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肿瘤的病因

中医肿瘤的病因
中医肿瘤的病因

中医肿瘤的病因

来源:全球华人抗癌新药网

中医学根据歷代医学家对肿瘤病因的认识和论述,结合临床实际,將肿瘤的病因概括为內伤病因和外源病因。內伤病因包括正气亏虚和精神情志失调;外源病因包括外邪侵袭和饮食所伤。

一、內伤病因

1.正气亏虚正气,是指人体的生命功能,而相对病邪而言则是指抗病和康復能力。它是由人体的臟腑经络、气血津液、生理活动的综合作用而產生的。正气亏虚的形成是由於先天稟赋不足或后天失养,致使机体「精气夺则虚」。《內经》说:「正气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说明,机体正气亏虚,臟腑经络功能紊乱失常,各种致病因素才能入侵而发生肿瘤。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说:「积聚由阴阳不和,臟腑虚弱,受於风邪,搏於臟腑之气所为也」,金代张元素《活法机要》曰:「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脾胃虚弱,气血两衰,四时有感,皆能成积」,明代张景岳也说:「脾胃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皆有积聚之病」,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中亦谓:「大抵气血亏损,复因悲思忧恚,则脾胃皆伤,血液渐耗,鬱气而生痰……噎塞所由成也」,还指出:「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以上论述,说明人体正气亏虚是肿瘤发病的內在因素,也是其他各种致病因素导致肿瘤发生的基础条件。正气亏虚还与年龄有一定关係,年龄越大,正气越亏,经络臟腑功能越弱,肿瘤的发病率就越高。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中说:「少年少见此证(噎膈),而惟中年丧耗伤者多有之」,明代申斗垣谓:「癌发四十岁以上,血亏气衰,厚味过多所生」,明代赵献可《医贯》中指出:「惟男子年高者有之,少无噎膈」。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在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时易患肿瘤,.这种功能体现在对抗原性异物的识別与清除上,当机体受到抗原性异物的刺激时,免疫系统可通过免疫粘附等多种形式对抗原资讯发生应答,並对其清除。包括清除那些发生突变的新生细胞,即肿瘤细胞。当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態低下时这种清除能力也隨之下降。免疫监视学说指出了以下情况易於发生肿瘤:①免疫缺陷,尤其是细胞免疫缺陷或者大量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其肿瘤发生率明显升高。

②幼儿期(免疫系统功能尚未成熟)和老年期(免疫系统功能降低),其肿瘤的发生率较其他年龄组高。③经抗淋巴细胞血清处理或者胸腺摘除的小鼠肿瘤发生率升高。基因学说认为,人细胞染色体中的P53基因、Rb基因、DCC基因、APC基因、MTSl基因等因为缺失或突变而失效时则抑癌功能丧失时,不能抑制原癌基因发生的突变,转位和扩增,从而导致癌基因的启动,结果便是肿瘤的增长。这些研究结果与中医学的「正气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等观点是基本吻合的。

2.情志失调人体的精神情志活动,在中医理论里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类,称为七情。在一般情况下,属於生理活动的范围,並不足以致病。但是,由於长期的精神刺激或者突然受到剧烈的精神创伤,超出了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正常范围,以致造成人体內在的阴阳气血、臟腑经络的功能失调,导致疾病发生。《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於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素问?玉机真脏论》谓:「忧、恐、悲、喜、怒,令人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朱丹溪《丹溪心法》指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於鬱」。可见在精神情志失

调的情况下,常常导致相应的臟腑气机逆乱,气血失调,功能失常。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如工作环境不合理想、突然的生活遭遇(如丧偶、离婚、失去亲人等)、居住环境低劣等均可造成精神紧张,情绪不悦而致病。因此,精神情志失调也是导致癌肿发生的一个重要內伤病因,对这方面的论述,古代医学文献中记载颇多。如关於乳岩病因的记载:元代朱震亨《格致余论》说:「……忧怒抑鬱,朝夕积累,脾气消阻。肝气积滯,遂成隱核……又名乳岩」,清代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指出:「(乳岩)是阴寒结痰,此因哀哭忧愁,患难惊恐所致」。关於噎膈病因的记载:「《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明代邵达《订补明医指掌》亦说:「(噎膈)多起於忧鬱,忧鬱则气结於胸,臆而生痰,久则痰结成块,胶于上焦,……而病已成矣」,关於失荣病因的记载: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载道:「失荣者,或因六欲不遂,损伤中气,鬱火相凝,隧痰失道,停结而成。」清代邹岳《外科真詮》曰:「(失荣)由忧思哀怒,气鬱血逆,与火凝结而成」,金代竇汉卿《疮疡经验全书》说:「茧唇皆由六气、七情相感而成,或忧思太过,忧思过深则心火焦炽……」,清代高秉钧《疡科心得集》说:「舌疳者……由心绪烦扰则生火,思虑伤脾则气郁,郁甚而成斯疾,其证最恶」,清代包永泰《图位喉科杓指》指出:「(喉菌)此症属忧鬱血热气滯,妇人多患之……」,清代高思敬《外科问答》谓:「筋瘤……此证得自鬱怒伤肝,忧虑伤脾伤肺」,「翻花岩,与乳岩仿佛,由肝郁不舒,木火鴟张而得,甚不易治」,以上古文献的载述说明瞭乳岩、噎膈、失荣、茧唇、舌疳、喉菌、筋瘤、翻花岩等各类癌肿的发病都与精神情志失调密切相关。

现代医学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对心理因素致癌机制的研究,当人受到严重精神刺激后,对內分泌系统的功能有明显的影响,本来稳定的內环境失去了平衡,正常组织细胞突变,畸形成长,更难抵御外环境的种种不良刺激,对癌症的发生、发展起著重要作用。由於不良情绪刺激,可影响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如:体液免疫、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监视功能障碍和免疫能力缺损,不能及时发现並消灭发生突变的细胞株而发生癌症。美国本松博士调查了500名癌症患者都有明显的精神创伤史,结果发现:如果人每天处於高度紧张环境中,就会引起血液中皮质酯酮的浓度迅速增加,导致免疫器官中T、B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成份的破坏,不能及时消除体內突变细胞,发生癌症的可能性就明显增加。我国山西省曾报导:食管癌患者中56.5%有忧虑、急躁的消极情绪,在发病前有重大精神刺激者为52%。以上资料表明:中医肿瘤学中的精神情志失调是致癌的一个重要发病原因,这一观点和西医学中的心理因素致癌的观点是一致的。

二、外源病因

1.外邪因素外邪是指: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火邪六种外感病邪,称之「六淫」。在自然界里,风、寒、暑、湿、燥、火为六种气候现象,亦称为「六气」。在正常情况下,这六种气候对人体无害,是人们赖以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如果人们不注意调摄,或者因慢性疾病造成体內阴阳气血亏损,使正常適应能力或者抵抗力下降;或出现骤冷骤热等气候急剧变化的情况,六气就会变为六淫,成为致病因素。「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並与居住地区和环境密切相关。它可以单独侵袭肌体而致病,亦可两种或两种以上邪气合在一起致病;在一定条件下,原有的证候还可以发生转化,如风寒外邪引起的表寒证,可鬱久化热而转为里热证。中医学对外邪病因致癌的认识是很早的。《灵枢?九针论》谓:「四时八风客於经脉之中,为瘤病者也」,《灵枢?百病始生篇》指出:「积之所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灵枢?刺节真邪篇》曰:「虚邪入至於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肉著,……邪气居其间而不及,发为筋瘤……肠瘤……

