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杆菌病的检测

布氏杆菌病的检测
布氏杆菌病的检测

牛布氏杆菌病的检测

传统的检测方法

细菌学检测

布氏杆菌需在实验室里进行。初步分离时, 须在二氧化碳环境中方能生长, 而且标本中必须存在大量活菌才能分离到该菌, 培养细菌的周期长,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得出结果。因此在布病的检测中已经逐渐被淘汰。

血清学检测

该法同样要在实验室才能操作, 虽然凝集试验( )操作简便, 且所需时间短, 但由于在为中性或弱酸性时凝集最活跃, 所以凝集试验会因为抗体交叉反应而易出现假阳性反应。判断结果有很大的误差, 在年被取消了其作为布氏杆菌病的检测方法[]。沉淀试验()是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 在适量电解质存在下, 形成肉眼可见的白色沉淀, 由于是人为的观察结果, 因此存在很大的主观性, 有时会因出现交叉反应而

误判结果, 且有很大的局限性, 不是一种理想的检测布病的方法。补体结合试验( ) 主要用于检测牛、绵羊、山羊和猪的布氏杆菌病,在操作过程中对温度和滴加试剂的量有很高的要求,需要很多控制条件, 结果也无法避免假阳性的影响。放射免疫试验是年[]建立起来的, 由于在该实验中要用大量的放射性元素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很大的威胁, 因此该法一直没有得到广泛运用。

变态反应检测

临床上可用布氏杆菌水解素注射于动物根皱褶处, 及各观察一次, 若注射部位发红肿胀即判为阳性反应。此法对慢性病例检出率较高, 并且注射水解素后无抗体产生, 不妨碍以后的血清学检查。此法主要用于山羊和绵羊检疫, 但山羊的变态反应试验不如绵羊变态反应试验那样易读取结果, 对中、后期病山羊的诊断意义较大, 适用于山羊布氏杆菌病的筛检, 不作个体山羊的诊断依据。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是免疫技术中应用最广的一种, 在适合的载体上, 酶标记抗体或抗原与相应的抗原或抗体形成酶标记的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 在一定的底物参与下, 复合物上的酶催化底物, 使其水解、氧化或还原成另外一种带色物质。由于在一定条件下, 酶的降解底物和呈现色泽是成正比的, 因此, 可以应用酶测定仪进行测定, 从而计算出参与反应的抗原和抗体的种类和含量。自从年等和等分别报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 以来, 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到目前其类型也很多, 在此对常用的两种介绍如下。

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年第一次建立间接( , ) 法检测人布氏杆菌病, 之后在多种动物上用该法检测布氏杆菌病。年等用间接从羊奶中检测布氏杆菌病, 其特异性和敏感性都特别高; 年等人用抗的单克隆酶轭合物间接诊断牛布氏杆菌病, 检测了三组血清, 第一组是没有注射疫苗的阴性血清, 第二组是注射了疫苗的阴性血清,第三组是来自阳性牛的血清。间接检测的特异性前两组分别是和, 间接检测阳性血清的敏感性是; 得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很高; 年. 等评价了间接在阿根廷奶牛中用奶和血清检测诊断布氏杆菌病的效果, 在来自相同奶牛的奶和血清中间接检测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 奶样敏感性为特异性为; 血清的敏感性为特异性。奶和血清的敏感性相同而奶的特异性比血清的高[]。说明可以在检测奶牛布氏杆菌病的时候可以用奶代替血样, 排除了采血带来的麻烦, 大大地提高了检测效率。赵云玲等人分别通过琥红凝集试验( ) 、试管凝集试验( ) 、和酶联吸附( )试验检测某牛厂送检份血清和份乳清, 所得的实验结果说明乳清完全可以代替血清用于牛布氏杆菌病的血清学检测; 年. []等人比较了在大量奶样中用间接和用乳汁环状试验检

测流产性布氏杆菌抗体的差异, 最后得出间接的敏感性( ) 高于乳汁环状试验( ) , 而间接的

特异性( ) 低于乳汁环状试验( ) ,间接的敏感性比乳汁环状试验的高出很多, 特异性和乳汁环状试验的差不多。年[]等人评价了用单克隆抗体和蛋白作为过氧化轭合物的三种血清间接诊断牛布氏杆菌病的效果,得出间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非常的高。年刘耀兴等人对牛布氏杆菌病间接与血清试管凝集试验( ) 、琥红平板凝集试验( ) 、缓冲平板凝集试验( ) 进行了临床运用比较。结果表明间接和其他三种检测方法阳性和阴性符合率为, 但间接法较、、方法先进、快速、结果客观可靠。根据使用的不同抗原、抗球蛋白酶结合物和底物或色原体产生了多种间接。有几种商用间接在广泛的田间试验中得到验证并推广使用。虽然间接是高度敏感的方法, 但是它不能把疫苗免疫产生的抗体与致病株感染引起的抗体区别开来。因此, 更多地把间接作为普查检测方法而不是作为免疫家畜的检测方法。

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传统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和间接方法无法鉴别疫苗免疫产生的抗体和致病株感染引起的抗体。为了把这两种抗体鉴别开来出现了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年等[]用脂多糖作为抗原固定在聚苯乙烯基质上和型多糖( ) 表位特异性单克隆抗体( ) 作为抗体, 羊抗鼠抗体酶轭合物作为检测抗体, 用这种调整的检测注射疫苗牛的抗体和感染牛布氏杆菌牛的抗体。检测了个来自未感染布氏杆菌群的血清, 其特异性为; 检测了份来自感染布氏杆菌群的血清, 其敏感性为。这种方法的主要原理是疫苗免疫引起的低亲合力的抗体是由于免疫消除引起的短暂暴露抗原所引起的, 而持续抗原田间感染中, 抗体的亲合力是不断升高的。这样竞争性抗体就能有选择地抑制结合疫苗所产生的抗体而不是野毒株所产生的抗体。因为可以消除因接种疫苗而产生的残余抗体所引起的大部分反应, 对牛布氏杆

