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体系的特点及其未来走向

香港教育体系的特点及其未来走向
香港教育体系的特点及其未来走向

香港教育体系的特点及其未来走向

作者单位:浙江省教科院

香港历经百余年的演变,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世界新兴工业经济地区,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名闻遐尔的远东国际航运中心和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名列亚洲“四小龙”之一,享有“东方之珠”的美誉。香港之所以能创造如此“奇迹”,关键一条是发展教育、开发智力资源。近三十余年来,香港的教育与经济发展紧密配合,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教育体系。

一、香港教育体系的特点

由于香港所处的特殊地位,其教育体系一直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二:一是受英国教育体制的深刻影响;二是受我国社会价值观的影响。香港教育体系正是在这两个因素的双重作用下,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其特点具体表现在:

1.仿效英国式学制模式,推行“重英轻中”的文教政策香港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整个教育制度都紧随英国的传统。英国对香港教育的影响最清晰地体现在香港的学制上。香港的“6·3·2·2·3 ”学制是以英国的《巴特勒法》为蓝本,略加增损而成。其中规定中学5年,预科2年。想考入高等院校的学生必须完成13年的正规学校教育,其中后2年的预科主要用来准备地方大学的入学考试。

1989年前,香港的预科教育制度学程不一,既有1年,也有2年的。中学学生在完成5年课程后,均须参加全港中学会考,会考通过者,可依据本人意愿进入1年或2年的预科班(均设于文法中学)。1 年制预科班结业后,可参加“高等程度会考”,合格者具备升入香港中文大学的资格;2年制预科班结业后,可参加“高级程度会考”,合格者具备就读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学院、香港城市理工学院及香港浸会学院的资格,同时,具备进入香港中文大学的优先权。这一制度显然含有双轨制的意味,社会各界一直对此颇有微辞。1982年港府聘请的四位国际教育专家在其《报告书》中也要求“重新设计预科制度”,“废止高等程度会考”。1988年教育统筹委员会发布的第3号报告书,及香港行政局于1989年1月通过的决议,认定全港由政府资助的大学都统一为3年制,预科统一为2年制。

英国对香港教育的另一显著影响体现在教学用语方面,即中文教育与英文教育的分轨。长期以来,为了维护殖民统治的利益,香港政府一直推行“重英轻中”的语言政策。早在1877年,当时的港督轩尼斯便认为中文只应列为选修,主张“基于政治和商业需要,所有政府学校必须实施英语教育”。二战以后,英国重新占领香港,更是一改过去对文教的宽松政策,转而严加控制,强力推行“重英轻中”的文教方针,使英文学校占据了主流地位。如1970年,港英当局资助中文中学的学位数为958人,而资助英文中学的学位数却为370 55人。至九十年代初,以英语作教学语言的英文中学,占中学数逾90%,而以中文为教学语言的中文中学不到10%。实际上,在1989年预科制度统一前,英文中学通常设2年制预科,为升入香港大学作准备;中文中学通常设1年制预科,为升入香港中文大学作准备,这无疑也是“重英轻中”的表现之一。

2.基础教育发达,教育普及程度很高早在六十年代,当香港经济刚刚进入起飞时期,港府便于1965年颁布了《1965年白皮书:教育政策》,将普及六年制小学教育列为发展目标。1971年实现普及小学免费教育后,政府又于1973年提出了《教育委员会对香港未来十年内中等教育扩展计划报告书》(绿皮书)。经广泛征集意见,又正式颁布了《1974年白皮书:香港未来十年之中等教育》,规定“到1979年时对所有儿童提供九年免费教育”(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结果这一目标在1978年9月便提前实现。之后,教育署又提出要在1991年为95 %的初三毕业生提供免费高中学位。到1992年,已有82%升高中的学生获资助学额,如果连同非资助学位及职业训练部分,香港已基本实现高中普及教育。1989年,香港

又宣布扩展高等教育,到1995年,要使适龄青年的18%获大学学位课程学额,连同非学位的文凭课程学额,约24%适龄青年要进入专上或大专院校就读。

香港在普及教育方面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首先,制订了相应的法令,作为实施普及义务教育的保证。例如,1971年通过的《1971年教育法案》,扩大了教育署长执行强迫儿童接受教育的授权,这就从法律的角度保证了义务教育的实施。同时,港府还对社会各行业雇主招收徒工实行有效的控制,从而使逃避普及教育的青少年难以进入就业的大门。

其次,港英政府重视对教育的投入。近四十年来,政府公共开支中的教育经费额增幅很大。如,1951年政府教育经费为2162万港元(占政府总开支的8.5%、香港生产总值GNP 的0.708%),1965—66 年度政府教育开支为2.14亿元,1971年度升至近5亿元,1979年度达到23.25亿元,1989年度则是116.14亿元(占政府总开支的17.5%,占该年度生产总值的2.7%,按香港人口平均,人均教育经费约为2000港元)。到九十年代,由于大学学位猛增,1992—93年度的教育经费达220亿元,1993—94年度的修订预算为252亿元(占政府总开支的15.9%),1994—95年度的修订预算为292.2亿元(占政府总开支的17.1%,占该年度香港生产总值的2.87%)。在上述教育经费的开支中,基础教育约占70%左右,高等教育约占20%左右,职业技术教育约占8%左右。自八十年代以来,除个别年度外,政府教育经费的增长率均大于同年香港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如1988—89年度,香港生产总值GNP的增长率为16.9%,而教育经费的增长率达到21.7%;1989—90年度,G NP的增长率为13.9%,而教育经费的增长率为15.1%。

再次,发挥社会办教育的积极因素。香港中小学直接由政府开办、管理的比例甚低,大部分基础教育都由办学团体负责。政府鼓励社会团体资助办学,只要办学团体或个人愿意捐助一笔开办费用(1994年前后中学为400万元,小学为80万元;早期则低得多),就可以用捐助者提出的名字命名,然后交由有关办学者去管理,政府则负责学校的经常费用(如果在正常计划外增添校舍或设备,则由学校负责)。因此,社会上支持办教育的人很多。这也是香港教育得以迅速发展的动因之一。

教育的普及使得劳动力素质得到较大提高。六十年代劳动人口中小学程度的占52.7%;八十年代中学程度的占53.2%,专上程度占13.5%,这对香港经济的腾飞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3.多元化的办学机制由于香港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从事办学,因而办学机制灵活多样。学校种类很多,既有政府开办的官立学校,也有办学团体和个人兴办的私立学校。私立学校也有多种类型:一类是接受政府一定资助的按额资助学校(也称津贴学校);一类是政府为保证有足够的学额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而从中购买一定数目学额的“买位学校”;一类是近年出现的直接资助学校(即直接从公共教育基金中得到资助的私立学校,1993年时仅11所);还有一类是不接受任何形式资助的独立学校(非买位学校)。纯粹的私立学校在近年受到了很大冲击。1988年,港府公布了教育统筹委员会第三号报告书,探讨了私立学校今后的发展方向,指出在2000年前,要逐步取消买位制度,转而实施直接资助计划。由于该计划的实施,到2000年后,香港的学校将简化为官立学校、津贴学校(按额资助学校)和直接资助学校三类,买位学校和独立学校都将进入直接资助行列。届时,政府对学校的控制将会加强,教育质量也会有显著改善。

