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矿成矿作用与围岩的关系

合集下载

内蒙古红花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内蒙古红花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内蒙古红花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内蒙古红花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摘要:内蒙古红花沟金矿是典型的石英-硫化物金矿,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矿床呈幅长3.5km、宽0~120m的条带状型式,矿石类型多样,石英脉是典型的矿化岩体,常伴生蚀变带、接触变质带。

本文根据对红花沟金矿的野外地质调查、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微区成分等研究,总结了其地质特征和成因。

关键词:内蒙古红花沟金矿;地质特征;成因探讨一、矿床地质特征1.矿床的地理位置和地质背景内蒙古红花沟金矿位于阿荣旗境内,是北纬50°4',东经122°32',距阿荣旗城区约15km。

矿床位于呼伦贝尔-科尔沁旗-小兴安岭勘查区的中东部,处于东北造山带北段特提斯洋闭合、欧亚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时期的花岗岩成矿带上。

2.矿床的产出和矿化类型矿床产出的矿石类型多样,石英脉是典型的矿化岩体。

金矿以亚微细粒的游离金和金硫化物为主,主要伴生石英、硫化物、黄铁矿、菱铁矿等。

3.矿床的地质构造和岩石组成矿床主要分布在花岗岩体内的变形剪切带与接触带内,矿体选在石英脉中发育较好,石英脉常伴生蚀变带、接触变质带。

岩石类型以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辉长岩和橄榄岩等为主。

二、成因探讨1.成矿物质来源内蒙古红花沟金矿床形成的主要矿物质来源包括地壳物质和岩浆物质。

岩浆物质主要是来自于上覆花岗岩的分异熔体,地壳物质主要是来源于前寒武纪-古元古代的古变质岩地壳中的矿物元素。

2.矿床形成环境内蒙古红花沟金矿床形成是在板块构造运动的复杂背景下,发生了造山活动,从而形成的高级别热液成矿。

热液的成因和成矿作用主要是来自于岩浆热源及热流体对地壳的作用和后期反应。

3.成矿流体演化内蒙古红花沟金矿床成矿流体是在花岗岩的热液演化条件下,由大规模的岩浆侵入时所携带的高温流体,其成分具有集中性、同质性和相似性,为硫化物质高温溶液,热液温度在250~300℃之间,pH为5.5~7.5之间,氧化还原电位Eh值为70~150mV之间。

中国北方某金矿矿石类型、围岩蚀变特征及矿床成因分析

中国北方某金矿矿石类型、围岩蚀变特征及矿床成因分析

108地质勘探Geological prospecting中国北方某金矿矿石类型、围岩蚀变特征及矿床成因分析马 明1,2,刘志雄3,王 高1,2(1.赣中南地质矿产勘查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00;2.江西省地质工程(集团)公司,江西 南昌 330000;3.江西省地质矿产开发研究中心,江西 南昌 330000)摘 要: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北方某金矿矿石类型为含Au 黄铁矿石、含Au 磁铁矿石、褐铁矿矿石等三类;围岩蚀变特征为绢云母-硅化型,主要由绢云母-硅化石英和共生组成。

通过上面几个方向的分析,表明矿床形成环境为低压、中温等等,成矿有用物质主要来自于岩体之中,并受到了后期的构造叠加作用控制。

总结为,该金矿的成因类型为中温热液蚀变型。

关键词:金矿;围岩蚀变特征;矿石类型;成因分析中图分类号:P6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20)18-0108-2收稿日期:2020-09作者简介:马明,生于1986年,江苏徐州人,本科,研究方向:野外地质勘查。

1 区域地质特征1.1 地层区域上出露的地层主要为:太古宙迁西群与八道河群。

1.2 构造本区基本有三次大的构造事件发生:1、早期的东西向的构造运动。

2、中期的南北向的构造运动,3、晚期的北东向的构造运动。

1.3 岩浆岩区域内岩浆岩发育一般,主要为吕梁期的和燕山期的岩浆构造活动。

(1)吕梁期形成的岩浆岩为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和细粒黑云母花岗岩。

(2)燕山期形成的岩浆岩为细粒黑云母石英闪长岩等。

1.4 区域矿产特征本区内矿点、矿化点比较密集。

北东向的构造带控制了矿点的分布情况。

2 矿床地质2.1 地层矿区地层有:①长城系团山子组(Ch t ):分布于矿区东部,,地层厚约250m ;②长城系大洪峪组(Ch d ):分布于矿区东部,地层厚约180m ;③长城系高于庄组(Ch g ):分布在大洪峪组西侧,地层总厚约330m ;④侏罗系髫髻山组(J 2t):分布于矿区南部,被第四系覆盖;⑤侏罗系后城组(J 2h):零星出露于东山采区南侧,局部褐铁矿化强烈。

辽宁省丹东市五龙金矿区成矿模式与外围找矿潜力

辽宁省丹东市五龙金矿区成矿模式与外围找矿潜力

辽宁省丹东市五龙金矿区成矿模式与外围找矿潜力摘要:五龙金矿地处鸭绿江成矿带的西南端,矿产资源蕴藏丰富,开采历史悠久,金资源潜力巨大,经过多次地质评价工作,对金矿类型的划分、矿床特点、控矿条件、成矿规律,成矿预测有新的认识。

基本进入以方法找矿和理论找矿为主阶段。

近年来,在该区及周边进一步研究对矿床的成矿机理及找矿标志有了较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五龙金矿找矿标志矿床特点探矿潜力序言燕山早期,基性岩浆切穿古元古界辽河群之下地层,断裂充填细粒闪长玢岩脉。

成矿期首先产生北北东压扭性断裂、北西张扭性断裂、北东压性断裂,并被为细粒闪长玢岩脉充填;稍有构造间歇后,成矿期断裂再次活化,闪长质岩浆同化混染酸性含金古老基底成花岗闪长质岩浆,金及其它金属硫化物和二氧化硅、挥发份一起在断裂构造低压区形成含金石英脉。

一、矿区地质特征辽宁五龙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金矿区大地构造单元处于中朝准地台(Ⅰ)胶辽台隆(Ⅰ1)营口宽甸台拱(Ⅰ13)凤城凸起(Ⅰ13-1)的东部地段,鸭绿江成矿带的西南端。

