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

执业医师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
执业医师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

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

血常规

(一)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

健康人群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参考值

【临床意义】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

相对性增多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亢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绝对性增多见于:①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如高原居民、慢性缺氧性心肺疾病、异常血红蛋白病、肾癌、肝细胞癌、子宫肌瘤、肾盂积水、多囊肾等;②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15岁以前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可出现生理性减少,病理性减少见于各种贫血.

贫血诊断标准

3。红细胞形态改变

贫血的形态分类

MCV 平均红细胞容积;MCH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MCHC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二)白细胞

【参考值】成人(4~10)×109/L

各种白细胞正常百分数和绝对值

【临床意义】

1。白细胞总数小于4×109/L为白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小于2.0×109/L为粒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小于0.5×109/L为粒细胞缺乏症.

2。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

中性粒细胞减少见于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病毒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PNH、物理化学因素损伤、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核左移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溶血、白血病和类白血病反应。核右移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和应用抗代谢药物。

中性粒细胞出现中毒性改变见于感染、恶性肿瘤、大面积烧伤等;棒状小体见于急非淋白血病。

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猩红热和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等。

4.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转移癌和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症)等。

5。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病毒感染、肿瘤、移植物抗宿主病等。淋巴细胞减少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治疗和放射线损伤。异型淋巴细胞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药物过敏、输血、血液透析。

6.单核细胞增多见于疟疾、急性感染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和一些血液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等。

(三)网织红细胞

【参考值】百分数0。005~0.015;绝对数(24~84)×109/L。

【临床意义】网织红细胞增多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及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治疗后。网织红细胞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

(四)血小板计数

【参考值】(100~300)×109/L。

【临床意义】血小板减少见于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巨幼细胞贫血;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SLE、DIC、TTP、上呼吸道感染、输血后血小板减少症等;

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大.

血小板增多见于骨髓增殖性疾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感染、急性溶血和癌症患者。

(五)血沉

血细胞沉降率:血沉速度的快慢与血浆黏度,尤其与红细胞间的聚集力有关系。红细胞间的聚集力大,血沉就快,反之就慢。临床上常用血沉作为红细胞间聚集性的指标。可以反映身体内部的某些疾病。血沉增快,病因复杂,无特异性,不能单独用以诊断任何疾病。

男性0~15/1h末;女性0~20/1h末。

血沉加快常与以下疾病有关

1。炎症性疾病,如急性细菌性炎症,2~3个小时就会出现血沉加快的现象;

2.各种急性全身性或局部性感染,如活动性结核病、肾炎、心肌炎、肺炎、化脓性脑炎、盆腔炎等,

3.各种胶原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动脉炎等;

4.组织损伤和坏死,如大范围的组织坏死或损伤、大手术导致的损伤,心肌梗死、肺梗死、骨折、严重刨伤、烧伤等疾病亦可使血沉加快;

5。患有严重贫血、慢性肝炎、肝硬化、多发性骨髓瘤、甲亢、重金属中毒、恶性淋巴瘤、巨球蛋白血症、慢性肾炎等疾病时,血沉也可呈现明显加快趋势。

血沉减慢可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六)血细胞比容测定

【参考值】温氏法:男0。40~0。50L/L(40~50vol%),平均0。45L/L;女0。37~0。48L/L(37~48vol%),平均0.40L/L。

【临床意义】1。血细胞比容增高见于脱水病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2.血细胞比容减低见于各种贫血.

病例及分析:

女性,22岁,面色苍白,乏力1年,加重半个月门诊就诊。

患者1年来无明显原因逐渐出现面色苍白乏力,但能照常上班,曾到过医院检查,化验有轻度贫血(具体不详),未予治疗,近半月来加重来诊.发病以来进食睡眠好,不挑食。大便小便正常,尿色无改变,无便血和黑便,体重无明显变化。既往体健,无胃病和肝肾疾病及痔疮史,无药物过敏史,无偏食和烟酒嗜好,未婚,月经14岁初潮,量一直偏多,近两年来更明显,家族史中无类似患者.

初步诊断:贫血

辅助检查:血常规+血涂片红细胞形态+血清铁铁蛋白和总铁结合力+骨髓检查及骨髓铁染色+妇科检查

尿常规

(一)尿量

【参考值】1000~2000ml/24h(成人)

【临床意义】

1。尿量增多 24小时尿量超过2500ml,称为多尿。见于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尿崩症。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间质肾炎、慢性肾衰早期,急性肾衰多尿期等.

2.尿量减少成人尿量低于400ml/24h或17ml/h,称为少尿;而低于100ml/24h,称为无尿。

肾前性少尿:休克、心衰、脱水及其他引起有效血容量减少病症可导致。

肾性少尿见:于各种肾脏实质性改变而导致的少尿。

肾后性少尿:由结石、尿路狭窄、肿瘤压迫引起尿路梗阻或排尿功能障碍所致。

(二)尿液外观

1。血尿

每升尿液中含血量超过1ml,即可出现淡红色,称肉眼血尿。如尿液外观变化不明显,离心沉淀后,镜检时每高倍镜视野红细胞平均>3个,称为镜下血尿。血尿多见于泌尿系统炎症、结石、肿瘤、结核、外伤等,也可见于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2.血红蛋白尿及肌红蛋白尿

当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出现于尿中,可使尿液呈浓茶色、红葡萄酒色或酱油色。血红蛋白尿主要见于严重的血管内溶血,如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肌红蛋白尿常见于挤压综合征、缺血性肌坏死等。

3.胆红素尿

尿内含有大量的结合胆红素,尿液呈豆油样改变,振荡后出现黄色泡沫且不易消失,常见于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

4。脓尿和菌尿

见于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等。

5.乳糜尿和脂肪尿

乳糜尿和乳糜血尿可见于丝虫病及肾周围淋巴管梗阻。脂肪尿见于脂肪挤压损伤、骨折和肾病综合征等。

(三)气味

有机磷中毒者,尿带蒜臭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尿呈烂苹果味,苯丙酮尿症者有鼠臭味.

(四)酸碱反应

【参考值】pH约6.5,波动在4。5~8.0

【临床意义】

(1)尿pH降低:见于酸中毒、高热、痛风、糖尿病及口服氯化铵、维生素C等酸性药物。

(2)尿pH增高:见于碱中毒、尿潴留、膀胱炎、应用利尿剂、肾小管性酸中毒等。

(五)尿液比重

【参考值】1.015~1。025,晨尿最高,一般大于1.020,婴幼儿尿比重偏低。

【临床意义】

(1)尿比重增高:血容量不足导致的肾前性少尿、糖尿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2)尿比重降低:大量饮水、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衰竭、肾小管间质疾病、尿崩症等。

(六)化学检查

1。尿蛋白

定性尿蛋白±~+,定量约0.2~1.0g/24h; +~++常为1~2g/24h; +++~++++常>3g/24h。

【参考值】

尿蛋白定性试验阴性;定量试验0~80mg/24h。

【临床意义】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或定量试验超过150mg/24h尿时,称为蛋白尿。病理性蛋白尿见于:

(1)肾小球性蛋白尿:常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原发性肾小球损害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系统性红斑狼疮、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继发性肾小球损害性疾病。

(2)肾小管性蛋白尿:常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肾小管性酸中毒、重金属(如汞、镉、铋)中毒、药物(如庆大霉素、多黏菌素B)及肾移植术后.

(3)混合性蛋白尿:如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4)溢出性蛋白尿:见于溶血性贫血和挤压综合征等。另较常见的是凝溶蛋白,见于多发性骨髓瘤、浆细胞病、轻链病等。

(5)假性蛋白尿:肾以下泌尿道疾病如:膀胱炎、尿道炎、尿道出血,尿蛋白定性试验可阳性.

