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美学论文

合集下载

课题研究论文:电视电影论文34141 浅析电影美学角度下的《阿凡达》

课题研究论文:电视电影论文34141 浅析电影美学角度下的《阿凡达》

电视电影论文浅析电影美学角度下的《阿凡达》《阿凡达》这部电影的美丽是多种多样的,3D特效更是让场景更加艺术化,给人强烈的视觉盛宴享受。

再加上巨额的投资和长达5年的炒作,“阿凡达之恋”更是让人觉得奇异浪漫,潘多拉星的美丽也是电影的亮点之一,整部电影奇特感人,余味无穷。

《阿凡达》并不只是一部普通的电影,它就像是一座金矿,其无穷韵味和美学意义都等待着观众的挖掘。

一、世外桃源之美潘多拉星在CG特效的支持下,有一种以假乱真的梦幻特效,再加上3D银幕演绎,宛如仙境,真如同中国古代仙境描述的室外桃源一般。

这是一个全新的梦幻世界,让人身临其境,完全忘记了是电影的虚拟,这就是电影美学,无处不渗透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使观众对未来世界有一个完美体验。

电影里还出现了对外星探索和一系列的先进技术,使《阿凡达》这部电影充满了科学意义,拥有了展示科学成果和人文关怀的意义。

《阿凡达》中世外桃源之美也体现在人类对科技技术的完美演绎,科技的美丽在于其不断的追求和进步,《阿凡达》正是科学完美的展现。

观众对外星世界的真实感受也是电影的美学所在,潘多拉星是一个超乎想象的世界,它的移花接木和返璞归真都让人有一种非常真实的感觉,白色精灵般在空中轻舞缥缈的树种子,幽静水域上延伸开去的天然吊桥,悬浮在苍穹之上的倒金字塔状山峰,这也为电影增加了神话的色彩,这个超想象的世界为观众塑造了截然不同的自然观和追求精神,这在电影的历史上来说也是空前的。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在这个卡梅隆创造的星球上,每一种生物都有它独特的意义,美得如梦如幻,不可思议。

幽水上的吊桥,精灵般的种子,还有那害羞的伞状植物,空中飞流直下的瀑布,无一不是梦境般存在,可是却又如此真实的存在,让人触手可及。

这样的“自然之美”正如同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提到的那样:“自然”是美的,这是事实,诸君若不相信,只要走出诸君的书室,仰看檐头金黄色的秋叶在水波中颤动,或者来到池边柳树下俯看那白云青天在水波中荡漾,包管你有一种说不出的美感。

中国当代电影美学论文(共2篇)

中国当代电影美学论文(共2篇)

中国当代电影美学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电影美学是门类美学的一种,又与实用美学相关。

电影美学所研究的应是电影艺术的审美特性、审美规律、审美形态,以及文化哲学、文艺思潮等内容,同时电影美学应与西方美学、中国古典美学相连。

此外电影美学理论还具有哲学属性,应涵盖电影诗学与电影哲学。

电影美学应与西方美学、中国古典美学相连。

下面是千里马论文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中国当代电影美学论文范例,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第1篇;中国当代电影批评需要“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作为指导原则中国当代电影艺术的生产和消费已逐渐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与之相应的电影批评则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深化。

电影生产与电影批评之间的良性互动,将有利于我们这个时代融合了最丰富艺术手法的艺术门类,在符合我国自身社会历史文化要求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当下的电影批评涉及诸多领域,其中包括文学艺术层面的电影文学批评、影视产业层面的电影文化批评、市场经济层面的商业媒体批评以及网络语境下的受众自发批评等。

这些批评途径往往因立场不一、视角不同和知识结构有别,而在批评标准上呈现较大差异。

这些差异的存在是我国当代电影批评建立良性批评生态的必然,但多元格局并不排斥和否定对批评标准具有指导意义的根本性原则,因为后者将有助于多种批评标准在具有参照功能的平台上展开有效对话。

这种具有指导意义的根本原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

一、“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对于中国当代电影批评的意义中国当代电影批评是中国当代文艺研究工作的一部分,它们共同置身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研究中国化发展的语境中。

“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对整个马克思主义文艺研究工作发挥理论框架的作用。

“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是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批评实践中被明确提出的“最高的标准”。

但批评标准并不是孤立的,它是文艺观念在文艺批评层面的投射。

电影艺术欣赏论文(通用)

电影艺术欣赏论文(通用)