具有形成大型—超大型金矿床的资源潜力。

1、地层仅零星出露古元古界辽河群层状变质岩系,多为残块,呈捕虏体残留在大面积分布的中生代花岗岩、混合花岗岩中,自下而上主要有里尔峪岩组、高家峪岩组、大石桥岩组和盖县岩组,主要由各类大理岩、片岩、变粒岩组成。

2、构造构造发育,以断裂构造为主,褶皱构造次之。

鸭绿江断裂是区域上规模最大的断裂带,位于区域边缘,呈北东50°~60°方向延伸,倾向南东,经多次挤压及剪切作用形成。

该断裂带控制着区域上铜、金矿床的展布。

其次为北东向和北西向压性断裂,为中生代晚期构造运动产物,断裂间距分别为2~4km和4~6km,延伸均在10km以上,该两组断裂形成菱形格子状构造,控制着金矿体的产出。

3、岩浆岩矿区内发育古元古代黑云母及二云母花岗岩,燕山早期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及伴随侵入的大量岩脉。

五龙金矿西部有红石古元古黑云母花岗岩体,南部出露燕山期(126Ma)三股流花岗闪长岩岩株,北部出露燕山期(112Ma)丁岐山斑状黑云母花岗岩。

金矿地质资源特征

金矿地质资源特征

金矿地质资源特征一、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一岩金矿床1、我国岩金矿床成矿的层控特征1大多数岩金矿床产在一定的大地构造环境的某一特定含矿建造中;矿床点密集分布,成群成带产出,其延伸与地层产状总体是一致的;2矿化围岩的含金丰度往往大于地壳中同类岩石丰度值的几倍至数十倍;3多数金矿矿体与围岩的同位素组合特征基本相似;如河南省小秦岭地区文峪金矿,矿石硫同位素δ34S为‰,杨砦峪矿区硫同位素δ34S为‰,金洞岔矿石硫同位素δ34S为-‰,而两矿区地层δ34S为‰,表现出矿石硫与地层硫特点相似;以此说明容矿层往往是矿源层;4我国岩金矿床产出的地层以太古宇为主,其次为元古宇、古生界、中生界均有金矿产出,但发育程度不一;矿化围岩有变质岩、沉积岩、火成岩类,其矿化情况各异;现就其主要矿化密集区的层控性概述如下:1华北地台金矿成矿域本区金矿床点集中分布于板块的边缘及基底构造层的隆起区,并且主要产于太古宇结晶基底的中深变质岩系中; ①燕山金矿密集区金矿集中分布于山海关及密云隆起区,容矿岩层为太古宇迁西群马兰峪组;该组混合岩化作用较强;岩层含金丰度~×10-6,高于同类岩石的25~200倍;本区已知金矿床点115处,有109个产于本岩层中; ②辽西建平-北票金矿密集区区内金矿床点80%以上集中分布于建平隆起区内;容矿岩层为建平群小塔子沟组的斜长角闪岩及斜长角闪片麻岩类;③夹皮沟金矿田金矿床主要产于太古宇鞍山群三道沟组下部的角闪斜长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及角闪岩中;围岩含金丰度值平均×10-9;根据320个硫同位素的研究,矿石硫δ34S平均为‰;围岩硫δ34S为‰;二者相近,硫源相同; ④小秦岭金矿田:金矿围岩为太华群下部岩组,岩石类型为斜长角闪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及斜长角闪岩等;岩层含金丰度值平均为×10-9;金矿δ34S平均为‰,两者近乎相等,具密切成生关系;上述各区容矿围岩,经原岩恢复为基-中基性火山岩建造;岩石呈黑绿色,亦称绿色岩系;这套含金建造是本区金矿的原始矿源层;它不仅是变质热液型金矿的矿源层,而且也是本区其他类型金矿的重要矿源层;2江南古陆金矿成矿带金矿主要分布于江南古陆的雪峰隆起与幕府山隆起两区;其金矿床点95%左右产于元古宇冷家溪群及板溪群的含凝灰质绢云母板岩、砂质板岩中,其原岩为含泥质、凝灰质碎屑岩建造;局部可能有火山沉积岩;岩层含金丰度值平均为~t,矿石δ34S为‰;围岩δ34S为‰;3南岭金矿成矿区金矿主要分布于大瑶山槽背斜与云开隆起区,据统计,桂粤两省的金矿床点74%左右集中产于该区的寒武系八村群岩层里;区内寒武系为一套冒地槽类型复理石碎屑岩建造,其中夹多层碳质页岩及含碳质砂岩,含碳量高达10%左右;金矿围岩主要为硅质岩,碳质页岩及碳质碎屑岩等;岩层含金丰度值,据南京大学化学光谱分析,碳质页岩平均×10-9;泥质砂岩×10-9;据广西冶勘公司分析,砂岩80×10-9,碳质页岩高达130×10-9,明显高于金的克拉克值;桃花、古袍、云岭等矿区,矿石硫δ34S变化范围为-‰~+‰及‰~‰,显示有壳层硫的性质;桃花矿区铅同位素年龄为729~785Ma,比寒武纪地层和加里东花岗岩的时代还老;因而认为本区成矿物质来自深部,也来自寒武系含金矿源层;本区北邻江南古陆,其基底为元古宇冷家溪群、板溪群,这一古老含金地层可为该区的上部寒武系提供金的物质来源;2、构造对金矿成矿的控制1大地构造格局与金矿的空间分布我国金矿明显受区域大地构造格局控制,尽管各个区域都有金矿化分布,但极不平衡,并各具自身特点,故大致可划分成五个金矿化域; ①华北型金矿化域华北准地台是我国最古老的地台,是太古宙及古元古代固化的鞍山群、建平群、单塔子群、阜平群及太华群等,岩系为一套变质较深、混合岩化作用较强的变基性火山-沉积岩建造,属优地槽相;其中,变基性火山岩类含金丰度普遍较高,是原始矿源层,也是本区金矿主要物质来源;本区是我国主要金矿分布区,据统计,金矿床点数占全国总数85%以上;金储量占全国岩金总储量78%;金矿床主要分布于地台边缘及台内的基底断块隆起带内;区内主要以地台基底经区域变质热液作用,花岗岩化作用及燕山岩浆活动,叠生作用成矿为显着特征;属优地槽相;分布的金矿类型主要是变质热液型、花岗岩化热液型,其次为岩浆热液型及火山-次火山热液型金矿床;赋矿围岩即是矿源层,属近源型;成矿时代主要为古元古代和中生代;找矿远景潜力很大; ②扬子型金矿化域新元古代未形成的地台;基底岩系多出露