2。尿糖

【参考值】尿糖定性试验阴性,定量为0.56~5.0mmol/24h尿。

【临床意义】

(1)血糖增高性糖尿

①糖尿病最为常见。

②其他使血糖升高的内分泌疾病,如库欣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嗜铬细胞瘤、肢端肥大症等均可出现糖尿,又称为继发性高血糖性糖尿。

③其他:肝硬化、胰腺炎、胰腺癌等。

(2)血糖正常性糖尿

又称肾性糖尿,常见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间质性肾炎和家族性糖尿等。

(3)暂时性糖尿

①生理性糖尿

②应激性糖尿:见于颅脑外伤、脑出血、急性心肌梗死。

(4)假性糖尿

尿中很多物质具有还原性,如维生素C、尿酸、葡萄糖醛酸或一些随尿液排出的药物如异烟肼、链霉素、水杨酸、阿司匹林等,可使班氏定性试验出现假阳性反应。

3.酮体

酮体是β羟丁酸、乙酰乙酸和丙酮的总称。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

(1)糖尿病性酮尿:常伴有酮症酸中毒,酮尿是糖尿病性昏迷的前期指标。对接受苯乙双胍(降糖灵)等双胍类药物治疗者,虽然出现酮尿,但血糖、尿糖正常。

(2)非糖尿病性酮尿:高热、严重呕吐、腹泻、长期饥饿、禁食、过分节食、妊娠剧吐、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等,因糖代谢障碍而出现酮尿。

4.尿胆红素与尿胆原

【参考值】正常人尿胆红素定性阴性,定量≤2mg/L;尿胆原定性为阴性或弱阳性,定量≤10mg/L.

【临床意义】

(1)尿胆红素增高见于:①急性黄疸性肝炎、阻塞性黄疸。②门脉周围炎、纤维化及药物所致的胆汁淤积。③先天性高胆红素血症。尿胆红素阴性见于溶血性黄疸。

(2)尿胆原增高见于肝细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尿胆原减少见于阻塞性黄疸.

(七)显微镜检查

1。红细胞【参考值】玻片法平均0~3个/HP,定量检查O~5个/μl。

【临床意义】

尿沉渣镜检红细胞>3个/HP,称为镜下血尿。

多形性红细胞>80%时,称肾小球源性血尿,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炎、慢性肾炎、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等。

多形性红细胞<50%时,称非肾小球源性血尿,见于肾结石、泌尿系统肿瘤、肾盂肾炎、多囊肾、急性膀胱炎、肾结核等。

2。白细胞和脓细胞

【参考值】玻片法平均O~5个/HP,定量检查O~10个/μl.

【临床意义】若有大量白细胞,多为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肾结核、膀胱炎或尿道炎。

3.上皮细胞

(1)肾小管上皮细胞:在尿中出现,常提示肾小管病变。对肾移植术后有无排斥反应亦有一定意义。

(2)移行上皮细胞:正常尿中无或偶见移行上皮细胞,在输尿管、膀胱、尿道有炎症时可出现。大量出现应警惕移行上皮细胞癌.

(3)复层扁平上皮细胞:见于尿道炎。

4.管型

(1)透明管型:正常人0~偶见/LP,老年人清晨浓缩尿中也可见到。在运动、重体力劳动、麻醉、用利尿剂、发热时可出现一过性增多。在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恶性高血压和心力衰竭时可见增多。有时透明管型内含有少量红细胞、白细胞和上皮细胞,又称透明细胞管型。

(2)颗粒管型:①粗颗粒管型,见于慢性肾炎、肾盂肾炎或某些(药物中毒等)原因引起的肾小管损伤。②细颗粒管型,见于慢性肾炎或急性肾小球肾炎后期。

(3)细胞管型:①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在各种原因所致的肾小管损伤时出现.②红细胞管型:常与肾小球源性血尿同时存在.③白细胞管型:常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等。

(4)蜡样管型:该类管型多提示有严重的肾小管变性坏死,预后不良.

(5)脂肪管型:常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及其他肾小管损伤性疾病.

病例及分析

男性,18岁,因“双下肢水肿2月余”入院。

患者2月余前于发热,咽痛2周之后出现双下肢水肿,尿呈茶色,收入院,既往无特殊。

初步诊断:急性肾炎

辅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免疫球蛋白+ASO+尿红细胞形态+肾功能

粪常规

(一)一般性状

1。鲜血便

见于直肠息肉、直肠癌、肛裂及痔疮等.

2.柏油样便

见于消化道出血。

3。白陶土样便

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胆管阻塞患者。

4。脓性及脓血便

当肠道下段有病变,如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结肠或直肠癌常表现为脓性及脓血便,阿米巴痢疾以血为主,血中带脓,呈暗红色稀果酱样,细菌性痢疾则以黏液及脓为主,脓中带血。

5。米泔样便

见于重症霍乱、副霍乱患者。

6。稀糊状或水样便

大量黄绿色稀汁样便(3000ml或更多),并含有膜状物时见于伪膜性肠炎。

7.细条样便

多见于直肠癌。

8.气味

患慢性肠炎、胰腺疾病、结肠或直肠癌溃烂时有恶臭。阿米巴肠炎粪便呈血腥臭味。脂肪及糖类消化或吸收不良时粪便呈酸臭味。

(二)显微镜检查

1.白细胞

小肠炎症时白细胞数量一般<15/HP,细菌性痢疾时可见大量白细胞、脓细胞或小吞噬细胞.过敏性肠炎、肠道寄生虫病时可见较多嗜酸性粒细胞。

2.红细胞

当下消化道出血、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和直肠癌时,粪便中可见到红细胞。

(三)化学检查

粪便隐血试验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对消化道出血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24小时内出血量在3~5ml者仅表现为粪隐血试验阳性。失血量在60ml以上者可出现黑便。

病例及分析:

男性,46岁,农民,半年来腹痛腹泻,大便每日2-3次,不成形,有时有粘液,劳累及进食不当后加重,半年前有急性菌痢史,当时服药治疗一天症状好转即停药。

初步诊断:慢性菌痢

辅助检查:粪常规+大便培养+结肠镜检

痰液检测

(一)一般性状检查

1.量

呼吸道病变时痰量增多,突然增加并呈脓性见于肺脓肿或脓胸破入支气管腔。

2。颜色

(1)红色或棕红色:血性痰见于肺癌、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粉红色泡沫样痰见于急性肺水肿,铁锈色痰是由于血红蛋白变性所致,见于大叶性肺炎、肺梗死等.

(2)黄色或黄绿色:黄痰见于呼吸道化脓性感染,如化脓性支气管炎、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支气管扩张、肺脓肿及肺结核等。绿脓杆菌或干酪性肺炎时痰呈黄绿色。

(3)棕褐色:见于阿米巴肺脓肿及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淤血时。

3.性状

(1)黏液性痰:见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和早期肺炎等。

(2)浆液性痰:见于肺水肿,肺淤血.

(3)脓性痰:将痰液静置,分为三层,上层为泡沫和黏液,中层为浆液,下层为脓细胞及坏死组织。见于呼吸系统化脓性感染,如支气管扩张、肺脓肿及脓胸向肺组织溃破等。

(4)血性痰:见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肺吸虫病等。

4.气味

有血腥气味,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呼吸道出血。肺脓肿、支气管扩张合并厌氧菌感染时痰液有恶臭.

(二)显微镜检查

1。直接涂片检测

(1)白细胞:正常痰内可见少量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或脓细胞)增多,见于呼吸道化脓性炎症或有混合感染;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支气管炎、肺吸虫病等;淋巴细胞增多见于肺结核患者.

(2)红细胞:脓性痰中可见少量红细胞,呼吸道疾病及出血性疾病,痰中可见多量红细胞。

(3)上皮细胞:正常情况下痰中可有少量来自口腔的鳞状上皮细胞或来自呼吸道的柱状上皮细胞。在炎症或患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时大量增加。

(4)肺泡巨噬细胞:吞噬炭粒者称为炭末细胞,见于炭末沉着症及吸入大量烟尘者.吞噬含铁血黄素者称含铁血黄素细胞,又称心力衰竭细胞,见于心力衰竭引起的肺淤血、肺梗死及肺出血患者。

(5)硫黄样颗粒:见于放线菌病患者.

2.染色涂片

(1)脱落细胞检测:正常痰涂片以鳞状上皮细胞为主,若痰液确系肺部咳出,则多见纤毛柱状细胞和尘细胞.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急、慢性呼吸道炎症。均可引起上皮细胞发生一定程度的形态改变。肺癌病人痰中可带有脱落的癌细胞,对肺癌有较大诊断价值。

(2)细菌学检测:①涂片检查:革兰染色,可用来检测细菌和真菌。抗酸染色,用于检测结核杆菌感染.荧光染色,用于检测真菌和支原体等。②细菌培养。

血清电解质

(一)血钾测定

【参考值】3.5~5。5mmol/L

【临床意义】

1。血钾增高血钾超过5。5mmol/L时称为高钾血症。高钾血症的发生原因和机制:

(1)摄入过多:高钾饮食、静脉输注大量钾盐、输入大量库存血液等。

(2)排出减少:①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②长期使用螺内酯、氨苯蝶啶等潴钾利尿剂;③远端肾小管上皮细胞泌钾障碍,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移植术后、假性低醛固酮血症等。

(3)细胞内钾外移增多:

①组织损伤和血细胞破坏,如严重溶血、大面积烧伤、挤压综合征等;

②缺氧和酸中毒;

③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类药物;

④家族性高血钾性麻痹;⑤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如应用甘露醇、高渗葡萄糖盐水等静脉输液.

