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院体山水画之夏圭、马远

合集下载

以马夏为代表的南宋“水墨刚劲”派山水画的理、法研究

以马夏为代表的南宋“水墨刚劲”派山水画的理、法研究

登峰造极的地步。

或许山水花鸟人物对于人们来说没有什么特别涵义。

然马夏此时,山水画已经越过花鸟、人物画占据上风,实际与程朱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到盛行密不可分,天理世界理论的流行,在文人雅士的表现题材方面自然而然地使山水取代了花鸟人物。

我们纵观美术史,山水画的成熟发展及深入,与宋明理学的发展深入相伴相随,虽不能说宋明理学完全决定山水画的成就,但是离开宋明理学思想观念的深入人心的背景,山水画绝对不能获得如此高的成就。

第二节南宋马、夏为代表“水墨刚劲”派的画体研究一、“画理”与“画体”气是朱熹理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个范畴。

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

它是铸成万物的质料。

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

转换为中国绘画之理解,既是“体(形)”。

古人常说“结体”,不说“造型”,“造型”应属外来词汇,而中国画的“体”与中国画之“形”或者“象”有着密切关系,有时可以互换,但中国之“形”与西方之“型”却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画的“形”是由理而成的,具有主观性,普遍性,意象性,是人文的、辩证的。

而西方“型”,是客观的、具象的,科学的。

中国画的形由笔墨而结成“体”,是胸中丘壑在笔底的显现,胸中丘壑跟眼中丘壑不太一样,是眼中丘壑,自然丘壑在理法为基础而形成的对自然物象的普遍规律性的认识,并通过用笔把它表现出来形成笔下丘壑。

笔墨是结体的质料,通过黑白、虚实、疏密、聚散、简繁、碰让、断连等等共通的内在关系表现出来。

所以古代画论里有“笔精墨妙”,也有“体格精微”之说,唐寅题刘松年的《春山仙隐图》谓“体格高雅,彩绘清润”。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山水画形而下之“体”是非常重要,由理生体,而体反映理。

所以说“理(道)——体(形),是中国画之根本”(童中焘《中国画画什么》)。

二、马、夏为代表的“水墨刚劲”派画体特点马、夏为代表的南宋山水画在树、石、水、房屋等的形体特点与前代有很大的不同,北宋山水画家的树画得一般比较繁复,平正,更合符于自然,马夏山水画的树简约,取势较为险绝,更合符于理想。

淋漓苍劲,墨气袭人-“南宋四家”夏圭

淋漓苍劲,墨气袭人-“南宋四家”夏圭

淋漓苍劲,墨气袭人-“南宋四家”夏圭夏圭,南宋画家,宋宁宗年间任画院待诏,早年多画人物,后来以山水著称,下笔厚重,画风苍劲淳朴。

夏圭擅长用墨,他的水墨画堪称出神入化,有人评价“淋漓苍劲,墨气袭人”。

夏圭吸收前人李唐、范宽、米芾、米友仁画法的长处,形成了自己的个人风格,他与李唐、马远、刘松年并称为“南宋四家”,有《溪山清远图》《长江万里图》《山川钟秀图》《松崖客话图》等作品传世。

