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遗传学答案

林木遗传学答案
林木遗传学答案

遗传:生物亲代与子代之间相似的现象

变异: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各个体之间总存在差异的想象

二价体:在减数分裂中,联会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称为二价体

联会:减数分裂中,每一对同源染色体相互配对成为联会

姐妹染色单体:四合体中,由同一条染色体复制而来的两根染色体,互称为姐妹染色体

非姐妹染色单体:四合体中,由不同染色体复制而来的染色单体,互称为非姐妹染色单体

单位性状:生物体的每一具体性状称为单位性状

相对性状:同一单位性状在不同个体上的相对差异

基因型:指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是决定生物性状表现的在因素

表现型:生物某一性状的外在表现,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源染色体:形态结构相同,功能相似的成对染色体

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点,控制同一单位性状的成对基因

完全显性:F1只表现亲本之一的性状

不完全显性:F1表现为双亲中间型的性状

共显性:双亲性状同时在F1上出现

基因互作:不同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其可以影响性状的表现

完全连锁: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不会因基因重组而分开的现

.

.

象,F2中只有两种亲本表现型

不完全连锁;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会因基因重组而分开的现象,F2中表现型,两种亲本类型多,两种组重组类型少

交换值:重组型配子所占的百分比

三联体:DNA上由三个连续基因构成的一个功能单位

遗传密码:DNA上三联体的种类和顺序

简(兼)并:一种氨基酸受多个三联体决定的现象

转录:指DNA双链中以其中一条为模版,以碱基互补配对方式将链上的遗传密码复制到mRNA上的过程

移码突变:因碱基的缺失或插入引起三联体编码的移动,叫移码突变错义突变:因碱基替换导致肽链中氨基酸类型的替换而引起的突变同义突变:由于虽发生碱基替换,但未改变三联体决定的氨基酸类型回复突变:基因突变后有时能回到突变前的状态,出现遗传上的返祖现象

染色体组:能维持配子正常功能的,数目最低的一套染色体

单倍体: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n,即只有正常数一半的染色体

三联体密码:三联体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

非整倍体:染色体组的染色体数目不成完整倍数的个体

同源多倍体:个体或细胞由相同的多套染色体形成的多倍体

异源多倍体:具有不同物种染色体组的多倍体

.

.

单体:少一条染色体的个体,表示为2n-1

缺体:少一对染色体的个体,表示为2n-2

三体:多一条染色体的个体,表示为2n+1

四体:多一对染色体的个体,表示为2n+2

基因频率:某基因占该位点基因总数的比率,分别用p(a)和q(a)表示基因型频率:各种基因型个体数占群体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用D(AA)、H(Aa)、R(aa)表示

基因迁移:由于不同群体花粉、种子或苗木的引入,导致基因频率的变化

遗传漂移:在小群体中,由于抽样误差影响随机交配而导致基因频率发生的偏差

数量性状:分离世代性状表现连续的变异,不能明确分组,一般呈正态分布的一类性状

加性效应:在多基因决定的数量性状中,各基因独自产生的效应

非加性效应:由于基因之间的交互作用而影响表现型的效应

种质资源:一切具有一定种质或基因并能繁殖的生物类型的总称。育种材料:选育某个物种时直接使用的繁殖材料

一定变异:在同样环境作用下,所有个体都朝着相同方向发生变异不定变异(遗传变异):指在大致相同的环境条件作用下,各个体发

.

.

生的变异不同

种源(地理种源):指繁殖材料的地理来源

种源试验:不同种源在同一地区的栽培对比试验。

生态型:指同一物种因适应不同生境而表现出具有一定结构或功能差异的不同类群

种子区:生态条件和林木遗传特性基本类似的地域单位

种子认证:验明种子的来源和品质,造林中只能使用经过认证的种子优树:在某一或某些性状远远超过同类立地条件下,同种、同龄树木的单株

精选树:经过遗传测定,确认遗传品质卓越的优树

候选树:表现突出的单株

杂交育种:通过杂交来培育新品种和品系的育种方法

杂种优势:杂交子代在生长活力、育性和种子产量等方面都优于双亲均值的现象

杂交方式:参与杂交的亲本树木和各亲本杂交的顺序

杂种优势率:F1超过双亲性状平均数的百分率

超亲优势率:F1超过优势双亲的百分率

竞争优势率:F1超过对照的百分率

种子园:是优树无性系或家系按设计要求营建,实行集约经营,以生产优良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种子为目的的特殊人工林

.

.

子代测定:对入选表现型后代进行田间对比试验,通过有性方式测定的,称为子代测定

无性系测定:对入选表现型后代进行田间对比试验,通过无性方式测定的,称为无性系测定

一、林木育种有哪些特点?在育种工作中如何加以利用?

(1)育种周期长,因此,既要有当前的改良措施,又要有长远的计划,利用现代技术,进行快速繁殖、性状的早期预测,尽快培育新品种;

(2)物种资源丰富,这决定了林木育种主要以选择为基本手段;(3)基因高度杂合,因此侧重于群体遗传结构的改良,同时用有性和无性繁殖相结合的方法,保留优良材料、维持林木群体广泛的遗传基础。

二、林木种变异有哪几个层次?如何进行选择利用?

(1)地理种源的变异

(2)同一种源不同林分的变异

(3)同一林分不同个体的变异

(4)个体的变异

了解一个树种各个层次变异的大小,对充分利用变异,正确制定育种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育种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发掘、研究和利用变异。

.

.

三、如何进行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

遗传资源的收集

1.专项调查,详细记载调查结果,提交调查报告;

2.材料交换,可节省开支、缩短时间、扩大收集;

3.选择和种源试验相结合,收集育种资源。

遗传资源的保存

1.就地保存,也叫自然保存,在植物生长地建立自然保护区;

2.异地保存,把植物迁出自然生长地集中种植的保存方法;

3.贮藏(室)保存,将繁殖体放置在低温、低湿的环境中加以保

存的方法。

四、引种中为什么要遵循生态相似性原则?

1.生物长期适应原产地的环境条件,引种地生态条件的相似才能满足其生长发育要求;

2.生物往往具有一定的适应性潜力,不完全相同的生态条件有利于适应性潜力的发挥;

3.多年生木本植物较多年生草本植物困难,还应考虑不同年度生态条件的变化。

五、影响引种成效的因素有哪些?

1.综合生态条件;

2.限制植物引种的主导生态因子(温度、光照、降水、湿度、土

.

.

壤等);

3.历史生态因素;

4.树种的适应能力和种遗传变异。

六、如何确定引种?

根据树种经济性状、两地生态条件、树种引种历史及引种成效确定。

七、引种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1.不需要特殊保护而能露地越冬度夏,生长正常;

2.未降低其原有经济价值;

3.能够按其原有的繁殖方式(有性、无性)进行正常繁殖;

4.无不良生态后果。

八、如何进行经济林类型的选择?

类型:根据较稳定的性状和明显区别的特征特性,所划分的种分类单位。

类型划分命名依据:

1.变异明显,易于区别;

2.性状遗传较稳定;

3.具有一定的经济性状;

4.照顾群众现有称呼。

类型评定方法:

1.从各自然类型中抽取一定数量的植株组成样本;

2.测定各经济性状,计算平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等;

.

.

3.对各类型主要经济性状的差异显著性进行检验;

4.通过比较分析,评选出优良类型,在生产中推广使用。

九、选优林分应具备哪些条件?

1.未经负向选择和破坏;

2.以中龄林为主;

3.郁闭度>0.6,林相整齐,混交林中,选优树种不低于50%;

4.实生起源,长势良好;

5.林分立地条件应当与引种地立地条件相适应。

十、用材树种选优方法各有什么特点?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一)对比树法,适用于同龄林

1.优势木对比法,该法简便易行,但有时结果不够准确;

2.小标准地法,计算结果较可靠,但工作量也较大;

3.综合评分法,比较客观、全面、评选结果较准确,但操作相对

繁琐。

(二)基准线法

1.回归线法,适用于异龄林或混交林;

2.绝对生长量法,适用于异龄林或四旁树。

十一、如何进行经济林优树选择?

