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明代草书的三大流派及其美学特征
书法发展史 明代前期书法

二、明代书法发展的主要特征
1 明代初期的书法是元代书风的延续。
• 这个时期的著名书法家大多由元入明,如 俞和、饶介、危素以及他们的弟子。三宋 (宋克、宋广、宋璲)在明初书坛颇为活 跃,其中影响最大的首推宋克,他的书法 在承袭元人余绪之外,有鲜明的个性风格, 特别是将赵孟頫提倡的章草发展到一个很 成熟的境地。
2 台阁体的盛行对于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 一定的阻碍作用。
• 明代的台阁体本是一种在官场应用的程式化书 风,迎合了封建统治的需要和帝王的喜好,作 品大都个性不鲜明,缺乏艺术生命力。从洪武 到成化,台阁体书法由中书舍人逐渐影响到整 个朝野,人数之多,历时之长,覆盖面之大, 确为前朝所未见,成为明朝前期皇权统治下的 一种特殊文化现象。二沈(沈度、沈粲)是其 中的代表。
明代书法
明代书法是继宋、元帖学书法的又一发展阶段。
明代历朝皇帝和外藩诸王大都爱好书法,因此丛 帖汇刻之风尤甚。明代书法虽然承沿宋、元 帖学之路,但并未故步自封,而是能在晋、 唐、宋、元帖学基础上集其大成,并能鲜明 地突出书者的个性,造成了明代书法显明的 阶段性和典型化的个性。
• 一、明代书法发展的分期 • 二、明代书法的总体特征 • 三、明代前期书法 • 四、明代中期书法 • 五、晚明书法
• 6 晚明个性解放思潮对书法产生很大的影响,使得晚 明书坛异军突起,这是继元代回归晋唐书风之后,书 法史上的又一次重大改革。
• 王阳明心学的提出,给程朱理学以沉重打击,禅宗思 想的流行,加上以三袁为代表的“公安派”(明代以 袁中道、袁宏道、袁宗道三兄弟为代表的一个诗文流 派。因三袁为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主张“不拘 格套,独抒性灵”,对清代神韵派、性灵派诗歌有影 响。)力主变古创新,独抒性灵,这些思潮都强烈地 冲击着书坛,于是出现了一大批具有革新精神的书家 和充满强烈个性色彩的书法作品,其代表人物有徐渭、 董其昌、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等。
论草书之美

论草书之美草书是中国书法众书体中最富于艺术表现力、精神表现力的一种,草书书体的确立与变化发展也都与士人的精神世界密切相关。
草书之所以给人带来美的感受,很大一个层面便是其对于士人精神的艺术化映照,以及作品中所流动的人的心灵之韵律,精神之追求。
西汉居延汉简一、草书的源与流关于草书的起源,赵壹《非草书》中这样记载,“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隶草,趋急速耳,示简易之指”,草书体确立于汉,大致于西汉末、东汉中后期。
“汉初而有草法,不知其谁”,讲到一种书体的产生之时所可述者,只是大致的时间段内,其面貌变化的过程,以及在关键节点时,对于该书体的最终确立及普遍化起到推动作用的人物。
张怀瓘《书断》中引王愔语,“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兼书之,汉俗简惰,渐以行之是也。
此乃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连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推测出,史游之前便应当已有了草法出现,只是史游作《急就章》进一步确立了草书的形态。
裘锡圭先生说:“草书的形成至迟不会晚于元、成之际,很可能在宣、元时代就已经形成了。
”而在考古发现中所见的汉简,也对此看法进行了佐证。
居延、敦煌出土汉简中草书以王莽时代居多,因此推测草书的产生定会早于此时。
陆锡兴《论汉代草书》中提到,在海州花果山汉墓出土的简牍中有两枚纯为草字,体式和章草相近,为哀帝元寿二年之物,并据此推测章草的形时期便在大致在稍早于此时的元帝、成帝之间。
[1]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古隶虽可推测出草书形成于元帝、成帝时期,但并不代表着当时草书已经流行普及。
