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岱小品文的“以诗为文”——以《补孤山种梅序》为中心
晚明诗文

晚明诗文(补充)心学,偏重于尊重心灵对于真理和价值的最终裁判权。
当王学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在士人中风靡开来的时候,另一种思路和取向,却更迅速地发酵膨胀起来,其内在的自然主义和追求自由的精神,逐渐越出了王阳明(1472-1528)设定的极限,也超越了主流意识和政治秩序允许的边界。
王畿(龙溪,1498-1583)和王艮(心斋,1483-1541)的传人,尤其所谓的“泰州学派”,渐渐成了最引人瞩目也是最有吸引力的王学代表,以后的很多王学极端主义学人,无论是否出自这二王门下,但都以对当时遵奉的历史传统和社会秩序的抨击和瓦解为目标,他们把俗人和圣人、日常生活和理想境界、世俗情欲与心灵本体彼此打通,肯定日常生活与世俗情欲的合理性,把心灵的自然状态当成了终极的理想状态,也把世俗民众本身当成圣贤,肯定人的存在价值和生活意义,如罗汝芳(1515-1588) 、何心隐(1517-1579)、李贽等人思路和行为。
他们把“心即理”的依据,放大到“心”的一切都是合“理”的,这叫“赤子良心”。
这种“非圣无法”、大胆的理想主义和激进的自然主义,对于久处樊笼的年轻人来说,似乎格外有诱惑力,对于那些富于文学气质的人来说,也特别有吸引力,后来的人们普遍注意到那个时代特立独行的文人,如汤显祖(1550-1616,文学史109页)、袁宏道(1568-1610)、锺惺(1574-1625)等人,就都是在这种风气和思潮影响下出现的。
尽管现在看来,这些人的思想并没有超出传统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边界,但是它所隐含的内在破坏力,却使得很多人异常警觉。
1579年,何心隐被杀,表明这种追求自然自由的思想在强调秩序的社会中的初次受挫;而1602年,李贽的自杀似乎是这一狂飙时代结束的象征性标志。
李贽(1527——1602),本姓林,原名载贽,后易姓李,名贽,字卓吾,号宏甫,福建泉州晋江人。
因泉州为宋温陵禅师居地,故又自号温陵居士。
回族。
著书极多,最主要的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李温陵集》等。
张岱《西湖七月半》赏析-语文-论文中心_14394

张岱《西湖七月半》赏析-语文-论文中心[标签:来源]张岱《西湖七月半》赏析暗香疏影2006-9-7 《品茗》在晚明文学发展进程中,小品文的创作占据着一席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晚明散文所具有的时代特色。
小品文在晚明时期趋向兴盛。
晚明小品文内容题材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趋于生活化、个人化,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
晚明小品文创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在现代作家文学观念和创作中都有所表现。
其中袁宏道、张岱的作品历来为人所称好。
小品文之为小品文,除掉短小,一是要有散文的品格,一是要有高尚的品位。
比诸一般的散文,小品文的质量标准显然要求得更高。
如果没有值得品味和赏鉴的意义,而只有取悦于人的特点,便算不上真正的小品文。
张岱的《西湖七月半》是小品文的典范。
以下就从内容、思想和艺术特色来谈谈该文。
一、主要内容今诗人卞之琳有诗曰:“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张岱游山玩水,观赏自然风光和人文美景,还不忘观察游山玩水之人。
《西湖七月半》主要描写的,不是自然风光的美丽,反而侧重刻画赏景之人。
文章专注于游人,把他们的情态刻画得生动逼真。
这里表现的已经不是自然山水,而是人文山水。
在作者看来,七月半看月之人有五类:一是“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的达官贵人;一是“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的名娃闺秀;三是“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的名妓闲僧;四是“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的市井之徒;五是“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的文人雅士。
这五类人都成了作者眼中的风景。
一般人游西湖,都是选择在白天,“巳出酉归,避月如仇”。
只有那些附庸风雅之人,才在夕阳西斜的时候出城。
这些人也多是达官贵人,他们成群结队,急于参加盛会。
因此二鼓以前人声和鼓乐声恰似水波涌腾、大地震荡,又如梦魇和呓语;在喧闹中,人像聋哑了一样,既听不到别人的说话声,又无法让别人听到自己说话;大船小舟一起靠岸,什么也看不见,只看到船篙与船篙相撞,船与船相碰,肩膀与肩膀相摩擦,脸和脸相对而已。
补孤山种梅叙译文

补孤山种梅叙译文摘要:一、补孤山种梅的背景及意义二、补孤山种梅的种植技术三、补孤山种梅的观赏价值四、我国梅花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五、总结正文:补孤山种梅叙译文,为我们揭示了梅花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梅花作为我国的国花,自古以来就备受文人墨客的喜爱。
