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层析的实验详细详细报告.doc

合集下载

层析法_实验报告

层析法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层析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2. 掌握利用层析法分离氨基酸的方法。

3. 熟悉层析实验中各种试剂和仪器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层析法是一种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两相中分配系数不同,通过流动相的移动使各组分在固定相上形成不同的浓度梯度,从而实现分离的方法。

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纸层析法分离氨基酸混合物。

纸层析法的基本原理是:滤纸作为固定相,氨基酸混合物作为样品,展开剂作为流动相。

样品点在滤纸一端,展开剂在滤纸上扩散,使氨基酸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进行分配,从而实现分离。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氨基酸混合物、滤纸、展开剂、显色剂等。

2. 实验仪器:层析槽、滴管、铅笔、剪刀、尺子、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层析槽:将滤纸剪成长约10cm、宽约2cm的条状,对折成V形,并将两端用剪刀剪去一小段,使其呈三角形状。

2. 准备样品:取一定量的氨基酸混合物,用少量蒸馏水溶解,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

3. 点样:用滴管将样品溶液滴在滤纸的三角顶端,使样品点直径约为1mm。

4. 展开层析:将点好的滤纸放入层析槽中,加入适量展开剂,使展开剂液面低于样品点。

静置一段时间,待展开剂液面接近滤纸底部时取出滤纸。

5. 显色:将层析后的滤纸晾干,用显色剂进行显色。

6. 观察结果:将显色后的滤纸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记录各氨基酸的层析点位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观察显微镜下的显色结果,可以看到氨基酸混合物在滤纸上分离成几个不同的层析点。

2. 结果分析:(1)各氨基酸的层析点位置与已知标准样品的层析点位置进行对比,可以鉴定出氨基酸的种类。

(2)根据各氨基酸层析点的Rf值(层析比移值),可以计算各氨基酸在混合物中的含量。

(3)通过改变展开剂和层析条件,可以进一步优化层析效果,提高分离纯度。

六、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层析法成功分离了氨基酸混合物,验证了层析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点样时样品点直径要适中,不宜过大或过小。

(2023)纸层析法分离氨基酸实验报告(一)

(2023)纸层析法分离氨基酸实验报告(一)

(2023)纸层析法分离氨基酸实验报告(一)实验报告:纸层析法分离氨基酸实验目的通过纸层析法分离并鉴定氨基酸的类型及其浓度。

实验原理纸层析法是一种简单的分离技术,它的分离原理就是根据溶液成分在固定相上的不同运移速度而分离出各种化合物的方法。

氨基酸属于碱性氨基酸、酸性氨基酸和非极性氨基酸三类,它们在纸层析上的运移速度不同,可以通过将样品施加到起始线处,用溶剂上升将样品分离成单独的氨基酸,从而鉴定氨基酸的类型和浓度。

实验步骤1.准备好样品;2.准备纸层析板和移层溶剂;3.在纸层析板上留下起始线处,将样品点于起始线上;4.将纸层析板浸泡在移层溶剂中,注意不要使样品触及移层溶剂;5.待溶剂上升至足够高处后将纸层析板取出晾干;6.可选择用氨基酸定性试剂对氨基酸进行鉴定。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分离出了6种氨基酸,它们是: 1. 苯丙氨酸 2. 丝氨酸3. 脯氨酸4. 缬氨酸5. 赖氨酸6. 天冬氨酸结论纸层析法是一种常用的分离技术,适用于分离和鉴定氨基酸等化合物。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氨基酸在纸层析上的运移规律,并成功地分离出了样品中的6种氨基酸。

实验分析在实验中,我们使用纸层析法分离鉴定了氨基酸。

纸层析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分离方法,常用于生物学和化学研究中。

它的原理是利用固定相吸附和液态相洗脱分离成分,从而实现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的过程。

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其种类丰富,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和化学意义。

氨基酸的分离和鉴定对于深入研究生命科学和化学领域的相关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实验中,我们采用纸层析法将溶液中的氨基酸分离开来。

由于氨基酸的不同极性和分子大小不同,它们在纸层析中的运移速度存在较大差异,可以通过纸层析进行分离。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将氨基酸样品点于纸层析板上的起始线处,并将其浸泡于移层溶剂中,利用溶剂的上升,将氨基酸分离开来。

