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卡夫丁峡谷
东方社会跨越“卡夫丁峡谷”分析_前提条件

东方社会跨越“卡夫丁峡谷”分析_前提条件论文导读::在世界历史和世界市场条件下,资本主义发展是不是落后国家的唯一出路,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晚年理论思考的重心。
他们从对俄国农村公社的特征、历史方位及历史前景的分析着手,得出了东方社会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结论,并为此设想了一系列条件。
论文关键词:卡夫丁峡谷,东方社会,前提条件,现实基础卡夫丁峡谷是古罗马卡夫丁城(今意大利蒙泰萨尔基奥)附近的一个峡谷。
公元321年第二次萨姆尼特战争时期,萨姆尼特人在这里包围并击败了罗马军队,按照当时意大利双方交战的惯例,战败方的军队必须在由长毛交叉构成的“轭形门”下通过。
这被认为是对战败者最大的羞辱。
通过“卡夫丁峡谷”一语由此而来,意即遭受奇耻大辱。
马克思用“卡夫丁峡谷”借喻资本主义制度,“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即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苦难和波折;“跨越卡夫丁峡谷”即不经过资本主义阶段,从而避免走资本主义道路所遭受的苦难和斗争。
马克思所说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仅仅指的是资本主义的奴役、掠夺和剥削的社会制度以及与之相应的所有制形式,但并不包括资本主义制度的生产方式。
因此,马克思关于俄国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主要是指生产力发展的不可跨越性和生产关系、社会政治制度的可跨越性。
这就是马克思针对俄国问题而提出的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著名论断的原意出处。
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只能首先在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这可以说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马克思的明确观点。
但是后来形势的发展出乎马克思的论断,无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还是垄断的出现,都没有达到激发革命的程度,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通过社会机制的自我调节反而缓解了阶级矛盾。
从19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目睹西欧各国社会主义运动趋于衰退和沉寂,马克思开始把视线和研究重点逐渐转向革命运动方兴未艾的俄国和其他东方国家,提出了著名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构想,也就是东方落后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跨越“卡夫丁峡谷”论的理论旨趣及方法论价值

它将 会 失去 当时历 史所 能提供 给一 个 民族 的最 好 的机 会 , 而 遭 受 资 本 主 义 制 度 所 带 来 的 一 切 灾 难 性 的 波 折 。 ”3 l4 Z '0 1 2 “ 俄 国 , 于 各 种 情 况 的 独 特 结 合 , 今 还 在 全 国 .在 由 至
论 > l卷俄文版 出版 , 发 了俄 国 国 内民粹 派与 自由主义 第 引
者 之 间 关于 俄 国 资 本 主 义 发 展 前 景 的 争 论 ,使 得 马 克 思 对
落 后 的 俄 国 产 生 了 浓 厚 的 兴 趣 并 且 进 行 了 深 入 的 思 考 。 为
了 阐 明 对 这 一 问题 的 见 解 , 克 思 先 后 写 作 了 < “ 国 纪 马 给 祖
关 键 词 :跨 越 ;“ 夫 丁 峡 谷 ”;意 蕴 ;理 论 意 义 ;方 法论 价 值 卡 中 图 分 类 号 :A8 1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7 - 5 7( 0 9) 6 0 6 一o 62 0 4 20 0 — 0 5 3
跨越 “ 夫丁峡 谷 ” 论 是马 克思晚 年在 世界 历史 的视 卡 理
天然 地势又 非 常适于 这种 大 农业 。 此 , 能够成 为现代社 因 它 会 所 趋 向 的 那 种 经 济 制 度 的 直 接 出 发 点 ,不 必 自杀 就 能 开 始 获 得 新 的 生 命 。 ”Z t ̄ ] 7 4 “ 种 农 村 公 社 是 俄 国 社 会 新 生 的 支 点 : 是 要 使 它 .这 可 能 发 挥 这 种 作 用 ,首 先 必 须 排 除 从 各 方 面 向 它袭 来 的 破 坏 性 影 响 , 后 保 证 它 具 备 自然 发 展 的 正 常 条 件 。 ” 然
卡夫丁峡谷理论