昔瘤」,隋代《诸病源候论》说:「恶核者,內里忽有核累累如梅李,小如豆粒,……此风邪夹毒所成」,清代《医宗金鉴》指出唇癌(茧唇)的成因是「积火积聚而成」。上述古文献的论述说明了风邪、寒邪、虚邪、风邪夹毒、火邪等外邪是发生癌瘤的外源病因。

中医学的外邪致癌因素事实上包括了西医学中的以下四种致癌因素:

1)病毒感染因素:近年来国內外学者经过较长时间的研究,病毒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已经得到证实和肯定。与人类肿瘤密切相关的病毒有乙型肝炎病毒、乳头状瘤病毒、EB病毒及T系淋巴系病毒(HTL-V—I、HTL—V—Ⅱ)、免疫缺陷病毒(HIV)、霉菌(如黄麴霉素)等。例如,单纯皰疹样病毒和乳头状瘤病毒是两种与人类宫颈癌有密切关係的DNA病毒;人类T系淋巴病毒I型(HTL-V—I)可以引起一种特殊型的人类白血病,即T 细胞白血病淋巴瘤(HTLL)。

2)烟草、油烟污染致癌因素:早在50年代国內外学者就明確指出:吸烟者发生肿瘤的危险性为非吸烟者的10倍,其危险性隨著吸烟量的增加而加大。吸烟不仅与肺癌有关,也会引起其他一些癌症,它使发生喉癌的危险性增加8倍,口腔和咽部的癌症增加4倍,食管癌及胃癌增加3倍,膀胱癌和胰腺癌增加2倍。香烟中的烟焦油具有化学致癌性,因此,吸烟引起癌症的总比例约为30%左右。科研人员对食用油加热后释出来的油雾进行细胞学和动物实验,发现菜籽油、豆油、精炼菜油在加热到达270—280摄氏度时產生的油雾状凝聚物,可以导致细胞染色体的损伤而促使癌症发生。

3)环境致癌因素:这类致癌因素主要是环境被致癌物所污染。人们在生活中所接触到的致癌因素,如空气、土壤、水等途径进入人体造成的危害。环境污染所引起的癌症残废率占总癌症死亡率的20%左右。大气污染与肺癌较密切。最近有关专家对上海市和云南宣威县女性肺癌人群作了调查,结果吸烟者分別只占33.9%和0.2%以下。专家们认为,中国女性肺癌病因更多的是来自简陋炉灶中的燃料对室內空气的污染。还有,如果人们居住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域內,人群感染后就有潜在的致癌的可能。

4)职业致癌因素:职业致癌因素与人类癌症发生的关係已经比较明確,如石棉工人中的肺癌和间皮瘤、氯烯聚合工人中的肝血管瘤及橡胶工业中长期接触有机溶剂的工人易患髓性白血病等。以上都充分说明了职业致癌因素的客观性。

2.饮食营养因素:饮食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必须条件,人们还可以通过饮食来弥补先天之不足。当然,饮食失宜、饮食不洁或者饮食偏嗜都可以累及脾胃,使脾胃损伤,受纳减退,健运失常,气机升降功能紊乱;湿浊內聚,或可化热,伤及气血,形成湿聚血瘀,促使癌肿的发生。饮食营养因素的具体內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饮食失宜:饮食过量,或者暴饮暴食,或过食肥甘厚味,都会造成胃难腐熟,脾失转输运化,不仅可以出现消化不良,而且还会造成气血流通受阻,產生诸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氵辟为痔」。过食肥甘厚味之品,易於鬱阻气血,產生痈疽疮毒等症。《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如果摄食过少(包括进食没有规律),致使生化之源不足,气血得不到足够的补充,造成气血虚弱,臟腑失养,致使外邪入侵,导致包括肿瘤在內的各种疾病发生。

2)饮食不洁:《金匱要略?禽兽鱼虫禁忌並治第二十四》指出:「秽饭、馁肉、臭鱼,食之皆伤人……,六畜自死,皆疫死,则有毒,不可食之」。由於客观条件,或不注意饮食卫生,食用腐败霉变的食品,或常吃醃制熏烤之物。毒邪屡屡损伤肌体肠胃,则气机不利,邪滯不化,久伏体內,而致恶变。

3)饮食偏嗜:人们饮食的五味必须適宜,平时不能偏嗜,更不能嗜酒过度。如果长期嗜好某种食物,就会造成相应臟腑功能偏盛,久之可以破坏五臟之间的协调平衡而出现各种病变。《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味过於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於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於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於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於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素问?五臟生成篇》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稿而毛拔;多食辛,则脉结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景岳全书?饮食》篇谓:「素喜冷食者,內必多热;素喜热食者,內必多寒;故內寒者不喜寒,內热者不喜热。然热者嗜寒,多生中寒,寒者嗜热,多生內热」,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指出:「过饮滚酒,多成膈症」,清代何梦瑶《医碥》说:「酒客多噎膈,好热者尤多,以热伤津液,咽管乾涩.食不得深入也」,「好热者,多患膈症」,宋代僧闕名藏本《咽喉脉症通论》指出:「(喉菌)因食膏粱炙煿厚味过多,热毒积於心脾二经,上蒸于喉,结成如菌」,金代竇汉卿《疮疡经验全书》说:「脏毒者,……或饮釅戾之酒,或食五辛炙煿等味,蓄毒在內,流积为痈」,明代《景岳全书》说:「(反胃)或以酷饮无度,伤於酒湿,或以纵食生冷,败其真阳,……致损胃气而然」,明代张三锡《医学准绳大要》曰:「至於酒客膏粱,辛热炙煿太过,火邪炎上,孔窍壅塞,则为鼻渊」,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曰:「茧唇乃阳明胃经症也」,与「食煎炒,过食炙煿有关」,清代傅山《青囊秘诀》也指出:「肺痿为膏粱子弟,多食厚气味,燔炙煎炒之物,时时吞嚼,或美酝香醪,乘兴酣饮者」。以上这些古代医籍的论述都说明了:长期过度饮酒,嗜食生冷、炙煿膏粱之品就损伤脾胃,蓄毒体內,鬱热伤津,气机不利,脉络不通,毒邪与痰瘀互结,引发肿瘤。

近年来对饮食营养与癌症的关係研究已引起了国內外医学界和营养学界的高度重视,他们通过大量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认为:硒或维生素C的营养状况越差,食道癌与胃癌的病死率越高,胡萝卜素摄人量越少,胃癌病死率越高;血中胆固醇越高,肝癌、结肠癌、直肠癌和肺癌死亡率越高;人体对致癌物亚硝胺的摄人量越多,往往食道癌、肝癌、结肠癌、直肠癌病人的病死率就越高。流行病学研究还表明,西方人由於长期食用高脂膳食,乳腺癌、前列腺癌和结肠癌发病率明显高於东方人。饮食的习惯对癌症的发生也有重要的影响,长期大量饮酒並抽烟者,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肿瘤发生率大大增加。东南亚有的地区居民嗜嚼檳榔,其口腔癌高发。我国林县为食管癌高发区,这与居民长期吃酸菜的习惯有很大的关係。南京医学院研究了启东县秦谭乡居民饮水类型与常见癌症的发病关係,发现饮井水者癌症发病率低,饮河水者发病率明显增高。

综上所述,中医肿瘤病因学在饮食营养因素方面,实际提出了四个观点:一是不吃食物中自身存在著致癌物质的食品(如含亚硝胺类、细菌、真菌和病毒类物质);二是长期吸烟饮酒,或常吃过烫、煎烤和粘硬难以消化食物者,则经常刺激、损伤食管和胃的粘膜,容易引起上皮炎症和增生,导致消化系统和饮食相关部位的癌前期变,最终发生癌症;三是饮食偏嗜,过食肥甘厚味、蛋白质、脂肪食物或营养失调者,均与肿瘤的发生有关;四是不良的饮食习惯会诱发癌变。