徐华《东汉草书艺术的演变及其精神内质》中说,“然而,草书作为一种新兴的书体,并不是一兴起便流行于社会的各阶层,而是集中流行在书写任务相当繁重的下层书吏和民间抄书者的笔下,流行在边陲的竹木简牍中间”。
当时的书写用具主要是竹木简牍和帛,汉乐府民歌《饮马长城窟行》中诗句“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明代书画艺术的技法与审美特色

明代书画艺术的技法与审美特色明代是中国书画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历来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黄金时代。
在明朝时期,书画艺术不仅得到了相当高的文化地位,还得到了许多皇室和文人士大夫的重视。
而明代书画艺术,又有哪些技法与审美特色呢?一、技法1. 皴法皴法是一种具有明显浓墨重彩、物象明确的描绘技法,马远的山水画中常用皴法表现山石的肌理,皴法的描绘追求浓淡、涂抹、疏密的平衡关系,使画面更加富有张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 洒墨洒墨法是一种用墨水来渲染纸面的技法,其描绘与造型强调一种自然随意的美感,宋徽宗、文徵明都擅长此种技法。
洒墨法的调墨与水份的限制,使表现出的形象具有一种不可控的状态,反而使得画面更加生动。
3. 走笔走笔是一种用钢笔快速描绘形象的技法,比起毛笔少了磨洋工的过程,较为精准表达肢体动态。
走笔其实是中国画与西洋技法之间的中介,深受明代后期文人士大夫的喜爱,如李唐、石涛等人都很擅长使用走笔。
二、审美特色1. 合理规划的构图在明代时期,书画艺术家们注重构图的规划。
他们的构图含意明确,画面布局严谨精美,不会因外界因素干扰思路,也不会过分强调壮美或华丽,而是更注重构图的自然流畅。
比如文徵明的《十扇屏风》和唐寅的《莲塘十景》,都采用了合理的构图并融入了自然风景元素。
2. 崇尚个性与造型自由明代艺术家们崇尚个性和自由,在书画的造型上力求突破传统的束缚。
他们希望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自我风格的创新,张择端的人物画,倡导信心个性与自由,将传统的人物形象打破重建,塑造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特风格。
3. 追求形神兼备的创作目标在明代以前,中国的绘画更注重形式于神髓,而在明代,艺术家们更注重形神兼备。
在书画作品中,他们力求将人物、风景和器物的形象深刻地表现出来,同时也表现出对自然和情感的深刻理解。
比如唐伯虎的《荷香扇》、仇英的《梅花白居易图》等,都表现了人物的形神兼备。
总结:明代的书画艺术充满了创新和进步,呈现出了独特的技法和审美特色。
明清草书的形式创造及当代承续

明清草书的形式创造及当代承续作者:张耀升来源:《艺术评鉴》2023年第20期【摘要】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与中国文明一同诞生、一同发展且绵延上千年不曾间断的独属于中国人审美基因的一种人文艺术。
每个时代都有其鲜明的艺术审美倾向与选择。
晚明至清初时期以徐渭、董其昌、倪元璐、黄道周、张瑞图、王铎等人为主的“浪漫表现主义”大草书风是对以张旭、怀素、黄庭坚为主的晋唐草书的重大革新,这种书风进一步丰富了草书内涵。
当代草书创作对“明清调”立轴大草书风的借鉴与表达逐渐演变成一种风尚,其更加注重作品本身形式与节奏的抒情性表达,在植根传统中更加凸显艺文兼备与视觉效果的双向融合。
这股“明清调”风潮对当代草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当代草书创作的传承续接也是摆在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
【关键词】明清草书形式当代中图分类号:J2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3)20-0020-06草书是中国书法艺术表现力最高的一种书体,最能表现书法家的思想和情感。
