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与人类论文

微生物与人类论文
微生物与人类论文

浅谈病毒

摘要: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生物体内存在着病毒,很大一部分不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但是有一部分却可以引发人类的疾病,甚至致人死亡。可以说只要有生命的地主,就有病毒存在。本文简单介绍一下病毒。

一、病毒的历史

病毒(英语:virus)是由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的非细胞形态的靠寄生生活的生命体[1]。它实际上就是由一个保护性的外壳包裹的一段DNA或者RNA,借由感染的机制,这些简单的生物体可以利用宿主的细胞系统进行自我复制,但无法独立生长和复制。病毒可以感染几乎所有具有细胞结构的生命体。第一个已知的病毒是烟草花叶病毒,由马丁乌斯·贝杰林克于1899年发现并命名,迄今已有超过5000种类型的病毒得到鉴定。研究病毒的科学被称为病毒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

只要有生命的地方,就有病毒存在;病毒很可能在第一个细胞进化出来时就存在了。[2]病毒起源于何时尚不清楚,因为病毒不形成化石,也就没有外部参照物来研究其进化过程,同时病毒的多样性显示它们的进化很可能是多条线路的而非单一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是目前可用的揭示病毒起源的方法;[3]但这些技术需要获得远古时期病毒DNA或RNA的样品,而目前储存在实验室中最早的病毒样品也不过90年。

关于病毒所导致的疾病,早在公元前二至三个世纪的印度和中国就有了关于天花的记录。但直到19世纪末,病毒才开始逐渐得以发现和鉴定。1892年,俄国生物学家德米特里·伊凡诺夫斯基在研究烟草花叶病时发现,将感染了花叶病的烟草叶的提取液用烛形滤器过滤后,依然能够感染其他烟草。于是他提出这种感染性物质可能是细菌所分泌的一种毒素,但他并未深入研究下去。当时,人们认为所有的感染性物质都能够被过滤除去并且能够在培养基中生长,这也是疾病的细菌理论(germ theory)的一部分。1899年,荷兰微生物学家马丁乌斯·贝杰林克重复了伊凡诺夫斯基的实验,并相信这是一种新的感染性物质。他还观察到这种病原只在分裂细胞中复制,由于他的实验没有显示这种病原的颗粒形态,因此他称之为可溶的活菌,并进一步命名为virus(病毒)。

20世纪早期,英国细菌学家弗雷德里克·图尔特发现了可以感染细菌的病毒,并称之为噬菌体。随后法裔加拿大微生物学家Felixd'Herelle描述了噬菌体的特性:将其加入长满细菌的琼脂固体培养基上,一段时间后会出现由于细菌死亡而留下的空斑。高浓度的病毒悬液会使培养基上的细菌全部死亡,但通过精确的稀释,可以产生可辨认的空斑。通过计算空斑的数量,再乘以稀释倍数就可以得出溶液中病毒的个数。他们的工作揭开了现代病毒学研究的序幕。

20世纪的下半叶是发现病毒的黄金时代,大多数能够感染动物、植物或细菌的病毒在这数十年间被发现1983年,法国巴斯德研究院的吕克·蒙塔尼耶和他的同事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首次分离得到了一种逆转录病毒,也就是现在世人皆知的艾滋病毒(HIV)。

二、研究现状

由病毒引起的人类疾病种类繁多。不同的病毒有着不同的致病机制,主要取决于病毒的种类。在细胞水平上,病毒主要的破坏作用是导致细胞裂解,从而引起细胞死亡。在多细胞生物中,一旦机体内有足够多的细胞死亡,就会对机体的健康产生影响。虽然病毒可以引发疾病,却也可以无害地存在于机体内。

对于病毒的研究,延伸出了一些学说,如:流行病学、基础病毒学、病毒分类学、病毒学概览等。病毒的流行病学是现代医学中的一个分支,主要是研究基于人的病毒的传播途径和对病毒感染的控制方法。病毒的传播可以是垂直方式,如从母亲到婴儿,或者是水平方式,即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

流行病学研究是用于在病毒性疾病爆发时及时切断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染链。防治措施是针对病毒的传播方式进行控制。发现病毒源和鉴定病毒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一旦病毒被鉴定,其传播就可以通过注射疫苗来阻断。当没有可用的疫苗时,改善环境卫生以及采取消毒措施也可以有效地防止病毒传播。通常受感染的病人需要与其他健康人群隔离开,而对有接触过病毒的人需要进行隔离检疫。

多数研究者相信艾滋病来源于二十世纪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120]现在,艾滋病已经发展成为瘟疫,全球大约有3.86千万人感染了艾滋病。[121]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和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自1981年6月5日首个病例被发现至今已有超过两千五百万人死于艾滋病,这使得艾滋病成为有史以来最具伤害性的瘟疫之一。[122] 2007年全年总共有2.7百万新的艾滋病感染者和2百万艾滋病相关的死亡案例。[123]

数种高致死性病毒菌株是丝状病毒科成员。丝状病毒是一类纤维状的病毒,可以引起病毒性出血热,其成员包括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马尔堡病毒引起全世界的广泛注意是在2005年4月,安哥拉发生的一次疾病爆发。这次爆发从2004年10月一直持续到2005年。[124]埃博拉出血热则首度出现于1976年,后造成间歇性爆发及高致死率。最近且最严重的一次爆发,为西非埃博拉病毒疫症。

病毒基因组出现的变化可能影响相关药物治疗和病毒检测的效果,而且还会增加研究人员的工作。有些病毒出现了突变,可能会增加致命性,传播更加快。如果研究能揭示病毒进化的情况,能够加深医学界对病毒的认识,从而提升目前的疫情防控和应对能力。