1.优树标准:

1)树形均匀、树冠开放、生长良好;

.

.

2)产量高,稳产性好;

3)品质优良;

4)抗性强。适应性广;

5)具有特殊的其它优良性状。

2.选优方法:1)独立标准法;2)综合评分法

3.选择步骤:

1)初选:在果实即将成熟或成熟期,实地普查,对符合基本条件者测定要求指标;

2)复选:第二年对初选植株进行复选,继续测定各项指标;

3)决选:继续观察和测定各项指标,满足要求者选为优树。

十二、比较各种杂交方法的优缺点

1.单杂交:方法简便易行,需用时间少,后代群体规模相对较小。

2.复式杂交:综合多个亲本优良性状,丰富了杂种的遗传组成,但所需时间长,工作量大。

3.回交:可在杂种后代中加强轮回亲本的优良性状。

4.多父本混合授粉:增加杂交成功机会,后代分离类型较丰富。十三、如何选配杂交亲本?

杂交亲本的选配包括亲本组合和杂交植株的选择

1.杂交组合的确定

1)至少亲本之一须具有育种目标所需优良性状;

.

.

2)亲本双方优点突出,缺点互补;

3)亲本生态适应性有一定的差距;

4)亲本遗传力和配合力较高。

2.杂交植株的确定

1)一般以优树标准选定杂交植株;

2)母本:结实性强,综合性状优良;

3)父本:花粉多而正常,目的性状突出;

4)奇数倍多倍体、非整倍体、雌性蕊完全退化的植株不能选作杂交亲本。

十四、如何克服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

1.选择适宜的亲本,种不同品种接受异种花粉的能力有很大差异,正反交的结果常常也不同。

2.媒介法

3.改进授粉方法,包括重复授粉、混合授粉、使用蒙导花粉、蕾期授粉、截短柱头授粉等。

4.化学处理:施用赤霉素、萘乙酸、硼酸等化学药剂能提高远缘杂交的结实率。

5.胚培养:适用于远缘杂交后发育不正常的胚。

十五、怎样利用杂交成果?

1.建立种子园,对其后代要进行适当的选择淘汰;

.

.

2.结合无性繁殖,这样可长期保持杂种优势。

十六、无性系林业有哪些优越性?在生产上应注意什么问题?

用优良无性系造林,极缩短了林木从选育良种到生产上推广利用的过程。而较之传统林业,明显生长快、产量高、林相整齐一致,是林业生产上一个新的、卓有成效的发展方向。

注意问题:用单一无性系造林风险性很大。

十七、不同类型的种子园各有何特点?

1.无性系种子园

优点:能保存优树良好的遗传特性和原有品质,提早开花结实,矮化树形,便于管理;

缺点:建园成本相对较高,不能结合子代测定。

2.实生种子园

优点:建园成本较低,对于早期选择效果明显的性状改良较好,可结合子代测定;

缺点:开花结实晚,初期种子产量低,近亲繁殖危险性较大。十八、种子园如何隔离外源花粉?

1.远离不良花粉源;

2.将种子园建在其它树种林分;

3.在种子园周围营造隔离林带;

4.种子园面积5公顷以上,集中成片管理。

.

.

十九、种子园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有何功能?

1.优树收集区:是营建种子园的物质基础,也是进行优树无性系观测研究的基地。

2.子代测定区:

1)对表型优树的再此评选,为种子园去劣或重建提供依据;

2)为下代选择生产基本群体,提供营建高世代种子园的物质基础;

3)研究遗传参数,为改进育种方法、提高育种成效提供依据。

3.种子生产区:是种子园的主体。

4.良种示区:是种子园产品的广告与展销地。

5.辅助生产区

二十、种子园中无性系和家系的配置应遵循哪些原则?

1.同一无性系或家系应保持最大间隔距离;

2.分布均匀,力求疏伐后仍能保持均匀;

3.避免各小区固定搭配;

4.便于实验数据的记载与统计分析;

5.适应地块的大小与性状;

6.简便易行,便于施工。

二十一、为什么要强调对种子园进行去劣疏伐?

因为初级种子园是未经过遗传测定的优树建立的种子园,受树种

.

.

特性、栽培管理及环境的影响,其中部分种子的基因并非优良基因,故需要剔除。

二十二、种子园为什么要进行花粉管理?主要采取什么措施?

原因:

1.自花授粉:各环境因素均可能妨碍园中各无性系的随机交配,增加自交机会;

2.花粉不足:种子园中常常花粉不足,这是由于园中群体小,花粉易于扩散,或花期不一,或雨水等环境影响等。

3.外源花粉污染:园花粉尘浓度较低时,外源花粉污染的机会就会增大。

措施:人工辅助授粉对解决前述问题有明显作用,还可采取一些措施调节无性系的开花数量。

二十三、两种配合力有什么区别?在种子园去劣、重建和高世代选育中怎样加以利用?

一般配合力(gca)指某一亲本在一系列的杂交组合中,子代某一性状平均值与子代总平均值的离差。

特殊配合力(sca)指亲本在特定的杂交组合中,子代某一性状平均值与子代总平均值及双亲一般配合力的离差。

gca高的优良亲本可作重建种子园的材料,反之则是初级种子园去劣的对象。

.

.

sca由基因非加性效应造成,其高低不能说明亲本的优劣,但在判断杂交组合优劣时有实际意义。

两者均可提供最大量的无亲缘关系的子代家系供高世代选择。二十四、子代测定中常用的交配设计有哪些?各有何优缺点?

1.自由授粉设计

优点:该法组合少、工作量小,选优当年就可作试验,取得结果早,能估算一般配合力。

缺点:父本遗传品质不同时,gca的估算会产生偏差,且不能估算特殊配合力。

2.多系授粉

优点:能估算一般配合力,测定结果较自由授粉可靠,方法相对简便。

缺点:不能估算特殊配合力,也不宜作为下一世代选择的群体,且所需时间较长。

3.双列交配

优点:方法多种,各子代对应亲本明确,便于选出最佳亲本组合。

缺点:工作量大,当工作量减少时会遗漏优良组合。

二十五、如何进行无性系测定?

将入选植株繁殖成无性系,并进行田间对比试验称无性系测定。

1.从现有林分或杂种后代中挑选优良单株;

.

.

2.从入选植株上剪取穗条,繁殖成无性系苗达所需数量;

3.按田间设计要求作造林对比试验,评定和筛选出较好无性系;

4.优良无性系的生产性试验。

二十六、为什么说选择育种是林木改良的主要手段和基本方法?

因为选择育种既是独立培养良种的手段,也是其他育种措施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选择育种直接利用现有的基因资源,与其他育种方法相比,所需时间短、见效快。

二十七、林木遗传改良的基本程序及理论是什么?

基本程序:1.发现林业生产需要;2.寻找自然变异材料和认为创造变异材料;3.人工选择有用变异材料;4、培育遗传优良新品种。

理论:遗传学(物种进化三大动力: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

.

.

