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现代微生物生态学
微生物生态学(生态学二级学科)

主要图书
主要图书
1.陈声明,吴甘霖.微生物生态学导论 : Introduction to microbial ecology.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2.池振明.现代微生物生态学.第2版.科学出版社, 2010. 3.宋福强.微生物生态学[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谢谢观看
定义
定义
研究微生物与其他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生态功能的学科。群与多样性 2.微生物群落构建与演替 3.微生物生态功能 4.微生物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调控机制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微生物生态研究方法可分为三大类:①传统的研究方法,包括分离培养法和野外真菌子实体调查方法。②生 理生化方法,常用的主要有磷脂脂肪酸法、微孔板法、麦角甾醇法等。③分子生物学方法,主要包括实时荧光定 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稳定性同位素示踪技术、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技术、宏基因组高通量测技术、宏转录组高 通量测序技术、宏蛋白组分析技术、宏代谢组分析技术等。
微生物生态学(生态学二级学 科)
生态学二级学科
01 定义
03 研究方法
目录
02 研究内容 04 主要图书
基本信息
微生物生态学(Microbial Ecology)是生态学的二级学科。 2018年6月5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生态学 科评议组发布了生态学二级学科方向,包括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 态学、修复生态学和可持续生态学七个二级学科方向。
微生物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一.微生物有哪些主要类群?有哪些特点?答:类群:1.真核细胞型;2.原核细胞型:细菌,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式体;3.非细胞型:病毒。
特点:1.体小,面积大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分布广,种类多5.适应强,易变异二.你认为现代微生物学的发展有哪些趋势?答:研究领域有制药、治理环境污染等,微生物的基因科学,微生物病毒学,现代微生物学已发展出很多的分支学科,如病毒学,微生物基因组学,应用微生物(生物农药,浸矿微生物等),病源微生物(主要指细菌),海洋微生物,古细菌等,现代微生物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菌种的遗传背景,市场化应用等,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食用菌的生产、功能性成分的提取等。
三.简述微生物与制药工程的关系。
答:1.人类除机械损伤外的疾病都是由微生物造成的2.微生物又是人用来防治疾病的常用方法3.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分布广泛来源很多4.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相当多样,可用于生物制药5.微生物和人之间的关系,涉及人、微生物、植物的协同进化6.遗传学与生态学名词对照:古菌域:Archaea 三域学说分为古菌域、细菌域、真核生物域,古菌域为其中一大类别。
(不确定)细菌域:bacteria 三域学说分为古菌域、细菌域、真核生物域,细菌域为其中一大类别。
(不确定)真核生物域:Eukarya 三域学说分为古菌域、细菌域、真核生物域,真核生物域为其中一大类别。
(不确定)微生物:microorganism 是所有形态体积微小的单细胞或者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以及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通称。
第二章一.比较下列各队名词①.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原核微生物没有明显的细胞核,无核膜,核仁,无染色体,其细胞核为拟核,细胞内么有恒定的内膜系统,核糖体为70S型,大多为单细胞微生物。
真核微生物有明显细胞核,有各种细胞器,核糖体为80S型。
②.真细菌与古菌:相同点:以甲硫氨酸起始蛋白质的合成,核糖体对氯霉素不敏感,RNA聚合酶和真核细胞的相似,DNA具有内含子并结合组蛋白。
微生物生态学

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是研究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种群组成、数量变动、生物地理分布规律以及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
微生物是地球上最古老、数量最多、多样性最丰富的生物群体之一,在地球生态系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功能。
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对于揭示生物圈中微生物的生态分布规律、了解微生物参与地球生物化学循环以及应用于环境保护和生物技术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生态学主要研究微生物在各种自然环境中的分布情况和种群组成。
地球上的各种环境如土壤、水体、空气、极地和深海等都是微生物的栖息地。
微生物能够适应各种极端环境,比如高温、低温、高盐、酸碱等,这使得它们具有广泛的生态适应性。
研究人员通过采集样品,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可以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和数量变动趋势。
微生物生态学还研究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物地理学分布规律。
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等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富营养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会显著高于贫瘠土壤。
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可以揭示不同地理位置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从而了解各地微生物群落的特点和功能。
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微生物生态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微生物参与了地球上各种生物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如碳循环、氮循环和硫循环等。
微生物通过降解有机物和矿物质的转化,将其中的元素释放到环境中,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同时,微生物还参与了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的反应催化和能量转化,对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不仅对于理解自然界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地理分布和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环境保护和生物技术等领域也有着广泛应用前景。
通过深入研究微生物的生态特征和功能,可以应用于环境污染修复、土壤改良、农业生产和食品工业等方面。
此外,微生物生态学还有助于发展微生物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开发,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总之,微生物生态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科学领域,通过研究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种群组成、数量变动和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有助于揭示地球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的生态规律,推动环境保护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微生物生态学复习资料

