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风险决策行为中的动态框架效应
认知资源和决策策略对框架效应的影响

认知资源和决策策略对框架效应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人们对决策的方式和方法变得复杂和多样化。
然而,人类的思维过程仍然受到认知资源和决策策略的影响,这些因素可能导致框架效应发生。
框架效应是指人们评估信息或情况时,他们的决策会受到已有看法的影响,而不是事实或证据本身的影响。
因此,本文将探讨认知资源和决策策略对框架效应的影响,并提供5个具体实例来说明。
认知资源是人在思考和决策过程中使用的能力和知识。
它包括注意力、记忆和逻辑素质等方面。
这些资源的可用性和质量会影响人们对信息的感知和解释方式。
例如,在观察某个事件时,人们注意力有限,因此可能会偏向于关注那些被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
类似地,记忆力的准确性和持久性也可能影响人们的决策。
如果人们在决策前没有准确地回忆起所有可用信息,他们很可能会根据不完整的信息进行决策,这可能导致框架效应发生。
决策策略是指在决策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和思维方式。
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认知资源的可用性和质量。
不同的决策策略可能导致不同的框架效应。
例如,一些决策者可能会使用归纳法进行决策,他们会寻找与以往类似的案例,并从中吸取经验和见解。
虽然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它也很容易导致框架效应,因为人们可能过分强调以往的经验和观点,而忽略当前的证据和信息。
下面我们详细探讨一下认知资源和决策策略对框架效应的影响。
1. 注意力的限制会导致框架效应。
在决策过程中,人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他们不可能盯住所有可用信息。
因此,往往只会关注最显著或最容易理解的信息,而忽略其他方面。
这种行为可能导致框架效应的发生。
例如,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关于新闻标题对股票市场预测的影响的研究。
他们将投资者分成两组,一组看到了包含“崩溃”或“下跌”的新闻标题,另一组看到了正面的新闻标题。
结果发现,看到负面新闻标题的投资者往往比看到正面新闻标题的投资者更倾向于认为市场会下跌。
这是因为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了负面信息上,而忽略了其他可能影响市场的因素。
动态性如何影响一个人的决策能力?

动态性如何影响一个人的决策能力?一、动态性对决策认知过程的影响动态性是指环境、情境或决策对象的不断变化与演化。
动态性因素的存在会对一个人的决策认知过程产生深远影响。
1. 动态性增加了决策复杂性动态环境中,决策对象的特征和状态会不断变化,决策所依据的信息也会随之更新。
这使得决策者需要在不断变化的情境下重新评估决策对象,重新收集和整理信息,以作出准确决策。
因此,动态环境下的决策过程比静态环境更加复杂。
2. 动态性影响决策者的信息处理能力动态环境中不断变化的信息流给决策者带来了信息过载的问题,决策者需要处理大量的信息并理解其变化规律。
这要求决策者具备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以及快速调整认知框架和衡量风险的能力。
3. 动态性对决策者的注意力和思维机制造成挑战在动态环境下,决策者需要对决策对象的变化保持持续关注,做出及时调整。
这要求决策者具备灵敏的感知和观察能力,以及高效的注意力分配和思维机制。
只有具备这些能力,决策者才能更好地适应动态环境并做出优质的决策。
二、动态性对决策的风险管理产生的影响动态性环境下,决策的风险管理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
1. 动态环境下风险的潜在增加动态环境中,决策对象和环境的不断变化会增加决策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随着时间的推移,决策所依据的信息可能会失效,决策对象的特征和状态可能发生不可预知的变化,从而给决策者带来潜在的风险。
2. 动态性对风险评估和风险反应的影响动态环境中,决策者需要能够准确评估当前风险水平,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然而,由于动态环境下信息的不确定性和变化性,决策者可能难以准确评估风险,或者在面临突发情况时无法及时做出反应。
3. 动态性对决策者的决策灵活性要求增加在面对动态环境的决策过程中,决策者需要具备较高的决策灵活性。
他们需要不断调整决策方案、重新评估决策后果,并及时做出适应性变化。
只有具备这样的灵活性,决策者才能更好地应对潜在的风险和三、动态性对决策者个体差异的影响动态性还会对决策者个体差异产生影响。
创业风险决策框架效应特征研究

D方 案 .有 l / 机会 无 人 将 死 去 ,而有 23 3的 / 的机 会 6 0人将 死去 0