林木遗传学复习题答案

第1章遗传学的基本定律 2、在番茄中,红果色(R)对黄果色(r)是显性,问下列杂交可以产生哪些基因型,哪些表现型,它们的比例如何? (1)RR×rr(2)Rr×rr(3)Rr×Rr(4)Rr×RR(5)rr×rr 解: 3、在南瓜中,果实的白色(W)对黄色(w)是显性,果实盘状(D)对球状(d)是显性,这两对基因是自由组合的。问下列杂交可以产生哪些基因型,哪些表型,它们的比例如何? (1)WWDD×wwdd(2)XwDd×wwdd (3)Wwdd×wwDd(4)Wwdd×WwDd 解: 4.在番茄中,缺刻叶和马铃薯叶是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C控制缺刻叶,基因型cc是马铃薯叶。紫茎和绿茎是另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A控制紫茎,基因型aa的植株是绿茎。把紫茎、马铃薯叶的纯合植株与绿茎、缺刻叶的纯合植株杂交,在F2中得到9∶3∶3∶1的分离比。如果把F1:(1)与紫茎、马铃薯叶亲本回交;(2)与绿茎、缺刻叶亲本回交;以及(3)用双隐性植株测交时,下代表型比例各如何? 解:题中F2分离比提示:番茄叶形和茎色为孟德尔式遗传。所以对三种交配可作如下分析: (1) 紫茎马铃暮叶对F1的回交:

(2) 绿茎缺刻叶对F1的回交: (3)双隐性植株对F l测交: AaCc ×aacc AaCc Aacc aaCc aacc 1紫缺:1紫马:1绿缺:1绿马 (即两对性状自由组合形成的4种类型呈1:1:1:1。) 5.在下列表中,是番茄的五组不同交配的结果,写出每一交配中亲本植株的最可能的基因型。(这些数据不是实验资料,是为了说明方便而假设的。) 解:

6.真实遗传的紫茎、缺刻叶植株(AACC )与真实遗传的绿茎、马铃薯叶植株(aacc )杂交,F2结果如下: (1)在总共454株F2中,计算4种表型的预期数。 (2)进行χ2测验。 (3)问这两对基因是否是自由组合的? 解: 454 .129 )2934(85)85583(85) 8590(255)255247()(222 222=-+ -+-+ -=-=∑e e o χ 当df = 3时,查表求得:0.50<P <0.95。这里也可以将1.454与临界值81.72 05.0.3=χ比较。 可见该杂交结果符合F 2的预期分离比,因此结论,这两对基因是自由组合的。 第2章 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 答案:略。 第3章 基因与基因突变 1、 (玉米的子粒色、水稻的有芒/无芒)。 2、指上述位于同一基因位点上的三个以上等位基因的总体。 复等位基因并不存在于同一个体中 (同源多倍体除外),而时存在于同一生物群内。

细胞遗传学复习资料

细胞遗传学复习资料 第二章染色体的形态结构 Chromosome: A molecular of DNA, and associated protein bound together. Each chromosome contains: Centromere, Kinetochore, Telomere, Euchromatin and Heterochromatin. 染色质(Chromatin):在尚未分裂的细胞核中,显微镜下可见的可被碱性染料染色较 深的、纤细的网状物。 染色体(Chromosome): 细胞分裂时,由染色质卷缩(螺旋化)而形成的呈现为一定数目 和形态的细胞结构,是遗传物质的最主要的载体。 研究染色体形态最适合的时期: ?有丝分裂中期 ?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期I的粗线期 第一节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 大小:不同物种间染色体的大小差异很大,长度的变幅为(0.20-50 μm),宽度的变幅为(0.20-2.00 μm)。(显微镜的最小分辨率δ=0.61λ/ NA ,λ=0.55 μm NA=1.4,δ约为0.25 μm。NA为物镜的数值孔径) 同一物种不同染色体宽度大致相同,其染色体大小主要对长度而言。 小麦:染色体平均长度11.2 μm,总长235.4 μm。 在细胞周期中,染色体处于动态的收缩过程中。 绝对长度:实际测量值。 相对长度:特定染色体的长度在单倍染色体组总长度中所占的比例。 染色体大、数目少的物种是细胞遗传学研究的优良实验材料,如果蝇(2n=8)、玉米、蚕豆、洋葱、麦类。 着丝粒(Centromere):A specialized chromosome region to which spindle fibers attach during cell division. 着丝粒是细胞分裂时,纺锤丝附着(attachment)的区域,又称为着丝点。 着丝粒不会被染料染色,所以在光学显微镜下表现为染色体上一缢缩部位(无色间隔点),所以又称为主缢痕(primary constriction)。 着丝粒所连接的两部分称为染色体臂(arm)。 着丝点:具有聚合微管蛋白的作用,是微管组织中心(microtubule organized center, MTOC),因而与细胞分裂过程中牵引染色体移动的驱动力有关系。 1.按着丝粒位置将染色体分为几种类型: 1)中着丝粒染色体 2)近中着丝粒染色体 3)亚中着丝粒染色体 4)亚端着丝粒染色体 5)近端着丝粒染色体 6)端着丝粒染色体 臂比(arm ratio,A)=长臂/短臂(q/p或L/S) 着丝粒指数(Centromeric Index,C)=短臂长度(p)/染色体长度(p+q)×100% 动粒(Kinetochore): 为着丝粒的外层结构,是细胞分裂时纺锤体微管附着部位。 动粒的类型: ?固定位置动粒( localized kinetochore)

第四章 连锁遗传和性连锁遗传学课后答案

第四章连锁遗传和性连锁 1.试述交换值、连锁强度和基因之间距离三者的关系。 答:交换值是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有关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的频率,或等于交换型配子占总配子数的百分率。交换值的幅度经常变动在0~50%之间。交换值越接近0%,说明连锁强度越大,两个连锁的非等位基因之间发生交换的孢母细胞数越少。当交换值越接近50%,连锁强度越小,两个连锁的非等位基因之间发生交换的孢母细胞数越多。由于交换值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所以通常以这个数值表示两个基因在同一染色体上的相对距离,或称遗传距离。交换值越大,连锁基因间的距离越远;交换值越小,连锁基因间的距离越近。 2.在大麦中,带壳(N)对裸粒(n)、散穗(L)对密穗(l)为显性。 今以带壳、散穗与裸粒、密穗的纯种杂交,F1表现如何?让F1与双隐纯合体测交,其后代为: 带壳、散穗 201株裸粒、散穗 18株 带壳、密穗 20株裸粒、密穗 203株 试问,这2对基因是否连锁?交换值是多少?要使F2出现纯合的裸粒散穗20株,至少应中多少株? 答:F1表现为带壳散穗(NnLl)。 测交后代不符合1:1:1:1的分离比例,亲本组合数目多,而重组类型数目少,所以这两对基因为不完全连锁。 交换值% =((18+20)/(201+18+20+203))×100%=8.6%

F1的两种重组配子Nl和nL各为8.6% / 2=4.3%,亲本型配子NL和nl各为(1-8.6%) /2=45.7%; 在F2群体中出现纯合类型nnLL基因型的比例为: 4.3%×4.3%=18.49/10000, 因此,根据方程18.49/10000=20/X计算出,X=10817,故要使F2出现纯合的裸粒散穗20株,至少应种10817株。 3. 在杂合体ABy/abY,a和b之间的交换值为6%,b和y之间的交 换值为10%。在没有干扰的条件下,这个杂合体自交,能产生几种类型的配子;在符合系数为0.26时,配子的比例如何? 答:这个杂合体自交,能产生ABy、abY、aBy、AbY、ABY、aby、Aby、aBY 8种类型的配子。 在符合系数为0.26时,其实际双交换值为: 0.26×0.06×0.1×100=0.156%,故其配子的比例为:ABy42.078: abY42.078:aBy2.922:AbY2.922:ABY4.922:aby4.922:Aby0.078:aBY0.078。 3.设某植物的3个基因t、h、f依次位于同一染色体上,已知t-h 相距14cM,现有如下杂交:+++/thf×thf/thf。问:①符合系数为1时,后代基因型为thf/thf的比例是多少?②符合系数为0时,后代基因型为thf/thf的比例是多少? 答:①1/8 ②1/2 5.a、b、c 3个基因都位于同一染色体上,让其杂合体与纯隐性亲本测交,得到下列结果:

2008林木遗传学(A)考试答案

2008年林木遗传学(A卷)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道3分,共15分;任选5道) 1、遗传:子代与亲代相似的现象。 变异:子代与亲代不同的现象。 2、母体遗传:仅母亲的性状在后代中表达的现象。 母性影响:由核基因的产物积累在卵细胞中的物质所引起的一种遗传现象。 3、性状:指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 相对性状: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称为相对性状。 4、基因频率:指在一个群体中某种基因占其同一位点基因总数的百分比,或某种基 因对其等位基因的相对比率。 基因型频率:指某一性状的各种基因型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或各种基因型的个体数占群体中个体总数的百分比。 5、交换值: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间有关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的频 率。 重组率:重组型配子数占总配子数的百分比。 6、倒位:染色体上某一区段连同它带有的基因顺序发生180o倒转而引起变异的现 象。 易位:由两对非同源染色体间发生某个区段转移的畸变。 7、结构基因:指可编码RNA或蛋白质的一段DNA序列。 调控基因:指其表达产物参与调控其它基因表达的基因。 8、半保留复制:DNA复制时,双链相互分开作为新链合成的模板,各自进入子DNA 分子中。 半不连续复制:DNA 复制时,前导链上DNA的合成是连续的,后随链上是不连续的。 二、改错题(每道2分,共10分) 1、×260nm 2、×倍数越大不一定越有利,巨大性也不一定越明显 3、 ×大小,也不4、×原核与真核互换5、×强度剂量 6、√ 7、√ 8、√ 9、×倒位缺失10、√ 三、单选题(每题1.5分,共15分) 1、C 2、D 3、C 4、B 5、A 6、B 7、B 8、C 9、D 10、C 四、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0.55

细胞遗传学完整版答案讲课教案

《细胞遗传学》复习题 第一章染色体的结构与功能+第三章染色体识别 1.什么是花粉直感?花粉直感是怎样发生的?作物种子的哪些部分会发生花粉直感? 花粉直感又叫胚乳直感,植物在双受精后,在3n胚乳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 由雄配子供应的一份显性基因能够超过由母本卵核或两个极核隐形基因的作用,杂交授粉当代母本植株所结的种子表现显性性状。 胚乳和胚性状均具有花粉直感的现象。 2.什么叫基因等位性测验?如何进行基因等位性测验? 确定两个基因是否为等位基因的测验为基因的等位性测验。 将突变性状个体与已知性状的突变种进行杂交,凡是F1表现为已知性状,说明两对基因间发生了互补,属于非等位基因。若F1表现为新性状,表明被测突变基因与已知突变基因属于等位基因。 3.原位杂交的原理是什么?原位杂交所确定的基因位置与遗传学上三点测验所确定的基 因位置有何本质的不同? 根据核酸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将放射性或非放射性标记的外源核酸探针,与染色体经过变性的单链DNA互补配对,探针与染色体上的同源序列杂交在一起,由此确定染色体特定部位的DNA序列的性质;可将特定的基因在染色体上定位。 第一步,制备用来进行原位杂交的染色体制片;第二步,对染色体DNA进行变性处理;第三步,进行杂交;第四步,信号检出和对染色体进行染色;第五步,显微镜检查。 原位杂交是一种物理图谱绘制的方法,它所确定是特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物理位置;三点测验是绘制连锁图谱的实验方法,它是利用三对连锁基因杂合体,通过一次杂交和一次测交,确定三对基因在同一染色体上排列顺序以及各个基因的相对距离。 4.什么叫端粒酶(telomerase)?它有什么作用? 端粒酶是参与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端粒DNA复制的一种核糖核蛋白酶,由RNA 和蛋白质组成,其本质是一种逆转录酶。 作用:它以自身的RNA作为端粒DNA复制的模版,合成出富含G的DNA序列后添加到染色体的末端并与端粒蛋白质结合,从而稳定了染色体的结构。 端粒起到细胞分裂计时器的作用,端粒核苷酸复制和基因DNA不同,每复制一次减少50-100 bp,正常体细胞染色体缺乏端粒酶活性,故随细胞分裂而变短,细胞随之衰老。人的生殖细胞和部分干细胞染色体具有端粒酶活性,所以人的生殖细胞染色体末端比体细胞染色体末端长几千个bp。肿瘤细胞和永生细胞系具有端粒酶的活性。端粒酶的活性是癌细胞的一种标誌,可以作为癌症治疗中的一个靶子。 5.染色质修饰和DNA修饰如何影响基因的表达? 染色质修饰包括: (1)组蛋白的化学修饰:组蛋白乙酰化使之对DNA的亲和力降低,降低了核小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异染色质中组蛋白一般不被乙酰化,而功能域中组蛋白常被乙酰化;组蛋白去乙酰化抑制基因组活化区域。 (2)核小体重塑:核小体的重塑影响基因的表达,核小体的重新排列,它可以改变核小体在基因启动子区域的排列,从而增加启动子的可接近性,调节基因的表达。基因激活伴随着DNA酶I敏感位点的形成,影响基因的表达。基因激活伴随着DNA酶I敏感位点的形成。DNA修饰包括:(1)DNA甲基化(2)基因组印记 甲基化是指在甲基化酶的作用下,将一个甲基添加在DNA分子的碱基上。DNA甲基化修

血液病材料-细胞遗传学

恶性血液病的细胞遗传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学大学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 刘世和 一、背景 染色体发展历史 染色体检查在恶性血液病中的应用价值 国内外发展动态 染色体分析发展历史 1960-1971:非显带时期 1971-1980:显带、高分辨 1980-至今: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时期,分子细胞遗传学(FISH) 意义 诊断与分型 疗效判断 验证移植成功与否或确定白血病的复发及其来源。 预后分析与指导治疗 查找新的致病基因,探讨发病机制 国内外发展动态 国外:广泛开展,白血病与淋巴瘤必查项目 国内:相对薄弱 原因 技术 劳动强度大 价格 患者经济 开展染色体检查要素 技术 合理的价格 规模化: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缩短报告时间 二、人类细胞遗传学命名 根据1995版人类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体制,正常核型男:46,XY; 女:46,XX。异常核型包括体质性和获得性:体质性异常;获得性异常 表1 核型命名常用的缩写符号

染色体倒位(inv) 指同一染色体上的两个断点之间的片段发生180o旋转,如发生于单一臂内称为臂内倒位,发生于两臂称臂间倒位。 染色体重复(dup) 在一个染色体的某一位点上重复一段染色体片段。 插入(ins) * 包括2个染色体之间的插入和一个染色体内的插入。2个染色体之间的插入为插入易位,接受插入片段的染色体总是列于前面,而提供易位片段的染色体列于次。 * 一个染色体内的染色体插入可分为正向插入与反向插入。 等臂染色体(iso) 指一条染色体含有完全相同的臂。 易位(t): 至少2个染色体之间发生的遗传物质的互换。 平衡易位和不平衡易位 两条染色体之间的易位描述方式为按染色体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 易位:3个染色体以上 罗伯逊易位(rob) 发生于D组或/和G组端着丝粒染色体易位,为两个长臂对接。 Rob(14;21) 缺失(del) 在某一个染色体上丢失部分遗传物质;分为中间缺失和末端缺失,如5q- 增加(add) 表示在某一染色体上获得来源不明的遗传物质,通常代表在染色体的末端增加。 15q+ 区带的命名 区的定义是一个染色体上位于两个相邻的界标之间的区段。 带则是根据染色体上染色强度的强或弱与相邻形成反差而划分,每一条带可再分为亚带。 书写方式 书写方式:①染色体号数,②臂的符号,③区号,④带,⑤小数点,⑥亚带 如1p33.11 读作:1号染色体短臂3区3带1亚带1 克隆的定义 来自一个细胞的细胞群体称之为一个克隆, 通常指具有相同或近似的异常染色体组成的一群细胞。标准为:至少2个细胞具有相同的染色体增加或结构异常,或至少3个细胞有一致的染色体丢失。克隆性异常

