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价值”研究述评—李战奎
论普世价值

论“普世价值”普世价值的概念,顾名思义,普世价值指的是能够被全体人类所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
普世价值在英文中意指“普通价值”或“普适价值”(普遍适用的价值)等。
西方的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领域的少数学者把某种普通认同的现象或观念概括为“普世价值”。
随后西方陆续有一些神学家,伦理学家,政治思想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一些中国学者都或定义或研讨过“普遍伦理”。
再后来伦理学上的“普世”被引入到哲学,政治学,法学领域并通过媒体波及各个社会领域。
“普世价值”通过互联网最终在中国演化成一种社会思潮。
虽然国人对“普世价值”的解释看法各不相同,但一种观点认为价值的普世性有三个表现:普通适用性,普遍永恒性,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命题来表述。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只有“相对的普世价值”。
然而这两种观点都反映出对于“普世价值”的概念缺乏严谨性与科学性。
要探讨是否有“普世价值”需先做一些学理上的分析。
价值认识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有阶级性。
第一,价值是具体的,因主体的不同、需求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音乐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但音乐这种美的价值,只有那些懂得欣赏的人才能品味出来。
还有人的生命源泉水,也会因人类需求不同而呈现不同的价值。
第二,价值具有历史性,因时间的改变、时代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人类需求要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变为现实,而人类实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
所以以满足人的需求为目的价值认识活动,也必然是一个随着实践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类需要的满足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现代人已不满足于洞穴或封建时代农民的茅舍。
在社会领域,价值认识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从根本上讲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
人们的价值观念总会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不断改变。
例如在不同的社会里,人们所追求的公平的内涵是不一样的,抽象的、适用于一切社会的公平标准是不存在的。
恩格斯在批评蒲鲁东小资产阶级的“永恒的公平”时,他说:公平“始终只是现存经济关系的或者反映其保守方面,或者反映其革命方面的观念化的神圣化的表现”。
“共同价值”与“普世价值”的本质性差异解析

收稿日期:2017-04-27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道家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研究”(15XZX017)作者简介:包志国(1982—),男,四川遂宁人,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四川文理学院政法学院讲师;刘占祥(1968—),男,山东莱州人,博士,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共同价值”与“普世价值”的本质性差异解析[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1004-6917.2017.09.030包志国1,2,刘占祥1(1.西南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611756;2.四川文理学院 政法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摘要:“共同价值”与“普世价值”无论是形成的时代背景、出发点,还是主体性、话语权等方面均存在本质性的差异。
“共同价值”的出发点是针对当前的国际问题,着眼于世界的和平、繁荣、和谐与稳定;“普世价值”的出发点是竭力维护西方社会的价值观与道德伦理。
“共同价值”承认主体性,承认和签署联合国宪章的所有主权国家;“普世价值”宣扬超阶级的无主体性,宣扬普遍性。
“共同价值”的目的源于人类的共同需求;“普世价值”的目的是在全世界推行资本主义的经济社会模式。
“共同价值”意在构建中国的话语权;“普世价值”话语权是西方价值观的推手。
