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基础与疫苗免疫讲义汇总

免疫学基础与疫苗免疫讲义汇总
免疫学基础与疫苗免疫讲义汇总

免疫学基础与疫苗免疫讲义

1.现代免疫学的概念

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生理学反应。2.免疫的基本特性:

2.1识别自身和非自身:对自身和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进行识别是免疫应答的基础。识别功能对保证机体的健康是十分重要的。识别功能的降低就会延缓免疫应答的启动,从而降低或丧失对传染或肿瘤的防御能力。识别功能的紊乱,更易招致严重的生理失调,如把自身蛋白误认为“非己”,就会造成自身免疫病。现代免疫学研究表明,T、B细胞的细胞膜表面存在着抗体样的受体(TCR、SIg),他们能与特异的抗原决定簇结合,这就是识别的细胞学机理。

2.2特异性

2.3免疫记忆:免疫记忆细胞的存在能够使某些传染病康复或疫苗免疫后获得长期的免疫力。

3.免疫的基本功能:

3.1抵抗感染

3.2自身稳定:清除衰老细胞或废物

3.3免疫监视:监视肿瘤细胞的出现

4.免疫分类:动物对病原体的免疫力可以分为先天性免疫(进化过程中获得非特异性的天然防御机能)和获得性免疫(动物在个体发育中送到病原体及其产物刺激而产生的特异性免疫)两种。

5.免疫器官

5.1中枢免疫器官:胸腺、法氏囊(禽特有)、骨髓

5.2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哈德尔氏腺、肠道相关淋巴组织

6.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6.1识别阶段:异物抗原与相应的成熟淋巴细胞的特异受体结合从而使原来静止的淋巴细胞,

包括T细胞和B细胞被选择性地激活。

6.2激活阶段:由于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引起淋巴细胞中发生一连串演变,作为对抗原刺激的应答,相应的淋巴细胞经历2中主要的变化,即增生和分化。

6.3效应阶段:在这一阶段,已被抗原激活的淋巴细胞执行导致抗原消除的功能。

7.抗体:抗原和免疫系统相互作用下由B细胞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结合的免疫球蛋白,通常存在于血液等多种体液中及某些细胞的表面。分类:IgA、IgD、IgE、IgG、IgM.

8.参与抗病毒免疫的因子可分为2大类:

非特异性:主要为干扰素

特异性:以中和抗体为主的体液免疫反应和以巨噬细胞、T细胞为中心的细胞介导免疫9.初次免疫应答与再次免疫应答的区别

9.1初次免疫应答

9.1.1潜伏期长,

9.1.2抗体总量少

9.1.3维持时间短

9.1.4最早产生IgM,接着是IgG

9.2再次免疫应答

9.2.1潜伏期缩短,

9.2.2抗体含量高,

9.2.3维持时间长,

9.2.4主要为IgG,IgM很少

10.免疫失败的原因分析[填][简]

10.1疫苗储存,使用不当,或稀释过度,或疫苗本身质量低劣, 所造成的失败

10.2家禽已经潜伏感染疫苗所要预防的疾病

10.3家禽遗传特性和免疫反应的差异所至的失败

10.4母源抗体的干扰

10.5家禽已感染免疫抑制疾病

11.接种疫苗时应遵循的原则[选]

接种前对疫苗质量进行检查,若有以下情形之一者,应弃之不用

没有标签,无头份和有效期或不清者

疫苗瓶破裂或瓶塞松动者

生物制品质量与说明书不符,如色泽、沉淀发生变化,瓶内有异物或已发霉者

过了有效期者

未按产品说明和规定进行保存的疫苗

12.免疫接种的方法[选]

滴鼻(IN)

点眼(IO)

翅种(WW)

皮下注射(SC)

肌注(IM)

喷雾(Spray)

饮水(DW)

滴口

蛋内注射(In-ovo):如18日龄免疫法氏囊抗原抗体复合物疫苗

13.滴鼻/点眼/滴口免疫操作步骤:[选]

13.1以无菌稀释液溶解所需的疫苗量(通常1000份疫苗使用30毫升稀释液)

13.2通常在稀释液中加有着色剂,并附带一种专用滴嘴

13.3使用标准滴嘴将1滴溶解好的疫苗溶液,自3厘米的高度滴入鸡的眼睛或鼻孔内

13.4免疫时滴嘴不得接触眼球,以免损伤眼睛

13.5滴鼻免疫时,用指头封住一侧鼻孔,以确保疫苗能更好地从另一侧鼻孔吸入。

14.滴鼻/点眼/滴口免疫注意事项:[选]

14.1使用厂家配套的稀释液和滴头;

14.2配置疫苗时摇动不要太剧烈;

14.3疫苗现用现配,1小时内用完;

14.4避免高温和阳光照射;

14.5滴头保持垂直,确保剂量恒定,滴头距离鸡眼1厘米,以免戳伤,必须等疫苗液吸收后再放鸡;

14.6滴鼻时,用食指封住另一侧,确保吸入;

14.7免疫后,废弃物应无害化处理。

15.饮水免疫:[选]

15.1饮水器清洗

将饮水器清洗干净

48小时前禁用一切消毒剂和洗洁剂

饮水器具应放在阴凉处,避开强光线和热

15.2免疫时机[选]

在夏天,应选择清早进行免疫

免疫前视天气情况停止饮水2小时,免疫后经0.5小时再正常供水

为确保免疫效果,应在2小时内让所有小鸡饮下足够的疫苗剂量

15.3水的质量[选]

必须保证饮用水的质量,

应使用清洁、不含氯和铁和重金属的自来水或深井水。

凉爽的饮水以18-22°C 为宜

15.4饮水量[选]

溶解疫苗所需的水量取决于鸡的日龄大小、品种季节等,一般为全天饮水量的1/3

15.5疫苗的准备:

加0.3-0.5%的脱脂奶粉或2-3%的鲜奶,可提高病毒疫苗的稳定性

在水里开启疫苗瓶,以清洁的棒进行搅拌,将疫苗和水充分混匀

16.喷雾免疫注意事项:[选]