2013细胞遗传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是建立在遗传学(genetics) 和细胞学(cytology) 相结合的一个遗传学的分支学科。它是用细胞学和遗传学的方法阐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及其表观规律。是遗传学中最早发展起来的学科,也是最基本的学科。 染色体数目:不同种类的动植物染色体数目是相对恒定的,在动植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往往是成对存在的,以2n表示;而性细胞中的染色体则为体细胞中的一半,以n表示。 三体(trisomic):是指在双体(2n)染色体中某同源染色体多了一条额外的染色体。2n+1,2m+1+1(双三体)三体一般都能存活、都能繁殖,都会表现与其亲本性状有所不同的变异。 初级三体(primary trisomy)添加的染色体和染色体组中的一对染色体完全同源 次级三体(Secondary trisomy)添加的一条是等臂染色体(两臂组成一样)。 补偿三体(compensating trisomic)一个个体缺少一条染色体,而在遗传上为另外2条分别涉及该染色体2个臂的易位染色体所补偿。用2n-1+c+c表示染色体组成(c代表易位染色体)。 平衡隐性致死:各个复合组内含有一个隐性致死基因。纯合时合子死亡,但v和g组内的致死基因并不是等位的,在杂结合的情况下可以互补,合子得以成活,这种现象叫平衡隐性致死 1、附着X染色体:指两条X染色体在着丝粒一端连在一起的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部发生分离,像一条染色体一样,其性连锁和性决定行为与一般果蝇不同。 2、交叉一面说:F.A Janssens 等认为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学交叉是遗传学交叉的直接结果,双线期看到的圆环是由姐妹染色单体构成的,二价体中只有一个减数面,因此成为交叉一面说。其要点是:⑴交叉等于交换,认为交叉就表示交换,是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交换的结果。⑵先有交换,后有交叉。⑶双线期所看到的圆环(减数面)都是姐妹染色单体在一起。 3、舒尔兹·雷德菲尔德效应:在倒位杂合体中,倒位二价体自身交换频率的下降,往往会导致其它二价体交换频率的提高,使细胞中整个染色体的交换频率维持不变。 4、B染色体:在有些真核生物中除常染色体(也称为A染色体)外,还存在一些形态较小、类型和数量多样的额外染色体,我们称之为B染色体,也可称之为副染色体、额外的染色体或超数染色体。 5、核仁组织区:在大多数生物中,次缢痕通常出现在核仁所在的区域,在前期与核仁联系在一起,并参与末期核仁的形成,因此此区域被成为核仁组织区。 6、新着丝粒:是一种次级着丝粒(secondary centromere),它是细胞分裂时除了正常的着丝粒外,在染色体上出现的具有类似着丝粒功能的其他区域。 7、G带:是在染色体的全部长度上显示丰富的带纹。现也叫高分辨G带,高分辩带。 8、单端单体:缺失一对同源染色体,但保留由该对同源染色体中的1条染色体臂形成的端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组成为2n-2+t。9、染色体消减:指多倍体或混倍体组织回复到二倍体亲本之一原来的染色体数目的趋势。 10、二体异代换系:染色体代换也可以发生在不同的染色体组之间,被代换的个体称为异源染色体代换系或称异代换系,涉及1对外源染色体代换的个体称二体异代换系。 11、灯刷染色体:两栖类卵母细胞减数分裂前期Ⅰ中形成的巨大染色体。由纤细的DNA中轴和许多成对的DNA侧袢组成,形似灯刷状。灯刷染色体是卵母细胞进行第一次减数分裂时, 停留在双线期的染色体。 12、双减数:对于四价体来说,同一区段的分离在减数分离之后,仍然可能发生后减数分离,结果是原来为姐妹染色单体的两个区段,最后同时进入一个子细胞中,这就是双减数。 13、交叉两面说:该学说认为平常所见到的交叉,并不代表一个染色体的实质交换,而是先在交叉处发生断裂,由断裂端重接才产生交换。要点:(1)交叉步等于交换。因为染色体向两极移动时,交叉产生断裂后再重接,如果非姐妹染色单体连在一起,就发生交换。(2)交叉是因,交换是果。(3)均等面与减数面总是交替排列。 二、染色体组分析(genome analysis):是阐明生物的染色体组的构成,特别是指利用染色体配对,了解染色体之间的同源性,分析染色体组的演变以及物种起源和进化的情况。从而为物种起源和进化的研究提供客观根据,为调查异源染色体的附加、代换乃至易位提供细胞学证明。常用的染色体组分析方法:①研究杂种F1减数分裂时染色体的联会行为。②单倍体减数分裂时染色体的联会行为。 ③原位杂交法。 要想对这一植物进行染色体组来源的分析,其方法可为:将此物种(被测种)与可能的物种A、B、C(基本种)分别进行杂交。然后观察杂交子代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配对行为。 ◆如果被测种与基本种的杂交子代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现相当于基本种染色体基数的二价体,便说明异源多倍体的一个染色体组来源于这一基本种。 ◆当有几个物种符合时,染色体联会最广泛最紧密的那个物种就被认为是真正的祖先。 ◆分析是否正确,还要做检验:就是把视为祖先的几个基本种进行人工合成多倍体,当合成的和天然的异源多倍体彼此非常相似,并具有可孕的后代时,就可确定分析是正确的。 三多线染色体的形态特征与结构特点? ⑴多线性: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反复进行纵向分裂,数目增加,但不分离,成为平行的一束染色体,这样在间期核内染色体增加了很多倍而形成多线的现象,称为多线性。每条多线染色体的纤丝数目是种特异的,最多可达4000多。 ⑵巨大性:正常的染色体只有在细胞分裂时才能看到,在细胞间期只能看到染色质,而多线染色体在间期唾液腺细胞里就可以看到。 ⑶体细胞联会:即体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进行联会。在果蝇的幼虫唾液腺体细胞中,经过多次DNA的复制形成的染色体通过染色体配对聚合在一起,形成4条多线染色体,此时细胞内染色体的数目为正常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一半,即单倍体数。但每一条多线染色体实际上代表着两条紧密联会的同源染色体,从而使得两条同源染色体从外观上看起来像是独立的一条染色体,4条多线染色体在染色中心通过着丝粒区域结合在一起。植物的多线染色体在形态与动物总的有一些差异。最明显的差异是同源染色体的不配对,除偶尔在泻根中有配对的情况外。

普通遗传学连锁遗传自出试题及答案详解第一套

连锁遗传 一、名词解释 1、完全连锁与不完全连锁 2、相引性与相斥性 3、交换 4、连锁群 5、基因定位 6、干涉 7、并发系数 8、遗传学图 9、四分子分析 10、原养型或野生型 11、缺陷型或营养依赖型 12、连锁遗传 13、伴性遗传

14、限性遗传 15、从性遗传 16、交换 17、交换值 18、基因定位 19、单交换 20、双交换 二、填空题 1、有一杂交:CCDD ×ccdd,假设两位点是连锁的,而且相距20个图距单位。F2中基因型(ccdd)所占比率为。 2、在三点测验中,已知AbC和aBc为两种亲本型配子,在ABc和abC为两种双交换型配子,这三个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_____。 3、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 (1)三对基因皆独立遗传_________种,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中两对基因连锁,交换值为0,一对独立遗传_________种,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

(3)三对基因都连锁_______________种,比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和B两基因座距离为8个遗传单位,基因型AB/ab个体产生AB和Ab配子分别占%和%。 5、当并发系数C=1时,表示。当C=0时,表示,即;当1>C>0时,表示。即第一次见换后引起邻近第二次交换机会的。C>1时,表示,即第一次见换后引起邻近第二次交换机会的。常在中出现这种现象。 6、存在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组成一个。一种生物连锁群的数目应该等于,由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生物,其连锁群数目应于。 7、如果100个性母细胞在减数分裂时有60个发生了交换,那麽形成的重组合配子将有个, 其交换率为。 8、在脉孢菌中,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分离产生的子囊属型的,第二次分裂分离产生的子囊 属型的。 三、选择题 1、番茄基因O、P、S位于第二染色体上,当F1 OoPpSs与隐性纯合体测交,结果如下: +++ 73,++S 348,+P+ 2,+PS 96,O++ 110,O+S 2,OP+ 306,OPS 63 ,这三 个基因在染色体上的顺序是() A、o p s B、p o s C、o s p D、难以确定 2、如果干涉为%,观察到的双交换值与预期的双交换值的比例应为()

