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外交制度研究综述_尹依玲
关于晚清外交制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黑龙江教 育学院 学报
Junl f e og agC l g f d ct n ora o H i nj n o eeo ua o l i l E i
Ma . 011 r2
V0 . 0 No 3 13 .
di1 .9 9 ji n 10 7 3 .0 10 .0 o:0 3 6/. s.0 1— 86 2 1. 30 4 s
例来改变 自己 , 但在封建 旧体 制 内部 进行 的改革 , 具有与生
俱来的局限和缺陷 , 成为 1 9世 纪的 中国始终不 能融人 国际
社会的重要 因素 。刘 伟则考 察 了晚清对外交涉 体制的演 J
变过程 , 他认为 , 由于受 到旧的观念和体制的拖 累 , 清政府外
交体制 的变革表现为 一个在 旧有制 度基础 上不断调 整和逐 渐 “ 皮” 蜕 的渐进 过程 , 一个 侧面 反映 了近代 制度变 迁的 从
国人 民大学 出版社 18 年版 ) 91 对总理衙 门、 外务部等外交机
要 内容 。晚清外 交制 度 的研究 起 步于 民 国时期 ,O世纪 七 2
八十年代后 , 则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 并取得 了相 当成 果 , 但总
构 的组织结构 、 职掌等有 比较详 细的介 绍和考 证 , 是研究 晚 清外交制度的必备参考书 。高伟浓 的《 向近世 的中国与朝 走 贡国关系》 广东 高等教育 出版 社 19 ( 9 3年版 ) 一书也有较 大 篇幅涉及 晚清外交 制度的演变 。另外 , 有不少关 于近代 中外
特 征 。
突时期 、 试图沟通两种不 同文化 的洋 务外 交体 制时期 、 积极 适应现实的外交制度 的改革 时期均 涉及 晚清时 期的外 交制 度 。香港学者梁伯华的专著 则从 近代 中 国外 交制 度演变
晚清地方外交研究

晚清地方外交研究晚清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动荡不安的历史阶段,国内外形势的复杂使得地方外交成为了当时中国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对晚清地方外交进行深入探究,分析其背景、政策与实践以及对于中外交流与影响的重要性。
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政治上,中央集权逐渐衰微,地方势力逐渐崛起;经济上,西方列强的侵略使得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外交逐渐成为了晚清时期中国的重要议题。
晚清地方外交的政策和实践可以从不同地区的外交情况、外交策略、与外国的交涉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不同地区的外交情况存在差异。
以江南地区为例,由于其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成为了列强角逐的重要区域。
因此,江南地方外交的重点是如何应对列强的侵略和维护地方利益。
而在北方地区,则更多地涉及到与沙俄等国的交涉,以解决领土争端等问题。
其次,外交策略方面,晚清地方官员采取了多种手段来达到外交目的。
他们不仅通过外交渠道进行交涉,还积极利用国际法等知识来维护自身权益。
同时,他们还注重加强与外国的,建立友好关系,以寻求国际支持。
最后,与外国的交涉是晚清地方外交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地方官员积极参与外交谈判,就涉及国家利益的问题进行磋商,努力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
晚清地方外交研究对于中外交流与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地方外交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在晚清时期,西方文化逐渐传入中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地方外交的开展使得中外文化交流得以加强,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
其次,地方外交对社会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一方面,地方外交的开展使得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传入中国,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另一方面,地方外交也为中国提供了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的机会,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最后,晚清地方外交研究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地方外交,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晚清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以及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晚清外交制度研究综述_尹依玲