“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内涵:
意指可以有条件地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免受 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痛苦、不幸和耻辱,直接进 入社会主义社会。 是马克思针对俄国当时广泛存在的农村公社而提 出的一条不同于西方社会发展的东方社会发展的 道路。其前提是必须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 一切肯定成果,改造农村公社的古代形式,使之 能够“直接变为现代社会所趋向的那种经济体系 的出发点”。
在俄国,由于各种情况的特殊凑合,至今还在全国范围内 存在着的农村公社能够逐渐摆脱其原始特征,并直接作为 集体生产的因素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正因为它和资 本主义生产是同时代的东西。所以,它能够不通过资本主 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就”。 在此我们可以看出,“卡夫丁峡谷”是和资本主义的生产 相联的,但不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全过程,而是资本主义生 产的“波折”以及产生这些“波折”的生产阶段。作为资 本主义生产的“可怕的波折”,无疑是指马克思曾多次鞭 挞的、由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所 导致的经济危机及其灾难性后果。所以,马克思所说的 “卡夫丁峡谷”应包括二层含义:一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所 引起的经济危机及其灾难。二是指导致经济危机的资本主 义生产的某些阶段。这样马克思就明确回答了查苏利奇所 提出的关于“世界各国由于历史的必然性是否都应经过资 本主义生产各阶段”的问题。
谢谢!
一、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 想”的由来
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

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尤为突出的是从“共产主义革命…. 将在一切文明的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同时发生”的观点到“可以不经受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苦难而取得它的成果”的理論。
①后一种理论被社会主义理论研究者称呼为“卡夫丁峡谷”理论。
该理论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响。
标签: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合力,经济发展与政治体制之间的矛盾是其中之一,主要表现为:在政治体制适应经济发展时,生产力快速提高;生产力提高后,政治体制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时,政治体制被迫改变以适应经济发展。
然而是否存在一种可以适应高级经济发展模式的政治体制,而且这种政治体制可以直接进入,这便是“卡夫丁峡谷”理论涉及的问题。
一、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产生19世纪,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到了其政治体制无法满足的地步。
事实上,资本主义社会也越来越频繁的发生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影响程度也越来越严重、无产阶级生存难度加大的同时权利意识开始觉醒。
综合以上因素,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这些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
但是,西方发达国家经历的一次次经济危机非但并没有使其激化社会基本矛盾,反而增强了其自我调节能力,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此时,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到了在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一段不短的时间内共产主义革命不会大范围爆发。
与此同时,俄国为首的封建或者反封建社会的东方世界却革命风起云涌,马克思、恩格斯将目光放在这些国家后,发现这些国家虽然经济发展程度赶不上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是随着全球化逐步开始,这些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而直接借鉴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直接吸收资本主义文明成果,这种经济模式可能更适合共产主义革命的发展,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大胆设想这些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直接进入社会主义,这便是“卡夫丁峡谷”理论。
演进还是跨越-论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演进还是跨越-论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对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演进还是跨越-论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是马克思晚年研究历史发展,特别是东方社会的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它对于东方后发国家在探索其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对于如何理解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以及由此设想而引导的诸多实践等问题上,一直颇有争议.其主要原因在于将"演进"与"跨越"完全对立起来.本文认为,"演进"与"跨越"并不能抽象地对立起来.在所谓"跨越卡夫丁峡谷"的问题上,首先必须弄清楚跨越什么,其次是弄清楚如何跨越.在这一理解的基础上,我们当前最大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并且必须以科学技术为主导来发展生产力,来掌握最先进的生产力.内涵于马克思上述设想中的诸多观点,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无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浅谈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

浅谈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在对东方落后国家,尤其是对俄国农村公社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
实现这种“跨越”的原因在于俄国农村公社的土地公有制。
“跨越”必须通过社会革命的方式,“跨越”的条件是西欧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榜样作用以及利用西方资本主义提供的“一切积极成果”中国的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这一思想指导的结果。
一、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的提出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许多结论都是通过对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基本矛盾进行分析后作出的。
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他们曾经设想这一革命将首先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动并陆续取得胜利,这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在这些国家里,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引起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空前激化,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
与此同时,社会化大工业的发展使产业工人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强大的无产阶级成为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现实力量。
而且,生产的社会化还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实行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并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生产和分配准备物质条件。
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其早期和中期活动中,始终把实现社会主义的注意力和着眼点放在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恩格斯甚至明确提出英、法、美、德四国将首先并同时向社会主义过渡,即“共产主义革命将不是仅仅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
但是,历史的发展超出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最初设想。
因为最先发展起来的英、美、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凭借国内社会化大生产创造出的丰厚利润和海外殖民掠夺带来的巨额财富收买工人贵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以缓解国内的阶级矛盾。
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力越发达,工人群众的生活水平相对越高,其“革命性”则相对减弱。
像马克思那样去思考——对“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之研究的再思考

