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合集下载

2 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2 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2 、 扫描电镜 (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
电子束做电子探针在样品表面激发出二 次电子, 二次电子产生的多少与样品表面立体 形貌有关。对 二次电子处理,在荧光屏呈现放 大样品立体图像。 主要用于观察微生物的表面 三、显微镜观察样品的制备 结构。
1 、光学显微镜制样 2 、电子显微镜制样
4m 0m 焦f 距 ( ) 12m 70 m 工离 作 距 4 n光 蓝 2 µ 5 m源 0 . m 3 ( 光的率 )分 时辨
2 、 特殊功能的光学显微镜
名称 普通光学镜 光源 可见光 特殊装置 视野 亮 样品处理与观 应用 察 染色、清晰 形态结构 观察
暗视野镜 相差镜
可见光 特殊聚光 器 可见光 环状光阑 ,相差板 短波光 滤光片
基分离
富集培养 目的菌验证
选择培养
练习思考题:
利用选择培养基如何筛选: ( 1 )抗链霉素( str )细菌? ( 2 )降解利用尿素的细菌? ( 3 )分解利用纤维素的细菌 ? 利用富集培养和选择培养如何分离: ( 1 ) 如何从土壤中分离筛选高温( 70℃ )解烃细菌? ( 2 ) 如何从污染废水中分离筛选苯胺降解细菌?
同一 稀释度 培养 20 支
生长者为纯培养物
三、单细胞(孢子)分离
营养琼脂平板不能形成菌落的微生物 解剖显微镜下用吸管挑选单细胞(孢子 ) 显微镜下用显微操作仪挑选单细胞(孢 子) 操作难度与单细胞(孢子)大小成反比
四、选择培养分离
原理: 创造适于目的微生物生长条件 促使目的微生物快速生长成优势菌 抑制非目的微生物生长 从混杂微生物中选择分离目的微生物 1 、 利用选择培养基直接分离目的微生物 选择培养基( selective medium ) 只允许特定微生物生长,而同时抑 制或阻止其它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

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第一节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一、无菌技术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培养物时防止被其他微生物污染,其自身也不污染操作环境的技术被称为无菌技术。

1、微生物培养的常用器具及其灭菌(1)试管、玻璃烧瓶、培养皿。

(2)高压蒸汽灭菌,杀灭所有的微生物,包括休眠体,同时可保持培养基的营养成分不被破坏。

(3)高温干热灭菌。

2、接种操作无菌条件下,用接种环在火焰附近进行操作,或在无菌操作箱或操作室内进行。

二、用固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1、菌落:分散的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

菌苔:当固体培养基表面众多菌落连成一片时,便成为菌苔。

2、涂布平板法3、稀释倒平板法4、平板划线法5、稀释摇管法对氧气更加敏感的厌氧型微生物。

先将一系列盛无菌琼脂培养基的试管加热,使琼脂融化后冷却,将微生物进行梯度稀释,冷凝后,在琼脂表面倒一层灭菌液体石蜡和固体石蜡的混合物,将培养基隔开。

三、用液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对一些个体大的细菌、许多原生动物、藻类。

稀释法。

接种物在液体培养基中进行顺序稀释,以得到高度稀释的效果,使一支试管中分配不到一个微生物。

经稀释后的大多数试管中没有微生物生长,那么有微生物生长的试管得到的培养物可能就是纯培养物。

只能分离出混杂微生物群体中占数量优势的种类。

四、单细胞(孢子)分离采用显微分离法从混杂群体中直接分离单个细胞或单个个体进行培养以获得纯培养,称为单细胞(单孢子)分离法。

较大的微生物较容易,个体较小的较难。

对较大微生物,用毛细管提取个体,在低倍显微镜下操作;对较小微生物,采用显微操作仪。

五、选择培养根据该微生物的特点,包括营养、生理、生长条件等,采用选择培养分离的方法,或抑制大多数其他微生物生长,或造成有利于该菌生长的环境,培养一段时间后,通过平板稀释等方法进行纯培养分离。