菌表位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有很高的特异性, 所以单克隆抗体的选择及其独有的特异性和亲和力对法的诊断有明显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它既可检测和, 又可检测类抗体。法还适用于鉴别自然感染与人工免疫病例。但目前尚无公认的诊断标准。它和平板反应法相比, 二者的特异性都很高, 识别阳性和阴性血清能力几乎为, 但法的敏感性远远高出平板反应法, 研究证明一般高出倍。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自从年以来许多检测布氏杆菌的基础得到了发展, 最早检测布氏杆菌的基础是针对布氏杆菌上高度保守的单个基因( 如和基因) 而设计的。主要是用于鉴定布氏杆菌种的类型, 年第一次报道了基础诊断方法, 这种方法扩增了的编码牛布氏杆菌外膜蛋白序列, 他们都能够证明这种方法对布氏杆菌的特异性, 也可以应用于所有的物种和亚种, 其敏感性特别好( 不少于种细菌) 。然而, 由于所有权的原因引物和靶序列没有发表, 但他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鼓舞了人们进一步用对布氏杆菌病的检测。接着被探索的基因靶子是, 年根据流产性布氏杆菌系列设计一对引物, 成功地扩增了从牛布氏杆菌和其他布氏杆菌种中预计的的序列, 证明了这些序列具有高度的保守性, 并且这种检测可以延伸到全基因。年根据编码的基因建立了一种新的, 这种分析法设计了专一的一对低聚核甙酸引物, 扩增了的产物。并且证明了对于牛布氏杆菌和羊布氏杆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非常的高[]。年等[]用扩增了人布氏杆菌的三个不同的基因, 这三个基因分别是编码牛布氏杆菌抗原的基因、牛布氏杆菌序列和编码外膜蛋白的基因。它们对检测提纯的布氏杆菌显示出不同的敏感性( ) 。在中国也有学者对布氏杆菌的检测方法有所研究, 年金红等[]建立了锚定法, 这种方法可用于鉴定布氏杆菌并区分不同毒株和生物型, 最具有意义的是可鉴别野毒株与疫苗株; 年王胜昌[]等根据编码布氏杆菌蛋白的基因(), 设计两对引物。对布氏杆菌型(粗糙型)抗原及型(光滑型)抗原、大肠杆菌、溶血性链球菌、嗜肺巴氏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螺旋杆菌、绿脓杆菌分别采用两种提取、纯化的方法, 并以纯化的各细菌为摸板, 分别进行内、外引物反应及套式反应,反应时以灭菌超纯水作为空白对照。结果显示: 进行内、外引物反应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也称布氏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常见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为了预防、控制和净化布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动物布病的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理、防治措施、控制和净化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从事饲养、经营动物和生产、经营动物产品,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 2.1 流行特点 多种动物和人对布鲁氏菌易感。 种主要易感动物 羊种布鲁氏菌(Brucella melitensis)羊、牛 牛种布鲁氏菌(Brucella abortus)牛、羊 猪种布鲁氏菌(Brucella suis)猪 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Brucella ovis)绵羊 犬种布鲁氏菌(Brucella canis)犬 沙林鼠种布鲁氏菌(Brucella 沙林鼠neotomae)

布鲁氏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的病原菌,主要侵害动物的淋巴系统和生殖系统。病畜主要通过流产物、精 液和乳汁排菌,污染环境。 羊、牛、猪的易感性最强。母畜比公畜,成年畜比幼年畜发病多。在母畜中,第一次妊娠母畜发病较多。带菌动物,尤其是病畜的流产胎儿、胎衣是主要传染源。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等感染。常呈地方性流行。 人主要通过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尤其以感染羊种布鲁氏菌、牛种布鲁氏菌最为严重。猪种布鲁氏菌感染人较少见,犬种布鲁氏菌感染人罕见,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沙林鼠种布鲁氏菌基本不感染人。 2.2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14~180天。 最显著症状是怀孕母畜发生流产,流产后可能发生胎衣滞留和子宫内膜炎,从阴道流出污秽不洁、恶臭的分泌物。新发病的畜群流产较多;老疫区畜群发生流产的较少,但发生子宫内膜炎、乳房炎、关节炎、胎衣滞留、久配不孕的较多。公畜往往发生睾丸炎、附睾炎或关节炎。 2.3 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为生殖器官的炎性坏死,脾、淋巴结、肝、肾

牛羊布氏杆菌病的防治

牛羊布氏杆菌病的防治 布氏杆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的人兽共患传染病。动物发病的特征是流产,不育,睾丸炎及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灶。 [病因病机] 由于易感牛、羊直接或间接接触本病疫邪,病从口人或通过皮肤、粘膜和交配进入体内潜伏,当机体遇到不良刺激而正气虚弱时,疫邪乘虚大量繁殖进入易感脏器引起发病。本病主要侵害生殖系统故见妊娠母畜流产和公畜睾丸发炎。 [主证] 1、牛:潜状期2周至6个月。缺乏明显的全身症状,母牛最明显的症状是流产,通常发生于妊娠后的5~7个月。流产前阴道粘膜潮红肿胀,有粟粒大红色的结节,阴唇及乳房肿胀,不久即发生流产。流产胎儿多为死胎,有时产下弱犊,往往存活不久。大多数母牛流产后伴发胎衣停滞和子宫内膜炎,从阴道内流出污秽不洁的红褐色恶臭的分泌物,可持续2~3周,有的病例长期不愈,不能妊娠。非妊娠牛,常常发生关节炎和局部肿胀,多见于膝关节。病公牛往往发生睾丸炎或附睾肿胀、关节炎及局部肿胀,配种能力降低。牛布鲁氏菌病的病程为慢性经过,可延续数年之久。在明显症状消失后,如不伴发慢性子宫炎,常可以自愈。否则长期不妊而淘汰。病种公牛,一般均应淘汰。 2、羊:妊娠病母羊的主要临床症状是流产,多发于妊娠后的3~4个月,流产前的症状一般不明显;部分病羊在流产前2~3天,呈现胃肠弛缓,精神沉郁。常喜伏卧,食欲减退,饮欲增加,体温升高,阴道流出粘液性或粘性血样分泌物。其他症状可能还有乳房炎、关节炎、滑膜炎及支气管炎。病公羊经常发生睾丸炎、附睾炎及多发性关节炎。绵羊布鲁氏菌可引起绵羊附睾炎和不育。 [治疗] 治则本病尚无特效疗法,可试用下法治疗。 1、胎儿尚活,仅有流产先兆,但还没有发生明显的流产症状的可试行保胎法。 ⑴、孕酮牛50~100mg,羊10~30mg,一次肌肉注射。⑵、炒白术30g,当归30g,砂仁20g,川芎20g,白芍20g,熟地20g,炒阿胶25g,党参20g,陈皮25g,苏叶25g,黄芩25g,甘草10g,生姜15g为引。共为末,开水冲调,候温一次灌服(为牛的用量,羊酌减),每天一剂。 2、胎儿已死或已发生明显的流产症状,应让其将胎儿产出,必要时可用药物催产坠胎。 ⑴、催产素牛25~100单位,羊30~50单位,一次肌肉注射。⑵、桃仁25g,红花20g,当归60g,川芎20g,白芍20g,熟地30g,益母草45g,炙甘草15g,党参30g,牛膝25g。共为末开水冲调,候温一次灌服(为牛的用量,羊酌减)。 3、已流产母畜应采取活血祛瘀,解毒治疗。 益母草50g,黄芩30g,川芎、当归、熟地、白术、双花、连翘、白芍各25g。共为细末开水冲服,一天一剂,连用3~5天。

五、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

五、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也称布氏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常见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为了预防、控制和净化布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动物布病的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理、防治措施、控制和净化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从事饲养、经营动物和生产、经营动物产品,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 2.1 流行特点 多种动物和人对布鲁氏菌易感。

