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基因差异化表达研究
银屑病遗传与基因研究进展

银屑病遗传与基因研究进展摘要: 最近几年来银屑病遗传和基因研究取得了专门大进展,发觉某些HLA抗原及HLA单倍型与银屑病关系紧密,并与银屑病的发病年龄有关。
通过“定点克隆”技术及全基因组扫描,已确信在染色体lq、4q、16q、17q、6q21及二、八、20上存在与银屑病易感基因相关的突变位点。
银屑病是一种在临床上有特点性皮损的、炎症性、过度增生性皮肤病。
在北美及北欧白人中约有2%的人患病,但在日本及北美、南美的黑人中患者相对较少[1]。
通过大量的人群、家族及双生子研究均说明遗传因素是组成银屑病易感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就最近几年来在银屑病遗传和基因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一、HLA与银屑病的相关性银屑病的遗传特性,和流行病学资料令人们设计研究方案来确信MHC的HLA位点是不是与银屑病的遗传有关。
Nair等[2]在基因组范围内扫描,提示银屑病与HLA区域连锁(Zmax=,P≤),在HLA位点上存在银屑病的易感性位点。
Jenisch等[3]应用传递/不平稳实验(TDT)及参数连锁分析的方式,发觉银屑病与HLA-C,-B,-DR,-DQ 边锁,其中以HLA-B,-C最为显著。
1993年,Schmitt等[4]第一次在DNA水平上检测到HLAⅡ类等位基因与Ⅰ型银屑病有明显的联系。
他们用序列特异的寡核苷核酸探针对47例Ⅰ型(40岁前发病,有阳性家族史)及17例Ⅱ型(40岁后发病,无家族史)银屑病患者进行了基因分型,结果显示:HLA-DBR1*701/02等位基因的频率在Ⅰ型银屑病患者中为36%,在Ⅱ型银屑病患者中为15%,在对照中为13%。
同时发觉HLA-DQA1*0201,-DQB1*0303在Ⅰ型银屑病患者中显著增加:HLA-DQA1*0201在I型银屑病患者中的频率为37%,在Ⅱ型银屑病患者中的频率为15%,在对照组中的频率为13%,HLA-DQB1*0303的频率别离为21%、0%、%。
以上结果的P值均为,说明有不同显著性。
银屑病遗传与基因研究进展(一)

银屑病遗传与基因研究进展(一)摘要:近年来银屑病遗传和基因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发现某些HLA抗原及HLA单倍型与银屑病关系密切,并与银屑病的发病年龄有关。
通过“定点克隆”技术及全基因组扫描,已确定在染色体lq、4q、16q、17q、6q21及2、8、20上存在与银屑病易感基因相关的突变位点。
银屑病是一种在临床上有特征性皮损的、炎症性、过度增生性皮肤病。
在北美及北欧白人中约有2%的人患病,但在日本及北美、南美的黑人中患者相对较少1]。
通过大量的人群、家族及双生子研究均表明遗传因素是构成银屑病易感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就近年来在银屑病遗传和基因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一、HLA与银屑病的相关性银屑病的遗传特性,以及流行病学资料使人们设计研究方案来确定MHC的HLA位点是否与银屑病的遗传有关。
Nair等2]在12.5cM基因组范围内扫描,提示银屑病与HLA区域连锁(Zmax=3.52,P≤0.01),在HLA位点上存在银屑病的易感性位点。
Jenisch等3]应用传递/不平衡实验(TDT)及参数连锁分析的方法,发现银屑病与HLA-C,-B,-DR,-DQ边锁,其中以HLA-B,-C最为显著。
1993年,Schmitt等4]首次在DNA水平上检测到HLAⅡ类等位基因与Ⅰ型银屑病有明显的联系。
他们用序列特异的寡核苷核酸探针对47例Ⅰ型(40岁前发病,有阳性家族史)及17例Ⅱ型(40岁后发病,无家族史)银屑病患者进行了基因分型,结果显示:HLA-DBR1*701/02等位基因的频率在Ⅰ型银屑病患者中为36%,在Ⅱ型银屑病患者中为15%,在对照中为13%。
同时发现HLA-DQA1*0201,-DQB1*0303在Ⅰ型银屑病患者中显著增加:HLA-DQA1*0201在I型银屑病患者中的频率为37%,在Ⅱ型银屑病患者中的频率为15%,在对照组中的频率为13%,HLA-DQB1*0303的频率分别为21%、0%、5.7%。
银屑病细胞因子异常表达及相关药物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银屑病细胞因子异常表达及相关药物的研究的开题
报告
一、选题背景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免疫疾病,其病因复杂且不完全清楚。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与细胞因子异常表达有关。
因此,本论文旨在研究银屑病细胞因子异常表达及相关药物的作用机制,为银屑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二、研究内容
1. 银屑病患者的细胞因子异常表达研究
通过文献调查,收集银屑病患者相关的细胞因子表达研究结果,包括Th1/Th17/Th22细胞因子等的异常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银屑病的发病机制相关性。
2. 细胞因子调节药物研究
针对银屑病细胞因子异常表达的特点,找到相关的细胞因子调节药物,并通过实验研究其对银屑病细胞因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3. 临床治疗应用研究
将已经研究出的细胞因子调节药物应用于银屑病的临床治疗,并评估其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三、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调查、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等多种研究方法,对银屑病细胞因子异常表达及相关药物进行研究。
其中实验研究包括细胞培养、Western blot、ELISA等实验操作,临床应用研究将进行开放性的临床试验。
四、研究意义
通过本研究,可以深入了解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为寻找新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基础。
同时,本研究可以进一步发掘和开发细胞因子调节药物,为银屑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安全的医疗服务。
银屑病治疗研究取得新进展

研 究 结果 : 现 了 4 个 在 鼻 咽 癌 发 1 和非 癌 性 鼻 咽炎 组 织 之 间 差异 表 达 的
mi N s 在 t iigst 鉴 别 出 5个 R A。 r nn e 中 a mi N s 记 , 与 D S显 著 相 关 。 研 R A 标 均 F
属肿瘤 医院副 院长 , 疗科教授 , 放 博士 生 导师, 主任 医 师的 马骏 。主要 研 究方 向
靶 基 因 mR A特 异 性 的 碱 基 互 补 配 对 , N
析对 第二次从 3 2个样本 中随机选 择的 1