Microbial Ecology绪论1. 名词解释:微生物生态学:是研究微生物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微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层次,是研究正常微生物在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相关关系的科学环境、自然环境+生物环境生境、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具体环境。
生物+非生物栖息地、生物生活或居住的范围的物理环境。
如林地生境中的不同树冠层、树干生态位、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基础生态位、一个物种能够占据的生态位空间,由物种的变异和适应能力决定,而非其地理因素。
基本生态位是实验室条件下的生态位,里面不存在捕食者和竞争。
实际生态位、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生态位。
物种流是指物种的种群在生态系统内或系统之间时空变化的状态。
2.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意义有哪些?①发现新的在工农业(如固氮)、食品(如发酵)、医药(如抗生素)和环境保护(如生物修复)方面有重要用途的微生物菌株(包括极端环境中微生物资源的发掘);②微生物在地球物质化学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③开发和利用自然界中的微生物资源,保护好微生物基因资源;④控制有害微生物,利用微生物净化环境,保护环境,维持环境生态平衡;⑤保护人类健康和保护生态平衡发挥微生物的最佳作用。
3.微生物生态学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①正常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种类、分布及变化规律;②极端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③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动植物相互关系;④微生物在净化污染环境中的作用;⑤现代分子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4.生态系统的功能有哪些?物种流能量流食物链营养级信息流5.什么是微生物生态系统?其特点是什么?是指各种环境因子如物理、化学及生物因子对微生物区系(即自然群体)的作用和微生物区系对外界环境的反作用。
特点:微环境稳定性适应性7.简述物种流的含义及其特点。
是指物种的种群在生态系统内或系统之间时空变化的状态。
不同生态系统间的交流和联系。
微生物学第二章(2)ppt课件

少数为单细胞 (菌丝内没横隔膜)
Fig
第
二真
章
核 微
微生
生 物
物 之
形霉 态菌
形
态
结
构
菌丝的变态类型
匍匐菌丝:毛霉目的真菌在固体基 质上形成与表面平等、具有延伸 功能的菌丝,这类真菌会随基质 的存在而向四处快速蔓延,其菌 落没有固定形态和大小。
假根:无核根状菌丝,吸收营养和 固定菌体;
啤酒酵母
酵母菌菌落
第
二 章
真 核
微微
生 物 形
生 物 之
态酵
母
菌
繁殖方式
1、无性繁殖
芽殖 出芽繁殖是酵母菌进
行无性繁殖的主要方式。成熟 的酵母菌细胞,先长出一个小 芽,芽细胞长到一定程度,脱 离母细胞继续生长,尔后形成 新个体。有多边出芽、两端出 芽、和三边出芽。
子细胞 出芽痕
第
二 章
真 核
酵母菌细胞呈卵圆形、圆形 或圆柱形。细胞宽约1~5m, 长约5~30m。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第
二真 章核
微 生 物
微 生 物 之
形
态酵
母
菌
2、 酵母菌菌落形态
大多数与细菌相似,表面湿润, 粘稠,易挑取,但比细菌菌落大 而厚,颜色多白色,少数红色, 若培养时间太长,其表面可产生 皱褶。在液体培养时,有的生长 在底部,有的生长均匀,有的则 在表面形成菌醭。
吸器
吸器:病原真菌侵染植物后,在细胞 间蔓延,侧生短枝深入细胞内吸取营 养。一般专性寄生菌。
第
二真
章
核 微
微生
生 物
物 之
微生物第二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二倍体营养细胞不进行核分裂,出芽繁殖
二倍体细胞变成子囊,减数分裂,形成4子囊孢子
子囊破壁后释放出单倍体子囊孢子
体积大 生活力强 常用于工业生产,科学研究,遗传工程等领域
啤酒酵母二倍体营养细胞的特点
营养体只能以单倍体(n)形式存在 ——八孢裂殖酵母 特点 营养细胞为单倍体 无性繁殖以裂殖方式进行 二倍体细胞不能独立生活,故此阶段很短
第二节 酵母菌
02
添加标题
第四节 产大型子实体的真菌——蕈菌
04
第一节 真核微生物概述 真核生物: 凡是细胞核有核膜、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细胞器的生物,称为真核生物。
一、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比较
真核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真核微生物: 是指一大类有完整细胞核、结构精巧的染色体和多种细胞器的微生物。
形态构造 形态大小 个体形态: 通常呈卵圆状、椭圆状、柱状或香肠状等。 细胞大小:大小在1-5um X 5-30um之间。
(2)原生质体的制备:用蜗牛消化酶水解细胞壁。
(二)细胞结构: 酵母菌为单细胞,无鞭毛,不运动。 1、细胞壁 (1)化学组成: 三明治状的“酵母纤维素”:分三层,外层为甘露糖,内层为葡聚糖,其间夹有一层蛋白质分子。芽痕周围有少许几丁质。
3、形成孢子条件
营养充足强壮幼龄细胞 适当温、湿度(25-30,80%) 空气要流通 适当的生孢子培养基
(二)生活史 个体经一系列生长、发育阶段后而产生下一代个体的全部过程,就称为该生物的生活史或生命周期。 酵母菌的生活史可分为三个类型: 1、营养体既可以单倍体(n)也可以二倍体(2n)形式存在 —— 酿酒酵母 2、营养体只能以单倍体(n)形式存在 ——八孢裂殖酵母 3、营养体只能以二倍体(2n)形式存在 ——路德类酵母
微生物学重点名词解释(本科)