布鲁氏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的病原菌,主要侵害动物的淋巴系统和生殖系统。病畜主要通过流产物、精液和乳汁排菌,污染环境。 羊、牛、猪的易感性最强。母畜比公畜,成年畜比幼年畜发病多。在母畜中,第一次妊娠母畜发病较多。带菌动物,尤其是病畜的流产胎儿、胎衣是主要传染源。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等感染。常呈地方性流行。 人主要通过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尤其以感染羊种布鲁氏菌、牛种布鲁氏菌最为严重。猪种布鲁氏菌感染人较少见,犬种布鲁氏菌感染人罕见,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沙林鼠种布鲁氏菌基本不感染人。 2.2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14~180天。 最显著症状是怀孕母畜发生流产,流产后可能发生胎衣滞留和子宫内膜炎,从阴道流出污秽不洁、恶臭的分泌物。新发病的畜群流产较多;老疫区畜群发生流产的较少,但发生子宫内膜炎、乳房炎、关节炎、胎衣滞留、久配不孕的较多。公畜往往发生睾丸炎、附睾炎或关节炎。 2.3 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为生殖器官的炎性坏死,脾、淋巴结、肝、肾等器官形成特征性肉芽肿(布病结节)。有的可见关节炎。胎儿主要呈败血症病变,浆膜和黏膜有出血点和出血斑,皮下结缔组织发生浆液性、出

布氏杆菌病与乳制品生产

布氏杆菌属(Brucella)是一类革兰氏阴性的短小杆菌,牛、羊、猪等动物最易感染,引起母畜传染性流产。人类接触带菌动物或食用病畜及其乳制品,均可被感染。布氏杆菌病广泛分布世界各地。我国部分地区曾有流行,现已基本控制。布氏杆菌也是帝国主义者列为失能性生物战剂之一。布氏杆菌属分为羊、牛、猪、鼠、绵羊及犬布氏杆菌6个种,20个生物型。中国流行的主要是羊(Br.melitensis)、牛(Br.Bovis)、猪(Br.suis)三种布氏杆菌,其中以羊布氏杆菌病最为多见。 病理 布氏杆菌感染 布氏杆菌首先感染家畜。家畜临床表现不明显。但怀孕的母畜则极易引起流产或死胎,所排出的羊水、胎盘、分泌物中含大量布氏杆菌,特别有传染力。而其皮毛,尿粪,奶液中均有此菌。排菌可长达三个月以上。人通过与家畜的接触,服用了污染的奶及畜肉,吸入了含菌的尘土或菌进入眼结合膜等途径,皆可遭受感染。发病年龄大多在30岁以上。 该菌自损伤的皮肤及粘膜或消化道,呼吸道进入人体后,首先被吞噬细胞吞噬,进入淋巴结,有时可在其中存活并生长繁殖形成感染灶,约2~3周后可进入血液循环产生菌血症。继之在网状内皮系统如肝,脾,骨髓内生长形成新的感染病灶,并可多次反复冲破细胞进入血循中,则再一次引起菌血症和临床急性症状,表现为平均2~3周的发烧期,每间隔约3天至两周,发烧又反复,产生波浪状的热型,故称为波浪热。 同时,布氏杆菌含有内毒素及菌体本身皆可引起人体的过敏,出现各种的变态反应性病变。骨关节病变,多发生在半年左右,少数病例更早些。布氏杆菌骨髓炎是血源性布氏杆菌感染在骨关节的局部表现。任何骨均可受累,但以脊椎炎最为

多见。关节的病变常侵犯大关节,以髋关节炎最为常见。 生物学性状 本菌属初次分离培养时多呈小球杆状,毒力菌株有菲薄的微荚膜,经传代培养渐呈杆状,革兰氏染色阴性。 本菌为严格需氧菌。牛布氏杆菌在初次分离时,需在5~10%CO2环境中才能生长,最适温度37℃,最适的pH6.6~7.1,营养要求高,生长时需硫胺素,烟草酸和生物素,泛酸钙等,实验室常用肝浸液培养基或改良厚氏培养基。此菌生缓慢,培养48小时后才出现透明的小菌落,鸡胚培养也能生长。 在自然界中抵抗力较强,在病畜的脏器和分泌物中,一般能存活4个月左右,在食品中约能生存2个月。对低温的抵抗力也强,对热和消毒剂抵抗力弱。对链霉素、氯霉素和四环素等均敏感。 布氏杆菌具有二种抗原成份:A(牛布氏杆菌主要抗原成份)和M(羊布氏杆菌主要抗原成份)。二种抗原在各种菌中含量不同,牛布氏杆菌(Am)含a 抗原多,含M抗原少。羊布氏杆菌(aM)含M抗原多,而含A抗原少。可利用凝集吸收试验制备出单因子血清~~单价A或M血清,供菌种鉴定之用。 牛布氏杆菌病 一、临床症状 潜伏期2周至6个月。母牛流产是本病的主要症状,常发生于怀孕第5~8个月,产出死胎或软弱犊牛。流产时除表现分娩征象外,常有生殖道发炎症状,阴道粘膜发生粟粒大小的红色结节,流出灰白色粘性分泌物。胎衣往往滞留,流产后持续排出恶露,呈污灰色或棕红色,可持续2~3周。常发生子宫内膜炎、乳房炎。大多数母牛只流产1次。公牛常发生睾丸炎或关节炎、滑膜囊炎,有时可见阴茎红肿,睾丸和附睾肿大。 二、病理变化 常见的病变是妊娠母牛的子宫与胎膜病变变化较突出。子宫绒毛膜间隙有污灰色或黄色无气味的胶样渗出物。绒毛膜因充血呈紫红色,表面覆以黄色坏死物或污灰色脓液。胎膜因水肿而肥厚,呈胶样浸润,表面覆以纤维素和浓汁。流产胎儿主要呈败血症变化,脾与淋巴结肿大,肝脏中有坏死灶,肺常见支气管肺炎,胃肠膀胱的浆膜下可见有点状或线状出血。公牛主要发生化脓坏死性睾丸炎或附睾炎。睾丸显著肿大,被膜与浆膜层粘连,切面可见到坏死灶或化浓灶。阴茎红肿,其粘膜上有时可见小而硬的结节。 三、实验室检验 用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检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的方法:将被检血清与布鲁氏菌虎红平板抗原各0.03毫升滴于玻璃板上混匀,在室温下4~10分钟呈现结果,出现凝集现象为阳性反应,完全不凝集的为阴性。受检血