16个 样 本 进 行 了 m R A 标 记 验 证 。 5 iN s 最 后 对 来 自 四川 大 学 华 西 医 院 的 1 3 5个
研 究 人 员 近 日在 鼻 咽 癌 研 究 中进 行 了
当前 已有大量研 究发现 了可作为 多 种 癌症 类 型预 后 生 物 标 记 的 m R A , i N s 新 研 究 的 目的 旨在 鉴 别 出 与 鼻 咽癌 患
者 预 后 相 关 的 mi N s 研 究 人 员 对 来 R A。
为鼻 咽癌的放射 治疗机鼻 咽癌的分层综
合治疗 。
vl a o e 和 idp n e t e 中 高 风 ai t nst n ee dn t di s
高 的国 家 , 而广 东 、 广西 、 南 等地都 是 海 高发 区, 发病率 比其他大部 分 国家 、 区 地
高 10倍 以上 , 0 因此鼻 咽癌有 “ 东 癌” 广
之 称。
2 年 6 第 2 第 1 期 01 2 月 卷 1
研究进 行鼻咽癌表达谱分析
来 自 中 山 大 学 肿 瘤 防 治 中 心 的 mi N R A是 一 类 长 度 在 1 - 4个 核 苷 酸 92 ( t 左 有 的 内源 性 非 编码 小分 子 单 链 n) R A, N 在进 化过程 中高度保守 , 能通 过与
银屑病皮损核心基因筛选及其潜在免疫机制探索

㊃论 著㊃[收稿日期]2023-02-21[基金项目]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课题计划(2020032)[作者简介]雷明君(1975-),女,江西安义人,河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从事银屑病㊁面部疾病及免疫性皮肤病诊治研究㊂*通信作者㊂E -m a i l :h b s z y yb f a n @163.c o m 银屑病皮损核心基因筛选及其潜在免疫机制探索雷明君,李文雪,赵 军,白 帆*(河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一科,河北石家庄050013) [摘要] 目的旨在通过机器学习算法筛选银屑病致病核心基因,以及探索潜在的免疫细胞亚型招募机制㊂方法从公共数据库下载银屑病皮损组织样本(l e s i o n a l s a m pl e ,L S )(n =44)和非皮损组织样本(n o n -l e s i o n a l s a m p l e ,N L S )(n =44)全转录组测序数据(G S E 142582㊁G S E 161683㊁G S E 121212)㊂筛选L S 和N L S 差异表达基因(d i f f e r e n t i a l l y e x p r e s s e d g e n e s ,D E G s )㊂使用机器学习算法筛选核心基因㊂使用s s G S E A 算法计算样本中免疫细胞浸润含量㊂分析核心基因表达量与免疫细胞亚型浸润含量之间的相关性㊂结果本研究筛选出D E G s151个㊂通过WG C N A 和L a s s o 回归分析共同确定核心基因4个,分别是C C L 20㊁T N F R S F 17㊁A L D H 3A 1和E P N 3㊂C C L 20和T N F R S F 17正向调控银屑病皮损样本免疫细胞浸润,A L D H 3A 1和E P N 3负向调控银屑病皮损样本免疫细胞浸润㊂结论4个基因即C C L 20㊁A L D H 3A 1㊁E P N 3和T N F R S F 17,对银屑病皮损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㊂C C L 20和T N F R S F 17与银屑病皮损样本免疫细胞浸润含量正相关,可能招募免疫细胞富集㊂而A L D H 3A 1和E P N 3可能负向调控免疫反应,对皮肤起到保护作用㊂C C L 20㊁A L D H 3A 1㊁E P N 3和T N F R S F 17可能成为银屑病潜在的生物学标志和治疗靶点㊂[关键词] 银屑病;T h 17细胞;核心基因 d o i :10.3969/j.i s s n .1007-3205.2023.12.005 [中图分类号] R 758.6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7-3205(2023)12-1393-07S c r e e n i n g o f h u b g e n e s i n s k i n l e s i o n s o f p s o r i a s i s a n d e x pl o r a t i o no f p o t e n t i a l i m m u n em e c h a n i s m s L E IM i n g -ju n ,L IW e n -x u e ,Z H A OJ u n ,B A IF a n *(T h eF i r s tD e p a r t m e n t o f D e r m a t o l o g y ,t h eF i r s tA f f i l i a t e d H o s p i t a l o f H e b e iU n i v e r s i t y o fC h i n e s eM e d i c i n e ,S h i j i a z h u a n g 050013,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 O b je c t i v e T o s c r e e n t h e p a t h o g e n i c h u b g e n e s of p s o r i a s i s b y m a c h i n e l e a r n i ng a l g o r i th ma n d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p o t e n ti a lm e c h a n i s mo f i mm u n e c e l l s u b t y pe r e c r u i t m e n t .M e t h o d s T r a n s c r i p t o m e s e q u e n c i n g d a t a s e t s of p s o r i a s i s l e s i o n a l s a m pl e s (L S )(n =44)a n dn o n -l e s i o n a l t i s s u e s a m pl e s (N L S )(n =44)w e r ed o w n l o a d e d f r o m p u b l i cd a t a b a s e (G S E 142582,G S E 161683G S E 121212).W es c r e e n e dd i f f e r e n t i a l l y e x p r e s s e d g e n e s (D E G s )b e t w e e n L Sa n d N L S .T h e m a c h i n e l e a r n i n g a l g o r i t h m w a sa p pl i e dt os c r e e nt h eh u b g e n e s ,a n ds s G S E A w a su s e dt o c a l c u l a t e t h e i mm u n ec e l l i n f i l t r a t i o n (I C I )l e