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北宋院体山水画中“以形写神”的写实观

合集下载

“以形写神”与“以神写形”——简析中国传统绘画中形与神的关系

“以形写神”与“以神写形”——简析中国传统绘画中形与神的关系

“以形写神”与“以神写形”——简析中国传统绘画中形与神的关系摘要:关键词:“以形写神”与“以神写形”——简析中国传统绘画中形与神的关系方澄广州市马尊视觉艺术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250长久以来,形神兼备一直是中国传统绘画审美的理想追求。

历代画论都会把形神问题放在首要的地位加以阐释,但对于形神的阐释,各家又互有出入,互有对立。

它们孰先孰后,孰轻孰重这个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看法。

一.何谓“形”?何谓“神”?平日里,我们常会听到“形神兼备”才能称之为一幅好画的说法,但是什么是形什么是神我们又是否知道呢?直接的从字面上理解:形即形状,神即精神。

它们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两大元素,一个是揭示事物的外延的,一个是揭示事物内涵的,一个外在一个内在,两者关系是辩证的统一,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有形无神,则为木偶,陷于自然主义;有神无形,则为虚幻,容易脱离现实,形成唯心主义。

形是神的基础,神亦是形的统率。

形神兼备,才能成为一幅好画。

在我国古典画论中,“形”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韩非子论画》中:“客有为齐王画者?’曰:‘犬马难。

孰易者?’曰:‘鬼魅最易。

’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磬于前,不可类之,故难。

鬼魅,无形者,不磬与前,故易之也。

”犬马是有形的东西,我们早晚都能看见,不容易画像;鬼魅是无形的,比较容易画,因为没人见过就不用管像不像。

由此,我们可知,形是指画中客观事物的外在视觉现象,形是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

神,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尽相同的内涵,但概括来说神有三方面涵义——画家自身的精神,所画对象的精神,画上表现出来的精神。

石鲁先生的《学画录·造型章》中曾这么阐释“神”的内涵:他认为“画贵全神,而神有我神他神,入他神者我化为物,入我神者物化为我,然合二为一则全矣。

”这里说的“我神”就是画家自身的精神,“他神”就是对象的精神,我神、他神的合二为一就是绘画表现出来的精神。

总的来说,形是相对事物外部而言的,是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神则是相对事物内部而言,是指精神、气质、品德等因素。

4.以形写神

4.以形写神

以形写神宋人苏轼有一首题画诗,以鄙形贵神见知于世: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

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

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书鄢陵王主薄所画折枝》)对苏轼此诗,尤其是前四句,后人看法颇不一致,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而分歧的根源,就在于如何理解形、神二者的关系。

与苏轼同时而稍后的晁说之《和苏翰林题李甲画雁》诗道:“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

”他显然是主张神似出于形似、形神兼重,且不赞成苏轼之说的。

清人邹一桂《小山画谱》更说:“东坡诗:‘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

此论诗则可,论画则不可。

未有形不似而反得其神者。

此老不能工画,故以此自文。

”而元人汤垕《画鉴》所论,正与此相反:“今之人看画,多取形似,不知古人以形似为末。

即如李伯时画人物,吴道子后一人而已,犹不免于形似之失。

盖其妙处在笔法、气韵、神采,形似末也,东坡先生有诗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

’仆平生不惟得看画法于此诗,至于作诗之法,亦由此悟。

”又有调和二家之说者。

明人李贽《焚书·诗画》道:“东坡先生曰:‘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

’升庵(杨慎)曰:‘此言画贵神,诗贵韵也。

然其言偏,未是至者。

’晁以道和之云:‘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

’其论始定。

卓吾子谓:改形不成画,得意非画外。

因复和之曰:画不徒写形,正要神明在;诗不在画外,正写画中态。

”苏轼之本意究竟为何,形似与神似有无矛盾,诗与画是否对形、神有不同的要求,我们这里且不去详辩,引述这桩公案只是为了说明,形神问题是中国古代艺术创作论和作品构成论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

而且,形与神的关系至为密切,我们既不能舍神以论形,亦不能舍形以论神。

神因形显,形以神生,以神寄形,以形写神,这是我们讨论形神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17秋福师《中国画》在线作业二满分答案

