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日记(于娟)

合集下载

健康生活,远离癌症

健康生活,远离癌症

健康生活,远离癌症(科学防癌)于娟,女,32岁,祖籍山东济宁,海归,博士,复旦大学优秀青年教师,一个两岁孩子的母亲,乳腺癌晚期患者。

2009年12月被确诊患上乳腺癌,2010年1月2日被进一步确诊乳腺癌晚期,2011年4月19日凌晨三时许,于娟辞世。

于娟在患病一年多的时间里,博客上持续更新生命日记-《活着就是王道》,期间回顾自己的生命历程,《为什么是我得癌症?》的博文叙述引发了一场网络全民健康大讨论,如何健康生活,远离癌症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

我们今天的讲座的主要议题就是:健康生活,远离癌症。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几个概念,1、什么是癌症?通俗的讲癌症就是调解正常细胞生长与增殖的机制失控,导致细胞无法控制地生长,从轻度异常到严重异型,不断演进,最后,浸润邻近组织转移到全身其他部位。

2、肿瘤是怎么形成的?肿瘤的肿块不是轻易就容易形成的,癌症的发生需要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要经历多个阶段。

从正常细胞到演变成癌细胞,再到形成肿瘤,通常需要10-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当危险因素对机体的防御体系损害严重,机体修复能力降低,细胞内基因变异累积到一定程度,癌症才可能发生。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人口老龄化、乡镇工业化、居住城市化的加速,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环境污染的有害影响,我国疾病谱已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以感染性疾病和营养性疾病为主的疾病谱已逐渐被癌症、心脑血管病等所代替,特别是癌症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WHO专家预测,2020年全球人口增加至80亿,其中癌症发病将达到2000万,其中1200万人死于癌症,故癌症将成为新世纪头号人类杀手。

在我们中国,每年死于癌症的人数为140万到150万,而在上世纪70年代每年死于癌症的人数是70万,以治疗为重点的卫生医疗模式,并没有降低癌症病人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肿瘤流行病学研究室主任乔友林博士在首次亚太地区健康高峰会议上曾明确指出:“如果我们现在不调整公共卫生的政策和策略,不把重点从治疗转向预防,那么,癌症死亡率在未来20年内将上升1倍,达到300万。

读王喜生命日记有感

读王喜生命日记有感

读王喜生命日记有感一篇《生命日记》带给我的震撼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初,我曾经二次不经意间读到了于娟写的文章。

作者是一位乐观的乳腺癌患者,是一位喜欢在网上写博客的三十多岁的年轻妈妈,是一位有着留洋经历和博士学位头衔的复旦大学青年女教师。

她那从容、坚韧的生活态度,风趣、幽默的文字和她对人世间的眷眷不舍,让我喜爱上了她,感慨这阳光、乐观、智慧的女人就是不一样,癌症晚期中的人的精神世界竟然如此丰富!此后,于娟也像我在网上认识的网友一样,虽未曾谋面,但因为博文,而走进了彼此的生活。

我默默地关注着她的病情,祝福着她的生活。

她顽强的生命力更让我坚信:拨开乌云的于娟一定会重获蓝天!上周,我到图书馆借书,又一次在图书馆的茫茫书海中不经意间翻到了一本《生命日记》,作者于娟。

心不由得紧张起来,忙迫不及待地打开书翻看……哦,于娟竟然在20年4月底就走了。

原本畅游在书海中的心,顿时像被狠狠地撞了一下,隐隐约约痛了起来,疑惑:上帝到底是在怎样地安排人间世事?面对着一堆我刚刚从书架上选到的世界经典名著和这本《生命日记》,我还是犯了犹豫。

因为,自从领悟到了阅读经典的乐趣之后,总是感觉时间不够用,因此,对于那些在我看来是浪费时间的时尚书籍,我总是小心地躲避着。

那么,现在有没有必要读读这本记录着自己还是比较喜欢的人物生活经历的小书呢?我拿起来,又放下;放下了,又拿起……直到最后,我还是把这本书带回了家。

我想,既然作者的文字令我喜爱,今天我又一次遇到了她,这应该就是缘分,带回去翻翻总不会耽误我太多的时间吧。

回到家,原本只想翻翻,不知不觉竟用了整整一个下午,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

我在作者的率真、质朴、生动的文字里感动着,泪水湿润了眼眶;更为她在生死关口,对人生的深刻反思而震撼。

这是一份以生命为代价,寻找生命意义的执着,是一份留给我们的厚重的礼物。

她在遗稿中这样写道:“我曾经的野心是两三年搞个副教授来做做,于是开始拼命想发文章搞课题,虽然,对现实副教授的目标后该干什么,我非常茫然。

于娟对生命的思考

于娟对生命的思考

一个人留给我们的温暖——再远的飞行也要着陆,再长的旅行总会回家于娟,女,32岁,祖籍山东济宁,海归,博士,复旦大学优秀青年教师,一个两岁孩子的母亲,乳腺癌晚期患者。

