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之道 养德很重要

养生之道 养德很重要
养生之道 养德很重要

养生之道养德很重要

*导读:有关养生重养德的说法,并不始于希迁。早在春秋时,孔子就有大德必得其寿之说。到今天,德高寿自长的理论已经得到实践证明。巴西医学家马丁斯10年来对长寿老人进行研究发现,大凡长寿者,90%左右的老人都是德高望重者。

唐代着名禅师希迁(世称石头和尚)91岁时无疾而终,谥号人际大师。希迁禅师的主旨以洁净本心为上,力求识得圆满之体。他的养生奇方其精要便在于养德。养德不劳主顾,不费药金,不劳煎煮,却可祛病健身,延年益寿。

有关养生重养德的说法,并不始于希迁。早在春秋时,孔子就有大德必得其寿之说。到今天,德高寿自长的理论已经得到实践证明。巴西医学家马丁斯10年来对长寿老人进行研究发现,大凡长寿者,90%左右的老人都是德高望重者。

德高者有善良的品性。他们正直,遇事出于公心,凡事为他人着想,宁静处事,淡泊名利,不为世俗势力所动,敌意、仇恨、不友好、争论等与他们无缘。研究发现,人们在发表言论时,血

压会升高;而他们在倾听别人谈话时,血压又迅速下降,这样便会取得一种平衡。那些整日对别人怀有敌意、仇恨,处处与人争论的人,从来都不会对别人的谈话洗耳恭听,只是在寻找机会反驳别人,很容易患上高血压。这种人患心脏病的可能性最大,对身体有百害而无一利。

德高者心胸坦荡,有良好的心境。道德修养好的人,对人对事都能胸襟开阔,无私坦荡,光明磊落,无患无求,身心处于淡泊宁静的良好状态。而那些道德修养差的人,为了一己之利而挖空心思、不择手段,必然导致做贼心虚,产生紧张、恐惧、焦虑、内疚等心态,食不香,睡不安,惶惶不可终日。这种无形的负担和心理压力,会引起大脑皮质功能失调,人体器官功能紊乱,肾上腺素释放增多,呼吸加深,心跳加快,血压上升,糖原分解,等,一系列生理变化。长此下去,会使人陷入心理危机之中,严重者还可诱发某些精神疾病,或导致神经性呕吐、胃溃疡、闭经及早衰。由于人体免疫功能下降,也更容易罹患其他恶性疾病。

德高者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为善、乐于助人,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根本所在,其核心是正确认识自我,对现实生活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生活在社会之中,德高者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与人为善,尊重他人,充满信心与责任感,互谅互助,宽厚待人,能够妥善解决人际交往中的各种矛盾与冲突。他们乐于助人,唤起了被助人和社会的感激和赞赏,反过来也让德高者产生温暖的感觉。这种感觉主要来自脑部的内腓肽,它是一种天然的镇静剂,有助于消除人们的精神紧张,促进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的健全,使体内免疫球蛋白和网状内皮系统功能增强,使血液循环、神经调节达到最佳状态,从而益寿延年。

_黄帝内经_中的养生之道

GUOXUE 《黄帝内经》 中的养生之道 致用·养生ZHIYONG ·YANGSHENG ·君主之官:心养生之道 我们下棋的时候,不管是丢了车,还是丢了马,只要老帅还在,这棋就没输;但老帅被对方吃掉了,你的车马炮再多,也是输了。心在人体五脏中的地位就像棋盘中的老帅,因此《黄帝内经》称心为“君主之官”,掌管全身的气血运行。 中医说心藏神,心的气血充盈,神得以涵养,那么人就头脑清楚、神思敏捷、睡眠香甜。反之,如果人记忆力下降,睡眠浅而多梦,那就表明心气、 心血不够用了,要赶快补充。中医认为,大喜伤心。这就是说,过度惊喜会使心功能受损,比如范进中举就是大喜伤心的典型例子。 心开窍于舌。中医通过观察舌的形态与色泽变化,还有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来判断心的功能状况。比如舌尖经常溃疡的人,就是心火旺;讲话时频繁出现断点,就是太疲劳了,心气虚弱不够用了;舌根下的静脉色泽紫黯而曲张,说明心血管多有硬化。 心火系统功能异常,常出现以下症状:心慌心悸、心前区疼、嘴唇指甲发青、口舌生疮、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冠心病等。那么出现这些症状,中医有哪些好的办法呢? 根据天人合一的五行养生文化,红枣、红椒、赤豆、樱桃、 鸡鸭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之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 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 《黄帝内经》。中的 之道 YANGSHENGZHIDAO ZHONGDE 。。 HUANGDINEIJ ING (76)

养生重在养心

养生重在养心 大家好!很高兴又一次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健康的话题。在当今生活中,大家会发现,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体面,脸色却越来越难看;人们的收入越来越高,可脸上的笑容却越来越少;人们吃的越来越好,可身体却越来越糟;当今人们长期处于一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竞争环境下,未免会产生焦虑、抑郁、神经衰弱、脾气暴躁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不但会影响心理健康,还会影响到身体健康。所以目前提出了“养生先养心”的养生理念。 中医的最高境界的不是治病,而是养生,而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这里所说的养心不是指保护心脏,这里的心是指人的精神、情绪和心态,养心就是调控好心态和情绪。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里有句话这样一句话“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意思是说一个人心胸开阔,将一切看的很淡,不斤斤计较,同时心无杂念,这样一来,体内的正气就会顺畅的运行,机体就不会生病。《黄帝内经》还有一句话说:“百病从心生。”可见心态平和对于一个人的身体健康非常重要,其实,人的心态需要保持平和,犹如人的体温必须保持在正常范围一样。超过一定的范围就会对机体造成一定的伤害。 中医学的传统观点认为:“怒伤肝、思伤脾、喜伤心、悲伤肺、恐伤肾”,也就是说各种不好的情绪可以直接攻击咱们的脏腑,干扰人体各器官的功能,从而引发各种疾病,中医称为“七情内伤”。现代医学也证实,人的心理活动与人的生理功能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使人的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不良的情绪会严重干扰人体各器官的功能,引起新陈代谢功能失调,生理活动紊乱而导致各种身心疾病。 不良的情绪可以引起哪些疾病? 有研究表明,很多疾病小到感冒,大到冠心病和癌症,都与情绪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会发现,性格孤僻的人比性格开朗的人容易患病,斤斤计较的人比大度爽朗的人容易生病。不良的心理状态象抑郁、忧伤、愤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之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君主之官:心养生之道 我们下棋的时候,不管是丢了车,还是丢了马,只要老帅还在,这棋就没输;但老帅被对方吃掉了,你的车马炮再多,也是输了。心在人体五脏中的地位就像棋盘中的老帅,因此《黄帝内经》称心为“君主之官”,掌管全身的气血运行。 中医说心藏神,心的气血充盈,神得以涵养,那么人就头脑清楚、神思敏捷、睡眠香甜。反之,如果人记忆力下降,睡眠浅而多梦,那就表明心气、心血不够用了,要赶快补充。