还记得载道文化上周介绍的南宋画家马远吗?夏圭是马远同时代的人物,人们将他们并称为“马夏”。

马远有别号“马一角”,夏圭也有自己的别号。

夏圭山水画的构图常集中在画面的半边,焦点集中,空间深远,这为他赢得了“夏半边”的名号。

扇页画《山腰楼观图》就反映了夏圭的这种构图风格。

夏圭《山腰楼观图》在《山腰楼观图》中,画面左侧奇峰矗立,一处楼阁隐没在林莽之中,右侧以大片的留白表现天空。

本作表现的是远眺山林那浩大空濛的感觉,图中奇峰之下雾霭沉沉,与右侧天空相连,使奇峰山巅仿佛悬于天上,极为抓人眼球,画家构图功底扎实,整个画面全无头重脚轻之感。

夏圭的画法深受禅宗思想影响,主张“脱落实相,参悟自然”,《山腰楼观图》笔简意远,遗貌取神,是这种观念的生动体现。

夏圭《烟岫林居图》《烟岫林居图》是夏圭绘制的一幅以风景为主题的水墨扇面画,它同样体现了夏圭的“夏半边”构图风格。

本作表现的是身在山林之中,“不识庐山真面目”的那种云山雾罩的感觉。

在画面中,远景空濛,山石劲峭,林木挺拔,所有景物集中于画面的左下方。

《烟岫林居图》绘画意境苍茫幽深、洗练通透,将水墨山水画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置身于深山烟岫之中。

夏圭《梧竹溪塘图》《梧竹溪塘图》是夏圭绘制的一幅以风景为主题的水墨画页。

本作表现的是山林深处的一处小景,虽然也采用了“夏半边”的构图,但却没有前两幅作品博大的气势,而是彰显了景物细腻、雅致的特点。

图中描绘山居景色,远山空濛,溪水潺潺,水际翠竹丛生,梧桐树枝叶繁茂;画房舍不用界尺,随意勾出,似不经意,却意趣无穷;房屋草木疏朗简洁、布局巧妙。

夏圭的画风的特点是什么

夏圭的画风的特点是什么

夏圭的画风的特点是什么夏圭,南宋画家。

字禹玉,临安(今浙江杭州)人。

早年画人物,后来以山水著称。

他与马远同时,号称“马夏”。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夏圭的画风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夏圭的画风的特点南宋以画“边角之景”而著名的画家,马远、夏圭。

边角景构的特点是,主体形象少,画面简洁洗练,留白面积较大,多用“计白当黑”的手法,有效的利用边角相互呼应,利用对角线保持平衡感,虚实对比强烈,它在提炼景物时,求劲求少,以很少的景物来衬托意境而不是直接用景物去“画”意境。

在构图方面,夏圭更善于剪裁与美化自然景物,善画“边角之景”。

对长卷画用概括的笔墨,写实的物形,巧妙的结构,大胆的剪裁等,是他的新创造。

从他的十二段长卷(今只存“遥山书雁”、“烟村归渡”、“渔笛清幽”、“烟堤晚泊”四段)中,完全全看到他这种成就。

明人题这卷后说:“笔墨苍古、墨气明润、点染烟岚恍若欲雨,树石深淡遐迩分明”。

他糅合了李唐、范宽与米芾的画法,笔法苍老,墨汁淋漓。

曾作拖泥带水皴,画风大体和马远相同,作楼台亭阁可信手而挥,突兀而奇特,气韵高拔。

夏圭善墨,善用秃笔带水作大斧劈皴,人称“拖泥带水皴”,“淋漓苍劲,墨气袭人”。

在题材上,夏圭多画长江、钱塘江等江南水乡以及西湖景色,又喜欢画雪景及风雨气象。

夏圭的笔简意远,遗貌取神,应该很合乎文人画对“平淡天真”的追求。

董其昌创为“南北宗”画论,简单地讲,就是提倡“文人画”,鄙视“画工画”;崇尚率真,反对写实; 注重笔墨情趣,轻视绘画技能。

这其实是由不同的绘画观念形成的两大流派,而被董其昌冠以地域倾向的“南宗”、“北宗”之名,就难免使人迷惑了。

不能因为“马夏”出自画院,就贬为“画工”,不屑一顾。

历史上“画工画”与“文人画”虽有争议,但一直互相影响,取长补短。

被标为文人画典范的元四家,就明显地承继了南宋画派崇简的画风。

如果说马远的刻画精细的人物、楼阁尚有过于雕饰之嫌,那么夏圭的极其简括的勾、皴,应该无悖于董其昌画论的核心—禅宗关于“脱落实相,参悟自然”的`理念。

浅析马远、夏圭山水画的意境

浅析马远、夏圭山水画的意境

浅析马远、夏圭山水画的意境作者:刘雄飞来源:《丝路视野》2018年第27期【摘要】在中国美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山水画有着一个完整的体系,从东晋到清代都广为流传。

