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利分配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企业股利分配政策分析—以波司登为例》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含提纲4000字

《企业股利分配政策分析—以波司登为例》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含提纲4000字

公司,他们研究的结果表明,如果上市品牌羽绒服公司热衷于公布发放股利的公告,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向公司投资,这对于股东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事情。

叶俊豪(2000)采用实证分析法,选取了644家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发现,如果公司制定高派现股利政策,可以向公众传递出公司股利分配政策强,公司留存的资金多的信号。

何珍妮,龙可欣(2003)在对股利政策进行研究时发现在很多上市公司中,如果公司的股权集中度很高,这些大股东不希望分派更多的现金股利,他们希望将更多的资金留存在公司,他们希望维持他们在公司的控制地位,不希望股份流失,也不希望公司的资金和其他资源流失,因此出于这种考虑,他们希望将利润更多的存放在公司,而不是发放给股东,因此公司选择向投资者少派发股利。

许天骄,郭怡菲(2011)也认为股权集中度较高的公司,越喜欢选择高派现股利政策。

他在进行研究时选择了2004年至2007年的主板上市公司,采用实证分析法研究得此结论。

张芋彤,刘子涵(2012)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公司的股利政策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越高、投资机会越多、负债比率越少,公司越倾向于制定高派现的股利政策。

反之,公司倾向于制定低派现的股利政策,甚至选择不分红。

钟灵儿,谭建华(2009)在进行股利政策分析时,主要从公司生命周期理论的角度迸行研究,公司生命周期共有四个阶段,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股利支付水平在公司处于成熟期时达到最高。

陈俊杰,吴怡萱(2012)在对股利政策进行研究时,是从行业的角度迸行分析的,他选取了2000年至2010年我国沪市和深市中所有的上市公司进行研究,他在对这些公司的股利政策进行分析时发现,在我国的制造业和金融业,股利分配政策和财务状况之间关系密切。

但是在其他行业,股利政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特点,没有与某一指标特别相关,大多存在一些股利支付率低、股利政策不稳定的现象。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在对股利分配政策进行研究时,发现公司的股权结构对公司制定股利政策有一定的影响,公司的营运能力越高,公司越希望向投资者发放更多的股利,同时也在代理成本、行业因素等几个方面做了大量分析,同时认为信号传递理论也非常适合我国的资本市场,公司在制定股利分配政策时可以传递出一些有关公司发展的情况。

关于股利政策理论文献综述

关于股利政策理论文献综述

论文摘要:截止到2007年底,我国A股上市公司达到上千家,证券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也应该看到,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不分配股利或分配股利以再融资为目的的现象,这被学术界称为“中国股利政策之谜”,股利政策已成为国内外公司财务、金融领域的一个研究重点。

论文关键词:现金股利股票股利股利政策公司税后利润究竟应该分配给股东还是留在公司内部?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把股利分配给股东?应该分配多少股利给股东?股利分配的金额和方式对公司价值和股东财富有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一直没有得到一致的回答,因而,公司股利政策的问题也成为公司财务领域长期以来的研究热点和难点。

一、国外研究西方国家对于上市公司股币政策的研究历史较长,最先是和证券估价分析联系在一起,还没形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对股利政策的真正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

196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两位财务学家米勒和莫迪格利安尼发表了《股利政策、增长和股票估价》一文,股利政策一时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热点。

此后,很多财务学家对此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并形成了传统股利政策理论与现代股利政策理论。

前者主要侧重于研究股利政策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方面,形成了股利无关论与税差理论;而后者侧重于研究股利引起股票价格变动的原因,形成了追随者效应理论、股利信号传递理论和代理成本理论。

