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的方言学思想综述

林语堂的方言学思想综述
林语堂的方言学思想综述

林语堂经典语录大全

林语堂经典语录大全 1、延缓年老展长青春的第一条规矩,是避免一切情绪上的烦扰。 2、人生在世,还不是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人家笑笑。 3、人类之足引以自傲者总是极为稀少,而这个世界上所能予人生以满足者亦属罕有。 4、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5、中国最崇高的理想,就是一个人不必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的快乐。 6、中国人得意时信儒教,失意时信道教、佛教,而在教义与已相背时,中国人会说,人定胜天。中国人的信仰危机在于,经常改变信仰。 7、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 8、出外旅行的人,极其所能,也只有把自己的安危委诸天命,因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9、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世界里充当配角。 10、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的。 11、一个强烈底决心,以摄取人生至善至美;一股殷热的欲望,

以享乐一身之所有,但倘令命该无福可享,则亦不怨天尤人。这是中国人知足的精义。 12、一点痴性,人人都有,或痴于一个女人,或痴于太空学,或痴于钓鱼。痴表示对一件事的专一,痴使人废寝忘食。人必有痴,而后有成。 13、生命是某种东西刹那之间的表现,是永恒的精神在刹那之间存在躯壳之中的形式。 14、豁达的人生观,率真无伪的态度,加上炉火纯青的技巧,再以轻松愉快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便是幽默。 15、春则觉醒而欢悦,夏则在小憩中聆听蝉的欢鸣,秋则悲悼落叶,冬则雪中寻诗。 16、我向来认为生命的目的是要真正享受人生,我们知道终必一死,终于会像烛光一样熄灭是非常好的事。这使我们冷静,而又有点忧鬱;不少人並因之使生命富于诗意。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虽然知道生命有限,仍能决心明智地诚实地生活。 17、中国的农民和生意人都落入王安石新政的陷阱里了。他们只有两条路走:一是遇歉年,忍饥挨饿;一是遇丰年,锒铛入狱。 18、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19、所以知道一个人,或是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是否对他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自己真正喜爱的人。 20、人世间如果有任何事值得我们慎重其事的,不是宗教,也不是

汉语方言学文献综述

汉语方言学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通过对历年来汉语方言学研究著作以及学术论文的文献整理,从研究方向、研究历史、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新视角等几个方面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了一次系统性的归纳分类。不仅只局限传统的汉语方言学,还结合了生成语法学、语言地理学以及描写语音学等方面。同时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对比,提出自己的一些新想法。 关键词汉语方言学生成语法学语言地理学地域方言 “方言”的概念最早大约出现在我国周代,就是所谓的殊方异语。在这里我们引用袁家骅提出的“方言”定义,“方言是共同语的继承或支裔,一个方言有异于其他亲属方言的某些语言特征,在历史时期往往从属与民族的统一标准”。 1.研究方向: 关于方言研究的方向,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 在《汉语方言概要》中表示方言研究可分为三个主要方面:第一,方言本身的调查,系统地描写它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第二,方言和标准语比较。第三,把以上研究的结果,跟该语言的较古阶段比较,揭示这个语言分化和发展的过程。 李如龙则认为,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可分为横纵两个方面:横向比较是指,就现代普通话和汉语方言做横向比较,也就是做结构系统的比较,自然包含着语音、词汇和语法的比较。这些比较,就其同的方面可以概括出现代汉语的特征,就其异的方面可以区别开各方言的特征,从而更好地展现现代汉语的共性及其方言的个性。纵向比较则是指,将方言与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情况做比较。 此外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作为描写研究的一个对象,一个方言就是一个语言单位,是全民性的,有它的语音系统、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袁家骅,1988)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汉语方言的比较往往立足于自身情况的描写,通过与共时描写和历时演变的比较来探索出方言系统中的共性以及自身的个性。 2.研究历史: 我国有关汉语方言研究的第一人,应当是两千多年前汉代的扬雄,他编纂了我国第一本汉语方言词汇比较词典--《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但可惜的是,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里,有关于汉语方言的研究往往是依附于文字学、音韵学等学科,并未获得足够的重视。 而用现代语言的学科理论、技术方法来调查研究方言更是近七十年来才开始进行的。前三十年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方言实地调查取证,以赵元任为代表的学者通过大面积的方言调查,出版了一系列有关两广、江西、云川等地的方言著作,为后人的研究积累了大批语料。到了后四十年,中国的汉语的汉语方言研究有了极大的飞跃。学者不仅延续前辈开创的方言研究的传统,还接受吸取了海外方言研究的精髓,如桥本万太郎的语言地理类型学、贺登崧的汉语方言地理学,等等。此外,新生代的学者还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引申,提出一生成语法学、生成语音学来归纳总结汉语方言特点,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而与研究历史相关的--汉语方言学史,也是我们应多加以关注的一门学科。汉语自古就有方言的差别,但纵观中国方言史的研究,大多倾力于上古或近代,六朝唐宋方言研究则显得尤为薄弱。把汉语方言学史作为汉语言文字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来研究开始于20世纪。罗常培的《汉语方音研究小史》是汉语方言学史学科草创的标志。所以汉语方言学史的研究总体上还是很薄弱的。何耿镛先生的《汉语方言研究小史》是最早的也是迄今为止的唯一一部汉