v e l i nt h es a m pl e s .T h ec o r 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h u b g e n e s e x p r e s s i o n l e v e l a n dI C I l e v e lw a sa n a l yz e d .R e s u l t s At o t a l o f 151D E G sw e r es c r e e n e d o u t i n t h i ss t u d y .F o u rh u b g e n e sw e r e i d e n t i f i e db y WG C N Aa n dL A S S Or e g r e s s i o na n a l ys i s ,w h i c hw e r eC C L 20,T N F R S F 17,A L D H 3A 1a n d E P N 3.T h ef o u r g e n e sh a d g o o dd i a g n o s t i c e f f i c a c y .C C L 20a n dT N F R S F 17p o s i t i v e l y r e g u l a t e d t h e I C I i nL S ,w h i l eA L D H 3A 1a n dE P N 3n e g a t i v e l y r e g u l a t e d I C I i nN L S .C o n c l u s i o n F o u r g e n e s ,i n c l u d i n g C C L 20,A L D H 3A 1,E P N 3a n dT N F R S F 17,h a v e g o o dd i a g n o s t i ce f f i c a c y in p s o r i a s i s l e s i o n s .C C L 20a n d T N F R S F 17a r e ㊃3931㊃第44卷第12期2023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学报J O U R N A L O F H E B E I M E D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V o l .44 N o .12 D e c . 2023p o s i t i v e l y c o r r e l a t e dw i t h I C I l e v e l i nL S,w h i c hm a y r e c r u i t i mm u n e c e l l s.H o w e v e r,A L D H3A1 a n dE P N3m a y n e g a t i v e l y r e g u l a t e i mm u n e r e s p o n s ea n d p l a y a p r o t e c t i v e r o l e i ns k i n.C C L20, A L D H3A1,E P N3a n dT N F R S F17m a y b et h e p o t e n t i a lb i o m a r k e r sa n dt h e r a p e u t i ct a r g e t so f p s o r i a s i s.[K e y w o r d s]p s o r i a s i s;T h17c e l l s;h u b g e n e银屑病是一种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诱发的免疫介导的慢性㊁复发性㊁炎症性㊁系统性疾病㊂银屑病的病因涉及遗传㊁免疫㊁环境等多种因素,通过以T 淋巴细胞介导为主㊁多种免疫细胞共同参与的免疫反应引起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殖等病理变化[1-3]㊂免疫细胞与皮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构成了复杂的反馈网络[4-5]㊂但银屑病发病机制和免疫细胞招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需要进一步通过全转录组测序确定主要与免疫相关的基因,提供转录组学和免疫组学之间的机制联系㊂本研究通过联合分析探索了银屑病皮损组织和非皮损组织差异表达基因,描绘了银屑病免疫细胞亚型浸润图景㊂通过2种机器学习算法筛选了具有良好诊断效能的核心基因,进一步探索了核心基因与免疫细胞亚型浸润含量的相关性,有助于揭示银屑病皮损免疫细胞招募机制,发现潜在生物学标志和新的治疗靶点㊂1资料与方法1.1数据下载从基因表达汇编(G e n eE x p r e s s i o n O m n i b u s,G E O)数据库下载银屑病皮损组织样本(l e s i o n a ls a m p l e,L S)和非皮损组织样本(n o n-l e s i o n a l s a m p l e,N L S)全转录组测序数据(G S E142582,G S E161683,G S E121212)㊂G S E142582包含L S5例,N L S5例,下载其对应的平台信息(G P L20301)㊂G S E161683包含L S9例, N L S9例,下载其对应的平台信息(G P L6244)㊂G S E121212包含L S30例,N L S30例,下载其对应的平台信息(G P L16791)㊂根据平台信息将基因测序探针转换为基因名称㊂将3个数据集合合并为1个数据表达矩阵,并进行批次校正,去除实验背景对测序结果的影响㊂1.2差异表达基因(d i f f e r e n t i a l l y e x p r e s s e d g e n e s,D E G s)筛选使用R软件(3.5.1版本)和R包(l i mm a)筛选D E G s㊂差异倍数(f o l d c h a n g e, F C)=银屑病N L S基因平均表达量/银屑病L S基因平均表达量㊂D E G s获取条件限定为|l o g2F C|> 2且错误发现率(f a l s e d i s c o v e r y r a t e,F D R)<0.05㊂1.3D E G s富集分析使用R软件和R包(c l u s t e r P r o f i l e r)对D E G s进行基因本体(g e n e o n t o l o g y,G 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 y o t oE n c y c l o p e d i ao fG e n e sa n dG e n o m e s, K E G G)富集分析㊂1.4主成分分析(p r i n c i p a lc o m p o n e n ta n a l y s i s, P C A)基于D G E s表达量进行P C A㊂将多维基因表达数据矩阵降低为二维数据矩阵㊂比较银屑病L S和银屑病N L S二维矩阵差异,评价D E G s表征样本临床特征价值㊂1.5机器学习算法筛选核心基因使用R软件和R包(WG C N A)构建加权网络,计算各模块与临床样本特征的相关性㊂在相关系数|r|>0.6且P< 0.05的模块中筛选核心基因㊂核心基因筛选标准为模块关系(m o d u l em e m b e r s h i p,MM)>0.8,基因重要性(g e n e