(4)假性高钾:①采血时上臂压迫时间过久;②血管外溶血;③白细胞增多症;④血小板增多症.

2.血钾减低血清钾低于3。5mmol/L时称为低钾血症。

低钾血症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1)分布异常:①细胞外钾内移,如应用大量胰岛素、低钾性周期性麻痹、碱中毒等;②细胞外液稀释,如心功能不全、肾性水肿或大量输入无钾盐液体时,导致血钾减低。

(2)丢失过多:①频繁呕吐、长期腹泻、胃肠引流等;②肾衰竭多尿期、肾小管性酸中毒、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醛固酮增多症等使钾丢失过多;③长期应用速尿、利尿酸和噻嗪类利尿剂等排钾利尿剂。

(3)摄入不足:①长期低钾饮食、禁食和厌食等;②饥饿、营养不良、吸收障碍等。

(4)假性低钾:血标本未能在1h内处理,WBC>100×109/L,白细胞可从血浆中摄取钾。

(二)血钠测定

【参考值】135~145mmol/L

【临床意义】血钠超过145mmol/L,并伴有血液渗透压过高者,称为高钠血症。血钠低于135mmol/L称为低钠血症。

1.高钠血症发生的常见原因和机制

(1)水分摄入不足:水源断绝、进食困难、昏迷等。

(2)水分丢失过多:大量出汗、烧伤、长期腹泻、呕吐、糖尿病性多尿、胃肠引流等。

(3)内分泌病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排尿排钠减少;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原发性或继发性醛固酮增

多症、肾小管排钾保钠,使血钠增高。

(4)摄入过多:进食过量钠盐或输注大量高渗盐水;心脏复苏时输入过多的碳酸氢钠等.

2。低钠血症发生的常见原因和机制

(1)丢失过多:①肾性丢失:慢性肾衰竭多尿期和大量应用利尿剂;②皮肤黏膜性丢失: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时血浆外渗;③医源性丢失:浆膜腔穿刺丢失大量液体等;④胃肠道丢失:严重的呕吐、反复腹泻和胃肠引流等。

(2)细胞外液稀释:①饮水过多而导致血液稀释,如精神性烦渴等;②慢性肾衰竭、肝硬化失代偿期、急性或慢性肾衰竭少尿期;③尿崩症、剧烈疼痛、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的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④高血糖或使用甘露醇,细胞外液高渗,使细胞内液外渗,导致血钠减低。

(3)消耗性低钠或摄入不足:①肺结核、肿瘤、肝硬化等慢性消耗疾病;②饥饿、营养不良、长期低钠饮食及不恰当的输液等.

(三)血钙测定

【参考值】总钙:2.25~2。58mmol/L。离子钙:1.10~1。34mmol/L。

【临床意义】血清总钙超过2.58mmol/L称为高钙血症;血清总钙低于2.25mmol/L称为低钙血症。

1.高钙血症发生的常见原因及机制

(1)溶骨作用增强:①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②多发性骨髓瘤、骨肉瘤等伴有血清蛋白质增高的疾病;

③急性骨萎缩骨折和肢体麻痹;④肾癌、肺癌、急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Burkitt淋巴瘤等。

(2)肾功能损害:急性肾功能不全。

(3)摄入过多:静脉输入钙过多、饮用大量牛奶。

(4)吸收增加:大量应用Vit D、溃疡病长期应用碱性药物治疗等。

2。低钙血症发生的常见原因及机制

(1)成骨作用增强: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恶性肿瘤骨转移等。

(2)吸收减少:佝偻病、婴儿手足搐搦症、骨质软化症等。

(3)摄入不足:长期低钙饮食。

(4)吸收不良:乳糜泻或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阻塞性黄疸等。

(5)其他:①急性和慢性肾衰竭、肾性佝偻病、肾病综合征、肾小管性酸中毒等;②急性坏死性胰腺炎;③妊娠后期及哺乳期。

(四)血氯测定

【参考值】95~105mmol/L

【临床意义】1。血氯增高

血清氯含量超过105mmol/L称为高氯血症。高氯血症的发生原因和机制:

(1)排出减少:急性或慢性肾衰竭的少尿期、尿道或输尿管梗阻、心功能不全等。

(2)血液浓缩:频繁呕吐、反复腹泻、大量出汗等。

(3)吸收增加: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如库欣综合征及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等。

(4)代偿性增高:呼吸性碱中毒过度呼吸。

(5)低蛋白血症:肾脏疾病。

(6)摄入过多:食入或静脉补充过量。

2.血氯减低血清氯含量低于95mmol/L称为低氯血症

(1)摄入不足:饥饿、营养不良、低盐治疗等。

(2)丢失过多:①严重呕吐、腹泻、胃肠引流等;②慢性肾衰竭、糖尿病以及应用噻嗪类利尿剂,使氯由尿液排出增多;③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④呼吸性酸中毒。

凝血功能检查

(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

【参考值】手工法和血液凝固仪法11~13s或(12±1s)。测定值超过正常对照值3s以上为异常.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参考值为1.0士0.05(0。82~1。15)s。国际标准化比(INR)1。0±0.1。

【临床意义】

1。PT延长:先天性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Ⅱ(凝血酶原)、Ⅴ、Ⅶ、X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症、纤溶亢进、DIC、使用抗凝药物(如口服抗凝剂)和异常抗凝血物质等。

2。PT缩短:血液高凝状态如DIC早期、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多发性骨髓瘤等。

3。PTR及INR是监测口服抗凝药物的首选指标。国人以2。0~2。5为宜。

(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同(APTT)测定

【参考值】手工法:为31~43s.测定值与正常对照值比较,延长超过10s以上为异常.

【临床意义】

1.APTT延长:见于因子Ⅻ、Ⅺ、Ⅸ、Ⅷ、Ⅹ、Ⅴ、Ⅱ、PK(激肽释放酶原)、HMWK(高分子量激肽原)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尤其见于FⅧ、Ⅸ、Xl缺乏以及它们的抗凝物质增多;此外,APTT是监测普通肝素和诊断狼疮抗凝物质的常用试验.

2。APTT缩短:血栓性疾病和血栓前状态。

(三)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

【参考值】2~4g/L。

【临床意义】1。增高

见于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急性传染病、风湿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灼伤、多发性骨髓瘤、休克、大手术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急性感染、恶性肿瘤等以及血栓前状态、部分老年人等。

2。减低

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四)D—二聚体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ⅩⅢ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D—二聚体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

【参考值】

定性:阴性。

定量:小于200μg/L。

【临床意义】

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自溶解功能。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的水平升高,表明体内存在着频繁的纤维蛋白降解过程。

因此,纤维D—二聚体是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关键指标。

增高或阳性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如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

只要机体血管内有活化的血栓形成及纤维溶解活动,D—二聚体就会升高。心肌梗死、脑梗死、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手术、肿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感染及组织坏死等均可导致D—二聚体升高。

铁代谢

血清铁

【参考值】男性:11~30μmol/L;女性:9~27μmol/L

【临床意义】血清铁增高和减低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1。血清铁增高:

①利用障碍: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铅中毒;

②释放增多:溶血性贫血、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

③铁蛋白增多:白血病、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反复输血;④铁摄入过多:铁剂治疗过量时。

2。血清铁减低:

①铁缺乏:缺铁性贫血;

②慢性失血:月经过多、消化性溃疡、恶性肿瘤、慢性炎症等;

③摄入不足:a.长期缺铁饮食,b.生长发育期的婴幼儿、青少年,生育期、妊娠及哺乳期的妇女。

(二)血清总铁结合力(TIBC)

【参考值】①男性:50~77μmol/L。②女性:54~77μmol/L

【临床意义】

1。TIBC增高

①Tf(转铁蛋白)合成增加:如缺铁性贫血、红细胞增多症、妊娠后期;

②Tf释放增加:急性肝炎、亚急性肝坏死等。

2。TIBC减低

①Tf合成减少:肝硬化、慢性肝损伤等;

②Tf丢失:肾病综合征;③铁缺乏:肝脏疾病、慢性炎症、消化性溃疡等。

(三)血清铁蛋白(SF)

【参考值】男性:15~200μg/L;女性:12~150μg/L

【临床意义】

1.SF增高

①体内贮存铁增加:原发性血色病、继发性铁负荷过大;

②铁蛋白合成增加:炎症、肿瘤、白血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③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贫血;

④组织释放增加:肝坏死、慢性肝病等。

2.SF减低 SF减低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大量失血、长期腹泻、营养不良等。

血脂

(一)总胆固醇(TC)测定

【参考值】①合适水平:<5.20mmol/L.②边缘水平:5。23~5.69mmol/L。③升高:>5。72mmol/L.