医学遗传学习题word版

医学遗传学习题集 第一单元医学遗传学概论 一、填空题 1.细胞遗传学研究遗传的基础和行为与的关系。 2.免疫遗传学研究免疫反应的和遗传调控。 3.肿瘤遗传学研究的遗传基础,包括的改变,的作用及其异常改变。 4.临床遗传学研究遗传病的等。 5.根据遗传物质改变是染色体畸变还是基因突变,遗传性疾病可分为和。基因病又可分为和,其中病种类较多,而发病率较高。 6.细胞遗传学方法可对染色体病做出诊断,而生物化学或分子生物学的方法适用于的诊断。 7. 是由特定体细胞的遗传物质改变所致的疾病,可在基因层次或染色体层次,特点是。线粒体遗传病是由线粒体基因或是与线粒体成分、功能相关的核基因突变所致的疾病,线粒体基因突变而致的线粒体遗传病呈方式。 二、选择题 1.表现为母系遗传的遗传病是。 A.染色体病 B.单基因病 C.多基因病 D.线粒体病 E.体细胞病 2.先天性疾病是指。 A.出生时即表现出来的疾病 B.先天畸形 C.遗传病 D.非遗传病 E.以上都不是 3.遗传病最主要的特点是。 A.先天性 B.不治之症 C.家族性 D.罕见性 E.遗传物质改变 4.遗传病中种类最多的是。 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X连锁隐性遗传病 C.多基因遗传病 D.单基因遗传病 E.Y 连锁遗传病 5.遗传病中发病率最高的是。 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X连锁隐性遗传病 C.单基因遗传病 D.多基因遗传病 E.体细胞遗 传病 6.不能在世代间垂直传递的遗传病是。 A.常染色体遗传病 B.多基因遗传病 C.单基因遗传病 D.体细胞遗传病 E.性连锁隐性遗 传病 7.研究遗传病的诊断、预防、治疗、遗传咨询等内容的学科属于。 A. 医学遗传学 B. 临床遗传学 C. 群体遗传学 D. 人类遗传学 E.群体遗传学 8.细胞遗传学研究遗传的细胞生物学基础和染色体行为与的关系。 A. 遗传变异 B. 疾病发生 C. 遗传性疾病 D. 先天性疾病 E.家族性疾病 9.下列属于单基因遗传病的疾病是。 A.冠心病 B.糖尿病 C.血友病 D.唇裂 E.脊柱裂 三、问答题 1.怎样区别遗传病、先天性疾病和家族性疾病? 2.遗传性疾病有哪些特征? 3.什么是遗传病?有那些类型? 4.简要说明多基因遗传病、体细胞遗传病和线粒体遗传病的遗传特点。 答案 一、填空题 1.细胞生物学染色体遗传变异 2.遗传基础 3.肿瘤发生染色体癌基因、抑癌基因 4.诊断、预防、治疗、遗传咨询 5.染色体病基因病单基因病多基因病单基因多基因病

林木遗传学答案

遗传:生物亲代与子代之间相似的现象 变异: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各个体之间总存在差异的想象 二价体:在减数分裂中,联会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称为二价体 联会:减数分裂中,每一对同源染色体相互配对成为联会 姐妹染色单体:四合体中,由同一条染色体复制而来的两根染色体,互称为姐妹染色体 非姐妹染色单体:四合体中,由不同染色体复制而来的染色单体,互称为非姐妹染色单体 单位性状:生物体的每一具体性状称为单位性状 相对性状:同一单位性状在不同个体上的相对差异 基因型:指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是决定生物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表现型:生物某一性状的外在表现,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源染色体:形态结构相同,功能相似的成对染色体 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点,控制同一单位性状的成对基因 完全显性:F1只表现亲本之一的性状 不完全显性:F1表现为双亲中间型的性状 共显性:双亲性状同时在F1上出现 基因互作:不同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其可以影响性状的表现 完全连锁: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不会因基因重组而分开的现象,F2中只有两种亲本表现型 不完全连锁;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会因基因重组而分开的现

象,F2中表现型,两种亲本类型多,两种组重组类型少 交换值:重组型配子所占的百分比 三联体:DNA上由三个连续基因构成的一个功能单位 遗传密码:DNA上三联体的种类和顺序 简(兼)并:一种氨基酸受多个三联体决定的现象 转录:指DNA双链中以其中一条为模版,以碱基互补配对方式将链上的遗传密码复制到mRNA上的过程 移码突变:因碱基的缺失或插入引起三联体编码的移动,叫移码突变错义突变:因碱基替换导致肽链中氨基酸类型的替换而引起的突变同义突变:由于虽发生碱基替换,但未改变三联体决定的氨基酸类型回复突变:基因突变后有时能回到突变前的状态,出现遗传上的返祖现象 染色体组:能维持配子正常功能的,数目最低的一套染色体 单倍体: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n,即只有正常数一半的染色体 三联体密码:三联体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 非整倍体:染色体组的染色体数目不成完整倍数的个体 同源多倍体:个体或细胞由相同的多套染色体形成的多倍体 异源多倍体:具有不同物种染色体组的多倍体 单体:少一条染色体的个体,表示为2n-1 缺体:少一对染色体的个体,表示为2n-2 三体:多一条染色体的个体,表示为2n+1 四体:多一对染色体的个体,表示为2n+2

细胞遗传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细胞遗传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细胞遗传学是遗传学与细胞学相互交叉与结合的一个遗传学的分支学科。它是用细胞学和遗传学的方法阐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及其表观规律的一门基础科学。 细胞遗传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 以高等动植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任务:揭示染色体与生物遗传、变异和进化的关系。内容包括:染色体的数目、形态、结构、功能与运动等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各类变异对遗传传递、重组、表达与调控的作用和影响。 第二章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和结构 §1.染色体的一般形态特征 一、染色体数目不同种类动植物染色体数目是相对恒定的。 二、染色体大小不同染色体之间大小有很大差异是染色体最明显的形态特征。 ●影响染色体大小变异的因素 1.与物种亲缘关系有关一般是亲缘关系越远,大小变异越明显。 科间﹥属间﹥种间﹥种内 2.与生长发育有关 3.与外界环境条件有关如化学试剂、温度影响 三、着丝粒及其超微结构 ●定义:着丝粒是一个细长的DNA片段(染色体主缢痕部位的染色质),不紧密卷曲,连接两个染色单体,是染色体分离与运动装置。缺少着丝粒的染色体不能分离并导致染色体丢失。 ●功能:着丝粒又称动原体,是染色体的运动器官,也是姐妹染色单体在分开前相互连接的部位。两侧为异染色质区,由短的DNA串联重复序列构成。着丝粒断裂、缺失,会使染色体运动受阻,造成染色体丢失。 ●类型根据着丝粒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分布,分为: 1.有固定位置的着丝粒在染色体上着丝粒具有永久性的固定区域。 2.新着丝粒细胞分裂时除了正常着丝粒外,在染色体上出现的具有类似着丝粒功能的其他区域。 3.无固定位置的着丝粒指纺锤体附着点在染色体上没有固定的位置。 (1)多着丝粒在一个染色体上可附着多个纺锤丝,且着丝粒被非着丝粒片段隔开。 (2)全身性着丝粒染色体的每一点都表现有着丝粒的活性,即整个染色体上均有着丝粒分布现象,又称为分散型着丝粒。 四、次缢痕、核仁组织区和随体 ●次缢痕和核仁组织区 在一个染色体组中,除了主缢痕外,任何其他的缢痕都属于次缢痕。次缢痕与末期核仁的形成有关,并在间期和前期与核仁联系在一起,又被称为核仁组织区。 核仁的超显微结构: 1)纤维中心2)致密纤维组分3)颗粒组分 ●随体是指位于染色体末端的球形或圆柱形染色体片段,通过次缢痕区与染色体主体部分相连。 根据随体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分为两大类: ?端随体位于染色体末端,被一个次缢痕隔开。 ?中间随体位于两个次缢痕之间。 根据随体形状和大小分为四类:小随体、大随体、线状随体和串联随体。 五、染色粒 染色粒:是指局部染色质在减数分裂粗线期的染色体上形成的、染色较深的呈线性排列的念球状突起,是在核小体组装成染色体过程中,连续的DNA丝局部螺旋化产生的结构,是DNA和蛋白质的复合体,是染色体上重复DNA顺序密集的区域。 六、染色纽 染色纽:或染色质结或疖,是粗线期染色体上一种染色特别深的大染色粒。位置和数量对特定物种是恒定的。位置多在染色体的末端或亚末端。主要是由结构异染色质组成,遗传活性很低。