17秋福师《中国画》在线作业二满分答案
A.应物象形
B.随类赋彩
C.经营位置
D.传移模写
满分:2分
正确答案:ABCD
4.南宋院体四大家开创了后世山水画的新方向,以下属于这四大家的是()。
A.李唐
B.刘松年
C.马远
D.夏圭
满分:2分
正确答案:ABCD
5.以下对《富春山居图》的描述正确的是()。
A.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
满分:2分
正确答案:ABCD
14.画线用笔有()等技法。
A.中锋
B.侧锋
C.顺锋
D.逆锋
满分:2分
正确答案:ABCD
15.在古代文房书斋中,除笔、墨、纸、砚外,还有()。
A.笔架
B.笔筒
C.笔洗
D.镇纸
满分:2分
正确答案:ABCD
三、判断题(共20道试题,共40分)
1.据传毛笔为蒙恬所创,实际蒙恬可能只是改造了当时的毛笔。
B.展子虔
C.阎立本
D.吴道子
满分:2分
正确答案:BCD
13.以下对《五牛图》的描述正确的是()。
A.《五牛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B.画中的五头牛从左至右一字排开,各具状貌,姿态互异。
C.作者选择了粗壮有力,具有块面感的线条去表现牛的强健、沉稳和行动迟缓。
D.其线条排比装饰却又不落俗套,由于线条粗犷故尔五头牛的姿态虽然不同,但在审美趣味上却是同样的厚重与朴实。
A.错误
B.正确
满分:2分
正确答案:B
5.欣赏字画只要欣赏表面工夫,不必体会画面之外的思想境界。
A.错误
B.正确
满分:2分
正确答案:A
6.《汉宫春晓图》汉代四大家之一仇英的作品。

宋代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宋代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宋代山水画的艺术特点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宋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特别是在山水画的发展方面。

宋代山水画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拥有着较高的艺术性与价值。

以下是宋代山水画的主要艺术特点:1. 国风化与文人主义宋代山水画强调国风化和文人主义,注重表现人文情怀、哲理思考等内在感悟。

不再只追求客观景物的真实写照,而是将自己的情感、思想和审美观念融入作品中。

这使得宋代山水画具有较为深邃和富有思想性的特点。

2. 淡雅传神与空灵意境宋代山水画通常采用淡雅色彩,倾向于用轻柔而含蓄的笔墨来描绘景物。

由于线条简洁、笔触细腻而流畅,在表现气象、纹理和光影效果上非常出色。

此外,通过运用拟声法和写意手法,宋代山水画家能够迅速捕捉并准确表现自然界的变化,创造出空灵、深远的意境。

3. 以山为主题的独特表现与前代绘画相比,宋代山水画更加突出对山的描绘。

宋代画家普遍具有对山水景观的情感和理解,他们通过笔墨技巧将山峦的形态、纹理和远近透视表达得十分生动而精准。

同时,还注重通过巧妙运用负空间和留白来创造出景深感,并加强对气势、奇幻与平衡的表现。

4. 钩法与枯法的运用钩法和枯法是宋代山水画中常见的特色技法。

钩法主要是运用顿挫起伏的笔触来勾勒物象轮廓线条,使得画面更具张力和动感;枯法则强调利用干笔、断形或断句等手法来简洁地表现景物之美。

这两种技法的巧妙运用赋予了宋代山水画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魅力。

5. 追求“风骨”的产生宋代山水画家追求作品所展示出来的文人风骨,注重个人情感与思想的表达。

这种追求体现了审美上的超越,使得宋代山水画成为一种具有独立人格和内涵的艺术形式。

总之,宋代山水画以其淡雅、含蓄的笔墨风格、对自然景物精准而生动的描绘、以及富有文人情怀和哲理意蕴等特点,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并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宋朝山水画的特点

宋朝山水画的特点

宋朝山水画的特点
宋朝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的重要时期,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以写实主义为基础,追求真实性和自然性。

宋代山水画家注
重表现自然景色的真实细节和气氛,尽可能地还原自然界的真实面貌,呈现出自然的神韵和气息。

2. 手法多样,颜色鲜艳,色彩丰富。

宋代山水画家运用各种手法,如皴、点、染、描、挂等,使画面具有丰富的层次和纹理感。

同时,他们使用鲜艳明亮的颜料,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3. 重视意境,注重意蕴和情感表达。

宋代山水画家注重表达画
面所蕴含的文化、哲学和情感内涵,追求意境的深远和情感的抒发,使山水画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意义。