框 架 效 应 违 反 了 规 范 决 策 理 论 ( om t e n r ai v
为 代表 的 风 险选 择框 架 效 应 (i y coc r n r k — h ie f mi s a g e et 1 ( 往被 默认 为框架 效 应 ) 已成 为行 为 f c) 2 往 f ] 决 策 中的 经 典 “ 异像 ” ( o a ) an ma n a m l 。K n e n和 y T esy vrk 把具 有直觉特 点 ,需意识或 非意识 (n o . ucn
心 理1
Su i o scoo y n B h v r tde f Py h lg a d e a i s o
创 业风 险决策框架效应特征研 究 术
段锦云1 王重鸣3 2
( 苏州 大 学 应 用 心 理 学研 究 所 ,苏 州 1 2 5 2 ) ( 苏 州 大学 中 国特 色 城镇 化 研 究 中心 ,苏 州 1 13 2 252 ) 11 3 ( 浙 江 大学 管 理 学 院 ,杭 州 3 0 5 ) 3 10 8
负面框架 ( s ) 1e : o
C方 案 .4 0人将死 去 0
平 和创业倾 向 、抱负 水平 )对创业 风险 决策框 架效
收 稿 日期 :2 0 — — 095 8 本 研 究 得 到 国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7 9 2 5 0 0 0 6项 目 .教育 部 人 文 社 科 0 Y C H 8 9 J Z 0 7青 年 项 目和苏 州 大 学 “ 1 2 1工 程 ” 三期 重 点项 目的资 助 。 作 者 简 介 :段锦 云 ,男 ,苏 州 大学 应 用 心 理 学 研 究所 讲 师 ,博 士 。E i gyu n 0malo ma :m i a@ht itm。 l d . 王重 鸣 ,男 ,浙 江 大 学管 理 学 院 教 授 ,博 士生 导 师 。
个人收入与框架效应对风险厌恶程度的影响

个人收入与框架效应对风险厌恶程度的影响引言个人收入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影响着一个人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还影响着个人对风险的态度和行为。
框架效应是指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表述下,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本文将探讨个人收入与框架效应对风险厌恶程度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内在关系。
个人收入与风险厌恶程度个人收入的高低对于一个人的风险厌恶程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般来说,收入较高的人在面临风险时会更加愿意承担风险,而收入较低的人则会更倾向于规避风险。
这主要是因为收入较高的人有着更多的经济资源和积累,他们更有能力应对风险所带来的损失;而收入较低的人则对风险的承受能力相对较弱,他们更难承受风险带来的损失。
个人收入水平可以明显地影响着一个人对风险的态度和行为。
框架效应对风险厌恶程度的影响框架效应是指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表述下,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在面临风险决策时,个人往往会受到问题表述的影响,从而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在做投资决策时,问题可以被表述为“有50%的机会获得10000元,有50%的机会失去10000元”,也可以被表述为“有50%的机会获得5000元,有50%的机会失去5000元”。
研究表明,前一种表述下的风险决策结果往往比后一种表述下的风险决策结果更加激进,也就是说,人们更愿意承担风险。
研究表明,个人收入水平与框架效应的相互作用对于风险厌恶程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一个实验中,研究者给被试者设定了不同的收入水平和不同的框架,然后观察他们在面对风险决策时的表现。
结果发现,收入较高的被试者更容易受到积极的框架影响,更愿意承担风险,而收入较低的被试者更容易受到消极的框架影响,更倾向于规避风险。
这表明,个人收入与框架效应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会共同影响着个人对风险的态度和行为。
框架效应

框架效应1概念所谓“框架效应”就是指一个问题两种在逻辑意义上相似的说法却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
也就是说,对于同样的选择,用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时,人们的行为会发生改变。
2效应简介“亚洲疾病问题”实验:想象美国正准备对付一种罕见的亚洲疾病,预计该疾病的发作将导致600人死亡。
现有两种与疾病作斗争的方案可供选择。
