛 明显减轻
风阳上扰(中经络)
LOGO
主症: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 生口眼歪斜,舌强语蹇或手足重滞,甚则 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 证机:肝火偏旺,阳亢化风,横穿络脉 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阴虚风动证(中经络)
LOGO
主症:平素头晕耳鸣、腰酸,突然发生口 眼歪斜、言语不利,手指瞤动,甚或半身 不遂,舌质红,苔腻,脉弦细数 证机:肝肾阴虚,风阳内动,风痰瘀阻经 络 治法: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代表方:镇肝熄风汤加减
『中风』阴虚风动型中风(中经络)

『中风』阴虚风动型中风(中经络)
阴虚风动型中风(中经络)
治疗方法:镇肝熄风汤加减。
证候表现:平素头晕耳鸣,腰酸,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手指瞤动,甚或半身不遂,舌质红,苔腻,脉弦细数
病因病机:肝肾阴虚,风阳内动,风痰瘀阻经络
治则治法: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方用:镇肝熄风汤加减
出处:《中医内科学》·第四章肝胆病证(卷)·第七节中风(篇)
原文:阴虚风动证平素头晕耳鸣,腰酸,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手指瞤动,甚或半身不遂,舌质红,苔腻,脉弦细数。
证机概要:肝肾阴虚,风阳内动,风痰瘀阻经络。
治法: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代表方:镇肝熄风汤加减。
本方既补肝肾之阴,又能熄风潜阳,用于阴虚风动之眩晕,头痛,舌强、肢颤等。
常用药:白芍、天冬、玄参、枸杞子滋阴柔肝熄风;龙骨、牡蛎、龟板、代赭石镇肝潜阳;牛膝、当归活血化瘀,且引血下行;天麻、钩藤平肝熄风。
痰热较重,苔黄腻,泛恶,加胆星、竹沥、川贝母清热化痰;阴虚阳亢,肝火偏旺,心中烦热,加栀子、黄芩清热除烦。
中风病恢复期后遗症期中医药治疗

闭证—痰火瘀闭证〔阳闭〕
起病急骤,神识昏蒙,鼻鼾痰鸣,半身不 遂,肢体强痉拘急,颈强身热面赤,气粗 口臭,躁扰不宁,舌质红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苔黄腻,脉 弦滑而数。
证机概要:肝阳暴张,阳亢风动,痰火壅 盛,气血上逆,神窍闭阻。
闭证—痰火瘀闭证 〔阳闭〕
应熄风清火,豁痰开窍。常用羚角钩藤汤加 减。以羚羊角、钩藤、珍珠母、石决明平肝 息风;胆星、竹沥、半夏、天竺黄、黄连清 热化痰;石菖蒲、郁金化痰开窍。假设痰热 阻于气道,喉间痰鸣辘辘,可服竹沥水、猴 枣散以豁痰镇惊;肝火旺盛,面红目赤,脉 弦劲有力,宜酌加龙胆草、山栀、代赭石等 清肝镇摄之品;腑实热结,腹胀便秘,苔黄 厚加生大黄、枳实;痰热伤津,舌质干红, 苔黄糙者,宜加沙参、麦冬、石斛、生地。
2.与痫病鉴别 都有卒然昏仆的见症。而 痫病为发作性疾病,昏迷时四肢抽搐, 口吐涎沫,或作异常叫声,醒后一如常 人,且肢体活动多正常,发病以青少年 居多。
3.与厥病鉴别 神昏常伴有四肢逆冷,— 般移时清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舌歪 斜、言语不利等症。
4.与痉病鉴别 痉病以四肢抽搐,项背强 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病发亦可伴 神昏,但多出如今抽搐以后,无半身不 遂、口舌歪斜等病症。
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 逆、气滞),血(血瘀)----六端
三、诊断要点
〔一〕诊断根据 〔二〕病证鉴别 〔三〕相关检查
〔一〕诊断根据
1、具有突见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 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蹇涩等特定的 临床表现。轻症仅见眩晕、偏身麻木、口 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病前常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力弱等 前兆症。