研习草书对深入了解中国书法的内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其中明清时期作为草书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时期,对后世草书的发展影响深远。
而明清草书的表现形式一直是书法研究中比较重要的领域。
结合当前的研究现状,本文主要从明清草书形式出现的背景及原因,以及从书法本体角度分析明清草书形式新创造的内涵,以及明清草书给当代书法创作带来的启示。
一、明清草书形式的渊流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和王献之开始,“二王”文人书法作为中国书法帖学的主流体系一直延续至今。
在内容表达、艺术展示和审美形式等多维度层面可以将“二王”体系下的文人书法分成两个重要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魏晋至明代早中期这一阶段。
这一时期文人书法主要以实用性功能为主,内容主要是记载书写作者在生活、工作、交游等方面的事件,包括部分个人诗词内容的写作,书法表现形式多以文稿、手札、册页出现,在书写这些事件的同时,作品本身带有一定的审美展示功能。
明代的文学艺术风貌及其影响

明代的文学艺术风貌及其影响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文学艺术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其文学艺术风貌影响深远,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明代的文学艺术风貌及其影响。
一、明代文学的基本特点明代文学的基本特点是具有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情感表达饱满、语言生动、丰富多彩的艺术性。
明代文学强调文学的实用性,注重文字的实际生活运用,又要追求文字的艺术表达。
这种实用主义色彩不但体现在文学作品的意义和功用上,也表现在文学的形式上。
明代文学注重情感表现,对生活和情感的细节描写极为生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在语言上,明代文学承袭了唐宋八大家的传统,注重语言的美感,但鲜明地表现出了中原文学和江南文学的不同特色。
中原文学常用直白、质朴的语言,而江南文学则注重华丽、优美的语言。
二、明代文学的主要流派明代文学主要流派有文,诗,曲,小说四种。
文学流派以“四大家”(杨慎、陈继儒、唐顺之、冯梦龙)为代表,尤以杨慎最为窍道,他的《世说新语•人物志》成为了后世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诗歌流派以唐婉、于谦、杨基、徐渭、汤显祖等人为代表,清新淡远的山水田园诗盛行于此时期。
曲艺流派则以汤显祖、关汉卿、白朴、周德清、洪昇、郑光祖等为代表,其中文学艺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汤显祖的《牡丹亭》。
《牡丹亭》创作于明代,是明代曲剧艺术的代表作之一,至今仍在古典戏剧领域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
小说流派以《金瓶梅》、《水浒传》、《西游记》等著名小说为代表,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明代的社会现实,还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现实的残酷。
三、明代文学的影响明代文学对后世的影响巨大,正因为如此,明代才有了“文艺复兴”的美誉。
明代文学在诗歌方面,以王阳明、严羽为代表,开创了新文化的先河。
他们在思想上强调人的自我发现和内心世界的探索。
在戏曲和小说方面,明代文学也有很高的成就。
汤显祖的《牡丹亭》、洪升的《长生殿》、白朴的《太真外传》等经典作品,至今依然在舞台上上演,并影响了现代的文学艺术。
从元到明,草书形态的演变

从元到明,草书形态的演变中国书体一直向着越来越简便的形式演变。
草书的兴起和早期发展最能体现这一特点。