本图来自维基百科中国历史·民国军阀·北洋军阀 显而易见,各个帝国主义并无能力将河南纳入自己的势 力范围,同样的,他们都在做着这种尝试与努力,将河南包围 起来,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成为真正中国的控制者。 河南在军阀割据初期依然归属中央,在高中课本上如此 明显的一个问题却没有在正文中给与回答,本文尝试着对这 个问题进行一定的探讨。河南在各派军阀划地为政的时期依 然归属中央管辖,是中国人的正统观念所致,同时也与河南 的地理位置和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有关。
大学报,1998,(7) [5]李丽杰.清末外务部的历史作用评价[J].重庆科技学院党报(社会科 学版),2008,(8) [6]杜继东.清末外务部历史地位初探兰州学刊[J].1990,(6) [7]冯君.论清代外交机构的演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J].嘉应大学学报, 1994,(3) [8]黎仁凯、傅德元、衡志义.清代直隶总督与总督衙署[J].文物春秋, 1991,(1) [9]陈潮.19 世纪后期晚清外交体制的重要特点[J].学术月刊,2002.(7) [10]张振鵾.试论晚清直隶总督参与外交[J].河北学刊,1997,(5) [11] 蒋贤斌. 试论近代的地方外交交涉机关 [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0,(11) [12]彭南生.晚清外交官制及其俸薪制度的形成与变革[J].华中师范大 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2) [13]兆危盖.清季使节制度近代化后期的历史考察[J].江汉论坛,1997,(7) [14]张永汀等.试论晚清驻外使节制度的近代化[J].社会科学论坛(学 术研究卷),2006,(4) [15]岳谦厚.民国外交官人事机制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 [16]任云仙.清代海外领事制度论略[J].中州学刊,2002,(5) [17]石源华.重塑民国职业外交家的群体形象[J].民国档案,2001,(1) [18]王立诚.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 [19]石建国.辛亥革命与中国外交机构的近代化[J].复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2,(2) 作者简介:尹依玲就读于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近现代史 方向在读研究生
中国清朝时期的外交与国际关系

中国清朝时期的外交与国际关系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外交和国际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发展和命运。
本文将从清朝的外交政策、国际关系和影响力等方面探讨中国清朝时期的外交与国际关系。
一、清朝的外交政策清朝的外交政策以维护国家统一和边疆稳定为核心目标。
清朝治下的中国疆域辽阔,与许多邻国接壤,因此重要的外交任务之一就是平衡和维护与邻国的关系。
清朝的外交政策以和平相处和谈判解决争端为基调,主张以礼仪和文化传统为基础,通过朝贡贸易来维系外交关系。
在清朝外交政策中,朝贡贸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清朝通过与朝鲜、越南、琉球等周边国家的朝贡贸易,巩固了对邻国的影响力,并通过这种方式间接控制和管辖了这些国家。
同时,清朝还与俄罗斯、英国等欧洲列强进行贸易交流,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二、清朝的国际关系清朝时期,中国的国际关系受到内外因素的双重影响。
外部因素主要包括与外国列强的接触和影响,内部因素则涉及国内政治和社会动态的变化。
1. 与欧洲列强的关系清朝与欧洲列强的关系比较复杂。
17世纪以后,欧洲列强开始涌入中国,展开了一系列的贸易和军事行动。
受到西方科技和军事力量的威胁,清朝不得不与这些列强进行外交交涉。
中国清朝与英国的《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与俄罗斯的《盐务大臣汉白露条约》等条约签订,使得中国不得不割让领土和增加对外开放程度。
2. 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清朝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安全和稳定。
清朝与朝鲜、越南等东亚国家保持着朝贡贸易的关系,通过这种方式维持了对周边国家的控制。
而与中亚和西亚地区的关系则较为紧张,清朝与准噶尔汗国和俄罗斯展开边界争端。
这些纷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朝对周边地区的掌控和影响力。
三、中国清朝时期的国际影响力清朝时期,中国的国际影响力逐渐减弱。
一方面,中国在与外国列强的贸易和军事往来中经历了一系列的失败和割让,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威胁。
另一方面,清朝政府对内政不力,社会动荡频繁,这也导致了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下降。
清末外交体制机制

清末外交体制机制
清朝的外交体制主要由两个机构组成:领事馆和翰林院。
领事馆是负责处理外交事务的机构,而翰林院则是领导和监督领事馆的机构。
除此之外,还有六部、兵部、户部等负责特定方面的外交事务。
在清朝末年,随着国家的衰落,外交体制也日益疲软。
清政府缺乏专业化的外交官,领事馆的工作效率低下、腐败严重。
