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简介

社会语言学简介
社会语言学简介

社会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 )是在 20 世纪 60 年代在美国首先兴起的一门边缘科学。它主要是指运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的社会科学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的社会本质和差异的一门学科。

对这个定义,有一些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此研究应以语言为重点,联系社会因素的作用研究语言的变异;有的学者认为是语言的社会学,研究语言和社会的各种关系,使用语言学的材料来描写和解释社会行为,并将语言当做社会现象考察。[1]

中文名

索绪尔

外文名

Saussure

概况听语音

在当前中国,“社会语言学”与“文化语言学”、“语言文化学”等有相混的地方,应该把它们区分开来为好,给“社会语言学”一个较为固定的内涵、一个较为稳定的外延,不能作为一个“漫无边际”的“糊里糊涂”的概念。

社会语言学在当前中国,主要是一些研究方言学的学者在做,或者说是一些学者从方言学的领域中转移过来的。这有一定的原因,方言与文化、方言与民俗之间,等等,本来就关系较为紧密,这也是促成中国社会语言学形成的一个原因。

社会语言学将从以下两个领域进行探索:

第一,是社会生活的变化将引起语言(诸因素)的变化,其中包括社会语境的变化对语言要素的影响。

第二,从语言(诸因素)的变化探究社会(诸因素)的变化。在第一个领域中,社会是第一性,社会有了变化,才引起语言的变化。在第二个领域中社会仍是第一性,但未会有像语言相对论者所认为,有什么模式的语言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模式或者社会文化。

社会语言学的任务是在于描述“语言和社会结构的共变”。“共变”是现代语言学常用的新术语。该命题说的“共变”是现代语言学常用的新术语。该命题说的“共变”似乎指语言是一个变数。这两个变数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互相接触而引起的互相变化。[2]

代表人物听语音

索绪尔

索绪尔(Saussure,1857-1913)首先提出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向。

他认为Language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语言(Langue)即平时人们研究的语言系统或是总结语言的使用,例如语法,句法,词法等;

另一个方面便是言语(Parole),即社会语言学,语言的当代的使用偏好,与当代社会相关联的研究方向。

但并未得到当时学者们的重视。

布莱特

布莱特(W. Bright, 1966)他认为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变异。研究内容涉及七个方面:

1. 说话者的社会身份;

2. 听话者的身份;

3. 会话场景;

4.社会方言的历时与共时研究;

5. 平民语言学;

6. 语言变异程度;

7. 社会语言学的应用。

他的视角涉及语境、语言的历时与共时。他的重点放在“语言变异”上,社会语言学本身也是以变异为立足点。

费希曼

费希曼(J. Fishman, 1972)他将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微观社会语言学以语言为出发点,研究社会方言和语言变异,考察社会因素对语言结构的影响;宏观社会语言学则以社会为出发点,研究语言在社区组织中的功能。费希曼是将社会语言学二分为宏观和微观。他是关注的是不同层面的研究对象。

海姆斯

海姆斯(D.Hymes, 1974)提出,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目标有三项:

(1)既有社会目标又有语言目标;

(2)社会现实的语言学,意指拉博夫及其同事所从事的工作;(3)社会构成的语言学,旨在探究语言在使用中的范围广泛的理论。

海姆斯特别强调社会语言学的目标应该具有广泛性、“跨学科性”和“多学科性”。

祝畹瑾

她将研究内容细分为五个方面: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和按照各种属性划分的言语共同体使用语言的状况和特征;

(2)各种语言变体的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3)交谈的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4)社会以及不同的集团对各种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

(5)由于社会的、文化的、经济的政治的种种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等。

她的界定主要是关注言语共同体、语言变体、语码转换、社会与变体的联系这几个方面。

杨永林

杨永林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个语言学分支。

社会语言学研究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语言结构,一是社会语境。通过研究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

社会语言学试图透过社会文化现象分析研讨言语行为。并通过语言使用现象说明社会结构及其内在机制问题。语言结构是传统语言学关注的一部分但是社会语言学的特点是把语言和会话者的背景,所处的语境作为研究的部分。重视社会与语言的相互影响。

游汝杰、邹嘉彦

游汝杰、邹嘉彦指出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学科名称是由社会学(Sociology)和语言学(Linguistics)复合而成,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Social Linguistics,基本涵义是:从语言的社会属性出发,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语言,从社会的角度解释语言变体和语言演变;

二是Sociology of Language,基本涵义是:从语言变体和语言演变的事实,来解释相关的社会现象及其演变和发展的过程。

从研究方向来界定社会语言学,简而言之,前者是从社会研究语言,后者是从语言研究社会。

陈原

陈原(1918—2004),广东新会人,生于1918年5月23日。193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工学院。从1938年到1948年先后在广州、桂林、重庆、上海、香港等地的新知书店、生活书店、三联书店任编辑,参与《世界知识》《读书与出版》《国际英文选》等杂志与书籍的编辑工作。解放后曾在人民出版社、三联书店、世界知识出版社、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文字改革出版社担任领导工作。曾在文化部出版局、国家出版局担任过党内外的领导职务。现任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上海辞书学会顾问,友谊出版公司名誉董事长,国际世界语协会会员,国际控制论学会会员,世界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学会国际理事会成员。

著有《语言与社会生活》、《社会语言学》、《辞书与信息》、《在语词的密林里》等。《人和书》是他在《读书》上开设的专栏文章的结集。

陈原从三十年代起从事出版工作和拉丁化、世界语运动,同时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地理和语言文字,有一些译文和著作。五十年代与六十年代主要做出版方面的领导工作。他曾谦逊地说:“我对语言本无研究,只不过是个门外的爱好者。”不过在文化革命中,恶棍姚文元借着一部词典狠狠地给打了一棍子,黑线回潮啦,复辟了,大帽子铺天盖地而来,晕头转向之余,很不服气。于是一头扎进语言现象和语言学的海洋……。从此走上研究社会

语言学的道路。他的第一本语言著作《语言与社会活》正是在“文革”期间写的读书札记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这本书六万余字,内容涉及比较词汇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若干问题。

作者首先用一些语言事实论证社会与语言的密切关系,说明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对语言词汇产生巨大影响,接着讨论了社会生活对语言的几种特殊影响。

一是不同时代存在的一种把语言化为灵物来崇拜的迷信现象,特别举出“文革”中的很多实例;

二是对语言的污染一一滥用外来词,他认为“洋泾浜”是语言污染的顶峰,是应该完全加以否定的;

三是社会互相影响造成语言间的借词,讨论了汉语借词的历史过程,特别讨论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引入,术语的国际化、标准化与规范化问题。