布氏杆菌病的检测

布氏杆菌病的检测

牛布氏杆菌病的检测 1 传统的检测方法 1.1 细菌学检测 布氏杆菌需在实验室里进行。初步分离时, 须在5%~10%二氧化碳环境中方能生长, 而且标本中必须存在大量活菌才能分离到该菌, 培养细菌的周期长,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得出结果。因此在布病的检测中已经逐渐被淘汰。 1.2 血清学检测 该法同样要在实验室才能操作, 虽然凝集试验(agglutination test)操作简便, 且所需时间短, 但由于IgM 在pH 为中性或弱酸性时凝集最活跃, 所以凝集试验会因为抗体交叉反应而易出现假阳性反应。判断结果有很大的误差, 在2000 年被OIE 取消了其作为布氏杆菌病的检测方法[2]。沉淀试验(Precipitationtests)是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 在适量电解质存在下, 形成肉眼可见的白色沉淀, 由于是人为的观察结果, 因此存在很大的主观性, 有时会因出现交叉反应而 误判结果, 且有很大的局限性, 不是一种理想的检测布病的方法。补体结合试验( complement

fixation test,CFT) 主要用于检测牛、绵羊、山羊和猪的布氏杆菌病,在操作过程中对温度和滴加试剂的量有很高的要求,需要很多控制条件, 结果也无法避免假阳性的影响。放射免疫试验是1977 年Parratt[3]建立起来的, 由于在该实验中要用大量的放射性元素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很大的威胁, 因此该法一直没有得到广泛运用。 1.3 变态反应检测 临床上可用布氏杆菌水解素0.2ml 注射于动物根皱褶处, 24h 及48h 各观察一次, 若注射部位发红肿胀即判为阳性反应。此法对慢性病例检出率较高, 并且注射水解素后无抗体产生, 不妨碍以后的血清学检查。此法主要用于山羊和绵羊检疫, 但山羊的变态反应试验不如绵羊变态反应试验那样易读取结果, 对中、后期病山羊的诊断意义较大, 适用于山羊布氏杆菌病的筛检, 不作个体山羊的诊断依据。 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是免疫技术中应用最广的一种, 在适合的载体上, 酶标记抗体或抗原与相应的抗原或抗体形成酶标记的抗原- 抗体免疫复合物, 在一定的底物参与下, 复合物上的酶催化底物, 使

布氏杆菌病的检测

牛布氏杆菌病的检测 传统的检测方法 细菌学检测 布氏杆菌需在实验室里进行。初步分离时, 须在二氧化碳环境中方能生长, 而且标本中必须存在大量活菌才能分离到该菌, 培养细菌的周期长,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得出结果。因此在布病的检测中已经逐渐被淘汰。 血清学检测 该法同样要在实验室才能操作, 虽然凝集试验( )操作简便, 且所需时间短, 但由于在为中性或弱酸性时凝集最活跃, 所以凝集试验会因为抗体交叉反应而易出现假阳性反应。判断结果有很大的误差, 在年被取消了其作为布氏杆菌病的检测方法[]。沉淀试验()是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 在适量电解质存在下, 形成肉眼可见的白色沉淀, 由于是人为的观察结果, 因此存在很大的主观性, 有时会因出现交叉反应而 误判结果, 且有很大的局限性, 不是一种理想的检测布病的方法。补体结合试验( ) 主要用于检测牛、绵羊、山羊和猪的布氏杆菌病,在操作过程中对温度和滴加试剂的量有很高的要求,需要很多控制条件, 结果也无法避免假阳性的影响。放射免疫试验是年[]建立起来的, 由于在该实验中要用大量的放射性元素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很大的威胁, 因此该法一直没有得到广泛运用。 变态反应检测 临床上可用布氏杆菌水解素注射于动物根皱褶处, 及各观察一次, 若注射部位发红肿胀即判为阳性反应。此法对慢性病例检出率较高, 并且注射水解素后无抗体产生, 不妨碍以后的血清学检查。此法主要用于山羊和绵羊检疫, 但山羊的变态反应试验不如绵羊变态反应试验那样易读取结果, 对中、后期病山羊的诊断意义较大, 适用于山羊布氏杆菌病的筛检, 不作个体山羊的诊断依据。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是免疫技术中应用最广的一种, 在适合的载体上, 酶标记抗体或抗原与相应的抗原或抗体形成酶标记的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 在一定的底物参与下, 复合物上的酶催化底物, 使其水解、氧化或还原成另外一种带色物质。由于在一定条件下, 酶的降解底物和呈现色泽是成正比的, 因此, 可以应用酶测定仪进行测定, 从而计算出参与反应的抗原和抗体的种类和含量。自从年等和等分别报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 以来, 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到目前其类型也很多, 在此对常用的两种介绍如下。 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年第一次建立间接( , ) 法检测人布氏杆菌病, 之后在多种动物上用该法检测布氏杆菌病。年等用间接从羊奶中检测布氏杆菌病, 其特异性和敏感性都特别高; 年等人用抗的单克隆酶轭合物间接诊断牛布氏杆菌病, 检测了三组血清, 第一组是没有注射疫苗的阴性血清, 第二组是注射了疫苗的阴性血清,第三组是来自阳性牛的血清。间接检测的特异性前两组分别是和, 间接检测阳性血清的敏感性是; 得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很高; 年. 等评价了间接在阿根廷奶牛中用奶和血清检测诊断布氏杆菌病的效果, 在来自相同奶牛的奶和血清中间接检测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 奶样敏感性为特异性为; 血清的敏感性为特异性。奶和血清的敏感性相同而奶的特异性比血清的高[]。说明可以在检测奶牛布氏杆菌病的时候可以用奶代替血样, 排除了采血带来的麻烦, 大大地提高了检测效率。赵云玲等人分别通过琥红凝集试验( ) 、试管凝集试验( ) 、和酶联吸附( )试验检测某牛厂送检份血清和份乳清, 所得的实验结果说明乳清完全可以代替血清用于牛布氏杆菌病的血清学检测; 年. []等人比较了在大量奶样中用间接和用乳汁环状试验检 测流产性布氏杆菌抗体的差异, 最后得出间接的敏感性( ) 高于乳汁环状试验( ) , 而间接的

