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论胡塞尔现象学美学
浅述接受美学的理论渊源

文学与审美教育6 NG NG 浅述接受美学的理论渊源罗旭一、茵加尔登的现象学音乐美学理论波兰哲学家、美学家罗曼#茵加尔登(Ro m a n I ngar-den,1893)1970)是最早将现象学原理引入美学领域的学者,也是成就最大的一位。
现象学音乐美学是20世纪西方文艺理论领域中最重要的美学流派之一。
5音乐作品及其同一性问题6是茵加尔登运用现象学原理考察音乐美学问题的专著,被认为是20世纪现象学音乐美学最重要的学术成果。
在这部论著中,他强调音乐作品的本体地位,把音乐作品与其演奏、感受、乐谱之间是否具有同一性作为讨论的逻辑起点,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最终提出了/音乐作品是纯意向性对象0的论断。
茵加尔登的美学思想源于他的老师)))德国著名哲学家胡塞尔。
(E d mund H usser,l1858)1938)对胡塞尔来说,一切客体都只不过是主体意识中的/意向性活动0的结果,一切客体的存在都是以主体为本源。
并且这种意识并不是一个用来装东西的容器,而是闪烁光芒的灯塔,它总是有要有意指向某种对象,并且在把握对象的过程中对其进行/重建0和/具体化0。
作为茵加尔登的老师,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对茵加尔登有着直接的影响,他将胡塞尔现象学中的/意向性0这个重要观念作为美学研究的理论基石,并继承了其/面向事物本身0的研究方法。
但这位被老师视为最亲近和最忠实的学生在运用老师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处理具体的美学问题时也是有所取舍的,这主要体现在二者的哲学出发点有着根本的不同。
胡塞尔将现象学哲学的任务规定为:主要去描述意识活动,意识主体,与被意识对象之间的关系以及这意识对象的本质结构。
对于除了意识之外是否还存在一个客观世界,胡塞尔却将其/悬置0起来,暂且/圈在括号里0存而不论,即/现象学悬置0,并以此来回避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争论。
作为一个实在论者,茵加尔登否定了胡塞尔将一切对象都看做是主体意识的产物先验唯心论,将自己的研究领域特别指向意向性对象本身,因而具有鲜明的本体论色彩。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现象学、存在主义与荒诞派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现象学、存在主义与荒诞派72.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是什么?(1)理论缘起:①现象学哲学出现在20世纪初期,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是现象学的创始人。
②现象学是一种典型的哲学思维态度和典型的哲学方法。
③现象学产生的理论背景是西方精神文化的全面危机,其实质就是知识的基础性危机:哲学上的实证主义和主观主义对立,非理性主义与相对主义横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萎缩为实证研究,艺术迷茫找不到方向。
④胡塞尔认为,拯救这一形势的办法必须来源于回到实事本身的哲学思维方法,也就是回到知识的确定性基础的思维方法。
(2)主要主张:①“存在的悬置”:a在哲学研究中存在一个典型哲学的思维态度,自然态度就是其批判的对象之一。
b所谓自然态度是指不假思索的相信意识中的对象是独立于意识而客观存在的东西,并相信我们关于它们的知识是可靠的。
c胡塞尔认为这种态度是没有依据的独断,但单纯否定这种态度也是没有根据的,所以应该采取悬置的方法.d胡塞尔认为,适当的哲学思维态度是暂时放弃这种自然的态度,对客体的对自主性问题存而不论,即所谓“存在的悬置”。
②历史的悬置:a典型哲学的思维态度还批判历史的态度,即不假思索地相信历史给予的观念与思想的可靠性,并以此为基础来看待事物,相信如此得来的知识的正确性。
b胡塞尔认为应当将既有的观念和思想放置一边,暂时对它们的正确与否存而不论,此即所谓的历史的悬置。
③纯粹意识:a在经过两个悬置之后即可面向实事本身,此“实事”即是纯粹意识。
b胡塞尔认为既然我们不能直接确定外部世界是否独立于意识而存在,也不能确定先入之见是否可靠,那么我们就要直接面对纯粹意识。
④“现象学还原的方法”:a现象学作为一种典型的哲学思维态度和典型哲学的方法,保证我们走向实事本身的可能,从而最终把握实事,胡塞尔称为“现象学还原的方法”。
b它包括三个步骤:一是现象的还原;二是本质的还原,三是先验的还原。
c现象学还原最后的剩余是“纯粹的先验意识”或“纯粹的先验自我”,它是知识得以可能的最终的确定性基础。