关键词:“共同价值”;“普世价值”;本质性差异;价值观外交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917(2017)09-0158-05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在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中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1]。
这一崇高目标为求同存异、凝聚世界共识、走出人类面临的困境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然而,一些人肆意曲解“共同价值”,以它内含“民主、自由”等与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相同的词汇为由,认为两者是价值等同的概念,更有甚者认为中国共产党承认了西方国家“普世价值”。
普世价值辨析

存在危机 。就算是 人类 共 同面对 的环境危机 ,强弱 国家之 间在 解决危机 中扮演 的利益 角色也是不 同的。当然也不足 以把世界 人变成类 主体 ,其 中还是存在利益冲突的 。 西方 的 “ 自由、平 等 、博爱 、人权 ”等思想是启 蒙运动 的 产物 。价值 是历史性 的 ,是在实践 中生产 的 ,是 以主体 为衡量 尺度 的。人 的本质在其 现实性上是 一切社会 关系的总 和 。国家 之 间的历 史基 础 不一样 ,国情 不 一样 ,人 性也 会 有差 异 。 因 此 ,那些 以抽象的共相为基础的所谓 的 “ 一般 民主 ”、 “ 纯粹 自由”和 “ 普世人权 ”是不存在 的 。这 与中国 “ 王道之 三纲 可 求于天 ,天不变道亦不变”有异 曲同工之妙 。 综上 ,如果 我们 用 主客 体 的关 系去 界 定价 值 的形 态 ,那 和利益 为尺度的 。把它们 放在关 系价值论 中去探讨 ,就是 主体 么 ,其必然 是具体 的 、历史 的 ;而不能是脱 离具体 的主体去谈 客体化 和客体主体化双 向运动形成 的结果 。因此 ,对价值概 念 论的抽象 价值。 因此 ,那 种超越 时空属性 而存在的普遍 价值是 的探讨 ,我 们需要放在辩 证唯物主义 和历史唯物 主义的理论 构 不存 在的 。 ’ 架 中。如果 单纯从人们 的主体性甚至仅从 其主观 意志出发去讲 3 价 值 共 识 需 要 、讲功 利和讲价值 ,以及所谓 “ 价值 实现 ” ,那么很容 易 然而 ,我们 承认价值 的主体性 和多元化 ,否认普世 价值 的 滑 向主观唯心主义。 存在 ,并 不 等于 走 向相对 主 义 。我们 承认 人类 在 文 明 的进程 马克思指出 : “ 价值是无差别 的一般人类劳动 的凝结 ”。2 中,随着 世界交往 的密切 ,可 以就特定 问题 在某种程度 达成价 因此 ,主体 的劳动实践才是价值之 源 ,我们在具体实践 活动 值共识 。价值共识就是对 于各名族 文化 中积 极合理部分 的一种 中确证价值 的客观属性 。他 同样提 “ 人 的尺 度”的构想 ,构 认 同。普世 价值是强调 同一性 ,是抹杀各名 族之间 的差 异性 , 成 了人认 识价值尺度 的主体性思路 ,即主体按 照 自身需求 去改 而价值共 识是在尊重 各 民族 的差 异 的基础 上达成 的一 种共识 。 造客体 。在这里 主体 是价值 的尺度 ,是在客体 的基础之上形 成 价值共识 不 同于普世 价值 ,普世 价值是绝对 的 ,我们不 能在相 的价值 。我们不可割裂二者的关系 。 对 的层 面上去谈论普 世价值 。而价值共识则 是一个相对 性的概 马克思 关于 “ 人 的尺度” 的构想 ,构成 了人认 识价值 尺度 念 ,它是 承认人类在 一定程度 、在一定范 围内可 以对某 种价值 的主体 性思路 。 “ 人 的尺度 ”在关 系价值论 中是客体 主体 化的 达成共识 ,它是在 承认各 民族 差异 的基 础上形成 的。这时 ,有 过程 ,即主体按 照 自身需求去改 造客体 。在这 里主体是价值 的 人会说 ,既然 ,价值 共识是 时代 性 的,那 么到 “ 天下 大 同”的 共产 主 义社 会 ,价值 共识 就 消失 了 ,普 世价值 就 实 现 了。 为 尺度 ,但是是在 客体 的基础之上形 成的价值 。我们不可 割裂二 者 的关系 。 此 ,恩格 斯在 《 哥达 纲领批判 》 谈 共产 主义时 ,指 出 : “ 在国 综 上 ,价值是一 种主体性 的存 在方式 ,主体性决定 着价值 和 国 、省和省甚 至地方和地方 之间总会 有生活条件 方面 的某 种 I 腿 ) ,因此 ,共 的根本 属性 ,但 是以客体 的尺度 为基础 的 ,不 过在人类 实践 中 不平等 ,这种不平 等……永 远不可能完全消除”3 形成 的主客体关 系中超越 了客体 自身 的本 然存 在 ,成为 服务于 产 主义社 会也不 可能达到普世 价值 ,价值 共识和普世 价值之 间 主体客观需要 的价值属性 ,使价值表现为主体性概念 。 绝不是 过渡 的关 系 ,而是完全 不同 的概念 。价值共识 也并不是 2 普世价值 蹴 而就的 ,它 同样具有历史 性 、具体 性和相对性 。马克思 对 “ 人 们是 自己的观念 、思想 等等 的生产 者 ……他 们 以上我们对价值 做 了简单论 述 ,那么对 普世价值 我们应该 此 曾指出 , 作何 理解 呢?普 世价值指共 同在世 的人都 应该认 同的一 种价值 受着 自己的生产力 的一定发展 以及与这 种发展相适 应的交往 的 从 中可 以看 出,价值共识始终 与社会生产过 程相联 观 。它 以人 的抽 象的类本质 为基 础 、以抽 象 共相 的唯心主义 制约 。” 为方法 。其 中 ,我们可 以看 m普世价值 的三个前提 即 ,抽象 的 系 ,它是在社会 生产过程 中产生并取 决于这一基础 条件 ,有 什 人 性 论 ;从抽 象人 性论 出发 的西方 “ 自由 、平 等 、博 爱 、 自 么样的生产方式 就有什 么样 的价值 观形 态 。因此要 理解现代 社 会 的价值共识 问题必须立 足于现代社会 生产过程 ,它是 明显 带 由”的扩张 ;全球共 同的利益需求 。 首先 ,普世 价值必须存在 一个 “ 类 ”主体 ,虽 然现在社会 有 时代性特征 的一种价值 观念 。
