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高产高效种植模式论文

冬小麦高产高效种植模式论文

论文关键词黄淮麦区;小麦;高产高效;种植模式

论文摘要黄淮冬麦区是我国最主要麦区,介绍了该区小麦主要高产种植模式。

在我国,小麦是仅次于水稻的主要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为全国粮食作物总面积的1/4,分布遍及全国各省(市、区)。我国小麦种植区可划分为10个主要区和30个副区。其中,黄淮冬麦区小麦面积及总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5%及50%以上,为我国最主要麦区地区。研究该区小麦主要种植模式,可为各地发展小麦生产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供依据。

1小麦-玉米-大白菜立体种植模式

9月下旬在大畦内种12行小麦,行距20cm,选用矮秆、早熟、耐寒、抗病、抗倒伏、丰产性强的“晋麦53号”等品种;翌年4月下旬,在小畦内种2行玉米,行距41cm,选用中晚熟、增产潜力大的“农大60”、“掖单13号”等品种,玉米和小麦间距21cm,9月下旬收获;6月下旬小麦收获后及时灭茬,施肥耕翻大畦;8月上旬在大畦内复播4行大白菜,行距约60cm,选用早熟、丰产性好的“太原二青”或“晋菜三号”等品种,10月下旬捆菜,11月上旬收获上市或贮藏。该模式下,一般每公顷产小麦3t、玉米6t、大白菜90t,纯收入4万元以上。该模式适于在山西潞城及其他无霜期180d,年积温3500℃以上的肥沃土地种植。

2“一膜两用”小麦甜菜带状种植栽培模式

当气温稳定通过0~2℃时,人工依“线”同侧覆膜;人工覆膜后,用6行小麦穴播机在膜中间穴播6行小麦,小麦行距调整为0.14m左右、穴距0.1m,选用

武春121、2014、永良12号、杂交小麦901等品种;小麦播种后,即可在小麦带两侧膜上各种1行甜菜,甜菜距小麦15~20cm,甜菜行距40~50cm、穴距25cm,选用双丰305、工农2号、95017等品种。该模式下,一般每公顷产小麦3.75~5.25t、甜菜33~45t。该模式适于甘肃一熟制沿山冷凉灌溉农业区发展。

3小麦-玉米间作越冬甘蓝矮生豇豆高效种植模式

冬小麦于10上旬播种,翌年5月中下旬收获,可选用常规品种;玉米于5月上旬播种,9月上旬收获,可选用常规品种;甘蓝7月下旬播种,8月上旬~9月上旬定植,翌年3~4月份采收,选用抗寒性强、冬性强的中、晚熟品种如寒光、寒光1号、海丰1号等;矮生豇豆于4月上旬播种,8月上中旬拉秧,选用矮生型、较耐阴的早中熟品种,如一丈青、美国地豇豆等。该模式经济效益好(每公顷大田可增收3.0万~3.75万元),操作简单,投资少,易于推广,适于在山东各地区推广。

4小麦-冬菜-西瓜-棉花-苞菜间作高效种植模式

秋播小麦,同时种上冬菜;翌年2月中旬,进行西瓜温室育苗、嫁接换根,5月下旬收获;3月上旬冬菜收获后,施肥、整地、建拱棚,栽植西瓜,株距50cm,密度为1.32万株/hm2,同时在棚内侧直播2行棉花,小行100cm、大行200cm,株距20cm,密度为3.3万株/hm2;6月初收麦,6月底西瓜清茬后,施肥整地,栽2行早苞菜,小行50cm、大行250cm,株距30cm,2.25万株/hm2,中秋节前后上市。该模式实现了五种五收,一般每公顷产小麦2.5t、西瓜78t、皮棉1.5t、冬菜8t、苞菜12t,产值为8.145万元,扣除成本后纯收入为6万元。该模式适于江苏沛县及其他高亢沙壤土地区发展。

5小麦-冬菜-西瓜-大葱高效立体种植模式

该种植模式以2.6m为一个播带,麦播时种9行小麦,行距20cm,幅宽1.6m,预留行1m;11月上旬在空档内撒播或条播菠菜,或者种植黄心菜,春节前上市;翌年5月中下旬在空档中间定植1行西瓜,株距40~50cm,栽植密度为7500~9000株/hm2;7月下旬至8月初收获西瓜,定植大葱(4月份育苗),行距50cm,株距10cm,栽植密度319.5万株/hm2(或在8月中旬整地种植大白菜)。该模式下,每公顷可产小麦7.5t、冬菜6t、西瓜52.5~60.0t、大葱60t,产值为7.5万~7.95万元。该模式适于河南修武地区及条件相似地区发展。

6小麦-菠菜-平菇-夏棉-草菇五种五收种植模式

小麦于10月上中旬播种,选用河农972、冀麦24,冀麦31,鲁麦15等品种;小麦出苗后,播种菠菜(用种量60~70kg/hm2);菠菜收获后(2月下旬到3月上旬),在麦行间挖一条深20cm、底宽10cm、上口宽20cm的沟,播种平菇,选用菌丝粗壮、抗逆性强的菌种;4月下旬至5月上旬,菇床培养料营养基本耗尽,应及时将废料埋入麦行间的沟内,移栽棉花,栽植密度为6万株/hm2,选用茎秆高大、枝叶茂密的品种,如中棉12等;6月上中旬小麦收获后,播种草菇,用种量为15kg干料/m2。该模式下,平均每公顷产小麦4.5t、菠菜22.5t、鲜平菇45t、皮棉1.125t、草菇22.5t,纯收益7.5万元以上。该模式是在发展“两高一优”农业中发展起来的一种优化种植模式,适于在河北邯郸地区发展。