作为山水画家,应回归自然,山水画的意境从触景生情来,借景抒情并上升到精神实质,从而获得深远的意境。

山水画情感具有创作优势,受到佛道教的影响,追求“人画合一”,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情景交融,从而在画面中表现出这种意境。

【关键词】山水画;艺术特色;审美特征“意境”作为我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范畴,是构成艺术美感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李可染先生说:“意境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可见意境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对马远、夏圭画的意境分析研究,笔者进行编辑整理,对我们进一步理解前人的审美思想及高深的境界,传承民族独特的文化艺术有着积极意义。

一、山水画简介中国山水画简称“山水”,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

形成于魏晋南北朝,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

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

二、南宋山水画(一)南宋山水画的特点宋代的山水画多用绢,勾勒精细,刻画严谨,用墨则层层渲染,凝重恬静;元代山水画多用之,利于干笔皴擦,“不为法缚,意超象外”,墨法则干,湿并用,变化莫测,一片苍茫。

可以说,中国山水画的技法,融洽宋、元,已然大成。

元以后,明清两朝,山水画明显逊于宋元,没有宋元山水画的那种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宋朝绘画技巧体现了空前未有的丰富、精致、写实之情。

(二)南宋山水画的构图情趣南宋山水画构图采取了高、远、宽的散点透视法与构图,山水画不一定非要居中而绘,构图方式可以灵活多变,偏山斜水别有情趣。

南宋时期有马元、夏圭合称“马夏”,他们将偏山斜水演绎得饶有意趣,深受大家喜爱,通过对画面形象的夸张、变形,通过对构图的分割、解构、反常规的处理等,化笔墨为情趣,化景物为情趣,化构图为情趣,使画面呈现出有情趣的美感。

试论南宋院体山水画之变——以马夏画派为例

试论南宋院体山水画之变——以马夏画派为例

2020·02马远、夏圭是南宋院体山水画中颇具代表性的画家,画史常以“马夏”并称。

“马一角,夏半边”仅仅点明了马夏山水画的图式特点,并不代表南宋院体山水画只在图式上有所改变。

例如笔法,从前朝的披麻皴、雨点皴、小斧劈皴等较为浓密的皴法变为利落洒脱的大斧劈皴,墨色淋漓,一改前朝院体山水画写实工细的风格。

尽管笔墨外露,往往用大斧劈皴在小幅画上写边角之景,但画面的意境和构景却是含蓄的,格外留意画面的留白和气韵的流露。

马、夏作品的画面中隐隐表达出悠远、宁静的诗意气氛,与北宋前朝郭熙、李成的山水画截然不同。

可见以马远、夏圭为代表的南宋院体山水画在笔墨、图式以及题材上的转变,由此整体上升到了审美趣味的变化。

《艺苑卮言》有言:“山水,则大小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李成、范宽一变也,刘、李、马、夏又一变也。

”[1]文章通过研究马远、夏圭山水画探讨南宋院体山水画变化的缘由,以对这段美术史有更加清晰准确的了解。

一、李唐对马夏山水画笔法以及图式的影响关于南宋山水边角构图自明代起有“残山剩水”说,进入20世纪后有“环境地理说”“老庄哲学说”等等,有的从社会学角度进行解释,有的从地理或者意识形态上剖析,有的还从御题留白角度分析。