(一)传统的股利政策理论传统股利政策理论认为,投资者更喜欢现金股利,而不大喜欢将利润留存给公司。

这是因为:对投资者来说,现金股利是“抓在手中的鸟”,是实在的,而公司留利则是“躲在林中的鸟”,随时都可能飞走。

既然现在的留利并不一定转化为未来的股利,那么在投资者看来,公司分配的股利越多,公司的市场价值也就越大。

1956年哈佛大学约翰·林纳(John.1inther)首次提出了公司股利分配行为的理论模型,拉开了股利政策研究的序幕。

1.“一鸟在手”理论。

“~鸟在手”理论主要的代表者是戈登。

1962年戈登(Grordon.M.J)和夏普(EliShapiro)在众多研究的基础上推导出了戈登模型。

现金股利分配综述

现金股利分配综述

关于现金股利分配的文献综述股利政策(Dividend Policy)作为公司融资、投资、分配三大财务决策之一,影响着公司的财务结构、投资活动和融资活动,在公司经营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关系着公司的未来发展,而且还反映了公司对股东投资的回报,直接影响公司股东的利益。

股利政策已经成为影响公司创造价值、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和公司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很多学者在股利政策方面做了大量研究,提出了不同的理论,特别是米勒和莫迪格利安尼(Miller& Modigliani,1961)在《股利政策、增长和股票股价模型》一文中提出了“股利无关论”。

这一理论成为了研究股利政策理论的基石,此后学者们放宽严格的假设条件提出了很多其他的理论,形成我们常说的传统股利政策理论和现代股利政策理论。

1.传统股利政策理论1.1“一鸟在手”理论“一鸟在手,强于二鸟在林”流传广泛和持久,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Gordon。

该理论认为,投资者偏好股利而非资本利得,倾向于选择股利支付率高的股票。

股东获取投资回报的途径有公司分发的股利和出售股票时的资本利得。

但由于股价波动比较大,投资者获取资本利得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投资者宁可现在收到较少的股利,也不愿承担较大的风险去等待将来金额较多的资本利得。

当公司的现金股利支付率提高时,投资者的风险就会相应地降低,其要求的权益资本收益率也越低,公司股票价格上升,企业价值也就越大。

可见,该理论认为股利政策和企业价值密切相关,企业在制定股利政策时必须采取高股利支付率政策才能使企业价值最大化。

但是“一鸟在手”理论很难解释投资者在收到现金股利后又购买公司新发行的普通股现象,它实际上混淆了投资决策和股利决策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1.2股利无关论股利无关论由Modigliani和Miller在1961年的《股利政策、增长和股票股价模型》一文中提出。

该理论建立在严格的假设条件下:①自由的资本市场;②股票价格在资本市场上是充分合理的;③股利政策不影响公司的资金成本;④不存在信息不对称;⑤不存在对公司或个人征收所得税,提出了股利发放不影响公司的价值,公司价值只与未来的成长收益相关,得出了股利政策和企业价值不相关的理论。

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现状文献

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现状文献

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现状文献目录一、引言二、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现状1. 背景介绍2. 分配政策3. 分配方式4. 影响因素5. 比较分析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四、总结一、引言股利分配是上市公司经营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股东权益的体现。

而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现状一直是业内关注的焦点。

通过研究和深入了解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现状,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我国资本市场的运行规律,同时也可以为投资者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现状1. 背景介绍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现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国家政策、经济形势、企业发展状况等。

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现状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2. 分配政策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主要受到证监会、交易所等监管部门的规定和指导。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上市公司应当根据自身盈利状况和经营发展需要,合理确定股利分配政策。

3. 分配方式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方式包括现金分红、送转股等多种形式。

不同的分配方式对公司和股东利益具有不同的影响,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4. 影响因素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现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公司经营状况、行业形势、盈利能力等。

国家政策和监管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

5. 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现状与国际上的情况,可以更好地认识我国资本市场的特点和规律,为改进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现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从我的个人角度来看,我认为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现状在不断优化和完善中。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股利分配政策也将不断调整和改进,以更好地满足投资者和市场的需求,同时也更好地激励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动。

四、总结通过全面深入地了解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现状,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资本市场的规律和特点,为投资者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不断完善也将为企业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健康运行提供更好的保障。