电影艺术欣赏论文(通用)对于电影美学研究来说,“电影美学”本身还是一个问题,就更不必说“中国电影美学”了。

尽管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将会遇到一系列麻烦的理论问题,但是,只有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电影美学的研究框架和学术规范的问题才能恰当地提出来并且得到确定。

很显然,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不管我们已经有了多么丰富的电影美学思想,电影美学的研究都不大可能卓有成效地展开(因为电影美学研究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提出这一问题的初衷,不是为了限制电影美学研究的创造性,而是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和发挥这种创造性。

这一点,从学术研究的群体性(科学研究越来越需要合作与协作,而不是单干)和机构性(即有组织地进行)运作的角度,更容易理解。

其意义在于,最大限度地节约和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文化资源(包括财力与智力的投入)。

在国内有关高校正在积极申请国家影视学术基地之时,这个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便具有更为紧迫的现实意义。

从这样的观点来看,无论是所谓的“娱乐片”,还是“艺术探索片”,都是既有审美因素,又有非审美因素,只是,这两者的两种因素的分布有很大不同。

娱乐片以审美因素为主,探索片以艺术因素(较严格意义的艺术)为主。

应该指出的是,影片中的比较露骨的某某某因素和残忍的暴力因素、恐怖因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既不是审美因素,又不是艺术因素,而是非审美因素。

这些因素的弱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审美色彩。

但这并不意味着非艺术、非审美的因素在电影中是应该绝对地加以排斥的。

其次是电影美学的研究目的亟待明确。

电影美学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对电影作品(一部或一批)进行美学分析。

对电影作品作美学分析,不同于对电影作品作艺术分析。

这种不同主要是着眼点的不同。

其次是所针对的电影作品的断层不同。

艺术分析更着眼于电影作品在专门化和创造性两个方面的贡献。

美学分析更着眼于电影作品作为审美对象(或者更严格地说,电影审美形态)这一既成事实的形成规律,或者说电影作品审美效果的形成机制和规律的分析与运用。

试论电影美学鉴赏_文艺美学论文

试论电影美学鉴赏_文艺美学论文
然的和谐一统。
电影初创的起始端是机械技术进步的结晶,而这种无生命的机械运动,却最终通过艺术家们艺术上的震撼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让世人惊叹的巅峰。其中的功臣,最能引起人类共鸣的不能不说是自然界变幻莫测的时空迁移。当自然首次以画面和声音的形式展现出来的时候,全世界人惶恐,惊奇,随后便如痴如醉般疯狂的沉浸在这精妙的视听元素上,也让身心全部融入在屏幕框架内“造化”“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欣喜上。从物我两忘到物我统一,经过了人类头脑的加工和选择,促成了影像世界从宇宙物态升华到精神心象的飞跃。电影主人公的心绪,情节链条上的节奏,蒙太奇剪辑段落上的时长,都在表现的自然物象中徘徊,找寻适当整合交融的美学韵律。最终达成“人物和环境的双向渗透”,“人与自然的和谐,天道和人道的对应”(罗艺军《电影美学:1984》)。如法国导演吕克·雅克特拍摄的纪录电影《帝企鹅日记》,用人的眼光诠释南极企鹅的精神世界,在缓缓的如水如诗般的流动中我们自身化作了企鹅中的一员,与他们一起感受寒冷,体会温情,在冰冻的世界舞蹈,歌唱,迁徙,迎接新生命的轮回。把这种人类意识独有的情趣移注到被忽略的小企鹅(自然物)身上,“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3这就是移情。在移情的同时让我们历经爱,勇气,冒险的艺术境界,伴随着戏剧的起承转合,浪漫的再现了雪白的高调画面下的情感世界。好像在审视人类自己一样,超越功利,超越金钱,超越周边的世俗,又不乏亲切,因为这些低等动物的情感世界,曾几何时,我们人类的确也曾拥有。看这部完全动物做主角的片子我们哭了,哭得那么自然,因为这些生灵是鲜活的,它们在最为恶劣的环境中,创造了世界上最闪烁的光泽。人类,动物,自然,似乎通过这部影片建立了某种联系,尽管这种联系其外延是模糊的难以界定的,但是在此刻它们的和谐内涵,却早已完成了人类心中对幸福的跨越。

《“作者电影”视域下忻钰坤电影美学研究》范文

《“作者电影”视域下忻钰坤电影美学研究》范文

《“作者电影”视域下忻钰坤电影美学研究》篇一作者电影视域下忻钰坤电影美学研究一、引言近年来,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众多电影人凭借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创作出了不少引人入胜的作品。