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研究概况

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研究概况 发表时间:2011-12-06T11:38:26.630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第10期作者:周一兰 [导读] 认为此治疗方法可最大限度地抑制或杀死癌细胞,缩小肿瘤瘤体。 周一兰 (广西崇左市宁明县中医院广西崇左532500)作者简介:周一兰,女,主治医师,1996毕业于广西中医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从事内科临床工作十多年,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及丰富的临床经验。2000年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肿瘤医院进修化疗专业,200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肿瘤医院中医科进修,擅长肿瘤、消化系统疾病、肝病及各种急危重病抢救等中西医结合诊疗。2008年任崇左市宁明县中医院急诊科科主任。【关键词】中医药;肿瘤;研究进展;综述 【中图分类号】R772.0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0477-03肿瘤是目前威胁人类生命最主要疾病之一,是医学正在研究攻克的难题。化疗、放疗、手术治疗是当今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合成药物在治疗中易出现明显的副作用,天然药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有其独特的优势,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肿瘤的进展综述如下: 1中药有效成分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1.1生物碱: 喜树碱是从热带植物喜树的根、皮、茎和种子中分得的生物碱,它在体外对HeLa细胞和11210细胞及啮齿类动物显示较强的抗癌活性。苦参碱对S180实体瘤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各单体生物碱的抑瘤率均在35%以上[1]。苦参中所含的主要生物碱均属喹喏里西啶类衍生物。苦参生物碱在抗肿瘤过程中,能升高白细胞,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以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为主要成分的注射液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癌新药。从豆科植物苦豆子的根茎中提取的槐果碱可用于治疗子宫颈癌[2]。石蒜科植物水仙中的石蒜碱、三尖杉属植物含的三尖杉酯碱和高三尖杉酯碱、唐松草属植物所含的双苄基异喹啉生物碱、百合科秋水仙属植物的生物碱、芸香科花椒属的异喹啉生物碱,从美登木中提取的美登木碱、从长春花中提取的长春新碱以及秋水仙碱、秋水仙胺等都有抗癌活性。 1.2萜类化合物紫杉醇是从短叶红豆杉树皮中提取分离出来的一种结构复杂的二萜类化合物,能作用于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形成纺锤体的微管蛋白,促进微管聚合并抑制其解溶,具有广谱、抗癌活性强的效果,尤其是对子宫癌、卵巢癌、乳腺癌具有特殊疗效。紫杉次碱是从云南红豆杉的树皮中分离得到含有Taxayintin A.B.C.D4个新紫杉烷类的四环二萜化合物,具有显著抗癌活性[3]。由于紫杉醇、紫杉次碱等抗癌有效成分的发现,从红豆杉属植物寻找新抗癌药成为热点。灯心草科植物中所含的juncusol对人类鼻咽表皮细胞癌NC/90KB有细胞毒活性,ED50=0.3μg/ml[4]。从滇姜花根茎中分离得到两个二萜成分滇姜花素C及滇姜花素A,均具抗肿瘤活性[5]。Halomon是从海洋红藻松香藻中分离的抗肿瘤活性成分,属多卤化单萜[6]。 1.3多糖类:多糖是一类大分子化合物。中药抗癌多糖类成分主要来自3个方面。(1)植物多糖:从刺参中提取的酸性多糖对移植性实验肿瘤有较显著疗效,对MA737乳腺癌的疗效更加显著,对肉瘤S180的治疗作用也很明显[7]。枸杞多糖对S180荷瘤细胞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和相应的抑瘤作用,与环磷酰胺合用有协同抗瘤作用[8]。(2)真菌多糖:从冬虫夏草中提取得到的多糖可增加化疗药物的抗肿瘤作用。从云芝菌丝体提取的多糖是每4个葡聚糖单位含有一个带P-1,6吡喃糖苷支链的β-1,4葡聚糖,其中还有一些肽基。它对试验动物肿瘤具有明显抑制作用。(3)动物多糖:从圆背无齿蚌中分得一种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糖蛋白HB-,MW为17900D,PI值为4.76。含糖 21.17%,对小鼠EAC和S180肿瘤的抑制率分别为48.24%和54.8%[9]。 1.4酸类化合物:冬青属植物秤星树中的化学成分A sprellic acid A,c具有细胞毒的作用,均能抗PPMI-7951细胞系,ED50分别为 0.62μg/ml和5.5μg/ml,还能抗KB细胞,ED50分别为3.75μg/ml和2.86μg/m[10]。Gainer等人证实,藏花酸可减少癌细胞数目,并延迟它们的发病。 2中药复方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近些年来,中药复方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背景中日益显示出优越性,临床研究证实,其对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主要体现在直接抑制肿瘤生长与转移、对放化疗的增效减毒、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和远期疗效方面。张义泽等[11]选择182例患者随机分为化疗合并中药组和单纯化疗组(对照组),进行对比治疗观察。结果治疗组呕吐症状明显少于对照组,白细胞、血小板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同时在体重增加、卡氏评分、胃纳减少、疼痛减少、肿瘤复发与转移及死亡率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对已不适宜做手术及放、化疗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单用中药复方治疗也显示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朱海洪[12]用中药内服和外敷治疗中晚期肝癌38例,内服固肝化瘀汤(柴胡、白术、茯苓、穿山甲、水红花子、薏苡仁、半枝莲、黄芪等),外敷消胀止痛膏(血竭、冰片、红花、乳香、没药等),治疗结果显示症状改善总有效率治疗组明显为优(P<0.01),血清清蛋白(Alb)和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治疗组改善显著(P<0.05),治疗组半年及1年生存率也较对照组为优(P<0.01)。齐春会[13]等研究了传统经典中成药六味地黄丸,结果显示,六味地黄丸中含的六味地黄多糖,从CA4-3BH和P-3体外对L1210和HL60肿瘤细胞的体外增殖反应和克隆形成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HL60细胞的分化形态及NBT阳性细胞率无明显影响,但可使HL60细胞体积明显缩小,因此认为,六味地黄丸对肿瘤细胞生长有直接的抑制作用。金复康口服液[14]是治疗肺癌的中药验方,根据中医“异病同治”的原则,有人对金复康口服液治疗试验性肝癌进行了实验性研究,结果表明,金复康口服液对动物及人体移植性肿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中药注射液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中药注射液对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己得到了初步认可,随着介入疗法的逐步开展,具有抗肿瘤作用的中药注射液得到更广泛的应用。(1)细胞毒作用:中药注射液的细胞毒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细胞周期时相的影响与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两方面。前者是指能选择性杀死细胞周期中有限部分细胞或使细胞暂时聚集在细胞周期某处;而细胞凋亡是细胞程序化的自主死亡,是核酸内切酶激活和作用的结果。参麦注射液可使肿瘤细胞出现细胞内明显的细胞器减少,胞质空化,线粒体肿胀、崤消失或伴有线粒体膜破坏,粗面内质网扩张,少数视野肿瘤周围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等现象,提示参麦注射液通过参与细胞胞质内事件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15]。蟾酥注射液[16](CHS)是从蟾酥中提取的水溶性提取物,药理实验研究表明: CHS 24h对淋巴瘤U937细胞增殖出现抑制;CHS处理的U937细胞的光镜和电镜出现核着边、核碎片和凋亡小体;CHS处理的U937细胞DNA电泳出现DNA梯状图谱。与对照组相比,2.25x10-1 ug/ml作用24,48,72h后凋亡指数升高(p<0.05);2.25,2.25x10-1,2.25x10-2ug/ml作用48h的U937细胞凋亡指数升高(p<0.05)。因此认为,蟾酥注射液体外抑制淋巴瘤U937细胞增殖并诱导其死亡。诱导凋亡可能是蟾酥注射液抑制淋巴瘤增殖的机制。(2)抑制血管生成、抗转移:目前中药注射液抗肿瘤转移的