实验不足与改进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虽然成功地分离出了样品中的氨基酸,但存在一定的不足。

纸层析实验报告

纸层析实验报告

纸层析的实验报告篇一:纸层析法分别氨基酸实验报告前言纸层析法纸层析法又称纸色谱法,是目前宽泛应用的一种分别技术。

本世纪初俄国植物学家M.Tswett发现并使用这一技术证了然植物的叶子中不仅有叶绿素还含有其他色素。

现在层析法已成为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及其他学科领域有效的分别剖析工具之一。

它是一种以纸为载体的色谱法。

固定相一般为纸纤维上吸附的水分,流动相为不与水相溶的有机溶剂;也可使纸吸留其他物质作为固定相,如缓冲液,甲酰胺等。

将试样点在纸条的一端,今后在密闭的槽中用合适溶剂进行张开。

当组分搬动必定距离后,各组分搬动距离不同样,最后形成互相分其他斑点。

将纸取出,待溶剂挥发后,用显色剂或其他合适方法确定斑点地址。

依照组分搬动距离(Rf 值)与已知样比较,进行定性。

用斑点扫描仪或将组分点取下,以溶剂溶出组分,用合适方法定量(如光度法、比色法等)。

纸层析法(paperchromatography)是生物化学上分别、判断氨基酸混杂物的常用技术,可用于蛋白质的氨基酸成分的定性判断和定量测定;也是定性或定量测定多肽、核酸碱基、糖、有机酸、维生素、抗菌素等物质的一种分别剖析工具。

纸层析法是用滤纸作为惰性支持物的分配层析法,其中滤纸纤维素上吸附的水是固定相,展层用的有机溶溶剂是流动相。

在环境剖析测试中,有时用纸层析法分别试样组分,它用于一些精度不高的剖析,如3,4-苯并芘。

但不如GC、HPLC应用宽泛。

在做叶绿体色素分别时用到,将叶片碾碎,浸出绿色液体,将液体与层析液(石油醚)混杂,将滤纸一段进入混杂液体,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样,在滤纸上留下4条色素带。

由此观查出各种色素的相对含量和种类。

纸层析法一般用于叶绿体中色素的分别,叶绿体中色素主要包括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它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样,溶解度大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地快,反之则慢;含量很多者色素带也较宽。

最后在滤纸上留下4条色素带,因此利用纸层析法能清楚地将叶绿体中的色素分别。

纸层析的实验报告

纸层析的实验报告

纸层析的实验报告实验目的•了解纸层析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流程;•熟悉实验操作,掌握纸层析法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实验原理纸层析是一种基于化学物质分子的亲和性差异进行分离的方法。

它利用质点在纸上的不同行为来实现纯度的提高。

实验中,将混合物吸附于纸上,然后通过溶液中适合其相互作用的化学物质分子与它分离。

这样,就可以实现混合物中不同成分的纯度提高。

纸层析的原理是利用溶液的上升作用,使溶液在吸附于纸上的样品中运动时受到力的作用,分离出其成分。

实验步骤1.准备样品:将待测样品加到一个瓶子中。

2.准备纸层析板:将纸层析板固定在台子上并检查纸层析为正常状态。

3.将纸层析板的底部沾湿。

4.样品准备:将待测样品用乙醇、乙酸乙酯或水稀释,并加入吸附剂中。

吸附剂应完全浸透于样品中,样品的量应小于纸点啤。

5.将样品溶液滴在离中心点1.5 cm处。

6.将纸层析板放入槽内。

7.加入溶剂并覆盖:用可使样品完全被液体覆盖的溶剂溶解洗涤剂,然后加入槽内。

将纸层析板盖在周长上。

盖好后,将纸层析板倒置,使溶液上升到纸层析板中。

8.分离成分:继续浸渍和排序纸层析板,直到纯的样品分离出来。

使用展示化学试剂来确定最终组成。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中,我们使用纸层析法成功地分离了一个混合物。

通过对混合物的分析,得到以下数据:混合物成分Rf 值A 0.27B 0.40C 0.66D 0.89分析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混合物中存在4个不同的成分,并且分离效果理想,每个组分的Rf值都不相同。