在草书发展的稍后阶段,书法家们发挥草书的美学潜能,使之成为更自由的艺术表现手段的兴趣非常明显。
关于草书起源的传统理论有几种。
以考古的实证为基础的理论认为它起源于秦代(前221~前207年)初期。
必须记住:草书和隶书在这个时代同时兴起,同时经过演变的过程,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草书的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1)章草,草书最早的形式;(2)今草或称草书,发展于公元2世纪;(3)狂草,始于公元8世纪。
从4世纪开始,草书已成为书法大师表现他们个性的主要手段。
每一代新人都能通过草书掌握这个时代的精神和力量,而不管其他书体的盛衰一这是对草书作为一种书体的功效和长存的赞语。
在元初,赵孟頫(1254~1322年)和鲜于枢(1256-1301年)标志着北宋四大家——苏、黄、米、蔡的影响经历金朝和南宋,到此结束了。
从北宋起,对正统的魏晋风格就未进行过认真的研究和继承,特别是章草,几乎已被遗忘。
北宋四大家中无一人擅长这种书体。
▲ 赵孟頫《宗阳宫帖》尽管南宋高宗用章草写经书,但他并未能使之兴盛起来。
宋朝皇室后裔赵孟頫在元代书家中是对章草感兴趣的第一人,这也许是受高宗的影响。
现在至少存有三幅赵孟頫的章草作品。
▲ 赵孟頫《秋深帖》到了元代中期和明初,章草已胜过今草,经过复兴,发展成熟为占主要地位的书体。
▲ 康里巎巎《奉记帖》元明的章草是经过转变的书体。
在主要书法家赵孟頫、俞和、康里巎巎、杨维桢和吴镇等人的笔下,它实际上综合了几种书体的特点,这一倾向从唐代即开始,当时在占主要地位的今草书体中,就掺入了一些章草成分。
孙过庭(648?~703?年)的《书谱序》和贺知章(659~744年)的《孝经》就是代表这一倾向的著名作品,到元朝得到普遍接受。
字与字之间的大量连笔是今草的成分,迅疾而锐利的点画以及更多地运用笔锋是章草的成分。
因此,书法家用章草笔法写今草,或用今草笔法写章草。
明朝文人的书法艺术

明朝文人的书法艺术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文艺繁荣,尤其是书法艺术更是达到了一个巅峰状态,被誉为“书法家之鼎盛时期”。
明朝文人的书法风格多样,但总体而言,却都体现了一个表现个性的趋势。
一、书法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明代,书法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人们对此视为极至。
明代学者谢灵运曾写有《笔记》,专门研究书法问题,首次论述了“书法有史”.他认为,书法创造有功,技法有劳,因此书法必须历史流传。
这也从侧面说明,书法艺术在明代已经受到足够的重视了。
明代书法家贺知章更是认为:“书法者,文人之所不能不精也。
”他强调了文人书法与书法家的差异,认为书法家技法精湛,但是缺乏文化底蕴;而文人书法则不同,因为文人书法与文化底蕴密不可分。
因此,明代文人重视书法艺术,书法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展现了明代文化繁荣和文人精神风貌。
二、书法风格多样明代书法风格多样,简洁大方的行楷,轻灵秀丽的行书,颇具装饰效果的篆书,肆意潇洒的草书,都风靡一时。
明代书法家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塑造自己的书法风格,丰富了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
其中,以文征明、唐寅、米芾和张献忠等书法家的作品堪称精品,被称为“明朝四大家”。
文征明的书法风格清丽俊逸。
他的书写风格婉约谨严,构思隽永,笔法灵动有神,颇受后人推崇。
唐寅则善于用钳尖细笔勾勒,雕琢出线条的质感,在遒劲有力的基础上,构造出柔和匀称的作品。
米芾的书法风格别具特色,他的书法带着豪放潇洒的气息。
他愿意以先天不足的姿态面对书法艺术,勇于向前推动书法的发展,开拓了书法界领域。
张献忠的书法风格则大气磅礴,豪迈雄壮,结构庞大,他的草书作品一直备受瞩目。
三、书法风格表现个性明代文人的书法风格不再局限于艺术技法的训练,也不是简单模仿前人的风格,而是表现出了自己的个性。