这些研究各有其学术价值,使用资料及提出的论说也是后世研究者们的起始点。

对马远、夏圭产生影响最深的画家是李唐。

李唐是南宋院体山水风格的首创者,靖康之变后他南渡临安,恰逢宋高宗赵构经营画院,据邓椿《画继》记载,李唐“乱离后至临安,年已八十”[2]。

《图绘宝鉴》记载“高宗雅爱之,尝题《长夏江寺》卷云:李唐可比唐李思训”[3]。

元人宋杞在李唐《采薇图》题跋云:“宋高宗南渡,萃天下精艺良工,画师者亦与焉,院画之名盖始诸此。

自时厥后,凡应奉待诏所作,总目为院画,而李唐其首选也。

”《画继补遗》记载“亦常见高宗称叹其画《晋文公复国图》,有以见高宗推爱唐画也。

”[4]李唐南渡至临安画院后已是一个德高望重,且受到皇帝厚爱的画家。

宋夏圭山水画:水墨苍劲,意境深邃清远

宋夏圭山水画:水墨苍劲,意境深邃清远

宋夏圭山水画:水墨苍劲,意境深邃清远夏圭,(1180-1230)南宋画家。

字禹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南宋四大家之一,宋宁宗(1195-1224)时为画院待诏,与马远同时代,都师承李唐,风格相近:构图简括深远,笔墨峻峭爽利,擅用“斧劈皴”,后人并称“马夏”。

但如细察,两者还是有明显的区别:相对而言,马远重笔,转折顿挫,凝重峻利,而夏圭善墨,善用秃笔带水作大斧劈皴,人称“拖泥带水皴”,“淋漓苍劲,墨气袭人”;构图上,马远刻意将近景置观者目前,所画人物五官清晰,姿态生动,楼阁则以“界画”法刻画精细,而夏圭则将景物远置观者身外,画人物仅圈脸勾衣、点簇而成,楼阁随手勾画,笔简而形具。

这影响延及元代:王蒙画中近景人物其衣冠、五官、举止皆精细生动;倪瓒画中几乎无人,而黄公望与吴镇画中人物的简笔则显然取法夏圭,画面之空寂,也分明承袭李唐以至马远、夏圭的简略遗风。

宋夏圭寒林对雪图绢本 154x70cm 嘉德2009 成交价134万元夏圭《寒林对雪图》是从日本回流的中国宋代名家作品。

元代重要的鉴藏家袁桷题跋为:满林寒色冻云垂,正是雪深三尺时。

两翁相对浑无事,门外风严知不知。

《寒林对雪图》以空濛的山林为背景,在笔法上,多用浓笔,转折方硬,富于力度感。

山石用大斧劈皴,画笔峭拔刚劲,充分表现了夏圭独特的风格,墨色浑厚古朴,耐人寻味。

左边的两棵树经历了风雪的洗礼之后,坚毅挺拔,山下悬壁劲树横枝,与远近重叠的峰峦相互辉映;山头茅屋、围栅信手挥就,线条富有变化和张力。

树叶与点苔用赭色和墨色交替点缀,树干瘦硬如铁,多呈横斜曲折之态,与右边探头而望的小树枝遥相呼应,充满了无限的生机。

山林中的茅庐里,两位长者促膝畅谈,浑然不知窗外的寒冷早已凝固。

整幅画面宁静安详,神韵精致,气脉贯通,格局新颖。

夏圭有意留出右上角的空白,整个画面中心靠左半边,进一步把北宋重峦叠嶂式的繁复构图改变为局部突出的描绘。

画面留较多空白,“计白当墨”,虚中有实,使境界显得很开阔。

浅谈南宋四家笔意在陶瓷绘画中的表现

浅谈南宋四家笔意在陶瓷绘画中的表现

浅谈南宋四家笔意在陶瓷绘画中的表现摘要:南宋四家开创了南宋院体山水画之新风,其独特的绘画风貌可以完美地兼容于陶瓷绘画之中,本文旨在探讨南宋四家笔意如何在现代陶瓷山水画中进行创作。

笔者将介绍南宋四家的艺术特征及其独特贡献,并探讨四家的笔意特点,包括笔墨运用、构图和意境表达,以及我们如何借鉴南宋四家的笔意,并将其应用于现代陶瓷山水画中。

关键词:陶瓷绘画;中国画;陶瓷设计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892(2023)10—150—(03)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Expression of the Brush Meaning of the Four Schools of Southern Song in Ceramic Painting0引言 南宋四家山水画风格的形成代表着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史称南宋画院时期。

