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
[工程科技]内镜下粘膜切除术
![[工程科技]内镜下粘膜切除术](https://img.taocdn.com/s3/m/fc5ee6c5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f5.png)
•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 ) 是在息肉电
切术和黏膜注射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 的治疗手段,具体操作是通过黏膜下注射肾上腺 素或生理盐水使得病变组织抬高,使粘膜层与肌 层分离,然后行高频电刀切除。利用此项技术 可完整切除病变组织 ,减少出血、穿孔并发症
的发生,除了能够获得完整标本作病理检查进 行确诊外, 还扩大了以往内镜下切除病变的适 应症。
变、黏膜内癌、直径< 20 mm的sm1癌。
• 对sm2癌或浸润更深的癌变,由于病变残留
及淋巴结转移几率大,尚需追加外科手术。
EMR适应症
• 日本胃癌学会编写的《胃癌治疗指南》
2004年4月版规定EMR治疗胃癌适应症为:
• (1)病理类型为分化型腺癌 • (2)内镜下判断癌细胞的浸润深度限于粘
膜层
大肠EMR 适应证
• 结肠EMR 的绝对适应证:分化良好或中分化的腺
癌,局限于m 层,无静脉和淋巴浸润,大小2 cm 以内;小于2 cm 的各型LST。
• EMR 的相对适应证:分化良好或中分化的腺癌,
局限于m~sm1 层,无静脉和淋巴浸润,大小2 cm 以内;2 cm 以上的颗粒均一型LST-G;2 ~4 cm 的混合结节型LST-G。
乳头癌,无静脉和淋巴浸润,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1) 局限于黏膜层,IIa 病变,直径小于2 cm;(2)局限于 黏膜层,IIb和IIc 病变,直径小于1 cm,胃镜和/ 或病理 确定无溃疡或溃疡瘢痕。
• EMR 的相对适应证:分化良好或中分化的胃腺癌和/ 或乳
头癌,无静脉和淋巴浸润,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1 ) 直径超过2 cm 的无溃疡及瘢痕形成的局限于黏膜层的病 变;(2)直径小于3 cm 的有溃疡或瘢痕形成局限于黏膜 层的病变;(3 )直径小于3 cm 的局限于黏膜下浅层 (sm1)的病变;(4)弥漫型分化差的直径小于2 cm 的无 溃疡及瘢痕形成的局限于黏膜层的病变。此种情况尚需进 一步的研究证据支持。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区别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区别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是指在内镜下,使用高频电刀与专用器械,将胃肠道病灶(包括胃肠道早期肿瘤)与其下方正常的粘膜下层逐步剥离,以达到将病灶完整切除的目的。
ESD由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发展而来的新技术,技术成熟,近年已逐渐成为治疗胃肠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方法。
内镜发现的病变很小或像香菇一样有茎(长蒂),可以很简单的应用圈套器套住蒂部切除,这叫息肉切除术。
有的病变长得很平像披萨一样,就必须先在病变下方注射生理盐水抬起病变,再用圈套器电切病变,这叫黏膜切除术(EMR)。
但对于超过2厘米的平坦病变,黏膜切除术只能通过分块切除的方法来进行,其结果是切除了较大病变但有病变的遗漏,肿瘤很快就会复发,切下来的病变破碎也不能进行准确的切片化验,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
ESD禁忌症:严重的心肺疾病、血液病、凝血功能障碍,病变抬举症阴性,不具备无痛内镜条件的医疗单位,对于一般状态差的患者,不主张ESD治疗。
并发症:出血:ESD出血分为术中出血和迟发型出血,前者指治疗过程中发生的出血,主要原因是黏膜下注射后,局部黏膜抬举欠佳将小血管切断所致,充分黏膜下注射及有意识地止血可预防出血的发生。
后者指治疗结束后至30天内发生的出血,多发生在术后2周以内。
穿孔:穿孔是ESD的常见并发症,进行消化道ESD时由于胃肠壁薄,肠腔存在弯曲部,操作空同小易发生穿孔,治疗时应亲昵观察镜下图象和患者的生命体征。
腹痛:腹痛是ESD术后典型症状,常为轻、中度,治疗主要为常规剂量质子泵抑制剂(PPI),2/d,共8周。
术后第1-3天禁食,继而进流质,在过渡至半流质及软食。
感染:一般表现为体温上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对症处理,及抗生素的使用。
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