近30年来周作人研究综述

近30年来周作人研究综述 何亦聪 (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摘要:周作人是中国现代重要的文学家、思想家,也是争议比较大的一个人物。新中国成立以来,周 作人在学术界的视野中销声匿迹了30年,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才重新得到人们的重视,并迅速焕发了光彩。以10年为界,讨论周作人研究的成果和特色,并指出其不足,以期能对将来的周作人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周作人;思想;散文中图分类号:I206.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 (2010)02-0152-03 收稿日期:2010-01-20 作者简介:何亦聪(1985—),男,河南濮阳人,苏州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Mar.,2010 Vol.18No.2 河南社会科学 HENAN SOCIAL SCIENCES 2010年3月 第18卷第2期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周作人自身的政治问题,无论是在文学史还是在思想史上,他的存在都被有意忽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内地政治气氛的改变,周作人也重新进入了学术界的视野,短短30年间,周作人研究经历了一个从小心翼翼到逐步放开直至神采焕发的过程。如果按照时间大致划分,80年代以来的周作人研究可以分为三个时期,80年代是一个时期,90年代是一个时期,新世纪以来是又一个时期,每个时期都各有其特点。当然,这种划分也不是绝对的。 一 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在文学研究、思想研究方面步入解冻期。在20世纪80年代,周作人的一些文集和选集陆续得到了整理出版,如上海书店出版的5本影印文集,钟叔河主持、岳麓书社出版的一部分自编文集,以及《知堂序跋》、《知堂书话》等。张菊香、张铁荣合著的《周作人年谱》及其合编的《周作人研究资料》是此一时期最重要的成果。80年代发表的有关周作人的各类文章超过了100篇,接近1949年以前所有关于周作人之单篇文章的总和;研究专著则有李景彬的《周作人评析》、赵京华的《寻找精神家园——周作人文化思想与审美追求》等。 80年代的周作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主题:文艺思 想研究、附逆的思想根源与动机之研究、散文研究、周氏兄弟对比研究。1980年,李景彬在《新文学论丛》上发表了《评周 作人在文学革命中的主张》一文,从人道主义思想的角度探讨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观念,堪称周作人文艺思想研究的开风气之作。但或许由于尚处在80年代的初期,研究者在研 究过程中多少显得有点放不开手脚,就理论、观点而言,这篇 文章并不新颖。相比较而言,罗钢在1987年发表的《周作人的文艺观与西方人道主义思想》一文在理论素养方面就显得更为成熟。作者将周作人30年代以前的文艺思想划分为留日时期、“五四”前后和20年代3个时期,并指出:“在不同的阶段,周作人与西方人道主义文艺思想的联系显示出不同的 特征,但其间又存在着一以贯之的思想线索。”[1] 钱理群的《历 史的毁誉之间——简论周作人的文艺批评理论与实践》是一篇比较全面地论述周作人在文学批评方面的理论主张与成绩的文章,在文中他明确地指出周作人的文艺批评旗帜上写 着两行大字,“自由—宽容”和“个性—表现自己”[2],这个见解 比较简练地概括出了周作人文艺批评理论及其实践的主要特色。 关于周作人,最容易引起争议与关注的话题似乎始终是他的附逆。对于这个问题,可以有很多种说法和解释,比如“家累”或者“亲日”等,但在80年代,也有一些研究者试图寻找出周作人附逆的思想与性格根源,如黄裳在《关于周作人》中即指出周作人的附逆与其复杂的心态有关。赵京华的《寻找精神家园——周作人文化思想与审美追求》一书是较早从对周作人自身个性和思想的理解出发来探讨其人生轨迹的一本学术著作。此书值得肯定之处在于其宏阔的视野,作者所关注的并不仅仅是周作人一人,而是“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史,书中常采取比较的研究方法,如对比鲁迅和周作人的人生道路等。 80年代最早对周作人的散文进行研究的是许志英,他在 《论周作人早期散文的艺术成就》一文中从知识、趣味、诗意三个方面探讨了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色,但是这种把握和理解一方面限于表层,另一方面限于“早期”,作者对周作人的 · ·152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1、人生真是一场梦,人类活像一个旅客,乘在船上,沿着永恒的时间之河驶去。在某一地方上船,在另一个地方上岸,好让其他河边等候上船的旅客。 2、一个学者是像一只吐出所吃的食物以饲小鸟的老鹰;一个思想家则像一条蚕,他所吐的不是桑叶而是丝。 3、人生是残酷的,一个有着热烈的、慷慨的、天性多情的人,也许容易受他的比较聪明的同伴之愚。那些天性慷慨的人,常常因慷慨而错了主意,常常因对付仇敌过于宽大,或对于朋友过于信任,而走了失着。……人生是严酷的,热烈的心性不足以应付环境,热情必须和智勇连结起来,方能避免环境的摧残。 4、我曾经说过,中国人对于快乐概念是“温暖、饱满、黑暗、甜蜜”——即指吃完一顿丰盛的晚餐上床去睡觉的情景。一个中国诗人也曾说:“肠满诚好事;余者皆奢侈。” 5、一位现代中国大学教授说过一句诙谐语:“老婆别人的好,文章自已的好。”在这种意义上说来,世间没有一个人会感到绝对的满