该书还用相当的篇幅讨论由于交际的种种需要而出现的委婉语。这本书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接触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大量语言现象,文字流畅,言词犀利,作者鲜明的爱憎跃然纸上,作者在“前言”中说:“这六万字的笔记作为一个语言学的小学生同文化专制主义恶棍们作斗争的记录,……也许可作为这个动荡年代一个小小侧面的反映罢。”虽然是自谦之词,但恰恰说明它的时代特点。

一九八三年出版的《社会语言学》一书是《语言与社会生活》的续篇和发展,是有关社会语言学若干理论问题和若干实际问题的

探索。社会语言学在国外虽然早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并成为一门学科,但在我国还是一个空白,陈原的《社会语言学》填补了这个空白,具有拓荒的意义。作者力图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研究社会语言学。

在全书开始的几章,集中阐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语言本质的认识一一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这三点是作者研究社会语言学的出发点。与上述观点相关,作者又从信息论的角度阐明了语言作为信息载体或作为信息系统在社会交际中的重要作用。该书第十章“从社会生活观察语言的变化”与第十一章“从语言变化探索社会生活的图”是全书论述的主题。这两章体现了作者关于社会语言学的基本观点:“照我的理解,这门学科一方面应当从社会生活的变化,来观察语言的变异,另一方面要从语言的变化或‘语言的遗迹’去探索社会生活的变动和图景。”

在第十章中他通过各种语言的许多具体事例说明社会生活的变化引起了语音、语法和词汇的变异,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带来了相应的新语汇,有一节专门从配偶称呼的变化说明出现新事物或新关系时必然产生新语汇。也就是说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只有当社会生活停止的时候,语言才不起任何变化,不过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作者最后指出,语言的变化是许多因素,时间、地域、社会、社会集团等等促成的,在第十一章中,作者阐述如何从语言的变化或语言遗迹中去探求社会生活的变化,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引用了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的十二个论点,着重说明可以从语言的变化探求社会现象的本质。在这一章里,作者又特别比较一些语言,亲属称谓及称谓语的不同与变化,来考察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不同与变化。还从甲骨文等古代文字所记录的语言来探求中国古代社会的图景。

在《社会语言学》一书中,作者还考察了语言与思维的若干问题,接触了模糊语言的问题,说明语言的模糊性是普遍存在的,是社会生活中不能废除的,但在一定的交际场合也不完全排除精确信息,全书的最后几章又对《语言和社会生活》中的某些问题作进一步的发挥。如语言的互相接触及借词问题,术语及缩略语的社会作用问题;委婉语与语言禁忌问题等。最后作者还讨论了语言感情与国际辅助语的问题。他认为世界语(ESPERANTO)实践了近一百年之后证明,这种方案作为国际间的辅助交际工具是有希望的。

从现代汉语几个用例分析语言交际的最大信息量和最佳效能——《一个社会语言学者的札记》(1983年)是根据作者在中国语言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的论文写成的一篇通俗性的文章,文章开头介绍了与语言学有关的信息论的几个术语,如信息量,最大信息量及由此派生出的主要信息、次要信息、多余信息等。他

指出,社会语言交际活动不但要求最经济的条件下传递最大信息量,而且周时讲求这个消息能引起最佳社会效能。

他举了十个用例说:

1. 传递一个信息,力求达到这个消息的最大信息量。因此在时间紧迫的交际场合(如球赛暂停时教练对队员的临场指导,电报电文)就要求直截了当、言简意赅。有时不用语言,只用某种符号(如交通方面所用的各种标志)。

2. 在社会交际中消息的传递还讲求最佳效能,即能引起最好的效果。为取得最佳效能,必须符合社会准则,思维习惯,语言习惯,心理状态等社会因素,不光是纯技术问题。

3. 为使主要信息达到最大值,同时取得最佳社会效能,有时要排除冗余信息,减少次要信息,有时却要根据特定的社会环境,有意识地增加冗余信息,如对主要信息的重复,加大音量或印成黑体字,将容易引起歧义的部分重复一次或多次,将主要信息的同义词或补足的多余信息加上去,适当地辅助以次要信息等等。

4. 有时为了达到最佳社会效能还需加上感情因素,特别是在处理潜信息的场合。

此外,陈原还发表了一些有关辞书编写及世界语的论文。

学派听语音

社会语言学已取得了一些明显的进展。随着60年代以后语言学家对语言异质性的认识的加深,社会语言学又发展出交际民族志

学、跨文化交际、交际社会语言学、语言社会化和语言习得、会话分析、语言变异研究等学派。

1.交际民族志学

交际民族志学主要从语言的文化、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研究语言的使用规律,它侧重于用文化人类学的观念来描写语言的运用,尤其注重研究在不同的社团、组织、社区以及社会中因文化习俗的不同给言语运用所带来的限制性特征,如:特定社区的社会语言学资源、实际言谈活动中上述资源是如何被开发和利用的等等;

2.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主要是探索不同语言文化环境中的交际策略和具体差异;

3.交际社会学

交际社会语言学注重研究一个种族内部的交际差异,例如同一种族内男女性别差异对交际策略的影响,不涉及跨文化和跨种族的交际策略;

4.语言习得

语言社会化和语言习得的研究把语言的本质看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因而儿童的语言习得就与他所处的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5.会话分析

会话分析是一个专门的学派(在英文文献中常用大写的CA来替代),主要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对话,为其他关心实际言谈的社会语言学派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分析的框架;

6.语言变异研究

语言变异研究则是以拉波夫为代表的"变异学派"。1966年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拉波夫发表了《纽约城英语的社会分层》(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of English in New York City, Washington, D.C: 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一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精心调查了纽约市上中等级百货公司里职员的语音,并用一句包含fourth的句子作为调查手段。

他发现,不同的r 发音,实际上代表了不同的社会阶层:有人清楚地发r音,有人发得不清楚甚至基本不发。

经过统计,他发现,上层和中层的职员,发r音的百分比比较高(分别为62%和51%),而下层的职员发的比例则相对低得多(只为20%)。社会语法学(Sociogrammar)是当代社会语言学最前沿的分支学科之一。

它以生成语言的社会程序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非理想化的内省方法,注重对自然语料进行社会化处理和结构化处理,以程序为本位,以解释为研究取向。语法是生成语言的社会程序。遭受句(如“王冕七岁上死了父亲”)中的“遭受”类动词移位迫使“遭受”的主要相关成分成为句末信息焦点,生成程序是所有权原则。

小称是一种借助形态而表小的语义特征,其形态标记主要有重叠、音变、词缀等三种,生成程序是突显原则。

相关介绍听语音

社会语言学是一个很大的术语,它覆盖了大量有关语言和社会的问题,包括语言的社会功能和语言使用者的社会特征。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多样性的特征,他们的功能特征和说话者的特征以及这三者在言语社团中持续的交互作用和变化。它试图揭示出那些能解释和限制言语社团中语言行为和作用于语言行为的社会规则和规范,同时,也努力去确定语言多样性对于说话者的符号性价值。而这种由语言的多样性产生的符号性或象征性特征,是语言功能差异的必然结果。

参考资料

[1]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前苏联:真理报出版社,1950年8月

[2] 陈原.社会语言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年

其他人都在搜

智慧城市解决方案肾结石吃什么最好怎么吃都不胖的原因高铁列车表

Hot百科App内测中,抢先体验!

