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星状细胞及其与肝脏疾病的关系
肝功能不全

酪胺、 当肝功能衰竭时酪胺、苯乙 胺的清除发生障碍。 胺的清除发生障碍。而进入脑组 羟化酶的作用 在脑内经β-羟化酶的作用, 织,在脑内经 羟化酶的作用, 转变为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 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 转变为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 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在化学 结构上与正常神经递质多巴胺、 结构上与正常神经递质多巴胺、 去甲肾上腺素相似, 去甲肾上腺素相似,生物学效应 却远不如正常神经递质, 却远不如正常神经递质,称为假 性神经递质。 性神经递质。
12
• 肝性脑病
• 肝肾综合征
– 病因与类型 – 肝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第一节
肝脏疾病的常见病因和机制
5
概述
肝脏细胞与肝功能不全
6 9
肝kupffer细胞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细胞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肝星形细胞与肝纤维化
10 11
肝窦内皮细胞与肝功能障碍
肝脏相关淋巴细胞与肝功能障碍
返回
11
肝脏疾病的常见病因和机制
正常人血氨不超过为59µmol/L(100µg/dL),在 正常人血氨不超过为59µmol/L(100µg/dL),在 氨的生成与清除之间保持动态平衡 NH3 NH4+,在血中非离子型的氨仅占 1%,主要是以氨盐的形式存在,不易通过血 主要是以氨盐的形式存在, 主要是以氨盐的形式存在 脑屏障。 值升高时, 脑屏障。当PH值升高时,血中非离子氨增加, 值升高时 血中非离子氨增加, 进而弥散入血,脑和脑脊液中的氨也随之升高。 进而弥散入血,脑和脑脊液中的氨也随之升高。 因此碱中毒时弥散入脑的氨会增多。 因此碱中毒时弥散入脑的氨会增多。
肝星状细胞活化机制研究进展

还可通过 P D G F R与 H S C s 膜上钙通道 的相互作用 ,使细胞外
C a 2 内流 , 促进 HS C s 的分裂 、 增殖 。 P D G F还可通过上调 T G F 1 3 的表达来促进 HS C s的激活[ 。
多种途径发挥其促肝纤维化作用 。 L e p t i n 可与瘦素受体 ( O b . R )
( e p i t h e l i a l ro g w t h f a c t o r ,E G F )等 【 2 1 ,外界因素刺激 HS C s 后使 其激活 ,发生表型及功能的改变 ,通过旁分泌及 白分 泌机 制实 现对 自身及细胞外环境 的调控 。 实验证 明 ,血 小板衍 生生长 因子 ( p l a t e l e t d e r i v e d ro g th w f a c t o r s ,P D GF s ) 是一种重要 的促有丝分裂 因子因子 ( T G F . )和 E GF亦是两个强有力 的上皮 生长 因子,在肝脏再生过程 中这些 生长 因子的释放通过旁分泌
结合 ,释放 T G F . B 1 通过 E r KI / 2和 p 3 8途径促进 I型前胶原 的
表 达及 分泌 ,上 调基质金属蛋 白组织抑制因子 1( T I MP . 1 )的 表达 [ 1 2 ] ;刺激 J a n u s 激 酶,激活 J A K和 S T AT信 号途 径【 ” 1 ,诱
的最有效 的 H S C s分裂素,可促进 细胞 活化、分裂及 增殖,对 HS C s的活化 、增殖均 有显著 作用 。P DG F与细胞膜 上相应 受体
1 . 转化生长因子 D l( T G F . p 1 ):H S C s 产生纤维化不仅通 过增加细胞 的数 量,同时也通过增 加每 个细胞的细胞外基质的 生成量来实现纤维化 。正常肝脏 中,D i s s e间隙基质主要 由胶原
厚朴对肝脏疾病的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厚朴对肝脏疾病的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引言: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担负着多种重要功能,包括脂肪代谢、解毒、蛋白质合成等。
然而,由于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肝脏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因此,寻求能够有效保护肝脏的方法和药物成为科研的热点之一。
厚朴,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在肝脏疾病的保护方面显示出了潜力,本文将就厚朴对肝脏疾病的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进行探讨。
一、厚朴对肝脏疾病的保护作用1. 抗氧化作用氧化应激在肝脏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厚朴含有丰富的天然酚类化合物,如川芎嗪酚和迷迭香酸,这些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
研究表明,厚朴可以通过清除自由基和维持氧化还原平衡来减轻肝脏氧化应激,进而保护肝脏免受损害。
2. 抗炎作用炎症反应是许多肝脏疾病的共同特征,而抑制炎症反应可有效缓解肝脏疾病的症状和进展。
研究发现,厚朴中的活性成分具有抗炎作用,能够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和炎症信号通路的活化,从而减轻肝脏炎症,促进肝脏的修复和功能恢复。