7小麦-大蒜-西瓜-大白菜高效种植模式

9月底至10月初播种小麦(选择早熟高产抗病的矮秆品种徐州24),同时间作大蒜(选择徐州白蒜品种,株行距为10cm×20cm),翌年1月份至春节

前后分批采收上市,4月上旬移栽西瓜(选择郑杂七号品种,株距为45cm,栽植密度为1.2万株/hm2),7月中旬拔瓜秧后种植夏大白菜(选择双冠品种,株行距为35cm×45cm,栽植密度为6万株/hm2),9月上旬上市,9月中旬即可腾茬。该模式下,一般每公顷产小麦4.5t、蒜苗4.5t、西瓜48t、大白菜75t,总产值6.3万元,3.75万元。该模式是在种植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适于江苏邳州及条件相似地区发展。

8小麦-西瓜-大白菜高效种植模式

小麦在10月中旬~11月上旬播种,播种量为112~150kg/hm2(选用半冬性、多穗型、综合性状好、产量高的皖麦19、周麦9号、周12及皖麦29等品种);在小麦收获前30d盖地膜移栽西瓜苗(选用生育期适中、高产、耐贮运、品种优良的汴杂7号、丰收2号、西农8号等品种),栽植密度为6000~8000株/hm2,6月上中旬收获;瓜秧拔除后(7月中旬)种植夏大白菜(选用山东7号、青杂1号等品种,株行距为35cm×45cm,栽植密度为6万株/hm2),9月上旬上市。该模式下,一般每公顷产小麦3.28t、西瓜49.94t、大白菜78.73t,总产值5.567万元,纯收入4.376万元。该模式较好地解决了粮经争地的矛盾,既确立了粮食的基础地位,又发展了经济作物,提高了农民收入,适于在安徽蒙城及其他砂姜黑土地区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祥明.蒙城砂姜黑土试验区小麦-菜-菜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0,28(6):818-819.

[2]孙杰.小麦-玉米间作越冬甘蓝矮生豇豆高效种植模式[J].北京

农业,2001(2):5-6.

冬小麦高产高效种植模式论文

冬小麦高产高效种植模式论文 论文关键词黄淮麦区;小麦;高产高效;种植模式 论文摘要黄淮冬麦区是我国最主要麦区,介绍了该区小麦主要高产种植模式。 在我国,小麦是仅次于水稻的主要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为全国粮食作物总面积的1/4,分布遍及全国各省(市、区)。我国小麦种植区可划分为10个主要区和30个副区。其中,黄淮冬麦区小麦面积及总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5%及50%以上,为我国最主要麦区地区。研究该区小麦主要种植模式,可为各地发展小麦生产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供依据。 1小麦-玉米-大白菜立体种植模式 9月下旬在大畦内种12行小麦,行距20cm,选用矮秆、早熟、耐寒、抗病、抗倒伏、丰产性强的“晋麦53号”等品种;翌年4月下旬,在小畦内种2行玉米,行距41cm,选用中晚熟、增产潜力大的“农大60”、“掖单13号”等品种,玉米和小麦间距21cm,9月下旬收获;6月下旬小麦收获后及时灭茬,施肥耕翻大畦;8月上旬在大畦内复播4行大白菜,行距约60cm,选用早熟、丰产性好的“太原二青”或“晋菜三号”等品种,10月下旬捆菜,11月上旬收获上市或贮藏。该模式下,一般每公顷产小麦3t、玉米6t、大白菜90t,纯收入4万元以上。该模式适于在山西潞城及其他无霜期180d,年积温3500℃以上的肥沃土地种植。 2“一膜两用”小麦甜菜带状种植栽培模式 当气温稳定通过0~2℃时,人工依“线”同侧覆膜;人工覆膜后,用6行小麦穴播机在膜中间穴播6行小麦,小麦行距调整为0.14m左右、穴距0.1m,选用

武春121、2014、永良12号、杂交小麦901等品种;小麦播种后,即可在小麦带两侧膜上各种1行甜菜,甜菜距小麦15~20cm,甜菜行距40~50cm、穴距25cm,选用双丰305、工农2号、95017等品种。该模式下,一般每公顷产小麦3.75~5.25t、甜菜33~45t。该模式适于甘肃一熟制沿山冷凉灌溉农业区发展。 3小麦-玉米间作越冬甘蓝矮生豇豆高效种植模式 冬小麦于10上旬播种,翌年5月中下旬收获,可选用常规品种;玉米于5月上旬播种,9月上旬收获,可选用常规品种;甘蓝7月下旬播种,8月上旬~9月上旬定植,翌年3~4月份采收,选用抗寒性强、冬性强的中、晚熟品种如寒光、寒光1号、海丰1号等;矮生豇豆于4月上旬播种,8月上中旬拉秧,选用矮生型、较耐阴的早中熟品种,如一丈青、美国地豇豆等。该模式经济效益好(每公顷大田可增收3.0万~3.75万元),操作简单,投资少,易于推广,适于在山东各地区推广。 4小麦-冬菜-西瓜-棉花-苞菜间作高效种植模式 秋播小麦,同时种上冬菜;翌年2月中旬,进行西瓜温室育苗、嫁接换根,5月下旬收获;3月上旬冬菜收获后,施肥、整地、建拱棚,栽植西瓜,株距50cm,密度为1.32万株/hm2,同时在棚内侧直播2行棉花,小行100cm、大行200cm,株距20cm,密度为3.3万株/hm2;6月初收麦,6月底西瓜清茬后,施肥整地,栽2行早苞菜,小行50cm、大行250cm,株距30cm,2.25万株/hm2,中秋节前后上市。该模式实现了五种五收,一般每公顷产小麦2.5t、西瓜78t、皮棉1.5t、冬菜8t、苞菜12t,产值为8.145万元,扣除成本后纯收入为6万元。该模式适于江苏沛县及其他高亢沙壤土地区发展。