三、研究前景

病毒对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们提供了能够被用于改造和研究细胞功能的简单系统。[173]研究和利用病毒为细胞生物学的各方面研究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174]例如,病毒被用在遗传学研究中来帮助我们了解分子遗传学的基本机制,包括DNA复制、转录、RNA加工、翻译、蛋白质转运以及免疫学等。

遗传学家常常用病毒作为载体将需要研究的特定基因引入细胞。这一方法对于细胞生产外源蛋白质,或是研究引入的新基因对于细胞的影响,都是非常有用的。病毒治疗法(virotherapy)也采用类似的策略,即利用病毒作为载体引入基因来治疗各种遗传性疾病,好处是可以定靶于特定的细胞和DNA。这一方法在癌症治疗和基因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广阔。一些科学家已经利用噬菌体来作为抗生素的替代品,由于一些病菌的抗生素抗性的加强,人们对于这一替代方法的兴趣也不断增长。

目前纳米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制造多用途的病毒。从材料科学的观点来看,病毒可以被看作有机纳米颗粒:它们的表面携带特定的工具用于穿过宿主细胞的壁垒。病毒的大小和形状,以及它们表面的功能基团的数量和性质,是经过精确地定义的。正因为如此,病毒在材料科学中被普遍用作支架来共价连接表面修饰。病毒的一个特点是它们能够通过直接进化来被改动。从生命科学发展而来的这些强大技术正在成为纳米材料制造方法的基础,远远超越了它们在生物学和医学中的应用而被应用于更加广泛的领域中。

由于具有合适的大小、形状和明确的化学结构,病毒被用作纳米量级上的组织材料的模板。最近的一个应用例子是利用豇豆花叶病毒颗粒来放大DNA微阵列上感应器的信号;在该应用中,病毒颗粒将用于显示信号的荧光染料分离开,从而阻止能够导致荧光淬灭的非荧光二聚体的形成。另一个例子是利用豇豆花叶病毒作为纳米量级的分子电器的面板。在实验室中,病毒还可以被用于制造可充电电池。

病毒能够引起瘟疫而导致人类社会的恐慌,这种能力使得一些人企图利用病毒作为生化武器来达到常规武器所不能获得的效果。而随着臭名昭著的西班牙流感病毒在实验室中获得成功复原,对于病毒成为武器的担心不断增加。另一个可能成为武器的病毒是天花病毒。天花病毒在绝迹之前曾经引起无数次的社会恐慌。目前天花病毒存在于世界上的数个安全实验室中,对于其可能成为生化武器的恐惧并非是毫无理由的。天花病毒疫苗是不安全的,在天花绝迹前,由于注射天花疫苗而患病的人数比一般患病的人数还要多,而且天花疫苗目前也不再广泛生产。因此,在存在如此多对于天花没有免疫力的现代人的情况下,一旦天花病毒被释放出来,在病毒得到控制之前,将会有无数人患病死去。

参考文献:

1.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p65-66

2. (英文)Iyer LM, Balaji S, Koonin EV, Aravind L. Evolutionary genomics of nucleo-cytoplasmic large DNA viruses. Virus Res. 2006-04, 117 (1): 156–84. doi:10.1016/j.virusres.2006.01.009. PMID 16494962.

3.(英文)Liu Y, Nickle DC, Shriner D, et al (2004). "Molecular clock-like evolution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 Virology.

10;329(1):101–8, PMID 15476878

2018年度尔雅微生物与人类健康期末考试标准答案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1 根据基因重排,流感病毒共可产生()种病毒。(1.0分) 1.0分 ?A、 256种 ? ?B、 257 ? ?C、 258种 ? ?D、 259种 ? 我的答案:A 2 病毒的大小大概为()。(1.0分) 1.0分 ?A、 10纳米-200纳米

? ?B、 20纳米-300 纳米 ? ?C、 30纳米-400纳米 ? ?D、 40纳米-500纳米 ? 我的答案:B 3 ()是DNA转移杂交的第二步。(1.0分)1.0分 ?A、 将DNA从胶转移到膜 ? ?B、 在膜上进行杂交、显色 ? ?C、 电泳将DNA片段分开 ? ?D、

得到有关基因位置的信息 ? 我的答案:A 4 截止2008年,中国的艾滋病位居世界第()。(1.0分) 1.0分 ?A、 十四 ? ?B、 十五 ? ?C、 十六 ? ?D、 十七 ? 我的答案:A 5 世界上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总数在2007年达到了()人。(1.0分)1.0分 ?A、

3300万 ? ?B、 2500万 ? ?C、 2000万 ? ?D、 1200万 ? 我的答案:A 6 流感病毒基因组是由()个片段组成的。(1.0分)1.0分 ?A、 5 ? ?B、 6 ? ?C、 7 ?

8 ? 我的答案:D 7 1498年,西班牙商船队将梅毒带入()。(1.0分) 1.0分 ?A、 亚洲 ? ?B、 欧洲 ? ?C、 印度 ? ?D、 美洲 ? 我的答案:C 8 双相生活史的真菌,在人体内主要是以()方式生长。(1.0分)1.0分

丝状 ? ?B、 群落状 ? ?C、 酵母型 ? ?D、 腐生型 ? 我的答案:C 9 如果不进行适当治疗,黑死病的死亡率达到()。(1.0分)1.0分 ?A、 0.6 ? ?B、 0.65 ? ?C、 0.7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课后答案

伤寒与细菌性痢疾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伤寒可能首先出现的症状是引起()出血和穿孔。 A、肠道 B、胃 C、肾 D、肺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是细菌性痢疾的主要传播渠道。 A、唾液 B、食物 C、水源 D、体液 我的答案:B 得分:25.0分 3 【单选题】通过()传播有可能会感染伤寒沙门氏菌。 A、空气 B、水源 C、唾液 D、接触 我的答案:B 得分:25.0分