经济林育种学复习资料.doc

经济林育种学 一、名词解释 1、引种:每个树种都有一定的自然分布范围,当它在自然分布区内生长时,称乡土树 种;当栽种到自然分布区外时,被称为该地区的外来树种。把树种从原有的分布区扩展到分布区以外,或引进外来树种,称引种。 乡土树种:每个树种都有一定的自然分布范围,当他在自然分布区内生长时,称为 乡土树种。 外来树种:每个树种都有一定的自然分布范围,当栽种到自然分布区外时,被称为 该地区的外来树种。 2、雨型:雨量的不同季节分配型,称为雨型。 3、自然驯化:不改变生物体的遗传性,就能使被引进的动植物类型或品种适应新的环境 条件的现象。 4、种质资源:决定生物性状遗传,并将其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后代的遗传物质称为种质。携带种质的载体称为种质资源。 5、外地种质资源:指从国内外其他地区引入的果树品种、类型。 6、乡土种质资源:指在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栽培条件下,经过长期的培育和选择得到的果树品种和类型。 7、向心引种:引种方向与中心产区方向相同的引种。 8离心引种:引种方向与中心产区方向相反的引种。 9、变种:同种植物在某些主要形态上存在着差异。 10品种:经人类培育选择和创造的、经济性状及农业生物学特性符合生产和消费要求的植物群体。 11、选择育种:指根据育种目标,在现有的天然或人工群体出现的自然变异类型中,通过单株选择或混合选择,选出优良的自然变异类型或个体,经后裔鉴定,选择去劣而育成新品种的方法。 12、混合选择: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挑选一批符合要求的优良个体,对中选出来的所有个体混合采种、采条,混合繁殖,混合鉴定和比较。 13、单株选择:是指对选个体分别采种,单独繁殖,单独鉴定,谱系清楚的选择。 14、优树:又称正号树,是指在同林分中相同立地条件下,表现优越的树。 15、种子园:种子园是由优树无性系或家系营建的,以生产优质种子为目的的特种林。 16、杂交育种:杂交育种是通过杂交,取得杂交,对杂交种鉴定和选择,以获得优良品种的 过程。 17、杂种优势:通过杂交取得的杂种,可能具有双亲特有的优良性状,或在生长势、生 产力或抗性方面比亲本强,杂种出现的这种现象叫杂种优势。 18、芽变::是体细胞突变的一种,突变发生在芽的分生组织细胞中,当芽萌发长成枝条,并在性状上表现出与原类型不同性状的现象。 19、家系:由单株树木经自由授粉产生的子代群体或者由某两株树木经过控制授粉所产生的子代群体称为一个家系,前者称为一个半同胞家系,后者称为一个全同胞家系。 20、无性系:由一株树木经过无性繁殖而获得的一群个体称为一个无性系。

林木遗传育种复习重点

林木遗传育种复习资料 南京林业大学徐立安教授 二、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有丝分裂的意义 每个染色体准确复制为二,复制的各对染色体有规则,均匀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减数分裂的意义 1.染色体数目恒定,物种相对稳定性 2.非姊妹染色单体间交换,后期Ⅰ同源染色体随机分离 被子植物的双受精 精核(n)+卵细胞(n)胚(2n) 精核(n)+2极核(n)胚乳(3n) 直感现象 花粉直感:胚乳中的染色体数是3n,2n来自母体的极核,n来自父本的精核。3n胚乳性状的遗传规律不同于2n 的其他组织。如果在3n胚乳的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性状,这种现象称为胚乳直感(xenia)或花粉直感。 果实直感:种皮、果皮由母体发育而来 生物生活周期——遗传物质的变化。 三、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 名词解释 半保留复制:是指双链DNA的复制方式,DNA复制时,两个子代DNA分别保留了一条亲代DNA链,各自与新合成的互补链形成双链分子。 冈崎片段:DNA复制合成随从链时首先合成的DNA片段称为冈崎片段。 中心法则:是指遗传信息在分子水平上的传递规律,主要是DNA→DNA,DNA→RNA→蛋白质,在病毒还可由RNA→DNA(反转录)及RNA→RNA(RNA复制或RNA转录)。 遗传密码:决定蛋白质中氨基酸顺序的核苷酸顺序,特定的氨基酸是由1个或1个以上的三联体密码所决定的。 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证据 间接证据 1、DNA为一切具有染色体的生物所共有,各自的含量稳定 2、DNA在代谢上较稳定;

3、紫外线诱发性状的最有效波长为260nm; 4、DNA含量在性细胞中为体细胞中的一半 直接证据 1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 2噬菌体的侵染与繁殖; 以上两者直接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3烟草花叶病毒TMV的感染和繁殖。说明在不含DNA的TMV中RNA是遗传物质。 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主要区别(RNA转录的不同点) 1、原核生物的RNA的转录在细胞核内进行,蛋白质的合成在细胞质内 2、原核生物的一个mRNA分子通常含有多个基因;而除少数较低等真核生物外,真核生物一个mRNA分子一般只编码一个基因; 3、原核生物只有一种RNA聚合酶催化所有的RNA的合成;真核生物中则有RNA聚合酶Ⅰ、Ⅱ、Ⅲ分别催化不同种类RNA的合成; 4、原核生物RNA聚合酶直接起始转录合成RNA;真核生物3中RNA聚合酶都必须在蛋白质转录因子的协助下才能进行RNA的转录。 四、遗传定律 基本概念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总称。 单位性状:每一个具体性状。 相对性状:同一单位性状在不同个体间所表现出来的相对差异。 性状分离: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都同时表现出来。 基因型:个体的基因组合。 表现型: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 相引组:遗传学上,两个显性性状连锁在一起遗传,两个隐性性状连锁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称为相引组。相斥组:与相引组相反,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连锁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称为相斥组。 连锁:指由于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具有一起遗传的倾向,用位点间的重组率表示。 交换值(重组率):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间有关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的频率。 野生型:和突变也是相对来说的。在目前的研究中是把从大自然中获得的个体,也就是非人工诱变的,作为野生型,那么它所携带的就是野生型的基因组。 连锁遗传图(遗传图谱):将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各个基因的位置确定下来,并绘制成图的叫做连锁遗传图。基因定位: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主要是确定基因之间的距离和顺序。 测交法:杂交产生的子一代个体再与其隐性(或双隐性)亲本的交配方式,用以测验子代个体基因型的一种回交。

