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中庸之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关于儒家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关于儒家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论文关键词]儒家思想仁学思想中庸思想和谐社会[论文摘要]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主要是通过道德修养达到自身的和谐,进而推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其中仁学体系、中庸思想和礼乐文化等观念对当下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是巾围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影响着华民族上千年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其中庸思想、仁学体系、礼乐文化等观念对当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仁义之德为和谐之基‚和‛是儒家哲学ltl煎要的思想范畴之一。
予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这充分说明了人与人之间,思想观点具有差异性,不能完全求得一致,但仍然可以在和谐的前提下,携手并进,};结起来一起做事。
‚和‛的思想元沦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能起着秋极作用,要达到‚和‛的理想境界,儒者讲‚仁、义、礼、智、信‛,其‚仁‛与‚义‛的思想观念在创建和谐社会Il要起列撼础性作用。
(一)‚仁‛者‚爱人‛‚仁者,爱人也。
‛《论语〃颜渊》儒家仁学思想中的‚爱人‛把握_r一个最本的价值要索,这就足直接关系和影响到和谐社会构建的实质性基础,其实质就是‚修己‛与‚克已‛。
在儒者看来,见‚爱人‛无所谓‚和谐‛;爱人,就要处处为他人着想,以‚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欲达而达人‛作为处事做人的准则。
予日:‚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论语〃里仁》)2.‚仁则荣,不仁则辱‛是儒家哲学中世人的荣辱观,不仅是社会对人的评价标准,而也是社会对个人的基本要求。
子日:‚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沧语〃灵公》)意为,一个力求实现人生价值的人最引以为恨的,就是直到死去,三的予还不能被世人所传颂。
这关键就在于一个人应去追寻什么样的荣誉。
儒家思恕要求人们应该有荣誉心、所谢:‚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无耻矣;不知有耻,为国家大耻。
中庸思想与社会和谐

中庸思想与社会和谐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思想,它对于社会和谐的实现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中庸的研究心得如下。
一、中庸的内涵与意义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强调的是人的心性的平衡与调和。
中庸不是指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平庸,而是指人的心性的平衡与和谐。
在中庸思想中,人应该追求心性的平衡,不偏不倚地处理各种事物,达到一种内外统一、和谐共生的境界。
中庸思想对于社会和谐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和冲突,而中庸思想强调的是人的平衡与调和,可以帮助人们化解冲突,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够追求中庸,平衡自己的心性,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
二、中庸思想与个人修养中庸思想对于个人的修养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中庸思想中,个人的修养是追求心性的平衡与和谐。
个人应该遵循“不偏不倚”的原则,不偏不倚地处理各种事物,不偏不倚地对待他人。
只有当个人能够实现心性的平衡,才能够达到身心的和谐。
个人的修养不仅关乎个人的发展,也关乎社会的和谐。
一个修养良好的个人能够以身作则,对他人起到积极的影响,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因此,中庸思想对于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中庸思想与家庭和谐中庸思想对于家庭的和谐具有重要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和谐关系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和谐。
在中庸思想中,家庭的和谐是追求心性的平衡与和谐。
家庭成员应该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不偏不倚地处理各种家庭事务,达到家庭的内外统一、和谐共生的境界。
中庸思想强调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平衡与和谐,不偏不倚地对待家庭事务,不偏不倚地对待家庭成员。
只有当家庭成员都能够追求中庸,平衡自己的心性,才能够实现家庭的和谐。
四、中庸思想对于社会的和谐具有重要的作用。
社会的和谐是指社会中各个成员之间的平衡与和谐。
在中庸思想中,社会的和谐是追求心性的平衡与和谐。
社会成员应该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不偏不倚地处理各种社会事务,达到社会的内外统一、和谐共生的境界。
论儒家“中庸”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为贵 ”也就 是说 , 真诚就是 自己成 全 自己, 而道则是 自己引导 自
己。真 诚是 贯穿万物 的 开始和 终结 的。没 有真诚 , 就没有 万物 。
会有 失意 。有些人 认为 自己没 有财 富, 没有地位 , 在茫 茫人海 中
因此 君子 把真 诚看得 很贵重 。 诚” “ “ 是 中庸 ” 思想 体系中最 重要 、
只是 一介草 民, 总觉得 生不逢 时 , 开始 怨天尤 人 。《 便 中庸》 十 最 不可缺 失 的一 环 。而真诚 待人 、 守信 用则 是赢得人 心、 第 恪 修养 四章说 : 正 己而 不求于 人则 无怨 。上 不怨 天, “ 下不尤 人 。 。 端 亲和 力的道 德前 提 。有 诚信 , 与人之 间将 多一 份信任和 宽容, ” 人 正 自己的品 行却不去 责求 别人 , 就没有 什么 怨心 。上不抱 怨天 , 少一 份戒心 和隔 阂 , 社会将 充满 温暖 , 人与人 之间 的关系也 必将 其 次 , 谐 的人 际关 系应 是“ 而不 同” 。 中国的传统 文 和 和 的 在
功, 殊不 知“ 满招损 , 谦受 益” 在他盲 目自大的 同时 , , 也破坏 了原 也 。而 道 , 自道 也 。诚者 , 之始 终。不 诚无物 。是 故君子诚之 物