【判断题】采用抗生素治疗后,伤寒病死率可以降低到1%以下。()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霍乱与破伤风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下列不是关于破伤风杆菌说法的是()。 A、经飞沫传播感染 B、棒槌状 C、广泛分布与环境、土壤 D、厌氧细菌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霍乱从1817年到1923年在世界范围内流行了()次。 A、6次 B、5次 C、4次 D、3次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3 【判断题】分泌外毒素,造成末端神经系统急性中毒的症状是破伤风感染。()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判断题】几乎不引起局部炎症症状,煮沸即可使之失活是破伤风感染。()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梅毒与幽门螺杆菌已完成成绩:75.0分 1 【单选题】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病症,()是十二指肠溃疡。 A、95% B、85% C、90% D、80%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梅毒在不治疗的情况下,死亡率约达()。 A、50% B、30% C、40% D、20% 我的答案:D 3 【判断题】存在于胃的上半部分幽门附近的病菌是幽门螺杆菌。()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论文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专业班级:制药类11班姓名:甘青玉学号:20108094 摘要:微生物与人类关系密切,在人类生活中占有的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与之相接触,它既能引起人类疾病也能造福于人类。目前,微生物大致分类为细菌、真菌(包含酵母菌和微菌)、藻类和俗称为寄生虫的原虫和蠕虫、病毒。在现今科学如此发展的时代,我们要正确对待和使用微生物,让微生物给我们带来最小的伤害和最大的益处。 关键词:疾病、青霉素、健康、菌群 我们今天已经进入了21世纪,虽然我们能够制服引起一般传染病的微生物,但是,艾滋病和新出现的疾病依然严重威胁着人类,还有些一度被控制的传染病又开始死灰复燃。人类每天都和这些恐怖的传染病作斗争,在精神和资源方面深受侵害,人力和物力财力不断投入。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全世界每年死亡的5千2000000人中,有1/3是由传染病造成的。 鼠疫,艾滋病(AIDS),癌症,肺结核、疟疾、霍乱“卷土重来”,伊波拉病毒、疯牛病、SARS、禽流感等都是由一些极少部分的微生物所致,拿鼠疫来说吧,1347年的一场由鼠疫杆菌引起的瘟疫几乎摧毁了整个欧洲,有1/3 的人(约2500万人)死于这场灾难,在此后的80年间,这种疾病一再肆虐,实际上消灭了大约75%的欧洲人口,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这场灾难甚至改变了欧洲文化。我国在解放前也曾多次流行鼠疫,死亡率极高。而且还证实,这些病毒还在变异,这就更加增加了对这些疾病研究的困难。全世界虽然已经花费了无法统计的经费,但有些疾病的危害力不减小,甚至艾滋病的患者和感染者还在每年成倍增长。人类和病原微生物的斗争也许是一场永远看不到尽头的战争。 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资料显示: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据第一位。微生物导致人类疾病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与之不断斗争的历史。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人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新现和再现的微生物感染还是不断发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机制并不清楚。大量的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强大的选择压力,使许多菌株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人类健康受到新的威胁。一些分节段的病毒之间可以通过重组或重配发生变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广东海洋大学2015—2016学年第2学期《微生物与人类》 课 程 论 文 题目: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学院:理学院 班级:信记1142 姓名:梁进 学号:201411921220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摘要: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多数微生物对人体是无害的。实际上,人体的外表面 (如皮肤)和内表面(如肠道)生活着很多正常、有益的菌群。它们占据这些表面并产生天然的抗生素,抑制有害菌的着落与生长;它们也协助吸收或亲自制造一些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和氨基酸。这些菌群的失调(如抗生素滥用)可以导致感染发生或营养缺失。然而另一方面,人类与动植物的疾病也有很多是由微生物引起,这些微生物叫做病原微生物或病原。 关键字:微生物流感病毒青霉素微生物发酵 1 1.1 我们生活中的世界,其实是到处布满微生物的世界,从远古时期起人类就和微生物在地球上共处,人类类在适应了微生物的同时,又不断遭遇微生物所引起的各种疫病,因此人类与微生物之间就展开了战争。 1929 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研究培养葡萄球菌时,偶然发现了青霉素,这是人类历抗菌素类药物的诞生。青霉素能抑制病菌细胞壁的形成,使菌体的新陈代谢失调,达到抑菌和之后又出现了很多抗菌素类药物,如头孢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庆大等。一时间,人们就觉得在人类与微生物的斗争中,人类已经领先了。 1.2 微生物对人类有着众多的影响。微生物千姿百态,有弊也有利,有害之处:它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疾病中大部分是由病毒引起;有些微生物是腐败性的,即引起食品气味和组织结构发生不良变化;还可以够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发霉腐烂等。有益之处:作为分解者,它们可用来生产如奶酪,面包,泡菜,啤酒和葡萄酒;很多菌种的次级代谢产物是对人类疾病非常有用的抗生素。如绿色丝状菌产生的青霉素;一些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发酵,生产乙醇、食品及各种酶制剂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够降解塑料、处理废水废气等,并且可再生资源的潜力极大,称为环保微生物;由于微生物生长周期短,繁殖迅速等特点,被用于遗传育种上,具有重要意义[1]。 2 2.1 微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流感病毒。根据流感病毒感染的对象,可以将病毒分为人类流感病毒、猪流感病毒、马流感病毒以及禽流感病毒等类群,其中人类流感病毒根据其核蛋白的抗原性可以分为三类: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丙型流感病。常言道:“病从口入”,病毒的传染的主要途径,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其次为隐性感染者,主要传播途径是带有流感病毒的飞沫,经呼吸道进入体内。少数也可经共用手帕、毛巾等间接接触而感染等方式。 2.2 病毒传入人群后,传染性强并可迅速蔓延,传播速度和广度与人口密度有关。进入人体的病毒,如果不为咳嗽反射所清除,或不为机体的特异性抗体中和及粘膜分泌物中非特异性抑制物灭活,则可感染少数呼吸道上皮细胞,引起细胞产生空泡、变性并迅速产生子代病毒体扩散至邻近细胞,再重复病毒增殖周期。