像马克思那样去思考——对“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之研究的再思考前言“跨越卡夫丁峡谷”是一个广为人知的口号,它意味着一个人要有勇气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但是,对于这个口号的真正含义,不同人有不同的解读。
本文将探讨“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真正含义,并通过马克思的思想方法进行分析和理解,希望对读者有所启示。
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真正含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真正含义。
对于不同的人,这个含义可能是不同的,但是它的基本意思是:“做一件你从未做过的、本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冒险精神和探索精神的口号,它要求人们不断超越自己的极限,勇敢尝试新的事物。
这个口号的背后,其实还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意义。
它要求人们超越自己,不断向前。
它是对平庸人生的一种批判,将人生比作一条深谷,人们需要跨越这个深谷,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马克思的反思维方法如果我们想要深刻地理解“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含义,我们需要借助马克思的反思维方法。
马克思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他提出了很多让人叹为观止的思想方法。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方法就是反思维方法。
马克思的反思维方法是通过对现实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寻找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
他认为,只有通过深入探讨问题的本质,才能真正理解一个问题。
这种方法十分重要,因为它让我们深入探讨问题的本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
应用马克思的反思维方法对于“跨越卡夫丁峡谷”这个口号,如何应用马克思的反思维方法呢?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分析“卡夫丁峡谷”的本质首先,我们需要分析“卡夫丁峡谷”的本质。
它是一个深谷,代表了人生中的困境。
我们需要跨越这个深谷,才能够超越自己的极限,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攀爬险峻的道路、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不断向前。
2. 分析“跨越”这个动作的本质其次,我们需要分析“跨越”这个动作的本质。
跨越不仅仅是简单地跨过一道障碍物,更是超越自己的极限,实现自我提升。
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进入社会主义

