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散文在线

合集下载

张岱的“痴”的疏狂与孤独

张岱的“痴”的疏狂与孤独

张岱的“痴”的疏狂与孤独《痴》是明代文学家张岱的一篇散文,以描绘疯狂与孤独的心理状态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对自我价值的忧虑。

本文将对《痴》中所展现的疏狂与孤独进行深入分析。

张岱通过对“痴”人形象的描写,展示了疯狂的内心情感。

他将“痴”人比喻成“可怜的猟狗”、“野草”等,以强调他们的孤立与低微。

他抛弃了世人所追求的权势、财富和名声,仅凭一颗至纯的心灵,心无旁骛地追求内心真善美的追求。

他们表现出的奔放、自然、无拘无束的特质,使人们产生一种对他们的同情和敬佩之情。

张岱通过“痴”人的疯狂行为,抨击了封建社会的虚伪与腐败。

在社会的价值观中,金钱、权力和地位被世俗化地奉为终极目标,而追求真理和追求人道精神已被人遗弃。

相比之下,“痴”人的疯狂行为似乎更具有内在的价值和意义。

他们拒绝了世俗化的进程,展示了内心的自由与纯洁。

通过对比,张岱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现实的无奈和不满。

张岱通过“痴”人的孤独和寂寞,表达了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在社会高度竞争的环境中,每个人都争相追求名利和物质的满足,很少有人愿意追求内心的真实需求。

而“痴”人则处于社会边缘,他们独自一人,没有人能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痴”人的孤独反映了现实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冷漠和空虚,同时也引发了作者对于自身存在意义和自我价值的质疑。

张岱通过《痴》中的叙述语言和修辞手法,使读者对疯狂与孤独的主题产生共鸣和思考。

他运用了排比、对偶、象征等修辞手法,使文中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他以平实而朴素的语言,展现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令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张岱的《痴》通过对疯狂与孤独的描绘,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对自我价值的忧虑。

他通过塑造“痴”人形象,抨击了封建社会的虚伪与腐败,同时也对现实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冷漠和空虚展开了思考。

通过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和情感描写,他使读者对疯狂与孤独的主题产生共鸣和思考。

梦境中生存_浅析张岱的_陶庵梦忆_和_西湖梦寻_

梦境中生存_浅析张岱的_陶庵梦忆_和_西湖梦寻_

/名作欣赏MASTERPIECES REVIEW/明朝是一个英杰辈出、群雄并起的年代,既有埋首书斋、著作等身的学术大师,也有振臂一呼、呼啸猛进的忠毅烈士。

汤显祖、夏完淳、唐伯虎……这一个个至今听起来都耳熟能详的名字,或以其超凡脱俗的才学,或以其卓然不群的性情,或以其潇洒真挚的情怀,为后人所激赏。

但是,在明朝动乱黑暗的时代,他们中也有一些人饱经忧患,不为人所熟知。

他们就像隐在浓云密雾之中的明星,等待人们的发现,而张岱则是其中闪亮的一颗。

张岱的一生是坎坷而曲折的。

他出生于一个封建社会的“世家”,年幼聪颖异常,被当时的大名士陈眉公称之为“小友”。

可惜如此杰出的才华,偏逢末世,加上自己仕途淹蹇,所以他干脆绝意仕进,但是随着清兵入关,明王朝覆灭,他原先的生活“皆成梦幻”,只有以著书来重温旧梦。

经历坎坷的人生和易代之悲,张岱因此而生沧桑感、幻灭感,作品中深怀国破家亡之痛、荆棘铜驼之悲、浓浓的追忆与感悟弥漫其中,无可奈何,挥之不去。

张岱把两部记写过去生活人事的作品都命名为“梦”,一为《陶庵梦忆》,一为《西湖梦寻》,这是耐人寻味的。

一、梦境的精神分析著名的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有一本重要著作《梦的解析》,在书中他批驳了旧心理学对于梦的解释。