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
作者:暂无
来源:《健康博览》 2012年第12期
一名45 岁的男性,因吞咽梗塞感及上腹胀做胃镜检查,发现食管有一大小约2.5 厘米
×1.5 厘米的肿块,超声胃镜进一步检查提示该肿块来源于固有肌层,初步判断是食管平滑肌瘤。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季峰主任医师为这位患者进行了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术后2 天即恢复自主进食,术后6 天出院。
季峰主任医师介绍,食管壁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
食管的平滑肌瘤是一种较常见的食管良性肿瘤,以往均需要胸外科的开胸手术才能摘除,手术创伤大,恢复期长,现在可采用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这一新技术进行微创治疗。
普通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主要用于黏膜和黏膜下层病变的切除,很少用于切除源于固有肌层的黏膜下肿物,因为后者穿孔概率极高,一旦穿孔闭合难度较大。
而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是在经口内镜下食管括约肌切断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内镜微创治疗新技术,也是ESD 技术的延伸,其不同于传统消化内镜下治疗,而是巧妙将胃镜伸入黏膜和肌层间的空间(像一个被打开的隧道)进行操作,适用于食管中下段及胃的黏膜下良性肿瘤的切除。
采用这一技术可以一次性完整剥离肿瘤,并且创伤小,保持消化道的完整性,避免术后出现消化道漏和胸腹腔继发感染。
术后患者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医疗费用低,且具有与外科手术相同的治疗效果。
特别适用于年龄较大、基础疾病较多不能耐受手术或不愿手术的患者。
(王其玲)。
内镜下EMR

粘膜下注射后,圈套器外鞘管抵住病变周 围0.5cm正常粘膜,轻吸负压收紧圈套器
采用混合电流,收紧圈套器,切除病变
病灶切除后,观察创面有无残留和出血
标本的回收
用抓钳或网篮将切下的标本取出体外 取出的标本平铺固定于泡沫板后,立即放
入装有固定液的标本瓶内 在标本瓶上注明姓名、标本的部位 病变标本的完整回收非常重要,活体病理
缺点:病变残留和复发 病理学评估为不 理想。
3套扎器法(EMR-L)
适用于粘膜病变和来源于粘膜肌层及粘膜 下层的粘膜下肿瘤的内镜切除
在内镜头端安装套扎器 套扎器对准所要切除的病变吸引后,橡皮
圈套住病变形成亚蒂样息肉 再在橡皮圈下圈套电切包括橡皮圈在内的
病变 缺点:容易切除过深,引发穿孔
为手术是否完整切除和患者的预后判读提 供依据
1、整体圈除法(EMR)
简单地讲就是分开粘膜下层,注入液体。 如果病灶小于 2 厘米,使用一个硬勒除器
就可将之圈住。 勒除器沿壁抬起,慢慢略松开将可能夹起
的粘膜肌层释放,然后切除。
2、分片切除法(EPMR)
对于病灶较大、不能一次圈套切除者,可 先将主要病灶切除,然后将周围小病灶分 次切除
1、有胃肠镜检查的禁忌症 2、凝血功能障碍,有出血倾向 3、病变表面有明显溃疡或有瘢痕 4、起源于固有肌层的粘膜下肿瘤,浸润至
粘膜下深层的早期癌
EMR术前准备
常规器械的准备: 内镜主机及内镜、高频工作站、注射
针、圈套器、专用透明帽、止血钳、金属钛 夹、氩气探头、 抓钳、网篮等。
药物准备
粘膜染色剂:1%复方碘溶液、0.2%靛胭脂 药物: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生理盐
水、消泡剂等 粘膜下注射液的配制:
肾上腺素2mg+0.9%生理盐水18ml 粘膜下注射也可采用高渗盐水、10%葡萄 糖、10%甘油、
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和隧道法内镜黏膜下切除术治疗食管胃交界处黏膜下肿瘤的效果对比

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和隧道法内镜黏膜下切除术治疗食管胃交界处黏膜下肿瘤的效果对比黄文宝【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创新》【年(卷),期】2022(19)36【摘要】目的:对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和隧道法内镜黏膜下切除术(STER)治疗食管胃交界处黏膜下肿瘤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20年10月福建省漳州市医院的100例食管胃交界处黏膜下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0例。
研究组采取STER治疗,对照组采取ESE治疗。