微生物论文

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和地位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 摘要:随着生物科技的发展和现在社会的环保要求日益强烈,人类越发重视利用微生物在处理环境污染物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本文对当前人类环境现状和环境保护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做了简要的分析,并从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处理及环境监测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分析了生物处理工艺的特点及优越性,展望了生物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关键词:微生物环境保护应用 近年来,随着工业的高度发展、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劳动中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如生活垃圾、工业生产形成的“三废”(废水、废弃、废渣)、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化肥、农药等,进入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对生态系统的压力,当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受到破坏,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与失衡,从而给人类自身带来严重危害。 当前,如何提高人类对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认识,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加强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的综合治理;协调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都是环境保护进程中面临的非常现实的问题。 通过对生态的研究,我们知道,微生物在地球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中充当分解者的角色,起着“天然环境卫士”的作用。而且微生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资源丰富,是人类最宝贵、最具开发潜力的资源库。在污染物的降解转化、资源的再生利用、无公害产品的生产开发、生态保护等方面微生物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由于环境污染物一般来讲性质相对稳定,难于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其进行无害化处理,而生物过程是以酶促反应为基础,反应过程是常温常压和接近中性的条件下进行的,这与物理、化学法相比,利用微生物处理环境污染物具有投资省,费用少,耗能低,效果好,过程稳定,操作简便的优点,更重要的是可基本达到无害化。因此,最大限度地利用微生物所具有的净化环境的作用,无疑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1 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 人类在生产与生活中常常会释放到水体、大气和土壤各种各样的污染物,造成对环境和人类自身不利的影响,这些物质包括农药、污泥、烃类、合成聚合物、重金属及放射性物质等。总体上可分为无毒和有毒两大类,前者如纤维素、淀粉、后者如苯酚、多氯联苯、氰化物、重金属等。各种污染物对人类的危害有的短时间内直接表现出来,而有的则具有长期性和积累的特点。 微生物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具有遗传多样性和代谢类型多样性,因此释放于环境中的几乎所有的有机物都能被微生物降解与转化。同时,微生物具有个体小、繁殖快、易变异和适应力强的特点。微生物可以通过形成诱导酶、产生新的突变体和产生新的酶系、与其他微生物进行共代谢、获得降解性质粒等多种途径实现对污染物的分解和转化。 1.1化学农药的微生物降解 化学农药包括各种人工合成的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等化学药物,目前生产中使用的农药主要是有机氯、有机磷、有机硫农药。大部分的农药会在土壤中残留,吸附于土壤,并以空气、地表水扩散至更远的范围,从而对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微生物以及人类自身造成影响。农药在土壤中残留的时间除与土壤和气候有关外,更主要的是决定于药物本身的性质

2015 微生物与人类课程论文格式

注意:蓝色字体为考核要求,请在打印时删除。 广东海洋大学2015—2016学年第2学期 《微生物与人类》 课 程 论 文 题目:微生物与科学 学院:信息学院 班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133 姓名:周晨阳 学号:201311621332

微生物与生活 摘要:微生物的分布很广泛,虽然它们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们也常常使工业器材受到腐蚀,使食品及原料腐败和变质,甚至以食物作媒介引起人体中毒、染病、致癌和死亡。本文在此就食品微生物的检验意义及作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生活健康疾病 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却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可谓“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涵盖了有益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健康、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 1 1.1微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资料显示: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据第一位。微生物导致人类疾病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与之不断斗争的历史。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人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新现和再现的微生物感染还是不断发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机制并不清楚。大量的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强大的选择压力,使许多菌株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人类健康受到新的威胁。一些分节段的病毒之间可以通过重组或重配发生变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与前次导致感染的株型发生了变异,这种快速的变异给疫苗的设计和治疗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耐药性结核杆菌的出现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结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围内猖獗起来。 1.2微生物能够致病,能够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发霉腐烂,但微生物也有有益的一面。最早是弗莱明从青霉菌抑制其它细菌的生长中发现了青霉素,这对医药界来讲是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后来大量的抗生素从放线菌等的代谢产物中筛选出来。抗生素的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一些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发酵,生产乙醇、食品及各种酶制剂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够降解塑料、处理废水废气等等,并且可再生资源的潜力极大,称为环保微生物;还有一些能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的微生物,例如:高温、低温、高盐、高碱以及高辐射等普通生命体不能生存的环境,依然存在着一部分微生物等等。看上去,我们发现的微生物已经很多,但实际上由于培养方式等技术手段的限制,人类现今发现的微生物还只占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的很少一部分。 1.3 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也相当奥秘。例如健康人肠道中即有大量细菌存在,称正常菌群,其中包含的细菌种类高达上百种。在肠道环境中这些细菌相互依存,互惠共生。食物、有毒物质甚至药物的分解与吸收,菌群在这些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还不明了。一旦菌群失调,就会引起腹泻。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目录 摘要: ............................................................................................................................. - 1 - 关键词:.......................................................................................................................... - 1 - 引言................................................................................................................................. - 1 - 微生物与食品的关系 ....................................................................................................... - 2 - 1.1微生物在食品中应用的利与弊............................................................................ - 2 - 1.2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与人类健康........................................................................ - 2 - 2、微生物与工业的关系.................................................................................................. - 3 - 2.1微生物对工业发展的意义................................................................................... - 3 - 2.2新兴微生物技术 ................................................................................................. - 3 - 2.3新兴微生物技术的优势与人类健康 .................................................................... - 4 - 3、微生物与农业生态环境 .............................................................................................. - 4 - 3.1 二十一世纪农业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 - 4 - 3.2解决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 - 4 - 3.2.1有效微生物技术 ....................................................................................... - 4 - 3.2.2微生物肥料 .............................................................................................. - 5 - 3.2.3土壤微生物 .............................................................................................. - 5 - 3.2.4微生物循环农业 ....................................................................................... - 5 - 4、微生物与医药卫生的关系 .......................................................................................... - 6 - 4.1微生物病源菌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 6 - 4.2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 - 6 -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课程论文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课程论文 论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姓名:骆泽钰学号:20152240113 院系:物理工程学院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 摘要:微生物是我们对于一些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属于原核类的细菌、蓝藻、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还有属于真核类的真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等。它们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它们与人类关系密切,它们既能造福于人类,也能给人类带来很多麻烦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 关键词:微生物人类健康 参考文献: [1] 卢剑2005 微生物防腐剂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食品科学 [2] 杜瑛2010 微生物肥料在农业中的应用内蒙古农业科技 [3] 陆建中,林敏,邱德文2007 我国农业微生物产业发展战略与对策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4] 唐珊熙1996 微生物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5] 岑沛霖,蔡瑾2000 工业微生物学化学工业出版社 [6] 韦革宏,王卫卫2008 微生物学科学出版社 [7] 邓紫筠2006 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农业与技术 一微生物对人类的危害 人类既然生活在微生物的世界里,那么一些和我们紧密生活