弗洛伊德主张极端的“前定主义”,认为心理上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

凡梦都是平素不能实现欲望的满足。

虽然弗的学说都和性欲扯上关系,但是在这里对于张岱的心理阐释却有一定意义。

弗洛伊德认为我们醒后所记得的是梦的化装而不是梦的真面目,是“梦的显象”而不是“梦的隐义”。

做梦好比制谜,显相是谜面,隐义是谜底。

以具体的形象代表欲望的满足,以显相代表隐义,就是所谓“象征”。

就个人而言,甲申之变后,张岱从一个纨绔子弟,沦落成一个颓然遗老;而就社会而言,时局动荡,民不聊生。

张岱亲眼经历了这个变故,这是历史的选择,不是张岱本人愿意的,他从心理上不愿意承认这样的变故,不想承认朝代已经更迭,不愿承认国家的覆亡,那他只能去回忆、去梦忆那些曾经绚烂、曾经繁华的国家。

明末第一才子张岱,写尽了秋夜饮茶的静美

明末第一才子张岱,写尽了秋夜饮茶的静美

明末第一才子张岱,写尽了秋夜饮茶的静美《素瓷传静夜》明代张岱闭门坐高秋,疏桐见缺月。

闲心怜净几,灯光淡如雪。

樵青善煮茗,声不到器钵。

茶白如山泉,色与瓯无别。

诸子寂无言,味香无可说。

译文:关闭门扉,坐在这个秋高气爽的夜里,从稀疏的梧桐枝丫之间,可以看到高旷夜空中的一弯缺月。

此时,月色弥漫,一片静谧。

当你的内心闲适宁静的时候,就会觉得案几洁净、灯光如雪,令人亲近生怜、素雅生美。

婢女善于煮茶,不会发出声响。

茶汤纯洁得像山泉,茶汤的颜色与茶瓯几无分别。

在座的茶友们都寂静无言,因为氤氲的茶香无以表达。

注:素瓷:指白瓷茶具。

代指饮茶之意。

传:传递、传送。

樵青(qiáo qīng):典故名,指女婢。

出自唐朝颜真卿《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肃宗尝锡奴婢各一,玄真配为夫妻,名夫曰渔僮,妻曰樵青。

”评榜词《史上最美茶诗》评为第56名。

这是明代极具代表性的一首茶诗。

失去唐宋茶道的逍遥如仙,明代的隐逸与精巧,已经达到一种极致的境界。

而在张岱的笔下,在《素瓷传静夜》这首茶诗里,静谧的美感令人触手可及。

如雪的月色,氤氲的茶香,闲适的内心,悠然的神态,在精炼之极的文字中演绎得令人迷醉。

明末的张岱,是一位文字的大师,也是一位茶道的大师,堪称明代茶史的一面旗帜,无论是《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还是《闵老子茶》、《兰雪茶》,都在纸墨香中透着隐隐的茶香。

记忆中最为印象深刻的是张岱的散文《湖心亭看雪》。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文笔精炼之极,简简单单的素描和几个量词,就刻画出了西湖景色的美妙,成为描写西湖雪景的经典之作。

其意境,令人倾倒,为之迷醉。

“素瓷传静夜”此句,出自唐代陆士修。

唐朝的湖州,一个宁静的夜晚,明月高悬,清风徐徐。

颜真卿、皎然、陆士修、张荐、李崿、崔万等人,围坐煮茶,品茶论道,兴致起了便以茶为主题,共作联句《五言月夜啜茶联句》,得以传诵后世。

《湖心亭看雪》全文赏析

《湖心亭看雪》全文赏析

《湖心亭看雪》全文赏析《湖心亭看雪》全文赏析导语:《湖心亭看雪》是明朝张岱创作的写景散文,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

下面是文言文现象,欢迎参考!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拏一作:余挐)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赏析晚明小品在中国散文史上虽然不如先秦诸子或唐宋八大家那样引人注目,却也占有一席之地。

它如开放在深山石隙间的一丛幽兰,疏花续蕊,迎风吐馨,虽无灼灼之艳,却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风韵。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地点。

集子中凡纪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

这里标“崇祯五年”,也是如此。

“十二月”,正当隆冬多雪之时,“余住西湖”,则点明所居邻西湖。

这开头的闲闲两句,却从时、地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紧承开头,只此两句,大雪封湖之状就令人可想,读来如觉寒气逼人。

