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来青海三江源生态系统格局和空间结构动态变化
三江源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三江源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分析李盈昌;杨为民;刘真真【摘要】通过对2000年以来3期TM/ETM遥感影像解译,获取三江源区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集,依此分析三江源区近10年来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从2000年至2010年三江源区土地利用变化相对缓慢,整体上比较稳定,草地、林地、湿地和人工用地的动态度均小于0.5%,其类型之间的转化强度约为0.5%;从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和转化强度方面看,三江源区后5年的变化明显低于前5年,表明三江源区整体变化在减慢,土地利用趋于稳定。
草地景观和其他类景观斑块面积比下降,导致研究区优势景观类型衰减,区域景观类型增加,各类景观类型呈均衡化趋势发展,景观趋于多样化;景观连续性降低,不同景观类型之间呈现相间团聚分布,景观趋于破碎化。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use and landscape pattern in the Three-River Headwater Region during recent ten years were analyzed through the data sets of land use types of the region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remote sensing image by three time periods of TM/ETM images since 2000.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hange of land use in the Three-River Headwater Region was relatively slow and the overall land use status was rel-atively stable from 2000 to 2010.the average dynamic degree of the grassland,woodland,wetlands and artificial land was all less than 0.5%,and the change index of land use among different types was around 0.5 %.The ana-lyses on integrated dynamic degree and change index of land use showed that the change in the later five years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at of in the previous five years,indicating that the overall change in land use types in the Three-River Headwater Region was slowed down,and the land use and landscape pattern trended to be stable.The ratio of grassland landscape to other types of landscape patchs in the study area was decreased,which led to the de-cline of predominant landscape types,the increase of regional landscape types,equalized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landscape types and the landscape became more diversified.Meanwhile,the continuity of landscape was reduced, there were aggregated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landscape types,and the landscape tended to be fragmented.【期刊名称】《西南林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9页(P58-66)【关键词】三江源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度【作者】李盈昌;杨为民;刘真真【作者单位】西南林业大学林学院,云南昆明,650224;西南林业大学林学院,云南昆明,650224;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71.8土地利用或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影响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也是近年来全球土地变化研究的热点[1-2]。
一位摄影师记录的三江源巨变

一位摄影师记录的三江源巨变作者:桂杰吴雪阳来源:《人民文摘》2014年第11期提起摄影家郑云峰,不少人就会联想到他另外一个名字“三江源拍摄者”,73岁的他在青海省三江源一拍就是30年。
决定去三江源拍摄的那年,郑云峰45岁,正值壮年,他手中的镜头见证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环境从被疯狂破坏到政府开始有效保护到生态逐渐好转,牧民环保意识逐渐增强的过程。
30年,15万余张图片,行程几十万公里。
“与自然友好相处不好吗”“30年来,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三江源一直在变。
”郑云峰说,初到三江源头,他看到的是一个水草丰美、牛羊遍地的地方,雪山连绵,蓝天白云,仿佛人间仙境。
然而,对商业利益的疯狂追求,让一些人渐渐盯上了这里。
三江源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南部,海拔3500~4800米,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