假定对各方案所产生后果的精确科学估算如下所示:情景一:对第一组被试(N=152)叙述下面情景:如果采用A方案,200人将生还。
(72%)如果采用B方案,有1/3的机会600人将生还,而有2/3的机会无人将生还。
(28%)情景二:对第二组被试(N=155)叙述同样的情景,同时将解决方案改为C 和D:如果采用C方案,400人将死去。
(22%)如果采用D方案,有1/3的机会无人将死去,而有2/3的机会600人将死去。
(78%)但实质上情景一和二中的方案都是一样的,只是改变了以下描述方式而已。
但也正是由于这小小的语言形式的改变,使得人们的认知参照点发生了改变,由情景一的“收益”心态到情景二的“损失”心态。
即是以死亡还是救活作为参照点,使得在第一种情况下被试把救活看作是收益,死亡看作是损失。
不同的参照点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是不同的。
面临收益时人们会小心翼翼选择风险规避;面临损失时人们甘愿冒风险倾向风险偏好。
因此,在第一种情况下表现为风险规避。
第二种情况则倾向于风险寻求。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收益和损失完全是以认知参照点为依据的,参照点不一样,人们决策的方式也不一样。
再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例如,让人们对下列情景进行决策:(被试N=150)情景一:如果一笔生意可以稳赚800美元,另一笔生意有85%的机会赚1000美元,但也有15%的可能分文不赚。
情景二:如果一笔生意要稳赔800美元,另一笔生意有85%的可能赔1000美元,但相应地也有15%的可能不赔钱。
结果表明,在第一种情况下,84%的人选择稳赚800美元,表现在对风险的规避,而在第二种情况下87%的人则倾向于选择“有85%的可能赔1000美元,但相应地也有15%的可能不赔钱”的那笔生意,表现为对风险的寻求。
抗疫决策之「框架效应」行为金融学3

抗疫决策之「框架效应」行为金融学3上期两篇文章勤勤向大伙介绍了代表性偏差。
这一概念是指很多时候人类的思考,不是科学、客观的去思考这个问题是什么,而是更多地去思考这个问题像什么,像什么东西的代表。
这篇文章勤勤介绍另一个重要概念:框架效应。
人类的思考,不是一个在无数可能的选择中寻找最优解的过程。
虽然经济学家一直假设人是效用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在面临各种不同的选择时,会去寻找最好的选择。
但大量的心理学实验都表明:人没有精力和耐心去做所谓穷尽的、最优的选择。
反之,人的很多思维都在给定的框架之中。
举个例子:假设某国会突然爆发一次大规模的不同寻常的传染性疾病,预计该疾病一旦爆发,会有600人丧生。
现有以下两种可能的救助方案可选:正面框架A方案:200人可以生还;B方案:1/3的可能600人都生还,2/3的可能无人生还。
以上两种方案,你会选择哪一个?面对同样的一次传染病的情形,还有以下两种方案:负面框架C方案:600个人里面会有400人死亡;D方案:1/3的可能生还,2/3的可能600人死亡。
以上两种方案,你会选择哪一个?从理性分析的角度来讲,无论哪个方案统计学上的期望值都是一样的(例如正面框架中的B方案期望值=600*1/3+0*2/3=200人),即如果按照大概率重复发生的话,结果都是一样的,都是有200人生还,400人死亡。
以下是行为金融学大样本重复实验的结果(Kahnemann与Tversky, 1981年):确定性情况存在风险情况正面框架A方案=72% B方案=28%负面框架C方案=22% D方案=78%在事件发生概率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实验设计会导致参与者不同的判断和选择,因为人对于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对于损失和收益的反应是不客观的,也是不理性的。
但收益、损失、确定性、不确定性究竟是什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谓的框架思维。
如果是正面表述的框架,72%的样本选择A方案,即确定性的情况;如果是负面表述的框架,78%的样本会选择D方案,即存在风险的情况。
第五章行为决策理论

第五章行为决策理论行为决策理论是研究人类在决策过程中行为特征的理论,它主要关注人们在实际决策过程中如何处理信息、评估选择以及做出决策。
行为决策理论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决策理论,它更加注重人类的非理性行为,认为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常常受到认知偏差、情感因素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1. 框架效应:人们在面对相同的信息时,由于信息的呈现方式不同,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决策。
例如,人们更愿意接受一个以“损失”为框架的选项,而不是以“收益”为框架的选项。
2. 损失厌恶:人们对于损失的敏感度要高于收益,即人们在面对损失时,会感到更加痛苦,因此在决策过程中会尽量避免损失。