4. 突出人文色彩,注重人物形象塑造。

宋代山水画中,人物形
象的塑造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画家们注重人物形象的情感表达和形态塑造,使人物成为画面的重要元素。

总之,宋代山水画在继承唐代山水画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表现自然的真实和意蕴的深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的山水画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 -。

宋代字画的美学特点

宋代字画的美学特点

宋代字画的美学特点1. 说起宋代的字画,那可真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咱们今天就来聊聊它那些让人叹为观止的美学特点。

2. 宋代的画风讲究"形神兼备",画个鸟儿不光要画得像,还得把那神韵画出来。

就像画只老鹰,光是看着都能感觉到它那威风凛凛的气势,仿佛下一秒就要从画中飞出来似的!3. 说到构图,宋画可有意思了。

画家们特别喜欢"留白",就像现在的人拍照喜欢美颜一样,宋代画家也有自己的"美颜术"。

一幅山水画,该空的地方就大胆地空着,让人看了直觉得耳目一新。

4. 宋代的画讲究工整细腻,那些画工们简直像是在显微镜下作画似的!你瞧瞧那些花鸟画,连鸟儿羽毛上的纹路都清清楚楚,花瓣上的露珠仿佛下一秒就要滴下来。

5. 色彩运用上,宋画讲究含蓄。

不像咱们现在喜欢五颜六色,人家用墨色就能把整个世界的美都展现出来。

淡淡的,素素的,看着特别耐看,就像是个温婉的古代美人。

6. 宋代的字体艺术也是一绝!那些书法家写出来的字,有棱有角的,像是从石头上劈出来的一样。

再看那些行书,写得那叫一个行云流水,看得人心旷神怡。

7. 宋代画家特别注重写实,画只猫都得把猫的胡须画得一根不差。

听说有个画家专门养了一只猫,天天盯着猫看,就为了把猫画得更像。

这敬业精神,现在想想都觉得佩服!8. 题材方面可丰富了,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应有尽有。

最有意思的是,画家们还喜欢在画上题诗,让整幅画既有看头又有读头。

9. 宋代的画还特别讲究意境。

比如画个竹子,不光是把竹子画得像,还得把那种傲霜斗雪的气节画出来。

这就像是在画里藏了个哲理,让人看了直想琢磨。

10. 技法上,宋画讲究"双钩填彩"。

说白了就是先用墨线勾勒轮廓,再往里面填色。

这活儿可不简单,手抖一下就得重画,比现在玩手机游戏还费劲!11. 宋代画家还特别重视写生。

不管画山水还是花鸟,都得亲眼看过才行。

有的画家为了画好一幅山水画,能在山里待上好几个月,这认真劲儿真是没谁了!12. 要说宋代字画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把咱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都融在里面了。

浅谈南宋四家笔意在陶瓷绘画中的表现

浅谈南宋四家笔意在陶瓷绘画中的表现

浅谈南宋四家笔意在陶瓷绘画中的表现摘要:南宋四家开创了南宋院体山水画之新风,其独特的绘画风貌可以完美地兼容于陶瓷绘画之中,本文旨在探讨南宋四家笔意如何在现代陶瓷山水画中进行创作。

笔者将介绍南宋四家的艺术特征及其独特贡献,并探讨四家的笔意特点,包括笔墨运用、构图和意境表达,以及我们如何借鉴南宋四家的笔意,并将其应用于现代陶瓷山水画中。

关键词:陶瓷绘画;中国画;陶瓷设计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892(2023)10—150—(03)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Expression of the Brush Meaning of the Four Schools of Southern Song in Ceramic Painting0引言 南宋四家山水画风格的形成代表着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史称南宋画院时期。

他们留下了《清溪渔隐图》《四景山水图》《梅石溪凫图》等传世名作,这些作品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和艺术观念,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审美价值。

这些画作记录了南宋社会的风貌与山水画审美之变迁,为后世研究宋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南宋四家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独特的艺术成就,他们各自注重不同的画法、技巧和意境表达,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并形成了一个主导时风的流派,对后世画家的创作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宋四家的山水画作品所表现的独特美感给人以深入思考和感悟自然的机会。

这些作品以其凝练的笔墨、精妙的构图、深邃的意境,给人以宁静之感,可以激发观者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这种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观念,对于现代社会中不得不忍受快节奏生活的人们来说具有重大的精神意义。

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将南宋四家的笔意融入瓷本山水画创作之中,以美化生活及工作场景。