上世纪80年代初,这个地区出现了很多来淘金的人。
“为了寻找金矿,来自陕西、河南、甘肃等地的淘金者来到这里。
我亲眼看到,工人开着挖掘机在草地上掘了几丈深,就是为了淘金。
这里没有,再去别的地方,草地伤痕累累。
”淘金工具也在不断进化,由铁锹到推土机。
“人们有钱了,一些个人也买得起这些工具,既省时又省力。
”有“千湖之县”之称的玛多县,过去有湖泊4077个,后来只有300多个,其余的全部干枯了。
黄河三大主水源也变小变浅,曾一度导致中下游断流。
看到这些场景,郑云峰感觉自己无能为力,一些场景有时甚至让他双手颤抖,痛苦得无法按下快门。
“对比来看,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破坏环境给当地带来的最大恶果就是雪线上升、冰川融化、水源减少、湖泊萎缩、土质沙化等。
”郑云峰觉得,造成这些变化主要有三个原因:过度砍伐森林,淘金热,猎杀藏羚羊。
“我亲眼看到那个美丽的地方一点点被人类的欲望吞噬,那种心痛是无法形容的。
”他指着图片给记者看,“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昔日的草原风光不再,草场退化,沙尘暴肆虐,水源枯竭引发的旱灾……上世纪90年代,黄河中下游地区几乎每年都会发生断流,给黄河中下游省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和可持续发展

目录1、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2、三江源地区面临的生态危机3、三江源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内容摘要】随着国家生态保护一号工程——《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的实施,三江源愈益引起是人的关注。
本文第一部分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三江源的生态地位,认为三江源的生态环境好坏不仅对青藏高原,而且对全国乃至整个东南亚都具有重要影响;第二部分阐述了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现状及面临的生态危机;第三部分从人口、资源、环境三方面提出了三江源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关键词】三江源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论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与可持续发展一、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行政区域设计省内玉树、果洛、海南和黄南4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
区域面积占青海省国土总面积的50.4%;人口近71万,藏族人口占90%以上,牧业人口2/3以上;人口密度小于4人/㎞²。
全区16个县中有14个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占人口总量的70%以上。
经济一草地畜牧业为主,2008年牧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明显低于青海省(2358)和全国(3587)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平均水平。
平均海拔3600米以上,大部分地区海拔4000米以上,有些山峰海拔甚至高达6000米以上。
这些高耸的高原山峰通过动力和热力作用,极大地改变了北半球的大气环流形势,对全球气候环境产生着重要影响。
不仅如此,三江源地区还以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拦截了西南气流带来的大量水汽而形成充沛降水,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提供了丰富水源,并用此孕育形成了灿烂的华夏文明。
另外,三江源地区气候环境独特,人类活动稀少。
许多地区至今还是无人区,即为吸血古老物种躲避第四纪冰川提供了天然避难所,也为近代一些物种免受人类的毁坏创造了条件,该地区因此成了我国重要的珍稀物种繁衍中心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生物基因库之一。
由此可见,三江源地区不仅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而且对整个中国及东南亚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是中华大地的生态屏障,是孕育华夏民族的生命之源具体来看,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三江源是中国及东南亚的江河之源三江源地区因其位置独特,海拔高峻,成为全球现代冰川集聚地之一,冰川总面积达1812.74平方千米。
气候变化背景下青海省三江源地区游憩功能格局演变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climate change, the pattern of recreational functions in the Sanjiangyuan region has changed.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uses the PC ( Pairwise Comparison) method, AHP (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method,
102°23′E,31°39′—36°12′N 之间。
三江源地区具有典型的高原山地气候特征:气温低,年较差小,日较差大;辐射强,日照丰富,降水少,冬半
年风力强劲。 独特的气候与地形孕育了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包括森林、草原、湿地、雪山冰川、高山峡谷等。 三
江源地区拥有可可西里、年保玉则、昆仑山、阿尼玛卿雪山、扎陵湖 - 鄂陵湖等生态旅游资源,宜游季为 6—9
的、优化人类游憩体验的能力 [4] ,如美感体验、活动参与体验等。 这种能力是由生态地理要素自身产生的,是
“潜在的” ,反映了区域凭借生态地理要素吸引旅游市场的能力 [5⁃6] 。 正因为三江源地区旅游业十分依赖区域