中医认为,大喜伤心。这就是说,过度惊喜会使心功能受损,比如范进中举就是大喜伤心的典型例子。 心开窍于舌。中医通过观察舌的形态与色泽变化,还有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来判断心的功能状况。比如舌尖经常溃疡的人,就是心火旺;讲话时频繁出现断点,就是太疲劳了,心气虚弱不够用了;舌根下的静脉色泽紫黯而曲张,说明心血管多有硬化。 心火系统功能异常,常出现以下症状:心慌心悸、心前区疼、嘴唇指甲发青、口舌生疮、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冠心病等。那么出现这些症状,中医有哪些好的办法呢? 根据天人合一的五行养生文化,红枣、红椒、赤豆、樱桃、鸡鸭血、桂圆等红色的食品和“呵(he)”这个发音都 与心相关,归属于心火系统,故能补心。清心火最佳的食物是莲子和苦瓜,他们都是苦味的,苦味入心经也归属于心火系统,能够清泻心火。日常生活中多发“呵(he)”这个音 对心功能也有帮助。 在身体内部我们可以通过敲心包经、摩内关、撞大陵、拍极泉的简易方法来推动心气、心血的运行。 在众多的仙草中,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三七功效第一,灵芝有非常好的养心安神作用,石斛养心阴补心气效果最佳,安神助眠酸枣仁效力最强。

五谷杂粮养生配方

五谷杂粮养生配方 1、气血亏虚体质:英雄气短,佳人失色,气血不足

2、协调平和体质:持之以恒,健康需平衡 3、阳虚阴寒体质:虚汗怕冷,“活力不足”

4、痰湿体质:从头发到肚腩,痰湿在堆积 5、湿热体质:湿与热的缠绵,抗痘持久战 6、阴虚燥热体质:口干便秘心烦躁,身体“缺水”

7、气血瘀滞体质:气血不畅,抑郁疾病易缠身

8、过敏体质:逆转特禀体质有良方 五谷杂粮养生配方(一) 1、补脑益智食疗配方:黑芝麻、核桃、南瓜籽、银杏 2、瘦身食疗配方:魔芋粉、荷叶粉、冬瓜粉、山药、山楂干 3、皮肤美白食疗配方:葡萄籽、燕麦、麦胚芽、白芷、白茯苓 4、健脾开胃食疗配方:淮山、荞麦、红枣、薏米 5、通便排毒食疗配方:燕麦、荞麦、淮山、黑芝麻、糙米、葛根 6、降血压、血脂、血糖食疗配方:银杏、荞麦、燕麦、黑芝麻、黄豆、糙米、茯苓、核桃 7、养颜美容食疗配方:薏米、银杏、核桃、黑芝麻、杏仁、茯苓、红枣、葛根 8、贫血补血食疗配方:红枣、枸杞、黑米、黑芝麻、首乌、红豆、阿胶

9、肾虚补肾食疗配方:枸杞、黑豆、首乌、芡实、南瓜籽、核桃、黑芝麻 10、清热祛湿食疗配方:茯苓、薏米、莲子 11、丰胸食疗配方:木瓜干、葡萄籽、黄瓜籽 12、纤体减肥食疗配方:淮山、红豆、燕麦、糙米、荞麦、绿豆、黑芝麻 五谷杂粮养生配方(二) 1 补脑益智组合核桃、黑芝麻、南瓜子、荞麦、红豆、黑豆 2 乌发护发组合黑豆、黑米、黑芝麻、核桃、首乌、枸杞 3 纤体瘦身组合淮山、红豆、荞麦、糙米、燕麦、绿豆、黑芝麻 4 男性保健组合黑豆、燕麦、芡实、枸杞、南瓜子、黑芝麻、黑米 5 丰胸组合淮山、红枣、黑豆、黄豆、黑芝麻、葛根、木瓜粉 6 延年益寿组合燕麦、枸杞、黑芝麻、淮山、薏仁、核桃、葛根 7 儿童营养组合淮山、核桃、黑芝麻、麦芽、山楂、莲子 8 美容养颜组合薏仁、红豆、茯苓、银杏、黑芝麻、核桃、木瓜粉 9 美白祛斑组合薏仁、莲子、茯苓、淮山、杏仁、木瓜粉 10 调经润颜组合阿胶、枸杞、红枣、黑米、茯苓、首乌、山楂 11 安神助眠组合莲子、芡实、茯苓、红枣、黑芝麻、酸枣仁 12 孕妇安胎组合黑芝麻、核桃、南瓜子、红枣、黑米、阿胶理疗类 五谷杂粮养生配方(三) 1 血瘀质组合黑米、淮山、燕麦、薏仁、黑豆、黄豆 2 益降三高组合银杏、荞麦、燕麦、黑芝麻、黄豆、糙米、茯苓、核桃 3 痰湿质组合红豆、薏仁、绿豆、茯苓、黄豆、淮山 4 降糖消渴组合燕麦、淮山、葛根、黑豆、黑芝麻、茯苓、苦瓜粉

