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蛙

合集下载

中国林蛙养殖技术

中国林蛙养殖技术

中国林蛙养殖技术期望对大家有所忧虑,多谢您的扫瞄!中国林蛙养殖技术中国林蛙地方名哈士蟆、田鸡、黄蛤蟆、油蛤蟆等。

在动物分类学上属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蛙属。

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各省,如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河南。

在安徽、江苏、四川、湖北、山西、陕西、宁夏、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西藏等省区也有分布,以东北三省为主要产区。

中国林蛙体较宽短,头扁平,头宽略大于头长,吻端略突出于下唇。

鼻孔一对,为于吻部背面,距吻端较近。

鼓膜圆形,显著。

前肢短而细:指端略尖,指较瘦长,指长挨次为3、1、4、2:关节下瘤明显:第3、4指基部有指基下瘤:内掌突圆而大,外掌突小而狭长。

后肢较发达,拉直前伸,胫跗关节超过眼部;内跖突明显;趾间蹼呈薄膜状,蹼缘凹;趾长挨次为4、3、5、2、1;第3和第5 趾几乎等长。

皮肤略粗糙,背部及体侧有小疣粒,排列不规章;口角后部有一明显的长形颌腺向后延长至前肢基部;背侧褶不平直,在鼓膜上方斜向外侧,随即又略折向中线,然后再向后延长达胯部,在颞部形成曲折状。

腹面皮肤完滑。

中国林蛙体色变异较大,在不同季节和不同产区其体色有所区分。

典型体色,在冬眠和产卵期间体背及体侧为黑褐色,有些个体为土黄色或灰色,夹杂褐斑。

鼓膜处有三角黑斑;两眼之间常有一黑横纹,或在头后方有1 / 81 / 8期望对大家有所忧虑,多谢您的扫瞄!“八”形黑斑;背侧褶有的呈棕红色;背部及体侧的疣粒上有的围以黑色;四肢背面有显著的黑横纹,有些个体不明显;前臂基部腹面,通常有一块长形黑斑。

腹面乳白色,腹后部及大腿腹面为浅黄绿色。

雄性腹面的典型颜色为白色带褐斑,有的褐斑多些,有的褐少些。

雄性个体还有一对咽侧下内声囊。

卵群团状,卵径为1.5~1.8mm,动物极棕黑色,约占卵表面的2/3,植物极为灰白色或白色。

中国林蛙是我国贵重的集药用、食用、保健于一身的蛙类,与猴头、熊掌、飞龙并称“四大山珍”,被誉为深山老林珍品,属于国家二级爱护动物,被国家环保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中国林蛙生态养殖技术要点

中国林蛙生态养殖技术要点

中国林蛙生态养殖技术要点汇报人:日期:contents •养殖场建设•种苗培育•饲料与营养•疾病防治•养殖管理•收获与加工•技术展望与市场前景目录养殖场建设01CATALOGUE选择远离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等污染源的地方,确保养殖用水不受污染。

远离污染源地理环境水源充足利用山区、林地等自然地理环境,有利于林蛙的生态习性,提高养殖成功率。

选择靠近清洁水源的地方,保证林蛙饮水和生态养殖的需要。

03场址选择0201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养殖池,如水泥池、土池等。

养殖类型根据养殖规模和生产需要,设计合理的养殖池面积,确保林蛙有足够的活动空间。

养殖面积确保养殖用水清澈、无污染,符合林蛙生活习性要求。

水源和水质养殖池设计物理防逃建设防逃网、防逃墙等物理设施,防止林蛙逃逸。

化学防逃使用化学药物,使林蛙对养殖场产生依赖性,减少逃逸。

防逃设施建设种苗培育02CATALOGUE选择健康无病、体质健壮的成蛙作为种蛙,避免近亲繁殖。

亲蛙选择与培育亲蛙选择为种蛙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如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植被丰富等。

培育环境合理投喂饲料,如昆虫、蚯蚓、蝇蛆等,保持种蛙健康和活力。

饲养管理产卵场所选择安静、阴凉、湿润的地方作为产卵场所,产卵场所可采用人工洞穴或遮阴网等。

卵的收集与孵化及时收集蛙卵,避免天敌侵害,采用人工孵化或自然孵化等方法,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等待蝌蚪孵化。