足的。大家都想做另一个人,只要这另一个人不是他现在的现在。 6、我们对于人生可以抱着比较轻快随便的态度:我们不是这个尘世的永久房客,而是过路的旅客。 7、一般人不能领略这个尘世生活的乐趣,那是因为他们不深爱人生,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而无聊。 8、如果我自已可以自选做世界上作家之一的话,我颇愿做个安徒生。能够写女人鱼(The Mermaid)的故事,想着那女人鱼的思想,渴望着到了长大的时候到水面上来,那真是人类所感到的最深沉最美妙的快乐了。 9、一个女子最美丽的时候是在她立在摇篮的面前的时候;最恳切最庄严的时候是在她怀抱婴儿或搀着四五岁小孩行走的时候;最快乐的时候则如我所看见的一幅西洋画像中一般,是在拥抱一个婴儿睡在枕上逗弄的时候。 10、我所以反对独裁者,就因为他们不近人情。因为不近人情者总是不好的。不近人情的宗教不能算是宗教;不近人情的政治是愚笨的政治,不近人情的艺术是恶劣的艺术;而不近人情的生活也就是畜类式的生活。

100句人生珍言名人名言

100句人生珍言 鲁迅: 1.惟沉默是最高的轻蔑。 2.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3. 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 4.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5.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老舍: 6. 雨下给富人,也下给穷人,下给义人,也下给不义的人;其实,雨并不公道,因为下落在一个没有公道的世界上。 7.生活是种律动,须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滋味就含在这变而不猛的曲折里。

8.人,即使活到七八十岁,有母亲在,多少还可以有点孩子气。失去了慈母就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但却失去了根。有母亲,是幸福的。 9.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再锋利的刀刃,若日久不磨,也会生锈。 10.我想写一出最悲的悲剧,里面充满了无耻的笑声 钱钟书: 11. 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12.爱情多半是不成功的,要么苦于终成眷属的厌倦,要么苦于未能终成眷属的悲哀。 13.好东西不用你去记,它自会留下很深的印象。 14.旅行是最劳顿,最麻烦,叫人本相必现的时候。经过长期苦旅行而彼此不讨厌的人,才可以结交作朋友。

15. 天下就没有偶然,那不过是化了妆的、戴了面具的必然。 张爱玲: 16. 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 17. 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18.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19.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 20.我以为爱情可以填满人生的遗憾。然而,制造更多遗憾的。却偏偏是爱情。 李叔同: 21.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全英文论文)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校园语码转换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6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者 学院、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文字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2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0起,具体可以联系qq 805990749。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部分题目已经写好原创。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 1、(英语毕业论文)传统美德与反传统个性的结合——《小妇人》中乔的形象分析 2、(英语毕业论文)从精神分析法解读《追风筝的人》的主题(开题报告+论文) 3、(英语毕业论文)中外青年婚姻观念差异——从《柳堡的故事》和《傲慢与偏见》中进行对比 4、(英语毕业论文)试用标记模式理论分析广告语中的语码混用现象(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5、(英语毕业论文)中英公益广告修辞手法和效果的对比研究 6、(英语毕业论文)Chinese Translations of English Film Titles:A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7、(英语毕业论文)战争隐喻在体育新闻报道中的运用(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8、(英语毕业论文)浅析《理智与情感》中理性在婚姻中重要性 9、(英语毕业论文)目的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以《功夫熊猫》为例(开题报告+论文) 10、(英语毕业论文)A Cross-Cultural Study on Linguistic Taboo 11、(英语毕业论文)《简爱》和《藻海无边》的女主人公的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12、(英语毕业论文)《麦田里的守望者》男主人公霍尔顿的人物形象分析 13、(英语毕业论文)英语名的取名艺术 14、(英语毕业论文)爱默生超验主义对世纪美国人生观的影响——以《论自助》为例 15、(英语毕业论文)Cultural Influences on Business Negoti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16、(英语毕业论文)Growing Pains—An Analysis of J. D. Salinger’s The Catcher in

翻译家林语堂研究述评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是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大陆对林语堂的全面研究和介绍走过了一个曲折的历程: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的滥觞期,到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沉寂期,一直到七十年代后才进入一个复兴发展期[1]。期间,林语堂的文艺思想、文化观念等都有了深入的认识和挖掘。但这只是对林语堂作为一个作家、作为一个学者、作为一个文化人的研究。林语堂作为一位将中华文化介绍到国外的翻译家,近些年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本文从林语堂的翻译思想研究、林译《浮生六记》的研究、其他译作的研究等角度,对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状况进行梳理和综述。 一、对林语堂翻译思想的研究 林语堂著作等身,对于翻译理论的论述却相对较少。最能反映其翻译思想的当属林语堂1933年写的《论翻译》一文。这是他为吴曙天编选的《翻译论》一书(1937年1月,光华书局出版)所作的序论,后又收入林语堂的《语言学论丛》一书中。陈荣东在《一篇不该忽视的译论》一文中对这篇文章进行了介绍。他指出,林语堂在《论翻译》一文中不仅提出了翻译的三条标准—— —忠实、通顺和美,也在阐释这三条标准的说理过程中对于翻译美学涉及的几个重要方面,如翻译审美客体(原作)、审美主体(译者)、审美过程(翻译思维和程序)、审美产物(译作)及审美评判原则(翻译批评标准)等,阐发了精辟的见解[2]。郎江涛和王静指出,在《论翻译》一文中,林语堂从语言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角度阐述了他的译学思想。在继承前人理论精华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同时也指出了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也有其不足之处,比如其归化的译法不利于译语语言的丰富,对文化交流也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3]。 研究者不仅研读文本,也从不同的角度了阐释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和理论。如周仕宝指出,林语堂是中国译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将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作为翻译理论的学理剖析基础的学者,他无疑给中国的译学理论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现代性的理论基点,从而提升了理论本身的学理品性[4]。王少娣分析了林语堂翻译作品的文本选择倾向,认为林语堂的翻译文本大体可以分为哲学、文学和女性三个主题,文本的选择受到了译者的主体性和外部时代大环境因素的影响[5]。周雪婷在从人文精神这一独特的视角对林语堂的翻译观作出了新的剖析[6]。梁金花在则从全球化的角度探讨了林语堂的翻译理论[7]。赵静静特别探讨了林语堂的美译思想。尹昌莉在勒弗菲尔(Lefevere)提出的“改写”(rewriting)理论框架下,从社会文化角度研究林语堂翻译理论与实践,发现林语堂翻译作品在目的语读者中倍受推崇的原 翻译家林语堂研究述评 郑中求 (河南科技学院,新乡453003;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 摘要:林语堂是学贯中西的著名翻译家,对于翻译家林语堂开展的研究却相对较晚。本文从对林语堂翻译思想的研究,对林语堂译《浮生六记》的研究和对林语堂译其他作品的研究三个角度出发,对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林语堂;翻译;综述 收稿日期:2009-09-07 作者简介:郑中求(1980~),男,汉族,河北新河人,河南科技学院助教,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翻译与比较文化研究。