闭证—痰浊瘀闭证〔阴闭〕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 感觉减退或消失,神识昏蒙,痰涎壅盛, 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舌质紫 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中风中经络护理查房

住院经过
09-13左侧肢体肢力下降,左上肢肌力Ⅰ级,左下 肢肌力IV级,肌张力正常,右侧肢体肌力、肌张力 正常。饮水有呛咳,洼田饮水试验2级。自理能力评 分:65分;压疮评分:17分。
09-15头晕减轻,言语蹇涩改善,能自我表达,口 角向右略歪,左上肢肌力Ⅱ级,左下肢肌力IV级, 肌张力正常。
协助患者做好洗漱,进食,个人卫生等生活护理。指 导其患侧先穿衣,健侧先脱衣。
临证护理
护理措施:
加强对患者的安全保护,如床边上床挡,防止坠床摔伤, 每日用温水擦拭全身1~2次,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压疮发 生等
协助其进行良肢位摆放,经常观察并及时予以纠正,注 意患肢保暖防寒。
急性期指导家属协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每日进行 2—3次,包括肩、肘、腕、髋、膝、踝等关节的活动,以 利局部气血运行。
护理措施:
待病情稳定后指导患者进行偏瘫医疗体操,如健手梳头、 半桥运动等,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肢体功能锻炼的重要性, 示范并督促每日进行2~3次。
遵医嘱穴位按摩,患侧上肢取穴:极泉、尺泽、肩髃、 合谷等;患侧下肢取穴: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等。以 活血通络。
遵医嘱予循经拍打:可循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 从曲池,手三里,到梁丘、足三里等穴位,拍打刺激患 肢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气血,有助于恢复肢体运动 循环功能。
9、旧病:有“胃2/3切除 10、诱因:饮酒、劳累 术”10余年;发现“血压偏
高”史数月。
切诊:
1、脉:弦大 2、脘腹:正常
主要护理问题
生命体征改变的可能:与肝阳上亢,风火上扰,直 冲犯脑所致
半身不遂:与风火上扰,痹阻经脉有关 有误吸的危险:与吞咽障碍有关
言语蹇涩:与风火上扰,窜犯络脉致舌强不能语有 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实验室检查: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西医鉴别诊断:急性脑血管意外须与其它颅内占位病变相鉴别,患者急性起病,有中枢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结合病史,可初步鉴别;影像检查可进一步鉴别。
诊疗方案:(进入临床路径)
1、康复科二级护理;
2、完善各项入院常规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潜血、大便常规+潜血、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四项、血脂四项、凝血四项、爱梅丙等以了解患者身体生化状况,胸片及心电图检查了解心肺情况,彩超了解?血管情况,头部CT或头部MR了解脑部情况,协助临床诊治;
5、对症处理:予阿托伐他汀钙片口服控制血脂,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口服抗凝;予吡拉西坦片口服营养脑细胞;
6、中医治拟"标本兼治"为则,以滋阴息风,活血通络为法。予针刺醒脑开窍;予芥仙膏穴位贴敷治疗、磁珠压耳穴等"疏通经络、调补肝脾肾";予偏瘫肢体功能训练、有氧训练+运动疗法、作业疗法+手功能以改善肢体功能、促进康复;予高压氧治疗加强脑细胞供氧;中药拟育阴通络汤加减:
4、实验室检查:待返。
初步诊断:
中医诊断:中风病-中经络
阴虚风动证
西医诊断:脑梗塞恢复期
四诊摘要:
患者?性,?岁,神清,精神可,咽干口燥,左侧肢体乏力,胃纳可,睡眠欠佳,二便调,无寒热汗出。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辨病依据:
患者以"左侧肢体乏力"为主诉,无神昏现象,四诊合参,属于中医"中风病-中经络"的范畴。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故证属“阴虚风动”。
中医鉴别诊断:"中经络"须与"中脏腑"鉴别,根据患者有无神志昏蒙可资鉴别。中风病须与痫证、厥证、口僻、痿病相鉴别:
①痫证:以发作性神昏、肢体抽搐为主要表现,神昏时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或发出异样叫声、醒后一如常人。中风病神昏者常伴有半身不遂,神志转清后多留有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等;
②厥证:以突然神昏、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移时苏醒为主要表现,醒后无半身不遂等症,与中风病之神昏而半身不遂不同。
3、康复评定:主要采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Brunnstrom评价表、Fugl-Meyer量表等进行各项功能评定,制定康复计划;
4、康复功能锻炼:维持正确体位,以良肢位保持及定时体位变换为主。坐位或站立时应注意尽量避免牵拉患肢肩关节。进行各关节被动活动训练。注意保护肩、髋关节。若病人神志清醒,生命体征稳定,应及早指导病人进行床上的主动性活动训练,包括翻身、床上移动、床边坐起、桥式运动等等。作业治疗配合运动治疗、物理因子治疗等其他手段提高患者躯体及肢体的肌力和肌张力。
天麻10g钩藤15g(后下)山萸肉15g丹参10g
白芍10g夜交藤30g鸡血藤30g当归15g
煎服法:上药加水500ml,煎30分钟,取汁100ml,分1次服完,日1剂。
西医诊断依据:
1、患者?,?性,?岁,因"左侧肢体乏力?天"入院。既往?
2、入院时症见:神清,精神可,咽干口燥,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饮食稍呛咳,左侧肢体乏力,偏身麻木,无法站立行走,无恶心呕吐或四肢抽搐,胃纳可,睡眠欠佳,二便调,无寒热汗出。
3、查体:生命体征平稳,两侧额纹对称,闭目有力,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向?歪斜,两耳听力正常,两软腭上抬有力,悬壅垂居中,吞咽稍发呛,咽反射减弱,转颈、耸肩有力,伸舌稍偏?,未见舌肌萎缩及舌肌震颤。左侧颜面部及上、下肢肢体浅、深感觉较对侧减弱,左侧肢体肌张力稍高,上肢近端肌力?级,远端肌力?级,下肢近端肌力?级,远端肌力?级,右侧肢体肌力、肌张力基本正常。左侧肢体肱二头肌腱、肱三头肌腱、桡骨膜及膝腱反射、跟腱反射均活跃,右侧肢体腱反射正常,左侧霍夫曼征、巴彬斯基征及?征阳性,右侧肢体病理征未引出。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定左上肢?级,左手?级,左下肢?级。ADL评分:40分。
③口僻:口僻以口眼歪斜为主症,主要表现为病侧额纹消失、闭目不能、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患者发病前可有同侧耳后疼痛,但不伴胡半身不遂、偏身麻木等症。部分中风病患者也可出现口眼歪斜,但多伴有眩晕、偏身麻木或肢体力弱等症状。
④痿病:痿病以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为主要特征,多发病缓慢,渐进加重;少数患者亦可急性起病,但多表现为双侧肢体无力,与中风病之半身不遂不同
辩证依据:
因患者年老体弱,体内肝肾阴虚,阴不制阳,内风煽动,气血逆乱,上扰清窍,故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气血逆乱,经络不畅,肢体失养,故见肢体乏力,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属"阴虚风动"之证。
本病病因为年老体弱,阴虚风动;病机为肝肾阴虚,阴不制阳,内风煽动,气血逆乱,上犯虚损之脑脉;病位在脑,病性属本虚标实,以肝肾阴虚为本虚,内风煽动为标实;因起病以口舌歪斜、言语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昏,故病位浅,经治疗预后尚可,但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患者?,?性,?岁,因"左侧肢体乏力?天"由门诊拟"中医:中风病-中经络;西医:脑梗塞恢复期"于?年?月?日?时由轮椅推入院。
病例特点:
1、患者?,?性,?岁,因"左侧肢体乏力?天"入院。既往?
2、入院时症见:神清,精神可,咽干口燥,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饮食稍呛咳,左侧肢体乏力,偏身麻木,无法站立行走,无恶心呕吐或四肢抽搐,胃纳可,睡眠欠佳,二便调,无寒热汗出。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