本身心 宁静 、 顺协调 的健康人格 , 反 了“ 和 违 过犹不 及” 的道理 , 必
将为 自己带 来不 必要 的麻烦 。 人生并 非是 一帆风 顺 的, 有得 意也
的当代价 值, 对我 国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 社会无 疑具有十 分重要 的 其现 实性 上 , 它是 一切社 会关系 的总 和 。 人是社 会的主 体 , ” 是社
理论意蕴 和现 实价值 。
一
、
“ 中庸 ” 思想 与个人 身心 的和谐
儒家中庸之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儒家中庸之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秦晓波1,郭秀丽2(1.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034;2.沈阳化工学院,辽宁沈阳110023)[摘要]“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方法论原则,主要有:“过犹不及”、“执两用中”、“执中知权”、“和而不同”等基本特征。
和谐社会就是要保持社会稳定,使各种矛盾以和谐的状态存在,坚持各方面的和谐发展,这恰恰是中庸之道的精髓所在。
因此,中庸之道的思想方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和谐社会;中庸之道;思想方法[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226(2007)05-0008-03[收稿日期]2007-05-20[作者简介]秦晓波(1960-),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henyang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2007年第5期第31卷(总第143期)№5,2007Vol.31General,№143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经济的持续高增长并不能自动消除社会矛盾,目前我国社会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现象。
如何化解矛盾、消除不和谐现象,缔造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成为摆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迫切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作为贯穿儒家思想始终的方法论的中庸之道,其精髓就在于平衡协调各种矛盾关系、促进事务的和谐发展。
今天,重新审视“中庸之道”这一哲学理念时发现它有许多适应这个时代需要的东西,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中庸”既是儒家的道德标准,又是儒家的方法论原则。
中庸作为一种方法,通常称之为“中庸之道”。
中庸哲学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

中庸哲学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
中庸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流派之一,它主张“中庸之道”,即在各种相对的极端中取得平衡,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
这种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积极意义。
首先,中庸哲学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在中庸哲学中,道德被视为人类行为的基本准则,而道德规范的遵守则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
因此,通过弘扬中庸哲学的道德观念,可以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平等、文明的社会。
其次,中庸哲学注重平衡与调和。
在现代社会中,各种矛盾和对立往往导致社会不稳定和动荡。
而中庸哲学主张在不同利益和需求之间寻求平衡,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这种思想可以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最后,中庸哲学倡导和谐的个人和家庭关系。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而家庭的和谐关系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庸哲学主张在家庭中寻求平衡与和谐,通过家庭的和睦关系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总的来说,中庸哲学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影响。
通过弘扬中庸哲学的思想,可以建立更加公正、平等、文明的社会,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 1 -。
儒家经典对社会和谐与稳定的理解与实践

儒家经典对社会和谐与稳定的理解与实践儒家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社会和谐与稳定的理解与实践具有深远影响。
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社会和谐与稳定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追求。
本文将从《大学》、《中庸》、《论语》等经典中提取核心理念,分析其对于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性,并探讨实践应用。
一、合理治国的儒家理念儒家经典中强调了合理治国的重要性。
《大学》中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强调了个人修养与家庭和睦的重要性。
通过修身齐家可以实现国家的和谐与稳定。
这一理念在儒家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被历代统治者所倡导与推崇。
二、仁爱与和谐社会在儒家经典中,仁爱的概念被视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论语》中有一则知名的言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了对他人的关怀与尊重。
只有通过互相尊重和关心他人,才能在社会中实现和谐与稳定。
这一理念对于今天的社会建设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中庸之道与社会稳定在《中庸》经典中,提出了中庸之道的概念。
中庸即是指“不偏不倚,不过不及”,意味着要保持平衡状态。
这一理念对于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在治国理政中,要避免极端主义和偏激行为,以求平衡和稳定的社会秩序。