New百科冷知识,天天更新!

内容均由网友贡献,百度百科无任何收费代编服务

百度百科吧意见反馈权威合作百科协议

叮叮小文库

词条目录

百科名片

概况

代表人物

索绪尔

布莱特

费希曼

海姆斯

祝畹瑾

杨永林

游汝杰、邹嘉彦

陈原

学派

相关介绍

广告语中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文化研究

告语“天地之气、男人品味、精品郎酒、精彩演绎”“天地之气”,体现了男人的气概与胸怀,树立了男人潇洒成功,气度非凡的形象。这是万千男人心中的理想。 三、广告语言的年龄差异 社会语言学家认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所使用的语言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各有特点。而广告语言,特别是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商品广告所使用的语言也存在差异,抓住每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以及表现在语言上的语言特征,并采取相应的广告策略才能使广告行之有效,为广告主带来更大的利益。儿童天真纯洁,受他人影响大,别的小朋友有的,自己也想有,对世界充满新奇感,对食物的欲望强,抗拒力弱。 (5)在看我,在看我,还在看我,再看我就把你喝掉!(旺仔牛奶) (6)今天你喝了没有?我们都喝乐百氏牛奶!(乐百氏牛奶) (7)妈妈我爱喝。(娃哈哈牛奶) (8)旺仔QQ糖,你也要来一颗吗?(旺仔QQ糖) 上面的这些儿童广告都非常的有趣生动,小孩爱看,大人也爱看。(5)中的小男孩眼巴巴的盯着一罐旺仔牛奶,明明是自己很想喝在目不转睛的看着牛奶却偏要说牛奶上的小人儿在看他,最后终于抗不住美味的诱惑找到了个不是理由的理由把牛奶美美地喝掉了。(6)中看似普通询问的“今天你喝了没有?”却勾起很多小朋友的馋虫。(7)中,小孩对妈妈说“妈妈我爱喝”,电视机前的小朋友可能也会对妈妈说:“妈妈,我也爱喝”。(8)中爱吃QQ糖的小朋友,肯定想要来一颗。这些广告语言考虑到广告受众为小朋友,用语简单,但却很有煽动性。 青少年正处于成长阶段,好奇心强,比较喜欢追赶潮流、时尚,注重个性突出,语言的灵感度高,变化快,喜欢新词新语。 (9)你out了!(啤儿茶爽) (10)麦辣鸡腿汉堡,不辣不给力。(广州麦当劳) 青少年追求时尚,谁也不愿被“out”。啤儿茶爽抓住年轻人的这一特点推出了这则广告语,事实证明,收效很好。在中国麦当劳的消费主体是小孩和年轻人,“给力”是2010年强劲流行的一个词语,麦当劳用这样的词语时尚、前沿,让人耳目一新,迎合了青少年的兴趣点。 人由于生活经验丰富,老年人则更关注亲人的健康及生活的幸福,以家庭为核心,期盼团圆。有些广告就抓住了消费者的这种心理。 (11)团团圆圆,达利园。 (12)中秋团圆,金六福酒。 (13)常回家看看,椰岛鹿龟酒。 期盼家人健康和全家团圆是老人家最大的心愿,每逢过年过节,这几则广告不知道出多少父母的心声。 从上面举的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广告语言能够反映出年龄的差异。因此,广告人设计广告语言时,需要考虑到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消费心理状态,从而赢得更多消费者的兴趣和信任。 四、广告语言的层级差异 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无阶级性,但一个社会阶层所使用的语言会有一定的特点。针对不同团体、不同阶层的消费者,广告语言也表现出差异性。在屈哨兵的《广告语言方 略》中把消费者分为“需要驱策者”、“他向消费者”和“我向消费者”。“我向消费者”生活形态的主要特点是我行我素,大多是年轻人,好表现,比较关心自我的实现。“需要驱策者”生活形态的主要特点是经济收入都不甚丰厚,他们的购买多出于生活的基本需要。如果按社会层级来分的话,这一阶层的人包括城镇的退休人员,中、低薪(或无薪)阶层以及中国农村大部分地区的居住人口。“他向消费者”都有稳定丰厚的经济收入,在社会上较有身份和地位,注重名誉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一阶层的人包括沿海和内地的私营企业主、个体户、影星、歌星,还包括高新阶层和有丰厚收入的公民等等(屈哨兵,1997)。 广告语言应该根据不同层级消费者的特征来设置广告语言。“需要驱策者”这一阶层的成员,他们更注重商品的实用性,求实性广告语言将取得更好的广告效果。 (14)加量不加价,还是三块九哦。快来买吧。(佳洁士牙膏) (15)泻痢停,泻痢停,痢疾拉肚,一吃就停。(哈尔滨制药六厂) (16)样板运动鞋,原价95,现价50。(广州北京路某商店) (14)用平实得语言标明佳洁士“好用还不贵”。(15)介绍产品的功能,药道病除。(16)在价格便宜上做文章。 “仓廪而知礼节”、“温饱思淫欲”。“他向消费者”不缺少基本生活的必须品,他们强调的是商品的品牌,格调,气质等。 (17)爱她,就请她吃哈根达斯。(哈根达斯广告) (18)得意非凡,三星海霸。(三星海霸豪华车) (19)“尊贵典雅”比亚迪F6。(比亚迪汽车) (20)影音经典,超优越四原色高传真彩视,献给金字塔顶端少数人士的影音极品。(日本夏普彩电) 上面的这些广告语与求实性广告语不一样,都属于求名性广告语。(17)中和心爱的人坐在哈根达斯华丽的卡座上,听着优雅的音乐细细品尝冰激凌中的极品哈根达斯,是一种奢侈享受。(18)、(19)突出品牌,(20)突出广告商品的档次“极品”,并对消费者进行了选择“金字塔顶端的少数人”。 五、结语 语言和社会都不是相互独立的,社会语言和广告语言因为一些共同的特征而紧密相连,从广告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社会语言学,为社会语言学带来了新的活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丰富了社会语言学的成果。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广告语言学,社会语言为广告语言学提供了研究方法和已有研究成果。广告语言要取得成效,就不得不将社会因素纳入考虑的范围之内,将广告和社会生活相结合,有助于广告人更好地理解社会,更好地确定广告语言的诉求定位,使广告语言更加行之有效。 参考文献: [1]戴庆夏.社会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戴庆夏.社会语言学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 [4]屈哨兵.广告语言方略[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 [5]屈哨兵.广告语言跟踪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宋伯伟)