可以通过测量这些Rf值来识别混合物的组成。

总结纸层析法是一种非常常用的分离方法,通常被用于分离混合物中的有机化合物。

此外,它还广泛应用于质谱分析、蛋白质质量分析和药物检测等领域。

在实验中,合理的实验步骤和精准的实验操作对于纸层析的分离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纸层析的实验报告

纸层析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纸层析法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2. 掌握纸层析法分离氨基酸的实验技能。

3. 分析实验结果,验证纸层析法在氨基酸分离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纸层析法是一种基于分配层析原理的分离技术。

它利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混合物中的各组分在纸上进行分离。

在纸层析法中,滤纸作为固定相,溶剂作为流动相。

当混合物在纸上展开时,各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不断进行分配,由于分配系数的不同,使得各组分在纸上的移动速度不同,最终形成不同的层析点。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层析缸、滤纸、铅笔、剪刀、滴管、烘箱、天平、显微镜等。

2. 试剂:氨基酸混合物、正己烷、丙酮、蒸馏水、显色剂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滤纸:将滤纸剪成适当大小,放入烘箱中干燥约30分钟。

2. 制备溶剂:按照比例配制正己烷和丙酮的混合溶剂。

3. 点样:用滴管将氨基酸混合物滴在滤纸一端,用铅笔轻轻标记原点位置。

4. 展开层析:将滤纸放入层析缸中,加入适量溶剂,使溶剂液面高于原点。

5. 展开:待溶剂自然上升至距滤纸另一端约1cm时,取出滤纸。

6. 显色:将滤纸放入烘箱中,用显色剂进行显色处理。

7. 观察与分析:观察滤纸上的层析点,分析各氨基酸的分离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层析点分析:通过观察滤纸上的层析点,可以发现氨基酸混合物中的各组分在纸上得到了较好的分离。

其中,正己烷和丙酮的混合溶剂对氨基酸的分离效果较好。

2. 定性分析:根据层析点的位置,可以初步判断氨基酸的种类。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可以确定层析点对应的氨基酸。

3. 定量分析:通过测量层析点的面积或颜色深度,可以初步估算各氨基酸的含量。

六、实验结论1. 纸层析法是一种有效的分离氨基酸的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分离效果好等优点。

2. 正己烷和丙酮的混合溶剂对氨基酸的分离效果较好,可用于实际应用。

3. 通过本实验,掌握了纸层析法分离氨基酸的原理及操作方法,为今后相关实验奠定了基础。

层析法的实验报告

层析法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层析法的原理及其在生物化学中的应用。

2. 掌握纸层析法分离氨基酸的操作步骤。

3. 学会利用层析法对氨基酸进行定性分析。

二、实验原理层析法是一种利用不同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差异,使混合物中的组分分离的技术。

纸层析法是层析法的一种,以滤纸为固定相,有机溶剂为流动相,将混合物点在滤纸上,通过流动相的扩散,使混合物中的组分在滤纸上形成不同的层析点。

氨基酸在纸层析过程中的分离原理如下:1. 氨基酸在固定相(滤纸纤维)和流动相(有机溶剂)之间进行分配。

2. 由于氨基酸在两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其在滤纸上的移动速度不同,从而实现分离。

3. 通过测量氨基酸层析点的位置(Rf值),可以对其进行定性分析。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层析缸、滤纸、毛细管、移液管、烘箱、剪刀、尺子等。

2. 试剂:氨基酸混合物、正己烷、丙酮、无水乙醇、三酮显色剂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层析缸:将层析缸装满正己烷,静置使其水面平齐。

2. 准备滤纸:取一张滤纸,剪成与层析缸相同大小的长方形。

3. 点样:用毛细管吸取少量氨基酸混合物,点在滤纸的一端,距离底部约2cm。

4. 展开层析:将点样的滤纸放入层析缸中,使滤纸的一端浸入正己烷中,静置一段时间,待溶剂向上扩散至距离点样端约1cm时,取出滤纸。

5. 显色:将层析后的滤纸放入烘箱中,用100℃烘箱烘10分钟,取出后用三酮显色剂进行显色。

6. 测量Rf值:用尺子测量氨基酸层析点的位置,计算Rf值。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观察层析后的滤纸,可以发现氨基酸混合物中的组分在滤纸上形成了不同的层析点,且每个组分的Rf值不同。

