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型糖尿病死亡原因

1型糖尿病死亡原因
1型糖尿病死亡原因

1型糖尿病死亡原因

文章目录*一、1型糖尿病死亡原因 1. 1型糖尿病的死亡原因 2. 1型糖尿病有什么并发症3. 1型糖尿病如何治疗*二、1型糖尿病吃什么好*三、1型糖尿病要注意什么

1型糖尿病死亡原因

1、1型糖尿病的死亡原因1型糖尿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慢性肾衰竭,也就是说1型糖尿病的并发症危害最大的就是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到了晚期的话,就会引发许多的并发症,比如糖尿病肾病,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和控制,就会导致肾衰竭,然后患者身体机能就会下降,导致死亡。

由于早期糖尿病没有非常明显的症状,因此,当出现一些蛋

白尿、眼睑浮肿、眼底病变的时候,患者已经到了中晚期阶段。糖尿病肾病一旦发病,病情就会逐渐恶化,随之而来的,还可能出现高血压、身体浮肿等症状。最终发展成为糖尿病肾衰竭或者尿毒症。

2、1型糖尿病有什么并发症 2.1、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

与无糖尿病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由于有高血糖,更容易出现心脑血管的突发事件,如心梗、脑溢血、脑梗塞等。

2.2、糖尿病神经病变

神经病变,特别是末梢神经炎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合并症,神

经病变会让患者痛苦不堪,瘙痒、刺痛、钝痛、剧痛等等。

2.3、糖尿病足病

糖尿病足病的发生和神经病变有关系,和血管病变也有关系。当血管发生堵塞时,肢端供血不足或者缺血,很快脚趾变黑变干,

出现坏疽。坏疽一出现就要截肢,越截位置越高。

2.4、糖尿病眼病

眼睛也是微血管及其丰富的器官,而且眼病的出现往往不易

察觉,因为在整个病变过程中,也在不断适应,因此,要定期进行

眼底检查。

3、1型糖尿病如何治疗 3.1、饮食治疗

1型糖尿病的饮食治疗是为了使血糖控制达到要求的范围,

同时应考虑个人的口味和嗜好,而且必须与胰岛素治疗同步进行。

3.2、运动治疗

体力活动可增加葡萄糖的利用,有利于血糖的控制。糖尿病

患者应每天运动l小时,如各种球类运动、游泳、跳舞等,但应避免爬高和潜水,因发生低血糖时有危险。

3.3、中医技术

近年来中医技术治疗1型糖尿病的报道也很多。也有10年

病史1型糖尿病的相关报道。但是,因为患者数量不多,而且中医大夫之间技术区别很大,不同的医生方法可能解然不同。尤其是国家的中医机构没有可以治疗的医生。所以,中医治疗1型糖尿病也不公允。

3.4、药物治疗

胰岛素治疗。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细胞内被利用,从而降低血糖水平。每个人体内都需要胰岛素维持机体功能正常。而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不内释放胰岛素,因此必须每天注射胰岛素。

1型糖尿病吃什么好1、洋葱

洋葱含有的硫醇、硫化丙烯、S-甲基半胱氨酸亚砜等成分具有降血糖、降血脂的作用。尤其是洋葱中的磺脲丁酸,可以通过促进细胞对糖的利用而有效降低血糖。

2、黑木耳

黑木耳含木耳多糖、维生素、蛋白质、胡萝卜素和钾、钠、钙、铁等矿物质,其中木耳多糖有降糖效果,动物实验表明,木耳多糖可以降低糖尿病小鼠的血糖。

3、苦瓜

苦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研究发现苦瓜中含有的苦瓜皂苷,有非常明显的降血糖作用,有刺激胰岛素释放的功能。血糖高的人每天食用,可以很好的控制血糖。

4、西红柿

西红柿,也就是番茄。西红柿中含有大量的天然抗氧化剂,除了维生素C之外还含有番茄红素。番茄红素是一种让西红柿自然变红的天然色素,具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所以血糖高的人可以适量食用。

1型糖尿病要注意什么1、充分的睡眠

日常生活中,良好的睡眠能够保持身体的健康,要注意养成有益的睡眠习惯。

2、禁用食物

白糖、红塘、葡萄糖及糖制甜食,如糖果、糕点、果酱、蜜饯、冰激凌、甜饮料等。另外,含碳水化合物较多的土豆、山药、芋艿、藕、蒜苗、胡萝卜等少用或食用后减少相应的主食量。

3、避免过度疲劳和压力

饭后血糖上升, 轻微的运动可分解肌肉中的糖份,能降低血糖,减少胰岛素用量,控制饮食可以限制一天的所需能量,运动可以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对糖尿病十分有效。

4、不宜吃过多的水果

为了补充人体所需营养,可吃少量水果,一般一日量在100克左右,但需注意血糖和尿糖的变化。如果吃了水果后尿糖增多,则应减少主食,以免出现血糖升高。为防止并发症动脉硬化、便

