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之声》看王蒙的意识流和西方意识流的差异
(修正)春之声——对西方意识流的借鉴与实践

•
当然,对于时间的顺序,作者还是做了一定的提示, 如在火车2小时47分的行程中,“咣”的声音就出现了5 次,每一次都标志着一个时间的过程。 • 另外,车厢壁上的“光斑”时隐时现,时快时慢,也显示 了时间的流动。 • 第一次“咣”,车厢门关上,“光斑”出现,说明车 开了,那么,此后发生的事件凡是不在罐子车这个特定环 境中的,无疑都是他的联想和回忆。第二次“咣”,车厢 门打开,表明中途到站,上下乘客,引进新的人物,引发 新的事件,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又因此展开。随后,车厢门 开了又关,关了又开,直到主人公到站,小说结束。5次 “咣”连接起一个完整的行程,也标志了清晰可感的时间 序列。 • 所以,表面看起来,时间顺序似乎是乱七八糟,其实 却是有规律的。小说逻辑结构:回乡过年——思念父老— —车上见闻——感慨古今——多元对比——赞美时代。
• • •
•
• •
王蒙的创作长达半个多世纪,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青春万岁》和《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为代表,主要特点是充满革命的诗意和激情。 第二阶段以《最宝贵的》、《悠悠寸草心》等为代表, 主要基调是在呼唤光明的同时,对社会政治进行反思。 第三阶段以《春之声》、《夜的眼》、《蝴蝶》、 《布礼》等作品为代表,在艺术上大胆探索、创新。 第四阶段以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失态的季节》 等为代表,以现代意识透视中国历史,对中国传统政治、 文化进行反思。 总之,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王蒙是一个具有“少共情 结”、密切关注现实和时代变革的主流派作家,他的小说 特别善于抓住时代的新主题,并敏锐地向现实和历史、文 化心理的纵深开掘;而且勇于探索创新,领风气之先,对 中国当代文学产生重大的影响。
•
•
3、艺术分析:
《春之声》在艺术表现上,突破了传统小说的人物、 情节、环境的描写方式,率先运用“意识流”手法,把反 映现实生活的焦点集聚在人物心理内象的直接袒露上,以 有限的篇幅充分展示主人公在特定的环境中涌现出的复杂、 丰富的内心活动,意识的自然流动,通过对人物内心图景 的细致描绘,勾勒出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命运遭际和思想 性格,同时也表示出社会生活丰富而又纷杂的面影。 • 小说《春之声》是王蒙借鉴“意识流”创作手法的代 表作,在《春之声》中,王蒙成功地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 的“意识流”的创作手法,并加以中国化和自己的创造性 使用。
春之声——精选推荐

《春之声》作品赏析在《春之声》中,王蒙成功地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意识流”的创作手法,并加以中国化和自己的创造性使用。
所以,要理解这篇小说,必须先摘明白什么是意识流,王蒙又进行了怎样的改造或“误用”。
意识流这个概念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他曾借用“流水”比喻人的意识流动的状态,称之为“思想流意识流或者是主观生活之流”。
这一观念后来被小说家所借用。
意识流”小说家主张直接记录人物意识流动的轨迹,把变化多端,无人知晓、不受限制的精神表现出来”。
从乔伊斯,普鲁斯特,伍尔芙和福克纳等人的意识流小说看,意识流小说深入地透视现代西方人的处境,反映现代意识和现代经验的本质,强调真实地反映人物的精神世界,其描述的焦点是人物的主观感受,而不是外部的客观现实。
它充分展示全新的时空观念,遵循柏格森“心理时间‟的原则,否定事件发展的线性因果关系,竭力淡化小说的故事隋节。
意识流小说作家注重自由联想律,他们认为人的思维很多时候是非理性的,作家应该写出这种非理想的人的意识的流动,所以他们笔下的人物的思维富于跳跃性,从这一处跳到另一处往往没有什么道理好讲。
有时候作家在写作过程中本人的思维也遵守这种思维规律,他可能进入自动化写作的状态,有意地放弃理性的控制,自由地任凭下意识牵引自己的笔。
王蒙的意识流离西方的真正的意识流距离较远,它基本上只是一种煮识的合理流动,和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常用的心理独白或心理活动还有较多的关联。