我国证券市场股利分配研究的文献综述

我国证券市场股利分配研究的文献综述

票股利超额 收益 ; 俞乔 、 程滢 (0 1研 究发现 , 20 ) 公告 日 当天及 公告 日后一天 股价都会 出现超额 收益 ;陈伟 、 刘星 、 杨源 新 (9 9 根据股 利政策在 宣告 日前 后均会 19) 产生异 常报 酬率这一 现象 , 明了股利政策 的信息传 证 递效应确 实存在 , 纯送股 、 单 配股 、 派现三类 事件 引起 的角度证 明了市场对 不 同的分配 方案反应程度 不 同;
直接影 响到公司股东 的切身利 益 。 期进行 的股 利分 定
者和股东两 个不 同的利 益主体 出发 , 形成 了股利政 策 研 究 的不 同视 角 : 一是 从上 市公 司 角度 , 分析 其股 利 政策 的现状 、 动机及其 影响 因素 ; 二是从投 资者角 度 , 分析市场对 于股 利公 告的反应 ; 是从上市 公 司和 投 三 资者 互动 的角度 , 分析上 市公司管理 层是否 具有迎 合
我 国上 市公 司的经营环 境处于转 轨 时期 , 优胜 劣 企业转 制而成 , 占控股地位 的 国有股 不能上 市流通 。 在这种特 殊 的背 景下 , 李长 青 (9 9 对 我 国上市公 司 19 ) 分配 的公司逐年 增 多; 利形 式不 断推 陈 出新 ; 股 股利 政策波 动多变 , 缺乏 连续性 ; 利分配 行为不太规 范 。 股
效应 , 也发现现金股 利 、 但 股票股 利、 混合股 利对未来
我 国上 市公司股利 政策 的动 因是 多方面 的: 刚 魏 (0 0 从代 理理论 的角度 指 出, 利支付 是上 市公 司 20) 股
大股 东减 少代理成 本 的一种 途径 ; 信 (0 2 通 过 比 王 20) 较 A股与 H股上市 公司在派现 比例上 的差异 , 为我 认

文献综述资料

文献综述资料

股利政策是公司经理们所面临的重要的财务决策,同时它也是经济学家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1956年,哈佛大学教授约翰。

林特纳(John Lintner)首次提出了公司股利分配行为的理论模型,而1961年米勒和莫迪利亚尼所提出的著名“股利无相关假说”,则成为股利政策理论的基石。

此后的近40年里。

股利政策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并逐渐成为企业金融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股利分配政策理论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实践二、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实践如果从全球视角考察国外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实践,那么可以发现,其一般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第一,公司通常将其盈利的很大一部分用于支付股利,且派现一直是公司最主要的股利支付方式。

1971-1992年间,美国公司税后利润中约有50一70%被用于支付股利。

即使是在此之前的若干年里,这一比例也高达40-60%(Alien and Michaely,1995)。

另外,从历史上看,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派现一直是公司最主要的股利支付方式,而股票回购则处于次要地位。

1984年和1985年两年内,公司的股票回购(包括对普通股及优先股的回购)在数额上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此之前,股票回购量通常仅占公司净收入的5%左右,而在此之后,股票回购量则约占公司净收入的25-47%。

但与此同时,现金股利占公司净收入的比率并未下降,因此,在这一时期,公司总的股利支付水平(包括派现和股票回购在内)是上升的。

不过,从全球来看,作为股利支付方式的股票回购并不具有普遍性。

第二,现金股利与资本利得之间的税收差别,对公司股利支付方式选择的影响程度因国而异。

从美国的情况看,在1986年“税收改革法案”出台前,现金股利是被当作普通收入课税的,且当时对现金股利征收的税赋,平均边际税率约为40%.而股东从公司回购股票中所取得的收入,则是被当作资本利得而加以课税的,其平均边际税率相对较低。

从英国与德国的情况看,股利分配的税收效应似乎较为明显。

股利分配政策文献综述

股利分配政策文献综述

股利分配政策文献综述股利分配政策一直是财务人员研究的重点课题,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众多,由于我国市场自身的一些特点,致使股利分配政策存在不少问题,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股利分配政策文献综述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股利分配政策文献综述篇一股利分配政策文献综述摘要:本文主要沿着传统股利政策理论和现代股利政策理论的发展轨迹,对各种理论的主要观点、演变脉络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介绍和评述,并为我国的股利分配政策起到了启示作用。

关键词:股利政策;传统理论;现代理论一、股利政策的理论研究(一)传统股利政策理论1.股利无关论(MM理论)1961年,美国经济学家米勒和莫迪利亚尼提出了“股利无关论”,即MM理论。