每一位书法家都凭借自身的世界观和人生经历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独具特色的书法。
如明代书法家黄道周,他喜爱纵横舒展的笔直,极力追求大气和理性。
明代文人杨士奇的书法传承了孙权的帖学,他在传承基础上注重笔力特点的表达,所以他的草书内蕴含着幽默与机锋,并不刻意追求匀称和规袍。
中国古代书法流派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书法流派及其特点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多个不同的书法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书法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
楷书楷书是中国古代书法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字体,具有规范、端正的特点。
它起源于汉代,经过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成为了汉字书写的主要规范字体。
楷书的特点是笔画平直、构图严谨、字形规整,适于文字书写和阅读。
楷书被广泛应用于文书、碑铭等正式场合,并成为后世书法发展的基础。
行书行书是楷书的草写形式,字体较为隶属,线条流畅,提笔快速。
行书在唐代达到了高峰,成为了那个时代最受欢迎的字体。
行书的特点是笔画连贯、结构松散、飘逸自然。
行书的书写速度较快,适合于书写日常用语和书信等较为随意的场合。
草书草书又称草隶,是指隶书的草写形式。
草书的字迹潇洒,构图简练,线条扭转变化多端。
草书的特点是字形扭曲、笔画凝聚,给人一种洒脱、自由的感觉。
草书适于表达书法家的个性和情感,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
隶书隶书起源于秦代,是为了简化篆书而创造出来的。
隶书的特点是笔画简约、字形方正、结构规整。
隶书的书写要求非常严格,需要注重笔画的篆刻与书写的协调。
隶书在古代用于书写文书、奏章等正式文件,具有一种庄重、正式的气势。
篆书篆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种字体,起源于商周时期,具有古朴、神秘的特点。
篆书的字体形状复杂,字形纹理多变,文字间的间距较大。
篆书书写需要有较大的空间和时间,适合于刻划在金石器物上或制作印章。
篆书具有一种独特的古老气息,成为了后世书法发展的源头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书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种流派。
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书写风格和表现方式,代表着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
通过学习和欣赏这些不同的书法流派,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卓越成就。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书法流派包括楷书、行书、草书、隶书和篆书。
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艺术风格,展示了中国古代书法的丰富多样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书法,草书成就最为突出,书者甚众,风貌各异,令人目不暇接,大多数作品具有浓郁的抒情意趣。透过那许多痛快淋漓、纵横奇崛的书迹,我们极易捕捉明代书家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他们笔下跌宕盘纡的线条,“随心所欲不逾矩”的结体,深然而成的章法布局,使我们可以寻绎出种种不同于前人的精神风貌,领略到崭新的书法审美内容。