3. 抗纤维化作用肝纤维化是细胞外基质在肝脏疾病中过度积累的结果,是肝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研究发现,厚朴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抗纤维化活性,能够调节肝星状细胞的活化和胶原合成,从而减轻肝脏纤维化的程度,保护肝脏免受进一步损害。
二、厚朴对肝脏疾病的保护分子机制1. 调节NF-κB通路核因子-κB(NF-κB)通路在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厚朴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如川芎嗪酚,能够抑制NF-κB通路的活化,减少炎症因子的表达,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此外,通过抑制NF-κB通路,厚朴还可以减轻肝脏氧化应激反应,保护肝脏免受氧化损伤。
2. 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在细胞增殖和存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厚朴中的某些成分可以活化PI3K/Akt通路,并通过增加细胞生存因子的表达和减少细胞凋亡的发生来促进肝脏细胞的生存和修复。
JAKSTATSOCS信号通路在HBV相关肝脏疾病中的作用

3JAK/STAT/SOCS信号通路在HBV相关肝脏疾病中的作用彭玉娟1,游 晶1,李 静2,唐光俊11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和肝病科,昆明650032;2昆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昆明650500摘要:JAK/STAT/SOCS信号通路可介导多种细胞因子参与炎症、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过程;其在HBV感染相关肝病中也有着重要作用。
回顾了JAK-STAT和SOCS的结构及信号通路调节过程;并重点阐述了二者在HBV相关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衰竭及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最终分析表明JAK/STAT/SOCS信号通路在HBV相关肝病中存在失调,并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甚至对疾病的治疗及预后产生影响。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肝疾病;信号传导中图分类号:R51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5256(2021)06-1435-05RoleoftheJAK/STAT/SOCSsignalingpathwayinhepatitisBvirus-relatedliverdiseasesPENGYujuan1,YOUJing1,LIJing2,TANGGuangjun1.(1.DepartmentofInfectiousDiseasesandHepatology,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KunmingMedicalUniversity,Kunming650032,China;2.SchoolofPublicHealth,KunmingMedicalUniversity,Kunming650500,China)Abstract:TheJAK/STAT/SOCSsignalingpathwaycanmediateavarietyofcytokinesinvolvedininflammation,tumor,andautoimmunediseasesanditalsoplaysanimportantroleinhepatitisBvirus(HBV)infection-relatedliverdiseases.ThisarticlebrieflyreviewsthestructureandsignalpathwayregulationofJAK-STATandSOCSandelaboratesontheirroleinthedevelopmentandprogressionofHBV-relatedchronichepatitisB,livercirrhosis,liverfailure,andhepatocellularcarcinoma.ThefinalanalysisshowsthattheJAK/STAT/SOCSsignalingpathwayisdysregulatedinHBV-relatedliverdiseaseandisinvolvedinthedevelopmentandprogressionofthedisease,anditmayeveninfluencethetreatmentandprognosisofthedisease.Keywords:HepatitisBvirus;LiverDiseases;SignalTransductionDOI:10.3969/j.issn.1001-5256.2021.06.045收稿日期:2020-10-29;修回日期:2020-11-2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760111,81760617)作者简介:彭玉娟(1991—),女,主要从事肝病临床基础研究通信作者:游晶,jingyoukm@126.com HBV感染目前仍呈全世界流行,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有2.57亿慢性HBV感染者[1],其中,我国HBV慢性感染者约有7000万,而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占2000~3000万[2]。