同时,西方列强在中国发起的侵略战争也暴露了清政府在外交方面的无能。
总的来说,清末外交体制机制存在着诸多弊端和问题,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以应对外部压力。
在清朝末期,新式的外交手段开始被引进,这包括签署条约、使馆外交、国际会议等。
但由于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上的限制,外交工作始终难以得到真正的改善和提升。
此外,清朝的领土辽阔,外交工作难以统筹,各地领事馆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
中国的弱势地位也使得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控制和压制愈发强势,导致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署。
总之,清朝末期的外交体制面临着种种挑战和问题,需要进行改革和更新,以增强国家的外交实力和独立地位。
清朝的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

清朝的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的发展与演变,对于理解清朝的历史和国际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清朝外交政策的特点以及与外国的关系,从而揭示清朝外交的发展与影响。
一、清朝外交政策的特点清朝正式建立于1644年,由满洲族建立并统治。
其外交政策的主要特点如下:1. 封建皇权凌驾于外交事务之上:清朝的外交政策以皇帝为中心,外交大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
外交使团由皇帝派遣,接受皇帝的指导和决策。
外交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都围绕着满洲贵族的利益和皇权展开。
2. 和平共处与邻国互助:清朝主张和平共处,尊重邻国的主权,并通过礼仪之邦的方式与周边国家保持友好关系。
清朝鼓励对邻国进行贸易往来,并与俄罗斯、朝鲜、蒙古等国家签订了一系列友好条约,以保持稳定的边境关系。
3. 朝贡体系的维护:清朝借鉴明朝的朝贡制度,与一些国家建立了朝贡关系。
通过朝贡体系,清朝巩固了自身的国际地位,扩大了对外贸易,获得了世界各地的珍贵物品。
朝贡使团也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
4. 崇尚五服与婚姻外交:清朝秉持着五服之礼,即在外交场合下,区分五种不同级别的服饰来显示对方的地位。
此外,清朝还重视通过婚姻来维系国际关系,派遣皇子、公主与外国贵族联姻。
这种婚姻外交不仅有助于巩固国际间的友好关系,也扩大了清朝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
二、清朝与邻国的关系1. 清朝与俄罗斯:清朝与俄罗斯的关系复杂而充满争议。
在早期,两个国家通过《尼布楚条约》和《恒辽条约》等协议保持了一段时间的和平关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的领土争端日益加剧,导致后来的《恒辽条约》无法解决问题。
造成了中俄战争的爆发。
2. 清朝与朝鲜:清朝与朝鲜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清朝对朝鲜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援助,并控制朝鲜的外交权。
尽管有时存在一些争议和矛盾,但总的来说,朝鲜一直是清朝一个重要的邻国。
3. 清朝与日本:清朝与日本的关系较为复杂,经历了一系列战争和贸易冲突。
近年来国内晚清外交史研究综述

近年来国内晚清外交史研究综述晚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个独特时期。
这一时期的外交历程不仅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世界外交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对晚清外交史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
本文旨在总结近年来国内晚清外交史研究的成果和不足,并指明未来研究的方向。
晚清外交史研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一时期的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外交挑战和压力。
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扩张,使得中国的国家利益和主权受到严重威胁。
同时,中国也面临着内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矛盾和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晚清外交史研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和价值:对晚清外交史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进程。
晚清时期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外交实践对中国社会的变革和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晚清外交史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晚清时期的中国不仅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扩张,同时也参与了国际事务的处理和国际关系的构建。