肉牛羊布氏杆菌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国畜禽业 中种2019.10 附表布氏杆菌病流行病学相关情况调查情况表 作者简介:康玲慧(1975.3-),女,宁夏同心县人,大学本科,兽医师,主要从事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肉牛羊布氏杆菌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康玲慧 (宁夏同心县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51300) 摘要:为有效防止肉牛、肉羊布氏杆菌病的发生,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宁夏多个地区肉牛和肉羊养殖情况及出现的布氏杆菌病流行情况调查分析。根据此次调查结果进一步提出有效的防控措施。关键词:肉牛;肉羊;布氏杆菌;流行病学;同心县 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在通常情况下家畜会对布氏杆菌存在易感性存在种属差异,而且羊和牛的易感性较强,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生殖器官和胎盘炎,导致羊出现流产、不育、后肢麻痹等症状。在传染过程中不具有季节规律性,有多种传播途径可通过皮肤、呼吸道等传播。因此,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及血清检测对该地区肉牛和肉羊养殖情况进行流行病学统计。 1调查问卷 调查针对肉牛羊布氏杆菌病流行病学情况进行调查问卷,通过问卷调查填写以及与养殖人员交谈等多种方式向该地区共发放136份问卷调查,在调查对象选取过程中,以过去发生母牛羊流产,育肥牛羊关节炎等的牛羊场作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的肉牛羊养殖场进行全方面排查,然后抽取血样进行血清检测。 1.1流行病学调查人员 由当地畜牧兽医学部中心抽取技术骨干和3名技术人员共同构成调查小组,以镇为单位,每周小组选一名成员进行调查对象宣传,组织开展各种流行病学调查,其内容涉及品种,免疫程序,市场销售,引种来源等,同时还需要通过对小组人员进行分工,两人完成采样,一人负责信息登记,将样品保存送到上级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完成相应的检测。 1.2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由当地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发放调查表,其内容包括肉羊肉牛总存栏数,公羊公牛数,能繁母羊和母牛数,出栏数,从业养殖人员的年限,文化,健康情况等作为基本数据,重点调查免疫程序,种类,临床症状,发病率等。在现场调查过程中需要根据调查情况由专家深入养殖现场对养殖人员进行巡查调查,针对肉羊和奶牛群体个体进行检测,对肉羊和奶牛发病情况进行快速诊断,对调查表所反映存在问题的牛羊场进行调查,主要针对品种选定,经营方式,生产免疫等综合分析探 讨,以帮助养殖者解除困难,提高养殖效益。 1.3血清检测 对当地肉牛羊养殖场进行百分百血样采集,按照动物疫病监测要求,对空腹肉牛羊采取真空采血管,由颈动脉采血5ml,室温静止后分离血清,并送到相应的实验室检测。专用的检测试剂为布鲁氏菌病琥红平板凝集抗原及ELISA 试剂盒 [1] 。按照 布鲁氏菌病的监测标准,利用抗原监测血清的抗体,一旦出现凝集反应表明血清中含有布鲁氏杆菌产生的抗体,说明该牲畜受到布鲁氏杆菌的感染。由于存在假阳性问题,可先进行琥红 平板凝集实验筛选,对出现阳性反应的再利用ELISA 检测,最后结合临床症状判断是带毒阳性还是属于临床病例。 2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与牧户访问结合现场调查的方式,在发放的136份调查问卷中表明有50户肉牛30户绵羊 ,20户山羊,10户牛羊混养,10户绵羊和山羊混养,养殖方法主要是圈养和散养。其中有30%的养殖户对于布鲁氏菌病有一定了解,而70%的养殖户对该疾病不了解,有45户是由外地购买,全部具有检疫证,有58%的养殖户对养殖场进行定期消毒,屡配不孕的共有30户,其流产率为22.6%,参见附表。 从血清学结果上来看,随机抽选两万份血清样品中,利用琥红平板凝集实验初步筛选出56份阳性血清,经过ELISA 确定有55份阳性血清,结合临床症状确定有18只发病羊,17只带毒羊,有10只发病牛,有10只带毒牛。 3讨论 牛羊养殖是畜牧业发展的支柱产业,近年来由于很多地区出现牛羊流产问题,通过检测发现,导致牲畜流产主要是由于感染了布鲁氏菌病。在本研究中通过调查问卷和血清学检测,通过调查肉牛和肉羊养殖情况以及布鲁氏菌病的流行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发现,部分养殖户没有充分认识布鲁氏菌病的危害, 动态 30

布氏杆菌病怎样检查布病患者必做的三项检查

布氏杆菌病怎样检查布病患者必做的三项检查 杆菌病怎样检查布病患者必做的三项检查 布氏杆菌病对人体的健康损害是特别大的,因此我们在出现布氏杆菌病的症状后一定要及时就医检查,切莫道听途说的乱用治疗药物,而因此耽误治疗让身体健康遭受更严重的伤害。那么布氏杆菌病的确诊需要做怎样的检查呢?其实只需要做血象检查、细菌学检查、免疫学检查这三种检查就可以了。 一般布氏杆菌病在通过血象、细菌学检查以及免疫学检查之后就可以对此病进行准确的确诊了,而具体检查方法介绍如下: ★1、血象检查,有百分之六十患有布氏杆菌患者在进行这

项检查之后就可以发现白细胞有轻度减少的现象,而淋巴细胞却有相对增多的现象发生,并且在这种现象发生的同时大多数的患者血沉还会有增速的现象,而病程比较久的患者还会有轻度和重度贫血的症状发生。 ★2、细菌学检查,一般采用血液、鬼祟。乳汁以及子宫分 泌物都可以进行细菌培养,但由于要求严格的环境,因此在采集标本的时候最好是采用两份,一份用于含肝浸液的肉汤做培基之后在CO2孵箱中培养;而另外一份则放在一般的环境中进行孵育,一般培养的时间要超过两周才可以有比较准确的结果出现。 ★3、免疫学检查,这项检查主要包括的有血清凝集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皮肤试验等,一般在通过这几项检查所得出的具体表现,就可以基本对此病进行确诊了。 上述就是针对确诊布氏杆菌病检查方法所作的介绍,上述内容可以供给大家参考,如果有人怀疑自己感染了布氏杆菌,就该及时的去正规的医院进行诊断,这样在确诊了疾病之后才可以作

出针对性的治疗,从而给才可以避免疾病加重之后会有危及生命的危害发生。

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

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2016—2020年)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进一步做好全国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防治工作,有效控制和净化布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以下简称《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计划。 一、防治现状 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牛、羊、猪、鹿、犬等哺乳动物和人类共患的一种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曾报告发生人畜布病疫情。上世纪50年代布病曾在我国广泛流行,疫情严重地区人畜感染率达50%。20世纪80—90年代,由于加大防控力度,疫情降至历史最低水平。近年来,随着我国家畜饲养量不断增加,动物及其产品流通频繁,部分地区布病等人畜共患病呈持续上升势头,不仅严重影响畜牧业生产,也严重危及人民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自2012年《规划》颁布以来,各级畜牧兽医、卫生计生等有关部门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密切合作,认真落实监测、检疫、消毒、扑杀和无害化处理等综合防治措施,大力推广布病防治试点经验,防治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对迅速遏制疫情上升态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受我国布病疫源广泛存在、防治经费投入不足以及基层防疫体系薄弱等因素的影响,人畜间布病疫情仍较严重,防治任务依然艰巨,防治工作面临严峻挑战。2015年,全国报告人间布病病例56989例,人间病例仍处于历史高位;畜间布病流行严重地区的15个省份,监测阳性率同比上升0.38%。据对布病重点地区22个县248个定点场群的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牛羊的个体阳性率分别达到3.1%和3.3%,群体阳性率分别达到29%和34%。 二、防治原则、目标和策略 (一)防治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依法防治、科学防治,建立和完善“政府领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机制,采取因地制宜、分区防控、人畜同步、区域联防、统筹推进的防治策略,逐步控制和净化布病。 (二)防治目标 1.总体目标