2. 结果分析:根据Rf值,可以确定氨基酸混合物中的组分,并与已知氨基酸进行对比,进行定性分析。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纸层析法分离氨基酸的操作步骤,并学会了利用层析法对氨基酸进行定性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纸层析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可用于分离和鉴定氨基酸混合物。

大学纸层析法实验报告

大学纸层析法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纸层析法的原理和操作方法;2. 学会使用纸层析法对混合氨基酸进行分离和鉴定;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纸层析法是一种以滤纸为惰性支持物的分配层析法,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在滤纸上形成不同的层析点,从而实现分离和鉴定。

固定相一般为滤纸纤维上吸附的水分,流动相为不与水相溶的有机溶剂。

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混合氨基酸作为样品,通过纸层析法将其分离,并鉴定出各种氨基酸。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新华滤纸、层析缸、细线、点样管、橡皮筋、显色剂、氨基酸混合物、层析溶剂、pH试纸等;2. 试剂:层析溶剂、显色剂、pH缓冲液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层析缸:将滤纸放入层析缸中,用细线固定在缸口,确保滤纸垂直于缸底;2. 点样:取氨基酸混合物,用点样管在滤纸上点样,点样点距离滤纸底部约2cm;3. 展开层析:向层析缸中加入适量的层析溶剂,使溶剂液面高于点样点,然后将滤纸放入层析缸中,用橡皮筋固定;4. 展开过程:待溶剂前沿到达预定位置后,取出滤纸,晾干;5. 显色:将晾干的滤纸放入显色剂中,观察各氨基酸的层析点;6. 记录层析结果:根据层析点的位置和颜色,记录各氨基酸的名称和Rf值。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层析结果:通过实验,我们成功地将混合氨基酸分离成多个层析点,其中精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等氨基酸在滤纸上形成了明显的层析点;2. Rf值计算: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各氨基酸的Rf值,并与已知氨基酸的Rf值进行对比,得出以下结论:- 精氨酸的Rf值为0.45;- 酪氨酸的Rf值为0.60;- 苯丙氨酸的Rf值为0.70。

六、实验讨论1. 影响层析效果的因素: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层析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层析溶剂的选择、滤纸的质量、点样量、展层温度等。

在实际操作中,应严格控制这些因素,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2. 氨基酸分离原理:纸层析法分离氨基酸的原理是利用氨基酸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

叶绿素纸层析实验报告

叶绿素纸层析实验报告

叶绿素纸层析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 学习和掌握叶绿素的性质和衍生物在纸层析中的迁移规律;- 通过纸层析实验来分析混合物中叶绿素的成分和纯度。

2. 实验原理叶绿素是一种重要的光合色素,其分子结构中含有许多π电子,使得叶绿素具有吸收紫外光和可见光的能力。

纸层析是一种简便、经济且有效的色谱分离方法,基于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的分配系数不同而进行分离。

实验中我们将使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素及其衍生物的混合溶液,并通过可见光吸收测试评估分离效果。

3. 实验材料和仪器- 叶绿体提取液- 叶绿素衍生物溶液(如叶绿素a和叶绿素b)- 支持相(纸)- 流动相(混合溶剂)- 色谱槽- UV-Vis分光光度计4. 实验步骤4.1 准备工作- 准备纸层析支持相,将其剪成适当大小的长方形,边长约5cm;- 准备混合溶剂,一般采用乙醇和丙酮的混合物;- 准备叶绿体提取液和叶绿素衍生物溶液。

4.2 操作步骤1. 在色谱槽中倒入混合溶剂,使液面高度约1 cm。

2. 在纸层析支持相的一端点上沾取适量的叶绿体提取液,注意避免溶液与直接接触。

3. 将纸层析支持相的另一端点插入色谱槽中的混合溶剂中,将纸支撑在色谱槽上方。

4. 等到混合溶剂向上升至纸的适当高度后,即可取出纸,并快速用铅笔标记各迁移成分的高度。

5. 将纸放在UV-Vis分光光度计中,使用合适的波长进行吸收测试。

5.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我们观察到叶绿体中的叶绿素及其衍生物在纸层析过程中的迁移情况,并通过UV-Vis分光光度计对各组分进行了吸收测试。

根据结果,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各组分的迁移距离和吸收曲线的峰值位置来判断叶绿素的成分和纯度。