这种意识是理性的,从一处跳到另一处都有明显或潜在的逻辑关系。
而且,意识流只是一种具体的小说写作技巧,而不是像真正的意识流小说那样是用意识流作为一种整体性的创作原则来组织全篇,在《春之声》中,情节是有头有尾的,还是人物,有故事,有起承转合,符合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
所以,王蒙在《春之声》中所用的意识流根本算不上真正意识流,但是,这种有限度的借用却可能正是正确的使用方式,它真正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创造出了富于魅力的文学表达,给当时的读者带来了崭新的阅读经验和审美感受,造成了思想与情感的冲击力,而这些新鲜感受正是王蒙试图告诉大家的,这种外部感受和小说内容一起共同建构了对那个时代的宏伟想像,使那一列平淡无奇的闷罐子车具有不同凡响的神奇色彩,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
论王蒙《春之声》

论王蒙《春之声》摘要:分析王蒙的意识流小说《春之声》的主题,重点解读王蒙的意识流小说《春之声》的话语蕴藉,通过对《春之声》作品本身的阅读,以及王蒙的相关作品、对王蒙的先关作品的评价的阅读,从而进行此番评论。
主要讲述《春之声》对旧的审美的观念的冲击和阅读《春之声》带来的乐趣。
关键词:闷罐子车、意识流、话语蕴藉、前言王蒙是一个站在时代、社会、历史最前沿的作家,“其创作见证了共和国六十余年的社会巨变和文化转型”[1],八十年代中期,西方现代精神,西方现代文艺、西方美学和哲学思潮在“五四“后再一次涌入中国,而王蒙则是在此之前便开始运用”意识流“手法的运用以及创作。
所以说“他总是在每一文学的发展的紧要关头第一个打开局面,处在先锋位置。
”[2]王蒙是七八十年代的反思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反思性强烈,敢于说话、会说话是王蒙的特性。
在创作上,王蒙有一条基本原则,即在“艺术上的求新和求异。
”[3]正因为王蒙在艺术上追求新、追求异,所以王蒙的作品在当时评论界也常常引起不小的争议,通常会给就得审美观点,审美习惯带来巨大的冲击。
八十年代初,王蒙便运用新的写作手法,“带来了一股令文坛幡然震悟的”意识流“旋风,扫去了长期以来裹罩在文坛上的沉闷、僵化的大一统的禁壳”[4]。
而意识流小说中,我认为最具带表的便是《坚硬的稀粥》、《蝴蝶》、《杂色》、以及《春之声》。
本文将以《春之声》的为主,展开较为浅显的解读以及评论。
一、《春之声》的主题王蒙的《春之声》的中心细节是“闷罐子车”即岳之峰乘坐的回家乡的“火车”。
《春之声》写了八十年代初始,个人认为就是改革开放之初,人们争先恐后地要挤上,破旧的、稍落后于西方的,但是在进步、在向前的、改革开放的列车,以“我”,一个海归的工程物理学家的眼光来描写自己回到故国的所见所闻,在处处落后、处处带有浓浓的乡土气息的“闷罐子车”,即中国的土地上,看到了许多祖国进步发展的地方。
例如,“我”让“位”给“女同志”时得到的礼貌的感谢;没有铁路到有铁路;由战争到解放“大家发出了使国民党特务胆寒的强音”到“那是解放了的,飘扬着五星红旗的首都。
浅析王蒙《春之声》与乔伊斯《尤里西斯》

浅析王蒙《春之声》与乔伊斯《尤里西斯》文章概述了意识流小说的概念及在中国和西方的发展,对比分析了王蒙的《春之声》和乔伊斯的《尤里西斯》的异同:相同的是王蒙的《春之声》和乔伊斯的《尤里西斯》都是意识流小说的典范。
他们在作品中使用了类似的意识流技巧;但王蒙的小说又有和乔伊斯小说不同的地方,它有着中国文学独特的特点,富有中国的时代气息,整个小说富有朝气和希望。
标签:詹姆士·乔伊斯;王蒙;意识流;《尤里西斯》;《春之声》二十世纪的小说家以各种新颖的表达方式来诠释自己的文学作品。
意识流就是这个时代小说形式的一种。
它最早产生于西方,到“五四”运动时期,被我国的文人所接受。
一、意识流小说在中国和西方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是意识流小说的辉煌时代,它兴起于西方,是在现代哲学特别是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小说类的作品。
“意识流”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
在他的《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到“意识就是其本身而言并非是许多截成一段一段的碎片。
‘链条’或‘系列’之类的字眼都不能恰当地描述意识最初呈现出来的样子。
它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流动的。