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现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f6487979.html, 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现状 作者:盛丽娜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8年第05期 【关键词】中医院;治疗;恶性肿瘤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5-0271-01 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2003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00年全球共有恶性肿瘤患者1000万,因恶性肿瘤死亡者620万,占总死亡人数12%。预计到2020年,全球癌症发病率将比现在增加50%,每年新增癌症患者人数将达到1500萬人[1]。因此,恶性肿瘤(以下简称肿瘤)的防治已成为医学界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中医药治 疗肿瘤是一种多途径、多层次、多渠道及多靶点的整体综合治疗,“带瘤生存”和生命质量提高是其显著特点[2]。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研究现状主要表现在中医对肿瘤的认识治法、实验研究 和临床应用方面。本文着重从这几方面做一综述。 1 中医对肿瘤的认识和治法 中医对肿瘤积块的经典论述首见于《灵枢·百病始生》中的论点:“若内伤於忧怒,则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湿气不行,凝血温裹而不散,津液墙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在中医学中,气是指具有营养和推动机体发展变化的、无形的、有很强活力的物质及其功能,天气、地气、人气共同推动人的生命活动,完成各种新陈代谢。气行则血行,气结则血瘀,气利则水畅,气滞则水停痰阻[3],究其病机,主要是气滞而导致血瘀内停,至于湿热、风寒、痰浊均 是促成气滞血瘀的间接因素,所以在治疗中应注重活血化瘀、扶正固本、化痰散结、清热解毒[4]。徐振晔[5]等提出。中医药分阶段防治恶性肿瘤术后复发转移优化方案:第一阶段为“扶正”;第二阶段为西医“祛邪”为主,结合中医扶正;而第三阶段,即本阶段中医“扶正祛邪并重” 2 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实验研究 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大量的临床实验阐述了中医药治疗肿瘤的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中药的抗癌机制 2.1.1 抗突变作用 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是导致癌变的重要途径。实验研究表明,某些中药或复方具有抗突变作用。如人参、绞股蓝、绿茶、半枝莲、黄芪、六味地黄丸等均有抗突变作用

(完整版)中风病中医辩证论治

中风的中医辨证论治 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合并症多及治愈率低的“四高一低”的特点。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该病的优势。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病(中风)的论述 祖国医学将脑血管疾病多称为“中风”。中风为内科常见急症之一。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证见多端,犹如自然界风性之善行数变,故前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对于中风病的治疗及预防,历代医家均极为重视。通过长期医疗实践积累,逐步形成了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独特的医疗优势。 一、中风病的发展源流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多认为发生中风病,系指患者真阴素亏,正气不足,或五志过极,或高梁厚味。或尺牍思劳过度,以致心肝火炽,内风旋动,气逆血菀于上,痰浊蒙闭清窍,表现为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蹇涩或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歪僻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种脑病。因本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与自然界

之风邪特性相似,故古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历经几千年,经过无数医家的实践和钻研,对中风之病因病机病位的论述祖国医学认为中风之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下虚上实,以肝、脾、肾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病位在脑,但与五脏有关。形成了祖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二、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中风的发生,不外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兼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因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经脉痹阻,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涨,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络,蒙闭清窍而卒然仆倒,半身不遂,而发中风。 (一)内因 内因在中风发病中起主要作用,已为临床实践所反复证实。 (1)情志失调 情志即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情志是机体对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使人致病。只有长期情志变化刺激,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中风的发病。 七情中,又惟忧思郁怒为最甚。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本分试题

第六章病因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明确提出“中医三因学说”的是: A.张仲景 B.陶弘景 C.陈无择 D.巢元方 E.刘完素 2.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原因和结果: A.两者互不转化 B.两者相互作用 C.两者互不关联 D.两者对立制约 E.两者静止不变 3.以下属于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是: A.疠气 B.六淫 C.七情 D.瘀血 E.劳逸 4.易袭阳位,具有升发向上特性的邪气是: A.暑邪 B.燥邪 C.风邪 D.火邪 E.寒邪 5.下列何气能兼其五气: A.暑 B.湿 C.寒 D.风 E.热 6.六淫中最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 A.寒邪 B.火邪 C.风邪 D.燥邪 E.湿邪 7.感受寒邪而致的“中寒”是指: A.寒邪伤于肌表 B.寒邪入中经脉 C.寒邪自内而生 D.寒邪直中脏腑 E.寒邪侵及血分 8.六淫中具有病程长,难以速愈的邪气是: A.寒邪 B.火邪 C.风邪 D.暑邪 E.湿邪 9.其性趋下的病邪为:

A.火邪 B.燥邪 C.湿邪 D.风邪 E.以上都不是 10.湿邪、寒邪的共同致病特点是: A.损伤阳气 B.阻遏气机 C.粘腻重浊 D.凝滞收引 E.易袭阴位 11.致病后可出现各种秽浊症状的邪气是: A.风邪 B.寒邪 C.热(火)邪 D.湿邪 E.燥邪 12.燥邪致病最易损伤人体: A.津液 B.气血 C.肾精 D.肝血 E.阳气 13.温燥病的发病季节一般是: A.夏末秋初 B.近冬深秋 C.长夏季节 D.冬末春初 E.春末夏初 14.六淫中最易致肿疡的是: A.风邪 B.湿邪 C.火邪 D.燥邪 E.寒邪 15.下列哪项不属火邪的致病特点: A.易伤津耗气 B.易生风动血 C.易扰乱神明 D.易致肿疡 E.易阻遏气机 16.易致肝风内动的是: A.寒邪 B.湿邪 C.暑邪 D.热邪 E.风邪 17.下列哪一项是火、燥、暑共同的致病特点: A.上炎 B.耗气 C.伤津 D.动血 E.生风 18.六淫致病,季节性最强的邪气是: A.风邪 B.寒邪 C.燥邪 D.湿邪 E.暑邪 19.虚邪是指: A.微邪 B.较弱的邪气 C.瘀血 D.贼邪 E.致病邪气的通称 20.只有外感而无内生的邪气是:

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中医病因病机思路

摘要:目的:对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相关古、现代医籍进行整理及专家问卷调查,明确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的病因病机。方法:通过手工或数据库查阅有关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的古、现代医籍进行整理及专家问卷调查,得出其病因病机的统计结果,对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确定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的中医病因病机。结果: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的病因病机结果发现,风、痰、火、瘀是本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病理因素;病位在脑,病变常涉及肝、脾、肾三脏腑。结论:通过对文献研究及专家问卷调研,得出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中医病因病机,可用于临床辨证施方。关键词:假性球麻痹;脑卒中后 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2)08-0116-02 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中医病因病机研究思路初探△ 杨孝芳*徐莹**崔瑾*施杨婉琳* △贵州省科技攻关课题资助:黔科合s 字[2007]1051号 *贵阳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550002) **山东省聊城市冠县人民医院(252500)2012年2月5日收稿 假性球麻痹是由于各种脑部疾病损伤双侧皮质延髓束所致 的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及舌下神经功能受损,出现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声音嘶哑等一系列临床表现,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1] , 属于祖国医学的“喑痱、失音、噎膈”等范畴。本研究是在前期文献研究和专家调研的基础上,对统计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整理,得出系统、规范的中医病因病机。1文献研究 1.1古医籍文献研究1.1.1研究对象:明清以前公开出版的中医古籍,以“言语不利、吞咽困难、发声困难”为主要症状描述的,假性球麻痹类似病名为主要内容的章节。1.1.2研究方法:在超星数字图书馆网站、贵州数字图书馆、读秀学术搜索查寻到相关中医古籍,查找以“吞咽困难、构音障碍等”为主要症状描述内容的章节,对有关内容进行文字识别并下载。1.1.3统计分析:按单变量频数分布分析,频率指某现象的发生次数k 与该现象可能发生的总次数n 之比,计算公式为:频率=k/n ×100%。统计软件采用SPSS 13.0。1.1.4结果:本次共纳入77部中医古籍,其中,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类似病的中医病因病机描述,共有19种记载,其中排在前6位的病因病机结果见表1。 表1排在前6位的病因病机 1.2期刊文献研究1. 2.1研究对象:1979~2009年中国期刊。①符合并有明确的诊断标准,以脑卒中(假性球麻痹)为第一诊断;②治疗方法以针刺治疗为主的研究文献;③国内正式发表省级以上期刊。1.2.2研究方法:①1979~2009年维普数据库、1994~2009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各库交叉检索,互相补充。各库分别用“针刺、中风、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构音障碍等”为关键词检索,对相关内容的章节下载。②排除非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引起的“吞咽困难、构音障碍”的文献。1.2.3统计分析:按单变量频数分布分析。但是,病因病机部分首先按单变量频数分布分析,而后对得出的病机因子进行指标(R 型)聚类分析。统计软件采用SPSS 1 3.0。 1.2.4结果:共统计出338篇期刊文献,病因病机共22种。其中痰 瘀阻络、肝肾亏损排在首位,两者占了总频数的24.26%,出现率在5.0%以上的病因病机见表2。 表2病因病机出现率 2专家调研 2.1研究对象及方法:国内对“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有研究的知名专家,或担任过省级三甲医院神经内科、针灸科或康复科主任,或5年以上的副主任医师共43名。对专家进行问卷信访咨询,结果请专家划勾、填写。2.2统计分析:按单变量频数分布分析,统计软件采用SPSS 1 3.0。2.3结果:其中病因部分:七情所伤28票,纵酒恣欲27票,饮食劳安逸24票,风寒暑湿燥火16票,跌扑所伤5票,还有2人提出痰浊血瘀。病机部分:风火痰虚瘀37票;肝肾虚衰,精血不能上荣髓窍20票;风邪入脏,窍闭神匿15票;心脾肾三脏三经受邪14票;风寒客于会厌7票;肾虚痰热5票;心脾二脏受风邪4票;其他有1人提到肺脾肾三脏受损。3病因病机内容制定3.1研究对象:“77部中医古籍、338篇针刺相关期刊文献、43位专家调研”三个部分中统计出的中医病因病机结果。3.2研究方法:关于假性球麻痹中医病因病机的论述,所有的文献都认为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是多病机因子性疾病。为方便探讨假性球麻痹的病因病机,将文献的观点分解为肝阴虚、血虚、肝风、风、痰、火、气逆、气郁、血瘀等单一病机因子。3.3统计分析:病机因子首先按单变量频数分布分析,而后对得出的病机因子进行指标(R 型)聚类分析。统计软件采用SPSS 13.0。3.4结果与分析 3.4.1频数分析结果:文献有关于假性球麻痹中医病因病机的论述,所有的文献都认为假性球麻痹是多病机因子性疾病。为方便探讨假性球麻痹的病因病机,将文献的观点分解为寒、风、肾虚、脾气虚、肾阳虚、肾虚、纵酒等单一病机因子。其中以“风、痰、火、纵酒、寒、血瘀、脾气虚、肾阳虚”等八大因子最为多见,出现频率超过50%,见表3。3.4.2聚类分析结果:对上述病机因子进行指标(R 型)聚类分析,聚为3类,从聚类分析结果来看,风、痰、火、瘀为第1类,属于常见的实性病机因子;肾虚、血虚、脾气虚为第2类,属于主要虚性病机因子;饮食、气郁、肝阴虚、燥等聚为第3类,为少见的病机因子。综合分析结果归纳本病病因病机为,外受风寒之邪、纵酒淫逸、痰瘀阻络等为本病常见的致病或诱发因素;肾阳虚衰、心脾两 病症 频数(率%)肾气虚弱4(0.0519)心脾二脏受风邪3(0.0390)风寒客于会厌 3(0.0390)风邪客博,则气脉闭塞不利2(0.0260)淫邪搏阴,心脉闭滞2(0.0260)痰涎壅盛 2(0.0260) 病因病机频数(率%)痰瘀阻络44(13.02)肝肾亏损38(11.24)风火相煽23(6.80)气血逆乱22(6.51)气血亏虚 18(5.33)

