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什么是传播 第一节 传播学的研究传统

第三章 什么是传播 第一节 传播学的研究传统
第三章 什么是传播 第一节 传播学的研究传统

大众传播学复习题2012年

第一章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一个是()的传统,一个是()的传统。 2.信息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也不单单是(),而是作为两者之统一的信息。 3.所谓系统,指的是由()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的有机整体。 4.从传播所运用的符号看可分为()和()。 5.从行为主体的角度分,传播可分为()、组织传播和()。 6.以传播层次划分,传播可分为()、两人传播、小群体传播、公众传播、()和大众传播。 7.近代大众传播的起点,应该以19世纪30年代()的出现为标志。 8.传播学的四大先驱指的是()、()、()、()。 9.传播学的奠基人是()。 10.批判学派中的流派主要有()、()、意识形态霸权理论和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 11、批判学派中的政治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累斯特大学大众传播研究中心的()和()。12.批判学派中的政治经济学派学者主要从()和()上来揭示资本主义大众传播的内在矛盾和制度的非合理性,对于传播内容本身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 二、选择题 1.美国社会学家()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中设了《传播》一章专门讨论传播。并为传播下了一个广为人知的定义:“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 A库利B皮尔士C索绪尔D巴尔特 2.美国学者()在1911年出版的《思想的法则》中设了一个题为《传播》的短章,其中有这样一段论述:“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唯一手段是像。即使传播最简单的观念也必须用像。” A库利B皮尔士C索绪尔D巴尔特 3.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 A英国B美国C德国 D日本 4.关心人的社会化问题,并为社会学和传播学提出了“初级群体”和“镜中我”概念的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是()。 A库利B帕克C米德D李普曼 5.1922年,对美国外语报刊的状况进行调查和内容分析,发表了题为《移民报刊及其控制》的论文并提出“新闻是社会上个人间讨论之基础素材”观点的是美国学者()。 A库利B帕克C米德D李普曼 6.()提出的“主我”和“客我”理论,对理解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具有重要意义。 A库利B帕克C米德D李普曼 7.写出《舆论学》并提出了“拟态环境”(pseudo environment)和“刻板成见”(stereotype)概念的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和新闻工作者是()。 A库利B帕克C米德D李普曼 6.在研究方法上,拉扎斯菲尔德的贡献是倡导并亲身实践了() A.社会调查法B.内容分析法C.控制实验法D个案研究法 7.在传播学的先驱与奠基人中,曾多次访华给中国带来有关传播学的新鲜信息的是() A.拉斯韦尔B.拉扎斯菲尔德 C.霍夫兰D.施拉姆 8.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概念的是()。 A.拉斯韦尔B.拉扎斯菲尔德C.霍夫兰D.卢因

传播学研究方法第一至第三章

一些重要参考书: 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第10版)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5 大卫·E·莫里森寻找方法-焦点小组和大众传播研究的发展柯惠新王宁译新华出版社2004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陈阳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此外还有这二年重庆大学出版出版的系列方法方面的书可以参考。 传播学研究方法 第一章导论 一、科学的方法 1、知识的几种来源 ?传统——历史形成的观念 ?常识——众人的经验积累 ?经验——个人经历的积累 ?权威——众人公认的依据 ?科学——符合逻辑的经验总结 2、科学的特征 ?科学是经验的——根植于、依赖于 ?科学是逻辑的——符合正确的思维 ?科学是操作的——可实际检验 ?科学是命题式的——形式结构 ?科学是趋于抽象的——概括、理论 ?科学是趋于系统的——完整体系 ?科学是累积的——相对的、部份的 二、社会研究的概念与特征 1、社会研究的定义 ?研究——提出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 ?社会研究——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特征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传播研究——? 2、社会研究的特征 ?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 ?研究的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 ?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 3、社会研究中的困难 ?人的特殊性——感情、意识、霍桑效应 ?研究的干扰性——研究本身是一种行为 ?现象的复杂性——一果多因、一因多果 ?特定的限制——伦理的、政治的、法律的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吐血大整理(修订版)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吐血大整理 (修订版) 第一章 1.传播的三种定义 ①共享说 ②劝服说 ③反应说(生理学原理来自俄罗斯生理学家巴甫洛夫) 2.信息、符号、媒介的概念 ①信息:产生于主体对客体的认知过程中,如果获悉的某一事物的表征,使人感到对这件事物的不确定性减少了,那么这种表征就是信息。 ②符号:指有意义的代表物或象征形式。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 ③媒介:信息、知识的载体。也包括与媒介相关的媒介组织。 3.媒介技术发展的四个时代 口语媒介→文字媒介→电子媒介→网络媒介 4.传播的四种类型 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5.印刷术的影响 1、印刷品数量增多,广泛传播、廉价供应 2、促进知识和思想的传播与扩散 3、导致了近代报刊的产生 4、形成生机勃勃、自由平等的公共文化,为民主政治创造了环境。