【临床意义】

测定TC常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发病估计、疗效观察的参考指标。

1.增高

①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心、脑血管疾病;

②各种高脂蛋白血症、阻塞性黄疸、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类脂性肾病、肾病综合征、糖尿病等;

③长期吸烟、饮酒、精神紧张和血液浓缩等;

④应用某些药物,如环孢素、糖皮质激素、阿司匹林、口服避孕药、β-肾上腺素能阻滞剂等。

2。减低

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②严重的肝脏疾病;

③贫血、营养不良和恶性肿瘤等;

④应用某些药物如雌激素、甲状腺激素、钙拮抗剂等.

(二)三酰甘油(TG)测定

【参考值】0.56~1.70mmol/L

【临床意义】

1.TG增高见于

①冠心病。

②原发性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症、肥胖症、糖尿病、痛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肾病综合征、高脂饮食和阻塞性黄疸等。

2.TG减低见于

①低β—脂蛋白血症和无β—脂蛋白血症。

②严重的肝脏疾病、吸收不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

(三)高密度脂蛋白(HDL)测定

【参考值】1。03~2。07mmol/L;合适水平:>1.04mmol/L/L;减低:≤0。91mmol/L.

【临床意义】

1。HDL 增高 HDL增高对防止动脉粥样硬化、预防冠心病的发生有重要作用。HDL与TG呈负相关,也与冠心病的发病呈负相关.HDL增高可见于慢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

2.HDL 减低 HDL减低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急性感染、糖尿病、慢性衰竭、肾病综合征,以及应用雄激素、β受体阻滞剂和孕酮等药物。

(四)低密度脂蛋白(LDL)测定

【参考值】

①合适水平:≤3。12mmol/L.

②边缘水平:3。15~3.16mmol/L。

③升高:>3.64mmol/L。

【临床意义】

1。LDL增高可用来判断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LDL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子,LDL水平增高与冠心病发病呈正相关。遗传性高脂蛋白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病综合征、阻塞性黄疸、肥胖症以及应用雄激素、β受体阻滞剂、糖皮质激素等LDL也增高。

2.LDL减低 LDL减低常见于无β脂蛋白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吸收不良、肝硬化,以及低脂饮食和运动等。

心肌坏死标志物

肌酸激酶(CK)测定

【参考值】酶偶联法(37℃):男性38~174U/L,女性26~140U/L.

【临床意义】

1。CK增高①AMI:AMI时CK水平在发病3~8小时即明显增高,其蜂值在10~36小时,3~4天恢复正常.②心肌炎和肌肉疾病。③溶栓治疗。④手术:转复心律、心导管术以及冠状动脉成形术等均可引起CK增高.

2。CK减低长期卧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激素治疗等CK均减低。

(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测定

【参考值】CK—MB:<5%。

【临床意义】

CK—MB增高

(1)AMI:CK-MB对AMI早期诊断的灵敏度明显高于总CK,其阳性检出率达100%,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一般在发病后3~8小时增高,9~30小时达高峰,48~72小时恢复正常水平。

(2)其他心肌损伤:心绞痛、心包炎、慢性心房颤动、安装起搏器等.

(3)肌肉疾病及手术:骨骼肌疾病。

(三)心肌肌钙蛋白T(cTnT)测定

【参考值】①0。02~0.13μg/L。②>0。2μg/L为临界值.③>0。5μg/L可以诊断AMI。

【临床意义】

1.诊断AMI cTnT是诊断AMI的确定性标志物。AMI发病后3~6小时的cTnT即升高,10~24小时达峰值,其峰值可为参考值的30~40倍,恢复正常需要10~15天.对非Q波性、亚急性心肌梗死或CK—MB无法诊断的病人更有价值.

2.判断微小心肌损伤。

3.预测血液透析病人心血管事件,cTnT增高提示预后不良或发生猝死的可能性增大.

4。cTnT也可作为判断AMI后溶栓治疗是否出现冠状动脉再灌注,以及评价围手术期和PTCA心肌受损程度的

2016年医师资格口腔实践技能考试第三考站 辅助检查结果判读病史采集及病例分析(十八)

2016年医师资格口腔实践技能考试 第三考站辅助检查结果判读病史采集及病例分析(十八) 第二部分病史采集 病史采集是口腔疾病诊治的基础和首要环节,任何医师接诊患者首先要做的一项工作就是进行病史采集,详细了解患者的各种相关病史,并给其做相应的初步体检或专科检查,然后根据对疾病的判断,选择一些必要的辅助检查项目来进一步深入了解病因和病患的发生基础,最后医师将所获得的所有资料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寻找出患者遇到的主要问题,得出正确的诊断,并有的放矢地制定治疗计划,这便形成了现代临床诊治学的基本工作程序. 因此,对医师来说,掌握好病史采集的方法,学会病例分析的思路,写出完整准确的病史对开展后续医疗活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诊断的项目与内容 病史采集的基本手段是问诊. 问诊就是通过语言与患者交流,收集与疾病相关的信息. 它几乎贯穿整个口腔患者就诊的全过程. 通过问诊医师可以全面地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病因、诊治经过和过去的健康状态等情况. 通常医师要完成问诊这一任务,一定要有针对性地、深入细致地进行一系列相关询问.问诊主要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和家族史四项内容,询问中医师要紧紧围绕这些项目展开,询问顺序可根据情况自行安排. 考试方式:考试给你一个主诉,让你围绕主诉进行询问. 询问过程中,老师不发问也不回答问题,询问过后再回答出主诉可能的诊断. 问诊的技巧 (一般病史采集包括两种,一种笔试,一种口述,本内容主要针对口述) 思考的问题:任何一个主诉出现后,我们是先有了诊断,之后才有了询问,询问是为了区分鉴别你的可能的诊断,所以病史采集的重中之重是记忆主诉可能的诊断. 1.注意问诊的重点问诊必须重点突出、准确. 2.注意问诊的内容一般应该按医学病历的基本要求有顺序、有目的、有层次地逐步展开询问. 建议问诊顺序: ( 1)时间、部位、性质、程度、伴发症状以及你关心的一些特点有没有. ( 2)围绕你想到的可能的诊断,询问有没有可能诊断的特点. 3.注意问诊的态度记住“态度决定一切”.

辅助检查结果判读

辅助检查结果判读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一、血R t (一)红细胞(RBC) 男:(~)×1012/L 女:(~)×1012/L 新生儿:(~)×1012/L (二)血红蛋白(Hb) 男:120~160g/L 女: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三)血细胞比容(HCT) 男:40%~50% 女:35%~45% (四)平均红细胞容积(MCV) 82~95fl (五)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27~31pg (六)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320~360g/L (七)红细胞提及分别宽度(RDW) <15% (八)白细胞(WBC) 女:(~)×109/L 新生儿:(~)×109/L (九)白细胞分类(DC)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 嗜酸性粒细胞:%~5% 嗜碱性粒细胞:0%~1% 淋巴细胞:20%~40% 单核细胞:3%~8% (十)血小板(PLT) (100~300)×109/L

(十一)血小板比积(PCT) %~% (十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 (十三)血小板体积分别宽度(PDW) <18% 二、尿Rt (一)酸碱度(PH) 5~8 (二)比重(SG) ~ (三)尿蛋白(Pro)定性定量试验 Pro定性阴性(neg),Pro定量≤24h (四)葡萄糖(Glu) 定性:阴性(neg),糖定量<24h (五)酮体(Ket) 阴性(neg) (六)胆红素(Bil)和尿胆原(Ubg) 均为阴性(neg) (七)亚硝酸盐(Nit) 阴性(neg) (八)白细胞(Leu) <25μl (九)红细胞或血红蛋白(潜血试验)(Ery或OB)≤10μl 三、粪Rt (一)一般性状 颜色为黄褐色成型便