该理论认为:假如一个公司的投资机会是给定的,那它的股利支付率高低不会影响股票价值。

股利无关论的结论是建立在完全资本市场理论基础上的,实际很难达到。

2.股利相关论:股利相关论学派的学者认为股利无关论的很多假设在现实生活中缺乏存在的土壤,相反公司的股利政策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公司也是无法完全摆脱这种制约的,导致股利政策和股票价格是相关的,公司的价值也不仅仅由投资项目的风险和盈利能力决定。

根据对股利政策和股票价格相关性解释的不同,股利相关论又形成了几种各具特色的分支:(1)“一鸟在手”理论“一鸟在手”理论主要代表者是戈登。

该理论认为,对投资者来说,现金股利是抓在手中的鸟,而公司留存收益则是躲在林中的鸟,随时可能飞走。

“一鸟在手”理论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点:(1)股票价格与股利支付率成正比;(2)权益资本成本与股利支付率成反比。

(2)税差理论在现实世界中,MM理论的无税假设显然不成立,因此在股利政策的研究中,有相当一部分文献集中于税收的影响效果。

1967年,法尔阿和塞尔文(Farrar and selwyn)提出了所得税差异理论,税差理论的结论主要有两点:第一,股票价格与股利支付率成反比;第二,权益资本成本与股利支付率成正比。

股利分配文献综述

股利分配文献综述

西南财经大学第三届文献综述大赛股利分配文献综述摘要:在公司财务政策中, 股利政策是上市公司利益关系的焦点,且直接影响到公司股东的切身利益。

为此,各国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仍存在较多分歧,被形象的称为“股利之谜”。

本文从股利政策的分配动机、影响因素和信号传递作用三个角度出发,分别对国外和国内的股利分配文献进行了总体回顾和探讨,总结了国外和国内股利研究的各种思想,并指出了目前股利分配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研究股利分配提供了理论指导,开启了多种研究思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股利政策;分配动机;影响因素;信号传递作用;指导意义Literature Review of DividendsAbstract:In the company's financial policy, dividend policy is the focus of interest of listed companies, and directly affects the vital interests of shareholders. To this end, scholars from various countries carried out extensive research,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differences, and it’s called "dividend puzzle" .This paper is started from the three factors :distribution motivation of dividend policy, factors and the role of signaling transmission ,and it’s the o verall literature review and discussion of dividends on foreign and domestic literature. I summarize the studies of foreign and domestic dividends ideas, and point out the problems of dividend distribution .this paper offers guidelines for further research to dividend distribution, opening a wide range of research ideas, and providing some guidance.Key words:Dividend Policy; Motivation of Distributing;Factors; Role of signaling transmission; The value of guidance目录(一)分配动机 (IV)1.国外分配动机的研究 (IV)(2)传递公司利好动机 (V)(3)迎合股东理论 (V)2.国内分配动机的研究 (V)(1)利益掠夺 (V)(2)迎合大股东需要 (VI)(二)股利分配影响因素 (VII)1.国外研究股利分配影响因素的文献 (VII)2.国内研究股利分配影响因素的文献 (VII)(三)不同股利分配政策的信号传递效应 (IX)1.国外 (IX)2.国内 (IX)(四)其他研究 (X)(五)小结 (X)股利分配文献综述股利分配政策作为公司的三大财务决策之一,主要是指公司期末如何分配其收益以及采用何种方式分配收益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财经大学第三届文献综述大赛股利分配文献综述摘要:在公司财务政策中, 股利政策是上市公司利益关系的焦点,且直接影响到公司股东的切身利益。