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_王敏

┃2009.8(下)┃首都医药 CAPITAL MEDICINE 18 摘要:通过分析海军总医院2007年~2009年治疗肿瘤的中草药门诊处方,总结中医运用抗肿瘤中草药的特点及常用抗肿瘤草药的药用机理,表明中草药在抗癌、抗突变方面有着独特优势且发展前景广阔。 关键词:肿瘤;处方分析;中医药治疗 抗癌药物的开发已成为本世纪新药研究的重大课题。医学界在寻求和使用抗癌药物的同时,发现许多化学抗癌药物[1]在作用于靶细胞时往往累及正常细胞,且临床上用于治疗肿瘤的化学药物大多数品种都有不同程度的致突变遗传毒性,在治疗肿瘤的同时增加了病人患第二种肿瘤的可能性;随着对肿瘤研究的深入,经过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中草药的遗传毒性似乎不太明显,在抗癌、抗突变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现代药理研究[2]表明中草药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的活性和直接杀灭肿瘤细胞等途径来达到抗肿瘤的目的。海军总医院中医科与放射肿瘤科专门成立了抗肿瘤专家组,经过10余年的临床潜心研究,已形成具有特色的理论和临床论证肿瘤的方法,研制了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化痰散结,可消除或抑制肿瘤生长和调节机体免疫力的升薏燮理汤[3]、夏凌养阴颗粒等。 笔者对近三年到本院就医的肿瘤患者处方11801张进行了统计,涉及病种有结肠癌、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肾癌、鼻癌等,对其中占比例较大的结肠癌、肺癌、乳腺癌的处方进行分析,现综述如下: 1 处方分析 1.1处方 ①肺癌:6874张处方,占58.25%,处方中基本用到了法半夏12克,玄参20克,生薏米30克,浙贝母15克,黄芪30克,当归10克,白花蛇舌草10克,松 针层孔菌10克(或无柄赤芝10克),龙葵10克,鳖甲15克,穿山龙20克(或金荞麦20克),凌霄花10 克,陈皮10克,南沙参20克,北沙参20克,芦根20克等。 ②结肠癌:3431张处方,占29.07%,处方中基本用到了升麻10克,生薏米25克,陈皮10克,生白术20克,黄芪30克,当归10克,白花蛇舌草10克,松针层孔菌10克(或无柄赤芝10克),藤梨根10克,鳖甲15克,熟地15克,山萸肉10克等。③乳腺癌:1496张处方,占12.68%,处方中基本用到了法半夏12克,玄参20克,生薏米20克,浙贝母10克,炙黄芪30克,当归10克,白花蛇舌草10克,松针层孔菌10克,龙葵10克,鳖甲15克,熟地15克,山萸肉10克。 1.2 用药特点 从以上处方分析中可以看出,三种癌症的处方运用了理气活血药(当归、升麻、陈皮、穿山龙),清热解毒药(白花蛇舌草、龙葵、藤梨根、金荞麦),益气养阴药(生白术、南沙参、北沙参、芦根、玄参),化痰散结药(鳖甲、生薏米、凌霄花、法半夏、浙贝母),调节机体免疫力的中草药(黄芪、松针层孔菌、无柄赤芝、熟地、山萸肉),结合患者具体病情,确定治疗重点,对癌症术后的调理及手术时不能完全清除的癌细胞进行了有效的治疗。 2 常用抗肿瘤中草药药用机理 2.1 益气养阴药 具有抗癌作用的中药补益药类中草药,如灵芝、冬虫夏草、黄芪、党参、枸杞、熟地、山萸肉、鹿茸、巴戟天、仙茅等[4]。 2.1.1 灵芝 灵芝含有抗癌效能的多糖体和丰富的锗元素,锗能加速身体的新陈代谢,延缓细胞的衰老,能通过诱导人体产生干扰素而发挥抗癌作用;目前灵芝有紫芝、云芝、无柄赤芝、平盖灵芝、松针层孔菌等品种。有关实验证明[5],从云芝菌 丝体和发酵液中提取的多糖均具有极强烈的抑制癌细胞活性。云芝菌丝体多糖是含蛋白质的葡聚糖,而从发酵液中提取的多糖则不含蛋白质,该提取物对小白鼠肉瘤180和艾氏的抑制率分别为80%和100%。云芝多糖作为抗肿瘤的临床药物,表现出广谱抗瘤作用,是近年来颇引人注目的抗癌免疫药物。 2.1.2 冬虫夏草 虫草抗肿瘤的活性成分主要集中于虫草多糖类和甾醇类。药理实验证实[6],从培养的冬虫夏草得到的蛋白多糖C909具有抗癌和免疫促进活性。冬虫夏草多糖可通过激活T细胞等,直接或间接释放细胞毒因子,杀伤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生长。以冬虫夏草为主要成分的至灵胶囊辅助治疗恶性肿瘤,效果较明显。虫草作为滋补强身的名贵中药,除具有补益肺肾、止血化痰等作用外,还可作为生物反应调节剂,单用或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可抑制肿瘤或降低化疗的免疫抑制副作用,并协同化疗药物杀伤肿瘤细胞;同时在肿瘤患者放、化疗期间,虫草可增强机体对放、化疗的耐受性,升高白细胞和血小板,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其临床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2.1.3 黄芪 从黄芪中提取的黄芪多糖,体内试验[7]有抗癌作用,黄芪多糖的抗肿瘤作用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作用有关。可改善机体因肿瘤而致的免疫功能低下,促进免疫细胞活化释放内源因子,防止过氧化作用从而造成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和抑制作用,可以提高血浆中环磷酸腺苷水平,使环磷酸腺苷/环磷酸鸟苷保持稳定,从而防止变异细胞的无节制增殖,起到预防肿瘤继续扩散、转移的作用。 2.2 清热解毒药 清热解毒药具有较强的抗癌活性,它能控制和消除肿瘤及其周围的炎症和水肿,在某阶段起到一定程度的控制肿瘤发展的作用。清热解毒法为肿瘤防治常用的治法之 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 海军总医院(100048)王敏 蔡清宇 钱彦方 张沂

最新中医药辨证施治脑胶质瘤

中医药辨证施治脑胶 质瘤

中医药辨证施治脑胶质瘤(转载) helloznh 收录于2011-01-04 阅读数:查看 脑胶质细胞瘤是起源于神经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它包括星形胶质、少枝胶质、室管膜等组织的肿瘤。胶质细胞瘤化颅内各种类型肿瘤中发病率为第一位,约占颅内肿瘤的40%。在中医古代医籍中见于头痛、真头痛、头风、癫痫、眩晕、厥逆等疾病。 【概述】 神经胶质瘤简称胶质瘤,是发生于神经外胚层的肿瘤。神经外胚层发生的肿瘤有两类,一类由间质细胞形成,称为胶质瘤;另一类由实质细胞形成,称神经元肿瘤。由于从病原学与形态学上还不能将这两类肿瘤完全区别,而起源于间质细胞的胶质瘤又比起源于实质细胞的神经元肿瘤常见得多,所以将神经元肿瘤包括在胶质瘤中,统称为胶质瘤。 各型胶质瘤中,以星形细胞瘤最多,其次为胶质母细胞瘤,其后依次为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少枝胶质瘤、松果体瘤、混合性胶质瘤、脉络从乳头状瘤、未分类胶质瘤及神经元性肿瘤。 各型胶质瘤的好部部位不同,如星形细胞瘤成人多见于大脑半球,儿童则多发在小脑;胶质母细胞瘤几乎均发生于大脑半球;髓母细胞瘤发生于小脑蚓部;室管膜瘤多见于第4脑室;少枝胶质瘤大多发生于大脑半球。 胶质瘤以男性较多见,特别在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各型胶质瘤各有其好发年龄,如星形细胞瘤多见于壮年,胶质母细胞瘤多见于中年,室管膜瘤多见于儿童及青年,髓母细胞瘤几乎都发生在儿童。胶质瘤的部位

与年龄也有一定关系,如大脑星形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多见于成人,小脑胶质瘤(星形细胞瘤、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多见于儿童。 胶质瘤大多缓慢发病,自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一般为数周至数月,少数可达数年。恶性程度高的和后颅窝肿瘤病史较短,较良性的或位于静区的肿瘤病史较长。肿瘤若有出血或囊变,症状会突然加重,甚至有类似脑血管病的发病过程。胶质瘤的临床症状可分两方面,一是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头痛、呕吐、视力减退、复视、精神症状等;另一是肿瘤压迫、浸润、破坏脑组织所产生的局灶症状,早期可表现为刺激症状如局限性癫痫,后期表现为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如瘫痪。 胶质瘤的诊断,根据其生物学特征、年龄、性别、好发部位及临床过程进行分析,在病史及体征基础上,采用电生理、超声波、放射性核素、放射学及核磁共振等辅助检查,定位正确率几乎是100%,定性诊断正确率可在90%以上。 胶质瘤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由于肿瘤呈浸润性生长,与脑组织无明确分界,难以彻底切除,术后的二年复发率在85%以上。平均生存期不足6个月,综合治疗生存期不足两年。 【文献回顾】 我国古代中医文献中“胶质瘤”这一病名无明确的记载,但在头风、真头痛、厥逆、癫痫等疾病中有类似症状的论述。如《灵枢?厥病篇》云:“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明确指出了“真头痛”的临床表现和预后。《灵枢?大惑论》说:“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虚,……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素问?奇病论》曰:“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灵枢?海论》还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素问?五脏生成篇》云:“头痛巅疾,上虚下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素问?厥论》谓:“厥或令人腹