秘,应饮食多样化,满足人体所需营养,以利健康长寿。

糖尿病用药市场分析报告完整版

糖尿病用药市场分析报 告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窗体顶端 糖尿病用药市场分析报告 每年的4月7号是世界卫生日,世界卫生组织将2016年的主题确定为应对糖尿病,国家卫生计生委将中国区主题确定为“糖尿病要早预防,分级诊疗帮您忙”。根据2014年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约有1亿的糖尿病患者,即几乎10个中国人中就有1人患糖尿病,可见糖尿病药物市场需求的巨大。市场规模庞大、竞争激烈随着各家糖尿病药物企业陆续发布2015年财报,笔者对糖尿病市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根据IMS数据,2015年全球糖尿病药物市场约有600亿美元左右。笔者根据各家药企的数据分析,约有450-500亿美元的规模。差值应主要为新兴市场的本土化企业销售数据难以获取,以及口服降糖药很多已经专利到期,市场被仿制药分割。本文仅依据各药企财报数据,所以主要针对品牌药数据进行分析。笔者统计了11家药企、30余个降糖药物(为便于统计分析,部分药物是合并计算的,实际上超过50个。如诺和诺德所有二代胰岛素合并为同一个药物计算)近6年来的销售数据,对糖尿病市场进行系统分析。32个降糖药物2015年销售额合计达到377亿美元,占据品牌降糖药至少70%的份额。表一:32个降糖药物近6年销售额统计表 注:所有数据来自各药企年报,汇率算法可能稍有区别。五大巨头保持稳定,强生脱颖而出32个降糖药物由11家跨国药企所有,诺和诺德、赛诺菲、礼来、默沙东、阿斯利康仍是最主要的5家降糖药物供应商。强生则凭借first-in-class的SGLT2抑制剂类药物Invokana的亮眼表

社区居民糖尿病危险因素分析

社区居民糖尿病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对某社区糖尿病患者群的一般情况及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为某区社区有效预防、诊治糖尿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原则,对本社区确诊的糖尿病患者92例的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血压、家族史、吸烟等情况进行测定、记录、分析。结果65岁患病率最高40例,46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共有80例,在糖尿病患者中高达86.95%;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54例,占患病比例39.70%,多因素导致的糖尿病患者29例,占21.32%。结论糖尿病患者中以中老年人占绝大多数,吸烟、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情况较普遍。因此,早期健康教育和宣传,降低糖尿病发病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标签:糖尿病;社区;危险因素 糖尿病是一组以胰岛素分泌减少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代谢性疾病,累及人体多个器官,如心脏、肾脏、神经、血管等,严重危害人体健康。随着人口老龄化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患病率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第3位威胁国民健康的慢性疾病,是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据WHO预测,至2015年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将达到10%,糖尿病患者将超过1亿。为了解本区社区内居民糖尿病患病情况,探索糖尿病危险因素,为开展糖尿病综合防治提供依据,笔者对社区居民糖尿病情况进行了调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2014年1月~2015年1月对本社区服务站服务的患有糖尿病的92例社区居民进行调查,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1]。年龄20~70岁,平均(45.23±14.86)岁,男52例,女40例。 1.2方法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统一调查表,由培训合格的调查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及体格检查。问卷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及高血压和糖尿病等病史及家族史、吸烟史等[2],糖尿病史以患者自我报告为准。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重、血压、腰围等基本参数测定。 1.3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我社区糖尿病患者人群的年龄分布结果20~35岁3例糖尿病患者,65岁以上40例糖尿病患者,患病率4 3.48%,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不断升高,糖尿病患病比例有显著升高的趋势。同时46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共有80例,在糖尿病患者中高达86.95%。 2.2我社区糖尿病患病人群的其他情况分布结果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五个区别

.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五个区别 1)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年龄的区别:1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下发病,20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绝大多数为1型糖尿病,仅极少数例外;2型糖尿病大多数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50岁以上的人患1型糖尿病很少。总之,年龄越小,越容易是1型糖尿病;年龄越大,越容易是2型糖尿病。 (2)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起病时体重的区别:发生糖尿病时明显超重或肥胖者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肥胖越明显,越易患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在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无论是1型或2型糖尿病,在发病之后体重均可有不同程度降低,而1型糖尿病往往有明显消瘦。 (3)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临床症状的区别:1型糖尿病均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等,即“三多”,而2型糖尿病常无典型的“三多”症状。为数不少的2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常难以确定何时起病,有的只是在检查血糖后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比较突出,故常能确切地指出自己的起病时间。 (4)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区别:1型与2型糖尿病均可发生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但在并发症的类型上有些差别。就急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较少发生酮症酸中毒,但年龄较大者易发生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就慢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并发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发生心、脑、肾或肢体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则不多见,而2型糖尿病除可发生与1型糖尿病相同的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外,心、脑、肾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合并高血压也十分常见。因此2型糖尿病人发生冠心病及脑血管意外的机会远远超过1型糖尿病人,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不同点。 (5)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临床治疗的区别:1型糖尿病只有注射胰岛素才可控制高血糖,稳定病情,口服降糖药一般无效。2型糖尿病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适当的口服降糖药治疗,便可获得一定的效果,当然当口服降糖药治疗失败、胰岛B细胞功能趋于衰竭或出现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时,也是胰岛素的适应症。 对于那些通过临床表现很难判断是那种类型糖尿病的患者,常常需要进一步的检查。这些检查包括: 空腹及餐后2小时胰岛素或C肽检查:可以了解患者体内胰岛素是绝对缺乏还是相对缺乏。 各种免疫抗体的检查:如GAD抗体、ICA抗体等,这些抗体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糖尿病是否于免疫有关。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精品