第二章 一、施拉姆 1、创立传播学博士课程的时间:1943 2、传播研究所的时间:1947 二、拉斯韦尔 1.5W模式 传者(控制分析) 内容(内容分析) 媒介(媒介分析) 受者(受众分析) 效果(效果分析) 2.传播三功能说 社会雷达(环境监视)、使社会各部分适应、环境传承社会遗产 三、拉扎斯菲尔德 1.伊利县研究 背景:伊利县位于大城市克利夫兰和托莱多之间,人口4.3万,主要为工人和农民。居民多阅读克利夫兰日报、收听克利夫兰、托莱多及全国广播公司的节目;在历届总统选举中,此县投票结果与全国大选结果相近,具有典型性;调查从5月开始,到11月罗斯福击败威尔基结束。 调查结果:大众传播对改变选民投票意向并没有什么用。 2.二级传播论 选民中存在一些意见领袖,大众传播内容基本上是从大众传媒流向意见领袖,然后由他们传给他们想要影响的人们,即人际传播扩大了大众传播内容的传播范围,且比大众传播更有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批判视野中的全球化与大众传播)【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批判视野中的全球化与大众传播 12.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何谓全球化 1.全球化的概念 按照流行观念亦即西方的观念,全球化俨然就是某种三位一体的发展趋势,即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和生活方式全球化,其中经济全球化又居于核心地位,所以在许多情形中全球化往往等同于经济全球化。

2.主要的认识与态度 (1)把全球化视为人类历史一个晚近的发展时期和一种普适的进化过程,属于一种不可阻挡、不可逆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这种认识以所谓新自由主义为代表。 (2)另一种认识与态度是批判性的,它把全球化看做“西方文明”/“现代文明”的新一轮全球扩张,亦即资本主义的新一轮全球扩张以及由此导致的世界性不平衡与不平等格局,所以全球化在历史观上属于西方中心论,在价值观上属于西方中心主义。这种认识以新马克思主义或新左翼为代表。 二、“依附理论” 1.依附理论——第一套系统化的全球化批判理论 依附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及其全球扩张不仅将整个世界联为一体,而且导致全球范围的不平衡状态,在近代历史上造成一种“中心—边缘”的发展格局,而中心部分的发达与边缘部分的不发达或欠发达密切相关,是同一历史过程的两个相反相成的方面。因此,边缘地区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并非像李嘉图说的是发挥各国比较优势、对各国都有益无害的过程,而是由资本主义核心地区的资本积累所限定的一种依附性关系。 创始人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家萨米尔·阿明。 依附理论在解释或解读全球化方面不失为一种科学、系统而深刻的思想,但对于如何打破这种两极化格局则又不免显得无力与无奈。 2.世界体系 世界体系理论与依附理论具有密切而内在的思想亲缘,他们不仅立论一致,观点相似,思考的角度与思想的色彩颇多共通与共鸣,而且两派代表人物也经常彼此交叉,比如依附理

《大众传播学》主编:李彬

大众传播学期末复习指导 一、适用的教材: 文字教材为:《大众传播学》主编:李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 二、复习要求: 重点掌握以下内容,其他了解 第一章:绪论 1、人类传播活动的四个阶段及每个阶段的主要特征。 2、信息、传播、社会传播、信息社会及传播学等概念。 3、传播学的四大先驱与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的主要贡献。 4、传播的两大学派及其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主要观点。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1、符号的概念和功能。 2、符号与象征符的概念及其二者的区别。 3、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特点及功能。 4、意义的概念及其分类。 第三章:传播的过程与类型 1、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及特征。 2、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的主要内容。 3、施拉姆的传播模式的主要内容。 4、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的主要内容。 5、人内传播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

6、人际传播的概念 7、群体与群体传播的概念。 8、组织传播的概念及其主要类型。 第四章:大众传播 1、大众传播的概念及其特点。 2、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着重掌握几种主要的代表性的观点)。 3、信息环境的概念及主要特征。 第五章:大众传播媒介 1、大众传播媒介的概念。 2、新媒介的发展趋势。 3、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及作用。 4、媒介控制的概念及主要环节或因素。 5、集权注意媒介规范理论、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理论、民主参与理论的主要内容。 6、发展中国家媒介理论的重要内容。 7、我国媒介规范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六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1、大众的概念。 2、受众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 3、“受众即市场”观点的意义和局限。 4、受众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基本权利。 5、受众的需求与满足的主要内容。 6、受众媒介观念的主要内容及我国受众接触媒介的情况

传播学概论测试题3

第一章、第二章测试 1、人类传播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口语传播时代 (2)文字传播时代 (3)印刷传播时代 (4)电子传播时代 2、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是美国学者(威尔伯﹒施拉姆)。 3、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分别是: (1)拉斯韦尔 (2)拉扎斯菲尔德 (3)卢因 (4)霍夫兰 4、信息论的创立者香农认为,只要是能够消除或减少事物的某种(不确定性)的东西,都是信息。 5、十五世纪四十年代,德国工匠(古登堡)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技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6、人类传播有哪些特点? (1)社会传播是信息在扩散中实现共享的过程。 (2)社会传播是传播双方的互动行为。 (3)社会传播的发生是以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为前提的。 (4)社会传播的本质属性:社会关系。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体现着不同的社会关系,也建立着新的社会关系。 (5)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是各种类型的传播交织而成的一个复杂的“过程的集合体”。 7、什么是符号化?什么是符号解读? 符号化(编码):是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换为声音或文字语言或其他符号的活动。 符号解读(译码):是受传播者对其接受到的符号进行理解和阐释,读取其意义的活动。