在一起的微生物通常对人体无害,甚至可以幫助我们消化食物和产生人体所需的物质,如维生素等。更重要的是,當有致病性微生物入侵的时候,人体往往还得靠這些共生菌一起将它们驱逐出去。只是当人体的免疫力因先天或后天的种种因素而变差時,有些共生菌就会立刻翻脸,露出狰狞的面目,进一步侵入宿主体內的组织和器官,造成致命的感染。因此,保持身体健康有一部分也意味着维持人体和共生菌之間的微妙平衡,而达到一种互利的关系。我们应该时刻意识到,在我们的周围和机体内都有其他生命体与我们共存。 微生物对人类最明显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传染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我们再熟悉不过流行性流感病毒,根据流感病毒感染的对象,可以将病毒分为人类流感病毒、猪流感病毒、马流感病毒以及禽流感病毒等类群,其中人类流感病毒根据其核蛋白的抗原性可以分为三类: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丙型流感病。常言道:“病从口入”,病毒的传染的主要途径,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其次为隐性感染者,主要传播途径是带有流感病毒的飞沫,经呼吸道进入体内。少数也可经共用手帕、毛巾,餐具等间接接触而感染等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资料显示: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据第一位。在人类的历史中,无时无刻与病毒再做斗争,进而使医学不断进步,不断发达。虽然人们在不断与病毒做斗争,但是由于病毒变异的速度非常快,即使人们治愈了以前的疾病,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期末考试有正确答案

1 细菌性痢疾的传播途径属于什么传染病?1.0分 A、?血液传染病? B、?呼吸道传染病?、C?消化道传染病?、D?体表传染病?C :我的答案C 正确答案: 2 艾滋病是什么时候被确认的?1.0分 A、?1990年?、B?. 1980年初?C、?年1969?、D?1959年?B :我的答案正确答案:B 3 霍乱弧菌进入人体后的感染方式是:()1.0分 A、?进入细胞内,产生毒素,引起细胞排出水和盐分? B、?进入细胞内,产生毒素,分解细胞内蛋白质和核苷 酸?、C?吸附到细胞表面,产生毒素,分解细胞内蛋白质和核苷酸?D、?吸附到细胞表面,产生毒素,引起细胞排出水和盐分 ?. D :D 我的答案正确答案: 4

年期间在世界范围内有多少次霍乱大流行?1817年-1923在1.0分 A、?7?、B?6?、C?5?D、?4?B 我的答案:正确答案:B 5 年流感病毒的流行株的血清型是()19471.0分 A、?H1N1?. 、B?H2N2?、C?H3N2?、D?H5N1?A A 我的答案:正确答案:6 所谓的条件致病指的是:()1.0分 、A?一般不致病,只有在接触到真菌的时候才致病?B、?一般不致病,只有体重超过一定标准时候才致病?C、?一般不致病,只有在环境温度降低时才致病?D、?一般不致病,只有在机体免疫防御机能受损时才致病. ?D :我的答案正确答案:D 7 卫星病毒是什么?1.0分 、A?蛋白质病毒?B、?核酸病毒?、C?糖病毒?D、?寄生于病毒的病毒?D :D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8 SARA非常相似的病毒。在()中发现与人类1.0分

、A?鸟 ?B、?猴子?C、?狗?D、?果子狸?D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 9 下列关于抗体的说法正确的是:()1.0分 A、?抗体是蛋白质多聚体分子? B、?抗体全都是呈现球状,又称为免疫球蛋白? C、?所有动物都能产生抗体 ?、D?. 只有人才会产生抗体?A 我的答案:正确答案:A 10 快速检测的基础是()。1.0分 A、?PCR? B、?生物芯片?、C?核酸杂交?D、?核酸序列分析?A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11 已经实施的艾滋病的防治措施不包括 1.0分 、A?. 药物治疗?B、?注射疫苗?C、?提供一次性注射器?、D?宣传?B :我的答案B 正确答案:12