用‘河’或‘流’这样的比喻才能最自然地把它描述出来。
此后再谈到它的时候,我们就称它为思想流、意识流或者主观生活之流吧。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强调并发展了这种时间感,提出了心理时间的概念。
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肯定了潜意识的存在,并把它看作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
他们的理论观点,促进了文学艺术中意识流方法的形成和发展。
“意识流”这种新的创作手法伴随着“五四”运动涌入了中国。
在中国的文坛上出现了两个高峰期。
第一个高峰期是在新文学开创时期,鲁迅在他的《狂人日记》使用了“意识流”的创作手法。
第二个高峰期是70年代末,在王蒙的倡导下而兴起地意识流创作之风。
詹姆士·乔伊斯和王蒙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
二、王蒙的《春之声》与詹姆斯·乔伊斯的《尤里西斯》王蒙是中国当代作家、学者,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
浅析王蒙小说中的意识流

---------------------------------------------------------------最新资料推荐------------------------------------------------------浅析王蒙小说中的意识流浅析王蒙小说中的意识流【内容提要】新时期王蒙创作了一系列被称为“东方意识流”的小说,近几年又有评论者认为“东方意识流”并非意识流,甚至有人认为王蒙的这一系列小说仍是现实主义小说。
本文不对王蒙的这一系列小说定性,只探讨这一系列小说中意识流的特点并指出王蒙小说中意识流与西方意识流的根本区别。
【关键词】意识流;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借鉴在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王蒙的“集束手榴弹”----中篇小说《布礼》《蝴、蝶》,短篇小说《夜的眼》《春之声》《海的梦》以及《风筝飘带》在文坛引起、、不小轰动,并引发了关于“意识流”问题的争论。
那么,王蒙当时文学实践的思想观念与西方文学“意识流” 之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本文从西方意识流产生的背景入手对王蒙小说中的意识流作简单分析。
一、意识流的产生及其特点西方意识流产生于“一战”后,属于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荒诞派戏剧等在内的现代主义文学大家庭中的一员。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政治经济的窘迫形态加剧了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导致了民众普遍的孤独感与苦闷感。
因此,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相应地转向内心化。
1/ 12为了发泄内心的失望、孤独、彷徨、抑郁、苦闷、恐惧等,知识分子用文学手段将人们的心理活动与意识生活完整、细致地刻画出来,意识流小说的出现满足了这种需要。
另一方面,社会的动荡导致人们对传统信念的动摇,人们开始怀疑过去的一切,认为不确定性才是一种真正的规范。
作家们也在寻找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来表现真正复杂的社会人生。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在 1919 年发表的《论现代小说》中,是这样评价传统小说家的:“他们写了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他们浪费了无比的技巧和无穷的精力,使琐屑的、暂时的东西变成貌似真实的、持久的东西。
【课外阅读】试论《春之声》的意识流创作特色

【课外阅读】试论《春之声》的意识流创作特色内容摘要:《春之声》是王蒙用西方意识流手法创作的一篇小说,与《墙上的斑点》相比较,我们发现《春之声》确实具有西方意识流小说的一些特征,如采用人物内心独白和新的时空体系来描写人物的意识,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描写感觉印象等。
但是由于中国的文学传统的影响,王蒙的小说在主题、情节、人物、语言和叙事等多个方面显示了中国式特点。