四、教育与社会和谐儒家经典着重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正确的教育可以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从而达到社会和谐与稳定。
儒家思想中的教育注重塑造人的品德和修养,强调培养克己奉公、以人为本的精神。
这种教育理念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对现代教育仍有启示意义。
五、以德治国与社会稳定儒家经典中,强调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性。
《大学》中明确提到:“道之以德,尽人事。
”指出通过道德的约束和引导,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以德治国强调了规范与道德的重要性,倡导君主与民众共同遵循道德准则,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综上所述,儒家经典对于社会和谐与稳定的理解与实践具有深远意义。
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合理治国、仁爱、中庸之道、教育和以德治国等理念都为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提供了重要指引。
儒家中庸之道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儒家中庸之道在当代的现实意义儒家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强调“中庸”、“和谐”、“适度”等理念。
在当代社会,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儒家中庸之道的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儒家中庸之道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首先,儒家中庸之道倡导“中庸”之道,即避免极端,追求平衡。
在当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扰,很容易陷入极端思维和行为中。
比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个人与社会责任的平衡、自我实现与他人关怀的平衡等等。
儒家中庸之道提醒人们要避免过度追求某一方面,要在各种矛盾之间寻求平衡,才能真正实现和谐发展。
其次,儒家中庸之道注重“和谐”与“和平”。
在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各种矛盾和冲突也随之增多。
儒家中庸之道强调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要尊重他人的存在和权利,要追求和谐共处。
只有在和谐的环境中,社会才能稳定发展,人与人之间才能真正实现互利共赢。
再次,儒家中庸之道提倡“适度”之道,即适可而止,不过度。
在当代社会,消费主义泛滥,人们往往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儒家中庸之道告诫人们要适度消费,要珍惜资源,要保护环境。
只有在适度的生活方式中,人们才能真正获得幸福和满足。
此外,儒家中庸之道还注重修身养性,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当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诱惑和挑战,很容易迷失自我,忽略道德和品德修养。
儒家中庸之道提醒人们要注重修身养性,要培养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要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只有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总之,儒家中庸之道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提醒人们要避免极端,追求平衡;要追求和谐与和平;要适度而行,不过度追求;要修身养性,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只有在这样的指导下,人们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谐与发展。
让我们共同传承和发扬儒家中庸之道,为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庸之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中庸之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伴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的变革也势不可挡,涌现出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使社会变得不安定。
作为一种传统的理论体系,《中庸》从表层现象看,可能不适用于今天的社会,但它的内涵和精神对现在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中庸》的意义是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
它解释了什么是和谐,以及如何建立和谐。
它提出了“修辞有度”和“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哲学思想,提倡人们应该行为端正、正直善良,避免贪图虚荣、矜持谨慎。
它还指出,人们应该通过平等和公平的分配来建立和谐,不要追求物质的利益而忽视精神的完整。
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既重大又紧迫,《中庸》的理论仍然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
从一个更现代的角度来讲,一个和谐的社会需要人们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尊重他人的私有权,重视价值的发掘,平等互助,促进协调发展。
正如《中庸》所说,“主权有度”和“两岸同欢”,不仅是一种社会风俗,更是一种文化,为进入一个和谐的社会奠定了基础。
《中庸》不仅是一个和谐社会的理论,也是一种职责观念。
它要求人们不断探索和学习,勤奋工作,以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去追求实现和谐的价值,从而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谐。
《中庸》提倡的“心有余而力不足”观念,希望人们不要过度追求物质利益,而是要在尊重社会风俗、促进社会和谐的同时,积极有建设性地参与社会发展,以真正落实社会和谐。