第三章、第四章测试 1、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包括哪些要素? 传播者(C),受传者(R),讯息(M),媒介(MD),反馈(F) 3、1949年,美国的信息论学者(香农)和(韦弗)提出了一个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 4、1967年,美国学者(丹斯)强调了传播过程的动态性质,比如,谈话中双方“认知场”总是在不断扩大。麦奎尔将其观点概括为“螺旋形模式”。 5、在对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研究中,(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强调了社会传播是由普遍联系的各种类型的传播所构成的复杂系统。(马莱兹克)的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则看到了大众传播各个环节都受到各种社会影响力的作用,其中,社会心理因素对传播者和受众具有重大的影响。 6、人内传播的一些理论与社会心理学密切相关。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看来,人的自我是在“主我”与“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另一位社会心理学家(布鲁默)则提出了“自我互动”理论。 7、1973年,美国学者(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提出了一个基于基模理论的个体信息处理过程模式。 8、“镜中我”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的。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我认识自我认识依赖于同他人之间的互动。他人的评价和态度是一面“镜子”,个体依此调整自身行为。 9、图示:拉斯韦尔五W模式。 10、图示: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学引论考试复习笔记

一、四大先驱p45 1、政治家拉斯韦尔 (1)两篇对传播学学科发展贡献尤为显著地论文——1927年《世界大战的宣传技巧》和传播学开山之作1948《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 (2)5W理论:谁WHO——传播主体;说什么SAY WHAT——传播内容;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传播媒介;对谁说TO WHOM——传播对象;产生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传播效果 (3)传播学的五种分析:针对传播主体的控制分析;针对传播内容的内容分析;针对传播媒介的媒介分析;针对传播对象的受众分析;针对传播效果的效果分析。 (4)传播功能的概括:环境监控、社会协调和文化传承。以及社会学家赖特补充的提供娱乐。 2、心理学家卢因 (1)研究团体生活与动力的团体动力学是卢因对社会心理学的一个贡献。将其场论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研究,创立了著名的“群体动力学”。团体动力学研究的是个人在团体中的行为表现:B=f(PE)——行为B是由个人P与环境E这两个因素决定。 (2)“把关人”理论:传播学的核心概念。把关是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行为——即传播学所讲的控制。D·M·怀特开创了传播学的把关研究。 3、社会心理学拉扎斯菲尔德 (1)拉扎斯菲尔德吧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带进社会学。 (2)两级传播理论: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并不是一步到位地传给受众,这个过程其实分为两步。第一步是从大众媒介到受众中的一小部分人“意见领袖”,第二步再由这一小部分意见领袖,将媒介的信息扩散到广大的受众那里。 (3)整个社会传播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的还是人际间的影响,即意见领袖对受众的影响远远大于大众媒介的影响。 (4)拉扎斯菲尔德对传播研究方法的贡献:统计调查、抽样分析、数据整理等更具科学性。但这种科学主义的研究方法只看数据不看其他,拘泥于实证资料,沉湎于统计分析。 4、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 (1)态度是对某物或某人的一种喜欢与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发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情感、二是行为、三是认知。 (2)态度及其形成转变的理论主要分两类:一是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又称学习论或刺激—反应论),一是认知派的平衡理论。霍夫兰就是前一派的代表。 (3)1953《传播与劝服》:传播就是某人(传播者)通过传递刺激信号(一般是语言符号)以改变他人行为的过程。包含三方面内容:传播者、传播内容和传播对象。 二、两大学派p73 经验学派(传统学派):四大先驱和施拉姆所开启的传播学研究,主要是以美国为代表。

大众传播学导论提纲

龙《大众传播学导论》 绪论 1、传播学研究是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从传播的社会功能出发,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基础理论,以社会信息交流尤其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 2传播学研究发端于30、40年代美国,至50 年代形成自己体系,我国的研究始于80年代。 3、传播学界的五大先驱 (1)拉斯韦尔:五W模式 (2)拉扎斯菲尔德:意见领袖、二级传播、固定样本法、有限效果论 (3)卢因:守门人 (4)霍夫兰:个人差异论、军队 (5)施拉姆:开山鼻祖、传播模式 4、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关系 (1)传播学注重理论研究,而新闻学则注重业务研究,传播学以原理为重点,而新闻学以“术”为重点。 (2)从研究对象上看,新闻学研究的围相对窄些。 (3)从研究容上看,有差别。 (4)从研究方法上看,单调(新闻学),全面系统(传播学) 5、传播学研究的方法 (1)容分析法:材料易获取、费用较低 (2)社会调查法:民意调查、民意测验 (3)实验分析法(控制实验法):多用于传播对象对传播容的反应。不一定可靠刺激因素的设计与现实不一致。 第一章传播的一般原理概述