孔子的养生之道

孔子的养生之道 摘要:以古文献为依据,从日常饮食起居、心理和生理健康、体育休闲等方面对孔子的养生之道进行评析。孔子提倡的修身养心、动静结合、身体力行、崇尚健康的养生思想,在当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孔子;养生;健康 中华民族的养生之道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开始探讨,其各种养生理论、方法可在诸子理论中见到。《庄子》的“养生主”主张“静以养生”,顺其自然;《吕氏春秋》主张“动以养生”,来源于“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尽数》);《老子》的“善摄生者”的理论;等等。 孔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的创立者,被后人尊称为“圣人”。他宣扬“仁,义,礼,乐”,以“仁爱”为立身之本,“中庸”为行为之则,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孔子在养生方面虽然没有专门的著作,但其言行举止都透露出他对养生方面颇有研究。他提倡的修身养心、动静结合、身体力行,对我国的健身养生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1.孔子其人、儒学及养生 孔子说过“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篇》)。他不像道家一样追求长生不老,也不同于佛教那样寄予来世,他更主张对生命现象加以切实准确的认识和理解,主张对现有的生命给予最大限度的珍惜和关怀。【1】孔子本人和儒学都对道家的“辟谷,练气,炼丹,服食,引导,房中术”等养生功并不推崇,更注重的是在“道德,心理修养,精神状态”上的修炼,强调“仁爱”,“中庸”,“有节”,通过合理的锻炼和生活方式来延长人的寿命,以达到养生。 2.孔子的养生之法 2.1日常饮食起居习惯 2.1.1衣着合理 孔子在衣着方面是很讲究的,不同季节、不同情况下选择穿不同的衣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论语·乡党篇》)讲的就是夏天穿汗衫,并且出门应加件外衣以防受寒,冬天应该注重保暖而着“羔裘”、“狐裘”;睡觉必有“寝衣”而非日

养生之道重在养心养德

養生之道重在養心養德 養生之道,各家自有論述,各抒己見,總之離不開堅持鍛煉,飲食有節,起居有時,戒煙限酒,這是必不可或缺的;但我認為“養心養德”更是重中之重,如果養不好心,其他一切也是不全面的。古人雲:“憂則傷身,樂則長壽”,所以為人要心地善良、寬容大度、性情隨和、笑臉常開、不愁不怨、以和為貴,以忍為高,行善積德,辦事儘量做到順應客觀規律,避免發生口角與心理衝突,根據自己力所能及去為社會服務,回報社會。茲就“養心養德之道”淺談管見: 一、寬容大度是養生之要決 寬容大度是人的品格與美德,是一種博大胸懷,是一種樂觀與豪爽,是維持心理健康的“營養素”,也是人生修養的最高境界。寬容大度的人能屈能伸,知進知退;原北京大學馬寅初校長曾因其“新人口論”而獲罪,當他兒子告訴他被革職,他只是漫不輕心地“噢”了一聲。數十年後,扒亂反正,仍是他兒子告訴他已平反,馬老仍是輕輕“噢”了一聲;這種淡薄榮辱,豁達大度的美德,令人敬佩,正因為有這寬容大度的胸懷,使他安享天年,活到101歲。 筆者認為:“大度”就象一個容器,如十斤容量的水桶只能裝下10斤的水,如果再加半斤就容納不下了;如果100斤的水桶,倒入十斤的水,只占該桶的十分之一,易如反掌;所以大度的人,胸懷博大,不計較個人得失,得之淡然,失之泰然。俗雲“量大福大”,“讓人三分天寬地闊”,就是這個哲理。 美國前總統羅斯福,家裏珍貴東西被盜,朋友寫信安慰他,他在回信中說“謝謝你的安慰,我現在很平安。第一賊偷去的是我的東西,又沒傷害我的生命;第二賊偷去我的部分東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的慶倖的是他做賊,而不是我”。人生在世福禍無常,總有得失,何不寬容灑脫一些,象羅斯福那樣自我解脫,豁達人生,值得借鑒。 全國有名的書法家,被譽為“國寶”級藝術家啟功大師,享年93歲,晚年更有著名的“二不怕之說”,“一不怕病,二不怕死”。他患有頸椎病,常做“牽引”治療,他面對類似“受苦刑”之療法,不為病魔所恐嚇,反而以豁達心態用灰諧幽默之詞,更見偉人病而彌堅的人生定力和笑對病苦,他的漁家傲詞曰:“痼疾多年除不掉,靈丹妙藥全無效,自恨老來成病號,不是泡,誰拿性命開玩笑,牽引頸椎新上吊,又加硬領脖間套,是否病魔還會鬧,天知道,今天且唱漁家傲。” 白居易養生詩:“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負睡閉目坐,和氣生肌膚。初似飲醇醪,又如蟄者蘇。外融百骸暢,中適一念無。曠然志所在,心與虛空俱”。白居易的修身養性已達到很高境界。 著名詩人陸游詩:“讀書有味身忘老,無詩三日卻增憂,更吃兩叢香百合,老翁七十更童心”。 據專家們對我國幾百名80多歲以上的健康老人的調查,結果表明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寬容大度,心情開朗,胸懷坦蕩,對生活充滿信心,對事業孜孜追求,對社會無私奉獻,對誤解包涵寬容。余在《杏林之道》一書中寫有“寓語”一篇,其中有一條“為人當仁善,問心無愧,坦然面對,這是戰勝誣陷、冷落、冤枉的最好武器,亦為修德長壽之奧秘”。又曰:“念人之功,忘人之過,揚人之長,避人之短,誠如是,何罪之有?”眼看不少子女對父母挺孝順,值得慶倖;也有不少人成了家,就忘記了父母養育之恩,我也寫了一詞條:“不孝容易孝順難,需知父母養育艱,來日你也為父母,方知父母不好當。” 二、靜坐可養生 靜坐可健身防病,自古歷代文人,不僅親身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還有大量的贊詩與 1

