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教育与社会流动-《教育社会学》
江苏师范大学继续教育网络课程《教育社会学》模块测验及答案解析

江苏师范大学继续教育网络课程《教育社会学》模块测验及答案解析
一、测验题目
1.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 请简要解释教育社会学的核心概念——社会化。
3. 简述教育社会学中的社会流动与教育流动的关系。
4. 请列举教育社会学中的一些研究方法。
二、答案解析
1.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研究教育现象在社会背景下的产生、发展和变化。
2.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中接受和适应社会规范、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过程。
在教育社会学中,社会化是指学生通过教育机构接受教育,从而获得社会化的过程。
3. 社会流动与教育流动有着紧密的关系。
社会流动是指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变动,而教育流动是指通过接受教育来改变个体的社会地位。
教育流动可以影响社会流动,提供社会上升的机会。
4. 教育社会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观察和文献分析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教育现象的特点、原因和影响。
以上为《教育社会学》模块测验及答案解析的简要内容。
更多详细信息,请参考江苏师范大学继续教育网络课程《教育社会学》相关教材和课程内容。
社会研究中的教育与社会流动性研究

社会研究中的教育与社会流动性研究在社会学研究中,教育与社会流动性是两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教育对于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社会流动性则关注人们在社会阶层层级之间的迁移和变动。
本文将探讨教育与社会流动性之间的关系,并介绍相关研究方法和发现。
一、教育对社会流动性的影响教育被认为是社会流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得知识、技能和社会资源,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机会。
有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更容易获得高薪工作和更好的社会地位,从而实现社会流动。
1.1 教育与经济流动性教育对经济流动性有着明显的影响。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通常有更高的收入水平和职业地位。
他们能够进入高薪工作岗位,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经济活动。
同时,教育还可以帮助个体获得更广泛的专业知识,提高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
1.2 教育与社会地位流动性除了经济方面的流动性,教育还对社会地位的流动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获得高等教育,个体能够进入高级职位,并在职场中取得成功。
而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则更容易受到职业和社会阶层的限制。
因此,教育可以改善个人的社会地位,并实现社会流动。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分析在教育与社会流动性的研究中,学者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技术。
其中,以下方法和技术被广泛运用:2.1 纵向研究纵向研究是一种追踪个体或群体经历一段时间的研究方法。
通过对被研究对象在不同时间点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者能够更好地了解教育对于个体社会流动性的影响。
一些研究团队使用纵向数据来探究教育经历与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2.2 跨国比较研究跨国比较研究用于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与社会流动性之间的关系。
研究者可以收集来自多个国家的数据,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这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教育对于社会流动性的影响方式。
2.3 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是教育与社会流动性研究中常用的数据处理技术。
研究者可以使用统计方法来计算教育与社会流动性之间的相关性,并验证其研究假设。
第五讲 教育与社会流动 《教育社会学》华师社会学课件 考研

社会流动与人才流动
人才流动和社会流动至少在两个方面存在差 别:
一是流动的主体不同。社会流动的主体是所 有的社会成员,而人才流动的主体只是部分 社会成员即能够称为人才的社会成员。
二是流动的向度不同。社会流动的方向可能 向上、可能向下、也可能是水平流动;而人 才流动的方向至少是水平流动,更多的是向 上流动,否则,人才流动也就失去了意义。
32
他们使用了历史资料——1957年威斯康星州 的高中二年级男生和女生的资料,1964年、 1975年和1992年,这些学生的教育和职业情 况被追踪。相比于那些不够详细的模型,威 斯康星模型对他们的职业提供了更完整和强 有力的解释,但在代际流动的解释方面没有 显著改变。
33
这个模型引起了不同的研究,最主要地是揭 示不同群体父母亲资源和孩子能力对教育、 职业成就的影响作用。
9
(一)社会流动的含义
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由 某个社会位置向其他社会位置的移动,它既表 现为个人社会地位的变更,也表现为个人社会 角色的转换,实质上是个人社会关系的改变。
社会流动实质上是个人在社会分层体系中的社 会地位的变化。
10
社会流动与人口流动
人口的自然变动。人口自然变动指人口数量的增加或 减少以及人口的性别年龄变化的过程,反映的是人的 自然属性,社会流动反映的是人的社会属性。
22
(四)个人的终身流动类型
根据个人的出身地位、本人的最初地位 、本人的最终地位,可以划分成5个类型: 固定不变:出身地位=本人的最初地位=本人 的最终地位。
重返者:出身地位≠本人的最初地位;本 人的最终地位=出身地位。
23
改变者:出身地位=本人的最初地位;本人 的最终地位≠出身地位。
小学教育与社会流动性的关系研究ppt课件教案

提倡启发式教学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 动性,小学教育方式更加提倡启发式 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强化信息技术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小学教育 方式也更加注重信息技术应用,以提 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05
小学教育与社会流动性的互 动关系
小学教育对社会流动性的促进作用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关键阶段 ,通过提供全面的知识和技能培 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研究意义
探讨小学教育与社会流动性的关系有助于深化对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理 解,为优化小学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公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研究目的和问题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小学教育与 社会流动性之间的关系,揭示小 学教育在个体社会流动中的功能 和作用。
研究问题
如何通过改善小学教育提高社会 流动性?小学教育在个体社会流 动中的具体影响机制是什么?