社会语言学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社会语言学》课程考核要 求 说明:本课程考核形式为提交作业,完成后请保存为WORD 2003格式的文档,登陆学习平台提交,并检查和确认提交成功(能够下载,并且内容无误即为提交成功)。 1. 作业要求 1. 认真学习课程,广泛查阅文献资料,高质量完成课程作 业。 2. 必须由自己独立完成,不得抄袭或请人代写,雷同作业按照零分 处理。 2.作业内容 论述题 (1) 中国社会语言学发展的三个阶段(25分) 答:一)初创阶段(1979-1987):从自发到自觉 一般认为,中国的社会语言学是舶来品,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中国最早提出社会语言学的学者之一陈原则指出,社会语言学发源比较早。自古以来,中外语文学家都曾讨论过古语与今语、文语与口语、标准语与方言在社会功能上的差别。欧洲19世纪初的方言学家对于自己民族语言内部各种变体的调查,其实即是进行社会语言学的工作。事实上,社会语言学的诞生和有没有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是两回事。进行某一方面的研究并不等于建立了某一个学科。当然,一个学科的出现决不是突然从天上掉下来的。它一定是长时间学科积累的结果。现代中国历史上的许多语言运动,如20世纪初期的国语运动、20年代的白话文运动、30年代的大众语讨论以及北方拉丁化运动,50年代的推广普通话、现代汉语规范化等等,都可以算是社会语言学的工作。但是这些运动或工作可以说是自发的,而不是自觉的。70年代后期,随着“社会语言学”这个术语的出现,人们对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从自发走向自觉[7]。 这一阶段,中国社会语言学的成果主要表现在通论性的著作和理论的译

介方面。前者除上述陈原的两本著作外,还有陈松岑的《社会语言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游汝杰、周振鹤的《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许国璋早在70年代末开始引进社会语言学,有关论文后来收入《许国璋论语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1980年到1982年,英国语言学家特鲁基尔的《社会语言学导论》由林书武等翻译,在《国外语言学》连载。1987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祝畹瑾编的《社会语言学译文集》和前苏联什维策尔的《现代社会语言学》(卫志强译)。此外,《国际社会科学杂志》1985年第5期(中文版)以 “语言与交往:社会语言学研究个案与应用”的专刊形式,发表了一大批社会语言学的论文,很有指导意义。可惜因为发行上的原因,许多人没有看到。 这一时期有两大缺点:一是结合中国社会实际不够,二是对社会语言学的对象和范围的认识还相当模糊。例如有的学者把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之类问题也列入社会语言学,这显然是不妥的。此外,受国外的影响,也有热衷于无谓的名份之争的现象。 迅速发展阶段(1987-1993):从引进走向结合中国实际 1987年12月1日至5日,中国社科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在北京举办了首届社会语言学讨论会。会议展示了7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现状和水平,它标志着中国社会语言进入了一个火热的阶段,对推动我国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988年8月,深圳教育学院深港语言研究所主办了首次“双语·双方言”讨论会。1990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和苏州大学在苏州召开了首届应用语言学讨论会,其中有不少的论文也是关于社会语言学的。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社会语言学的专题研究。著作有张清常的《胡同及其他——社会语言学的探索》(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高天如的《中国现代语言计划的理论和实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等。论文数量很多,结集出版的有《双语双方言》(1-4集)(分别由中山大学出版社等出版)、《语言·社会·文化——首届社会语言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语文出版社,1991)等等。 这个阶段,继续出版了一批关于社会语言学的译介、概论性著作和教材。在译介国外社会语言学研究成果方面,除了《国外语言学》等杂志连续刊登译介文章(例如Lesley Milroy的《语言和社会网络》等)外,还出版了佐伊基的《社会语言学演讲录》(刘明霞等译,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9)、郝德森的《社会语言学》(丁信善译,中国社会

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新角度:公众语感

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新角度:公众语感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在语言研究中占有方法论上的优势。本文从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两个方面对《汉语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展开评述。调查统计、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和立足于大众语感的研究角度是该书的一大亮点,对汉语词的研究很有价值。 标签:汉语词研究方法研究角度公众语感 近读江汉大学王立教授的《汉语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8月出版。以下简称《汉语词》),感觉耳目一新。虽然此书出版已近五年,但仍有进一步推介的必要。这本著作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从语感角度对汉语词进行了相关调查和研究。对汉语的基本单位“词”的研究,正如胡明扬先生所言,“是一个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老大难问题”[1]。虽然我们已把“词”作为汉语语法的基本分析单位和基本应用单位,但对词的概念界定始终没有完全明晰起来。王立先生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从一个新的角度——公众语感,为汉语词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模式,也成为社会语言学研究本土化的一个成功尝试。 全书共八章。第一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将汉语词的百年研究历程分为“汉语词观念的萌发——形成——确立——传播——深化”5个时期进行考察。第二章简要阐述了“从语感的角度认识汉语的词”的研究思想是如何获得的,对“语感”“语感测量”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并结合5次语感测量的实例,着重介绍了语感测量的工作程序。第三章至第七章是整个研究过程的全面展开,是语感测量的整个研究过程,向我们展示了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在解决语言问题上的独特价值,可谓本书的精华部分。第八章是结语部分,主要阐述从社会语言学视角研究汉语的“词”会得到一个怎样的结果,这一结果将带给汉语研究一个怎样的启示。 这部研究汉语词的学术专著,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上是很应该引起注意的,即调查分析、定量研究的研究方法和立足大众语感的研究角度。 一、可取的研究方法——调查分析、定量研究 对于语言本体研究来讲,不同的方法论反映了不同的语言观。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是调查分析、定量研究,是多视角的、动态的。对汉语语法进行多视角、动态的研究是当代语法学的一个明显特征,并成为当今语法学界所致力探讨的热门话题。社会语言学奠基人拉波夫提出的定量研究模式一直是社会语言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并影响至今,而调查分析就是对定量研究模式的实践。拉波夫主张把语言放在语言集团的场景中进行研究,语法问题也不例外。例如,他认为对变项X属于语法Y还是语法Z的问题,要根据整个言语群体而不是根据言语个体进行判别。《汉语词》就很好地实践了这一研究模式。正如王立在书中所言,“对词的理解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心理过程,把寻求汉语基本结构单位的研究放到汉语使用的大背景中去进行,看看存在于汉语社团成员头脑中的基本语言单