美学

两大主潮:从历史轨迹看,19世纪西方美学以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为主流,而起自20世纪初的西方现代美学则出现了鲜明的反传统倾向,形成了人本主义美学与科学主义美学这两大主潮。
人本主义,即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其根本特点是把人当作哲学研究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对人本身的研究来探寻世界的本质及其他哲学问题。
所谓科学主义,即以自然科学眼光、原则和方法来研究世界的哲学理论,它把一切人类精神文化现象的认识论根源都归结为数理科学,强调研究的客观性、精确性和科学性。
两次转移:从研究重点看,西方现代美学发生了两次转移,第一次从重点研究艺术家和创作转移到重点研究文学文本,第二次则从重点研究文本转移到了重点研究读者和接受。
三个根本性转向:从理论特征看,西方现代美学的发展伴随着“非理性转向”、“语言学转向”和“文化研究转向”三个根本性转向。
“心理距离说”:由瑞士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提出。
布洛认为只有当审美欣赏者主动与审美对象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他才能够产生美感,获得美的享受。
这里所说的距离并不是指空间物理上与客体保持的距离,而是指一个人心理上主动与客体保持一定的非功利的关系,杜绝直接的利害得失的亲密关系。
就是说人自己主动地不关心、不在乎客体与自己的实际功利关系,而保持一种对客体自由的观照,只有在这样的心态之下,审美才能够发生。
心理距离说强调的是主体心态上主动“超脱”外在事物的实用价值而关注其纯粹“形式”给予人的感受,强调一种非功利的审美态度,追求美自身的独立价值。
“心理距离”就是美感的本质特征,美离开了心理距离就无法存在,而审美的艺术创造的核心问题也就是创造心理距离。
孤立说:德国美学家闵斯特堡在《艺术教育原理》中提出,认为美之所以产生,就在于我们主动地把一个事物与它周围世界和各种因果关系等统统隔绝开来,就这个事物自身而把握这个事物的整体形态,这就是审美。
闵斯特堡要求人们对事物采取“孤立”的态度,实际上与布洛“心理距离”相似,也是强调美自身的独立性和非功利性,去除科学分析的态度和实用功利的态度。
胡塞尔简介及生平ppt

教育经历
大学学习
胡塞尔在大学期间学习法律和哲学, 并受到了康德哲学的影响。
学术研究
在大学毕业后,胡塞尔前往柏林大学 继续深造,并开始对数学和逻辑学产 生浓厚兴趣。
学术成就
创立现象学
胡塞尔在1900年发表的《逻辑研究》中提出了现象学的概念和方法,成为现象 学的创始人。
对哲学的影响
胡塞尔的现象学对后来的哲学、心理学、美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 20世纪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
胡塞尔认为,本质直观是一种特殊的直观方式,它不同于 感性直观和概念思维,而是通过直接观察和思考来认识事 物的本质。
本质直观意义
胡塞尔认为,本质直观是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可 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意义,从而更好地 认识世界和自己。
03
胡塞尔的生平
求学时期
胡塞尔在大学期间开 始接触哲学,并对哲 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影响与遗产
01
胡塞尔的哲学思想对欧洲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被认为是现象学的创始人之一。
02
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哲学家如海德格尔、萨特等产生 了重要的影响。
03
胡塞尔的哲学思想至今仍然对哲学界产生着影响, 被视为现代哲学的经典之一。
04
胡塞尔与当代哲学
对后现象学的影响
胡塞尔的现象学为后现象学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础和方法 论指导,对后现象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胡塞尔简介及生平
• 胡塞尔简介 • 胡塞尔的哲学思想 • 胡塞尔的生平 • 胡塞尔与当代哲学 • 总结与评价
01
胡塞尔简介
出生背景
家庭背景
胡塞尔出生于德国的一个中产阶 级家庭,父亲是一位法律学者, 母亲则是一位受过严格的上等教 育的家庭妇女。
接受美学——读者反映批评

此在与先在