我的养生之道

我的养生之道 我今年85岁,身体还不错。但在离休前,我的身体确实另一番模样。以前工作繁忙,生活方式不合理,也不懂得养生,经常感冒。在56岁的时候,手背上竟然出现了老年斑,未老先衰,这让我心惊不已。 自从离休后,我开始注意身心健康,订阅了许多养生保健书刊,通过20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我找到了一条“老当益壮“的道路。每天精神豁达,心情愉快,好多不知道我实际年龄的人,都认为我才70岁左右,现将我的养生保健之法介绍如下: 一、“精神空虚催人老,生活多彩寿缘高。”我的爱好广泛,参加了太极拳、剑队、交谊舞队、老年门球队,还上了老年大学,生活过得非常充实,每天都有一个好心情。有人说自己这不会那也不会,其实你只要有勇气加入进去,你就“会”了。不仅如此,我还热爱花鸟鱼虫,闲暇时细心照料这些小生物,看着它们一点点变化,我的心里充满了对生活的希望和憧憬;每到春秋两季,我还会外出旅游,欣赏祖国的山山水水,使我精神开朗,乐而忘忧。 二、“到老更惭知识浅,余年更是读书时。”自从杭州离休返乡后,我每天上午都要阅读养生保健书籍,并抄写健康方法、铭言一类养生笔记。老年人经常读书或写作,不但能起到健脑抗衰的作用,而且还能使人聪明、坦荡,同时还能达到驻颜美容的效果,古人云:“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亦可去其中的道理。同时经常读书能调节人的心理平衡,帮助人们解开心结,走出苦海。所以老年人要想长寿,先养脑;要健康,先健脑。只要大脑不衰,则生命不衰。 三、“膳食者养生,不膳食者伤身。”康寿寓于饮食。健康是吃出来的;疾病、早衰、短寿也是吃出来的。25年来,我一直“管”住嘴,每日三餐都以少荤多素、少盐多醋、少糖多水果的原则,并做到多吃杂粮和豆制品,每天一个鸡蛋,和一袋酸奶,做到饮食有节,七八分饱,营养适中。所以我的体重一直保持在120斤左右,不胖不瘦。 四、“生命在于运动,身康神健耳聪明.”我每天早晨打四套太极拳,然后再练”鹤翔桩“气功半小时,上午进行读书健脑,下午午休后到老干部活动中心打门球3个小时。20年如一日的坚持,让我身体健康,手脚利索,思维敏捷耳目聪明。至于运动方式,每一项都无所谓合适不合适,至于自己力所能及,哪项运动都是适合的。运动不是灵丹妙药,但每天同一时间,同一质量的重复运动,确实对养生保健起到神奇的功效,关键要持之以恒。 五、“养生保健办法多,生活规律是秘诀。“一年有春夏秋冬,一月有月亏月盈,一日有日出日落,宇宙万物都随大自然的变化规律而运转。那么,我们人体”生物钟“也要象日月星辰一样按时走点。所以我的起居、三餐、学习、运动都按部就班,没有特殊情况不会改变。找到自己的生活规律,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六、“主动融入社会,扩大交际圈子。“人是社会人,不能离群索居,孤陋寡闻。退休后,老年人的社交圈骤然变窄了很多,许多人都会对此感到不适应,觉得生活一下子失去了色彩,

食疗养生

食疗养生 食疗养生法简称“食养”。即利用食物来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种养生方法。俗话也就是通过吃来对我们的身体进行保养。通常认为,食物是为人体提供生长发育和健康生存所需的各种营养素的可食性物质。 也就是说,食物最主要的是营养作用。其实不然,中医很早就认识到食物不仅能营养,而且还能疗疾祛病。如近代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曾指出: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不但充饥,更可适口,用之对症,病自渐愈,即不对症,亦无他患”。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讲究养生之道。很多适合养生的食品也随之被推广,常见的有养生杂粮粉,杂粮粥,药膳等等。 中文名 食疗养生 简称 食养 意义 通过吃来对我们的身体进行保养 延伸 养生杂粮粉,杂粮粥,药膳 目录 .1原理

.2食疗作用 .?中医食疗 .?四季食疗 .3方法 .?养生杂粮粉 .?养生法 .4养生食物 .?莲藕 .?燕麦 .?核桃 .?黑芝麻 .?白木耳 .?莲子 .?空心菜 .?白萝卜 .?甘蔗 .?鱼 .?大米 .5养生食谱 .?蔬果 .?油酱毛蟹 .?海米炝竹笋 .?甘蔗粥 .6养生抗衰老 .?基本介绍 .?蔬果 .?纤维素 .?胶质 原理 编辑 中国传统膳食讲究平衡,提出了“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五畜适为益,过则害非浅; 五菜常为充,新鲜绿黄红;五果当为助,力求少而数”的膳食原则。用现代语言描述就是,要保持食物来源的生物多样性,以谷类食物为主;要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每天要摄入足够的豆类及其制品;鱼、禽、肉、蛋、奶等动物性食物要适量。 中国的传统膳食结构是非常合理的,但我国民众的饮食结构却越来越西化。资料显

彭祖的养生之道

彭祖的养生之道 朱存明 朱存明淮海文化,历史悠久,远古的文化早已湮没于时光的流逝中,借考古材料,我们才得知一二,也只能是补苴罅漏,不成系统。淮海地区,疆域广大,徐州当为之重镇。徐州古称彭城,源于尧时封彭祖于大彭国。彭祖在中国古文化中,源远流长,他以美食与长寿而著称于世。虽然彭祖的养生术以后成了道教仙学的内容,但从历史和民俗传说来考证,彭祖神话传说中表现了淮海文化重生命,善养生,以求人生幸福的生命哲学。 在相传为汉刘向所作的《列仙传》中,有彭祖传: 彭祖者,殷大夫也。姓篯,名铿,帝颛顼之孙陆终氏之中子,历夏至殷末,八百余岁,常食桂芝,善导引行气。历阳有彭祖仙室。前世祷请风雨,莫不辄应。常有两虎在祠左右。祠讫地即有虎迹云。后升仙而去。 遐哉硕仙,时惟彭祖。道与化新,绵绵历古。隐伦玄室,灵著风雨。二虎啸时,莫我猜侮。 刘向的彭祖传,言简意赅,反映了汉时人们对彭祖的认识。汉以后的多种彭祖传,除了葛洪的多了一些吐纳导引、养生房中等内容外,多以此为本。今考之古籍,刘向的彭祖传是有其史料来源的。 我国古代文字发明很早,到商时已有能系统记事的甲骨文。商时并设有史官,专门负责记载史事。在孔子所作《春秋》中,记载有彭城。"(鲁成公)十有八年……夏,楚子、郑伯伐宋,宋鱼石复入于彭城。"左丘明的《左传》对此有较详细的说明。据晋时出土的中国古代编年体史书《竹书纪年》载: (帝启)十五年,武观以西河叛。彭伯寿帅师征西河,武观来归。 (外壬)元年庚戌,王即位,居器,邳人,姺人叛。 (河(NFDA4)甲)三年,彭伯克邳。