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食物需求的增加,农业生产的关注度也逐渐提高。农业技术的进步成为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手段。冬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介绍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帮助农民朋友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一、土壤改良 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冬小麦的高产栽培技术首先要从土壤改良入手。冬小麦喜欢肥沃、疏松、保水、排水良好的土壤。可以通过添加有机肥料和矿物肥料,改善土壤的养分含量。此外,合理施用石灰和磷钾肥料,调整土壤的酸碱度和矿物元素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二、品种选择 针对不同地区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合的冬小麦品种是提高产量的重要环节。在品种选择时,要考虑冬小麦的耐病虫性和抗逆性,选用抗病虫害、抗逆性强的品种。同时,要根据地区的气候条件,选择耐寒性好的品种,以保证冬小麦在恶劣环境下能够正常生长。 三、合理密度播种 栽培冬小麦时,合理的密度播种是保证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一般情况下,每亩播种量控制在200-250公斤之间。在具体播种过程中,要根据冬小麦的生长特性和当地的气候条件进行调整。同时,要注意避免密植和疏植,保持适当的灌溉和通风,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四、科学施肥 科学的施肥是冬小麦高产栽培的关键环节之一。在各个生长阶段,根据冬小麦的营养需求,合理施用氮、磷、钾等主要元素肥料。在播种前进行基础施肥,结合生长期的需要进行追施,补充冬小麦所需的养分。同时,结合土壤的实际情况,进行微量元素的补充,提高冬小麦的抗逆性和产量。 五、病虫害防治 在冬小麦栽培中,病虫害的防治是保证高产的关键。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合理选用病虫害防治措施。可以通过合理的轮作制度、合理施肥、使用绿色农药等手段,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同时,定期巡查田间,及时发现病虫害的早期症状,采取合适的治理措施,保证冬小麦的健康生长。 六、合理灌溉 合理的灌溉是确保冬小麦正常生长的前提。根据冬小麦的生长需要和地区的降雨情况,合理调控灌溉水量和灌溉频率。特别是在生长期和抽穗期进行合理的灌水,保证冬小麦的水分需求。同时,要避免过量灌水和持续积水,以防止冬小麦根部缺氧。 七、及时采收 在冬小麦栽培的最后一步,及时采收是保证产量的重要环节。要在冬小麦成熟期的最佳采收时机进行,避免过早或过晚采收导致产量损

4.黄淮平原冬小麦固碳减排丰产高效栽培技术

黄淮平原冬小麦固碳减排丰产高效栽培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技术基本情况 黄淮平原是我国冬小麦最重要产区,在保障国家口粮绝对安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科技创新发展和生产条件逐步改善,该区小麦产量不断提高、品质稳步提升,影响小麦丰产高效和固碳减排的主要障碍因素:一是耕作整地粗放、旋耕作业面积大,秸秆还田和整地播种质量不高,土壤固碳减排效果差;二是施肥总量大且分配不合理,部分麦田排灌设施条件差,肥水供给与小麦生长需求匹配度低,水肥利用效率不高,影响土壤有机碳积累,增加了温室气体排放;三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极端天气引发的自然和生物灾害呈现“类型多、频次高、强度大、范围广、危害重”态势,严重制约小麦持续稳定增产和优质高效。该技术以黄淮平原冬小麦耕种管收全过程固碳减排、丰产高效为目标,以提高整地播种质量、肥水统筹精准调控为核心,突出打好整地播种和培育冬前壮苗两个基

础,抓好春季和后期管理两个关键,以实现小麦节本丰产增效和绿色可持续发展。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该技术自2005年以来,在黄淮平原主产麦区已累计示范1.5亿多亩次。 (三)提质增效情况 潮土麦田采用该技术每季每公顷可增加耕层土壤碳固定0.9~1.1吨,减少农田温室气体N2O排放16%~34%;核心示范区灌溉水和氮肥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0%~15%和15%~20%;亩均增产113.6斤,灾害重发年份增产效果更为明显。 (四)技术获奖情况 以该技术为核心的科技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并收录《黄淮海小麦绿色增产模式》一书。 二、技术要点 (一)高质量整地 1. 耕层优化技术。依据旋耕地块必须耙实,秸秆还田地块