孤山,位于杭州西湖畔,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地点。
在这里,种梅具有特殊的意义。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补孤山种梅的背景。
据记载,孤山的梅花种植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
当时的诗人林和靖曾在此地种植梅花,并提出“梅妻鹤子”的生活理念。
这一传统在后世得以传承,使得孤山的梅花越发显得珍贵。
其次,补孤山种梅的技术也颇具讲究。
梅花喜欢阳光充足、通风良好、土壤肥沃的环境。
在种植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品种,根据地形、土壤和气候条件进行修剪、施肥和灌溉。
只有掌握这些技术,才能使梅花茁壮成长。
当然,补孤山种梅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观赏。
梅花寓意着坚韧、高洁和傲骨,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
在孤山,梅花更是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欣赏。
梅花的花语是“坚韧、忍耐、纯洁”,其五瓣形状也代表着“福、禄、寿、喜、财”五福临门。
因此,梅花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人文内涵。
在我国,梅花文化源远流长。
从古至今,无数诗人墨客为之挥毫泼墨。
他们以梅花为题,抒发自己的情感和理想。
梅花成为了他们精神世界的寄托。
如今,梅花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成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一种审美情趣。
总之,补孤山种梅叙译文让我们深入了解了梅花在我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梅花不仅是自然美的体现,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张岱的小品文全部收录于

张岱的小品文全部收录于张岱的小品文全部收录于《春梦秋思录》张岱,字子山,明代文学家,是明代文人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的小品文作品以《春梦秋思录》为代表,该书是张岱创作的小品文集,收录了他的多篇小品文作品。
《春梦秋思录》是一部集中了张岱的思想、情感和文学才华的作品。
它包含了丰富的主题和丰富的表现形式,其中有山水、人物、花鸟等各种描写,也有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的表达。
小品文是以细腻的笔触、含蓄的语言来描绘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张岱的小品文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他的笔触流畅而精细,文字凝练而深邃,透过细节描写展现出生活的真实和人物的情感。
他的作品中常常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内心世界。
他的小品文作品不仅仅是对现实的描绘,更是对人性、情感和生活哲学的思考。
《春梦秋思录》的题材丰富多样,既有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如山水、花鸟等,也有对人物的刻画,如村民、乡村教师等。
其中,他对自然景物的描绘特别细腻,能够准确地捕捉到自然之美。
他以独特的视角观察自然,将自然与人的情感相融合,赋予了自然以灵魂和生命。
他的描写不仅仅是客观的描绘,更是对自然的情感的表达。
同时,张岱的小品文也对人物的刻画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洞察力。
他通过对人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他们的性格特点、生活态度和情感状态。
他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令人感同身受。
他对人物的刻画不仅仅是表面的描绘,更是对人性和人生的思考。
他通过对人物的描写,揭示了人性的善恶、矛盾和复杂性,使读者能够深入思考人类的内心世界。
总的来说,张岱的小品文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内涵。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思考。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对现实的描绘,更是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探索。
《春梦秋思录》的收录,使得他的作品得以广为传播,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对文学爱好者还是对普通读者来说,阅读张岱的小品文作品都能够获得思考的乐趣和对生活的启示。