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所谓的中国意识流小说只是中国的一些作家借鉴西方意识流小说的技巧而创作出的具有西方意识流小说的一些特征的小说,我们称之为“东方意识流”或“心态小说”,实际上就是西方意识流的中国化,即西方意识流技巧与中国文学传统的融合。
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在政治上完成了拨乱反正,思想上实行了大解放,经济上改革开放初见成效,整个中国社会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新时期,显示出一股勃勃生机,人们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也随之发生着重大变化,人们的思想更活跃了,内心更复杂了,越来越多的西方的事物传到中国来,中国开始了在古老而又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学习与创新的过程。
在文坛上,中国的作家们已经不满足于用旧的文学形式来表达他们在新时期的感受,于是纷纷学习和借鉴西方的一些文学形式和手法来反映20世纪80年代前后的中国以及处于这一重要的大转变时期的人们的新风貌,他们反思过去,歌颂新时代,对未来充满希望与祝福。
而在这一时期的众多作家中,不论是在歌颂新时代这一重大社会主题上,还是在小说形式技巧的创新上,王蒙都走在了前列。
他在80年代初发表的被称为“集束手榴弹”的《风筝飘带》、《夜的眼》、《春之声》、《海的梦》、《布礼》、《蝴蝶》等六个中短篇小说是他在这时期的重要作品,它们都是王蒙用“意识流”手法创作的表现新时代新生活主题的小说。
“意识流”这一名称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1842—1910)提出的。
他认为人的意识是私有的、常变的和连续的,意识活动在任何一点上都是一个统一体,并且无时无刻不在流动和变化着,像河流一样川流不息。
东方意识流小说的特征

东方意识流小说的特征作者:李苑君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9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王蒙等作家在借鉴西方意识流表现技巧、创作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进行创新,形成了以有迹联想、健康、理性为主要特征的东方意识流小说流派。
论文通过对王蒙意识流小说的分析,探讨东西方意识流小说的区别,以把握东方意识流小说的特征和突出王蒙的贡献。
关键词:王蒙;意识流;健康;理性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7-0024-01“一战”以后,西方社会面临政治、经济、思想、精神和“人”的危机,作家们开始新的文学形式的创作以反映时代特征。
意识流小说在西方发展起来,成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流派,它没有统一的组织和纲领,但其创作技巧却流传至今,影响很大。
改革开放以来,茹志鹃、王蒙、张贤亮为代表的作家借用西方意识流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时序倒置等手法创作了一批既区别于西方意识流、又和中国传统小说不同的小说。
从而在80 年代中期形成了“东方意识流”这样一个文学流派,王蒙是其中突出的代表。
一、东西方意识流小说的特征西方意识流小说最大的特点是,首先,没有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描写,而是以描写人的意识流动过程来展示其心灵世界,塑造人物形象,没有直接的自然描写,但反映的是社会的真实面貌;其次是采用巧妙的暗示和象征的手法抒发了全世界人类共同的向往安宁自由生活的情感;再就是没有肖像描写、没有行动,没有语言的描写,并且没有塑造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而是以新颖的手法,把变化多端,不可说明,混乱的一种内在精神串联成一条意识的河流来表现社会的本质和深刻的主题,并从中显示出组织材料的才能和精心构思的技巧。
由于中国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社会形态等有很大的差异,西方意识流在被王蒙等中国作家接受过程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异,形成了东方意识流自己独特的特点。