少数民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调查文献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18982018.html, 少数民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调查文献综述 作者:林雪琪 来源:《科技视界》2015年第29期 【摘要】本文梳理了近年来有关少数民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情况的调查,从研究方法、调查对象等方面梳理了我国通用语言文字调查的情况,对比分析语言调查研究的不同。 【关键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少数民族语言;语言使用情况调查 1 我国部分区域内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情况 除了国家部委组织的语言生活普查外,为了全面考察我国通用语言文字使用情况,多个学者进行了各方面的研究,得到结果不尽相同。从研究方法来看,相关研究多采用随机抽样法、调查问卷法,来调查固定区域内的通用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赵小刚①在调查甘肃省农村通用语言文字观时,对甘肃省农村居民进行了普遍调查,选取甘肃省66个市、区、县管辖下的乡镇,再从乡镇选取两个自然村,将调查地点扩大到264个农村,尽可能覆盖甘肃省的全部农村。但该调查属于语言态度调查,具有较强的主观性,选取调查样本时先固定四个调查样本身份,再选择抽取样本的数量,在实际调查时较为费时,也浪费了不少抽取的样本,结果指出绝大多数甘肃省农村居民认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但对学习通用语言文字缺乏兴趣。 在内蒙古自治区普通话使用情况调查②中,样本的选择多为内蒙古自治区的城市,旗县及以下单位未能得到全面覆盖,无法反映普通话使用情况的城乡差异,调查结果分析主要以调查对象的职业为参考变量,考察了各个职业规范使用普通话的程度,调查指出部分地区和职业普通话推广效果不容乐观,18-50岁的被调查对象是推广普通话的重点。 阮茁茁③在其硕士论文中采用了分层整体随机抽样方法,为使抽样样本具有代表性,按达标分层,分为达标学校和未达标学校,按各部分所占比例进行抽样,并在每层抽样中考虑沿海、山区、城市、农村的分布情况。该调查旨在调查莆仙地区家庭结构、家长的语言使用习惯和语言使用态度对儿童学习普通话的影响,并抽取了部分儿童做了普通话水平测试,反映了该地区不同母语幼儿普通话水平差异。调查结果显示,家庭语言的选择对儿童语言学习的影响巨大,从莆仙地区的普通话使用状况来看,方言片区推广普通话具有一定的难度。 银川市普通话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④,选择了该市人口分布较具特色的三个区域进行调查,但调查过程中未说明抽样方法和样本选择的标准,该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发放了306份问卷,对样本信息进行了汇总,调查了银川市三个区域居民使用普通话的场合,对推广普通话工作的了解程度,普通话的应用能力和学习普通话的主要目的,最后调查了该区域居民对普通话和当地方言的地位、功能和前途的看法,总体结果显示普通话发展前景良好。

个性名言名句大全

个性名言名句大全 1、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个性。——赫·斯宾塞 2、坏的天性养成不好的习惯。——伊索 3、每个人都是他自己个性的工程师。——布特曼 4、人们生而平等,但又生来个性各有千秋。——弗洛姆 5、任何种子都有自己的季节。——俄罗斯 6、个性即人的命运。——海拉里特斯 7、每条河都有自己的方向。——拉丁美洲 8、良好的个性胜于卓越的才智。——爱迪生 9、没有个性,人类的伟大就不存在了。——让·保尔 10、不管以什么名义,毁灭个性的做法就是专制。——穆勒 11、恐惧是粉碎人类个性最可怕的敌人。——培根 12、一个人就是一种典型。——富尔曼诺夫 13、一切都不曾重复,一切都独一无二。——龚古尔兄弟 14、个性和魅力是学不会,装不像的。——海因里希·伯尔 15、没有个性,人类的伟大就不存在了。——让·保·里克特 16、人的性格是扎根在骨头里和血液里的。——高尔基 17、个性的生活在社会中,好比鱼在水里,时时要求相适应。——瞿秋白 18、个性像白纸,一经污染,便永不能再如以前的洁白。——黑格尔 19、个人在描述他人的个性时,其自身的个性即暴露无遗。——