2020世界糖尿病日活动总结报告范文

月日第“联合国糖尿病日”。县卫生局组织第一人民医院、中医院、县疾病防治中心等医疗机构在县城五一广场和主要街道举办“联合国糖尿病日”主题宣传义诊活动。 一、宣传活动的准备工作 xx市健康教育所及各县市区疾控中心为活动制作了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折页、展板等相关宣传品、以“糖尿病教育与预防”为主题的宣传横幅,并对宣传咨询活动进行了安排部署,为本次宣传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活动开展的主要内容 xx市中心医院民主党派的专家学者和内分泌科联合举行大型义诊、讲座活动。农工党心血管专家田晓岚、皮肤科专家邓吉成、内分泌科专家宋xx,九三学社泌尿外科专家陈xx、内分泌科专家张xx、眼科专家周xx及民盟神经内科专家毕xx、无党派人士内分泌科专家步xx 早早来到了会议现场,参加现场会诊、咨询活动。宋xx、张xx、步xx分别做了我国糖尿病治疗现状、糖尿病药物治疗进展、糖尿病微血管合并症诊治进展专题讲座,血液内分泌科护士长刘晨红带领护士免费为糖友测血糖0余次,并免费发放糖尿病健康宣传材料近0份,现场还进行了有奖问答互动活动,参加活动人数近0人,受到了广泛好评。xx区疾控中心根据上级有关通知要求,在辖区的六道西社区开展了现场宣传活动。工作人员通过现场咨询义诊、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向社区居民宣传糖尿病防治知识,尤其注重加强饮食与糖尿病关系的宣传。免费为多名社区居民测量了血压、血糖。同时,xx区其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以“知识讲座”、“宣传义诊”、“利用宣传栏、滚动屏幕刊出有关糖尿病防治核心知识”等形式同步开展了宣传活动。xx市卫生局、xx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xx市中医院、xx市中心医院于月日在xx市中医院、xx市中心医院大厅开展了“健康饮食与糖尿病”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出动医务人员,设咨询台,标语,同时利用大型电子屏幕反复播放主题标语和预防糖尿病的核心信息,现场解答咨询余人次,出宣传展板,发放预防糖尿病小册子、小折页、条小挂历、传单等以上共0余份,此次活动还结合糖尿病日积极开展了“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我们在行动”和慢病、控烟系列宣传活动,发放健康素养小折页、慢病知识手册、控烟资料0余份。受众人数共计00余人。凤城市疾控中心利用宣传糖尿病危害的有利时机,组织开展了以“健康饮食与糖尿病”为主题的宣传活动。组织市直各卫生医疗单位在市工人文化宫广场,发放宣传材料,解答群众咨询,针对糖尿病预防的合理膳食、适宜锻炼、控制体重、早期发现与治疗、儿童和青少年健康行为养成的重要性开展宣传。宣传活动现场悬挂了宣传横幅,向过往的行人发放各种有关糖尿病预防与治疗的宣传单和小册子。对于一些路人提出的问题给予了细致的解答,同时也纠正了一些糖尿病患者错误的饮食习惯。各乡镇卫生院也在各自地区开展了宣传活动。xx县疾控中心于月日上午在五楼会议室,为xx镇居民上了一堂名为“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的健康讲座。向群众们宣传高血压、糖尿病的相关防治知识,还特别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向与会人员讲解了目前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现状,仔细解释了高血压、糖尿病的病因。并在讲座结束后现场进行义诊和咨询。 此次系列宣传活动共摆放专题展板块,各种宣传条幅,发放各类小册子折页00余份;出宣传展板(墙)报、设咨询台,并解答群众提出的糖尿病防治知识0人次。利用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宣传,免费测量血压、血糖0余人次。

糖尿病防治知识试题

糖尿病防治知识试题(二) 一、判断题(在括号内正确填√,错误填×,每题2分) 1、通过治疗可以有效地抑制糖尿病的发生()。 2、糖耐量受损是最重要的糖尿病高危人群()。 3、胰岛素抵抗是正常人发生2型糖尿病的基本因素()。 4、减轻体重可以显著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 5、生活方式干预是糖尿病的重要防治方法,而药物则是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方法()。 6、糖尿病的防治是一项长期并随病情的进展而不断调整的管理过程()。 7、目前,市场上有许多糖尿病保健食品或药品,一部分含有降糖药或激素,长期服用对糖尿病有好处,因此糖尿病的预防应多吃糖尿病保健食品()。 8、糖尿病管理是全科医师的重要职责,其管理和教育应是连续和全面的()。 9、糖尿病是可防、可控、可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10、1型糖尿病患者尽早使用胰岛素,可保护残存的胰岛B细胞功能()。 11、糖尿病的筛查首先要进行检测胰岛素和C肽()。 12、糖尿病患者的运动要个体化()。 13、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要统一化()。 14、糖尿病的三级预防主要由三级医院或专科医院来完成()。

15、糖尿病三级预防是指:一级预防主要在一级医院完成;二级预防在二级医院完成;三级预防在三级医院或专科医院完成()。 二、单项选择题(选择正确答案填入括号内,每题2分) 1、中国人糖耐量受损每年有约()转化为糖尿病患者。 A:5%;B:10%;C:15%;D:20%。 2、糖尿病的筛查主要是针对()。 A:1型糖尿病;B:2型糖尿病;C:妊娠糖尿病;D:特殊类型糖尿病。 3、通过筛查检出的2型糖尿病患者约有()。 A:30%;B:40%;C:50%;D:60%。 4、糖尿病筛查的重点人群不包括()。 A:儿童;B:≥45岁的人,体质指数≥24;C:空腹血糖受损;D:糖尿病的一级亲属或有巨大胎儿出生史的妇女。 5、对糖尿病的管理不仅要利用医院的资源,而且要尽量利用()资源。 A:国际;B:国家;C:社会;D:家庭。 6、1型糖尿病的筛查主张()。 A:推荐筛查;B:推荐高危人群筛查;C:不推荐筛查;D:推荐儿童筛查。 7、糖尿病的一级预防主要是在()完成。 A:医院;B:家庭;C:社区;D:专科医院。 8、糖尿病防治管理和教育最有效的形式是()。