于地台的边缘地带;如西部边缘康滇地轴上的昆阳群;东南边缘的冷家溪群、板溪群;地台内部的基底仅在个别地点出露且面积不大;如黄陵背斜的崆岭群等;基底构造为泥质板岩、变碎屑岩类;原岩为含泥质凝灰质碎屑岩、变质程度较浅,属优-冒地槽相;区内金矿床主要分布于地台边缘的隆起带内,地台东南边缘的雪峰古隆起及幕府山隆起金矿化更为集中,全区岩金矿床点数占全国的16%,储量占全国总量的%;区内主要以扬子褶皱基底经区域变质热液作用及古生代盖层经地下热水溶解作用为成矿特征;金矿类型以变质热液为主,其次为岩浆热液型及地下热水深滤型金矿床;赋矿围岩为泥质凝灰质碎屑岩,以及碳酸盐类,成矿时代为元古宙、中生代;成矿物质来源于围岩或下部基底构造层; ③华南型金矿化域属华南-东南亚板块,位于扬子地台之南的华南褶皱系区间,这是一个加里东地槽褶皱系,褶皱基底构造层由震旦系-志留系组成,为复理石建造,属冒地槽相,变质程度较浅;区内主要以早古生代褶皱基底经区域变质、热液作用及加里东、燕山期岩浆活动的叠生作用成矿为主要特征;金矿床主要分布于大瑶山及云开隆起区内,金矿床点占全国总数%,储量占全国岩金总量%;金矿类型桂西为碳酸盐石英方解石脉型;粤桂交界为变质热液型及岩浆热液型;矿化围岩为寒武系含碳质碎屑岩、石炭系碳酸盐岩以及中酸性侵入岩,成矿物质来自深部构造层,成矿时代主要是加里东期,其次为燕山期; ④太平洋型金矿化域我国东部受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的影响,形成一个规模巨大的中新生代的大陆板块边缘活动带;其突出特点是中生代的北东向构造极为发育;另一个是形成一条庞大的中生代火山岩带;北起黑龙江畔,南达南海滨,长达3000多km,宽300~800km;火山岩由中基性到酸性,以酸性岩类居多;伴随侵入与喷发活动,常常形成各类内生矿床;我国的火山-次火山热液型金矿主要产于该带内;如团结沟、奈林沟、赤卫沟、霍山、铜井、祁两沟、八宝山金矿床等,此外,尚分布岩浆热液型金矿床;前者主要产于中生代断陷盆地的边缘,受一定的断裂构造控制; ⑤天山-兴安型金矿化域本区位于西伯利亚板块与塔里木-中朝板块之间的古生代地槽,为一巨大的东西向弧形海西褶皱带;本区海西期岩浆岩广布,近东西向断裂构造发育;该区以盛产砂金着称;岩金仅分布于东西准噶尔、天山及佳木斯隆起区;金矿成矿主要与海西期及燕山期花岗岩浆活动有关为特点;区内金矿床点占全国7%,储量占全国岩金总量3%;本区的西北部以岩浆热液型为主,成矿时代主要为海西期,东北部则以次火山-火山热液型为主,其次为变质热液型金矿床;成矿时代主要是燕山期,其次为海西期;综上所述,可以清楚看到:a、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其金矿化强弱、金矿化特征都有所差异,各具自身特色; b、我国金矿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并且主要分布于古老的中朝板块内; c、我国东部地区金矿层控性明显;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古老基底的矿源层;西部金矿床岩控及深断裂控制较为明显,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为基性-超基性岩; d、我国火山-次火山热液型金矿床主要分布于东部中生代的大陆边缘活动带;2区域构造对金矿的控制①我国金矿主要成矿带大都分布于古老板块的边缘,缝合边界的古岛形隆起地带,如阴山-燕山成矿带、秦岭-大别山成矿带分别受华北板块的北缘与南缘缝合边界隆起带控制; ②板块内的台背斜、槽背斜等隆起区,控制着次级的成矿带区或矿化集中区的展布;如华北板块的建平隆起区,山海关隆起、胶东隆起、五凤嘉隆起等,皆为金矿集中分布区; ③中朝板块的古老基底发育着东西向与北东向两组主要断裂带,其相交处附近通常是大型金矿富集部位;如比较明显的北纬40°断裂带及42°断裂带与北东向断裂相交处,控制着几个重要大型金矿床分布,并显示一定的等距性分布④大型金矿床均产于大断裂的侧翼次级断裂中,并与大断裂距离一般为2~8km; ⑤大型金矿床多数赋存在强烈挤压的背斜或倒转背斜的轴部的狭长地带内;如小秦岭矿田的文峪、杨砦峪、金洞岔等大型金矿分布于区内老雅岔倒转倾伏背斜的轴部;五龙金矿赋存于五龙背斜的轴部;3花岗质岩浆岩对金矿的控制金矿空间分布与花岗岩的侵入体经常伴生,并有些矿床的金矿体直接产于岩体里或接触带中,这一现象表明,金矿成矿过程中有岩浆岩活动的积极参与;据近代岩石学研究,花岗岩类按成因分为两类,幔源型及地壳重熔型;但很多资料表明与金关系最密切的花岗岩主要属基底变质岩重熔再生的产物;我国山东、辽宁、吉林、广东等省皆有此类金矿的分布;金的成矿带与控制各类矿化和各种岩浆岩活动的深大断裂交切部位相伴随,以此表明地壳以下金物质参与了成矿作用,在超基性岩Ni、Co、Pt等矿床中金含量高,并形成独立金矿体,与此相吻合,云南墨江金矿、青海小松树南沟、新疆托里等金矿与超基性岩体相伴产生,并具明显成生关系,是令人信服的例证;含金硫化物中的同位素研究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根据实际资料,与金矿成矿关系显着的三个时代的岩浆岩,一是加里东期花岗岩,主要分布在华南加里东地槽区,岩性为斑状花岗闪长岩及花岗斑岩、石英斑岩等;如大宁岩体-黑云母闪长岩、斑状花岗闪长岩金的平均含量分别分9×10-9、×10-9;岩体与寒武系地层的接触带及附近形成龙水、张公岭金矿床;二是海西期岩浆岩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与东北部的海西褶皱带中;岩体控矿绝大多数为海西中晚期的