16.1喷雾免疫应在封闭的鸡舍内进行,有通风设备的鸡舍,要关闭通风设备一段时间后,再进行免疫。开放式鸡舍应该用防风窗帘封闭再喷雾,否则是没用的

16.2喷雾时,鸡舍内光线应该暗些,有窗户的鸡舍宜在黄昏进行喷雾免疫

16.3喷雾免疫时雾滴大小很关键:小鸡用大雾滴,大鸡用小雾滴

16.4喷雾免疫需要一定的较高的湿度

16.5免疫后,要彻底清洗接种器械的内外部,最好用热水

16.6操作人员最好使用防护面罩,保护口鼻

17.鸡痘刺种后没有结痂的原因分析:[选]

17.1免疫接种不当

17.2疫苗出现问题

17.3已感染野毒/强毒

18.注射免疫注意事项[选]

18.1注射器做好消毒工作

接种过程中应定时调校连续注射器,杜绝连续注射器滴漏现象/泡沫出现

注射器具严格消毒,剔除钝卷针头,针头长短视接种鸡群个体大小而异

针头注射一定数量(500-1000只)禽只后,一定要换用新的

18.2疫苗的准备

接种前将灭活苗提前一天放至鸡舍回温或注射前用40℃热水加热,并充分摇匀

接种过程中应不时摇动疫苗

疫苗开启后要在24小时内用完

灭活苗剂量宁多勿少

疫苗分装不可打开瓶盖直接倾倒,以免污染

18.3具体操作

注射动作轻,注射健康鸡,选在晚上或下午4点以后

油苗边注射边摇荡,使抗原混合均匀;

一个月内注射两种油苗,要注意注射部位要分开

19.抗原(antigen)概念:凡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之结合从而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是非]

20.抗原的特异性:一种抗原物质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这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相结合发生反应。[是非]

21.细菌虽是一种单细胞生物,但其抗原结构确相对复杂,因此把细菌看成是许多抗原组成的复合体。根据细菌各部分构造和组成成分的不同,可将细菌抗原分为:[是非]

21.1鞭毛抗原又称为H 抗原,

21.2菌体抗原:主要指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抗原,又称O 抗原

21.3荚膜抗原又称K 抗原,是细菌细胞主要的表面免疫原。

21.4菌毛抗原:病原性大肠杆菌的K抗原,如K88、K99、K987p、F41 等,已经证明它是菌毛抗原。

22.病毒抗原

22.1 V 抗原:有囊膜的病毒,抗原特异性主要是囊膜上的纤突)所决定的,故此抗原称为V抗原,也称为囊膜抗原。(流感病毒)

22.2 衣壳抗原:衣壳结构蛋白(口蹄疫病毒VP1-VP4)

22.3 S 抗原(可溶性抗原):核蛋白抗原

23.佐剂:一种物质先于抗原或与抗原混合同时注入动物体内,能非特异性地改变或增强机

体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发挥辅助作用,这类物质统称为免疫佐剂(immunoadjuvant),简称佐剂(aadjuvant)。其作用机制为:[填]

23.1在接种部位形成抗原贮存库,使抗原缓慢释放

23.2增大抗原表面积,使抗原充分暴露

23.3促进局部炎性反应,增强吞噬细胞活性,促进免疫细胞增殖与分化,诱导细胞因子分泌

24.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措施主要围绕三大环节: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减少易感动物展开,而后者主要依靠疫苗的预防接种。

25.抗体有哪些免疫学功能?[简]

25.1中和作用

25.2免疫溶解作用

25.3免疫调理作用

25.4局部黏膜免疫作用

25.5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

25.6对病原微生物生长的抑制作用

25.7免疫损伤作用

参考文献:杜念兴.兽医免疫学[M].北京:中国农大出版社.2003

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总结

免疫学复习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免疫(immunity):是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的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抗原的概念稍后会介绍,这里通俗的说,就是机体认为不是自己的,外界来的大分子物质。比如输血,如果输的血型与自身的血型不同,机体就认为这种血是外来的“抗原”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机体的免疫功能概括为: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自身稳定 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⒈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也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长期进化中逐步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特点:先天具有,无免疫记忆,无特异性。 ⒉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由T、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后,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清除抗原;须经历克隆增殖; 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②活化增殖阶段③效应阶段 三个主要特点①特异性②耐受性③记忆性 因需要细胞的活化、增殖等较复杂过程,故所需时间较长 第二章免疫组织与器官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一、骨髓 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 ㈠骨髓的功能 ⒈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⒉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⒊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二、胸腺 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㈠胸腺的结构 胸腺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又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 ㈡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等)组成,其在胸腺细胞分化发育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作用。 ㈢胸腺的功能 ⒈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⒉免疫调节⒊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第二节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一、淋巴结 1. T、B细胞定居的场所⒉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⒊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⒋过滤作用(过滤淋巴液) 二、脾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

医学免疫学复习资料.doc

1.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方式及作用。 全身的淋巴细胞与淋巴结内的淋巴细胞不断进行动态更换。淋巴细胞经淋巴循环及血液循环,运行并分布于全身各处淋巴器官及淋巴组织中,经淋巳循环,经胸导管进入上腔静脉,再进入血液循环。血液循环中的淋巴细胞及各类免疫细胞在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处穿过高壁内皮细胞进入淋巴循环。从而达到淋巴循环和血液循环的互相沟通。 作用: 1 .使淋巴细胞分布更合理 2.增加了淋巴细胞与抗原和APC接触机会 3 .增强了免疫应答反应 4.使机体免疫器官和组织形成有机整体 2.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哪些?怎样才能获得高效价抗 体? ⑴抗原分子的理化特性,1.化学性质、2.分子量大小、3 .结构的复杂性、4.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5.物理状态 ⑵宿主方面的因素,1.遗传因素、2.年龄、型别与健康状态 ⑶免疫方法的影响 3 .如何理解抗原一抗体结合的特异性和交叉反应性? 答: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即抗原决定基,它是TC R/BCR及抗体特异结合的基本单位,决定着抗原的特异性。天然抗原表面常带有多种抗原决定基,每一种B细胞决定基都可引起一种特异抗体产生。因此复杂抗原能使机体产生多种抗体。因而在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可以存在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基,称为共同抗原,抗体对具有相同或相似决定基的不同抗原的反应, 称为交叉反应。 4.简述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区别和联系。 ⑴区别:见概念。 ⑵ 联系: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而免疫球蛋白不一定都是抗体。原因是: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且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功能的球蛋白;而免疫球蛋白是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如骨髓瘤患者血清中异常增高的骨髓瘤蛋白,是由浆细胞瘤产生,其结构与抗体相似,但无免疫功能。因此,免疫球蛋白可看做是化学结构上的概念,抗体则是生物学功能上的概念。 5.试述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1)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主要由lg的V区特别是HVR的空间结构决定的。在体内表现为抗细菌、抗病毒、抗毒素等生理学效应;在体外可出现抗原抗体反