从学校所设课程来看,香港的中学有普通的文法中学(学校数、学生数均逾90%)、开设部分工商科的工业中学(工商科目约占20—30%)和较大比例实用科目的职业先修中学。这就是所谓的中学三轨制。除三轨制中学外,近年教育署还办了一种三年制的实用中学,供成绩较差、适宜多读实用科目的学生就读(目前仅有2所)。从教学语言来分,则有英文中学、英文小学,只占少数的中文中学(学校数不足10%)和占大多数的中文小学,其间

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中英文中学。非正规的还有多种多样的业余进修学校和课程。

读完5年课程的中学学生,均可参加全港范围的中学会考。可供考生报考的科目有40余项,不过每所学校大都只能根据自身情况开设10余项科目,考试当局只允许每个考生最多报考10科课程。在同科目中,所设课程内容深浅不一,以适应不同水平学生分别选读和应考。

4.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具有较强的实用主义色彩1981—82年,香港政府邀请了四位国际教育专家来港研究教育问题,书成了一份《香港教育透视——国际顾问团报告书》,其中在“将来发展的方向” 一段中这样写道,“香港教育主要是一种用以达到经济与职业目的的相当实用主义的途径”。香港教育的实用主义色彩,是由客观因素造成的。由于自然资源的贫乏、地域的狭小、人口的高度密集,因而不得不把开发人力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点,大力开展多样化的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

香港的职业教育和技术训练原先由教育署和劳工署分担,1982年改由职业训练局统筹负责。该局是由政府设立和管理的具有咨询和执行双重任务的部门,下设20个专业委员会和8个一般委员会。各训练委员会为社会各行业厘定人力需求,拟定行业内各职级的工作范围,以及设计训练方案和技能测验准则等。一般委员会则负责正规学校的职业教育和多个行业内某些共通的技术训练。职业训练局还负责管理2所科技学院、7所工业学院、18个训练中心、1个管理专业发展中心和3个弱能人士技能训练中心。

为适应多元化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职业训练局不仅重视正规学校的职业技术教育,而且为各类从业人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正规学校的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有中等职业学校类的工业中学(1994年有20所)和职业先修中学(1994年有24所)、专科类的工业学院以及提供高级文凭和高级证书两类学士以下程度课程的科技学院。工业中学学制5年,读完后亦可参加中学会考,成绩合格者可继续升读大学预科或进入专科类职业院校;职业先修学校的学生学满3年中学课程后,便可参加认可的学徒训练计划或继续修业至参加中学会考;工业学院主要承担技术员和技工的培养培训任务,大都开设两类课程:一类是技术员或中学以上程度的课程(属专科职业技术教育),另一类是技工或中三以上程度的课程(属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工业学院办学形式灵活,既有全日制(1至2年),又有部分时间制(2至3年)和夜间制,此外还开设多种课程(短的仅数周);科技学院是为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而新设的,注重新科技知识的传授和培训。非正规学校的职业技术训练主要由汽车训练中心、电子业训练中心等18个工业训练中心进行,侧重从业人员的实际技能训练和在职人员的培训提高。据估计,由职业训练局负责培训的各类专业人员每年达10万余人。

注重实用,强调实践,是香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特点。由于香港的职业教育和技术训练紧密配合各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因而受到各行业雇主和社会人士的关注和支持。

5.教育决策机构与咨询机构相分离香港教育管理体制由两部分构成:其一是行政系统,它担负着行政决策及执行的具体的管理职能;其二是咨询系统,对行政决策及其执行起重要的参谋作用。香港的教育咨询系统有着较为完整的组织结构,相对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运作有序,影响很大。主要咨询机构包括教育统筹委员会、教育委员会、大学及理工教育资助委员会、职业训练局以及私立学校检讨委员会、家庭与学校合作事宜委员会、课程发展议会、师训与师资咨询委员会等。

教育统筹委员会是港府根据四位国际教育专家的建议而于1984年4月成立的,成员有15人,其中13人均从社会人士中选任(其中包括教育委员会主席、职业训练局主席、大学及理工教育资助委员会主席)。其职责为:确定教育整体目标,制订教育政策,并按可以动用的资源对执行各项方案的缓急次序提出建议;统筹并监察各教育阶段的规划和发展工作,并推进教育研究工作。它的具体工作是收集教委会、职训局、大学及理工资助委员会的意

见和建议,经研究后,向港督和行政局提供综合的意见。

教育委员会是港督委任的较早的法定咨询组织(成立于1920年),由19名教育界知名人士和2 位主管教育的政府官员(教育署长和副社会事务司)组成,每月举行一次会议。主要针对政府的有关学校教育问题的政策动议提出建议。

职业训练局兼有咨询和执行双重职能,22名成员中非政府人士占多数,包括工商界、教育界的知名人士,政府官员则包括经济司、教育署长、劳工处长、工业署长及职训局的执行干事。该局下属的各委员会负责制订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所需之措施,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大学及理工教育资助委员会是由港督委任的非法定咨询组织,成立于1965年,成员由海内外学者等组成,无政府代表。其职责主要是研究大学及理工教育的未来发展及所需经费问题,并就各高校的拨款及有关高等教育问题向政府提供意见。

香港的上述教育咨询机构在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上对教育政策、教育措施提供意见,对一些有待解决的教育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解决办法。由于组成咨询机构的成员以专业人士及社会人士为主,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各方面人士的意见,使教育决策能较为准确,教育措施的执行较为适当。这一机制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为香港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提供了保障。

6.面向世界,开放办学,呈现出鲜明的国际化特色香港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在许多方面都具有鲜明的国际化特色。就其教育体系而言,这一特征也很明显。许多私立学校为适应社会及个人对教育的要求,纷纷进行调整和改革,方式之一就是向海外扩展。这有两种形式,其一是利用已有的海外关系,把大部分毕业生送到海外读书;其二是与海外大学联合,在香港境内办国际学校。如“加拿大海外中学”的课程与多伦多大学接轨,毕业证书得到加拿大各大学的认可。教师雇用也是当地与国外相结合。这些学校学费昂贵,设施完备。

香港高等教育领域的国际化特色更为明显,香港各高校一向重视国际性学术交流,积极参加各类国际性高等教育机构的活动,如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都是英联邦大学协会、国际大学协会、东南亚高等教育机构协会的会员。各高校与海内外的许多高校和学术机构建立了经常性的联系,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及协作,如邀请国际学术界知名人士到校作学术报告,相互进行学生交换和教师互访,以及与海外高校实行联合办学等。此外,香港的一些知名高校如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还向世界招贤纳才,从而聚集了一大批具有世界水平的学界精英。这些举措使得香港高校能够时常站在科学发展的前沿,不断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从而能在国际学术之林中确立自身的地位。