因此,对晚清外交史的研究有助于深入探讨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和地位。
再次,对晚清外交史的研究有助于为当代中国外交提供借鉴和启示。
晚清时期的外交实践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对这些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可以为当代中国外交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近年来,国内晚清外交史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政治制度方面,研究者们对晚清外交体制的演变和运作进行了深入探讨。
这些研究既有对中央外交决策的,也有对地方外交的考察。
在对外关系方面,研究者们分析了晚清时期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的关系,涉及条约谈判、使节往来、国际法引入等议题。
研究者们还对晚清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如日本、朝鲜等的外交关系进行了研究,揭示了中国在东亚地区的地位和影响。
在文化交流方面,研究者们了晚清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多个层面,包括宗教、教育、科技等。
这些研究揭示了晚清时期中国对外部文化的吸收和传播,以及中国文化的对外影响。
清朝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

清朝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通过一系列的外交政策与其他国家建立和维护了国际关系。
在清朝的统治下,中国的外交政策主要体现为地缘政治、封建宗法思想和维护国家利益。
本文将探讨清朝的外交政策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清朝的地缘政治取向清朝历史上的外交政策受到地缘政治的影响。
在康雍乾三朝时期,清朝的疆域扩张主要集中在中亚地区。
清朝通过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的边界划定和军事行动,巩固了对中亚地区的控制。
此外,清朝还重视与西方列强的交往,以维护自身的地缘政治利益。
二、封建宗法思想对外交政策的影响清朝被封建宗法思想所支配,这在它的外交政策方面也有所体现。
封建宗法思想认为君主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与君主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关系对国家的安全与繁荣至关重要。
清朝在与其他国家交往中,尤其是朝贡体系中,始终坚持尊君重礼、礼尚往来的原则,以维护自身的封建统治。
三、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性清朝在与其他国家的交往中注重维护国家利益。
尽管清朝是封建王朝,但它也清楚地认识到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性。
清朝通过规范对外贸易和疆界划定等手段,确保国家的边境稳定和经济发展。
同时,清朝还与其他国家签订了一些条约,以保护中国的主权和利益。
四、与外国列强的交往清朝在与外国列强的交往中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
特别是在近代中国面临列强入侵的时期,清朝试图通过与列强的外交手段来缓解压力。
例如,清朝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对外国的势力进行一定的控制和调整。
尽管这些努力并未真正保护到足够的国家利益,但清朝的外交政策表明它尝试在国际关系中保持一定的平衡。
五、对国际体系的影响清朝的外交政策对国际体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尽管清朝在面对列强侵略时不能尽如人意,但它的外交政策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清朝的外交努力也使中国在世界上广泛获得认可。
综上所述,清朝的外交政策主要与地缘政治、封建宗法思想和维护国家利益有关。
清朝与中亚国家和西方列强的交往,通过与各国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关系,努力维护国家的繁荣与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史志 2009.17(总第 21代人数就是战斗力,能够 迅速聚集大量的作战人员者就是王。河南位于广阔的华北平 原,是中国最大的人口密集的平原。那时,东北原始森林居 多,人口稀少。在古代通讯和国家管理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人 口密集的平原最有利于人口的集中,而江南虽然富足,但是 水网密集,山川丘陵,人很难大量集中,反而成为战乱的避难 所。查阅史书可知,江南地区为战争而集中人口进行作战,自 愿的事情除了战国时期为了不当奴隶而外,基本都带有强迫 性质。江南地区通讯不便利于躲藏,因而很难集中战争资源。 而中国东北人口稀缺,草原、西部的荒漠、千沟万壑的黄土高 原等就更困难,即使是近现代,在平原上征兵也很重要,中国 的河南、山东等地均为我国最重要的兵源地,其他山区省份 的兵员数相对就比较少,这些都有历史的因素。