3. 概率忽略:人们在评估决策风险时,往往会忽略概率信息,而更关注于结果的好坏。
例如,人们往往会选择一个收益较高但风险也较高的选项,而不是一个收益较低但风险较低的选项。
4. 情感因素:人们的情感状态也会影响决策。
例如,人们在愤怒或焦虑的状态下,可能会做出更加冒险的决策。
5. 社会环境:人们的决策也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例如,人们往往会根据他人的决策来调整自己的决策,这种现象称为“从众效应”。
行为决策理论的研究对于理解人类行为、改善决策过程以及提高决策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行为决策理论可以用于产品设计、市场营销、政策制定等多个领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决策过程。
行为决策理论,这一领域的研究深入揭示了人类在决策过程中的复杂性。
与传统的理性决策模型不同,行为决策理论更加贴近现实,它考虑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情感的影响以及社会环境的作用。
在行为决策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锚定效应”。
这是指人们在决策时,往往会受到初始信息的影响,即所谓的“锚”,即使这个信息并不准确或者与决策无关。
这种效应在价格谈判、薪资谈判等情境中尤为明显。
例如,商家在标价时往往会设定一个较高的价格作为锚,以期望顾客在还价时能够接受一个相对较高的价格。
行为决策理论还探讨了“过度自信”的问题。
框架效应研究

组织行为学小组报告题目:框架效应理论及应用探究目录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框架效应文献综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框架效应的概念....................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框架效应的种类....................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双向框架效应....................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框架效应的理论解释................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框架效应的影响因素................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1 材料因素....................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2 认知需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4 年龄、性别与性格............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关于框架效应的思考..................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框架效应的应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摘要本文共分为四部分,分别是文献综述、对文献的思考、应用和实验设计。
文献综述主要概述了前人对框架效应的研究概括,列出了研究框架和方向等。
第二部分则是在综述的基础上给出了我们对文献的自己思考,总结出了前人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缺陷。
建立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我们第三部分阐述了具体利用框架效应的实际方式。
最后我们设计了一个简短的实验来验证框架效应的存在。
一.框架效应文献综述1.1框架效应的概念传统的理性决策的恒定性原则认为若决策者是一个理性个体,则在面对同一问题的几个不同描述方式时,应该表现出相同的偏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风险决策行为中的动态框架效应 一、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自己做出的决策往往会认为仅仅是靠着直觉,但其实可能我们的大脑已经进行了加工。期望值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对我们进行取舍时有着关键作用。期望值理论认为,决定一个目标是否值得争取,主要是基于两个要素:目标自身的价值(Value)以及其发生的可能性(Probability),期望值则是受这两个要素所决定的,也即概率和价值的乘积(EV=P×V)。当一个人面临决策时会分别计算每个计划的期望值,然后选择出期望值最高的方案,作为最后的决策。在决策的领域中,风险决策占据了很重要的一部分,它是针对存在风险的事件进行选择的领域。即个体在决策时,有时会应对多个选项,并且还伴随着比较有风险的后果甚至是造成损失的结果,这时个体会产生的一种比较难以抉择的思考过程。