执业医师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

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 血常规 (一)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 健康人群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参考值 【临床意义】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 相对性增多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亢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绝对性增多见于:①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如高原居民、慢性缺氧性心肺疾病、异常血红蛋白病、肾癌、肝细胞癌、子宫肌瘤、肾盂积水、多囊肾等;②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15岁以前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可出现生理性减少,病理性减少见于各种贫血。 贫血诊断标准 3.红细胞形态改变 贫血的形态分类 MCV 平均红细胞容积;MCH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MCHC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二)白细胞 【参考值】成人(4~10)×109/L 各种白细胞正常百分数和绝对值

【临床意义】 1.白细胞总数小于4×109/L为白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小于 2.0×109/L为粒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小于0.5×109/L为粒细胞缺乏症。 2.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 中性粒细胞减少见于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病毒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PNH、物理化学因素损伤、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核左移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溶血、白血病和类白血病反应。核右移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和应用抗代谢药物。 中性粒细胞出现中毒性改变见于感染、恶性肿瘤、大面积烧伤等;棒状小体见于急非淋白血病。 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猩红热和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等。 4.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转移癌和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症)等。 5.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病毒感染、肿瘤、移植物抗宿主病等。淋巴细胞减少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治疗和放射线损伤。异型淋巴细胞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药物过敏、输血、血液透析。 6.单核细胞增多见于疟疾、急性感染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和一些血液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等。 (三)网织红细胞 【参考值】百分数0.005~0.015;绝对数(24~84)×109/L。 【临床意义】网织红细胞增多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及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治疗后。网织红细胞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 (四)血小板计数 【参考值】(100~300)×109/L。 【临床意义】血小板减少见于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巨幼细胞贫血;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SLE、DIC、TTP、上呼吸道感染、输血后血小板减少症等; 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大。 血小板增多见于骨髓增殖性疾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感染、急性溶血和癌症患者。 (五)血沉 血细胞沉降率:血沉速度的快慢与血浆黏度,尤其与红细胞间的聚集力有关系。红细胞间的聚集力大,血沉就快,反之就慢。临床上常用血沉作为红细胞间聚集性的指标。可以反映身体内部的某些疾病。血沉增快,病因复杂,无特异性,不能单独用以诊断任何疾病。 男性0~15/1h末;女性0~20/1h末。 血沉加快常与以下疾病有关 1.炎症性疾病,如急性细菌性炎症,2~3个小时就会出现血沉加快的现象; 2.各种急性全身性或局部性感染,如活动性结核病、肾炎、心肌炎、肺炎、化脓性脑炎、盆腔炎等,

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正常值

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正常值 (一)血常规 红细胞(RBC)成年男性:(4.0~5.5)×1012/L 成年女性:(3.5~5.0)×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血红蛋白(Hb)成年男性:120~160g/L 成年女性:1l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白细胞(WBC)成人:(4.0~10.0)×109/L;新生儿:(15.0~20.0)×109/L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 嗜酸性粒细胞:0.5%~5% 嗜碱粒性细胞:O%~1% 淋巴细胞:20%~40% 单核细胞:3%~8% 血小板(PLT)(100~300)×109/L (二)尿常规 1.酸碱度(pH)5~8 2.比重(SG)1.015~1.025 3.尿蛋白(Pro)定性定量试验 Pro定性:阴性(neg),Pro定量≤O.15g/24h 4.葡萄糖(Glu)定性:阴性(neg)、糖定量:<2.8mmol/24小时(0.5g/24小时) 5.酮体(Ket)阴性(neg) 6.胆红素(Bil)和尿胆原(Ubg)均为阴性(neg) 7.亚硝酸盐(Nit)阴性(neg) 8.白细胞(Leu)<25/μl 9.红细胞或血红蛋白(潜血试验)(Ery或OB)≤l0/μl 10.尿沉渣镜检白细胞<5/HP(每高倍镜视野)红细胞<3/HP(每高倍镜视野)(三)粪常规 1.颜色黄褐色成型便 2.镜检 (1)白细胞:正常粪便不见或偶见; (2)红细胞:正常粪便无红细胞; (3)细菌:主要为大肠杆菌和肠球菌; (4)虫卵。 3.粪便潜血试验(occult blood test,OBT)正常粪便OBT阴性。 (四)痰液检验 一般性状检查正常人痰液呈无色或灰白色。 化脓性感染时呈黄色;

常用化验单实验室结果判读

常用化验单实验室结果判读 血常规(一) ?红细胞计数 ?参考值 ?成年男性(4.5-5.5)×1012/L ?成年女性(4.5-5.0)×1012/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增加:新生儿、高原居民。减少:生理性贫血,如妊娠后期和某些年老者。 ?(2)病理性变化:增加:相对增加:各种原因的脱水造成血液浓缩患者;绝对增加:先天性绀性心脏病和肺心病代偿性红细胞增加;真性增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减少:病理性贫血,如造血不良(再生障碍性贫血),过度破坏(溶血性贫血)和各种原因的失血。 血常规(二) 血红蛋白 ?参考值: ?成年男性:120-160g/L ?成年女性:110-150g/L ?临床意义:见红细胞计数 血常规(三) 白细胞计数 ?参考值:成人:4.0-10.0 ×109/L 白细胞分类 ?参考值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01-0.0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7 ?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 ?嗜碱性粒细胞:0-0.01 ?淋巴细胞:0.2-0.4 ?单核细胞:0.03-0.08 血常规(四) ?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5-0.7,临床上大多数白细胞的总数变化实际反应中性粒细胞的增多或减少。生理性变化:一般为增多,见于新生儿和妊娠晚期。病理性变化:增加:急性感染、急性创伤、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和白血病。减少:某些感染(如伤寒或某些病毒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理化因素的损害、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 ?(2)淋巴细胞:增多:某些急性传染病(如风疹、腮腺炎、百日咳)、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肾移植术后、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减少:主要见于放射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辅助检查结果判读

辅助检查结果判读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一、血R t (一)红细胞(RBC) 男:(~)×1012/L 女:(~)×1012/L 新生儿:(~)×1012/L (二)血红蛋白(Hb) 男:120~160g/L 女: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三)血细胞比容(HCT) 男:40%~50% 女:35%~45% (四)平均红细胞容积(MCV) 82~95fl (五)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27~31pg (六)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320~360g/L (七)红细胞提及分别宽度(RDW) <15% (八)白细胞(WBC) 女:(~)×109/L

新生儿:(~)×109/L (九)白细胞分类(DC)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 嗜酸性粒细胞:%~5% 嗜碱性粒细胞:0%~1% 淋巴细胞:20%~40% 单核细胞:3%~8% (十)血小板(PLT) (100~300)×109/L (十一)血小板比积(PCT) %~% (十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 (十三)血小板体积分别宽度(PDW)<18% 二、尿Rt (一)酸碱度(PH) 5~8 (二)比重(SG) ~ (三)尿蛋白(Pro)定性定量试验

Pro定性阴性(neg),Pro定量≤24h (四)葡萄糖(Glu) 定性:阴性(neg),糖定量<24h (五)酮体(Ket) 阴性(neg) (六)胆红素(Bil)和尿胆原(Ubg) 均为阴性(neg) (七)亚硝酸盐(Nit) 阴性(neg) (八)白细胞(Leu) <25μl (九)红细胞或血红蛋白(潜血试验)(Ery或OB)≤10μl 三、粪Rt (一)一般性状 颜色为黄褐色成型便 (二)镜检 1.白细胞 2.红细胞 3.细菌 4.虫卵 (三)粪便隐血试验(OBT)