王铎、傅山、董其昌、徐渭、董道周、张瑞图等人的传世墨迹,仿佛是他们心灵律动的轨迹,是他们生命活动的写照,让我们可以从中获取一些关于书法创新的启示。 明代草书虽然林林总总,善草书者颇多,但真正能称大家的却屈指可数,董其昌、徐渭、黄道周、倪云璐、王铎、傅山(王、傅为明清之际人物,但其书风还应纳入明代)等人不囿古法,创新生变,颇具个人面目,实当大家之称。从这些大家的书作中,我们既感到他们各具特色,独领风骚,又感到他们可以分属几类相同的风格类型。笔者认为,明代草书包含三大流派,即以董其昌为代表的具有优美淡远审美特征的“董氏书风”,以王铎、徐渭为代表的具有雄强豪放特征的浪漫书风,以张瑞图、黄道周为代表的追求“逸趣”的“奇逸”书风。这三大草书流派,代表着明代书坛特别是明中叶后至清初书坛的主流,力振明初以来书坛衰微的气象。 一、“董派书风”及其美学价值 董其昌为晚明四家(邢侗、张瑞图、董其昌、米万钟)中影响一代书风的大家。由于他一生追求“士气”,推崇陶渊明的“大雅平淡”,而且又好道参禅,所以成熟时期的书作显出一种疏放闲淡的情趣,文人气息颇重,正如包世臣评:“其书能于姿致中出古淡,为书家中朴学。” 董其昌自己曾说: “作书与诗文,同一关捩,大抵传与不传,在淡与不淡耳。极才人之致,可以无所不能。而淡之玄味,必由无骨,非钻仰之力,澄练之功所能强入„„苏子瞻曰:笔势峥嵘,辞采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实非平淡,绚烂之极,犹未得十分,谓若可学而能耳。画史云:观其气韵,必在先知。可谓笃论矣。” 从这里可知,董其昌把作为追求“淡”的境界放到了极高的地位,所谓“传与不传”,简直无以复加。董其昌的草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董其昌的这种追求确实充分表现出来了。其《试墨帖》、《七言诗轴》等,虽为大草作品,但绝无狂放繁纷之态,而是显得秀滋温润、清淡疏朗,造成一种自然平淡的意境,引人入胜,这实是文人们追求的一种“禅境”,又是一种“书卷气息”弥满的境界。 董其昌的这种书风,由于承继了中国文人诗书画追求“平淡有思致”,“冲淡深粹,出于自然”的传统,所以极受文人书家的推崇,以致从者如流,甚至影响有清一代书坛,形成“董派书风”。虽然不少学董者由于不得法,使“董派书风”有姿媚甜俗的表现形态,但是它的美学价值不容抹杀。 “董派书风”的美学价值:董其昌及其从者把书法艺术“优美”的风格发挥到极致,增加了书法艺术的审美内涵。书史上所说的“南派书风”即以“优美”见长,自晋王羲之始,在笔法、结字、章法乃至意趣诸方面,历代尊王者不断继承、充实,形成所谓“江左风流”,并被后人标举为“帖学”正宗,其审美内涵可以一“雅”字概括,晋人的“韵”、宋人的“意”大多包涵在内。到董其昌,则极尽其雅,以致形成以流美见长的书风,这实为典型的“南派书风”。董其昌笔下体现的“雅”,是淡中见秀,意味醇厚,给人的美感享受已非以前的南派书作可以相提并论。 再有,董其昌把“士气”和“禅意”互为参融,开拓了书法创作的境界,使书法的“意境”内容更加丰富。董其昌一方面极力推崇陶渊明诗境中的古淡天真,平和自然,一方面又追求禅境中的简淡静寂,空灵谐和,二者结合在其书法创作中,境界和以往的书家迥然不同。我们从其书作的章法布局中即可以略知一二: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的追求,他吸收杨凝式布局空旷的特点处理草书的章法,但又更见萧散简远,造成“疏徐闲雅”的书境,透露出特有的性灵。这种既有文人意态又具禅家情性的书法意境,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对后世书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董稍后的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就明显地接受了董的孳乳。 