中医学肿瘤理论

中医学对肿瘤的认识 中医在两千年以前对肿瘤就有了一定的认识,甲骨文就有"瘤"字的记载,散见于文献中的舌菌、失荣、噎膈、返胃、乳岩、肺积、翻花疮等名称都是对现代恶性肿瘤临床表现的描述。《黄帝内经》对前人的记载进行了总结,运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就肿瘤的原因、症状、诊断、治疗、预后及预防创立了一套理论体系。我们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肿瘤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它的发生、发展、转移等都是人体正气(抗癌能力)不足所致;在治疗上既注意消除外在致病因素,又注意调节人体内环境,增强免疫力,提高自身的抗癌能力。建国几十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中医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更是集中西医优势于一身,综合各种手段,以病人为中心,从整体出发,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治疗肿瘤的系统工程。 纵观中医对肿瘤病因的认识主要有正气虚损、气滞血瘀、热毒积聚、痰凝湿阻等。我们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现代医学理论,引进现代科学技术,根据多年临床实践研究,研制出了以扶正培本、活血化淤、抗癌解毒为治则的抗癌良药. 1.扶正培本 《内经》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医宗必读》中“积聚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距之”;张景岳云“凡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皆有积聚之病”。这些记载都说明癌症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正虚邪实的过程,正气虚损是肿瘤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现代医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的研究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三个抗癌系统:一是抗癌细胞系统,包括NK细胞群、K细胞群、T细胞群、LAK细胞群、巨噬细胞群等;二是抗癌细胞素系统:干扰素、白介-2、白介-6、肿瘤坏死因子等;三是抗癌基因系统,基因的研究越来越受重视,现已证明Rb、P53基因等均有抗肿瘤方面的作用。这些抗癌系统的功能表现都是指中医学的正气,这些功能低下就可能造成癌症的发生。另外中药的单体研究也证明中药扶正药物有抗癌作用。如人参,现已证明所含人参皂甙Rg3 能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对多种高转移恶性肿瘤的浸润生长的直接抑制率达90%以上;常用补气代表药物黄芪能提高人体白细胞数量,促进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作用。根根据以上所述,我们在传统理论指导下,结合中药单体药理研究和人体正气的研究把扶正培本作为治疗脑部肿瘤的第一原则。 2.活血化瘀 中医认为血瘀是肿瘤发病的又一主要病机。在《古今医统》对食管写道“凡食下有碍,觉屈曲而下,微作痛,此必有死血”。清代医学家王清伍说“肚腹结块,必有有形之血”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恶性肿瘤的全血粘度、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血栓形成系数、循环滞留时间均明显高于正常。晚期肿瘤患者的血小板粘附分子的表达与释放增加,处于广泛激活状态,这些都证实恶性肿瘤跟瘀血有关。中药单体研究如莪术中的榄香烯、喜树中提取的喜树碱,水蛭中的水蛭素等都有刺激免疫和抗凝促进抗癌物质进入癌组织的作用。传统理论研究,现代医学及药理学研究和我们自己的临床实践都认为血瘀对肿瘤的发生起很大的作用,故以活血化瘀为治疗脑部肿瘤的第二大原则。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教案

滨州医学院教案 (理论课用) 课程名称 中医内科学 授课教师 李史清 职称 主治医师 授课对象 专业:中医内科学2007年级中医班(组) 授课时间 2013 年11月18 日4-6 节 计划学时 3 授课课题:中风病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风病的病因病机,掌握中风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掌握中风病的辨证分型、治则方案。

教学重点、难点:中风病的诊断、辨证以及中风病的治疗 教学法: 课堂讲述和讲解为主,结合图片演示 教学手段、用具:幻灯 教学内容提要、步骤及时间分配: 一、定义和概念(5分钟) 指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等,相当现代医学的脑血管病相似。二、病因病机(10分钟) 其病因病机与年老体衰、阳气不足、五志所伤、气滞血瘀、劳倦伤脾、痰浊化生、血脉凝滞等因素相关。本病其位在脑,与心、肾、肝、脾有关,病性多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 三、临床表现(5分钟) 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多急性起病,

好发年龄以40岁以上多见。 四、辅助检查(10分钟) 脑脊液检查、眼底检查、颅脑CT、MRI等检查 五、诊断(5分钟)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眼底检查、颅脑CT、MRI等检查,一般可确立诊断。 五、鉴别诊断(5分钟) 中风病与口僻 中风病与痫病 中风病与厥病 五、辨证论治(25分钟) 治则:急则治其标,治疗以祛邪为主。闭、脱二证当分别治以祛邪开窍醒神和扶正固脱、救阴固阳。 各型中风病的辨证特点及治疗。熟记各型的代表方药。 六、西医治疗(5分钟) 及早治疗,及早住院,并加强住院前的急救处理,治疗重点是防止梗死扩大,急性期的治疗首先应尽早恢复缺血区的血液供应,使脑血流达到缺血阈值以上,阻止缺血性损害的发展;三项基本原则即管理血压、适当处理脑水肿、积极处理各种并发症,防止猝死。 七、病例分析(5分钟) 1、本病中医诊断和辨证治疗是什么? 2、需要与哪些病证相鉴别? 3、现代医学诊断与治疗是什么? 八、小结(5分钟) 课堂教学内容简要小结。 思考题:一、中风病急性期的主要病机及其证候特征是什么? 二、临床上如何正确运用化痰通腑法?

肿瘤的中医药治疗扶正补虚类

肿瘤的中医药治疗 热毒蕴结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病因之一。血遇热则凝,津液遇火灼成痰,火热之甚为热毒,气血痰热壅阻经络脏腑遂结成肿瘤,清热解毒药有喜树、龙葵、青黛、半枝莲、蛇舌草、石上柏、山豆根、穿心莲等。血液因外邪流溢而停滞于经络脉道之外而成瘀血,瘀血是肿瘤形成发展的病因和病理产物。活血祛瘀药有土鳖、水蛭、三棱、莪术、大黄、丹参、归尾等。水湿停留经络脏腑之外为痰饮,痰亦为肿瘤的病因及病理产物,除痰散结药有天南星、半夏、川贝、海藻、葶苈子、薏苡仁、瓜蒂等。癌瘤的病机是“毒发五脏”,毒邪深陷,非攻不克,以毒攻毒法是选用药性峻猛、药力专注的有毒药物来治疗毒邪深痼的疾病,以毒攻毒药有斑蝥、蟾蜍、蜈蚣、雄黄、蚤休、鬼臼等。扶正培本法广泛应用于晚期癌瘤的全过程,健脾药有人参、白术、北芪;养血药有阿胶、枸杞子、当归;补肾药有鹿茸、杜仲、巴戟、菟丝子;滋阴药有生地、沙参、麦冬、玉竹等。 除痰软坚类药具有祛痰散结,消肿软坚等功效。本类药广泛用于治疗各种肿瘤,尤多用于治疗甲状腺、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妇科肿瘤等。对有痰湿中阻、苔腻者效优。 本类药多数具有一定程度的直接抑杀肿瘤细胞、溃散癌块的作用。临床运用时可根据病情配伍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或扶正补益药同用。也可与化学药物放疗、外科手术等配合使用,以便加强疗效。 本类药物中,动物药较多,多数药物性峻猛,或具有泻下作用,有些对皮肤粘膜有明显的刺激性,应注意用量与用法。 小茴香(伞形科茴香属植物茴香的成熟果实。) 别名:小茴、谷茴、谷茴香、香丝菜、怀香(江西),小香(青海)。 性味功效:味辛,性温。行气止痛,健胃散寒。 临床应用:可用于消化道肿瘤,如结肠癌、直肠癌等。 此外,还用于治疗胃寒疼痛、小腹冷痛、痛经、疝痛、睾丸鞘膜积 液、血吸虫病。 用法用量:内服3~10g。 注意事项: 牛黄(洞角科动物牛胆囊中的结石(少数为胆管、肝管的结石)。) 别名:丑宝,天然牛黄。 性味功效:味苦、甘,性凉。清热解毒,镇惊祛痰。 临床应用:适用于多种胂瘤,如颅脑肿瘤、肿瘤脑转移、淋巴肉瘤、黑色素瘤、 肝癌。 常与朱砂、菖蒲、远志、羚羊角粉等配伍治疗痰热壅滞的颅脑肿瘤 和肿瘤脑转移。 常与黄药子、昆布、浙贝母、夏枯草等配伍治疗痰毒留经的淋巴肉 瘤、黑色素瘤等。 常与黄连、山栀、大黄等配伍治疗热毒壅盛、肝阴耗损的中晚期肝 癌。 此外,还适用于高热神昏谵语、小儿高热惊厥、狂躁、痰涎壅盛、 痈肿疔疮。 用法用量:每日0.15~0.4g。一般配成丸、散剂,亦可随汤冲服。