李区特 20、人人之中有他人,但每个人都护存自己的个性。——S·阿马里 21、个性是一个人的最大的需要和最大的保障。——斯宾塞 22、人要勤奋自强,保持自己的个性。——德莱塞 23、一时的失误不会毁掉一个性格坚强的人。——车尔尼雪夫斯基 24、当碰到有个性的人物时:人上一百,形形**(shai)。——单田芳 25、个性的造就由婴孩时开始,一直继续到老死。——艾子林娜·罗斯福 26、我不认为女人没有个性,只是她们每天都有新的性格罢了。——海涅 27、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蔡元培 28、个人主义是一剂致命的毒药,而个性却是日常生活的食盐。——佚名 29、一个人在描述他人的个性时,其自身的个性即暴露无遗。——李区特 30、我知道的东西谁都可以知道,而我的个性却为我所独有。——歌德 31、任何有活力的事物都会构成它自己的氛围。——歌德

《论﹤京华烟云﹥中的爱国主义情结》的文献综述

《论﹤京华烟云﹥中的爱国主义情结》的文献综述 一、文献搜索的路径与数量统计 (一)、搜索的路径 在收集这篇论文的相关文献资料时,我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图书馆、电子资源。到图书馆去查询关于林语堂、《京华烟云》的相关纸质资料;同时利用学校图书馆丰富的电子资源以及网络资源:读秀学术搜索、超星电子图书、CNKI中国知网、Google、百度等相关搜索工具进行查阅,从而达到了解关于林语堂、《京华烟云》、爱国主义、情结等相关内容的目的。 (二)、数量统计: 通过相关的文献搜索,现对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如下统计: https://www.360docs.net/doc/918982018.html,KI中国知网: (1)、中国知网关于“京华烟云”的“主题”搜索(模糊)部分涉及到林语堂,从1994年—2011年,共计292篇,其中核心期刊40篇;“题目”搜索,1994年—2011年,共计126篇,其中核心14篇;“关键词”搜索,1994年—2011年,共计182篇,其中核心期刊27篇。 (2)、中国知网关于“爱国主义情结”的“主题”搜索(精确),1994年—2011年,共计35篇,其中核心期刊8篇;在题目中涉及“爱国主义情结”的,共计12篇,其中核心3篇。 (3)、中国知网关于“爱国主义、京华烟云、林语堂”的“主题、篇名、关键词”等相关搜索,相关论文则比较少。主要有:《论林语堂小说创作的人道精神与爱国情感》(阎开振)、《林语堂小说三部曲的文化意蕴》。 2.图书馆 关于“林语堂”的书籍37种,包括其散文、小说、字帖、传记(评传)、相关作品欣赏等,关于“京华烟云”的书籍8种,我认为对论文写作有帮助的书籍如下:《林语堂论》(万平进)、《林语堂在大陆》(施建伟)、《林语堂名作欣赏》、《林语堂传》(林太乙)、《林语堂评传》(万平进)。 3.因特网 通过百度、谷歌的相关收索,了解林语堂、《京华烟云》的相关资料,了解其基本情况。 二、文献的现状说明 通过CNKI中国知网的相关文献(论文为主)搜索,对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涉及的层面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现对其作如下的文献说明: (一)、林语堂及《京华烟云》简介 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人,首位以英文写作而名扬海外,宛如中国文坛上的一颗璀璨的明星,被誉为为中国的非官方大

方言学论文

关于福州方言的声母系统相关问题 摘要:福州方言是汉语的一种方言,也是闽方言的重要一支。作为“闽都”的福州历来是福建的政治文化中心和闽东北地区的商业经济贸易中心。因此,福州话在闽东方言区中一直都很具代表性,本文将从福州方言的声韵调系统的研究状况来进行概述。 关键字:福州;方言;声母;声母音变 正文 福州方言在福建省内具有广泛影响,通行范围仅次于闽南方言。除闽东地区外闽中、闽北还有不少人说福州话。福州方言的基础应该是古闽越族的语言,此外古吴语、古楚语、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也明显地留存于福州话中。近300 年来,福州话无论是在语音的声韵母、音变规律、字音的变读方面,还是在词汇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一、单字音声母 根据以往发表的资料循《戚林八音》的传统福州话属于闽语十五声系统,连同零声母共有十五个声母分别为 (一)n、l的分和 传统来讲福州话声母系统应该有十五个声母,但是现在在福州市区及闽侯、长乐、连江三个郊县绝大多数人已不辨n、l,大多数人只有“n”没有“l”。因此现在研究者有两种处理方法,或照顾传统,仍分立两个声母,再附上对现状的文字说明,或立足于共时平面,合并为一个声母,再附上对其历史来源的文字说明。声母[n l]在(戚林八音》中分别属于日母和柳母。现在大多数人不分,[n l]无辨字作用,依今福州大多数人的读音,凡是标注[n]声母的音节都可读作[l]声母,反之也成立,文中不再说明。[n l]在鼻音韵尾后面一定都是n],[1]词典正文直接注[n]。声母[h]是一个喉清擦音,发音部位略前,但不到舌根清擦音[x]。[?]表示没有声母,没有声母在计算上也应该看作一个声母,叫做零声母。连读时第一个字的声母一律不变,后字声母变化。连读音变中出现两个新的声母〔??〕〔?〕 (二)其他声母的发音特征 1、舌尖前音声母[?-][??-][s-]与齐齿和撮口呼的韵母相拼时发生颚化,但是颚化的程度因人而异。鄂化程度高的实际上已接近舌面前音,但也有人仍然为舌尖音。由于不构成音位上的区别,一般人不会注意到各种自由变体的存在。 2、[x-]的具体发音部位与所拼合的韵母相关,拼前高元音开头的韵母时,部位前移到舌面中部;与后低元音相拼时,是一个小舌音或喉音。 3、零声母字发单音字母音时或处在连续语段的开头时,前面有一个轻微的喉塞音,但不构成音位的区别。 二、声母的类化 (一)声母类化现象出现的时间 声母类化现象的出现年限未曾有确切考证。由于无论是福州话方言最早的韵书《戚