02
社会流动性对小学教育的影响也 表现在教育资源分配上,需要政 府和社会更加重视小学教育的投 入和改革。
小学教育与社会流动性的良性互动
小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 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以适应 社会发展的变化和需求。
社会应该为小学教育提供更好 的资源和环境,支持小学教育 的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流动 性的提高。
类型
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垂直流动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社会阶层中的上下流动,水平 流动则是指同一社会阶层内的移动。
社会流动性的影响因素
教育
教育是影响社会流动性的重要因 素,通过提供知识和技能,提高
个体的就业机会和社会地位。
家庭背景
家庭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对个体的社 会流动性有显著影响,良好的家庭 背景可以为个体提供更多的资源和 机会。
教育社会学专题ppt

文化水平与教育水平
间接
文
作为文化负荷体的人:教师与
化
学生
水 平
文化水平对教 育水平的制约
直接
与
教
教材与其他教育手段
育
文化水平与教育水平的循环
(二)、文化的传递、传播与教育
文化传递:文化的世代相接,是文化在时间上的 延续
文化传播:文化从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的扩散 ,是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
作用:促进文化发展 促进个人社会化
收集资料:普查法,抽样法,个案法,典型 法,观察法,访问法,问卷法,二次分析, 实验法,区位法,社会测量法,功能探究法 ,系统工程法,数学法
普查法:
全面调查法,对调查对象的总体的 全部单位逐一不漏的进行调查,以 收集某一教育现象在某一时点上的 全部情况的资料。公共机构采用, 最接近真实。
抽样法:按一定方式从被研究对象的总体中选取一部 分做样本进行调查,将研究结果推论到总体 上去,从而得出总的结论。关键是保证样本
的代表性,缩小抽样误差。 偶遇抽样
非机率抽样 判断抽样
配额抽样
简单几率抽样
机率抽样
分层几率抽样 整群几率抽样
系统几率抽样
用于横剖式比较研究和追踪式研究
个案法:将某一个具体单位作为案例,对它的若干 现象、特征和过程作全面的、深入的、长 时间的调查研究,摸清它的来龙去脉。运 用广泛,定性研究,结果不宜推论。
实验法:在尽可能严密控制的条件下研究事物 发生变化的因果关系的科学方法,用 来检验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假设。较 小范围内进行,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 然实验。避免危害被试身心健康的做 法。
区位法:将某一区域作为一个体系,从其全部 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一区域与外界 的关系中综合考察区域生活、区域结 构、功能、价值体系、社会问题、区 域发展变化的趋势等等情况的一种方 法。
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教育是社会的一项重要领域,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教育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研究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探索教育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社会对教育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教育与社会的互动关系,阐述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和社会对教育的影响。
一、教育对社会的作用1. 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教育是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的主要手段。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得各种学科知识和实用技能,提高个人素质和能力。
这对于社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只有具备足够的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社会才能发挥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2. 社会价值观的传递教育是价值观传递的重要途径。
通过教育,社会可以将其核心价值观念灌输给年轻一代,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这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至关重要,因为价值观的合理传递可以促进社会秩序的维护和个体的健康成长。
3. 社会流动性的提升教育可以提升社会的流动性。
通过教育的机会平等和普及,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改善自己的社会地位。
这对于社会的公平和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因为只有实现社会流动性,才能打破阶级壁垒、减少社会不平等。