人对世界的理解依赖于一种‚先在‛。 这种‚先在‛或称理解的前结构,它是解 释发生和进行的前提。 人的存在或称‚此在‛从根本上说是历 史的,它总是与人们臵身的具体情况卷在 一起,历史性的个人生存应成为哲学关注 的焦点。
海德格尔的启示
将历史的理解引入意义研究。
伽达默尔
伽达默尔(1900—2002)德国当代哲学家、美 学家,现代哲学解释学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主要著作《真理与方法》、《柏拉图与诗人》 等。
所谓“期待视野”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 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 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
期待视野
1、接受者从过去曾阅读过的、自己所熟悉的作 品中获得的艺术经验,即对各种文学形式、风格、 技巧的认识; 2、接受者所处的历史社会环境以及由此而决定 的价值观、审美观和思想、道德、行为规范; 3、接受者自身的政治经济地位,受教育水平、 生活经历、艺术欣赏水平和素质。
20世纪文学范式的转变
20世纪以来的文学愈来愈突出读者在审 美接受过程中的能动的创造作用。阅读不再 是被动的感知,而成为一种积极的创造性活 动。读者角色的这一转变无疑是文学发展过 程中的一次划时代的转折。
——
伊瑟尔
二、现象学与现代阐释学
20世纪哲学中的现象学和现代阐释学在理 论层面为文学批评的重心向读者转移提供了方 法论的前提。
2、概述中的空白,
3、情节结构中的空白 (即想象故事背后的故事)
(二)研究接受史
要求把读者的接受状况作为研究的切入 点,把握文学作品在接受过程各个历史阶段 所呈现的面貌,用接受过程的描述代替文学 事实的罗列。 对文学作品在历史上的各种接受形式和 审美经验加以整理和研究,其批评对象是具 有评介性质的接受文本,包括文学批评、书 评、剧评乃至新闻报道等。
接受美学——读者反映批评

在伽达默尔看来,传统并不是人们应该加 以克服的消极的东西,而是理解和阐释不可缺 少的前提。不管愿意与否,传统都存在于我们 的意识之中,成为理解的先决条件和先行结构。 即使是宣称彻底反传统的人也无法抛弃传统, 而只能在接受传统的前提下审视传统。
2、理解的创造性 理解又不是对传统的复制,除了继承 以外,理解还有对传统进行批判、改造和 发展的性质。因此,理解又不是一种被动 的行为,而是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活动, 它本身便包含了创造的因素。理解在本质 上是创造意义的活动。
五、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批评
的具体运用
(一)发现空白 (二)研究接受史
(一)发现空白
发现空白的阅读要求把文本中的空白上 升为阅读的主要关注对象,读者应有意识地 去发现文本中的空白,充分体味文本中那些 沉默的因素,分析空白在文本结构和技巧中 的作用,用想象和理智去参与文本的创作。
1、省略中的空白
‚文艺的本质是它的人际交流性质。 ……文艺作为一种交流媒介,不能脱 离其观察者而独立存在。‛ 《审美经验与文学阐释学》
伊瑟尔的“空白”理论
空白是交流的基本条件,没有空白就没 有交流的必要;
空白是阅读中不可或缺的积极动力。
暗含读者
”在这一概念中,存在着两个基 本的、相互关联的方面:作为文本结 构的读者角色,与作为结构化行为的 读者角色。”
(一)姚斯的文学史观
“在作者、作品和读者 这个三角形中,读者不只 是被动的一端、一连串的 反应,他本身还是形成历 史的又一种力量。文学作 品的历史生命没有其接受 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 的。” ——姚斯
姚斯的文学史观
文学作品的存在史就是作品与接 受相互作用的历史。
美学和历史的沟通
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精神

第42卷第6期2020年11月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Vol.42,No.6Nov2020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精神荣司平(上海城建职业学院科技处,上海201415)摘要:胡塞尔开启了20世纪影响巨大的现象学哲学运动,其基本精神包括追求严格的科学、关注事物的本质、独创还原的方法、恪守哲学的本分。
现象学作为严格的科学,追求着普遍必然的真理,发展了传统的观念论哲学,利用现象学还原、本质还原使哲学思维从自然态度转向现象学态度。
现象学有着自身的使命和界限,克服了传统哲学中的理性主义倾向。