社会语言学导论考试重点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一)定义和解释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联系社会各种因素对语言进行的研究,探讨语言在社会环境中的变化、功能及其使用的一般规律。 概括来说对语言的研究大致有四个角度:部研究、外部研究、比较研究、应用研究。 社会语言学属于对语言的外部研究,但并不是纯粹的外部研究。 (二)研究对象的不同界定 1.布莱特(美国)1964 (1)说话人的身份; (2)听话人的身份; (3)言语事件的社会环境; (4)社会方言的分析; (5)言语行为的社会评价; (6)语言变异的程度; (7)社会语言学的实际应用。 2.礼德(英国) (1)语言宏观社会学、语言人口统计学; (2)双语、多语、多方言研究; (3)语言规、语言发展和规化; (4)语言混合; (5)社会方言; (6)社会语言学和教学; (7)言语的人种史、语言环境; (8)语域和言语能力; (9)语言变化的社会因素; (10)语言和社会化及其传播; (11)社会语言学的方法; (12)语言体系的功能理论; (13)语言相对性; (14)话语理论; (15)人种方法论的语言学。 3.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1992) 总的来说,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如双语、多语或多方言状况,以及各类言语共同体使用语言的状况和特征; (2)各类语言变体的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3)社会以及不同集团对各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4)由于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5)交际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4.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2004) (1)社会因素(阶级、阶层、职业等)对语言结构的影响; (2)个人因素(年龄、性别、性格等)对语言的影响; (3)语言政策、双语等; (4)社会因素引起的语言关系,如语言接触、语言融合;

中国语言学必读必备书目400种

中国语言学必读必备书目400种 北京大学语言学院推荐 (英)The Categories(范畴):亚里士多德 (英)THE DEVIL’S DICTIONARY(魔鬼词典)-- AMBROSE BIERCE(阿姆布诺斯·比尔斯) (英)The Foolish Dictionary(愚蠢的词典)-- Gideon Wurdz(吉顿·伍兹) (英)表述和意义:言语行为研究[美]塞尔[Searle,J.R.] (英)词汇、语义学和语言教育[英]哈切(Hatch,E (英)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语言习得 (英)当代句法理论通览 (英)当代语义理论指南--[美]拉宾(Lappin,S.)著 (英)德里达--诺利斯 (英)汉语方言的连续变化变调模式--陈渊泉 (英)话语分析入门:理论与方法[美]吉(Gee,J.P.)著 (英)会说话的哺乳动物:心理语言学入门 (英)剑桥语言百科词典 (英)交际语言教学论 (英)句法:结构、意义与功能 (英)跨文化交际:语篇分析法[美]斯科隆(Scbllon,R.)等著 (英)历史语言学 (英)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 (英)乔姆司基的普通语言学教程 (英)人类语言学入门 (英)认知语言学入门 (英)社会语言学教程 (英)言语的萌发:语言的起源和进化 (英)言语行为:语言哲学论[美]塞尔(Searle,J.R.)著 (英)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英)英诗学习指南:语言学的分析方法[英]利奇(Leech,G.N.)著 (英)语法化学说 (英)语料库语言学 (英)语料库语言学入门[新]肯尼迪(Kennedy,G.)著 (英)语言和人 (英)语言类型学与普通语法特征--Croft (英)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Sapir (英)语言迁移:语言学习的语际影响[美]奥德林(Odlin,T.)著 (英)语言心理学[美]卡罗尔(Carroll,D.W.)著 (英)语言学和第二语言习得 (英)语言学教程--Radford (英)语言学课题:语言研究实用指南 (英)语言学理论:对基要原著的语篇研究 (英)语言学入门[英]普尔(Poole,S.C.)著 (英)语言学习和语言使用中的错误:错误分析探讨

问什么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范围

1. What is the scope of Sociolinguistic research? 问:什么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范围? 答:广义的把从不同角度去考察语言的都看成社会语言学等等范围,如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心理学、地理学、历史学、哲学等等。狭义的是研究语言使用中的变异现象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变异指语言运用上的变化和差异,通过使用各种不同的语言上的变体表现出来。具体来说,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包括: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如双言制、双语、多语或多方言状况; 2)各种语言变体包括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标准语和土语、正式语体和非正式语体等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3)交谈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4)社会以及不同的集团对各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 5)由于社会的、文化的、经济的、政治的种种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等。 最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也在不断的延伸,相信在今后的发展中社会语言说的研究会取得更大更多的成就,同时也对我们社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 Generalized to study from different angles to the language areas are regarded as social linguistics, etc。Such as sociology,

anthropology, ethnology, psychology, geography, history, philosophy and so on. Narrow the variation in use of language phenomena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cial environments. Variability refers to the change in language and differences, through the use of different language variants shown. Specifically, social linguistics includes: (1) The language of a country or region, such as two-word system status, bilingual, multi-lingual or multi-dialect situation; (2) variations in various languages, including regional dialects and social dialects, standard language and dialect, formal and informal language body language body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structure and social function; (3) The conversation scenarios and selec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de and the Code Selection and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s; (4) Social and different languages or language groups on evaluation and attitude variations and the resulting social effects; (5) The social, cultur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reasons, as well as language contact caused by changes in the way of language and law, and so on. In conclusio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linguistics is constantly extending the scope; I believe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浅谈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网络流行语的特征