中风病的病因病机资料

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中风病的病因病机是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卫人网整理如下: 1.积损正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年老体弱,或久病气血亏损,脑脉失养。气虚则运血无力,血流不畅,而致脑脉瘀滞不通;阴血亏虚则阴不制阳,内风动越,携痰浊、瘀血止扰清窍,突发本病。正如《景岳全书·非风》说:“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 2.劳倦内伤烦劳过度,伤耗阴精,阴虚而火旺,或阴不制阳易使阳气鸱张,引动风阳,内风旋动,则气火俱浮,或兼挟痰浊、瘀血上壅清窍脉络。 3.脾失健运过食肥甘醇酒,致使脾胃受伤,脾失运化,痰浊内生,郁久化热,痰热互结,壅滞经脉,上蒙清窍;或素体肝旺,气机郁结,克伐脾土,痰浊内生;或肝郁化火,烁津成痰,痰郁互结,携风阳之邪,窜扰经脉,发为本病。此即《丹溪心法·中风》所谓“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气血生化无源,气血精微衰少,脑脉失养,再加之情志过极、劳倦过度等诱因,使气血逆乱,脑之神明不用,而发为中风。 4.情志过极七情所伤,肝失条达,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结脑脉;暴怒伤肝,则肝阳暴张,或心火暴盛,风火相煽,血随气逆,上冲犯脑。凡此种种,均易引起气血逆乱,上扰脑窍而发为中风。尤以暴怒引发本病者最为多见。 综观本病,由于患者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素虚或痰浊、瘀血内生,加之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酒饱食、用力过度、气候骤变等诱因,而致瘀血阻滞、痰热内蕴,或阳化风动、血随气逆,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引起昏仆不遂,发为中风。其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其病机有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此六端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病性多

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经验

中醫藥治療腫瘤漫談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訪問學者王禹堂教授 癌症的發生是一個多因素,多步驟,覆雜的漫長過程,其病因包括物理、化學、生物、遺傳、免疫……等諸多方面。80%以上的癌症與不良的生活習慣有關,長期的過度精神緊張,慢性病的不徹底治療,易導致癌症。癌症從發生到臨床上能夠查出,(直徑1㎝以上,重約1克,癌細胞數約10億個),一般是要經過30次以上的倍增,時間是數年乃至數十年。 中醫認為﹕先天稟賦“異常”,外感六淫之邪、內傷七情過度,飲食不節,勞傷過度,過嗜煙毒酒酪,生活起居失常,久病失治導致臟腑功能失常,正氣內虛,氣滯血瘀、痰凝濕聚,蘊熱結毒,久之結聚,日以漸大,為腫為瘤。 腫瘤如何防治呢﹖總的來講,加強腫瘤病因發病機理研究,改善生活環境,戒除不良生活習慣,保持良好的心態,注意鍛煉身體,防治慢性病,提高免疫功能。宣傳學習癌症智識,定期自我檢查結合醫生檢查,或開展防癌普查,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腫瘤的治療目前巳進入綜合治療的時代。全面的綜合治療,應當根據病人的機體狀況,腫瘤的病理類型,侵犯的范圍(分期)和發展趨向,有計劃地、合理地應用現有的治療手段,多科學的參與,個體化的綜合實施,力求大幅度地提高治愈率,改善病人的生活質量。強調“有計劃”、“合理”、“多學科、“個體化”。國際上通常的綜合治療指的是手術、放療、化療、生物治療及其他西醫療法綜合實施,在我國中西醫結合治療,越來越顯示出它的優勢。 中醫藥怎樣治療癌症呢?總的來講可以用“整體觀念,辨証論治”來概括。具體地說就是用中醫的望、聞、問、切四診,取得病史、症狀、體征,用中醫的理論辨証、分析、歸納、找出病因、病機、病位、性質,結合病人整體情況,明確疾病本質,發病條件,估計發展趨勢和轉歸,確定治療原則和方法。總的治療原則包括﹕治未病(包括預防和早治療),治病求本、扶正祛邪,標本緩急,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因人因地因時制宜。治療大法包括﹕扶正培本,疏肝理氣,活血化瘀、化痰祛濕,軟堅散結,清熱解毒和以毒攻毒。 目前的社會實際情況是,疾病的診斷、治療不可能離開現代醫學(或稱西醫),腫瘤的診斷治療更不能脫離現代檢查、診斷和治療,因此現代的中醫腫瘤學治療原則應當是“整體觀念,辨証論治,辨証辨病相結合”,而“辨病”包括中醫的“病”和西醫的“病”。就是說既有純中醫的治療,又有中西結合的綜合治療。 中醫治療有哪些方法呢?首先是中藥的治療。臨床上最多的是根據辨証辨病

中风病中医认识

中风病的中医认识及调护 一概述——概念 (一)定义 中风病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引起的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喎斜;或不经昏仆,仅以半身不遂,口舌喎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范围:急性脑血管疾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二)证候特征 1,突然发病 2,轻症: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重症:伴昏迷 3,四大主证特点(昏,瘫麻,喎,蹇) (1)神昏 轻者:神思恍惚,迷蒙,嗜睡或昏睡. 重者:昏迷或昏愦. 伴随症状:谵妄,躁扰不宁等. (2)半身不遂 轻症:肢体力弱活动不利. 重症:完全瘫痪. 急性期:半身不遂多见患肢松懈瘫软,少数为肢体强痉拘急. 后遗症期:患肢强痉挛缩,尤以手指关节僵硬,卧伸不利最为严重. (3)口舌歪斜 (4)言语蹇涩或不语 轻症:言语迟缓不利,吐字不清,自觉舌体发僵. 重症:中风不语. 一概述——源流 (一)病名

《内经》:仆击,大厥,薄厥,偏枯,偏风,风痱等.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首创"中风" (外风) 元?王履《医经溯洄集?中风辨》:外风——真中风, 内伤——类中风. "……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 (二)病因病机 1,与体质,饮食,七情有关. 《灵枢刺节真邪》:"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素问通评虚实论》:"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梁之疾也."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2, 唐宋以前——外风立论,内虚邪中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治》:"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 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 3, 唐宋以后——内风立论 是中风病因学上的一大转折. (1)肾水不足,心火暴盛 刘完素(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中风瘫痪者,非谓肝木之风实甚而卒中也,亦非外中于风尔,由乎将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无所知也." (2)正气自虚 李东垣《医学发明中风有三》"故中风者,非外来之风邪,乃本气自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 (3)湿痰化热生风 朱震亨《丹溪心法中风》"按《内经》已下,皆谓外中风邪,然地有南北之殊,不可一途而论.……西北二方,亦有真为风所中者,但极少尔.东南之人,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4)内伤积损 张介宾《景岳全书 .非风》"非风一证,即时人所谓中风证也.此证多见卒倒,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