2020-2021学年淄博市万杰朝阳学校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2021学年淄博市万杰朝阳学校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诗十九首》(以下简称《古诗》)是古代文人五言诗的代表,其意义不仅在于标志着五言诗由产生发展到最终的成熟,更在于诗歌精神的拓进:将中国诗歌精神推向了最本质的深度,即对人的生存、生活之关注与关怀,体现了中国文学对人及其命运的探索与追问、对大地苍生的悲悯情怀。
《古诗》对人的现实存在、生活状态没有任何回避与粉饰。
在《古诗》中,读者能够感受到一般感伤哀怨诗所没有的诗歌精神。
诗歌的意义并不在于功利的教化,或是成就经国之大业,而在于悲悯。
这对中外诗歌来说都是普适的,是共同的诗歌精神。
东汉直至魏晋,战乱频仍,社会动荡,民不聊生,“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古诗》以怨而不怒的态度揭示人们的栖居状态,正是要让人们勇于直面无法回避的死亡、离乱、孤独、悲观、绝望等人世之悲;而诗歌的写作者也对人世间的这些悲苦怀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情感,而不是以高高在上的旁观者自居。
这种悲悯情怀是凄凉人世间的一抹温柔,是灰暗生活中的一道光亮。
在混乱的时代,人的生命无法得到保障,所以“死亡”成为《古诗》中悲苦的深源。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去者日以疏,生者日以亲。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死亡是人之存在的最根本困境,可是人又渴望永恒。
愿之不得而生忧,所以人在现实人世中常感到悲苦。
《古诗》的时代,因羁旅天涯、交通阻隔等客观因素,人世间的常态是离散,不是团聚。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挥之不去的孤独与离愁,是诗歌要让人直面的又一个悲观现实。
孤独并不以空间为限,它不仅是客观存在的处境,更是心灵的寂寞无人知:“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其实,心灵悲苦,在现代社会仍然是一个生存困境。
即使交通、通信的问题解决了,为什么心灵的孤独仍难解脱?因为人在本质上就是孤独的。
张岱小品文

张岱小品文前言张岱,字子野,明代文学家、书法家。
他以其独特的才华和独到的见解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将通过对张岱的生平事迹、作品风格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全面介绍,以展示他作为一位杰出文学家的才华与魅力。
生平事迹张岱于明朝万历十六年(1588年)出生在江西南昌。
他自幼聪慧过人,喜爱读书写字。
在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下,他通过阅读经典著作来寻求心灵的安宁和智慧。
随着年龄的增长,张岱开始涉足文学创作,并在江西一带逐渐赢得了声誉。
然而,由于家境贫寒以及时局动荡,他并未得到很好的教育机会。
尽管如此,他仍然通过自学和勤奋努力来不断提升自己的才能。
后来,张岱移居到浙江杭州,并成为了杭州府推官。
这个职位使他有更多机会接触社会各阶层的人,并且深入了解到社会的种种问题。
这些经历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灵感。
作品风格张岱的文学作品以小品文为主,他善于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出生活中的琐碎细节,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他善于通过一些寓言和警句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思考。
他的作品往往带有一种幽默而讽刺的风格,通过夸张和对比来突出问题的本质。
同时,他也注重情感表达,用细腻而真挚的文字描述人物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张岱对于艺术形式也有独到见解,在他看来,文学应该是一种真实而自由的表达方式,不受拘束和规范。
因此,他在写作中常常运用一些非常规手法,如夹叙夹议、借景抒怀等等。
影响与评价张岱以其独特而犀利的文笔在当时文坛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他通过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思想观点,对当时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判。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也为后来文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张岱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文学领域,他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