作者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

它使我们联想起唐人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这幅江天大雪图是从视觉着眼的,江天茫茫,“人鸟无踪”,独有一个“钓雪”的渔翁。

张岱笔下则是“人鸟无声”,但这无声却正是人的听觉感受,因而无声中仍有人在。

《柳麻子说书》张岱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柳麻子说书》张岱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柳麻子说书》张岱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柳麻子说书》作品出自:《陶庵梦忆》明代张岱所作散文。

《柳敬亭说书》全文可分为五个段落,首言柳麻子的外形长相,续言柳麻子说书的行情,接著举实例说明柳麻子说书的景况,再以其他说书人的羞愧说明柳麻子之好,最后则是总结他有好行情的原因。

作品原文柳麻子说书南京柳麻子,黧黑,满面癗,悠悠忽忽,土木形骸。

善说书。

一日说书一回,定价一两。

十日前先送书帕下定,常不得空。

南京一时有两行情人,王月生、柳麻子是也。

余听其说景阳岗武松打虎,白文与本传大异。

其描写刻画,微入毫发;然又找截干净,并不唠叨夬。

声如巨钟,说至筋节处,叱咤叫喊,洶洶崩屋。

武松到店沽酒,店内无人,謈地一吼,店中空缸空甓皆瓮瓮有声。

闲中著色,细微至此。

主人必屏息静坐,倾耳听之,彼方掉舌;稍见下人呫哔耳语,听者欠伸有倦色,辄不言,故不得强。

每至丙夜,拭桌剪灯,素甆静处,款款言之。

其疾徐轻重,吞吐抑扬,入情入理,入筋入骨,摘世上说书之耳,而使之谛听,不怕其齰舌死也。

柳麻子貌奇丑,然其口角波俏,眼目流利,衣服恬静,直与王月生同其婉娈,故其行情正等。

——选自《说库》本《陶庵梦忆》作品注释①土木形骸:谓不修饰。

②书帕:指请柬与定金。

③行情人:走红的人。

④白文:即大书,专说不唱。

⑤找截:找,补充;截,删略。

⑥哱夬(bóguài):形容声音雄厚而果决。

⑦謈(bó):大叫。

⑧呫(chè)哔:低声细语。

⑨丙夜:三更时,即夜11时至1时。

⑩齰(zé):咬。

作品译文居住南京的柳麻子,肤色黧黑,满脸瘢疤疙瘩,而倜傥放诞,轻视外物;内心丰富,不重形貌。

擅长说书,每天说书一回,定价一两银子。

十天前就送上礼金下定,他还常常没有空。

在南京,同时有两个非常行时的人,那就是名妓王月生,说书柳麻子。

我听他说景阳岗武松打虎,其基本内容也和《水浒传》大不相同。

描写刻划,细致入微,纤悉毕备;但在该补叙之处,便加以补充,该停止之处,又截然停止,并不唠唠叨叨,重复矛盾。

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赏析

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赏析

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赏析《湖心亭看雪》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湖心亭看雪》原文明代: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及注释译文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注释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俱:都。

绝:消失。

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停止,结束。

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拏:通“桡”,撑(船)。

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

毳衣:细毛皮衣。

毳:鸟兽的细毛。

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

张岱陶庵梦忆

张岱陶庵梦忆

张岱陶庵梦忆张岱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他的一生过得风光无限,才华横溢,在文化领域有着极高的地位。

他的作品《陶庵梦忆》是他晚年时的随笔回忆录,记录了他的一生和他所见所闻。

这本书成为了后来文学界的经典之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陶庵梦忆》是张岱的一本自传体散文,书中以他虚构的陶庵为背景,以梦为引线,叙述了他对于博学、修身、治国、齐家等诸多方面的思考和见解。

这本书以独特的写作方式和深入的思考著称,成为了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陶庵是张岱的虚构之地,它是一个理想中的地方,象征着宁静和安宁。