第一节什么是传播 传播的定义:(共享说)信息的共享。 (劝服说)突出强调传播是有目的的。 (反映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不同反应。 (交流说)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 第二节传播与语言学、符号学研究 信号:表示某事、某物、某条件存在与否的信息。 符号:是人类传播的基本要素,不仅表示……,它还使人能够引出指说对象的概念。 区别:(1)信号可以通过生物遗传的方法掌握,而符号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掌握和运用, 信号活动一般只能在相当固定的时空场合,并结合特定的客观事物进行。而符号具有超越时空力量。人所创造的符号一经约定俗成便可在广阔的空间围和时间围发挥作用。 (2)符号是人类独有的。 (3)符号可以表达信号所无法表达的抽象概念,可以用来表示事物表象掩盖下的性质特征和围。(指抽象能力) 共同性:指说性 3、意义理论、语言一般特性、传播互动障碍、语言互动原则(教材缺,参见大纲) 第三节传播的基本要素及方式 教材中九要求,与大纲八要素比(情境、传播者与受传者、信息与通道、制码与译码、噪音、传播效果、经验围、反馈)增加能力和行动。 第五节传播的类型: A、亚里斯多德模式静态因素及其关系的描述,适合描述公众传播 B、拉斯韦尔模式以“任何讯息总是有效果”为假室前提,忽略了反馈及动机的分析。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 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 —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 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 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学申博攻略

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学申博攻略 一、院校解析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始建于1955年,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新中国第一所高等新闻教育机构。1958年,北京大学新闻专业整体并入人大新闻系(此前,创办于1924年的燕京大学新闻系整体并入北大新闻专业)。由此,人大新闻系汇聚三方力量于一体,开启了新中国新闻教育的新征程。1988年,人大新闻系更名为新闻学院。六十多年间,学院培养了万余名毕业生,成为新中国记者摇篮、新闻传播领域学术重镇和新闻教育改革引领者。 人大的新闻传播是全国顶尖的,学术氛围还是比较浓厚。人大新闻学院博士招生方式为【申请—审核制】。 二、申请材料 (1)博士研究生报名登记表。 (2)硕士学位证书原件(双证硕士还必须提交硕士学历证书,应届硕士生须在入学报到后补交学历学位证书,同等学力人员须提交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 (3)能够证明外语能力的有效材料的原件。如:国家大学英语考试(CET)四六级、国家英语专业考试(TEM)、托福(TOEFL)、雅思(IELTS)、GMAT、GRE、俄语等级考试、日本语能力测试、德语语言考试、法语水平测试、外语专业本科学历、海外留学经历等。(4)本科、硕士阶段的成绩单原件(可去人事档案所在地复印,再盖档案所在地的红章即可)。 (5)个人简历(1000字以内,重点说明与所报考专业相关的工作、研究经历及相关成果等)。

(6)科研和奖励情况一览。 (7)个人学术成果代表作1-2篇(部)原件。 (8)其他能够证明本人专业水平、研究能力的支撑性材料的原件,如本专业相关学习证书或获奖证书等。 (9)博士生学习期间的研究计划。研究计划包含拟研究问题(博士论文选题设想)、研究方法、参考文献、已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等。字数不少于一万字。 (10)报考在职定向的考生须提交单位人事部门同意脱产学习一年的证明。 (11)两名与报考学科相关的教授或相当职称(正高职)专家的推荐意见。 (12)硕士学位论文(应届生提交经指导教师签字认可的论文初稿,硕博连读考生可不提交)。 (13)同等学力人员报考的,还必须具备《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简章》规定的特殊条件,并应提交相关材料。 以上所有材料均采用网上提交,纸质版材料暂不提交。考生须确保以上提交的各项申请材料真实有效,否则将被取消复试资格;已被录取的,取消录取资格。 三、资格审查 学院组织复试资格审查小组对考生的申请材料予以集体审核,根据申请材料进行评分。复试资格审查满分为100分,审查小组对得分在60分以上(含60分)的考生按分数高低排序,初步确定拟进入复试人员,并报博士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最终确定参加复试人员名单,由学院统一报学校研究生院备案。