他善于运用笔墨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他的书法作品独具一格,给人以独特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在后世,张岱被誉为“小品文之神”,他开创了小品文的新局面,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那种独立而自由、真实而直接的写作风格为后来许多文人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刘禹锡《陋室铭》和张岱《陶庵梦忆—梅花书屋》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

刘禹锡《陋室铭》和张岱《陶庵梦忆—梅花书屋》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乙】梅花书屋陔萼楼后老屋倾圮①,余筑基四尺,乃造书屋一大间。
旁广耳室如纱幮②,设卧榻。
前后空地,后墙坛其趾,西瓜瓤大牡丹三株,花出墙上,岁满三百余朵。
坛前西府③二树,花时积三尺香雪。
前四壁稍高,对面砌石台,插太湖石数峰。
西溪梅骨古劲,滇茶数茎,妩媚其旁。
其旁梅根种西番莲,缠绕如缨络。
窗外竹棚,密宝襄盖之。
阶下翠草深三尺,秋海棠疏疏杂入。
前后明窗,宝襄西府,渐作绿暗。
余坐卧其中,非高流佳客,不得辄入。
慕倪迂“清閟”④,又以“云林秘阁”名之。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注】①圮(pǐ):塌坏,倒塌。
②幮(chú):古代一种似橱形的帐子。
③西府:是指西府海棠。
④倪迂:倪云林。
因性情狷介,怪癖多,因此人称为“倪迂”。
清閟:倪云林的书阁名。
閟:同“闭”。
1.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处)(2)其旁梅根种西番莲。
(1处)2.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坛前西府二树,花时积三尺香雪。
3.填空或简答。
(1)刘禹锡通过对陋室的赞扬,表达自己_____的情怀。
(2)【甲】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写得很好,请自选角度赏析。
(3)请结合具体语句,谈谈刘禹锡的陋室与张岱的梅花书屋有何相似之处。
【答案】1.(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其旁梅根/ 种西番莲。
2.(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
(2)书房正面台基前种了两棵西府海棠,开花时,繁茂的花朵仿佛是积聚了几尺高的香雪。
3.(1)不慕荣利、安贫乐道(2)句子对仗工整,整齐优美。
张岱补孤山种梅序原文及译文

张岱补孤山种梅序原文及译文《张岱补孤山种梅序原文》嗨,亲爱的朋友们!今天我要和你们分享张岱的《补孤山种梅序》原文。
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固也。
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这篇文章是不是很有意思呀?张岱对于梅的独特见解和他那坚定的拯救病梅之心,真的让人感慨万千呢!《张岱补孤山种梅序译文》梅花以曲折为美,笔直就没有姿态;以倾斜为美,端正就没有景致;以稀疏为美,浓密就没有姿态。
本来就是这样的。
这些文人画士心里明白它的意思,却不能公开宣告、大声号召来约束天下的梅;又不能让天下的人砍掉笔直的枝干,删掉浓密的枝条,锄掉端正的树枝,把摧残梅、使梅成为病态作为职业来谋取钱财。
哎呀!怎样才能让我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又有更多的空闲田地,来大量贮存江宁、杭州、苏州的病梅,用尽我一生的时光来治疗梅呢!怎么样,朋友们,这译文是不是让你们对原文的理解更清晰啦?张岱对梅的这份怜爱和执着,是不是很打动你们呀?《张岱补孤山种梅序原文》亲人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张岱的《补孤山种梅序》原文。
先听我给您念念啊:“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瞧瞧,这说得多妙,一下子就把梅花美的特点给点出来啦。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 哎呀,张岱买了三百盆病梅,心疼得哭了三天,还发誓要治好它们,把盆都毁了,埋到地里,解开束缚。
“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 张岱说自己不是文人画士,甘愿被骂,还专门弄了个病梅馆来存这些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 补孤 山种梅 序 》 为 中心
周 固成
( 安徽 师范大学 文学院 ,安徽 芜 湖 2 4 1 0 0 3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摘要 : 张岱的小品文呈现出“ 以诗 为文 ” 的特点 , 诗歌对其小 品文的渗透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以《 补孤 山种 梅序》 为 中心
可看 出其 以诗 为文表现 为 : 以诗 的形式为文 , 以诗的意象为文 , 以诗 的抒情 为文 个方面 。其 小品 文具备 “ 以诗 为文 ” 跟张 岱的诗歌理论 中将诗歌 的高度概括化跟 高度个 性化的统一作为最高的审美标 准 以及 其在高雅精 美的生 活环境 中形 成 的学