这样既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更是对陶瓷艺术语言的探索。

1当代陶瓷山水画的发展和特点 山水画图式在陶瓷绘画上自古便有着广泛的应用,其多应用于陶瓷壁画、瓷器绘画、瓷砖绘画等方面。

美术史考研历年专业试题

美术史考研历年专业试题

2002重庆大学1. 简述艺术史、艺术批评、美学三者的概念和区别。

2. 简述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和五代时期四个以上代表画家。

3.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主要风格特色是什么?简述文艺复兴“三杰”艺术特色。

4. 佛教出入中国时佛教的雕塑风格是什么?它来源是什么?具有代表性的石窟是哪个?5. 试比较中国文人画和西方古典绘画在题材和形式上的差异。

6. 试述二战对世界艺术的影响。

7. 描述你所了解中国当代最前卫的艺术家及其作品,并加以评价。

8. 表述一个你所了解的最新艺术概念并加以评价。

2003重庆大学美术史及理论1. 简述埃及的绘画艺术、古希腊古典时期雕塑艺术最典型的程式化风格以及两地区艺术的区别。

2. 简述花鸟画在五代时期的两种主要风格的概况。

3. 19世纪欧洲的艺术中心是哪里?并列举该世纪有哪些影响深远的艺术风格在这里发展。

4. 中国南北朝是绘画理论的大发展时期,请列举两位理论家及其作品的划时代意义。

5. 试述19世纪末俄罗斯绘画中作重要的一个组织和两个以上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风格。

6. 试述后印象主义的审美着眼点和三位里程碑式的代表画家。

2004重庆大学新艺术运动达达派1. 简述古希腊几个艺术分期的雕塑和瓶画艺术风格之变。

2. 简述中国院体画在五代、北宋时期发展的概况。

3. 简述中国新石器时期彩陶文化发展的概况。

4. 比较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的艺术风格。

5. 三星堆铜像和中原青铜艺术有什么异同?6. 从视觉形象看,宋文化和唐文化主要有哪些区别?7. 明朝版画繁荣的社会经济文化土壤是什么?8. 评论拉斐尔的《雅典学院》。

9. 俄罗斯画家克拉姆斯柯依的艺术主张和主要作品?2004华东师范名词解释根特祭坛画巴洛克马蒂斯六法论徐渭简答1. “元朝三杰”的艺术风格及其差别。

2. 简述浪漫主义美术的审美特征及其代表画家、代表作。

3. 简述汉代霍去病墓石刻的艺术风格。

论述1. 乔托在美术史上的地位。

2. 阐述印象主义画派的艺术主张,论述其在美术史上的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北宋院体山水画中“以形写神”的写实观一、北宋前形神观的历史渊源北宋形神观是对前代的继承和发展。

早在战国时期绘画就有了“应物象形”的基本要求。

战国《韩非子》中说:“客有为齐王画者。

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

’‘孰易者?’曰:‘鬼魅最易。

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

可见当时的绘画的难易标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写实能力的高低。

绘画发展至汉代,在注重形似的同时也注重把握人物的神态。

西汉淮南王刘安所著的《淮南子》中说“寻常之外,画者谨毛而失貌”。

认为不仅仅要把握人物的外形,还应注重人物气质的表现。

魏晋时期,玄学兴起带来了艺术的觉醒,加之人物品藻风气的盛行,在绘画中更加注重对人物神质的追求。

顾恺之认为“若长短、刚软、深浅、广狭与点晴之节,上下、大小、厚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失矣”。

神似是建立在对形似的准确把握之上,一毫之差神气俱失。

南朝谢赫在继承顾恺之的基础上提出了六法,其中第一法“气韵生动”与顾恺之的神似说相类似,其他五法为传人物之神提供技法上的支撑。

魏晋时期除人物画论外,山水画论也开始出现,主要代表作是宗炳的《画山水序》和王微的《叙画》。

在他们的著作中开始将人物画的形神关系应用到山水画理论中,并初步涉及了山水画的表现方法问题。

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了“卧游”的思想,主张通过欣赏山水画来代替远游。

“余眷恋庐、衡,契阔荆、巫,不知老之将至。

愧不能凝气怡身,伤跕石门之流,于是画象布色,构兹云岭”。

宗炳“卧游”思想对北宋绘画功能论的影响很大。

郭熙的“不下堂筵,坐穷泉壑”也是此意。

宗炳还倡导“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的写实主义观点,对于自然山水的表现方法问题,提出了近大远小的“远暎法”。