大众传播学第三章复习题.docx

第三章大众传播者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对于大众传播来说传播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大众传播机构)。 2.目前在网络世界里最积极、最活跃、最有力量的传播主体依然是那些大规模的媒介组织, 包括(专业的新闻网站)和提供新闻传播和大众信息服务的(大型商业网站)。 3.“把关人”又称为“守门人”,是由(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 4.新闻选择过程中的“把关人”并不只有一个:(记者)是把关人,决定着哪些素材应写成新闻稿;(编辑)是“把关人”,决定着哪些新闻稿应该专题刊播;编辑审和总编是把关人, 决定着哪些内容应该成为重要新闻等。 5.1644年英国思想家、诗人(约翰?密尔顿)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出版自由”的口号,并认为这是一切自由屮最重要的自由。 6.1951年,国际新闻学会提出了新闻自由的四条标准是(自由采访)、(自由通讯)、自由出版报纸和自由批评。 7.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对报纸、书籍等印刷媒介的控制较为宽松,一般采用(私有企业制度);对广播、电视等电波媒介的控制比较严格。社会主义国家的大众传播媒介所有制是(公有制)。 8.《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中提到的四种理论是(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和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9.美国学者席伯特指岀,现代自由主义理论中两个重要原则一一(“观点的公开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是从弥尔顿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10.除了弥尔顿以外,对自由主义理论的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还有19世纪英国的哲学家(约翰?密尔)以及美国独立战争吋期的思想家和革命家托马斯?潘恩、(托马斯?杰弗逊)等人。 11.社会责任理论是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其代表性著作是1947年出版的(《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 12.在民主参与理论诞生和发展的过程中,美国学者J. A.巴隆的(《媒介接近权:为了谁的出版自由》)和B. H.巴格辿坎的(《传播媒介的垄断》)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13.列宁指出:报纸的作用并不限于传播思想、进行政治教育和吸引同盟军;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 二、选择题 1.针对传播主体展开的研究是(D ) A.内容分析 B.议题设置 C.媒介研究 D.控制研究 2.“把关人“这个概念,最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C )提出的。A.巴斯B.怀特C.库尔特?卢因D.麦克内利 3.1950年,传播学者(B )将“把关人”的概念引入新闻研究领域,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的“把关”模式。 A.巴斯 B.怀特 C.库尔特?卢因 D.麦克内利 3.(A)理论的内容包括:报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维护国王和专制国家的利益。 A.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 B.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 C.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 D.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4.自由主义传播理论的思想来源为1644年(B)的《论出版白由》。 A.洛克 B.弥尔顿 C.密尔 D.杰弗逊 5.美国政治家(C)是新闻自由的“至上论”者,他曾说过:“如果无报纸而有政府与无政

大众传播学导论重点

大众传播学导论重点 1.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得名于它的诞生地——德国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大学社会学研究所。二战后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该学派在思想上不具有一致性,但在政治上却始终保持一致。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有一个普遍的倾向,及都以宣传人道主义异化而著称。阿多诺和本雅明都突出批判了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负面价值。畸形的社会格局是由大众传媒协助制造出来的。 尽管法兰克福学派对西方国家文化工业进行了批判,并联系社会思想因素对其加以大量分析,但该学派无意于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及其秩序。 2.民族志 民族志,是一种写作文本,是人类学独一无二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在人群中田外野地工作基础下第一手观察和参与之上的关于习俗的撰写。或者通常说是关于文化的描述,以此来理解和解释社会并提出理论的见解。 民族志发展的三个阶段:(1)最早的业余民族志(2)专业民族志 (3)经典民族志模式 研究方法:(1)观察与参与观察(2)相处共话、访谈 (3)系谱法早期研究者发展出系谱记号与象征,来研究亲属、继嗣与婚姻。系谱是非工业化社会的组织基础,当地人每天都与近亲共同生活及工作。 (4)重要文化报道人(5)生命史 (6)主位观点与客位观点民族志研究者往往结合两种研究策略:主位观点﹙emic,当地人取向的观点﹚、客位观点﹙etic,科学家取向的观点﹚。问题取向的民族志研究 (7)长期研究(8)团队研究 (9)调查研究越来越多人类学家在大规模社会中从事研究,他们发展了结合民族志研究与调查研究的创新方式。由于调查研究处理大型复杂群体,其研究结果必须运用统计分析。 是对特定的当代民族文化的系统性描述,通常通过田野调查来完成。民族志是系统化的和比较的文化研究的结晶。它体现了这样一种人类学的理论根基:启蒙运动、对非西方的人的探索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 3.内容分析法 定义:内容分析是一种对传播活动进行客观地、系统地和定量地描述的研究方法。这个定义包括了三层含义,即客观性、系统性和定量性。客观性即从现有的材料出发,实事求是;系统系即把所有材料看成是一个整体,严密抽样调查,统一方法处理;定量性即对所要分析的内容进行量化。 缺点:没有涉及再现与生产它们的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 内容分析的一般步骤可以简括为“选择”、“分类”、“统计”三个阶段。 内容分析方法在大众传播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李彬《传播学引论》