1、选择平板培养2、富集培养制定特定的环境,使仅适应于该条件的微生物生长。

第二章 微生物的纯培养与显微技术

第二章 微生物的纯培养与显微技术

4、稀释摇管法(dilution shake culture method)
四 、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
1、原因
不是所有的微生物都能在固体培养基上生 长 。例如:许多原生动物、藻类、大细胞细菌 等。
2、方法
稀释法 (必须在同一个稀释度的许多平行试 管中,应超过95%表现为不生长)
五、单细胞(孢子)分离
有性繁殖:细菌结合
conjugation
2、放线菌
1)菌丝形态: 营养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鉴定指标)
Chain of conidiospores
Aerial hyphae
Agar surface
Substrate mycelium
孢子丝不同形态
3、古生菌
古生菌与细菌具有类似的个体形态,但它们多生活 于一些生存条件十分恶劣的极端环境中,例如高温、 高盐、高酸等 。
直接采取显微分离法从混杂群体中 直接分离单个细胞或单个个体进行培 养以获得纯培养。
六、选择培养分离
(一)原因:
1、单一培养不能满足所有微生物生长。 2、微生物对培养条件的选择。 3、微生物对营养的竟争。
(二)分离方法 1、利用选择平板进行直接分离
依据:利用微生物自身特点选择分离条件,如 耐高温、产特殊酶类等。
高压蒸汽灭菌锅
超净工作台
三、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
(一)相关概念
1、菌落(colony) :单个微生物在
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 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 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 。
2、菌苔(lawn) :当固体培养基表
面众多菌落连成一片时,便成为菌苔 。
细菌菌落形态
(二)微生物分离的手段

第2章 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第2章 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荧光显微镜
荧光:荧光素吸收紫外线会转放出可 见光,这就是荧光 荧光显微技术:把标本用不同的荧光 素作标记,在荧光显微镜下,经 过紫外线照射,标本会在黑暗背 景下表现出有光亮的物体。使标 本更便于观察。
透射电子显微镜
用电子波代替光源,最短波长的可见光 λ=450nm;而电磁波的波长最短可以达到 λ=0.005nm。所以,电镜的分辨率远高于光 学显微镜。
通冰箱冷冻室保存。

干燥保藏——砂土管保存法和冷冻真空干燥
保藏法

纸片保藏法、薄脉保藏法、寄主保藏法等
第二节 显微镜和显微技术
决定显微观察效果的两个重要因素:
分辨率:指能辨别两点之间最小距离的 能力 反差:指样品区别于背景的程度
一、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
普通光学显微镜
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最小分辨距):
D=0.5λ/n sinθ
式中λ为光源波长; n为玻片到物镜介质的
折射率; θ为物镜镜口角的半数,它取决于物镜 的直径和工作距离。 n sniθ叫作数值孔径。不 同介质的折射率:空气为n=1.0 ;水n=1.33;香 柏油n=1.55。因此,油镜的分辨率高。
暗视野显微镜
暗视野显微镜利用特殊聚光器实现 给样品斜射照明,由样品反射或折射的

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类病毒、朊病毒
一、细菌和古生菌
•细菌的形态和排列
形态:球状—球菌,杆状—杆菌,螺旋状——螺菌和 弧菌。 排列:单个、成对、链状、成簇 特殊形态的细菌 如柄细菌有柄、菌丝、附器等 球衣菌有衣鞘 支原体无细胞壁,只有细胞膜,故柔软形态多变 有些细菌不同生长阶段具有不同形态:如放线菌 形成营养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 细菌的形态也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培养时间、培 养温度等均能引起形态的改变。