产卵孵化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洁,避免污染,定期更换水或采用循环水系统。

蝌蚪饲养为蝌蚪提供充足的饲料,如藻类、浮游动物等,促进蝌蚪生长。

疾病防治定期检查蝌蚪健康状况,及时防治疾病,采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法。

蝌蚪培育饲料与营养03CATALOGUE饲料种类与配比如蟋蟀、蚱蜢、蚯蚓等,富含蛋白质和脂肪,是中国林蛙的理想食物。

昆虫类鱼虾类乳鼠类配合饲料如小鱼、小虾等,含有丰富的必需氨基酸和矿物质,对林蛙的生长和发育有益。

如小白鼠、大白鼠等,是林蛙的天然食物之一,能够满足林蛙的生长发育需求。

怎样养好中国林蛙

怎样养好中国林蛙
避免高温
在高温天气下,应增加通风换气次数,以降低养殖场内温度,保 持适宜的湿度。
防止潮湿
通风换气时应注意防止潮湿,避免空气中的水分凝结在墙壁和地 面,影响林蛙生长。
防止天敌侵害
封闭养殖场
为避免天敌进入养殖场, 应将养殖场殖场进行驱虫处 理,防止寄生虫对林蛙造 成危害。
饲养密度
根据养殖规模和环境条件合理调整饲 养密度,避免密度过大导致缺氧、营
养不良等问题。
饵料管理
合理安排饵料种类和投喂量,以促进 种蛙生长和繁殖。可投喂活饵料如蚯 蚓、黄粉虫等,也可添加适量的蛙类 配合饲料。
疾病防治
定期检查种蛙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 治疗疾病,防止疾病传播。
种蛙繁殖
01
03
繁殖季节
03 养殖环境
应选择安静、远离污染源和人类活动的地方,以 保证林蛙生长环境的安静和卫生。
养殖池设计
01 养殖池大小
根据养殖规模和林蛙生长需求设计养殖池大小, 一般以10-20平方米为宜。
02 养殖池深度
根据林蛙生长阶段和习性设计养殖池深度,一般 以1-1.5米为宜。
03 养殖池形状
养殖池形状以长方形或圆形为宜,有利于林蛙活 动和生长。
蝌蚪的营养需求。
人工饲料
使用专门为蝌蚪配制的饲料,确保 饲料营养均衡,避免使用劣质饲料 。
投喂管理
根据蝌蚪生长阶段和摄食习惯,合 理安排投喂时间和投喂量,避免过 量或不足。
04
成蛙养殖
成蛙养殖池管理
养殖池选址
选择安静、避风、向阳、近水源 的地方,利于成蛙生长和繁殖。
养殖池规格
养殖池大小适中,一般以20-30 平方米为宜,水深1-1.5米,保
体质健壮

中国林蛙的经济价值的几种生态养殖模式

中国林蛙的经济价值的几种生态养殖模式

水质要求
选择水质良好的水域,确保中国林蛙生长环境的安全和健康, 提高林蛙质量和产量。
养殖管理
在养殖过程中,要定期监测水质、水温等环境因素,做好养殖 管理,提高养殖效率。
水域利用
利用水域资源,实现中国林蛙和水产品的共同养殖,提高整体 经济效益。
农田生态养殖案例
1 2
农田资源利用
利用农田资源,建立中国林蛙养殖基地,实现 农作物和林蛙的共同生长,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
水上栖息地
在水域周边设置水上栖息地,为林蛙提供 遮荫、避难、觅食的场所。
农田生态养殖技术
农田选择
选择土壤肥沃、灌溉方便、 无污染的农田,进行林蛙的 养殖。
仿自然环境
在农田中模拟森林和水域环 境,为林蛙提供适宜的生活 条件。
共生关系
利用农作物和林蛙之间的共 生关系,实现农田的生态平 衡和林蛙的经济价值。
农田生态养殖模式
土地资源丰富
利用丰富的土地资源,建立农田生态养殖模式,可以增加农田经 济收益。
结合农作物
在农田中结合农作物进行林蛙养殖,可以实现农田和林蛙的双丰 收。
绿色环保
通过农田养殖模式,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对环境友好 。
03
中国林蛙的生态养殖技术
森林生态养殖技术
森林环境
利用未被人类活动破坏的森林环境,建立养殖基地,保 持林蛙的生活习性。
森林资源利用
利用森林资源,建立中国林蛙养殖 基地,模拟自然生态环境,提高林
蛙生长质量和产量。
立体养殖
在森林中养殖中国林蛙的同时,还 可以养殖其他动物,形成立体养殖
模式,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自然繁殖
在森林中养殖中国林蛙,利用森林 资源,实现中国林蛙的自然繁殖, 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率。