在这其中,忻钰坤以其独特的美学观念和卓越的导演才华在电影界崭露头角。

本文将从“作者电影”的视域出发,对忻钰坤的电影美学进行深入研究。

二、作者电影的概述“作者电影”一词,指的是在电影创作中注重个性表达、突出作者风格和观念的电影作品。

作者电影往往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从创作构思、剧本编写、导演手法到画面呈现都体现着创作者独特的审美和思想。

这种电影风格在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三、忻钰坤的电影美学特点忻钰坤的电影作品在“作者电影”的视域下,呈现出独特的美学特点。

首先,他的作品在剧本创作上注重细节和情节的巧妙安排,使得故事情节紧凑且富有张力。

其次,在导演手法上,忻钰坤善于运用镜头语言,通过画面呈现来传达情感和主题。

此外,他的作品在色彩运用、音乐配乐等方面也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

四、忻钰坤电影的视觉美学忻钰坤的电影在视觉美学上有着独特的表达。

他的作品往往通过独特的画面构图、光影运用以及色彩搭配来营造氛围,使观众能够深入感受到电影所要传达的情感和主题。

此外,他还善于运用镜头语言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使得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

五、忻钰坤电影的叙事美学忻钰坤的电影在叙事美学上也具有独特之处。

他的作品在叙事结构上往往采用非线性叙事方式,通过时空跳跃、倒叙等手法来构建故事,使得故事更加富有张力和吸引力。

同时,他还善于运用细节来推动故事发展,使得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能够不断发现新的细节和线索。

六、忻钰坤电影的社会价值与文化内涵忻钰坤的电影作品不仅在视觉和叙事上具有独特之处,还具有深刻的社会价值和文化内涵。

他的作品往往关注社会现实问题,通过电影语言来探讨人性的善恶、道德的边界以及社会的正义等问题。

同时,他的作品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使得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

电影鉴赏的论文方面范文

电影鉴赏的论文方面范文

电影鉴赏的论文方面范文浅析电影《西游·降魔篇》之美学关于美学,学界给出这样的解读:美是理念,是生活,是一种与文艺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有着紧密联系的存在。

黑格尔的《美学》中提到:艺术是美的最高和最典型的形态,美学只需研究艺术就足够了。

电影作为一门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体,集视觉和听觉于一体,容纳包括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等多种艺术形态,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因此,从美学角度对电影进行解读具有特别的意义。

2021年2月10日,由周星驰作为总制片人,并兼任监制、编剧、导演的3D巨制电影《西游?降魔篇》震撼上映,以215亿美元票房刷新华语片全球票房纪录,成为彼时全球最卖座的华语电影。

《西游?降魔篇》故事背景源于《西游记》,却放弃了对《西游记》中经典情节的再现,这是一部以降魔为主题,而以人间大爱奠定电影基调的讴歌人性本真的神话电影,故事架构远离生活,但周星驰却用他特有的“周氏幽默”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特别而纯粹的心灵之旅。

电影中3D技术的运用为观众营造了极其丰富的视觉效果,周星驰别具匠心的想象力使整部影片彰显无限的魅力,而他关于人性真善美的把握,更是赋予整部电影别具一格的美学意味。

一、人性的至善之美《西游?降魔篇》中的核心人物陈玄奘的原型是《西游记》中的唐三藏,电影关于这个角色的交代是唐三藏的年轻时期,是一个在师父心目中“差了一点点”的驱魔人。

陈玄奘的出场带有一丝戏谑的意味,顶着一头乱糟糟的头发,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甚至在收服河妖的时候颇显幼稚,但一旦深究这个人物,其所承载的至善至美则喷薄而出,感人至深。

一陈玄奘的至善影片中在备受河妖侵扰的沿海渔村,人心惶惶,村民为了早日结束这种痛苦邀请了一位道士来收妖,无奈这位道士只是一位招摇撞骗之徒,一番折腾之后不但没有收服河妖反而炸死了一条生性善良的古氏鱼,但这条古氏鱼体型之大并不被渔民常见,因此渔民信以为真,对道士百般膜拜。

此时,驱魔人陈玄奘看出其中破绽,但村民并不相信他的话,并蜂拥而上对他暴打一番,但即使被打到嘴角流血,陈玄奘内心的善良还是促使他对村民发出小心河妖的提醒,无奈村民完全不相信他说的话。