2020年7月全国自考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全国自考2018 年 7 月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试题 课程代码: 02864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30 分 )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属于隐蔽的自身抗原的是() A. Rh 抗原B. AFP C.HLA D.精子抗原 2.人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是() A. H-2 B.HLA C.SLA D . DLA 3.补体活化替代途径中C3 的转化酶是 () A. C4b2a B. C4b2a3b C.C3bBb D. C3bnBb 4.与初次免疫应答相比较,再次免疫应答时抗体产生的特点是() A.潜伏期延长B.主要为 IgG 类抗体,产生迅速 C.抗体产生的量低D.抗体持续时间短 5.新生儿溶血症属于() A.Ⅰ型超敏反应B.Ⅱ型超敏反应 C.Ⅲ型超敏反应D.Ⅳ型超敏反应 6.属于人工主动免疫制剂的是() A.胎盘球蛋白B.抗病毒血清 C.内毒素D.类毒素 1

7.细胞癌变过程中出现的、且仅存在于某种特定肿瘤表面的物质称为() A.肿瘤抗原 B.肿瘤特异性抗原 C.肿瘤相关抗原D.癌胚抗原 8.上呼吸道发生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可出现肾小球肾炎,其原因之一是该菌携带有() A.异嗜性抗原B.同种异型抗原 C.超抗原D.肿瘤抗原 9.补体活化过程中产生的具有趋化作用的补体活性片段是() A. C2a B.C4b C.C5a D. C3b 10.主要由 T 细胞产生且能刺激T 细胞生长增殖的细胞因子是() A. IL-1 B .IL-2 C.IL-6 D . TNF 11.多发生于年轻女性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 A.糖尿病B.系统性红斑狼疮 C.类风湿关节炎D.多发性硬化 12. X- 性联锁先天性低(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是() A.体液免疫缺陷病B.细胞免疫缺陷病 C.补体缺陷病D.吞噬细胞缺陷病 13.细菌的测量单位通常是() A.厘米 B.毫米 C.微米 D.纳米 14.用于细菌动力检查的培养基是() A.基础培养基B.液体培养基 C.半固体培养基D.固体培养基 15.猩红热的常见病原体是() 2

医学免疫学考试题库重点带答案_第1章免疫学概论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一、单项选择 1. 免疫应答水平过高会引起: A. 超敏反应 B. 持续感染 C. 免疫缺陷 D. 癌症 E. 易衰老 2. 机体免疫防御反应异常增高,可引发: A.严重感染B.自身免疫病C.肿瘤D.免疫缺陷病E.超敏反应 3. 机体免疫自稳功能失调,可引发: A.免疫缺陷病B.自身免疫病C.超敏反应D.病毒持续感染E.肿瘤 4. 免疫防御功能低下的机体易发生: A.反复感染B.肿瘤C.超敏反应D.自身免疫病E.免疫增生性疾病 5. 机体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 A.肿瘤B.超敏反应C.移植排斥反应D.免疫耐受E.自身免疫病 6. 医学免疫学研究的是: A.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和机体防御能力B.抗原抗体间的相互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作用关系 C.人类免疫现象的原理和应用D.动物对抗原刺激产生的免疫应答 E.细胞突变和免疫监视功能 7. 免疫功能低下时易发生: A. 自身免疫病 B. 超敏反应 C. 肿瘤 D. 免疫增生病 E. 移植排斥反应 8. 免疫是指: A.机体排除病原微生物的功能B.机体抗感染的防御功能C.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突变细胞的功能 D. 机体清除损伤和衰老细胞的功能E.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9. 免疫对机体是: A.有害的B.有利的C.有害无利D.有利无害 E.正常条件下有利,异常条件下有害 10. 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功能称为: A.免疫监视B.免疫自稳C.免疫耐受D.免疫防御E.免疫 调节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11. 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的功能称为: A.免疫监视B.免疫缺陷C.免疫耐受D.免疫防御E.免疫自稳 12. 具有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免疫分子是: A.细胞因子B.补体C.抗体D.MHC 分子E.抗菌肽 13. 执行特异性免疫功能的细胞是: A.γδT 细胞B.αβT 细胞C.NK 细胞D.DC E.巨噬细胞 14. 在固有和适应性免疫应答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的细胞是: A.巨噬细胞B.B 细胞C.T 细胞D.中性粒细胞E.浆细胞15. 免疫细胞不包括: A.淋巴细胞B.成纤维细胞C.抗原提呈细胞D.粒细胞E.巨噬细胞 16. 适应性免疫应答所不具备的特点是: A.淋巴细胞与相应抗原的结合具有高度特异性B.具有再次应答的能力 C.无需抗原激发D.T/B 细胞库具有高度异质性E.精确区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试题_全国自考试卷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试题_全国2008年7 月自考试卷 全国自考2008年7月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试题 湖北自考网11月27日整理 课程代码:0286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属于隐蔽的自身抗原的是( ) A.Rh抗原B.AFP C.HLAD.精子抗原 2.人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是( ) A.H-2B.HLA C.SLAD.DLA 3.补体活化替代途径中C3的转化酶是( ) A.C4b2aB.C4b2a3b C.C3bBbD.C3bnBb 4.与初次免疫应答相比较,再次免疫应答时抗体产生的特点是( ) A.潜伏期延长B.主要为IgG类抗体,产生迅速 C.抗体产生的量低D.抗体持续时间短 5.新生儿溶血症属于( )