五年,(NFDA3)人入于班方。彭伯、韦伯伐班方,姺人来宾。 (祖丁)元年己巳,王即位,自相迁于耿,命彭伯、韦伯。 (武丁名昭)四十三年,王师灭大彭。 从中可见彭祖所居彭城的记载,彭伯大约为封在彭城的首领。 其它古籍如《世本》、《汲冢周书》、《国语》、《大戴礼记》等也记有彭祖的事迹及族系。到司马迁作《史记》时,他综合各种传说写到:尧老,使舜摄行天子政,巡狩。舜得举用事二十年,而尧使摄政。摄政八年而尧崩。三年丧毕,让丹朱,天下归舜。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益、彭祖自尧时皆举用,未有分职。 《史记〃楚世家》把彭祖归为陆终六子中的第三子: 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姓,楚其后也。昆吾氏,夏之时尝为侯伯,桀之时,汤灭之;彭祖氏,殷之时尝为侯、伯,殷之末世,灭彭祖氏。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 从史书上,可见彭祖事不虚,彭祖为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是不成问题的。但彭祖似不应为一个人,而应为一氏族,其在尧时封在彭,以后世袭其封,故古籍记载才绵绵不绝。彭伯名"寿",反映出彭人善气功养生,在当时为长寿之人,故后人传为可以活近千年的仙人。如在晋葛洪的《彭祖传》中说:"彭祖者,姓篯讳铿,帝颛顼之玄孙也。殷末已七百六十七岁,而衰老。"这当然成道教仙话了。 除了史书外,在先秦诸子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关于彭祖的议论。《论语〃述而第七》载:"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道家重生,讲吐纳导引以求长寿,《庄子》一书多次讲到彭祖。《庄子〃刻意第十五》曰:"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

养生应遵循养生之道

养生重在遵守“养生之道” 目前流行养生的方法很多,但大多属于“术”的范畴,真正的养生却应立足于“道”,有了“道”的坚实基础,“术”才能起作用。因此,养生最忌舍本而逐末,舍“道”而逐“术”。真正值得我们研究并坚守的,是顺天应人的“养生之道”。 一、睡子午觉 睡觉是养生的第一要诀。睡觉并非睡够时间就行,关键要“顺应天时”。简单来讲,应该是“天黑就睡,天亮就起”。从四季来看,春夏两季要晚睡早起,秋季要早睡早起,冬季要早睡晚起;从时辰来看,是睡子午觉。根据《黄帝内经》,人体衰老和死亡的过程其中就是体内阳气逐步散失的过程。人的阳气在30岁左右达到顶峰,之后逐年下降。因而,从某从意义上讲,养生就是养阳。而子时(晚11点到凌晨1点)是人体阳气最弱的时候,这时人应该处理睡眠状态,这样才能最好地呵护阳气。午时(中午11点到1点)是阳气最强的时候,这时应稍眠片刻,同样可以让保养阳气,让你整个下午精神抖擞。总之,睡好子午觉至关重要,其它时辰睡得再多也无法替代子午觉。 二、吃饭三字决:少、杂、素 吃也是非常重要。吃的第一要诀是“少”。其实,吃进体内的所有东西都会产生毒素,而所有的消代,代谢、解毒都需要人体来完成,吃得越多,身体的负担越重。第二个要诀是“杂”,每天应该吃不少于30种食物,而且各种颜色的食物都要吃,这样才能营养均衡。第三个字是“素”,美国营养学大师坎贝尔教授在其专著《救命饮食》中指出,动物蛋白摄取过多其实是很多癌症的直接诱因,而且,植物蛋白的营养比动更蛋白更全面、更均衡,更实于人体吸收,因而,建议一定要尽可能少吃动物胆白。另外。吃还需注意的两点是“淡”和“慢”,吃得要尽可能慢,也要尽可能淡,这样才有助于养生。 三、每天运动半小时 运动的关皱键是持之以恒,如何做到这点?首先是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40岁以后,人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温和的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另外,最好选择一个人便可以完成的项目,以免爱到别人的影响。第三,一定要在运动中发现和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我的养生之道

我的养生之道 孙思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医学家、养生家,由于养生得法,享年百余岁。考察他的医学思想和养生理念,是融摄了古代中医(主要是《黄帝内经》)、道家思想、儒佛理论等于一身,进而创新出独具特色的养生之道,主要集中于《备急千金要方》(简称《要方》)与《千金翼方》(简称《翼方》)中。孙思邈在《翼方·养性》中说:“人性非合道者,焉能无闷,闷则何以遣之?还须蓄卷书。《易》、《老》、《庄子》等,闷来阅之,殊胜闷坐。”[1]说明孙思邈在养性方面是青睐于道家经典文献的。因为道家思想不仅能使人入静和净化人的意念,而且有益于人性的提升和拓展智慧潜能,对后人养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试从孙思邈“养性”来谈谈我的养生之道。 1“性自为善”“啬神”的养性之要 总结孙思邈的养生之道是:“寿夭休论命,修行在本人”,并指出“虽常服饵而不知养性[1]其养生之道的核心在之术,亦难长生也”于养性。孙思邈的《要方》涉及养生的内容有:养性序第一,道林养性第二,居处法第三,按摩法第四,调气法第五,服食法第六,黄帝杂忌第七,房中补益第八。由此看来,在《要方》8 种养生之道中,养性处于首要位置,属于精神层面的涵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养性就是养德。孙思邈在《要方·养性》中指出:“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也。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1]此处“善”是指心地善良之意,蕴涵着“德性”和修德行。其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主动去做,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第二层含义是不染习不好的习惯,是为一种善举。 “欲所习以成性”不仅蕴含着人的秉性在于效法天道,顺其自然,而且要养成良好的习性,不沾染不良的习性。这与道家思想主张的“常与善人”、自然无为、不可强为,是相一致的。老子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以及“修之于身,其德乃真”的思想,是蕴涵着人若想长寿, 因此,养生的关键在于养性,是养生之道的核心。同时,保持一种清虚守静的心态,做到精神内守、神形合一,乃是养性的根本要求。这样,将精神性的养性放在首位,借助无为恬淡、清心寡欲,再配以运动身体、饮食起居、营养药物等物质性的养形之法,就形成了孙思邈养生之道从精神而物质的完整系统