影视美学论文

影视美学论文

浓墨重彩酣畅淋漓——试析张艺谋电影的美学特质摘要:张艺谋,这是当前中国电影界上的一个重量级名字。

二十年来,在中国电影面临时代困惑的时候,他凭借一股锐气带来了艺术的创新、文化的颠覆,将中国电影推向了一个高峰;他以大胆的实践、广阔的胸襟重新为中国电影撑起了一片天地。

在他执导的众多影片中,早期拍摄的《红高粱》等经典,不仅震动了中国电影界,更在世界电影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张艺谋在电影色彩、造型艺术和叙事手段上不懈探索,大大加强了其影片的艺术表现力,也丰富了观众的视觉审美体验。

关键词:色彩语言叙事方式内聚焦象征性创造性作为我国“第五代电影导演”的杰出代表之一,张艺谋通过多年的艺术实践,形成了自身较为鲜明的创作风格。

本文通过对张艺谋所执导的电影之分析,探求其间的独到审美意蕴。

一、斑斓瑰丽的色彩语言作为一种美学形态,电影色彩是电影艺术的构成元素之一,离开了色彩的诠释,电影艺术将黯然失色。

“色彩是—门视觉艺术,根据再现美学原则,视觉艺术的本性应是物质现实的复原,强调视觉真实性;而根据表现美学原则,视觉艺术的图像则更重视表现心灵及激发心灵的功能,注重视觉表现性。

”①电影艺术中的色彩象征地表达出情感与主题;色彩之间的相互配合,又构成完美的艺术效果,推动电影艺术向着富于文化哲理意蕴的纵深发展。

张艺谋擅长运用缤纷的色彩为其电影谱写华美乐章,其电影中的色彩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享受,而且使电影艺术具有无可比拟的艺术气质与美感,极大地丰富了电影艺术的审美张力和表现内涵。

1、对红色的偏爱张艺谋的电影之旅也是色彩之旅,色彩的运用是其画面造型、影片表达的主要手段。

而几乎他的每一部电影中都显示出红色的显著地位:他的影片的片头字幕基本都是红色,如《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英雄》等等;其次是从服饰到道具再到场景,红色被最大限度地运用了:如《红高粱》中的红轿子、红盖头、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红灯笼;《秋菊打官司》中成串的红辣椒;《英雄》中漫天黄叶中飞舞的两位红衣侠女等等。

用美学角度分析电影功夫作文

用美学角度分析电影功夫作文

用美学角度分析电影功夫作文一、视觉美学。

1. 场景设计。

电影里那个猪笼城寨,就像是一个微缩的小世界。

从美学上看,它充满了生活气息。

那破旧的建筑,狭窄的过道,墙上斑驳的痕迹,就像是一幅写实的生活画卷。

这种破旧却又充满烟火气的场景,和那些超级英雄电影里高大上的都市风景完全不同。

它给人的美感是一种质朴的、接地气的美。

就像你走在老胡同里,能感受到岁月沉淀下来的韵味。

再看火云邪神出场的那个精神病院,那白花花的墙壁,简单到有点简陋的布置,却有一种荒诞的美。

这种反差,把火云邪神这个看似平凡实则超强的高手衬托得更加神秘。

那场景让人感觉,在这个看似普通的地方,隐藏着不普通的力量,就像一颗毫不起眼的石头里可能藏着美玉一样。

2. 色彩运用。

3. 人物造型。

包租公和包租婆的造型那叫一个绝。

包租公穿着拖鞋,大背心,头发乱得像鸟窝,活脱脱一个邋遢的小市民形象。

可就是这种邋遢,在电影里却有一种喜剧的美感。

他的形象打破了传统武侠电影里大侠们风度翩翩的形象,让人觉得特别新鲜。

包租婆呢,烫着卷头发,嘴里叼着烟,穿着睡衣就出来骂人。

她的造型就像从旧上海的弄堂里走出来的泼辣女人,但又有着绝世武功。

这种反差的人物造型,从美学角度看,是对传统武侠形象的一种创新和解构,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冲击。

火云邪神的造型也很经典。

那平平无奇的老头模样,穿着白色背心和大裤衩,谁能想到他是个绝世高手呢?他的形象就是一种隐藏在平凡之下的强大力量的象征。

这种平凡与强大的视觉反差,让人在看到他出手时,那种震撼感会加倍。

二、动作美学。

1. 功夫打斗设计。

再看包租公和包租婆对战火云邪神的那场戏。

包租公的太极拳,以柔克刚,他的动作像是在跳舞一样优美。

他双手划着圆圈,身体轻盈地转动,把太极那种圆润、包容的美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包租婆的狮吼功更是震撼,她张开嘴大喊的时候,那声波都好像有了形状,周围的一切都被震得粉碎。