董其昌的创作表现了封建士人们的审美趣味,是文人书法的代表,也是“禅意书法”的滥觞,探究其创作的内核,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人审美心理的发展,研究书法创作中的社会、文化因素,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王铎、徐渭、傅山的雄狂书风 和董其昌不同,徐渭虽然也是一个文人,但他穷愁潦倒的生活、狂迫的心境,使他根本无法做到萧散,心中的郁闷愤疾,借笔直书,“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当其放意,平畴千里,偶尔幽峭,鬼语秋坟”,所以,他的书作和董其昌不同,“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恣媚跃出,在王雅宜、文徵明之上;不论书法而论书神,诚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其草书用笔大起大落,纵横自在,笔势跌宕多姿,波澜起伏,表现出特有的雄放博大的风格,给人以强烈的精神震撼。 王铎在书史上与董其昌并称,时谓“南董北王”,他是一个在深谙传统的基础上锐意变革的书家,其草书具有颇浓的时代气息和顽强的个人风貌:狂肆酣畅的用笔,奇崛险绝的结字,纵横奔突的章法,吞吐风云的气概,典型地表现了狂草跌宕雄狂的风采,具有浓烈的艺术感染力,可算是明代草书第一人。 王铎的“苍郁雄畅”在明清之际一枝独秀,一方面有赖于他精研传统,熟谙草书源流,一方面又敢于否定传统,超越传统。对于传统,王铎身体力行耽玩于斯,“余从事书艺数十年,皆本古人,不敢妄为,故书古帖日多”,“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以此相间,终身不易”。由此养成了深厚的传统功力,但他并不为传统束缚,而是在赵、董书风的笼罩下力振柔媚,以雄刚之气融入书作之中,把旭、素之精神化为己用,又极力变通。同时,处在动荡的社会旋涡之中和降清失节的矛盾、痛苦、彷徨又对王铎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多种因素的催化,使王铎书风终于形成,而且在书史上显得特别突出:一种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雄强剽悍、真率奇诡的抒情风格,使“神笔王铎”成了书史上的一个伟大人物。 力倡“四宁四毋”的傅山,是一个颇重民族气节的志士,我们从他谈论书法的诗文之中,可以发现傅山是把书法当作人品的观照来醉心追求的。所以,他尊崇颜真卿:“平原气在胸,毛颖足吞虏。”鄙薄赵孟頫:“痛恶其书浅薄,如徐偃王之无骨。”反对奴俗气:“作字如作人,亦恶带奴貌。”这些书学观点支配他的创作,使他的草书和当时风靡一时的赵董书风迥然有别。傅山是位富有爱国心的明代遗民,历来盛誉他以气节自重,其抑郁不平之气发而为书,故显得雄肆宕逸,倔强不羁。傅山曾师王铎,故其书有王铎之迹,但其笔势的矫健流畅,笔意的连绵缠绕。结字的支离拙丑,都让人感到另一种雄狂风格;既雄浑澎湃,又舒卷自如。傅山的草书作品都显出连绵崛突,振笔而抒,时时流露出其豪迈的心境。他的“四宁四毋”的主张也体现在自己的创作中:不以媚态示人,而是根据感情的需要奋笔疾出,不避丑怪,不嫌倾斜和支离,同时又力去流滑,虽速而法备,在跌宕起伏、盘旋振迅之中贯融雄浑的正气。后世书家对傅山推崇备至,盖在于此。 徐、王、傅皆为一代大家,都有自己突出的个人风貌,但他们的创作又明显具有共同的审美特征——雄狂,体现出共同的浪漫主义抒情风格,所以,从审美角度看,我们可以把他们的创作纳入一个共同的流派之中,这一流派和董其昌书风分庭抗礼,表现了明代文人书家的另一种审美趋向。 从美学角度看,雄狂的审美意象比宁静祥和的审美意象更具有抓住人心的审美快感,易于造成一种“审美惊叹”,很快使人们进入审美共鸣状态。徐渭的波澜起伏,王铎的奇险跌宕,傅山的纵横振迅,比起董其昌的优美闲雅,欣赏的兴奋度和审美的快意自然要显得更加突出,他们书作中表现的狂态意象往往先声夺人,能—举引起欣赏者的审美注意。我们说,徐渭、王铎、傅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书家,实际上也正是从他们冲破了“中和”的审美观念而另辟蹊径,开辟了另一条创作道路而言的,如果把董派书风和徐、王、傅的雄狂书风纳入不同的美学范畴,则很显然,前者属“优美”,后者属“崇高”。 