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路历史简单介绍

中国铁路历史简单介绍
中国铁路历史简单介绍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中国也已经要66岁了。

时间流逝,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生活中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生活变了,出行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每年春运的时候,最繁忙的交通工具也是中国人民最爱用的交通工具---火车就派上用场了。

而火车离不开铁路,铁路铺到哪里,火车便能开到哪里,下面我就简单介绍下在中国铁路发展的过程中有着标志性、里程碑式的铁路。

吴淞铁路是中国第一条办理营业的铁路,使中国在19世纪成为继日本及印度之后第三个修建铁路的亚洲国家。英国在上海铺设了14.5公里长的吴淞铁路。当时第一次见到火车的中国人对这一新兴事物充满恐惧。但这条铁路是帝国主义分子用欺骗手段,非法修建的,通车后16个月就拆除了。

京张铁路为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中国自己设计、自己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它连接北京丰台区,经八达岭、居庸关、沙城、宣化等地至河北张家口,全长约200公里,1905年9月开工修建,于1909年建成,时间不满四年。是中国首条不使用外国资金及人员的铁路。1912年孙中山从北京乘坐火车来到张家口考察。在视察张家口火车站时,就高度褒扬了詹天佑创造的这一为民族增光的惊世之作。提到晚清政府,人们一直以来的印象和看法是腐败无能,卖国求荣,一无是处,不过京张铁路是个例外。在修建京张铁路这件事上,却不失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值得借鉴,那就是晚清政府在修建京张铁路上所体现出的难能可贵的人才观。孙中山先生就讲“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晚清政府能够修建京张铁路,离不开詹天佑这个关键性人才。而詹天佑的杰出贡献,不止是主持设计和修建了京张铁路,更重要的是在修建铁路的过程中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这方面急需的爱国的专业工程技术人才。京张铁路的修建也恰恰是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京张铁路建成通车着实是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2009年是京张铁路一百年纪念,现代京张铁路沿线围绕旅游主题开发。

成渝铁路建于1950-1952年。成渝铁路是中国西南地区第一条铁路干线,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条铁路。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面临着西南刚刚解放,战争尚未完全平息,社会秩序尚未安定,国家财政相当困难等各种不利因素,党中央和政府为了西南人民,决定在这样极其艰难的条件下立即开始兴建成渝铁路。1950年6月15日,成渝铁路开工了。党中央确定了“就地取材”的修建原则,发动广大军民,先后共有3万多解放军和10万民工参加,齐心协力,发扬苦干精神,以每日5030米的进度,于1952年6月13日竣工,比计划工期提前3个月。这是新中国兴建的第一条铁路,从成都到重庆,全长共505千米。西南人民近半个世纪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了。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前任何时代都不可想象的奇迹,是中国铁路史上的一个创举。成渝铁路建成有极大的经济价值,它横穿四川盆地中心,有力地促进了西南地区物资交流。对经济建设起着重要作用。

宝成铁路北起宝鸡站,南止成都站,全长669km。宝成铁路途经陕西省、甘肃省、四川省,1952年7月1日在成都动工, 1958年元旦全线交付运营。是第一个十年建设阶段的重大成果之一。线路共16次跨越嘉陵江。全线隧道304座,宝成铁路建成后,由于坡度大、隧道多,蒸汽机车牵引困难,遂进行进行了电气化改造。1975年全线完成电气化改造。宝成电气化铁路的建成,拉开了中国铁路现代化建设的序幕,从此,电气化铁路伴随着祖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步伐进入了高速发展期,短短二十余年间,就成为继俄罗斯、德国、日本等国之后第九个拥有一万公里电气化铁路的国家,这一成就的取得,与宝成铁路锻炼、培养了一大批建设骨干分不开的。

诸葛亮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成昆铁路使蜀道不在难,成昆铁路起于四川省成都市(成都南站),止于云南省昆明市(昆明西站),全长1096km,

是国防三线建设的重点工程, 1970年7月1日正式投入运营,是中国铁路主要干线之一。成昆铁路穿越地质大断裂带,设计难度之大和工程之艰巨,均属前所未有;沿线山势陡峭,奇峰耸立,深涧密布,沟壑纵横,地形和地质极为复杂,素有“地质博物馆”之称,而它的修筑,为人类在复杂山区建设高标准铁路创造了成功范例,堪称世界筑路史上的奇迹。1970年7月22日,成昆铁路建成通车。成昆铁路与美国的阿波罗带回的月球岩石、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模型,被联合国并称为“象征二十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成昆铁路工程浩大艰巨,全线共修建各种桥梁991座,隧道427座,桥梁、隧道总延长达433.7km,占线路总长度的40%;在桥隧密集的一些地段,桥隧长度竟占线路长度的80%以上,构成了“空中铁路”和“地下铁路”的奇观。成昆铁路是一条高标准、高质量的山区铁路干线。成昆铁路不仅突破“筑路禁区”建成通车,还有18项新

技术、新工艺达到或超过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使中国的铁路修建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成为中国铁路建设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兰新铁路东起甘肃兰州,西跨黄河,越海拔3000米的乌鞘岭,沿祁连山北麓(lu)入河西走廊,经武威、张掖、酒泉,出嘉峪关,经玉门、疏勒河,沿马鬃山南麓西进,跨红柳河进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再沿天山南麓,经哈密、鄯善及吐鲁番盆地北缘,在达坂城穿过天山至乌鲁木齐,全长1903公里,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最长的铁路干线。

青藏铁路东起青海西宁,南至西藏拉萨,全长1956千米,被誉为“天路”,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2006年7

月1日,青藏铁路正式通车运营。青藏铁路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路段960千米,多年冻土地段550千米,翻越唐古拉山的铁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在冻土上路程最长、克服了世界级困难的高原铁路。青藏线大部分线路处于高海拔地区和“生命禁区”,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着脆弱的生态、高寒缺氧的环境和多年冻土的地质构造等三大世界铁路建设难题。

生态环保

为了保护高原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湖水、珍稀的野生动物,国家环保总局、国土资源部、铁道部在铁路开工前,组成联合专家组对沿线生态环保工作深入调研,制定了具体的环保措施。青藏铁路建设全程监控,仅环保投入就达20多亿元,占工程总投资的8%,是中国政府环保投入最多的铁路建设项目,并在全国