斜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等呈岩基、岩株、岩枝产出;经统计,区内已发现50余处金矿床点,大多数产于岩体之中或接触带附近;三是燕山期的构造岩浆活动,我国许多内生金矿都与此次活动密切相关,特别是东部地区;如:辽西地区属于此类型金矿的储量占全省总量22%,燕山地区的峪耳崖、柏杖子、金厂峪、三家子都与燕山期中酸性小侵入体有关,河南小秦岭金矿田北部带由西向东出露有:华山岩体、文峪岩体、娘娘山岩体;均属燕山期产物,经人工重砂测定,岩体含金,并在局部地段发现含金石英脉;上述事实归纳起来,可以得出以下结论:a、地层基底的成分对金矿的成矿作用有极大的影响,是矿床形成、演化、继承发展的物质基础;其太古宙的绿色岩系即是金矿成矿的初始矿源层,又是金矿的主要容矿层; b、构造及岩浆活动的综合地质作用是金矿成矿的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二砂金矿床1、砂金的分布严格受含金地质体的控制“含金地质体”是砂金形成的物质基础,并直接影响其分布;所谓“含金地质体”主要有岩金矿化体,伴生金矿床点及含金丰度值很高的地层与岩体;实际资料表明:1多数砂金矿的分布与岩金矿产地密切相关但也有少数限于其他地质条件,虽有岩金矿分布不一定都能形成砂金矿床;如小秦岭是岩金成矿区,限于地貌等条件未能形成砂金矿床;相反,在大兴安岭北部及阿尔泰等地区是砂金密布区,目前仅发现一些原生金矿点或矿化点;2砂金成矿区大都分布于含金丰度较高的古老基底地层及大面积侵入岩的剥蚀区如湖南的湘江、资水、沅江、汨罗江,江西修水、昌江、信江、新安江水系的砂金主要分布于江南古陆的板溪群、冷家溪群地层出露的地区;川西北地区的砂金矿其补给源主要来自前震旦系碧口群、志留系茂县群及中上三叠统地层,及其中的原生金矿点;两广交界一带的砂金主要分布于加里东褶皱基底震旦系与前寒武系地层中;大小兴安岭一带的砂金主要分布于海西期岩浆岩大面积出露区;3大多数砂金矿床的物质来源具有多源性例如,金盆砂金矿的物质来源主要是白垩系下统含金砾岩层,其次为二道洼群中的分散含金石英脉、侏罗系含金砾岩等多源补给;又如珲春河两岸大面积分布的中酸性岩浆岩中的含金石英脉及含金破碎蚀变带周围的伴生金矿及第三纪含金砾岩是砂金的补给来源;2、地貌条件与砂金的分布地貌特征是一个地区长期以来,内外地质作用的产物,尤其第三纪晚期以来的新构造运动对地壳外貌作用更为明显;地貌对砂金的富集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实际情况表明,尽管有含金的物质来源而没有适当的地貌条件,也不会形成工业矿床;我国砂金矿床点大多数分布于山岳地带,如大、小兴安岭、长白山、阿尔泰山、秦岭、天山、龙门山、雪峰山、幕府山、云开大山等山区,在构造上这些山区多属褶皱隆起带,经强风化剥蚀侵蚀作用,为砂金沉积区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而砂金的形成又要适合的地形场所;砂金的富集主要依附于以下条件;1砂金矿呈线状沿着主要构造线方向分布;如冀北马兰峪砂金矿、吉林珲春河砂金矿、四川漳腊砂金矿、陕西月河砂金矿等都沿其区域断裂带分布;2砂金矿集中分布于隆起区断陷盆地的边缘,如天山的伊力、焉耆盆地、阴山的金盆、武川、固阳盆地、祁连山区的湟水盆地、秦岭山区的月河、恒口、汉中盆地等都是砂金广布地区;3隆起区与沉降区过渡带往往是砂金矿的成矿区;如天山北麓的乌鲁木齐河、呼图壁河、玛纳斯河、奎屯河、古尔图河等;祁连北麓的疏勒河、党河、弱水、古浪河,以及阿尔泰山前、昆仑北缘、阿尔金山北缘都有砂金分布,而且具一定工业远景;4盆地边缘低山丘陵区,为盆地和外围山区的过渡带;如四川盆地的西北缘的一些水系是我国砂金主要成矿区;5山顶剥蚀台地中的碟形、勺形洼地,细谷往往是残坡积砂金沉积的有利场所,如四川米仓山山顶,内蒙古大青山西菜园,都有此类砂金矿分布,但规模有限;6高原的裂谷区及山间、狭谷地带,砂金易于赋存; 3、砂金矿与水流动态的关系砂金矿是含金地质体,经风化剥蚀通过流水的搬运等作用在适当部位富集形成的;因此,水流动态对砂金的富集与分布关系极为密切;同时也是砂金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根据搬运成矿物质水流的动态大致分为四类:①江、河水;②季节性洪水;③冰川水;④暗河潜水;砂金的搬运方式,根据沈阳矿产所吕英杰等同志的研究有四种:单矿物金粒搬运,“运载”式搬运,接力式搬运,金在水溶液中搬运;我国主要江河如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额尔齐斯河、辽河、滦河等均产砂金;砂金的分布不是普遍的,一级水系长江、黄河、额尔齐斯河等虽有砂金分布,但品位低,深度大,颗粒一般较细;目前尚难利用;二级水系砂金矿化比较普遍,如湘江、沅江、昌江、汉水、洛河等的沙洲、沙坝、边滩大都分布有砂金矿点;但品位低、规模小;3~4级支流河谷是砂金主要赋存部位,也是工业开发的主要对象;5级以上的支沟细谷规模小、品位较富,是民采的主要对象;由于水流动态所致,我国西部砂金主要以冲洪积、冰碛型为主,东部地区以冲积型为主;内蒙古高平原区以洪积型为主;二、金矿床类型一产于太古宙-古元古代变中基性火山-沉积杂岩绿岩带中的金矿绿岩带型金矿本类金矿系指赋存于变中基性火山岩系和部分沉积岩系中的金矿床;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北老地台区,如乌拉山-大青山、燕辽、清原-桦甸、小秦岭与胶东地区;容矿岩系是一套中深变质的斜长角闪岩、斜长角闪片麻岩,原岩为变中基性火山-沉积杂岩一般称为绿岩带;它是我国金矿床主要类型之一,极具经济意义,分布点多面广,储量与产量都很大;已知该类金矿床点100多处,约占全国岩金矿床总数22%,储量约占岩金总储量29%,矿床平均规模约为个;据矿体产出形式,可将金矿分为二个亚类:①石英脉包括石英-钾长石脉型,如吉林夹皮沟、河北小营盘、河南小秦岭、内蒙古包头金矿;②复脉带或片理化带,如河北金厂峪、浙江诸暨金矿床;本类金矿主要地质特征是:1、金矿化主要赋存于太古宙古老基底隆起区,基底的地球化学场与金矿成矿作用关系十分密切;大多数金矿分布于深大断裂系统中; 