A.Ⅰ型超敏反应B.Ⅱ型超敏反应 C.Ⅲ型超敏反应D.Ⅳ型超敏反应 6.属于人工主动免疫制剂的是( ) A.胎盘球蛋白B.抗病毒血清 C.内毒素D.类毒素 7.细胞癌变过程中出现的、且仅存在于某种特定肿瘤表面的物质称为( ) A.肿瘤抗原B.肿瘤特异性抗原 C.肿瘤相关抗原D.癌胚抗原 8.上呼吸道发生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可出现肾小球肾炎,其原因之一是该菌携带有( ) A.异嗜性抗原B.同种异型抗原 C.超抗原D.肿瘤抗原 9.补体活化过程中产生的具有趋化作用的补体活性片段是( ) A.C2aB.C4b C.C5aD.C3b 10.主要由T细胞产生且能刺激T细胞生长增殖的细胞因子是( ) A.IL-1B.IL-2 C.IL-6D.TNF 11.多发生于年轻女性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 ) A.糖尿病B.系统性红斑狼疮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 第一讲绪论 1、概念: 1)、免疫(immunity):即免除疫病和抵抗疾病的发生。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异己(非己)”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 2、免疫的三大功能: 免疫系统具有三大基本功能,即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denfense)、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surveillance)、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homeostasis)。 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denfense)书:指机体防御及清除病原体的功能。Ppt: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大分子。 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surveillance)指免疫系统识别、监视并清除体内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的功能。 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homeostasis)指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或其他成分,对自身正常成分产生免疫耐受、并通过免疫调节达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3、免疫器官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DC、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碱性细胞、肥大细胞等一系列细胞。免疫分子包括免疫球蛋白(抗体)、补体、细胞因子、黏附分子、MHC 等结构。免疫器官又分外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bonemarrow),胸腺(thymus),腔上囊(法氏囊,鸟类),中枢免疫器官为免疫细胞的发生、分化和成熟提供了场所。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免疫系统,是成熟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即适应性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第二讲抗原 1、概念: 1)、抗原(antigen,Ag):书: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Ppt:指能被机体免疫细胞识别,刺激和诱导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效应淋巴细胞等免疫效应性物质,并能与相应免疫效应性物质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2)、抗原决定基(antigenticdeterminant)(表位,epitope):书:指能被抗体、BCR

免疫学基础理论 第一章 抗原汇总

免疫学基础理论第一章抗原 抗原(antigen,Ag)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诱导免疫应答并能与应答产生如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反应的物质。一个完整的抗原应包括两方面的免疫性能:①免疫原性指诱导宿主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②免疫反应性指抗原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亦称为反应原性。有些物质在独立存在时只具有反应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称为半抗原(hapten);而免疫原通常同时具有免疫反应能力。 第一节免疫原性基础 免疫原性是抗原最重要的性质,一种抗原能否成功地诱导宿主产生免疫应答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抗原的性质、宿主的反应性和免疫方式。这里重点叙述抗原自身的因素。 (一)异物性 正常成熟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区别宿主自身物质与非自身物质,对自身物质一般不产生免疫应答,只对非自身物质产生免疫应答。不同物质之间的抗原性差别取决于它们化学上的异质性,这是免疫识别的物质基础。一般,物质来源的亲缘关系越远,其化学结构差别越大,抗原性也就越强;而亲缘关系越近,抗原性越弱。 (二)分子大小 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这可能是因高分子物质在水溶液中易形成胶体,体内停留的时间较长,与免疫细胞接触的机会较多,有利于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另外,大分子物质的化学结构比较复杂,所含有效抗原基因的种类和数量也相对地多。蛋白质的分子量较大,一般多在10kD之上,有良好的免疫原性。糖类物质分子量较小,多数单糖不具有免疫原性;而聚合成多糖时可以成为抗原。但是分子量10kD不是一个绝对的界限,例如明胶的分子量高达100kD但免疫原性极弱,而胰岛素的分子量仅仅5734,却有免疫原性。 (三)化学结构 免疫原性的形成还要求分子的化学结构复杂。直链结构的物质一般缺乏免疫原性,多支链或带状结构的物质容易成为免疫原,球形分子比线形分子的免疫原性强。人工合成的单一氨基酸的线性聚合物(例如多聚L-赖氨酸和多聚L-谷氨酸)无免疫原性,但多种氨基酸的随机线性共聚物可具有免疫原性,且其免疫原性随共聚物中氨基酸种类的增加而增强,加入芳香族氨基酸的效果更明显。上述大分子明胶就是无分支的直链结构,又缺乏环状基团,所以免疫原性微弱;若在分子中连上2%的酪氨酸,就会明显增强明胶的免疫原性。

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名词解释

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名词解释 半数感染:指在一定时间内,通过一定的途径使一定体重的某些实验动物半数感染的最小毒素量或最少细菌数。 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DNA的片段转移到受菌体内,使受菌体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 溶源性转换:温和噬菌体感染细菌后,整合了染色体上的前噬菌体改变了宿主细胞的DNA 结构,使溶原性细菌获得某些生物学性状。 顿挫感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如细胞不能为病毒繁殖提供所需的酶、能量及必要的成分,则病毒在其中不能合成子代病毒的结构,或者合成后不能装配和释放,此感染过程称顿挫感染。 毒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过程中,细菌不侵入血流,但其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液,引起独特的中毒症状;如白喉、破伤风等。 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在一定条件不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物或仪器可检出的沉淀现象。 干扰现象:当两种病毒同时感染同一种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成为病毒的干扰现象。 显性感染:当机体免疫软弱或入侵的病原菌毒力较强时,则病原微生物可在机体内生长繁殖,产生毒性物质,经过一定时间相互作用,机体组织细胞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称显现感染。 固有免疫应答:指体内固有免疫细胞和固有免疫分子识别、结合病原体及其中产物或其他抗原性异物后,被迅速活化并产生相应生物学效应,从而肾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杀伤、清除过程。 噬菌体:是感染细菌、放线菌、螺旋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病毒,同时可赋予宿主菌某些生物学性状。 超敏反应:指机体接受某些抗原刺激后,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絮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抗原表位:是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因