工程建设中首次引进环保监理,首次与地方环保部门签订环境保护责任书;在铁路建设史上首次提出“创质量环保双优”的目标;首次为野生动物开辟迁徙通道,位于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清水河特大桥,就是青藏铁路专门为藏羚羊等野生动物迁徙而建设的。

青藏高原是巨川大河的发源地,也是世界山地生物物种的重要起源中心,生态环境原始、独特而脆弱。铁路在设计时就注意尽量减少对生态的影响。在自然保护区内,铁路线路遵循“能绕避就绕避”的原则进行规划。施工场地、便道、砂石料场都经过反复踏勘,尽量避免破坏植被。对植被难以生长的地段,施工时采用逐段移植;对自然条件稍好的地段,则进行人工培植草皮。

环保总局等部门的调查表明,青藏铁路开工建设以来,沿线冻土、植被、湿地环境、自然景观、江河水质等,得到了有效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未受明显影响。

高原病

青藏铁路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占全线85%左右,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大部分地区空气含氧量只有内地的50%-60%。高寒缺氧,风沙肆虐,紫外线强,被称为人类生存极限的“禁区”。

为了战胜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保障铁路建设者的生命健康。铁道部、卫生部在中国工程建设史上第一次联合下文,对医疗卫生保障专门作出详细规定,并投入近2亿元,在全线建立医疗卫生保障点。对职工进行定期体检,安排职工到低海拔地区轮休。青藏铁路在关注建设者的生命健康方面也创造出了许多新纪录。青藏铁路开工以来,累计接诊病人45.3万多人次,治疗脑水肿427例,肺水肿841例,无一例死亡,创造了高原医学史上的奇迹。

高原冻土

冻土在冻结状态下体积膨胀,到夏季则冻土融化体积缩小。在这两种现象的反复作用下,道路或房屋的基底就会出现破裂或者塌陷。青藏高原纬度低、海拔高、日照强烈、地质构造运动频繁,其多年冻土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举世无双。

为了攻克冻土难题,自青藏铁路开工建设以来,先后安排了上亿元科研经费用于冻土研究,并组织多家科研院校的专家,对青藏铁路五大冻土工程实验段展开科研攻关,获得了大量科研数据和科研成果。青藏铁路的冻土研究基地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冻土研究基地。

技术记录

青藏铁路建设的过程中,创造的西藏公路运输史上的多项纪录。

一、青藏铁路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铁路穿越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达960千米,最高点为海拔5072米。

二、青藏铁路也是世界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穿越戈壁荒漠、沼泽湿地和雪山草原,全线总里程达1142千米。

三、青藏铁路还是世界上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铁路穿越多年连续冻土里程达550公里。

四、海拔5068米的唐古拉山车站,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车站。

五、海拔4905米的风火山隧道,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冻土隧道。

六、全长1686米的昆仑山隧道,是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

七、海拔4704米的安多铺架基地,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铺架基地。

八、全长11.7千米的清水河特大桥,是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桥。

九、建成后的青藏铁路冻土地段时速将达到100千米,非冻土地段达到120千米,这是火车在世界高原冻土铁路上的最高时速。

中国古代音乐简述

中国古代音乐概述(教案) 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的骨笛溯源于公元前6000年左右,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吹奏乐器。其中 的一支七孔骨笛保存得非常完整, 该笛是用鹤类长骨制成,一般长20多厘米,直径一厘米左右.专家们进行过实验,发现仍然能使用该骨笛演奏音乐(河北民歌《小白菜》),能发出七声音阶。现存河 南博物院一楼展厅,被称为“中华第一笛”。 热爱音乐,是古代中国人的传统。孔老夫子过去是被奉为“万代师表”、“至圣先师”的,原因是他的教育思想伟大,比如说“有教无类”、“举一反三”、“温故知新”、“学而时习”等等言论,即使今天看来,一点也不过时,不落伍;孔子的这些思想和实践我们都按下不提,只看他的教育内容,便可知其对音乐的重视。他开设的六门课程(“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 “礼”教,主要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操作技能及个人素养的训练,是贵族子弟必须具备的; “乐”包括声乐、器乐和舞蹈; “射”指射箭; “御”指驾车; “书”指写字; “数”指算术。 “乐”是居第二位的。孔子本人经常是带着弟子周游列国,走到哪里都得不到重用时,仍然是“弦歌不绝”,--不停地弹琴唱歌。为什么会这样?他认为“乐”太重要了,“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乐能够改变社会风尚。“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懂“诗”、通“礼”,还不算完,最后还要靠“乐” 来成就一个人。 战国时的荀子写过一篇《乐论》,他认为,乐则是表现情感的重要方式,“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的教育作用很大,“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音乐的印入人心是非常深刻的,它感化人心是非常神速的。 那么,古代的音乐是个什么样子的?我们从先秦讲起。中国古代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地理条件、民俗风情等。 一、先秦音乐(远古至春秋战国)乐舞与鼓、磬等打击乐器的出现是与远古先民祭祀及狩猎、耕种等劳动生活密切相关的。进入奴隶制社会后,随着青铜文化鼎盛时期的到来,以编钟为主的钟鼓乐队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一时期出现的乐器还有笙、琴等。 本时期最具代表性意义的音乐艺术性是"钟鼓"乐队。它是礼乐思想的具体表现。它的音乐审美特征,也成为本时期音乐审美特征的一个主要方面,即:以钟鼓乐舞为特色,追求以中和为目的的庄严、肃穆、雍容、徐缓的金石音乐之美。 远古交响乐的钟声―― 曾侯乙墓震惊天下