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第一节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第二节 显微镜和显微技术 第三节 显微镜下的微生物
第一节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一、无菌技术(aseptic technique)
1、概念: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培养物时 防止其被其他微生物污染,其自身也不污染操 作环境的技术。 2、方法:器具、培养基及其灭菌
接种操作——无菌操作
菌种保藏就是根据菌种特性及保藏目的的不同, 给微生物菌株以特定的条件,使其存活而得以延续。
保藏的方法: 传代培养保藏 4℃ 冷冻保藏 -196℃,-70℃,-30~-20℃ 干燥保藏法 沙土管,安瓿管(冷冻真
空干燥保藏,最普遍最重要)
第二节 显微镜和显微技术
绝大多数微生物的大小都远远低于肉眼的观察 极限,因此一般必须借助显微镜放大系统的作用, 才能看到它们的个体形态和内部结构。
除了放大外,决定显微观察效果的还有两个重 要因素,分辨率和反差。分辨率是指能辨别两点之 间最小距离的能力,而反差是指样品区别于背景的 程度,它们与显微镜的自身特点有关,也取决于进 行显微观察时对显微镜的正确使用以及良好的标本 制作和观察技术,这就是显微技术。
现代显微技术不仅仅是观察物体的形态、 结构,而且发展到对物体的组成成分的定性 和定量,特别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出现的图 像分析、模拟仿真等技术,为探索微生物的 奥秘提供了强大武器。
五、选择培养
1、选择平板培养 根据待分离微生物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培养条件 (对于从自然界中分离、寻找有用的微生物十分 重要,如从土壤中筛选蛋白酶产生菌,分离高温 菌,分离某种抗菌素抗性菌株)
2、富集培养 加富性选择培养基(投其所好)--对羟基苯甲酸 抑制性选择培养基(取其所抗)--致病性肠道杆菌
六、微生物的保藏技术

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二、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
固化剂
柯赫(Robert Koch) 的助手W Heese和 他的夫人Fran Heese
参见P15
琼脂
培养基: 液体培养基; 固体培养基; 半固体培养基;
菌落(colony):
01
单个(或聚集在一起的一团)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 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 (P15,倒数第2段)
明亮的标本在黑暗的背景中
观察未染色的活菌体或难以染色的微生物,可以观察其运动情况
相差显微镜
使用可见光加物镜中的相板,并通过特殊聚光器使部分光线照到标本后以不同相彼此分开
样本呈现出不同的亮度和暗度
详细观察未染色的活体微生物内部结构
透射电子显微镜
使用电子束代替光束,电磁透镜代替光学透镜;图像被投射在荧光屏上;价格昂贵;准备工作耗时,并需经验
常用的器具:
(具体灭菌方法第6章介绍) 高温干热灭菌 高压蒸汽灭菌 试管、瓶子、培养皿等 常用的灭菌方法: 1、微生物培养的常用器具及其灭菌 参见P14
无菌操作:
接种操作 火焰附近(酒精灯、煤气灯)进行 参见P15
二、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
参见P15
培养基: 液体培养基; 固体培养基; 半固体培养基;
一、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
透射电子显微镜;6. 扫描电子显微镜
参见P25
一、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
透射电子显微镜;6. 扫描电子显微镜
参见P25
类型
特点
现象
用途
明视野显微镜
使用可见光,操作最简单,价格最便宜
染色或透明标本处在明亮的背景下
观察染过色的死菌体或具明显反差的带色活菌体

[精品]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镜技术

[精品]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镜技术

[精品]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镜技术第2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镜技术重点、难点剖析1(无菌技术是最基本的微生物学实验操作技术,其核心是无菌概念的建立,以及正确而严格地按实验教材和实验课的要求,掌握在各种情况下的具体应用原则和操作规范。

2(分离获得某特定的微生物纯培养,是研究和利用微生物的基础。

获得纯培养的方法有固体培养基分离、液体培养基分离和单细胞挑取3大类(表2—1),其中用固体培养基获得单独的微生物菌落是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

此外还有活细胞或活体分离法,如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纯培养的分离等。

表2-1 获得微生物纯培养的方法比较方法特点应用菌落分离较为均匀,进行微生这3种方法可用于所有在固物计数结果相对准确。

但操作体培养基表面形成菌落的稀释倒平板法相对麻烦,热敏感菌有时易被微生物的纯培养分离。

并烫死,而严格好氧菌也可能被且,通过选用适当的选择平固体培养基分离固定在培养基中生长受到影响板及培养条件可直接分离各种具有特定生理特征的操作相对简单,是较常使用的微生物。