记录两组术中钛夹使用数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术前及术后1周时,两组血清肿瘤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糖类抗原19-9(CA19-9)、鳞状细胞癌抗原(SCC)]水平;比较两组术后2周内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术后肿瘤残留情况及术后18个月内肿瘤复发情况。
结果:两组术中钛夹使用数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1周时CYFRA21-1、CA19-9及SC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内,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肿瘤残留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ESE 与STER用于治疗食管胃交界处黏膜下肿瘤均可获得良好疗效,而STER可进一步缩短手术时长。
【总页数】4页(P64-67)【作者】黄文宝【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市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相关文献】1.内镜下黏膜剥离术与隧道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效果对比研究2.超声内镜辅助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的临床效果3.内镜黏膜下肿物挖除术及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治疗胃食管连接处固有肌层肿瘤的对比分析4.内镜黏膜下肿物挖除术及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治疗胃食管连接处固有肌层肿瘤的对比分析5.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Ⅱ型食管胃交界处肿瘤的疗效对比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际和国内胃肠道息肉的内镜治疗新进展

内镜下息肉治疗旳措施
❖ 热电极治疗:是利用高温热电极头旳热传导、辐射和接触 性压迫作用, 造成靶组织旳热凝、烧灼甚至炭化、汽化, 起到“ 电烙铁” 样作用。有报道称适于治疗不易圈套旳 广基小息肉, 与高频电凝切除术比较相对安全,但不能取 活检。
内镜下息肉治疗术后旳并发症
灼伤
电切时,若电极或电切圈套器安放位置不当,或 圈套器附近有导电旳粘液,或息肉较长倒挂,均 可引起电流分流灼伤附近正常黏膜组织。电灼伤 一般仅体现为浅表溃疡,偶可造成贯穿性电灼伤 甚至穿孔,应予以注重。
内镜下息肉治疗术后旳并发症
溃疡 息肉摘除后,切断面为坏死凝固物,形成旳溃疡 多数在2~4周内愈合
胃肠道息肉旳分型
Morson旳组织分类:分为肿瘤性、错构瘤性、炎症 性和化生性四类。 根据息肉数目:分为多种与单发。 根据有蒂或无蒂:分为有蒂型、亚蒂型(广基型) 、 扁平息肉 根据息肉所处位置:分为食管息肉、胃息肉、小肠息 肉、大肠(结肠和直肠)息肉等,其中以胃和大肠息 肉最为常见。 根据息肉大小:0.5cm以内为微型,0.5~2.0cm 为小型,2.0~3.0cm为大型,3.0~5.0cm为特大 型,不但能反应息肉旳良恶性旳可能性,同步判断内 镜切除旳可能性及难度。
内镜下息肉治疗旳措施
射频技术:主要机理是经过极性变换率很高旳射频电流 使病变组织升温, 组织内水分蒸发、干燥、固缩, 以至蛋 白变性而致无菌性坏死。治疗彻底, 安全性能好, 合用于 亚蒂或广基息肉旳治疗, 对带蒂息肉效差,不能取活检。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效果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效果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一种治疗消化道黏膜病变的微创技术,近年来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LST是大肠腺瘤和早期癌症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它的特点是在大肠壁内侧向发展,常常呈扁平或隆起型病变。
ESD技术的引入为LST 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其临床效果备受关注。
一、ESD技术的原理和优势ESD技术是在内镜监视下,应用高频电刀和吸引装置,将病变组织从黏膜下层完整剥离,然后将其切除。