医学免疫学考试题库重点带答案_第17章超敏反应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 一、单项选择 1、由细胞免疫介导的变态反应就是型: A、I 型 B、Ⅱ型 C、Ⅲ型 D、Ⅳ型 E、以上都不就是 2、I 型过敏反应可通过下列哪种成分转移给正常人? A、患者的致敏淋巴细胞 B、患者的血清 C、致敏淋巴细胞释放的转移因子 D、巨噬细胞释放的淋巴细胞激活因子 E、以上均不就是 3、关于Ⅱ型变态反应下列哪项就是错误的? A、属于细胞毒型 B、有NK 细胞与巨噬细胞参与 C、没有补体参与 D、可由病菌与自身组织间的共同抗原引起 E、就是由IgG 与IgM 介导的 4、下列疾病属于III 型变态反应的就是: A、特应性皮炎 B、输血反应 C、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 D、接触性皮炎 E、移植排斥反应 5、I 型超敏反应主要就是由哪一种抗体介导的 A.IgG B.IgM C.IgE D.IgA E.IgD 6、参与I 型超敏反应主要的细胞就是: A.肥大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 B.B 细胞 C.T 细胞 D.NK 细胞 E.内皮细胞 7、不属于I 型超敏反应的疾病就是 A.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B.花粉过敏引起哮喘 C.皮肤荨麻疹 D.红细胞溶解破坏导致的输血反应 E.过敏性鼻炎 8、不属于I 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的就是: A.变应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 B.IgE 与致敏靶细胞表面IgE 受体结合 C.肥大细胞发生脱颗粒 D.组胺等生物活性介质引起相应症状 E.IgG 激活补体溶解破坏靶细胞 9、在抢救过敏性休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药物就是: A. 肾上腺素 B. 阿司匹林 C. 青霉素 D. 抗血清 E. 扑尔敏 10、某同学,每年春季便出现流鼻涕、打喷嚏不止,可能的原因就是对花粉产生了: A.I 型超敏反应 B.II 型超敏反应 C.III 型超敏反应 D.IV 型超敏反应 E.不属于超敏反应 11、不属于II 型超敏反应的疾病就是: A.新生儿溶血症 B.花粉过敏引起哮喘 C.红细胞溶解破坏导致的输血反应 D.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E.Graves’病(甲状腺功能亢进) 12、下列关于II 型超敏反应错误的就是 A.自身组织细胞就是受到攻击的靶细胞 B.输血反应就是典型的II 型超敏反应 C.参与的抗体主要就是IgG 与IgM D.吞噬细胞与NK 细胞的杀伤就是组织损伤的直接原因 E.参与的抗体主要就是IgE 13、II 型超敏反应中的靶抗原不包括 A.ABO 血型抗原 B.链球菌胞壁成分与关节组织的共同抗原 C.改变了的自身抗原 D.结合在自身细胞表面的抗原 E.游离的病毒颗粒 14、新生儿溶血症属于哪一型超敏反应 A.I 型 B.II 型 C.III 型 D.IV 型 E.不属于超敏反应 15、Ⅰ型超敏反应不具有的特点就是: A.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与遗传背景 B.发生迅速,消退也快

常用免疫学检验技术的基本原理

常用免疫学检验技术的基本原理 免疫学检测即是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利用已知的抗原检测未知的抗体或利用已知的抗体检测未知的抗原。由于外源性和内源性抗原均可通过不同的抗原递呈途径诱导生物机体的免疫应答,在生物体内产生特异性和非特异性T 细胞的克隆扩增,并分泌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抗体)。由于抗体-抗原的结合具有特异性和专一性的特点,这种检测可以定性、定位和定量地检测某一特异的蛋白(抗原或抗体)。免疫学检测技术的用途非常广泛,它们可用于各种疾病的诊断、疗效评价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最初的免疫检测方法是将抗原或抗体的一方或双方在某种介质中进行扩散,通过观察抗原-抗体相遇时产生的沉淀反应,检测抗原或抗体,最终达到诊断的目的。这种扩散可以是蛋白的自然扩散,例如环状沉淀试验、单向免疫扩散试验、双向免疫扩散实验。单向免疫扩散试验就是在凝胶中混入抗体,制成含有抗体的凝胶板,而将抗原加入凝胶板预先打好的小孔内,让抗原从小孔向四周的凝胶自然扩散,当一定浓度的抗原和凝胶中的抗体相遇时便能形成免疫复合物,出现以小孔为中心的圆形沉淀圈,沉淀圈的直径与加入的抗原浓度成正比。 利用蛋白在不同酸碱度下带不同电荷的特性,可以利用人为的电场将抗原、抗体扩散,例如免疫电泳试验和双向免疫电泳。免疫电泳首先将抗原加入凝胶中电泳,将抗原各成分依次分散开。然后沿电泳方向平行挖一直线形槽,于槽内加入含有针对各种抗原的混合抗体,让各抗原成分与相应抗体进行自然扩散,形成沉淀线。然后利用标准的抗原-抗体沉淀线进行抗原蛋白(或抗体)的鉴别。上述的方法都是利用肉眼观察抗原-抗体反应产生的沉淀,因此灵敏度有很大的局限。比浊法引入沉淀检测产生的免疫比浊法就是利用浊度计测量液体中抗原-抗体反应产生的浊度,根据标准曲线来计算抗原(或抗体)的含量。该方法不但大大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且可对抗原、抗体进行定量的检测。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总学时数:72 理论环节学时数:56 实践环节学时数:16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 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 学分: 开课单位: 一、课程性质及任务 性质:该课程是研究抗原性异物的性状、补体的活化机制、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和抗体的功能、机体免疫应答机理、临床免疫学,以及在一定条件下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实验室检查及特异性防治的一门医学基础课。 任务: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础技术,对临床常见的免疫现象与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和传染病的发病机理、实验室检查和特异性防治作出解释;加深对病原生物与人体和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建立无菌观念,在消毒、隔离、预防医院感染等工作中加以具体实践,为学习病理学、药理学、传染病学和预防医学等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 1、说出常见微生物和寄生虫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传播途径、实验室检查和特异性防治原则。 2、应用病原生物学理论与技术,进行消毒、灭菌、隔离、无菌操作、预防医院感染及采集、运送检验标本。 3、初步学会细菌涂片、革兰染色和抗酸染色、粪便蠕虫卵检查等操作;正确使用显微镜油镜。 4、应用免疫学基本理论知识,阐述其在维持人体与环境平衡关系中所起的作用;解释临床常见免疫现象与某些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理。 5、在免疫学防治和诊断工作中,能应用免疫学理论和一般技术。 6、勤奋学习,以严谨科学的态度进行实验、认真观察、实事地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与同学团结协作,互相帮助。 三、理论教学容 绪论 教学重点难点:

免疫学基础课程作业_A

免疫学基础课程作业_A 1. 不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疾病为 化脓性炎症 食物中毒 假膜性肠炎 肠热症 本题分值: 4.0 用户得分: 4.0 用户解答:肠热症 标准答案:肠热症 2. 以下病原体抵抗力最弱的是 钩端螺旋体 梅毒螺旋体 回归热螺旋体 立克次体 真菌 本题分值: 4.0 用户得分: 4.0 用户解答:梅毒螺旋体 标准答案:梅毒螺旋体 3. 脑膜炎奈瑟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是 内毒素 外毒素 侵袭性酶 荚膜

菌毛 本题分值: 4.0 用户得分: 4.0 用户解答:内毒素 标准答案:内毒素 4. 关于质粒叙述不正确的是 双股环状DNA,分子量比染色体小 可携带某些遗传信息 细菌素及性菌毛的编码基因均在质粒上 质粒不能进行独立复制,失去质粒的细菌仍能正常存活 本题分值: 4.0 用户得分:0.0 用户解答:双股环状DNA,分子量比染色体小 标准答案:质粒不能进行独立复制,失去质粒的细菌仍能正常存活 5. 预防乙脑的基本措施是 接种丙种球蛋白 接种干扰素 防鼠灭鼠 防蚤灭蚤 防蚊灭蚊 本题分值: 4.0 用户得分: 4.0 用户解答:防蚊灭蚊 标准答案:防蚊灭蚊 6. 关于肉毒梭菌产生外毒素的描述正确的是 胃酸和消化酶敏感,肠道不能吸收

是一种嗜神经毒素,作用于中枢神经元,抑制神经冲动的发放 是一种嗜神经毒素,作用于神经接头处以及植物神经末梢,阻止乙酰胆碱的释放 是一种嗜神经毒素,但毒性非常弱,致病性弱 本题分值: 4.0 用户得分: 4.0 用户解答:是一种嗜神经毒素,作用于神经接头处以及植物神经末梢,阻止乙酰胆碱的释放 标准答案:是一种嗜神经毒素,作用于神经接头处以及植物神经末梢,阻止乙酰胆碱的释放 7. C+菌细胞壁特有的成分是 粘肽 脂蛋白 外膜 脂多糖 磷壁酸 本题分值: 4.0 用户得分: 4.0 用户解答:磷壁酸 标准答案:磷壁酸 8. 炭疽芽胞杆菌生长的菌落特点是 大而扁平灰白色S菌落,低倍镜观察可见卷发状边缘 大而扁平灰白色R菌落,低倍镜观察可见沙粒状边缘 大而扁平灰白色R菌落,低倍镜观察可见卷发状边缘 大而扁平灰白色S菌落,低倍镜观察可见沙粒状边缘 本题分值: 4.0 用户得分: 4.0

基础免疫学原理

得分阅卷人免疫学原理 三、名词解释(10题,每题3分,共30分) 、半抗原:仅具备抗原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不完全抗原,又称半抗原。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可成为完全抗原。 、细粘附分子: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分子的总称。根据其结构特点可分为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等。、补体: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不耐热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细胞因子:是由机体多种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作用。 、抗体亲和力成熟:随着抗体应答的不断进行,B细胞产生的抗体亲和力不断提高的现象。与体细胞高频突变有关。 、ADCC: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可通过其表面表达的Fc受体识别结合于靶抗原上的抗体Fc段,直接杀伤靶抗原。 、PRR:模式识别受体。主要是指存在于固有免疫细胞表面的一类能够直接识别结合病原微生物或宿主凋亡细胞表面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主要包括MR,SR, TLR。 、超敏反应: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所致。 10、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 髓和胸腺。 四、问答题(25分) 1、简述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过程(6分) 答: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 ⑴识别阶段:抗原与抗体(IgM、IgG)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激 活C1。C1是由C1q、C1r、C1s组成的多聚体复合物。当两个以上的C1q 头部被抗体结合固定后,其构象发生改变,依次激活C1r、C1s,并裂解为大小片段。