为此,各国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仍存在较多分歧,被形象的称为“股利之谜”。

本文从股利政策的分配动机、影响因素和信号传递作用三个角度出发,分别对国外和国内的股利分配文献进行了总体回顾和探讨,总结了国外和国内股利研究的各种思想,并指出了目前股利分配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研究股利分配提供了理论指导,开启了多种研究思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股利政策;分配动机;影响因素;信号传递作用;指导意义Literature Review of DividendsAbstract:In the company's financial policy, dividend policy is the focus of interest of listed companies, and directly affects the vital interests of shareholders. To this end, scholars from various countries carried out extensive research,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differences, and it’s called "dividend puzzle" .This paper is started from the three factors :distribution motivation of dividend policy, factors and the role of signaling transmission ,and it’s the o verall literature review and discussion of dividends on foreign and domestic literature. I summarize the studies of foreign and domestic dividends ideas, and point out the problems of dividend distribution .this paper offers guidelines for further research to dividend distribution, opening a wide range of research ideas, and providing some guidance.Key words:Dividend Policy; Motivation of Distributing;Factors; Role of signaling transmission; The value of guidance目录(一)分配动机 (IV)1.国外分配动机的研究 (IV)(2)传递公司利好动机 (V)(3)迎合股东理论 (V)2.国内分配动机的研究 (V)(1)利益掠夺 (V)(2)迎合大股东需要 (VI)(二)股利分配影响因素 (VII)1.国外研究股利分配影响因素的文献 (VII)2.国内研究股利分配影响因素的文献 (VII)(三)不同股利分配政策的信号传递效应 (IX)1.国外 (IX)2.国内 (IX)(四)其他研究 (X)(五)小结 (X)股利分配文献综述股利分配政策作为公司的三大财务决策之一,主要是指公司期末如何分配其收益以及采用何种方式分配收益的问题。

作为社会公众和学术界长期关注的话题,其国内外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早在1961年米勒和莫迪格利安尼(Miller and Modigliani)就提出了股利无关论定理(简称MM定理),作为股利信号传递理论的基础。

他们认为,在完全的资本市场条件(MM的基本假设)下,股利政策不会影响公司的价值,公司的价值增加与否完全由其投资决策。

由于MM理论的假设过于严格,从此更多的学者基于放宽其假设条件来加以分析。

在1976年,Jensen and Meckling)在前述理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代理成本理论,该理论指出,股东为避免自身利益损失,要监督和约束管理者的行为,势必导致代理成本的发生。

但股东越保守,代理成本就越高,对债权人就越有利,对股东就越不利。

因此,股东需要在这两者之间平衡利弊得失。

在1984年Easterbrook)指出股利发放有利于降低代理成本,股东可以通过保持一个稳定不变的股利支付水平,以避免权益资本的累积,同时,又促使企业向外部筹资。

这就迫使管理者必须全力以赴经营企业,才能以优良的业绩在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

结果,股东可以通过调节企业的负债比例来降低代理成本,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公司在发放股利的同时又对外筹资的现象。

此后又有许多学者提出顾客效应理论,一鸟在手理论等,这些理论角度各异,彼此又无法说服,迄今未达成共识,以至于在1976年费雪·布莱克将之称为“股利之迷”(dividend puzzle) 。

这篇文献综述大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回顾文献来解释股利的分配动机;第二部分:分析股利分配政策的影响因素;第三部分:研究不同的股利分配政策投资者的影响。

(一)分配动机1.国外分配动机的研究(1)降低代理成本动机詹森、迈克林(Jensen and Meckling)和伊斯特布鲁克(Easterbroo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指出股利发放有利于降低代理成本,这符合国外股权的控制情况。

在英美等发达国家,资本市场比较成熟,股权结构经过长期的演进,呈现出高度分散化的现状,任何一个股东都无法控制公司的经营方向和管理者的行为,管理层并不总是按照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去管理公司,他们可能从事一些使自己收益的活动,诸如无视股东权益而进行的并购。

换言之,如果公司内部资金过多,就会导致管理层的过度投资,从而损害股东的利益,股东为保护自己的利益,可以向公司派送人员,但这会增加监督成本。

公司在经营期间会产生剩余现金流,如何能防止管理者私吞公司利益,减少可以支配的自由现金流,同时又可以最大化股东的财富,学者们继而提出了股利发放政策。

Rozeff(1982)依据有效契约理论研究认为,股利的支付一方面能降低代理成本,但另一方面会增加企业外部融资的交易成本,因此股利发放率的确定是在这两种成本之间进行权衡,以使总成本最小。