中国高速铁路发展历程

中国高速铁路发展历程 2010年12月03日 12月3日,中国自主研发的"和谐号"CRH380高速动车组列车在京沪高铁枣庄至蚌埠段试验运行最高时速达486.1公里。这是中国铁路创造的世界纪录,更是世界铁路发展史上值得书写的重要章节,因为,高速铁路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宝贵结晶,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有力支撑。 目前,中国高速铁路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运营管理体系,确保了运营持续安全,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提供了安全、快捷、舒适、经济的运输服务,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如今,中国铁路每天开行"和谐号"高速动车组列车1000多列,发送旅客近百万人。而且高速铁路开通后,既有铁路通道的货运能力得到了巨大释放,为实现货运增量、丰富货运产品体系、提升货运服务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人在建设和发展高速铁路的历史进程中,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在营业里程上不断快速扩展,而且锤炼了"勇攀科技高峰,争创世界一流"的高速铁路精神,形成了以"运行高速度、安全高可靠、服务高品质"为基本内涵的高速铁路文化体系。 作为带动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速铁路不仅大大加快了中国铁路现代化建设进程,而且对国家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产生了积极影响,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是加快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助推器。 中国高速铁路发展的历史起点 在中国,铁路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和大众化交通工具,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处于骨干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铁路取得了长足进步,为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与其他行业相比,铁路发展相对滞后,运输能力严重不足,"一票难求、一车难求"的现象十分突出,铁路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从世界范围看,速度作为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某种运输方式或某种交通工具的兴衰。铁路自诞生以来,正是由于它在运输速度和运输能力上的巨大优势,才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成为世界各国交通运输的骨干,极大地推动着社会进步和历史进程。曾几何时,由于忽视了普遍提高行车速度,铁路在速度方面的优势迅速缩小,甚至消失。速度慢成了阻碍铁路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铁路以高速客运为突破口开始了新一轮的复兴。高速铁路的问世,使一度被人们称为"夕阳产业"的铁路焕发了青春,出现了新的生机。客运高速化是世界铁路发展的趋势。在许多国家,越来越多的旅客把乘坐舒适便捷的高速列车作为出行的首选。 建设现代化的中国铁路,必须在速度上"突出重围"。高速铁路具有速度快、运量大、节约土地、节能环保等明显优势。发展高速铁路,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于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作用。 2003年,中国政府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做出了加快发展铁路的重要决策,中国铁路进入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七年来,铁路系统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立足中国国情和路情,着眼快速扩充铁路运输能力、快速提升铁路技术装备水平,中国铁路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高速铁路、机车车辆、高原铁路、既有线提速、重载运输等技术迈入世界先进行列,运输效率世界第一,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高速铁路的发展成就。中国铁路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我国高速铁路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由追赶者到引领者的历史性跨越。

中国铁路历史发展史

中国铁路历史发展史 中国有铁路始于清朝末期。然而清政府腐败、保守、专制,唯祖宗之规是从,不肯接受新生事物。他们把修建铁路、应用蒸汽机车视为“奇技淫巧”,认为修铁路会“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因而顽固地拒绝修建铁路。 1876年7月3日,由英、美合谋,由英国在华的代理人——怡和洋行——背着清政府诡称修建从吴淞到上海的一条“寻常马路”,擅自在中国的土地上修建的中国第一条营业性铁路上海吴淞铁路建成通车了。随后,清政府出银28.5万两,分3次交款赎回这条铁路并予以拆除。 1879年,洋务派首领李鸿章为了将唐山开平煤矿的煤炭运往天津,奏请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清政府以铁路机车“烟伤禾稼,震动寝陵”为由,决定将铁路缩短,仅修唐山至胥各庄一段,胥各庄至芦台间开凿运河,连接蓟运河,以达北塘海口;为避免机车震动寝陵,决定由骡马牵引车辆。 然而用骡马牵引车辆根本不能发挥出铁路应有的效用,1881年唐胥铁路通车时,中国工人凭借时任工程师的英国人金达的几份设计图纸,采用矿场起重锅炉和竖井架的槽铁等旧材料,试制成功了一台0-3-0型的蒸汽机车。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制造的第一台机车。 另有一种说法是,中国第一辆火车是当时任唐胥铁路总工程师的英人薄内的夫人仿照乔治·斯蒂文森制造的英国著名的蒸汽机车“火箭号”而造成的,并把它命名为“中国火箭号”。可是中国工人却在机车两侧各刻一条龙,于是就把它叫做“龙号”机车。 由于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Rocket of China(中国火箭)的字样和龙的标记,所以后人一直认定这就是中国制造的第一台机车。但是从遗留下来的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台机车设计规范、制造精良,怎么能和由废旧料制造的“怪物”等而观之? 2003年,研究中国铁路的英国人彼得·克拉什发现了一张金达与“中国火箭号”合影的照片。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这张照片上的“中国火箭号”与中国保存的那张照片上“中国火箭号”有明显地不同之处:机车的烟囱一个细而高,一个粗而矮;机车两侧水柜前,一个有鞋形块,一个没有;司机室上,一个是№1的标记,一个是圆形标记……由于年代的久远,资料的缺少,中国制造的第一台机车之谜依然扑朔迷离,一时难以真相大白。 目前中国铁道博物馆收藏着一台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机车,由于它机身上有一个大大的“0”字,人们便把它称为“0号”机车。专家考证后认为唐胥铁路通车后,“1882年,又从英国购来两台小型的0—2—0式(只有两对动轮)机车(称0号),参加运行。”被认为是中国进口的第一辆机车。 自1881年建成唐胥铁路至1911年清政府垮台的30多年间,是中国铁路的首创阶段。这一阶段内,清政府由于洋务派和国内有志之士的不断建议和提倡,不但改变了修建铁路会“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的认识,而且接受战争失败的教训,又进而从加强海防上认识到“铁路开通可为军事上之补救”,终于确定兴建铁路的方针,建立铁路公司,开始有筹划地修建铁路了。30多年时间里,中国的18个省市修筑了铁路计9137.2公里。这些铁路有的是官办,有的是商办,有的是官商合办,还有一部分是中外合办,或者干脆就是外国人修的。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铁路仍然是客运和货运兼顾的常规铁路,高速铁路、重载铁路和常规铁路虽然基本形式相同,但在技术方面,包括机车和车辆、线路和轨道以及列车的编组和运行都各不相同。因此,各国铁路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技术修建或改造本国的铁路。铁路运输的这些发展,成为铁路新发展时期的突出特点。

中国铁路发展简史

中国铁路发展简史 1、19世纪,中国继日本及印度之后成为第三个修建铁路的亚洲国家。1875年,英国在上海铺设了公里长的吴淞铁路,成为中国第一条营运铁路。于1881年建造了第一条清政府主张兴建的官办铁路:唐胥铁路。 2、中国第一辆火车是当时唐胥铁路总工程师的夫人仿照英国着名的蒸汽机车“火 箭号”而造成的,并 把它命名为“中国 火箭号”。因为中国 工人在机车两侧各 刻一条龙,于是把它 叫做“龙号”机车。 3、清政府自行兴建第一条完全由中国 人自行设计施工的铁路——京张铁路。该铁 路由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主持设计建造。 4、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国 有”政策,将已经私有化的川汉、粤汉铁路 收归国有。 5、1912年,中华民国宣告成立。中华