“今张绢素以远暎,则昆间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

坚划三寸,当千韧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

是以观画图者,徒患类之不巧,不以制小而累其似,此自然之势。

如是,则嵩华之秀,玄牡之灵,皆可得之于一图矣。

”这种对山水的观察方法可以将山水态势与灵气纳入有限的画面之中,对北宋山水画空间的开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为郭熙”三远法”的提出提供了理论基础。

同时,他还认为画家的品行修养对山水画创作有着重要作用,“于是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不违天励之丛,独应无人之野。

”。

王微在《叙画》中谈到了山水画的象征性问题,即“眉额颊辅,若晏笑兮”。

在用笔问题上他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曲以为崇高,趣以为方丈。

以轰之画,齐乎太华;枉之点,表夫龙准。

”以上两篇山水画论,标志着早期山水画论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

其中的“卧游”思想、注重个人修养和山水画的空间表现方法等问题,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隋唐时期,对笔法进一步的探索的同时,对墨法也有了初步的涉及。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

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明确提出了用笔是传神立意的根本途径。

在用墨问题上,他认为:“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

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綷。

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

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

”对于用墨有了初步的理解,并提出了墨分五色的观点。

这一时期是中国山水画由朦胧走向成熟的转折点,笔墨观的提出为山水画的以形写神奠定了基础。

五代时期山水画的绘画理论与创作实践日益成熟,特别是以荆浩《笔法记》为代表,对北宋院体山水画产生了更为直接的影响。

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将笔墨运用上进一步具体化,使其有一定的可操性。

提出:“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

”认为即要遵循用笔的基本法则,又要灵活变通;主张“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笔”,坚持通过墨色的变化来表现物象的形态。

更为重要的是,荆浩将前代的形神观进一步应用于山水画的理论与实践之中,并有创新性发展。

提出了“度物象而取其真”、“远则取其势,近则取其质”、“六要”等观点,这些都对北宋院体画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关于如何才能夺物象之真,荆浩认为,首先要对山水进行写生,“因惊其异,遍而赏之。

明日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

”可见,真即形神兼备,只有“遍而赏之”,方为求“真”之基础。

在观察方法问题上,荆浩还力主远近法的结合,“远则取其势,近则取其质。

山立宾主,水注往来。

布山形,取峦向,分石脉,置路弯,模树柯,安坡脚。

山知曲折,峦要崔巍。

石分三面,路看两歧。

溪涧隐显,曲岸高低。

山头不得重犯,树头切莫两齐。

”远则取其势,近则取其质的空间表现方法为北宋院体画家直接继承。

综上所述,北宋前山水理论的提出与实践,对北宋院体山水画以形写神写实面貌的形成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郭熙《林泉高致》中所表现出“以形写神”的“写实”观北宋是一个绘画理论非常兴盛的时代,文人在诗词歌赋之余论画,院体画家在绘画之余也论画。

因此这一时期的山水画论更加注重绘画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更具指导意义。

伴随着山水画实践的日臻成熟,传神观发展至北宋更具时代特点。

魏晋时期绘画所说的“神”多用于人物画,至北宋,从人物有神已经发展至万物有神的层面,如邓椿在《画继》中就说,“画之为用大矣!盈天地之间者,万物悉皆含毫运思,曲尽其态,而所以能曲尽者止一法耳。

一者何也?曰:传神而己矣。

世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物之有神。

”通过含毫运思,也就是艺术构思,曲尽其态,最后才能得物之神韵。

北宋理学兴盛,“理”是指世间万物的内在规律,类似于绘画中的“神”,从北宋人对“理”的普遍追求可以说明,在北宋,对“神”的认识已经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

郭熙作为北宋院体山水画家的代表在艺术创作与理论著作上皆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在其著作及绘画中充分表现出了北宋院体画家以形写神的写实观。

郭熙,河阳温县人,据记载,郭熙从道家之学,喜爱游历山水,绘画天赋很高,少年便已成名,取法李成,最后因画名被朝廷征调进京,得宠于神宗朝。

郭熙的《林泉高致》据传是其子根据郭熙生前著作整理而成,共分六部分,郭熙的写实观主要集中在第一部分《山水训》中。

以下分别从郭熙实现“以形写神”写实面貌的艺术观察方式、画家的艺术修养与创作和空间表现方法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艺术观察方式1、“远望以取其势,近看以取其质”郭熙认为写生对于山水画创作有着重要的作用,画家应该将自己融入到自然山水中仔细观察,认真体会。