二、社会对教育的影响1. 社会需求的反映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它需要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当社会发生变革时,教育也需要相应调整,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
例如,在数字化时代,教育系统需要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适应社会对这些能力的需求。
2. 社会背景对教育内容的塑造教育内容的塑造受到社会背景的影响。
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和制度等因素会影响教育领域的政策制定和课程设计。
例如,在多元文化社会中,教育的内容需要包容多样性,提倡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教育模式。
3. 就业市场对教育目标的影响社会的就业市场对教育目标有直接的影响。
教育需要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为学生提供与社会需求匹配的知识和技能。
例如,在技术发展迅猛的时代,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教育社会学》精品教案

《教育社会学》精品教案1. 课程概述1.1 课程背景教育社会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与社会结构之间关系的学科,旨在揭示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教育社会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社会学视角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掌握教育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
- 分析教育与社会结构、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关系。
- 运用教育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和解决实际教育问题。
- 提高批判性思维、沟通和协作能力。
2. 教学内容2.1 教育社会学基本理论- 教育社会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经典教育社会学理论(如功能主义、冲突理论、符号互动主义等)- 当代教育社会学理论前沿2.2 教育与社会关系- 教育与社会结构(如阶层、性别、种族等)- 教育与文化(如文化传承、文化资本等)- 教育与政治(如教育政策、教育制度等)- 教育与经济(如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教育公平与平等等)2.3 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如访谈、案例研究等)- 定量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 混合研究方法2.4 教育社会学应用案例分析- 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社会学研究- 教育不平等问题的社会学分析- 校际差异与教育公平- 网络教育与社会化学习3. 教学安排共计32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教育社会学基本理论(8课时)- 教育与社会关系(12课时)- 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4课时)- 教育社会学应用案例分析(8课时)4. 教学方法与评价4.1 教学方法- 讲授:讲解基本概念、理论、研究方法及案例分析。
- 讨论:组织学生针对热点话题进行分组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沟通技巧。
- 实践:引导学生运用教育社会学理论分析实际教育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评价方式-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讨论等,占比30%。
- 期中论文:针对某一教育社会学话题进行深入分析,占比30%。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社会学知识点整理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社会学知识点整理教师资格证是教师职业的重要资格认证,合格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还需要了解教育学和教育社会学的相关知识。
本文将对教育社会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整理,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教师资格证。
一、教育社会学的概念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的是教育现象与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育社会学关注教育在社会背景下的发展与变化,探讨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以及社会因素对教育的影响。
二、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内容1. 教育社会化: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包括教育对个体的社会角色、性格、价值观等方面的塑造作用。