林语堂经典语录

林语堂经典语录 林语堂经典语录 如果没有女人的世界,就一定没有礼仪、宗教、传统和社会阶层。世界上没有天生有礼貌的男人,也没有天生有礼貌的女人。假设没有女人,我们就不会住在同一条胡同里,而是住在有三角形门窗和八角形浴缸的房子里,我们不知道饭厅和卧室的区别。男人喜欢在卧室吃饭,在餐厅睡觉。5. 人的生命在宇宙中的渺小,就像中国山水画一样。在山水画中,风景的微妙之处是很难看到的,因为它们已经消失在水和天空的空白中,当两个小小的身影坐在月光下闪闪发光的河上的一条船上时。从那一刻起,读者就沉浸在那种气氛中。6. 享受悠闲的生活比享受奢侈的生活要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有艺术家的气质,在一个完全悠闲的心情下,才能度过一个休闲的下午。7. 幸福的哲学只是幸福的哲学,这才是真正深刻的。我认为西方严肃的哲学理论还没有开始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在我看来,哲学的唯一用处是给我们一个比普通商人更轻松快乐的生活态度。8. 钢笔和圆锥体作家的钢笔就像鞋匠的圆锥体。它们使用得越锋利,就会变得越锋

利,然后它们就能像缝针一样锋利。但是他的想法的范围会越来越广,就像一个人的登山观,他爬得越高,看得越远。 9. 与古人面谈古籍,使读者与沉睡已久的古人面对面。当他读下来的时候,他会想象这位古代作家是什么样的人。孟子和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都表达了这一观点。10. 警觉性与麻木性的艺术应该是一种讽刺文学,是对麻木的情感、死亡的思想、不自然的生活的警示。它教导我们在一个自命不凡的世界里要诚实和真诚。11. 如果我们有知识却不能理解它,如果我们有批评却不能欣赏它,如果我们有美丽却没有爱,如果我们有真理却没有激情,如果我们有正义却没有同情,如果我们有礼貌却没有一颗温暖的心,那将是一个多么可怜的世界啊!对一个女人来说,最美好的时光是站在摇篮前;最真诚、最庄严的时刻,是她抱着孩子或带着四五岁的孩子散步的时候;最开心的时候是她抱着孩子睡在枕头上,就像我在一张西方肖像中看到的那样。13. 乘船旅行的乘客的生活是一场梦。人类就像一个乘客,乘着一艘船,沿着永恒的时间之河航行。在一个地方登机,在另一个地方降落,这样其他沿江乘客就可以等待登机了。14. 热情加上智慧和勇气是残酷的。热情、慷慨、多愁善感的人很容易被聪明的同伴愚弄。那些天性慷慨的人往往会因为慷慨而产生错误的想法,往往会因为在对待敌人时过于宽容或过于信任朋友而失去这些想法。生活是严酷的,温暖的心不足以应付环境,热情必须

文献综述 完整版

文献综述 近十年白居易诗歌平淡美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的研究也是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大趋势。主要集中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研究的著作大致有陈友琴《白居易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5年再版)、付兴竹《白居易散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刘维,焦淑清《白居易传》(辽海出版社,2009年版)、蹇长春《白居易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等4部;研究论文达4500多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余篇、博士学位论文余篇。研究领域得到很大的拓展,研究视角和方法更加多元化,研究观念也较为开放自觉。近十年来白居易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体现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 在白居易研究的多个方面上,成就较为突出地是关于诗歌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关于白居易诗歌方面研究的著作有乔立智《白居易诗歌词汇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付兴林,倪超《<长恨歌>及李扬题材唐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张中宇《白居易<长恨歌>研究--中华文史新刊,2005年版》、胡奇光《中国古代语言艺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等4部;研究论文达200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50余篇,博士学位论文达4篇。涉及的研究范围很广泛,在研究视角与方法上呈现多样性,在观念上也比先前更为开放自觉。近十年来白居易诗歌研究的主要内容多体现在诗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研究、诗歌语言词汇研究、诗歌意象研究、诗歌对外翻译研究、审美研究等5个方面。在不同程度上,都取得了相应的成果,50多篇硕博学位论文对白居易诗歌的相对应之处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整体上对全面了解白居易及其诗歌做出了较大贡献,对白居易集的