羊布氏杆菌病怎么预防

羊布氏杆菌的防治措施 病原 病原为布氏杆菌。它存在于病畜的生殖器官、内脏和血液。该菌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强,在干燥的土壤中可存活37天,在冷暗处和胎儿体内可存活6个月。1%来苏尔,2%的福尔马林,5%的生石灰水15分钟可杀死病菌 传播途径 布氏杆菌首先感染家畜。家畜临床表现不明显。但怀孕的母畜则极易引起流产或死胎,所排出的羊水、胎盘、分泌物中含大量布氏杆菌,特别有传染力。而其皮毛,尿粪,奶液中均有此菌。排菌可长达三个月以上。人通过与家畜的接触,服用了污染的奶及畜肉,吸入了含菌的尘土或菌进入眼结合膜等途径,皆可遭受感染。 布氏杆菌可经消化道、呼吸道、生殖系统黏膜及损伤甚至未损伤的皮肤等多种途径传播,通过接触或食入感染动物的分泌物、体液、尸体及污染的肉、奶等而感染;蜱叮咬也可传播本病。如牛羊群共同放牧,可发生牛种和羊种布氏杆菌的交叉感染。动物布氏杆菌可传给人类,但人传人的现象较为少见。 发病特点 该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病畜及带菌动物,最危险的是受感染的妊娠母畜,在流产和分娩时,将大量病原随胎儿、胎水和胎衣排出。本病主要通过采食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经消化道感染。经皮肤、粘膜、呼吸道以及生殖道(交配)也能感染。与病羊接触、加工病羊肉而不注意消毒的人也易感本病。本病不分性别年龄,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母羊较公羊易感性高,性成熟极为易感,消化道是主要感染途径,也可经配种感染。羊群一旦感染此病,首先表现孕羊流产。开始仅为少数,以后逐渐增多,严重时可达半数以上,多数病羊流产一次。 因布氏杆菌病导致的羊流产 感染症状 多数病例为隐性感染。怀孕羊主要症状是发生流产,但不是必有的症状。流产发生在怀孕后的3-4个月。有时患病羊发生关节炎和滑液囊炎而致跛行;公羊发生睾丸炎;少部分病羊发生角膜炎和支气管炎。 本病常不表现症状,而首先被注意到的症状是流产。流产前食欲减退、口渴、萎顿、阴道流出黄色粘液。流产多发生于怀孕后的第三个月、第四个月。流产母羊多数胎衣不下,继

治疗布氏杆菌病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治疗布氏杆菌病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又称波浪热,由布氏杆菌引起,临床上以长期低热、关节酸痛、肝脾肿大和慢性化为特征的传染病。 (1)白细胞(WBC)计数及分类(DC)检查:WBC正常或减少,其中淋巴细胞(L)或单核细胞增多。 (2)血清学检查:用凝集试验、ELISA等法,特异性抗体测定可为阳性。 (3)皮内试验:以布氏杆菌做皮内试验,如阳性,表示曾感染或正在感染本病。 (4)布氏杆菌脱氧核糖核酸(DNA)测定:如为阳性,有确定诊断意义。 (5)病原学检查:血、骨髓、淋巴组织、脓性物或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培养,均可为阳性,其中以骨髓培养阳性率最高。 布氏杆菌病检查项: 1、白细胞(WBC或LEU) 2、白细胞分类(DC) 3、脑脊液涂片检查及细菌培养 4、T淋巴细胞 5、外斐反应(变形杆菌凝集试验,WFR) 6、布氏杆菌凝集试验(BAT) 7、腺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8、呼吸道合胞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白细胞(WBC或LEU)(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个/升(个/L) 【正常值】 成人白细胞数为(4.0~10.0)×109/升。儿童随年龄而异,新生儿为(15.0~20.0)×109/升;6个月~2岁为(11.0~12.0)×109/升;4~14岁为8.0×109/升左右。 【临床意义】 (1)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2)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白细胞分类(DC)(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百分比(常用1.0表示100%) 【正常值】 (1)嗜中性粒细胞(N):成人0.40~0.75(40%~75%),儿童0.30~0.65(30%~65%)。 (2)嗜酸性粒细胞(E):0.005~0.05(0.5%~5%)。 (3)嗜碱性粒细胞(B):0~0.01(0~1%)。 (4)淋巴细胞(L):成人0.20~0.45(20%~45%),儿童0.3~0.56(30%~56%)。 (5)单核细胞(M):成人0.02~0.06(2%~6%),儿童0.02~0.08(2%~8%)。 【临床意义】 (1)嗜中性粒细胞(N):增多或减少,同白细胞(WBC)。 (2)嗜酸性粒细胞(E):①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蚓病,某些皮肤病(如湿疹、牛皮癣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鼻咽癌,肺癌等。②减少。常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及长期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后。 (3)嗜碱性粒细胞(B):①增多。常见于白血病、某些转移癌、骨髓纤维化、脾切除后及铅、锌中毒等。②减少。无临床意义。 (4)淋巴细胞(L):①增多。见于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急慢性血液病、药物反应、变态反应、溶血性贫血等。②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x线照射、化疗、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j素或淋巴细胞毒素等),免疫缺陷病,霍奇金病及尿毒症等。 (5)单核细胞(M):①增高。常见于感染、血液病、胶原性疾病等。②减少。无临床意义。 脑脊液涂片检查及细菌培养(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阴性,但有时可见到一些污染菌,如枯草杆菌、葡萄球菌和类白喉杆菌等。 【临床意义】 如从脑脊液中查出细菌,而又非污染或误入,均应视为病原菌,对神经系统的细菌或真菌感染有诊断意义,而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病毒性疾患无诊断意义。 病理性脑脊液标本中可能出现的细菌如下:革兰阳性菌有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消化链球菌、四联球菌、结核分枝杆菌、炭疽杆菌和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革兰阴性菌有脑膜炎奈瑟菌、卡他布兰汉菌、流感杆菌、沙门菌、大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其他还有新生(型)隐球菌、白色念珠菌和钩端螺旋体。 T淋巴细胞(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也称布氏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常见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为了预防、控制和净化布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动物布病的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理、防治措施、控制和净化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从事饲养、经营动物和生产、经营动物产品,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 2.1 流行特点 多种动物和人对布鲁氏菌易感。 布鲁氏菌属的6个种和主要易感动物见下表:

布鲁氏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的病原菌,主要侵害动物的淋巴系统和生殖系统。病畜主要通过流产物、精液和乳汁排菌,污染环境。 羊、牛、猪的易感性最强。母畜比公畜,成年畜比幼年畜发病多。在母畜中,第一次妊娠母畜发病较多。带菌动物,尤其是病畜的流产胎儿、胎衣是主要传染源。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等感染。常呈地方性流行。 人主要通过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尤其以感染羊种布鲁氏菌、牛种布鲁氏菌最为严重。猪种布鲁氏菌感染人较少见,犬种布鲁氏菌感染人罕见,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沙林鼠种布鲁氏菌基本不感染人。 2.2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14~180天。 最显著症状是怀孕母畜发生流产,流产后可能发生胎衣滞留和子宫内膜炎,从阴道流出污秽不洁、恶臭的分泌物。新发病的畜群流产较多;老疫区畜群发生流产的较少,但发生子宫内膜炎、乳房炎、关节炎、胎衣滞留、久配不孕的较多。公畜往往发生睾丸炎、附睾炎或关节炎。 2.3 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为生殖器官的炎性坏死,脾、淋巴结、肝、肾等器官形成特征性肉芽肿(布病结节)。有的可见关节炎。

[杆菌,牛布氏]牛布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摘要] 在牛养殖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种疾病,其中牛布鲁士杆菌疾病的发生将会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还会严重影响到人体的生命健康安全。牛布鲁士杆菌疾病又称为布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疾病,其主要会危害到牛的生殖系统,母牛感染该种疾病之后会,在妊娠期会出现流产现象,即使犊牛能够正常的生产下来,其体质虚弱,多半会在半途夭折,公牛感染该种疾病之后,会引发出现睾丸炎、附睾炎等生殖系统疾病。最近几年,随着牛养殖产业不断发展,布病的发病呈现高发的趋势,因此,在牛养殖过程中,做好牛布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本文主要就牛布鲁士杆菌的疾病的临床症状和诊断方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希望通过本次研对更好的促进该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牛养殖产业布鲁士杆菌病诊断方法防治对策 牛的布鲁士杆菌疾病是由布鲁士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疾病,其主要会对牛的生殖器产生严重危害,会造成母牛出现不孕或者流产和公牛睾丸炎和附睾炎的发生。该种疾病的分布十分广泛,其中对性成熟的公牛和母牛的危害最为严重。因此,在日常饲养过程中,应该切实做好该种疾病的预防和诊断工作,及时发现及时治疗,杜绝传染源,切断疾病的传播途径。 1 病原学分析 布鲁士杆菌为形态不规则的革兰氏阴性微小杆菌,其呈现无鞭毛,且不成形的芽孢和加膜。该种细菌对外界的抵抗能力较强,在被污染的水源和土壤中,能够存活20天以上,这就为疾病预防工作带来的严重的阻碍,但是该种病菌对一般的消毒剂和抗生素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可以利用其这一个特性对该种疾病进行预防。 2 流行特点 病牛和带病菌的牛是布鲁氏杆菌病的主要传染源,患病的母牛在妊娠流产和生产过程中,会将大量的布鲁氏杆菌排出体外,其中在母牛的生殖器分泌物和母乳中含量最高。该种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是消化道,同时,也可以借助皮肤、粘膜和吸血的昆虫的叮咬进行传播。其中牛对布鲁氏杆菌病的易感性是随着性器官的逐渐成熟而逐渐升高,犊牛对该种疾病表现为一定的抵抗力。 3 临床症状分析 牛的布鲁氏杆菌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6周左右,在潜伏期内缺少明显的全身症状,妊娠母牛最为显著的临床症状就是流产,其可以发生在母牛妊娠的各个时期,通常情况下会发生在妊娠期的6~8个月之间。母牛流产前可以见到在阴道处出现大量的红色结节,同时流出灰白色的粘液,大多数母牛流产后,会从阴道中持续排除污秽物,颜色呈现棕红色或者灰色,持续时间较长,并伴有恶臭气味。布鲁氏杆菌病会严重影响到母牛再次受孕,公牛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关节肿胀,出现睾丸炎和附睾炎。

34.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2016—2020年)

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2016—2020年)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进一步做好全国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防治工作,有效控制和净化布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以下简称《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计划。 一、防治现状 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牛、羊、猪、鹿、犬等哺乳动物和人类共患的一种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曾报告发生人畜布病疫情。上世纪50年代布病曾在我国广泛流行,疫情严重地区人畜感染率达50% 。20世纪80—90年代,由于加大防控力度,疫情降至历史最低水平。近年来,随着我国家畜饲养量不断增加,动物及其产品流通频繁,部分地区布病等人畜共患病呈持续上升势头,不仅严重影响畜牧业生产,也严重危及人民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自2012年《规划》颁布以来,各级畜牧兽医、卫生计生等有关部门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密切合作,认真落实监测、检疫、消毒、扑杀和无害化处理等综合防治措施,大力推广布病防治试点经验,防治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对迅速遏制疫情上升态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受我国布病疫源广泛存在、防治经费投入不足以及基层防疫体系薄弱等因素的影响,人畜间布病疫情仍较严重,防治任务依然艰巨,防治工作面临严峻挑战。2015年,全国报告人间布病病例56989例,人间病例仍处于历史高位;畜间布病流行严重地区的15个省份,监测阳性率同比上升0.38% 。据对 布病重点地区22个县248个定点场群的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牛羊的个体阳性率分别达到3.1% 和3.3% ,群体阳性率分别达到29% 和34% 。

羊布氏杆菌病的防治

羊布氏杆菌病的防治 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生殖系统。羊感染后,以母羊发生流产和公羊发生睾丸炎为特征。本病分布很广,不仅感染各种家畜,而且易传染给人。 病原 布氏杆菌是革兰氏阴性需氧杆菌。分类上为布氏杆菌属。本属细菌为非抗酸性,无芽胞,无荚膜,无鞭毛,呈球杆状。组织涂片或渗出液中常集结成团,且可见于细胞内,培养物中多单个排列。布氏杆菌属有6个种,即牛种、羊种、猪种、绵羊种、犬种和沙林鼠种,前5种感染家畜。布氏杆菌在土壤、水中和皮毛上能存活几个月,一般消毒药能很快将其杀死。 诊断要点 由于发生流产的病因很多,而该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均无明显的特征,同时隐性感染较多,因此,确诊要依靠实验诊断。 流行特点母羊较公羊易感性高,性成熟后对本病极为易感。消化道是主要感染途径,也可经配种感染,羊群一旦感染此病,主要表现是孕羊流产,开始仅为少数,以后逐渐增多,严重时可达半数以上,多数病羊流产1次。 临床症状多数病例为隐性感染。怀孕羊发生流产是本病的主要症状,但不是必有的症状。流产多发生在怀孕后的3~4个月。有时患病羊发生关节炎和滑液囊炎而致跛行,公羊发生睾丸炎,少部分病羊发生角膜炎和支气管炎。