2型糖尿病足部震动感觉阈值异常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2型糖尿病足部震动感觉阈值异常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 析 摘要: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足部震动感觉阈值(VPT)异常的发生率并探 讨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使用数字震动感觉阈值检查仪检测546例2型糖尿病 患者VPT,分析VPT异常情况,并进行其相关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60.3%(329例)患者VPT在正常范围(双脚VPT<15V),30.4%(166例)患者 轻度异常(双脚VPT 16—24V),9.3%(51例)患者重度异常(任意一脚 VPT>25V)。三组间比较患者年龄、糖尿病病程、吸烟率、饮酒率以及FBG、TG、LDL—C、HbA1c、SBP、DBP水平差异明显(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吸烟、饮酒、血压控制不良、糖尿病病程以及LDL—C、HbA1c是2型糖尿 病患者足部震动感觉阈值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OR=1.637、1.053、1.200、1.851、2.834、1.661、2.370,均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足部震动感觉阈值出现异常,年龄、吸烟、饮酒、血压控制不良、糖尿病病程以及LDL—C、HbA1c是2型糖尿 病患者足部震动感觉阈值异常的重要危险因素。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震动感觉阈值;危险因素 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主要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患者下肢溃疡、坏疽、致残的主 要原因。震动感觉阈值(VPT)是一种有效监测周围神经病变的工具[1,2],本研究利用VPT 评估2型糖尿病患下肢神经病变情况并进一步分析引起VPT异常的危险因素,以便于早期发 现糖尿病患者下肢神经病变并进行相关危险因素的干预,以期预防或减缓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和发展。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本院2013年10月~2015年5月收住的资料完整的2型糖尿病患者546例,男288例, 女258例,年龄36~85岁,平均58±14.3岁。入选标准:符合1999年WHO 2型糖尿病诊断 标准,无脑血管病及腰椎病病史,且无认知功能障碍。入选时双足无溃疡、感染及水肿。 1.2方法 1.2.1入院次日清晨空腹采血,测定所有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所用为Backman LX120全自动生化检测仪。 血压、腹围于入院时根据标准方法测定。 1.2.2使用数字震动感觉阈值检查仪检测所有患者的足部震动感觉阈值(VPT)。所用为 北京澳尔华泰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VPT-1震动感觉阈值监测仪,按说明书要求操作,重复2次,取平均值。 1.2.3 分组:根据结果将患者分为三组:正常组(双脚VPT<15V),轻度异常(双脚VPT 16—24V),重度异常(任意一脚VPT>25V)。 1.3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 2.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X2检验,Logistic多元回归评价足部震动感觉阈值(VPT)异常的相关 危险因素,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546名患者中329例(60.3%)患者VPT在正常范围,166例(30.4%)患者轻度异常,51例(9.3%)患者重度异常。 2.2轻度异常组、重度异常组和正常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患者年龄、高血压病史、血 压控制不良、糖尿病病程、吸烟率、饮酒率以及FBG、TG、LDL—C、HbA1c比较,差异明显(P<0.05)。 2.3.Logistic多元回归评估随访VPT的影响因素:以VPT异常为自变量,年龄、高血压

