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卡夫丁峡谷 跨越资本主义
卡夫丁峡谷理论

“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内涵:
意指可以有条件地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免受 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痛苦、不幸和耻辱,直接进 入社会主义社会。 是马克思针对俄国当时广泛存在的农村公社而提 出的一条不同于西方社会发展的东方社会发展的 道路。其前提是必须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 一切肯定成果,改造农村公社的古代形式,使之 能够“直接变为现代社会所趋向的那种经济体系 的出发点”。
在俄国,由于各种情况的特殊凑合,至今还在全国范围内 存在着的农村公社能够逐渐摆脱其原始特征,并直接作为 集体生产的因素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正因为它和资 本主义生产是同时代的东西。所以,它能够不通过资本主 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就”。 在此我们可以看出,“卡夫丁峡谷”是和资本主义的生产 相联的,但不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全过程,而是资本主义生 产的“波折”以及产生这些“波折”的生产阶段。作为资 本主义生产的“可怕的波折”,无疑是指马克思曾多次鞭 挞的、由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所 导致的经济危机及其灾难性后果。所以,马克思所说的 “卡夫丁峡谷”应包括二层含义:一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所 引起的经济危机及其灾难。二是指导致经济危机的资本主 义生产的某些阶段。这样马克思就明确回答了查苏利奇所 提出的关于“世界各国由于历史的必然性是否都应经过资 本主义生产各阶段”的问题。
谢谢!
一、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 想”的由来
浅谈中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浅谈中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卡夫丁峡谷,专指落后国家在不经过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情况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落后地区如何跨越社会阶段实现飞跃,这是可行的吗?整个二十世纪的社会主义国家可以说都在做如何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试验,不过它们都失败了。
而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苏联,在跨越中不仅未能成功而且使自己变成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分子,那中国又能否跨越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否是已经跨越了呢?我们知道,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人类社会总是适应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地向前发展的,这是普遍的总的趋势,任何国家、民族概莫能外。
由于社会形态与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类社会由其内部所固有的矛盾所推动,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因此,人们就有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用精确的眼光来考察、研究人类社会。
由此可得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统一性也就是说各个国家和民族在没有严重外来干涉的情况下,按其自然史过程,一般都要经历大致相同的发展阶段,即依次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低级阶段)这五种基本的社会形态,如大多数欧洲国家。
而就具体的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而言,其社会形态的演进发展的实际过程,往往又不是简单地、刻板地依照这些基本的社会形态的次序进行的,而是具有极为复杂的多样性。
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就是一个例子。
还有非洲在新航路开辟之前只是处于原始社会或者奴隶社会,但经过了一个殖民地阶段,到二十世纪,非洲基本上都进入了资本主义阶段。
这就说明社会形态的跨越不是不可能的。
而且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中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是国际国内形势决定的,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

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尤为突出的是从“共产主义革命…. 将在一切文明的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同时发生”的观点到“可以不经受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苦难而取得它的成果”的理論。
①后一种理论被社会主义理论研究者称呼为“卡夫丁峡谷”理论。
该理论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响。
标签: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合力,经济发展与政治体制之间的矛盾是其中之一,主要表现为:在政治体制适应经济发展时,生产力快速提高;生产力提高后,政治体制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时,政治体制被迫改变以适应经济发展。
然而是否存在一种可以适应高级经济发展模式的政治体制,而且这种政治体制可以直接进入,这便是“卡夫丁峡谷”理论涉及的问题。
一、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产生19世纪,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到了其政治体制无法满足的地步。
事实上,资本主义社会也越来越频繁的发生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影响程度也越来越严重、无产阶级生存难度加大的同时权利意识开始觉醒。
综合以上因素,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这些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
但是,西方发达国家经历的一次次经济危机非但并没有使其激化社会基本矛盾,反而增强了其自我调节能力,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此时,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到了在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一段不短的时间内共产主义革命不会大范围爆发。