中医食疗养生的方法

中医食疗养生的方法 食疗养生是一种很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且现在药膳食疗也相当的流行。那么,中医食疗养生的方法有哪些呢?下面跟着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医食疗养生的原则中医食疗养生定时进餐、适时五味 古代医家告诫人们,“先饥而食,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太过”。《吕氏春秋。尽数》一文中也说“凡食之道,无饥无饱”,这和《黄帝内经》中所说的“饮食有节”一样包含了适时适量两层含义。现代医学已经证实,一些常见的胃肠疾病,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等疾病的形成,在诸多病因中,饥饱不调,不能按时进食,是致病的首要原因。 中医食疗养生营养均衡、谨和五味 人体新陈代谢必需的脂肪、蛋白质、糖、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富含于谷物类、豆类、蔬菜类、鱼肉类、禽蛋类等各种食物之中。各类食品的营养成份各有侧重,谷物类糖分多,鱼肉类脂肪多,禽蛋类蛋白质多,蔬菜类维生素多,食物要多样化,不能太挑剔,所以中医提倡“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食养原则。人是杂食性动物,食物品种多样,谨和五味,营养成份就均衡就全面。 中医食疗养生咸淡适宜、中和五味 不偏不依谓之中和,古人所说的“五味中和”是指各种食品的酸、

苦、甘、辛、咸各种味道要浓淡适度,宁淡勿浓。《吕氏春秋。尽数》说“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五者充形,则生害矣”。五味过浓要损伤机体,五味过淡以不能激发食欲,因而要五味适度,即吃的时候口中舒服,吃了以后心中舒服,排泄时肠中通畅。如果只图吃的时候口中够味,吃后引发心中难受,排泄困难,则对身体有害无益。《养生论》“滋味煎其脏腑,醴醪煮其胃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中医食疗养生饥饱调匀、适量五味 《黄帝内经》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暴饮暴食除损伤肠胃,增加消化器官的负担而外,营养过剩也并非好事,从生理学观点看,营养成分越多,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有毒的代谢产物就越多,代谢功能越旺盛,细胞的成熟和死亡也相应加快。有人曾用两组小鼠做实验,一组给予全量食物,由其任意摄取,另一组只给全量的80%。观察结果,全量食物组的平均寿命为36个月,而食量80%的平均寿命为55个月。所以“节食可以长寿”的观点是有科学依据的。 中医食疗养生的食谱1、银耳猪肝汤 把银耳放入温水中泡发,然后去蒂根并将其撕成片状备用;猪肝洗净、切成薄片备用;小白菜洗净,切成约5厘米长的段备用;姜切片、葱切段备用;把猪肝放在碗内,加入适量的生粉、盐、酱油,打入鸡蛋拌匀待用;沙锅加热,放油烧至六成热时,放入姜、葱爆香,之后加入大约300毫升水,烧开后加入银耳、猪肝,煮10分钟即成。 功效:具有补肝明目、润肺养阴、提高人体免疫力的功效。 2、山药青笋炒鸡肝

中国古代的食疗养生之道

中国传统的食疗养生之道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摄生养性的内容已逐步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养生学。中国古代的养生之道,内容丰富,立论精湛,然诸多论述散载于各种古籍文献.食疗养生更是养生之道的精髓. "食疗"历史悠久。孔子是公元前551年----479年的人,享年72岁,在二千多年前能活到70多岁是很少有的高寿了。孔子的长寿,与他讲究饮食之道是分不开的。《论语》中记载:"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噎而馁,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这些话的意思是食物放久变味了不吃,鱼肉之类菜肴腐败了不吃,菜肴的色彩不中看不吃,味道不鲜美不吃,不讲究烹饪不吃,不到用餐的时间不吃。告诫人们讲究养生之道,注意饮食卫生,不要滥吃滥喝的意思。孔子的饮食观对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影响很深,是中国食疗得以发展的基础,而且对民族兴旺,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一大贡献。 孙思邈是唐代名医,生于公元581---682年,享年101岁。他在《千金方》一书中说: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仍用药尔"。可见我们的祖先对食物疗法是何等的重视,可见古代对"食疗"己是何等的普及了! 提起食疗,就不得不提起我们老祖宗精湛的医理.我国古代就有"药食同源"之说,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 "四性"又称为四气,即寒、热、温、凉.寒和凉的食物能起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如在炎热的夏季选用:菊花茶,绿豆汤,西瓜汤,荷叶粥等,可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等等。热和温的食物能起温中除寒的作用,这类食物包括:糯米、高粱、南瓜、姜、葱、蒜,洋葱,韭菜之类食物,以及狗肉、羊肉等等,能除寒助阳,健脾和胃,补虚等等。食物除" 四性"外,尚有性质平和的" 平性"食物,如谷类的米、麦、及豆类等。 五味:即辛、甘、酸、苦、咸.食物的性味不同,对人体的作用有明显区别。一般说: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苦入心,咸入肾。肝病忌辛味,肺病忌苦味,心肾病忌咸味,脾、胃病忌甘酸。因此我们只有对"五味"有了全面的认识,才能在饮食中吃得更合理,更科学,才能取得理想的功效。 现今我国食疗学已逐渐与现代营养治疗学相结合,成为一门新兴的医疗保健实用科学。不仅在国内风行,也己走向世界,令各国惊叹不己,群起效仿,近年来,五湖四海到处兴起了"中国食疗热"。