浅谈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浅谈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论文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特征 论文摘要网络流行语是网络社会这个虚拟的世界中最流行的用语,它不同于现实中的语言,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制约。本文主要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网络流行语,讨论其不同于现实语言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0引言窗体底端 所谓社会语言学,“它是语言学的重要分支之一,顾名思义,就是研究语言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①从一门语言诞生之日起,它就不再是孤立着的,而是同社会密切相关的,并随着社会的前进而不断变化发展。而我国是一个拥有4.2亿网民的国家,由网络所构成的虚拟社会日渐庞大,在这个网络社会使用的网络流行语也自然而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仅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分析,总结出其不同于现实语言的一些区别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形成的原因。 1特征 (1)从语言全民性的角度来看,有些网络流行语体现了汉语普通话里的谐音现象。“语言作为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属于社会的所有成员。语言既不是由社会的某些集团或个人创造的,也不由某些集团和个人所专用;语言对于社会的全体成员来说是共同的,是各种社会集团通用的交流沟通的工具。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语言的全民性。”②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每个汉族人都有使用普通话的权利。在网络社会同样如此,网络社会也是一个巨大的统一的语言社群。只有使用普通话才不会引起交际障碍。有些网络流行语甚至直接利用普通话中相谐音的词汇。例如“豆你玩”“蒜你狠”等词,都是利用谐音的方式反映了菜价普遍上涨的客观事实,也反映了这种现象对老百姓正常生活的不良影响。这种故意改变“能指”与“所指”对应关系的方式,既生动形象又不乏力度,最重要的是这种谐音所有人都听得懂,这也是它能够快速传播和流行的基本条件,反映了语言的全民性。 (2)从语言地域变体的角度来看,有些网络流行语直接受方言的影响。所谓地域变体,简单说就是指不同地区的方言。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交流是通过有声语言,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方言中可能读音不同,但书面文字还是相同的,例如“鞋子”在有的方言中读成“孩子”,但书面语写出来都是“鞋子”这两个字。而在网络交际中,语言没有声音,全部由文字所代替。但网民来自全国各地,出于自身习惯,他们常常会根据自己方言的读音来书写词汇,这就创造出了若干个没有任何关联的语素拼凑起来的新词。 例如有的人把“非常”写成“灰常”,这说明这个地区的人h和f不分;有的人把“感觉”写成“赶脚”,这出自湖南一带的方言。久而久之,这些词就成了网络流行语,

社会语言学模拟试卷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社会语言学》模拟试卷一 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社会语言学是()的重要分支之一。 [A] 社会学[B] 语言学[C] 人类学[D] 文字学 2、社会语言学研究中的社会因素不包括()。 [A] 阶级[B] 阶层[C] 职业[D] 受教育程度 3、美国语言学家拉波夫对()音分层的研究是社会语言学运用调查统计方法的经典作品。 [A] r [B] s [C] t [D] l 4、语言与文化共存的最典型的例子可以说是()。 [A] 汉字与中国文化[B] 印度语与印度文化 [C] 拉丁语与拉丁文化[D] 英语与英国文化 5、文化接触导致语言接触,最直接、最常见的现象就是()。 [A] 行话[B] 黑话[C] 借词[D] 谚语 6、()是影响社会方言的因素之一。 [A] 社会制度[B] 社会形态[C] 社会地位[D] 社会规模 7、逢年过节“死鱼”“死鸭”改称“文鱼”“文鸭”是属于语言禁忌中的()。 [A] 年节语言禁忌[B] 日常生活用语禁忌 [C] 社会分层用语禁忌[D] 称谓禁忌 8、汉语成语“秀色可餐”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反映了()。 [A] 性别差异[B] 性别歧视[C] 性别平等[D] 性别模糊 9、语言规划的经济性原则,不包括()。 [A] 群众性[B] 简便性[C] 适用性[D] 效益性 10、在域外方言中从汉语输入声调系统的是()。 [A] 越南语[B] 泰语[C] 日本语[D]朝鲜语 11、新派方言和老派方言的区分标准是()。 [A] 媒介[B] 时代[C] 地域[D] 年龄 12、下列属于语码混合原因的是()。

语言学概论教学大纲

《语言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课程代码:101012191。 2.课程中文名称:语言学概论。 3.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 4.课程总学时数: 36 ,其中理论环节学时数: 28 ,实验实践环节学时数: 8 。 5.课程学分数: 2 。 6.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四年制本科。 7.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语言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四年制本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讲授关于人类语言的本质、结构、发展、分类以及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文字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论水平和语言分析能力,为今后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学习本课程应达到的目标:通过学习,初步树立科学的语言观,掌握普通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提高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为此,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点基本要求: 1.在介绍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着重拓宽知识面,同时进一步论证、阐述基础理论,并加以延伸、扩展。 2.要多用实例传授现代语言的分析方法,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语言问题的能力。阐述概念和理论时要避免抽象的演绎。 3.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学习中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紧密结合语言实际,多分析,多做思考练习题,以求透彻理解,掌握有关知识。 三、学时分配

四、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章语言与语言学 【本章教学目的、要求】: 一、了解动物的“语言”与人类的语言的区别; 二、正确认识语言的性质; 三、了解语言的社会功能和思维功能; 【本章教学重点、难点】: 一、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及联系 二、语言的性质(符号性、系统性) 三、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本章节主要教学要点】: 第一节语言是人类特有的 一、人类的语言和动物的“语言”的区别 1.功能开放 2.构造灵巧 3.习得 二、关于语言产生的假说

期刊-中国社会语言学

NO.1217195812 《中国社会语言学》杂志创刊 ( 2003-11-3 16:48 ) 《中国社会语言学》杂志创刊并即将出版 《中国社会语言学》(The Journal of Chinese Sociolinguistics)于2003年10 月在澳门创刊,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 1729-5173。《中国社会语言学》由中国社会语言学会(The Association of Chinese Sociolinguistics)编辑出版,每年出版一或二期。 《中国社会语言学》刊登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各类文章,包括研究论文、调查报告、评论、报道、书讯等,尤其欢迎关于海内外华人、中国各民族语言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成果。 《中国社会语言学》园地公开,文责自负。本刊实行专家匿名审稿制度,审稿时间为收到来稿之日起6个月。无论稿件采用与否,编辑部均会在6个月内以书面形式通知作者。本刊暂不设稿酬,稿件一经刊用,即赠送该期刊物10册。 来稿注意事项 (一)来稿长短不拘,繁简体皆可,中英文皆可。 (二)来稿时请寄:打印件两份,word电子文件一份,txt电子文件一份。稿件内容请按以下顺序排列: 1.中文标题; 2.中文提要; 3.中文关键词; 4.英文标题; 5.英文提要; 6.英文关键词; 7.正文;8.附注;9.参考文献(先中文后外文,请按作者姓名音序排列)。 (三)在另纸上写明:作者姓名,学历学位,职称,工作单位,通信地址,联系电话,E-mail地址,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 (四)所有来稿均需以显著方式注明“《中国社会语言学》投稿”字样。 (五)在来稿审稿期限内切勿另投他刊(包括会议论文集),否则如发生重刊事故将追究作者的责任。 联系方式 (一)澳门邮政信箱956号,联系人:邵朝阳博士,电话:(00853)6691003,E-mail:acs@https://www.360docs.net/doc/921949343.html,.mo。 (二)100083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联系人:张世方博士,电话:(0086)10-82303573,Email:zhangshf@https://www.360docs.net/doc/921949343.html,。 订购方式