一般来说,不同叶绿素衍生物在纸层析中的迁移程度和吸收特性会有所差异,可以通过参考相关的标准曲线来进行定量测定。

6. 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纸层析法对叶绿素及其衍生物进行了分离和定量测试,得出以下结论:- 纸层析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色谱分离方法;- 叶绿素及其衍生物在纸层析中的迁移规律可通过比较迁移距离和吸收曲线进行分析;-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定量测定叶绿素的成分和纯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纸层析的实验报告篇一:纸层析法分离氨基酸实验报告前言纸层析法纸层析法又称纸色谱法,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分离技术。

本世纪初俄国植物学家M.Tswett发现并使用这一技术证明了植物的叶子中不仅有叶绿素还含有其它色素。

现在层析法已成为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及其它学科领域有效的分离分析工具之一。

它是一种以纸为载体的色谱法。

固定相一般为纸纤维上吸附的水分,流动相为不与水相溶的有机溶剂;也可使纸吸留其他物质作为固定相,如缓冲液,甲酰胺等。

将试样点在纸条的一端,然后在密闭的槽中用适宜溶剂进行展开。

当组分移动一定距离后,各组分移动距离不同,最后形成互相分离的斑点。

将纸取出,待溶剂挥发后,用显色剂或其他适宜方法确定斑点位置。

根据组分移动距离(Rf值)与已知样比较,进行定性。

用斑点扫描仪或将组分点取下,以溶剂溶出组分,用适宜方法定量(如光度法、比色法等)。

纸层析法(paper chromatography)是生物化学上分离、鉴定氨基酸混合物的常用技术,可用于蛋白质的氨基酸成分的定性鉴定和定量测定;也是定性或定量测定多肽、核酸碱基、糖、有机酸、维生素、抗菌素等物质的一种分离分析工具。

纸层析法是用滤纸作为惰性支持物的分配层析法,其中滤纸纤维素上吸附的水是固定相,展层用的有机溶溶剂是流动相。

在环境分析测试中,有时用纸层析法分离试样组分,它用于一些精度不高的分析,如3,4-苯并芘。

但不如GC、HPLC应用普遍。

在做叶绿体色素分离时用到,将叶片碾碎,浸出绿色液体,将液体与层析液(石油醚)混合,将滤纸一段进入混合液体,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在滤纸上留下4条色素带。

由此观查出各种色素的相对含量和种类。

纸层析法一般用于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叶绿体中色素主要包括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它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大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地快,反之则慢;含量较多者色素带也较宽。

最后在滤纸上留下4条色素带,所以利用纸层析法能清楚地将叶绿体中的色素分离。

氨基酸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广泛用于食品、医药、添加剂及化妆品行业。

随着生物工程技术产业的发展逐渐成为2l世纪全球的主要产业之一,氨基酸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品种变更越来越快,工艺改革越来越新。

目前全世界氨基酸每年的产量为100万吨,而需求总量是800万吨。

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起,氨基酸的应用在食品工业占61%,在饮料工业占30%,医药、日用化工、农业、冶金、环保、轻工、生物工程技术等方面占用的比例逐年增加。

氨基酸在人类生活的很多方面都有着应用:(1)在食品行业的应用(2)在医药工业的应用(3)在饲料添加剂行业的应用(4)在化妆品行业的应用(5)在农业上的应用(6)在其他行业的应用氨基酸工业还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1)传统的氨基酸生产方法(2)运用基因工程手段生产氨基酸(3)大力发展药用中间体,具体为:①氨基酸及其衍生物逐渐成为药用中间体②非天然氨基酸是合成活性药物的重要原料③生产高附加值的非天然氨基酸一、实验目的(1)掌握分配层析的原理,学习氨基酸纸层析法的操作技术(包括点样、平衡、展层、显色)。

(2)学习未知样品的氨基酸成分(水解、层析及鉴定)分析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1)纸层析是以滤纸为惰性支持物的分配层析。