冲击与回应_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向度分析_兼评_普世价值_错误思潮的缘起及本质

众所周之,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主要内容和理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伴随着我国的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和对外开放,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诸如社会阶层和利益格局的分化、区域经济和城乡经济发展失衡、信息网络对现实生活的介入、西方文化的入侵和各种错误思潮的渗透等问题。
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不同阶层和利益集团愈来愈鲜明而强烈地表达着自己的利益和诉求。
这样一种局面势必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造成影响和考验,因此,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一系列需要加以研究、思考和解决的新课题。
近年来,在思想舆论界引发的有关“普世价值”问题的争论逐次升级,成为当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面临“普世价值”思潮的诸多冲击与挑战,如何推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是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普世价值”错误思潮的缘起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渐凸显,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交往明显增多,不同人们共同体,诸如国家、民族、信仰之间的各种冲突和矛盾日益加深;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及由此所导致的冷战时代的终结,国与国之间的主要矛盾也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峙转向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和信仰之间的冲突和对立,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前景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此外,世界各国也都同样面临着诸如金融危机、恐怖主义、毒品泛滥、环境恶化、疾病威胁等所谓“人类困境”问题。
正是在这样一种宏观背景之下,进入20世纪90年代,西方学界对于“普世价值”问题的研究开始初见端倪,其研究视野主要集中于对这样一个问题的解读:“冲突的各方有没有在某个方面达成一致的可能?如果说经济全球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政治、民族、宗教、文化之间是否有某种共通的东西,从而以此为基础使冲突的各方达到某种程度上的一致?”[1]78对此,国际社会有两种观点颇具代表性,一是刚去世不久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在其代表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提出的文明冲突论;二是德国图宾根大学教授孔汉思所提出的通过广泛而富有成效的对话来建立国际普遍伦理的建议。
浅析“普世价值”对研究生的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

新西部 NEW WEST 2020年01月下旬刊M 126教育探索丨J 本文为2018西安科技大学研究生教改项目《创新能力视角下的思政专业研究生沟通传播能力研究》(编号:2110219017)浅析“普世价值”对研究生的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何 娇 张少元(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西安 710054)【摘 要】 文章从“普世价值”所具有的文化渗透性以及政治侵略性等特征出发,通过调查数据研究发现,“普世价值”容易歪曲部分研究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以及萌生个体主义倾向。