s i g n i f i c a n c e,G S)>0.5㊂使用R软件和R包(g l m e n t),基于D E G s表达量进行L a s s o回归分析㊂建立惩罚函数,消除对整体种群样本贡献小的基因,留取可以最大程度解释整体样本特征的基因㊂对2种算法获取的基因集合进行交集运算㊂1.6核心基因诊断效能评价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 e c e i v e ro p e r a t i n g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R O C)曲线评估核心基因对疾病诊断效能㊂曲线下面积(a r e a u n d e r c u r v e,A U C)>0.6,表示诊断效能较好㊂1.7免疫细胞浸润含量计算使用s s G E S A算法,根据基因表达量,计算样本中免疫细胞浸润含量㊂比较L S和N L S免疫细胞浸润含量差异㊂分析核心基因与免疫细胞浸润含量相关性㊂1.8统计学方法应用R统计软件和相关R包对数据进行分析㊂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M a n n-W h i t n e y检验㊂相关性分析采用P e r s o n检验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结果2.1 D E G s筛选和富集分析筛选出在L S(n= 44)和N L S(n=44)中差异表达的基因151个㊂与银屑病N L S相比,在银屑病L S中上调的基因47个,在银屑病L S中下调的基因104个,见图1A㊂G O富集显示,D E G s显著富集的生物过程(b i o l o g y p r o c e s s,B P)项目包括上皮细胞增殖,中性粒细胞迁移,白细胞迁移的调节,上皮细胞向间充质细胞转变㊃4931㊃河北医科大学学报第44卷第12期以及炎性反应等㊂D E G s显著富集的细胞成分(c e l l u l a r c o m p o n e n t s,C C)项目包括应力纤维㊁膜锚组件㊁细胞基质结㊁收缩纤维以及角质化包膜等㊂D E G s显著富集的分子功能(m o l e c u l a rf u n c t i o n, M F)项目包括细胞外基质结构成分,胶原蛋白降解,趋化因子受体结合以及免疫受体活化等见图1B㊂D E G s显著富集的K E G G通路包括辅助性T 细胞17(h e l p e rTl y m p h o c y t e,T h17)的分化,肿瘤坏死因子α(t u m o r n e c r o s i s f a c t o rα,T N F-α)信号通路,细胞外基质受体交互,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抗原加工和呈递,趋化因子和趋化因子受体相互作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性以及白细胞介素17信号通路,见图1C㊂P C A显示,D E G s 表达矩阵降维后,银屑病L S和银屑病N L S的二维数据矩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D㊂D E G s可以表征样本临床特征㊂图1差异表达基因筛选A.D E G s火山图;B.G O富集分析;C.K E G G富集分析;D.主成分分析,L S表示皮损样本,N L S表示非皮损样本F i g u r e1S c r e e n i n g o f d i f f e r e n t i a l l y e x p r e s s e d g e n e s2.2核心基因筛选WG C N A显示基因在8个不同的模块中富集,见图2A㊂蓝色模块(r=0.49,P=6e-11),棕色模块(r=0.25,P=0.001),黑色模块(r=0.63,P<0.001),粉色模块(r=0.17,P=㊃5931㊃河北医科大学学报第44卷第12期0.04),灰色模块(r =0.53,P <0.001)与L S 呈正相关㊂红色模块(r =-0.51,P <0.001),黄色模块(r =-0.68,P <0.001),和绿色模块(r =-0.21,P =0.009)与L S 呈负相关㊂本研究选取|r |>0.6且P <0.05的模块(黄色模块和黑色模块)筛选核心基因,见图2B ㊂以MM>0.8,G S >0.5为筛选标准,黑色模块中获取核心基因44个,见图2C ,黄色模块中获取核心基因16个,见图2D ㊂在L a s s o 回归分析中,当二项偏差值最小时确定l o g (λ)㊂根据l o g(λ)确定核心基因数量并筛选核心基因,共获得核心基因32个,见图2E ㊂对2种机器学习算法获取的核心基因取交集,共获得4个核心基因,见图2F ,分别是趋化因子配体20[C h e m o k i n e (C -Cm o t i f )l i g a n d 20,C C L 20]㊁乙醛脱氢酶3A 1(A l d e h y d ed e h y d r o ge n a s e3A 1,A L D H 3A 1)㊁表皮生长因子途径底物蛋白3(E s p i n 3,E P N 3)以及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17(t u m o rn e c r o s i sf a c t o r r e c e p t o r s u p e r f a m i l y 17,T N F R S F 17)㊂图2 核心基因筛选A.模块聚类,每个分支表示一个基因;B .模块与临床特征相关性;C .黑色模块核心基因筛选;D.黄色模块核心基因筛选;E .L a s s o 回归分析,横坐标表示l o g(λ),纵坐标表示二项偏差值;F .WG C N A 和L a s s o 回归分析核心基因交集F i g u r e 2 H u b g e n e s c r e e n i n g㊃6931㊃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第44卷 第12期2.3 核心基因诊断效能 与N L S 相比,C C L 20和T N F R S F 17在L S 中高表达(P <0.001)㊂与N L S 相比,A L D H 3A 1和E P N 3在L S 中低表达(P <0.001)㊂见图3㊂R O C 曲线显示,C C L 20㊁T N F R S F 17㊁A L D H 3A 1和E P N 3对银屑病皮损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见图4㊂2.4 免疫细胞浸润 通过s s G S E A 计算获得了银屑病L S 和N L S 的28种免疫细胞亚型浸润含量㊂28种免疫细胞亚型中,与N L S 相比,有17种在银屑病L S 中高表达,1种在银屑病L S 中低表达,见图5㊂在银屑病皮损样本中,核心基因(C C L 20㊁A L D H 3A 1㊁E P N 3㊁T N F R S F 17)与免疫细胞浸润含量相关性见图6㊂C C L 20和T N F R S F 17正向调控银屑病皮损样本免疫细胞浸润,A L D H 3A 1和E P N 3负向调控银屑病皮损样本免疫细胞浸润㊂图3 核心基因在N L S 和L S 中表达差异F i g u r e 3 T h e d i f f e r e n t e x pr e s s i o no f h u b g e n e s i nN L S a n dLS ㊃7931㊃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第44卷 第12期图4核心基因诊断效能评估F i g u r e4E v a l u a t i o no f t h e d i a g n o s t i c e f f i c a c y o f h u b g e n e图5N L S和L S免疫细胞浸润含量差异比较F i g u r e5C o m p a r i s o no fN L S a n dL S i m m u n e c e l l i n f i l t r a t i o n l e v e l s图6核心基因与免疫细胞亚型浸润含量相关性F i g u r e6C o r 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h u b g e n e s a n d i n f i l t r a t i o n l e v e l o f i m m u n e c e l l s u b t y p e s3讨论银屑病的病因涉及遗传㊁免疫㊁环境等多种因素,免疫机制复杂,尚未完全清楚㊂一些研究[6-9]指出,T h17的分化和富集是银屑病的驱动因素,同时也是治疗的关键靶点㊂有研究显示银屑病的发展与C D4+㊁C D25+调节性T细胞等表达下降和T h17细胞表达上升有关[10]㊂本研究共筛选出了N L S和L S中差异表达的基因151个㊂富集分析显示D E G s显著富集在炎症相关和免疫相关的机制通路和功能项目上㊂与既往研究相符㊂P C A分析表明,基于D E G s基因表达的㊃8931㊃河北医科大学学报第44卷第12期降维分析展现了N L S和L S良好的组间区分度,这些D E G s可以表征疾病特征㊂通过2种机器学习算法筛选了核心基因,最终获得了4个基因即C C L20㊁A L D H3A1㊁E P N3和T N F R S F17,均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㊂进一步探索了该核心基因与免疫细胞亚型浸润之间的相关性㊂C C L20和T NF R S F17基因表达量与银屑病L S中多数免疫细胞亚型浸润正相关㊂其潜在机制是C C L20和T N R S F17趋化免疫细胞向银屑病L S中富集㊂而A L D H3A1和E P N3可能起到抑制免疫细胞浸润的作用㊂C C L20是经典的趋化因子,其主要功能包括趋化巨噬细胞㊁T细胞㊁树突状细胞及单核细胞正向调控炎性反应㊂B r u n n e r 等[11]通过蛋白质组学分析发现,C C L20在特应性皮炎和银屑病皮肤组织中表达上调㊂F u r u e等[12]指出银屑病是由T N F-α㊁白细胞介素23和白细胞介素17介导的炎症性皮肤病㊂T h17细胞是银屑病发病中至关重要的效应细胞,可分泌白细胞介素17,白细胞介素17刺激表皮角质形成细胞产生C C L20,最终招募T h17细胞进入受损皮肤㊂因此, C C L20是皮肤免疫微环境高表达白细胞介素17的驱动因素㊂E l n a b a w i等[13]研究表明,C C L20不仅在银屑病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其分泌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C C L20是血管内皮炎症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㊂A l e x a k i等[14]研究指出,正常的角质形成细胞表达T N F R S F17以及其他一些同家族成员,在银屑病和鳞状细胞癌皮损中, T N F R S F17高表达,T N F R S F17可触发核因子的激活㊁白细胞介素6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表达㊂T N F R S F17作为T N F S F R成员,与角质形成细胞的炎症反应相关,在炎症性皮肤病中具有潜在的重要价值㊂E P N3和A L D H3A1与银屑病相关的研究较少㊂有研究指出A L D H3A1可以抑制上皮-间充质转变[15]㊂有研究[16]指出E P N3通过增强N F-κB信号通路调控乳腺癌细胞凋亡㊂这两种基因在银屑病中的作用机制仍需要进一步探索㊂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了4个基因,即C C L20㊁A L D H3A1㊁E P N3和T N F R S F17,对银屑病皮损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㊂C C L20和T N F R S F17与银屑病皮损样本免疫细胞浸润含量正相关,可能招募免疫细胞富集㊂而A L D H3A1和E P N3可能负向调控免疫反应,对皮肤起到保护作用㊂本研究为阐明银屑病发病机制和免疫微环境改变机制提供了线索㊂C C L20㊁A L D H3A1㊁E P N3和T N F R S F17可能成为银屑病潜在的生物学标志和治疗靶点㊂[参考文献][1] G r i f f i t h sC,A r m s t r o n g AW,G u d j o n s s o nJ E,e ta l.P s o r i a s i s[J].L a n c e t,2021,397(10281):1301-1315.[2] W a l t e rK.P s o r i a s i s[J].J AMA,2022,327(19):1936.[3] H a l l eB R,B e t o f WA,Z a m a n F Y,e ta l.I mm u n ec h e c k p o i n ti n h i b i t o r s 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 p r e-e x i s t i n gp s o r i a s i s:s a f e t y a n de f f i c a c y[J].J I mm u n o t h e rC a n c e r,2021,9(10):e003066.[4] A f o n i n a I S,V a nN u f f e lE,B e y a e r tR.I mm u n e r e s p o n s e s a n dt h e r a p e u t i c o p t i o n s i n p s o r i a s i s[J].C e l lM o l L i f e S c i,2021,78(6):2709-2727.[5] C u t r o n e o P,I n g r a s c i o t t a Y,I s g r o V,e ta l.P s o r i a s i s a n dp s o r i a s i f o r m r e a c t i o n s s e c o n d a r y t o i mm u n e c h e c k p o i n ti n h i b i t o r s[J].D e r m a t o lT h e r,2021,34(2):e14830.[6] K a f f e n b e r g e r B H,L e e G L,T y l e r K,e t a l.C u r r e n t a n dp o t e n t i a l i mm u n e t h e r a p i e sa n dv a c c i n e s i nt h e m a n a g e m e n to f p s o r i a s i s[J].H u m V a c c i n I mm u n o t h e r,2014,10(4):876-886.