所谓军阀者, 拥兵自重,割据一方而对中央政权虎视眈眈。兵员对于战争 有如此重大的影响,可见河南不为各派军阀所占并不是由于 它的重要性不足,与此相反,恰恰是因为它的位置太过重要 而使得在各派力量相均衡的混战初期不为各派军阀所占。河 南不仅是中国兵员的重要来源,地理位置也是相当重要。从 文章前部分的图可看出,河南地处人口密集的中部地区,北 接中国的粮仓东三省,南接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且境内 交通方便,以平原为主,黄淮海三条大河流经,京杭大运河也 从其中穿过,水运、陆路十分方便。清政府自愧于无能保国卫 民,在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后数月,谋求保持其统治 生命,宣布“力行实政”’并把“设铁路”置于该“力行”的“实 政”中的首项⑥[6]。此时,建设铁路在中国政治经济中才真正被 列作一项大政来对待。可是,在军阀割据初期,各派军阀的实 力均衡,并没有一派的实力有绝对优势,可以使其独占中原 之地而观之天下。在清代,统治者同样知道河南的重要性,所 以列强瓜分中国之时河南并未受到严重冲击。下图显示的是 军阀和其支持国在华的势力范围:
三、外交官人事制度 外交官人事制度是指培养选拔以及规范外交官行为的 相关制度。当时中国并没有外交官与外人打交道,最初是派 总督办理此事,且都是临时性的。虽然后来设有专门机构来 处理洋务事宜,其中有不乏像郭嵩焘、曾纪泽、张荫桓等外交 人才,但他们一般未受过专门训练,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外 交官。直到清末新政的时候才有改观,并配有专门的外交官 培养、选拔、任职、待遇机制。 关于外交官人事制度,作出专门论述的作品很少,较早 的有石源华的《重塑民国职业外交交的群体形象》,谈了外交 官的知识构成,以及北京政府首任外交总长陆征祥的外交官 人事制度改革[17];另外王立诚的《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对外 交机构中外交官的编制、待遇、选拔标准、培养方式等等作了 探讨。[18]岳谦厚的《民国外交官人事机制研究》(下转第 54 页)
一、外交机构 (一)中央的外交机构 清朝一向没有专掌外交的部门,直到洋务运动时期总理 衙门的设立才得以改观。总理衙门研究的集大成者是吴福环 《清季总理衙门研究》,从总理衙门的运转机制,到颁布、执行 的各项内外政策,并作出评价。[2]此外仲一虎的《近代职官制 度总理衙门研究综述》,对总理衙门的研究历程、研究的主要 观点与分歧以及研究的不足作了一个总结。[3] 由于总理衙门并非专门办理外交的机构,“与西方专门 处理外交事务的机构相比,无论是办事效率还是职责范围都 是很落后”,[4]1901 年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列为六 部之首。 “外务部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央外交机构”,[5] “主持重要交涉活动,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央外交机关”,外交 权由它统一起来了;此外,由于外务部的整顿,“厘定了中央 和地方在外交权方面的关系,进一步完善了外交体制”;同时 还培养了大量的外交专业人才。[6] 外交机构的演变,一方面反映了清代中国逐渐由一个主 权国家变成半殖民地国家的历史进程,另一方面也展示了中 国开始走上外交近代化的路程。[7] (二)地方外交交涉 督抚是地方外交的核心。晚清督抚分掌部分甚至是大部 分的国家外交权。每一个地方督抚都有权办理地方外交事 务,这也是他们的职责。[8]而且“晚清外交对地方督抚有强烈 的依赖”。[9]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立了南北洋大臣,而它们 由两江、直隶总督的兼任。其目的就是把中外交涉限在外地, 防止外人进入北京,同时它也“是总理衙门指挥各通商口岸 地方交涉机构的联系媒介”。[10] 地主官员办理外交是晚清外交制度的一个特色,虽然可 以使事情得到就地处理,但有很大缺陷,由于他们“自身素质 素质的局限、相关法规的欠缺和中央机关的弱化,他们的外 交行为自觉不自觉地为帝国主义国家攫取利益提供了可乘 之机。”[11] 二、外交使节制度与领事制度 使节制度是指已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互相在对方领土
参考文献: [1]陈雁.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外交制度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吴福环.清季总理衙门研究[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3]仲一虎.近代职官制度总理衙门研究综述[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 2008,(1) [4]张步先.从总理衙门到外务部—— —兼论晚清外交近代化[J].山西师
本图来自维基百科中国历史·民国军阀·北洋军阀 显而易见,各个帝国主义并无能力将河南纳入自己的势 力范围,同样的,他们都在做着这种尝试与努力,将河南包围 起来,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成为真正中国的控制者。 河南在军阀割据初期依然归属中央,在高中课本上如此 明显的一个问题却没有在正文中给与回答,本文尝试着对这 个问题进行一定的探讨。河南在各派军阀划地为政的时期依 然归属中央管辖,是中国人的正统观念所致,同时也与河南 的地理位置和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有关。