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广、产量高。为了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农业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栽培技术研究。本文将介绍小麦优质高产的栽培技术研究 进展。 小麦的栽培开始于选地。为了保证小麦的优质高产,选地非常重要。合适的土壤和气 候条件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小麦适宜的土壤为疏松、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土壤。在选地时,要考虑土壤的酸碱度、含水量、肥力等因素, 并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施肥。 小麦的品种选择也对优质高产具有重要影响。我国培育了许多适应不同环境和生态条 件的小麦品种,包括冬小麦和春小麦等。根据种植区域的气候、土壤条件以及生产目标, 选择适宜的小麦品种对提高产量和质量非常重要。 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对小麦的优质高产也起到关键作用。包括适时的耕整地、合理的 种植密度、科学的施肥和农药防治等。适时的耕整地可以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为 小麦的根系生长提供有利条件。合理的种植密度可以使小麦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达到最 佳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小麦的潜力。 科学的施肥和农药防治也是保证小麦优质高产的重要因素。根据土壤的肥力和作物的 需求,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保证养分的供应。及时进行病虫害监测,合理使用农药进 行防治,减少病虫害对小麦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合理的灌溉和保墒措施可以保证小麦的优质高产。根据小麦的生长需要和气候条件, 制定科学的灌溉方案。保持土壤的湿润度,提供充足的水分供应,是小麦生长和发育的重 要条件之一。进行合理的覆盖和保墒措施,减少水分的蒸发和土壤的水分流失。 小麦优质高产的栽培技术研究涉及到栽培地选址、品种选择、田间管理、施肥和农药 防治、灌溉和保墒等方面。只有通过合理的技术手段,充分发挥小麦的潜力,才能实现小 麦的高产和优质化。农业科学家们将继续进行相关研究,为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提供更好的 解决方案。

循化县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循化县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而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循 化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气候寒冷,土壤贫瘠,是一个典型的高寒山 区农业县。冬小麦是当地主要的农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广泛。由于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冬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并不稳定,向农民 们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农业专家们开始着手研究循化县冬小麦的高 产栽培技术。通过对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进行深入调研,结合现 代农业技术和理论,他们希望能够找到一套适合循化县实际情况的冬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和质量,从而促进当地农业的 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通过对循化县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进行研究,有望为解决当地冬 小麦产量不稳定的问题,推动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改善农民生活,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字数:282】 1.2 研究目的 冬小麦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尤其是在循化县这样的寒冷地区。为了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和质量,需要制定科学的栽培技术。本文

旨在探讨循化县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帮助农民更好地种植冬小麦,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研究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总结冬小麦栽培技术的现状与问题,找出存在的不足之处,为进一步提高产量奠定基础。探讨土壤改良、施肥技术、播种密度管理、病虫害防治和水肥管理等关键技术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为制定科学的栽培方案提供依据。通过对比实验和调查研究,验证和优化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为循化县农民提供可行的栽培方案,提高冬小麦产量和质量,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1.3 研究意义 冬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于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循化县作为青海省重要的冬小麦种植区之一,冬小麦的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可以提高农民的种植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通过科学合理的栽培技术,可以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效益最大化。 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采用科学的栽培技术,可以减少对土壤和环境的污染,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还可以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随着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加快,冬小麦的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可

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冬小麦是一种经济作物,是我国种植量最大、种植面积最广的冬季作物之一。因为我国冬季气候适宜,土地资源丰富,因此在冬小麦的栽培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是实现高产、高效、高质量的关键。 一、选优质优种 优质优种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冬小麦的种子选用质量好、品种优良、抗逆性强的优质种子,以提高获得优良株型的概率。同时也可以通过杂交选育的方法,培育出高产、高抗、高质小麦品种。 二、科学施肥 科学施肥是冬小麦高产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施肥可以加速小麦生长的速度,提高生物量的积累,促进生殖生长,最终实现高产的目标。对于冬小麦来讲,主要以氮、磷和钾为主要机要要素,在施用时要注意控制氮肥的用量,因为如果施用不当,会导致农田土质的污染和水体污染。 三、控制病虫害 冬小麦病虫害是导致小麦降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是保证小麦高产的重要措施。各类病虫害的种类和数量,应根据生态环境和栽培条件的不同进行scientific的调查和监测,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

四、合理田间管理 冬小麦的管理措施需要灵活应对,要根据气候和土地的特点及冬小麦的生长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包括播种期、播种种深、农民间距等等。实践证明,合理的管理方式可以提高冬小麦的生产效益。 五、积极应用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冬小麦的生产也越来越多的借助于其他技术手段,比如通过远程遥感技术对种植区域的进行定向监测,及时获得冬小麦生长发育的数据,对症下药,制定更准确的管理方案,最终实现高产稳产的目标。 总之,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实施,涉及到种子抗逆性、病虫害防控、科学施肥、合理管理、技术应用等多个方面。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协同与整合,才能全面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和质量,保障国民经济的发展。

冬小麦精播半精播高产栽培技术

冬小麦精播半精播高产栽培技术 摘要:近年来,市场对小麦的需求量呈明显递增趋势,那么要想在单位面积内提高小麦种植产量,就要严格落实小麦播种期相关管理工作,为小麦产业的发展提供配套型技术体系,尽可能实现小麦丰产稳产的目的。基于此,文章从多方面对冬小麦精播半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展开综合论述,希望能为小麦种植人员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冬小麦;精播半精播;高产栽培 冬小麦精播半精播技术是通过优化小麦种植条件,尽可能降低小麦播种量,更好的协调小麦个体之间的生长,采取动态化管理模式,确保每一株小麦都得以健壮发育,提高小麦穗粒重,使每亩地小麦产量高达500kg。为此,文章从小麦播种、冬前管理、春季管理、中后期管理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提高小麦产量、优化小麦品质。 1.播种 1.1选地与施肥 践行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需以优化土壤环境为前提,通常在每亩地小麦产量高于300kg的地块上进行,优质的土壤环境不仅对提高小麦单位面积内总产量有所助益,而且还可有效改善小麦生产品质,使每亩地小麦产量维持在500kg 左右,同时,要格外注意土壤内营养物质及有机物质的平衡性[1]。 在施肥环节,要综合考虑土壤肥力情况,可选择秸秆还田方式,同时,积极使用有机肥料,更好的培肥地力。一般来讲,每亩地有机肥、五氧化二磷、纯氮、硫酸锌、氧化钾的总施入量分别为3000kg、7kg、13kg、1kg、6kg,而在施入基肥的过程中,每亩地有机肥和氮、磷、钾、锌施加量约占总施肥量的50%,直至小麦拔节期,再增加氮肥的施用量。 1.2选用良种