实验室辅助检查

实验室辅助检查 一、血常规 第一节红细胞检查 一、红细胞计数(RBC) 【参考值】成男:(4.0~5.5)×1012/L;成女:(3.5~5.0)×1012/L;新生儿:(6.0~7.0)×1012/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年龄与性别的差异:精神因素:剧烈体力运动和劳动:气压降低:妊娠中、后期;6个月~2岁的婴幼儿;老年人。 2.病理性变化 (1)RBC和HGB减少: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下限,通常称为贫血),由于各种病因导致外周血单位体积RBC减少,即为病理性贫血。贫血按病因分为RBC生成障碍、过度破坏和丢失3大类。 a、急性、慢性RBC丢失过多 b、RBC寿命缩短:溶血 c、造血原料不足:缺铁、维生素B12、叶酸,继发于其他疾病的不足,药物原因引起的不足。 d、BM造血功减退:药物、物理因素、某些疾病导致体内有毒物质潴留、原因不明。 (2)、RBC增多 a、原发性RBC增多症: b、继发性RBC增多症:机体缺氧。心血管病、肺疾病、异常HGB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c、相对性RBC增多症:体内水分丢失 二、血红蛋白测定 【参考值】成男:120~160g/L;成女: 110~150g/L;新生儿: 170~200g/L 【临床应用】基本同RBC计数。但对贫血程度的判断上优于红细胞计数。以下两种情况值得注意:①在某些病理情况下,Hb和RBC的浓度不一定能正确反映全身红细胞总容量的多少。大量失血(主要是血容量的缩小,血浓度变化很少,从Hb等数值上很难反映出贫血的存在)、水潴留(血浆容量大,红细胞容量正常,但红细胞浓度低,表面看有贫血)、失水(血浆容量小,浓度偏高,即使有贫血也看不出)②大细胞贫血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二者浓度不成比例。 三、血细胞比容测定 【参考值】男性0.40~0.54;女性0.37~0.47。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RBC平均指数的计算,有利于贫血诊断和分类;可以评估血浆容量有无增减或稀释浓缩程度,有助于某些疾病治疗中补液量的控制,以及了解体液平衡情况。增高见于血液浓缩及RBC增多症;减低见于各类贫血。 四、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红细胞沉降率(ESR):简称血沉,是指离体抗凝血静置后,红细胞在单位时间内沉降的速度。体内红细胞能保持悬浮稳定性,离体后由于红细胞比重较血浆大,能自然下沉。血沉一般分为3期:缗钱状红细胞形成期、快速沉降期、细胞堆积期。健康人血沉值波动于一个较狭窄范围内,而在许多病理情况下血沉可明显增快。 【参考值】男性0~15mm/h,女性0~20mm/h 【临床意义】ESR是较为常用而缺乏特异性的试验,但对判断机体有无感染、组织损伤、坏死或某些疾病有无活动、进展、恶化及肿瘤浸润、播散、转移等都的一定的价值。常作为疾病是否活动的监测指标。 1、血沉增快 生理性:常见于妇女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老年人等。 病理性:各种炎症、损伤及坏死、恶性肿瘤、高球蛋白血症、贫血、高胆固醇血症。 2、血沉减慢意义不大

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

血液检查 一、血液一般检查: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10 12-5.3×10 12个/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10 12-5.0×10 12个/L(350万-500万个/mm3)。 儿童:4.0×10 12-5.3×10 12个/L(400万-5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9-10×109/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109-20×109/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0.01-0.05(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70(50%-70%)。 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0.5%-5%)。 淋巴细胞:0.20-0.40(20%-40%)。 单核细胞:0.03-0.08(3%-8%)。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实验室检测结果的质量控制方法

实验室检测结果的质量控制方法 质量控制是指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目的在于监视过程并排除导致不合格、不满意的原因以取得准确可靠的数据和结果。 采取合理有效的质量控制手段可监控检测/校准工作过程, 预见到可能出现问题的征兆或及时发现问题的存在,使实验室可有针对性地采取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避免或减少不符合工作的发生。因此,如何在日常的检测工作中对检测结果进行有效的监控成为很多实 验室急需解决的课题。实验室检测结果的质量监控可分为外部监控和内部监控。 一是借助外部力量实施实验室间比对验证活动,实验室间的能力验证是一种检测质量的全面的审核工作,它不但包括了对检测人员、设备、环境等的比对,也包括对检测报告、数据处理的验证等,是实验室能力确认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实验室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实验室检测能力的提高。 二是内部质量监控。利用内部手段如对盲样检测、留样检测、人员比对、方法比对等验证检测工作的可靠性,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1.对保留样品再检验 对无标准物质的检测参数如蛋白质、脂肪、灰分等指标并易保存的样品采取留样再检测的方法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进行控制,这

样不但使检验人员认真对待每一次检验工作,从而提高自身素质和技术水平,也有助于发现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并得到及时有效地纠正。 2.定期使用标准物质 (1)按计划定期对有证标准物质进行检测,将检测结果与标准值进行比较,如果检测结果异常应查明原因排除异常因素,使检测体系恢复正常。 (2)通过对标准物质的检测来完成仪器的期间核查,判断仪器是否处于正常状态的校准状态,对经分析发现仪器设备已经出现较大偏离导致检测结果不可靠时,应按相关规定处理,直到经验正的结果满意时方可投入使用。 (3)利用对标准物质的检测对检验人员进行考核,以查明检验人员是否熟练掌握检验技术,是否能够检出符合要求的准确数据及结果,这也是对检测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3.利用质量控制图 质量控制图是把检验的性能数据与所计算出来的预期的“控制限”进行比较的图,此方法通过统计技术,将指控样用于检测中,对每次的检测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较为科学的波动范围,通过检测查出异常原因所导致的波动,制定相应措施进而消除异常原因。 4.使用不同方法进行重复检测

常用辅助检查模板

血常规:白细胞数×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09/L,淋巴细胞绝对值×109/L,红细胞数×1012/L,血红蛋白浓度146g/L,红细胞积压%,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g/L,血小板数394×109/L。L Y M P H%% 尿常规:Urine Rt:GLU-,PRO-,URO-,NIT-,LEU-。 肝功能+AFP:总胆红素12μmol/L,直接胆红素2μmol/L,间接胆红素10μmol/L ,总胆汁酸21μmol/L,谷丙转氨酶16 U/L,谷草转氨酶30 U/L,γ-谷氨酰转移酶 12U/L,碱性磷酸酶249 U/L,α-L-岩藻糖苷酶U/L ,总蛋白70g/L,白蛋白 47g/L,球蛋白 23g/L,白球比;AFP阴性。 肾功能:尿素L,肌酐23μmol/L,尿酸226μmol/L,二氧化碳mmol/L,胱抑素mg/L,肌酐清除率92ml/min。 血脂:总胆固醇mmol/L ,甘油三酯mmol/L ,高密度脂蛋白mmol/L ,低密度脂蛋白mmol/L ,载脂蛋白A g/L,载脂蛋白B g/L ,脂蛋白(α),同型半胱氨酸μmol/L。心肌酶谱+cTnI:乳酸脱氢酶271U/L,肌酸激酶68 U/L,肌酸激酶同工酶U/L,α-氢丁酸脱氢酶U/L,cTnI阴性。 电解质: mmol/L,Na144 mmol/L,Cl105mmol/L,L 抗-HCV阴性、抗-HIV阴性、RPR 阴性。TB-Ab阴性、Mp-Ab阴性。Hp-AbHBsAg 阴性、抗-HBs阴性、HBeAg阴性、抗-HBe阴性、抗-HBc阴性、PreS1阴性。

实验室检查正常值大全

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正常值(一)血常规 红细胞(RBC 成年男性:(4.0?5.5 )X 1012/ L 成年女性:(3.5?5.0 ) X 1012/ L 新生儿:(6.0 ?7.0 )X 1012/L 血红蛋白(Hb)成年男性:120?160g/L 成年女性:1l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白细胞(WBC 成人:(4.0 ?10.0 )X 109/L;新生儿:(15.0 ?20.0 )X 109/L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嗜酸性粒细胞:0.5%?5%嗜碱粒性细胞:O%?1%淋巴细胞:20%?40%单核细胞:3%?8% 血小板(PLT (100?300 X 109/L (二尿常规 1.酸碱度(pH 5?8 2.比重(SG 1.015 ?1.025 3.尿蛋白(Pro )定性定量试验Pro定性:阴性(neg) , Pro定量w O.15g/24h 4.葡萄糖(Glu )定性:阴性(neg)、糖定量:<2.8mmol/24小时(0.5g /24小时) 5.酮体(Ket 阴性(neg 6.胆红素(Bil 和尿胆原(Ubg 均为阴性(neg 7.亚硝酸盐(Nit 阴性(neg 8.白细胞(Leu)<25/卩1 9.红细胞或血红蛋白(潜血试验)(Ery或OB w l0 /口1 10.尿沉渣镜检白细胞<5/HP (每高倍镜视野)红细胞<3/HP (每高倍镜视野) (三粪常规 1.颜色黄褐色成型便 2.镜检 (1 白细胞:正常粪便不见或偶见; (2 红细胞:正常粪便无红细胞; (3 细菌:主要为大肠杆菌和肠球菌; (4 虫卵。 3.粪便潜血试验(occult blood test , OBT正常粪便OBT阴性。(四痰液检验 一般性状检查正常人痰液呈无色或灰白色。 化脓性感染时呈黄色;绿脓杆菌感染时呈黄绿色;大叶性肺炎时呈铁锈色;急性左心衰时呈粉红色泡沫样痰;阿米巴肺脓疡时呈咖啡色。呼吸系统有病变时痰可呈粘液性、浆液性、脓性、血性。 (五)电解质 血清钾3.5?5.3mmol/L 血清钠135?145mmo K L 血清氯96?108mmoJ/L