和厌氧罐或厌氧手常规方法。

但有时会因涂布不套箱技术结合,这3种方法涂布平板法均匀使某些部位的菌落不能分也可用于获得各种厌氧开,进行微生物计数时需对稀菌的纯培养释和涂布过程的操作特别注意,否则不易得到准确结果平板划线法操作简单,多用于对已有纯培养的确认和再次分离稀释倒平板的一种变通形式,在缺乏专业的厌氧操作设稀释摇管法但由于菌落形成在琼脂柱的中备的情况下对严格厌氧菌间,观察和挑取都相对困难进行分离和观察工作量大,是否获得纯培养需不能或不易在固体培养基稀释法依靠统计学的推测上生长的微生物进行纯培养分离或数量统计一般不能直接获得微生物的纯1)根据某种微生物的特殊液体培养基分离培养,在通过富集培养使原本生长要求,按照意愿从自然在自然环境中占少数的微生物界中对这种微生物进行有富集培养的数量大大提高后,需再通过针对性的有效分离;2)分离平板法进行相应富集培养微生培养出由科学家设计的特物纯培养的分离和检测定环境中能生长的微生物,尽管我们并不知道什么微生物能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生长分离过程直观,可靠,但对仪从样品中直接分离所需的器和操作技术要求较高,多限微生物细胞或孢子,获得其单细胞(孢子)于高度专业化的研究,而挑取纯培养显微操作挑取的微生物单细胞或孢子需经固体或液体培养基培养后才能获得其纯培养物3(保证所用菌种性状的稳定是微生物学工作最重要的基本要求,否则生产或科研都无法正常进行。

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镜技术

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镜技术

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镜技术2.纯培养和显微技术一、纯培养技术1、无菌技术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用于分离、培养微生物的器具事先不含任何微生物;(2)在转接、培养微生物时防止其它微生物的污染,其自身也不污染环境;2、分离纯化技术(1)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技术微生物个体微小,常以群体混合状态存在,将单个细胞从群体中分离出来,即纯培养。

菌落:单个(或聚集在一起的一团)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

菌苔:众多菌落连成一片。

获得纯培养的方法有:倾注平板法:操作较麻烦,对好氧菌、热敏感菌效果不好!涂布平板法:使用较多的常规方法,但有时涂布不均匀!平板划线法:厌氧微生物的分离:(2)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稀释法进行液体分离必须在同一个稀释度的许多平行试管中,大多数(一般应超过95%)表现为不生长。

(3)选择培养分离:抑制大多数其它微生物的生长;使待分离的微生物生长更快;使待分离的微生物在群落中的数量上升,方便用稀释法对其进行纯化。

使待分离的微生物生长“突出”;直接挑取待分离的微生物的菌落获得纯培养。

3、单细胞分离技术用显微操作仪,在显微镜下进行。

难度与细胞或个体的大小成反比,局限于高度专业化的科学研究中。

4、选择培养分离选择平板:抑制大多数微生物不能生长,或具区别特征的直观结果。

富集培养:造成有利于某种菌生长的环境。

(1)利用选择平板进行直接分离高温培养分离嗜热菌,培养基中不含有N,分离固氮菌;培养基中含有抗生素分离抗生菌。

牛奶培养基分离产蛋白酶菌株。

(2)富集培养利用不同微生物之间的生长特性不同,制定特定的环境条件,使仅适合条件的微生物旺盛生长,从而使其在为生物群落中的比率大大增大,易于从群落中间将墓地君主分离出来。