短短的几行字,是于娟的个人简介,而短短文字的后面,却是一个乐观坚强并相信奇迹的女儿、妻子和妈妈。

“人生最痛苦的事有三种:幼年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如果我走了,我的父母、丈夫还有孩子,就会面临这些痛苦,所以我要坚强地活下去。

”于娟说。

现在的于娟很庆幸自己活着,因为早在1年多前,她被判断只有一年半载的生命。

“我相信,我会成为奇迹。

”于娟在微博里写着,“无所谓病痛,人没有不能承受的痛苦,还活着,我就已经很知足了。

”拥有的不会珍惜,只有快失去了才会觉得可贵。

人生总存在这样的难题,今天我们觉得于娟的话说的很对,是因为那是她人生最后的感悟,可是倘若是一个正常的健康的人说出这样的话,我们又会作何感想呢?我们会觉得这种及时行乐的思想是应该剔除的。

没有奋斗,又怎么会有进步?也许我们永远都走不出这个悖论,也许真的像有些哲人所言:人生就是一场悲剧。

——贝拉33年短暂的人生旅程中,于娟并无轰轰烈烈的传奇。

但她在生命的最后关于生死、关于幸福的感悟,留给这个时代的人们,长久的思索与心头的温暖。

为什么那么多人会关注于娟?也许是对美好生命的一种惋惜。

熬夜、胡吃海喝、争强好胜……今日,这些不良生活习惯成为某些人的常态,看到于娟文字中苦口婆心的忠告时犹如当头棒喝,开始重新审视自己。

反思之外,于娟也让每一个普通人感受到对生命的敬畏、活着的重要。

一天两次骨髓穿刺,14次化疗,于娟从没有哭过,她说:“别人形容说刺骨的痛,我想我真的明白这中文的精髓,一日几十次痛到晕厥。

但我想,坚持下去,我就能活下去。

”“人生目标从未如此简单而明确―――活着,专心挣扎努力活着。

”人到底为什么而活着?于娟用生命写就的书里,没有答案。

但她的遭遇、她的思考,令许多人停下匆忙的脚步,想一想。

于娟用生命写下了一本书,一本关于生命的教科书。

于娟用生命告诉我们

于娟用生命告诉我们

于娟⽤⽣命告诉我们于娟,⼥,32岁,⼭东济宁⼈,⽣前为复旦⼤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讲师。

2009年年底,于娟被确诊罹患乳腺癌,并已⾄晚期。

2011年4⽉ 19⽇辞世。

在⽣命的最后阶段,于娟写下近10万字的博客,记录⾃⼰对⼈⽣的感悟与困惑,在⽹络上⼴为传播。

5⽉23⽇,于娟遗著《此⽣未完成》在上海复旦⼤学⾸发。

X于娟辞世后,⾝为上海交⼤副教授的丈夫赵斌元忍着悲痛完成爱妻未了的⼼愿,前往全国各地签售爱妻遗著。

7⽉23⽇,借赵斌元来武汉签名售书之际,本刊特约记者专程采访了他,听他满怀深情地追忆与妻⼦10年的婚姻之路,并以丧妻之痛,告诫负重前⾏的现代⼈:远离不健康的⽣活⽅式,更不要为了所谓的名利和前途⽽置健康于不顾。