亚砷酸钠对人肝星状细胞的激活作用及其与铁死亡的关系

亚砷酸钠对人肝星状细胞的激活作用及其与铁死亡的关系迪丽娜尔·亚尔麦麦提1,黄菲2,丁关鑫2,赵丽君2,吴顺华21 新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教研室,乌鲁木齐830011;2 新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教研室摘要:目的 观察亚砷酸钠(NaAsO 2)对人肝星状细胞的激活作用,并探讨其与铁死亡的关系。
方法 体外培养人肝星状细胞LX -2,将细胞分为NaAsO 2组和对照组,NaAsO 2组分别加入5、10、15 μmol /L NaAsO 2培养24 h ,对照组正常培养。
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比色法检测谷胱甘肽(GSH )含量;荧光探针法检测细胞脂质活性氧(ROS );RT -PCR 法检测铁死亡指标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以及纤维化指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 )和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Ⅰ) mRNA ;采用Spearman 相关分析法分析纤维化指标与铁死亡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 NaAsO 2组中随着NaAsO 2浓度升高,细胞触角逐渐回缩,细胞数量减少,细胞间距变宽。
与对照组比较,NaAsO 2不同浓度组细胞GSH 含量均减少,其中15 μmol /L NaAsO 2组GSH 含量低于10、5 μmol /L NaAsO 2组,10 μmol /L NaAsO 2组低于5 μmol /L NaAsO 2组(P 均<0.05)。
与对照组比较,NaAsO 2不同浓度组脂质ROS 荧光强度增强。
与对照组比较,5、10、15 μmol /L NaAsO 2组α-SMA 、CollagenⅠ mRNA 表达水平均升高,且15 μmol /L NaAsO 2组高于5、10 μmol /L NaAsO 2组,10 μmol /L NaAsO 2组高于5 μmol /L NaAsO 2组(P 均<0.05);与对照组比较,5、10、15 μmol /L NaAsO 2组SLC7A11、GPX4 mRNA 表达水平均降低,且15 μmol /L NaAsO 2组低于10、5 μmol /L NaAsO 2组,10 μmol /L NaAsO 2组低于5 μmol /L NaAsO 2组。
大黄蛰虫丸对活化肝星状细胞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大黄蛰虫丸对活化肝星状细胞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题目:大黄蛰虫丸对活化肝星状细胞的影响
背景介绍:
大黄蛰虫丸是一种中药配方,广泛用于治疗肝炎、肝纤维化、肝硬
化等肝脏疾病。
其中,肝纤维化是一种疾病进展到一定阶段的肝炎患者
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其主要特征是肝星状细胞的活化和胶原的过度沉积,最终导致肝脏纤维化和硬化。
因此,研究大黄蛰虫丸对肝星状细胞的影响,对于了解其在治疗肝脏疾病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内容:
本文将利用体外培养的肝星状细胞,通过观察大黄蛰虫丸不同浓度
的处理之后其生长和细胞形态的变化,以及P3CX3R1、α-SMA、COL1A1等指标的表达情况,来研究大黄蛰虫丸对活化肝星状细胞的影响。
同时,也将通过西半球法检测其对肝脏纤维化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研究方法:
1. 制备大黄蛰虫丸提取物,并确定其浓度范围。
2. 收集活化的肝星状细胞,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3. 在实验组中加入不同浓度的大黄蛰虫丸提取物,分别培养24小时、48小时和72小时。
4. 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中肝星状细胞的形态、增殖情况。
5. 采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细胞进行P3CX3R1、α-SMA、COL1A1等
指标的表达情况分析。
6. 使用西半球法检测大黄蛰虫丸在预防和治疗肝脏纤维化方面的效果。
预期结果:
我们预计,大黄蛰虫丸能够有效地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并减缓由此引发的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进展。
此外,我们也期望通过本研究,可以深入认识大黄蛰虫丸在治疗肝脏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肝纤维化

疾病名:肝纤维化英文名:fibrosis of liver缩写:别名:hepatic fibrosis;肝纤维变性ICD号:K74.0分类:消化科概述:肝纤维化(fibrosis of liver)是多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肝损害所致的病理改变,表现为肝内细胞外间质成分过度异常地沉积,并影响肝脏的功能,是慢性肝病发展到肝硬化必经之阶段。