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提出了宏伟全面的铁路建设计划,设计了连通全国的3条主要干线,总长20万公里。细分为中央铁路系统、东南铁路系统、扩张西北铁路系统等。? 6、1950年代初,新中国政府决定填补西部地区的铁路空白,建设成都到重庆的成渝铁路,1950年6月开工建设,1952年6月通车,成为解放后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7、宝成铁路北起陕西省宝鸡,南行达四川省成都,与成渝、成昆两线衔接,全长669公里,1975年7月完成铁路电气化工程改造,成为全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陇海铁路从江苏连云港通往甘肃兰州,1952年全线建成,目前全长1759公里,为I级双线电气化线路。 8、大秦铁路建于1985-1997年,是中国唯一一条煤炭运输专线铁路。铁路自山西省大同市至河北省秦皇岛市,纵贯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全长653千米。京九铁路,又称京九线,从北京通往广东深圳的铁路。 9、2003年10月12日, 秦沈铁路作为中国第一条客运专线铁路正式投入运行。专线铁路设计时速为每小时200公里,最高时速为300公里。 10、2006年4月27 日,上海磁悬浮结束两年 试运,正式投入营运。这 是世界上首条投入商业化 运营的磁悬浮列车示范线,

中英文对照-中国历史简介

中国历史简介 Brief History of China 在我国古代,国家有时统一,有时分裂,中国一词的含义在不同时代也不同,大致统一时期略指全国,分裂时多指中原。随着皇帝统治疆土的变化,中国一词所包括的范围也相应有所不同。“中国”这一名称在西周周武王时期意为“中央之国”。相传3000年前,周公在阳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测度日影,测得夏至这一天午时,八尺之表于周围景物均没有日影,便认为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谓之中国。 In ancient China, the National Unity sometimes, and sometimes separatist, the Chinese meaning of the word in different times different, generally refers to a unified national strategy, the split means more when the Central Plains. With the territory of the emperor rule changes, the Chinese word, including its coverage varies accordingly. "China" in the name of King Wu of Zhou period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agreed to "central country." Passed in 3000, the Duke of the Yangcheng (today Henan Dengfeng) with Tugui measure the shadow of the sun, measured Next day noontime, Bachimen's table in the surrounding landscape are not the shadow of the sun, we think this is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so that goes to China. 汉朝以后,虽然有些外族入侵中原后建立的政权也自称“中国”,但是并不代表它们就是中国政权。因为他们这个自称的“中国”通常指地理概念上的“中原”而不是国家意义上的“中国”。即使历史上的某个政

中国火车发展历史

中国火车发展历史 1964年“东方红”1型内燃机车,设计时速120公里/小时 东方红1型是四方机车车辆工厂1959年试制,1964年批量生产的干线客运内燃机车,机车按双机联挂设计,也能够单机使用。前73台的机车标称功率是1060kW,最大速度140km/h,车长16550mm,轴式B-B。后36台的机车标称功率增加到1220kW,最大速度降为120km/h,其他不变。东风系列是电传动内燃机车,也是中国内燃机车的主力,保有量占国产内燃机车总数的一半以上。“东风”是个大伙儿族,有东风、东风2、东风3、东风4系列、东风5系列、东风6、东风7系列、东风8系列、东风9、东风10系列、东风11系列、东风12、东风21米轨。 1969年“韶山”1型电力机车,设计速度:90公里/小时

1974年“东风”4型内燃机车,设计时速:120公里/小时 东风4型内燃机车是大连机车车辆工厂1969年开始试制的大功率干线客货运内燃机车,1974年转入批量生产。DF4型内燃机车是我国铁路运输的主力内燃机车,担当着客运和货运的运输任务。是东风系列里面,更是中国内燃机车中的经典车型。该车从首台下线使用开始距今已超过30年的历史,至今仍旧在使用当中,而且数量仍旧相当庞大。即便是我国铁路差不多走进铁路电气化的今天,他的地位依旧没有坚决,甚至在某些地区,他仍旧是运输的主力。现在我们所见到的东风系列内燃机车,差不多上差不多上以DF4型机车作为平台而设计制造的,可见DF4型内燃机车在中国铁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1975年“北京号”内燃机车,设计时速:120公里/小时 北京型内燃机车是北京二七机车工厂1970年开始试制,1975年批量生产的四轴液力传动干线客运内燃机北京单节型内燃机车(现在中国铁道博物馆)车。机车标称功率1500kW,最大速度120km/h,车长15045mm,轴式B-B。北京型机车有3个品种,一种确实是4轴单节型,这种单节的北京型机车被车迷昵称为“小北京”;另一种确实是8轴双节重联型,这种双单节的北京型机车共生产了6 组12台,被车迷昵称为“大北京”;第三种是北京6001型轴式D-D只生产了一台,不久便拆解改造成两台“小北京”。

中国铁路发展史

中国铁路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从其第一条营业铁路——上海吴淞铁路——1876年通车之时算起,是123年;从其自办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1881年通车之时算起,也有118年了。 然,新中国的铁路事业在其长达50年的发展历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它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和由弱变强的渐进过程,在其前进的道路上不乏平坦与坎坷,欢欣与痛惜,经验与教训,胜利与失败。 这50年是中国铁路自强不息、坚忍不拔、披荆斩棘、前赴后继的50年,这50年又自有其曲折的变化和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国铁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在新的路线和新的方针、政策指引下,铁路事业推陈出新,突飞猛进。 中国铁路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从其第一条营业铁路——上海吴淞铁路——1876年通车之时算起,是123年;从其自办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1881年通车之时算起,也有118年 日本、法国、德国是当今世界高速铁路技术发展水平最高的三个国家。 高速铁路的实际应用发源于日本。1959年,日本国铁开始建造东京至大阪的高速铁路,并在1964年开通,全长515公里,时速210公里,称为东海新干线。随后向西延伸,于1975年开通至冈山,1975年开通至终点站博多,大阪至博多称为山阳新干线,全长1069公里。 1 高速铁路中的几个概念及建设模式 高速铁路是指既有线路列车最高速度达到200km/h,或新建线路列车最高时速达到250km/h的干线铁路,称为高速铁路。 归纳起来,当今世界上建设高速铁路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日本新干线模式:全部修建新线,与既有线不接轨,旅客列车专用; 法国TGV模式:部分修建新线,与既有线接轨,部分旧线改造,旅客列车专用; 德国ICE模式:全部修建新线,与既有线接轨,旅客列车及货物列车混用; 英国APT模式:既不修建新线,也不对旧线进行大量的改造,主要用由摆式车体的 车辆组成动车组,旅客列车及货物列车混用。 从我国的国情、路情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国高速铁路的建设一方面既有线中的繁忙 干线和条件较好的双线(如胶济、武九)区段,通过提速改造,将旅客列车最高速度提 高到200km/h及以上;另一方面在客运繁忙的区段,新建时速250km/h~350km/h的客运