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复习过程

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 在临床医疗工作中,临床医师绝不能掉以轻心简单认定检验报告有误,应小心求证以得到正确的解释。另外尚有一些饮食、生理现象、标本处置不当、药物因素,也会造成判读的偏差。影响检验结果的疾病外因素如下。 (一)饮食因素 1、必须空腹(通常指禁食8~10小时,其间只允许喝白开水)的检验项目如:血糖、血脂、铁(Fe)、总铁结合力(TIBC)、转肽酶(GTT/GGT)、胆汁酸(BileAcid)、胰岛素等。其它血清学检验如需血清澄清最好空腹:如各种病毒抗体等。 2、空腹超过48小时可能会造成胆红素(BIL)两倍以上的增加,而血糖、白蛋白(ALB)、补体 (ComplementC3)及转铁蛋白(Transferrin)下降。 3、餐后立即抽血,造成高K 低P,混浊的血清其胆红素(BlL)、乳酸脱氢酶(LDH)、总蛋白(TP)增高,有可能造成 UA、BUN 降低。 高蛋白饮食者,其BUN、UA升高,而高嘌呤食物影响的是 UA增高。 高嘌呤食物如下: 4.1 畜肉类:肝、肠、胃、胰等动物内脏及其所制的浓汤汁。 4.2 水产品:鱼类(带鱼、鲳鱼、凤尾鱼、海鳗、沙丁鱼、鲭鱼、鲨鱼等海鱼及鱼皮、鱼卵、鱼干等)贝壳类(蛤蜊、淡菜、干贝等)虾类(海虾、虾米、海参等)。 4.3 豆类和菌藻类:黄豆、扁豆、紫菜、香菇等 4.4 其它:酵母粉,各种酒类(尤其是啤酒)等 5、口服避孕药使T4(RlA)、TG、ALT、Fe、GGT升高,ALB低等.可影响的检验报告据称有100多项。 6、酒精可导致检验结果立即上升的有:UA、乳酸(Lactate);嗜酒者的影响如:GGT、ALT、TG,成瘾者甚至影响其它如:BlL、AST、ALP。 (二)生理因素 1、怀孕造成AFP、AMY、CHO、TG偏高,BUN、NA、ALB偏低。 2、剧烈运动后,CK、CREA、BUN、UA、WBC、K+、BlL、乳酸(LACT)、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会升高。运动员的LDH、BUN 较高。长期的运动促使HDL—C、LACT等升高。 3、采血部位、姿势和止血带的使用 3.1 采血时要避开水肿、破损部位,应“一针见血”,防止组织损伤,外源性凝血因子进入针管;如果采血过慢或不顺利,可能激活凝血系统.使凝血因子活性增高、血小板假性减低。输液病人应在输液装置的对侧胳膊采血,避免血液被稀释。决不能在输液装置的近心端采血。 3.2 姿势影响结果。卧姿、坐姿或站姿,由于造成静脉承受压力不同,会造成影响(站

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

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

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 血常规 (一)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 健康人群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参考值 【临床意义】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 相对性增多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亢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绝对性增多见于:①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如高原居民、慢性缺氧性心肺疾病、异常血红蛋白病、肾癌、肝细胞癌、子宫肌瘤、肾盂积水、多囊肾等;②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15岁以前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可出现生理性减少,病理性减少见于各种贫血。 贫血诊断标准 3.红细胞形态改变 贫血的形态分类 MCV 平均红细胞容积;MCH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MCHC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二)白细胞 【参考值】成人(4~10)×109/L 各种白细胞正常百分数和绝对值

【临床意义】 1.白细胞总数小于4×109/L为白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小于 2.0×109/L为粒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小于0.5×109/L为粒细胞缺乏症。 2.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 中性粒细胞减少见于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病毒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PNH、物理化学因素损伤、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核左移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溶血、白血病和类白血病反应。核右移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和应用抗代谢药物。中性粒细胞出现中毒性改变见于感染、恶性肿瘤、大面积烧伤等;棒状小体见于急非淋白血病。 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猩红热和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等。 4.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转移癌和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症)等。 5.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病毒感染、肿瘤、移植物抗宿主病等。淋巴细胞减少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治疗和放射线损伤。异型淋巴细胞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药物过敏、输血、血液透析。 6.单核细胞增多见于疟疾、急性感染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和一些血液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等。 (三)网织红细胞 【参考值】百分数0.005~0.015;绝对数(24~84)×109/L。 【临床意义】网织红细胞增多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及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治疗后。网织红细胞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 (四)血小板计数 【参考值】(100~300)×109/L。 【临床意义】 血小板减少见于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巨幼细胞贫血;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SLE、DIC、TTP、上呼吸道感染、输血后血小板减少症等; 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大。 血小板增多见于骨髓增殖性疾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感染、急性溶血和癌症患者。 (五)红细胞沉降率 【参考值】男性0~15/1h末;女性0~20/1h末。 【临床意义】血沉增快见于生理性增快,各种炎症、组织损伤、恶性肿瘤、贫

常规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

常规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 一、血、尿、粪常规 1.血常规 (1)红细胞(RBC) (参考值)成年男性:(4.0~5.5)X1012/L、成年女性:(3.5-5.0)X1012/L、新生儿:(6.0-7.0)X1012/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增加:新生儿、高原居民。减少:生理性贫血,如妊娠后期和某些年老者。 (2)病理性变化增加:相对增加:各种原因的脱水造成血液浓缩;绝对增加:先天性发绀性心脏病和肺心病代偿性红细胞增加;真性增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减少:病理性贫血,如造血不良(再障),过度破坏(溶贫)和各种原因的失血。 2,血红蛋白(Hb) [参考值] 成年男性:120-160g/L、成年女性: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 临床意义:见红细胞计数。 3.血细胞比容(HCT) 参考值:男性:0.428-0.506L/L、女性:0.367-0.475L/L(医院正常值:0.350-0.510L/L) 临床意义:增加:见于大面积烧伤和脱水患者。减少:见于贫血患者。 4.平均红细胞容积(MCV) 参考值:82-92fl(1L=1015fl); 5.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参考值:27-3lpg(1克=1012pg) 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参考值:320—360g/L (参考值) (1)白细胞计数成人:(4-10)×109/L;新生儿:(15~20)×109/L (2)白细胞分类(DC)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嗜酸性粒细胞:0.5%-5%、嗜碱粒性细胞:0%-1%、淋巴细胞:20%-40%、单核细胞:3%-8% (1)实际反应中性粒细胞的增高或降低。生理性变化:一般为增多,见于新生儿和妊娠晚期。病理性变化: 增加: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临床上大多数白细胞的总数变化急性感染、急性创伤、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和白血病。减少:某些感染(如伤寒或某些病毒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理化因素的损害、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 (2)淋巴细胞增多:某些急性传染病(如风疹、腮腺炎、百日咳等)、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肾移植术后、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减少:主要见于放射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急性传染病(除猩红热外)、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减 少:伤寒和副伤寒、术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4)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较少,可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5)单核细胞增多:某些感染(结核、伤寒、疟疾、心内膜炎)、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霍奇金 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9、血小板(PLT) (参考值) (100-300)×109/L 临床意义:增多:骨髓增生性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大出血和术后、脾切除术后(一时性)。 减少:血小板生成障碍,脾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血小板消耗过多。如DIC。 10、血小板比积(PCT)参考值:0.1%-0.28%(医院正常值:0-9.98ml/L) 临床意义:增多:骨髓纤维化、慢粒、脾切除。减少:再障、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 11、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参考值) 7-11fl 12.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 (参考值) 15%-17% 临床意义:PDW反应性血小板体积异质性(即大小不等性)的参数,增大时有临床意义,见于巨幼红细胞贫血、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脾切除、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栓性疾病。 二、尿常规.· 1、酸碱度(pH) (参考值) 4.5-8.0 临床意义:pH增高:呼吸性碱中毒、胃酸丢失、服用重碳酸、尿路感染。pH降低: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 2.比重(SG) (参考值) 1.015-1.025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高热和脱水等血浆浓缩情况、尿中含造影剂或葡萄糖。降低:临床意义明显,见于