选用分蘖率强、成穗率高的小麦播种品种是优化精播半精播栽培技术的重要前提条件,通常精播品种主要包括:济麦20、泰山23号、鲁麦21号等,而半精播品种主要包括:维麦8号、山农664等。 1.3整地作畦 整地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冬小麦的生长情况,通过整地更好的优化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蓄水能力,满足小麦生长需求。首先,对种植基地进行深耕,深度为24cm左右;其次,耙平耕地,使土壤保持上松下实的状态。为从根本上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促使小麦在单位面积内增产,可适当扩大畦的宽度,以2.8cm为宜,埂宽在38cm左右,畦长在55cm左右。如采用等行距种植方法,需根据小麦种植品种的特点,合理固定行距,通常在23cm左右。如种植基地为套种地块,就可采取大小行距种植方式,大行距在40cm左右,小行距在20cm左右。 1.4种子处理 小麦种子应以包衣良种为主,种植人员可选用种衣剂、生长调节剂等小麦专用药剂,尽可能降低小麦病虫害发生率。此外,针对病虫害发生严重区域,也可采用药剂拌种,通常每1kg种子需兑入40%甲基硫环磷乳油0.2kg,如小麦种植基地黑穗病、根腐病等病害发生严重,就可选用2%立克秀拌种,从全方面预防小麦病虫害的发生[2]。 1.5适期播种 科学合理的播种时间对小麦生长态势也可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播种过晚,极不利于小麦壮苗的形成,如播种过早,又很容易发生冻害现象。具体来讲,小麦最佳播种期为日平均气温高于16℃,根据不同类型的小麦种子做合理调整。 1.6合理的播种密度 小麦播种密度应视小麦种子出苗率、发芽率而定,适期播种田每亩地播种量约为11万株,如小麦成穗率较低,每亩地播种量约为15万株。针对土壤肥力一般的种植基地,可选用半精播种技术,每亩地播种株数在13-18万之间。小麦种植人员可选用精量播种机播种,播种深度在3.5cm左右。

小麦种植技术论文

小麦种植技术论文 肥沃的土壤是小麦优质高产的基本保障,要保证小麦在获得高产的基础上,品质达到优质强筋小麦标准,对土壤肥力的要求比较高。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小麦种植技术论文,一起来看看。 小麦种植技术论文1 浅谈小麦种植技术 [摘要]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但近些年来,我国的耕地面积不断缩小,使我国的粮食压力不断增大。我国是一个粮食生产大国,更是一个粮食消费大国。小麦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品种,其种植情况直接关系着我国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也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本文将以小麦的种植技术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我县的小麦种植条件进行小麦种植技术的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 小麦种植技术分析 粮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因此,粮食的种植与生产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早在2008年,暴发了一次世界性的粮食危机,此次危机更是加大了人们对于粮食生产的重视程度。在我国,小麦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情况与人们的生活戚戚相关,小麦的产量对于我国社会稳定的维持都有着潜在的影响。因此,我们不得不重视起小麦的种植技术,使其保证我国人民群众的粮食需求。 一、小麦种植条件分析 睢宁县位于我国江苏省西北部,徐州市东南,属于淮北麦区。因其具备良好的经济发展与农业发展条件。淮北麦区的地势相对平坦,耕作层深厚肥沃,土壤肥沃,沟渠配套,便于耕种。另外,灌溉水资源相对充足,可以满足小麦种植的灌溉需求。江苏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阳光充足,小麦可以实现良好的光合作用。适宜的昼夜温差有利于小麦的成熟与饱满。在睢宁县,小麦的种植条件良好,适宜发展小麦种植业。近些年来,多次被农业部评为粮食生产大县,相关部门也十分重视我县小麦种植业的发展,对其小麦品种进行进一步的优化,选择优质、高效、高产、广适、多抗小麦新品种,制定优惠政策,

浅析冬小麦的种植技术

浅析冬小麦的种植技术 摘要:冬小麦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通常种植在温暖地区,这对播种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在不同的生长过程中出现问题,就很难保证冬小麦的栽培质量和防治病害。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冬小麦播种面积不断扩大,栽培技术不断提高。然而,在目前的栽培中,许多生产者没有意识到在农事操作中缺乏相关的栽培技术和标准化,导致了冬小麦的种植问题。因此,合理应用关键栽培技术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冬小麦的栽培技术,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冬小麦;种植;技术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小麦种植业发生了显著变化。冬小麦栽培技术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包括耕地、选种、播种、田间管理等。每道工序在冬小麦播种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农民在种植冬小麦时,应明确冬小麦的特点和不同播种方法的特点,规范科学播种,更好地保证冬小麦的播种效益。 1冬小麦技术分析 要种植冬小麦,提升效益首先要适期播种冬小麦。小麦播种期的选择,播种量与播种深度一样,对于小麦的成长作用十分重大。如果不能很好的控制小麦的播种期,会直接影响小麦的产量。 1.1全层施肥 翻地前每亩按尿素10kg和三料15kg随耕地深施。收获前茬作物后,做好深耕细耙工作,距离为20cm以上,避免出现漏耕等问题,确保上松下实。深耕处理后做好浇水工作,增施钾肥、氮肥、磷肥。了解土壤的锌、锰等元素的含量,并针对性地添加相应的微量元素。施五氧化二磷80kg/hm2左右、农家肥40t/hm2左右、氮肥200kg/hm2左右,且在拔节期适当追施。