关键词:胡塞尔;现象学;基本精神中图分类号:B1文献标识码:A7章编号:1000-5102-(2020)06-0007-06胡塞尔不是使用“现象学”一词的第一人,但几乎是单枪匹马地开启了作为一种哲学现象的“现象学运动”。
虽然其较为著名的弟子,如马丁•海德格尔、马克斯•舍勒、梅洛•庞蒂等,多多少少都发展出了与胡塞尔不同的现象学路向,但是,他们对胡塞尔所开创的现象学的基本精神和方法是基本认同的,否则,我们就很难说存在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现象学运动”。
所以,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精神是贯穿整个现象学运动的中轴,理解和掌握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精神是研习现象学的基本路径。
胡塞尔现象学博大精深,既有作为方法的现象学,亦有作为哲学的现象学,还有现象学哲学的具体应用。
我们将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精神归纳为追求严格的科学、关注事物的本质、独创还原的方法、恪守哲学的本分,并不是将胡塞尔现象学的丰富内容进行压缩,而是将其视为理解胡塞尔现象学的钥匙和门径。
一、追求严格的科学胡塞尔现象学为哲学理的,胡塞尔在其导论性质的著作《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中开篇就讲:“自最初的开端起,哲学便要求成为严格的科学,而且是这样的一门科学,它可以满足最高的理论需求,并且在伦理一宗教方面可以使一种受纯粹理性规范支配的生活成为可能。
现代西方批评理论Ⅱ 现象学 存在主义 阐释学

文艺作品的审美经验的幻觉性的、臆想性的客 体,是创造性想象的构成物,是现象地和意向地存 在的,审美对象既不是存在的又不是非存在的,而 是意向性的意向行为和意向对象的交互的产物,是 主客体融合的对象。‚悬搁‛是现象学的基本方法 ,是现象学还原的重要部分。这就是把实在臵于括 号之中,把外部世界悬搁起来,排除对存在和历史 的信仰,也就是把关于世界的荒谬解释悬臵起来, 世界仍然在那里,依然如其所是地存在着,抛弃对 世界的自然态度和理论态度,中止对世界的判断, 存而不论。
8
现象学经由英伽登、海德格尔的发展为 60年 代德国的阐释学、接受美学的兴起培育了肥沃的土 壤。作为海德格尔的学生,加达默尔于 1960 年出 版了哲学阐释学的代表作品《真理与方法》,标志 着哲学阐释学的形成,也包含了文学艺术阐释学思 想。接受美学也就在这样的语境中酝酿了出来,形 成了西方文艺理论从作品为中心向读者为中心的转 移,姚斯和伊瑟尔是其中最重要的领军人物。
6
胡塞尔的现象学在他的学生海德格尔那里找到 了继承者,但是海德格尔进行了存在主义现象学的 转换,对存在本体论、阐释学以及语言的核心地位 而倍感兴趣,其所谓的‚语言是存在之家‛的观点 ,学界耳熟能详。海德格尔认为,艺术作品是具有 物质性的,但是艺术的真理是对物性的超越,走向 存在的敞亮。希特勒上台后,现象学运动转移到法 国。法国 40 年代形成了以萨特、庞蒂等为代表的 存在主义现象学潮流,50年代的法国还催生出杜夫 海纳这样一位出色的现象学美学家。
Ⅱ 现象学 /存在主义 /阐释学
这部分把现象学和存在主义、阐释学放在一 起介绍,是考虑到存在主义、阐释学均是在现象 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者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当然,这三种文艺理论各自有着不同的旨趣和 着力点。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胡塞尔现象学美学的基础
——意向性理论
哲学1301 20130238 田云
摘要:胡塞尔作为20世纪现象学派的创始人,现象学的思想贯穿在他整个思想体系当中,他的美学思想就深受现象学的思想内涵的影响。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他的现象学意向性理论。
意向性理论的研究改变了人的思维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变了美学的研究方法。
要研究美学离不开我们对现象学的意识性理论的研究。
关键词:现象学,现象学美学,意向性理论
一、现象学意向性理论的内涵
意向性理论是胡塞尔现象学的基础,胡塞尔是以意向性理论为基础来构建他的哲学体系,因此他的美学思想也就是建立在这种意向性的理论之上的。
胡塞尔对意向性问题的探讨是从表达入手的。
表达是其意向性理论的基础。
在他看来表达是意义的记号,表达的物质外壳是字符或语音,表达的内容是意义。
表达的意义是我们通过一些特定的行为把现实当中的物质赋予特定的含义。
但是在另外的一个方面,当我们看一行字或听一句话的时候,我们又把意义在意识中再现出来。
这也就是说我们首先赋予一个东西特定的含义再在一定的时间通过一定的行为在有需要的时候在拿出来用。