综上所述,《中庸》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它提供了一种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提供了指导人们走向和谐的思想和方法,为当今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只有当这些理论真正深入人心,真正被广大人民所接受,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中庸之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秦晓波1, 郭秀丽2( 1.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沈阳110034; 2.沈阳化工学院, 辽宁沈阳110023)[摘要]“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方法论原则, 主要有:“过犹不及”、“执两用中”、“执中知权”、“和而不同”等基本特征。
和谐社会就是要保持社会稳定, 使各种矛盾以和谐的状态存在, 坚持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这恰恰是中庸之道的精髓所在。
因此, 中庸之道的思想方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和谐社会; 中庸之道; 思想方法[中图分类号] B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226( 2007) 05- 0008- 03[收稿日期] 2007- 05- 20[作者简介] 秦晓波( 1960- ) , 女, 辽宁沈阳人, 沈阳师范大学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07 年第5 期第31 卷( 总第143 期)№5,2007Vol.31General,№143实现社会和谐, 建设美好社会, 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 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
改革开放20 多年来, 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社会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经济的持续高增长并不能自动消除社会矛盾, 目前我国社会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 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现象。
如何化解矛盾、消除不和谐现象, 缔造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成为摆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迫切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作为贯穿儒家思想始终的方法论的中庸之道, 其精髓就在于平衡协调各种矛盾关系、促进事务的和谐发展。
今天, 重新审视“中庸之道”这一哲学理念时发现它有许多适应这个时代需要的东西, 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中庸”既是儒家的道德标准, 又是儒家的方法论原则。
中庸作为一种方法, 通常称之为“中庸之道”。
从现存古籍来看,“中庸”一词是由孔子首先提出的,“中庸之为德也, 其至矣乎! 民鲜久矣”( 《论语·雍也》) 。
孔子把中庸作为德性要求, 反对在行为上走极端, 主张“中行”。
后人对中庸概念的理解, 通常采用朱熹和程颐的释义。
朱熹在《中庸章句》题下注曰:“中者, 不偏不倚, 无过不及之名。
庸, 平常也。
”又引程颐曰:“不偏之为中, 不易之谓庸。
中者, 天下之正道。
庸者, 天下之定理”( 《中庸章句》) 。
概括起来, 中庸之道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过犹不及”的适度原则。
“中庸”思想包含着“无过无不及”的适度原则。
在《论语·先进》中记载:“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 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过”就是过火,“不及”就是火候不到。
“过”和“不及”都是不对的。
《论语·子路》篇也说:“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 必也狂狷乎! 狂者进取, 狷者有所不为也。
’”儒家认为, 人的思想和行动冒进或保守都不好, 与之同流合污也不符合“中庸”的原则。
因此, 必须在“过”与“不及”之间寻求和掌握一个正确合理之点, 以做到恰如其分。
“执两用中”的整体原则。
孔子总结舜的统治经验为“执其两端, 用其中于民”(《中庸》), 提出了“两端”和“用中”这两个极为重要的范畴。
《论语·子罕》中记载:“吾有知乎哉? 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 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这里孔子阐明了自己在回答别人提问时不单纯片面地看问题, 而力求在分析综合后予以解答的思想, 表明孔子已认识到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坚持用整体原则来把握事物的本质。
·8·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 年第5 期( 总第143 期) “执中知权”的权变原则。
“权”即“权变”, 即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孔子首先提出“可分立, 未可分权”(《论语·子罕》) , 即立足于具体情况, 既不违背常规, 又能有所变通。
孟子认为“执中无权, 犹执一也。
⋯⋯举一而废百也”(《孟子·尽心上》) 。
“执中”必须依据不同情况, 有所变化, 才能恰到好处地坚守圣人之道, 正所谓“嫂溺不援, 是豺狼也”(《孟子·离娄上》) 。
由此可见,儒家中庸思想的“中”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僵死的原则。
“和而不同”的和谐原则。
对“中”进行规定性的定义, 离不开对“和”的本质界定。
因为衡量“中”的最终标准还是“和”。
天地万物的和谐是中庸的内在追求和所要达到的目标, 在万事万物和谐统一的表层状态下蕴含着中庸的理性精神, 所以两者相互联系并互为依存,故此, 孔子曰:“和为贵”(《论语·学而》)。
但孔子的“中庸”追求的是一种有原则、有标准的和谐境界, 主张的是不同之“和”, 正如他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
可见, 孔子反对人云亦云、盲目附和, 其追求的是一种有原则的协调与和谐。
因此, 中庸思想表达的“和谐”观, 是一种“异中求和谐”与“变中求和谐”的思想。
二、中庸之道的本质及其现实意义“中庸之道”的四个基本特征并不是孤立、不相关联的, 其中, 和谐是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在哲学上, 和谐本质就是质与量的统一, 事物只有处于“度”的范围之内才能和谐, 无过无不及的现实特征就是和谐。
但是,和谐并非孤立事物的和谐, 而是事物置身于一个系统内的和谐, 是整体的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 追求的是人与己、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
与己和谐就是个体保持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 需要具备控制情绪的能力。