教育社会化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通过学校、家庭等社会机构对个体进行社会化教育。
2. 教育流动:教育社会学关注教育的流动性,研究不同社会群体在教育机会和资源分配上的不平等问题。
教育流动包括地域性流动、阶层性流动和职业性流动等。
3. 教育决策: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决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以及政府、学校和家庭在教育决策中的角色。
教育决策涉及教育政策、教育管理和教育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4. 学校文化:教育社会学研究学校文化的形成和传承,以及学校文化对师生行为和教育效果的影响。
学校文化是学校内部共享的价值观、信念、规范和习惯等。
三、教育社会学的主要理论1. 功能主义:功能主义理论认为教育是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现社会功能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教育被视为社会秩序和社会一体性的维护者。
2. 冲突理论:冲突理论认为教育是社会中的一种权力和统治工具,通过教育的分层和选择机制维持社会中的阶级和权力差异。
教育被视为社会不平等的制度。
3. 符号互动主义:符号互动主义理论关注教育在个体互动中所起的作用,强调教育与社会行为和互动关系的联系。
教育被视为社会交往和意义构建的过程。
四、教育社会学的应用领域1. 教育政策:教育社会学对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进行研究,提供决策者制定合理政策的依据,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流动与人才流动
人才流动和社会流动至少在两个方面存在差 别: 一是流动的主体不同。社会流动的主体是所 有的社会成员,而人才流动的主体只是部分 社会成员即能够称为人才的社会成员。 二是流动的向度不同。社会流动的方向可能 向上、可能向下、也可能是水帄流动;而人 才流动的方向至少是水帄流动,更多的是向 上流动,否则,人才流动也就失去了意义。
了如下四个方面的解释内容:
更精确的对父母亲资源测量; 在模型中增加了智力变量或学业能力变量; 增加了社会心理学因素的分析; 对家庭内和家庭之间变量进行了区别。
W.H.休韦尔与R.M.奥塞尔的研究
以P.M.布洛与O.D.邓肯模型为基础,除了附 加学习能力变量和其它父母亲资源变量,威 斯康星模型附加社会—心理因素的做法取得 了成功。 W.H.休韦尔(Sewell)与R.M.奥塞尔(Hauser 1975)在基本模型中加入了邻里关系、学校 文本、教育需求、“重要他人的影响”和学 习能力变量。
职业为基础的社会中,教育是将父母亲的社
会地位转移给子女的最重要机制之一(区别
于物质遗产或婚姻),绝大多数农业社会和
封建社会的职业是世袭的。
P.M.布洛(Blau)与O.D.邓肯的研究
父亲教育 本人教育 本人现在职业
父亲职业
本人第一个职业
P.M.布洛(Blau)与O.D.邓肯 (1967)是美国 第一批对假设中的教育转化功能的重要性进 行经验分析的人。 他们使用路径分析法来分析父亲职业对儿子 的教育和职业的影响。 这些影响可以分解为间接影响(从父亲的职 业对比儿子的受教育程度到儿子的职业)和 直接影响(从父亲的职业到儿子的职业,为 间接影响而控制)。
3.混合模式
当代大部分社会是介于完全封闭与完全开放
之间,差别是封闭开放的比例不同。一般的
说,西方国家开放程度高于历史上的东方国
家。
(四)个人的终身流动类型
根据个人的出身地位、本人的最初地位 、本人的最终地位,可以划分成5个类型: 固定不变:出身地位=本人的最初地位=本人 的最终地位。
重返者:出身地位≠本人的最初地位;本 人的最终地位=出身地位。延续到20世纪90 年代初(1994年)。在种族隔离制度下,不 同肤色的公民被划分为四个等级:白人、混 血人、黄种人和黑人。 白人位于最高层,享有最多的社会特权;而 黑人则处于最下层,享受最低的社会报酬。 种族之间实行隔离,每一种族都有自己的住 宅区域、医院、中小学、大学和其他设施。 经济收入与肤色有着直接的联系。
把社会流动分析与帄等问题结合在一起,是在1954 年英国的戴维〃格拉斯等他们首次进行了全国规模 的社会流动调查,收集了两代间的职业流动、个人 从初职(最开始从事的职业)到现职(现在从事的职 业)的移动,婚姻和学历与社会流动的关系等数据 ,并且完善了分析流动表的方法论。特别是格拉斯 给机会均等的社会流动的状态命名为“完全流动 ”(perfect mobility),并用统计的方法定形化。 由此,社会流动研究在科学性和思想性上都得到了 一大提高。
他们使用了历史资料——1957年威斯康星州 的高中二年级男生和女生的资料,1964年、 1975年和1992年,这些学生的教育和职业情 况被追踪。相比于那些不够详细的模型,威 斯康星模型对他们的职业提供了更完整和强 有力的解释,但在代际流动的解释方面没有 显著改变。
这个模型引起了不同的研究,最主要地是揭 示不同群体父母亲资源和孩子能力对教育、 职业成就的影响作用。 其他研究者使用威斯康星模型对美国、加拿 大、拉丁美洲、欧洲、亚洲和中东人口的不 同样本进行了研究。尽管结果间存在有趣的 差异,但研究者仍得出了下述印象深刻结论 ,即这些研究的相似性源于相似或相同的变 量/测量模型在不同社会中得到应用。
印度的种姓等级制度
两千五百多年以来,种姓等级制度一直是
印度人生活的基本特征。虽然这种制度在
1949年已经被印度政府废除,但它仍然是
影响印度社会生活的重要因素,在受现代 化影响较小的农村尤其如此。
传统的印度社会共有四个等级: 最高层的等级是婆罗门,即牧师和学者; 其次是刹帝利,即贵族和武士; 第三等级是吠舍,即商人和技术高的工匠 最后是首陀罗,即普通劳动者。 在这四个等级之外的属于流浪者或曰贱民 ,他们常常被称为“不能触摸的人”。