7.教育的非均衡发展香港的教育体系,一向只重智育,而不重视德育、体育、美育及劳动教育,虽然很多学校也强调“全人教育”,但大多流于形式。人们评价一所学校的优劣,只看它参加公开考试的成绩。这种追求升学率的思想,导致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由于学校不设德育和公民教育课程,因此,绝大多数香港学生没有受过正确人生观教育,没有系统地接受过爱国家爱民族的教育,甚至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生活行为教育。进入八十年代以后,由于社会人士和教育社团的关注,教育署才于1981年和1985年先后编印了《学校德育指引》和《学校公民教育指引》,列出了德育和公民教育的内容和说明贯彻的方式方法。但两份《指引》都只是参考性文件,并未硬性规定学校执行,教育署也仍未将德育和公民教育列入课程。至于体育和美育,一般都只在初中及小学设课,在高中仅供选修,虽然列入会考课程,但参加人数甚少。劳动教育更是乏人关注。1991年教育署曾推动一项“学生清洁课室”计划,也遭到很大阻力,结果半途而废。因此,用全面发展的眼光来看,香港教育显然还存在一定的缺陷,这跟香港教育设施的现代化构成了鲜明的反差。

二、香港教育体系的未来走向

香港教育经过百余年的演变,已形成了一个以人才规划为主导,多层次的、普及的和实

用主义为主的庞大的教育体系。那么,随着政权的更迭,这一教育体制是否会发生振荡呢?回答显然是否定的。1984年中英签订联合声明时,中国政府曾以附件形式对香港的基本方针政策方面作了14点说明,其中第10点是关于香港未来的教育制度的。附件指出:“香港特别行政区保持原在香港实行的教育制度。特别行政区政府自行制定有关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主面的政策,包括教育体制及管理、教学语言、经费分配、考试制度、学位制度、承认学历及技术资格等政策”。而在1990年颁布的《基本法》第六章的14条条文中,针对有关教育方面的问题也明确指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在原有教育制度的基础上,自行制定有关教育的发展和改进的政策,包括教育体制和管理、教学语言、经费分配、考试制度、学位制度和承认学历等政策”(第136条)。“ 各类院校均可保留其自主性并享有学术自由,可继续从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招聘教职员和选用教材。宗教组织所办的学校可继续提供宗教教育,包括开设宗教课程。学生享有选择院校和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求学的自由”(第137条)。从这些方面来看,中英联合声明和《基本法》已为香港教育的平稳过渡作了保证。

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香港的教育体制也不可能一成不变,某些不适合形势需要的内容将会自动得到调整和改革。这主要反映在教学语言的使用、教科书的审议修订等方面。以教科书为例,政权更迭后,在不违背《基本法》的前提下,对某些与现实不符的内容自然要删改(特别是语文和人文科学部分)。如“经济与公共事务”一科,有介绍香港政府机构的部分,到时自然须更新。对某些原本较忽略的部分则需加强,如中三的历史教科书中,对举世瞩目的中国的改革开放,只有短短的两三句话,这就需要作适当补充,以便学生加深对中国现实的了解。某些带有殖民主义色彩的内容自然也应消除,不如此就无从体现主权的回归。至于教学语言问题,这在香港教育界早已是争议颇多的焦点之一。八十年代初以来,推行母语教学的必要性已为大多数人所认同(1982年国际顾问团也研究过香港中学的教育语言问题,他们也主张中学要用母语即粤语教学)。教育署曾于1994年9 月推出双语分流计划,对此作了一定的尝试。从长远来看,母语教学将是大势所趋(当然对英语也会加以足够重视)。再如学制问题,1989年学制的统一,固然解决了接轨不易的问题,但这一举措,在当时也并未取得共识。1994年9月,香港7所大学的校长都认为香港高等教育应从3年制改为4年制,其主要目的是为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而且现行英国式的学制,也不利于与世界上以“6·4”制为主流的世界各地(包括大陆、台湾)学制的衔接。当然,学制的调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跟经费、人力、中小学的状况等都紧密相关,因此,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

针对上述问题香港特区筹委会预委会曾作了许多工作。1993年7月,香港特区筹委会预备工作委员会成立后,其下属的文化工作小组曾于1993—94年间制定出《关于在香港加强基本法推介工作的规划纲要》、《关于教科书问题的报告》等文件;在1994—95年又拟定了重点研究内容包括公民教育的基本原则问题、继续做好教科书问题的研究、1997年后香港语文政策问题等工作。预委会对文化教育工作的准备,将对1997年后香港教育的发展起重要影响。其总的原则是要将原带有殖民主义色彩的教育,逐步转为特别行政区的爱国爱港的教育。当然,这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细致的工作,需要香港社会各界和教育界人士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1.董浩炯、何景安编著:《今日香港教育》,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

2.黄显华、戴希立主编:《香港教育——迈向2000年》,商务印书馆,1993年。

3.《香港教育手册》,香港教育资料中心编,商务印书馆,1988年。

4.《教育资讯》月刊,香港教育资料中心编印,1994—1996年。

荷兰高等教育体系详细介绍

荷兰高等教育体系详细介绍 荷兰的高等教育留学受到广大留学生的欢迎,不过大家对荷兰 的高等教育是否都了解呢?今天出guo的为大家来介绍荷兰高等教 育体系详细介绍。 出guo介绍说,荷兰的高等教育机构包括研究型大学(U类)、应用科学大学(H类)、国际教育机构(I类)。 研究型大学,通常称为University,以教学和科研为主。目前,全荷兰共有13所公立研究型大学。 应用科学大学,通常称为Hogeschool或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学生经四年的专业学习,可取得学士学位。一些应用科学大学还设置硕士学位课程,一般使用英语授课,学制一年左右,国外申请者一般要求具有学士学位或相当水平的学位。 国际教育机构,通常称为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stitute,招生对象主要为外国学生,一般用英语授课,主要开设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期限为一至两年。要求申请者具有学士学位或同等学历。有些国际教育机构与荷兰的大学合作,为获得硕士学位后的学生提供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 荷兰对外国学生入学通常都要求具备良好的英文基础。荷兰的 英语语言中心很少,学费比较昂贵。外国学生也可以先攻读荷兰语,然后选择以荷兰语开设的课程。

荷兰高等教育体系中没有预科。所有预科班都不是进入大学的直接渠道。 经批准,外国学生在荷兰学习期间可以有条件打工。荷兰教育联盟指出,在当年9月到次年6月上课期间,学生每周打工时间不得超过10小时。 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 EUR Radboud University Nijmegen Rijksuniversiteit Groningen, RuG Technische Universiteit Delft, TUD Technische Universiteit Eindhoven, TU/e Universiteit Leiden Universiteit Maastricht, UM Universiteit Twente, UT Universiteit Utrecht, UU Universiteit van Amsterdam, UvA Universiteit van Tilburg, UvT Vrije Universiteit Amsterdam, VU Wageningen Universiteit, WUR AKI, Academy for the Visual Arts Amsterdam School of Arts Christelijke Agrarische Hogeschool Christelijke Hogeschool Ede