微生物学重点名词解释第一章:原核微生物:细胞核无核膜包被、只有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和古生菌两大类。
磷壁酸:是大多数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以磷酸二酯键同肽聚糖的N-乙酰胞壁酸相结合。
主要成分是甘油磷壁酸和核糖醇磷壁酸。
脂多糖:是G-细菌的特有成分,位于细胞外壁层中。
它是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O-特异性多糖三部分组成的类脂多糖类物质。
聚-β-羟丁酸:许多细菌的细胞质内常见的碳源类贮藏物,不溶于水,可溶于氯仿,可用卡罗蓝或苏丹黑染色,具有贮藏能量、碳源和降低细胞内渗透压的作用。
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如苏云金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称为伴孢晶体。
菌落和菌苔:单个细胞或一小堆同种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经过生长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的子细胞生长群体,称为菌落。
许多菌落连成一片成为菌苔。
基内菌丝:又叫营养菌丝或一级菌丝,长在培养基表面或内部,菌丝无分割,可以产生各种水溶性、脂肪性色素,使培养基着色。
功能:吸收营养物质和排泄代谢废物。
异形胞:在丝状蓝细菌中,有少数细胞核其它细胞不同,形大、壁厚、专司固氮功能的细胞,称为异形胞。
放线菌:呈菌丝状生长、主要以孢子繁殖和陆生性强的原核生物。
缺壁细菌:由于人工方法或自然发生的缺少细胞壁的细菌,主要有L型细菌、原生质体、球状体和支原体等。
L型细菌:专指在实验室中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
鞭毛:某些细菌细胞表面伸出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从细胞膜内长出,伸出细胞壁外,具运动功能。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壁厚、含水量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
第二章:真核微生物:细胞核具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细胞器的生物。
2μm质粒:在酿酒酵母中发现的闭合环状超螺旋DNA分子,长约2μm,每个细胞中含60-100个,占总DNA的3%,复制受核基因组的控制。
生态学第02章 他感作用

第二章他感作用§1. 他感作用及其表现一、他感作用(Allelopathy)1. 他感作用的定义生存竞争是地球上一切生命体的根本属性,生态系统中的高等植物相互竞争水分、光照和土壤养分等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在生存竞争过程中,植物形成了各自保护自己和战胜周围物种的方式,当这种保护方式是以化学方式为主时,就属于“他感作用”的范畴。
所以,他感作用是指一种有机体所产生的化学有毒物质,进入环境被另一种有机体所吸收,并抑制后者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现象。
Molisch(玛里斯,1937)首先给“他感作用”下定义,广泛地解释为:“各类植物之间的生物化学作用”,包括了不利和有利作用两个方面。
Rice(1974)在《他感作用》一书中将他感作用定义为:“一种植物所产生的化学有毒物质,进入环境对另一种植物的有害作用”。
与Molisch相似,Rice认为他感作用是一个包括了高等和低等植物的多种生物化学作用。
Muller(1970)所持的看法则不同,他认为应该将他感作用一词仅限于高等植物间的相互作用。
但这种区别很难划出一条明显的界限,因为低等植物常常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高等植物间的化学作用之中,如一个植物产生的化学物质常常依赖于土壤微生物的作用才能使其有毒物质解毒或进一步合成其它无毒化合物等。
2. 他感作用物质与作用条件(1)他感作用物质高等植物间起抑制作用的化学物质叫他感作用物质或毒素。
他们都是典型的次生组分,并且分子量小、结构简单。
绝大多数已被证明的他感作用物质是挥发性萜类或挥发性酚类化合物(图3–1)。
图3–1 植物次生物质的代谢关系(仿Krebs, 1985)Whittaker(1972)指出,他感作用物质可能仅仅是植物对食草动物的取食反映在体内所产生的物质,因为它们所起的作用也是次生作用。
这种理论假定,取食抑制物质的释放,导致植物根、茎或叶分泌一些化合物,并进入环境,当它们被附近的其它高植物吸收时便能减轻相互间的竞争影响,以利自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