微生物发展与人类进步

微生物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 姓名:杨涛学号:20102881 (生物工程2班生命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学哈尔滨150080) 摘要:微生物学的创立和和发展对于人类的进步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现代社会之中我们与微生物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微生物的发展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社会活动都越来越重要,人类社会的进步将会随着微生物的发展而更加迅速。 关键词:微生物医药食品能源废物处理物质循环食物链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organism and Mankind Social Progress (The 2th class of Biotechnology ,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Yang Tao Abstract: the establishment of microbiology and the progress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or a indelible contribution, in the modern society with the relationship among our microbial clos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icrobial life of mankind production, social activities ar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e progress of human society will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organism and more quickly. Keywords: microbial medicine and food energy waste material cycle food chain 微生物对人类、自然、生态、环境的正面影响从微生物是食物链中的主要环节、污水处理中的中心角色、生态农业中的重要措施以及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关键作用等多方面,都可看到微生物在生态和环境保护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且都是必须,如果自然界没有微生物的存在,植物就不能进行代谢,人类及动物也难以生存。 1.食物链与物质循环①微生物在食物链和物质循环中,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态系统中, 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自然界的基本功能单元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及其所处的非生物无机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表现为生物生产、能量流、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微生物作为自然界丰富生物资源的一种,其在自然界物质循环和转化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是整个生物圈维持生态平衡不可缺少的部分。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所需的各种营养无,在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传递,处于不断循环之中形成物质流。 2.废弃物处理微生物具有多种降解功能②,正是利用微生物的这一性质,我们可以用微生 物造福人类,处理废弃物和污水,保护环境。微生物由于其代谢产物类型的多样性几乎能讲解或转化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天然物质,特别是有机化合物。现在国内外已经普遍采用微生物法降解石油、农药、合成洗涤剂、多氯联苯、偶氮化合物、重金属等,几乎包括人类所面临的所有污染物。新型微生物燃料电池不仅可以净化水质,还可以发电,它的出现有望把污水处理变成一个有利可图的产业从而使得处理废弃物可持续进行。从此,我们可以同时解决公害和能源问题,使我们看到了曙光。 3.微生物对医药③方面的正面影响 某些微生物可引起许多疾病,但是微生物也对人类医药研究有巨大贡献就在于各种抗生素的发现与广泛的临床应用。随着医药科学的飞速发展,对微生物刺激代谢产物的不断

病毒与疾病-微生物论文

病毒与疾病 摘要:病毒是颗粒很小、以纳米为测量单位、结构简单、寄生性严格,以复制进行繁殖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是代谢上无活性,有感染性,而不一定有致病性的因子,他们小于细胞,但大于大多数大分子,他们无例外地在生活细胞内繁殖。 关键词:科学;生物学;病毒 一、HIV病毒 艾滋病毒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病毒,全球因感染艾滋病毒而死亡的人数还在不断的增长。它在感染后会整合入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而目前的抗病毒治疗并不能将病毒根除[1]。在2004年底,全球有约四千万被感染并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共同生存的人,流行状况最为严重的仍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其次是南亚与东南亚,但该年涨幅最快的地区是东亚、东欧及中亚。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公报,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会议决定,将艾滋病病毒改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淋巴细胞系统,一旦侵入机体细胞,病毒将会和细胞整合在一起,此病毒基因变化多种多样,他们广泛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唾液、尿液、乳汁、脑脊液、有神经症状的脑组织液,其中以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中浓度最高,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感染者潜伏期长,死亡率高。对艾滋病病毒消毒可采用对乙肝病毒的消毒方式,同样可以使其灭活。 HIV感染者同时也是传染源,他们的血液、精液、唾液、尿液、阴道分泌液、眼泪、乳汁等都可以分离得HIV病毒。对于HIV的传播很大程度上受过人们的误解,以为接触就会感染上这种可怕的疾病,那么HIV到底是怎么传播的呢?性传播:通过同性恋之间及异性间的性接触能感染。目前已经在对异性间的行传播有了足够多的重视。而早些年间,艾滋病被称为“男同性恋者的免疫缺陷病”,第一例艾滋病患者就是是同性恋者。因为同性恋所采取的特殊方式要比一般方式更容易对皮肤粘膜造成损伤,人体的肠粘膜是柱状上皮相对于阴道的鳞状上皮更易损伤,因此最早的艾滋病人几乎均为同性恋者。关于安全套的使用对于艾滋病防治的作用,近些年来提出了很多不同的看法。以往认为安全套的保护率接近100%,现在看来橡胶材质的安全套,分子网间隙是大于HIV病毒的直径,所以是不能完全防止艾滋病的传播。所以完全依靠安全套是不大可靠的了,更应注意是洁身自好。血液传播:通过输血、血液制品或没有消毒好的注射器传播,静脉嗜毒者共用不经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造成严重感

微生物与人类——小论文

微生物与人类 微生物是一类肉眼看不清或者看不见的微小生物。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类对它们的了解少之又少,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微生物无处不在,它们和人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作用。 在微生物学创建之前,人类曾长期处在“身在菌中不知菌”或“微盲”的无知状态。这从人类历史上曾遭遇过多次严重瘟疫而大批死亡的惨痛事实就可充分说明,例如鼠疫、天花、肺结核、流感、痢疾和梅毒的大流行。直到今天,多种新发传染病还在疯狂的残害人类,例如艾滋病、萨斯、禽流感、疯牛病等。在人类历史上因传染病的大流行而造成的死亡人数要大大超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作为生物圈中最高物种的人类,也可以因为微生物的肆虐而变得虚弱不堪。所以,微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资料显示: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据第一位。微生物导致人类疾病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与之不断斗争的历史。 很多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藻类都可以引起疾病。从流感、某些癌症到艾滋病都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微生物引起疾病的致病过程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微生物在我们的体表或体内生长,引起感染而致病;另一种是在我们的体外生长,产生有毒物质,从而引起疾病。如一些微生物可产生毒素,经由消化道进入人体,引起食物中毒,如肉毒杆菌素、黄曲霉素、毒蘑菇等。与产毒素微生物相反,感染性病原或寄生微生物,可以在我们的体表面或组织上生长(有些是专性寄生的)。这些微生物通常从呼吸道或消化道,进入人体,有时也可以由伤口或动物如蚊虫叮咬等而感染;一旦进入体内,这些病原微生物便掠夺宿主的营养、生长繁殖或利用宿主的合成体系合成病原体自身,可引起宿主动物的死亡或产生免疫应答从而防止了病原微生物的进一步生长和繁殖。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人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新现和再现的微生物感染还是不断发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机制并不清楚。大量的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强大的选择压力,使许多菌株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人类健康受到新的威胁。一些分节段的病毒之间可以通过重组或重配发生变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与前次导致感染的株型发生了变异,这种快速的变异给疫苗的设计和治疗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耐药性结核杆菌的出现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结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围内猖獗起来。 另一方面,微生物千姿百态,有些是腐败性的,即引起食品气味和组织结构发生不良变化。能够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发霉腐烂,甚至以食物作媒介引起人体中毒、染病、致癌和死亡。工业产品中的微生物也会污染各种工业器材,如金属、仪表、电讯器材、绝缘材料和纺织品等,它们或含有一些可被微生物利用的成分,或因种种原因沾染了或多或少的有机物质,因此,都会受到微生物的侵蚀,使之老化变质。铝及其合金制品受到微生物的侵蚀。例如,曾发生过飞机的油槽因受到牙枝霉、铜绿色假单胞菌和弧菌等的腐蚀而漏油。飞机机翼的内铝壁也受到上述微生物的侵蚀。钢铁及其制品因长期与水或土壤接触,受到铁细菌、