2、金矿化与古老中基性火山岩类变质而成的绿岩密切相关;容矿层位在夹皮沟地区为鞍山群三道沟组、杨家店组、燕辽地区为建平群小塔子沟组,迁西群上川组,乌拉山—大青山地区为乌拉山群、集宁群,小秦岭为太华群下部岩组,岩石变质较深,普遍遭受混合岩化作用; 3、该类金矿赋存区多有岩浆活动,矿床距中酸性侵入体一般~5km,常见矿脉与岩脉伴生; 4、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其次为碳酸盐化、钠化、绿泥石化等; 5、矿化体主要呈脉状,矿脉延伸较大,且延伸大于延长; 6、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不等量的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脉石矿物为石英、绢云母、钠长石、绿泥石及碳酸盐类等; 7、金矿物以自然金为主,其次是碲金矿、银金矿;金主要赋存于黄铁矿中;二产于元古宙变碎屑岩、泥质岩、碳酸盐岩中的金矿泛指与元古宙变碎屑岩、千枚岩、板岩及片岩类有空间关系的金矿床,主要分布在江南古陆,辽东、内蒙古白云、阿尔泰及广东云开等地;容矿岩系为变碎屑岩、千枚岩、板岩及片岩类,原岩为碎屑岩、泥质-半泥质岩石;据统计,已知该类金矿床点100多处,占全国岩金矿床总数20%,探获储量占岩金总储量14%,矿床平均规模个,找矿远景较大;根据矿化体产出形式划分为两个亚类:①脉型金矿,如湘西、黄金洞、四道沟、银洞坡等金矿床;②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如猫岭、金山、河台金矿床;本类金矿地质特征是:1、区域性大断裂的次级断裂或层间断裂是控矿重要条件; 2、容矿层主要是辽河群、白云鄂博群、阿尔泰群、双桥山群、板溪群等;容矿岩系为中浅变质岩类的变碎屑岩、板岩、云英片岩类,并含中基、中酸性火山岩; 3、矿体多与层理一致,呈脉状、交错脉状,矿化集中在背斜轴部或其附近; 4、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次为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等; 5、矿石矿物主要有自然金、黄铁矿、毒矿、辉锑矿、白钨矿等,脉石矿物有石英、绢云母和绿泥石等;三产于震旦一三叠纪粉砂岩、泥质岩、碳酸盐岩中的金矿这是我国金矿中的一个新类型;自80年代以来,在广西田林、隆林、凌云、凤山、乐业、天峨及百色,贵州望谟、册亨、兴仁、兴义、安龙及云南文山等地,陆续找到一批不同规模的矿床,构成了滇桂黔“金三角”区;另在川西北、秦岭、湘中、鄂西南、赣西北等地也找到一批类似的金矿床点;这类金矿一般品位低、矿物颗粒细,但矿化均匀,储量大,埋藏浅,适于露采,因此,是一种具有重要工业意义和广阔开发远景的金矿类型;据统计,我国已知这类金矿床约150个,探获储量占岩金总储量的13%,矿床平均规模个;根据矿化体产出形式可分为3个亚类:①微细浸染型金矿,如广西凤山、金牙,贵州板其、丫他、戈塘、紫木凼,四川东北寨、丘洛、毛儿盖,湖南高家坳等金矿床;②脉型金矿,如广西叫曼金矿床;③构造角砾岩型金矿,如陕西双王、二台子金矿床;该类金矿具有以下特征:1、金矿主要分布于显生宙褶皱带中,具有明显层控性,其容矿岩系为沉积-浅变质沉积岩,如粉砂岩、泥质岩及碳酸盐岩;这些地层大多含有碳质、泥质;矿化富集常产出在两种不同岩性的层间破碎带、层间裂隙、层间滑动带、背斜轴部或近轴部的有利部位; 2、含金地质体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破碎-蚀变岩体,本身就是矿体,矿化呈微细浸染状,品位低,规模大;另一类是脉型含金石英-方解石脉和含金黄铁矿脉,为可见金,品位较高,规模小; 3、围岩蚀变以硅化、黄铁矿化为主,其次为重晶石化、碳酸盐化等;其中硅化、黄铁矿化与金关系密切; 4、常见矿石矿物有黄铁矿、毒砂、雄黄和辉锑矿,还有少量白铁矿、雌黄、辰砂,偶见铜、铅、锌硫化物,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碳酸盐矿物和泥质矿物; 5、金多呈微粒和显微粒状,矿体与围岩没有明显界线,黄铁矿和粘土类矿物为载金矿物;6、矿区发育有中-基性、超基性岩脉,在空间上与金矿化关系密切;7、矿床点或其附近往往有锑、砷、汞、黄铁矿等矿床矿物伴生,并有一定成因联系;四产于花冈岩类侵入体中的金矿指古生代以来,与岩浆热液作用有关产于花岗岩类侵入体包括内带和外带中的金矿床;该类金矿床点,无论在我国北方和南方均分布很广,尤以燕辽及胶辽地区为多;据统计,已知该类矿床点120余处,探获储量占岩金总储量的37%,矿床平均规模个;根据矿体产出形式划分为4个亚类:①石英脉型金矿,如玲珑、峪耳崖、龙水金矿床;②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如焦家、新城金矿床;③细脉浸染型也称花岗岩型金矿,如界河金矿床;④夕卡岩型金矿,如鸡冠嘴、鸡笼山金矿床;本类金矿的主要地质特征是:1、主要分布在基底隆起区的构造-岩浆活动带中,区域性深大断裂为控。