因为没有了健康,⼀切都是浮云! 以下是赵斌元的⾃述——结婚7年她不知疲倦地⼀路狂奔 1996年,我从武汉⼯业⼤学研究⽣毕业后,考⼊上海交通⼤学攻读博⼠。

同年10⽉,在交⼤“饮⽔思源”英语⾓,我和于娟第⼀次相遇。

当时,我和同学们讨论得正起劲,她笑吟吟地加⼊了我们的讨论。

她穿着⼀条背带裤,脸蛋圆圆的,充满活⼒。

我⼤声笑着,她看着我,突然抛出⼀句:“你像个傻⽠。

”我喜欢这种直接、男孩⽓的⼥孩,对她怦然⼼动。

以后的⽇⼦,我经常会在校园⾥有意⽆意地遇到她,并得知她是交⼤⼯业外贸专业⼀年级的新⽣。

半年后,我们确⽴了恋爱关系。

于娟⽐我⼩6岁,⼭东济宁⼈,妈妈在济宁市外经贸委⼯作,爸爸在济宁⼀家酒店⼯作,国家特⼀级厨师。

她是家中的独⽣⼥。

于娟很聪明,且记忆⼒惊⼈。

她喜欢古诗词,经常在⼀些刊物上发表⽂章,是我⼼⽬中的才⼥。

1999年我博⼠毕业后,留校任教。

于娟毕业后,应聘到上海⼀家软件公司做市场⽂案⼯作。

2000年,我和于娟登记结婚,住进了亲戚给我们借的⼀套房⼦⾥。

于娟很好强。

⼯作数⽉后,她决定报考复旦⼤学研究⽣,因为她⾃幼便有复旦情结。

虽然我内⼼深处希望她跟我⼀起安稳地过⽇⼦,不要去考研,但为了不让她留有遗憾,我并没有反对。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此生未完成读后感篇1这是一个在生命即将结束之前的人写的一本书。

这本书曾感动了多数人,也通过这本书,让很多人明白了生命的宏大。

这本书就是生命日记——《此生未完成》。

于娟——这本书的作者,一个被查出患有晚期乳腺癌,并造成了骨转移的患者,在看到家人为了帮自己争取几个月的生命,而四处奔波,到处求医时,她被家人对她不离不弃的精神感动了,便确定将自己患癌症时所经验的一切,写进这本书里,以表达对家人的感谢。

《此生未完成》这本书讲到了她住院期间的点点滴滴以及对生命的感悟。

这里面的故事有的令人开怀大笑,也有的令人哀痛掉泪,让我们为一个个逝去的生命而扼腕叹息。

我看到里面说:她的病情已经无法挽回,须要将一种管子从腋下插到离她心脏最近的地方来维持生命。

或许一般人到这个地步,就已经坚持不住了,但是于娟却在书里写了这样一句话:为了插这个管子,我的胳肢窝都被捅成蜂窝煤了。

看到这里,我不禁潸然泪下,但也因为于娟乐观的心态而对她产生由衷的敬意。

在这本书中,有几句话值得我们深思,重新体会对生命的相识。

比如:“活着才是王道”,“无所谓病痛,人没有不能承受的苦痛,还活着,我就已经很知足了”。

从这些话中,我能感受到于娟对生命的不舍,也让我明白了:我们应当珍惜生命,终归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并不简单,不要做出一些无知的举动,给关切你的人带来苦痛和无尽的哀痛。

记得我常在报纸上看到,很多孩子因为和父母的看法达不成一样而选择轻生,这样实在是在奢侈生命。

想想看,连经受了多数化疗、放疗熬煎的于娟都能用坚毅乐观的看法活下去,那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活在这世上呢?在于娟写完这些感悟后没多久,她就因为癌扩散,抢救无效而恒久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在这本书的最终,我们看到于娟是眼角带着泪水离开的。

是啊,于娟还是留着很多缺憾离开这个世界的,不过我也希望她能在天堂过好。

此生未完成读后感篇2在零零碎碎的时间里,一点点读完。

到生命终点,有癫狂、有乐安天命。

但我在于娟身上望见的,是哪怕只能终日趴在天桥下,也想望见土豆拉着爷爷奶奶的手走在上学的路上。

死是一种生命现象

死是一种生命现象

死是一种生命现象死是一种生命现象——于娟《此生未完成》的启示(2019-06-02 21:14:03)转载▼标签:于娟塞涅卡梭罗此生未完成死亡意思生命现象杂谈今天讨论的主题,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