为应对“普世价值”的负面影响,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主流思潮;以高校思政课教育为主导,提升研究生的政治认同感;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关键词】 “普世价值”;研究生;价值观;影响;对策研究生是一部分最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有意识地思考着各种社会思潮,以及其对自身和社会的价值。
恰恰如此,新时代的研究生对多元的社会思潮实际上仅有着朦胧的概念,无法辨别其本质内涵。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普世价值”,其极力宣扬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和西方文化,想让“普世价值”成为全球性的价值理念,便不同程度的抹黑社会主义制度、当代中国的价值理念和政治制度。
正是这具有强烈意识形态和政治特征的“普世价值”,对网络舆论环境中一些热点事件发挥着价值引导作用。
鉴于此,本文着重分析了“普世价值”的特征,对研究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应当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普世价值”内涵及特征1、“普世价值”的内涵及其发展“普世价值”中“普世”可以从两个维度阐释。
从空间维度上看,“普世”指无论是个人或是共同体都必须遵循的价值理念;从时间维度上看,“普世”指至始至终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之中,不会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变化。
许多学者对“普世价值”的概念做了不同的解释。
德国学者孔汉思曾经在《全球责任》中表明要通过建构“普世伦理”的理念来解决多元冲突等系列问题。
在1997年,国际上发生巨大的变动,随着苏联的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也进入低潮期。
蔑视普世价值与苏联帝国的灭亡

蔑视普世价值与苏联帝国的灭亡作者:蒋华志来源:《当代旅游》2012年第04期摘要:苏联帝国的灭亡是二十世纪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本文认为:蔑视普世价值是其灭亡的根源。
不尊重普世价值的国家和民族是很危险的。
关键词:苏联解体;普世价值;斯大林苏联帝国曾经盛极一时。
但是,帝国的辉煌只持续了74个年头。
今年刚好是苏联解体二十年周年。
二十年来,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林林总总,众说纷纭。
其实,简而言之,苏联解体的最大根源在于斯大林体制。
而斯大林体制的最大特点就是高度的集权和专断,就是蔑视普世价值,就是灭绝人性、就是反人类。
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关于普世价值的争论可谓十分热烈。
有人认为有普世价值,有人认为没有普世价值。
坚持有普世价值的人,自然要求实行普世价值。
坚持没有普世价值的人,自然对普世价值恨之入骨。
其实,只要稍有良知的人就不难发现:普世价值的存在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普世价值一点也不神秘。
普世价值就是全人类必须遵循的思想和行为规范。
它包括:自由、民主、人权、法治、市场经济、和平、仁爱等等理念和实践。
本文准备从两个方面的事例。
让人们看一看斯大林体制是怎样蔑视普世价值的。
一、蔑视法治,无法无天,整个苏联绝对是—个人间地狱。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受到欺骗。
在绝大多数中国人心目中,斯大林的形象曾经高大无比。
斯大林是“杰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战士”,“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但是也是一个犯了几个严重错误而不自觉其为错误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
”但是,在今天,当尘埃落定的时候,人们发现:斯大林恰恰是历史的罪人。
他统治时期的苏联,是俄国历史上和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篇章之一。
斯大林统治的三十年,基本上是在杀人放火中度过的。
在斯大林的心中,只有仇,没有爱。
一切人都是敌人,一切人都居心叵测。
斯大林最崇尚暴力,暴力占据了他的整个身心。
他通过不断地使用暴力,消灭了一个又一个的无辜者。
他消灭了自己的对手,列宁的同事,自己的朋友、亲人,更杀害和监禁了数不清的无辜的普通的苏联人。
如何看待“普世价值”

摘要:侯惠勤在《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7期撰文指出,如何看待“普世价值”?从马 克思主义的观点看.以下三点是基本点:一是马克思主义并不笼统地否定“普世价值”的存 在,但指明它的基础在于人类共同利益,如果缺乏共同利益的支撑,“普世价值”只能作为一 种美好的愿望或幻想而存在(例如关于“世界大同”及各种乌托邦的追求),不具有真正的意 义。二是由于阶级社会的利益分化(从世界范围看,我们现在仍然没有超越这一历史阶段), 人类性话语和普遍利益的现实表达只能通过处在上升时期新阶级的阶级意识。
பைடு நூலகம்
普世价值分析