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问题与建议(一)

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问题与建议(一) 摘要:我国通识课程的建设存在着概念不清、教育哲学欠缺、缺乏相应政策和制度的支持、目标不明晰、构成比例失调、内容过于偏向应用型和专业化、划分标准不一、教学管理制度有待完善、忽视非正式通识课程的开发等问题,应该从理论建设、政策法规、技术操作等层面着手进行改革。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建设 时至今日,关注通识教育的人越来越多,通识教育的研究不断展开并逐渐深入,通识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越来越被世人所认识,但总体而言,目前国内各高校的通识教育实施状况还不尽如人意,水平还不高,这与各高校通识课程的建设是直接相关的,本文拟对我国高校通识课程建设中的问题作些探讨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革建议。 一、九个问题 (一)通识课程的概念不清 在现今的大学教育实践中,对大学通识课程的理解至少有三种观点:一是指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主要又是指人文社科类课程,持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是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教高(1998)2号文件──《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这一文件指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二是指可以任学生自由选修的“公选课”,如“两课”就不属于通识课程,因为它是必修课。三是泛指专业课程以外的所有课程,并且将之分为正式通识课程与非正式通识课程。正式通识课程是指以学科或教材形式出现的,通过文本课程以及课堂教学来达成通识教育目的的通识课程。非正式通识课程,是指通过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研究校园环境、社区环境、校园景观,学习校园文化、学校传统、校风校训等内容来达成通识教育目的的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的概念不清,直接导致了通识课程实践的混乱和低效。在上述三种观点中,笔者赞同第三种观点,并且认为应将正式通识课程进一步区分为基础技能类通识课程与核心通识课程。基础技能类通识课程是指语言、写作、计算机运用以及体育与保健等课程,这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修习且要达到相应要求的课程。核心通识课程就是基础技能类通识课程以外的那些通识课程,它的目的是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品质,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建构,平衡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促使大学生成为高素质的毕业生与负责任的公民,是高校通识课程建设的重点与核心。 (二)通识课程设计的教育哲学欠缺 正确把握科学理论是我国通识教育与通识课程走向成功的首要条件。目前,通识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主要有三种理论。1](131-142)一是精义论,主张以经典著作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认为人类的文明虽然与时俱进,但在变迁中有其永恒不变的价值存在,这种核心价值尤其保存在经典文献之中。通识课程要体现人类的永恒不变的核心价值,因而经典著作便自然成为课程设计的中心。二是均衡论,认为知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各种知识都统筹兼顾,均衡发展,才能避免20世纪以来学术过于分化所导致的视野狭窄,心灵缺陷,因此,必须以通识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均衡的视野、平衡的心智。三是进步论,强调教育必须为学生解决问题,对他们的生活有所裨益,因此,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必须与学生未来的生活相结合,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 目前,我国通识课程的开发与设计,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这三种理论的影响,在我国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上或多或少地能看到它们的影子。但三种理论各有其缺陷与不足。而我们在设计通识课程时,没有很好地进行消化与吸收,说不上有什么理论依据,还未找到通识课程建设的成熟理论,所以,目前通识课程设置和开发,基本上处于比较自由随意和散乱拼凑的状态。

美国教育体系概况

美国教育体系概况 美国的教育制度,整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那就是: (1)学前教育(pre-school education);(2)初等教育(elementary education); (3)中等教育(secondary education); (4)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 。 从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到中等教育,都是属于大学前(pre-college)的教育,包括保育学校 (nursery school)及幼儿园(kindergarden)、小学、初中 (junior high school)及高中(high school)。美国各级各类教育在结构上相互衔接,上下沟通。按照法律规定,美国公民不分男女、宗教信仰、民族、阶级,也不论居住地点和年龄,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一生都可以选修正式课程或参加非正式课程。这是美国区别于其他欧洲国家教育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称为单轨制。 一、学前教育 美国学前教育机构种类繁多,不管公立还是私立,大致可以分为保育学校(招收3-5岁的儿童)与幼儿园(招收4-6岁儿童)两类。学前教育的宗旨在于:辅助家庭;并且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儿童在饮食起居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儿童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身体,发展体育技能,了解社会生活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学会一些读写算的基本常识,具有一定的表达情意、观察、尝试、思考和概括的能力,为儿童进入小学做好身心准备。 二、初等教育

美国把5岁以后幼儿学前教育纳入公立小学系统,孩子凡到5岁一律强迫入学,5岁可进小学的预科班,6岁上小学1年级。美国初等教育的机构为公立和私立小学。美国全国教育协会的“视导和课程编制学会”曾把小学教育宗旨概括为六条,具有广泛影响。这六条是:(1)增进儿童的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体格。 (2)增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人格。 (3)发展儿童对社会和科学世界的认识。 (4)发展儿童有效地参与民主社会的技能。 (5)发展儿童的民主生活价值观。 (6)发展儿童的创造性能力。 小学开设的课程一般有:语文(阅读、说话、拼写、书法),算术,社会(把历史、政治、社会学、心理学等科目综合在一起),科学(主要是自然常识),美术和应用艺术,音乐,体育,卫生和劳作等。美国小学德育工作,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行为规范教育。 (2)道德教育。 (3)公民教育。 (4)纪律教育。当儿童入学时,校方就将学校的纪律和校规向儿童和家长交代清楚,以便保证课堂纪律和校园秩序。 三、中等教育 按照美国学制,中学主要有四年制、六年一贯制和三三制三种。美国的中学以综合中学为主体,兼施普通和职业技术教育、也有单独