与此同时,俄国为首的封建或者反封建社会的东方世界却革命风起云涌,马克思、恩格斯将目光放在这些国家后,发现这些国家虽然经济发展程度赶不上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是随着全球化逐步开始,这些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而直接借鉴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直接吸收资本主义文明成果,这种经济模式可能更适合共产主义革命的发展,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大胆设想这些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直接进入社会主义,这便是“卡夫丁峡谷”理论。
关于全面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考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摘要:马克思的全面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拥有极重要的现实及理论意义。
东方不发达国家需要从资本主义社会吸收养分来滋养和发展社会主义,从而真正完成对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全面跨越,走向共产主义的光明未来。
关键词:世界历史思想;全面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理论中图分类号:A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3-0024-02对马克思晚年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近年来理论界有很多不同的观点。
笔者认为,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不但可以跨越,而且可以、并且必须在一切领域跨越,这是由社会历史规律决定的。
一1846年,唯物史观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标志,正式诞生。
1848年,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1875年,马克思又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未来社会主义的特征作了预测。
他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及其发展为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摘要:马克思的全面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拥有极重要的现实及理论意义。
超越“卡夫丁峡谷”与学习利用资本主义

超越“卡夫丁峡谷”与学习利用资本主义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公元前321年的第二次萨姆尼特战争中,萨姆尼特人在古罗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峡谷击败了罗马军队,并强迫他们通过“牛轭”。
这被认为是对战败军的最大羞辱。
马克思曾借用通过“卡夫丁峡谷”一语,说明像俄国这样经济落后的国家可以超越资本主义阶段走向社会主义。
100多年过去了,马克思的这一设想曾变为现实,但“超越”之后并没有万事大吉……100多年前,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曾针对东方社会的特殊情况,大胆地设想,经济落后的某些东方国家有可能超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先于西方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这一设想,在20世纪前半叶曾在10几个国家变为现实。
然而,“超越”之后并没有万事大吉。
几十年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低潮。
严酷的现实迫使人们重新思考经典理论家提出的这个设想。
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到底怎样看待资本主义?超越资本主义是否就等于排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先进而生产力落后能算真正的社会主义吗?等等。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的确关系到社会主义的未来。
“超越”与“享用”——一个完整的命题长期以来,对马克思关于落后国家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设想,理论界一直存在不同的理解。
一些“左”派理论家片面地引用马克思的这一设想,把“超越资本主义”和“利用资本主义”对立起来,为其僵化的思想体系寻求理论根据,使得我们在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果”的问题上,一度顾虑重重,放不开手脚。
其实,马克思不仅仅是提出了一个“超越”的设想,而是经过艰苦细致的科学研究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有关落后国家社会发展的科学命题。
马克思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为了阐述清楚这一命题,曾刻苦学习俄文,以便系统地掌握和研究俄国土地关系和社会政治发展的官方文献及学术著作。
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进入社会主义

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进入社会主义摘要:19世纪后期,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对俄国农村公社制度及俄国进入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后提出了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
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近代中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进入社会主义,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
我们既要尊重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又要从本民族的实际出发,敢于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新,创造历史的奇迹。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重要规律。
它使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出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依序性。
马克思关于五种社会形态的演进规律,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作为“一个自然史过程”的演变,具有非常明确的世界史的意义。
但它并不排斥具体的民族、国家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可以有不同的情况。
俄国、中国等一些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而进入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对俄国农村公社制度及俄国进入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他们认为,俄国的农村公社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一方面俄国的农村公社正趋于解体,但还保留着原始公社的一些集体原则;另一方面,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达到了激化的程度。