细数古人的养生之道

细数古人的养生之道 “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寒从脚起,病从口入”……从小,我们就听到过各种各样的关于健康养生的谚语、古诗句,数不胜数。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古有秦始皇炼丹追求长生不老,今有国家提倡全民健身。从古至今,中国人都对养生保健格外关注,也在这方面倾注了大量的智慧与心血。 现如今,国家的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物质水平也日益提高,人们从曾经对物质的追求逐渐转变为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曾经的我们认为只要吃饱、穿暖,那么生活就是幸福的,现在我们在吃饱穿暖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吃穿的质量与健康。人们开始意识到了添加剂的危害,开始意识到了尼古丁的危害,开始意识到农药化肥的危害,开始意识到了衣物中不达标的化学染剂的危害,开始意识到年轻对身体的挥霍到了年老就要付出病痛的代价……科技的发展让人类的平均寿命普遍增加,而在古代,六、七十岁甚至可以算高寿。那么古人为了自身的健康,为了活的更长久,又总结了哪些经验与智慧呢? 中国人素来爱吃,也向来会吃,也古代不像现在有那么多的保健品,古代注重的是食疗。前段时间红遍大江南北的《甄嬛传》亦是掀起了一阵养生保健的热潮,剧中的娘娘嫔妃们也都有各自的美容养颜的妙招。皇后喜食猪骨汤,猪骨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骨胶原、骨黏蛋白等,能增强肌肤弹性,减缓机体衰老。原本生性淡然的甄嬛喜食百合,百合主要含生物素秋水碱等多种生物碱和营养物质,有良好的营养滋补之功,特别是对病后体弱等症大有裨益。温柔贤淑的沈眉庄喜欢红甜菜,菜根含有丰富的钾、磷及容易消化吸收的糖,可促进肠胃道的蠕动,甜菜根中含有天然红色维生素B12及铁质,可以有效补血。而最华贵的华妃,最喜欢的是桂花藕粉,桂花可美白肌肤,清除体内毒素,藕粉含有丰富的营养,有洁肤美白的功效,另外还能提高细胞的再生活力,让肌肤平滑细腻。我们不难看出,她们吃的,并不是什么山珍海味、饕餮盛宴,讲究的是食物与食物之间合理的搭配。明代的《养生四要》中说道:“五谷为养,五蓄为助,五菜为充,五果为益”,意思是说五谷杂粮是人所食的主要粮食,给人体提供每天所需的能量,而五畜即牛、犬、羊、猪、鸡,是给人体以热量的补充,是五谷杂粮的辅助。五菜是指各种各样的蔬菜,蔬菜也是我们在食用谷类和肉类之后对纤维素补充。五谷是指各种各样的水果,水果是我们茶余饭后的补充,主要是给人体补充维生素等元素。 不过,世间万物相生相克,也不是所有的食物都可以任意搭配,相克的食物放在一起食用很容易导致食物中毒甚至有生命的危险。举例来说,鲫鱼和冬瓜不能共食,鲫鱼性温味甘,

健康之养生之道在于把握平常

养生之道在于把握平常谈起养生,便让人想起健康长寿。因为“养生”之“生”,是性命,“养生”之“养”,可说是一种行为医疗保健,包括长期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养生”养得好,便能健康长寿;“养生”养得不好,则会积淀成病。“养生”其实可分为“养生之道”与“养生之术”,二者并不等同。有关养生方法,是“养生之术”;在“养生之术”的基础上,提升到哲学层次,则是“养生之道”。中国文化最精于谈养生之道,既有哲学内涵,揉合儒、释、道的思想精华,更有中医底蕴。世界其他地方的养生,说的多半是“养生之术”。西方医学之父,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有句名言:“人间最好的医生乃是阳光、空气和运动。”这可说是西方“养生之术”的警句。也有些养生之术从生活体验而来,例如北欧人从滑雪运动知道步行能增加肺活量和减轻压力;南美人发觉常吃黑巧克力可抗抑郁;西班牙人则享受午睡习惯,因为午睡对记忆力和创造力有促进作用;至于日本人养生,他们喜欢点熏香,认为每种花香、木香或草香都有养生作用。中国人的“养生之术”,是在“养生之道”的指导下实施的。有的是神养,包括精神心理的调养;有的是行为养,那是衣、食、住、行等生活起居的调养;有的是气养,即练气功;有的是形养,那是武术等健身运动;有的是食养,通过饮食讲养生;有的是药养,中药常与食品相融合,即中医的“药膳”;更有术养,那是按摩、推拿以至沐浴之法了。说到养生之道,中国文化的儒、释、道都有论及。儒家的养生之道,孔

子首先提出“仁者寿”,《中庸》也说大德“必得其寿”,指出养生与道德修养有关。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解释“仁者寿”,谓:“故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是其且多且治。”说明有良好道德情操者所以长寿,皆因不贪求外 物,心境平和而保持中正,撷取天下美好的东西来保养身体,故能内气充沛且有条理。儒家讲“存心养性”,“养性”不仅有助养生,更有助治国平天下。“养性”要诀是“诚”,《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所谓“诚”,是要能做到恭敬无欺,这种修养,让精神不会驰乱,对身心都有好处。释家的养生,在“平常心”三字。平常心是对生命透彻的体悟。世事沧桑如梦,所以释家教人,一方面对生命尽心呵护,另一方面又要悉心体验,对人宽容平和,随方就圆,自能长寿康宁,好德善终。有禅家总结出养生四要:其一是把握当下,日日是好日,不过分沉湎过去回忆,让每天过得充实;其二是跟上社会脉动,积极吸收新知,关心周遭事物;其三是以包容和关怀之心,和家人及同事相处,维持良好人际关系;其四是留意身体健康,注重保健,最好能有信仰,寻找精神寄托。至于道家追求长生不老,讲养生之道最为精辟。《庄子·养生主篇》,说明养生之主是精神,提示养神方法莫过于顺任自然,让天人合一。庄子指出人生在世,须“安时处顺”,视生死一如,才不会被哀乐之情困扰。《庄子·达生篇》强调养神,要“达生”才

中老年养心之道40字诀(上)