[7] G i r o l o m o n iG,S t r o h a lR,P u i g L,e t a l.T h e r o l eo f I L-23a n dt h eI L-23/T H17i mm u n e a x i si n t h e p a t h o g e n e s i s a n dt r e a t m e n t o f p s o r i a s i s[J].JE u r A c a d D e r m a t o lV e n e r e o l,2017,31(10):1616-1626.[8] C a m p a n a t iA,M a r a n i A,M a r t i n a E,e ta l.P s o r i a s i sa sa ni mm u n e-m e d i a t e da n di n f l a mm a t o r y s y s t e m i cd i s e a s e:f r o mp a t h o p h y s i o l o g y t o n o v e l t h e r a p e u t i c a p p r o a c h e s[J].B i o m e d i c i n e s,2021,9(11):1511.[9]赵思琪,苏日娜,何焱玲.C G R P在银屑病神经免疫中的作用[J].国际免疫学杂志,2022,45(3):294-298.[10]廖晓容,黄慧.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中T h17细胞㊁C D4+㊁C D25+调节性T细胞表达水平及意义[J].河北医药,2020,42(1):54-57.[11] B r u n n e r P M,S u a r e z-F a r i n a s M,H e H,e ta l.T h e a t o p i cd e r m a t i t i sb l o o d s i g n a t u r ei s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 b y i n c r e a s e si ni n f l a mm a t o r y a n dc a r d i o v a s c u l a rr i s k p r o t e i n s[J].S c iR e p,2017,7(1):8707.[12] F u r u eK,I t oT,T s u j iG,e t a l.T h eC C L20a n dC C R6a x i s i np s o r i a s i s[J].S c a n d J I mm u n o l,2020,91(3):e12846. [13] E l n a b a w i Y A,G a r s h i c k M S,T a w i l M,e t a l.C C L20i np s o r i a s i s:A p o t e n t i a l b i o m a r k e r o f d i s e a s e s e v e r i t y,i n f l a mm a t i o n,a n di m p a i r e dv a s c u l a rh e a l t h[J].J A m A c a dD e r m a t o l,2021,84(4):913-920.[14] A l e x a k iV I,P e l e k a n o u V,N o t a sG,e ta l.B-c e l lm a t u r a t i o na n t i g e n(B C MA)a c t i v a t i o ne x e r t ss p e c i f i c p r o i n f l a mm a t o r ye f f e c t s i nn o r m a lh u m a n k e r a t i n o c y t e sa n di s p r e f e r e n t i a l l ye x p r e s s e d i n i nf l a mm a t o r y s k i n p a t h o l og i e s[J].E n d o c r i n o l o g y,2012,153(2):739-749.[15] Q uY,H eY,Y a n g Y,e t a l.A L D H3A1a c t sa sa p r o g n o s t i cb i o m a r k e r a n d i n h i b i t s t h ee p i t h e l i a lm e s e nc h y m a l t r a n s i t i o no f o r a l s q u a m o u s c e l l c a r c i n o m a t h r o u g h I L-6/S T A T3s i g n a l i n gp a t h w a y[J].JC a n c e r,2020,11(9):2621-2631.[16] W uQ,L iQ,Z h u W,e ta l.E p s i n3p o t e n t i a t e st h e N F-κBs i g n a l i n gp a t h w a y t or e g u l a t ea p o p t o s i s i nb r e a s t c a n c e r[J].M o lM e dR e p,2022,25(1):15.(本文编辑:杜媛鲲)㊃9931㊃雷明君等银屑病皮损核心基因筛选及其潜在免疫机制探索。
寻常型银屑病基因表达谱探究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2.515~30℃晾干,然后加入适量的无RNase的水溶解。
2.3RNA质量鉴定2.3。
1用分光光度计分析RNA浓度,在260rimIOD约等于40pg/mlf约RNA。
1.需要在260和280nm测定吸光度来确定样品的浓度和纯度。
RNA总量应大于201xg。
(见表2)2.OD260/OD280应接近2.0为较纯的RNA(比值在1.9~2.1也可)。
2.3.2l%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如图1)。
18s和28s电泳条带清晰,并且前者是后者宽度的两倍。
表2RNA样品基本信息图1样本总RNA电泳图天津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图2[删Orlp-value值检出示意图利用GCOS软件对不同芯片结果进行对比,通过一系列严谨的比较计算两张芯片上同一探针的信号值得到一个显著性差异p-value,同样根据统计学意义定义一个(如图3)判定区间,changep-value在0-0.002之间的,认为基因表达为上调(Increase);在0.998.1之间的认为是表达下调(Decrease):0.003-0.997之间的认为该基因的表达量在所比较的两次芯片实验结果中没有变化(NoChange);位于两个区间O.002-0.003(MarginalIncrease)和0.997..0.998(MarginalDecrease)内的属于临界状态,这些结果的可信度受到质疑,需要用其他小通量,高灵敏度的方法,如realtime等独立验证。