中国铁路局历史沿革

中国铁路局历史沿革 【北洋官铁路局】1891年6月,清政府成立北洋官铁路局,开始修建山海关站舍和机车房,这是中国官办的第一条铁路。 【东清铁道管理局】1903年7月,东清铁道南部支路(长大铁路)建成通车,铁路由沙皇俄国投资修建并控制。当时为宽轨1.524米。同时在哈尔滨成立东清铁道管理局。 【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1906年11月,日俄战争后,东清铁道南部支路管理权转归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总社在东京成立。1906年11月11日,将宽轨(1.524米)改为窄轨(1.067米)。1907年3月,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总社迁至大连。1907年7月1日,日本将南満铁路由窄轨改为标准轨(1.435m) 【津浦铁路总公所】1908年1月,石海寰被清朝政府任命为津浦铁路督办大臣,在北京设津浦铁路总公所。 【津浦铁路北段总局】1908年2月,在天津设津浦铁路北段总局。设文案、翻译、材料、核算、收支、工程司等六个处。1908年年6月,津浦北段开工。1912年(民国元年)11月全线竣工通车。干线全长1013公里,支线96.26公里。 【津浦铁路南段总局】1908年7月,在浦口设津浦铁路南段总局。设文案、翻译、材料、核算、收支、工程司等六个处。1909年年1月,

津浦南段开工。1912年(民国元年)11月全线竣工通车。干线全长1013公里,支线96.26公里。 【沪宁铁路管理局】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因沪宁铁路通车,沪宁铁路管理局成立,并直属北洋政府交通部管理。 【津浦铁路总局】1912年(民国元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旋迁往北京,津浦铁路南北总局改归北京政府交通部管辖。1912年12月,南北两段机构合并,于天津设津浦铁路总局,浦口设分局。总局设总办、会办各一人,分局设会办一人,分别主持全面工作。 【陇海铁路总公所】1912年(民国元年)9月,北京政府与比利时电车铁路公司签订《陇秦豫海借款合同》,确定从已建成的汴洛铁路分别向东西展筑。1912年11月,于北京设陇海铁路总公所。1913年2月,在郑州、徐州分设西段、东段工程局,分别由比利时和荷兰的的工程技术人员主持设计和施工。1925年7月工程修至江苏大浦,荷兰公司已无力筹措资金,1926年(民国15年)11月,西段工程展筑至灵宝,因军阀混战工程亦告停顿。1928年(民国17年)1月,南京政府交通部于郑州设立陇海铁路督办公署,1928年6月,撤消了陇海铁路总公所。 【津浦铁路管理局】1913年11月,部令改津浦铁路总局为交通部直辖津浦铁路管理局。设总务、帐务、车务、工务、机务、港务、电务、库务、地务、医务、警务处及济南、浦口办事处,全

铁路发展简史

铁路发展简史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中国铁路发展简史 1、19世纪,中国继日本及印度之后成为第三个修建铁路的亚洲国家。1875年,英国在上海铺设了公里长的吴淞铁路,成为中国第一条营运铁路。于1881年建造了第一条清政府主张兴建的官办铁路:唐胥铁路。 2、中国第一辆火车是当时唐胥铁路总工程师的夫人仿照英国着名的蒸汽机车“火 箭号”而造成的, 并把它命名为“中 国火箭号”。因为 中国工人在机车两 侧各刻一条龙,于 是把它叫做“龙号”机车。 3、清政府自行兴建第一条完全由中国 人自行设计施工的铁路——京张铁路。该 铁路由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主持设计建 造。 4、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国 有”政策,将已经私有化的川汉、粤汉铁路 收归国有。 5、1912年,中华民国宣告成立。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提出了宏伟全面的铁路建设计划,设计了连通全国的3条主要干

线,总长20万公里。细分为中央铁路系统、东南铁路系统、扩张西北铁路系统等。 6、1950年代初,新中国政府决定填补西部地区的铁路空白,建设成都到重庆的成渝铁路,1950年6月开工建设,1952年6月通车,成为解放后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7、宝成铁路北起陕西省宝鸡,南行达四川省成都,与成渝、成昆两线衔接,全长669公里,1975年7月完成铁路电气化工程改造,成为全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陇海铁路从江苏连云港通往甘肃兰州, 1952年全线建成,目前全长1759公里,为I级双线电气化线路。 8、大秦铁路建于1985-1997年,是中国唯一一条煤炭运输专线铁路。铁路自山西省大同市至河北省秦皇岛市,纵贯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全长653千米。京九铁路,又称京九线,从北京通往广东深圳的铁路。 9、2003年10月12日, 秦沈铁路作为中国第一条客运专线铁路正式投入运行。专线铁路设计时速为每小时200公里,最高时速为300公里。 10、2006年4月27 日,上海磁悬浮结束两年 试运,正式投入营运。这 是世界上首条投入商业化 运营的磁悬浮列车示范