他们留下了《清溪渔隐图》《四景山水图》《梅石溪凫图》等传世名作,这些作品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和艺术观念,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审美价值。

这些画作记录了南宋社会的风貌与山水画审美之变迁,为后世研究宋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南宋四家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独特的艺术成就,他们各自注重不同的画法、技巧和意境表达,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并形成了一个主导时风的流派,对后世画家的创作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宋四家的山水画作品所表现的独特美感给人以深入思考和感悟自然的机会。

这些作品以其凝练的笔墨、精妙的构图、深邃的意境,给人以宁静之感,可以激发观者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这种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观念,对于现代社会中不得不忍受快节奏生活的人们来说具有重大的精神意义。

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将南宋四家的笔意融入瓷本山水画创作之中,以美化生活及工作场景。

这样既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更是对陶瓷艺术语言的探索。

1当代陶瓷山水画的发展和特点 山水画图式在陶瓷绘画上自古便有着广泛的应用,其多应用于陶瓷壁画、瓷器绘画、瓷砖绘画等方面。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美术(名词解释)模拟试卷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美术(名词解释)模拟试卷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美术(名词解释)模拟试卷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5.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正确答案:唐代山水画家张璪的名言。

“造化”是指自然,“心源”指心灵感受。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大意是山水画创作既要以自然为师,同时又得力于画家内心的感受。

它正确地指出了中国古代山水画创作的基本原则,对后来中国画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三远”正确答案:郭熙的山水画论中透视原则和空间处理的重要法则,即深远、高远、平远。

出自其著作《林泉高致》中。

3.六要正确答案:绘画创作的六个要领,由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包括“气、韵、思、景、笔、墨”这三对范畴,将谢赫“六法”作了专题的发挥,代表了山水画在五代逐渐取代人物画成为画坛主流的新趋势。

4.“吴带当风”正确答案:中国画术语。

是对吴道子人物画风格的概述。

他创造了一种波折起伏、错落有致的“莼菜条”式的画法,他所画人物、衣袖、飘带,具有迎风起舞的动势,故有“吴带当风”之称。

5.十八描正确答案:中国画技法名。

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的各种描法,有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等十八种不同的线描方法。