生态地理要素,其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也较高。 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放大
月。 自 1999 年以来,三江源地区开展了生态观光、科考探险、野生动物观赏、森林峡谷观光、民族文化生态体
验等生态旅游活动,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不断增加,但目前旅游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 [15] 。
1.2 三江源地区游憩功能的类型与评价
1.2.1 指标选取
人们在开展依托生态系统的游憩活动时,主要是为了体验景观美和参与户外游憩活动,并希望这些活动
论文

近30年三江源地区湖泊面积的变化姓名:周锦荣专业:地理科学指导老师:吴成永近30年三江源地区湖泊面积的变化摘要: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青藏高原腹地,该地区的湖泊分布和生态环境变化受到长期的气候变化的深刻影响。
有关研究结果表明,近30 年来,三江源地区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同时降水量逐年减少,冰川、雪山逐年萎缩,直接影响“三江源”地区的湖泊和湿地的水源补给,出现了草场退化、湖泊萎缩、河流流量减少、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在综述三江源地区近几十年来气候变化、湖泊变化及其相互影响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气候变化对三江源地区湖泊影响定量化研究和建议。
关键词:三江源、湖泊、青藏高原气候1引言:湖泊是人类的朋友,像河流一样,同样是水资源和水力资源的贮藏地。
同时,为我们人类提供了灌溉、航运、发电、调节径流、发展旅游之便。
盐湖中的盐碱矿物以及硼、锂等稀有元素,对发展化学工业、国防工业都有重要作用。
水中的鱼、虾、蟹、贝、菱、藕等动植物资源,为人类副食来源之一,而且收获比河流更易进行。
湖泊像一个个天然的水库,对河流的水量起着调剂作用。
雨季水量增加,湖泊起蓄水作用,将河水拦阻起来,减轻下游洪涝灾害。
到了春、冬季节,河流水量减少,湖泊将储存的水放出,使下游既能灌溉农田,又能解决饮水和工业用水的困难。
湖泊除了调剂河流的水量之外,还形成了许多的风景优美,山光水色的游览胜地。
另外,湖泊能够调剂气候。
最为典型的就是我国云南省的滇池和洱海。
八百里滇池夏季吸收酷暑,冬季释放热量,同时又有大量的水蒸气的扩散,形成了地区性的小气候,使得昆明气候温和湿润,夏无暴热,冬无严寒,一年四季鲜花怒放,芳草长青的“春城”。
像镜泊湖、青海湖都对周围地域的气候和生态环境有着重大的影响。
让我们珍惜这些“明珠”吧!因为湖泊一旦消失后,几乎不可能再恢复!湖泊形成之后,在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其湖盆、水质、湖中生物等,会不断进行演变。
当湖中泥沙不断积累,植物在其中大量繁衍,以及水量补给减少时,湖泊会产生微妙的变化——沼泽化。
近30年三江源地区湖泊变化图谱与面积变化

近30年三江源地区湖泊变化图谱与面积变化
三江源是中国最大的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四川省西部长江上游地区。
近30年来,三江源地区湖泊及面积发生了重大变化。
首先,近三十年来,三江源湖泊数量出现了明显减少的趋势。
总湖泊数从1989年的866个降至2017年的513个,其中有约53%的湖泊消失。
1994至2004年,湖泊消失最为严重,其中有近250个湖泊消失了。
其次,三江源湖泊的总面积也发生了变化。
从1989年的1400000公顷降至2017年的820000公顷,其中有41%的湖泊面积消失了,即总面积减少了94万公顷。
1945至2004年,面积损失最严重,其中约有60万公顷的湖泊面积消失。
最后,三江源地区的水位也发生了变化。
三江源湖泊的水位降幅从1989年的60米到2017年的53米,表明水位明显降低,总体降幅有7米。
综上所述,近30年来,三江源地区湖泊数量、面积、水位都发生了明显变化。
未来,需要采取具体措施应对湖泊减少、面积缩小及水位下降等问题,以实现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地质环境和谐发展。
三江源地区蒸散发时空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2021年11期创新前沿科技创新与应用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Application三江源地区蒸散发时空特征及其原因分析张丽平1,敖洋钎1,徐龙坤1,马锋2*(1.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200;2.榆林市气象局,陕西榆林719099)1概述蒸散发是表征地面水资源进入大气的水分含量,是植被以及地面对大气进行水汽输送的总量,对流域生态水文循环过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摘要:文章基于2000-2019年MOD16数据和气象台站数据,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三江源地区蒸散发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原因。
结果表明:MOD16数据与气象站点实测蒸散数据相关性良好(R=0.73),精度基本满足分析需要;空间上,该区域近20年蒸散发平均值在空间上呈现出西低东高的形势,这种分布特点与当地的高原山地气候密切相关;时间上,该区域近20年来的蒸散发主要呈增长的变化趋势,西南部的增长趋势最明显。
以地表类型来看,蒸散发在不同地表类型的平均蒸散发值排序为:森林>雪地>裸地>水体>草地>湿地>灌木>人工用地>农业用地。