侯惠勤:“普世价值”的理论误区和实践危害“普世价值”的理论误区和实践危害侯惠勤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报把资本主义文明看做是不可超越的终极存在,是“普世价值”热播者的意识形态前提;把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文明的轨道,是他们热衷传播“普世价值”的根本目的。
因此,我们尽管可以有各种理由来论证“普世价值”的非意识形态性,以及这一讨论如何适应了当代人类发展的愿景,但事情并不以人们的良好愿望为转移。
任何事物都具有多重性,但决定其性质的是其主导方面,通过“普世价值”干预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以期终结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权力结构,是这一讨论的核心,因而其在本质上是当代西方话语霸权及其价值渗透方式的表达。
这也促使我们去思考,马克思主义即便谈论人类的共同价值,能不能从“普世价值”去提出和回答问题?一般地说,混淆不同性质事物和问题的界限,利用“此亦一是非”而论证“彼亦一是非”,是任何不敢追求、而只想利用真理的思潮惯用的手法。
特殊地说,在改革发展的大政方针已定的当代中国,要改变党的既定路线的意图如果不加掩饰,那是注定要破产的,而把这种意图同那些有一定道理、又看似相关的命题对接,无疑是一种策略选择。
因此,剖析“普世价值”论首先要将其加以混淆的理论进行澄清。
“普世价值”论混淆了认识论价值与价值论价值时下对于“普世价值”存在的论证,最多的莫过于从个性和共性的关系上着手。
既然事物都以个性和共性两种方式存在,那么“普世价值”就是表现了事物共性的存在,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呢?况且马克思不是也使用过“劳动一般”、“价值一般”、“商品一般”甚至是“土地一般”这类话语吗?的确,不能否定共性的存在,但是要弄清共性的存在是从什么意义上确定的。
无论马克思还是列宁,谈共性、个性关系都是从认识论意义上去把握的,因此,它们的关系只能如列宁在《谈谈辩证法》中所说,“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
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
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8月 第23卷第3期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Aug.2005
V01.23 No.3
“普世 日 |J 价值"研究述评 李战奎 (陕西理512学院社科部,陕西汉中723000)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针对现代社会和现代人面临的道德危机,普世价值、普遍伦理成为 人们重新思考的一个时代性热点问题。本文从对普世价值的不同理解、对普世价值是否存在的证明、对 普世价值存在形式的看法、对普世价值研究的新动态等四个角度对当前关于普世价值的研究进行了述 评,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普世价值;普遍价值;普世伦理;全球伦理 [中图分类号]B8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36(2005)03—0001—06
人们经常在同一含义上使用普世价值、普遍价值、普世伦理、全球伦理等概念。20世纪90年代,国 际上一个“走向普遍伦理”和促成“世界伦理宣言”的运动方兴未艾,其成果《世界宗教议会走向全球伦理 宣言》,界定了普遍伦理或全球伦理的内涵:“我们所说的全球伦理,并不是指一种全球的意识形态,也不 是指超越一切现存宗教的一种单一的统一的宗教,更不是指用一种宗教来支配所有别的宗教。我们所 说的全球伦理,指的是对一些有约束性的价值观、一些不可取消的标准和人格态度的一种基本共识。没 有这样一种在伦理上的基本共识,社会或迟或早都会受到混乱或独裁的威胁,而个人或迟或早也会感到 绝望。”按照当代普遍伦理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德国著名神学家孔汉思的解释,这样一种全球伦理应当是 “由所有宗教肯定的、得到信徒和非信徒支持的、一种最低限度的共同的价值、标准和态度”。 1998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在北京召开了关于“从中国传统伦理看普遍伦理”的北京地区专 家学术会议。世界各国学者对全球性“普遍伦理”的关注日益加强,远远超出了宗教学的范围。学者们 认为,当代宗教学、伦理学、哲学学者和政治家们之所以不约而同地提出普遍伦理问题,有一个基本的事 实判断作为他们共同的价值判断前提,这一基本的事实判断是: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已经陷人了一场深刻 的道德危机;这一危机既是整个人类现代性危机的集中反映,也极大地预示着人类未来的生活前景。因 而,我国学者也开始普遍关注该问题,普遍伦理成为人们重新思考的一个时代性热点课题。