李彬《传播学引论》 ● 导言 人类传播历史的发展 依据媒介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变革,把人类传播活动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 口语传播时代:从人类摆脱“与狼共舞”的状态而组成社会开始,一直到文字的出现,即从人类开口说话到用手写字这一漫长时期。口语是人类传播所用的第一个媒介,不仅是最初始的媒介、最重要的媒介,而且是最基本的媒介。语言的出现与社会的形成是同步发生的。语言或口语的局限性:人类传播活动在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上受到限制。 文字传播时代:从文字的发明延续到印刷的兴起。从传播角度看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是使信息在空间上传之广远和在时间上传之久远,从而弥补了口语媒介的两大缺陷。文字起源于绘画,逐渐从具象的图画演变为抽象的符号,成为一种负载信息的传播媒介——文字。文字传播时代形成垄断文字媒介的传播阶层,这种话语垄断与当时普遍存在的“专制”政体相互吻合。 印刷传播时代:始于印刷媒介的形成,延续到广播的出现。印刷媒介这个概念包含两层意思:印刷术(技术层面)和印刷品(社会层面)。印刷术与印刷品两者开始完全契合是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之后,所以作为开户印刷传播时代的印刷媒介到了近代才真正登上人类传播的历史舞台。15世纪40年代,德国美因兹的工匠约翰·古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术,象征着人类进入印刷传播时代(现代传播的源头)。印刷术的发明直接意义在于使文字信息批量复制成为可能。一方面,印刷媒介对现代文明发生了首屈一指的催发作用,另一方面,现代文明又为印刷媒介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在印刷传播时代,人类传播活动的一项显著进展就是新闻事业的兴起。近代新闻事业发端于15世纪中叶金属活字印刷术的发明。17世纪初德国和尼德兰的每周定期报刊的出现标志着近代报纸(报业),即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新闻事业从17、18世纪,特别是资产阶级革命中开始发育成长。19世纪后,新闻事业开始进入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其显著标志就是大众化报纸的出现和通讯社的诞生。19世纪后,出现了以赢利为目的、以普通读者为对象,以各种新闻为核心的现代大众报业,其代表为美国19世纪30年代的三大廉价报纸——《纽约太阳报》《纽约先驱报》和《纽约论坛报》。世界上第一家通讯社是1835年创办于巴黎的哈瓦斯社(法新社前身),不久美联社(1848年由纽约六家报纸组成的港口新闻联合社成立)、德国沃尔夫社(1849)英国路透社(1851)相继成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报业大王普利策和赫斯特竞相掀动“黄色新闻”浪潮。 电子传播时代:狭义的电子媒介专指公共性媒介。常以广播作为大众传播时代的开端,以此开启电子传播时代大门。电子传播时代的三次飞跃,即20世纪初期的广播,20世纪中的电视,20世纪末的网络。网络成为“第四媒体”(报刊、广播、电视、网络)。 传播与传播学 客观世界是由三大要素构成,即物质、能量和信息。香农认为信息就是可以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内容。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旨在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与变化趋势;就人类传播而言,信息是可以减少或消除事物中或事物间任何不确定性因素的东西。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流动以及社会信息系统及其的运行,它既是一种社会化的行为,又是一种人际间的关系。传播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传播学的研究分属三个层面:自然科学层面,社会科学层面,人文科学层面,总之社会信息系统的技术、规律与意义均属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以参与传播活动的人数来划分(依据外在形式),人类传播行为的主要类型:“自身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从本质上讲,传播

大众传播学教学大纲

《大众传播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10519 课程名称:大众传播学 学时/学分:36/2 先修课程: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 开课教研室:文秘教研室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模块课,是目前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的学科,学习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有助于良好的开展传播活动,协调社会关系,为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任务: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各种媒介的特点、媒介运行的基本规律,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使用媒介。本课程从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入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了解大众传播的特点、作用,特别是让学生掌握大众传播的多种运用方式,即总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大众传播在管理中的运用。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大众传播的受众、传播效果研究、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等内容。主要教学环节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调查研究、科研训练等,在教学手段上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 成绩考核形式:课程成绩=期终成绩(70%)+平时成绩(期中考试、作业、课堂提问等)(30%)。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1.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和掌握传播的定义以及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明确传播学的学科性质;掌握传播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第八章传播学研究方法

第五章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从宏观上看,研究方法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方法论层次,为研究者确立指导思想和总体原则,如辩证唯物主义、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二是具体方法层次,为研究者提供实际操作的手段、程序等。 后者又可分为两大系列,即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也叫思辨方法和实证方法。传播学与传统学科如新闻学比较,特色就在于定性、定量方法并用,尤为倚重定量方法,是本世纪兴起的行为科学方法对传播学研究的输入和移植。 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实地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其中,实地调查法又称抽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等 联系与区别: 研究侧重点不同,实地调查主要研究传播受众,内容分析主要研究信息内容,而控制实验则着重研究信息与受众的关系。但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完善,如今这三种方法的应用范围有许多交叉之处。 随机抽样对这三种研究方法都至关重要。问卷

这一调查形式不仅是实地调查中的收集资料的主要手段之一,在控制实验中也大量使用。三种方法的基本步骤也大致相同。 第一节抽样调查法 实地调查法最重大的意义在于,为准确地测定舆论动向即民意而提供了可靠的科学手段。 盖洛普和他的舆论调查调查研究 一、抽样调查的概念 抽样调查法是指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其中,被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称为“总体”;从总体中抽取出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的那部分对象所构成的群体称为“样本”;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指标叫“总体指标”,从样本的统计计算中得到的指标叫“样本指标”;“抽样推断”就是指从样本指标推算总体指标的过程。 二、抽样的几种主要形式 1、随机抽样形式 (1)简单随机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主要有两种:①抽签法。②乱数表法。