(上接第 38 页)则是力作,从外交官的铨选、任职、考核、薪俸 以及外交官的基本社会情况四个方面详细地说明了民国外 交人事制度。
外交官人事制度的建立,中国的外交制度走上完善,具 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清政府从传统外交迈向近代外交的重 要步骤。[19]
四、研究弱点 近年来,学者对外交制度的作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 不错的成绩。但还有一些薄弱环节需要加大研究力度。(一) 研究内容关于某一项外交制度的多, 而对晚清外交制度作出 全面研究的较少;(二) 地方外交机构的研究是一个薄弱地 区,关于这个方面的研究,目前看到的有蒋贤斌《试论近代的 地方外交交涉机关》,但也只是把各个时代的地方机构的职 能进行了一般性的论述,而具体的外交机构是如何行使职能 的,则没有专门的论述;(三)由于中国在近代是一个政治动 荡的时代,外交决策是如何作出、执行以及决策与执行机构 是何种关系,也还需要进一步地作研究。
大学报,1998,(7) [5]李丽杰.清末外务部的历史作用评价[J].重庆科技学院党报(社会科 学版),2008,(8) [6]杜继东.清末外务部历史地位初探兰州学刊[J].1990,(6) [7]冯君.论清代外交机构的演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J].嘉应大学学报, 1994,(3) [8]黎仁凯、傅德元、衡志义.清代直隶总督与总督衙署[J].文物春秋, 1991,(1) [9]陈潮.19 世纪后期晚清外交体制的重要特点[J].学术月刊,2002.(7) [10]张振鵾.试论晚清直隶总督参与外交[J].河北学刊,1997,(5) [11] 蒋贤斌. 试论近代的地方外交交涉机关 [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0,(11) [12]彭南生.晚清外交官制及其俸薪制度的形成与变革[J].华中师范大 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2) [13]兆危盖.清季使节制度近代化后期的历史考察[J].江汉论坛,1997,(7) [14]张永汀等.试论晚清驻外使节制度的近代化[J].社会科学论坛(学 术研究卷),2006,(4) [15]岳谦厚.民国外交官人事机制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 [16]任云仙.清代海外领事制度论略[J].中州学刊,2002,(5) [17]石源华.重塑民国职业外交家的群体形象[J].民国档案,2001,(1) [18]王立诚.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 [19]石建国.辛亥革命与中国外交机构的近代化[J].复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2,(2) 作者简介:尹依玲就读于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近现代史 方向在读研究生
38 历史研究 LISHIYANJIU
[摘 要]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融入了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外交制度逐步与国际接轨,实现了外交制度的近代 化。本文从外交机构,外交使节制度与领事制度、外交官人事制度三个方面来对中国近代外交制度的研究作了一个疏理。
[关键词]外交制度 外交机构 驻外使节制度 外交官制度
与使节制度发生联系的是领事制度,在国际法上,领事 制度指在他国的领土上,保护派遣国商业利益,保护关帮助 具有派遣国国籍的居住者、旅行者、船舶、船员及商务人员, 执行与这相关的某些行政、司法和户籍职务,并且向拟派遣 国的接受国国民及第三国国民颁发签证或其他适当文件的 派遣的公共服务制度。[15(] 第 7 页)就这一制度的研究作品不多, 其中任云仙的《清代海外领事制度论略》对领事的派遣、领事 馆初期的运作和职责以及清朝官员对领事制度认识的不断 深化等方面作出了探讨,并作了评价:近代领事制度的建立, 是“清政府不得不打开国门,走向国际社会,接受西方的外交 理念,力求用其维护本国的利益。……是中国外交近代化不 可避免的选择,是社会转型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进一步走 向世界的重大进步。”[17]
中国常驻外交使节制度与领事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外交 制度走向近代化的标志之一。“从此中国开始采用西方的外 交制度参与近代国际社会的角逐,无疑是合乎近代外交制度 的明智之举,也是一个古老民族在付出沉重代价之后顺应时 局的变革。”[14]但其作用不能过高估计,毕竟外交的办理还需 要一个强大的国力支持。[13]
上设立使馆,并代表派遣国政府处理与接受国的外交关系的 制度。中国的使节制度起步较晚,虽然早在 1858 年《天津条 约》中就分别列有交换常驻使节的条款。
中国近代使节制度的建立,是中国与外国打交道的必然 结果。“中国常驻外交使节制度的起步,既有不平等条约形成 的压力,也有外国侵华者施加的影响,还有洋务官僚们赞成 遣使驻外的倾向”,而促成的直接因素是英国公使要求清政 府为马嘉理一事遣使英国。[12]也是因为中国人认为在鸦片战 争后的中西关系中之所以中国处于挨打地位,一部分是因为 当权者不懂外交之故,而派出外交使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寻 求中外关系的缓和。[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