图3Changep-value值检出示意图差异基因挑选标准:Up和Down工作表内筛选出的基因是按比较严格的条件得出的。
Up:SignalLogRatio>=1,实验组Detection为P,Change为IDown:SignalLoggatlo<_一l,对照组Detection为P,Change为D.24.图4L杂交扫描灰度图图6Q杂交扫描灰度图图5X杂交扫描灰度图图7w杂交扫描灰度图图8N杂交扫描灰度图图9LvsN的散点图圈10WvsN的散点图图1lXvflN的散点图图12QItsN的散点图。
银屑病疾病研究报告

银屑病疾病研究报告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其主要特征是皮肤表面出现银白色的鳞状皮损。
这种疾病可能导致患者身心健康的严重影响,并且常常与其他系统性疾病有关。
本文将对银屑病的疾病研究进行探讨。
银屑病的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表明,遗传、免疫、环境等多种因素可能与其发病相关。
目前,学界大多认为免疫系统异常是银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异常的免疫反应会导致角质细胞的过度增殖和角质形成的紊乱,进而形成银白色的鳞状皮损。
此外,银屑病与遗传因素也有一定关联,研究发现,家族性银屑病的发病率高于普通人群。
银屑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皮损、瘙痒、红斑和脱屑等。
疾病的病程状况也不一致,有的患者病情轻微,仅局限于部分皮肤,而有的患者病情严重,全身多处皮肤均受累。
在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的同时,银屑病还可与多种其他系统性疾病相关,如关节炎、炎症性肠病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对银屑病的治疗方案较多,但并没有有效的根治方法。
目前,临床上主要采取控制病情、缓解症状的方法进行治疗。
其中,外用药物如外用激素、维生素D3类药物、角鲨烯类药物等是常见的治疗手段。
此外,光疗和系统性药物也可以用于治疗疑难重症。
对于特殊情况,如银屑病合并关节炎等,需要联合多学科的治疗方案。
银屑病的疾病研究进展迅速,目前有许多新的治疗方法正在研究中。
例如,近年来,一些针对免疫系统调节的新药物开始应用于银屑病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此外,一些新的生物制剂如生物免疫疗法也显示出治疗银屑病的潜力。
这些新的治疗方法为银屑病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除了治疗方面,银屑病的疾病研究还包括对疾病的遗传学、免疫学、病理学等方面的深入探讨。
近年来,利用基因测序和基因组学技术,研究者发现了多个与银屑病相关的基因变异位点,这对于深入理解银屑病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银屑病的免疫学研究也为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银屑病相关的遗传基因

银屑病相关的遗传基因银屑病(Psoriasis)是一种复杂的多基因遗传性皮肤病,其致病机制涉及到多个基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截至目前,已经发现与银屑病相关的致病基因至少有16个,其中16号染色体、7号染色体和8号染色体的基因被认为是主要的遗传基因。
16号染色体、7号染色体、8号染色体的遗传基因:这三个染色体的异常与银屑病的发病密切相关。
尤其是8号染色体,因其异常较为普遍,可能在银屑病的遗传背景中起到关键作用。
研究发现,这些染色体上的特定基因的变异可能导致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进而引发银屑病的发生。
T淋巴细胞的异常活化:银屑病的发病主要涉及到T淋巴细胞的异常活化。
这可能与遗传因素导致的免疫系统紊乱有关。
异常活化的T淋巴细胞可能攻击正常的皮肤细胞,引发典型的银屑病症状,如红斑、脓疱、疼痛和出血等。
环境因素的作用:尽管银屑病是多基因遗传病,环境因素也被认为在疾病的发生中扮演重要角色。
感染、精神压力等环境因素可能诱发或加重银屑病的症状,尤其是在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中。
虽然已经发现了多个与银屑病相关的基因,但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的具体关系尚未明确。
HLA基因在免疫系统中扮演关键角色,但在银屑病的遗传机制中的确切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
对于银屑病患者,及时就医是关键。
医生可能建议使用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等药物进行治疗,并在需要时采用甲氨蝶呤片、环孢素软胶囊等药物。
此外,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皮肤损伤,以及注意戒烟、戒酒等生活方式调整也是管理银屑病的重要步骤。
银屑病(Psoriasi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涉及遗传、免疫和环境因素。
多项研究表明,银屑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基因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HLA基因与银屑病的关联: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是一组高度变异的基因,其中HLA-Cw6是与银屑病最为相关的基因之一。
多个研究已经确认,携带HLA-Cw6基因的个体更容易患上银屑病。
HLA基因编码了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因此其异常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对皮肤细胞的攻击,从而引发银屑病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 他 们 的心 理 状态 , 解 与疾 病 有 关 的知 识 , 讲 帮助 他 们 正 确 对 待 疾病 , 强 战胜疾 病 的 勇气 和信 心 。 增
面 用 10 0~2 0 0 m /含 氯 消 毒 剂 喷 洒 拖 地 。 严 格 执 0 0 g L 行 手 卫生制 度 , 及早 给 予 营养 支 持 。尽 早 足 量 应 用抗 生
28 饮食护理 加 强饮食 营养 , . 给予 高蛋 白和高热 量饮食 。 29 心理 护 理 MO S 者 病 情 危 重 , 状 变 化 多 , 者 . D患 症 患
1 7 -1 3. 0 2 07
[ 5] 高 连 英 . 性 胃肠 炎 并 发 急 性 肾 衰 竭 l 临 床 护 理 [ ] 急 例 J. 齐 鲁 护 理 杂 志 : 旬 版 , 0 l, 7(9) 12 1 3 上 2 1 l 1 : 1— l .