论述微生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微生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我们生活中的世界,其实是到处布满微生物的世界,从远古时期起人类就和微生物在地球上共处,人类在适应了微生物的同时,又不断遭遇微生物所引起的各种疫病,因此人类与微生物之间就展开了战争。 1929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研究培养葡萄球菌时,偶然发现了青霉素,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抗菌素类药物的诞生。青霉素能抑制病菌细胞壁的形成,使菌体的新陈代谢失调,达到抑菌和杀菌的效用。之后又出现了很多抗菌素类药物,如头孢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等。一时间,人们就觉得在人类与微生物的斗争中,人类已经领先了,因为如结核菌、细菌性肺炎、败血症、梅毒、淋病和其他细菌性传染病慢慢被征服了。 但是,正是由于这些抗菌素类药物有抑菌和杀菌的效用,人们大多数认为,不管患了什么病,总是认为多吃点抗菌素药物好,这就导致了以下问题:在多数情况下,抗菌素的作用只是抑制或削弱病原菌的活动,人最终还得靠机体本身来彻底战胜病原菌。长期使用某种抗菌素,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相反,还会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变异品种,从而使抗菌素失去它特有的效用。 但这些祸只是由一极少部分的微生物所致,只有这一少数微生物也是人类的敌人。但并不是说一切的微生物对人类都有危害的,如果是这样,人类或许早就灭亡了,因为上面已经讲了,人类是生活在微生物的世界。那现在就谈谈微生物对人类有好处的一面。 微生物无处不在,我们无时不生活在“微生物的海洋”中。细菌数亿/g土壤,土壤中的细菌总重量估计为:10034 × 10 12 吨;每张纸币带细菌:900万个人体体表

及体内存在大量的微生物:皮肤表面:平均10万个细菌/平方厘米口腔:细菌种类超过500种肠道:微生物总量达100万亿粪便干重的1/3是细菌,每克粪便的细菌总数为: 1000 亿个;每个喷嚏的飞沫含4500-150000个细菌。

环境微生物学论文

根据微生物的特点,谈谈为什么说微生物既是人类的敌人,更是人类的朋友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微生物息息相关的,要对微生物有全面的了解才能让微生物为人类所用。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的,可以说微生物既是人类的敌人,更是人类的朋友。 微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资料显示: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据第一位。微生物导致人类疾病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与之不断斗争的历史。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人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新现和再现的微生物感染还是不断发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机制并不清楚。大量的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强大的选择压力,使许多菌株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人类健康受到新的威胁。一些分节段的病毒之间可以通过重组或重配发生变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与前次导致感染的株型发生了变异,这种快速的变异给疫苗的设计和治疗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耐药性结核杆菌的出现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结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围内猖獗起来。 微生物能够致病,能够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发霉腐烂,但微生物也有有益的一面。最早是弗莱明从青霉菌抑制其它细菌的生长中发现了青霉素,这对医药界来讲是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后来大量的抗生素从放线菌等的代谢产物中筛选出来。抗生素的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一些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发酵,生产乙醇、食品及各种酶制剂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够降解塑料、处理废水废气等等,并且可再生资源的潜力极大,称为环保微生物;还有一些能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的微生物,例如:高温、低温、高盐、高碱以及高辐射等普通生命体不能生存的环境,依然存在着一部分微生物等等。看上去,我们发现的微生物已经很多,但实际上由于培养方式等技术手段的限制,人类现今发现的微生物还只占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的很少一部分。 另外微生物还为人类带来巨大危害,如疫病的传播。并且微生物的遗传稳定性差,容易发生变异,引起疫病传播的新微生物种类总不断出现。 最近出现的超级病菌就是由于变异产生的一种耐药性细菌,这种超级病菌能在人身上造成浓疮和毒疱,甚至逐渐让人的肌肉坏死。更可怕的是,抗生素药物对它不起作用,病人会因为感染而引起可怕的炎症,高烧、痉挛、昏迷直到最后死亡。这种病菌的可怕之处并不在于它对人的杀伤力,而是它对普通杀菌药物——抗生素的抵抗能力,对这种病菌,人们几乎无药可用。2010年,英国媒体爆出:南亚发现新型超级病菌NDM-1,抗药性极强可全球蔓延。 MRSA是一种耐药性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s)的缩写。1961年,MRSA在英国被首次发现,它的致病机理与普通金黄葡萄球菌没什么两样,但危险的是,它对多数抗生素不起反应,感染体弱的人后会造成致命炎症。在医院里,“肮脏的白大褂”臭名昭著。现在金黄葡萄球菌是医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人们从外面带来各种各样的球菌,这些病菌附着在医生和护士们的白大褂上,跟着四处巡视,有时掉在手术器械上,有时直接掉在病人身上。在医院内感染MRSA的几率是在院外感染的170万倍。最令医生们头痛的是,由于MRSA对大多数的抗生素具抵抗力,患者治愈所需的时间会无限拉长,最终转为肺炎而死。很幸运,至今这种多重耐药性的超级病菌仍然只在医院里传播。 钟南山教授提到,“超级细菌”是革兰氏阴性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杆菌或不动杆