中国画强调的也并非是对景写生,而是注重画家对自然的真实感受。

郭熙继承了五代师造化的传统,提出了“欲夺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沃看,历历罗列于胸中”的观点。

其中一个“夺”字反应出了画家在艺术表现中的主体能动性。

在具体的观察方法上,郭熙又提出了“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看”的观点,主张从不同的角度和位置去观察,这样对山水才能有一个全面的真实感受。

“远望以取其势,近看以取其质”显然是继承荆浩“远则取其势,近则取其质”的观察方式。

远观则要表现出山水的整体态势,近观要准确表现出山石树木的组织结构。

在观察自然山水时要从整体出发,又要注重细节,有取有舍,要灵活有变化。

“质”是指山石的组织结构。

只有对自然山水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才会产生不同的皴法,形成不同的艺术风貌。

因此,这种观察表现方式的提出为山水画的写实性创作提供了保障。

2、以情观景山水画创作并不是照搬自然,而是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现出画家对自然的真实感受,以情观景。

《林泉高致》中对山水的描绘便充满了感情色彩。

如“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可见自然山水在作者眼中已经完全拟人化。

正是因为在山水画中加入了人的主观感情,才使山水有了神韵,而人与人的感情色彩又各不相同,因此才能推陈出新,形成不同的山水画风格。

因此,北宋院体画山水以形写神的写实画风的形成根源于画家对自然的审美态度和观察方式的转变。

(二)画家的艺术修养与创作1、“所养扩充,所览淳熟,所经众多,所取精粹”神似是形似高层次的表现,由形表现出物之神韵,除了有一定的绘画技巧与生活体验外,还要具备全面而丰富的品行修养。

“看山亦有体,以林泉之心临之则高,以骄奢之目临之则低。

”郭熙所说的林泉之心是一种虚静的精神修养,这种修养对作品的格调产生重要的影响。

作者具体从“所养扩充,所览淳熟,所经众多,所取精粹”四个方面做出了解释。

2、画之“大象”、“大意”山水画创作是建立在对自然山水的观察和体验基础之上的。

在曲尽其态之前还要有一个含毫运思的过程,因为作品的最终完成离不开画家的构思,构思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而不是对自然的简单摹写。

在对自然“饱游沃看”之后,将物象在心中进行取舍、提炼并历历罗列于胸中,最后才能见之于笔下,在这其中便有着构思的过程。

“其体者乃描写形态骨骼之法也。

运于胸次,意在笔先。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意在笔先呢?郭熙认为“千里之山,不能尽奇,万里之水,岂能尽秀。

一概画之版图何异?凡此之类咎在于索取不精粹也。

”山水奇秀无穷,如果都画出来,和地图就没有什么分别了。

因此要对物象进行取舍,整合,提炼,抓住山水的内在规律,体现出水的大象大意便是成功的作品。

“大象”、“大意”便是山水的质感、神韵以及规律性的东西。

山水形态虽然千变万化,但是有其规律,通过对大自然细致的观察取其精粹,进行取舍,按照山水美的规律将不同的物象联系起来。

“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

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

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

”画家将草木、烟云、亭榭等因素巧妙的进行整合并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表现出了山水的神采。

“远”是山水画独特的意境美,关于“远”的论述由来已久,东晋顾恺之在《画云台山记》中说:“西去山,别详其远近”。

虽然当时山水画只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但可以看出当时已对山水有了远的认识。

宗炳提出“远暎法”,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去观察自然山水。

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梁贲“曾于扇上画山水,咫尺内万里可知”,可见当时已经非常重视山水画的空间表现问题。

画家将艺术构思转变为现实作品需要一定的表现方法,对于这个问题郭熙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就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三远”空间表现方法是郭熙的突出贡献之一,他将荆浩的远近法进一步具体化,分为高远、深远、平远。

“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暗。

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

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澹。

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澹者不大。

此三远也。

”高远表现的是从山下仰望山巅时山之高耸、雄壮的整体气势,北宋范宽的《谿山行旅图》便是一幅突出表现山之高远的杰作。

画中山下一块巨石横卧当中。

主峰拔地而起,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