在西方,意识流主要以表现潜意识和性意识为主。
从《春之声》看王蒙意识流小说

从《春之声》看王蒙意识流小说从《春之声》看王蒙意识流小说【摘要】:《春之声》是王蒙新时期意识流表现手法的代表作之一。
在结构上,以放射式心理为主,加以蒙太奇表现效果,领略社会生活翻天覆地变化。
在语言上,肆意铺陈的语言尽显强烈的扩张感,具有纵横衍生的气势。
在内容上,是对文革无情的鞭挞和反思,彰显生命的美学价值,及对改革春天的美好祝愿与向往。
【关键词】:意识流,蒙太奇;语言特征;时代气息在中国文坛里有许多为小说风格而不懈努力奋斗的,但是像王蒙这样能够在不同时期都能够始终站在艺术革新之巅却是少之又少。
王蒙以一篇《青春岁月》震撼文坛,那时候他年仅19岁,又一篇《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描绘了年轻人林振对工作积极热情,对党和国家忠心耿耿,反对官僚主义的思想也令人叹为观止。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原本可以在写作大展宏图的他却因为中国文化大革命而断送美好青春,成为政治革命的牺牲品,下放到新疆乌鲁木齐甚至更为偏远地区劳动改造。
这段经历对王蒙来说并非是坏事,他没有像刘少奇那样被打到,相反,在劳动中领悟了很多,积聚了写作创作的源泉,把二十多年苦行僧作为磨练期坚持写作,把文学当作是生活的一部分。
直到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才再次登上中国文坛,并将改造时期积攒的文学功底成功运用到改革开放大解放当中去,成为文学领域举足轻重的代表作家。
在80年代文学中,王蒙文坛地位不仅仅表现在文学作品的数量上,更在于作品表达的思想和文化方面显示的厚度上。
对于文革他没有像伤痕文学那样仅仅停留在感性批判层次上,而是更加理性思考,深层次地对文革进行鞭挞,将文学与人的关系紧密联系起来,并创造运用大跨度的时空转换,主客观交织的意识流表现手法加以揭露文革给人们带来精神层面的伤害,更加关注人的心理、情感,这与文革时期小说主题大相径庭,用作品表现人的思想,将人的内心想法表现在作品上,本文就其在《春之声》这篇文章进行加以阐述。
一、突破狭隘政治束缚彰显生命的美学价值王蒙经历过文革时期黑暗年代,了解中国不仅在经济上饱受摧残,同样在文化上也一片凋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20世纪20至40年代,在西方文坛上出现了一个对世界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的现代流派――意识流小说。
但作为一种单纯的技巧借鉴,王蒙意识流更显著的特点却是它和西方意识流之间的根本性差异。
现仅以王蒙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作《春之声》为例,试加以分析。
关键词:意识流;差异
20世纪20至40年代,在西方文坛上出现了一个对世界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的现代流派――意识流小说。
到80年代初,随着中国社会巨大的变革的到来,中国文学界出现了一股强劲的求新变异之风。
借鉴西方的潮流,在这个潮流中,首先出现在中国文坛上的就是以王蒙为代表的意识流小说,作为对西方意识流的借鉴,王蒙意识流自然与其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在表现人物的意识流动、用心理时间结构小说、作家退出作品、有意淡化情节上,确实显示着意识流小说的诸多特点。
但作为一种单纯的技巧借鉴,王蒙意识流更显著的特点却是它和西方意识流之间的根本性差异。
现仅以王蒙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作《春之声》为例,试加以分析。
现代主义文学之出现于西方,是有着深厚的社会现实基础和思想理论基础。
它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生存危机和精神危机的产物。
自19世纪后期以来,西方物质文明高速发展,但伴随而来的则是无数的灾难和人性的“异化”――社会环境动荡不安,人们沦为金钱、物质的奴隶,根本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
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传统的理性无法帮助他们理解现实,找到出路。
传统的文学也无法表达他们的焦虑和危机感。
于是他们打出反理性的大旗,创造、寻觅新的理论和新的文学形式。