社会语言学教学大纲

社会语言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社会语言学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编号:学时:54 编者姓名:单位:人类学系职称:讲师 主审姓名:单位:人类学系职称:教授 授课对象:本科生专业:人类学年级:三年级 编写日期: 2007年1月 一、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 介绍社会语言学的理论、方法及应用。主要内容有:语言变异、言语交际、语言接触、双语以及语文规划等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社会语言学理论,并能结合社会语言现状(如我国的双语双言现象、语文规划政策等)思考、探讨社会中的语言现象。 二、课程主要内容及时间安排 一、社会语言学的兴起、研究范围、对象、途径、目标计2学时。 二、应用社会语言学的若干方面,语言与经济、政治、双语教学、语言与法律事务计4学时。 三、语言变体,语言与方言;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标准变体和非标准变体;语体和语域计4学时。 四、言语共同体,交际能力计2学时。 五、语言变异,阶级、阶层与语言差异,性别与语言差异计4学时。 六、社会网络与语言差异计2学时。 七、言语交际,对称呼的研究计4学时。 语言区域与文化区域 八、对礼貌的研究,会话分析计2学时。 九、语言接触,双语和多语现象计4学时。 十、语码转换和语码混合,语言干扰计2学时。 十一、洋泾浜语和克里奥耳语计4学时。 十二、语言的扩散和海外体英语计2学时。 十三、语文规划,语文规划的特点和意义,语文规划的类别、步骤计4学时。

十四、我国语文规划的情况,汉语、汉文及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字计2学时。 十五、语言变项的描写和研究,变项规则,定量研究计4学时。 十六、收集语料的方法和技术,语言变项的定义扩展计4学时。 十七、变项规则分析方法计2学时。 三、课程实习 拟于学期中安排一次。要求学生对家乡的语言构成、语言运用的特点,从多语、多言的角度进行观察,写成报告,并于课堂讨论。计入平时成绩。计2学时。 四、主要参考书目 1、社会语言学上海外教出版社 Spolsky 2000 2、社会语言学与语言教学上海外教出版社 Hornberger 2001 3、拉波夫语言自选集语言大学拉波夫 2001 4、社会语言学教程复旦大学游汝杰、邹嘉彦 2004 5、社会语言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祝畹瑾 1992 6、Hudson,R.A, Sociolinguis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中国社会语言学》读书笔记

《中国社会语言学》读书笔记 《中国社会语言学》读书笔记 徐君善 从语言史研究的观点出发,有理由认为,社会语言学的产生,从本质上说,是折衷主义思想的直接产物。最能体现这种折衷主义思想的,则是社会语言学本身所具有的跨学科、应用型特征。这一特征,充分反映出20世纪末以来,全球新兴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与趋势。因此,当我们面向新世纪,展望语言学发展之时,有必要对社会语言学这门新兴学科的主要特征做一研讨,旨在促进中国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社会语言学的产生背景不同于其他语言学流派。它不是源于一个理论构造的种子,而是从一个关系错综复杂的社会科学领域里蔓生出来。由于这一特定的学术背景,社会语言学在其成长发展过程中始终没有形成明显的门户之见,而以其宽厚的学术胸怀,包容了来自各种不同学术背景与传统的研究者。正是这种海纳百川的学术气派与折衷主义精神,才使得其广泛的跨学科研究潜势成为现实中的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社会语言学才体现出理论模式多样性、研究方法随机性、研究群体广泛性,以及研究内容驳杂性的学科特征。社会语言学研究具有多学科交叉的学科特色,这是不可置疑的事实。回顾社会语言学的历史,从早期的开拓者身上,即可见到这一点。北美学派的几位首领人物鲍厄斯、萨丕尔、沃尔夫,以及英国功能学派的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弗斯等人,有的从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的角度观察语言的具体使用现象,有的从文化传统与语言结构的关联探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20世纪60年代以后,社会语言学异军突起这一事实本身,更是社会学和人类学对于语言问题持续的关注,以及语言学内部对于跨学科研究的渴望这两种力量协同作用的结果。由于跨学科交叉研究的这一特色,导致了社会语言学理论模式的多样性。研究方法的随机性,是社会语言学跨学科研究特色的另一种体现。虽然,20

以亲属称谓“姐”自称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以亲属称谓“姐”?自称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摘要:本?文针对近来出现的以亲属称谓“姐”?自称的语?言现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姐”这?一?自称产?生的语?用效果,使?用状况,如使?用场合、对象、原因等等,以及其中暗含的客观原因。 关键词:亲属称谓;姐;?自称 ?一.语?言现象的提出 近来,?网络上出现了?一种以“姐”?自称语?言现象,和其他?网络语?言?一样,这?一语?言现象逐步扩散,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甚?至已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姐”作为?自称的这?一语?言现象特别之处。 1.“姐”作为?自称不再局限于指称?比?自?己年长的?女性 根据《当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姐,?一般指同?父母?而年纪?比?自?己?大的?女?子,如?二姐、姐妹等;或指有亲戚或其他某种关系的同辈?而年纪?比?自?己?大的?女?子,如表姐、师姐等;或?用来称呼年纪跟?自?己差不多的?女?子(含亲热意),如江姐、蔡?大姐等。由此见得,“姐”的本意属于亲属称谓,同时有泛化的使?用功能。?而作为亲属称谓也好,作为亲属称谓的泛化使?用也好,“姐”的指称对象(?无论是指称对?方还是指称?自?己)都应该是?比?自?己年长的?女性,笔者观察到,近年随着?网络新语的流?行,亲属称谓“姐”也不再局限于指称?比?自?己年纪稍长的?女性,?而有了新的?用法。 下?面的例?子是笔者从微博上找到的: ①A:XX,姐来播给你看这?里的景?色哦,和你来的时候不?一样了吧? B:哇,蛮好看的嘛,姐也给你发发阳朔的春天啊! ②今晚遇到两朵奇葩,乐死姐了! ③姐我?一向?走?非主流路线! 第?一个例?子中的对话双?方互相称“姐”,这说明?二者在?用“姐”作为?自称的时候,并?无所谓年纪谁?大谁?小;第?二个例?子中也是,说话的对象并不确定,所以也不是局限于指称年纪较?大者;如果说第?二个例?子中的“姐”还有指称“?自?己姐姐”的歧义的可能性,那么第三个例?子中“姐”的?自称?用法就再明显不过了,句中直接?用“姐+我”明确了以姐?自称的?用法。 2.“姐”作为?自称是对传统谦称的颠覆 中国?人?一向以谦逊为美德,认为?自谦才是合乎礼貌的,因此在汉语中有很多?自古流传的?自谦之词,如:愚兄、鄙?人、在下等,即使是现在这类谦称已不再?用于?日常?生活之中,但受千年中庸之道影响的中国?人,关于?自称也是有其礼貌原则的,例如以年幼的称谓称呼?自?己,如:妹妹我、?小弟等等,但以“姐”?自称则颠覆了这?一?自谦传统。?比如上?面第三个例?子,可以对?比?一下“我?一向?走?非主流路线”和“姐我?一向?走?非主流路线”,后者的语?气更加强烈,表现出来的语?用效果更显我?行我素的意味,使得说话?人让?人感觉??十分?自信、霸?气。 3.“姐”作为?自称暗?示着现代?女性的独?立意识的增强 “姐”的?自称?用法还暗?示了?一个更加深层次的问题,即现代?女性的独?立意识