各国高速列车的发展史

<一>法国高速列车的发展史 法国是世界上从事提高列车速度研究较早的国家,1955年即利用电力机车牵引创造了331km/h的世界纪录,在日本建成东海道新干线之后,他们开始从更高起点研究开发高速铁路,1976年法国开始了东南线高速铁路(TGV)的建设,TGV高速铁路系统走上了迅速发展的道路,在技术、经济、商业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30多年来,一直居于世界铁路运输的前沿。 1981年法国建成了它的第一条高速铁路(TGV东南线) TGV高速列车在东南线南段部分投入运营,试验纪录达到380km/h,打破了传统铁路运行速度的概念。法国建成了它的第一条高速铁路(TGV东南线),该线包括联络线在内全长417km。东南线上运行的TGV-PSE型高速动车组允许最高速度为270km/h,超过了当时日本东海道新干线最高速度220km/h。 1990年5月,TGV列车在大西洋线上创造的515.3km/h的世界纪录,1990年建成并投入运营的地中海高速线,列车运行速度可达350km/h,速度为300km/h 的高速双层列车也已问世。现已研制出性能更高、速度达350km/h的第四代动力分散式AGV型高速列车。 1993年TGV北方线(也称北欧线)全线开通,全长333km。北方线由巴黎以北的喀内斯到里尔,在里尔分为两条支线,一条向西穿越英吉利海峡隧道到达英国伦敦,另一条通向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东连德国的科隆,北通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成为一条重要的国际通道。 <二>德国高速列车发展史 德国从1986年正式开始研发高速铁路,ICE——试验型城际列车特快(InterCityExperimental)——于1989年投入服务。为了适应在整个欧洲的推广,ICE发展到第三代车型ICE3时取消了动力车头。动力输出被分散在列车各车轮上,各车廂推进力量相同,在同等耗能下大大提升列车的稳定性、动力效率与爬坡能力。以ICE3的技术为基础,德国高铁也发展出了ICE-T(电力驱动)和ICE-TD(柴油驱动)两种摆式列车,ICE T/TD不以直线上的最高速度作为主要发展的目的,而是保持车辆在弯道上的平均车速,可以很好的适应多弯的山路,独有的车体倾斜技术令列车能够应付更多、更急的弯道并以更高的车速过弯。<三>日本高速列车发展史 作为世界上第一条载客运营的高速铁路系统,日本东海道新干线已经安全行驶了近半个世纪。1964年10月1日东京奥运会举办前夕,这条凝聚着一代日本铁路工作者心血的高速铁路正式通车,并在运营的第二年达到了令世人艳羡的210公里时速。东海道新干线把京滨、中京、阪神城市群结成一个“4小时经济

中国历史概况

远古时期与奴隶社会(170万年前-公元前476年)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将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发现于云南元谋的猿人 化石表明,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是中国境内已知最 早的原始人类。距今近60万 年前居住在北京周口店一带的“北京人”,能直立行走, 能制造、使用简单的工具,并 知道了用火。距今一万年前后 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遍布中国 各地。在距今六七千年的浙江 余姚河姆渡和西安半坡遗址, 发现了人工栽培的稻谷和粟 粒及农耕工具。 最古老的王朝夏朝开始于公元前2070年。夏王朝的中心地区,在今河南省西部和 山西南部一带,其势力和影响 已达到黄河南北,并开始进入奴隶社会。继夏而兴起的商、西周进一步发展了奴隶制度。之后是王室势力衰微,诸侯争霸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被认为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阶段。 商朝陶罐 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遗址出土的直径51厘米的彩陶圆底鱼纹盆

大约在5000年前,中国人已知道了冶炼铜的技术。3000多年前的商代,开始使用铁器;在制陶方面,有了白陶和彩陶;丝织生产也相当发达,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提花丝织技术。到了春秋时期,制钢技术已经出现。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空前活跃,涌现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著名的哲学家老子、孔子、孟子和军事学家孙武等人物。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和他的 帝国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结束了长达 250多年诸侯纷争的战国时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秦始皇统一了文字,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货币,建立了郡县制度。由他奠定的封建国家框架在以后的2000多年中一直被人们延用着。他在十几年的时间里组织30多万人在中国北部修建了绵延5000公里的长城,并生前就开始修筑庞大的坟墓。1974年发现的、守护秦始皇陵的秦兵马俑震惊了世界。8000个如真人大小的陶俑、陶马和战车 栩栩如生,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和“丝 绸之路” 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了强大的汉王 朝。汉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极大发展,人口达到5000万。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公元前140—前87年)是汉王朝最为强盛的时期,他使中央政权实际控制的地方从中原扩展到了西域(今新疆及中亚一带)。他派使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从长安(今陕西西安)经新疆、中亚直抵地中海东岸的道路,被称为“丝绸之路”,中国绚丽的丝织品经此

中国高速铁路发展历程

中国高速铁路发展历程 2010 年 12 月 03 日 12 月 3 日,中国自主研发的和谐号 CRH380 高速动车组列车在京沪高铁枣庄至蚌埠段试验运行 最高时速达 486.1 公里。这是中国铁路创造的世界纪录, 章节,因为, 高速铁路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宝贵结晶, 支 撑。 目前,中国高速铁路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运营管理体系, 营业绩,提供了安全、快捷、舒适、经济的运输服务,有力 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如 今,中国铁路每天开行和谐号高速动车组列车 1000 多列,发送旅客近百万人。而且高速铁路开 通后,既有铁路通道的货运能力得到了巨大释放,为实现货运增量、丰富货运产品体系、提升货 运服务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人在建设和发展高速铁路的历史进程中, 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营业里程上不 断快速扩展,而且锤炼了勇攀科技高峰,争创世界一流的高速铁路精神,形成了以运行高速度、 安全高可靠、服务高品质为基本内涵的高速铁路文化体系。 作为带动性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 高速铁路不仅大大加快了中国铁路现代化建设进程, 而且 对国家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经济 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产生了重要而深远 的意义,是加快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助推器。 中国高速铁路发展的历史起点 在中国, 铁路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 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和大众化交通工具, 在综合交通运输 体系中处于骨干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铁路取得了长足进步, 为经 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与其他行业相比, 铁路发展相对滞后, 运输能力严重不足, 一票难求、 一车难求的现象十分突出,铁路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从世界范围看, 速度作为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某种运输 方式或某种交通工具的兴衰。 铁路自诞生以来, 正是由于它在运输速度和运输能力上的巨大优势, 才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成为世界各国交通运输的骨干, 极大地推动着社会进步和历史进程。 曾几 何时,由于忽视了普遍提高行车速度,铁路在速度方面的优势迅速缩小, 甚至消失。 速度慢成了 阻碍铁路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0 世纪中叶以来,世界铁路以高速客运为突破口开始了新一轮的复兴。高速铁路的问世,使 一度被人们称为夕阳产业的铁路焕发了青春, 出现了新的生机。 客运高速化是世界铁路发展的趋 势。在许多国家,越来越多的旅客把乘坐舒适便捷的高速列车作为出行的首选。 建设现代化的中国铁路,必须在速度上突出重围。高速铁路具有速度快、运量大、节约土地、 节能环保等明显优势。 发展高速铁路, 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对于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 体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作用。 2003 年,中国政府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做出了 加快发展铁路的重要决策,中国铁路进入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七年来,铁路系统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立足中国国情和路情,着眼快速扩充铁路运输能力、 快速提升铁路技术装备水平,中国铁路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高速铁路、 机车车辆、 高原 铁路、既有线提速、重载运输等技术迈入世界先进行列,运输效率世界第一, 为经济社会发展作 出了重要贡献。这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高速铁路的发展成就。 中国铁路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 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推动我国高速铁路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领者的更是世界铁路发展史上值得书写的重要 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有力 确保了运营持续安全, 取得了良好的经 实现了由追赶者到引