6.徐黄异体正确答案:宋代郭若虚对五代画家徐熙、黄筌的一种评论。

徐熙、黄筌同是花鸟画家。

黄筌讲求用色,具有工笔重彩画的特点,追求形象逼真和画面的生趣,代表作《写生珍禽图》。

徐熙讲求用墨,多取水墨淡彩的方法,创立了水墨渲染的“野逸”风格,代表作《雪竹图》。

7.米氏云山正确答案:是宋代山水画派之一,又称“米家山水”。

其创始人是米芾,其子米友仁加以继承和发展。

主要描绘云烟掩映的江南山川景色,采用泼墨法,参以积墨和破墨,又常用焦墨提神,其精妙在于见笔见墨,属水墨大写意画法,对水墨山水画发展影响很大。

8.松江派正确答案:又名“华亭派”,以顾正谊为创始,董其昌为代表。

因其主要成员都是当时的松江府人而命名松江派,其画风逸润苍郁,骨格灵秀。

9.《千里江山图》正确答案:北宋画家王希孟的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 马远 绢本淡设色 纵191.8厘米 横11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雪滩双鹭
• 雪崖枯枝,芦竹寒汀,滩旁四只 白鹭,均做瑟缩之状,寒天的景 致 ,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而浓淡墨色画出的树石、远山和 芦草,对比于留白的积雪处,和 几不见墨痕的白鹭,在黑白之间 充分表现出清冷的意趣,达到了 画雪得其清的境界。从岩壁上伸 出的枝干,曲折延伸,势如蛟龙 升腾游动,这种笔势往下拖垂, 形成长而斜向伸出的画枝方法, 正是典型的“拖枝”风貌。
• 马远(约1140-约1225年后),南宋画家。字遥父,号钦山,原 籍河中(今山西永济),侨寓钱塘(今浙江杭州)。出身绘画世家,
南宋光宗、宁宗两朝画院待诏。擅画山水、人物、花鸟,山水取法 李唐,笔力劲利阔略,皴法硬朗,树叶常用夹叶,树干浓重,多横 斜之态。楼阁界画精工,且加衬染。喜作边角小景,世称“马一 角”。人物勾描自然,花鸟常以山水为景,情意相交,生趣盎然。 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南宋四家”。存世作品有《踏歌图》 《水图》《梅石溪凫图》《西园雅集图》等。
3.在构图形式上尤擅长布置铺排长卷构图,他现存的好几件名作都是长卷形式。
4.在题材上,多画长江、钱塘江等江南水乡以及西湖景色,又喜欢画雪景及风雨气象。
作品赏析
• 溪山清远图(局部)
山冈巨石,危岩壁立,丛林茂树,山寺楼观,远山朦胧,江水辽阔图作无尽江山之景。画卷构图 虚实相间、开合有致,全无拖沓拼凑之感。山石用粗劲的大斧劈皴,以劲利方硬之笔勾括,间以水墨 渲染,块面分明,折落有势。栖阁层宇,不假界尺,信笔画就。图中点景人物虽用笔寥寥,但各种动 态的相互呼应关系跃然纸上。整体画风清劲健爽。全图洋洋洒洒近九米之长,堪称南宋传世作品中的 鸿篇巨制。值得注意的是,当时这类硬派山水都绘于绢上,而此图为纸本,颇为少见。拖尾有陈川等 跋,卷中钤有[黔宁]、[公馀]两半印及清宋权、宋荦、清内府等鉴藏印,《盛京故宫书画录》著录。
谢谢观赏!
绘画特点:
• • • 下笔严正,用雄奇简红的笔法,水墨苍劲的大斧劈皴,以坚实、爽朗有力的浅 染来描写江南雄伟壮丽的山川。在构图方面,善于将复杂的景色给以高度的集 中和概括。 1 画山,常画山之一角,或“马半边”。对他简洁有力的构图,称为“边角之 景”。他又多用水墨,画楼阁用 “界画”; 2 画树,干瘦硬为屈铁,但刚健中有柔和。笔法豪放而谨严,变化多而融和。 历代评画技巧最成功的范例之一。一叶扁舟飘浮江面,渔翁独坐垂 钓。除四周除寥寥几笔微波外,全为空白,有力地衬托出江天空旷, 寒意萧条的气象。
月下赏梅图页
高士观梅图
•小结
在构图上,马远刻意将近景置观者目前,所画人物五官清晰,姿态生动, 楼阁则以“界画”法刻画精细,而夏圭则将景物远置观者身外,画人物仅 圈脸勾衣、点簇而成,楼阁随手勾画,笔简而形具。这影响延及元代:王蒙 画中近景人物其衣冠、五官、举止皆精细生动;倪瓒画中几乎无人,而黄公 望与吴镇画中人物的简笔则显然取法夏圭,画面之空寂,也分明承袭李唐以 至马远、夏圭的简略遗风。