现认为肝纤维化尚有逆转至正常的可能,而肝硬化则否。
目前研究的重点放在分子与分子、分子与细胞及细胞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方面。
在诊治方面虽然有一些进展,但仍缺乏确定有效的药物。
流行病学:目前尚无相关资料。
病因:任何原因如肝炎病毒、血吸虫病、酒精、药物及毒物等长期持续损害肝脏,都将导致肝纤维化形成,所以肝纤维化的病因是多样的、复杂的。
发病机制:肝纤维化形成过程已趋明朗,其形成过程与血清生化有关,大致可分为慢性肝损害,细胞因子网络失调和细胞外间质代谢异常3个环节。
1.致病因子持续作用 各种致病因子的作用方式大致可分为: (1)致病因子作为抗原,如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曼氏和日本血吸虫卵分泌的可溶性抗原(SEA)物质,均主要通过免疫反应而造成肝损害。
(2)直接作用于肝细胞致肝损害,如四氯化碳。
(3)二者兼之的某些药物与毒物。
肝细胞损害与炎症反应均是肝组织对致C D D C D D C D D C DD病因子的应答反应。
但炎症反应、肝细胞再生与修复实为抗损伤反应,通常按坏死→炎症→纤维增生的模式进行。
现认为肝脏的炎症(慢性肝损伤)在启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起核心作用。
2.细胞因子网络失调 近年来人们将免疫效应细胞和相关的细胞如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产生的、具有传递不同细胞与组织之间相互作用的激素样蛋白统称细胞因子(包括淋巴因子及单核因子)或称肽类调节因子。
各种细胞因子除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外,彼此之间还有诱生、受体调节及生物学效应上的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一个关系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
胶原蛋白和细胞外基质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胶原蛋白和细胞外基质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肝纤维化是肝脏长期受损后,组织纤维化形成结缔组织的一种过程。
纤维化对肝脏的功能造成很大的影响,严重的可以导致肝硬化、肝衰竭等疾病。
而胶原蛋白和细胞外基质作为纤维化的主要成分,其在肝脏纤维化中的作用备受关注和研究。
胶原蛋白又称胶原质,是构成细胞外基质的一种重要蛋白质,其主要作用是维持细胞、组织与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在肝脏纤维化的过程中,胶原蛋白的合成、分解和排泄等环节都发生了改变,导致了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
胶原蛋白的合成是肝纤维化发生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主要是由肝星状细胞和纤维母细胞分泌。
肝纤维化过程中,这两种细胞会大量分泌胶原蛋白,直接促进了纤维化的发生。
同时,由于纤维化的损伤和炎症反应的刺激,也会导致其他的细胞分泌胶原蛋白,加速了纤维化的进程。
除了合成环节外,胶原蛋白的分解和排泄也对纤维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肝脏会通过肝脏细胞和其他细胞的酶系统来分解和代谢胶原蛋白。
但在肝纤维化的过程中,这种代谢和排泄的能力下降了,导致胶原蛋白在肝脏内大量积累,助长了纤维化的进程。
细胞外基质则是组成肝脏结缔组织的主要成分,它是由纤维蛋白、多糖、水及少量的细胞分泌的蛋白质、脂质和小分子物质构成的。
在肝纤维化的过程中,细胞外基质中的胶原蛋白和其他成分的积累和改变,直接导致了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
研究表明,肝纤维化过程中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胶原蛋白会逐渐聚集成组,形成了由外到内四个不同层次的纤维的结构。
随着纤维的不断增加,这个层次结构也会越来越复杂,最终形成了肝脏组织内的严重纤维化病变。
除了胶原蛋白外,细胞外基质中的其他成分也对肝纤维化的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纤维蛋白可以促进胶原蛋白和其他成分的聚集和纤维化过程;多糖则可以增加细胞外基质的稳定性,并参与肝脏细胞的生长和分化等过程。
总的来说,胶原蛋白和细胞外基质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这些蛋白质和其他成分的异常积累和改变,导致了肝脏组织结构的破坏和功能的损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讲座与综述#肝星状细胞及其与肝脏疾病的关系徐丹,卢大雷作者单位:475000 河南省开封市医学科学研究所;475000 河南省开封市医用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关键词> 肝星状细胞;肝脏疾病;关系=中图分类号> R 3291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3296(2010)06-0124-02 肝星状细胞(H SC)是细胞外基质(EC M )的主要来源细胞,分为静止和活化2种类型[1]。