因此离开了人的意义意向的行为,任何记号都不可能成为有意义的语言。
胡塞尔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意向行为与记号的关系:假如我们走到一个清真寺去,我们不懂阿拉伯文字,我们看到墙上用阿拉伯文字雕刻的可兰经的经文,我们可能会把它们当成装饰性的图案。
胡塞尔写道:例如让我们设想,某些圆圈和半圆的曲线条最初给我们一种纯粹的美的感觉,后来我们突然想到它们可能是字符或文字的记号。
其差别存在于什么地方呢?○1其差别显然在于我们的意向行为不同。
开始时我们没有把这些线条与意义联结在一起,所以我们把它们当作引起美感的图案,后来我们想到这些线条表示意义,于是我们就把它们当作文字了。
除了表达这个基础的研究之外,胡塞尔还重视对表达意向性活动的不同阶段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意向行为,意义和对象。
“每个表达不仅意味着什么,
而且涉及到某种东西;它不仅有意义,而且与某个对象发生关系。
表达通过意义表示(指称)对象。
”○2这也就是说我们的意向性的理论的表达,不仅仅与主体有关系还与作用的客观对象有关系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
二、意向性理论对美学的改变
现象学内容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主客二分的超越,因为这主要体现在实施表达的主体和被实施表达的客体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胡塞尔认为这种方式首先意味着一种研究方法。
现象学在美学上实现从思维方式到提问方式的转换,从对世界的预设走向直接面对事件本身,关注鲜活的物象本身不作思想和感性的剥离;注重解释与描述,把美看作是生成的过程,而不再仅仅不是先验的存在。
现象学的意向性方法除了在内容上对美学研究的改变之外,现象学的意向性方法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当然在美学研究的方面也就改变了美学一些研究方法。
主要表现在:
首先,“意向性”使得人们认识到任何客观的概念,都是有着“意向性”的主体的意识所建构而来的,因为所有的存在的事物的含义都是我们通过表达而赋予他们的特定的含义。
因而不存在某种完全客观的知识。
表现在美学精神上,便是从本体上证明了主体意识的能动性及建构能力,从而使我们对美学原理的研究更加的注重主客观地有效的统一。
因为任何知识都是主体的某种建构,美学所建构的世界应是一种关系,而不是某种现存的东西。
美这种现象不是一种客体属性或主观心理,因而是一种关系而非某种实体。
其次,这种“意向性”概念使得美学有了一个更加广泛的物质基础。
意向性要求如对象“是其所是”那样去观察对象,而胡塞尔的最终目的仍是如何真正的认识所有的存在者。
意向性不能只指向一种认识的最终奠基,认识只是主体的其中一项视域,存在的主体首先整体地在世生存,才是一个真实的主体(此在),此在的最终本质是“筹划着”在世,是自由在世而非认识外物。
三、对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与美学的关系的总述
现象学的“意向性”方法使得审美的主体的真实存在得到真正的尊敬,从而使得前此一切哲学中的主体概念都暴露出其虚妄性和不现实性。
这就使得现实生存的人类个体首次成为审美的起点。
胡塞尔曾指出:“现象学的直观和’纯粹’
艺术的美学直观是相近的”。
○3现象学的意向性概念指出:审美的主体不是某种透
明的存在,他有着自已的某种现实本质,外物的构成依赖于主体的内在意向。
因而主体是一个有着历史和时间性的存在,这就超越了原来哲学或美学中对心灵的透明性追求,从而使得现实存在的人类主体首次在哲学和美学中成了探讨问题的基础,使得美学也有可能尊重现实生存的人类。
现象学的意向性在分析审美的过程中,将经验作为审美的现象基础,从而超越了前此美学中的实体主义倾向。
美从此成了个人对存在的某种领悟,是此在生存过程中活生生自我在场的明证。
按照现象学的方法,审美过程的起点是应有着意向性的主体的经验,现象学的意向性方法将人类经验作为一切知识的基础,所有认识性的知识和精神性的知识,都只能从经验中推导而来,因而,对经验进行研究,探讨人类经验的构成和为人类经验寻求解放的方式,一直是现象学运动的特色。
【参考文献】
○1胡塞尔:《逻辑研究》,第二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第362页,18行○2胡塞尔:《逻辑研究》,第二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第46页,23行
○3胡塞尔选集.北京:三联书店,1997,第12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