中国林蛙特性

中国林蛙特性

麸 3 豆饼 2 %, %, 0 棉籽 饼 2 花生饼 2 鱼粉 7 骨 粉 %, %, %, 3 食盐 03 添加剂适量 。 %, . %, 【 产蛋 率在 8 %以上】玉 米 5 %, 0 : 2 高粱 4 麦麸 4 %, %,
饲料 配方 与生长阶段一致 。现将蛋鸡各生长阶段和产蛋期
林 蛙 之 所 以 能 够 离 开 水 池 . 潮 湿 的 环境 生 活 . 要 在 主 因其 皮 肤 进 化 程 度 较 其他 蛙 类 更 加 高级 . 皮肤 更 加
长发 育 迅 速 . 产 卵 算起 1 从 9个 月即 可 达 到 商 品 蛙 的
规 格
致 密, 有效保持 水分 , 可 因此 只要 湿 度 合 适 , 蛙 可 林
约 5g 4。
第 二 。 殖 能 力 强 。中 国林 蛙 产 卵数 量 比 较 多 , 繁 2
年 生雌 蛙平 均 产 卵 10 3 0粒 : 3年 生 雌 蛙 平 均 产 卵
10 8 0粒 : 4年 生雌 蛙 平 均 产 卵 2 0 3 0粒 。另外 , 林蛙 胚 胎 对低 温 、 雪 等 不 良 气候 条 件 有较 强 的 适 应 能 力 、 风
2 食盐 03 添加剂适量 。 %, _ %, [ 产蛋 率在 5 %左右 时】玉米 6 %, 麸 6 地瓜 干 0 : 0 麦 %, 蛋鸡 从育雏到开始产蛋 ,大约需要 10天 的时间 , 8 有 些养鸡户和专业户长时 间使用一 个配方配制 的饲 料喂鸡 。 这样 , 有时饲料 中的营养 成分不能满足鸡 生长发育和产蛋 6 豆 饼 1%, 粉 6 骨 粉 27 , 盐 03 , 氨 酸 %, 8 鱼 %, .% 食 . 蛋 %
蛙 卵 孵 化 率 可 逾 9 %.林 蛙 具 有 这 种 良好 的 繁 殖 能 0

中国林蛙人工催产、授精技术

中国林蛙人工催产、授精技术

中国林蛙人工催产、授精技术2023-11-11目录•催产技术•人工授精技术•催产、授精过程中的问题及处理方法•催产、授精技术的实际应用与效果•林蛙人工繁殖技术的前景与展望催产技术生物生理学原理根据生物生理学原理,中国林蛙的繁殖过程受到内分泌系统的调控。

通过调节内分泌系统,可以促进林蛙的繁殖。

繁殖周期中国林蛙的繁殖周期包括卵黄吸收、卵巢发育和产卵三个阶段。

催产技术通过调节环境因素和激素干预,促进林蛙的繁殖周期,使其提前进入产卵阶段。

催产原理激素种类常用的催产药物包括促性腺激素、类固醇激素和肽类激素等。

其中,促性腺激素是最常用的催产药物,包括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

激素配伍不同种类的激素配伍使用,可以产生协同作用,提高催产效果。

常用的激素配伍包括FSH与LH、FSH与促皮质激素(ACTH)等。

催产药物选择催产环境的水质要求清新、无污染,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林蛙的繁殖效果。

催产环境要求水质催产环境的温度需要稳定,适宜的温度范围为15℃-25℃。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林蛙的繁殖效果。

温度光照对林蛙的繁殖也有影响,光照不足会导致林蛙繁殖能力下降。

因此,催产环境中需要提供适宜的光照条件。

光照人工授精技术在实验室内设立采精室,利用专门的采精装置进行直接采精。

此方法适用于个体较大的雄性中国林蛙。

直接采精法利用假阴道装置,诱导雄性中国林蛙射精,从而收集精液。

此方法适用于个体较小的雄性中国林蛙。

假阴道法采精方法将收集到的精液保存在10-25℃的环境中,可保存1-2天。

常温保存低温保存超低温保存将收集到的精液保存在0-5℃的环境中,可保存3-5天。

将收集到的精液保存在液氮中,可长期保存。

03精液保存0201准备工具准备人工授精所需的各种工具,如显微镜、镊子、采精装置、假阴道装置、人工授精管等。

人工授精在显微镜下观察雌性中国林蛙的卵子成熟情况,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人工授精。