• 现存画水的作品用各种轻重不同的笔法,把平远、迂回、盘旋、汹涌、 激撞、跳跃,以及微风吹起的微波,月光反映的滟荡等水的动态,画 得十分动人。
作品赏析
• 踏歌图
• 近处田垅溪桥,巨石踞于左边 一角,疏柳翠竹掩映,有几位 老农 边歌边舞于垅上,作欢 笑踏歌状,用笔自然舒展,与 画面气氛搭配一致。中段空白, 云烟迷漫,似乎山谷中还有蒙 蒙细雨。远处奇峰对峙,宫阙 隐现,朝霞一抹。整个气氛欢 快、清旷,形象地表达了“丰 年人乐业,垅上踏歌行”的诗 意。从对自然物的处理方法看, 是典型的马派“一角山”的特 点。
代表人物生平简介
夏圭,南宋画家。字禹玉,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生卒年不详。其艺术活 动时间约与马远同时而稍晚,主要在南宋宁宗(1195~1224)、理宗 (1225~1264)年间。宁宗时任画院待诏,受到皇帝赐金带的荣誉。 夏圭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山水画方面。据记载,他亦擅长人物画,但他的 人物画作品一幅也没有流传下来。而他所作的山水画,数量却十分可观,流 传至今的有《溪山清远图》 、 《山水十二景图》、《雪堂客话图》、《松崖 客话图》、《烟岫林居图》、《梧竹溪堂图》、《遥岑烟霭图》、《雪屐探 梅图》、《西湖柳艇图》等。或画长江沿岸,或取西湖一角,或作江潮、溪 雨、渔村、农舍、烟峦、云树等,平常景物,在他的笔下,变成了一幅幅美 妙而充满感情的画面。
绘画特点:
他的山水画师法李唐,又吸取范宽等其他画家的长处而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 1.在笔法上,虽然与马远同属水墨苍劲一派,但却喜用秃笔,下笔较重,因而更加老苍雄 放。用墨善于调节水分,因取得更为淋漓滋润的效果。 2.在山石的皴法上,常先用水笔淡墨扫染,然后趁湿用浓墨皴,造成水墨浑融的特殊效果, 被称作拖泥带水皴。 3.在表现手法上善于表现烟雨迷离的江滨湖岸景色,其点景人物亦简括生动,楼台等建筑 物不用界尺,信手而成,取景剪裁极为精练。亦喜用一角半边的构图,故有“夏半边”之 说,往往用寥寥几笔,表现出一个异常广阔、旷远的空间。
南宋院体山水画之夏圭、马远
胡津铭给大冰童鞋
南宋院体山水画
• 宋室南渡后, 继续设立画院, 院体画仍是主流, 但山水画的风格发生了重 大变化。代表院体山水画主要特点的是李唐、刘松年、马远和夏圭, 他们 被称为“南宋四大家”。 南宋山水画的开创者是李唐。李唐在北宋末年所作的《万壑松风图》已有 新风格的萌芽。画家不取全景式构图, 只取中景与近景。迎面就是山峰和 松林, 林间有泉水奔流, 使人如游深山峡谷, 觉得湿冷的空气迎面扑来。 北宋灭亡, 宋室南渡长江以后, 李唐的画风渐渐改变, 画面变得开阔, 景 物更加精练, 一些可有可无的细节被删除, 画面开始出现虚空。他创造了 水墨淋漓一挥而就的“大斧劈皴”, 恰好表现南方山石坡角的潮湿特点, 首创豪放简括、水墨苍劲的山水画特色, 开启南宋院体山水画新风, 为以 后众多画家所效仿。他的《清溪鱼隐图》就体现出这种新画风。南宋画院 待诏刘松年, 其画师承李唐并自成体系, 把山水画和人物画结合起来, 善 于描绘士大夫诗意般的生活环境, 刻画细致, 兼工带写, 山水画多表现江 南西湖一带优美雅致的风景特色。代表作品有《四景山水图》等。马远、 夏圭也在构图上善于创新, 将江南山水空灵清秀的特点展示出来, 简洁而 富有诗意, 具有优美的意境。在笔法上, 继承李唐遗风, 以饱蘸墨汁的大 斧劈皴法, 表现坚实奇峭的巨壁山崖, 在提炼形象时, 效果简单明确, 轻 重分明, 是古代绘画水墨技法的重大发展。他们画风相同, 对水墨苍劲、 意境清远的南宋山水画风的形成, 起到重要的作用, 后人因此把他们并称 为“马夏”。
• 山水十二景图
从画面右起分别署有“渔笛清幽”,“烟堤晚泊”二题。图卷从右端出现的是平溪汀渚、湖水荡 漾,渔舟出没。
• 雪堂客话图
• • • • • • 早期作品 绢本 淡设色 纵28.3厘米 横29.5厘米 藏于故宫博物院
• 松崖客话图(夏圭)
•踏歌图(局部)——马远
•雨中舟 - 夏圭
生平简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