中国人受孔子“未知生,焉知死”的影响,比较讳言生死。

实际上,最能触动我们灵魂的,莫过于生的喜悦和死的恐惧。

生和死,是人生存过程的两端。

海德格尔认为:“在此在身上存在着一种持续的‘不完整性’,这种‘不完整性’随着死亡告终。

”反过来说就是:“日常生活却恰恰是生与死‘之间’的存在。

”于娟的生命日记《此生未完成》,用常人的观点来理解,是说此生还有许多遗憾难以完成;用海德格尔的观点来理解,则包含着“尚未”,也就是生命的“不完整”。

此在的完成——死,意味着不再此在。

说得通俗点,就是死标志生存过程的完整性,却又意味着生的否定。

正因为死是生的否定,一般人都不敢直面死亡。

但是,生和死相反相生,没有死就没有生。

探究死亡是为了学习生存。

死作为一种生命现象,不是自身可以经验的,只能通过他人的死亡过程来经验。

因此,于娟痛心疾首地说:“我们要用多大的代价,才能认清活着的意义?”于娟忍受着痛苦,把她的生死过程写下来,真是功德无量。

她柔弱的生命,她的惊心动魄的生与死,让我们触摸到生存的本质,探究活着的意义。

她留给我们的启示,我们没有理由不加以珍视。

从她的启示中,可以概括出三条经验,一个结论。

一、死并不可怕,“随死而来的东西,比死亡本身更可怕。

”对于死亡的恐惧,可以说是动物的本能。

人之不同于动物的是,人可以随着年岁的增长,加深对死亡的认知和恐惧,同时更加加深对生命的留恋。

叔本华因此论断:“我们的整个自在的本质就是生存意欲。

”“尽管这一生存始终是那样短暂、不确定和充满苦涩”,我们仍然认为活着就好。

然而,死亡是人世间最最平等的东西,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升斗小民,死亡都终究要来。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应当知道死并不可怕,你怕它也会来。

于娟的生与死,却让我们更深地领略塞涅卡的话:“随死而来的东西,比死亡本身更可怕。

此生未完成

此生未完成

《此生未完成》品。

悟。

敬告读者:此文章的部分内容来自于豆瓣评论,后续稍加个人观点。

本书作者于娟,女,32岁,出生于1979年,祖籍山东济宁,海归,博士,复旦大学优秀青年教师,一个2岁孩子的母亲,乳腺癌晚期患者。

2009年12月确诊为乳腺癌后,写下一年多病中日记,在日记中反思生活细节,并发出买车买房买不来健康的感叹,引起网友的热议和关注。

2011年4月19日凌晨3时许,于娟辞世。

短短的几行字,是于娟的个人简介,而短短文字的后面,却是一个乐观坚强并相信奇迹的女儿、妻子和妈妈。

人生最痛苦的事有三种:晚年丧子,中年丧妻,幼年丧母,如果我走了,我的父母、丈夫还有孩子,就会面临这些痛苦,所以我要坚强地活下去。

于娟说。

再远的飞行也要着陆,再长的旅行总会回家。

…我们要用多大的代价,才能认清活着的意义。

一位母亲、女儿和妻子的生命日记。

2009年12月于娟确诊患乳腺癌后,写下一年多病中日记,在日记中反思生活细节,并发出买车买房买不来健康的感叹,引起网友关注和众多媒体热议。

于娟于2011年4月19日凌晨去世,众多网友在网上进行追悼。

一个年轻生命,在生死的边缘,用生命写下病中日记。

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于娟完全放下了生死,放下了名利权情,赤裸裸的去反思和写作。

所有的浮躁沉淀了,所有的伪装剥离了,所有的喧嚣远去了,所有的执着放下了。

只有一个普通的女子,普通的女儿、妻子、母亲对生命最单纯的感悟。

在这个故事里,很多读者看到的不是于娟,而是自己。

.记录黑暗是残酷的,尤其在感到属于自己的那盏生命油灯一点点黯淡之时。

但于娟决定完完整整写下这段生命中最黑暗最苦痛的日子,也是她认为过去32年最有意义的日子--《三联生活周刊》我想给儿子土豆留下些什么。

正是带着这样的信念,于娟在病中也坚持辅导孩子。

而在生命日记中展现她的喜忧,写下她的感悟,不是矫揉造作、不是宣传作势,而是一个母亲要给她的孩子留给一份礼物。

--《人民日报》其(于娟)病痛的苦楚、人性的感悟,读来令人泪下,其实是一本最好的人生教材,教会我们如何去热爱生命,如何去抵挡困难。

于娟

于娟

放得下,才是幸福--读于娟抗癌感悟《生命日记》于娟在博客日志中写道:“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这简单的一句,引起了无数人对“幸福”的思考。

“幸福”,这是一个大家再也熟悉不过的话题,也是每个人一生中辛苦寻觅的东西,那么,到底什么是幸福,幸福在哪里呢?人的追求有很多,而且每个人的标准不一,于是有人觉得赚取大量的金钱就是幸福,每餐面对山珍海味就是幸福,拥有至高无上的支配权就是幸福,和相爱的人一起白头偕老就是幸福……随着时代的改变,人类对幸福的定义也会改变,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对幸福的追求更多事停留在物质层面,满足生活需求,家庭就会和谐,人也自然会感到幸福。