在书中,张岱借陶庵之梦来展示他对人生、社会、艺术和思想的深邃见解。

他通过讲述自己在梦中的体验,表达了自己对于理想人生的追求和向往。

在《陶庵梦忆》中,张岱不仅讨论了个人修养和品德的重要性,还表达了他对治国政策的看法。

他认为,一个好的政府应该以德治国,而不是以法治国。

他主张政府要有恒心和诚心,要依靠人民,以人民为本。

他希望政府能够为人民谋福祉,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张岱还在《陶庵梦忆》中对艺术和文学作了广泛的探讨。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表达和传递情感的方式,不仅能够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还可以启发人们的思考和智慧。

他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和书法艺术,展示了他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在书中,张岱还回忆了自己的一生和遭遇。

他生于乱世,经历了种种困苦和磨难,但他从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学和艺术成就,给人们带来希望和力量。

《陶庵梦忆》给予了读者很多启示和思考。

它不仅仅是一本自传体散文,更是一本道德经典和艺术之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感受到张岱对理想生活和社会进步的无限热爱,从而激励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追求卓越。

总的来说,《陶庵梦忆》是一本充满智慧和艺术的著作。

它揭示了张岱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文化人的思想和观念,同时也凸显了他的个人魅力和生活智慧。

读完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张岱这位伟大人物的传世之作。

文集陶庵梦忆序

文集陶庵梦忆序

《文集陶庵梦忆序》是明代散文家张岱为自己的文集《陶庵梦忆》所作的序。

这篇序言表达了张岱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

在序中,张岱描述了自己年少时的奢华生活和爱好,如繁华、鲜衣美食、骏马华灯等,但随着明朝的灭亡和社会的动荡,这些都已成为过眼云烟。

他感慨人生如梦,一切皆为虚幻,唯有文字能够留下一些记忆。

《文集陶庵梦忆序》以抒情的笔触,表达了张岱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和对人生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岱散文在线
篇一:张岱作文素材
满分作文运用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他独自前往湖心亭。
天地间空空荡荡唯余这干净到底的白。但见“湖上影子,惟长堤
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无人处,
少了人间口舌纷争,仅余这一片孤独与壮阔。此番清净博大若无
人赞叹岂不可惜?《湖心亭看雪》应运而生,张岱遗世独立的形
象同时与之长存。
张岱的船夫给他一字评价“痴”。万千雪景,他只取一瓢清高独
立。如此我也算痴人了。缱绻温婉中,我只钟情于旧中的一点新。
——江苏一考生《无人处,赏西湖》
满分作文运用
就这样,昔日的纨绔子弟背着行囊,化为深山野人,所剩何物?
破窗敝几,秃笔残书,一方香炉一方琴,这便是他所剩的一切……
他的行囊中,除了这些有形之物,还有一些无形无状,无声无臭,
珍贵的东西。张岱的行囊里,有对故国的深切缅怀……一村沦陷
凋亡,他哀而不伤,因为他的行囊里没有前朝那些亡国遗民哭哭
啼啼的病态,他知道冬天来了,于是像亡命之鸟一般任时代的冬
天掩上荒凉的帷幕。然而,他终究是放不下故国风华的,于是他
幽思追忆,落墨化为一部《陶庵梦忆》,故国风物人情尽在其中,
把他携往一个幽深的梦里,于是忘却了粗茶淡饭、短褐穿结的辛
苦,只顾奋笔如走马……
——山东一考生《张岱的行囊》
满分作文运用
张岱年少,好精舍,好诗,好橘,精致玩物,似乎不堪用途,但
正如他自己所言:“人无癖,不可与之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
不可与之交,以其无真气也。”少年的繁华享乐,深入他灵魂,嵌
入他文笔,让他在衰败流落的晚年,仍能以精致的语言写出篇篇
隽永的架构。让他在艰难流顿的岁月里,仍能自嘲自乐。如此看
来,其少年时的癖好,不也伴随其一生吗?
——山东一考生《无用之癖伴人远行》
拓展链接
寂坐时,常想到晚明张岱。他深夜独自到湖上看雪,“惟长堤一
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他显然不觉
得寂寞——寂寞可能是美学的必要。但是,在国破家亡、人事全
非,在他写墓志铭的时候呢?
张岱“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
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