5、二元培养物培养物中只含有二种微生物,而且有意识地保持二者之间的特定关系的培养物。

如病毒与宿主;蛭弧菌与和E.coli.6、微生物的保藏技术影响微生物菌种稳定性的因素:a. 变异;b. 污染;c. 死亡基本要求:在一定时间内使菌株不死,、不变、不乱基本方法生活态:培养基传代培养(斜面、平板、半固体),多见于冰箱4℃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计划学时:2重点: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技术,常用的菌种保藏方法。

第一节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一、无菌技术微生物通常是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生物,而且无处不在。

因此,在微生物的研究及应用中,不仅需要通过分离纯化技术从混杂的天然微生物群中分离出特定的微生物,而且还必须随时注意保持微生物纯培养物的“纯洁”,防止其他微生物的混入。

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培养物时防止其被其他微生物污染的技术被称为无菌技术(aseptic technique),它是保证微生物学研究正常进行的关键。

1. 微生物培养的常用器具及其灭菌试管、玻璃烧瓶、平皿(culture dish,Petri dish)等是最为常用的培养微生物的器具,在使用前必须先行灭菌,使容器中不含任何生物。

培养微生物的营养物质称为培养基可以加到器皿中后一起灭菌,也可在单独灭菌后加到无菌的器具中。

最常用的灭菌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它可以杀灭所有的生物,包括最耐热的某些微生物的休眠体,同时可以基本保持培养基的营养成分不被破坏。

有些玻璃器皿也可采用高温干热灭菌。

为了防止杂菌,特别是空气中的杂菌污染,试管及玻璃烧瓶都需采用适宜的塞子塞口,通常采用棉花塞,也可采用各种金属、塑料及硅胶帽,它们只可让空气通过,而空气中的其他微生物不能通过。

而平皿是由正反两平面板互扣而成,这种器具是专为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2. 接种操作用接种环或接种针分离微生物,或在无菌条件下把微生物由一个培养器皿转接到另一个培养容器进行培养,是微生物学研究中最常用的基本操作。

由于打开器皿就可能引起器皿内部被环境中的其他微生物污染,因此微生物实验的所有操作均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其要点是在火焰附近进行熟练的无菌操作(图2-1),或在无菌箱或操作室内无菌的环境下进行操作(图2-2)。

操作箱或操作室内的空气可在使用前一段时间内用紫外灯或化学药剂灭菌。

有的无菌室通无菌空气维持无菌状态。

用以挑取和转接微生物材料的接种环及接种针,一般采用易于迅速加热和冷却的镍铬合金等金属制备,使用时用火焰灼烧灭菌。

而移植液体培养物可采用无菌吸管或移液枪。

二、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单个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称为菌落(colony)。

当固体培养基表面众多菌落连成一片时,便成为菌苔(lawn)。

不同微生物在特定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菌落或菌苔一般都具有稳定的特征,可以成为对该微生物进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图2-3)。

大多数细菌、酵母菌、以及许多真菌和单细胞藻类能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孤立的菌落,采用适宜的平板分离法很容易得到纯培养。

所谓平板,即培养平板(culture plate)的简称,它是指固体培养基倒入无菌平皿,冷却凝固后,盛固体培养基的平皿。

这方法包括将单个微生物分离和固定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或里面。

固体培养基用琼脂或其它凝胶物质固化的培养基,每个孤立的活微生物体生长、繁殖形成菌落,形成的菌落便于移植。

最常用的分离、培养微生物的固体培养基是琼脂固体培养基平板。

这种由Kock建立的采用平板分离微生物纯培养的技术简便易行,100多年来一直是各种菌种分离的最常用手段。

1. 稀释倒平板法(pour plate method)先将待分离的材料用无菌水作一系列的稀释(如1:10、1:100、1:1,000、1:10,000......),然后分别取不同稀释液少许,与已熔化并冷却至50℃左右的琼脂培养基混合,摇匀后,倾入灭过菌的培养皿中,待琼脂凝固后,制成可能含菌的琼脂平板,保温培养一定时间即可出现菌落。