( 稿 日 期 :2 1- 4 0 收 0 2 0 — 91
2 - 7 28.
[ 孙 群 . 例 重 症 超 敏 性 血 管 炎 合 并 多 脏 器 功 能 衰 竭 患 者 2] 1 护 理 [ ]中 国 当 代 医 药 , 0 0,1 2 ): 3 — 3 J. 2 1 7(4 17 18. f 卢 瑞红 , 会 民. 发 伤早 期 休 克 复苏 的 护理 策 略[】 3】 赵 多 J. 护 士 进 修 杂 志 , 0 0, 5( : 3 — 3 . 2 1 2 4) 3 7 3 8 『 4] 杨 慧 芳 , 嫦 娥 , 婷 鹭 , . 续 性 肾 脏 替 代 治 疗 成 唐 赵 等 连 功 救 治 2例 尿 毒 症 合 并 危 重 症 甲 型 H1 1流 感 并 多 I N I 庄器 功 能 衰 竭 的 护 理 [ ] 中 华 现 代 护 理 杂 志 , 0 l, 7( : J. 2 1 l造 成 患 者 不 适 和瘙 痒 ,要 经 常 用 温水 给 患者 擦 洗 。勤 换衣 裤 被薄 , 持 皮肤 和 床单 位 清洁 l。每 天 至少 2 保 5 1 次 口腔 护 理 , 加 患 者 舒 适 度 。 增
・
调 查研 究 ・
文 章 编 号 : 0 5 6 9 2 1 )7 0 3 — 3 10 — 1X(0 2 0 — 6 3 0
中 国疗 养 医 学 2 l 年 第 2 卷 第 7 C i ovlse t d,u.0 2 V 12 , . 02 1 期 hnJC n a cn Me J12 1 , o.l No7 e
・
6 33 ・
血 和血 小板 的变化 , 及 黄疽 的 改变 。 以
25 控 制 感 染 的 护 理 MO S 机 体 免 疫 功 能 低 下 , . D 时 抵 抗 力 差 ,易发 生 感 染 。 尤其 是 肺 部 感 染 ,应 给予 高度 重 视 。 时 翻 身 叩 背 , 要 时应 用 排 痰 仪促 进 呼吸 道 分 泌物 定 必 的 排 出 。 加强 病 房 管 理 , 定 时 开窗 通 风 , 内紫 外 线 消 要 室 毒 1 , ,物 品 表面 用 2 0~5 0 m / 含氯 消毒 剂 擦 拭 , 次 d 5 0 gL 地
病 、 护 和 恢 复 受 损 脏 器 功 能 的 同 时 , 别 加 强 对 易 发 器 保 特
官 的功 能监 测 和保 护 , 以降 低MO S 者 的死 亡率 。 D患
参考 文 献 :
[ ] 谭 菊 开 . 染 性 休 克 并 发 多 器 官 功 能 障 碍 综 合 征 患 者 1 感 的 急 救 及 护 理 [ ] 中 国 实 用 护 理 杂 志 , 0 1, 7( 3 J. 2 1 2 1 ):
染 时 应 及 时 更 换 l。 4 l 27 加 强基 础 护理 ,预 防并 发 症 为避 免 尿 素霜 沉 积刺 .
在 MO S 护理 过 程 中 ,着 重 提高 预 防 意识 ,根 据 其 D的 主 要 护 理 问 题 , 取 针 对 性 的 护 理 措 施 , 治 疗 护 理 原 发 采 在
3 小 结
素 及 其 他 相 关 治 疗 药 物 , 集 血 、 、 及 胆 汁等 标 本做 采 尿 痰 药 敏 实验 及 细 菌 培 养 ,以便 有 效 的 使 用抗 生 素 。 用 药期 间 , 密 观 察 药 物 的不 良反 应 。 严 26 各 种 导管 的护 理 ①将 各 种 管道 妥 善 固定 ,保 持各 . 种 管 道 的通 畅 ,使 其 有效 引 流 。② 观 察 各 种 引 流 液 的颜 色、 、 质、 状, 量 性 性 并做 好 详 细 记 录 。③ 为 患 者 翻 身 或进 行 其他 操 作 时 , 安 置 好 各 种 管道 , 免管 道 牵 拉 、 脱 、 应 避 滑 扭 曲 、 压 、 塞 和 污染 。注 意 各 种 管 道 的刻 度 和 接 头情 受 堵 况 , 录外 露 管 的长 度 。④ 预 防感 染 。感 染是 深静 脉 留置 记 导 管最 常 见 的并 发症 , 格 执行 无 菌操 作原 则 是 预 防感染 严 的 关键 。导管 口周 围须保 持 清 洁 干燥 , 1 碘伏 由 里向 每 3用 外 消毒 穿 刺点 及 周 围皮 肤 , 穿刺 处用 无 菌透 明贴膜 覆 盖并 每 1 换 , 明置 管 和更 换 贴膜 时 问 。注 意观 察穿 刺 处有 3更 注 无 红 肿 、 血 、 肿 以及 全 身 反 应 , 敷 料 潮 湿 或 表 皮 污 渗 血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