让数学走向生活,小学数学教育生活化

让数学走向生活,小学数学教育生活化 发表时间:2020-04-14T13:18:28.72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期作者:林超燕[导读] 教学生活化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知识的记忆摘要:教学生活化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知识的记忆。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教学方式的改革,数学课程的教学方式变得更加丰富,学生对数学课程也越来越感兴趣。本文就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育策略 一、小学数学教育生活化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与态度的改善 不少小学生在面对数学知识时,通常都会表现出来一种抵触的情绪,再加上其自身的数学成绩也不理想,就导致学生更加厌烦学习数学,面对这种情况,许多家长都会选择给学生报辅导班,学生在辅导班中接受其他教师的讲解以及进行数学习题的练习,这样虽然能够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提高,但是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会更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厌烦的心理。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学习数学知识的关键场所还是在学校的课堂中,而小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生活化的教学,则能够增加数学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拉近小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让小学生能够对数学知识产生一种熟悉的感觉,这样也能够降低学生的畏难心理,而且教师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也更有利于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促使小学生能够更快的掌握相关数学知识,进而树立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从而改善小学生对数学的抵触心理,生活化的教学能够使其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乐趣,促使学生能够提高自身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让小学生在愉悦的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自己的数学学习成绩,提高其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态度。 (二)使得小学生自身的自主思考意识得到有效的激发 有效的数学教学能够培养小学生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促使学生能够进行独立自主的思考,并激发出小学生自身的提问意识,而小学生在提问、解题的过程中也能够锻炼自身的数学思维,进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很多小学生之所以掌握不了数学知识,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自主思考以及主动提问的意识,这样也就导致学生自身数学逻辑思维的缺失。若是小学教师将生活化教学运用到数学课堂之中,并对学生讲解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内容,同时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够增加数学教学过程的吸引力,还能够让学生通过熟悉的生活场景发现其中存在的数学问题,熟悉的生活问题能够激发出小学生自主思考的意识,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给予适当的引导,促使学生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思考,这样也更利于数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会有所提升。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一)教师多进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数学上进行实际操作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思维运转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在“时、分、秒”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带一个闹钟过来,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操作,这样也便于学生们进行记忆。教师在課堂上可以写几个时间段,时刻让学生们进行区分,并且用自己的闹钟表示出来,这样也可以充分的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的学习质量。 (二)教师重视课后亲子活动,让家长陪同学生进行活动 课后也是学习的一个关键时间段,课后的时间是学生们拉开差距的时刻。在没有教师看管之下,学生是否能够很好的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和所学习的知识亦或是还没有学习的知识,这些都是对学生和家长的考验。教师在课后的时间要经常布置一些亲子互动的内容,以自己的教学内容为中心,设计一些能够巩固学生知识的小活动,让家长跟着学生一起进行。比如,可以让家长带着学生去超市进行采购,让学生自己进行采购,一张50元人民币怎样才能够买到所要买的,如果有物品需要选择的话,怎样选是最合理的。这样的活动,既能够拉近家长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还能够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在生活中有效的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 (三)课堂教学方式要转变,结合生活中的知识进行授课 教师教学时不能一味的将枯燥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教师要学会将生活中的知识和课程中的内容相结合,在实际情况下进行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们更好的进行知识的消化。比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提前准备一下生活中拥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物品的东西,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举例,看谁举出的例子最新颖、最多。这样简单的任务,学生们也能够很好的进行和完成,不至于浪费很多时间却无疾而终。教师要让知识融入生活中,也要让生活中的东西融入到课堂中,这样学生才会意识到原来知识的学习不是只在考试的时候有用,很多时候,在生活中是可以体现出来的。 三、结束语 生活化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程度是显而易见的,生活化不仅能够有效的改善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而且能够让学生们转变以往对学习的态度,真正的明白和理解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力量。教师必须要重视这一点,并能够在课堂上坚持做到这一点,于教师、于学生,都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杨玉梅.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J].学周刊,2020(05):87. [2]张菊英.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开展分析[J].学周刊,2020(05):92. [3]吕春生.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分析[J].名师在线,2020(02):42-43.

荷兰的教育体系分析

https://www.360docs.net/doc/925239946.html, 在选择专业之前,最重要的是要知道你可以进入哪些学校,因此有必要先了解荷兰的教育体系。立思辰留学360荷兰专家在这里简要地介绍一下荷兰的高等院校及中学教育。 中学教育 在荷兰,中学教育分以下几种:初级预备职业教育(vmbo)、普通高中教育(havo)和大学预备教育(vwo)。 读完四年的初级预备职业中学之后可以升到中级职业学校(mbo)。从中学教育的最高两个等级(五年制的普通高中教育和六年制的大学预备教育)毕业后可以直接接受高等教育。以大学预备教育的文凭可以上大学(wo),也可以上高等专科学院(hbo)。以普通高中教育的文凭可以上高等专科学院,但是不可以上大学。 科目组合/定向 在普通高中教育的最后两年和大学预备教育的最后三年,学生必须在四个科目组合(也称定向)中做出选择: 1.自然与技术 2.自然与健康 3.经济与社会 4.文化与社会

https://www.360docs.net/doc/925239946.html, 在中学教育里设置这些科目组合,是为了让年轻人能为接受高等教育作更好的准备。 有些高等院校的专业规定只有选了中学的某个科目组合才能被录取。如果所选的科目组合不符合要求,那么高等院校或职业院校可能会提出一些附加录取条件。 中级职业教育(mbo) 中级职业教育提供专门化职业教育,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经济、技术、健康护理、福利工作和农业。中级职业教育分成长短不同的四级。最高级(第四级)需三至四年,结束后可去接受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 从2002-2003的学年开始,学士-硕士体系正式在荷兰教育系统中启动,这是一个国际承认的文凭制度。学生首先必须拿到学士文凭,然后才可以继续攻读硕士文凭。之前已经就读的学生直至2009年仍可按旧的教育体系完成学业。 高等专科学院(hbo)和大学(wo)在学科方向上的区别维持不变。 高等专科学院(hbo,通常也叫作hogeschool) 高等专科学院是为专业水平要求较高的职业提供理论和实践准备的。学生须在学习期间通过实践(实习项目)获取工作经验。除了上大课、分班上课、做作业和自学以外,他们还必须完成一个毕业项目或一篇论文才可以毕业。 立思辰留学360荷兰部专家指出,原则上有了大学预备教育(vwo)文凭、普通高中教育(havo)文凭或中级职业教育(mbo)四级文凭都可以上高等专科学院。高等专科学院也有权要求学生在中学期间修过某个科目组合。如果学生没有上过所要求的科目,补修后还是可以被录取的。通过参加录取考试也可以进入高等专科学院。只有年满21岁才可以参加录取考试。 高等专科学院的学士学位可通过四年学习取得。接着学生在原则上可以在高等专科学院或大学里继续修读硕士。学校有专门的录取条件规定。高等专科学院的硕士文凭根据选择的专业可在一至两年内拿到。 大学(wo) 大学教育注重科学知识学习,某些专业则侧重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除了上大课、完成课题和自学以外,学生还需要完成一个研究项目及/或一篇论文才能毕业。 原则上讲,拥有大学预备教育(vwo)文凭或高等专科学院(hbo)文凭都可以进入大学(wo)。大学也可以要求学生在中学期间修过某个科目组合。如果学生没有上过所要求的科目,补修后还是可以被录取的。通过参加录取考试也可以进入大学。只有年满21岁才可以参加录取考试。 大学的学士学位可以在三年里完成。接着,学生可以在大学或高等专科学院继续攻读硕士文凭。学校可以自行规定录取条件。大学的硕士文凭根据所选择的专业可在一至三年内拿到。