因此,如果西欧无产阶级获得胜利,夺得并巩固了政权,俄国的农村公社可以在西欧无产阶级的物质援助下跨越资本主义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因此提出了“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意义在于,落后国家将在特定的内外部条件下,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缩短其发展的过程,从而使工农群众避免在资本主义阶段所遭受的痛苦。
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又有欧洲、亚洲、拉丁美洲的十几个国家先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那么中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进入社会主义,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
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走社会的跳跃性发展是有条件的。
“跨越卡夫丁峡谷”含义

浅议“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含义摘要:马克思晚年在《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初稿)》中结合东方落后国家俄国的条件,指出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大多数人将马克思的意思理解为东方落后国家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直接到达社会主义,这中主张显然是站不住脚的,本文将从资本主义的进步性、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真正主体以及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差异性三个方面来说明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是不能跨越的,也是无法跨越的,但是我们可以尽量的缩短这个时间,在最短的时间内使生产力得到高速的发展关键词: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社会主义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过程中,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一个困惑,马克思主张社会主义只可能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但又在1881年给俄国女革命家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中,提到了著名的”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论断。
如果我们仅仅只是从字面意义上去理解,马克思本人不就是自相矛盾了吗?但实质上并非如此,是我们对”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含义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卡夫丁峡谷”典故出自古罗马史。
公元前 321年,萨姆尼特人在古罗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峡谷击败了罗马军队,并迫使罗马战俘从峡谷中用长矛架起的形似城门的”牛轭”下通过,借以羞辱战败军队。
后来,人们就以”卡夫丁峡谷”来比喻灾难性的历史经历,并引申为人们在谋求发展时所遇到的极大的困难和挑战。
所以“跨越卡夫丁峡谷”也就是跨越羞辱的、灾难性的过程。
有些人主张马克思的意思是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直接到达社会主义,这种主张是站不住脚的,我将从以下三点进行解说。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高动因。
马克思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阐明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描述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及其运行机制,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个基本领域形成二对社会基本矛盾,正是由于这二对基本矛盾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形态不断演进;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 研究生论文

一.“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意义与背景关于“卡夫丁峡谷”那是1881年马克思在《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初稿)》中首次明确提出,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构想,文章中写道:“一方面,土地公有制使它有可能直接地、逐步地把小地块个体耕作转化为集体耕作,并且俄国农民已经在没有分配的草地上实行着集体耕作。
俄国土地的天然地势适合于大规模地使用机器。
农民习惯于劳动组合关系,这有助于他们从小地块劳动向合作劳动过渡;最后,长久以来靠农民维持生存的俄国社会,也有义务给予农民必要的垫款,来实现这一过渡。
另一方面,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就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用到公社中来。
”19世纪后期,马克思恩格斯应俄国民粹主义学者查苏利奇等人的要求,对俄国的农村公社制度及俄国进入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们认为,俄国的农村公社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一方面俄国的农村公社正趋于解体,但还保留着原始公社的一些集体原则;另一方面,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达到了激化的程度。
因此,如果西欧无产阶级获得胜利,夺得并巩固了政权,俄国的农村公社可以在西欧无产阶级的物质援助下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后人把这一理论概括为“跨越论”跨越论的意义在于,落后国家将在特定的内外部条件下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缩短其发展的过程,从而使工农群众避免在资本主义阶段所遭受的痛苦。
对于中国而言,1949年共产党取得政权后,摆在共产党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开辟一条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新路,二是进入“卡夫丁峡谷”走资本主义的老路,即“补资本主义的课”,从党的历史来看,两条路线的斗争从取得政权之时就有针相对的斗争。
毛泽东力排众议,坚决要走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新路。
共产党、毛泽东正是这样做的,通过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人民公社,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等手段非常成功地把一个分崩离析、千疮百孔的国家引向了繁荣富强,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月论文:32120102200531
经济文化落后国家从小农社会跨越资本主义阶段走社会主义道路,你认为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是否可以随意实现任意跨越?