这种夸张的表现手法,从美学上看是一种超现实的美,把功夫的威力通过一种夸张的方式呈现给观众,让观众感受到功夫的神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艺术之我看
经过在电影美学课堂上的学习,我觉得自己在以前的思维是相当狭隘的;或许说是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电影艺术,不知道如何通过电影的另一角度去分析电影更深的涵义。

在听了老师讲解以及自己查找了一些资料后,我想对电影艺术发表一下我的看发,谈谈我的认识。

电影是我们生活的一件点缀品,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体会我们的生活,帮助我们更深的去了解我们的周围事物,帮助我们更从容的理解美的真谛。

这一切都是可以从电影里获取的,只要你发现了电影的艺术之所在。

一、电影艺术的最基本特性
克拉考尔将电影艺术与摄影艺术联系起来思考,将电影的本性说成为“物质现实的复原”不能说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因为电影艺术的基本物质手段,还有光学原理的应用等方面与照相有极大的相似,如摄影、洗印等工艺术流程也基本相似,所不同的是电影艺术是“活动”式的照相,因而电影的摄影机是高速式的摄影机,所摄的底片不是单个的胶片,而是长长的相联贯的胶卷。

摄影是洗成照片供人欣赏,而电影则利用了视觉的滞留原理,将高速的活动摄影机摄影后所加工制成的胶卷,再通过相应的放映机在相应的转速下放映出来供人欣赏。

摄影艺术是静止的视觉艺术,和绘画一样通过最基本的物质元素光、影、色、形;通过绘画的构图、色彩、线条、造型等基本手段,构成一幅幅有意味形式的,或是有意境的作品供人欣赏。

而电影艺术则是动态的艺术,这一点,使它与摄影艺术明显地区别开来,而它却和戏剧、舞蹈艺术有相类似的地方。

摄影艺术虽然与绘画有相同的地方,但摄影艺术不等于绘画艺术,二者各有各的艺术特性。

摄影的功能可以将绘画作品摄录下来,放大或缩小,但它仍是绘画作品。

如作了摄影艺术的处理,最多也只能是二者的结合,并不全等于是摄影艺术。

二、电影艺术审美的几个最基本特征。

1、电影艺术的真实性
艺术的审美个性都具有真实这一特征,真实是艺术审美的首要前提。

所谓真实,是艺术的真实,是艺术对生活准确的提炼和概括。

它包括有内容的真实和形式的真实。

内容的真实是艺术对社会生活内在规律的深刻反映,是社会生活本质规律的揭示。

形式的真实是艺术对社会生活外在规律的反映,是社会生活外表的再现或是表现。

2、电影艺术的价值性
电影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其艺术的审美价值一样,它们都不具有物质的功利的价值,只有观赏的艺术价值和净化心灵、移风易俗的教育价值。

但是,由于电影艺术的本性决定,电影艺术的
价值性,除教育价值和各类艺术都基本相同外,在观赏的艺术价值方面,电影艺术又有自己的特性。

电影观赏艺术价值的特点,就是它能让人们座在电影院里,以最好的视觉享受观赏到你想看到或希望看到,在现实生活里必然要发生,或是可能要发生的一切事情的真实情景,让你达到自己的目的。

让你亲临其境,亲身感受,进入到你想像中,或是未曾想到的世界中去体验,在其中,你是旁观也好,或是完全投入也好,你的思想感情都会随着影片中的思想情感和主人翁的命运而起伏。

从中受到冲击、净化、启迪和教育,好的影片看后,还会让你回味无穷。

3、电影艺术的娱乐性
其一,电影艺术的快感。

它是以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为艺术工具而区别于其它的艺术门类,作为一种特有的精神产品进入社会精神生活,进入文化的商品流通领域,吸引人们来享用、消费,首先它给人一种特有的快感,带来精神的享受和精神的调节。

其二,电影艺术的美感。

美感是在一定的快感基础上产生的。

没有快感的美感,除少数特有原因外,基本上是不成立的;没有美感的快感是低级趣味,和动物式快感相类似。

在美学上,美感与快感是统一的,电影艺术的美感毫不例外。

电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希望通过对它的了解来丰富我们的生活,美化我们的生活,升华我们的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