《通识教育实践》课程指定的经典阅读书目

附录: 《通识教育实践》课程指定的经典阅读书目 文学类(15本) 亨利·大卫·梭罗《瓦尔登湖》 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罗宾德托纳特·泰戈尔《新月集》 纪·哈·纪伯伦《先知》 (德国)歌德《浮士德》 (英)莎士比亚著;曹未风译《哈姆雷特》 (法)罗曼·罗兰著;傅雷译《约翰·克里斯多夫》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王国维《人间词话》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 沈从文《边城》 曹雪芹《红楼梦》 钱钟书《围城》 杨沫《青春之歌》 历史类(6本) 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宽容》 费孝通《乡土中国》 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汤因比《历史研究》 哲学类(8本) 孔子《论语》 老子《道德经》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德)康德著;何兆武译《纯粹理性批判》 (法)帕斯卡尔著;何兆武译《思想录》

政治类(7本) 马克思、恩格斯著《共产党宣言》马克思著《资本论(第一卷)》孙中山《建国方略》人民出版社《毛泽东选集》(古希腊)柏拉图著;吴献书译《理想国》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罗尔斯《正义论》 经济与法律类(2本) E·F·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法)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 科学类(8本) 比尔·布莱森《万物简史》W·C·丹皮尔《科学史》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B·F·斯金纳《科学与人类行为》史蒂芬·威廉·霍金《时间简史》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达尔文《物种起源》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导论》 人生修养类(4本) 钱穆《人生十论》曾国藩《曾国藩家书》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共计:50本

解读美国教育体系

解读美国教育体系 美国教育制度和大多数其它国家教育制度的一个主要不同点,是美国的教育为社会上每一个人而办,不是专为少数人而设。用税款兴办的免费教育,除了设立一般学校的科目如数学、历史、语文外,还有缝纫、打字、无线电与汽车修理等科目。学生可依自己的兴趣、个人未来的计划和才能,从许多科目中自行选修。美国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发展每个孩子的才能,不管它高或低到什么程度,同时给每个孩子灌输公民意识。 美国的教育制度,整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那就是:(i)学前教育(pre-school education);(ii)初等教育(elementaryeducation);(iii)中等教育(secondary education);(iv)高等教育(highereducation) 。从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到中等教育,都是属于大学前(pre-college)的教育,包括保育学校(nursery school)及幼儿园(kindergarden)、小学、初中(junior high school)及高中(high school)。 美国法律规定,任何学龄儿童均应进入学校就读,并提供义务(免费)的中小学教育,当然进入私立学校就读的话,便要缴付相当昂贵的学费。有些公立中学,也录取外国学生就读,并会发给留学生签证,但这些外国留学生,却要缴交学费,情况与其它进入私立中学的学生大致相同。至于小学与中学的学制,在配合上也有几个不同的形式,因每州、每个城市或乡镇的不同情况而有异(例如有些是六年小学及六年中学制,亦有些是学分为二或三年制的初中及四年制的高中等等形式),但无论如何,原则上在学童十八岁时,应该念完中等教育。由于美国的养务教育普及,大约有93%的适龄儿童接受中等教育,而70% 可完成学业,其中大部分再进入大学或专上学院继续升学,开始他们的高等(专上)教育。 美国高等教育对’专才’的培训,主要是在研究院与高等专科学院的教育及训练上。而也是在这个层次上每年吸引了千万以上的留学生到美国接受高深的训练,其中不乏从中国大陆、

美国人的特性及其对美国教育的影响

《美国研究》2001年第1期 美国人的特性及其 对美国教育的影响 李柏思 我是个职业外交官。在过去大约25年里,我的工作就是介绍美国,向亚洲、欧洲和南美洲的民众,说明美国的社会、文化、历史与政治。 除了担任外交官,我也当过老师。1971到1973年,我在香港中文大学教过英文和美国文学。所以说我在教育方面也有一些经验。本文所要谈的是美国的教育制度,以及美国教育制度如何受到美国人的特性所影响,但是我要用迂回的方式来说。首先,我想问一个简单但是与教育不太有关的问题:究竟什么是美国人?美国人与法国人、德国人、日本人、甚至中国人有什么不同?而美国的文化与社会特性,又如何影响美国的政治制度?然后,再回到原来的主题教育,谈谈美国的生活方式如何影响到美国的教育制度? 不过,我要先讲一个故事来说明我的看法。假设有一位法国人和一位美国人。他们两个都因为政府缩减预算而突然失业。问题是:他们会责怪谁呢?法国人会责怪政府。而美国人呢?他会怪他自己。从理智上说,美国人知道,政府的预算问题不是他的错;他无法事先预防不被解雇。但是从情感方面来说,在这位美国人的内心深处,他会觉得好像做错了什么事,否则为什么要解雇他呢? 美国人和法国人有一个很大的差别。法国是个传统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身份与职业观。每个人履行各自的社会责任,政府则有义务要照顾他。因此,在我刚才说的故事里,那个法国人对政府背信感

到愤慨。他觉得已经尽了力,为什么政府还违背协议,不给他应得的那一份呢?传统社会的生活有许多令人安慰之处。像在英国或日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身份地位。 可是美国就不一样,美国不是传统社会,没有现成的身份提供给每个人。在美国,人人都要为自己负责,创造自己的人生。有时候政府会提供协助,但基本上美国人都是靠自己。美国人在社会上并没有现成的位置,必须自己奋斗。 美国有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爱默生,他曾在著作里谈到个人心理学。他注意到,特别强调某一种心理特征,有其优点也有缺点。或者就像他所说的:“有利必有弊”。国民的特性也是如此。 当然,美国在其他心理方面也付出代价。美国人在社会上与家庭里没有强烈的自我感。这种缺乏认同的感觉会成为焦虑的一大来源。再回头来看我刚才提到的那位美国人。当他被解雇时,他的身份受到影响,这只能怪自己,不能怪政府。 美国人强调个人主义当然也有它的好处。那种对个人社会地位的焦虑感,激发了美国人的再造能力。 为什么美国人是这样?为什么美国所创造的社会与日本或中国那么不相同?这种差异是因为起源的不同:美国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社会。 人们当然对美国的建国经历有所了解。美国早期殖民地的开拓者,大部分来自北欧及非洲。欧洲人是自愿来移民,非洲人却是被迫来此做奴隶。重要的是:美国人都是来自其他地方。都放弃了原有的身份地位。不论你过去在伦敦是什么身份,是屠夫或王子、侍女或妓女都不重要。到了北美新大陆,你可以抛弃过去,从新开始。在这个世界里,很容易便可想到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 为了更容易让人了解,让我举几个例子,说明美国与传统社会的差别。以台湾为例,我在70年代中期是派驻台北美国文化中心的官员。当时,文化中心举办所谓“素人”画家洪通的画展。 当时,他默默无名,住在台南的乡下,很穷。我称他为画家,其实他不是,至少以传统的眼光来看,他不是画家。他在盐田里工作,生活清苦。他不识字,也从未受过艺术方面的训练。可是到了65岁时,他决定要画画。于是就利用有限的中文知识,自创出奇怪的书法。他的“作品”,如果可以这 ? 521?美国人的特性及其对美国教育的影响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背景 1、时代背景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经济的竞争演化为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演化为教育的竞争。教育的创新、教学的改革已成了永恒的主题。只有培养出了适应现代生活的实践型人才、才能在参与国际竞争中获得成功。 2、数学教学改革发展的背景 (1)数学教学理念已发生了深刻变化。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要努力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于实际情境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策略是:以反映未来社会公民所必须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以与小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发展数学、掌握数学。 (2)传统的数学教学现状需改变。