四种最一般的传播理论如下

“四种最一般的传播理论如下: 1.结构功能主义(柏拉图的《理想国》、杜克海姆、默顿、帕森斯):这种理论认为社会的组织和结构提供了社会的稳定性,因此,媒介和大众传播的形式依赖于社会,并促成社会的均衡。 2.进化论的观点(达尔文、斯宾塞):这种理论认为社会的变化遵从于一组自然法则,大众传播系统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决策者的传播需求的增长而发展。 3.社会冲突论(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这种理论认为,需求和目标互相对立的群体之间存在着斗争。在冲突的大多数领域,大众传媒都积极参与斗争。例如,作为不受政府控制的守望犬(watchdog)。 4.符号交换理论(库利--环境胜过遗传基因,米德--集体和个人生活的语言符号):这种理论认为传媒对现实结构的描述只提供了来源有限的信息,并创造了个人和集体所建构的现实。 这些一般的理论是社会学的范式(假设的集合或信念的体系)。能够与之争鸣的心理学理论通常作为一种单独的框架,主要原因是上述四种理论为大众传播研究中集体行为及其效果的探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但是在个体传播效果方面,我们必须求助于心理学范式。心理学框架内有好几种独立的方法。第一种是神经生物学方法,它关注传播对于神经和大脑的效果;第二种是比较研究法,它关注传播对于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效果;第三种是行为主义方法,它来源于刺激-反应理论,并同前两种方法联系紧密;第四种是精神分析法,它关注潜意识的反应;第五种取向是认知心理学方法,它关注伴随着知觉输入的人类行为。这就是大众传播效果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 以下是两种一般的说服模式: 1.社会文化模式:这种模式试图说明社会文化变量使特定的个体可以解释或表达现实和大众传媒中的现实。 2.心理动力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基础是认知心理学范式,它研究一则有效的讯息如何使人做出传播者希望发生的行为(发出外在可见的反应)--效果。从这种模式派生出来一种很有价值的理论,鲍尔-罗基奇(Ball-Rokeach)的价值观改变理论。测试者先参加价值观的测试,然后把测试结果与喜欢他们的人、他们喜欢的人进行比较,这将使特定的价值观发生改变,以适应他人的价值体系。” 在翻译的过程中,笔者得到了一些启示: 传播学的研究逻辑起点是什么?媒介?社会?文化????都不是,是符号!因为无论在媒介、社会或文化的背景下,“人”都是一种符号动物。冯天瑜在《中国文化史》里将文化的实质称为“人类化”,顺着这一思路,文化其实就是是由各种不同的符号组成的体系,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制度的,甚至可以是精神的符号体系。而“人类化”的“化”字,无疑是一种动态

传播学(新)总复习资料

传播学 第一章传播概述 一、“传播”有哪些特性? 1、形态多样性 2、时空遍布性 3、行为伴随性 4、极端重要性(本质) 二、传播的定义 1、“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2、“影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意图对受者施加影响、改变对方(认知态度或行为)的过程。 3、“仪式”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之间开展的仪式。 4、“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的流动。 三、传播的两种分类 1、二分法:1、亲身传播 2、大众传播 2、四分法:1、自我传播2、人际传播 3、组织(团体)传播 4、大众传播 四、按时间顺序考察“结构(过程)研究”的成果,可分为三类 1、线性模式:a、拉斯韦尔的5W模式b、申农—韦弗的通信模式 2、控制论模式:a、德弗勒的控制论模式b、奥斯古德—施拉姆控制论模式C、竹内郁郎的“单位传播模式” d、丹斯的“螺旋形上升”模式 3、社会系统模式:a、赖利夫妇的社会系统模式b、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五、传播“二功能说” 1、托尔曼的“工具性传播”—为的是应对环境即顺利地、有效地开展与自身生存和发展直接相关的一切行为。 2、斯蒂芬森的“消遣性传播”—消除人们的身心疲劳,也能间接地有得应对环境。 六、传播“三功能说” 拉斯韦尔、1948年,1、环境监测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3、传承社会文化遗产功能 七、传播“四功能说” 拉斯韦尔、1948年,1、环境监测(新闻)、2协调社会各个部分(宣传)3、传承社会遗产(教育) 赖特提出的娱乐功能,调节身心 八、传播的正功能和负功能 正功能:授予地位(派生功能)、促进社会规范的实现(协调功能) 负功能:麻醉精神(与大众传播媒介的接触,耗费了现代人的大量时间,使他们越来越轻于行动,沾沾自喜地以为自己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 第二章传播学简史 一、传播学的奠基人 1、拉斯韦尔与5W模式 贡献:他领导了宣传研究,他的《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中探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交战国之间的宣传战,断定宣传能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力。他与别人合写了《世界革命的宣传》和《宣传与推行》两书,用内容分析法研究了宣传的功能及其社会控制。他在1946年与史密斯合著的《宣传、传播和舆论》一书中第一次明确使用了“大众传播学”的概念; 5W模式:谁(Who)对传播主体的研究“控制分析”; 说什么(Whar)传播的内容“内容分析”; 通过什么渠道(Which)“媒介分析”; 对谁说(Whom)“受众分析”; 产生什么效果(What)“效果分析” 2、勒温(库尔特。卢因)与“把关人”理论 创立了“把关人”,也称“守门人”;创立了“场论”和“群体动力论” 3、霍夫兰与劝服研究 贡献:把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而且侧生于传播效果的研究;把劝服研究和实验方法引入了传播学,影响了传播学研究对传播效果的重视。