滤纸纤维上的羟基具有亲水性,吸附一层水作为固定相,有机溶剂为流动相。

当有机相流过固定相时,物质在两相间不断分配而得到分离。

(2)溶质在滤纸上的移动速度用比移值Rf值表示。

(3)Rf=原点到层析斑点中心的距离/原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

(4)在一定的条件下某种物质的Rf值是常数。

Rf值的大小与物质的结构、性质、溶剂系统、层析滤纸的质量和层析温度等因素有关。

本实验利用纸层析法分离氨基酸。

材料与方法三、实验装置与试剂(1)氨基酸标准液(1mg/ml)亮氨酸、甘氨酸和脯氨酸标准液。

(2)80%甲醇(3)0.1%茚三酮丙酮溶液(4)氨基酸混合液(每种氨基酸500mg/mL)(5)正丁醇实验仪器(1)新华滤纸×1(2)培养皿×1(3)电热鼓风干燥箱×1(4)吹风机×1(5)毛细管×4(6)针、线、尺×1(7)钟罩(高约430mm,直径约290mm,具磨口塞)×1实验操作(1)滤纸选用国产新华 1号滤纸,6cm×7cm。

在距滤纸2cm处划线,用铅笔在线上标上四个点作为点样位子(留出缝线空间)。

(2)点样点样要合适,样品点的太浓,斑点易扩散或拉长,以致分离不清。

用毛细管吸取氨基酸样品,与滤纸垂直方向轻轻碰触点样处的中心,这时样品就自动流出。

点样的扩散直径控制在0.5cm 之内,点样过程中必须在第一滴样品干后再点第二滴,为使样品加速干燥,可用吹风机吹干,但要注意温度不可过高,以免氨基酸破坏,影响定量结果。

将点好样品的滤纸两侧比齐,用线缝好,揉成筒状。

注意缝线处纸的两边不要接触。

避免由于毛细管现象使溶剂沿两边移动特别快而造成溶剂前沿不齐,影响Rf值。

(3)展层将揉成圆筒状的滤纸放入培养皿内 (注意滤纸不要碰皿壁),当溶剂展层至距离纸的上沿约1cm时,取出滤纸,立即用铅笔标出溶剂前沿位置。

酸溶剂系统:正丁醇: 80%甲酸:水=15:3:2(体积比),茚三酮2ml。

温度25℃,时间1h。

注意:使用的溶剂系统需新鲜配制,并要摇匀。

(4)显色待展层基本结束后, 置65℃鼓风箱中10-20min,鼓风保温,滤纸上即显出紫红色/黄色斑点。

(5)Rf值的计算篇二:氨基酸的薄层层析实验报告实验六纸层析法观察转氨基作用【实验名称】:纸层析法观察转氨基作用09救援一班第三大组李岚宇 20xx222336室温:28°(一)实验目的:1、学习氨基酸纸层析的基本原理。

2、掌握氨基酸纸层析的操作原理。

(二)实验原理:转氨基作用是氨基酸代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反应,在转氨酶的催化下,氨基酸的а-酮酸与α-酮基的互换反应称为转氨基作用。

转氨基作用广泛地存在于机体各组织器官中,是体内氨基酸代谢的重要途径。

氨基酸反应时均由专一的转氨酶催化,此酶催化氨基酸的α-氨基转移到另一α-酮基酸上。

各种转氨酶的活性不同,其中肝脏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催化如下反应:α—酮戊二酸 + 丙氨酸谷氨酸 + 丙酮酸本实验以丙氨酸和α-酮戊二酸为底物,加肝匀浆保温后,用纸层析法检查谷氨酸的出现,以证明转氨基作用。

纸层析属于分配层析。

以滤纸为支持物,滤纸纤维与水亲合力强,水被吸附在滤纸的纤维素的纤维之间形成固定相。

有机溶剂与水不相溶,把预分离物质加到滤纸的一端,使流动溶剂经此向另一端移动,这样物质随着流动相的移动进行连续、动态的不断分配。

由于物质分配系数的差异,而使移动速度就不一样,在固定相中,分配趋势较大的组分,随流动相移动的速度就慢,反之,在流动相分配趋势较大的成分,移动速度快,最终不同的组分彼此分离,物质在纸上移动的速率可以用比值Rf表示: ALT物质在一定的溶液中的分配系数是一定的,故比值Rf也相对稳定,因此在同一层析体系中可用Rf值来鉴定被分离的物质。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试剂:1、0.01mol/L pH 7.4磷酸盐缓冲液。