可如今,许多人在丰厚的物质面前并不快乐,他们一直在追逐,学位、房子、车子等等。

但当这些逐渐实现,欲望开始得到满足时,又会有新的心里欲望产生,更多的钱,更多的权,更多的票,他们不愿放下这些东西,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回过头来看于娟对幸福的思考,应该引起我们的共鸣。

于娟是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拥有幸福的家庭,生活无忧,曾经为考研、留学、做课题、挣更多的钱给父母买大房子不断地拼搏,她坦言:“回想10 年来,基本没有12 点之前睡过,学习、工作、娱乐占据了大量的休息时间,有时,甚至通宵熬夜。

”最疯狂的时候是一天21个小时都在看书,这是她在患癌症之前的生活状态,就像大多数人一样,也以为更富裕的生活才能给自己及家人带来更多的幸福。

可是,当她得知自己身患癌症的时候,面临生死考验的时候,她对幸福,生命,生活又有了不同的理解,所以她在《生命日记》里写道: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马克思说:“幸福是一种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 任何对金钱的欲望,买房买车的需 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 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 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 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 居也温暖。
——于娟日记
有一次和“光头”讨论“如果自己离去,下一个会是谁”的话 题。 “光头”说道,他说他只在乎我活着,让孩子有妈妈,让他有 老婆,哪怕只有聊天讲心事的功能,至少,他知道心放在哪里, 每天就会很安心的睡去。 ——于娟日记
白岩松: 人生是条单行道,一路向前,从来没法回头。然而,现如 今的中国很多人为名忙,为利忙,常常忘了或者顾不上生 命的意义跟价值。也许于娟的故事会让有些人停一停、想 一想,可是一定没多长时间,一切都会照旧的。是吗?会 这样 暴饮暴食 嗜荤如命
二、睡眠习惯 19:00-21:00 21:00-23:00 23:00-1:00 1:00-3:00 三、突击工作 四、环境问题 空气污染 甲醛 苯

去年12月,经历了六次化疗后, 我回家了。儿子“土豆”开心地 围着我转来转去。”土豆”的奶奶说, “ 土豆,唱支歌给妈妈听吧!” “土豆”趴在我的膝盖上,张嘴奶声 奶气地唱道,“世上只有妈妈好,有 妈的孩子像个宝。”话音未落, 我流泪了。 “也许,就是差那么一点点,我的土豆 就变成了草。” ——于娟日记
——于娟日记
为了父母,我要尽子女的责任; 为了丈夫,我要尽妻子的责任; 为了儿子,我要尽母亲的责任; 所以我要活下去! 病魔来临,我是渺小的,无能为力; 灾难来临,你我都是渺小的,无可奈何。
——于娟日记
于娟身后的世界,似乎一切如常,儿子土豆,偶尔会在游 戏的间隙问大人:妈妈哪去了?或者流连在妈妈生前住过 的小房间。有一天,他会知道妈妈今天写下的文字。那些 文字,正是为了他,和所有有将来的人而写。
生命日记
先来看一则网络很轰动的复旦教师抗癌日记。。。
于娟,女,32岁, 祖籍山东济宁, 海归,博士,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讲师, 有一个可爱的儿子叫“土豆”,未满三岁 有一个爱她的老公,叫“光头” 至此, 命运似乎很眷顾我这个 乐观的女人, 然而 命运似乎又总喜欢捉弄人 ——于娟日记

2009年12月27日,医院确诊她患上 了癌症。2010年1月2日,上海瑞金 医院又进一步确诊于娟为乳腺癌晚期。 那年,她的儿子刚满14个月,刚会叫妈妈
“我得了乳腺癌,发现太晚,已 经骨转移,无法手术,只好化疗。医 院22楼是乳腺中心,绝大多数是乳腺 癌病人。 走廊上三三两两都是动过手术提 着引流瓶的病人。我静静的站在走廊 尽头,望着她们,心情复杂。一位阿 姨走来,安慰我,于老师,别羡慕她 们,她们都是单峰骆驼……” ——于娟日记
戌时 心包经当令 亥时 三焦经当令 子时 胆经当令 丑时 肝经当令

由于病情特殊,于娟的治疗药品 都是医保外的进口药,也没有买其 他保险,没办法报销,仅一天的医 药费就在千元以上。 为了治病,家里为她卖掉了上海 一套60平米的房子和父母在山东老 家的房子,现在一家人挤在一间租 来的房子里。
“别望着我, 我就是两套房子。” 于娟调侃道。
人生最痛苦的事有三种:幼年丧母, 中年丧妻,晚年丧子。如果 我走了,我的父母、丈夫还有孩子 ,就会面临这些痛苦,所以我要坚 强的活下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