对普世价值的不同理解 作为人们共同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的概括,普世价值无疑也是一种基本的价值情形。理解普世 价值,有必要从明确价值及其特性人手。所谓价值,是客体与一定主体发生关系时所产生的作用、效果 的特定质态。 普世价值,叉译为“普遍伦理”(the Uuniversial Ethics),“普适价值”、“普世伦理”、“全球伦理”或“世 界伦理”。即具有普世性的价值形态。 程广云、韩璞庚…认为普世价值之普世性具有三个层面的语义:第一,这种价值具有普遍适用性(普
[收稿日期】2005—02—28[修订日期】2005—05.24 [作者简介】李战奎(1970一),男,陕西富平人,陕西理工学院社科部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原理、 经济哲学。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适性)。即不是仅仅适用于个 ̄jiJj,.、少数人甚至大多数人,而是适用于所有人;第二,这种价值具有普遍永 恒性(不变性),它不仅仅适用于一时一地,而适用于所有时间、所有地点,不以任何条件为转移;第三,这 种价值是以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命题(普遍必然判断)来表述的。只有符合以上三个基本要件,才能称为 普世价值命题。而这些基本要件,又表明了普世价值成立之困难。 在普世价值的含义上,学者们是有分歧的:一些学者认为这种具有普适性、不变性、必然性的普世价 值是存在的。李德顺 就认为人类普遍价值有两种形式,其一就是事实上存在着人类普遍的或超越了 民族、国家、阶级、宗教、行业等界限的共同基本价值。地球上的人类因为属于共同的物种而有共同尺 度,如凡是涉及普遍的生命条件、人类特有的生存基础和生命特征的价值,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物质生产 和精神生活的空间等,对任何真正意义上的人来说都是一样的。这种基于人类个体之间共同点的普遍 价值,是自有人类开始就存在的,并且它的具体内容还将扩大和强化。但以往人们对此并不一定充分地 了解,却常常因其“太平常和不言而喻”而忘记它们。例如,地球上的人类有各种不同的语言文字,相互 之间差异很大,这是由于各地方各民族历史文化的个性造成的,但各种语言文字之间,却最终都能够互 相翻译,彼此交流,这又足以证明人们深层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之间,是有共同性的。显然,这种共同 性来自人们作为同一“类”的自然和社会生命体,其生存发展实践的基本方式是相同的。有共同的基本 结构和生活方式,就意味着有共同的基本需要、共同的基本价值。正因为如此,知识、科学、技术、财富、 艺术、道德和宗教等才得以程度不同地普遍流行,也才有整个人类的共同文明成果和历史进步过程。 另一些学者则否认这种绝对的普世价值的存在,认为普世价值存在,但是是在一定条件下,针对一 定“类主体”才存在,即从普世价值的相对性去理解它的存在,当然他们对这种相对的普世价值的理解角 度却各有不同。 李德顺 坚持“内生”是任何现实的伦理道德产生和发展的主要方式、真实途径。“内生”必然是具 体的、有限的。它是指一定的伦理道德产生于人们之间一定的共同活动和交往关系结构、特定活动方式 之内,其结果当然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有限的。而普遍伦理,就是要依据这种有限性来理解和构想现实 的普遍伦理。普世价值实际就是具体的历史的无限性和普遍性。 孙伟平 ]认为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的今天,普遍价值实际上只是一种所谓的“底线价值”、基本价 值,即在高度发达的个性化基础上的、有限度的价值统一。普遍价值并不是指存在超越具体主体的价 值、与人无关的价值。实际上,超越具体主体的价值、与人无关的价值是没有的。 郭明俊 J贝0坚持普世价值必须是关系性价值。因为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价值,它回答的问题是,人 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以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价值体系之间,应该以什么样的新原则、新原 理来处理新的关系,从而使人类得以同心协力,化解共同遭遇的种种冲突,克服共同面临的种种危机,使 得人类能够更加合理地生活和安身立命。所以,普世价值是一种关系性价值,而不是实体性价值、规范 性价值或属性价值,它的客体不是“实体”、“规范”和“属性”,而是“关系”。因此,普世价值应是一些普遍 性的价值原则和基本精神。它具有以下特点:价值主体的全人类性;价值基础的利益共同性;价值内容 的底线性;价值功能的权威性和普世性。 虽然表面上看,似乎郭明俊没有涉及到普世价值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问题,但实际上,我们可以发 现,他所坚持的“关系性价值”是能规定全球人类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使人生活得更合理、更美好。 要使这种价值能反映全人类的共同追求,这种价值就必须符合当时人们的具体历史环境、思维现状。换 言之,这种“关系性价值”是历史的、具体的、相对的。进而言之,也就是说郭明俊在论述普世价值是关系 性价值时预设了一个前提:具有普适性、不变性、必然性的普世价值是不存在的。 在这个问题上,笔者认为,普世价值的理解应该以肯定其相对性为前提。