与人和谐就是个体要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
要获得人际关系上的和谐, 首先, 个体要能被他人所接纳; 其次, 个体要具备与人为善的意愿和爱人的能力。
与环境的和谐, 通常表现两种情形: 一是人能够操纵环境; 二是在无法操纵环境的情况下, 人能够改变自身以适应环境。
可见, 保持事物在“质”上的相对稳定, 获得整个系统内的和谐发展, 是整个中庸之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所以, 中庸之道最本质的特征是整体和谐。
建设和谐社会, 就必须使各种矛盾以和谐的状态存在, 坚持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因此,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中庸之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矛盾存在和解决方式的多样性来看, 在一个以非对抗性矛盾为主的社会里,“和而不同”的方法是解决矛盾的基本方式之一。
人类社会的大多数矛盾都不是用你死我活的方式解决的, 而是通过包容对立面、在矛盾双方之间寻找中介这种中庸方式加以解决的。
从事物的系统联系和协调发展来看, 中庸之道坚持“执两用中”提倡普遍和谐, 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主体与客体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这种系统观为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缓和人与自然的冲突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从事物的质量关系来看, 中庸之道的本义在于“执中”、适度”, 反对“过”与“不及”, 因此, 它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来看, 中庸之道强调“执中知权”, 即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 顺应时宜, 灵活处置, 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三、借鉴中庸之道建设和谐社会和谐就意味着承认不同、尊重不同, 意味着更多的“兼顾”与“协调”。
社会的“不同”、“多元”正是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利益群体和社会阶层。
中庸之道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思想方法和重要手段, 它要求恰如其分地把握事物、协调矛盾, 达到事务的平衡与稳定, 实现最合理的和谐状态。
因此,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要借鉴中庸之道的思想方法解决好以下四个重大问题:第一, 整合社会矛盾。
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的运动中发展进步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
面对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首先要调整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
根据国际经验,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处于1000—3000美元之间是社会矛盾尖锐、问题多发、容易出现杜会动荡的时期, 当前我国正处于这样一个时期。
社会的和谐,重点是整合社会阶层之间的相互关系, 其目标就是要使各个社会阶层“各尽所能, 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和谐社会绝不是一个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 相反, 和谐社会应是一个有能力解决和化解利益冲突、并由此实现利益大致均衡、公正的社会。
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利益均衡,利益均衡的关键是建立利益协调机制。
其次要协调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
政府与公民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某些为官者疏于政事, 腐败严重, 影响了政府和公民之间的关系, 从而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谐。
产生社会不和谐现象的原因很多, 但关键在于政策和制度。
合理的政策和完善的制度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和建立完善的制度, 必须做到统筹兼顾, 整体协调, 公平公正。
对于不和谐的现象, 只能运用和谐的方法去化解,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 兼顾多元化利益, 制定出良好有效的制度, 这样才能形成公民与政府、人与制度的和谐状态, 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第二, 促进社会公平。
追求社会公平是人类社会发·9·【责任编辑默存】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 年第5 期( 总第143 期) 展一种进步的价值取向, 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现代社会公平主要表现在权利公平、规则公平和分配公平等三个方面:权利公平是公平的内在要求, 是实现公平的逻辑起点和实践起点。
它体现的是不论社会成员所属阶级、阶层、社会地位、家庭背景、种族、性别及资本占有状况等因素如何, 社会应赋予他们在享有参与各项社会活动方面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使他们在平等的起点上融入社会。
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还存在着地域差异、城乡二元结构以及教育等等发展的不平衡性, 这就使人们从事社会活动时还面临诸多不尽公平之处。
只有首先保证权利公平, 才能够调动起社会成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性。
规则公平是公平的存在形式, 是实现公平的重要环节和必要保障。
它所要求的是社会主体在参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遵循公正的行为规范和行动准则。
因为即使社会主体获得了权利上的公平, 而当他们在参与社会活动过程中由于规则的不公平而导致他们与其他人付出相同最终所得却不同, 或者要获得相等的结果却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时, 他们的积极性就会严重受挫, 这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
因此, 不仅要保证社会主体所获得的权利平等, 还要保证社会主体所遵循的活动规则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