如果稀释得当,在平板表面或琼脂培养基中就可出现分散的单个菌落,这个菌落可能就是由一个细菌细胞繁殖形成的。

随后挑取该单个菌落,或重复以上操作数次,便可得到纯培养。

2. 涂布平板法(spread plate method)由于将含菌材料先加到还较烫的培养基中再倒平板易造成某些热敏感菌的死亡,而且采用稀释倒平板法也会使一些严格好氧菌因被固定在琼脂中间缺乏氧气而影响其生长,因此在微生物学研究中更常用的纯种分离方法是涂布平板法。

其做法是先将已熔化的培养基倒入无菌平皿,制成无菌平板,冷却凝固后,将一定量的某一稀释度的样品悬液滴加在平板表面,再用无菌玻璃涂棒将菌液均匀分散至整个平板表面,经培养后挑取单个菌落(图2-4)。

3. 平板划线法(streak plate method)用接种环以无菌操作沾取少许待分离的材料,在无菌平板表面进行平行划线、扇形划线或其他形式的连续划线(图2-5),微生物细胞数量将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加而减少,并逐步分散开来,如果划线适宜的话,微生物能一一分散,经培养后,可在平板表面得到单菌落。

4. 稀释摇管法(dilution shake culture method)用固体培养基分离严格厌氧菌有它特殊的地方。

如果该微生物暴露于空气中不立即死亡,可以采用通常的方法制备平板,然后置放在封闭的容器中培养,容器中的氧气可采用化学、物理或生物的方法清除。

对于那些对氧气更为敏感的厌氧性微生物,纯培养的分离则可采用稀释摇管培养法进行,它是稀释倒平板法的一种变通形式*。

先将一系列盛无菌琼脂培养基的试管加热使琼脂熔化后冷却并保持在50℃左右,将待分离的材料用这些试管进行梯度稀释,试管迅速摇动均匀,冷凝后,在琼脂柱表面倾倒一层灭菌液体石蜡和固体石蜡的混合物,将培养基和空气隔开。

培养后,菌落形成在琼脂柱的中间(图2-6)。

进行单菌落的挑取和移植,需先用一只灭菌针将液体石蜡--石蜡盖取出,再用一只毛细管插入琼脂和管壁之间,吹入无菌无氧气体,将琼脂柱吸出,置放在培养皿中,用无菌刀将琼脂柱切成薄片进行观察和菌落的移植。

三、用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对于大多数细菌和真菌,用平板法分离通常是满意的,因为它们的大多数种类在固体培养基上长得很好。

然而迄今为止并不是所有的微生物都能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例如一些细胞大的细菌、许多原生动物和藻类等,这些微生物仍需要用液体培养基分离来获得纯培养。

通常采用的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化法是稀释法。

接种物在液体培养基中进行顺序稀释,以得到高度稀释的效果,使一支试管中分配不到一个微生物。

如果经稀释后的大多数试管中没有微生物生长,那么有微生物生长的试管得到的培养物可能就是纯培养物。

如果经稀释后的试管中有微生物生长的比例提高了,得到纯培养物的机率就会急剧下降。

因此,采用稀释法进行液体分离,必须在同一个稀释度的许多平行试管中,大多数(一般应超过95%)表现为不生长。

四、单细胞(孢子)分离稀释法有一个重要缺点,它只能分离出混杂微生物群体中占数量优势的种类,而在自然界,很多微生物在混杂群体中都是少数。

这时,可以采取显微分离法从混杂群体中直接分离单个细胞或单个个体进行培养以获得纯培养,称为单细胞(或单孢子)分离法。

单细胞分离法的难度与细胞或个体的大小成反比,较大的微生物如藻类、原生动物较容易,个体很小的细菌则较难。

对于较大的微生物,可采用毛细管提取单个个体,并在大量的灭菌培养基中转移清洗几次,除去较小微生物的污染。

这项操作可在低倍显微镜,如解剖显微镜下进行。

对于个体相对较小的微生物,需采用显微操作仪,在显微镜下进行。

目前,市场上有售的显微操作仪种类很多,一般是通过机械、空气或油压传动装置来减小手的动作幅度,在显微镜下用毛细管或显微针、钩、环等挑取单个微生物细胞或孢子以获得纯培养。