1.2深耕 耕地的深度可以使土壤变得松软,从而提高其肥力、抗旱性和湿度。可有效 改善土壤本身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种子最易在15cm高的土层里形成。这样需要大 深度松动土壤,从而破坏了犁的底部并增加灌水效果[1]。机耕深度25cm以上、耙 地深度4cm-5cm,尤其是经过多年耕作后。做到“上虚下实”,捡拾残膜、秸秆等 杂物,达到待播状态。 2冬小麦品种选择 由于小麦种植土壤、气候和环境不同,我们必须从当地环境的角度仔细考虑 选择的种子品种,以便有效管理和加强学习农艺知识,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这里的环境有两个主要含义:一是气候,因为我们的主要栽培品种是冬小麦,播种 时间可以达到半个月。另一方面,每个地区的土壤可能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简 而言之,每个县都有不同的气候,例如pH值、油性、空气渗透性和土壤粘度。随 着机械化农业在中国所占比例的不断增加,小麦品种的选择也必须基于个体可用 的机械化程度、高抗性种子的选择和人工播种[2]。冬播则需要在播种之前先做好 种子选定工作,这就需要我们在选定种子的过程中要考察冬小麦地区的天气、气候、土质、农业状况及其中存在的病菌和寄生虫,所以,要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合 当地的种子。首先,冬小麦种类的选定必须要根据天气条件和气候情况。选择丰 产性、稳定性和抗逆性兼顾的中早熟品种,着重推荐优质高产品种:新冬52号。产量结构:基本苗32万-38万株/亩,亩收获穗数35万-42万穗,亩产650kg以上。 3做好种植前准备工作 种植者应该针对土地质量、土壤水分以及去年冬天的气候状况制定策略,并 制订合理正确的播种方案以及灾害等紧急措施。一般来说,生产者都必须挑选合 适的时机,及时解决土壤问题,整理好田地,把土地耙细,以保持土地的松软。半 干半湿麦芽的稳定发育是创建高品质土地的关键部分。栽培技术的选择取决于将 湿地、旱地和各种客观条件相结合。小麦种植前,先对地面进行轮作处理,然后喷 有机肥,促进小麦生长。播种前清理麦田、碎屑、树叶和其他干燥物,确保种植区

冬小麦水肥高效利用栽培技术原理

冬小麦水肥高效利用栽培技术原理 冬小麦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冬季主要的种植作物之一。冬小麦的种植技术对于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冬小麦水肥高效利用栽培技术原理方面进行探讨。 一、冬小麦水分管理技术 冬小麦是一种喜水作物,适宜的土壤水分含量是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基础。因此,在种植冬小麦时,一定要合理安排水分管理。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土壤水分的调控 冬小麦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土壤水分,因此,合理调控土壤水分,是提高冬小麦产量和质量的关键。在开展冬小麦种植时,要根据土壤类型、气候条件、种植区域等因素,制定相应的土壤水分管理方案,例如,可以通过灌溉、排水等手段,调控土壤水分含量,使其处于适宜的范围。 2. 水分的增加 在种植冬小麦过程中,适时增加水分,有助于促进冬小麦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质量。具体来说,可以通过灌溉、雨水收集等方式来增加水分,同时要注意灌溉时机和灌溉量的控制,以避免水分过多或过少,对冬小麦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3. 水分的保持 在冬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保持土壤水分,有助于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具体来说,可以通过覆盖物、土壤覆盖等方式,保持土

壤水分,同时还要注意排水和通风,避免土壤过于潮湿,影响冬小麦生长发育。 二、冬小麦肥料管理技术 冬小麦是一种营养需求较高的作物,因此,合理施肥是提高冬小麦产量和质量的关键。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施肥时机的选择 在种植冬小麦时,要根据土壤类型、气候条件、种植区域等因素,选择适当的施肥时机。一般来说,可以在冬小麦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进行施肥,例如,在播种前、播种后、拔节期、孕穗期等阶段,分别施用不同种类和量的肥料,以满足冬小麦生长发育对营养的需求。 2. 施肥方式的选择 在冬小麦种植过程中,要根据土壤类型、气候条件、种植区域等因素,选择适当的施肥方式。一般来说,可以采用化肥、有机肥、复合肥等不同种类的肥料,同时要注意施肥量的控制,避免过量或不足,对冬小麦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3. 施肥技术的改进 在冬小麦种植过程中,要不断改进施肥技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施肥成本,同时还要注意保护环境。具体来说,可以采用微喷灌溉、滴灌等方式,改进施肥方式,使肥料能够更好地被作物吸收利用,同时还可以采用有机肥料等方式,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施肥成本。 三、冬小麦高效利用技术 在冬小麦种植过程中,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冬小麦的高效利