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进入社会主义摘要:19世纪后期,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对俄国农村公社制度及俄国进入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后提出了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
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近代中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进入社会主义,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
我们既要尊重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又要从本民族的实际出发,敢于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新,创造历史的奇迹。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重要规律。
它使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出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依序性。
马克思关于五种社会形态的演进规律,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作为“一个自然史过程”的演变,具有非常明确的世界史的意义。
但它并不排斥具体的民族、国家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可以有不同的情况。
俄国、中国等一些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而进入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对俄国农村公社制度及俄国进入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他们认为,俄国的农村公社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一方面俄国的农村公社正趋于解体,但还保留着原始公社的一些集体原则;另一方面,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达到了激化的程度。
因此,如果西欧无产阶级获得胜利,夺得并巩固了政权,俄国的农村公社可以在西欧无产阶级的物质援助下跨越资本主义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因此提出了“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意义在于,落后国家将在特定的内外部条件下,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缩短其发展的过程,从而使工农群众避免在资本主义阶段所遭受的痛苦。
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又有欧洲、亚洲、拉丁美洲的十几个国家先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那么中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进入社会主义,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
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走社会的跳跃性发展是有条件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涵义和启示
[摘要] 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很不发达的东方国家和地区如何走现代化之路, 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重大课题。
马克思跨越理论只是为东方落后的国家走向社会主义提供了总的原则和方向性的说明。
[关键词]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 启示
一、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确切内涵
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许多国家建立并在众多领域取得了伟大胜利。
然而在世纪后半期,社会主义不断地遭受挫折,特别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再一次使人们关注社会主义的命运。
本文就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构想与世纪现实社会主义的实践历程,粗浅地探讨一下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一些问题。
对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的理论内涵的理解,应该放到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来考查。
马克思晚年, 曾明确反对把他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变成一般社会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
他认为,资本论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明确地限于西欧各国;在世界历史和世界交往的条件下,以古代农村公社所有制为基础的以俄国为代表的东方亚细亚社会,可以走不同于欧美国家的资本主义道路而进入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一层次的社会, 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实现共产主义理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强调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其实有两个层面, 其一是制度层面,即跨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在一系列客观的和主观的条件下, 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其二是生产力层面, 即经济文化落后国家一旦完成生产关系的跨越之后, 必须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文明成果, 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并最终实现跨越资本主义阶段的生产力。
这两个层面是有机统一的,只有完成了第一个层面,才有可能完成第二个层面, 第二个层面是对第一个层面的巩固和发展。
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理论是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继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两个发现之后对人类社会又一伟大贡献,是马克思晚年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二、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重大意义
1.诚如马克思所说: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
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它可以缩短妊娠期并减轻分娩的痛苦。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交往的扩大,整个世界连成一体,人们的视野大大开阔,自觉程度大大提高,可以通过相互比较,寻求最适合本国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从而形成后发优势并大大缩短历史发展过程。
民族国家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关系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不能跨越;地区历史与民族国家历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可以跨越。
马克思在前期对社会形态理论的阐发和在晚年对俄国及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讨,从两个方面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特殊道路的关系。
在前期,他侧重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但并没有因此排除各个民族发展的特殊道路;
在晚年,他侧重考察东方社会发展的特殊道路,但并没有因此否定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2.马克思关于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思想,为我们
提供了一个观察社会的崭新视角,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以及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社会主义社会理论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存在着有机的联系。
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世界历史理论。
正是站在世界历史的制高点上来观察社会,马克思、恩格斯把东方社会发展理论与西方社会发展理论衔接起来,这就是由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使东方的无产阶级革命与西方的无产阶级革命能够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使东方社会的生产方式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跨入社会主义社会。
3.马克思关于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思想,突破了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演进发展的一般历史进程,开创了东方落后国家跨越发展的特殊历史进程。
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拓展和深化。
二、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理论的启示
对于东方人民来说,马克思的思想已不只是一种假设、语言和理论了,而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和伟大的革命实践了。
回顾历史,我们得知这个伟大的现实确实来之不易,它经历了一代又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浴血奋战和艰辛探索,向我们展示了一座宏伟的理论宝库,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
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迸,既是马列主义活的灵魂,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靠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也只能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不拘泥于任何伟人的本本和现成结论,理论也要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及时地根据新情况和新经验作反思、总结和升华,这就是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思想资源和精神财富。
2. 对外开放与和平共处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学习马克思“跨越”设想理论,反思苏联的悲剧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几十年曲折前进的历史,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一点:闭关自守、盲目排外不能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
邓小平冲破了长期形成的全盘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想观念的束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管理方式。
这就是邓小平的对外开放与和平共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
由此,我们认为,对外开放与和平共处就是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经济腾飞的一扇翅膀,是我国应该且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这是马克思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留给我们的启示。
3.促使我们思考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精神实质。
正是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辩证把握上,马克思在肯定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和人类文明成果的前提下,以极其睿智的眼光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固有弊端和重大毛病,即不可避免地给人类带来诸多灾难和不幸。
列宁在俄国的革命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个卡夫丁峡谷理论。
列宁根据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和俄国基本国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结合起来,提出“一国胜利论”,从而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列宁无愧于辩证法大师的称号。
此后,无论毛泽东,还是邓小平,都是善于把马克思基本原理与本国现实国情结合起来的典范,从而为后人辩证理解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学习的楷模。
这些马克思主义者解决现实历史课题的方法为我们提供了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启示。
四、我们的结论
历史已经证明:俄国在没有经历完整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前提下过渡到了社会主义;中国则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跨越整个资本主义阶段而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历史事实。
“跨越”设想理论的精神实质在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可能跨越某一中间阶段,从而缩短落后国家向现代社会发展的苦难历程。
这一理论的正确性在落后国家从前资本主义向现代社
会演进过程中一再体现出来,而且得到了重大发展。
至于说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曾出现的一些挫折,诸如苏东问题,中国的“大跃进”甚至“文革”等等,那都是因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实现跨越后,没有意识到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异常艰巨性和曲折性,没有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首位,制定和执行的方针、政策脱离了实际,从而出现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暂时倒退,这是曲折性在社会主义前进性中的辩证表现。
现阶段,社会主义在中国大地上正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国际共运事业的中流砥柱。
我们深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伟大的中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决不会像古罗马军队那样惨败于卡夫丁峡谷,被萨姆尼特人逼迫通过象征奇耻大辱的轭形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