已”。
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天的人或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
以消减。有一种寂寞,是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
无着落感,或许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吧。
——龙应台《寂寞》
知乎里关于张岱的话题是“为什么一读《湖心亭看雪》就有一种
想要流泪的感动?”“有人喜欢《陶庵梦忆》么?为什么?”“还有
哪些类似于《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一样清雅的散文?”??
张岱:一世界的热闹,一个人的梦 张岱(1597年~1679年)又
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
号六休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
为富贵公子,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
家、史学家,
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
朽图赞》《夜航船》等文学名著。
1
张岱在《自为墓志铭》里对年轻时的自己这样描述:
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
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
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
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
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
真如隔世。
他出身书香门第,祖上四代为官,且家学渊厚,家族显赫一时,
明亡后家族没落,他也就此披发入山,但他自小受到的文艺上的
熏陶不假,虽是纨绔子弟,却也有名士风流。
他跌宕起伏的一生造就了他的真性情,他才情满溢的文字体现了
他的真性情。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写道:“人无癖,不可与交,
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人要有自己
的癖好,有所爱所恶,才有情有义,值得去交往。在这点上明末
有许多文人与他不谋而合,他们的才情和傲骨让人向往,正是:
狂狷不羁,玩物玩世。
不成,学仙学佛,学种地,皆不成。时人呼为废物、败家子、蠢
秀才、瞌睡汉,到老了,一言以总之,呼之曰:死老鬼!张岱之
后百年,有贾宝玉生于金陵。张岱所爱亦为宝玉所爱,宝玉之阅
尽大观正如张岱凑够了热闹。该二人皆有与生俱来的冲动——成
为“废物”,“废”了自己。故异史氏曰:宝玉岂“死老鬼”张岱
投胎转世欤?张岱又字石公,莫不就是大荒山青埂峰下女娲补天
所遗的一块废石?
张岱喜欢锣鼓吹打,喜欢人群。浩大的、如粥如沸的人群,其中
有张岱。张岱叹道:人太多了,太挤了,太闹了。但人群散去,
天地大静,一缕凉笛绕一弯残月,三五人静坐静听,其中亦有张
岱。
张岱和他的人群见证了“末世”。他们见证无限的美、无限的繁
华、无限的精致复杂,见证了缓缓降临的浩大的宿命。此时的他
国破家忘,流离山野。所存者,唯破床一具,破桌子一张,折腿
的古鼎,断弦的琴,几本残书。还有梦。还有用秃笔蘸着缺砚写
下的字。
张岱晚年耽于梦。痴人说梦,遂有《陶庵梦忆》。陶庵梦忆,忆
的就是当年家中的繁华。他笔下讲的是富贵温柔乡,诗词里,戏
台上,钱塘的繁华,山野的闲散,其生动之景几乎如临斯地,如
闻其声。他讲的是盛景,然而文字清而有骨,淡而有味。他在文
字中注视他的城郭人民,他失去的一切,他权当未曾拥有的一切。
他竟无怨愤、无哀伤。偶尔张岱会感慨,但也只是一声轻叹。冬
天降临时,凋谢的花、殒命的鸟何曾哭天抢地?
——这就是张岱的生命和生活,一场大静之中热闹红火的戏。曲
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李敬泽)
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张岱就在他写的这些文字中乘舟而来,
量词的奇配也
就出现在这里,从而使人拍案叫绝:“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
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张岱,他真是最具创造性的绝才。他真是古今罕见的语言大师。
比如这个量词“粒”吧,我们不是常用它吗?用它的时候,不是
觉得它和它所指称的东西例如花生米、药片、纽扣等一样的稀松
平常?可是到了张岱手里,它却和两三个大活人搭配在一起了,
无比生动地描写出了阔大中的人物景象。可以说,自从我们老先
人造出了这个“粒”字起,它从来都是默默无闻地蹲在一个角落,
只能偶尔出来跑跑龙套,是张岱的神来之笔,一下把它推到了舞
台的中心,使它发出了璀璨的艺术光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