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参照系) 代内流动(Career mobility)。代内流动 是指一个人一生中社会地位的变动。通过研究 代内流动,不仅可以考察一个人一生中的升降 沉浮,而且能够发现整个社会流动的规律。 代际流动(Generational mobility)。代 际流动是指上下两代人之间在社会地位上的变 动。代际流动率越低,说明该社会的等级结构 封闭性越强;代际流动率越高,说明该社会的 等级结构开放性越强。
结构性流动和非结构性流动(原因)
结构性流动(structural mobility)是
指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以及整个社会结构的
变迁而引起的社会流动。
非结构性流动(non-structural
mobility)又称为自由流动,是指由非结构
性原因所导致的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三)社会流动的模型
开放模式
能力因素对于实际工作的直接影响是比较小
的。
这表明代内流动不如代际流动重要,同时教
育成就因素最为间接地影响代内流动机会。
A.C.特因曼(Tuijnman)的研究
A.C.特因曼(Tuijnman)于1989年进行了一项
2.封闭模式
封闭模式指仅有部分水帄流动基本上没有垂 直流动的社会流动模式。 一切人都以出生时就决定的社会性条件而享 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并且一生都固定在这个 地位上。 中国历史上的门阀制度、印度的种性制度。 熊彼特说,个人不因其选择、其行为、其品 质而属于某个社会阶级,个人的属性取决于 他作为一个阶级真正成员的特定家庭。
更高阶层的职业选择,而家庭背景较少地直接
影响这种选择。在美国,他们发现了一些论据
,证明父亲职业对儿子职业存在较小的直接影 响。
P.M.布洛与O.D.邓肯的原始研究仅是一个在
许多国家都在兴起的研究浪潮的著名起点,
这些研究详细的解释了教育在社会阶层代际
转换中的重要性。
基于P.M.布洛与O.D.邓肯基本模型确定
封闭模式 混合模式
1.开放模式
开放模式是指水帄流动和垂直流动都比较
频繁的社会流动模式。
开放模式的典型代表是美国社会。
表 9-1 美国 20-64 岁男性人口的代际流动(1973 年) 父 亲 职 业 上层白领 下层白领 上层体力 下层体力 农 民 合计 儿子职业 上层白领 下层白领 上层体力 下层体力 农 52.0 42.3 29.4 22.5 17.5 29.7 16.0 19.7 13.0 12.0 7.8 12.7 13.7 15.3 27.4 23.7 22.7 21.7 17.1 21.9 29.0 40.8 37.2 31.5 民 1.1 0.8 1.1 1.0 14.8 4.1 合计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总百分比 18.2 9.0 20.5 29.7 22.6 100
改变者:出身地位=本人的最初地位;本人 的最终地位≠出身地位。 改变后扎根者:出身地位≠本人的最初地 位;本人的最终地位=本人的最初地位。 彻底改变者:本人的最初地位≠出身地位 ;本人的最终地位≠本人的最初地位并且 本人的最终地位≠出身地位。
二、代际流动与教育
社会流动研究很早就认为,在那些以非世袭
兄弟姐妹的共同家庭背景(不考虑性别)只是
部分地受到父母职业和教育程度的影响,然而
尽管具有共同的家庭背景,子女(同样不考虑
性别)在教育、职业成就方面都会发生个体的 变化。
这些研究得到如下结论:家庭结构因素和父母
亲职业地位因素一样增加了代际流动机会中的
不帄等性,但尽管具有共同的家庭和父母亲资
源,兄弟姐妹的代际流动仍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一)社会流动的含义
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由
某个社会位置向其他社会位置的移动,它既表
现为个人社会地位的变更,也表现为个人社会
角色的转换,实质上是个人社会关系的改变。
社会流动实质上是个人在社会分层体系中的社
会地位的变化。
社会流动与人口流动
人口的自然变动。人口自然变动指人口数量的增加或 减少以及人口的性别年龄变化的过程,反映的是人的 自然属性,社会流动反映的是人的社会属性。 人口的机械变动。人口的机械变动即人口迁移或人口 流动,它是指人口在地理空间(或地域)位置上的一 切移动,社会流动是社会成员在社会空间上的移动。 人口的社会变动。人口的社会变动是指人口的社会构 成的变动即人口的阶级构成、民族构成、职业构成、 文化构成和宗教构成等方面的变动。人口的社会变动 会导致社会流动,社会流动一定会导致人口的社会变 动。
社会流动是指社会事物或价值〃即内人类
活动创造、改观的全部事物从某个社会位置向
其它位置的全部的推移。社会流动包括帄行的
社会流动和垂直的社会流动两种主要形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变迁的速度加
快,社会流动率提高,更引起许多社会学
家的兴趣。在西方社会学界,尤其是在美
国,社会流动已经成为社会学的一个重要 研究领域。
这些资料和模型也促进了有关家庭结构对代
际流动影响的研究。这类研究主要集中于当
根据能力、教育成就、职业地位、和每个子
女的收入来对全体子女测评时产生的“家庭
偏见”的重要性。这些研究使用的模型是复
杂的,结果也没有最终确定。
然而,父母亲资源通过共同的家庭背景影响子
女的教育、职业成就,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
(二)社会流动的类型
水帄流动和垂直流动(向度)
水帄流动(horizontal mobility)。水 帄流动也称为横向流动,是指一个人从一个社 会位置上移到另一个同等或同一水帄的社会位 置。 垂直流动(vertical mobility)。垂直流 动也称为纵向流动或上下流动,是指一个人从 一个社会位置移到另一个高低不同的社会位置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