关键词:蒸散发;三江源;MOD16;时空特征中图分类号:U416.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2945(2021)11-0001-08Abstract:Based on the MOD16data and meteorological data from 2000to 2019,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evapotranspiration in Three-Rivers-Source area are analyzed through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good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MOD16data and the measured evapotranspiration data of meteo ⁃rological stations,and the accuracy basically meets the needs of analysis;in space,the average evapotranspiration of this region in recent 20years is low in the west and high in the east,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ocal plateau and mountain climate;in time,the evapotranspiration in this region mainly shows an increasing trend in the past 20years,and the growth trend inthe southwest is the most obvious.According to the surface types,the average evapotranspiration values of different surface types are in the following order:forest >snow land >bare land >water body >grassland >wetland >shrub >artificial land >agricultural land.Keywords:evapotranspiration;Three-Rivers-Source;MOD16;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图1三江源地区河流分布*通讯作者:马锋(1975-),男,本科,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气象服务与应用气象。
近30年三江源地区湖泊变化图谱与面积变化

近30年三江源地区湖泊变化图谱与面积变化李晖;肖鹏峰;冯学智;万玮;马荣华;段洪涛【期刊名称】《湖泊科学》【年(卷),期】2010(22)6【摘要】以近30年的40景Landsat MSS/TM/ETM+、CBERS CCD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植被指数法结合人工目视解译,分为四个时期对三江源地区湖泊进行了遥感水体检测.选取面积在15km2以上、总面积占研究区湖泊总面积的90%左右的24个湖泊作为典型湖泊,建立该地区湖泊的变化图谱,并引入湖泊萎缩强度指数对湖泊的面积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以第三时期(19992002年)为界,这24个湖泊总体上经历了先萎缩后扩张的过程,且萎缩的程度大于扩张的程度,近30年来湖泊总面积缩小了65 76km2.本文研究结论可为三江源地区对气候变化响应研究提供参考,并对区域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总页数】12页(P862-873)【作者】李晖;肖鹏峰;冯学智;万玮;马荣华;段洪涛【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地理信息科学系,南京,210093;南京大学地理信息科学系,南京,210093;南京大学地理信息科学系,南京,210093;南京大学地理信息科学系,南京,210093;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08;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08【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长江中下游近30年来湖泊的水域面积变化研究 [J], 刘新;何隆华;周驰2.近30年南昌城区湖泊面积变化图谱和动态监测 [J], 聂欣然;刘荣;聂爱球;乐华峰;涂荣杰3.近30a云贵高原湖泊表面水体面积变化遥感监测与时空分析 [J], 肖茜;杨昆;洪亮4.近40年来芜申运河西段湖泊群面积变化分析 [J], JIANG Xiao-fang;ZHU Cheng;CHEN Gang5.近30年岱海湖泊面积变化遥感监测及驱动力分析 [J], 孟庆吉;高战武;吴海曼;耿忌非;范春燕;刘金霖;鄢上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 第4期2008年7月地 理 研 究GEO GRA P HICAL RESEA RC H Vol 127,No 14J uly ,2008 收稿日期:2007212209;修订日期:2008202215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C08B03);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资助项目(KZCX22XB2206203) 作者简介:徐新良(19722),男,山东青岛人,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其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
E 2mail :xuxl @lreis 1ac 1cn30年来青海三江源生态系统格局和空间结构动态变化徐新良,刘纪远,邵全琴,樊江文(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摘要:在多期遥感图像支持下,通过对生态系统类型进行辨识,获得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类型空间分布数据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来青海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格局和空间结构的动态变化。
结果表明:30年来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格局稳定少动,生态系统类型变化相对缓慢,农田、森林、草地、水体与湿地和荒漠生态系统的年变化速率均小于015%,是长江、黄河流域乃至全国各区域生态系统转类变幅最小的稳定少动区。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来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类型的转变主要发生在草地和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上,草地生态系统的变化主要发生在中部和东部地区,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广大西部和北部地区。