医学免疫学第版课后思考题答案重点

一简述中枢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和胸腺 骨髓的功能:髓样祖细胞→粒细胞、单核、DC、①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产所: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 淋巴样祖细胞→B、T、NK细胞 ②B细胞和NK分化发育的产所 ③再次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主要产所:抗原再次刺激记忆B细胞(在外周) →活化B细胞随血液或淋巴返回骨髓→B细胞在骨髓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IgG,释放入血。 (注:外周免疫器官如脾脏和淋巴结也是再次应答产所,但其产生抗体速度快而持续时间短,不是血清抗原主要来源——主要来自骨髓。) 胸腺的功能: ①T细胞分化成熟的产所:经过阳性选择获得MHC限制性、经过阴性选择获得自身耐受性 ②免疫调节:胸腺基质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和胸腺肽类分子,促进胸腺和外周免疫器官的发育,促进免疫细胞(特别是T细胞)的发育。 ③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阳性选择后的T细胞的TCR若与胸腺基质细胞表面的自身pMHC 高亲和力则被消除。 试述淋巴结、脾和肠粘膜相关淋巴结的功能 淋巴结: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主要产所(T 75%,B25%) 初次免疫应答发生产所 过滤作用——有利于巨噬细胞清除抗原 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结深皮质区的HEV 脾脏(胚胎时期造血器官、人体最大外周免疫器官) : 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主要产所(T 60%,B 40%) 初次免疫应答发生产所 过滤作用——有利于巨噬细胞清除抗原 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如补体 MALT :参与粘膜局部免疫应答 其中的B-1细胞产生分泌IgA,抵御病原微生物。 二淋巴细胞再循环?其生物学意义? 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生物意义:补充新的免疫细胞、增加与APC接触的机会、将免疫信息传递给其他免疫成分。三试述抗原的基本特性? 四影响抗原应答的主要因素 A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 a化学性质:P、糖蛋白、脂蛋白、多糖类、LPS及肿瘤细胞的DNA、组蛋白 b分子量大小:>10KD,分子量大的免疫原性强 c结构复杂性:含芳香族AA的Ag免疫原性强。 d分子构像:抗原表位 e易接近性:抗原表位被淋巴细胞受体接近容易程度,易接近免疫原性强 f物理状态:颗粒性抗原免疫原性强 B宿主方面的因素:遗传因素,年龄、性别及健康状态 C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抗原进入机体的数量、途径、次数、两次免疫的间隔时间、佐剂的应用和类型。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作业集第6次作业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作业集 第三章抗原与免疫分子 一、名词解释 1.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2.抗体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3.补体系统补体并非单一分子,而是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的一组不耐热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包括30余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故被称为补体系统。 4.细胞因子是一类能在细胞间传递信息、具有免疫调节和效应功能的蛋白质或小分子多肽。 二、简答题 1.为何HLA基因或表型测定可用于亲子鉴定与确定个体身份? 由于1)HLA的高度多态性、2)单元型遗传以及3)HLA基因型终身不变,因此,HLA 基因或表型检测可用于亲子鉴定和确定个体身份。 2.简述IgG与IgM的特性与功能。 IgG――含量最高的Ig、半寿期约20~23天、能通过胎盘、是主要的抗菌抗病毒抗体; IgM――五聚体结构、结合补体能力最强、胚胎发育晚期即可合成、体液免疫最早出现的抗体,单体结构镶嵌在B细胞膜上,是B细胞抗原受体的主要成分。 第四章免疫器官与免疫细胞 第五章免疫应答 一、名词解释 1.适应性免疫指体内抗原特异性T/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2.固有免疫是机体在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然免疫防御功能,即出生后就已具备的非特异性防御功能,也称为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 二、简答题 1.简述Th1细胞和Th2 细胞的免疫效应。 Th1细胞分泌IFN-γ,能强力激活巨噬细胞,活化的巨噬细胞可清除所吞噬的病原体并引起局部炎症。Th1细胞分泌的TNF可诱导靶细胞凋亡和促进炎症反应。 Th2细胞分泌IL-4、IL-5、IL-6,其主要功能是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产生抗体,和抗寄生虫感染。 2.试比较抗体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 . 抗体的初次应答抗体的再次应答 应答细胞初始B细胞记忆性B细胞 潜伏期较长较短 抗体类型先产生IgM,后产生IgG、IgA IgG为主 抗体浓度、维持时间浓度低,维持时间短浓度高,维持时间长

【免费下载】医学免疫学考试题库重点带答案 第12章

第十二章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一、单项选择 1. 在细胞免疫效应阶段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是: A. Th和Treg B. Th1和Th2 C. CTL和Th1 D. CTL和Th2 E. Th0和Th17 2. 向T细胞提供第二活化信号的重要协同刺激分子是: A. MHC-Ⅰ/CD8 B. MHC- Ⅱ/CD4 C. CD28/B7 D. CD28/CTLA-4 E. 以上均是 3. 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部位在: A. 抗原入侵部位 B. 胸腺 C. 骨髓 D. 淋巴结或脾脏 E. 以上都不对 4. 以下哪些分子组合不会出现在免疫突触中: A. TCR/抗原肽-MHC复合物 B. MHC-Ⅰ/CD8 C. CD28/B7 D.LFA-1/ICAM-1 E. TLR4/HSP60 5. TD-Ag诱发抗体反应须由以下组细胞参与: A. 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 B. 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 C. NK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 D. 淋巴细胞和NK细胞 E. T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 6. CTL细胞活化所需的双信号之一是: A. TCR与pMHCⅠ复合物结合 B. TCR与pMHCⅡ复合物结合 C. TCR与pMHCⅢ复合物结合 D. CD40和CD40L分子结合 E. 与游离抗原肽结合 7. 特异性细胞免疫的效应细胞是: A. Th1和Th2细胞 B. Th1和Th0细胞 C. Th1和CTL细胞 D. Th2和CTL细胞 E. Th2和Th0细胞 8. 关于T细胞活化正确的描述是: A. APC提呈pMHC给T细胞是活化第一信号 B. CTLA-4与B7的结合是促进T细胞活化重要的第二信号 C. TCR传递信号不需要CD3/CD28的辅助 D. 细胞因子在T细胞活化过程中没有作用 E. 以上均不正确 9. 以下哪项不是T细胞活化的表现: A. 分泌多种细胞因子 B. 表达多种细胞因子受体 C. 表达CD40L D. 表达CD3分子 E. 表达FasL 10. 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不包括: A. T细胞特异性识别APC向其提呈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 B. T细胞在胸腺内的分化成熟 C. B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 D. T/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E. 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的产生和作用 11. 与特异性抗原相遇前的成熟T细胞称为: A. 初始T细胞 B. 效应性T细胞 C. 细胞毒性T细胞 D. 记忆性T细胞 E. 前T细胞