在决策研究中有一个十分经典的决策问题,就是Tversky和Kahneman开发出的 “亚洲疾病问题”,该决策问题阐述了框架效应的存在,告诉我们即使是相等的决策方案,但是变换不同的提问方式,决策者就会有截然不同的选择。具体来说,就是当方案被阐述成一种较容易接受的或是“获得”时,人们不愿意去冒险,更喜欢回避风险;如果决策的方案被表述成相反的“失去”时,人们反而更愿意尝试冒险,会增加冒险的行为。所以,框架效应是指对于相等的决策方案,变换不同的提问方式,决策者会有截然不同的选择。
以往对框架效应进行的研究大部分都是在静态的决策情境下进行探讨,而且对任务的呈现也是以文字或是口头叙述的方式。动态的风险决策则是将过去的成绩、当前的情况、未来可能的预期进行综合考量,因此更具现实意义。现在有关决策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地涉及动态框架效应,而动态框架中的动态不一致又是其中较受关注的领域。动态不一致,指的是在预期情景与真实情景相同的情况下,面对预期情景时做出的预判与随后做出的真实选择不一致的现象,这可以体现出决策者心理活动的变化。以往风险决策的情境多数都是生死问题,人们平时很少会接触到这类问题的决策,所以情境的设定有些脱离实际,导致人们可能不会对该情境产生较为强烈的代入感。鉴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討在大学生群体中框架效应对风险决策的影响,考察大学生在不同的框架水平下进行决策的任务,受框架影响、前后决策不一致的程度,引入动态框架更接近真实的决策情境,能提高决策的效度。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实验选取了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在校大学生共80人,其中男生、女生各40人。被试平均年龄为21.8岁,均为右利手,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2.实验材料 一个自制转盘(50%是“W”,代表赢的区域;50%是“L”,代表输的区域);象征金币的一元硬币8枚;一张等分为两个区域的卡纸(一边是主试和被试的金币放置处,另一边是放置进行博弈的转盘)。
3.实验设计 本实验采用2(损益框架:收益框架-损失框架)×2(预期:赢-输)×2(过去的成绩:盈利-损失)混合设计。因变量为决定是否博弈,即最后做出博弈或不博弈的决定。
三、结果 对所有被试第一次的抉择进行统计,在赢的假设下,收益框架中接受博弈的人数为31人(男20人,女11人),在损失框架中接受博弈的人数为27人(男12人,女15人);在输的假设下,收益框架中接受博弈的人数是32人(男19人,女13人),在损失框架下是24人(男8人,女16人)选择博弈。
经过第一轮游戏,收益框架下,18人赢,22人输;损失框架下21人赢,19人输。在收益框架下,第一轮赢的被试中,选择博弈的人数为15人,占赢的人数的83.3%;第一轮输的被试中,选择博弈的人数为20人,占输的人数的90.9%。在损失框架下,第一轮赢的被试有18人,占总体的85.7%;第一轮输的被试有14人,占总体的73.6%。
对所有的动态不一致进行统计,其中第一轮赢的被试,在收益框架下有7人的选择是不一致的;损失框架下有12人的选择是不一致的。第一轮输的被试,在收益框架下有12人;损失框架下,有8人的选择是不一致的。
对框架对被试风险决策的影响进行分析,通过卡方分析在预期获胜的结果下,框架对被试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2(1,N=80)=1.003,p=0.317;但在预期失败的结果下,框架对被试的影响边缘显著,2(1,N=80)=3.516, p=0.06。
对被试在不同预期结果下的选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收益框架下,不同的预期结果对决策者选择博弈和拒绝博弈有着显著的影响(p<0.05);而在损失框架下,预期的结果对决策者是否选择博弈没有显著影响(p=0.459)。被试的动态不一致性使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来进行分析。结果为,框架效应对被试不同结果下的动态不一致产生了显著影响(p<0.05)。
四、讨论 已有研究指出,中国人在进行风险决策任务时是比较保守的,尽量避免不确定的选择。中国比较推崇儒家,所以人们一直潜移默化地受着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这也使得中国人在决策时会尽量避免各种风险行为。但是在本研究中,被试 群体的决策结果明显偏向于风险追寻,总体上是较为乐观的。被试群体没有经历过较多风险决策问题,对其没有一个客观的评判和分析,缺乏更为理性的思考。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代大学生敢于挑战、勇于尝试的精神。