关键词:三江源;生态系统;空间格局;空间结构文章编号:100020585(2008)0420829211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这里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系统群落结构简单,系统内物质、能量流动缓慢,抗干扰和自我恢复能力低下,是全球生态环境最为敏感和脆弱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及日趋频繁的人类经济活动的共同影响,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持续退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受到严重干扰,已对我国黄河、长江、澜沧江中下游乃至亚洲东部地区的生态安全构成威胁。
潘竟虎等研究发现1986~2000年黄河源区林地、湿地、草地和冰川面积减少,建设用地、耕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显著增加,土地综合利用程度下降[1]。
王根绪等研究发现近30年来,黄河源区由于高寒稀疏化草原草地、黑土化与杂类草草地和沙化草地等景观类型的迅速发展,区域景观空间格局趋于破碎化和多样化,生态功能处于减退的动态变化趋势中,且这种减退幅度在80年代以后显著增强[2]。
目前从整体看,三江源区各类生态系统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退化趋势,其中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最显著。
据调查,三江源区中度以上退化草场面积达0112亿hm 2,占本区可利用草场面积的58%。
同上世纪50年代相比,草场单位面积产草量下降30~50%,优质牧草比例下降20~30%,有毒有害类杂草增加70~80%,草地植被盖度减少15~25%[3]。
此外,三江源区湿地生态系统也出现了明显的退化,湖泊水位下降、面积萎缩,河流出现断流以及沼泽湿地退化等。
黄河源区80年代初有沼泽面积389512km 2,90年代面积减少为3247145km 2,平均每年递减达58189km 2[4]。
长江源区许多山麓及山前坡地上的沼泽湿地已停止发育,部分地段 地 理 研 究27卷830出现沼泽泥炭地干燥裸露的现象[5]。
生态系统格局和空间结构反映了各类生态系统自身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各类生态系统之间的空间结构关系,是决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整体状况及其空间差异的重要因素,也是人类针对不同区域特征实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护和利用的重要依据[6,7]。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退化,尤其是草地退化进行了大量研究[8~18],但对源区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及其空间结构的动态变化还未见全面的报道。
为了对三江源区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及其空间结构的动态变化取得全面客观的科学认识,我们将分析时段追溯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在遥感解译获取70年代中后期、90年代初期和2004年三期生态系统类型空间分布数据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掌握了70年代以来青海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及其空间结构动态变化规律。
1 数据基础与处理 本研究选择的遥感信息源包括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MSS图像、90年代初期TM 图像和2004年TM/ETM图像,覆盖整个三江源地区的三期遥感影像各28幅。
为了更好地反映三江源区各类生态系统的生长状况,我们选择的三期遥感影像成像时间主要集中在7、8月份。
MSS遥感影像的空间分辨率为80m,将生态系统格局与空间结构变化的研究时段回推到70年代,而且通过与TM图像对比分析,以保证生态系统类型信息的遥感获图1 三江源生态系统类型获取技术流程图Fig11 The technical process of acquiring ecosystem types in the Three2River Headwaters region 4期徐新良等:30年来青海三江源生态系统格局和空间结构动态变化831取精度。
三期遥感影像均进行了单波段提取、假彩色合成、几何精纠正、图像镶嵌、图像切割等处理,形成以三江源县级行政单元为基础的标准假彩色影像,然后通过土地覆盖的遥感解译获得三期土地覆盖数据,进而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三江源区各生态系统类型进行辨识,获得70年代中后期、90年代初期和2004年三期生态系统类型空间分布数据集。
从三江源区土地覆盖的遥感解译到生态系统类型的获取,整个技术流程如图1所示。
在构建三江源区生态系统类型空间数据集的过程中,根据土地覆被遥感分类体系[19],结合1∶100万植被图、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科考报告、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等相关资料,我们对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系统类型进行了识别、判定和分析,划分出6大生态系统类型:(1)农田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土地覆被遥感分类系统中的水田、旱地;(2)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土地覆被遥感分类系统中的密林地(有林地)、灌丛、疏林地、其他林地;(3)草地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土地覆被遥感分类系统中的高覆盖度草地、中覆盖度草地、低覆盖度草地;(4)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土地覆被遥感分类系统中的沼泽地、河渠、湖泊、水库、冰川与永久积雪、滩地;(5)荒漠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土地覆被遥感分类系统中的沙地、戈壁、盐碱地、高寒荒漠;(6)其他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土地覆被遥感分类系统中的居民点(城镇、农村居民点、工矿用地)、裸土地和裸岩石砾地。