在没有显微操作仪时,也可采用一些变通的方法在显微镜下进行单细胞分离,例如将经适当稀释后的样品制备成小液滴在显微镜下观察,选取只含一个细胞的液体来进行纯培养物的分离。

单细胞分离法对操作技术有比较高的要求,多限于高度专业化的科学研究中采用。

五、选择培养分离没有一种培养基或一种培养条件能够满足自然界中一切生物生长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所有的培养基都是选择性的。

在一种培养基上接种多种微生物,只有能生长的才生长,其它被抑制。

如果某种微生物的生长需要是已知的,也可以设计一套特定环境使之特别适合这种微生物的生长,因而能够从自然界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把这种微生物选择培养出来,尽管在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这种微生物可能只占少数。

这种通过选择培养进行微生物纯培养分离的技术称为选择培养分离,是十分重要的,特别对于从自然界中分离、寻找有用的微生物。

在自然界中,除了极特殊的情况外,在大多数场合下微生物群落是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因此,要从中分离出所需的特定微生物是十分困难的,尤其当某一种微生物所存在的数量与其它微生物相比非常少时,单采用一般的平板稀释方法几乎是不可能分离到该种微生物的。

例如,若某处的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在108时,必须稀释到10-6才有可能在平板上分离到单菌落,而如果所需的微生物的数量仅为102~3,显然不可能在一般通用的平板上得到该微生物的单菌落。

要分离这种微生物,必须根据该微生物的特点,包括营养、生理、生长条件等,采用选择培养分离的方法。

或抑制使大多数微生物不能生长,或造成有利于该菌生长的环境,经过一定时间培养后使该菌在群落中的数量上升,再通过平板稀释等方法对它进行纯培养分离。

1. 利用选择平板进行直接分离主要根据待分离微生物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培养条件,有多种方法可以采用。

例如在从土壤中筛选蛋白酶产生菌时,可以在培养基中添加牛奶或酪素制备培养基平板,微生物生长时若产生蛋白酶则会水解牛奶或酪素,在平板上形成透明的蛋白质水解圈。

通过菌株培养时产生的蛋白质水解圈对产酶菌株进行筛选,可以减少工作量,将那些大量的非产蛋白酶菌株淘汰;再如,要分离高温菌,可在高温条件进行培养;要分离某种抗菌素抗性菌株,可在加有抗菌素的平板上进行分离;有些微生物如螺旋体、粘细菌、蓝细菌等能在琼脂平板表面或里面滑行,可以利用它们的滑动特点进行分离纯化,因为滑行能使它们自己和其它不能移动的微生物分开。

可将微生物群落点种到平板上,让微生物滑行,从滑行前沿挑取接种物接种,反复进行,得到纯培养物。

2. 富集培养主要是指利用不同微生物间生命活动特点的不同,制定特定的环境条件,使仅适应于该条件的微生物旺盛生长,从而使其在群落中的数量大大增加,人们能够更容易地从自然界中分离到所需的特定微生物。

富集条件可根据所需分离的微生物的特点从物理、化学、生物、及综合多个方面进行选择,如温度、pH、紫外线、高压、光照、氧气、营养等等许多方面。

图2-7描述了采用富集方法从土壤中分离能降解酚类化合物对羟基苯甲酸的微生物的实验过程。

首先配制以对羟基苯甲酸为唯一碳源的液体培养基并分装于烧瓶中,灭菌后将少量的土壤样品接种于该液体培养基中,培养一定时间,原来透明的培养液会变得浑浊,说明已有大量微生物生长。

取少量上述培养液转移至新鲜培养液中重新培养,该过程经数次重复后能利用对羟基苯甲酸的微生物的比例在培养物中将大大提高,将培养液涂布于以对羟基苯甲酸为唯一碳源的琼脂平板,得到的微生物菌落中的大部分都是能降解对羟基苯甲酸的微生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