现代主义文学的理论基础就是本世纪流行于西方的各种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和现代心理学理论,在这个非理性的哲学思潮中,叔本华认为宇宙的本质是意志,而意志是一种盲目、神秘的非理性的本能冲动,它控制支配一切,因此外在世界也是非理性的,不可知的。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他把人的精神活动分为两部分:意识和无意识,无意识又分为潜意识和前意识。
意识是人们在清醒状态下的明晰的心理活动,但只是心灵的次要的表面现象;无意识是隐藏在人类心理的核心,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
而其中的潜意识是人性中最阴暗的部分,包括人类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
在这种社会基础和理论基础之上,现代主义文学有着共同的特征,他们反对文艺复兴以来以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主流文化传统和文学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的传统美学观。
着力表现对世界的主观感受,揭示社会的荒诞,人性的异化,关系的冷漠和自我丧失的痛苦。
意识流小说作为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之一,其根本的特点在于,认为主观世界是最高的真实,作家应全力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人的意识是永远处于流动状态的,象“流”象“河”。
还认为人的心中既有天堂,也有地狱,所以要全面的表现人物从最高层到最底层的复杂意识,尤其应侧重表现无意识,追求心理的原始真实,主张以原始的不加提炼的方式去展示意识的自然流动。
如果以这一根本特点来考察王蒙的《春之声》,首先我们就会发现西方意识流的要求,是以非理性的无意识为出发的,而王蒙的意识流显然有着一个理性之根。
即对打到“四人帮”后新的历史时期的歌颂。
在小说中虽然表达的也是人物的意识的流动、虽然也采用了心理结构等众多意识流的表现手法,但无论联系多么丰富纷杂,最终都归结到了这一主题上。
这就是说,作品中的一切意识的流动,在一开始就确定了明确的方向,是基本上设计好了的。
因此王蒙的意识流实际上是一种清醒的有意识的组合。
如果我们要透视这一根本差异的原因。
我们还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又一不同,即它们是产生在完全不同的社会基础和理论基础上的。
它们的作者对社会的认识有着巨大的差异。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西方意识流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扎实的理论根基,是资本主义社会生存危机和精神危机的产物,那么王蒙的意识流呢?其社会基础和对于社会人生的认识就完全不同了。
上世纪80年代前后的中国社会,一场巨大的政治运动刚刚结束,一个新的时代刚刚到来。
虽然社会的变革给不少人,特别是青年人带来不少的迷茫,但就主流意识形态而言,好像这一
变革,中国的前途就无限光明。
而作为一个早在上世纪50 年代就因一篇小说而得名获罪,然后被下放20余年后,又重新回到社会中心地位的王蒙,其对社会的看法自然比一般人更加乐观。
因此在作品中虽然也表现了一些落后和紧迫感,但更多的却是以此来表达对以往的不满,而那温暖的感觉、春的陶醉等众多的显示生活转机的意象,足以表现出作者对社会的满足和充满信心。
其次,就当时中国文学的观念来说,也是和西方意识流产生时截然不同的。
这也不允许王蒙的意识流发展到西方意识流同样的地步。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中国文学,首先是对公式化、概念化的虚伪现实主义的批评。
在人们的观念中,文学应当力图恢复到17年的文学轨道上去。
王蒙意识流虽然借鉴了西方意识流的手法,但中国文学的发展还远没有达到让西方的思想观念和文学观念在中国文坛上占一席之位的地步。
实际上王蒙的意识流小说不是人们所说的十七年现实主义文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用西方的艺术技巧重新包装了的十七年文学。
王蒙意识流现象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但是了解它和西方文学的差异并认识其原因,对于今后中国文学对西方的借鉴和中国文学的发展,或者会有裨益。
这篇文章只不过是非常粗浅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