随着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应用,人们对H SC 的研究和认识不断深入,发现其在肝脏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就H S C 的生物学特性、活化及其调控以及H SC 与肝脏疾病的关系做一综述。
1 肝星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1.1 HSC 性质及功能 H SC 位于肝窦内皮细胞(SEC )和肝细胞之间的窦间隙狄氏腔内,其数量占肝脏细胞总数的15%,占肝脏间质细胞的1/3[2]。
正常情况下HSC 表现为富含维生素A 脂滴的静止状态,其主要功能:储存脂肪,以供给肝细胞能量;代谢和贮存维生素A;通过其纤长突起的收缩功能调节肝窦内微循环,从而影响着肝脏的血流分布和门静脉压力;合成和分泌胶原及糖蛋白、蛋白多糖等基质成分;合成基质金属蛋白酶(MMP )及其组织抑制剂(T I M P);表达细胞因子及受体。
1.2 H SC 生物学特性 肝脏损伤后,HSC 则激活成为肌成纤维样细胞-活化型,其生物学特征主要表现为:胞体增大,胞突伸展,胞质中脂滴消失,维生素A 含量减少;细胞大量增生,并且向肝损伤部位迁徙;表达A 2平滑肌蛋白,为活化型H SC 的标志;具有收缩功能,活化的H SC 合成内皮素增加,引起H SC 收缩,导致肝内微循环收缩和肝窦血管阻力升高;EC M 分泌增多,活化的H SC 是ECM 生产的主要来源;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表达多种受体,对化学因子刺激的敏感性增加;表达结蛋白、波形蛋白及神经胶原酸性纤维蛋白;释放MM P 及TI MP 。
2 肝星状细胞的活化及调控2.1 H SC 活化 在1995年由德国的G ress ner 提出了H SC 激活的/三步模式0。
炎症前期:由各种病因导致肝实质细胞损伤,产生多种细胞因子,通过旁分泌作用于H SC ,从而促使HSC 大量增殖;炎症期:活化的库普弗细胞、巨噬细胞及血小板释放多种细胞因子(TGF 2A 、TGF 2B )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 GF)等,进一步刺激HSC 增殖并向肌成纤维细胞(M FB)转化[3],其中PDGF 是最强的促进H SC 增殖的刺激因子;炎症后期:激活后的HSC 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并通过旁分泌和自分泌作用,进一步刺激未激活转化的HSC 转变为M FB 并合成EC M 。
这时即使去除致病因子,肝纤维化仍可继续发展。
2.2 H SC 活化的调控2.2.1 PDGF:目前认为PD GF 具有明显的促有丝分裂和刺激胶原及纤维连接蛋白合成的作用。
H SC 既是PDGF 的产生细胞,又是PDGF 作用的靶细胞。
而PDGF 是H SC 最强的有丝分裂原,能够强烈刺激HSC 的活化、分裂和增殖。
2.2.2 转化生长因子(TGF 2B 1):TGF 2B 1具有强烈的促HSC合成EC M 作用,TGF 2B 1还可刺激HSC 的PD GF 受体的表达,增强PDGF 的作用;TGF 2B 1亦可通过抑制MMP 合成而抑制EC M 的降解。
2.2.3 肿瘤坏死因子2A (TNF 2A ):T NF 2A 能促进HSC 的激活,刺激EC M 合成并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作用。
另外,TNF 2A 通过增加H SC 中蛋白水解酶抑制物的合成,还可抑制EC M 的降解。
Andus 等研究表明:T NF 2A 对活化的H S C 的增殖和凋亡均起到抑制作用,可能是慢性肝损伤时活化的H SC 寿命延长的内在机制。
2.2.4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1(I GF 21):I GF 21是一种细胞上类似胰岛素原的多肽促分裂原,能刺激H SC 的活化和增殖,通过对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和磷脂酰肌醇232激酶的激活,增加胶原的合成[4]。
除此之外细胞因子白介素26、白介素21、瘦素等也对HSC 的活化有调节作用。
总之,H SC 活化过程是自分泌或旁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协同作用的结果,但这些不同因素可能通过相似的细胞内途径发挥作用。
3 肝星状细胞与肝脏疾病3.1 脂肪性肝炎 脂肪性肝病主要表现为肝实质细胞的脂质过度沉积。
现有证据表明,肝星状细胞内脂质的量、脂滴类型和其表面脂蛋白受体的改变与H SC 的活化和增殖有关[5]。
F raser 等研究表明,酒精性肝损伤在脂肪肝早期阶段,肝组织炎症、坏死不明显或缺乏时HSC 即已激活。
非酒精脂肪肝一般需在脂肪性肝炎的基础上才能发展为肝硬化,即按传统的细胞变性坏死-炎症-纤维增生模式发展,提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是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肝硬化的必经阶段。
但是研究发现,少数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在无明显肝组织炎症和肝细胞坏死的情况下发生肝纤维化,这可能是脂肪肝对肝细胞损伤本身即是H SC 和EC M 增多的启动因素[6]。
3.2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其病理表现为免疫功能紊乱、特异性免疫反应增强、自身免疫反应明显、肝纤维化以及病毒浸润。
有报道显示,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时,由于乙型肝炎病毒的直接作用和其介导的免疫病理导致库普弗细胞的大量浸润,肝细胞碎片激活库普弗细胞使其分泌TGF 2B 1、TGF 2B 1进一步激活H SC 和其他间质细胞导致的大量分泌[7]。