青海五龙沟金矿成矿规律与找矿标志

青海五龙沟金矿成矿规律与找矿标志

43矿产资源Mineral resources青海五龙沟金矿成矿规律与找矿标志杜建军,廖 怡*(四川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八二大队,四川 德阳 618000)摘 要:为提高青海五龙沟地区金矿找矿效率,提出青海五龙沟金矿成矿规律与找矿标志的研究。

首先对该五龙沟地区内金矿成规律与地层、围岩构造、岩性演化以及蚀变带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研究结果提出岩层、围岩构造、岩性、蚀变特征4个方面的找矿标志,以期为该五龙沟地区的金矿勘探及开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青海五龙沟;金矿;成矿规律;找矿标志中图分类号: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21)05-0043-2 收稿日期:2021-03作者简介:杜建军,男,生于1983年,汉族,甘肃陇南人,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

通讯作者:廖怡 ,男,生于1989年,汉族,四川绵竹人,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地质矿产。

五龙沟金矿由青海省地勘局投资兴建的大型金矿矿场,其生产规模从最初的800吨/日扩产到现在的1500吨/日,矿山内探明的金矿储量由最初的5.8吨增至53.47吨[1]。

早在2006年,根据在东昆仑中段北坡五龙沟地区找矿成果,青海地勘局逐步加深了对该五龙沟地区的矿藏开发。

在矿山正式投产之初,青海地勘局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矿区地质勘查工作,随着开发反哺勘查机制的建立,五龙沟金矿出现了金精矿产能逐步提高、金矿储量逆向上升的局面[2]。

在此情况下,加大对青海五龙沟地区的探矿力度是十分必要的。

基于此,本文提出青海五龙沟金矿的成矿规律与找矿标志的研究,通过分析该五龙沟地区内金矿的成矿规律,提出相应的找矿标志,以期为实际的生产工作提供参考。

1 金矿成矿规律通过对五龙沟已有矿段进行解剖,发现在其深部有相连趋势,综合分析了矿区主要含矿带向东南延伸的实际情况[3],在明确了青海五龙沟地区金矿成矿作用的基础上,从五龙沟地区金矿矿化带及矿体产出的空间位置入手研究了该区金矿成矿规律的特点。

刍议金矿成矿规律、主要矿床类型及成矿地质特征

刍议金矿成矿规律、主要矿床类型及成矿地质特征

刍议金矿成矿规律、主要矿床类型及成矿地质特征摘要:金矿赋矿围岩为巨厚的新元古代浊流沉积的一套浅变质碎屑岩系。

区内目前发现的金矿床按矿体产出特征及其与构造的关系,有多种类型。

石英脉型金矿产于坑头背斜两翼的层间滑脱带内,构造蚀变岩型金矿产于隐伏的逆冲断层中。

本研究将针对金矿的成矿规律、主要矿床类型以及成矿地质特征展开更为深入的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金矿;成矿规律;主要矿床类型;成矿地质特征引言:受诸多地质作用的影响,矿区上形成了以近东西向褶皱及纵横向脆、韧性断裂为主的一系列不同期次、不同规模的构造形迹,最典型的褶皱构造为羊山复向斜和旬阳复背斜。

其次为断裂构造,以脆性断裂为主,表现形式为北西向、近东西向顺层断裂,其中以北西-南东向转近东西向断裂规模最大。

区域顺层断裂均具有多期活动特征,早期具有东西向走滑、北盘东移、晚期为上盘向北西逆冲的逆断层。

其次为小型顺层掩卧褶皱,节理劈理发育。

其中以北西向节理最为发育,且延伸较大,为后期的成矿物质来源起到了迁移富集作用。

这些断裂决定了铅锌金矿的空间展布形态,金矿化受控于次级构造蚀变带。

1金矿成矿规律1.1物层来源促进金矿成矿在完成成矿地质结构的分析后,下述将采用测年法,进行金矿成矿规律的综合分析。

为了确保测年结果的准确性,在此次的研究中,选择某区域地质样本,进行Pb-U测年。

样品中大部分岩石均呈现棱角状,只有少部分的样品岩体呈现圆形、椭圆形与次圆状。

其中Ka长石含量为35.0%、斜长岩的含量为40.0%、石英石的含量为25.0%。

取样分析后发现,大部分地质结构碎屑的分选性与圆度相对较差,且样品中含有少量的胶结物质,对此种物质进行综合分析后发现,构成胶结体的岩石为黑云母石,其中金属矿物质的含量相对较少,深度检测此部分物质的意义不大。

从表1中信息可知,区域内现有的矿产资源较多,在现有的资源中,含有金矿的主要矿物质为自然金,属于钛铁矿与黄铁矿的主要构成,因此,可直接分析钛铁矿与黄铁矿的赋存规律,便可以实现对金矿成矿规律的有效输出。

吉林安图金星金矿区地质及矿床形成机理初探

吉林安图金星金矿区地质及矿床形成机理初探

吉林安图金星金矿区地质及矿床形成机理初探詹福万;张洪亮;尹勇前【摘要】Jinxing goldifeld was located in Xinhe village of Antu County, Jilin Province. Its metallogenic domain located at the east of Huinan-Huadian-Helong gold (silver) metallogenic belt. Ore bodies are controlled by secondary faults in the NW-trending ductile shear zones. Ore bodies have stepwise-enrichment, end to end alignment of structures and expansive phenomena. It is alterated rock and quartz vein type the genetic type is hydrothermal metamorphism ductile shear zones type.%金星金矿区位于吉林省安图县新合乡境内,其成矿域位于辉南—桦甸—和龙金(银)成矿带的东段。