传统的数学教学与社会,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脱节,主要体现在:(1)目标上只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达成,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2)内容上过分拘泥于课本,忽视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3)学生的学习活动单一、被动,缺少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忽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意识和兴趣,忽视让学生活泼、主动地学习。(4)评价上对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关注较多,对学生学习的态度、情感及实践能力关注较少。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改革教学内容,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传统的数学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我们开展本课题的研究首先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使我们的数学内容是充满生活气息的,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密切相关性。 2、改革教学活动,解决“怎样教”的具体操作问题。传统的教学过程枯燥、机械。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要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吸收现成结论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活体验的活动过程,是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3、改革教学评价,解决“为什么教”的目标导向问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要探索出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为教学行为科学导向。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国内研究现状。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淮阴师范附小在“八五”期间研究过“小学生活基础教育”。确立了课程活动、管理活动、社区活动为实施生活基础教育的三条主线,又以课程为核心,来培养学会生活的人。洛社中心小学在“九五”期间研究过“构建生活教育模式,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课堂教学生活化是其中的一个子课题。针对传统课堂生活情感的缺失和实践活动的缺乏,在数学学科构建了“情知模式”,以达到情趣性和实践性的目的。 2、国外研究现状。杜威提过“教育即生活”,他认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他还提出“从做中学”,认为从做去学比靠静听去学,教育的效果大得多。但他在纠正旧教育缺陷的同时走到了另一端,他的实验以失败告终。最近国外又提出“做学”,强调以“做”(实践)带学习,提倡围绕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所以,数学改革的趋势为:数学应走向生活,走向实践。 (二)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 1、主要联系。都强调教学要与生活相联系,强调要以活动为主要过程,让学生去主动获知,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区别。①研究范围不同。本课题着眼点较小,只研究数学一门学科,力图能依据学科特点,挖掘得深一些。②研究内容不同。洛社中心小学研究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情知模式”,我们主要研究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内容、活动和评价。③背景不同。本课题研究是在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在新制定的《国家

荷兰留学热门专业一览表.doc

荷兰留学热门专业一览表 荷兰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全英文授课以及低廉的荷兰留学费用等众多优势使其在众多留学国家中越走越热,不仅如此,荷兰一些紧俏的专业在世界领域享有盛名。一起和来看看吧。 一、国际商业管理 1.荷兰也是世界上商业最强的国家之一,是对中国投资最多的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全球化带动下,商业全球化是现代商业世界中最重要的主题,商业全球化的进程达到了有史以来最密切的程度。 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市场和原料产地来降低成本,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对国际性商业管理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国际商业管理无疑是有意成为商界精英的学子首选。 而在荷兰,四年制的本科教育让学生有充分的实习时间,把知识应用到时间中去。飞利浦、壳牌、诺基亚的等公司,每年都吸纳了大量的实习生。 2.推荐大学:格罗宁根汉斯大学鹿特丹商学院丰帝师大学泽兰德大学 二、物流管理 1.物流,通俗来讲就是将货物从一地运输到另一地,包括运输和仓储两个主要过程。如此简单的一个概念之所以受到世界各地的学者和企业的广泛关注,是因为物流在一定程度上是经济的载体,没有高效的物流,企业就没有效率,就会丧失竞争力。 荷兰拥有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鹿特丹港。物流业非常繁荣发达。物流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中国市场人才紧缺。荷兰作为欧洲大陆第一交通枢纽,坐拥欧洲第一大港鹿特丹、铁路枢纽阿姆斯特丹,毗邻欧洲空港法兰克福,除了顶尖的交通与物流教育项目,良好的实习就业环境,也使荷兰成为全世界学子学习交通物流管理的第一目的地。

荷兰是世界物流业的开山鼻祖, 荷兰民族靠海运起家, 拥有世界第一大港口鹿特丹港,荷兰的花卉业与物流业在此彼此依托,相辅相成。 时至今日它的物流专业更是全球最权威的,教学中更多的是关注国际物流的未来发展趋势,通过各种形式的课程,使学生获得实用的物流知识和技能,从市场、管理、贸易、海关、配送、仓储、海陆空运输、成本控制、商品学等等,打造每一个过硬的国际物流精英。荷兰物流专业的毕业生一直受到广大跨国机构的亲睐。 2.推荐大学:鹿特丹商学院汉恩大学 三、国际交流管理 1.交流管理旨在培养商务及合作交流领域的专业人士。现代商业社会中,国际品牌之间竞争激烈,一个合格的交流管理者是企业成功的必备因素。 无论企业内部交流还是外部交流,都需要做到及时高效。本专业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商业、市场和企业交流方面的专家,学生要学会如何针对不同公司和机构的要求,采用多种形式的交流手段来清晰地阐述交流方案,以促成公司间合作。 学生也将掌握基本的交流手段,如采用不同的选产品,如何建立公司网页,布展大型展会等等。 2.推荐大学:格罗宁根汉斯大学 四、食品与花卉管理 1.这个专业是建立在荷兰强大的农业园艺技术的基础上的。荷兰的花卉出口总量在世界花卉总量60%以上,而荷兰有“欧洲菜篮子”的美誉,五彩缤纷的郁金香花田和恬静广阔的牧场,在加上风车,是荷兰独有的风景。 它的农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创新性,很多大学都建有研究中心,为荷兰的食品和花卉产业提供技术支持。

论通识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论通识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都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二者分属不同的教育体系,但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目标等方面有着许多共通之处。本文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立足点,剖析二者的内在联系,深度把握二者相互补葺的促进关系,可以有效提高教育质量,为深化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标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识教育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指出,预计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将超过50%。面对着数量如此庞大的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通识教育是一种国外传入我国的教育理念,已经被高校普遍所接受,并在积极推行。在我国高等教育中,通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共存并行的,分属不同的教育体系。但从二者的教育目的来说,都是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能够全面发展的人,从本质上说都是做“人”的教育,并且二者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共通之处。因此,分析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是我们目前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只有分析和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使二者发挥联动优势,推动高校育人工作的改革创新,进而才能实现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育人目的。 一、通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念 (一)通识教育的含义、特征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指对受教育群体普遍进行的内容相同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为培养出具有主体性和完整性的人而实施的一种全面的普及教育。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学识智慧、人格品质、感情心理、社会经验等方面能够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通俗地讲,通识教育就是指那些没有那么直接的为未来职业发展而进行的教育内容。这种教育模式具有很强的基础性、系统性和创新性,其教育目的就是让受教育者掌握最基本的、通用的知识和道德规范,为其提供全面的基础知识来满足其发展的需求。教育内容包含自然、人文、社会科学、人际交往等,并充分利用学科间的互融互通,形成了兼具广度与平衡性的内容体系。同时,通识教育在原有经典内容的基础之上,根据社会的发展,不断融入时代元素,调整教育内容,以满足社会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最终达到其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要求、实现其政治目标的一种社会行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真理为旗帜,以共产主义信念为方向,以实现党的路线方针为目的,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