林语堂开题报告doc

林语堂开题报告 篇一:论文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选题的目的:中国人肩负着发扬民族文化重任的同时外国人也有着了解中国文化的渴望,迄今,已有多部典籍被先后翻译成外文。中国成书于春秋时期的《道德经》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是道教哲学思想的主要来源。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而且《道德经》是对西方社会影响最大的中国典籍,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广为西方社会所接受,甚至有些西方学者以医治西方社会弊病的为目的翻译《道德经》,除一些外国译者之外,国内的不少翻译大家都先后翻译过《道德经》,其中就有学贯中西的林语堂和“英法翻译第一人”的许渊冲,他们均有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功底和英文水平,在翻译方面有着很高造诣并在译界享有很高地位。关于翻译,两位学者都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并形成各自独特的翻译理论和风格,他们对翻译之“美”有着不同的标准和阐述,两者翻译的《道德经》都广受西方读者的认可和欢迎,选此题的目的在于对林、许二人的《道德经》译本所体现出的美学思想进行研究、阐述和对比,并分析两译本所体现的美学思想之异同点,以及他们各自对《道德经》翻译发展的启迪意义。 选题的意义:《道德经》一书语言精辟,言简意赅,修

辞讲究,不但具音韵之美和文学魅力还阐述着道家的哲学思想,对《道德经》翻译的研究是顺应全球化的大趋势,和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号召;不但有利于老子哲学思想的认识和传播,还有利于推动《道德经》顺应时代需求和发展。林语堂既有扎实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又有很高的英文造诣,曾先后受过基督教与道教思想的影响和译本东西兼顾,使源语言的语言美和精神实质都得到了再现;而许渊冲则是有史以来将中国历代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在他的译本“音美、“形美”、“意美”三美具现。对林、许二位大家对中华文化之精粹《道德经》的不同译本的美学思想的研究与是对前辈译作的学习和膜拜,也是对翻译美学思想实践的探究,更是对《翻道德经》英译之路的发展之路的探索。 二、文献综述 综合国内外来讲,从16世纪开始,道德经总共经历过三次翻译高潮: 第一次(1986-1905):基督教传教士里雅各以在中国更好地传播基督教为目的翻译,其翻译有明显的归化特征,且对中华文化有扭曲和丑化的嫌疑; 第二次(1934-1963):韦利为传播中华文化以医治西方社会弊病,其译作注重对老子哲学思想的解释和传播,他侧重哲学理论的阐述而牺牲了原文的韵律与意境之美; 第三次(1973-XX):林语堂忠于中国文化的同时兼顾西

汉语言文字学重要论文和著作

汉语言文字学重要论文和著作 现代汉语部分: 著作类: 理论语言学: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德]威廉·冯·洪堡特,商务印书馆,1997年。 《普通语言学教程》,[瑞士]费尔德南·德·索绪尔,商务印书馆,2001。 《语言论》,[美]布龙菲尔德,1933/1980 ,商务印书馆 Semantics,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Meaning , Ullman,S , Oxford Oxford:Blackwell, 1962. Principles of semantics, Ullman,S., Oxford Oxford:Blackwell ,1951. Words and their Use, Ullman,S., N.Y Oxford Oxford:Blackwell, 1951, 《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A·梅耶(法),岑麒祥译,科学出版社,1957。 《语言学概论》,L.R.帕尔默,李荣等译,商务印书馆,1983。 Language and Mind, Chomsky,N., New york :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72 . Essays on Form and Interpretation, Chomsky,N. , London Fontana ,1977 . Rules and Representation, Chomsky,N,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0.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Halliday,M.A.K ,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8. 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Lakoff,G.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Historical Linguistics, R.L.Trask, 周流溪导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爱德华·阿诺德出版社,2000。 《历史语言学》,徐通锵,商务印书馆北京,1990。 《语言论》,徐通锵,东北师大出版社,1997 。 《不对称和标记论》,沈家煊,江西教育出版社南昌,1999。 《语言问题》,赵元任,商务印书馆,1980。 《语言哲学》,陈嘉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认知语言学概论》,赵艳芳,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上海,2001。 《周祖谟语言文字论集》,周祖谟,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语言学方法论》,桂诗春、宁春岩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语音学: 《汉语非线性音系学》,王洪君,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王福堂,语文出版社,1999。

关于建筑的名言精华版

少即是多! ――密斯凡德罗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人类的全 部思想,在这本大书和它的纪念碑上都有其光辉的一页。” ______ 法国伟大作家雨果 宁静是解除痛苦和恐惧真正伟大的良药,无论奢华还是简陋,建筑师的职责是使宁静成为家中 的常客。 ------ 巴拉干 美在于自然景观与艺术表现的结合 ――巴拉干 人造房子,房子也造人? ――丘吉尔 决定房地产价值的,第一是地段,第二是地段,第三还是地段。 ______ 李嘉诚 当我们想起任何一种重要的文明的时候,我们有一种习惯,就是用伟大的建筑来代表它。” ______ 当代艺术史家杰克逊 人们习惯于把建筑称作世界的编年史;当歌曲和传说都已沉寂,已无任何东西能使人们回想 一去不返的古代民族时,只有建筑还在说话。在,石书?的篇页上记载着人类历史的时代。” ______ 苏联美学家鲍列夫 建筑是一种冒险 -----库哈斯 《管子乘马》: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 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下必中准绳” 《管子度地》:天子中而处,此谓因天之固,归地之利。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郭外为之土阆,地高则沟之,下则堤之,命之曰金城。” 《管子大匡》: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三十里置遽,委焉,有司职之。 《管子小匡》说: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咙,其事乱。 是故圣王之处士必于闲燕,处农必就田野,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 《管子度地》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故地不辟则城不固…天下者,国之本也;国者,乡之本也…”