常规实验室检查报告结果

常规实验室检查报告结果血常规 血红蛋白(Hgb)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 g ∕L 红细胞(RBC):男性(4.5~5.5)×1012∕L 女性(3.5~5.0)×1012∕L 白细胞(WBC)成人(4.0~10.0)×109∕L 白细胞分类计数百分率: 中性杆状粒细胞(1﹪~5﹪) 中性分叶粒细胞NEUT(50﹪~70﹪) 嗜酸性粒细胞EO (0.5﹪~5﹪) 嗜碱性粒细胞BASO (0﹪~1﹪) 淋巴细胞LYMPH (20﹪~40﹪) 单核细胞MONO (3﹪~8﹪) 红细胞压积HCT 0.35—0.45 平均红细胞容MCV 80—100f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27—34pg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320--360 g∕L 网织红细胞(Rtc)成人百分数(0.5﹪~1.5﹪) 血小板计数PLT (100~300)×109∕L或10-30万/mm 3 血糖(BS) 空腹:成人:2.9-6.2mmol/L (70-110mg/dl) 60岁以上:4.5-6.4mmol/L (80-115mg/dl) 进食后2小时:小于6.7 mmol/L (小于120mg/dl) 血离子 钾离子K 3.5—5.5mmol∕L 钠离子Na 135—145mmol∕L 氯离子Cl 101—111mmol∕L 钙离子Ca 2.1—2.8mmol∕L 血清铁Fe 9.8—27.7umol∕L 血清锌Zn 10.7—19.5umol∕L 镁离子Mg 0.7 —1.2mmol∕L 无机磷P 0.8—1.5mmol∕L 肾功能 总蛋白TP:60.0克~80.0克/升 血尿素氮BUN:2.90~7.14 mmol∕L (8毫克~21毫克/分升) 血肌酐(CRE):53.0~132.6 umol∕L (0.6毫克~1.5毫克/分升) 血尿酸UA:142.0~416.0 umol∕L (2.3毫克~6.9毫克/分升) 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22—31umol∕L(50-65vol%) 血脂: 总胆固醇(TC):正常值 3.36-5.18mmol/L (130-200mg/dl) 血沉:男性:0-15mm/h,女性:0-20mm/h 甘油三酯(TG):正常值<1.70mmol/L (<150mg/dl), 男性0.45-1.81mmol/L (40-160mg/dl) 女性0.23-1.22mmol/L (20-108mg/dl) 低密度脂蛋白(LDL-C):正常值<3.12 mmol/L(120 mg/dl)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

神经系统:浅反射、深反射存在正常,双侧肢体肌力、肌张力正常,深、浅感觉正常,霍夫曼征阴性、巴彬斯基征阴性,脑膜刺激征阴性。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 入院时血糖:13.5 mmol/l 入院时心肌酶: AST:126U/L CK:230U/L LDH:216U/L 心肌梗死全定量:CK-MB<5.0Ng/ML ctnl<1.0Ng/M myo<50.0Ng/M 发病后12小时心肌酶: AST 208 U/L CK:1845U/L LDH:416U/L 入院时心电图:心肌呈缺血损伤性改变,V1V2呈QS型。 入院后10小时心电图:心肌呈缺血损伤性改变,室上性早搏,不排除前间壁心肌梗塞可能? 心电图:心肌呈缺血损伤性改变,右束支传导阻滞,电轴右偏,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心电图:窦性心律,心肌呈缺血性损伤性改变,Q-T间期延长,S-T延长。 血Rt:WBC 9.0X 109/L,N% 79.9%,L13.9%,M6.2%,RBC 3.43x1012/L,Hb 84g/L,PLT 380X 109/L 尿十项:酮体:2+ 4.0 mmol/l 潜血:2+ 80cells/uL 蛋白质:3+ 3.0g/L 葡萄糖:1+ 14 mmol/l 维生素C:5.6 mmol/l 大便常规:褐黄色硬便,潜血:阳性。 肝功能:ALT:38 U/L AST:29 U/L ALP:96 U/L TBIL:18.6μmmol/l DBIL:4.8μmmol/l IBIL:13.8μmmol/l TP:80.9 g/L ALB:47g/L GLB:34g/L。 血生化:TC 6mmol/L TG1.7 mmol/L GLU6.12 mmol/L LDL-C:2.68 mmol/L HDL-C:1.03 mmol/l。 肾功:BUN:12.3mmol/L.CRE: 238umol/L.UA: 94umol/L。 电解质:K:3.27 mmol/l 、Na:135.5 mmol/l、 Cl 105.8mmol/l、 CO2 28.3 mmol/l、Ca1.96mmol/l。 凝血四项:PT14.4S PTR1.11 INR1.12 APTT23.9S FIB2.92g/L TT17.6S。 血尿淀粉酶:AMY84 U/L。AMY2 84 U/L 心脏彩超:提示冠心病,心功能下降(EF43%、FS21%),心律失常。 心脏彩超:高血压性心脏病改变、主动脉瓣轻度关闭不全。 心脏彩超:冠心病、三尖瓣少量反流。 颈部血管彩超:右侧颈动脉附壁斑块 颈椎五位CR片:颈椎病。 胸部正位CR片:支气管炎。(建议进一步检查) 胸部正位片(宜阳卫校医院2012-7-29):1.左肺肺炎,2.慢支伴肺气肿,

实验室检测结果质量内部监控方法及评价

实验室检测结果质量内部监控方法及评价 一、结果监控的概念及目的 影响实验室检定、校准和检测结果质量的因素包括人员、设备、设施与环境条件、样品、方法、溯源性、与结果有关的材料等等,一般来说,将上述影响因素控制好了,即可保证检定、校准和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然而,任何因素的控制都会存在偏差,而这些偏差就有可能造成检定、校准和检测结果的失准,因此需要定期地对检定、校准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进行验证。 检定、校准和检测结果的监控实质就是通过使用特定的方法,对检定、校准和检测的结果是否准确、可靠进行实验验证,找出造成结果失准的因素,或者发现结果发展的趋势,以便及时采取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以防止结果失准的再一次发生或预防结果失准的发生。 二、结果监控的时机 检定、校准和检测结果的监控是一种定期实施的技术活动,应该对每一项检定、校准和检测项目进行监控。 一般情况下,在以下情况发生时,应及时安排检定、校准和检测结果的监控活动。 ——对新开展项目试运行结果的监督; ---- 新上岗人员的考核; ——顾客投诉涉及的项目和参数结果的校核; ——重要测量设备(如计量标准)计量性能失控的预报; ——重要测量设备变更或改造后投入使用; --- 重要的检定、校准和检测(如仲裁检定(验)、涉及大额贸易的验货、能力验证、现场考核试验等)结果的校核; ——检定、校准和检测过程发生异常情况后,对已检结果的验证; --- 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实施效果的验证等。 三、结果监控的方法及评价准则 1统计方法 应用统计技术对测量系统进行过程控制,使用的主要工具是质量控制图,质量控制图是一种 将一个过程定期收集的样本数据按顺序点描绘而成的图示技术,一般用两幅图组合使用,一 幅用来监控测量数据均值的变化,一幅用来监控测量过程的变异。 对于某个需要监控的测量过程,应选定核查标准进行测量,建立过程参数。核查标准应选择与被测对象测量范围、准确等级等指标接近的而又具有较好稳定性的仪器、样品或其他物品。

常用化验单实验室结果判读(终审稿)

常用化验单实验室结果 判读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常用化验单实验室结果判读 血常规(一) 红细胞计数 参考值 成年男性(成年女性(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增加:新生儿、高原居民。减少:生理性贫血,如妊娠后期和某些年老者。 ?(2)病理性变化:增加:相对增加:各种原因的脱水造成血液浓缩患者;绝对增加:先天性绀性心脏病和肺心病代偿性红细胞增加;真性增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减少:病理性贫血,如造血不良(再生障碍性贫血),过度破坏(溶血性贫血)和各种原因的失血。 血常规(二) 血红蛋白 ?参考值: ?成年男性:120-160g/L ? 成年女性:110-150g/L ?临床意义:见红细胞计数 血常规(三) 白细胞计数

?参考值:成人:×109/L 白细胞分类 ?参考值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血常规(四) ?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临床上大多数白细胞的总数变化实际反应中性粒细胞的增多或减少。生理性变化:一般为增多,见于新生儿和妊娠晚期。病理性变化:增加:急性感染、急性创伤、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和白血病。减少:某些感染(如伤寒或某些病毒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理化因素的损害、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 ?(2)淋巴细胞:增多:某些急性传染病(如风疹、腮腺炎、百日咳)、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肾移植术后、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减少:主要见于放射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3)嗜碱性粒细胞:增多:某些感染(结核、伤寒、疟疾、心内膜炎)、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血常规(五) ?血小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