矿体受北西向韧性剪切带内次级断裂控制。

矿体具分段富集、尖灭再现、膨缩现象。

工业类型属蚀变岩与石英脉型金矿,其成因类型应为变质热液韧性剪切带型。

【期刊名称】《吉林地质》【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5页(P23-27)【关键词】金星金矿区;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安图县【作者】詹福万;张洪亮;尹勇前【作者单位】吉林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六O八队,吉林九台 130507;吉林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六O八队,吉林九台 130507;吉林省大布苏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吉林乾安 131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51金星金矿区位于中朝准地台(Ⅰ),辽东台隆(Ⅱ),铁岭—靖宇台拱(Ⅲ),和龙断块(Ⅳ)的北西端。

河台金矿含矿剪切带构造的地质特征及成矿关系

河台金矿含矿剪切带构造的地质特征及成矿关系

河台金矿含矿剪切带构造的地质特征及成矿关系作者:严宏偕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9期摘要:河台金矿位于罗定一广宁断裂变质带,矿体受北东向构造糜棱岩带控制,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和黄铜矿化,剪切构造和热液蚀变严格控制矿体形态,韧脆性剪切带演化与成矿机制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韧脆性剪切带构造演化热液蚀变成矿机制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前言:河台金矿床是受韧性剪切带控制的金矿床,自矿床发现以来,已有许多学者对其成矿地质背景、控矿构造特征、矿床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等进行了研究。

本文作者从学习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看法,详细地论述剪切带构造和热液蚀变对矿体的影响,并重点说明韧脆性剪切带的构造演化与成矿的密切关系,导出找矿方向。

1、河台金矿的区域地质背景1.1大地构造河台金矿床产于构造糜棱岩带中,位于吴川~四会深大断裂与罗定一广宁断裂带的交汇处,矿区基本构造线方向为NE或NEE向。

加里东构造旋回形成雪顶背斜,分布于宝鸭塘一坑尾断层以南,由奥陶系组成。

赋矿岩石为受剪切的震旦系云开群C组糜棱岩系列岩石,矿体严格受韧性剪切带控制。

由高村、云西、河海、双保等矿床组成,矿体产在次一级的剪切带中。

该区在显生宙以来经受了加里东到海西一印支及燕山运动多次程度不同的明显的地质事件的影响,1.2地层矿田范围内,主要出露的地层从北至南是已遭受变质作用的震旦系、奥陶系和志留系地层,以矿区南部横贯矿区的北东向F1断裂为界,北面为震旦系云开群C组变粒岩、二云母石英片岩、云母片岩、片麻岩、混合岩、混合花岗岩等,南面为奥陶系和志留系浅变质的陆源碎屑岩,寒武系地层仅在矿区东南角有出露,其它地区缺失。

是一套倒转地层,走向北东,倾向北西。

1.3岩浆岩多期次多成因的岩浆岩体分布广泛,主要有印支期云楼岗岩体、燕山早期伍村岩体与形成于加里东晚期至燕山晚期的混合岩。

云楼岗花岗岩岩性以黑云母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矿成矿作用与围岩的关系
发表时间:2019-04-03T09:49:29.487Z 来源:《电力设备》2018年第30期作者:苏波
[导读] 摘要:该金矿是矿集区内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矿区的金矿体主要赋存在构造蚀变岩带内,且与多阶段的热液活动密切相关。

(内蒙古自治区第七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010020)
摘要:该金矿是矿集区内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矿区的金矿体主要赋存在构造蚀变岩带内,且与多阶段的热液活动密切相关。

深源的含金成矿流体沿深大断裂向上运移,在温度、压力控制下,在构造的有利部位与围岩发生交代作用,形成多种围岩蚀变和金矿化。

本文通过实际调查和镜下观察,对矿床围岩蚀变的特征、分带性及与金矿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岩蚀变;金矿化;成矿作用
围岩蚀变是成矿流体交代围岩的结果,是找矿的重要标志.开展围岩蚀变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对于推断成矿流体成分特征、金矿床成矿作用过程和矿床成因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同时对该矿区深部及外围找矿还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围岩蚀变是在热液成矿过程中,近矿围岩与热液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的一系列物质成分、构造、结构的变化,且常与矿体伴生,一般比矿体分布范围广,蚀变往往与金矿化存在着成因方面的联系,也作为找矿勘查的重要标志。

一、矿区地质特征
1、地层。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山组,为安山岩、杏仁状安山岩、大斑安山岩互层产出;在地表未出露,深部钻孔见石板沟组的混合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黑云角闪片麻岩、混合花岗岩等;另有第四系零星分布,主要分布于山沟、山凹及小河沟谷中,由残坡积物、松散的砂砾石组成。

2、构造。

矿区内断裂构造极为发育,可分为NE向、SN向及EW向3组断裂。

NE向及SN向断裂为主要的控岩控矿构造。

NE向断裂为矿区主要的控矿构造,最为典型,为撒开的压扭性帚状构造,由多条次级断裂构成。

NNE向断裂在矿区极为发育,矿体受NE大断裂同一构造体系中次一级的NNE向断裂控制,局部有反倾现象出现。

SN向断裂以断裂为主,长1200 m,宽0.5~4 m,走向355。

,倾向W,倾角60。

左右,其早期为张性,后期为扭性、压扭性,构造蚀变岩带由碎裂岩、构造角砾岩等组成。

可见黄铁矿化、方铅矿化、褐铁矿化等。

3、岩浆岩。

区内岩浆活动频繁,既有侵入岩,也有火山岩;岩性从基性一酸性均有产出。

与成矿有关的主要为酸性侵入岩基和岩脉,岩性主要有斑状含角闪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花岗斑岩等。