冬小麦夏玉米贮墒旱作高效种植技术

冬小麦夏玉米贮墒旱作高效种植技术 简介 冬小麦和夏玉米作为我国两大重要的粮食作物,它们的高 效种植技术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贮墒旱作是一种适应我国干旱区域的种植模式,通过充分利用水资源,增加土壤贮水量,从而实现节水高效、稳产增收的目的。本文将介绍冬小麦和夏玉米贮墒旱作的相关技术,帮助农民更好地提高种植效益。 冬小麦贮墒旱作技术 选择适宜的品种 选择适宜的冬小麦品种是提高产量和质量的关键。一般来说,抗旱性、耐寒性强的品种是贮墒旱作的首选。在品种的选择上,可以考虑“耐旱江南3号”、“耐旱春麦10号”等品种。 水分管理 制定合理的水分管理方案是提高作物产量和保证品质的保障。在贮墒旱作中,合理施肥、培土增施水分等措施都可以提高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同时,在长时间干旱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喷雾、滴灌等方式进行水分补给。 土壤管理 贮墒旱作的土壤管理非常重要,因为土壤是植物生长的重 要基础。在冬小麦贮墒旱作中,可以通过深耕、松土、施肥等方式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性。同时,在改善土壤质地的同时,还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长期保水能力。

病虫害防治 在冬小麦贮墒旱作中,病虫害防治也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病虫害对作物的损害。主要措施包括做好土壤消毒、定期灌溉、合理管理作物等。 夏玉米贮墒旱作技术 适宜品种选择 夏玉米品种选择是决定产量和质量的关键。在对品种进行选择时,要考虑当地的耐旱性、适应性以及抗病性等因素。目前,一些抗旱性和高产的品种,如“玉米覃丰202”、“玉米赤霞”、“玉米红光”等,非常适宜于贮墒旱作。 种植前土壤处理 在夏季的干旱期中,夏玉米的根系需要充分利用土壤水分和养分。在贮墒旱作中,可以通过深耕、翻耕、车輪压实等方式改善土壤质地和结构,提高土壤的含水量和保水能力。在耕作时,要切忌过于损伤土壤,避免造成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破坏。 定时浇水 在夏玉米贮墒旱作中,定时浇水是保证作物生长的重要措施。可以通过灌溉、滴灌、喷灌等方式补充作物所需的水分。同时,施肥也要充分考虑保水的能力,利用优质肥料增加作物的营养供应,提高产量。 预防病虫害和除草 夏玉米作为一个重要的粮食作物,在种植过程中,也会受到一些病虫害的威胁。要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保证作物健康长势。同时,除草也非常关键,在杂草丛生的情况下,夏玉米的光合作用会受到负面影响,降低产量。

冬小麦研究报告

冬小麦研究报告 1. 引言 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和食品安全意义。为了解决冬小麦的生产问题,本报告对冬小麦的种植环境、栽培技术、品种选育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2. 冬小麦种植环境 冬小麦适宜生长的环境条件对其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影响。以下是冬小麦种植环境的要点: 2.1 气候要求 22℃。气温较低或较高都会对其冬小麦适宜生长的气温范围为10℃ 25℃,最适生长温度为15℃ 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2.2 土壤适宜性 冬小麦适宜在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碱性土壤中种植。土壤含水量应控制在适宜的范围,过湿或过干都不利于冬小麦的生长。 3. 冬小麦栽培技术 正确的栽培技术是提高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保障。以下是冬小麦栽培技术的要点: 3.1 地面准备 在冬小麦种植前,应进行地面准备工作,包括耕地、翻耕、除草等。这些措施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和减少杂草对冬小麦的竞争。

3.2 播种和管理 冬小麦一般采用秋季播种,秋播可以利用秋季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促进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在冬小麦生长过程中,及时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是关键的管理环节。 4. 冬小麦品种选育 冬小麦的品种选育是提高产量和品质的关键。以下是冬小麦品种选育的要点: 4.1 优良品种选择 根据不同地区和栽培条件,选择适应性强、产量高、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进行种植。优良品种的选育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抗病虫害能力、耐旱能力等。 4.2 基因改良 基因改良是提高冬小麦品种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引入耐逆性基因和提高产量相关基因的表达,可以培育出更具优势的冬小麦品种。 5. 冬小麦病虫害防治 冬小麦的病虫害是严重威胁其产量和品质的因素。以下是冬小麦病虫害防治的要点: 5.1 病虫害监测 及时进行病虫害的监测和预警,了解病虫害发生的情况和趋势,便于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5.2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捕食性昆虫等生物手段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扩散,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5.3 化学防治 在必要情况下,采用合适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但应注意合理使用,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冬小麦夏玉米微灌水肥一体化节水高产技术刍议