微生物与人类_论文

内蒙古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健康论文 人与微生物关系 学院:建工学院 班级:09级工程力学2班 学号:0963125210 姓名:冯玉玺

微生物是指一切肉眼看不到或看不清楚,因而需要借助显微镜观察的微小生物。微生物包括原核微生物(如细菌)、真核微生物(如真菌、藻类和原虫)和无细胞生物(如病毒)三类。 微生物与人们的关系非常密切,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接触微生物。我们呼吸的空气,我们接触的物体上,我们的皮肤上、消化道内等等,都存在着很多微生物。它们有些是有害的,但也有些是有益的,还有一些是无害无益的。微生物的数量多得惊人,可以说,我们生活在微生物的海洋中。下面是一些数据: 农田中,每克土壤中的数量:细菌9.8×10^7个;放线菌2.0×10^6个;真菌1.2×10^5个;藻菌2.5×10^4个;原生动物3.0×10^4个。人体体表及体内存在大量的微生物: 皮肤表面——平均10万个细菌/平方厘米; 口腔——细菌种类超过500种; 肠道——微生物总量达100万亿; 每克粪便的细菌总数为——1000亿个; 万米深海、85公里高空、地层下128米和427米沉积岩中都发现有微生物存在。有一种嗜极菌,它能够暴露于数千倍强度的辐射下仍能存活,而人类一个剂量强度就会死亡。 所以,不管是你身边还是体内,都遍布着微生物。于是,有些同学便这么想了:既然我周围的环境我无法左右,那我就“洁身自好”,然后尽量不去接触外界的不就可以了。勤洗手固然重要,但是洗手也要注意细节:

我们知道,病原微生物从感染源排出,大多数要依赖外界环境某些媒介的携带和传递,才有可能侵入人体的某一部位而“定居”下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双手与各种物品接触的机会最多,故手被视为病原微生物最直接的传播媒介。如在一个家庭或宿舍中,一个患感冒的人,可以通过他的鼻和手把感冒病原传播给他碰过的物体,而这些感冒病原可以在这些物体上存活,如果别人不小心又碰到这些物体,再用手擦鼻子或揉眼睛,这样他也可能被感染。一项研究显示:人在1小时内至少会有3次用手去碰自己的鼻子、眼睛、嘴等部位。一些常见的疾病如面部皮肤感染、感冒、肠道细菌感染等,都有可能通过手—口途径进行传播。因此,饭前使后、接触传染病人或抚摸过宠物后,洗手是必须的一道“工序”。 微生物学家们发现,在人类的皮肤上生活着182种微生物,在这些微生物中,有一些是人类皮肤的永久居民,另一些则只是偶尔光顾。据统计,人体皮肤平均每平方厘米约有一万个微生物,尤其以皮肤褶皱处及指尖上为多。手部皮肤上的细菌,除寄生于皮肤表面外,还存在于皮肤的汗腺、毛囊、皮脂腺内,根据细菌寄生深度不同,通常皮肤上的细菌分为两类:一类为暂居菌,另一类为常驻。 暂居菌位于皮肤表面,是皮肤与其他物品接触时滞留在皮肤上的,这类细菌的数量和种类变化不定,与每个人接触物品的次数、污染的程度和对手的清洁习惯密切相关。在暂居菌中有一部分是致病菌,主要是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等,这些细菌在皮肤上的存活时间一般不足24小时,用肥皂洗手时可将其清除。

论微生物的发展与人类的社会进步①

论微生物的发展与人类的社会进步 周博 (生物技术4班生命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学哈尔滨150080) 摘要:微生物自发现以来一直与人类关系密切,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微生物打着交道。它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于人类也能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只有最大限度的了解微生物与环境生态平衡对人类的益处,才能趋利避害,使微生物能够发挥更大的效用。 关键词:微生物发展双刃剑医药卫生环境污染发展前景 Concerning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and microbial social progress ZhouBo (The4th class of Biotechnology,College of Life Science,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 150080) Abstract:microbes have been found since human relationships and close,in the human life of the production ha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we ever-present and microbes dealt with.It is like a double-edged sword,and can not only to benefit human can also bring mankind devastating disaster.Only the maximum understand microorganism and environmental ecological balance to the human benefits,to avoid disadvantages,make microbes can play a greater utility. Keywords:microbial medicine health double-edged swor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pollution development prospects 1.微生物简介 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中体积微小(小于1nm).结构简单.种类繁多的微小生物的统称,泛指肉眼看不到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分为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和非细胞结构型微生物【1】 2.微生物的发现与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微生物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即经验微生物学时期(16世纪以前).实验微生物学时期(17-19世纪)和现代微生物学时期(20世纪以后)。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一直与微生物有着密切的联系,早在公元前三世纪时人们就感受到它们的存在并不知不觉的利用它们,我国悠久的酒文化的传承就是微生物的功劳。随着列文.虎克第一台显微镜的面世,科学家的观察为微生物的存在提供了有力依据。19世纪是近代微生物发展非常迅速的时期,法国科学家巴斯德首次指出细菌与人类生活.生命的关系,奠定了微生物学的理论基础,被称为现代微生物学之父。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生物化学.化学分析技术的发展,电子显微镜的问世,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