ESD技术相比传统的内镜粘膜下剔除术(EMR)具有更高的治疗完整性和术后出血减少的优势。
ESD技术能够完整切除肿瘤,同时减少了术后再发病变的风险。
二、ESD治疗LST的临床效果1. 完整切除病变组织ESD技术能够在内镜下完整剥除黏膜下的病变组织,保证了治疗的完整性。
相比于EMR 技术,ESD技术不受病变大小和形态的限制,因此可以更好地应对LST的治疗需求。
2. 术后并发症少实验表明,ESD技术相比EMR技术在术后并发症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由于ESD技术完整切除了病变组织,术后出血和局部复发的风险大大降低。
3. 提高了术后病愈率ESD技术的出色效果使得LST患者的术后病愈率得到了大幅提高。
临床观察发现,ESD 治疗后的病变复发率明显低于传统的EMR治疗。
三、临床研究数据支持多项临床研究证实了ESD技术在治疗LST方面的显著优势。
例如一项对200例LST患者的随访研究发现,ESD治疗后的3年内复发率仅为5%,远远低于传统的EMR治疗。
另一项对500例LST患者进行的临床对比研究显示,ESD技术的治疗完整性和术后并发症率均优于EMR技术。
四、临床应用前景ESD技术在治疗LST中的卓越表现为其在临床应用中广受青睐。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生经验的积累,ESD技术的应用范围将不断扩大,对于更复杂的LST病变也能够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五、治疗中的注意事项在进行ESD治疗时,仍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操作流程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操作流程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一种用于治疗早期消化道肿瘤的微创手术技术。
以下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一般操作流程:
1. 术前准备,患者需要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心电图和胸部X光片等,以确保手术安全进行。
患者需要空腹,通常需要至少8小时的禁食。
2. 局部麻醉,患者在手术前会接受局部麻醉,以减轻手术过程中的疼痛感。
3. 内镜检查,医生使用内窥镜检查患者的消化道,定位需要治疗的病变部位,并评估病变的性质和范围。
4. 黏膜注射,医生通过内窥镜向病变部位注射生理盐水或生理盐水混合粘膜剥离液,以将黏膜隆起,便于手术操作。
5. 剥离切除,医生使用特制的刀具(如电刀、剥离刀等)沿着黏膜下层逐步剥离病变组织,直至完全切除。
6. 出血控制,在剥离切除过程中,医生需要及时控制出血,以确保手术安全。
7. 缝合止血,如果有必要,医生会在切除完病变组织后进行黏膜缝合或止血处理。
8. 病理检查,切除的组织标本会送至病理科进行病理学检查,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边缘情况。
9. 术后观察,患者术后需要留院观察一段时间,以确保没有并发症发生。
总的来说,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一项复杂的微创手术技术,需要经验丰富的内镜医生进行操作,同时也需要患者配合术前术后的各项检查和治疗。
术后患者需要遵医嘱,定期复查,以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传统治疗相比,STER治疗来源于固有肌层的SMT,其优势在于:
1. 应用隧道内镜技术,内镜直视下进行黏膜 下肿瘤的切除,这样既能完整切除肿瘤,又能 恢复消化道的完整性,可以避免术后出现消化 道漏和胸膜腔的继发感染。 2. STER手术操作时间短,创伤小,术后患者 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治疗费用低,疗效肯定, 无体表瘢痕,充分体现了微创治疗的优越性。
这两种基于动物实验的新技术证实了黏膜下隧道技术 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进一步拓宽了消化道内镜诊断治 疗的运用范畴。 返回
为了便于理解隧道内镜技术,人们提出了隧 道内镜外科手术(TES)的新概念,即通过 黏膜下打隧道的方式和途径,利用自然腔道 之间的空间进行内镜下手术治疗。 2007年,报道了运用ESD技术成功建立黏 膜下隧道作为NOTES手术器械的通路,这 标志着隧道内镜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安全。
1. 定位
2.建立黏膜下隧道,显露肿瘤 3.直视下完整切除肿瘤 4.缝合黏膜切口
定位
内镜寻找到肿瘤,并准确定位,对 于不易定位的贲门部 SMT ,可以在 黏膜下注射少量靛胭脂或美蓝原液 帮助定位。
1.
建立黏膜下隧道 ,显露肿瘤
2.