2 三江源生态系统类型的空间分布与面积变化 2004年三江源地区各生态系统类型空间分布如图版2图2所示,从图中看,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类型以草地为主,草地生态系统面积占了源区总面积的65137%;其次为其他生态系统类型,占源区地区总面积的12170%,其中裸土地和裸岩石砾地面积占总面积的12168%,集中分布于中、西部的高大山体的顶部;荒漠生态系统面积占三江源总面积的8157%,集中分布于西部的治多县和唐古拉山乡;森林生态系统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4171%,集中分布于东部的兴海县、玛沁县、同德县、河南县、甘德县、久治县、班玛县一带,以及中南部的玉树、囊谦县局部地区;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面积占全区面积的814%,其中水体面积占全区的612%,沼泽地面积占全区的212%,水体集中分布于中部的玛多县,以及西部的治多县和唐古拉山乡,而沼泽地以杂多县、治多县以及称多县分布较多;农田生态系统在三江源地区分布较少,其中以东部的同德、兴海、泽库县分布相对较多。
表1 2004年三江源各流域生态系统类型面积统计表(km2)T ab11 The area of ecosystem types in different b asins in2004(km2)流域名农田森林草地水体与湿地荒漠其他长江流域01411129103029160151891411422819619149140黄河流域9141131040016074318188581211115831577643159澜沧江流域01932352170256291061372130201577591168总计91510614164159202977160223731821583311034384167 从2004年各生态系统类型面积在长江、黄河和澜沧江三大流域的分布情况看(表1),农田生态系统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面积为914113km2,占流域总面积的0191%。
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和澜沧江流域,其中黄河流域森林生态系统面积为1040016km2,占流域总面积的10133%,而澜沧江流域森林生态系统面积为235217km2,仅占流域总面积的6136%。
草地生态系统均为三大流域的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在各流域 地 理 研 究27卷832的分布也较为均衡,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澜沧江流域的面积比例分别为67134%、73182%和69133%;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澜沧江流域的面积比例分别为9193%、5177%和3171%。
荒漠生态系统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澜沧江流域的面积比例分别为9130%、1157%和0106%。
其他生态系统类型在各流域均有一定的分布,其中长江流域的分布面积最多,达到1914914km2,占整个流域面积的12152%;而在澜沧江流域的分布面积为7591168km2,占整个流域面积的比例最高,达到20154%。
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90年代初期和2004年三个时段三江源区各生态系统类型面积变化看(表2),70年代中后期以来农田、荒漠与其他生态系统总面积呈明显增长趋势,而森林、草地和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总面积均呈明显减少趋势。
70年代中后期~2004年,农田生态系统总面积净增加575159km2,增长了117倍;荒漠生态系统总面积净增加674138km2,增长了2126%;其他生态系统总面积净增加562139km2,增长了1126%;而森林生态系统总面积净减少47154km2,降低了0128%;草地生态系统总面积净减少138919km2,降低了0159%;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总面积净减少375114km2,降低了1124%。
可见70年代以来人类对三江源区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正在逐步增强,森林、草地、水体与湿地等源区主体生态系统的面积正在逐步萎缩,生态系统的变化正向逆行演替的方向发展。
表2 三江源地区各时段生态系统类型面积统计表(km2)T ab12 The area of ecosystem types in different time series(km2)时段农田森林草地水体与湿地荒漠其他70年代中后期3391471680012423448619030299131298631154468015190年代初期580181167621082343471303014411629880122447541832004年91510616752170233097100299241173053715345242190 70年代中后期~90年代初期2411342381162139160021551151710774132 90年代初期~2004年3341252913821250130221919965713148810770年代中后期~2004年5751592471542138919023751146741385621393 三江源生态系统类型转换的时空特征 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90年代初和90年代初~2004年三江源地区发生变化的生态系统类型空间分布看(图版2图3、图4),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类型的转变主要发生在草地生态系统和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