病理变化剖检常见的病变是胎衣部分或全部呈黄色胶样浸润,其中有部分覆有纤维蛋白和脓液,胎衣增厚并有出血点。流产胎儿主要为败血症病变,浆膜与粘膜有出血点与出血斑,皮下和肌肉间发生浆液性浸润,脾脏和淋巴结肿大,肝脏中出现坏死灶。公羊得病时,可发生化脓性坏死性睾丸炎和附睾炎,睾丸肿大,后期睾丸萎缩。 实验诊断主要根据病原学检查、血清学检查和变态反应检查情况作出诊断。 (1)病原学检查抹片检查取胎盘绒毛叶组织、流产胎儿胃液或阴道分泌物作抹片,用改良的齐尔-尼尔森石炭酸复红原液(碱性复红1克,溶于10毫升纯乙醇中,加入90毫升5%的石炭酸水溶液,混匀即成)的1:10稀释液染色10分钟,用0.5%醋酸溶液脱色20秒,冲洗后,用1%美蓝复染20秒,镜检。布氏菌染成红色,背景为蓝色。布氏菌大部分在细胞内,集结成团,少数在细胞外。衣原体和胎儿弧菌也引起流产,在抹片中也染成红色,但形态与布氏菌不同,可资区别。 分离培养鉴定是诊断布氏杆菌病最可靠的方法,只要从病羊体内或排出物中发现病原体即可确诊。但由于患病动物身体状态、感染时期和发病过程等原因,往往不易检查出病原。因此,在进行分离培养时,应选择适宜时机(如产后),采取适宜病料(如胎儿和产后排出物及病羊的网状内皮细胞等),用适宜培养基分离培养才能成功。一般是将被检材料接种于两个同样的选择培养基(每100毫升基础培养基,如血清葡萄糖琼脂、血清马铃薯浸液琼脂、胰酶消化蛋白胨琼脂、血清马丁汤琼脂中加入抑菌药物:放线菌酮10毫克,杆菌肽25单位,多粘菌素B6单位)平板,一个置10%二氧化碳(C02)环境37℃培养,一个置普通温箱37℃培养,逐日观察,通常在3~10天可出现生长,然后移植于血清葡萄糖琼脂纯化。如符合下述全部条件,可认为是布氏杆菌属的细菌:细小的革兰氏阴性球杆菌,无芽胞、荚膜和鞭毛,不运动,需氧,接触酶阳性,糖发酵,

奶牛布氏杆菌病简介及综合防治

奶牛布氏杆菌病(以下称布病)是由布氏杆菌所引起的一种慢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以奶牛生殖器官、胎膜发炎、流产、不育等为主要特征,对奶牛养殖影响巨大。同时,奶牛布病可以通过病牛传给人类,从而也直接危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应引起广大从业者的高度重视。 一、病原及流行特点 布氏杆菌,即布鲁氏杆菌,是一组小的、不运动、不形成芽孢的革兰氏阴性、球形球杆形或短杆状的细菌。布氏杆菌病在家畜中以牛羊猪最为常发,而且能传染给人。布氏杆菌分牛型、羊型和猪型,各种布氏杆菌对家畜及人都有致病性,其中,以羊型布氏杆菌对人的致病性最强,危害性最大。 布氏杆菌对热、各种常用消毒剂、紫外线和各种射线都很敏感,对各种抗生素和化学药物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但对低温和干燥有很强的抵抗力。阳光直射数分钟,最长4h即可杀死该菌。布氏杆菌对热非常敏感,湿热60℃ 15~30min 即可杀死该菌。在0.1%新洁尔灭和2%来苏儿中可存活时间为30s和1~3min.布氏杆菌对四环素最敏感,其次是链霉素和土霉素。 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其次是生殖系统呼吸道皮肤和黏膜等。当牛采食了被病牛污染的饲料、饮水、乳汁,接触了污染的环境、土壤、用具、粪便、分泌物,以及屠宰过程中对废弃物、血水、皮肉等处理不当等,均可造成感染。由公牛与病母牛或病公牛与母牛配种,或在人工助产输精过程中消毒不严,以及人工输精使生殖道损伤而造成的感染发病尤为常见。人类主要是在缺乏消毒及防护条件下进行接产、护理病畜,或饮用了未经消毒的牛乳而感染,具有全身性感染和处于菌血症期的病畜,其肉及内脏含有大量的病原体,可使加工人员受到感染。 二、奶牛布氏杆菌病 奶牛布病是由牛型布氏杆菌侵染奶牛而引起的传染病,不但影响奶牛的生产力,而且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奶牛布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牛及其皮毛、乳汁、尿液和流产的胎儿、胎衣、羊水等。其传播途径主要通过为病牛接生进行感染。而且从事屠宰病畜、挤奶等工作的人员均可经过皮肤破损处感染细菌,也可经过消化道、呼吸道、结膜、性器官黏膜感染。我国是布病感染较为严重的国家,近年来,布病感染率竟在逐年上升,情况不容乐观。

布氏杆菌病预防知识(1)

布氏杆菌病预防知识 布氏杆菌病又称波状热或懒汉病,是由各型布氏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菌体呈球杆状,为革兰染色阴性,无芽孢、无鞭毛、无荚膜的需氧菌。在土壤、毛皮、病畜的脏器、肉及鲜奶中可存活数周至数月。对热、常用消毒剂及紫外线均很敏感。对常用的抗菌素也较敏感。对人的致病性以羊型最强,猪型次之,牛型较弱,犬型仅偶然可传给人。本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患病的羊、牛和猪,在我国主要是由绵羊和山羊传播,其次为牛。 1.传染源常见的家畜动物都可以成为布鲁菌的宿主。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是布鲁菌的宿主,与人类有关的主要是羊、牛和猪,其次是犬。在不同国家该病的主要传染源也有所不同,我国以羊(绵羊、山羊)为主,其次为牛,仅在个别地区出现以猪为主要传染源。布鲁菌可以再不同的宿主之间生存,各种布鲁菌在各种动物之间可有转移现象,其中以羊种菌转移到牛的最常见,这不仅是因为羊种菌对人有较高的致病性,而且因为牛奶及其制品比羊奶及其制品应用更广,因此对人的危险性更大。其他动物,如鹿、马、骆驼、狗、猫等也可感染本病,但除在特定条件下,一般作为很少会成为传染源。患者也可从粪、尿、乳中排菌,也有人传人的报告(夫妻间),但属于个别个案,所以人作为传染源情况罕见。许多野生动物,如野牛、野兔、野鹿、黑线姬鼠等也可感染本菌,一般在动物之间流行,感染人的情况很少。只有在特定条件下,如狩猎才有可能传染给人。 2.传播途径病畜常会流产或死胎,这种畜胎、羊水、胎盘及产后阴道分泌物中均含有大量的布菌,如给病畜接产和处理流产时没有做好防护措施则极易受染,这些含菌物质以及病畜的排泄物中的布鲁菌也可污染皮毛、土壤、水源等而间接感染人、畜。病畜的肌肉、内脏及乳汁中也均含有很多病菌,如剥皮、屠宰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