3.3 肝硬化 在我国,肝硬化主要由HBV 感染或酒精性肝病所致,最近发现由于肝病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内毒素吸收增多,可改变星状细胞Toll 样受体4,增强转化生长因子激活星状细胞的活性,有利于肝纤维组织增生。
乙型肝炎病毒X 蛋白也可以直接或通过激活细胞因子而激活星状细胞,刺激纤维组织增生[8]。
3.4 肝癌 肝细胞肝癌(HCC)发生的过程中常伴有明显的慢性肝炎与肝硬化,现已知HSC 活化是肝硬化形成的关键。
吕丽[9]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大鼠实验性肝癌组织中活化HSC 数量变化,从而得出肝癌组织中H SC 的数量较正常肝组织明显增多,且随H CC 进展,其数量逐渐增多,实验结果表明,HSC 通过分泌肝细胞生长因子及EC M 等活性物质,促进肿瘤细胞增殖与转移。
F acuzi 等[10]在体外实验结果也表明,HCC 细胞上清液可诱导H SC 活化。
4 结 论近年,大量实验及临床研究结果显示,H S C 是肝纤维化发生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肝纤维化是所有慢性肝病向肝硬化、肝癌发展的必经的病理过程。
因此对H SC 的治疗是阻止肝脏疾病纤维化进程的核心环节。
目前针对HSC 的治疗主要集中于HSC 激活、增殖及胶原合成、促进胶原降解几方面。
笔者认为,随着研究不断的深入,针对H SC 来进行肝脏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将会有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1 Fri edm an ASL ,Art hu r J P .Reversi ng hepati c fi bros i s[J].SciMed ,2002,8(3):194-205.2 W ake K.Peri s i nusoi dal stell ate cells(fat 2stori ng cells i n terstiti al cell s ,li 2pocyt es),t h ei r rel ated s tr u cture i n and around t h e li ver s i nusoi ds ,and vi 2t a m i n A 2stori ng cells i n extrahepati c oranges [J].In t Rev Cyt o,l 1980,66:303-353.3 Schnab l B ,Kweon YO ,Frederic k J P ,et a.l Th e rol e of S m ad3i nm ed i at 2i ng m ouse hepati c st ell ate cell activation[J].H epatology ,2001,34(1):89-100.4 罗晓勇.肝星状细胞的激活与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J].国际外科学杂志,2008,35(2):125-128.5 陆伦根.肝星状细胞与脂肪性肝病和肝纤维化[J].辽宁医学杂志,2004,18(2):58-59.6 孟二红.肝星状细胞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3,28(3):271-272.7 秦勇.细胞因子对肝星状细胞激活调控的研究进展[J].陕西医学杂志,2004,33(11):1038-1039.8 张定凤.2008年肝脏病学的回顾和展望[J ].中华肝脏病杂志,2009,7(1):1- 4.9 吕丽.肝星状细胞、肝细胞生长因子与肝癌相关性研究[J].肝脏,2005,10(3):213-214.10 Facuzi S ,L epreux S ,Bed i n D ,et a.l Activation of cu lt u red rat hepati cstellat e cells by tumoral h epat ocytes [J].Lab Invest ,1999,79(4):485-493.(收稿日期:2010-01-28)#医院管理#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预防孙玉玲作者单位:810000 西宁市,青海省红十字医院N I C U=关键词> 重症监护室,新生儿;院内感染;预防=中图分类号> R 72211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3296(2010)06-0125-01 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 I CU )救治水平的提高,使早产儿特别是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存活率明显提高。
但N IC U 集中了早产儿、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危重儿,其免疫功能低下,许多先进的诊治手段和抗生素的应用,使院内感染的机会增加。
现就N IC U 医护人员在预防院内感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如下分析、探讨。
1 存在问题部分医护人员消毒、隔离意识浅薄,在给患儿检查、处置时,不按要求洗手或进行手消毒,造成交叉感染;接触新生儿的非一次性诊疗器械及物品被污染后,不严格消毒、灭菌,引起交叉感染;忽视了一些小诊疗用品及物体表面的消毒,如公用水龙头、病历夹、门把手、听诊器、婴儿称等,因经常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污染,成为医院内感染的传播媒介;长期应用抗生素导致新生儿的二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