一.关键词和名词解释
【关键词】小农经济,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社会主义
【名词解释】小农经济: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以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为基础,完
全或主要依靠劳动者自己的劳动,独立经营小规模农业,
以满足自身消费需要为主的经济形式。
本文中的小农社会
即是在小农经济为背景下的社会形态。
资本主义:以私人为主体,并借助雇佣劳动的手段以生产工具创造利润
的制度
卡夫丁峡谷:本文指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过程,而跨越卡夫丁峡谷指直接
跨越资本主义到达社会主义的模式。
二.具备条件
中国走在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这和俄国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在我国处在小农社会的时候,俄国已经有了突破。
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创造性地提出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一切文明成果的具体途径与手段,为落后社会主义国家出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一跃成为世界第二,一时间,学术界普遍认为“卡夫丁峡谷”已经被跨越,但是1991年苏联解体,经济下滑,理论界又众口不一,各有说辞。
我国也正在突破这一难题,过去我国生产方式还是以家庭为单位,大部分的家庭还处在就解决“生活”问题而非“生产”问题,现在我们这一阶段算是遇到了瓶颈,为了尽快解决生产力的问题,我认为还应注重以下几个条件。
1.新的对外开放观
在清朝,1757年,一个“一口通商”政策标志着清政府彻底奉行起闭关锁国的政策,这样导致我们与世界隔绝,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并且使我们落后于世界,甚至彻底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这样使得中国一个世界强国,逐渐的落后于英美。
20世纪90年代,对外开放成为了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正如邓小平明确表示:“我们要有计划、有原则地引进技术和其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但是我们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决不学习和引进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
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走资本主义道路。
既不能因噎废食,对国外的东西一概加以拒斥,从而放慢对外开放的步伐,也不能对国外的东西不加批判地全盘接受,甚至以各种形式主张全盘西化。
”
当今社会,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实施这种基本国策,但是要冠以“新”的对外开放观,那即是:核心仍然是开放,目标并非数量而是效益。
于国有利的,单位利益高的尽可以选择开放政策,其他的则要选择谨慎的态度。
以加工贸易为例,外国的订单,原材料、零部件进到中国,进行生产,然后出口到国外。
获利最多的是谁?是国外的销售环节、研发设计环节。
中国仅以廉价劳动力参与生产,不管出口多少,只能获得微薄的工资。
再如七通一平”、“九通一平”的土地,只要有外资项目,再低的价格都批出去,这里面也有代价。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价格是始终向上涨的。
我们用现在的价格把今后50年、70年的土地一下子卖掉或批掉,这就相当于一种财富流失。
而这种方式导致了本可以更快的发展,但却选择了一种低廉,落后的方式缓慢发展,这就相当于国家的一种财富损失。
总之,若要从小农社会跨向社会主义,若要发展生产力,第一步便是建立如此的,新的,对外开放原则。
2.先进技术,文化的学习,可持续发展
当代另一个热门主题就是可持续发展,它已经被逐步的提上日程,发展生产力第二条条件就是自主创新和研发一些高新技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首先,我们应注重创新,当我们坚持于吸收国外技术时,我们不要忘记自主研发才是根本。
正如我曾看过的一篇评论,中国留学生在国外进行扫地擦桌子的服务,而我国输出的人才在高端领域里仍然进行着高端中的低端的工作,就像高新技术中的“扫地擦桌子”的工作。
如果我们将重点放在从国外技术的学习上,那我们永远都走在跟随他们的路上,而非超越。
当代我国应将自主研发作为重心,而从国外学习技术则是跳板,在这个跳板上加上中国人的智慧,正如当代的跨国公司,虽然将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引进国内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但是我国就应仔细的权衡一下利弊了,若是将经济发展冠以高污染高能耗,而且以环境的破坏为代价,那岂不是丢了芝麻油没有捡到西瓜。
3.中国特色的道路
文化政治经济
三.结论
正如08年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这是因为当代全球已经形成的“地球村”的格局,而美国又占据的“村长”的地位,导致一根神经牵动了全球,引发了全球经济的动荡,虽然我国沿海地区由此受到严重影响,但内陆还比较快的调整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