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 志意识形态》中就曾表明了他们在普世价值问题上的基本态度:其一,在阶级社会中不存在真正的普世 价值,因为统治阶级总是把特殊利益说成是普遍利益,或者把“普遍的东西”说成是占统治地位的东西; 其二,在阶级社会中虽然不存在绝对的普世价值,但却存在相对的“普世价值”,也就是说,与旧阶级相比 较,新阶级具有更加宽广的基础;其三,在无阶级社会中存在真正的普世价值。只有消灭了阶级和阶级 社会,才能使所谓的、相对的“普世价值”自行消失,使真正的普世价值变成现实。实际上就现有的人类 ,)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发展史来看,我们找不到一个超越了民族、国家、阶级、宗教、行业等界限的普世价值的例证。有人可能 会说,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崇尚的“真”、“善”、“美”难道不是最好的例子吗?可是人们忽略了一个事实,在 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种族,它们的内涵是有很大差异的,它们的内容无不反映着特定时代、特定族群 的特征。普世价值是一种有限度的价值统一。 而且,如果承认价值是客体与一定主体发生关系时所产生的作用、效果的特定质态,那么,我们就不 可能抛开主体去谈论价值及普世价值。实际上在现实世界,人的主体形态并不是抽象单一的,而是具体 的、多层次的、多样化的。无数个人、团体、民族和国家等共同体,直至全人类的整体,都以一定的方式存 在与活动着,并成为独立的主体。由于这些主体在生存环境、经济发展、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上的差别 和对立,以及其生活方式和活动内容的不同,他们彼此之间在生存发展条件、方式、目的、需要、能力等方 面都有各自的特征,从而构成了主体多样化的现实。并且,这种同时并存的多元化主体自身还处于动 态、发展过程之中。这就意味普世价值的主体——人是具体的、历史的、相对的,那么普世价值的内涵、 内容、作用方式等也是具体的、相对的。那种所谓的“适用于所有人适用于所有时间、所有地点,不以任 何条件为转移的、必然性的”普世价值是不存在的。
二、对普世价值是否存在的证明 对普世价值的理解无论是从其相对性还是从其绝对性方面,无疑都承诺了这样一个潜在的假定:普 世价值是存在的,这个承诺主要不是一个事实假设,而更多的是一个价值假设。那么怎么来证明这个假 设是一个真命题呢?学者们各有各的思路,较为普遍认同的有三种方式: 第一,“人性论”方式。¨ 价值一般是对于人的需要和利益而言的,而人的需要和利益一般被理解为 人性问题,因此价值问题与人性论直接有关。因而,只要能够证明存在着普遍的、共同的人性,并且这种 人性不是离间人际关系,而是亲和、凝聚人际关系,也就能够证明存在着普遍的和共同的价值——普世 价值。比如中国传统哲学通常以“善”、“天理”作为人的道德本性,认为这是普世价值存在的根据;希腊 哲学传统以为人的内在宗教本性是普世价值存在的根据。东西方哲学传统以普遍人性来确立普世价 值,但这种普遍人性却不过是人性的抽象共性,并且是人性的片面抽象,是一种形而上学抽象人性论。 近代,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揭示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认为普遍 人性是在人们的社会交往实践普遍化或普遍社会交往实践的历史性进程中,在人们的社会共同体生活 中,逐步生成着和发展着的普遍理性即公共理性、契约理性或交往理性等等。也就是说,普遍人性是体 现于特殊个体中的全面的、具体的人性,是不断生成和发展着的人性。以程广云为首的一大批学者都用 “人性论”作为证明普世价值存在的有力论据。 这种方式初听似乎有理,但实际上“人性论”方式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这种论点属于一种依据先在 的预定本质论证价值物之普遍性或终极性的思维形式。人性论对“是”的思考设置了某种普遍有效的终 极价值标准,终极存在被说成是最高价值。人性论实质上是“承诺”而不是“论证”,它不可避免地将人的 思维陷进两个基本困境之中。第一,自我中心主义困境。人性论以“承诺”为前提进行最高价值的普遍 性论证,实质上是以自己承诺的基础、基本原理论证自己,并将它看作是评判一切的标准。以这种方式 证明的普遍价值标准,最终必然导向一种以自身为根据诠释人类普遍价值标准的自我中心主义。第二, 虚无主义困境。人性论证明隐含着各种虚无主义的论题,它突出地表现为人性要求的永恒性与人类历 史发展的可变性之间的矛盾。人性论两个基本困境决定了它对价值普遍性证明最终失败的命运。 第二,“启蒙心态”方式。 J‘‘启蒙心态”(the enlightenment mentality),即把启蒙运动以来所确立的“自 由、平等、博爱(宽容)、人权”当作现代人类价值的唯一尺度,从而赋予它以普遍永恒的目的性价值意义。 它仍然是从抽象的人性(人的理性)出发,有不可克服的缺陷。首先,它解决不了个人权利至上和个 人法权平等至上的价值悖论。其次,它解决不了在多元文化处境下对不同文化传统中的解释者和价值 承担者来说是不可避免的普遍性之价值认同的危机:究竟是谁的普遍性?究竟是由谁认同的普遍性? 再次,它解决不了西方中心论确立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必然要面对的文化特殊主义和人类普遍主义 之间的两难。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