冬小麦夏玉米微灌水肥一体化节水高产技术刍议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农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农业生产需要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和改进。冬小麦和夏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对于提高其产量和质量,实现可持续的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采用微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成为了冬小麦夏玉米种植的关键。 一、微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优势 1. 节水高效:传统的农业灌溉方式往往存在着水资源浪费和土壤盐碱化的问题,而微灌系统可以将水资源和肥料精确送达植物根区,提高了水肥利用效率,节约了水资源的利用。 2. 环境友好:微灌系统可以减少土壤侵蚀和水源污染的风险,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3. 节约人力物力:微灌系统可以实现自动化管理,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农作物的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二、微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冬小麦夏玉米种植中的应用 1. 冬小麦的微灌水肥一体化技术 冬小麦是我国主要的冬季粮食作物,其生长期大多处于干旱缺水状态。采用微灌系统可以根据冬小麦的生长需要,精确控制水肥的供应,保证冬小麦的正常生长。微灌系统还可以在冬小麦的成熟期提供适量的灌溉水,保证冬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农民们开始采用微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种植冬小麦和夏玉米,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通过微灌系统精确供水,冬小麦的产量明显提高,而夏玉米的产量也有了较大的增长。与传统的灌溉方式相比,微灌系统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提高了农作物的水肥利用效率,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 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微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未来,微灌系统将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实现对植物生长环境的精确监控和管理,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2. 挑战

地膜覆盖栽培模式对冬小麦种植的影响

地膜覆盖栽培模式对冬小麦种植的影响关键词:地膜覆盖;栽培模式;冬小麦;种植影响 小麦覆盖栽培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在西汉前,人们便开始使用秸秆、树叶苇草等农副产品对冬小麦的种植区域实施覆盖,以便能够获得良好的增温、 保墒、防冻的效果[1]。在当前的科技水平条件下,日本率先于蔬菜及烟草领域引 进了覆盖栽培技术。而我国则是于1978年在日本引进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后获得 了较快的发展,最早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被运用于蔬菜种植领域,之后被运用于水稻、玉米、花生等种植领域中。河北省藁城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最早开展了小麦地 膜覆盖栽培的研究,通过相关的试验可知,地膜可使冬小麦安全越冬,并且能够 有效的提升产量。之后其他相关的省市农业科研单位开始进行相应的研究。本文 将在前人的研究上对地膜覆盖栽培模式对冬小麦种植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 1.结果与分析 1.1地膜覆盖对地温的相关影响 在表1中,通过对地膜覆盖栽培与露地栽培模式相比可知,在出苗期时,从 地表至地下20cm的温度差距为3.87o C-2.20o C;在分蘖期时,从地表至地下20cm 的温度差距为3.32o C-2.18o C;在拔节期时,从地表至地下20cm的温度差距为 2.21o C-1.91o C;在抽穗期时,从地表至地下20cm的温度差距为2.38o C-1.61o C, 通过对上述结果进行总结可知,在不同时期及不同深度土层,其地温均显著升高。相比于拔节期与抽穗期,出苗期与分蘖期的差距更佳显著,提示地膜覆盖栽培方 式对冬小麦生长阶段前期能够发挥更佳的增温效果。 表 1 地膜覆盖与露地栽培冬小麦对地温的影响比较 测定时处理地温(o C)

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doc

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 冬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全国的种植面积高达3.6亿亩。 但在冬小麦的主产区华北平原,年降雨量少,水资源紧缺,而冬小麦生长季节乂恰好处在多风少雨的旱季,单靠降雨不能完全满足冬小麦的生长需求。用地下水浇灌,既费钱又费力,加重农民负担,还容易加剧区域水资源的紧张。因此,推行小麦的节水栽陪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节水高产技术就是通过选种抗旱节水品种,根据其需水规律和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的敏感性差异,科学灌溉,促控结合。 我们先来看小麦一般种植需要浇几水,按时间顺序分别是:底墻水、 冻水、返青水、起身水、挑旗水、扬花水、灌浆水等。依据小麦各生育 时期的需水规律,如果把可能节约的灌水按能否节约的程度来依次排队,那就是:返青水和冻水、灌浆水、挑旗-扬花水及底土商水。也就是说,返青水最能节约,其次是冻水,其他可看情况而定。 这些浇水,隶属于小麦管理的五个阶段,在这五个阶段中,各有一些措施要进行,只有进行了这些措施,这可以节约的水才可能节约下来。下面我们就按这五个阶段,向大家分解这小麦的节水高产技术。 播前准备

小麦播种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选用节水抗旱品种、确保足埔播种、秸秆还田、科学施用底肥、精细整地五项措施,这是是小麦节水高产的基础。 (二级字幕)播前准备1、选用节水抗旱品种 首先,要选用个节水抗旱的品种,从“根”上就让它具备节水高产的基因。 目前我国北方冬麦区各省都育成了不少节水高产品种,如冀麦5265、石麦18、京冬17、济麦20(ji三声)、济麦22、豫麦49 等。由于小麦品种有明显的区域适应性,所以选种时要注意尽量选择同纬度或本地区培育的品种。 除了考虑品种的区域适应性,还要注意,选用早熟、株型紧凑、叶片较小、容穗量大、根系发达、抗病性好的品种。避免选择那些叶片肥大的品种,因为叶片大,蒸发量就大,需水需肥量就大。 (二级字幕)播前准备2、确保足埔j播种 其次是足境播种。农民朋友都知道,足境播种能使麦苗出全、岀齐。其实,这足爛播种,还是免浇冻水和实现返青期、起身中前期控水的前提。所以,小麦播前一定要保证底埔。只有底埔充足的地块,才可以在以后源源不断地给小麦供给水分。 在具体操作上,我们知道,夏玉米的收获和冬小麦的播种是一前一后的,间隔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为了既保障夏玉米晚收高产,又保障玉米收获后不影响农用机械下地播种小麦,应该在夏玉米收获前10天左右进行浇地造土商。这样,我们在夏玉米玉米收获后,就可以直接进行秸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