中国历史概况

中国历史概况 远古时期(约200万年前-约公元前21世纪) 远古时期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两个阶段。 旧石器时代人类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等工具,从事采集、渔猎活动,完成了从直立人、早期智人到晚期智人的进化过程。 新石器时代人们使用磨制石器,制作陶器,建造房屋,发明了农业和养畜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逐步分化,出现了权贵阶层及相应的礼仪制度,在聚落分化的过程中涌现出众多城堡,社会开始向早期国家过渡。 夏商西周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 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形态的形成与初步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王权政治得以强化,并不断完善。青铜铸造达到鼎盛,辉煌灿烂。丰富的汉字材料,记录了当时政治、经济与文化面貌。西周统治者推行的礼制,重在彰显、维护等级秩序,对此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春秋战国时期,西周以来的礼制分崩离析,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铁器的广泛使用促进了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术思想百花齐放。民族间相互融合,华夏民族主体形成,整个社会在征战兼并中逐步走向统一。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秦汉时期,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结束,专制主义中央集杈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中国历史进入大一统时代。新工艺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中外文化交流也空前繁荣。我们的祖先在秦汉时期以其卓越的创造力,建树了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史上的无数丰碑。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589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频繁,民族融合加强。战争导致大量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瓷器制造成就显著,青瓷制作技术精湛。社会生活形态发生重要变化,家具、服装等出现新形式。社会的变革和中外文化的交融,使思想文化呈现全新面貌。 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1-960年)

浅谈中国铁路发展历程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浅谈中国铁路发展历程 专业:铁道交通运营管理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二○年月 论文提纲

毕业设计(论文)中文摘要

1 引言 中国铁路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从其第一条营业铁路——上海吴淞铁路——1876年通车之时算起,是123年;从其自办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1881年通车之时算起,也有118年了。百余年来,中国的铁路事业经历了新旧两个根本性质不同的社会。无论从政治上还是从经济上,这都决定了它在其发展历程中必然会遭遇到两种迥然不同的命运和前途。旧中国的铁路事业,虽是史无前例的产业,但却带有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它的建设、发展和经营都被控制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手里,其发展之缓慢和经营之惨淡,自不待言。新中国的铁路事业虽以旧中国的铁路设备为其物质基础,但由于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一贯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70年代后期以来又贯彻执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不仅迅速而彻底地改变了旧铁路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而且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当然,新中国的铁路事业在其长达50年的发展历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它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和由弱变强的渐进过程,在其前进的道路上不乏平坦与坎坷,欢欣与痛惜,经验与教训,胜利与失败。这50年是中国铁路自强不息、坚忍不拔、披荆斩棘、前赴后继的50年,这50年又自有其曲折的变化和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国铁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在新的路线和新的方针、政策指引下,铁路事业推陈出新,突飞猛进。 2 中国铁路发展的重大社会意义经济推动 2.1 方便人们的交通

中国火车发展历史

1958年“巨龙号”内燃机车,时速100公里/小时。 中国第一台自己制造的内燃机车是1958年大连机车车辆工厂仿照前苏联T3型电传动内燃机车试制成功的。它就是“巨龙”号电传动内燃机车,后经过改进设计定型,命名为东风型并成批生产。同年,北京二七机车厂试制成功“建设”号电传动内燃机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厂试制成功“先行”号电传动内燃机车,但这两种车都没有批量生产。四方机车车辆工厂也于1958年开始设计,1959年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液力传动内燃机车,当时命名为“卫星”号,代号NY1。后经过长期试验和多次改进,定型为东方红型,于1966年成批生产。 1964年“东方红”1型内燃机车,设计时速120公里/小时 SS1 并 已经走进铁路电气化的今天,他的地位依然没有动摇,甚至在某些地区,他仍然是运输的主力。现在我们所见到的东风系列内燃机车,基本上都是以DF4型机车作为平台而设计制造的,可见DF4型内燃机车在中国铁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1975年“北京号”内燃机车,设计时速:120公里/小时 北京型内燃机车是北京二七机车工厂1970年开始试制,1975年批量生产的四轴液力传动干线客运内燃机北京单节型内燃机车(现在中国铁道博物馆)车。机车标称功率1500kW,最大速度120km/h,车长15045mm,轴式B-B。北京型机车有3个品种,一种就是4轴单节型,这种单节的北京型机车被车迷昵称为“小北京”;另一种就是8轴双节重联型,这种双

单节的北京型机车共生产了6组12台,被车迷昵称为“大北京”;第三种是北京6001型轴式D-D只生产了一台,不久便拆解改造成两台“小北京”。 1992年“东风”11型准高速内燃机车,设计时速:170公里/小时 东风11型内燃机车,是为广深线开行时速160公里旅客列车而研制的准高速客运内燃机车。机车标称功率3040kW,最高运行速度为170km/h。1991年底完成试制后,先后通过了型式试验、研究性试验和15万km线路运用考核试验,最高试验速度为186km//h,牵引13辆客车,最高速度达162km/h。1994年12月22日广深线正式开通,由东风11型内燃机车担当准高速旅客列车的牵引任务。东风11型内燃机车的研制成功和大范围投人运用,是我国客运内燃机车技术发展新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开创了我国铁路客运向高速发展的新时 2007年7月7日起到2009年9月30日开始担当成渝(成都-重庆北)城际特快列车,经由达成铁路、遂渝铁路运行,最高营运速度被降至160公里/小时。目前先锋号已经退出成渝线城际列车运行,而其地位被新配属重庆北客运段的CRH1型动车组代替。 2002年“中华之星”电力动车组,设计时速:270公里 2002年9月,“中华之星”动车组各节动力车及拖车于中国国家铁道试验中心北京环行铁道进行最后组合,并开始编组调试。2002年11月27日,以两辆机车及三辆客车的短编组“中华之星”在新建的秦沈客运专线进行高速试验,其最高速度创造了当时的“中国铁路第一速”321.5km/h,成为轰动一时的时事。“中华之星”正式配属沈阳铁路局,2005年