2型糖尿病足部震动感觉阈值异常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2型糖尿病足部震动感觉阈值异常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16-03-07T15:07:43.667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21期作者:娄书华薛书峰张伊辉刘辉曹玉娥王晓菲 [导读]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内分泌科糖尿病患者足部震动感觉阈值出现异常,年龄、吸烟、饮酒、血压控制不良、糖尿病病程以及 LDL—C、HbA1c是2型糖尿病患者足部震动感觉阈值异常的重要危险因素。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内分泌科河南洛阳 471000 摘要: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足部震动感觉阈值(VPT)异常的发生率并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使用数字震动感觉阈值检查仪检测546例2型糖尿病患者VPT,分析VPT异常情况,并进行其相关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60.3%(329例)患者VPT在正常范围(双脚VPT<15V),30.4%(166例)患者轻度异常(双脚VPT 16—24V),9.3%(51例)患者重度异常(任意一脚 VPT>25V)。三组间比较患者年龄、糖尿病病程、吸烟率、饮酒率以及FBG、TG、LDL—C、HbA1c、SBP、DBP水平差异明显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吸烟、饮酒、血压控制不良、糖尿病病程以及LDL—C、HbA1c是2型糖尿病患者足部震动感觉阈值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OR=1.637、1.053、1.200、1.851、2.834、1.661、2.370,均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足部震动感觉阈值出现异常,年龄、吸烟、饮酒、血压控制不良、糖尿病病程以及LDL—C、HbA1c是2型糖尿病患者足部震动感觉阈值异常的重要危险因素。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震动感觉阈值;危险因素 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主要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患者下肢溃疡、坏疽、致残的主要原因。震动感觉阈值(VPT)是一种有效监测周围神经病变的工具[1,2],本研究利用VPT评估2型糖尿病患下肢神经病变情况并进一步分析引起VPT异常的危险因素,以便于早期发现糖尿病患者下肢神经病变并进行相关危险因素的干预,以期预防或减缓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本院2013年10月~2015年5月收住的资料完整的2型糖尿病患者546例,男288例,女258例,年龄36~85岁,平均58±14.3岁。入选标准:符合1999年WHO 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无脑血管病及腰椎病病史,且无认知功能障碍。入选时双足无溃疡、感染及水肿。 1.2方法 1.2.1入院次日清晨空腹采血,测定所有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所用为Backman LX120全自动生化检测仪。 血压、腹围于入院时根据标准方法测定。 1.2.2使用数字震动感觉阈值检查仪检测所有患者的足部震动感觉阈值(VPT)。所用为北京澳尔华泰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VPT-1震动感觉阈值监测仪,按说明书要求操作,重复2次,取平均值。 1.2.3 分组:根据结果将患者分为三组:正常组(双脚VPT<15V),轻度异常(双脚VPT 16—24V),重度异常(任意一脚VPT>25V)。 1.3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 2.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X2检验,Logistic多元回归评价足部震动感觉阈值(VPT)异常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546名患者中329例(60.3%)患者VPT在正常范围,166例(30.4%)患者轻度异常,51例(9.3%)患者重度异常。 2.2轻度异常组、重度异常组和正常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患者年龄、高血压病史、血压控制不良、糖尿病病程、吸烟率、饮酒率以及FBG、TG、LDL—C、HbA1c比较,差异明显(P<0.05)。 2.3.Logistic多元回归评估随访VPT的影响因素:以VPT异常为自变量,年龄、高血压病史、血压控制不良、糖尿病病程、吸烟、饮酒以及FBG、TG、LDL—C、HbA1c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进。结果显示年龄、吸烟、饮酒、血压控制不良、糖尿病病程以及LDL—C、HbA1c均为VPT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637、1.053、1.200、1.851、2.834、1.661、2.370,均P<0.05。 3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DPN)是指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出现与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症状和(或)体征。临床报道DPN患病率由20%到90%不等,2009年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医师分会制定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规范(征求意见稿)中提到糖尿病10年内常有明显的DPN发生,神经功能检查发现60%~9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病变,其中30%~40%患者无症状[3]。 针对糖尿病DPN的早期诊断,各国学者提出了许多方法,但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比较传统的方法单丝检查、音叉振动觉及足底压力测定等方法,虽然简便易行,但缺乏精准性,重复性很差。神经电生理检查虽然准确,但因其价格昂贵,要求条件高,难以广泛开展。震动感觉阈值(Vibration Perception Threshold,VPT)是定量感觉检查的一种重要方法,简便、易行、无创、重复性好、患者顺应性好,已在国际上得到认可,能较准确和稳定地评价DNP的程度【4~5】。近年国内也有不少研究证明VPT在诊断DNP中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6~9】。本研究检测了546例糖尿病患者的VPT,发现39.7%的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常。其结果与国内报道的发病率偏低,可能是本研究收录了大量初发和病程较短的患者。 DPN并发症之一是患者足部溃疡,往往经久不愈,严重时甚至需截肢。研究显示合并DPN糖尿病患者足溃疡的年发病率高达7.2%,是普通糖尿病患者的3倍多【10】,DPN的早期筛查固然重要,针对发病机制进行预防,即从上游阻断DNP发病的链条应该是重中之重。 DPN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代谢紊乱,血管损伤,神经营养因子缺乏,细胞因子异常,氧化应激和免疫因素等均发挥作用。糖尿病病程及血糖控制不良是公认的危险因素,本研究应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进。通过对众多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吸烟、饮酒、血压控制不良、糖尿病病程以及LDL—C、HbA1c均为VPT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本研究给我们的提示:对于具有以上危险因素的糖尿病患者,我们一方面要更加重视DPN的筛查防治工作,另一方面要积极控制血糖、血

Kr 互联网糖尿病行业研究报告

结合用户研究看“糖尿病+互联网”——互联网慢病行业之糖尿病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目录Contents 1.1人口环境:高发性、年轻化、爆发式增长、城市农村各有特点1.2互联网环境:与糖尿病患者群体重合度提高 1.3医疗环境:资源供给短缺缓解,但配置不均 1.4政策环境:国家牵头引入互联网以提高资源配置合理性 1.5市场需求:治疗方案标准化助力互联网糖尿病管理市场规模化1.6市场规模:“互联网+糖尿病”潜在市场千亿级 1.7资本趋势:预计资本活动由早期风投转向二级市场投资并购 2.1国内上市公司布局:口服降糖药企缺席糖尿病移动管理 2.2国外上市公司布局:器械及制药厂商布局各有侧重 2.3互联网公司布局:器械、数据是重点,国内同时看重医生服务2.4国内外布局梳理:自建及投资APP或为业绩成长带来积极影响 3.1APP图谱:自我管理、沟通管理到第三方服务层层递进 3.2国外APP发展趋势:纵深专业化,自我管理是重点 3.3国内APP发展趋势:多功能综合化,重点探索医生、电商、保险3.4APP功能分析:数据、医生服务提高粘性,营造服务闭环 3.5案例分析 4.1用户画像 4.2用户偏好:选择 4.3用户偏好:消费 4.4用户偏好:使用 4.5用户偏好:弃用 4.6用户满意度