细胞遗传学试题A

细胞遗传学试题A 一、 .单项选择题 1.1900年(2)规律的重新发现标志着遗传学的诞生。 (1)达尔文(2)孟德尔(3)拉马克(4)魏斯曼 2.通常认为遗传学诞生于(3)年。 (1) 1859 (2) 1865 (3)1900 (4) 1910 3.公认遗传学的奠基人是(3): (1)J·Lamarck(2)T·H·Morgan (3)G·J·Mendel (4)C·R·Darwin 4.公认细胞遗传学的奠基人是(2): (1)J·Lamarck(2)T·H·Morgan (3)G·J·Mendel(4)C·R·Darwin 5.对某一种生物来讲,它所具有的连锁群数目总是与它(3)相同。 (1)孢母细胞染色体数(2)合子染色体数 (3)配子染色体数(4)体细胞染色体数 6.两点测验的结果表明a与c两个连锁遗传基因之间相距10个图谱单位,三点测验发现b 的位点在a和c之间,据此,三点测验所揭示的a和c之间的距离(2) (1)仍然是10 (2)大于10 (3)小于10 (4)20 7.已知某两对连锁基因的重组率为24%,说明在该二对基因间发生交换的孢母细胞数占全部孢母细胞的(4) (1)24%(2)50%(3)76%(4)48% 8.当符合系数为0.5时,就说明实际双交换比率(2) (1)与理论双交换比率相等(2)小于理论双交换比率 (3)大于理论双交换比率(4)不确定 9.在ABC/abc × abc/abc杂交后代中出现比例最少的类型是 abC/abc和ABc/abc,据此可确定这三个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正确次序为(2): (1)ABC (2)ACB (3)BAC (4)CBA 10.在一条染色体上存在两对完全连锁的基因(A B)/(a b),而C基因是在另一染色体上,相互独立,杂种AaBbCc与三隐性个体杂交,后代可能出现(4): (1)8种表现型比例相等(2)8种表现型中每四种比例相等 (3)4种表现型每两种比例相等(4)4种表现型比例相等 二. 填空题: 1. Mendel提出遗传学最基本的两大定律是_____和_______(分离、自由组合); 2. Morgan提出遗传学第三定律是____与____(连锁、交换定律); 3.遗传学研究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微生物、植物、动物和人类); 4.生物进化和新品种形成的三大因素是___、_____和______(变异、遗传、和选择)

细胞和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

细胞和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 发表时间:2012-08-10T08:14:01.8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9期供稿作者:张亚丽[导读] 经典的细胞遗传学技术是指通过制备染色体标本,分析染色体数目和结构改变与人类疾病之间的关系。张亚丽(黑龙江省森工总医院 150040)【中图分类号】R39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9-0151-02 经典的细胞遗传学技术是指通过制备染色体标本,分析染色体数目和结构改变与人类疾病之间的关系。近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与细胞遗传学技术相结合,形成了细胞和分子遗传学技术。其中比较成熟、具有实用价值的技术是:①荧光原位杂交;②比较基因组杂交。 1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检测技术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检测属于经典的细胞遗传学技术。用作染色体分析的标本包括外周血、脐带血、羊水、胎盘绒毛组织和肿瘤组织等。外周血是应用最多的材料。其他组织样本染色体制备方法与制备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方法基本类同,只是标本的处理和培养条件有所调整。 1.1 基本原理 体外培养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在植物凝集素(PHA)的刺激下转化成为能进行有丝分裂的淋巴母细胞;在秋水仙素(纺锤体抑制剂)作用下,淋巴母细胞有丝分裂停滞,从而获得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淋巴细胞染色体标本。 1.2 基本操作程序 (1)取血3ml(空针用0.1~0.2ml肝素抗凝)。 (2)用7号针头向每瓶培养液(内装有5ml培养液)接种血液标本15~16滴,摇匀后,静置于37℃的隔水式恒温培养箱中培养72h。 (3)终止培养前3h,用7号针头向培养瓶中加入秋水仙素3滴(浓度为20μg/ml)并混匀。 (4)按以下程序制片。 ①收集细胞:由培养瓶中吸取培养物10ml置于离心管中,离,l~,10min(1 500~2 000r/min)离心后,弃上清液,留下沉淀物。 ②低渗处理沉淀物:向沉淀物中加入已预温(37℃)的KCI(0.075mol/L)8ml,充分吹打,以使细胞分散,并将离心管置于37℃水浴中20~30min。 ③固定沉淀物:向每只离心管中加入新鲜配制的甲醇一冰醋酸(3:1)固定液1~2ml(预固定),轻轻混匀后离心10min(2 500r/min),去上清液,留沉淀物;向每只离心管中再加上述固定液8ml,轻轻混匀后静置30min以上,离心10min(2500r/min);然后,再重复固定、离心1次。 ④制作标本片:尽量弃去离心管中的上清液,用吸管轻轻吹打其中的沉淀物,再加入6~7滴新鲜的固定液并混匀,然后,将该沉淀物滴加于已经预冷的载玻片上(预冷载玻片:将清洁载玻片放在盛有蒸馏水的小搪瓷盆中置于4℃冰箱中数小时以上);将标本片晾干后,置于75℃烤箱中烘烤2.5h,然后自然冷却,也可将标本片吹干后用火焰烘干。 ⑤标本片染色:用Giemsa染液(以pH7.4的磷酸缓冲液配制,1.10)染色10min,自来水冲净并晾干。 ⑥显微镜观察:低倍镜下,选择标本片中染色体分散好、无细胞质背景、处于中期核分裂的培养细胞;然后,在高倍镜、油镜下观察染色体形态,进行计数、分组和性别鉴定;拍摄照片以进行正确的核型分析,并将典型图片存档。可根据需要进行染色体的Q显带、G显带、C显带、R显带和T显带。 1.3 注意事项 PHA是体外细胞培养成败的关键因素,其应用浓度应根据各批号PHA的效价作适当调整。秋水仙素的浓度和作用时间影响标本的分析。浓度低或作用时间短,会使标本中的分裂细胞减少;浓度高或作用时间长,会使染色体过于缩短,以致形态特征模糊。采血和接种培养时,不要加入过多肝素,肝素过多可抑制淋巴细胞转化。显带检测,以存放3d左右的标本片效果较好。观察G显带时,检材要用胰酶液消化。消化液的配制和消化条件的控制要认真探索,以获得最佳结果。 2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 2.1 基本原理 2.1.1 原位杂交是用标记了已知序列的核苷酸片段作为探针,通过核酸杂交,直接在组织切片(冷冻切片或石蜡切片)、细胞涂片、染色体制备标本或培养细胞爬片上,检测或定位某一特定的目的DNA或目的RNA的存在。 2.1.2 FISH是以荧光素标记已知序列的核苷酸片段(探针),通过检测荧光来定性和定位目的核酸片段,具有敏感、快速、能同时显示多种颜色等优点,不但能显示中期核分裂象的染色体,还能检测间期细胞核的DNA。 (1)FISH的直接法:以荧光素直接标记DNA探针,特异性强,方法简便。随着荧光标记技术的改进,直接法的敏感性不断提高,是目前常用的方法。 (2)FISH的间接法:以非荧光素标记物标记DNA探针,再桥连一个荧光标记抗体。 2.2 基本方法 2.2.1 探针和试剂。用于FISH的探针有不同类型。已有商品化的探针用于 FISH。avidin-FITC、anti-avidin和PI等检测试剂均可购得。 2.2.2 原位杂交。杂交前标本和探针应经变性处理。 2.2.3 检测。杂交后的标本除去封胶,置2×SSC中洗去盖片。经多步骤漂洗后依次在亲和素一荧光素、抗亲和素抗体和亲和素一荧光素中各孵育20min(生物素标记探针),其间及其后各用1×PBD洗3次,每次2min。若用直接法FISH进行检测,后续免疫结合反应可省略,最后应加抗荧光衰变剂和DNA复染剂后封片。 2.3 注意事项 实验室必须优化FISH操作过程的各项条件。整个杂交和杂交后检测过程要始终保持标本片的湿润,以防载玻片干燥后引起非特异性染色。复染时要避光。根据荧光染料的不同选择相关的荧光显微镜滤色片。 3 比较基因组杂交(CG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