中国铁路发展史

中国铁路发展史 一百五十年前,铁路被清人视为破坏风水的“奇技淫巧”。而如今,“国民经济命脉”展开了史无前例的跨越式发展。从0.5公里的“展示铁路”到“八纵八横”的铁路交通网构建完毕,从“龙号”机车到时速350公里的高速列车,中国铁路发展史,见证了一个国家百年巨变. 19世纪,中国继日本及印度之后成为第三个修建铁路的亚洲国家。1875年,英国在上海铺设了14.5公里长的吴淞铁路,成为中国第一条营运铁路。 第一次见到火车的中国人对这一新兴事物充满恐惧。尽管如此,受“师夷长技以治夷”思想影响的“洋务派”清政府官员还是被迫接受了铁路,于1881年建造了第一条清政府主张兴建的官办铁路:唐胥铁路。图为吴淞铁路(上)与唐胥铁路(下)资料照片。 中国第一辆火车是当时唐胥铁路总工程师的夫人仿照 英国著名的蒸汽机车“火箭号”而造成的,并把它命名为“中国火箭号”。因为中国工人在机车两侧各刻一条龙,于是把它叫做“龙号”机车。

唐胥铁路胥各庄站(1882年) 八国联军入侵之后,国内要求保卫路权、自修铁路的呼声越来越大,清政府终于决定自行兴建第一条完全由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的铁路——京张铁路。该铁路由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主持设计建造。图为京张铁路修成时,詹天佑(车前右第三人)与同事合影。 图为詹天佑设计的京张铁路。作为京张铁路总工程师,詹天佑创造性地运用了“人” 字型铁路,使火车能在山区陡坡通行。 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经私有化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此举招致了四川各阶层的反对,由此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10月10日,湖广地区革命党人乘清政府派军前往四川镇压起义造成武汉兵力 不足的机会,发动了武昌起义,促使中华民国的成立,结束了封建帝制。 1912年,中华民国宣告成立。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提出了宏伟全面的铁路建设计划,设计了连通全国的3

中国古代史概述

中国古代史 概述 中国古代史(远古-1840年)代表着典型的农耕文明,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体现出浓厚的东方特色。 政治上,经历了从早期分封制、宗法制到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一方面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中央的权力逐渐集中到皇帝手中。权力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点。 经济上,男拼女织的小农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受到抑制,商品经济依附于农耕经济,未能起到瓦解自然经济的作用。 文化上,儒家思想长期在思想界占统治地位,文学的主流形式经历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发展过程,书画艺术以写意为特点,古代科技则是典型的实用科技。 【结构图示】 早期的 政治制 古 代 中 国 的 政 治制 度 专 制 主 义 中 央 集 权 制 度 夏商 西周 形成 发展 顶峰 中央地方 中央地方 互为表里 分封制 宗法制 秦: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西汉:汉承秦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宋:加强皇权 元:实行行省制 明:废丞相,设三司;内阁制度 清:军机处的设立,君主专制达到顶

【历史分期】 一、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形成和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是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先秦至秦汉对整个中华文明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经济上: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形式;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3.文化上:在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在文学领域,《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在科技领域,形成了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二、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时期

简述概述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

一、 论述题 1. 简述概述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 答:原始社会:旧石器时期人类居住方式主要有两种:天然洞穴和巢居。新石器时代分南北两大基本体系:南方地区从巢居发展为干阑式建筑;北方由半地穴居发展为地面木骨泥墙房屋; 商周建筑:以夯土技术的使用为基本特征。发现大量的夯土台基和城墙,城市出现,城市布局初具雏形,甚至出现四合院。中国古代建筑使用木构架、采用封闭式有中轴线的院落式布局这两个特点初步形成。 东周建筑:以城市和宫殿建筑为主要特色。 秦汉建筑: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常用的台梁、穿斗、干阑三种基本构架形式成熟,常用的庑殿、悬山、歇山、攒尖等屋顶普遍应用; 六朝时期建筑:城市建筑的改革和佛教建筑的兴盛; 隋唐建筑:城市、桥梁、寺庙 宋代建筑:城市建筑突破封闭性、园林盛行; 辽金元建筑:移柱、减柱、宗教建筑 2. 试述南朝时期南方地区的墓葬特点及随葬器物。 答:南朝时期南方地区墓葬墓室为清一色的凸和长单室券顶。墓葬等级表现为其规模、内部结构和墓壁装饰方面。帝陵规模宏大,甬道设2道石门,墓壁装饰大型竹林七贤砖拼画像砖。王室墓葬稍小,甬道中设一道石门,墓壁装饰花纹砖。墓室内有砖砌棺床,其上还有石棺座,棺床前面有石祭台。墓壁设直棂假窗成为定制,凸型灯龛从早期流行到晚期,而桃型灯龛主要流行于南朝中晚期。墓室后壁外弧。 随葬器物方面,早期,如三国,一般以陶器为主,主要为陶制谷物加工工具及家畜模型明器,青瓷器占少数。西晋,青瓷数量增加,如熏、砚台、鸡首罐等。西晋末期鸡笼、鸭舍、堆塑器均为瓷器,而代替前期陶器明器。东晋时期瓷器种类有:鸡首壶、罐、碗、盘、砚台、灯,而模型明器基本不见,代之为陶制的俑、马、牛车、凭几、耳杯灯。南朝时期类似。 厦门大学《考古学通论(下)》课程试卷 _人文 学院_历史_系2006 年级_历史学_专业 主考教师:吴小平 试卷类型:(A 卷/B 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