选择距离SMT近口侧直线距离 5cm 处食管或胃黏膜作为切口,将2~3ml靛 胭脂,1ml肾上腺素和100ml的生理盐 水混合后,用注射针注射将局部黏膜 隆起,用电刀纵向切开黏膜 1.5~2cm, 初步分离切开处黏膜下层及肌层,在 黏膜下层和肌层之间形成一纵行隧道, 分离直至跨过肿瘤 1~2cm ,显露肿瘤。
4. 常规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抗生素和止血药物。 5. 术后观察有无胸闷气急,发绀,有无腹痛,腹胀和腹膜炎体征, 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如有必要,再次配合医生胃镜下治疗。 6. 术后 1 3 6 9月复查内镜 。
STER应用前景
隧道内镜治疗术仍有很大的的发展空间,目前 正在开展经食管的隧道内镜和胸腔镜相结合 (简称双镜结合)的微创技术,在逐步客服单 纯隧道治疗术的局限性。例如对于大于4cm或 一些不规则生长的固有肌层肿瘤,由于隧道空 间有限,完整切除较为困难,而双镜结合则可 很好地解决这个困难,大大减少患者的创伤。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内镜技术和器械的进一 步发展,黏膜下隧道治疗术必将应用于更广泛 的领域。
直视下完整切除肿瘤
应用电刀沿肿瘤周围分离固有肌层,保持瘤体包膜完整,将 瘤体自固有肌层剥离,尽量避免损伤食管外膜或胃壁浆膜层。对 于部分瘤体与浆膜紧密粘连的 SMT,若无法将瘤体直接剥离,可 应用电刀沿瘤体周围切开浆膜,完整切除肿瘤。切除过程中如瘤 体凸向胃腔外,换用双钳道胃镜,异物钳拖拉瘤体至隧道内,应 用圈套器圈套电切包括周围固有肌层和浆膜层在内的瘤体。
返回
2010年,Inoue开展了第一例经口内镜 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 症获得成功,标志着TES兴起。2010 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 心又在开展POEM的基础上,将TES 的技术创新地应用于治疗来源于固有 肌层的食管或胃黏膜下的肿瘤,将该 项技术命名为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 切除术(STER)。
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
隧道内镜技术的发展
STAT ESD S POEM T E
TES
R
隧道内镜技术的发展
隧道内镜技术最早可溯源至2004年,Kallo等首次描述 了在猪模型中利用胃镜行经胃腹腔活检术的可行性, 由此激发了人们对经自然腔道内镜外科手术的极大热 情。
2007年,Sumiyama等首先报道了一种建立NOTES手 术器械通路的新技术,称为黏膜安全瓣技术。同一年, Moyer 几乎在同时描述了一种在猪模型中利用黏膜下 隧道建立 NOTES 手术器械通道方法,称为STAT 技术。
术前准备
1. 检查前禁食 6~8 小时,幽门梗阻患者应禁食 2~3 天,必要时术前洗胃,将胃内积存的食物 清除。
2.给予患者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焦虑等。
3.STER 治疗均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进行, 手术半小时给予静脉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STER操作方法
STER是通过在病变部位的口侧端3~5cm处切开黏膜。 在黏膜下层进行剥离,建立黏膜下隧道,并逐步剥离 达到肿瘤部位,充分暴露肿瘤后,直视下将肿瘤完整 切除,然后经由隧道取出肿瘤,最后关闭隧道入口黏 膜。
返回
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的优势
传统内镜下电切除术
STER术
1.传统的内镜下电切除术或套扎法切除消化道黏 膜下肿瘤(SMT),容易导致出血,穿孔和肿瘤残 留。尤其是对于来源于固有肌层的 SMT ,在切 除肿瘤时可能会需要全层切除(包括固有肌层和 浆膜层),这样就破坏消化道的完整性,导致穿 孔的发生。虽然大部分穿孔可以内镜下成功修补, 但是有时内镜下修补很难达到完全封闭的目的, 部分患者术后可能出现消化道漏和胸腹腔的继发 感染。必然会增加患者痛苦,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手术费用增多。
3.
缝合黏膜切口
肿瘤切除后,以处理出血灶,若 食管外膜或胃壁浆膜层完整,可用 生理盐水反复冲洗黏膜下隧道,内 镜退出黏膜下隧道,直视下应用4~6 个金属夹完整对缝黏膜切口。
4.
并发症 :
1.气胸,气腹
2.黏膜损伤
3.出血 积液
术后护理
1. 全麻术后未完全清醒的患者,应取侧卧位或去枕平卧头偏一侧 6~8小时,给予氧气吸入。 2. 手术中出现气胸的患者,做好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 3. 术后禁食1日,第2日如无胸闷气急,腹痛,B超检查无胸腔或 盆腔积液,可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