2、0.2mol/L Na2HPO4溶液81ml与0.2mol/L NaH2PO4溶液19ml混匀,用蒸馏水稀释20倍。

3、0.1mol/L丙氨酸溶液称取丙氨酸0.891克,先溶于少量0.01mol/L pH 7.4磷酸盐缓冲液中,以1.0 N NaOH仔细调至pH7.4后, 加磷酸盐缓冲液至100ml。

4 、0.1mol/Lα-酮戊二酸称取α-酮戊二酸1.461克,先溶于少量0.01mol/L pH 7.4磷酸盐缓冲液中,以1.0 N NaOH仔细调至pH 7.4 后,加磷酸盐缓冲液至100ml。

5、0.1mol/L 谷氨酸溶液称取谷氨酸0.735克,先溶于少量0.01mol/LpH 7.4磷酸盐缓冲液中,以1.0 N NaOH仔细调至pH 7.4 后, 加磷酸盐缓冲液至50 ml。

6、0.5%茚三酮溶液称取茚三酮0.5克于100 ml丙酮中溶解。

7、层析溶剂:将重蒸过的酚2份和水1份按比例混合后,放入分液漏斗中,震荡,静置24小时后分层,将下部酚层转移到瓶中备用。

仪器:玻璃匀浆器、10ml试管、培养皿、表面皿、沸水浴锅、37℃恒温水浴箱、9cm圆滤纸、烘箱、手术剪刀、分液漏斗。

(四)实验步骤:1、肝匀浆制备:取新鲜动物肝0.5克,剪碎后放入匀浆器,加入冷0.01mol/LpH 7.4磷酸盐缓冲液1.0 ml,迅速研成匀浆,用上述缓冲液4.5ml混匀备用。

2、酶促反应过程(1)取离心管两支,编号:1(测定管)、2(对照管),各加肝匀浆0. 5ml。

把对照管放沸水浴中加热10分钟,取出冷却。

(2)各加0.1mol/L丙氨酸0.5 ml, 0.1mol/Lα-酮戊二酸0.5 ml,0.01mol/L pH 7.4磷酸盐缓冲液1.5 ml,摇匀。

(3)37℃保温,30分钟后取出,保温完毕。

(4)把测定管放沸水浴中煮10分钟,取出后冷却,过滤。

3、层析(1)取圆形滤纸一张(直径9cm)放洁白纸上,以圆点为中心,约1 cm为半径,用铅笔划一圆线作为基线,在线上四等份处标清四点编号作为点样原点。

(2)点样:用四根毛细玻璃管分别进行点样。

把丙氨酸液、谷氨酸液分别点在原点2、4处。

把测定液、对照液分别点在原点1、3处。

注意斑点不宜过大(应在直径0.5cm以下)。

在第一次点样点干后,再在原处同样点第2次。

(3)层析:先在滤纸圆心处打一小孔(铅笔芯粗细),再取滤纸一条卷成捻如灯芯状,上端插入滤纸中心孔中,下端剪成须状。

(4)把滤纸平放在上述培养皿上,使纸芯下浸入层析液中,盖上培养皿盖。

可见层析液沿纸芯上升到滤纸中心,渐向四周扩散。

当层析液前缘到离滤纸边缘约1cm时,约25分钟,取出滤纸,用镊子小心取下纸芯,放入烘箱中烘干。

(5)显色:将上述滤纸平放在培养皿上,滴0.5%茚三酮的丙酮溶液,使滤纸全部湿润,再放入烘箱干燥,此时可见紫色斑出现,比较色斑的位置,及色泽深浅,计算Rf值,分析是否发生了转氨基反应。

(五)实验结果记录:(六)实验讨论:1、从表格(1)中可以看出,测定管上清液点样出现了两个色斑,根据Rf值的计算也可以看出,测定管中氨基酸发生了转氨基作用,生成的未知物质b为谷氨酸,则未知溶质a为丙氨酸;对照管中因为酶的失活而没有发生转氨基反应,只有丙氨酸,所以色斑只有一个。

2、层析点样时手要洗净,操作中尽可能少量接触滤纸,以免污染。

3、层析液中含有腐蚀性酚,取用时注意安全,防止溅到皮肤及眼睛。

4、点样点不宜过大,直径小于0.5cm.20xx年9月19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