CHAPTER1 宏观环境研究 3

糖尿病是高发性慢性病,中国患者呈年轻化趋势 ?糖尿病是高发性慢性病,中国患病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根据IDF统计,201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约有4.15亿人,每11个人就 有1人患有糖尿病。预测到2040年,全球将会有6.42亿人患有糖尿病,中国糖尿病患者也将达到1.51亿。据国家卫计委和IDF统计,2012年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2013年全球20 岁~79岁成年人的糖尿病患病率为8.3%。 ?中国糖尿患者位居世界首位,趋于年轻化 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饮食结构等因素,导致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约1.1亿人,位居世界第一,我国糖尿病消费群体量大。据IDF统计,2015年我国有130万人死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其中40.8%的人年龄低于60岁,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 预测2015年和2040年世界各地糖尿病患者数量(20-79岁)Estim a ted number of people with diabetes worldwide and per region in 2015 and 2040 (20-79 years) World 世界 2015 415 million 2015年41.5千万North America and 北美、加勒比 Caribbean 2040 642 million 2040年64.2千万2015年4.4千万 2015 44.3 million 2040 60.5 million 2040年6.1千万欧E u洲rope 2015 59.8 million 6.0千万 2040 71.1 million 7.1千万 拉丁美洲 South and Central America 2015年3.0千万 2015 29.6 million 2040年4.9千万 2040 48.8 million Middle East and 中东、北非 North Africa 2015 35.4 million 2015年3.5千万 2040 72.1 million 2040年7.2千万 非洲 Africa 2015年1.4千万 2015 14.2 million 2040 34.2 million 2040年3.4千万 South East 东南亚 Asia 2015年7.8千万 2015 78.3 million 2040 140.2 million 2040年14.0千万 Western Pacific 西太平洋 2015 153.2 million 2015年15.3千万 2040 214.8 million 2040年21.5千万 2015年糖尿病患病人数排名前十的国家(百万人)120 109.6 100

妊娠糖尿病发病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

妊娠糖尿病发病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 张雪倩 1253296 指导教师:张丽娟 【摘要】目的:调查上海地区妊娠期糖尿病 (GDM) 患病率及妊娠结局,研究与GDM 发病相关的高危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 1 月~2016 年 12 月就诊于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的361例孕妇,将调查对象分为对照组和 GDM 组,对两组进行单因素、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361例研究对象中,诊断GDM 为50例 (GDM 组),患病率为 13.9%,年龄、人工流产史、产次两组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龄、人工流产史、初产妇是GDM发病的危险因素,应在妊娠早期对GDM高危因素进行筛查和识别,给予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从而预防GDM发生、改善GDM病人妊娠结局。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危险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Analysis occurrence status quo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risk factors 〔Abstract〕Objective:To survey the prevalence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 and pregnancy outcome in Shanghai,study the high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GDM. Methods:361 pregnant women were collected in Shanghai First Maternal and Infant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December 2016,the pregnancy outcome was followed up. The pregnant women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GDM group, un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conducted.Results:50 pregnant women were diagnosed with GDM in 361 study subjects,the prevalence of GDM was 13.90%,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age,the history of induced abortion and parity between the two group.Conclusion:The risk factors of GDM include

(完整版)糖尿病防治知识问答

糖尿病防治知识问答(一) 一、什么是糖尿病? 血液中所含的葡萄糖,称为血糖,它是糖在体内的运输形式。在人体内,葡糖糖是主要的能量来源。但是血糖有一个正常范围,人体只有胰岛素是降血糖的激素,胰岛素分泌缺陷和作用不足都可引起糖代谢障碍,导致血糖升高,体内多余的糖就从尿液中排出。 二、糖尿病诊断标准是什么? 任何时候血糖≥11.1mmol/L;或空腹血糖(FPG)≥7.0 mmol/L;或糖耐量试验(OGTT)中,葡糖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三、胰岛素的功能有哪些? 胰岛素为胰岛B细胞所分泌,其主要生理功能是调节糖、脂类、蛋白质代谢。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并抑制糖原的分解和糖原异生,因此胰岛素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四、正常人血糖的来源和去路有哪些? 正常人血糖的来源主要有3条途径: 饭后食物中的糖消化成葡萄糖,吸收入血循环,为血糖的主要来源。

空腹时血糖来自肝脏,肝脏储有肝糖原,空腹时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 蛋白质、脂肪及肌肉中生成的乳酸可通过糖异生过程变成葡糖糖。 正常人血糖的去路主要有5条途径: 提供人体活动所需能量,同时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进入肝脏变成肝糖原储存起来。 进入肌细胞变成肌糖原储存起来。 转变为脂肪储存起来。 转化为细胞的组成部分。 五、糖尿病如何分型? 糖尿病主要分两型,1型和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在遗传与环境因素作用下最终导致胰岛B细胞功能丧失,需要靠外源性胰岛素才得以生存。2型糖尿病是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或不伴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病人约占所有糖尿病病人的90%以上。 六、糖尿病危险因素有哪些?