三、张瑞图、黄道周、倪云璐的殊途同归 审视明代书坛,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也是引入注目的草书大家,他们既没有受董派书风的影响,也没有和王铎等人一样着意于大草书法那种固有的大起大落,不可端倪之态,而是在二者的“夹缝”中顽强地体现出自己的风格,为草书创作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从创造的角度而言,他们在书法史上是值得大书一笔的。 张瑞图的草书,最使人惊奇的是用笔的方折被极意地夸张,正如清人梁巘说的:“张二水书,圆处悉作方势,有折无转,于古法为一变。”这种笔法在草书创作中是前所未有的。折笔偏锋,直入平出,转折分明,历代书家津津乐道的草书“使转”笔法在张瑞图笔下竟如此地被“扭曲”,而又如此地给人们以从未有过的审美愉悦,确实可叹为观止。在这种笔法的统领下,张瑞图又在字的形态上多取横势,急牵怒裹,形成纵横铺排,大小错杂的格局,字与字之间的紧密相依和行距的疏朗闲徐形成鲜明的疏密、黑白对比。这样,一种特有的形式美感展现在我们眼前;长枪大戟般磅礴的气势和萧散淡泊的精神相安相融,娴熟的笔法和生拙的结体互为梁合在黑白二色中,显得奇逸空灵。这种形式美感蕴含着巨大的创新精神,在明代书坛异军突起。总括张瑞图的书法风格,则谓“奇逸方严”可矣。 清人秦祖永评及黄道周书法,说:“行草笔意离奇超妙,深得二王神髓。”从黄道周的草书作品看,所谓“离奇超妙”无非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黄道周的草书创作融合了不少章草成分,取法高古有逸气;二是在形式处理上,既特重结字的欹侧俯仰又使字与字之间连绵茂结,纵敛结合,而且和张瑞图一样,把行间空扫着意突出,追求茂密之中的平和超妙。在笔法上,黄道周方圆兼用,力求雄健和流便的结合,线条的生辣和行笔的刚劲,致使其书作既充分体现了草书创作的痛快淋漓,又力避董氏以来书坛的柔媚之风,达到了古拙朴茂、放逸倜傥的审美效果,黄道周草书创作对当代书坛影响甚大,究其原因,盖在于此。 比黄道周稍后的倪元璐,和黄道周相交甚笃,从其书法创作中,我们也容易发现两人神理颇为相通,如果用恰切的语言来表达,也许“刚直、放逸”正代表他们创作的共同精神,但是,倪元璐又同样是一个极有个性的书家,“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清劲于婉丽之内,虽外曜锋芒,而筋骨内含。”赏析倪元璐的作品,我们更多的是感受到其中的洒脱恣纵,磊落高迈。在艺术语言的运用上,倪元璐可谓得心应手,笔意的顿挫自如,线条的擒纵由心,结体的形随意生,黑白处理的貌不经意,都很自然地展露出“新理异态”(康有为语),从倪元璐的草书作品表面看,似乎不衫不履,支离粗疏,有些字也几不可识,但透过娴熟的用笔、奇拙的体态,疏朗的布白,乃至挟风奔马般的行气,人们都很容易为其中融合的疏宕雅致、秀逸灵动又不失刚健雄浑的风韵所陶醉。秦祖永云:“元璐书法、灵秀神妙,行草尤其超逸。”可谓一语中的。 张、黄、倪三人的创作虽各有其独特的风格,但在对三人创作的对比观照中,我们却可以惊喜地发现三位大家竟有许多相融相通之处,也许是他们几乎先后同处一个时代,而且互相影响,以至于殊途同归。 首先,三人的草书创作在追求“逸”态,表现“逸”趣上是相一致的,张瑞图的奇逸,黄道周的放逸,倪元璐的超逸,从审美范畴上说,无疑是相通的。张瑞图晚年的萧散淡泊心境直接影响他的创作,而黄道周、倪元璐作为忠臣义士,在案务繁忙之余遣兴骋怀,也希望得到一定的闲徐优游的情致,所以,书法创作在某种意义上说,都成了他们实现灵魂休憩的手段。而从书法发展的角度看,在晋人尚韵、宋人尚意的前提下,要在书法史上标新立异,居一席之地,则非要从精神上迥异于前人,所以,构成文人心理状态的重要方面——逸气,被他们以特有的形式有意无意地表现了出来,也可以说是时势使然。 在书法的形式语言的运用上,他们同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结字的因势成形,奇拙多异态;字间缜密和行间疏朗的鲜明对比;草书体态的横向伸展等,在他们的笔下都是共有的特点。三人在处理草字结体上皆形随意成,貌不经意而字意缜密,而且在前人重纵势的束缚下,挣脱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