汉语言文字学重要论文和著作

汉语言文字学重要论文和著作 现代汉语部分: 著作类: 理论语言学: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德]威廉··洪堡特,商务印书馆,1997年。 《普通语言学教程》,[瑞士]费尔德南·德·索绪尔,商务印书馆,2001。 《语言论》,[美]布龙菲尔德,1933/1980 ,商务印书馆 Semantics,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Meaning , Ullman,S , Oxford Oxford:Blackwell, 1962. Principles of semantics, Ullman,S., Oxford Oxford:Blackwell ,1951. Words and their Use, Ullman,S., N.Y Oxford Oxford:Blackwell, 1951, 《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A·梅耶(法),岑麒祥译,科学,1957。 《语言学概论》,L.R.帕尔默,荣等译,商务印书馆,1983。 Language and Mind, Chomsky,N., New york :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72 . Essays on Form and Interpretation, Chomsky,N. , London Fontana ,1977 . Rules and Representation, Chomsky,N,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0.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Halliday,M.A.K ,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8. 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Lakoff,G.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Historical Linguistics, R.L.Trask, 周流溪导读,外语教学与研究,爱德华·阿诺德,2000。 《历史语言学》,徐通锵,商务印书馆,1990。 《语言论》,徐通锵,东北师大,1997 。 《不对称和标记论》,家煊,教育,1999。 《语言问题》,元任,商务印书馆,1980。 《语言哲学》,嘉映,大学,2003。 《认知语言学概论》,艳芳,外语教育,2001。 《周祖谟语言文字论集》,周祖谟,人民教育,2000。 《语言学方法论》,桂诗春、宁春岩著,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 语音学: 《汉语非线性音系学》,王洪君,大学,1999。

研究生-社会语言学-阅读书目

社会语言学基本阅读书目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专著: 陈原,《社会语言学》,学林出版社,1983年版; 陈原,《语言与社会生活》,三联书店,1980年版; 陈原,《社会语言学专题四讲》,语文出版社,1988年版; 陈建民,《中国语言与中国社会》,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陈松岑,《语言变异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徐大明、陶红印、谢天蔚,《当代社会语言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2004年版; 徐大明,《社会语言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徐大明,《语言变异与变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徐大明,《社会语言学实验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祝畹瑾,《社会语言学译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罗常培,《语言与文化》,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语文出版社,1989年版; 罗纳德·沃德华著,雷红波译,《社会语言学论》(第五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齐沪扬、陈昌来,《应用语言学纲要》,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 2009年版; 于根元,《应用语言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于根元《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应用研究》,书海出版社,1996年 周庆生,《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商务印书馆,(自2005年起,每年度发布) 曲彦斌,《民俗语言学》(增订版),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戴昭铭,《规范语言学探索》,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吕冀平、戴昭铭,《当前我国语言文字的规范化问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游汝杰,《中国文化语言学》,高度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陈章太,《语言规划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李宇明,《中国语言规划论》,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李宇明,《中国语言规划续论》,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姚亚平:《中国语言规划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王德春、孙汝建、姚远,《社会心理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邢欣:《都市语言研究新视角》,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期刊: 《中国社会语言学》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 《语言文字应用》《当代修辞学》(《修辞学习》) 《语言教学与研究》《中国语文》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发表时间:2011-7-22 来源:《新校园》理论版2011年第6期供稿作者:陈东1 田甜2 [导读] 本文从社会语言学语言变异研究的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发展及其社会功能。 陈东1 田甜2 (1.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北京海淀100089;2.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6) 摘要:本文从社会语言学语言变异研究的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发展及其社会功能。社会语言学变异理论认为,网络流行语是一种语言变异现象,它的产生和流行反映了语言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了语言的多样性,为特定的社会成员主张民主话语权、塑造自我形象开拓了渠道,同时也丰富了社会语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意外的趣味。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语言变异;语言发展;社会语言学; 当下的网络流行语受到了不少群体的热爱,同时也面临着争议和批评。从主张维护语言纯洁性的观点来看,网络流行语是肤浅、简陋的语言,它冲击着传统的、纯正的语言的健康发展。网络流行语与传统语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它的出现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体现着现代人的认知观念和心理动态的转变,是众多因素综合的产物。 1.语言变异理论 所谓“语言变异”是指语言表达系统由于社会因素(社会等级、性别、年龄、种族、职业等) 、社会心理因素、以及生理心理语言因素而产生的语言形式变化。 1.1 语言变异发生的原因 语言变异因语言使用的情景、语域不同而发生,也会因各种社会因素如社会阶层、教育程度、年龄、性别及种族的的不同而发生。社会心理也是影响语言变异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中产阶级对上层社会所使用的语言的向往。随着时代的进步,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出于表达的需求,也会引起语言的变异,正如某些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失。此外,从语言系统内部来分析,语言变异也有其内在的原因:新的语义的出现、词的结构变化(如复合词的发展)、词的功能增多。 1.2 语言变体的社会功能 首先,语言变体的使用受语境、谈话对象和谈话者的社会阶层、年龄、职业、教育程度、性别、地域、种族等因素影响,根据特定情况而使用的语言变体可以体现说话者的上述社会特征,具有一定的身份标记功能。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根据特定情况来使用不同的语言变体,以达到交际的恰当得体、成功完成交际目的,而多种语言变体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交际策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