1型糖尿病的特点及常见并发症

1型糖尿病在中国糖尿病人中占9%左右,在青少年多见。它病情急、症状较重,有多饮多尿,体重下降,可以出现酮症酸中毒,酮症酸中毒是1型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胰岛素疗效较好。 一、糖尿病概述 1.糖尿病的概念 糖尿病是一种多病因导致的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抵抗,造成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所有的糖尿病都符合此条件。 2.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糖尿病的诊断目前用静脉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不能用手指血糖作为诊断依据。具体是:(1)空腹血糖≥7.0mmol/L;(2)餐后两小时血糖≥11.1mmol/L;(3)随机血糖≥11.1mmol/L。这对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都适用。可能以后中国会用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糖尿病诊断的依据,但现在中国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方法还不统一,测定结果也不太一致,目前主要还是用血糖的办法进行糖尿病诊断。 3.糖尿病的分型 按照1997年国际糖尿病联合会的诊断标准,糖尿病一共分成四种类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以及妊娠糖尿病。1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总人数大概9%左右,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总数的90%。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是指由其他原因,如胰腺的原因、内分泌的原因、遗传的原因导致的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种类非常多,但是病人并不很多,大概占1%。由此可推出1型、2型以及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已经到百分之百,妊娠糖尿病不占比例,因为妊娠只是人生的一个过程,只是几个月的时间,所以妊娠结束以后还要重新分类。从分型的比例可以看出,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的主体,但1型糖尿病比例也相当高,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儿童比例很大,1型糖尿病的总人数很高。 4.儿童糖尿病 儿童糖尿病是指儿童,包括幼儿、青少年期间所得的糖尿病。儿童糖尿病者以1型糖尿病较多。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儿童的比例增加,儿童2型糖尿病患病率也在增加。 分型1型2型 起病急,症状明显慢 胖,家族史,种族性,黑棘皮病临床特点多饮多尿,体重下降,酮症酸 中毒 C肽低正常或高 抗体可阳性阴性自身免疫病有无 上表是儿童青少年两型糖尿病的对比。从起病看,1型糖尿病病情急、症状比较重,2型糖尿病相对比较缓,症状也不太明显。 从临床特点看,1型糖尿病有多饮多尿,体重下降,发病时会出现酮症酸中毒,酮症酸中毒是诊断1型糖尿病的重要依据。而2型糖尿病一般孩子比较胖,家族、种族倾向更加明显,另外由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非常明显,可以出现黑棘皮病,表现为肥胖,全身皮肤较黑,尤其是颈部、腋下和腹股沟皮肤皱褶处皮肤又黑又粗糙,这是胰岛素抵抗的一个标志,也是

2型糖尿病文献综述

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行为方式的变化以及社会老龄化程度的提高,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在呈快速上升趋势[1],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另一个严重危害居民健康的重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2-3]。糖尿病及其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所引起的致残性和致死性已成为当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第三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4-5]。由此带来的经济和医疗负担也是日益沉重,已成为全国甚至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现将糖尿病研究的近期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2.1 遗传因素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尚未明了,但遗传因素已被确认[6]。目前认为,糖尿病单由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引起者仅占少数,95%是由遗传、环境、行为多种危险因素共同参与和/或相互作用引起的多因子病。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糖尿病存在家族聚集性[7-8],国外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一级亲属糖尿病的患病率比无糖尿病家族史者高3~10倍,如果父母一方患有糖尿病,则子女一生患糖尿病的危险性可达40%,如果父母双方均患病,其子女的发病率高达25%[8]。H Li等[9]研究发现,不具有糖尿病家族史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年龄较大并具有较好的胰岛β细胞功能;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的糖尿病患者的体重指数与空腹C肽水平较高,而且并发冠心病及高血压的危险高于具有1型糖尿病家族史的患者。国内沈洪兵等[10]研究表明,先证者家系一级亲属糖尿病的患病率为 3.94%,对照组一级亲属为1.09%,相对危险度为3.62。许多资料均显示具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或先证者的家庭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或患病风险明显增加[11,12]。 2.2 年龄因素2型糖尿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患病率增加。目前我国2型糖尿病高发年龄为>50岁,其患病率达7%;>60岁达10%,其患病率是20~40岁人群的8~10倍,在欧美各国也类似。在美国,过去常将45岁作为评估糖尿病患病率的分割点,然而最近几年,在30~39岁和40~49岁人群中,其患病率分别增长了70%和40%[12],这可能与近年来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体重增加和缺乏体力活动有关。苏联群等[13]研究也显示,年龄是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加,糖尿病发病的危险性也相应增加。唐晓君等[14]研究显示,年龄每增长10岁,糖尿病患病率增加1.0~2.0倍。因此,中老年人群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是糖尿病防治工作的主要对象。

-糖尿病护理习题

十月份理论考试 一、选择题 1. 反映近两三个月糖尿病控制情况最理想的指标为 A.空腹血糖B.餐后血糖C.尿糖D.糖化血红蛋白 2.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值范围是 A. 2.8-4.4mmol/L B. 4.4-6.1mmol/L C. 6.1-7.0mmol/L D. 7.0-7.8mmol/L 3. 下列哪项是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 A.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B. 糖尿病足 C. 糖尿病肾病 D. 眼底出血 4. 下列哪一项属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 A.冠心病 B.眼底病变 C.糖尿病肾病 D.神经病变 5. 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主要依据 A.血肌酐水平升高B.伴有糖尿病眼底病变 C.浮肿 D.尿中有微量白蛋白6.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最典型的早期临床表现为 A.头晕、乏力B.恶心、呕吐C.视物模糊D.意识改变 7. 为了解有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患者应多长时间检查一次眼底 A.两年一次 B.一年一次C.每次体检时都要查D.出现眼部症状后检查8. 关于糖尿病并发症的叙述,正确的是 A.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B.周围神经病变常以下肢最先出现C.发生糖尿病足溃疡主要的危险因素是血管病变 D.治疗糖尿病眼底病变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为手术 9.关于糖尿病饮食治疗以下哪项正确 A.病情轻者可不需饮食治疗 B.有并发症者不宜控制饮食 C.使用胰岛素者要给高热量饮食 D.有肾功能不全者需限制蛋白摄入 10.抢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首要的和关键的措施是() A 防治诱因 B使用小剂量胰岛素C补液 D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E纠正脑水肿 11.I型糖尿病人的主要死因为() A酮症酸中毒B严重感染C心血管病变D糖尿病肾病E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 二、多项选择题(可选择多个正确答案) 1. 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包括()。 A:肥胖;B:高血压;C:血脂代谢紊乱;D:重体力劳动 2.2型糖尿病的特点有 A.通常起病隐匿 B.大多数患者肥胖 C.部分患者无典型“三多一少”表现 D.不会发生酮症酸中毒 3. 2型糖尿病发生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有 A.高血糖 B.高血脂 C.高血压 D.吸烟 4.低血糖的危害有 A.导致血糖波动 B.引发心脑血管意外 C.持续严重低血糖可导致大脑不可逆性损伤 D.加速胰岛功能衰竭 5、糖尿病患者筛查,最能尽早反映血管病变的检查是()。 A:心电图检查;B:眼底检查;C:肾功能检查;D:动脉多普勒检查。 6、防治糖尿病的关键是()。 A:尽早、尽可能的控制血糖和血脂紊乱;B:控制血压、戒烟;C:增加运动,