在收益框架下,选择博弈的人数显著高于确定利益的人数。这是由于在收益框架下,被试开始什么都没有,不怕承担得不到任何东西的风险,尽管有风险的存在,但是希望得到更多奖励的动力以及对下一轮游戏的兴趣都使得更多的被试选择博弈。此外,学者Reyna提出了一种解释,他发现预先的预测比事后的预测要更加的极端,这里预先的预测说的就是在不同预期结果下进行选择,事后的预测就是指本研究中的第二次选择。该学者的解释,举例来说就是在预期获胜时,被试感觉会赢得更多,高估他们的喜悦感,从而会选择继续参 加;在预期失败时,被试会低估自己适应的效应,他们会避免进一步的风险。实验证明了过去的成绩确实会影响被试之后的判断,并且存在框架效应。动态不一致有着不同的方向,即由拒绝博弈到接受博弈以及由接受博弈到拒绝博弈,通过分析得到:当第一次的博弈游戏赢了,被试更可能由风险规避转为风险寻求。如果第一轮输了,被试更可能由风险寻求转为风险规避。这可能是由于被试在预期赢的情境下,觉得见好就收,然而真实的结果确实赢了,被试可能就想要继续赢下去,高估了自己实力或是运气。相对的,在预期输的情境下,被试会考虑如果已经输了,就要继续博弈才能弥补损失,然而,被试却低估了损失时自己内心的痛苦。
五、结论 框架效应在被试的风险决策中是存在的,预期的结果对被试的风险决策有显著影响。决策的不一致性受到过去成绩和框架效应的影响。在收益的框架下,先前的结果对被试的动态不一致性产生了显著影响。前一轮获胜的被试,更倾向于由风险寻求转变为风险规避;而前一轮输的被试,更趋向于由风险规避转为风险寻求。
参考文献: [1]黄砾卉.不同框架下的风险决策倾向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6. [2]Kahneman D,Tversky A.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J].Econometric,1979(47):263-291.
[3]周 纯.风险决策中的框架效应研究再探[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9. [4]陳建明.前景理论与个体决策[J]. 统计与决策,2003(11):11-12. [5]支 琼.儿童决策行为中的框架效应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6]Johnson E J,Tversky A.Affect, Generalization and the Perception of Risk[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3(45):20-31. [7]刘 霞,潘晓良.不确定性风险选择的抱负水平-相对效用整合理论[J].心理科学,1998(5):412-414.
[8]VF Reyna,CJ Brainerd.Fuzzy-trace theory: An interim synthesis[J].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1995,7(1):1-75.
[9]邵希娟,杨建梅.行为决策及其理论研究的发展过程[J].科技管理研究,2006(5):203-205.
[10]王重鸣,梁 立.风险决策中动态框架效应研究[J].心理学报,1998(4):394-400.
[11]周广亚.情境启动和认知需要对决策过程和结果的影响[D].开封:河南大学,2007.
[12]阵建君.情绪边框效应对危机决策质量影响的实验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07.
[13]殷晓莉.决策不一致性的心理机制探讨[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14]董俊花.风险决策影响因素及其模型构建[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6. [15]毕玉芳.情绪对自我和他人风险决策影响的实验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16]孙 彦.风险决策中框定效应的实验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17]李 纾,房永青,张迅捷.再探框架对风险决策行为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0(2).
[18]黄 涛.风险决策中框架效应及确定效应的实验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6.
[19]周国梅,傅小兰.决策的期望效用理论的发展[J].心理科学,2001(2). [20]李爱梅,凌文辁.不同表征框架对风险决策行为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06(6).
[21]张 甲.风险决策中的框架效应研究综述[J].河套大学学报,2010(3). [22]杨 静.风险决策影响因素的研究述评[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