二语习得文献综述

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研究 引言: 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现象既属于语言学范畴,亦属于心理学范畴。第二语言习得,简称为二语习得,通常指母语习得之后的任何其他语言学习。“母语迁移”指的是,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干扰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学习第二语言,这里主要指的是英语,已经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然而,在学习第二语言中,人们或多或少的受到母语的影响,导致不理想的结果。“中式英语”现象的出现正是由于母语迁移的负效应的影响,英语学习者由于受到本身母语知识体系的影响,在潜意识中把母语的知识体系移植到英语应用上。对于二语习得中母语迁移的研究,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提供了新思路;有利于国内英语教学的发展,启发教师帮助学生克服母语迁移的干扰,促进迁移,从而提高外语教学的成效。 1.二语习得母语迁移研究的方面 在相关文献中,大部分专家学者都是从语言迁移的理论,母语迁移的表现形式,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表现以及二语习得母语迁移现象对教与学的启示这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1.1母语迁移的研究历理论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行为主义控制语言学习以及语言教学;二十世纪六十年代Lado在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对比分析假说。20 世纪 60 年末到70 年代初,乔姆斯基普遍语法观点,过渡语( inter—language,也称中介语) 理论、错误分析( error analysis,也称偏误分析) 兴起。在对比分析研究中展开了大量实证研究,其中相当一部分研究结果确实证实了 Lado 等人的理论但是,也有一些实证研究指出了“距离 = 难度”理论所不能解释的现象,发现学习者往往是在母语与目的语表面上相似的地方更容易犯错误等,同时对比分析对于学习者错误的预测能力也受到了质疑。1970 年代末、1980 年代初,标记理论被引入母语迁移现象研究领域。1990 年代以来,基于语言共性,一系列新的母语迁移理论涌现出来,如最小树假说,弱迁移假说,全迁移假说,整体损伤说等,但

杭州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研究-文献综述

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研究综述 摘要: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在五代时是钱氏吴越国的首府;南宋建都于此历时148年;明、清至今,杭州一直为浙江省会.在地理上,杭州位于浙江北部,南接绍兴,北连湖州、嘉兴,处于江浙吴语区的中心地带.但是今天杭州市区方言与普通话相比,显得比较特殊,带着浓厚的官话色彩,有人干脆将其 称为半官话区.语言不可能是孤立的,它的现象及演变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本文针对杭州方言与普通话进行了各种对比研究。 关键词:杭州方言;普通话;语言;研究 一、引言 杭州方言作为浙江省的一大基础性方言,在语音、词汇及语法等方面颇有特色。本篇文章主要针对杭州方言的由来、特点、规律等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与此同时,将杭州方言与普通话做了基本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杭州方言的词汇特点。此外,本文还通过大量文献资料,对杭州方言和普通话做了定性分析。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方言 普通话与方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但是,汉语还存在比较严重的方言分歧,给人民交往带来不便,因此需要一种通行全国的共同语言,这就是普通话。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虽然,汉民族在古代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共同语,但是许多方言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山高水长,交通阻隔,方言比较复杂。语言学家根据方言的不同特征,划分了七大(八大、十大)方言区:(1)北方方言:北方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在各方言中,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最多,占人口总和的 73%。(2)吴方言:沪、苏长江以南、浙,以苏州话为代表,占总人口的 7.2%。 杭州话是吴语的一种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杭州小片,具有吴语的一般特征,但受官话的影响很大,其人称代词、名词等中的官话成分相当大,成为吴语中的“异类”。杭州话主要分布在杭州市区和杭州近郊,不包括杭州远郊以及新近并入的萧山、余杭、滨江三区。保守估计,中国以杭州话为母语的人口在120万~150万之间。 杭州话使用的范围不大,大致东至余杭下沙,南到钱塘江边,西自五云山、转塘至留下附近,北经拱宸桥至余杭三墩,东北经笕桥至余杭乔司之间。在这个范围之内,约有一百万人说杭州话。杭州是浙江省最大的城市之一,杭州话却是浙江吴语中最小的方言点之一。 关于当今杭州话区别于一般吴语的原因,以南宋迁都为代表的几次北方移民涌入是学术界早有的定论,在永嘉之乱南宋迁都和八旗南驻三次语言融合中一般认为南宋迁都奠定了今天杭州话的基本构架,对于杭州话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有一些最新的语言学研究对此提出异议,但到目前为止,南宋迁都造就杭州话依然是学术界的共识。 徐静茜在《杭州方言的社会变体及双语现象》中对杭州方言(地方方言)内部的两个支派、分化因素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朱海滨在《浙江方言分布的历史人文背景——兼论语言底层与南方方言区的形成》一文中,主要针对普通话与方言的存在形式做了一个对比研究,并且表明方言就是语言存在的唯一形式,方言的分布与地域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甚至可以说,一地总有一地相应的方言,方言就是该地独特地域文化的显性体现; (二)普通话 普通话是在现代确定的语言。它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在现代确定的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汉民族共同语.1955年的全国文字改 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确定普通话的定义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中国各地区间的共同语。这个定义实质上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提出了普通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