老年人的养生以养心为先。古籍《灵枢》中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这说明,人的心理精神健康是肉体健康的主导因素。照现代人的观点,人们心理的高级神经系统是调节人体内外环境使之保持相对平衡的司令部,倘若这个司令部的调节功能失常,则肌体的防病和自疗功能减弱,因而百病乘虚而入。 然而,中老年人如何养心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尚无定论。笔者认为,弃其烦琐,撮其纲要,老年人养心之道以“心平、心怡、心静、心觉、心神、心气、心思、心性、心善、心安、心宽、心诚、心纯、心正、心志、心乐、心足、心斋、心禅、心智”这40字诀为妥。 一、心平――养心平 心平谓心平气和,态度温和;养心平即思想或精神平静没有不安或压抑的感情;也指抑制或重新克制自我感情、达到心平气和的养生方法。《礼记?深衣》:“下齐如权衡者,以安志而平心也。”宋?苏轼《菜羹赋》:“先生心平而气和,故虽老而体胖。”宋?司马光《与范景仁第四书》:“窃谓医书治已病,平心和气治未病。”养心平是一种平心意静的闭目宁神瞑思养生方法,可以达到宁静藏神、平衡心理的目的。而心理平衡是心平气和的关键,闭目宁神能带来心灵的平静,前提是有规律的,最好是每天在一定的时间内闭目宁神。为此,必须保证每次至少有10分钟不被打扰的时间。不用任何依靠,背挺坐直,闭眼,只注意自己呼吸,要在平心意静中感觉到吸气、呼气,这时意识与意念会宁静藏神,平衡心理。此外,养心平也可以平怒降气――凡遇愤愤不平或遭受屈辱之事,要理智地控制感情,离开是非之地。行闭目宁神之前,轻松身体,闭目端坐时用自己的手指端轻轻压在眼睑上。微微揉摩,至眼珠发热发胀,便觉胸膛闷塞顿开,肝火胃气下降,躁怒平息,心情和缓。 二、心怡――养心怡 心怡谓心怡神悦,心旷神怡;养心怡即达到心境开阔,心安神怡,精神愉快的养生方法。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引起:“不知君子那三件至乐的事,另有心怡神悦形容不到的田地。”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1回:“……正值风清气爽之时,那乐声穿林度水而来,自然使人神怡心旷。”人生的旅程不会一帆风顾,坎坷曲折是避免不了的,既然绕不过去,就得努力去跋涉。沉溺于悲观失望,只能损害自己的身心。只有保持心旷神怡的心境,才能够获得战胜困难的勇气,坦然面对命运的挑战;笑对人生,就会化忧为乐,自得其乐,自寻其乐。保持心怡神悦的健康心态,这也是一切快乐养生的源泉。 三、心静――养心静 心静谓心境平和,内心宁静;养心静是一种境界,是精神与灵魂的平静,心静能化解很多的矛盾,则万物莫不自得。一个人要做到心静养,必须有丰富渊博的知识与善于使自己在浮躁或混乱的表面现象中保持自我。《养生四要》言:“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管子言:“人心正静,皮肤裕宽,耳目聪明,筋信而骨强”;唐代大医孙思邈更明确指出:“养静为摄生首务。”每天白昼如能闭目静坐30~60分钟,保持大脑安静半小时或一小时,可充分发挥脑细胞的潜力,协调生理与情绪,减少热能的消耗。大脑安静了,可使全身肌肉放松,气血畅通,达到’心安神安、老而不衰’的境界和延年益寿之目的。 四、心觉――养心觉 心觉谓心灵觉悟,心智觉明;养心觉是人们把握思维或意识的一种心理养生活动。《庄子?齐物论》:“且有心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心觉今是而昨非”。佛教语:谓能去迷悟道的心。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尊生》:“能照见其妄,而斩断念头,?u 家谓之觉心。”养心觉是一种具有玄妙神奇效应的超觉心理自控疗法,其要点是端正姿势,调控呼吸,闭目安神,内视自己,以心觉意识控制其它所有感觉与情绪,把心觉意识集中于一

中医食疗与养生(精)

中医食疗与养生刘维忠 二 O 一二年十一月 目录 一、慢性病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选择 (3) 1.管理是慢性病防治的最高境界 (3) 2.食疗是慢性病调理的首选方法 (4) 3.运动是最好的药 (10) 4.无药治疗是慢性病最重要的治疗手段 (11) 5.心情 (11) 6.中医谚语和顺口溜 (11) 7.慢性病治疗的原则............................................. 16 二、慢性病的食疗和管理 (16) 8.糖尿病的食疗与管理 (16) 9.高血压的食疗与管理.......................................... 17 10.失眠的食疗与管理.......................................... 18 11. 高血脂和肥胖症的食疗与管理.............................. 20 12. 其他疾病的食疗与管理....................................... 20 13. 鸡蛋妙用 (28) 一、慢性病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选择 1.管理是慢性病防治的最高境界。

上世纪 70年代美国慢性病大幅上升, 医疗费用占国民收入的 18%,经过 10年的预防和健康教育收到超级回报,高血压下降 55%, 糖尿病下降 50%, 脑卒中下降 75%, 医疗费用只是 10年前的 10%。 慢性病的管理是预防慢性病的最重要方法。其内容包括:记录自己疾病的变化规律,并按时记录,如高血压者每天量血压并记录.糖尿病也要定期测定餐前餐后血糖水平并记录;观察自己的生活习惯对疾病变化的影响并记录,比如,晚上喝了酒,第二天血糖升高了,就记录下来;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 改善自己的健康状况,比如今天没有运动,明天血压或血糖高了,就要提醒自己加强锻炼。 慢性病管理三个关键词:记录、观察、调整。又比如卫生厅开展的对白血病、肾衰竭、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调查和预防中发现,装修和家具污染容易造成白血病,卫生厅与教育厅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学校召开家长会宣传这方面的知识,调整装修行为减少白血病。与农业、林业、旅游等发文发展中医相关产业,预防疾病。如,农民从日光温室潮湿的环境出来受风后关节炎多,卫生厅与农业厅下发文件改造大棚,建设缓冲间,并艾灸关节,关节炎就会减少。与农业厅联合下发文件发展药菜两用蔬菜产业,调理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 性病。与农业厅联合下发文件,发展牛奶安全草产业,减少激素、抗菌素对牛奶污染。卫生厅号召在村级做三件事:建设 50面健康文化墙,一病一墙,把食疗方,内病外治方,民间单验方等写在墙上,群众有什么病去什么墙抄方子。由村医组织在村级开展健康沙龙, 农民互相交流慢性病管理经验和防病知识。今年给农民教 6项中医适宜技术和保健知识。包括盐袋治疗 13种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腹泻、感冒等。 2.食疗是慢性病调理的首选方法。 古人说,凡膳皆药,药食同源,寓医于食。孙思邈说,凡欲治病,先以食疗,食疗不愈,后乃药尔。不论中药西药,是药三分毒,部分降血压药降性欲。部分降血糖、降血脂药容易造成严重肝肾疾病。激素易诱发糖尿病。实践中对食疗的基本认识。中医樊正伦女儿上学时 400名学生食物中毒,附近医院全满了,他没有上医院,煮了一锅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