传播效果的两种研究方法

传播效果研究的两种基本方法及其相互关系 传播效果既是传播学研究的重点,又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目的,为了实现传播效果,从20世纪30年代起,传播学研究者和传播学家们创造了许多有价值的或者在一个时期起着重要作用的传播效果理论。 人类传播是有目的的,无论是人传播、人际传播,还是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或者其他形式的媒介传播,人们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进行的。从人类传播的总体来分析,其传播活动,要么是为了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要么是为了实现社会各部门、各系统之间的协调和沟通,要么是为了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一句话,人类都是为实现其已确定的目标和目的而开展传播活动的。从这一人类传播的角度来研究传播效果,并不是传播学形成以后才开始的,它是先于传播学形成的。可见,传播效果问题是人类传播活动过程中研究的一个永恒性的课题。这就是说,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和人类传播活动,人类就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式关心着传播效果问题。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情况下,一方面是人们对信息的认知度不高,真正会使用信息、把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去开发和利用的人很少。正因为这样,人们对传播效果仅仅停留在关心的层面,并没有真正地去研究传播效果。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上个世纪初以来,人们交往的形式,特别是围不断发展和扩大,人们对传播效果的研究也就提到了议事日程。随着传播学理论体系的逐渐形成,传播效果研究已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主线和出发点。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类为了生存,曾创造了许多保护自己利益的理论。同样,仅人类活动中的传播活动,人们为了实现其传播目的,也创造了许多理论。仅从传播效果实现的角度来讲,人们创造的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子弹论”(或称魔弹论、皮下注射论);“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培养”理论;“知沟”理论……由于这些理论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学习和研究传播学,特别是应用传播学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传播效果在传播学体系中占据这样重要的地位,它要求传播效果研究者在深化传播效果理论研究的同时,还必须深化对传播效果研究方法的研究,以保证传播效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一、传播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一)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虽然是传播学研究的重点,但是直到现在,传播学界对于传播效果概念的解释并不完全一致。从对传播效果的认识过程来看,对传播效果的解释大概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传播效果是检测传播者、传播容、传播媒介对受众的功能和状况的一种量化

大众传播学导论

《大众传播学导论》复习重点 1.社会科学的研究规范:P7 1)研究程序应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以便为其他提供清晰的观点和验证手段,让其他学者能清楚其中的研究思路; 2)必须提供准确的关于理论假设的佐证数据和客观材料; 3)在研究出现可重复检验的普遍性情况下,归纳出关于社会现象的一般定理; 2.法兰克福学派:P8 得名于它的诞生地——德国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是由1922年卢卡契和科尔斯首先提出创办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霍克汉姆、阿多诺、本雅明、哈贝马斯等,以宣传人道主义异化理论而著称,批判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负面价值。马尔库塞就认为物质文明的进步只会增加对人的压抑,使人异化为“单向度的人”。 3.霍尔的编码——解码: 1)霸权-主导编码-解码:观众的解码立场和信息制作者立场一致; 2)协商性的编码-解码,观众解码的过程包括想:相容立场也包括对抗立场; 3)对抗性的编码-解码:观众虽然完全理解信息的意思,但故意以一种相反的方式去解码再现于再现的 一种具体形式——刻板印象。 4.民族志: 主要来自人类学的一种田野调查方法,要求研究者深入某一社群,并在其中长期生活,从“内部”提供对该文化的意义和行为的论述。研究者要直接参与该社群的活动,并通过学习该社群的语言和思考方式,来理解它的文化。 5.衣阿华学派:P59 1)命名:使某物变成客体的唯一要求,用符号来表示,是传递客体信息的一种方式,课题需要通过命 名来实现社会化; 2)行动计划:一个人对某个客体的全部行为类型。人可以从行动计划中得到对待金钱、事业和个人成 功的积极态度的指导。态度或表明行动方向的语言陈述将指导行动方案; 3)方向性他人:通过与对自己有影响的特别的人的相互作用来看这个世界。 6.“风筝”互向模式: P79 在这一模式中,“精英阶层”通常指一个单方面的政治利益集团;“论题”是指 各种为公众所议论的事件,围绕该事件会有一系列的信息(图中用一组X来表 示);“公众”是一个与论题有关,或受论题影响的共同生活团体;而“媒介” 实际上是表示处理公共事务的编辑、记者以及其他新闻从业人员等。连接各要 素的线条代表不同的意义:关系、态度、和认知;单向或双向的传播通道。“媒 介”作为关系的另一种或多或少独立的一方。“风筝”模式的独到之处在于,它 不再认为信息纯粹由信息源提供,而是多方面的综合。 7.公众传播的效果流程:P108 美国学者H.L.豪林沃斯研究A、吸引注意B、保持兴趣C、加强印象D、建立信仰E、指挥行动 8.有效收听的障碍:P1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