LaPorta(2000)等人从法学视角发展了股利代理理论,建立了结果模型和替代模型。

结果模型认为,现金股利是股东权益法律保护体系的结果,股东可以利用其享有的法律权利迫使公司发放现金股利,从而限制管理者挥霍公司利润以牟取私利。

替代模型认为,现金股利是股东权益法律保护的一种替代品。

在股东权益法律保护较差的国家,股东只能根据公司的信誉来决定是否向其投资。

在股东权益法律保护不好的情况下,公司就会发放高额现金股利来维护其融资的声望,以便取得广大股东的信任,这有类似信号传递理论的作用。

(2)传递公司利好动机信号传递理论认为所有市场参与者不可能拥有相同信息,而管理者比投资者拥有更多关于企业经营前景的内部信息,并可通过一定途径向外界传递其掌握的内部信息。

与财务报表利润相比,现金股利是一种可信度较高的信号。

1985年Miller和Rock建立的净股利信号传递模型表明,管理者通过股利分配向投资者传递有关企业当前收益的信号,投资者可根据收到的信号判断企业的当前收益,并预测其未来盈利状况,进而评估企业的市场价值。

(3)迎合股东理论2004年 , Baker和Wurgler在 JOF和 JFE上接连发表两篇文章 , 从理论上提出了股利迎合理论 ( catering theory) , 并进行了经验验证。

迎合理论放宽了 MM理论中“市场有效性”的假设 , 从股利供给和需求的角度分析了管理者和投资者的行为。

他们认为当投资者愿意为支付股利的公司股票付出“股利溢价”时 , 管理者倾向于支付股利。

反之,当“股利溢价”为负的时候 ,管理者将不愿支付股利。

对支付股利的公司而言,管理者明显地识别并迎合了投资者需求的变化,股利与股票价值高度相关,只是在不同时间方向不同。

2.国内分配动机的研究在我国,情况就比较复杂,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时期,大部分企业都是从国有控股开始转型,而且转型不够彻底,造成了我国目前企业一股独大的局面,而且大股东所持有的股份大部分为非流通股,股权改制后称为禁售股,其股份无法流通,大股东为获取自身利益,采用各种手段来挖掘公司财富,如关联交易,隧道行为等。

虽然我国情况特殊,但上市公司也要分配股利,其动机与国外有相同之处吗?我国学者也一直研究股利分配的动机,借鉴国外研究的方法。

陈信元、陈冬华、时旭(2003)发现佛山照明大份额现金股利的分配并不受投资者的欢迎,被解读为坏消息,Lee and Xing(2006)发现我国政府主导公司现金股利的减少对投资者是好消息,但这和标准的代理理论预测正好相反。

肖珉 ( 2005) 针对现金股利的“自由现金流量”假说和“利益输送”假说两种理论观点进行实证检验,她的研究结果显示 ,我国上市公司支付现金股利不是出于减少冗余现金的需要,不符合国外能减低代理成本和传递信号的动机。

至于是否为迎合股东偏好的动机,我国学者王曼舒、齐寅峰(2005)最近的研究却表明 ,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并没有迎合投资者的偏好。

经过上面的分析,似乎国外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动机都不符合我国的情况,那我国股利分配的真正动机是什么,又是如何影响上市公司股利的分配政策呢?(1)利益掠夺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这个赋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个环境背景下我国企业的股权结构呈现出特有的布局。

大股东控制公司的经营,经理人员也是由大股东制定,所谓的代理成本就会很低,他们经常串通欺负和侵占小股东的利益,小股东在无奈情况下选择“用脚投票”,更加助长了大股东的嚣张行为。

吕长江,周县华(2005)从公司治理结构分析,系统研究 2001 年管理层出台新政策后公司的股利分配动机。

结果表明,降低代理成本假说和利益侵占假说都在不同程度地发挥作用,把公司分为两种类型:集团控股公司和政府控股公司,并认为集团控股公司适合降低代理成本假说;而对于政府控制公司,利益侵占假说解释其股利分配动机更为恰当。

张文龙,李峰,郭泽光(2009)从股权分置改革前后公司现金股利支付差异的新视角,利用我国民营上市公司数据对现金股利的控制和掠夺效应进行了分析,股权分置制度下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冲突导致了一种特殊的代理成本,高额的现金股利是控股股东的掠夺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