通常是将雄性中国林蛙的精液与卵子混合在一起,通过人工授精管注入到雌性中国林蛙的生殖道内。

林蛙

林蛙

一、中国林蛙的分类
我国东北地区分布着两种类型的林蛙,即中国林蛙和黑龙江林蛙,他们的主要
区别在于中国林蛙雄性有一对咽侧下内声囊,黑龙江林蛙无内声囊。

二、中国林蛙的生活习性
中国林蛙生活在海拔1800m以下地带,以海拔1000m以下地带数量居多。


每年的活动极有规律,整个生活周期分为越冬期、生殖期、和陆地生活期三个
阶段。

一般在每年的9月下旬至4月下旬营水栖生活,严冬时群集于深水处的
砂砾或石块下进行冬眠;3月份解冰后进入附近的水泡子或沼泽地带鸣叫抱对,产卵于岸边浅水处水草上;每年4月下旬至9月下旬完全营陆地生活,习居于
阴暗潮湿山坡的树丛下或山间溪流附近。

(一)越冬期
1.入水期一般为6个月,天气渐寒,陆地上的昆虫日益减少。

当气温与水
温降至10摄氏度时,林蛙就陆续从陆地进入水中越冬。

这一时期大约从9月下旬持续到十月初,为期半个月左右。

但正常情况下,大约有半数以上的林蛙是在1~2日晚上集入水中的。

由于气温和水温在这一时期极不稳定,林蛙入水的时间和在水中生活也
不稳定,当水温高出10摄氏度时,林蛙重新登岸,在岸上活动或潜伏在水边的石块下面,温度低于10摄氏度,又重新入水。

2.散居冬眠期从10月初至11月初,林蛙分散潜伏于小河、溪流的较浅水域的石块下、沙粒之间,或钻进水下树根及水草间,但此时的栖息地并未固定,林蛙常
出来寻找新的、适宜越冬的隐蔽场所。

3.群居冬眠期从11月初到翌年3月中下旬。

气温降到零度以下,河水开始
结冰。

中国林蛙的养殖管理技术

中国林蛙的养殖管理技术

中国林蛙的养殖管理技术
当外界气温降至10℃以下时,林蛙的活动减少,不再取食。

随着温度逐渐降低,林蛙开始冬眠。

林蛙的冬眠方式有二种:一种是在陆地上直接冬眠,另一种是在水中越冬。

外界陆地直接冬眠时,场地中要铺盖枯草、瓦砾等,蛙可钻进土缝、枯草和瓦砾底下越冬,蛙场地要经常洒水,保持土壤的湿润。

这种越冬方法比较简单,在南方地区林蛙可以安全越冬。

水中越冬,可以在室内也可以在室外,蛙进入冬眠期以后,就不食不动,在水中只要靠皮肤呼吸就能满足自身的耗氧需要。

越冬池中要放置树根、瓦砾等供林蛙躲藏。

池水要保持清新,定期换水、消毒,同时要保持池周围安静,不要惊扰林蛙,影响冬眠。

这种越冬方法比较安全,即使特别寒冷的天气林蛙都可安全越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林蛙
1972年在马王堆出土的干尸因历经千年未腐而震惊世界,人们也因填满古尸的蛙皮开始了对中国林蛙的关注,今天就让我们去了解一下中国林蛙。

中国林蛙是我国特有的物种,近年研究表明,林蛙皮不仅具有很强的抗腐功能,而且蛙油具有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的作用,而被国际市场誉为“软黄金”。

看这些美味,是否垂涎三尺了呢?如果在几年前吃林蛙宴的确是一个奢侈之举,因为当时它可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而如今一向对生存空间百般挑剔的林蛙,能够从林间湿地落户寻常庭院,并且告别漫长的冬眠生长,还堂皇的走入了正规宴席,当年人们白天冒雨,夜里挑灯,日夜兼战疯狂捕捉林蛙的场景也已不多见,这些不得不说是件新鲜事。

林蛙是生态平衡的维持者,又具有高的经济价值,怎么样才能把保护生态平衡和丰富人们生活兼顾起来呢?1988年时任黑龙江省农恳总局林业站站长的陈剑锋开始着手中国林蛙的研究。

当时有些人不理解,你为什么要去养蛤蟆呢?老百姓叫他们蛤蟆,你咱养蛤蟆呢?这个人是不是精神病?是不是有病,1993年陈建峰将3000多只野生林蛙作为种蛙放养到自己的蛙圈里,开始在林蛙世界创一翻事业。