娠文集》 《 陶庵梦忆》 和《 西湖梦寻》 , 代表晚明小品文的极致。其笔墨的清新空灵 可渭空前绝后 , 文字 的率
真之 气可 谓后 无来 者 , 而且 能将 小 品文 中的情 与 理 、 雅与俗、 灵 与朴 、 生 与熟 、 小与大 、 整与散 、 疏 与 密相 反 相成 的美 学 因素达 到完 整 的统一 。 同时 张岱也 是一 位 出色 的诗 人 , 从 小 习诗 , 曾云: “ 余少 『 而 学诗 , 迨 壮 及 老。 ” 诗 文之 间 能交相 辉 映 , 相 互渗 透 。本 文 试 以 《 琅媛 文集 》 中 的《 补 孤 山种 梅序 》 为例 , 分 别从 以诗
张岱 出身 世代 簪缨 之家 , 其人 不但 善 文章 , 1 = 诗词 , 而且通 晓戏 曲 、 音乐 、 造园 、 绘画 、 书法 、 篆刻 、 茶道 、 古董等 , 堪 称 明清 之际 的大艺 术 家 , 大 学 问家 。若论 文 学 成 就 , 以散 文 为独 绝 。现 存散 文 集 有 三种 , 即《 琅
5 9 %; 《 扬 州清 明》 l 8 共8 1 句, 其 中 四言 4 3句 , 约 占全 文句 数 的 5 3 %; 《 补孤 山种 梅 序
共5 5句 , 其 中
四言 2 5句 , 约 占全 文句 数 的 4 5 %, 六言 2 4句 , 约占4 3 %, 七 言 4句 , 约占 7 %, 以上 三种句式 共 5 3句 , 约 占 全文 的 9 6 %, 反 映 了全 篇 以“ 四六体 ” 骈文 写成 。这 是 “ 以诗 为文 ” 在小 品 文语言 层 面的具 体 表现 。这 些 骈 俪偶 对之 句 , 在 以单 行奇 句 为主 的张 岱小 品文 中大 量 出现 , 一 方 面发 挥 着 “ 立 片言 以居要 , 是一篇之警策”
8 0・
・
周 固成 : 论张岱小 品文的“ 以诗 为 文 ”
2 0 1 4年
第 1期
在小 品文 中同样起 到 规整 文章 语 言 , 营 造 文 章 气 韵 的作 用 。又 如六 言句 式 : “ 高 洁 韵 同 流水 , 孤 清操 比寒 梅。 ” “ 蚤 结 九里松 篁 , 远谢 六桥 桃柳 。 ” 等, 每 句 由六 字 组 成 , 其 节 奏形 态 为 二 二 / 二/ 二型 , 这种 句 式 也是 诗 体 句式 , 骈 文 的六 言句 对仗 与诗 的六 言 句对 仗完 全 相 同。七 言 句 式 : “ 品 格 与 山川 并 重 , 梅 花 偕 姓 氏俱 香 。 ” 每 句 由七 字 组成 , 其 节奏形 态 为二/ 一/ 二 二 / 二 型 。不管 节奏 的方 式如 何变 化 , 就形 式而 言 都属 于 诗体 句 式 。 所 以无论 是 四言 、 六言 、 还 是七 言句 式 , 也都 为小 品文 的诗 化特 征奠 定 了语 言 层 面的基 础 。
的形 式为 文 、 以 诗的意象 为 文 、 以诗 的抒 情 为文 三个方 面论 述 , 进 而 从 张岱 诗 歌 理论 和学 识 修 养这 两 方 面 探索 其小 品 文具 备“ 以诗 为 文 ” 的缘 由 。
一
、
以诗 的形 式 为 文
张岱 小 品文隶 属 于散 文 , 却有 诗 的表 现形 式 , 这 是 他 以诗 为 文 首 先表 现 出来 的 。从 诗 的形 式 看 , 其 小
识修养气质有关 。 关键词 : 张岱 ; 小品文 ; 以 诗 为 文 中图分类号 : 1 2 0 7 .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6 7 2 2 ( 2 0 1 4 ) O 1 — 0 0 8 0— 0 4
D O I : 1 0 . 1 3 3 0 7 / j . i s s n . 1 0 0 8— 6 7 2 2 . 2 0 1 4 . O 1 . 1 1
第2 1 卷
第 1期
琼 州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Q i o n g z h o u U n i v e r s i t y
V0 1 . 20 No. 6
2 0 1 4年 2月
J a n . 2 0l 4
论 张岱小 品文 的“ 以诗为文 "
的关 键作 用 , 另一方 面 也体 现 了张岱 以诗 人 的身份 进行 小 品文 的文学 创作 。 运用 诗 的句式 , 诗 的节 奏就有 了。 以张 岱 小 品文 《 补 孤 山种 梅 序 》 的 句 式 为例 , 可窥 探 出其 具 有 诗 化 节奏 的特 点 。如 四言句 式 : “ 疏影 横 斜”、 “ 暗香 浮动 ”、 “ 瑶 葩洒 雪 ”、 “ 玉树 迷 烟”、 “ 凌寒 = i 友 ”、 “ 破腊~ 一 枝”
等。这种 四言句是骈文短句的典型句 , 每句由四字组成 , 其节奏形态为二/ 二节奏型, 此四 句可切分为两
个节 奏 , 以双 音节 为一 节奏 型 。因 为无论 是诗 歌还 是 骈文 的节奏 形态 都 是一致 的 , 冈此 张岱 笔 下 的 四言 句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8 —0 9 作者简介 : 周 固成 ( 1 9 8 3 一) , 男, 安 徽铜 陵 人 , 安 徽 师范 大学 2 0 1 1级 中国古 代 文学 专业硕 士研 究 生, 研 究方 向 为元 明清 文学
品文 有诗 歌 的句式 , 从 而 自然拥有 了诗 歌 的节 奏 。张岱小 品文 中 , 诗歌 的 四言 、 五言 、 六 言句 式 等 在 文 中大 量 出现 。据统 计 , 《 西湖 七 月半》 l 】 ” 共 l 1 3句 , 其 中四言 5 6句 , 五言 1 1句 , 合 计共 6 7句 , 约 占全 文句 数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