二、矿床地质特征
金矿矿床赋存于含金构造蚀变岩带中。

根据区内断裂产状、力学性质及所处位置,矿区为近年地质勘查所发现,其含金构造蚀变岩仍有继续延伸的趋势。

1、矿体特征。

矿区金矿体主要产于NNE金构造蚀变岩带,蚀变带长约3700 m,倾向110。

~120。

,倾角较陡,为82。

,时有反倾现象,沿走向倾向均呈舒缓波状。

具分支复合、尖灭再现或局部无矿段,矿脉最大厚度5.9 m。

赋存有Ⅵ号,V号,Ⅳ号,Ⅲ号,Ⅱ号,I号,Ⅶ号,Ⅷ号,X号脉等。

其中,Ⅳ号矿体呈脉状,沿走向局部膨缩,矿体倾向100。

,倾角79。

矿脉沿走向由北东向北偏转时,矿体、品位、厚度趋向于变富、变厚;矿体的倾角由陡变缓时,矿体厚度变大,品位变富。

V号矿体呈脉状,矿体倾向110。

,倾角81。

,矿体厚度最大4.18 m,最小0.19 m,平均1.30 m;矿石单样最高品位42.1×10,最低品位0.1×10-6,平均品位6.32×10-6,矿石类型以蚀变碎裂岩型为主。

2、矿石特征。

矿石的金属矿物以黄铁矿为主,次为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黝铜矿等;金矿物主要为自然金、银金矿,次为碲金矿;氧化矿物主要为褐铁矿;脉石矿物以石英、铁白云石、绢云母为主,次为绿泥石、白云石、方解石、萤石、长石及其次生矿物等。

矿石常见结构为自形一半自形晶粒状、他形晶粒状,常见构造为浸染状、细脉一浸染状、角砾状、网脉状等。

3、成矿作用
该金矿构造蚀变带中,通过对多个样品分析,地层中金的丰度硼(Au)分别为0.6×10_9和2.2×10_9,低于或接近于地壳丰度值。

山矿集区的稳定同位素和铅同位素地球化学表明,该区金矿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深部。

金矿严格受断裂带的控制,断裂带既是输矿通道,又是储矿空间,来自深源的含金成矿流体在热动力驱使下,以深大断裂为通道,运移至地壳浅部,并在有利的温度、压力控制下,特别是在断裂交叉、分支复合、局部引张、构造产状变化等部位,处于还原环境的成矿流体与下渗的大气降水相遇,发生强烈的氧化还原反应并富集成矿,最终形成金矿体。

三、围岩蚀变
1、围岩蚀变的形成阶段。

金矿围岩蚀变可划分为:①成矿前:主要为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等;②成矿中:主要为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黄铁绢云岩化、钾化等;该阶段蚀变是金矿化的显著标志,并且金矿体多分布于该阶段蚀变强烈的地段;③成矿后:主要为硅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等。

2、围岩蚀变分带。

金矿区的热液蚀变是在同一空间,由于构造一热液多阶段活动,含矿热液多次充填交代连续演化所形成的。

蚀变分带界线呈渐变过渡或叠加等特点,可以表现出蚀变带出露不全或缺失某个带的现象,但总体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具有蚀变分带的趋势。

(1)水平分带。

根据蚀变类型和蚀变强度对称分布的特点,在水平方向上可分为。

①内带:蚀变最强,多位于破碎带中心部位,内带常为金矿体;以强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绢英岩化为特征;②中带:对称分布于内带的外侧,以弱硅化、强绢云母化及钾化为主要特征,并出现少量绿泥石化、萤石化、碳酸盐化等;中带中金矿化不强,金品位较低;③外带:以强绿泥石化为特点,对称分布于中带外侧,多为矿体两侧的围岩,并伴有碳酸盐化、弱绢云母化等。

(2)垂直分带。

围岩蚀变由地表的褐铁矿化、高岭土化,向下转为硅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再向深部则为钾化、黄铁矿化、黄铁绢英岩化等;同时,金的品位由地表的较低到下部的较高,逐渐变成工业金矿体。

矿区600m中段穿脉揭露一断裂控制的矿体,矿体N倾,厚度变化不大,连续性较好,硫化物含量较低,围岩为太华群变质岩。

穿脉上盘围岩揭露少,下盘揭露较全,蚀变自断裂构造到围岩,由强到弱呈有规律的变化,出现近于平行和对称分布的蚀变分带,为区内较典型的剖面,由矿体中心向围岩,蚀变带内带向外带,蚀变类型由强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绢云母化一强绢云母化、钾化、弱硅化、绿泥石化一强绿泥石化、弱绢云母化,各带之间呈渐变过渡关系。

3、围岩蚀变与金矿化的关系。

矿区内金矿体主要赋存在含金构造蚀变岩带内,矿体的产状、形态、空间分布严格受含金构造蚀变岩
带的控制。

因此在蚀变带的不同部位,金矿化强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蚀变带的内带,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绢英岩化发育强烈,常常富集成矿,其中石英、黄铁矿为主要的载金矿物,成为直接找矿的标志;中带及外带蚀变逐渐减弱,出现弱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等。

结论
该金矿为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矿区的金矿体主要赋存在构造蚀变岩带内,且与多阶段的热液活动密切相关。

深源的含金成矿流体沿深大断裂向上运移,运移至地壳浅部时,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控制下,在构造相对薄弱部位发生强烈的氧化还原反应,并与围岩发生程度不等的交代作用。

参考文献:
[1] 郑明华,刘建明.金山金矿热液蚀变黏土矿物特征及水一岩反应环境研究[J].矿物学报,2013,23(1):24—30.
[2] 杨登美,郭建中.金山金矿田近矿围岩蚀变及其找矿意义[J].西安工程学院学报,2012,22(3):1 9—22.
[3] 王团华,谢桂青.叶安旺.金矿地区金矿成矿物质来源研究:兼论中基性岩墙与金成矿作用关系[J].地球学报,2013,30(1):27—38.
[4] 张明亮,梁海彬,轩慎英.河南省某地区金及多金属矿远景分析[J].矿床地质.2008,27(增刊):177—181.
[5] 胡海珠.李毅.金山金矿热液蚀变岩浆作用对金银成矿的制约因素[J].矿产与地质,2013,(45):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