然而陈建峰还没有感受到林蛙带来的喜悦,就先品尝了痛苦,仅仅一个月,活蹦乱跳的小林蛙陆续死亡,连原先的老种蛙也全军覆没。

我想第一次的养蛙失败使陈剑锋看到,如何适应林蛙的生活习性才是关键,因此他辞去铁饭碗的工作,来到了武昌老家,就是为了摸透林蛙的生活习性,掌握林蛙的生存环境,连续三年一切心思都扑在了林蛙上。

要研究成,不搞生物群观察. 为了追踪林蛙他上山,下水,进湿地,终于弄明白了林蛙的生活环境特点,以及对天气、阳光和温湿度的要求,并根据观察来的情况,为林蛙建造了一个仿野生状态的生活环境。

这个夏季在圈养林蛙时,在饲养圈里上层搞上乔木,没有高大树木用遮阳设施,遮阳网来模拟这个环境,把郁蔽度模拟出来,创造75%以上的郁蔽度,如果湿度小可以用喷雾设施增湿,温度高用冷水降温,在低一点的灌木层,用低一点的遮阳网,3米高和1、5米高的错开,饲养场的建设问题,最关键的是场地下面要模拟出森林林下既有枯枝落叶层,又能解决林蛙代谢物的场地。

人工圈养林蛙成功了,这项国家专利从此改写了教科书上中国林蛙只能野生
放养而不能人工圈养的结论,为继续探索人工圈养中国林蛙技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林蛙属变温性动物,它的体温是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对生存环境非常挑剔,当自然气温降到12摄氏度以下时它会停止捕食寻找冬眠场所,好逃避不良环境,如果将长期处于野生自然状态下的林蛙突然圈定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高密度养殖,其动物的适应能力、生理反映以及生物钟的节律会发生突变,造成代谢紊乱、体液失衡,所以野生林蛙要经过两到三个世代的驯化繁殖,不断改变环境条件来逐步改变它的习性,适应无冬眠养殖。

中国林蛙的无冬眠饲养温室或大棚内的环境要保持在18摄氏度—26摄氏度之间,相对湿度控制在75%--85%之内、荫蔽度在0、65--0、75之间、光照不能过强或过弱、大棚或温室内要设置增温降温设施,还要保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

看到这些特意为中国林蛙建造的别墅,真让人羡慕,但是林蛙的代谢运动会使养殖场内含毒量日益增加,地面空气氧交换能力减弱,严重的环境污染会导致各种疾病发生,在这平均每平米100只高密度状态下的棚式饲养场所,解决林蛙代谢物,防止病害发生,是令
许多养殖户倍受折磨的问题。

下面就让我们看看陈建锋有什么高招。

原来是在在饲养池内放满水,水上种上水生植物,植物上面设置网罩,才用三层阻垢的办法,林蛙在网上生活,其代谢废物通过网子漏到水中,经分解后供植物根系吸收,植物再释放氧气供动物吸收,实现良性循环,这个高招就是大棚内模拟的森林生态环境,除了采用模拟生态环境外,千万别忘记定期给蛙场药物消毒,净化场所,这样才能防止各种疾病的发生。

瞧这家伙,多健壮威武。

看到这些场面你能猜到它和养殖林蛙有什么关系吗?其实这是陈建锋研究的中国林蛙绿色生态养殖技术。

林蛙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对食物要求是苛刻,因为它的胃肠内无纤维酶,不吃植物性食物,再加上眼睛极端近视,所以只能吃活的昆虫饵料。

面对林蛙出的又一个难题,陈剑锋使用的对策是:利用鸡和猪的粪便育虫,因为这里有幼虫所需的氨醑,蛙吃完虫排泄后的粪便,再被饲养鸡和猪的植物吸收,您看一年四季的饲料都解决了。

蛙还难养吗。

中国林蛙人工圈养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并没有使陈剑锋满足,从1999年开始他就扶持养殖户负责知识培训进行生产指导,将自己的经验与它人分享。

回首当年研究林蛙的初衷是保护这一野生物种免遭灭绝,现在这个目标早已实现,而且人们的菜篮子里又多了一个营养价值高的新品种,并且还为养殖户们又创出了一条制富路,真是一举多得。

与中国林蛙打了十几年的交道,目前他们正进行研究开发产品深加工的公关,他未来的目标是使中国林蛙尽快实现产业化,让中国林蛙跳出国门,跳向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