(整理)免疫学理论及疫苗使用基本原则

免疫学理论及疫苗使用基本原则 第一节、疫苗使用的基本原则 预防接种工作中所使用的疫苗都是经过国家药品检定部门的严格检定,并在长期的防病实践中证实是安全、有效的。为了正确、合理地使用疫苗,充分发挥其应有的防病灭病作用,在使用中应该掌握以下原则: (1)各级卫生防疫部门,应该根据本地区计划免疫和实际防病工作需要,选用疫苗品种和剂型。 (2)参与计划免疫管理和具体实施预防接种的人员,必须了解有关疫苗的基本知识,熟悉疫苗性质、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掌握疫苗说明书中要求的内容。 (3)按照计划免疫的免疫程序规定、人群免疫水平监测结果和上级的布置,确定疫苗的接种对象;防止盲目接种。 4)根据传染病流行季节和接种疫苗后抗体维持时间的长短,确定疫苗的接种时机。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白喉、破伤风疫苗等,由于全程接种后抗体维持时间可达5-10年;虽然这些疾病都有各自的流行高峰季节,但因它们的抗体维持时间长,所以,一年四季都可以接种;不会影响免疫效果。面对—些尚未列入计划免疫常规使用的疫苗;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霍乱、伤寒等疫苗,由于免疫后抗体维持时间较短,在该病流行季节前完成全程接种,可以收到更好的免疫效果。 (5)由于疫苗普遍对热敏感,尤其是活疫苗对温度要求更加严格,为此,必须按照各种疫苗要求的温度保存和运输。 (6)疫苗在使用前必须进行外观检查。发现标签不清,发霉变质,安瓿破裂或内有异物、摇不散的块状物、沉淀等情况,疫苗应予废弃。 (7)疫苗安瓿启开后,可受到空气中细菌的污染。为此,活疫苗要在半小时用完;灭活疫苗应在1h内用完。如未用完,疫苗应该废弃。 第二节、疫苗使用中的特殊问题 一、应急接种问题在传染病发生流行时,为控制疫情扩大蔓延,在一定范围人群内可进行疫苗的应急接种,但必须掌握以下基本原则: (1)应急接种的疫苗,必须在接种于人体后免疫产生快;所需的时间短于该病的潜伏期,且对潜伏期酌病人注射后投有危险;如麻疹的潜伏期二般为7-12d,最长可达21d,接

理论免疫学研究进展

理论免疫学研究进展 (辽宁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辽宁沈阳,110032) 【摘要】理论免疫学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和解决免疫学问题,以及对免疫学相关的数学方法进行理论研究的一门科学。随着高通量方法和基因组数据的出现,理论免疫学从受体交联和免疫原理、jerne的相互作用网络和自我选择等经典建模方法开始向信息学、空间扩展模型、免疫遗传学和免疫信息学、进化免疫学、分子生物信息学和表遗传学、高通量研究方法和免疫组学等方面转变。 【关键词】免疫学, 理论;数学模型;生物数学 advances of theoretical immunology jin yan (basic medical college, liaoning universt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aoning shenyang, 110032,)【abstracts】theoretical immunology is to develop mathematical methods that help to investigate the immunological problems, and to study 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n immunology. with the advent of high-throughput methods and genomic data, immunological modeling of theoretical immunology shifted from receptor cross linking, jerne interaction networks and self-non self selection, toward the informatics, spatially extended models, immunogenetics and immunoinformatics, evolutionary immunology, innate immunity

2018年自考《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考《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1、MIC概念 答:MIC即最低抑菌浓度,指能抑制微生物生长所需药物的最低浓度。 2、MIC的检测方法 答:连续稀释法,包括液体培养基连续稀释法和固体连续稀释法 +琼脂扩散法 3、药物体外抗菌试验有哪些用途? 答:最低杀菌浓度的测定、活菌计数法、酚系数测定法 4、体外抗菌试验的影响因素 答:①试验菌:标准菌株、临床菌株 ②培养基:质量的统一 ③抗菌药物:对试验的影响和避免影响的方法(溶解、pH、杂质、及时中止杀菌效应等) ④对照试验:试验菌对照、已知药物对照、溶剂及稀释液对照 1、药物制剂的微生物学检查主要有哪些项目? 答:无菌制剂的无菌检查、口服药及外用药的微生物学检查 2、无菌制剂的无菌检查应怎样进行? 答:加灭活剂、微孔滤膜、稀释法、离心沉淀 3、如何测定药物中的细菌总数? 答:琼脂倾注平皿计数法:稀释药物→取一定量稀释液和55℃琼脂混匀→37 ℃24-48小时→计数平板内菌落

4、大肠埃希菌的检验要点 答:1、革兰阴性杆菌;2、EMB平板上黑色有金属光泽菌落;3、生化反应:乳糖发酵试验产酸产气、IMViC试验:++-- 5、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验要点 答:1、葡萄串状排列革兰阳性球菌;2、金黄色色素;3、甘露醇发酵试验阳性,血浆凝固酶试验阳性 1、药物生产过程中如何防止空气中的微生物污染药物? 答:①加强药品生产管理:药物生产中的GMP ②进行微生物学检验 ③使用合格的防腐剂 ④合理包装和保存等 2、为什么要实施GMP制度? 答:减少药品生产中存在的,而成品检验又不能完全防止的危险。 3、药物变质的表现有哪些? 答:①有病原微生物存在 ②有微生物毒性代谢物存在 ③有可观察到的物理或化学变化 ④微生物总数超标 ⑤无菌制剂有菌 4、影响药物变质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污染量 ②营养因素

医学免疫学第三版龚非力重点归纳WF

医学免疫学第三版龚非力 重点归纳W F Revised by BLUE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2,2020.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 第一讲绪论 1、概念: 1)、免疫(immunity):即免除疫病和抵抗疾病的发生。是机体识别“自己”, 排除“异己(非己)”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 2、免疫的三大功能: 免疫系统具有三大基本功能,即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nfense)、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 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nfense)书:指机体防御及清除病原体的功能。Ppt: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大分子。 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指免疫系统识别、监视并清除体内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的功能。 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指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或其他成分,对自身正常成分产生免疫耐受、并通过免疫调节达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3、免疫器官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DC、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碱性细胞、肥大细胞等一系列细胞。免疫分子包括免疫球蛋白(抗体)、补体、细胞因子、黏附分子、MHC等结构。免疫器官又分外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bone marrow),胸腺(thymus),腔上囊(法氏囊,鸟类),中枢免疫器官为免疫细胞的发生、分化和成熟提供了场所。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免疫系统,是成熟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即适应性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第二讲抗原 1、概念: 1)、抗原(antigen,Ag):书: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Ppt:指能被机体免疫细胞识别,刺激和诱导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效应淋巴细胞等免疫效应性物质,并能与相应免疫效应性物质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2)、抗原决定基(antigentic determinant)(表位,epitope):书:指能被抗体、BCR或TCR识别的,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因常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又称表位。PPT: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被免疫细胞识别的靶结构,也是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3)、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TI-Ag):指刺激B 细胞产生抗体无须依赖T细胞辅助的一类细胞,又称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