美国主要教育机构类型及教育特点介绍.doc

美国主要教育机构类型及教育特点介绍这是一篇美国留学福利贴,今天我就重点为大家介绍一下美国主要教育机构类型,各自有什么教学特点,请往下看。 在美国,术语“university(大学)”和“college(学院)”通常用于同义词。两者都有学位授予权,也均有私立或公共院校。一般来说,大学通常比学院(就学生人口而言)要大。学院通常只授予本科(学士学位)学位,而大学的话,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都能授予。然而,社区学院只提供两年制副学士学位,以及技术或职业课程。 研究生 在美国,“graduate”一词用于硕士和博士研究(这相当于在英国使用的“postgraduate”)。这些院校俗称“grad school(研究生院)”,能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以及其他研究生学历和专业学位。 美国的高等教育以其高质量,高认可度,课程多样化和灵活性而闻名。其是公立和私立机构的多元化组合,其中还有一些是自治机构。 州立大学 州立大学由美国政府创立和补贴。学费低于私立大学,且州内居民(来自该州的居民)缴纳的学费明显会低于州外居民。总入学人数通常超过20,000名学生。国际学生被列为州外居民,可能须达到比州内学生更高的入学要求,才能有入学的机会。 私立机构 私立机构的资金来源一般依靠捐赠,学费,补助和校友捐赠等。学费收取往往高于州立大学,并且对州内或州外学生招生要求没有区别。这些机构的入学率往往低于州立大学。在美国有很多宗教附属机构,一般都是私立机构。 社区学院

社区学院提供两年制副学士学位课程,以及技术或职业课程。社区学院可以是公立的也可以是私立的,但其通常与周围的社区利益相关者有很强的联系。社区学院的学费普遍较低,与大学也建立有联系,允许学生转入到大学里面进行第三年的本科学位学习。 技术和职业学院 技术和职业学院提供短期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特定职业技能,以及如何使用这些特定的技能,通常学习时间只有两年或更短。 学术日历 大学一年通常在九月开始,到五月结束。一学年通常分为两个学期,以及时间更短,课业更密集的夏季学期。学生允许在暑假分散他们一年中的课程负担,或者争取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他们的本科学位。 英语语言课程——有三种主要的英语语言课程: ?强化英语课程(IEP):每周20至30小时 ?半强化英语课程:学生在进行课业学习的同时,在同一机构进行半强化英语课程(ESL)的学习。 ?专业英语课程:包括商务英语课程,法律和工程等领域的专业课程。 为了有资格获得在美国学习英语语言课程的学生签证,请确保你就读的语言课程的机构已由美国公民及移民服务局(USCIS)授权。所有经认证的机构都将为学生提供申请F-1学生签证需要的标准I-20表格。 每个机构都有自己的申请要求和截止日期。请咨询你目标申请机构进行询问。 社区学院 对于许多国际学生来说,在美国社区学院学习将成为他们接受大学教育的途径。这些机构有时被称为初级学院或两年制学院,提供职业和技术培训,允许学生直接开展职业生涯,如汽车工程,室内设计,儿童发展,

浅谈如何让小学数学教学走向生活化

浅谈如何让小学数学教学走向生活化 发表时间:2013-01-14T16:43:23.03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3年1月总第72期供稿作者:胡昌鹏[导读] 回归生活、体现生活化是新课标要求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特征。胡昌鹏贵州省桐梓县官仓镇响水小学563200 摘要:回归生活、体现生活化是新课标要求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特征。本文主要从“例题生活化”、“导入生活化”、“教学生活化”、“练习生活化”等四个方面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策略进行了阐述和探索,从而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让数学教学走向生活化,提高课堂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境体验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一、例题生活化,体验、感受数学 一提到数学这个词,大家都觉得只是“题”、是“数字”,学生学数学只要做题就行了。而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逐步体会到了,数学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它有更丰富的内涵,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数学教学中,要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在讲解直角三角形的时候,有这么一道题:一个长为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米。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那么底端滑动的距离是1米吗?很多同学的第一反应是下滑了1米,我让学生互相交流,并且动手建立模型、操作,发现答案并不是1米。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让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法,相互学习,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从而学会了解决数学问题。 二、导入生活化,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把握好新旧知识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讲解图形的轴对称问题时,我先拿出自己剪好的“囍”字,问学生:会剪“囍”字吗?如何剪?剪出的“囍”字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现轴对称的美,发现这些图形的变换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形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三、教学生活化,产生亲切感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天天与数学打交道,却对生活中的数学熟视无睹,对数学缺乏兴趣,缺乏良好的数感,学与做无法同步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学和用的分离,把数学学习和生活需要割裂开来。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很有必要让数学回归生活,从而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如在讲一次函数问题时,我先出了这么一道题:学校为了鼓励节约用水,对自来水费按以下方式收取:用水不超过10吨,每吨按0.8元收费;若超过10吨,超出部分每吨按1.5元收费。①王老师六月份用了8吨水,应交水费多少元?②李老师六月份用了12吨水,应交水费多少元?③陈老师六月份平均水费为每吨1.0元,则陈老师六月份用了多少吨水?应交水费多少元?当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后,我再让学生拿来当月的水费单子,让学生思考水费的计算公式,当用水量超过多少时,水费的单价会提高,从而让学生得出水费的一般计算形式。这个生活实际问题的提出,既让学生了解了分段函数,也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产生了兴趣,同时对学生进行了节约用水的教育。 四、练习生活化,提高操作实践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例如这样一道题目: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制作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怎样制作使得体积较大?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①无盖长方体展开后是什么样?②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怎样才能制作一个无盖长方体?③制作的无盖长方体的体积应当怎样去表达?通过这样题目的实践练习,学术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空间观念,体会了函数思想以及符号表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进而体验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发展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要生活化,但也要考虑学生实际。例如,以按揭购房、房屋装修、超市购物等充满城市文化气息的素材来创设“生活化”情境,会让城市学生感觉亲切和熟悉,但是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似乎是“天外来客”。“现行课程中的城市文化气息太浓,乡村文化缺乏体现。新教材中反映农村生活经历和实际问题的材料太少,而与农村生活有较大距离的背景内容又太多。”所以教学中除了注意“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外,还必须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收集生活素材,积累经验,更好地认识数学和生活的依存关系。 数学课堂通常被认为比较枯燥、缺乏生动和激情,因此,努力创建既宽松、富有人情味又便于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的教学环境显得尤为重要。要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在实践体验、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即数学来自生活实际,数学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