1型糖尿病介绍

1型糖尿病介绍 1型糖尿病的病因 1型糖尿病,又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或青少年糖尿病,易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常常在35岁以前发病,占糖尿病的10%以下。1型糖尿病是由于人体内胰腺产生胰岛素的细胞已经彻底损坏,从而完全失去了产生胰岛素的功能。在体内胰岛素绝对缺乏的情况下,就会引起血糖水平持续升高,出现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怎么引起的呢? 1、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因为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2、遗传因素: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这种遗传缺陷表现在人第六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上。科学家的研究提示:1型糖尿病有家族性发病的特点--如果你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与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你更易患上此病。 3、病毒感染可能是诱因:也许令你惊奇,许多科学家怀疑病毒也能引起i型糖尿病。这是因为i型糖尿病患者发病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常常得过病毒感染,而且i型糖尿病的“流行”,往往出现在病毒流行之后。病毒,如那些引起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的病毒,以及能引起脊髓灰质炎的柯萨奇病毒家族,都可以在i型糖尿病中起作用。... 1型糖尿病的症状 1、多尿 是由于血糖过高,超过肾糖阈(8.89~10.0mmol/L),经肾小球滤出的葡萄糖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形成渗透性利尿。血糖越高,尿糖排泄越多,尿量越多,24h尿量可达5000~10000ml。但老年人和有肾脏疾病者,肾糖阈增高,尿糖排泄障碍,在血糖轻中度增高时,多尿可不明显。 2、多饮 主要由于高血糖使血浆渗透压明显增高,加之多尿,水分丢失过多,发生细胞内脱水,加重高血糖,使血浆渗透压进一步明显升高,刺激口渴中枢,导致口渴而多饮。多饮进一步加重多尿。

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及生活方式、饮食控制复习进程

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及生活方式、饮食控制

精品资料 加强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 —从危险因素和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开始 摘要: 据了解,目前对导致糖尿病的危险因素认识不足的人非常多。保柏2012健康调查发现,中国受访者对于这两大危险因素的认识在全球参与调查的13个国家和地区中位于最低之列。现下发达国家的糖尿病患病率趋于平稳,而发展中国家的增幅就非常明显。本文从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的控制以及生活方式、饮食等方面,详细的介绍了糖尿病的预防以及应对机制,进而希望能够增加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管理意识。关键词:膳食,运动,遗传,精神因素,生活方式,饮食结构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患糖尿病?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在全球范围内,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高速增长态势,被WHO称为21世纪的“流行病”。现在我国糖尿病人越来越多,特别是2型糖尿病,患病率已超过5%,全国现有糖尿病人6000多万,在世界上仅次于印度,那么,造成我国糖尿病人急剧增加的原因有哪些呢? 我们要怎样从生活方式和饮食方面加以预防和控制呢? 一、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一)超重与肥胖。胖人由于脂肪细胞变得肥大,脂肪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密度变小,同时 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从而易发生糖尿病。据调查,有60%~80%的成年糖尿病患者都 属于肥胖体型。 (二)缺乏活动。通过体育运动可以使患糖尿病的危险降低,经常作适量的运动有助体内糖分 的消耗。由于现代工作方式的改变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一车代步,运动越来越少, 甚至连平常的家务也要靠电器帮忙,这就导致了吃得多动得少的情况,这种现代生活方式 严重影响人类健康。 (三)不合理膳食。饮食中高脂肪、高热量的成分大增,直接造成身体脂肪的过度堆积,成为 糖尿病发病率上升的主要诱因。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餐餐精米白面,顿顿大鱼大肉,肉蛋奶吃得过多,粗粮、蔬菜吃得太少,高热量、高脂 肪、高蛋白饮食使糖尿病队伍空前壮大,这就给糖尿病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 (四)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大的人由于精神长期高度紧张,造成肾上腺素分泌过多,从而引起 血糖、血压的持续增高。现在我国居民自我保健意识和保健知识还相对缺乏,当工作生 活遭遇困难压力时,往往不能自我调节,造成精神的过度紧张和焦虑,并且由于社会竞争 激烈,节奏快,这种情绪不能得到缓解,加重了患病的风险。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